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9279B - 婴儿背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背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9279B
CN103889279B CN201280045137.8A CN201280045137A CN103889279B CN 103889279 B CN103889279 B CN 103889279B CN 201280045137 A CN201280045137 A CN 201280045137A CN 103889279 B CN103889279 B CN 1038892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by
cover
user
connecting member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51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9279A (zh
Inventor
黑巢广子
藤嶋阳子
龟井百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89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92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92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8Devices for use in guiding or supporting children, e.g. safety harnes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5/00Accessories for children's furniture, e.g. safety belts or baby-bottle holders
    • A47D15/005Restraining devices, e.g. safety belts, contoured cushions or side bum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diatric Medicine (AREA)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婴儿背带,具有:支承婴儿的支承主体(5)、以沿着用户(2)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并且两端部与支承主体(5)结合的一对肩带(20)、在用户(2)的背侧将肩带(20)相互连结在一起的背侧扣环(32),并且通过在将支承主体(5)配置于用户(2)的前侧的状态下将肩带(20)分别佩戴于用户的左右肩周,从而能够在用户(2)的前侧将上述婴儿以立抱状态收纳于支承主体(5)内,在所述婴儿背带中,在一对肩带(20)与背侧扣环(32)之间设置有在被佩戴于用户(2)时的上下方向上与背侧扣环(32)相比更为扩展的靠背部(31)。

Description

婴儿背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以立抱的姿态对婴儿进行支承的婴儿背带。
背景技术
作为以立抱的姿态对婴儿进行支承的婴儿背带,通常存在下述结构的婴儿背带,即,在用于支承婴儿的支承主体上结合有一对肩带,并将这些肩带佩戴于用户的左右肩周而进行支承的结构。还提供有在用户的背侧将肩带相互连结,由此实现肩带的位置的稳定化等的婴儿背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680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婴儿背带中,可能使婴儿的负重在左右肩带上传递而集中作用于用户的肩部,从而使用户的肩周的疲劳感增高。即使通过扣环等连结部件而将左右肩带相互连结在一起,该趋势依旧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传递至肩带的负重分散于用户的背侧的婴儿背带。
本发明的婴儿背带具有:支承主体,其对婴儿进行支承;一对肩带,其以沿着用户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且两端部与所述支承主体结合;背侧连结部件,其在所述用户的背侧将所述一对肩带相互连结,并且,通过以将所述支承主体配置于所述用户的前侧的状态将所述肩带分别佩戴于所述用户的左右肩周,从而能够在所述用户的前侧将所述婴儿以立抱状态收纳于所述支承主体内,在该婴儿背带中,在所述一对肩带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之间设置有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在向所述用户佩戴时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相比而更为扩展。
根据本发明的婴儿背带,当将肩带在用户的背侧进行了连结时,传递至肩带的负重还被分散于靠背部。由于靠背部与背侧连结部件相比在上下方向上被扩展,因此与通过同背侧连结部件相等程度或者小于背侧连结部件的宽度较小的带等连结部件而将肩带彼此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用户的背侧中的承受负重的部分的面积。由此,能够实现背侧上的负重的分散,缓解负重向用户的肩的集中,减轻用户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肩带在所述用户的背侧被设置为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靠背部从与所述肩带结合的一端部起朝向所述婴儿背带的左右方向内侧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安装有所述背侧连结部件。根据该方式,由于靠背部在其一端部与肩带结合,并在其靠背部安装有背侧连结部件,因此能够可靠地使传递至肩带的负重分散,减轻用户的肩的负担。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支承主体上设置有中央支承部和一对侧支承部,该中央支承部能够以在与所述用户之间产生用于以所述立抱状态收纳所述婴儿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用户的前方,所述一对侧支承部从所述中央支承部的左右方向两侧以绕在所述婴儿的侧方的方式延伸且上端部与所述肩带结合,在所述中央支承部的与所述用户对置的一侧设置有保持罩,该保持罩隔着用于将所述婴儿以所述立抱状态收纳的空间而与所述中央支承部对置,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保持罩的下端部结合为一体,在所述保持罩的上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顶带部,该顶带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结合,该顶带部的至少任意一个端部经由保持罩连结部件并以能够从所述侧支承部上分离的状态与所述侧支承部连结,并且在与所述顶带部相比靠下方的区域中,所述保持罩的侧部相对于所述侧支承部而分离。
