CN101044945A - 幼儿背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幼儿背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4945A
CN101044945A CNA2007100936238A CN200710093623A CN101044945A CN 101044945 A CN101044945 A CN 101044945A CN A2007100936238 A CNA2007100936238 A CN A2007100936238A CN 200710093623 A CN200710093623 A CN 200710093623A CN 101044945 A CN101044945 A CN 1010449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baby carrier
stand
child
kee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936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4945B (zh
Inventor
南沙纪子
森口优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992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726807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992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267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992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2672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0992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267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449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49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449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494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BSHIRTS; UNDERWEAR; BABY LINEN; HANDKERCHIEFS
    • A41B13/00Baby linen
    • A41B13/06Slip-in bags; Swaddling clot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Buck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Undergarments, Swaddling Clothes, Handkerchiefs Or Underwea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具有一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用以支持幼儿。与幼儿接触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的接触部内配置有一缓冲体。该缓冲体具有一释放部,用以释放该缓冲体的缓冲力。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是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以将幼儿保持在直立位置,并且该接触部是一腿部开口部,用以与幼儿的臀部或大腿内部接触。

Description

幼儿背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抱持幼儿的幼儿背负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常,人们使用的幼儿背负装置可有两种方式来抱持幼儿:一种是躺卧位置的抱持,另一种是直立位置的抱持。在躺卧位置抱持时,幼儿是以水平躺卧的姿势被抱持,而在直立位置的抱持时,幼儿是以直立的姿势被抱持。当幼儿长大时,抱持的方式通常由躺卧位置变换成直立位置的抱持。婴儿的脖子不够强壮,不足以将他的头保持直立,因此通常是以躺卧的姿势来被抱持。
依前所述,在此即揭示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其允许使用者可在躺卧位置抱持与直立位置抱持之间来改变抱持的方式。例如,一种已揭示的幼儿背负装置包括一直立位置保持座,其用于直立位置的抱持,以及一躺卧位置抱持座,其用于躺卧位置抱持,其中于直立位置的抱持仅可使用直立位置保持座,而躺卧位置抱持座为可拆卸式地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于躺卧位置的抱持(例如请参见日本专利申请早期公开第2004-181268号)。
惯用的幼儿背负装置具有钩子,钩附于背面(靠近幼儿侧边的表面)及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侧面,以及另有钩子用于钩附在背面(要接触到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表面)及躺卧位置抱持座的侧面。这些钩子在直立位置保持座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时,以彼此可拆卸式的方式相扣合。
另外,为了允许使用者将幼儿抱持在直立位置,惯用的幼儿背负装置包括例如一主背负装置体及一肩带。使用者将幼儿置于主背负装置体中,并使用肩带将主背负装置体悬挂在其肩膀上。使用者可使用这种幼儿背负装置来以两种不同的直立位置抱持幼儿:一种是背对的姿势,其中幼儿是面向后面(即面朝向使用者)(面向后前侧承载);而另一种为面向前的姿势,其中幼儿是面向前方(面向前前侧承载)。
当幼儿是以面向后的姿势抱持时,幼儿的重量主要是由幼儿的臀部到主背负装置体上。因此,主背负装置体即需要利用一部分(以下称之为腿部开口部)来稳固地支撑幼儿的臀部,该部分即接触到幼儿的臀部。优选地,腿部开口部可将其宽度维持在比一预定的尺寸要宽,由此保持与移动的幼儿相符合,即使幼儿左右摇晃,也可舒适地支撑幼儿的臀部。但是,当幼儿以面向前的姿势被抱持时,大腿内侧及其周围部分即接触到腿部开口部。大腿内侧或其周围部分之间的间隙会比臀部之间的间隙要窄。如果腿部开口部的宽度对于面向后姿势抱持与面向前姿势抱持均相同,腿部开口部会压迫到幼儿的大腿内侧,并会使得幼儿觉得不舒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提出了一些结构来调整腿部开口部的宽度。例如,一种揭示的结构包括一紧固件,其连接到腿部开口部,当幼儿以面向前的姿势被抱持时,该紧固件即会使得腿部开口部的宽度变窄。另一种揭示的结构包括配置在腿部开口部内侧的一垫部。当幼儿以面向前的姿势被抱持时,垫部的柔软性即可降低由腿部开口部施加到幼儿大腿的压力。
主背负装置体还包含位于上方的一头部支撑。头部支撑是用于支撑幼儿的头部,以防止幼儿太过向后倾斜。头部支撑为一宽的带状构件,而一头部支撑带及一紧固件即连接到其末端。头部支撑带通过紧固件连接到主背负装置体及肩带,由此连接头部支撑到主背负装置体及肩带。
惯用具有头部支撑的幼儿背负装置还包含一头部支撑盖体,由此防止头部支撑带与紧固件接触到幼儿。惯用的头部支撑盖体是设置成实质上为平板形状,并配置在每个头部支撑带及紧固件的背面(即幼儿的侧面)。另一惯用的头部支撑盖体是设置成一管状。头部支撑带及紧固件通过该管形头部支撑盖体,并实质上由头部支撑盖体所覆盖。
另外,在一些已揭示具有上述设计的头部支撑当中,右侧长度与左侧长度为可调整。特别是该紧固件被设置成一梯扣(ladder lock)。主背负装置体与头部支撑之间的距离可通过调整头部支撑带插入梯扣的距离来进行调整。
另外,传统的直立位置保持座包括一连接带及用于连接一右侧肩带与一左侧肩带的一带扣(buckle)。例如,该过连接带可设置成一带形的形状,连接于右侧肩带及左侧肩带其中之一。该带扣包含一连接于连接带的自由端的凹扣与连接于右侧肩带及左侧肩带中的另一凸扣。当该凸扣用可拆卸的方式与位于连接带的末端处的凹扣相扣合时,右侧与左侧肩带即通过连接带与带扣彼此结合。在结合状态下,右侧肩带与左侧肩带彼此之间保持一固定的距离。因此,肩带即不容易从使用者的肩膀滑掉,且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装戴上幼儿背负装置。另外,因为带扣被设置成一侧带扣,使用者可以将凹扣脱离凸扣,通过操纵配置在带扣侧边的一操作部分即可解开肩带。
在连接带及带扣上,配有带扣盖体,可以覆盖连接带与带扣,并防止连接带与带扣碰触到幼儿。例如,带扣盖可被设置成片状。该片状带扣盖体可以折叠成两片,而连接带与带扣可以置于被折叠的带扣盖体的内侧,由此该连接带与带扣可以被覆盖成不会暴露的状态。另外,该带扣盖体具有一紧固件,例如一钩子,以及一表面紧固件连接在其内侧表面。该带扣盖体可以利用紧固件被固定到该连接带,而使得带扣盖体的末端彼此相固定。
以往当幼儿背部还不够强壮来将他们保持在直立位置时,需要很高硬度的幼儿背负装置来支撑来幼儿的背部。因此,幼儿背负装置即需要使用一硬构件来提供高硬度,例如在主背负装置体内设有一硬板。另一方面,对于幼儿的背部已足够强壮而可以将他们保持在直立位置的情形,所用的幼儿背负装置即不需要使用特别高的硬度来保护幼儿的背部。因此,这种幼儿背负装置的主背负装置体即可仅使用软布料来设置,不需要硬板。
另外,使用者非常需要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其可让使用者将幼儿背负装置折叠成较小的形状,在使用者外出而不需要使用时便于携带。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已揭示一种储存结构来储存幼儿背负装置,其是设计给幼儿的背部已足够强壮来支撑在直立位置的幼儿背负装置。特别是,幼儿背负装置可以被整合形成具有一袋子,例如腰袋,所以幼儿背负装置及袋子可以分别位于前侧与后侧。当使用者利用幼儿背负装置抱持幼儿时,使用者可将幼儿背负装置拿出来;当使用者并未使用幼儿背负装置抱持幼儿时,使用者即反转该结构而将袋子露在外面,将幼儿背负装置折叠成小的形状,并塞入袋子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其可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
为此目的,根据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例如可设置成以下所述。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具有一抱持座,可让幼儿接触到抱持座的方式来抱持,且该报持座具有一接触部,可让抱持座接触到幼儿,且其中嵌入有一缓冲体,且该缓冲体具有一释放部,可以释放该缓冲体的缓冲力。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其具有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于以直立位置抱持幼儿,以及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用于以躺卧位置抱持幼儿,且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与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均可彼此结合及分离,并将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与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侧表面彼此接触,且该躺卧位置报持座具有一第一紧固件,躺卧位置保持座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之一具有一第二紧固件,可以用可拆械方式固定于第一紧固件,且该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是形成藏在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侧面与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前侧面。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包括一座主体来抱持幼儿的躯体;一头部支撑,其配置在该座主体的端部,用于支撑幼儿的头部;肩带,用于以悬挂的方式来支撑该座主体;以及一连接器,用于连接该头部支撑到该座主体或该肩带,其中该连接器的前侧面实质上被一前侧盖体所覆盖,而该连接器的一后侧面实质上被一后侧盖体所覆盖。
根据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其包括一座主体,覆盖了幼儿的躯体;一对肩带,其连接到该座主体;一连接带,用于彼此连接该成对的肩带;及一结合/分离装置,使用一可拆卸方式将连接带连接到肩带上,其中该幼儿背负装置还包含一管状盖,其环绕了该连接带,并由该连接带延伸到该结合/分离装置,用于环绕该结合/分离装置上至少一部分,而该盖即固定在靠近该结合/分离装置的位置处的连接带。
根据本发明又另一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为用于抱持一幼儿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包括一折叠装置来容纳该幼儿背负装置,及一储存装置,用于将该折叠装置储存在幼儿背负装置的内部,其方式为该折叠装置可自由地由该储存装置中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的整体示意立体图;
图2为依据图1的幼儿背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一躺卧位置抱持的状态;
图4为一面向后前置的直立位置抱持的状态;
图5为一面向前前置的直立位置抱持的状态;
图6为一正常背负抱持(肩扛)状态;
图7为交错带体的一背负抱持状态;
图8为依据图1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立体图;
图9为依据图1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
图10为依据图1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11为紧固件处于打开状态的肩带的放大前视图;
图12为紧固件处于关闭状态的肩带的放大前视图;
图13为头部支撑带周围一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14为掀起背侧盖,头部支撑带周围的一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15为处于解除状态下,头部支撑带周围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16为处于结合状态下,连接带周围的部分放大前视图;
图17为一旋带扣的前视图;
图18为一旋带扣的仰视图;
图19为旋带扣于解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20为旋带扣在一预旋转状态与一后旋转状态的前视图;
图21为一腿部支撑带的前视图;
图22为图1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立体图;
图23为图1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
图24为图1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25为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垂直截面图;
图26为最小长度时的头部支撑带周围部分的前视图;
图27为最大长度时的头部支撑带周围的部分的前视图;
图28为处于解开状态时,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29为当连接带盖体被收拢时,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30为位于储存装置中央的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31为处于完全储存状态下,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32为腿部开口部周围的一部分的放大后视图;
图33为沿着图32的线A-A的垂直截面图;
图34为处于变形状态下,腿部开口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后视图;
图35为沿着图34的B-B线的垂直截面图;
图36为可移动部周围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图37为处于变形状态下,可移动部周围部分的放大仰视图;
图38为重量调整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后视图;
图39为传统幼儿背负装置的腿部开口部周围部分的示意图;
图40为根据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腿部开口部周围部分的示意图;
图41为在一头部(head portion)中的固定结构的前视图;
图42为处于结合状态下,带体结合装置(strap combiner)周围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3为处于非结合状态下,带体结合装置周围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44为存放有一储存袋(storage bag)的口袋(pocket)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
图45为直立位置保持座中,将储存袋由口袋取出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46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
图47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46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48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47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49为直立位置保持座在完成其存放过程之后的前视图;
图50为连接到一幼儿车的提手杆的储存袋的立体图;
图51为连接到一袋子的提手的储存袋的立体图;
图52为沿着图44的线C-C的垂直截面图;
图53为连接带的一变化实施例的放大前视图;
图54示出了连接带如何由图53中所示状态进行存放的过程;
图55示出了图53的连接带处于完成存放的状态;
图56为连接带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放大前视图;
图57为图56的连接带处于完全收纳储存的状态;
图58为一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的垂直截面图,所示为连接一前侧织物及一后侧织物的一部分的变化实施例;
图59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一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0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1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第二变化实施例的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2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三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3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四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4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第四变化实施例的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5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五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6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第五变化实施例的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7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的第六变化实施例的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
图68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第六变化实施例的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
图69为根据一结合/分离装置结构第七变化实施例的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
图70为当取出储存袋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视图,其所示为折叠装置结构的变化实施例;
图71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
图72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71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73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72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74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73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75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在图74中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存放过程的后续过程;
图76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具有一固定带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变化实施例;
图77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具有固定带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变化实施例处于一折叠完成的状态;
图78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具有固定带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另一变化实施例;
图79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所示为具有固定带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另一变化实施例处于一折叠完成的状态;
图80为具有扣子及钩子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前视图;以及
