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5488B - 幼兒背帶 - Google Patents
幼兒背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55488B TWI555488B TW101136530A TW101136530A TWI555488B TW I555488 B TWI555488 B TW I555488B TW 101136530 A TW101136530 A TW 101136530A TW 101136530 A TW101136530 A TW 101136530A TW I555488 B TWI555488 B TW I55548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ld
- user
- support portion
- support
- back side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2—Baby-carriers; Carry-cots
- A47D13/025—Baby-carriers; Carry-cots for carrying children in seated posi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3/00—Other nursery furniture
- A47D13/08—Devices for use in guiding or supporting children, e.g. safety harnes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D—FURNI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
- A47D15/00—Accessories for children's furniture, e.g. safety belts or baby-bottle holders
- A47D15/005—Restraining devices, e.g. safety belts, contoured cushions or side bum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ediatric Medicine (AREA)
- Portable Outdoor Equipment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幼兒背帶,係可在直抱形態支撐幼兒的幼兒背帶。
一般,作為在直抱形態支撐幼兒的幼兒背帶,係於用以支撐幼兒的支撐本體結合有一對肩帶,且將該等肩帶裝戴於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而支撐之構成的幼兒背帶。亦有提供一種幼兒背帶係:於使用者之背側將肩帶互相連結,藉此,達到肩帶位置的安定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268073號公報
習知的幼兒背帶,係幼兒的負載傳遞至左右肩帶,集中作用在使用者的肩部,具有增加使用者之肩部周圍的疲勞感之虞。即使以扣環等連結具將左右肩帶互相地連結,亦不大會改變該傾向。對此,本發明以該目的之一提供一種幼兒背帶,其可使傳遞至肩帶的負載分散於使用
者的背側。
本發明之幼兒背帶(1)係具有:支撐本體(5),支撐幼兒(3);一對肩帶(20),其係沿著使用者(2)之左右肩部周圍地延伸,且兩端部與前述支撐本體結合;以及背側連結具(32),其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將前述一對肩帶互相地連結,在將前述支撐本體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的狀態,將前述肩帶各裝戴於前述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藉此,可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在直抱狀態(圖1(a)、(b))將前述幼兒容置於前述支撐本體內,其中,於前述一對肩帶與前述背側連結具之間設有背承受部(31、31A、61),該背承受部係在裝戴至前述使用者時之上下方向,相較於前述背側連結具擴張者。