在上述的方式中,解开保持罩连结部件而使保持罩的顶带部的一个端部从侧支承部分离,顶带部的另一个端部与侧支承部结合,由此将中央支承部以及一个侧支承部向从保持罩离开的方向打开,从而增大了支承主体的收纳空间,能够实现方便移入或移出婴儿。由于即使在侧支承部分离的状态下,保持罩部与中央支承部的下端部仍结合为一体,因此在它们之间从下方支承婴儿的臀部的周围,由此能够防止婴儿的下落。在收纳婴儿后,仅通过用保持罩连结部件而将顶带部的端部与侧支承部连结,便能够对收纳在保持罩与中央支承部之间的空间中的婴儿以由中央支承部与一对侧支承部覆盖的方式进行支承。
在上述的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保持罩之间设置有下落防止罩,在该下落防止罩与所述保持罩之间对婴儿的臀部的周围进行支承,该下落防止罩的下端部与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结合为一体,所述下落防止罩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结合。由此,当打开一方的侧支承部时,能够在下落防止罩与保持罩之间收纳婴儿的臀周并支承婴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婴儿的下落防止效果。进而,当使所述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位于与所述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即使将中央支承部朝前方大幅度打开,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也不会相对于保持罩向前方大幅度离开。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发挥下落防止罩产生的下落防止效果。
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配置于与所述保持罩连结部件同一侧的侧支承部与所述中央支承部之间设置有狭缝,该狭缝以将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的结合部分从该结合部分的上端向下方切开的方式延伸,并且设置有侧连结部件,该侧连结部件以闭合所述狭缝的方式将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侧支承部连结。根据该方式,当解开保持罩连结部件而将一方的侧支承部从保持罩向前方打开时,也解除了由侧连结部件进行的连结,由此能够使狭缝张开,从而使侧支承部的侧方产生较大的开口。由于能够经由该开口移出或移入婴儿,因此不必进行将婴儿较高抬起的操作。由此,可顺利且容易地进行婴儿的移出或移入。
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支承主体的下部连结有佩戴于用户的腰部的腰垫,能够在所述支承主体中将所述婴儿以面朝前立抱状态进行收纳,在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的连结部分设置有中央连结部件和侧方连结部件,所述中央连结部件在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连结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所述侧方连结部件在相对于所述中央连结部件的左右方向两侧连结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所述侧方连结部件能够连结以及分离,在所述侧方连结部件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用于供以所述面朝前立抱状态被收纳的婴儿的双脚伸出的缝隙。根据该方式,在将婴儿以面朝前立抱状态收纳的情况下,能够经由支承主体与腰垫之间的缝隙而使婴儿的双脚向腰垫的前方伸出。因此,不必担心当以面朝前立抱状态支承婴儿时强迫婴儿处于不舒服的姿势。另一方面,当以面对面立抱状态支承婴儿的情况下,利用中央连结部件以及侧方连结部件将支承主体与腰垫以更大的范围相互连结,由此能够提高支承主体与腰垫的一体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在所述腰垫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侧方连结部件的朝向上方突出的连结部,并在分离所述侧方连结部件的状态下,所述连结部被设为能够折回至所述腰垫的下方。由此,通过使侧方连结部分离而将连结部向下方折回,从而使支承主体与腰垫之间的缝隙变大,由此能够确保足以供婴儿的双脚穿过的大小的缝隙。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背带的使用方式的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背带的主视图。
图3为被设置在婴儿背带上的支承主体的主视图。
图4为支承主体的后视图。
图5为表示闭合了侧紧固件的状态的图。
图6为表示用副翼覆盖侧紧固件的状态的图。
图7为表示头支承带与肩带的连结部分的结构的图。
图8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被设置在一个肩带上的兜的周围的图。
图9为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被设置在另一个肩带上的兜的周围的图。
图10为相对于中央支承部的保持罩等接合部分的放大图。
图11为沿着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为沿着图10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为表示相对于保持罩而打开中央支承部并使下落防止罩露出的状态的图。
图14为被设置在婴儿背带上的腰垫的主视图。
图15为以分离状态表示支承主体与腰垫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图。