图81为处于折叠完成状态,具有扣子及钩子的折叠装置结构的又另一变化实施例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其示例性具体实施例将在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但是,应注意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首先,将说明该幼儿背负装置的基本结构,然后是该幼儿背负装置的每个部分的细节结构说明。最后,将说明该具体实施例的变化。
幼儿背负装置的基本结构
首先,将说明该幼儿背负装置的基本结构。图1为该幼儿背负装置的整体示意立体图,图2为该幼儿背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幼儿背负装置1为用于抱持幼儿的抱持装置。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让使用者(例如幼儿的母亲或父亲)穿戴,以及躺卧位置保持座50,其可拆卸地连接到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未另外说明的话,图1中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将分别称之为向右方向、向前方向及向上方向。与其相对的方向将分别称之为向左方向、向后方向及向下方向。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一表面与该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一表面将放置成彼此接触,而将称之为后侧表面,而相对于该后侧表面的表面将称之为前侧面。如有必要,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将分别称之为纵向与横向。
幼儿背负装置1的使用者可用多种方式抱持幼儿。这些抱持方式主要地可分成三种,即“躺卧位置保持”、“直立位置抱持”及“后侧背负”(肩扛)。“直立位置抱持”可另分成“面向前抱持”与“面向后抱持”。“后侧背负”另分成“正常后侧背负”与“带体交错的后侧背负”。总之,使用者可用五种不同方式抱持幼儿。该使用者可根据他/或她的需求,选择五种抱持方式其中之一来抱持幼儿。
特别是当该使用者以“躺卧位置保持”的方式抱持幼儿时,幼儿是以躺卧的姿势被抱持,且实质上会在使用者之前水平地拉伸脚部,如图3所示。当使用者以“直立位置抱持”的方式抱持幼儿时,幼儿实质上是在使用者之前垂直直立地被抱持。另外,在“面向后直立位置抱持”中,幼儿是面向后地被抱持(朝向使用者),如图4所示,而在“面向前直立位置抱持”当中,幼儿是面向前地被抱持,如图5所示。在“后侧背负”当中,使用者将幼儿扛在他/她的背上,而幼儿实质上为垂直直立。另外,在“正常后侧背负”当中,使用者将使用如图6所示稍后所述的一对肩带,即右侧肩带与左侧肩带(未示于图6)彼此并不会相交,而在“交错带体的后侧背负”当中,使用者可将肩带放置成彼此相交错,如图7所示。
通常,幼儿在出生之后一直到数个月,因为脖子不够强壮,并不能够将头部保持直立。因此,幼儿是以躺卧的姿势被抱持。当幼儿的脖子足够强壮时,幼儿即可用直立的姿势被抱持。当使用者使用该具体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时,使用者仅有在当他/她以幼儿躺卧姿势抱持幼儿时,才将躺卧位置保持座50连接到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而稍后他/她可移除该躺卧位置保持座50,并单独使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因此,该幼儿背负装置1具有多功能性,并且便于使用。
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基本结构
以下将说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基本结构。图8为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立体图,图9为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视图,而图10为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视图。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主要包括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头部支持12、肩带13、连接带14、侧带15及腿部支持带16。头部支持12、肩带13、连接带14、侧带15及腿部支持带16每个均连接到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形成一容纳面以容纳该躺卧位置保持座50,同时也形成一抱持面来直接支撑幼儿。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为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基本结构件。只要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满足上述的功能,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可以被设置成任何的形状。该具体实施例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基本上形成为一拉长形,且实质上为平板状的形状。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长度实质上是对应于由幼儿的脖子延伸到胯部的长度,而其宽度实质上是对应于幼儿的躯体的宽度。优选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搭配幼儿抱持方式的改变,并跟随幼儿的移动。例如,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包括类似氨基钾酸酯材料的垫部(cushiony member),且该垫部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分别覆盖有一包覆织物,以及一衬背织物(该垫部、包覆织物及衬背织物并未显示于图8到图10)。对应于幼儿身体的上半部的包覆织物及衬背织物是以具有良好透气特性的网格织物所制成,由此增近幼儿的舒适性,并改进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
该头部支撑12为一头部支撑器(head supporter),其可承受幼儿头部的重量,并防止幼儿过度向后倾斜。只要头部支撑12可发挥作用,头部支撑12可以被设置成任何形状。通常,该具体实施例的头部支撑12形成一水平长条形的形状。该头部支撑12的高度为可覆盖脖子部分直到幼儿的头部的顶部,而其宽度略宽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宽度。该头部支撑12形成为具有一垫部,由网状材料的包覆织物及衬背织物所覆盖。因此,可确保头部支撑12的柔软度,并可增进幼儿的舒适性及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该头部支撑12的下缘沿着一缝合线17缝合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上缘。该头部支撑12可在缝合线17折叠到前侧。因此,在图5中,幼儿面向前被抱持的时候,在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上方有一开口空间,该幼儿面向前的脸则并未被包覆,由此可以增进幼儿的舒适性。
该肩带13为一支撑器(supporter),其放置在使用者的肩膀周围,所以使用者可以用一悬吊的方式,承受被施加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幼儿的重量。同时在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右侧与左侧提供有该肩带13。该肩带13的长度为该肩带13由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边突出,绕过使用者的肩膀,并到达使用者的胸部或背部。该肩带13形成为略宽于该侧带15或腿部支撑带16,所以施加于使用者肩部的重量会通过肩带13而被分散,由此舒缓使用者所感受到的重量。另外,如图11的肩带13的放大前视图中所示,沿着纵向在每个肩带13的不同侧且靠近肩带13的中央具有一紧固件18。因此,两个成对的肩带13可以通过紧固件18彼此连接,由此形成一较宽的条状构件,如图12前视图所示。当该使用者于躺卧位置抱持时,仅将肩带13置于一个肩膀上时,如图3所示,较宽的肩带13即很难由肩膀滑落,并能够均匀地分散重量,由此在使用者身上的负担即可进一步被减轻。
回到图8到图10,具有上述设计的头部支撑12与肩带13是通过头部支撑带20而彼此连接。图13为头部支撑带20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图14为头部支撑带20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稍后所述的后侧盖体72即被打开,而图15为解开状态,显示头部支撑带20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头部支撑带20为一连接器,可使头部支撑12与肩带13彼此连接,并由头部支撑12的每个末端朝向右侧或左侧方向突出。
头部支撑带20包括一条状的主带体21,由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突出,用于长度调整的一梯扣22被配置在主带体21的自由端,以及钩子23与梯扣22为一体成形被配置在梯扣22的末端。另一方面,一环体24被配置在肩带13之上对应于钩子23的位置。当钩子23以可拆卸式地结合于环体24,头部支撑12被连接到肩带13,所以幼儿头部的重量通过肩带13而被支撑着,由此幼儿的头部即可更为安全地被抱持。另外,当头部支撑12与肩带13以上述方式被连接时,成对的肩带13之间在上方位置处被保持一距离,由此使用者肩膀上的负担即可减轻。另外,当主带体21被插入到梯扣22的深度被改变时,即可调整主带体21由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突出的长度,并且可以调整头部支撑12与肩带13之间的距离,由此,容纳幼儿的空间大小即可根据幼儿的身体大小及月份年龄来调整。当头部支撑12被连接到肩带13时,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头部支撑12及肩带13形成一手臂孔25,其是由这三个构件所环绕的开口,如图9及图10所示,幼儿可自由地将其手臂置入手臂孔25当中。
如图8及图9所示,连接带14为一连接器,其使右侧及左侧肩带13彼此连接(在图8及图9中,连接带14即储存在一口袋90中,如稍后所述)。图16为在一连接状态中,该连接带的部分放大前视图。连接带14是被配置在靠近于其中的一个肩带13(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肩带13)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位置处,并形成为一条状构件,其由一肩带13延伸到另一个肩带13(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肩带13)。一凹扣26配置在连接带14的自由端处,由此一凸扣27被配置在对应于凹扣26的位置,其靠近于另一个肩带13(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肩带13)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位置(在图16中,凸扣27储存在凹扣26中)。
在凹扣26中,形成一空间(未示出)以储存凸扣27,及一结合轮毂(engaging boss)(未图示出)形成在该空间中。当凸扣27被插入到该空间中,结合轮毂以可拆卸式地方式结合凸扣27。因此,右侧及左侧肩带13可通过连接带14彼此连接,以此方式即可维持肩带13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进一步减轻使用者的负担。凹扣26具有一操作部26a。当操作部26a被按下而凹扣26产生弹性变形时,该结合轮毂即释放凸扣27,而肩带13即由与连接带14的连接所释放。
再回到图8及图9,侧带15为一连接器,其可使肩带13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彼此连接。侧带15的上端经由一旋转扣30连接到肩带13的末端,如下所述。侧带15的下端经由梯扣28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下端。使用者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体形状而改变侧带15插入梯扣28的量来调整肩带13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使肩带13适合于他/她自己。另外,在靠近右侧及左侧侧带15其中之一(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侧带15)的下端处提供有一结合橡胶29,如图2所示。结合橡胶(binding rubber)29为一圆形弹性件。当另一侧带15(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侧带15)的下端穿过结合橡胶29,右侧及左侧侧带15的下端是结合在一起,由此侧带15可防止本身因悬挂的松弛而干扰使用者。
如上述所设置的肩带13与侧带15是通过旋转扣30彼此连接,如图9所示。图17为旋转扣30的前视图,图18为旋转扣30的仰视图,而图19为解开状态下,旋转扣30的立体图(部分分解图)。旋转扣30包括一凸扣31及一凹扣32。一肩带1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右侧肩带13)及一侧带15(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右侧侧带15)通过凸扣31彼此相连接,而另一肩带1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肩带13)及另一个侧带15(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侧带15)通过凹扣32彼此连接。当凸扣31及凹扣32彼此连接,右侧肩带13与左侧肩带13在使用者之前彼此连接,由此达成如图7所示的交错带体的后侧背负,且可进一步分散在使用者身上的重量。
如图17到图19所示,凸扣31包括彼此形成一体的底部33及舌体34。底部33具有可让肩带13连接的一环体33a,及可让侧带15连接的一裂缝33b。舌体34形成为圆形。一操作部34a被提供在舌体34的圆形之内。当操作部34a在非压缩状态时,操作部34a朝向后侧突出(朝向使用者的侧面),更远离舌体34。操作部34a朝向前侧可产生弹性变形。另一方面,凹扣32包括形成一体的一底部35及一插座36。底部35具有一环体35a,可让肩带13连接,及一裂缝35b,可让侧带15连接。插座36具有一空间36a在其中,用以容纳凸扣31的舌体34。用可拆卸方式可将舌体34插入到空间36a中。在该空间的后侧,配置有一环体36b。当舌体34被插入到空间36a当中,舌体34的操作部34a朝向后侧通过环体36b的一孔洞而突出,并以可拆卸式结合于环体36b。因此,凸扣31及凹扣32彼此连接。在连接状态下,凸扣31可在一垂直平面(沿着使用者胸部延伸的一个平面)上,预定的范围内,相对于凹扣32沿着操作部34a旋转。使用者可以根据他/她的身体形状调整肩带13与侧带15的交叉角度,使得幼儿背负装置可以更加地适合于使用者。图20为旋转扣30的前视图。在图20中,一虚线代表在旋转之前的旋转扣30,而一实线代表旋转之后的旋转扣30。当旋转扣30在连接状态下,使用者由后侧朝向前侧按下操作部34a,操作部34a即产生弹性变形,并脱离环体36b,由此凸扣31即由与凹扣32的结合中释放。因为操作部34a被配置在旋转扣30的后侧,由前侧不小心按下旋转扣30并不会造成凸扣31与凹扣32的分离。
再回到图8及图9,腿部支撑带16为一连接器,其环绕幼儿的腿部,并连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面部与下端部,以悬吊的方式通过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接收由幼儿臀部所转移的幼儿的重量。图21为腿部支撑带16的前视图。腿部支撑带16包括一腿部支撑带主体40,其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下端,及一橡胶制可拉伸带41,其将腿部支撑带主体40连接到靠近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与肩带13相连的位置处。可拉伸带41可以根据幼儿的移动而拉伸,且使得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下部均可搭配幼儿身体的屁股部分。在可拉伸带41周围处配置有一带盖体42。带盖体42实质上完全地包覆可拉伸带41,并使其处于不会暴露的状态。因此,无论可拉伸带41被拉伸的状态为何,仅有带盖体42会暴露于外面,由此即可改善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当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部与下端部通过腿部支撑带16彼此连接,腿孔43形成为由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与腿部支撑带16所环绕的一开口。幼儿可自由地将其腿部置于腿孔43当中。
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基本结构
在此将说明图1及图2所示的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基本结构。图22为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立体图,图23为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前视图,而图24为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视图。躺卧位置保持座50包括一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一头部保护(head guard)52、一抱持带53及一带体结合装置54。该头部保护52、抱持带53及带体结合装置(strap combiner)54,每个组件均连接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
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形成一容纳面,可直容纳纳幼儿。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为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基本结构件。只要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达到上述的功能,躺卧位置保持座51可以被设置成任何形状。本具体实施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基本上形成为一垂直拉长、实质上平板状的形状,且其长度与宽度足以收纳幼儿的整个身体。优选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具有足够的强度,在当幼儿的脖子不够强壮来支撑头部时,即可抱持幼儿并使得幼儿保持在适当的形状。例如,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由一硬板55所形成做为核心材料(core material),如图25中躺卧位置保持座51的垂直截面图所示。使用高强度的硬板55使其有可能在躺卧姿势抱持时使幼儿被支撑在实质上水平的姿势,并防止幼儿的背脊扭曲。另外,一发泡件(fbamed member)56被配置在硬板55的前侧,并由包覆织物57所包覆,而使用像是优丽漆(urethane)材料的垫部58被配置在硬板55的后侧,并由衬背织物59所包覆,所以可以增进幼儿的舒适性。排气孔55a实质为穿孔,其形成于硬板55的多个位置处,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排气性以及幼儿的舒适性均可增进。
再回到图22到图24,切口部(cut-out portion)60以对应的形状形成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右侧及左侧处对应于幼儿手臂的地方。因此幼儿可以经由切口部60将其手臂伸展到外面,由此可以增进幼儿的舒适性。另外,因为并无构件会被配置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前侧,除了抱持带53之外,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前侧即为一开口空间,由此当幼儿以躺卧姿势抱持时,幼儿的体热可以有效地被排出,并可进一步增进幼儿的舒适性。
头部保护52为一保持器,其可在躺卧姿势抱持时由后方收纳幼儿的头部。头部保护52形成为半球的形状,其是对应于幼儿头部的形状,并被缝合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上缘。头部保护52被设置有一硬板(未示出)。开口(未示出)会形成在硬板上的多个位置,由此头部保护52的排气性及幼儿的舒适性均可进一步因此增进。头部保护52是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是独立分离,并在稍后缝合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因此,头部保护52在结构上独立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而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变形或类似状况并未直接转移到头部保护52,由此可防止头部保护52的变形,并可保持收纳幼儿头部的空间。
抱持带53在躺卧姿势抱持时是由上方抱持幼儿的躯体,并连接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右侧及左侧的其中之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抱持带53所形成的长度使得抱持带53延伸到幼儿的躯体之上,并到达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右侧及左侧的另一侧(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如图24所示,一凸钩61被连接到抱持带53的自由端,而凹钩62被连接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右侧及左侧的其中另一侧(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其位置是对应于凸钩61的位置。当凸钩61为可拆卸式地结合于凹钩62,抱持带53可被固定连接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之上。因此,抱持带53可抱持幼儿的躯体。
回到图22到图24,带体结合装置54为一种连接器,可如上述用以连接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侧带15与腿部支撑带16。由前方看带体结合装置54时,其整体形成为实质上的T形,并被缝合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下缘。当带体结合装置54被折叠成一管状的形状,腿部支撑带16与侧带15可以被储存在由带体结合装置54的管状形状所形成的一空间当中,如下所述。
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每个细节结构-头部支撑带20
以下将详细说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各个部分。首先将说明头部支撑带20。再回到图13到图15,头部支撑带20即以一带盖体70所包覆。带盖体70包括一实质上平板状的前侧盖体71,其由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表面的右侧或左侧延伸,就像是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一体,以及实质上平板状的后侧盖体72被连接到前侧盖体71。该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实质上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头部支撑带20可以被储存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之间,如图13所示。