依據本發明之幼兒背帶,在使用者之背側將肩帶連結時,傳遞至肩帶的負載亦會分散於背承受部。背承受部係相較於背側連結具於上下方向擴張者,因此,相較於:以與背側連結具相同程度、或不足該寬度為小的帶子等連結構件,將肩帶間加以連結的情況,可將承受使用者背側之負載的部分的面積擴大。藉此,可達到背側之負載的分散,緩和往使用者之肩部集中的負載,減輕使用者的負擔。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亦可係:前述肩帶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沿著前述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延伸地設置,前述背承受部係從其與前述肩帶結合之一端部向前述幼兒背帶之左右方向內側延伸,於另一端部組裝有前述背側連
結具。依據該形態,背承受部於其一端部與肩帶結合,於該背承受部裝設有背側連結具,因此,傳遞至肩帶的負載可確實地分散於背承受部,減輕使用者之肩部的負擔。
於本發明之一形態,亦可係:於前述支撐本體設有:中央支撐部(10),其係可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方,以於其與前述使用者之間,產生用以在直抱狀態將前述幼兒容置的空間;以及一對側面支撐部(12A、12B),其係從前述中央支撐部之左右方向兩側繞進前述幼兒之側邊地延伸,且上端部與前述肩帶結合;於與前述中央支撐部之前述使用者相對側設有保持套(40),該保持套係透過用以在前述直抱狀態將前述幼兒容置的空間,與前述中央支撐部相對,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保持套之下端部為一體結合,於前述保持套之上端部設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上端帶部(40a),該上端帶部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係與前述側面支撐部結合,該上端帶部之至少其中一邊的端部係透過保持套連結具(46),在從前述側面支撐部可分離之狀態,與前述側面支撐部(12B)連結,且在相較於前述上端帶部下方之區域,前述保持套之側部係相對前述側面支撐部分離。
於上述形態,預先將保持套連結具解開,從側面支撐部將保持套之上端帶部一邊的端部分離,上端帶部另一邊的端部與側面支撐部結合,藉此,將中央支撐部及一邊的側面支撐部於背離保持套的方向打開,使支撐本體的容置空間擴大,可達到方便將幼兒取出、放入。即使在側面支撐部分離的狀態,保持套與中央支撐部之下端部為一
體結合,因此,在其之間從下方支撐幼兒的臀部周圍,藉此,可防止幼兒掉落。已將幼兒容置之後,只要在保持套連結具將上端帶部之端部與側面支撐部連結,即可將容置於保持套與中央支撐部之間的空間的幼兒,以中央支撐部與一對側面支撐部加以覆蓋地支撐。
於上述形態,更進一步,亦可係:於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保持套之間設有落下防止套(41),該落下防止套係於其與前述保持套之間支撐幼兒的臀部周圍,該落下防止套之下端部係與中央支撐部及前述保持套一體結合,前述落下防止套之左右方向的端部係與前述側面支撐部結合。據此,將一邊的側面支撐部打開時,可於落下防止套與保持套之間,容置幼兒的臀部周圍,支撐幼兒,因此,更提升防止幼兒掉落的效果。更進一步,使前述落下防止套之上端(41a)位於較前述中央支撐部及前述保持套位低的位置時,即使於前方大大地打開前述中央支撐部,落下防止套之上端相對保持套,亦不會離開前方太多。藉此,可更確實地發揮落下防止套所帶來之防止掉落的效果。
亦可係:於配置在與前述保持套連結具(46)相同側的側面支撐部(12B)與前述中央支撐部之間設有狹縫(16),且設有側邊連結具(15),該狹縫係將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側面支撐部之結合部分,從該結合部分之上端向下方切開地延伸;該側邊連結具係將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側面支撐部加以連結,以將前述狹縫閉合。依據該形態,將保持套連結具解開,從保持套將一邊的側面支撐部於前
方打開時,亦解除側邊連結具的連結,藉此,狹縫打開,可於側面支撐部之側邊產生大的開口。通過該開口,可將幼兒取出、放入,因此,不須進行將幼兒大大往上方舉起的處置。藉此,可順利且容易地進行幼兒的取出、放入。