图16为支承主体与腰垫之间的连结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表示以在立抱状态下使用的方式进行配备而组装了婴儿背带的状态的图。
图18为表示用户佩戴腰垫的状态的图。
图19为表示在使背侧扣环啮合的状态下用户佩戴婴儿背带的状态的图。
图20为表示从背侧观察佩戴了婴儿背带的用户的状态的图。
图21为表示以面对面立抱的状态收纳婴儿时的步骤的图。
图22为表示图21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23为表示使婴儿的双脚穿过保持罩的两侧的状态的图。
图24为表示图22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25为表示图24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26为表示以在面朝前立抱状态下使用的方式进行配备而连结支承主体与腰垫的步骤的图。
图27为表示图26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28为表示以面朝前立抱状态收纳婴儿时的步骤的图。
图29为表示图28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30为表示图29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31为表示图30接下来的步骤的图。
图32为表示在用户佩戴婴儿背带之前的阶段将婴儿以面对面立抱的状态收纳于婴儿背带中的状态的图。
图33为表示靠背部的改变例的图。
图34为表示靠背部的其他改变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方式所涉及的婴儿背带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能够从成人用户2将婴儿3以面对状态抱起的面对面立抱方式(同图(a)的方式)、将婴儿3以朝前的状态抱起的面朝前立抱方式(同图(b)的方式)、将婴儿3以平躺的姿势抱起的平抱方式(同图(c)的方式)、将婴儿3背起的背起方式(同图(d)的方式)这四个方式中选择一个方式而使用本方式的婴儿背带1。在以下,以在面对面立抱方式或者面朝前立抱方式而使用的情况作为基准而对婴儿背带1进行说明。虽然在平抱方式中,追加使用平抱片4,但该平抱片4的详细内容不在本发明的主旨内因此省略说明。此外,在后文的说明中,将面对面立抱方式以及面朝前立抱方式统称为立抱方式。
图2为表示婴儿背带1的整体结构的主视图。婴儿背带1具有支承主体5与腰垫6。支承主体5与腰垫6能够相互结合以及分离。支承主体5具有将多块的布料缝合而成的基本构造,是形成为能够覆盖从婴儿3的臀部至头部的范围的大小的部件。腰垫6为用于被佩戴于用户2的腰周而使婴儿背带1的负重分散于腰周的部件。
图3为支承主体5的主视图,图4为其后视图。如上述图所示,在支承主体5上设置有中央支承部10。中央支承部10为在面对面立抱方式中从背侧支承婴儿3,并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从前侧支承婴儿3的部分,形成为一块片状。在中央支承部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从两侧支承婴儿3的侧支承部12A、12B。此外,在后文的说明中,在无需特别区分侧支承部12A、12B时,表述为侧支承部12。
在侧支承部12A、12B的上部与中央支承部10之间设置有缺口部14。在图3以及图4中位于左侧的侧支承部12A被形成为与中央支承部10一体结合的一块罩状。与此相对,由图3可知,位于右侧的侧支承部12B的下部被设置为与中央支承部10一体结合,另一方面侧支承部12B的上部经由侧紧固件15与中央支承部10连结。侧紧固件15被设置为从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的结合位置的上端向下方延伸。因此,在打开了侧紧固件15的情况下,在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之间,以将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的结合部分从其上端向该结合部分的下方切开的方式出现狭缝16。由此,在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12B之间产生沿着上下方向的比较长的开口部。如图5所示,当闭合侧紧固件15的情况下,侧支承部12B与中央支承部10连续。由此,与侧支承部12A同样地作为一块罩状的支承部件而侧支承部12B发挥功能。此外,在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的边界部分上设置有副翼17。副翼17与中央支承部10一体接合。在副翼17与侧支承部12B的各自上分别设置有一对暗扣18。如图6中箭头标记所示,使副翼17覆盖于侧紧固件15上并通过暗扣18而卡止,由此能够遮挡侧紧固件15。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侧支承部12的上端上,以无法分离的状态接合有左右一对肩带20的各自的上端部20a。由于侧支承部12的上部相对于中央支承部10而因缺口部14而分离,因此它们的上部实际上能够作为肩带20的一部分(基部)而发挥功能。在中央支承部10的上方一体地设置有用于支承婴儿3的头部的头支承部21。头支承部21相对于中央支承部10而能够沿曲线21a折弯。在头支承部21的两端部以无法分离的方式接合有头支承带22(参照图2)的一端部22与。各头支承带22为了相互连结肩带20与头支承部21而被设置。
如图7所示,头支承带22的另一端部22b能够经由头支承扣环23而与肩带20连结。头支承扣环23具有:被固定于头支承带22上的雄扣环部23A和固定于肩带20的雌扣环部23B。通过使扣环部23A、23B相啮合,从而能够使头支承部21与肩带20相互连结,通过使扣环部23A、23B分离,从而能够解除头支承部21与肩带20的连结。在各头支承带22的外周设置有头支承罩24。头支承罩24通过使二组的暗扣25A、25B相互嵌合,从而能够以遮挡头支承扣环23的方式安装于头支承带22的外周。
在各肩带20的下部经由作为长度调节单元的梯扣27而安装有腋下带26。在腋下带26的前端安装有腋下带扣环28的雌扣环部28A。从梯扣27到雌扣环部28A为止的部分为腋下带26的有效长度,该有效长度能够通过对腋下带26相对于梯扣27的安装位置进行调节而进行增减。此外,腋下带26的余长部分从梯扣27垂下,并在其顶端安装有用于在不使用腋下带26时将其扎起的橡胶制的带止动条29。如图3所示,在侧支承部12的内部设置有腋下带扣环28的雄扣环部28B。在侧支承部12的外周形成有用于进出雄扣环部28B的开口部(未图示)。腋下带26的顶端的雌扣环部28A经由这些开口部而插入侧支承部12的内部进而与雄扣环部28B相啮合。