特别是当头部支撑带20如上述地保存时,头部支撑带20的前侧面及后侧表面可分别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分别包覆,由此头部支撑带20可以被包覆,而无关于带盖体70的折叠的状态。更特定而言,当头部支撑12如图4及图6中所示为直立时,头部支撑带20的后侧表面即以后侧盖体72所包覆,由此防止头部支撑带20接触到幼儿。当头部支撑12以如图5所示地折叠,头部支撑带20的前侧面可用前侧盖体71所包覆,由此防止头部支撑带20接触到幼儿(在图4到图6中,并未显示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同时,头部支撑带20即可防止被暴露到外面,由此可防止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变差。
在带盖体70中也做出多种装置,可更为容易及稳固地包覆头部支撑带20。例如,在图13到图15所示,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通过沿着一缝合线73被缝合后侧盖体72的上缘到前侧盖体71的上缘来彼此固定。后侧盖体72可由缝合线73向上掀开,如图14及图15所示。因此,使用者可以仅由拿起后侧盖体72而实质上完全地暴露头部支撑带20。使用者不需要进行繁复地操作,例如拖拉传统幼儿背负装置的管状包覆,并可仅由伸展手部到头部支撑带20来简易地操作。在操作之后,在当使用者将手移开背侧盖体72时,后侧盖体72会自然地因其本身的重量从缝合线73向后。因此,头部支撑带20即自动地被覆盖,如图13所示。即使当使用者忘记将凹钩71a与凸钩72a固定,如后所述,可以避免头部支撑带20接触到幼儿。
另外,在前侧盖体71的下端部分的后侧表面(面对后侧盖体72的表面)提供有多个凹钩71a,如图14及图15所示。此外,在后侧盖体72的下端部分的前侧面(面对前侧盖体71的表面)提供有多个凸钩72a,其位于对应于多个凹钩71a的位置处。当凸钩72a以可拆卸式地被结合于凹钩71a时,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可以彼此固定于其下端部分,由此头部支撑带20可更为稳固地被包覆。另外,因为凹钩71a与凸钩72a是被配置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相互对应的表面上,当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为关闭时,凹钩71a与凸钩72a是被配置在带盖体70之内,如图13所示。因此,即可避免凹钩71a与凸钩72a接触到幼儿,并防止暴露钩子,即降低了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如上所述,头部支撑带20从头部支撑12突出部分的大小是可通过改变带主体21插入到梯扣22的深浅而被调整。图26为最小长度时,头部支撑带周围部分的前视图,而图27为最大长度时,头部支撑带周围部分的前视图。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无论调整结构对于头部支撑带20长度的改变,头部支撑带20均可由带盖体70所包覆。特别是,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即形成具有超过带主体21的最小长度L1及超过盖主体21的最大长度L2的长度。因此,即使当头部支撑带20被延伸到最大长度,头部支撑带20仍可以被包覆,所以可以确实避免头部支撑带20接触到幼儿。
当头部支撑带20的突出部分可由上述方式调整,有时候带主体21的一部分即无用地悬挂。带主体21的剩余部分21a可在梯扣22处被折回去,并被引导到头部支撑12,而被暴露在带盖体70的外侧,如图26所示。为了防止这种状况,在靠近头部支撑带20所连接的位置附近,头部支撑12被设有一带状的带体口袋12a。带体口袋12a为形成在头部支撑12的末端处的空间,且其长度等于或大于剩余部分21a的最大长度L3。带体口袋12a在面对头部支撑带20的表面上被设有一开口12b。带主体21的剩余部分可以经由开口12b被插入到带体口袋12a中。因此,即使当带主体21的一部分为多余的情况下,剩余部分21a仍可轻易地被插入到带体口袋12a当中,由此成为非暴露状态,由此可避免剩余部分21a接触到幼儿,而幼儿也不会随剩余部分21a摇晃。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之间形成一空间74,以实质无缝地被连接到带体口袋12a的空间75。因此,被储存在空间74中的头部支撑带20的剩余部分21a可以平滑地被插入到空间75当中,而不会被暴露到外面,由此整个头部支撑带20可以实质上完全地为未暴露的状态。
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细节结构---连接带14
连接带14的结构在此详细说明。图28为处于分离状态下,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如图面所示,连接带14与凹扣26利用一连接带盖体80而被包覆。连接带盖体80是由一包覆织物81(仅在下述的图30中所示)及一衬背织物82形成为管状形状。当连接带14与凹扣26被插入到管状形状的空间当中,连接带14与凹扣26是被连接带盖体80所环绕,并成为未暴露状态。因此,即可避免连接带14与凹扣26接触到幼儿。特别是,因为具有操作部26a的凹扣26是在未暴露状态下,即可避免幼儿随着操作部26a被摇晃。连接带盖体80的端部打开。当凸扣27被插入到打开的端部时,凸扣27以可拆卸式地被结合于凹扣26。因为凸扣27在结合状态下是插入到凹扣26之中,如图16所示,凸扣27可与连接带盖体80同时被包覆,且凹扣26也类似。
当使用者想要将凸扣27结合到凹扣26时,或是要操作凹扣26的操作部26a来分离时,使用者可以面向肩带13的侧边拉连接带盖体80,由此暴露凹扣26。但是,当凹扣26仅由连接带盖体80所包覆时,拉连接带盖体80很麻烦。此外,如果使用者在暴露凹扣26之后忘了将连接带盖体80回复到原位,凹扣即会保持着暴露状态。因此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带盖体80即可以通过本身而回到原始形状,由此减轻上述的不便利。
特别是,连接带盖体80沿着缝合线83被缝合到连接带14,而靠近凹扣26,如图28所示。当使用者拉扯连接带盖体80时,如图29所示,连接带盖体80的移动会被限制在缝合线83上,且仅有从连接带盖体80的末端到缝合线83的部分可以被拉出(在图28及图29中,连接带盖体80的可移动范围由R1表示,而不可移动范围由R2表示)。当连接带盖体80仅在其末端处的一短范围中移动,即增加连接带盖体80的末端的互斥力。因此,当使用者仅将其手移开连接带盖体80时,连接带盖体80由于其本身的互斥力自然地回到其原始状态,并包覆凹扣26,如图16及图28所示。因此,使用者可防止凹扣26被暴露出来,而不需要进行任何特殊的动作来回复连接带盖体80到其原始状态,由此可进一步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幼儿安全性。
任何的结合结构均可被用在凹扣26与凸扣27。例如,一扣钩或侧释放带扣(SR带扣)均可使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使用了一前侧释放带扣。当使用者按下配置在凹扣26的前侧面(相对于幼儿侧边的表面)的操作部26a时,凹扣26可以脱离凸扣。因为操作部26a仅可由前侧操作,即可防止幼儿由后侧对于操作部26a的错误操作,由此可进一步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安全性。
在尝试结合凸扣27与凹扣26时,使用者会扭绞连接带14,并由错误的侧边将凸扣27插入到凹扣26当中。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本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带盖体80具有一识别装置,以显示那一侧是前侧或后侧。该识别装置可以为置于例如连接带盖体80的前侧面及后侧表面的每一面上的标记。在本具体实施例中,连接带盖体80的前侧面及后侧表面由不同材料的织物所包覆,所以织物材料可做为一指示器。
特别是,一网状织物做为连接带盖体80的包覆织物81,而使用不是网状织物的织物做为连接带盖体80的衬背织物82(在图面上,未显示织物材料的差异)。因此,使用者可容易地由视觉分辨连接带盖体80的前侧面及后侧表面,并能够以正确的方向插入到凸扣27,并使其结合于凹扣26。另外,因为包覆织物81到幼儿的侧边是由高度透气网状织物所制成,幼儿即使当包覆织物81接触到幼儿时,幼儿仍可觉得舒适。另外,因为包覆操作部26a的衬背织物82仅由相当薄的衬背织物所制成,使用者在经由衬背织物82接触到操作部26a时更觉得舒适,由此可以增进使用者的操作性。另外,凸扣27及凹扣26的形成方式为仅在当凸扣27以正确方向插入到凹扣26时,凸扣27与凹扣26才会彼此结合。
具有上述结构的连接带14仅用于直立位置抱持时,而不需要在躺卧位置抱持时。因此,本具体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一储存结构,用于在躺卧位置抱持时储存连接带14。图30为位于储存装置的中间处的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而图31为完成储存状态下,连接带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一袋状口袋90中间存放有连接带14,其形成在连接带14连接其中之一肩带1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左侧肩带13)的位置处。另外,一袋状口袋91中间存放有凸扣27,其形成在凸扣27连接到另一个肩带13(在本具体实施例中为右侧肩带13)的位置处。口袋90,91形成在靠近肩带13连接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位置。口袋90,91分别在面对连接带14或是凸扣27的一表面上的开口90a及91a。如图31所示,连接带14或凸扣27可经由开口90a或91a插入到口袋90或91当中。因此,当未使用连接带14与凸扣27时,它们为非暴露的状态被储存在口袋中,由此连接带14与凸扣27即可避免阻碍其它操作,并防止碰触到使用者及幼儿。
优选地,连接带14可完全被存放在口袋90当中。但是,当连接带14的整个长度长于肩带13的整个宽度时,如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如果连接带14以垂直于肩带13的方向被插入到口袋当中,连接带14即不能够完全地被储存在口袋90中。因此,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口袋90形成为长方形空间,并沿着肩带13的纵向而形成。特别是,口袋90的长度即大于连接带14的整个长度L4,并由连接带14周围的底部向下延伸,如图30所示。当连接带14被折叠时,连接带14可以实质上完全被储存在口袋90中,如图31所示,所以其自由端为向下的方向,如图30所示,而其末端插入到开口90a中,并在沿着肩带13的纵向的方向上另推入口袋90当中。
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个别部分的细节结构---腿部开口部
以下将说明图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腿部开口部100的细节结构。腿部开口部100被设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下端部,并如图4所示的面向后前侧背负时抱持幼儿的臀部,而如图5所示的面向前前侧背负时抱持幼儿的内侧大腿。在腿部开口部100处有制作许多装置,以改善本具体实施例中腿部开口部100的弹性,所以腿部开口部100可以随着这些接触到腿部开口部100的变化而改变。图32为腿部开口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后视图,而图33为沿着图32的A-A线的垂直截面图。
腿部开口部100的右侧101与左侧102是形成曲面状,由此符合于幼儿大腿的形状。当幼儿的腿由曲面侧101与102所支撑,幼儿可以舒适地伸展腿部。如图33所示,腿部开口部100被设置有一垫部103(基本上类似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中的其它部分),用做为一缓冲体,其前侧面与后侧表面分别由前侧织物104与后侧织物105所包覆。垫部103为一结构件,其提供直立位置保持座10必要的强度来支撑幼儿,同时作为一缓冲体,其可以随着幼儿的移动而变形,由此增进幼儿的舒适性。
一开口106形成在垫部103中,其位于腿部开口部100周围中央处(在图32中由虚线所环绕的一部分)。开口106为一缓冲力释放器,其可释放垫部103的缓冲力。图34为处于变形状态下,腿部开口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后视图,而图35为沿着图34的B-B线的垂直截面线。因为垫部103的缓冲力并不存在于开口106中,即可释放在腿部开口部100中垫部103的整体缓冲力。于面向前前侧背负时,幼儿的内侧大腿部分,而非臀部,可接触到腿部开口部100,以在图34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上推动腿部开口部100。因为垫部103的互斥力由开口106所释放,垫部103可相当容易地变形。因此,幼儿的内侧大腿部并未过度压缩,腿部开口部100可维持对应于内侧大腿部的宽度。另外,开口106的存在另可增进腿部开口部100的排气性可以增加幼儿的舒适性。特别是,因为开口106的前侧形状为梯形,其可符合于幼儿的大腿形状,其类似于腿部开口部100,垫部103可以变形成对应于幼儿腿部的形状,由此垫部103可以维持良好符合于幼儿的腿部。
如图32到图35所示,可移动部107提供在腿部开口部100的两侧。可移动部107可随着幼儿的移动相对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来移动。如图32所示,在腿部开口部100的每一侧处提供一缝合线108。垫部103沿着缝合线108被分开,如图33所示,由此形成该可移动部107。图36为可移动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而第三十七图为处于变形状态下,可移动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垂直截面图。因为垫部103被分开,垫部103的强度也被分开,所以可移动部107的强度会降低。因此,可移动部107根据幼儿施加于腿部开口部100的压迫力而移动,由此维持对应于幼儿的宽度。更特定而言,因为缝合线108形成为一曲线形状,其可匹配于图32及图34所示的幼儿腿部的形状,可移动部107可移动而变形成为对应于幼儿腿部的形状,由此维持符合于腿部。
另外,除了以上对于前后移动所述的重量释放结构之外,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提供具有上下移动的重量释放结构。图38为重量调整部周围部分的放大后视图。如图面所示,腿部开口部100具有一重量调整部107a。重量调整部107a是向下扩展腿部开口部100,并向内转移由幼儿重量的施加所产生的张力到腿部开口部100上。
特别是,重量调整部107a由延伸腿部开口部100的下端所形成。腿部开口部100的下端向下延伸一预定长度,而可维持腿部开口部100的结构。该延伸的结构使得腿部开口部100的侧面长度L5更长,即为腿部开口部的原始长度L6与重量调整部107a的长度L7的总和(L5=L6+L7)。重量调整部107a的形成具有以下的效果。传统上,幼儿由相当短长度L6的腿部开口部100所悬吊,如图39的示意图所示。幼儿的臀部与内侧大腿部由腿部开口部100的右侧及左侧以悬吊的方式被抱持。幼儿的重量F是直接传送到腿部开口部100的右侧及左侧,并会压缩到幼儿的臀部或内侧大腿。另一方面,具体实施例具有重量调整部107a,如图40的示意图所示。因此,以悬吊状态施加于腿部开口部100的右侧及左侧上的张力相较于传统腿部开口部100的张力而可被释放,并可降低施加于腿部开口部100的右侧及左侧上的重量。然后,重量F所施加的点会由右侧及左侧较少量地移动到中心(向内)。因此,可降低施加于幼儿的臀部或内侧大腿上的挤压力,由此可以增进幼儿的舒适性。
躺卧位置保持座50相对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连接/分离结构
躺卧位置保持座50相对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连接/分离结构将更为详细地被说明。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与躺卧位置保持座50是通常彼此固定在三个位置处,即靠近头部的位置,靠近臀部的位置,及靠近腿部的位置。因为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与躺卧位置保持座50彼此固定在多个位置处,固定的状态即使在当使用者或幼儿移动时,均可稳固地保持在它们整个长度上。
首先,将说明头部部分的固定结构。头部部分的固定结构的切割方式为固定结构并不会暴露到幼儿的侧边(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表面侧及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前侧面侧),不论是否连接躺卧位置保持座50。特别是,突出到侧边的连接单元110是被配置在靠近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上方角落的位置,如图41所示。连接单元110是被设置有两个突出片111,112,其彼此重叠。配置到前侧面侧的突出片111在其前侧面上具有一凸钩111a,由此配置在后侧表面侧的突出片112在其后侧面上具有一凹钩112a。另一方面,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带盖体70在对应于连接单元110的位置处具有前侧盖体71的凹钩71a与后侧盖体72的凸钩72a。
当连接单元110被插入在带盖体70内部,在前侧面上突出片111的凸钩111a以可拆卸式地结合于前侧盖体71的凹钩71a,而在后侧面上突出片112的凹钩112a以可拆卸式地结合于后侧盖体72的凸钩72a。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上部可以被固定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上部。特别是因为连接单元110在连接处插入到带盖体70中,连接单元110由带盖体70所包覆,并可同时在前侧与后侧上达成非暴露的状态。因此,可以避免凸钩111a与凹钩112a接触到幼儿,并可增进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以下将说明臀部部分的固定结构。如图2所示,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具有一表面紧固件113,其配置在下部的后侧表面上。另一方面,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在下部的后侧面上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一表面紧固件(未示出),其具有对应于下部的后侧表面的表面紧固件113的形状。因此,当躺卧位置保持座113被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上,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下部被压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下部之上,表面紧固件113与表面紧固件(未示出)彼此为可拆卸式地结合。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下部可以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下部。特别是因为固定结构可用表面紧固件来实现,固定结构相当平坦。因此,即使当幼儿于直立位置抱持时直接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上,固定结构的不平坦将不会造成幼儿的不舒服的感觉。
以下将说明腿部部分的固定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带体结合装置54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1的下缘处,如上所述。图42为固定时,带体结合装置周围部分的放大立体图,而图43为在解开固定时,带体结合装置周围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带体结合装置54大致为T型的前侧形状,并被缝合到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下缘。带体结合装置54在左端的前侧面上(后侧面)具有一凸钩54a,及在右端的后侧面(前侧面)上具有一凹钩54b,其位于对应于凸钩54a的位置处。
当躺卧位置保持座50固定于躺卧位置保持座10时,带体结合装置54由腿部支撑带16与侧带15的后侧插入到前侧,带体结合装置54的后侧面即被带入接触腿部支撑带16与侧带15,而带体结合装置54即折叠成管状形状。因此,腿部支撑带16与侧带15可以储存于管状型式的内部空间之内。在上述状态下的带体结合装置54的右端与左端即彼此重叠,凸钩54a与凹钩54b是配置在彼此相对应的位置处。当凸钩54a压入到凹钩54b之上,并结合于凹钩54b,带体结合装置54可以固定成管状的型态,如图42所示。
因为侧带15与腿部支撑带16可通过带体结合装置54连接在一起,侧带15、腿部支撑带16与它们剩余的部分可防止被使用者、幼儿等抓到,而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可更为简洁,由此增进其设计品质。特别是因为带体结合装置54由前侧织物与衬背织物制成,内部没有硬板,带体结合装置54并不会对幼儿造成不舒适的感觉。另外,当带体结合装置54被用于夹持腿部支撑带16时,腿部支撑带16可使其由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下端朝向前侧上升一预定的角度,由此可防止腿部支撑带16被拉出到右侧或左侧,或是朝向幼儿侧向上倾斜。因此,可以固定幼儿的收纳空间。
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折叠装置结构
在此将说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折叠装置结构。如上所述,数个月大小的幼儿通常是以直立的姿势抱持。因此,本具体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是被设计成使用者可以在直立姿势抱持时仅采用直立位置保持座10来抱持幼儿。特别是,在躺卧姿势抱持时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强度可利用硬板来固定,而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弹性可通过移除高硬度材料(例如硬板55)来改善。因此,幼儿背负装置1可让使用者更为容易地背负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另外,为了进一步增进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携带性,折叠装置结构是根据本具体实施例来设置,由此允许使用者将直立位置保持座10折叠成较小的形状,而容易地携带折叠的座椅。以下将说明折叠装置结构。
图44为一口袋周围部分的放大前视图,其中储存有一储存袋,而图45为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视图,其中储存带由口袋中取出。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在前侧面上下缘位置处被设有一口袋120(在对应于以直立姿势抱持的幼儿的腿部之间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在口袋120中,一储存袋121的储存的方式为储存袋121可自由地被取出。储存袋121为一折叠装置,其中可将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储存成一预定的储存状态。储存袋121经由口袋120的开口120a由口袋120取出。储存袋121即形成一袋状形状,而具有一充份的容量来储存直立位置保持座10。例如,储存袋121实质上即形成一长方体状。在储存袋121的一侧上,形成一开口121a。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经由开口121a置入或由储存袋121取出。