亦可係:於前述支撐本體之下部連結有:裝戴於使用者之腰部的腰墊(6);可於前述支撐本體,在向前直抱狀態(圖1(b)),容置前述幼兒;於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之連結部分設有:中央連結具(55),其係於該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將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加以連結;以及側邊連結具(56),其係於與前述中央連結具相對之左右方向兩側,將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加以連結,前述側邊連結具係可連結及分離,前述側邊連結具分離時會產生:用以將在前述向前直抱狀態所容置之幼兒的雙腳伸出的間隙(S2)。依據該形態,在向前直抱狀態容置幼兒時,透過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間的間隙,可將幼兒的雙腳於腰墊的前方伸出。因此,在向前直抱狀態支撐幼兒時,不會具有強迫幼兒處於不自然姿勢之虞。另一方面,在向前直抱狀態支撐幼兒時,利用中央連結具及側邊連結具,於更廣大的範圍互相地連結支撐本體與腰墊,藉此,可提升支撐本體與腰墊的一體性。
更進一步,亦可係:於前述腰墊設有連結部(50c),該連結部係用以組裝前述側邊連結具而朝上方突出,在已將前述側邊連結具分離的狀態,前述連結部可反折於前述腰墊之下方。據此,藉由將側面連結部分離,將連結部折返於下方,可擴大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間的間隙,
藉此,可確保幼兒雙腳於通過上具有充份大的間隙。
又,於以上之發明中,為使本發明之理解容易,而在括弧內註記了附加圖示的參照元件符號,但據此,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圖示之形態者。
如以上所說明的,依據本發明之幼兒背帶,於一對肩帶與背側連結具之間設有背承受部,該背承受部係相較於背側連結具於上下方向擴張者,因此,可將承受使用者背側之負載的部分的面積擴大。藉此,可達到背側之負載的分散,緩和往使用者之肩部集中的負載,減輕使用者的負擔。
圖1(a)~圖1(d)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形態之幼兒背帶的使用形態的圖。
圖2係本發明之一形態之幼兒背帶的正視圖。
圖3係設置於幼兒背帶之支撐本體的正視圖。
圖4係支撐本體的背面圖。
圖5係顯示將側面緊固件閉合之狀態的圖。
圖6係顯示以口袋蓋覆蓋側面緊固件之狀態的圖。
圖7係顯示頭部支撐帶與肩帶之連結部分的構成的圖。
圖8係將設置於一邊之肩帶的口袋周圍放大而顯示的圖。
圖9係將設置於另一邊之肩帶的口袋周圍放大而顯示的圖。
圖10係保持套等相對於中央支撐部之接合部分的放大圖。
圖11係沿著圖10的XI-XI線的剖面圖。
圖12係沿著圖10的XII-XII線的剖面圖。
圖13係顯示相對保持套打開中央支撐部,使落下防止套露出的狀態的圖。
圖14係設置於幼兒背帶的腰墊的正視圖。
圖15係顯示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連結部分於分離狀態的圖。
圖16係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連結部分的部分放大圖。
圖17係顯示:在直抱形態準備使用而組裝幼兒背帶之狀態的圖。
圖18係顯示將腰墊裝戴於使用者之狀態的圖。
圖19係顯示:在背側扣環卡合之狀態,將幼兒背帶裝戴於使用者之狀態的圖。
圖20係從裝戴有幼兒背帶之使用者其背側觀視之狀態的圖。
圖21係顯示:在面對面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時之順序的圖。
圖22係顯示接著圖21之順序的圖。
圖23係顯示幼兒雙腳通過保持套兩側之狀態的圖。
圖24係顯示接著圖22之順序的圖。
圖25係顯示接著圖24之順序的圖。
圖26係顯示:在向前直抱形態準備使用而將支撐本體與腰墊加以連結之順序的圖。
圖27係顯示接著圖26之順序的圖。
圖28係顯示:在向前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時之順序的圖。
圖29係顯示於圖28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0係顯示於圖29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1係顯示於圖30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2係顯示:於將幼兒背帶裝戴於使用者前的步驟,在面對面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於幼兒背帶之狀態的圖。
圖33係顯示背承受部之變形例的圖。
圖34係顯示背承受部之另一變形例的圖。