如图4所示,在各肩带20上设置有向婴儿背带1的左右方向内侧、换言之与相反侧的肩带20对置的一侧开口的兜30。如图8以及图9所示,在兜30的开口端边缘上经由靠背部31而安装有背侧扣环(背侧连结部件)32的雌扣环部32A或者雄扣环部32B。通过使扣环部32A、32B相互啮合,从而能够使左右肩带20相互连结。靠背部31的一端部在兜30的开口端边缘与肩带20接合,并且从该接合部分朝向婴儿背带1的左右方向内侧而延伸,在靠背部31的另一端部上安装有扣环部32A或者32B。靠背部31与扣环部32A、32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即,靠背部31具有如下的形状,即,其顶端部被形成为与扣环部32A、32B同等程度的尺寸、且随着从顶端部朝向与肩带20的接合部而在上下方向上逐渐扩大的形状(也参照图20)。靠背部31可以由在支承主体5或肩带20中所使用的布制的布料而形成。网眼材料最适合作为靠背部31的材料而被使用。
如图8所示,在一个肩带20的兜30中收纳有前带33。前带33在兜30的内部与肩带20接合。在前带33的顶端部安装有前扣环34的雄扣环部34A。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另一个肩带20的兜30的内部安装有前扣环34的雌扣环部34B。雌扣环部34B能够与雄扣环部34A啮合。即使通过使这些扣环部34A、34B啮合,也能够使肩带20彼此连结在一起。此外,背侧扣环32的扣环部32A、32B,以及前扣环34的扣环部34A、34B能够收纳于兜30内。如图8所示,在一个肩带20的兜30中设置有:用于将雌扣环部32A约束于兜30内的橡胶制的扣环止动条35、和用于对前带33以及雄扣环部34A进行收纳的前带兜36。另外,如图9所示,在另一个肩带20的兜30中设置有对雌扣环部34B进行收纳的前扣环兜37。背侧扣环32的雄扣环部32B能够插入至前扣环34的雌扣环部34B以及前扣环兜37与兜30的内面之间的缝隙。
如图4所示,在支承主体5的背面侧设置有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保持罩40作为与中央支承部10对置的一块片状的支承部件而被构成,并且其下端部与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中央支承部10与保持罩40之间的空间为以立抱方式对婴儿3进行收纳的空间。此外,图4中示出了使保持罩40的于左右方向上的单侧扭转从而使下落防止罩41局部露出的状态。保持罩40作为在面对面立抱方式中对从婴儿3的下裆至胸部进行覆盖、且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覆盖从婴儿3的臀部到背部的部分的支承部件而被设置。下落防止罩41配置于中央支承部10与保持罩40之间,并作为覆盖婴儿3的臀部的片状的支承部件而构成。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也与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
图10为相对于中央支承部10的保持罩40等接合部分的放大图,图11为该接合部分的沿着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图12为接合部分的沿着图10中的XII-XII线的剖视图。由图11可知,侧支承部12A、12B中的每个侧支承部分别具有使表侧片12a以及里侧片12b重叠的结构。下落防止罩41在其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图11的左右方向上的端部)被夹入片12a、12b之间,并在缝制位置SP1处与片12a、12b被一体缝合。由此,下落防止罩41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侧支承部12A、12B被一体接合。
另外,由图12可知,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以在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与保持罩40的下端部之间夹持下落防止罩41的下端部的方式被相互重叠,并在缝制位置SP2处被一体缝合。由此,保持罩40以及下落防止罩41的各自的下端部与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接合。在中央支承部10与罩40、41的接合位置处一体缝合有边缘罩42。边缘罩42以遮挡罩40、41的缝合部分的方式被折回至中央支承部10的背面侧(图12中为右侧)并与紧固罩43(同时参照图4)重叠。罩42、43的重叠部分被边缘罩44所覆盖,这些罩42、43、44在缝制位置SP3处被一体缝合。进而,罩44、中央支承部10、下落防止罩41以及保持罩40在缝制位置SP4处被一体缝合从而相互接合在一起。此外,顶带部40a以呈袋状地被折回的状态被缝在保持罩40的上端部。在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部形成并缝有折回部41a。折回部41a位于低于中央支承部10以及顶带部40a的各自的上端的位置处。
如图13所示,保持罩40在其顶带部40a的一端部40b处以不能分离的方式与侧支承部12A接合。与此相对,顶带部40a的另一端部40c与侧支承部12B分离。因此,保持罩40能够以使侧支承部12B的一侧为自由端而扭转的方式进行变形。通过以此方式扭转保持罩40,从而能够使婴儿3的收纳空间朝向侧支承部12B的一侧而开口。此外,在与保持罩40的顶带部40a相比靠下方的区域中,保持罩40的两侧部相对于侧支承部12A、12B而分离,并在它们之间设置有缝隙。
下落防止罩41的两端部与侧支承部12接合,并且下端部与中央支承部10接合。因此,下落防止罩41相对于中央支承部10以朝上方开口的兜的方式附属。但是,在由于打开侧紧固件15并打开侧支承部12B的情况下,下落防止罩41的一端部与侧支承部12B一体移动,因此由下落防止罩41而形成的兜也朝侧方开口。此外,由图13可知,保持罩40具有随着从中央支承部10的接合部趣向上方而在左右方向上宽度逐渐扩大的形状,并且其上端部的顶带部40a以在左右方向上略微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另外,如图3以及图13所示,下落防止罩41由网眼材料形成,略微带有伸缩性。特别是,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的折回部41a由富于伸缩性的材料形成,作为一个示例由橡胶素材形成。此外,如在图10中部分示出,中央支承部10也由网眼材料形成。