因为储存袋121可被储存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口袋120中,使用者即可在外出时避免留下储存袋121。同时,使用者可轻易地取出储存袋121,以在当不使用直立位置保持座10时,折叠及储存直立位置保持座10。然后,使用者可通过携带储存在储存袋121中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来以小型的方式携带直立位置保持座10。特别是因为储存袋121由网状织物所形成,储存袋121可以折叠成小的形状,所以其存在将不会对幼儿造成不舒适的感觉。另外,绳子121b即连接到储存袋121的开口121a,由此开启及关闭该开口121a。使用者可在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储存在储存袋121中时,通过拉出绳子121b来关闭开口121a,由此可以防止直立位置保持座10由储存袋121中掉出。因此,可更为容易地携带直立位置保持座10。
特别是,本具体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可利用一种结构,其可更为安全地防止使用者在外出时遗忘储存袋121,并另可便于将直立位置保持座10储存在储存袋121中。特别是,口袋120及储存袋121通过一连接袋122彼此连接。连接袋122具有一端为缝合而固定于口袋120的内侧表面,而另一端则缝合及固定于储存袋121。因此,储存袋121均携带有直立位置保持座10,而使用者可更为安全地防止将储存袋121遗忘。
在此将说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存放过程的例子。首先,使用者将储存袋121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下,如图46所示。然后,使用者向内折叠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肩带13,如图47所示。使用者折叠直立位置保持座10数次横跨在纵向上(例如三次),如图48所示。然后,使用者可以储存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储存袋121之内,如图49所示(在图48及图49中,直立位置保持座10由虚线表示)。
一旦完成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储存,使用者可简易地携带储存袋121:例如,使用者可以使用绳子121b将储存袋121悬挂在肩膀上;或是使用者可使用一S形钩子123将储存袋121悬挂在婴儿车的手把上,如图50所示。S形钩子123可以固定在绳子121b上,成为一体。另外,一打开/关闭钩124可连接到到绳子121b上,所以绳子121b可以形成一关闭循环或一打开循环,而以可拆卸式地连接到到其它构件上。储存袋121可以例如悬挂在一袋子的提手上。因此,储存袋121可以更为简便。
在具体实施例中对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对于储存袋121的储存结构做出额外的装置。特别是,如图44所示,口袋120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上。因此,储存袋121并不会直接接触幼儿,由此储存袋121与储存在其中的口袋120的存在即可防止对于幼儿造成不舒适的感觉,并可保持幼儿的舒适。另外,口袋120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下缘。因此,口袋120可藏在幼儿的右腿及左腿之间,并在直立姿势抱持时从前侧不会注意到。因此,幼儿背负装置1可维持简洁的外观。另外,口袋120是在纵向上提供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下端。因此,储存袋121可简易地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末端处,且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储存可更为简易。
图52为沿着图44的C-C线的垂直截面线。如图52所示,口袋120的开口120a形成为口袋120的一端120b与另一端120c彼此少量地重叠。因为开口120a在重叠的部分处关闭/打开,即可防止储存袋121由口袋120中暴露及掉出。
具体实施例的变化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已在上述说明。本发明的特定结构及组件可以选择性地变化,或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的技术概念的范围内做改善。以下将说明一些变化的实施例。未特别说明的组件与上述具体实施例中相对应组件具有相同的设计,以及与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组件,将在必要时与上述说明中所使用的相同附图标记来表示。
具体实施例的变化---头部支撑的连接部
首先,将说明头部支撑的连接部的变化实施例。在以上的具体实施例中,头部支撑12与肩带13由头部支撑带20连接,如图13到图15所示。另外,头部支撑带20可用于连接头部支撑12到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另外,头部支撑12的连接部的结构可以根据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结构来应用到躺卧位置保持座50。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可在平板状形状之的外,可用任何的形状形成。例如,它们可用垂挂的方式分离,由此具有三维的形状。用于连接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的结构可为利用凹钩71a与凸钩72a所形成的结构之外的任何结构。例如,一表面紧固件可提供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的每个内侧表面上,或是在头部支撑带20的内侧及外侧表面上。带体口袋12a中储存有头部支撑带20的剩余部分,可以配置在除了前述位置之外的位置处。例如,带体口袋12a可以配置在头部支撑12的后侧面上,或是在后侧盖体72的内侧表面上。当头部支撑12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经由头部支撑带20连接时,带体口袋12a可以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上。
实施例的变化---连接带(BRIDGING BELT)
连接带的一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53是一连接带的变化实施例局部放大前视图。如图53所示,肩带13可提供一长方体形状的袋体130,其是沿着该肩带13的纵向设置,位于靠近连接带14被连到肩带13之处。类似于上述的实施例,连接带14可被存放在该袋体130,如图55所示,当连接带14在肩带13的侧边被折叠,并从连接带14的前端(tip end)插入袋体130,如图54所示。
或者,实质等长的两个连接带131可分别被连到肩带13的左侧与右侧,且可在各肩带13靠近连接带131所连之处提供袋体132。因此,各连接带131的长度可较图16的连接带14更短,以使得连接带13的长度在肩带13的宽度之内。当连接带131以实质垂直于肩带13纵向的方向被折叠且被插入袋体132,该连接带131可实质完全地被存放如图57所示。
实施例的变化---腿部开口部
腿部开口部的一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如图32所示的腿部开口部100具有形成在垫部103(cushiony member)的开口106。然而开口106的形状并非限制在图图32所示的形状。例如,开口106可具有类似裂缝(slit-like)的形状,或类似穿透孔(penetrating-hole-like)的形状。为了强化垫部103的形变能力,也可用不同于开口106的结构。例如,垫部103的一部分可形成比其它部分更为薄。或者,不同于垫部103而具有较高弹性的构件可被嵌入欲在垫部103强化形变能力的部分。这种结构可应用到除了腿部开口部100以外的其它部分。例如,当这种结构被应用在对应于幼儿胸部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以强化形变能力,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可被制作成根据幼儿胸部与手臂的移动而平顺地跟着形变。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包覆织物(cover cloth)104与衬背织物(backingcloth)105相连之处(也就是缝合线109)是位于如图36所示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边。在此情形下,相对较硬的缝合线109可碰触到幼儿的腿部,因此幼儿触感会不舒服。要消除这种不舒服,缝合线109可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如图58所示。尤其是,衬背织物105可被剪裁成较包覆织物104更为宽者,被包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侧边,露在前侧面,并且与包覆织物104被缝合在前侧面以形成缝合线133。因此,缝合线133是位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且不会碰触到幼儿,由此加强幼儿的舒适感。另外,缝合线133可用以形成可移动部(movable portion)107。故在包覆织物104与衬背织物105彼此相连之处符合用以形成可移动部107的缝合线。因此,一缝合线133的形变提供可移动部107的形变,并同时防止缝合部分与幼儿腿部之间的接触。
实施例的变化---结合/分离结构(ATTACHMENT/DETACHMENTSTRUCTURE)
关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躺卧位置保持座50七种结合/分离结构变化的第一实施例将在此描述。首先描述第一变化实施例。图59是根据第一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凸钩140a可被提供在一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140的后侧面靠近上角落处。换句话说,如图14所示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凹钩71a是被配置在左右边分离对应于凸钩140a的处。当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140是位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之上时,凸钩140a与凹钩71a是以可分离的方式彼此相扣合,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另外,凸钩140a与凹钩71a是以带体覆部(strap cover)70所包覆着,故不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暴露出。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二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0是根据第二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以及图61是根据第二变化例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一固定翼141可被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固定翼141形成用以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上边缘覆盖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后侧面,以到达将近自上边缘的1/3部分。当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上时,且固定翼141是从头部支持装置12的上侧被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的上时,头部支持装置12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上部可被固定翼141覆盖。在覆盖的状态时,头部支持装置12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是被夹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与固定翼141之间。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很难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离开,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暂时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
在此,凸钩141a被提供在固定翼141的前侧面(面对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表面),凸钩141a的位置是靠近于前端。换句话说,一凹钩11a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当凸钩141a与凹钩11a以可分离的方式相扣合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稳稳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由于凸钩141a与凹钩11a是被固定翼141所覆盖,因此凸钩141a与凹钩11a不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暴露出。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三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2是根据第三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一固定翼143是被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后侧面。固定翼143覆盖几乎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上边缘到下边缘的范围部分。当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是位于被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之上时,且固定翼143是从头部支持装置12的上侧被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之上时,头部支持装置12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可被固定翼14实质完全地覆盖。在覆盖的状态时,头部支持装置12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是实质完全地被夹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与固定翼143之间,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很难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离开。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暂时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
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与固定翼143形成为略宽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当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是位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之上时,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侧边与固定翼143是突伸远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边(尤其是如图9所示的手臂孔25与腿部孔43的位置所指)。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突伸侧的部分,凹钩51a与表面紧固件51b是被提供在后侧面。固定翼143突伸侧的部分,凸钩143a与表面紧固件143b是被提供在前侧面(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对面),位于对应于凹钩51a与表面紧固件51b之处。当凹钩51a及表面紧固件51b分别与凸钩143a及表面紧固件143b以可分离的方式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边相扣合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被躺卧位置保持座50夹住,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稳稳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固定的状态时,凹钩51a、凸钩143a及表面紧固件51b与143b是被固定翼143所覆盖,且不会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暴露出。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四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3是根据第四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以及图64是根据第四变化例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一固定翼144是被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用以覆盖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固定翼144具有一对凹钩144a与一对凸钩144b位于后侧面。凹钩144a与凸钩144b是沿着折叠线144c线对称地被配置着。一环状的翼环145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头部支持装置12的上边缘,以使固定翼144可被插入翼环145。
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放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上以后,固定翼144是被制作成通过翼环145。因此固定翼144沿着折叠线144c被折成两部分,以使翼环145被固定翼144夹在中间。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很难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离开,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暂时地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折叠状态时,凹钩144a与凸钩144b是被配置在彼此位置相对应之处。因此,当凸钩144b与凹钩144a是以可分离的方式相扣合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稳稳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此状态,凹钩144a与凸钩144b是被固定翼144所覆盖,且不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暴露出。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五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5是根据第五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以及图64是根据第五变化例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一对固定带146形成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以使固定带146在后侧面从左侧边与右侧边延伸向中央。在各固定带146的后侧面(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对面),一凸钩146a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一垂直延伸的带状网覆部(mesh cover)147被提供。该网覆部147是仅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上边缘与下边缘处与其缝合,且在右侧边与左侧边形成开口147,其可随意地被打开或关上。另外,凹钩147b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位于对应于凸钩146且网覆部147所覆盖之处。
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放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上以后,固定翼146是被制作成从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边通到其前侧,进一步通过开口147a插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与网覆部147之间。因此,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可由固定带146支撑着,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很难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离开,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暂时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插入的状态,凸钩146a与凹钩147b是被[配置在彼此相对应的位置。当凸钩146a与凹钩147b以可分离的方式相扣合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稳稳地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固定状态时,固定带146与凸钩146a是被网覆部147所覆盖,且避免在前侧暴露出。另外,当躺卧位置保持座50是分离时,由于凹钩147b也被网覆部147所覆盖,可避免该凹钩147b在前侧被暴露。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六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7是根据第六变化例的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视图,以及图68是根据第六变化例的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固定翼148被提供在躺卧位置座主体51的后侧面上,以使固定翼148朝横向延伸。在固定翼148的前侧面(相对于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一面),一凸钩148a被提供。另外,在躺卧位置保持座主体51的后侧面上,凹钩51a被提供在相对应于凸钩148a的位置处。另一方面而言,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上,一网状袋体149被提供。开口149a形成在网状袋体149的右侧及左侧,相对应于固定翼148的位置处。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安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上后,固定翼148被从侧面引至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并且经由开口149a被插入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与网状袋体149之间。因此,网状袋体149可被固定翼148所支持,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难以被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开,并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以暂时地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插入状态时,凸钩148a及凹钩51a是被配置在彼此位置相对应之处。因此,当凸钩148a与凹钩51a是以可分离的方式相扣合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稳稳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固定状态中,固定翼148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由此可防止固定翼148、凸钩148a及其它类似装置暴露在前侧。