以下,將參照附加圖示,說明本發明之一形態的幼兒背帶。如圖1所示,本形態之幼兒背帶1係可從:成人使用者2在面對面狀態抱著幼兒3的面對面直抱形態(同圖1(a)的形態)、在向前狀態抱著幼兒3的向前直抱形態(同圖1(b)的形態)、以橫向姿勢抱著幼兒3的橫抱形態(同圖1(c)的形態)、將幼兒3後背的後背形態(同圖1(d)的形態)之四種形態,選擇一種形態來使用。於以下,以面對面直抱形態或向前直抱形態使用之情況作為基準,來說明幼兒背帶1。橫抱形態係追加橫抱墊4使用,但其詳細在本發明之主旨外,因此,省略說明。又,於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面對面直抱形態、及向前直抱形態通稱為直抱形態。
圖2係顯示幼兒背帶之整體構成的正視圖。幼兒背帶1具有支撐本體5與腰墊6。支撐本體5與腰墊6係可互相地結合及分離。支撐本體5具有複數塊布料縫合而構成的基本構造,係可將自幼兒3之臀部至頭部的範圍加以覆蓋、大
大地形成的部件。腰墊6係裝戴於使用者2之腰部周圍,用以使幼兒背帶1的負載分散於腰部周圍的部件。
圖3係支撐本體5的正視圖,圖4係背面圖。如該等圖所示,於支撐本體5設有中央支撐部10。中央支撐部10係形成為一片墊狀,於面對面直抱形態從背側支撐幼兒3,於向前直抱形態從前側支撐幼兒3的部分。於中央支撐部10之左右方向兩側設有:用以從兩側支撐幼兒3的側面支撐部12A、12B。又,於以下的說明中,不須特別地區別側面支撐部12A、12B時,標記為側面支撐部12。
側面支撐部12A、12B之上部與中央支撐部10之間設有切口部14。於圖3及圖4中,位於左側的側面支撐部12A係形成為一片套狀,與中央支撐部10一體結合。相對於此,由圖3顯然地,位於右側的側面支撐部12B係其下部與中央支撐部10一體結合地設置,另一方面,其上部透過側面緊固件15與中央支撐部10連結。側面緊固件15係從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結合位置的上端延伸於下方地設置。因此,將側面緊固件15打開時,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出現狹縫16,該狹縫16係將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結合部分,從其上端向該結合部分之下方切開。藉此,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產生沿著上下方向之比較長的開口部。如圖5所示,將側面緊固件15閉合時,側面支撐部12B接連著中央支撐部10。藉此,側面支撐部12B與側面支撐部12A相同,作為一片套狀的支撐構件而作用。又,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邊界
部分設有口袋蓋17。口袋蓋17係與中央支撐部10一體結合。於口袋蓋17與側面支撐部12B各設有一對的子母扣18。如圖6以箭頭所示,將口袋蓋17被覆於側面緊固件15上,再以子母扣扣上,藉此,可覆蓋、隱藏側面緊固件15。
如圖3及圖4所示,於側面支撐部12之上端,在不可分離的狀態接合有左右一對肩帶20各自的上端部20a。側面支撐部12之上部係相對中央支撐部10從切口部14分離,因此,其上部可作為肩帶20之一部分(底部)而實質地作用。於中央支撐部10的上方,一體地設有用以支撐幼兒3頭部的頭部支撐部21。頭部支撐部21係相對中央支撐部10,沿著曲線21a可反折。頭部支撐部21之兩端部係與頭部支撐帶22(參照圖2)之一端部22a不可分離地接合。各頭部支撐帶22係為了將肩帶20與頭部支撐部21互相地連接而設置。
如圖7所示,頭部支撐帶22之另一端部22b透過頭部支撐扣環23與肩帶20可連結。頭部支撐扣環23具有:固定於頭部支撐帶22的公扣環部23A;以及固定於肩帶20的母扣環部23B。藉由將扣環部23A、23B卡合,頭部支撐部21與肩帶20互相地連結,藉由將扣環部23A、23B分離,可將頭部支撐部21與肩帶20的連結加以解除。各頭部支撐帶22的外圍設有頭部支撐套24。頭部支撐套24係藉由將二組子母扣25A、25B互相地嵌合,而可組裝於頭部支撐帶22之外圍,以將頭部支撐扣環23覆蓋、隱藏。
於各肩帶20之下部,透過作為長度調整機構的樓梯扣27組裝有側帶26。於側帶26之前端組裝有側帶扣環28
的母扣環部28A。從樓梯扣27至母扣環部28A的部分為側帶26的有效長度,該有效長度係可藉由調整側帶26相對於樓梯扣27的組裝位置而增減。又,側帶26之過長部分從樓梯扣27垂下,於其前端組裝有帶止帶29,該帶止帶29係橡膠製,於不使用時用以束住側帶26。如圖3所示,側面支撐部12之內部設有側帶扣環28的公扣環部28B。側面支撐部12之外圍形成有用以存放公扣環部28B的開口部(圖未顯示)。側帶26之前端的母扣環部28A係透過該等開口部插入側面支撐部12之內部,與公扣環部28B卡合。