返回至图4继续进行说明。保持罩40的顶带部40a在其内部具有保持带45。保持带45的一端部与顶带部40a的内面侧接合,在另一端部(顶端部)安装有保持扣环46的雄扣环部46A。雄扣环部46A朝向顶带部40a的端部40c,该端部40c以能够使雄扣环部46A露出的方式开口。在侧支承12B的背面侧安装有保持扣环46的雌扣环部46B。通过使扣环部46A、46B啮合,从而能够使保持罩40的顶带部40a的端部40c与侧支承部12B结合,由此能够使肩带20经由顶带部40a而相互连结。由图4可知,紧固罩43不仅设置于中央支承部10的下端部,同样还设置于侧支承部12A、12B的下端部。在中央的紧固罩43上的两个位置处安装有紧固罩暗扣47A。此外,在支承主体5的背面侧(图4所示的一侧)安装有平抱片安装用的面紧固件48。
图14为腰垫6的主视图。腰垫6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合适宽度的垫主体50、固定于该垫主体50的一端部50a的腰带51。在腰带51上安装有腰扣环52的雄扣环部52A,在垫主体50的另一端部50b上安装有腰扣环52的雌扣环部52B。通过使扣环部52A、52B啮合,从而使腰带51与垫主体50的端部50b连结,并能够将腰垫6的整体接合成环状。雄扣环部52A相对于腰带51的安装位置能够沿腰带51的长边方向而进行调节。从垫主体50的端部50a到雄扣环部52A的位置为止为腰带51的有效长度。腰带51的与雄扣环部52A相比向前方被送出的余长部分,从雄扣环部52A折回并夹入到腰带51上的带保持架53中。
在垫主体50的中央上部,中央紧固件55的一个紧固条带55A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安装。在紧固条带55A的两侧设置有随着朝向垫主体50的端部50a、50b而高度逐渐增加的连结部50c。在各连结部50c的上部安装有侧紧固件56的一个紧固条带56A。另外,在紧固条带55A的下方的两个位置处安装有紧固罩暗扣47B。如图15所示,支承主体5的下端边缘部的形状与垫主体50的上端边缘部的形状互补形成。如图16所示,在支承主体5的下边缘部且在挽起紧固罩43的位置处安装有中央紧固件55的另一个紧固条带55B、侧紧固件56的另一个紧固条带56B。通过使中央紧固件55的紧固条带55A、55B相互啮合,从而将中央支承部10的下部与腰垫6的中央上部连结,并通过使侧紧固件56的紧固条带56A、56B相互啮合,从而将侧支承部12的下部与腰垫6的左右连结部50c连结。此外,虽然图16仅示出了一个侧支承部12B,但相反侧的侧支承部12A与腰垫6的关系也相同。进而,垫主体50的紧固罩暗扣47B与紧固罩43上的紧固罩暗扣47A对准位置而设置。通过使紧固罩暗扣47A、47B嵌合,从而能够使紧固罩43连结于腰垫6。
接下来,对立抱方式下的婴儿背带1的使用步骤进行说明。以下为,用户2佩戴婴儿背带1,并随后将婴儿3收纳于婴儿背带1的步骤。图17示出了在配备于立抱方式下的使用而组装婴儿背带1的状态。在图17的状态中,首先,支承主体5与腰垫6连结。在面对面立抱方式的情况下,利用中央紧固件55以及一对侧紧固件56(在图17中被隐藏而看不到。)而连结支承主体5与腰垫6,并在面朝前立抱方式的情况下,仅利用中央紧固件55而连结支承主体5与腰垫6。背侧扣环32的扣环部32A、32B与靠背部31一起从肩带20拉出。腋下带26利用腋下带扣环28而与侧支承部12A、12B连结。头支承部21利用头支承带22以及头支承扣环23而与肩带20连结(参照图7)。保持罩40的顶带部40a(隐藏至背面侧而看不到。)利用保持扣环46而与侧支承部12B连结。侧紧固件15(参照图3)被闭合,副翼17也固定于侧支承部12B上。
根据以上的状态,对在面对面立抱方式中支承婴儿3的步骤进行如下说明。如图18所示,将腰垫6以其垫主体50的中央部位于前方的方式设置于用户2的腰部,使腰扣环52的扣环部52A、52B啮合,从而将腰垫6佩戴于用户2上。此时,使腰扣环52的雄扣环部52A在腰带51上的位置进行变化,从而将腰带51调节为合适的长度。接下来,使背侧扣环32的扣环部32A、32B啮合,从而使靠背部31相互连结。随后,如图19所示,以穿过由靠背部32与肩带20形成的圈的方式将婴儿背带1佩戴于用户2。此时,支承主体5以其保持罩40与用户2的胸部接触且从用户2进行观察时中央支承部10位于与保持罩40相比较远方的朝向被佩戴于用户2。如图20所示,在佩戴了婴儿背带1的状态下,左右肩带20沿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延伸,并且经由背侧扣环32以及靠背部31而相互连结。由于靠背部31与背侧扣环32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因此与通过同背侧扣环32相等程度或者与背侧扣环32相比上下方向的宽度较小的带等连结部件而使肩带20彼此连结的情况相比,用户2的背侧的承受负重的部分的面积扩大。由此,能够实现背侧的负重的分散,缓解负重对于用户2的肩的集中,从而减少了用户2的负担。
当如上所述用户2佩戴上婴儿背带1之后,转移至将婴儿3收纳于婴儿背带1的步骤。此外,如图21所示,优选为用户2坐在椅子C等上来进行以下的步骤。首先,解开头支承扣环23从而解除头支承部21与肩带20的连结。另外,解开扣住副翼17的暗扣18,打开侧紧固件15(参照图3)。由此,将中央支承部10以朝前方折回的方式打开。此外,由图21可知,保持罩40以在肩带20间与用户2的胸部紧贴的方式被配置。接着,以与用户面对面的方式抱起婴儿3并使其坐进婴儿背带1。此时,如图23所示,使中央支承部10向前方打开而在下落防止罩41与保持罩40之间产生空间S1,并且以使婴儿3进入到该空间S1中的方式使婴儿3的双脚3a穿过保持罩40的两侧。
由此,如图22所示,将婴儿3的臀部的周围收纳于保持罩40与下落防止罩41之间,从而能够可靠地支承婴儿3。也就是说,由于即便在支承主体5的中央支承部10朝前方大幅度被打开的状态下,中央支承部10与保持罩40仍在它们的下端部结合,因此不必担心婴儿3朝下方下落。该下落防止效果通过在下落防止罩41与保持罩40之间收纳婴儿3的臀部的周围,从而被更加可靠地发挥。并且,由于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与保持罩40、中央支承部10的各自的上端相比足够低,因此即便大幅度地打开中央支承部10的上部,下落防止罩41的上端也不会向前方大幅度地离开保持罩40,不必担心损害婴儿3的支承效果。通过这些作用,能够防止婴儿3的下落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另外,由于当移入婴儿3时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之间朝侧方大幅地被打开,因此不必过高地抬起婴儿3,能够轻易地从婴儿背带1的侧方收纳于保持罩40与中央支承部10之间的空间中。
接着,如图24所示,将支承主体5以覆盖于婴儿3的背侧的方式抬起,并使头支承扣环23啮合。进而,闭合侧紧固件15,而使侧支承部12B与中央支承部10连结。随后,如图25所示,使副翼17盖于侧支承部12B并使暗扣18嵌合。由此,面对面立抱方式下的婴儿3的支承完成。此外,在移出婴儿3时,只要大体按照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进行便可。在该情况下,同样当打开支承主体5时,下落防止罩41对婴儿3的臀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防止婴儿3的下落。另外,通过打开侧紧固件15,从而使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之间完全开口,能够轻易将婴儿3从婴儿背带1中取出。