结合/分离结构(的第七种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图69是根据第七变化例的躺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前视图。除了特别加以描述的结构外,第七变化例是与第六变化例类似。第七变化例与第六变化例不同之处在于,一环状翼环150a形成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的网状袋体150上。翼环150a被配置在与图67中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固定翼148相对应之处,并且可被突出至后侧。在如图67所示的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之后,固定翼148被从侧面引至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并且插入该翼环150a。因此,翼环150a可被固定翼148所支持,由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难以被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分开,,并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以暂时地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此外,在插入状态时,图67中的凸钩148a及凹钩51a是被配置在彼此位置相对应之处。因此,当凸钩148a与凹钩51a是以可分离的方式相扣合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稳稳地被固定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固定状态中,固定翼148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由此可防止固定翼148、凸钩148a及其它类似装置暴露在前侧。
实施例的变化---折叠装置的结构
直立位置保持座的折叠装置的结构的一变化实施例将在此描述。如实施例所示,当储存袋121被提供并储存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中时,储存袋121的位置是可变化。图70显示折叠结构的变化例,并且图70为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一前视图,其中储存袋已被取出。在如图70所示的变化例中,之前所描述的袋体120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并且储存袋121被储存在袋体120中,以使储存袋121可以自由地被从中取出或放回。
在此变化例中,连接带122被固定至开口121a的相对侧的储存袋121,以使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被轻易地储存在储存袋121中。如此配置连接带122的理由将随着底下描述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储存程序而被描述。首先,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肩带13是如图71所示向内折叠。接着,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沿着纵向方向折叠数次(例如三次)(在图72至75中,直立位置保持座10是被标示为虚线)。在折叠状态时,储存袋121的开口121a的相对侧是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相接触。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接触处被从开口121a的相对侧置入储存袋121,而如图74所示颠倒储存袋121,并且颠倒的储存袋121逐渐地包覆直立位置保持座10。因此,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以如图75所示,轻易地被储存在储存袋121中。此外,再次如图70所示,袋体120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上。因此,无论幼儿是被保持在躺卧位置或直立位置,袋体120不会暴露在前侧,如此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可以被维持在一受欢迎的状态。此外,因为袋体120是由网状织物所形成而具有高的透气特性,而可维持幼儿的舒适感。
或者,袋体120可被配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后侧面靠近臀部处;或者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上;或者可被储存在肩带13中。又或者,如图76所示,用以维持直立位置保持座在一折叠状态的固定带151可被提供,而取代储存袋121。固定带151形成为可绑束直立位置保持座10折为三折的长度,并且表面固定装置151a被配置在固定带151的两端。固定带151是被从网状袋体120中取出,并且卷绕折为三折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外围,而固定带151的两端是通过表面固定装置151a而彼此固定。因此,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如图77所示,被保持在折叠状态(在图77中,直立位置保持座10是以虚线标示)。或者,固定带151可由橡胶制成。在此情况中,固定带151的弹力可允许保持直立位置保持座,并且不需要表面固定装置151a。
此外,如图78所示,一对保持带152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侧面,靠近纵向方向的中央处。保持带152为一保持装置,用以保持幼儿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中,并且同时作为一折叠装置,用以维持直立位置保持座10在一折叠状态。特别地,该对保持带152形成为可绑束直立位置保持座10折为三折的长度,并且一凸扣152a及一凹扣152b被分别配置在两端。当该对保持带152卷绕折为三折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外围,并且该对保持带152的两端通过凸扣152a及凹扣152b的结合作用而彼此结合在一起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如图79所示被保持在一折叠状态(在图79中,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以虚线标示)。因此,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通过使用也可保持幼儿的保持带152而被保持时,即不需要特定用来保持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组件。因此,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以更简单的结构而被保持。
或者,如图80所示,一钩153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头部支持装置12的上缘。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直立位置保持座主体11的前侧面上,一按钮154(其可以可分离式地与钩153结合),可被配置在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以前述方法折叠为三折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钩153的相对应处(在变化例中靠近中央的位置)。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折为三折,并且钩153与按钮154结合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如图81所示,被保持在折叠状。特别是当钩153是由橡胶制成时,即使按钮154的位置稍微偏移钩53,钩153也可被弹性地拉伸,以使其与按钮154结合。因此,该保持作用可被更简易地执行。
实施例的变化---问题及功效
本发明所解决的问题以及本发明的功效并不仅限于前面的描述。本发明也可解决前面所未描述的问题,或者具有前面所未描述的功效。本发明可解决前面所描述的部分问题,或者具有前面所描述的部分功效。
举例而言,即使当腿部开口部或其相类者无法完美地跟随幼儿的移动时,只要腿部开口部可跟随的范围及其能力相较于现有产品有所增进,或者只要本发明可以不同方式带来与现有产品的功效类似的功效,则可说已解决了问题。
举例而言,即使当直立位置保持座及躺卧位置保持座的结合/分离结构无法完全不被暴露出来,只要相较于现有产品可覆盖较广的范围,或只要能以不同于现有方法的方式取得类似的功效,则可说已解决了问题。
此外,举例而言,即使当连接头部支持装置至肩带的连接器无法被前侧盖体及/或后侧盖体所完全覆盖,只要覆盖的范围或开关盖体的操作性相较于现有产品有所增进,或只要能以不同于现有方法的方式取得类似的功效,则可说已解决了问题。
另外,举例而言,即使当使用者无可避免地忘记关上扣盖(buckle cover),只要此种意外的机率及频率相较于现有产品有所减少,或只要能以不同于现有方法的方式取得类似的功效,则可说已解决了问题。
另外,举例而言,即使当使用者无法完全避免在外出后留下折叠装置,只要此种意外的机率相较于现有产品有所减少,或只要能以不同于现有方法的方式取得类似的功效,则可说已解决了问题。
实施例的变化---其它事项
上面所描述或图示关于实施例及其变化例的结构、尺寸、材料或形状若未特别指明,则仅为例示,而可选择性地变动。
最后,上面所描述关于实施例及其变化例的功效及优点将概述如下。虽然对应于实施例及其变化例的组件的附图标记底下是在括号中表示,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附图标记标示的组件,并且这些组件可以具有相同功能的组件取代。
现有技术的幼儿背负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号2004-181268所揭露的幼儿背负装置的缺点在于:腿部开口部被设计为固定在紧固件相,并且使用者每一次在面朝前前置(forward-facing front-loading)及面朝后前置(backward-facing front loading)之间改变保持方式时,都必需操作紧固件。紧固件的操作对于使用者而言是烦琐的事,并且使用者容易忘记紧固或打开紧固件。在另一方面,当垫部被配置在腿部开口部中时,不会引起关于紧固件的问题。然而,仅是配置垫部无法确保腿部开口部有足够横向的形变。依据该实施例,释放部可释放缓冲体的缓冲力,由此当接触部分因幼儿的移动而被压缩时,该接触部分可相对容易地产生变形。因此,幼儿背负装置可维持对应于幼儿身体部分的形状,而无须不必要的挤压幼儿的身体部分,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另外,由于释放缓冲力加强缓冲体的弹性,所以无须任何特殊的操作,即可达成接触部分的变形结构。因此,传统必须的操作,像是紧固腿部开口部的紧固件的操作并非必要,由此可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尤其是,依据该实施例,释放部106可释放缓冲体103的缓冲力,由此接触部分100因幼儿的移动而被压缩时,接触部分100可相对容易的产生变形。因此,幼儿背负装置可维持形状对应于幼儿身体部分的形状,而无须不必要的挤压幼儿的身体部分,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另外,由于释放缓冲体103的缓冲力加强缓冲体103的弹性,所以无须任何特殊的操作,即可达成接触部分100的变形结构。因此,传统必须的操作,像是紧固腿部开口部的紧固件的操作并非必要,由此可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保持座10可被设计成躺卧位置保持座,以保持幼儿维持躺卧位置,或被设计成直立位置保持座10,以保持幼儿维持直立位置。另外,接触部分100可以是任何幼儿身体部分可碰触的部分,但尤其可以是幼儿臀部或大腿内侧所接触的腿部开口部100。关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尤其在面朝前前置与面朝后前置时,腿部开口部100碰触到幼儿的不同部位。因此增加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腿部开口部100如上述的弹性是有功效的。
另外,释放部106可以各种方式形成。例如,释放部106可以是形成在缓冲体103的一开口106。在这种情形,由于释放部106形成为缓冲体103不存在的一空间,当接触部分100因幼儿的移动而被压缩时,接触部分100可相对容易的产生变形。另外,由于仅仅通过形成开口106即可形成释放部106,释放部106可以低成本轻易地形成。另外,释放部106的提供可改善保持座10的透气特性。因此也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释放部106的另一种形成方式是在缓冲体103内提供一薄的部分作为释放部106。在这种情形,缓冲体103在释放部106被薄化。因此,当接触部分100因幼儿的移动而被压缩时,接触部分100可相对容易地产生变形。另外,由于缓冲体103被薄化,可强化保持座10的透气特性,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优选地,释放部106的外型实质是对应于接触部分100的形状。在这种情形,接触部分100可产生相对应于该外型的形状。例如,当接触部分100的外型形成对应于幼儿腿部的相应形状,接触部分100可从相对应的形状产生变成幼儿的腿部,由此接触部可良好的保持适合于幼儿的腿部。
另外,缝合线108可被提供在靠近接触部分100的侧边部分,且接触部分100的侧边部分107可被制作成可在缝合线附近移动者。在这种情形,根据接触部分100被幼儿的挤压,接触部分100的侧边部分107可弹性地移动,以维持相对应于幼儿的形状,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另外,根据幼儿的移动,由于不需要特殊的操作来移动接触部分100的侧边部分107,因此不需要传统所需的操作,像是紧固腿部开口部的紧固件,并可因此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优选地,接触幼儿的接触部分100的后侧面是被衬背织物105所覆盖,相对于接触部分100后侧面的前侧面是被包覆织物104所覆盖,以及包覆织物104与衬背织物105彼此相连的部分被设在接触部分100的前侧面。在这种情形,织物104与衬背织物105彼此相连的部分133可防止幼儿的碰触,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当相连的部分133被配置在接触部分100的前侧面,优选地,相连的部分133符合于靠近位于接触部分100侧边的缝合线。因此,仅有一缝合线108的形式即足以形成可移动部分107,且同时相连的部分133可防止幼儿的碰触。因此,从一简单的结构即可获得许多优良功效。
另外,接触部分100可以纵向被提供在靠近保持座10的下边缘,以使接触部分100可容纳幼儿的臀部或大腿内侧,当重量调整部107a被提供在接触部分100的侧边部分107作为一组件(element)以纵向沿着侧边部分107延伸向下缘,因此施加在接触部分100的重量向内实质沿着直角被转移到纵向上。因此,因悬挂施加在接触部分100的侧边107的张力被释放出,且施加在侧边107的重量被减少。在保持座10中,该重量从右边及左边向内被转移到中央。因此,幼儿臀部与大腿内侧的压力可减少,由此可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当使用者使用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将躺卧位置保持座结合到直立位置保持座,设置在座位侧面的钩子有时会碰触到幼儿;以及当使用者使用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仅用直立位置保持座,设置在直立位置保持座侧面的钩子有时会碰触到幼儿。因此,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会使幼儿有不舒服的感觉。
另外,虽然在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躺卧位置保持座是被结合到直立位置保持座,可是连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各种带体并未固定到躺卧位置保持座。因此,这些带体随着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周遭移动,而没有限制,可能窒碍幼儿背负装置的使用者,或碰触到幼儿。
就另一方面而言,该实施例可防止第一紧固件与第二紧固件碰触到幼儿,由此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另外,由于第一与第二紧固件并未暴露在直立位置保持座,可防止第一与第二紧固件被暴露在幼儿背负装置的前侧面,由此强化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带体及其剩余部分不会被使用者、幼儿及其它类似者拉扯到,且同时,幼儿背负装置的外观仍可被制作成整洁并可强化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另外,由于带体结合装置绑住带体,以使带体可从躺卧位置保持座以预定角度升起(rise),防止带体被拉到右侧或左侧或向上而倾向幼儿。因此容纳幼儿的空间会是稳固的。
尤其是,依据该实施例,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用以使幼儿保持在直立位置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以及用以使幼儿保持在躺卧位置的躺卧位置保持座50,并且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与躺卧位置保持座50是可在其后侧面彼此相接触,使其结彼此相结合/分离。躺卧位置保持座50具有一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与直立位置保持座10其中之一具有一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可拆卸地结合到该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是被制成不会暴露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面及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前侧面。
依据本发明,由于用以使直立位置保持座10与躺卧位置保持座50彼此固定的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不会暴露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前侧面,因此可防止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碰触到幼儿,由此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不会暴露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因此可防止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11a,51a,51b,144b,147b暴露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前侧面,并且改良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利用上述优点功效的其中之一特定结构包括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被设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以及第二紧固件71a,72a与用以覆盖第二紧固件71a,72a的盖体(cover)71,72被设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面。
由于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被设在本发明的后侧面,防止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被暴露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前侧面,并且可强化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被盖体71,72所覆盖,可防止幼儿碰触第一紧固件111a,112a,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72a,由此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更特殊的是,例如,躺卧位置保持座50是被提供有一第一突出片111突出至侧边,并且第一紧固件111a被设在第一突出片111的后侧面,以及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提供有一第二突出片71从第一突出片111的位置的对应位置突出,并且第二紧固件71a是被设在第二突出片71的后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的位置的对应位置,以及第二紧固件71a的后侧面可被盖体72所覆盖,以此方式盖体71可被关闭/打开。在此情形,当第一突出片111与第二突出片71重叠时,第一紧固件111a与第二紧固件71a可彼此相互固定。由于第一紧固件111a与第二紧固件71a是被设在背面,可防止第一紧固件111a与第二紧固件71a被暴露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前侧,由此改良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另外,由于第二紧固件71a是被盖体72所覆盖,以此方式盖体单元72可被打开/关闭,防止幼儿碰触到这些组件,由此可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或者,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提供有第一紧固件140a,其被设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位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侧边的相对位置,以及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被提供有突出片71从第一紧固件140a的位置的相对位置突出,第二紧固件71a被设在突出片71的后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140a的位置的相对位置,并且第二紧固件71a的后侧面可被盖体72所覆盖,以此方式盖体72可被关闭/打开。在此情形,当第一紧固件140a与突出片71重叠时,第一紧固件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可彼此相互固定。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是被设在背面,可防止第一紧固件140a与第二紧固件71a被暴露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前侧,由此改良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另外,由于第二紧固件71a是被盖体72所覆盖,以此方式盖体72可被打开/关闭,防止幼儿碰触到第二紧固件71a,由此可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利用上述优点功效的另一项特定结构可包括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提供有一延伸部141,143,144,146,148从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向直立位置保持座10延伸,以及第一紧固件141a,143a,143b,144a,146a,148a被提供在延伸部141,143,144,146,148。至少一部分的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被延伸部141,143,144,146,148所覆盖,以使得第一紧固件141a,143a,143b,144a,146a,148a与第二紧固件11a,51a,51b,144b,147b彼此相互固定。