如圖4所示,於各肩帶20設有口袋30,該口袋30係開口於幼兒背帶1之左右方向內側,若換言之,係開口於與相反側之肩帶20相對的一側。如圖8及圖9所示,於口袋30的開口端緣透過背承受部31,組裝有背側扣環(背側連結具)32的母扣環部32A或公扣環部32B。藉由將扣環部32A、32B互相地卡合,可將左右的肩帶20互相地連結。背承受部31係其一端部於口袋30的開口端緣與肩帶20接合,且從該結合部分向幼兒背帶1之左右方向內側延伸,於其另一端部組裝有扣環部32A或32B。背承受部31係相較於扣環部32A、32B於上下方向擴張。即,背承受部31係其前端部與扣環部32A、32B相同程度的大小而形成,且具有:隨著從前端部向肩帶20的接合部,於上下方向漸漸擴大的形狀(亦參照圖20)。背承受部31亦可由支撐本體5或肩帶20所使用的布製布料而形成。網狀材質適用為背承受部31的材質。
如圖8所示,於一邊肩帶20的口袋30收納有前帶
33。前帶33係於口袋30之內部與肩帶20接合。於前帶33之前端部組裝有前扣環34的公扣環部34A。另一方面,如圖9所示,另一邊肩帶20的口袋30的內部組裝有前扣環34的母扣環部34B。母扣環部34B可與公扣環部34A卡合。藉由將該等扣環部34A、34B卡合,亦可將肩帶20連結。又,背側扣環32的扣環部32A、32B、及前扣環34的扣環部34A、34B可收納於口袋30內。如圖8所示,於一邊肩帶20的口袋30設有:用以將母扣環部32A限制於口袋30內,橡膠製的扣環止帶35、用以收納前帶33及公扣環部34A的前帶口袋36。又,如圖9所示,於另一邊肩帶20的口袋30設有收納母扣環部34B的前扣環口袋37。背側扣環32的公扣環部32B可插入:前扣環34之母扣環34B及前扣環口袋37、與口袋30之內面之間的間隙。
如圖4所示,於支撐本體5之背面側設有保持套40及落下防止套41。保持套40係構成為:與中央支撐部10相對之一片墊狀的支撐構件,其下端部與中央支撐部10的下端部接合。中央支撐部10與保持套40之間的空間成為:在直抱形態容置幼兒3的空間。又,於圖4顯示:翻轉保持套40左右方向的一側,使落下防止套41部分地露出的狀態。保持套40係設置為:在面對面直抱形態從幼兒3下襠覆蓋胸部、在向前直抱形態覆蓋從幼兒3臀部至背部之部分的支撐構件。落下防止套41係配置於中央支撐部10與保持套40之間,構成為:覆蓋幼兒3臀部之墊狀的支撐構件。落下防止套41其下端部亦與中央支撐部10的下端部接合。
圖10係保持套40等相對於中央支撐部10之接合部分的放大圖,圖11係沿著該接合部分、圖10的XI-XI線的剖面圖,圖12係沿著接合部分、圖10的XII-XII線的剖面圖。由圖11明顯地,側面支撐部12A、12B各具有將表側墊12a及背側墊12b重合的構成。落下防止套41係於其左右方向的兩端部(圖11之左右方向的端部)夾入墊12a、12b之間,墊12a、12b於縫製位置SP1一體縫合。藉此,落下防止套41左右方向的端部與側面支撐部12A、12B一體接合。
又,由圖12明顯地,保持套40及落下防止套41之下端部係:中央支撐部10之下端部與保持套40之下端部之間,嵌夾著落下防止套41之下端部地互相重合,且於縫製位置SP2一體縫合。藉此,保持套40及落下防止套41各自的下端部與中央支撐部10的下端部接合。於中央支撐部10與套40、41的接合位置一體地縫合有邊套42。邊套42反折至中央支撐部10的背面側(於圖12的右側),與緊固件套43(亦參照圖4)重合。套42、43的重合部分係於邊套44被覆蓋,該等套42、43、44係於縫製位置SP3一體縫合。更進一步,套44、中央支撐部10、落下防止套41及保持套40係於縫製位置SP4一體縫合而互相地接合。又,於保持套40之上端部,以袋狀地反折狀態縫合有上端帶部40a。於落下防止套41的上端部形成有縫合的反折部41a。反折部41a係位於較中央支撐部10及上端帶部40a各上端低的位置。
如圖13所示,保持套40係於該上端帶部40a之一端部40b與側面支撐部12A不能分離地接合。相對於此,上
端帶部40a之另一端部40c係相對側面支撐部12B分離。因此,保持套40可將側面支撐部12B側作為活動端而翻轉地變形。如上述般,藉由將保持套40翻轉,可使幼兒3的容置空間朝向側面支撐部12B側開口。又,相較於保持套40之上端帶部40a下方的區域,保持套40之兩側部係相對側面支撐部12A、12B分離,於此之間設有間隙。
落下防止套41係其兩端部與側面支撐部12接合,下端部與中央支撐部10接合。因此,落下防止套41如附屬於:相對中央支撐部10於上方開口的口袋。然而,將側面緊固件15打開,而打開側面支撐部12B時,落下防止套41之一端部與側面支撐部12B一體移動,因此,藉由落下防止套41形成的口袋亦於側面開口。又,從圖13明顯地,保持套40係具有:隨著從中央支撐部10的接合部向上方,於左右方向寬度漸漸擴大的形狀,其上端部的上端帶部40a係稍微突出於左右方向地設置。又,如圖3及圖13所示,落下防止套41係以網狀材質形成,具有稍微的伸縮性。特別係,落下防止套41之上端的反折部41a為富有伸縮性的材質,作為一例,以橡膠材質形成。又,雖於圖10部分地顯示,但中央支撐部10亦以網狀材質形成。
回到圖4繼續說明。保持套40之上端帶部40a係於其內部具有保持帶45。保持帶45之一端部係與上端帶部40a的內面側接合,於另一端部(前端部)組裝有保持扣環46的公扣環部46A。公扣環部46A係朝向上端帶部40a的端部40c,該端部40c可使公扣環部46A露出地開口著。於側面支撐部