接下来,以下,对从图17的状态起以面朝前立抱方式支承婴儿3的步骤进行说明。此外,当将婴儿背带1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使用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支承主体5与腰垫6仅利用中央紧固件55而连结。图26中示出该状态。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侧紧固件56(附图中隐藏看不到。)被分离,因此在侧支承部12A、12B与腰垫6的垫主体50的连结部50c之间产生缝隙S2。它们的缝隙S2用作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用于供婴儿3向支承主体5的前方送出其双脚的通路。进而,如图27所示,连结部50c朝下方折回并收纳于垫主体50的内部。由此,缝隙S2扩大,能够确保使婴儿3的双脚通过的足够大小的缝隙S2。
当将婴儿背带1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使用的情况下,只要按照与参照图18~图20而说明的面对面立抱方式中的步骤相同的步骤进行婴儿背带1相对于用户2的佩戴即可。在佩戴上婴儿背带1后,首先如图28所示,解开头支承扣环23,并解开暗扣18从而打开侧紧固件15,并将中央支承部10以朝前方折回的方式打开。接着,如图29所示,将婴儿3以朝向前方的姿势抱起并移入婴儿背带1中。此时,与图23相同,朝向前方打开中央支承部10,从而在下落防止罩41与保持罩40之间产生空间S1,向该空间S1移入婴儿3,使婴儿3的双脚3a穿过保持罩40的两侧。由此,将婴儿3的臀部的周围收纳于保持罩40与下落防止罩41之间,能够可靠地支承婴儿3。因此,即使在支承主体5的中央支承部10朝前方大幅度被打开的状态下,仍能够防止婴儿3的下落并提高安全性。另外,由于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之间被大幅度打开,因此能够从婴儿背带1的侧方收纳婴儿3,无需较高地抬起婴儿3。进而,由于在侧支承部12A、12B与腰垫6的连结部50c之间开口有缝隙S2,因此能够经由该缝隙S2而使婴儿3的双脚向婴儿背带1的前方送出。因此,不会妨碍婴儿3的脚的移动,不必担心婴儿3被强迫成不舒适的姿势。
接着,如图30所示,抬起中央支承部10而使之紧贴于婴儿3的胸部。进而,将头支承部21向下折回,使其两端部通过头支承扣环23而与肩带20连结。进而闭合侧紧固件15从而使侧支承部12B与中央支承部10连结,随后如图31所示,使副翼17盖于侧支承部12B并使暗扣18嵌合。由此,面朝前立抱方式下的婴儿3的支承完成。此外,在移出婴儿3时,只要大体按照与上述相反的步骤进行便可。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打开了支承主体5时,下落防止罩41对婴儿3的臀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防止婴儿3的下落。另外,通过打开侧紧固件15,从而使中央支承部10与侧支承部12B之间大幅度开口,能够轻易将婴儿3从婴儿背带1中取出。
此外,虽然在上文中,示出了在用户2佩戴上婴儿背带1后将婴儿3收纳于婴儿背带1中的步骤,但也能够在使婴儿3移入到婴儿背带1后将婴儿背带1佩戴于用户2。例如,图32中示出了在面对面立抱方式中先将婴儿3移入到婴儿背带1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从图32的状态起,将腰垫6佩戴于用户2,接着使背侧扣环32啮合从而将肩带20相互连结,随后与图19相同地,只要以穿过由靠背部32与肩带20形成的圈的方式将婴儿背带1佩戴于用户2即可。在面朝前立抱方式中也同样地能够在将婴儿3收纳于婴儿背带1中后再将婴儿背带1佩戴于用户2。此外,当以背起方式使用婴儿背带1的情况下,对于图17的准备方式,将背侧扣环32的扣环部32A、32B收纳于肩带20内,转而抽出前带33(参照图2)。在该状态下,与图32相同地,只要将婴儿3收纳于婴儿背带1中并以婴儿3位于背侧的方式背起婴儿背带1并将肩带20佩戴于用户2,进而利用前带33与前扣环34而在用户2的胸侧将肩带20相互连结即可。
此外,在以上的方式中,背侧扣环32相当于背侧连结部件,保持扣环46相当于保持罩连结部件,侧紧固件15相当于侧连结部件,中央紧固件55相当于中央连结部件,侧紧固件56相当于侧方连结部件。其中,在背侧连结部件以及保持罩连结部件中,并不局限于扣环32、46,也可以使用能够连结以及分离的适当的连结部件。对于侧连结部件,并不局限于紧固件,可以使用能够连结以及分离的适当的连结部件。例如,可以代替侧紧固件15而使用按钮、面紧固件等作为侧连结部件。对于中央连结部件以及侧方连结部件也同样如此。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式,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例如,在上述的方式中,侧支承部12A、12B与肩带20以不能分离的方式结合,但侧支承部12A、12B相对于肩带20也可以利用扣环之外的连结部件以相对于肩带20能够分离的状态结合。保持罩40的顶带部40a的端部40b与侧支承部12A以不能分离的方式结合,但也可以与相反侧的端部40c相同地,利用保持扣环46等连结部件而使端部40b与侧支承部12A以能够分离的状态结合。在该情况下,在移出或移入婴儿3时,只要将端部40b与侧支承部12A结合、并将端部40c与侧支承部12B分离即可。或者,也可以在侧支承部12A与中央支承部10之间设置狭缝16以及侧紧固件15,并且将顶带40a的两端部40a、40b通过扣环46与侧支承部12连结,由此在移出或移入婴儿3时可择一将侧支承部12A或者12B相对于中央支承部10打开。
靠背部31并不局限于一端部以不能分离的方式与肩带20结合、且在另一端部安装有背侧扣环32的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如图33所示,以使肩带20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中心侧鼓起的方式形成扩展部31A,并在它们的顶端安装扣环32,由此也可以使扩展部31A作为靠背部而发挥功能。或者如图34所示,将背侧扣环32的扣环部32A、32B通过上下方向上的宽度较小的连结带60而与肩带20连结,并且在这些连结带60的中途安装与扣环部32A、32B相比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作为其他部件的靠背衬垫61,并使这些靠背衬垫61作为靠背部而发挥功能。此外,如图34中用虚线所示,还可以使左右的靠背衬垫61进一步一体化并在肩带20之间设置单个的靠背衬垫61以作为靠背部。