依据本发明,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延伸部141,143,144,146,148覆盖时,直立位置保持座10被夹在延伸部141,143,144,146,148中间,因此躺卧位置保持座50暂时地固定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由此可更容易地实施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结合操作。
这种结构更特殊的是,例如,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延伸部141可形成为固定翼141,其实质覆盖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顶部,第一紧固件141a可被设在固定翼141的前侧面,以及第二紧固件11a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141a的相对位置。在此情形,当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顶部实质是被固定翼141所覆盖,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暂时地固定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41a与第二紧固件11a是被固定翼141所覆盖,第一紧固件141a与第二紧固件11a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或者,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延伸部143形成为固定翼143,其实质是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顶部覆盖到中央的一部分并其突出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侧边,第一紧固件143a,143b可被提供在固定翼143的前侧面,位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侧边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紧固件51a,51b可被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143a,143b的相对位置。在此情形,当固定翼实质覆盖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顶部到中央的部分,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暂时地固定到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43a,143b与第二紧固件51a,51b是被固定翼143所覆盖,第一紧固件143a,143b与第二紧固件51a,51b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又或者,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延伸部可形成为一翼144,提供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顶部;第一紧固件144a及第二紧固件144b可被提供在翼144的后侧面上,并且可供可分离式地插入翼144的翼环145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顶部。当翼144被插入翼环145且被折叠时,第一紧固件144a及第二紧固件144b可被配置在彼此相对应的处。在此情况中,当翼144被插入翼环145中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暂时地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此外,因为当翼144被折叠时,第一紧固件144a及第二紧固件144b被配置在彼此相对应的处,因此第一紧固件144a及第二紧固件144b可被配置在翼144内,以使第一紧固件144a及第二紧固件144b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又或者,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延伸部146可形成为一对固定带,其延伸自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右侧及左侧,并覆盖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的一部分。同时,第一紧固件146a被提供在各个固定带146的后侧面,并且第二紧固件147b可分别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146a的相对位置,并且覆盖第二紧固件147b的盖体147可被提供。在此情况中,当该对固定带146覆盖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前侧面的一部分,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暂时地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此外,因为第一紧固件146a及第二紧固件147b是被盖体147所覆盖,第一紧固件146a及第二紧固件147b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又或者,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延伸部148可形成为翼148,配置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上,第一紧固件148a可被提供在翼148的前侧面上,并且第二紧固件51a可被配置在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位于第一紧固件148a的相对位置处,并且可供可分离式地插入翼148的翼环149,150a可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的后侧面上。当翼148被插入翼环149,150a中时,第一紧固件148a及第二紧固件51a可被配置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此情况中,当翼148被插入翼环149,150a中时,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被暂时地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此外,因为第一紧固件148a及第二紧固件51a是被翼148所覆盖,第一紧固件148a及第二紧固件51a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此外,除了上述结构或其替代结构外,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也被设计为具有表面紧固件113,其是以可分离的方式彼此结合在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后侧面及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侧面上。在此情况中,躺卧位置保持座50可通过使用表面紧固件113而被固定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特别是因为表面紧固件113被提供在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及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后侧面上,因此当躺卧位置保持座50被结合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时,表面紧固件113可被制成不会在前侧与后侧暴露,由此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与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此外,除了上述结构或其替代结构外,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可包含直立位置保持座10用以保持幼儿在一直立位置,以及躺卧位置保持座50用以保持幼儿在一躺卧位置;并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是被制成可结合/可分离至直立位置保持座10。直立位置保持座10具有多个带体15,16,并且躺卧位置保持座50具有一带体结合装置54,其突伸至带体15,16并被用以结合多个带体15,16。
根据本发明,因为多个带体15,16可被带体结合装置54所结合,因此可防止多个带体或其剩余部分被使用者、幼儿或其相类者所抓取,并且同时可使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整齐,而能强化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此外,当带体15,16被维持在带体结合装置54时,可使带体15,16从躺卧位置保持座50以预定角度升起。因此,可防止带体15,16被拉至右边、左边或向上,而朝幼儿方向倾斜,由此可确保容纳幼儿的空间。
为了更特定地指出结构,直立位置保持座10可被供为具有侧带15,其从直立位置保持座10靠近下缘处延伸至使用者的侧边;以及腿部支持带16,其延伸过幼儿的腿部。带体结合装置54可从躺卧位置保持座50朝向靠近下缘处延伸,而将侧带15及腿部支持带16结合在靠近下缘的位置处。在此情况中,因为侧带15及腿部支持带16可被带体结合装置54所结合,因此可防止侧带15、腿部支持带16及其剩余部分被使用者、幼儿或其相类者所抓取,并且可使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整齐,而能强化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另外,当带体结合装置54维持腿部支持带16时,可使腿部支持带16以一预定角度从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下缘上升至前侧。因此,可防止腿部支持带16被拉至右边、左边或向上,而朝幼儿方向倾斜,由此可确保容纳幼儿的空间。
此外,在现有技术的幼儿背负装置中,当头部支持盖仅被配置在头部支持带及紧固件的幼儿侧时,并且头部支持装置被向前折叠时,头部支持带及紧固件与头部支持盖的位置关系即相反,而可能显露出头部支持带及紧固件至幼儿侧。另外,当头部支持带及紧固件被管状的头部支持盖所覆盖时,虽然可防止头部支持带及紧固件暴露至幼儿侧,但使用者必需将管状的头部支持盖拉高至靠近紧固件的位置以操作该紧固件。因此,紧固件的操作显得烦琐,并且在操作紧固件后,使用者可能忘了拉回头部支持盖至其原来的位置。因此,存在着头部支持带或紧固件被暴露至幼儿侧或前侧的机率,而降低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
此外,在现有技术的幼儿背负装置中,头部支持盖形成为其长度与头部支持装置的平均长度相符合。当头部支持装置的长度经由梯扣ladder lock)或相类者被调整,并调整至其最大长度时,头部支持盖的长度即不足以覆盖头部支持装置。如此,头部支持带或紧固件有时将刺出头部支持盖外。相反地,当头部支持装置的长度被调整至最小时,紧固件将被深埋在头部支持盖内。如此,即存在着使用者无法以手接触紧固件而加以操作的机率,或者头部支持带的长的剩余部分刺出头部支持盖,而暴露至幼儿侧。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连接器的前侧面及后侧面都可被覆盖而不被暴露。因此,无论头部支持装置的折叠状态如何,均可防止连接器被暴露至幼儿侧(后侧),并且可防止连接器碰触幼儿,由此可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舒适感。同时,因为可防止连接器暴露在前侧,而可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另外,因为连接器的剩余部分可储存在储存装置,可防止剩余部分暴露至幼儿侧(后侧),并且可防止剩余部分碰触幼儿,由此可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舒适感。同时,因为可防止剩余部分暴露在前侧,而可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
特别地,根据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包含:座主体11,用以支持幼儿的躯体部分;头部支持装置12被提供在座主体11的端部,用以支持幼儿的头部;肩带13,用以悬吊方式支持座主体11;以及连接器20,用以连接头部支持装置12至座主体11或肩带13,并且提供有前侧盖体71以实质上地覆盖连接器20的前侧面,及后侧盖体72以实质上地覆盖连接器20的后侧面。根据本发明,因为连接器20的前侧面及后侧面均可被覆盖而不被暴露,因此无论头部支持装置12的折叠状态如何,均可防止连接器20被暴露至幼儿侧(后侧),并且可防止连接器20碰触幼儿,由此可进一步强化幼儿的舒适感。同时,因为可防止连接器20暴露在前侧,而可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
任何结构均可被应用作为盖体结构的一特定结构。举例而言,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可形成为一实质上平板状的形状。前侧盖体71的上部及后侧盖体72的上部可彼此固定。前侧盖体71的下部及后侧盖体72可形成彼此可打开/可关闭。此外,连接前侧盖体71的下部及后侧盖体72的下部的盖体连接器71a,72a可被提供。
在这样的盖体结构中,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彼此被固定在上部,并且其下部则保持可打开/可关闭。因此,当使用者在操作连接器20后将手离开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时,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因本身重量而下垂,而覆盖连接器20。因此,即使使用者忘了紧固盖体连接器71a,72a,连接器20也不会暴露至幼儿侧(后侧)。此外,因为下部可被盖体连接器71a,72a所连接,因此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可更稳固地使彼此固定在一起,由此可更确保连接器20不会暴露至幼儿侧(后侧)。
另外,这种盖体结构中,优选地,盖体连接器71a,72a被提供在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的每个相对表面。因此,盖体连接器71a,72a其本身是被前侧盖体71及后侧盖体72所覆盖,由此防止该盖体连接器71a,72a暴露至幼儿侧(后侧)。对于此点,也可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且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
在此,优选地是提供用以调整连接器20长度的长度调整器22,并且连接器20的长度在沿着连接器20的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通过调整长度调整器22使其等于或大于连接器20的最大长度。在有提供长度调整器22时,就可调整头部支持装置12与座主体11之间的距离,或可调整头部支持装置12与肩带13之间的距离,由此依据幼儿的年纪可适当地调整容纳幼儿的空间。纵使连接器20的长度被调整到长度调整器22的最大长度,仍可稳固地防止连接器20被暴露至幼儿侧(后侧)或前侧,因为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形成的比该最大长度还要长。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一用以托住幼儿躯体部分的座主体11,位于座主体11的端部用以支持幼儿的头部支持装置12,以悬吊方式支撑座主体11的肩带13,以及用以将头部支持装置12连接到座主体11或肩带13的连接器20,并且被提供有以可移动的方式将连接器20的剩余部分存放到头部支持装置12、座主体11或肩带13的储存装置12a。依据本发明,由于连接器20的剩余部分可被存放在储存装置12a,故可防止该剩余部分被暴露至幼儿侧(后侧),并可防止碰触到幼儿,由此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同时,由于可防止该剩余部分被暴露至前侧,故增进幼儿背负装置的设计品质。
任何结构都可被用以作为储存装置12a的一特定结构。例如,储存装置12a可被提供在头部支持装置12的端部,位于座主体11侧或肩带13侧。在这种情形,纵使当连接器20是从头部支持装置12被延伸到座主体11或到肩带13,并且连接器20的剩余埠份被折回头部支持装置12,沿着被折叠的剩余部分的纵向,该剩余部分可被直接插入位于头部支持装置12端部的储存装置12a,由此可该剩余部分可被平整地存放。
另外,优选地,幼儿背负装置具有前侧盖体71覆盖连接器20的前侧面,以及后侧盖体72覆盖连接器20的后侧面,并且储存装置12a形成作为一空间75联系到前侧盖体71与后侧盖体7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74。在此情形,连接器20是被覆盖在空间74内,且剩余部分是被与空间74相连的空间75所覆盖。因此,一连续的存放空间结构可被形成,其范围从连接器20覆盖到剩余部分,由此使连接器20到剩余部分的整个长度实质是可完全地未被暴露。
在传统的覆盖结构中,要使用连接带时,钩子或紧固件的表面必须从固定解开,以打开扣子盖体。此外,操作扣子盖体的后,还必须关上该扣子盖体,而且还必须结合紧固件使其固定。因此,在传统上,连接带的结合必须实施多个步骤操作,而且连接带的结合操作是麻烦的。此外,在操作扣子作业的后,使用者可能会忘记关上扣子盖体。此外,使用者可能会在结合连接带时扭绞带状的连接带,并且使用者固定扣子的后没注意到连接带是扭绞的,而反向使用连接带。
传统上,侧扣被用来座位扣子。因此,当幼儿被拖放在直立位置保持座时,幼儿可能会将手伸到扣子侧,并将扣子解开。另外,由于连接带仅在直立位置保持时使用,未使用的连接带可能会挂在幼儿的前面,或在躺卧位置保持时挂在幼儿侧边。因此,该连接带造成使用者在像是结合躺卧位置保持座的操作困难,或者连接带可能会碰触到幼儿。
换句话说,在实施例中,盖体在靠近结合/分离装置的处可被固定到连接带。因此,在端部可增加盖体的互斥力(repulsive force),并且盖体自然地返回到原始位置,当使用者的手离开该盖体,依据其本身的互斥力以覆盖结合/分离装置。因此,可防止结合/分离装置的暴露,而无须任何特殊的操作即可使盖体回复到期原始位置,由此更强化幼儿的安全,并且可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另外,在躺卧位置保持时,由于未使用的连接带或结合/分离装置可被存放在储存位置,所以连接带或结合/分离装置不会挂在幼儿或在幼儿侧。因此,可防止连接带或结合/分离装置造成使用者操作困难,像是躺卧位置保持座的结合操作,而且也可防止连接带被幼儿碰触到。
尤其是,依据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覆盖幼儿躯干部分的座主体11、连到座主体11的一对肩带813、使肩带13彼此相连的连接带14、及以可拆卸方式将连接带14连到肩带13的结合/分离装置26,27,并且更被提供有一似管状的盖体80,该盖体80围绕着连接带14并从连接带14延伸到结合/分离装置26,27以围绕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至少一部分,以及该盖体80在靠近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处被固定到连接带14。依据本发明,由于盖体80是在靠近结合/分离装置26,27之处被固定到连接带14,当使用者将手离开盖体80,依据盖体本身的互斥力,该盖体自然地回复到期原始状态以覆盖结合/分离装置26,27。因此,可防止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暴露,而无须任何特殊的操作使盖体回复到期原始状态,由此更强化幼儿的安全及使用者的便利性。
在上述的结构中,优选地,结合/分离装置26,27包括一连到连接带14的第一结合/分离单元26及一连到肩带13的第二结合/分离单元27,其以可拆卸的方式与第一结合/分离单元26相扣合,并且用以操作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操作单元26a被配置在该第一结合/分离单元26,且盖体80至少覆盖该第一结合/分离单元26。在此情形,由于具有操作单元26a的第一结合/分离单元26是被盖体80所覆盖,不会暴露操作单元26a,由此幼儿就不会玩弄操作单元26a。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地,用以操作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操作单元26a是被配置在结合/分离装置26,27,其位于座主体11的相对表面上。在此情形,操作单元26a面对着幼儿的相对表面,因此可更安全地防止幼儿玩弄操作单元26a。
另外,在此情形,优选地,座主体11的相对表面是被薄织物82所覆盖。因此使用者可仅通过薄织物82操作该操作单元26a,而且无须折叠盖体80,即可轻易地操作该操作单元26a,由此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依据本发明,盖体80可被提供有一识别装置81,82,用以使盖体80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可被识别。该前侧面是座主体11的反面,且后侧面则是座主体11侧。在此情形,盖体的前侧面与后侧面可依据识别装置81,82而轻易地被识别,连接带14与结合/分离装置26,27可以正确的方向(前-后方向被使用,由此更强化使用扯的便利性。
另外,依据本发明,识别装置81,82可由一第一织物82覆盖盖体80的前侧面以及由一第二织物81覆盖盖体80的后侧面所形成,其中一第一织物82与第二织物81可以是由不同型态的织物所制成。识别装置81,82可以是利用不同型态的织物所形成,且尤其是并不需要作记号或类似者,由此连接带14与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前-后方向可依据此一简单的结构而轻易地被辨识出。
另外,在此情形,优选地,第二织物81是由网状织物所制成。当位于幼儿侧边的第二织物81是由网状织物所制成,可增进透气特性与盖体80的触感,由此更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另外,依据本发明的幼儿背负装置包括一覆盖幼儿躯体部分的座主体11,多个肩带13连到该座主体11,一用以使多个肩带13彼此相连的连接带14,及以可分离的方式将连接带14连接到肩带13的结合/分离装置26,27,且储存部90,91形成在肩带13以储存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在此方式之下,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可被储存在储存部90,91,并可从储存部90,91取出。