12B之背面側組裝有保持扣環46的母扣環部46B。藉由將扣環部46A、46B卡合,將保持套40之上端帶部40a的端部40c與側面支撐部12B結合,藉此,可將肩帶20透過上端帶部40a互相地連結。由圖4明顯地,緊固件套43不僅設置於中央支撐部10的下端部,亦同樣地設置於側面支撐部12A、12B的下端部。中央的緊固件套43上的二個地方組裝有緊固件套子母扣47A。又,支撐本體5之背面側(圖4所示之側)組裝有横抱墊組裝用的面緊固件48。
圖14係腰墊6的正視圖。腰墊6係具有:墊本體50,其具有於上下方向適當的寬度;腰帶51,其固定於該墊本體50之一端部50a。於腰帶51組裝有腰扣環52的公扣環部52A;以及於墊本體50之另一端部50b組裝有腰扣環52的母扣環部52B。藉由將扣環部52A、52B卡合,可將腰帶51與墊本體50之端部50b連結,將腰墊6之整體環狀地接合。公扣環部52A相對於腰帶51的組裝位置可於腰帶51之長邊方向調整。從墊本體50之端部50a至公扣環部52A的位置係腰帶51的有效長度。相較於腰帶51的公扣環部52A伸出於前方的過長部分,係從公扣環部52A反折,夾入腰帶51上的帶固定件53。
在墊本體50之中央上部,朝左右方向延伸地組裝有中央緊固件55之一邊的緊固件帶55A。於緊固件帶55A的兩側設有連結部50c,該連結部50c係隨著向墊本體50之端部50a、50b,漸漸地增加高度。於各連結部50c之上部組裝有側面緊固件56之一邊的緊固件帶56A。又,於緊固件帶
55A之下方的二個地方組裝有緊固件套子母扣47B。如圖15所示,支撐本體5之下端緣部的形狀係與墊本體50之上端緣部的形狀互補地形成。如圖16所示,支撐本體5之下緣部,將緊固件套43舉起的位置組裝有:中央緊固件55之另一邊的緊固件帶55B與側面緊固件56之另一邊的緊固件帶56B。藉由將中央緊固件55的緊固件帶55A、55B互相卡合,中央支撐部10之下部與腰墊6之中央上部連結,藉由將側面緊固件56的緊固件帶56A、56B卡合,側面支撐部12之下部與腰墊6左右的連結部50c連結。又,圖16僅顯示一邊的側面支撐部12B,而相反側的側面支撐部12A與腰墊6的關係亦同。更進一步,墊本體50之緊固件套子母扣47B係與緊固件套43上的緊固件套子母扣47A一致位置地設置。藉由將緊固件套子母扣47A、47B嵌合,可將緊固件套43與腰墊6連結。
接著,說明在直抱形態之幼兒背帶1的使用順序。以下係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之後將幼兒3容置於幼兒背帶1的順序。圖17係顯示:在直抱形態準備使用而組裝幼兒背帶的狀態。於圖17之狀態中,首先,支撐本體5與腰墊6連結。在面對面直抱形態時,利用中央緊固件55及一對側面緊固件56(於圖17隱藏無法觀視),連結支撐本體5與腰墊6,在向前直抱形態時,僅利用中央緊固件55,連結支撐本體5與腰墊6。從肩帶20拉出背側扣環32的扣環部32A、32B與背承受部31。側帶26係利用側帶扣環28與側面支撐部12A、12B連結。頭部支撐部21係利用頭部支撐帶22及頭部支撐扣環23,與肩帶20連結(參照圖7)。保持套40之
上端帶部40a(隱藏在背面側無法觀視)係利用保持扣環46與側面支撐部12B連結。側面緊固件15(參照圖3)閉合,口袋蓋17亦固定於側面支撐部12B上。
由以上狀態,於以下說明在面對面直抱形態支撐幼兒3的順序。如圖18所示,將腰墊6設定於使用者2的腰部,使其墊本體50之中央部位於前方,再使腰扣環52的扣環部52A、52B卡合,將腰墊6裝戴於使用者2。此時,使腰扣環52之公扣環部52A於腰帶51上的位置變化,將腰帶51調整至適當的長度。接著,將背側扣環32的扣環部32A、32B卡合,互相地連結背承受部31。之後,如圖19所示,通過由背承受部31與肩帶20所形成的環狀區域,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此時,支撐本體5係該保持套40鄰接著使用者2的胸部,從使用者2來看,中央支撐部10係在相較於保持套40位於遠方的方向裝戴於使用者2。如圖20所示,於裝戴幼兒背帶1的狀態,左右肩帶20係沿著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且透過背側扣環32及背承受部31互相地連結。背承受部31係相較於背側扣環32於上下方向擴張,因此,相較於:以與背側扣環32相同程度、或相較於背側扣環32上下方向之寬度為小的帶子等連結構件,將肩帶20間加以連結的情況,可將承受使用者2背側之負載的部分的面積擴大。藉此,可達到背側之負載的分散,緩和往使用者2之肩部集中的負載,減輕使用者2的負擔。
如以上,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之後,轉移至將幼兒3容置於幼兒背帶1的順序。又,以下的順序如圖