本发明的婴儿背带只要能够在用户与支承主体之间的空间内以立抱方式收纳婴儿便可,也可以无法在平抱方式或背起方式中使用。

Claims (6)

1.一种婴儿背带,具有:支承主体,其对婴儿进行支承;一对肩带,其以沿着用户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且两端部与所述支承主体结合;背侧连结部件,其在所述用户的背侧将所述一对肩带相互连结,并且,通过以将所述支承主体配置于所述用户的前侧的状态将所述肩带分别佩戴于所述用户的左右肩周,从而能够在所述用户的前侧将所述婴儿以立抱状态收纳于所述支承主体内,在该婴儿背带中,
在所述一对肩带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之间设置有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在向所述用户佩戴时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相比而更为扩展,
在所述支承主体上设置有中央支承部和一对侧支承部,该中央支承部能够以在与所述用户之间产生用于以所述立抱状态收纳所述婴儿的空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用户的前方,所述一对侧支承部从所述中央支承部的左右方向两侧以绕在所述婴儿的侧方的方式延伸且上端部与所述肩带结合,在所述中央支承部的与所述用户对置的一侧设置有保持罩,该保持罩隔着用于将所述婴儿以所述立抱状态收纳的空间而与所述中央支承部对置,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保持罩的下端部结合为一体,在所述保持罩的上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顶带部,该顶带部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结合,该顶带部的至少任意一个端部经由保持罩连结部件并以能够从所述侧支承部上分离的状态与所述侧支承部连结,并且在与所述顶带部相比靠下方的区域中,所述保持罩的侧部相对于所述侧支承部而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背带,其中,
在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保持罩之间设置有下落防止罩,在该下落防止罩与所述保持罩之间对婴儿的臀部的周围进行支承,该下落防止罩的下端部与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结合为一体,所述下落防止罩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背带,其中,
所述下落防止罩的上端位于与所述中央支承部以及所述保持罩的各自的上端相比而较低的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婴儿背带,其中,
在配置于与所述保持罩连结部件同一侧的侧支承部与所述中央支承部之间设置有狭缝,该狭缝以将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侧支承部的结合部分从该结合部分的上端向下方切开的方式延伸,并且设置有侧连结部件,该侧连结部件以闭合所述狭缝的方式将所述中央支承部与所述侧支承部连结。
5.一种婴儿背带,具有:支承主体,其对婴儿进行支承;一对肩带,其以沿着用户的左右肩周的方式而延伸,且两端部与所述支承主体结合;背侧连结部件,其在所述用户的背侧将所述一对肩带相互连结,并且,通过以将所述支承主体配置于所述用户的前侧的状态将所述肩带分别佩戴于所述用户的左右肩周,从而能够在所述用户的前侧将所述婴儿以立抱状态收纳于所述支承主体内,在该婴儿背带中,
在所述一对肩带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之间设置有靠背部,所述靠背部在向所述用户佩戴时的上下方向上与所述背侧连结部件相比而更为扩展,
所述肩带在所述用户的背侧被设置为沿着所述上下方向而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靠背部从与所述肩带结合的一端部起朝向所述婴儿背带的左右方向内侧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安装有所述背侧连结部件,
在所述支承主体的下部连结有佩戴于用户的腰部的腰垫,
能够在所述支承主体中将所述婴儿以面朝前立抱状态进行收纳,在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的连结部分设置有中央连结部件和侧方连结部件,所述中央连结部件在该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连结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所述侧方连结部件在相对于所述中央连结部件的左右方向两侧连结所述支承主体与所述腰垫,所述侧方连结部件能够连结以及分离,在所述侧方连结部件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用于供以所述面朝前立抱状态被收纳的婴儿的双脚伸出的缝隙。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背带,其中,
在所述腰垫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侧方连结部件的朝向上方突出的连结部,并在分离所述侧方连结部件的状态下,所述连结部被设为能够折回至所述腰垫的下方。
CN201280045137.8A 2011-10-13 2012-10-12 婴儿背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92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5868 2011-10-13
JP2011225868A JP5848575B2 (ja) 2011-10-13 2011-10-13 子守帯
PCT/JP2012/076535 WO2013054925A1 (ja) 2011-10-13 2012-10-12 子守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9279A CN103889279A (zh) 2014-06-25
CN103889279B true CN103889279B (zh) 2017-03-29

Family