依据本发明,在躺卧位置保持时,未使用的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可被存放在储存部90,91。因此,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不会挂在幼儿或幼儿侧边,由此可防止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造成使用者的操作困难,例如躺卧位置保持座50的结合,并且可防止连接带14碰触到幼儿。
任何结构都可被用来作为储存部90,91的一特定结构。例如,储存部90,91可形成为由肩带13所提供的一似袋组件,并且可在肩带13的相对侧形成一开口90a,91a。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的侧端部被连到储存部90,91的内,因此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可通过开口90a,91a从储存部90,91取出。在此情形,连接带14或结合/分离装置26,27可通过开口90a,91a被存放到储存部90,91。
另外,储存部90,91可形成为沿着该肩带13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一长方体空间。在此情形,纵使连接带14的宽度较肩带13更宽,连接带14仍可沿着肩带13的纵向被储存,由此无论肩带13的宽度为何,连接带14的整个长度都不会被暴露。
另外,储存部130可在肩带13的外表面,靠近连接带14底部的处,形成为沿着肩带13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一长方体空间。在此情形,连接带13也可沿着肩带13的纵向被储存,纵使连接带14的宽度较肩带13更宽,其仍可通过将连接带14插入由肩带13的外表面所提供的储存部130而被储存,由此无论肩带13的宽度为何,连接带14的整个长度都不会被暴露。
另外,连接带131可形成有一第一带体131及实质与第一带体131等长的一第二带体131,第一带体131是由一肩带13所提供,第二带体131是由另一肩带13所提供,并且储存部132可形成为一空间,其中第一带体131或第二带体131可以实质垂直于肩带13纵向的方向被插放,位于肩带13中靠近连接带131的底部之处。在此情形,连接带131被分成实质相互等长的第一带体131与第二带体131,由此可缩短各连接带131的宽度。因此,纵使当各连接带131以实质垂直于肩带13纵向的方向被插放,各连接带131的整个长度都不会被暴露。
另外,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幼儿的背部要强壮的足以维持背部直立,幼儿背负装置本身具有低硬度。因此,幼儿背负装置主体与袋子可分别被设计成一体前侧与后侧。然而,在传统的幼儿背负装置,若幼儿的背部不够强壮到足以维持背部直立,幼儿背负装置的硬度相对要较高。因此,幼儿背负装置主体本身作为袋子使用有困难,并且传统的储存结构无法直接适用于这种幼儿背负装置。因此,当使用者携带这种幼儿背负装置,他/她需要将幼儿背负装置存放到分离的一储存袋。这种需求对使用者而言是很麻烦的,而且使用者可能忘了与幼儿背负装置一起携带储存袋。在不同的情形,例如,使用者可折叠幼儿背负装置并将其放到婴儿车(stroller)的袋子,而无须另外携带一特定的袋子。因此,有时会从袋子突出幼儿背负装置,并且造成困扰。
另一方面而言,在本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折叠装置可被存放在储存装置内,由此该折叠装置可以永远与幼儿背负装置一起被携带着,而避免使用者忘记携带折叠装置。因此,使用者可确保同时携带幼儿背负装置与折叠装置,因此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尤其是,依据本实施例的幼儿背负装置1,其是用以托住幼儿,该幼儿背负装置1包括支持幼儿背负装置1的折叠装置121,151以及将折叠装置121,151存放到幼儿背负装置1的储存装置120,在此方式之下,折叠装置可自由地被存放及取出。依据本发明,由于折叠装置121,151是被存放到储存装置120,所以折叠装置121,151可以永远与幼儿背负装置1一起被携带,并且防止使用者遗漏折叠装置121,151。因此,必要时,使用者可确保有同时携带幼儿背负装置1与折叠装置121,151,由此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任何结构都可被用来作为折叠装置121,151的一特定结构。例如,折叠装置121可被设计为存放幼儿背负装置1的一储存袋121。在此情形,幼儿背负装置1可被存放在储存袋121,且同时被携带。
另外,一连接绳121b可被连到储存袋121,因此储存袋121的开口121a可随意地被打开/关闭。在此情形,例如,开口121a可通过连接绳121b而被关闭,由此防止幼儿背负装置1脱落。
另外,折叠装置151可被设成一储存带151,其是将幼儿背负装置1固定在折叠状态。在此情形,幼儿背负装置1可通过储存带151而被固定成折叠状态,并被携带。
另外,优选地是提供连接器122将折叠装置121,151连接到储存装置120。在此情形,由于折叠装置121,151是经由连接器122被连到储存装置120,所以可防止使用者单独遗漏储存装置120,并可防止折叠装置121,151从储存装置120中脱落。因此,可确保且容易携带折叠装置121,151。
储存装置120可被配置在任何位置,虽然优选地是储存单元120被配置在靠近幼儿背负装置1的端部,沿着纵向位于其前侧面。在此情形,储存装置120不会直接碰触到幼儿,因此储存装置120的存在及存放其中的折叠装置121不会造成幼儿不舒适的触感,并且可维持幼儿的舒适性。另外,由于储存装置120是被配置在纵向靠近端部之处,所以从外部不会发现有储存装置120,由此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仍保持整洁。尤其是,当储存装置120是被配置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下缘(也就是幼儿被保持在直立位置时,位于幼儿左腿与右腿之间的位置),储存装置120会被隐藏在幼儿左腿与右腿之间,而不会从前侧发现,由此保持幼儿背负装置1的外观整洁。另外,当储存装置120是被配置在纵向靠近端部之处,储存装置120可轻易地被配置在幼儿背负装置1的端部,由此幼儿背负装置1的储存装置可更为容易的被制作。
或者,储存装置120可被设在幼儿背负装置10幼儿可碰触到的表面。在此情形,储存装置120可位于幼儿侧边,并因此不会被暴露在外侧,由此可维持幼儿背负装置1的设计品质。
另外,较佳的是折叠装置121与储存装置120至少其中之一形成为网状织物。在此情形,折叠装置121与储存装置120可以是薄的,尤其是当储存装置120是位于幼儿侧边时,由此这些组件不会使幼儿产生不舒适的触感。另外,可强化折叠装置121与储存装置120的透气特性,由此更可强化幼儿的舒适性。
另外,储存装置120可提供一开口120a,因此折叠装置121,151可通过开口120a置入储存装置120或从中被取出。该开口120a是可由一对彼此相互重叠且相对的织物120b,120c所形成,以使开口120a可被打开/关闭。在此情形,该对织物120b,120c是重叠时,开口120a即为关闭,由此可防止意外地暴露及折叠装置121,151从储存装置120中脱落。尤其是,由于打开/关闭结构可被设计成无须任何特殊的打开/关闭,例如紧固件,而仅须重叠一对织物120b,120c,因此打开/关闭结构可被轻易地设置。另外,纵使打开/关闭结构是被配置在幼儿的侧边,也不会造成幼儿不舒适的触感。
另外,折叠装置可被设计成不同于储存袋的结构。例如,用以抱持幼儿的幼儿背负装置1可包括用以支持幼儿的一持座10以及使该支持座10的右侧及左侧彼此相连的一支持带152,其中该支持座10可被支持带263固定在一折叠状态。
依据本发明,支持带152可连接支持座10的右侧及左侧,且同时可固定连接支持座10。因此,支持带152可具有数种功能。所以不需要一专用机制来固定,且幼儿背负装置1可以更为简单的方式而被设计。另外,由于支持带152是被提供在支持座10,支持带152可永远与幼儿背负装置1一起被携带,因此可防止使用者遗漏支持带152,由此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另外,用以支持幼儿的幼儿背负装置1可包括一用以支持幼儿的支持座10,沿着纵向配置在该支持座10的一端的第一紧固件153,以及沿着纵向配置在支持座10的另一端的第二紧固件154,并且可与第一紧固件153彼此相结合/分离,其中第一紧固件153及该第二紧固件154可将该支持座10维持在一折叠状态。依据本发明,支持座10可以是由第一紧固件153与第二紧固件154所支持,由此可轻易地携带幼儿背负装置1。另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53与第二紧固件154是被提供在支持座10,所以第一紧固件153与第二紧固件154可永远与幼儿背负装置1同时被携带,因而可防止使用者遗漏第一紧固件153与第二紧固件154,由此更强化使用者的便利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这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应当能作若干的更改与改进,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Claims (52)

1.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一保持座,该保持座可与一幼儿接触并将该幼儿保持于该保持座中,其中:
该保持座具有一接触部,用以使该保持座接触该幼儿,并且该接触部中设置有一缓冲体;并且
该缓冲体具有一释放部,用以释放该缓冲体的缓冲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保持座是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以使该幼儿保持在一直立位置;并且
该接触部是一腿部开口部,用以接触该幼儿的一臀部或一大腿内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释放部是一形成在缓冲体中的开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释放部是一形成在缓冲体中的薄的部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释放部的一外形实质上与该接触部的一外形相配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接触部的一缝合线是靠近该接触部的一侧边部位;并且该接触部的该侧边部位可相对于该缝合线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接触部具有一后侧面,以用来接触该幼儿,并且该后侧面被衬背织物所包覆;
该接触部具有一前侧面,其与该后侧面相对,并且该前侧面被包覆织物所包覆;并且
该包覆织物及该衬背织物通过一连接部而彼此连接,该连接部位于该接触部的该前侧面。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包覆织物及该衬背织物的该连接部与该缝合线相配合。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接触部以一纵向方向设置在一靠近该保持座的一下缘部位,该接触部可托住该幼儿的该臀部或该大腿内侧的一部分;并且
该接触部在侧边部位中具有一重量调整部,该重量调整部沿着该接触部的该侧边部位以该纵向方向延伸至该下缘,从而可供以实质上正交于该纵向方向的一方向往内地移转施加在该接触部上的重量。
10.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以保持一幼儿于一直立位置;以及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用于保持该幼儿于一躺卧位置,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及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可通过将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及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后侧面彼此接触,而彼此结合或分开;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具有一第一紧固件;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及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其中之一具有一第二紧固件,该第二紧固件可拆地固定至该第一紧固件;并且
该第一紧固件及该第二紧固件被制作为不暴露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后侧面及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一前侧面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后侧面上;该第二紧固件及用以覆盖该第二紧固件的一盖体被配置在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后侧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具有一第一突出片,其突出至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一侧,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该第一突出片的一后侧面上;并且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具有一第二突出片,其位于该第一突出片的相对应位置上,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该第二突出片的一后侧面与该第一紧固件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该第二紧固件的一后侧面覆盖有可被打开或关闭的该盖体。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在其后侧面上的该第一紧固件的位置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侧边相对应;并且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具有突伸自一相对应于该第一紧固件位置的突出片,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相对应于该第一紧固件位置的该突出片的一后侧面上,并且该第二紧固件的一后侧面覆盖有可被打开或关闭的该盖体。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在其后侧面上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延伸至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并且其上具有该第一紧固件;并且
该延伸部覆盖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至少一部分,以使该第一紧固件可与该第二紧固件相固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延伸部形成为一固定翼,其实质上覆盖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一顶部,并且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该固定翼的一前侧;以及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前侧面与该第一紧固件相对应的位置上。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延伸部形成为一固定翼,其实质上覆盖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一顶部至一中央部位,并且该固定翼突出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侧边;
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该固定翼的一前侧面相对应于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侧边的一位置上;以及
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后侧面相对应于该第一紧固件的一位置上。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延伸部形成为一翼,设置在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顶部,并且该第一紧固件及该第二紧固件被设置在该翼的一后侧面上;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具有一翼环在该顶部上,该翼环可供该翼穿过;以及
该第一紧固件及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当该翼已插入该翼环且被折叠时彼此相对应的位置上。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的该延伸部形成为双固定带,各固定带延伸自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一右侧边及一左侧边其中之一到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中央,并且该对固定带覆盖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该前侧面的一部分,并且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各对固定带的一后侧面上;并且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在相对应于各该第一紧固件的一位置上具有该第二紧固件,并且在该第二紧固件的该前侧面有一盖体覆盖该第二紧固件。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该延伸部形成为一翼,配置在该躺卧位置的后侧面上,并且该第一紧固件被配置在该翼的前侧面上;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在该后侧面相对应于该第一紧固件的一位置上具有该第二紧固件;并且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在该后侧面上具有一翼环,该翼环可供该翼穿过,并且该第一紧固件及该第二紧固件被配置在当该翼已插入该翼环且被折叠时彼此相对应的位置上。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在其后侧面上具有一表面紧固件;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在其后侧面上具有一表面紧固件,并且该直立置保持座的表面紧固件与该躺卧位置保持座的表面紧固件可拆地彼此结合在一起。
21.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一直立位置保持座,用以保持一幼儿于一直立位置;以及一躺卧位置保持座,用于保持该幼儿于一躺卧位置,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可拆地连接至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其中: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具有多个带体;并且
该躺卧位置保持座具有一带体结合装置,其朝所述的多个带体突伸,用以结合所述的多个带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直立位置保持座具有多个侧带,各侧带由靠近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一下缘的一位置延伸至一使用者的一侧;以及多个腿部支持带,各腿部支持带由靠近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一下缘的一位置延伸过该幼儿的一腿部;并且
该带体结合装置由该躺卧位置保持座朝向靠近该直立位置保持座的下缘的位置延伸,以将所述多个侧带以及所述腿部支持带结合在靠近该下缘的位置。
23.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
一座主体,用以保持一幼儿的一躯体;
一头部支持装置,配置在该座主体的一端部,用以支持该幼儿的该头部;
多个肩带,用以悬吊方式支持该座主体;以及
一连接器,用以连接该头部支持装置至该座主体或至该肩带,其中:
该连接器的一前侧面实质上被一前侧盖体覆盖;并且
该连接器的一后侧面实质上被一后侧盖体覆盖。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前侧盖体及该后侧盖体各自形成为一实质上平板状的形状;
该前侧盖体的一上部及该后侧盖体的一上部彼此固定在一起;
该前侧盖体的一下部及该后侧盖体的一下部可彼此打开或关闭;以及
该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盖体连接器,其以可拆方式连接该前侧盖体的该下部与该后侧盖体的该下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盖体连接器被配置在该前侧盖体与该后侧盖体彼此相对的面上。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
一长度调整器,用以调整该连接器的长度;其中:
该前侧盖体及该后侧盖体沿着该连接器的长度等于或大于该长度调整器的一可调整范围内该连接器的最大长度。
27.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
一座主体,用以支持一幼儿的一躯体;
一头部支持装置,被配置在该座主体的一端部,用以支持该幼儿的一头部;
多个肩带,用以悬吊方式支持该座主体;以及
一连接器,用以连接该头部支持装置至该座主体或至该肩带,其中:
一储存装置,被提供在该头部支持装置、该座主体或该肩带其中之一上,用以储存该连接器的一多余部分,以使该多余部分可以自由地被插入该储存装置或自该储存装置中取出。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储存装置被配置在该头部支持装置的一端部,该端部位于该座主体或该肩带的一侧。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
一前侧盖体,其实质上覆盖该连接器的该前侧面;以及
一后侧盖体,其实质上覆盖该连接器的该后侧面;其中:
该储存装置形成为一空间,该空间相通于该前侧盖体与该后侧盖体间所形成的一空间。
30.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
一座主体,其覆盖一幼儿的一躯体;
一对肩带,其连接至该座主体;
一连接带,用以使该对肩带彼此连接;以及
一结合/分离装置,用以可分离方式连接该连接带至该肩带;其中:
该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一管状盖体,其环绕该连接带并且从该连接带延伸至该结合/分离装置,以环绕该结合/分离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该盖体在靠近该结合/分离装置的一部分被固定至该连接带。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结合/分离装置包含一第一结合/分离单元,其连接至该连接带;以及一第二结合/分离单元,其连接至该肩带,并且可拆地与该第一结合/分离单元结合;
该第一结合/分离单元具有一操作部,用以执行该结合/分离装置的一结合/分离操作;以及
该盖体覆盖至少该第一结合/分离单元。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用以执行该结合/分离装置的一结合/分离操作的该操作部被配置在该接/分离装置的一表面,该表面是相对于该座主体的一侧。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相对于该座主体的一侧的该表面仅被薄织物所覆盖。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盖体包含一识别装置,其可供识别该盖体的一前侧面及一后侧面;该前侧面相对于该座主体的一侧,以及该后侧面向该座主体。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