21所示,宜為使用者2坐在椅子C等來進行。首先,將頭部支撐扣環23解開,解除頭部支撐部21與肩帶20的連結。又,將固定口袋蓋17的子母扣18解開,打開側面緊固件15(參照圖3)。藉此,將中央支撐部10反折於前方地打開。又,由圖21明顯地,保持套40係於肩帶20間緊貼著使用者2之胸部地配置。接著,使幼兒3與使用者2相對並將其抱起,裝載於幼兒背帶1。此時,亦如圖23所示,於前方打開中央支撐部10,使落下防止套41與保持套40之間產生空間S1,並將幼兒3放入該空間S1,將幼兒3的雙腳3a通過保持套40的兩側。
藉此,如圖22所示,將幼兒3的臀部周圍容置於保持套40與落下防止套41之間,可確實地支撐幼兒3。即,即使在支撐本體5的中央支撐部10於前方大大地打開的狀態,中央支撐部10與保持套40於其下端部結合,因此,不會具有幼兒3掉落至下方之虞。該防止掉落效果,係藉由將幼兒3之臀部周圍容置於落下防止套41與保持套40之間,而更確實地發揮。並且,落下防止套41之上端係相較於保持套40或中央支撐部10各上端充份地低,因此,即使將中央支撐部10之上部大大地打開,落下防止套41之上端亦不會於前方離保持套40太遠,不會具有折損幼兒3的支撐效果之虞。藉由該等作用,可防止幼兒3掉落,提升安全性。又,裝載幼兒3時,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於側面大大地打開,因此,不須將幼兒3高高地舉起,亦可從幼兒背帶1的側面,輕易地將幼兒3容置於保持套40與中央支撐部10之間的空間。
接著,如圖24所示,將支撐本體5披覆於幼兒3之背側、舉起,將頭部支撐扣環23卡合。更進一步,將側面緊固件15閉合,使側面支撐部12B與中央支撐部10連結。之後,如圖25所示,將口袋蓋17彼覆於側面支撐部12B,再將子母扣18嵌合。藉由以上,完成在面對面直抱形態支撐幼兒3。又,將幼兒3卸下時,大致按照與上述相反的順序即可。此時,將支撐本體5打開時,落下防止套41亦支撐著幼兒3的臀部,因此,可防止幼兒3掉落。又,藉由將側面緊固件15打開,使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大大地開口,可輕易地將幼兒3從幼兒背帶1取出。
接著,由圖17之狀態,於以下說明在向前直抱形態支撐幼兒3的順序。又,在向前直抱形態使用幼兒背帶1時,如上述,支撐本體5與腰墊6僅利用中央緊固件55而連結。將該狀態顯示於圖26。此時,側面緊固件56(於圖中隱藏無法觀視)分離,因此,側面支撐部12A、12B與腰墊6之墊本體50的連結部50c之間,會產生間隙S2。其間隙S2係利用在向前直抱形態,作為用以將幼兒3其雙腳伸出支撐本體5之前方的通道。更進一步,如圖27所示,連結部50c於下方反折、收納於墊本體50的內部。藉此,間隙S2擴大,可確保為使幼兒3之雙腳通過上有充份大的間隙S2。
在向前直抱形態使用幼兒背帶時,幼兒背帶1相對於使用者2的裝戴,可利用與參照圖18~圖20所說明之面對面直抱形態之順序相同的順序來進行。裝戴幼兒背帶1後,首先,如圖28所示,將頭部支撐扣環23解開,且將子
母扣18解開,打開側面緊固件15,將中央支撐部10反折於前方地打開。接著,如圖29所示,以向前姿勢將幼兒3抱起,裝載於幼兒背帶1。此時,亦與圖23相同,於前方打開中央支撐部10,使落下防止套41與保持套40之間產生空間S1,並將幼兒3放入該空間S1,將幼兒3的雙腳3a通過保持套40的兩側。藉此,將幼兒3的臀部周圍容置於保持套40與落下防止套41之間,可確實地支撐幼兒3。因此,即使在支撐本體5的中央支撐部10於前方大大地打開的狀態,亦可防止幼兒3掉落,提升安全性。又,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大大地打開,因此,可從幼兒背帶1的側面容置幼兒3,不須將幼兒3高高地舉起。更進一步,於側面支撐部12A、12B與腰墊6的連結部50c之間,間隙S2開口著,因此,透過該間隙S2,可將幼兒3的雙腳伸出幼兒背帶1的前方。因此,不會防礙幼兒3之腳的活動,不會具有強迫幼兒3處於不自然姿勢之虞。
接著,如圖30所示,將中央支撐部10舉起,使其緊貼著幼兒3的胸部。更進一步,將頭部支撐部21向下反折,藉由頭部支撐扣環23將其兩端部與肩帶20連結。甚且,將側面緊固件15閉合,使側面支撐部12B與中央支撐部10連結,之後,如圖31所示,將口袋蓋17披覆於側面支撐部12B,再將子母扣18嵌合。藉由以上,完成在向前直抱形態支撐幼兒3。又,將幼兒3卸下時,大致按照與上述相反的順序即可。此時,將支撐本體5打開時,落下防止套41亦支撐著幼兒3的臀部,因此,可防止幼兒3掉落。又,藉由將
側面緊固件15打開,使中央支撐部10與側面支撐部12B之間大大地開口,可輕易地於側面將幼兒3從幼兒背帶1取出。