ID=48081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513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9279B (zh) 2011-10-13 2012-10-12 婴儿背带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48575B2 (zh)
KR (1) KR101970848B1 (zh)
CN (1) CN103889279B (zh)
TW (1) TWI555488B (zh)
WO (1) WO20130549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140207A (ko) 2015-05-29 2016-12-07 황경희 포대기
WO2017013008A1 (en) * 2015-07-17 2017-01-26 Jöran Lundh Baby carrier
JP7010659B2 (ja) * 2017-10-26 2022-01-26 ニューウェルブランズ・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子守帯
CN110384365A (zh) * 2018-04-19 2019-10-29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抱婴带
KR102186824B1 (ko) * 2020-08-07 2020-12-04 (주)풍국산업 스트랩의 폭 너비 조절이 가능한 가방용 멜빵끈
KR20230111476A (ko) 2022-01-18 2023-07-25 임영신 아기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91535A (en) * 1995-11-09 1998-08-11 Lisco, Inc. Soft infant carrier
EP0995380A1 (en) * 1998-10-20 2000-04-26 Evenflo Company, Inc. "Side entry carrier"
JP3071665U (ja) * 2000-03-10 2000-09-14 長沢幸株式会社 子守バンド
KR20040020319A (ko) * 2002-08-30 2004-03-09 이충만 아기띠
US7484645B2 (en) * 2004-02-12 2009-02-03 Evenflo Company, Inc. Child carrier with side buckle and venting
JP2006075441A (ja) * 2004-09-10 2006-03-23 Nagasawa Ko Kk 子守帯
JP4633444B2 (ja) * 2004-11-09 2011-02-16 アップリカ・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子守帯
JP5026720B2 (ja) 2006-03-31 2012-09-19 コンビ株式会社 子守帯
DE202007016924U1 (de) * 2007-12-04 2009-04-09 Botkus, Breido, Dipl.-Designer Babytragesystem mit Schlafsackfunktion
US20100072236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Michael A Parness Multifunctional child carrier
KR20100010120U (ko) * 2009-04-07 2010-10-15 오민혁 다리폭 조절기능을 구비한 유아용 캐리어
KR20110000781U (ko) * 2009-07-17 2011-01-25 김윤섭 사용하기 쉽고 휴대가 쉬운 나비형 아기띠
US7766199B1 (en) * 2009-07-24 2010-08-03 Gabriela Caperon Baby carri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085567A (ja) 2013-05-13
KR101970848B1 (ko) 2019-04-19
JP5848575B2 (ja) 2016-01-27
KR20140074297A (ko) 2014-06-17
WO2013054925A1 (ja) 2013-04-18
TWI555488B (zh) 2016-11-01
CN103889279A (zh) 2014-06-25
TW201320934A (zh) 201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9279B (zh) 婴儿背带
US11684175B2 (en) Adjustable child carrier with multiple carry orientations
CN109480543B (zh) 包裹型婴儿背带
US20230190009A1 (en) Adjustable child carrier
US11185173B2 (en) Baby carrier with ties
RU2476135C2 (ru) Перенос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EP3073870B1 (en) Hip seat carrier set
US20140319189A1 (en) Child carrier
SE535533C2 (sv) Barnbärsele
JP2001137082A (ja) 対面・前向きだっこ兼用ベビーキャリア
JP2012187352A (ja) ベビーキャリア
EP2462844A1 (en) Child carrier
KR200447518Y1 (ko) 유아용 아기띠
NL2008730C2 (en) Child carrier.
CA3075316A1 (en) Carrying device for babies or small children
US20200085206A1 (en) Shoulder straps for a baby carrier
JP4441231B2 (ja) 子守帯
KR20150004498U (ko) 폭 가변형 다기능 포대기
KR20120008991U (ko) 유아용 아기띠
JP2018175607A (ja) おんぶ紐
JP2005118475A (ja) 子守帯
KR20220002390U (ko) 아기띠
JP2005120551A (ja) 子守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42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426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