一第一织物,其覆盖该盖体的该前侧面;以及一第二织物,其覆盖该盖体的该后侧面;以及
该识别装置是以该第一织物及该第二织物以不同布料制成而形成。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第二织物是以网状织形成。
37.一种幼儿背负装置,包含:
一座主体,其包覆一幼儿的一躯体;
多个肩带,其被连接至该座主体;
一连接带,用以使所述多个肩带彼此连接;以及
一结合/分离装置,用以可分离方式连接该连接带至该肩带;其中:
该肩带具有一储存单元,用以储存该连接带及该结合/分离装置其中之一,以使该连接带及该结合/分离装置其中之一可被自由地插入该储存单元或从该储存单元中取出。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肩带的该储存单元形成一袋状形状,并且在面向其它肩带的一侧具有一开口;以及
该连接带及该结合/分离装置其中之一被固定至该肩带该侧的存单元的一端部的内部,以使该连接带及该结合/分离装置其中之一可经由该开口被取出。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储存单元形成为沿着该肩带的一纵向方向延伸的一长方体空间。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储存单元在该肩带的一外侧面靠近该连接带的一底部的一位置上,形成为一沿着该肩带的一纵向方向延伸的一长方体空间。
41.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连接带形成为:一第一带配置在一肩带上,并且一第二带配置在另一肩带上,并且该第二带形成与该第一带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以及
该储存单元形成为在该肩带靠近该连接带的一底部的一位置上的一空间,该第一带及该第二带其中之一可被以实质上正交于该肩带的该纵向方向的一方向插入该空间。
42.一种幼儿背负装置,用以支持一幼儿,包含:
一折叠装置,用以支持该幼儿背负装置;以及
一储存装置,用以储存该折叠装置于该幼儿背负装置内,以使该折叠装置可自由地被从该储存装置中取出。
43.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折叠装置为一储存该幼儿背负装置的储存袋。
44.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储存袋具有一绳子,其可供打开或关闭该储存袋的一开口。
45.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折叠装置为一约束幼儿背负装置在一折叠状态的支持带。
46.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进一步包含一连接接器,其连接该折叠装置至该储存装置。
47.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储存装置在靠近该幼儿背负装置的一端部的一位置上,被以一纵向方向配置在该幼儿背负装置的一前侧面。
48.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储存装置被配置在该幼儿背负装置及该幼儿的一接触面上。
49.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该折叠装置及该储存装置至少其中之一是以网状织物所形成。
50.如权利要求42所述的幼儿背负装置,其中:
该储存装置具有一开口,通过该开口,该折叠装置可被插入该储存装置或从该储存装置中取出;以及
该开口被制成为通过一对彼此交叠且相对的织物体而可打开或关闭。
51.一种幼儿背负装置,用以支持一幼儿,包含:
一支持座,用以支持一幼儿;以及
一支持带,其连接该支持座的一右侧部及一左侧部;其中该支持带可将该支持座维持在一折叠状态。
52.一种幼儿背负装置,用以支持一幼儿,包含:
一支持座,用以支持该幼儿;
一第一紧固件,以一纵向方向配置在该支持座的一端;以及
一第二紧固件,以一纵向方向配置在该支持座的另一端,并且可拆式地连接至该第一紧固件;其中该第一紧固件及该第二紧固件可将该支持座维持在一折叠状态。
CN2007100936238A 2006-03-31 2007-03-30 幼儿背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49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9291 2006-03-31
JP2006099291 2006-03-31
JP2006099294A JP2007268077A (ja) 2006-03-31 2006-03-31 子守帯
JP2006-099294 2006-03-31
JP2006099293A JP5026723B2 (ja) 2006-03-31 2006-03-31 子守帯
JP2006099292A JP5026722B2 (ja) 2006-03-31 2006-03-31 子守帯
JP2006-099293 2006-03-31
JP2006099290 2006-03-31
JP2006099290A JP5026720B2 (ja) 2006-03-31 2006-03-31 子守帯
JP2006099294 2006-03-31
JP2006099293 2006-03-31
JP2006099291A JP5026721B2 (ja) 2006-03-31 2006-03-31 子守帯
JP2006-099292 2006-03-31
JP2006-099290 2006-03-31
JP2006099292 2006-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4945A true CN101044945A (zh) 2007-10-03
CN101044945B CN101044945B (zh) 2012-01-18

Family

ID=38050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3623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4945B (zh) 2006-03-31 2007-03-30 幼儿背负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84403A1 (zh)
JP (1) JP5026720B2 (zh)
KR (1) KR101433183B1 (zh)
CN (1) CN101044945B (zh)
GB (5) GB2436735B (zh)
HK (1) HK1105566A1 (zh)
TW (3) TWI4529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453A (zh) * 2009-08-13 2012-07-04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背带
CN104000429A (zh) * 2013-06-20 2014-08-27 刘淑贞 具减震系统的弹跳式背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6720B2 (ja) * 2006-03-31 2012-09-19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US7766199B1 (en) * 2009-07-24 2010-08-03 Gabriela Caperon Baby carrier
US20110062195A1 (en) * 2009-09-11 2011-03-17 Petunia Pickle Bottom Corporation Child carrier with removable liner
US20110101051A1 (en) * 2009-11-02 2011-05-05 Parness Michael A Infant carrier with leg straps
US9545159B2 (en) 2010-05-27 2017-01-17 Suling Wang Apparatus for a baby carrier
US20140296045A1 (en) * 2011-06-02 2014-10-02 Smiling Sling Pty Limited Exercise apparatus
JP5848575B2 (ja) 2011-10-13 2016-01-27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JP5809072B2 (ja) * 2012-01-19 2015-11-10 ラッキー工業株式会社 ベビーキャリア
JP2013212295A (ja) * 2012-04-03 2013-10-17 Lucky Kogyo Kk ベビーキャリア
US9038868B2 (en) * 2012-06-09 2015-05-26 Dawn Amber Pitre Poiani Twin baby carrier
JP6271137B2 (ja) * 2013-03-14 2018-01-31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JP6366897B2 (ja) * 2013-03-14 2018-08-01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US9877595B2 (en) 2013-03-20 2018-01-30 Suling Wang Apparatus for a baby carrier
KR101529628B1 (ko) * 2013-06-17 2015-06-22 박솔 대상물을 짊어지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엑스 체결형 아기띠
US10045634B2 (en) * 2014-12-02 2018-08-14 Blue Box Opco Llc Infant carrier with adjustable side panels and torso band
US9314113B1 (en) 2015-01-15 2016-04-19 Lisbeth Hals Lehan Child carrier having adjustable seat coupling
US10194731B2 (en) * 2015-07-10 2019-02-05 The North Face Apparel Corp. Stowable and adjustable sternum strap
US20170135497A1 (en) * 2015-07-13 2017-05-18 Christian Brodin Carrier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US10973309B2 (en) * 2015-12-28 2021-04-13 Creola Thomas Jacket and combination backpack
WO2018098359A1 (en) 2016-11-23 2018-05-31 K9 Sport Sack, LLC Pet carrying backpack
US10555620B2 (en) 2017-02-10 2020-02-11 The Boppy Company, Llc Baby carrier with ties
US10264894B2 (en) 2017-02-10 2019-04-23 The Boppy Company, Llc Baby carrier system
US11389011B2 (en) 2017-02-10 2022-07-19 The Boppy Company, Llc Newborn carrier
US11272791B2 (en) * 2018-10-15 2022-03-15 Angelique N. Warner Multiple position baby carrier
JP6933954B2 (ja) * 2017-10-26 2021-09-08 ニューウェルブランズ・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子守帯
WO2020041510A1 (en) 2018-08-21 2020-02-27 K9 Sport Sack, LLC Bottom-entry pet carrying backpack
USD882244S1 (en) 2018-12-28 2020-04-28 The Boppy Company, Llc Baby carrier with ties
NL2022903B1 (en) * 2019-04-09 2021-06-28 Maxi Miliaan Bv Carrying device
US11134794B2 (en) 2019-05-20 2021-10-05 Cuk Llc Child carrier pack
USD910309S1 (en) 2019-07-24 2021-02-16 The Boppy Company, Llc Component for baby carrier
EP3995051B1 (en) * 2020-11-04 2023-09-13 Overtea Sa Child carrier
WO2024044066A1 (en) * 2022-08-24 2024-02-29 Wildbird, Llc Baby carrier
KR102617396B1 (ko) * 2023-03-07 2023-12-28 주식회사 라안 아기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65944A (en) * 1958-01-07 1962-11-27 Georgia R Liebendorfer Nursing bottle holder
US3391413A (en) * 1965-03-04 1968-07-09 Samuel P. Crane Spacer sheet and cushion
DE1288262B (de) * 1966-01-12 1969-01-30 Higuchi Takeo Am Ruecken tragbarer Sitz fuer Kleinkinder
US3575326A (en) * 1968-05-27 1971-04-20 Walter G Chappell Infant carrier
US4467945A (en) * 1983-12-23 1984-08-28 Schaapveld Junice A Baby carrier
GB8500264D0 (en) * 1985-01-05 1985-02-13 Davies J Seat belt pad
US4961251A (en) * 1989-04-13 1990-10-09 Ann Smith Flexible safety belt buckle guard
JPH0994136A (ja) * 1995-09-29 1997-04-08 Aprica Kassai Inc 乳幼児キャリア
JP3623561B2 (ja) * 1995-10-06 2005-02-23 アップリカ▲葛▼西株式会社 クッション構造
JP3026388U (ja) * 1995-12-27 1996-07-12 長沢幸株式会社 乳幼児保持具
US5848741A (en) * 1996-10-25 1998-12-15 Evenflo Company, Inc. Soft-sided infant carrier with canopy
US5699555A (en) * 1996-11-22 1997-12-23 Schunter; Christine K. Child's waistbelt and leash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bduction of a child
JP3669612B2 (ja) * 1997-07-29 2005-07-13 ラッキー工業株式会社 ブリッジベルト移動式ベビーキャリア
JP4138982B2 (ja) * 1998-01-28 2008-08-27 グラコ・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ベビーキャリアおよびベビーキャリア用ヘッドサポート
FR2778832B1 (fr) * 1998-05-25 2001-02-23 Lafuma Sa Porte-bebe a dos
JP2958891B1 (ja) * 1998-09-29 1999-10-06 務 宮越 腰痛対策用補助寝具
JP2000225041A (ja) * 1999-02-08 2000-08-15 Aprica Kassai Inc 乳幼児キャリア用ヘッドサポー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乳幼児キャリア
JP4233167B2 (ja) * 1999-03-01 2009-03-04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児用ヘッドキープおよび該乳児用ヘッドキープ付き子守帯
JP3079903U (ja) * 2001-02-28 2001-09-07 日本エイテックス株式会社 抱っこ用と背負い用に変更し得る子守帯
JP2002282097A (ja) * 2001-03-26 2002-10-02 Combi Corp 乳児用ヘッドキープ、乳児用ヘッドキープ付き子守帯および横抱き子守帯
FR2824715B1 (fr) * 2001-05-15 2004-02-13 Plastitemple Porte-bebe ventral d'un nouveau type
JP3990876B2 (ja) * 2001-06-18 2007-10-17 ラッキー工業株式会社 敷材および敷材付ベビーキャリア
JP3925923B2 (ja) * 2003-01-21 2007-06-06 良子 宮下 乳幼児用スリング
JP2004236736A (ja) * 2003-02-04 2004-08-26 Aprica Kassai Inc 子守帯
US7004363B2 (en) * 2003-03-21 2006-02-28 Tumi, Inc. Shoulder strap pad
FR2857833A1 (fr) * 2003-07-25 2005-01-28 Salomon Sa Boucle cachee
KR20070011232A (ko) * 2003-10-20 2007-01-24 콤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베이비 밴드
JP2005118475A (ja) * 2003-10-20 2005-05-12 Combi Corp 子守帯
US7739754B2 (en) * 2004-03-29 2010-06-22 Louis Garneau Sports Inc. Seat pad for cyclist gar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4181268A (ja) * 2004-03-29 2004-07-02 Aprica Kassai Inc 子守帯および使用者装着部材
GB0408171D0 (en) * 2004-04-13 2004-05-19 Fyfe Cathryn J All-purpose child carrier
EP1591044A1 (en) * 2004-04-30 2005-11-02 Combi Corporation Infant carrier
JP2007215551A (ja) * 2004-08-30 2007-08-30 Nippon Eitekkusu Kk ベビーキャリア
JP2006075441A (ja) * 2004-09-10 2006-03-23 Nagasawa Ko Kk 子守帯
JP4772498B2 (ja) * 2005-09-21 2011-09-14 アップリカ・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スリング式子守帯
JP5026720B2 (ja) * 2006-03-31 2012-09-19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US20100155446A1 (en) * 2006-06-09 2010-06-24 Robin Stein Device for Carrying a Child
US20080121674A1 (en) * 2006-11-28 2008-05-29 Fu-Yuan Yang Three-dimensional ventilating pad for backpack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8453A (zh) * 2009-08-13 2012-07-04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背带
CN102548453B (zh) * 2009-08-13 2015-04-15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背带
CN104000429A (zh) * 2013-06-20 2014-08-27 刘淑贞 具减震系统的弹跳式背巾
CN104000429B (zh) * 2013-06-20 2016-06-01 刘淑贞 具减震系统的弹跳式背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36735B (en) 2011-05-18
GB0706220D0 (en) 2007-05-09
GB201102027D0 (en) 2011-03-23
GB201102020D0 (en) 2011-03-23
KR20070098746A (ko) 2007-10-05
KR101433183B1 (ko) 2014-08-22
TW201350059A (zh) 2013-12-16
GB2476591B (en) 2011-09-14
JP2007268073A (ja) 2007-10-18
GB2476402B (en) 2012-02-15
TW200735819A (en) 2007-10-01
GB2476591A (en) 2011-06-29
TWI452983B (zh) 2014-09-21
GB201102022D0 (en) 2011-03-23
GB2476592B (en) 2011-09-14
JP5026720B2 (ja) 2012-09-19
CN101044945B (zh) 2012-01-18
GB201102018D0 (en) 2011-03-23
TW201350060A (zh) 2013-12-16
GB2476401A (en) 2011-06-22
GB2436735A (en) 2007-10-03
GB2476402A (en) 2011-06-22
US20070284403A1 (en) 2007-12-13
TWI549632B (zh) 2016-09-21
GB2476401B (en) 2011-09-14
TWI527541B (zh) 2016-04-01
HK1105566A1 (en) 2008-02-22
GB2476592A (en) 201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4945A (zh) 幼儿背负装置
CN1870920A (zh) 婴儿背带
JP3148150B2 (ja) ベビーホルダー兼用ウエストバッグ
CN1263834A (zh) 汽车用幼少者安全座位、保护装置、育儿器具的保护装置、育儿器具和婴儿用床
TWI356780B (en) Child seat, ventilation portion structure of artic
CN1297421C (zh) 车辆的头靠装置
CN1678219A (zh) 座椅
CN1592587A (zh) 大人服、小孩服及父母小孩服
US7281759B1 (en) Portable high chair
CN1128116A (zh) 婴儿兜
TWI253916B (en) Baby carrier
JP2005118472A (ja) 子守帯
KR200489399Y1 (ko) 힙 시트 캐리어용 허리 밴드 구조체
CN1931636A (zh) 车用座椅
US9408470B2 (en) Method of improving seat comfort, seat and cushion set according to the same
JP4441231B2 (ja) 子守帯
KR101560675B1 (ko) 목쿠션
CN1370718A (zh) 带状体和使用该带状体的物品容纳体
JP3003744U (ja) ベビーホルダー兼用ウエストバッグ
JP2022122207A (ja) 乳幼児保持具
JP2005118475A (ja) 子守帯
CN1310964A (zh) 可调节衣服腰围尺寸的挂接定位结合件和带有腰围尺寸调节机构的衣服
JP2005118471A (ja) 子守帯
CN1246056C (zh) 高尔夫球袋
CN215304402U (zh) 一种多功能折叠沙发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55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055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