又,於上述中,係顯示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後,將幼兒3容置於幼兒背帶1的順序,但亦可將幼兒3裝載於幼兒背帶1後,再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例如,於圖3顯示:在面對面直抱形態中,先將幼兒3裝載於幼兒背帶1的狀態。此時,從圖32的狀態,將腰墊6裝戴於使用者2,接著,將背側扣環32卡合,將肩帶20互相地連結,之後,與圖19相同,通過由背承受部32與肩帶20所形成的環環狀區域,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即可。於向前直抱形態亦同,亦可將幼兒3容置於幼兒背帶1後,再將幼兒背帶1裝戴於使用者2。又,於後背形態使用幼兒背帶1時,相對於圖17的準備形態,將背側扣環32之扣環部32A、32B收納於肩帶20內,取而代之,將前帶33(參照圖2)抽出。於該狀態,與圖32相同,將幼兒3容置於幼兒背帶1,使幼兒於背側,再背負幼兒背帶1,將肩帶20裝戴於使用者2,更利用前帶33與前扣環34,於使用者之胸側將肩帶20互相地連結即可。
又,於以上形態中,背側扣環32相當於背側連結具,保持套46相當於保持套連結具,側面緊固件15相當於側面連結具,中央緊固件55相當於中央連結具,側面緊固件56相當於側邊連結具。然而,背側連結具與保持套連結具並不限定於扣環32、46,亦可使用可連結及分離、適當的連結具。關於側面連結具並不限定於緊固件,亦可使用
可連結及分離、適當的連結具。例如,可使用鈕扣、面緊固件等作為側邊連結具,來取代側面緊固件15。關於中央連結具及側邊連結具亦同。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可為各式各樣的變更。例如,於上述形態中,側面支撐部12A、12B與肩帶20係不可分離地結合,但側面支撐部12A、12B亦可相對肩帶20利用扣環其他連結具,在相對肩帶2可分離之狀態結合。保持套40之上端帶部40a的端部40b係與側面支撐部12A不可分離地結合,但與相反側的端部40c相同,利用保持扣環46等連結具,亦可將端部40b與側面支撐部12A在可分離的狀態結合。此時亦同,將幼兒3取出時,將端部40b與側面支撐部12A結合,再從側面支撐部12B將端部40c分離即可。或者,亦可於側面支撐部12A與中央支撐部10之間亦設置狹縫16及側面緊固件15,藉由扣環46將上端帶部40a之兩端部40a、40b與側面支撐部12連結,藉此,將幼兒3取出時,可擇一地將側面支撐部12A或12B相對中央支撐部10打開。
背承受部31並不限定於其一端部與肩帶20不可分離地結合,另一端部組裝有背側扣環32的形態,可適當地變更。例如,如圖33所示,形成擴張部31A,並將扣環32裝設於其前端,以使肩帶20之一部於左右方向中心側膨脹,藉此,亦可使擴張部31A作為背承受部而作用。或者,如圖34所示,將背側扣環32的扣環部32A、32B於上下方向之寬度小的連結帶60與肩帶32連結,且於該等連結帶60的中途裝設有背承受墊61,該背承受墊61係作為:相較於扣
環部32A、32B於上下方向擴張的另一構件,亦可使該等背承受墊61作為背承受部而作用。又,於圖34以想像線所示,亦可將左右的背承受墊61進一步地一體化,單一的背承受墊61於肩帶20之間作為背承受部而設置。
本發明之幼兒背帶係只要於使用者與支撐本體之間的空間,在直抱形態可容置幼兒者即可,於横抱形態,或後背形態上不可使用亦可。
1‧‧‧幼兒背帶
2‧‧‧使用者
3‧‧‧幼兒
3a‧‧‧雙腳
4‧‧‧橫抱墊
5‧‧‧支撐本體
6‧‧‧腰墊
10‧‧‧中央支撐部
12、12A、12B‧‧‧側面支撐部
12a‧‧‧表側墊(墊)
12b‧‧‧背側墊(墊)
14‧‧‧切口部
15‧‧‧側面緊固件(側邊連結具)
16‧‧‧狹縫
17‧‧‧口袋蓋
18、25A、25B‧‧‧子母扣
20‧‧‧肩帶
20a‧‧‧上端部
21、22‧‧‧頭部支撐部
21a‧‧‧曲線
22a、22b‧‧‧頭部支撐帶22之端部
23‧‧‧頭部支撐扣環
23A、28B、32B、34A、46A、52A‧‧‧公扣環部(扣環部)
23B、28A、32A、34B、46B、52B‧‧‧母扣環部(扣環部)
24‧‧‧頭部支撐套
26‧‧‧側帶
27‧‧‧樓梯扣
28‧‧‧側帶扣環
29‧‧‧帶止帶
30‧‧‧口袋
31‧‧‧背承受部
31A‧‧‧擴張部(背承受部)
32‧‧‧背側扣環(背側連結具)
33‧‧‧前帶
34‧‧‧前扣環
35‧‧‧扣環止帶
36‧‧‧前帶口袋
37‧‧‧前扣環口袋
40‧‧‧保持套
40a‧‧‧上端帶部
40b、40c‧‧‧上端帶部之端部
41‧‧‧落下防止套
41a‧‧‧反折部
42、44‧‧‧邊套(套)
43‧‧‧緊固件套(套)
45‧‧‧保持帶
46‧‧‧保持扣環(保持套連結具)
47A、47B‧‧‧緊固件套子母扣
48‧‧‧面緊固件
50‧‧‧墊本體
50a、50b‧‧‧墊本體之端部
50c‧‧‧連結部
51‧‧‧腰帶
52‧‧‧腰扣環
53‧‧‧帶固定件
55‧‧‧中央緊固件(中央連結具)
55A、56A、56B‧‧‧緊固件帶
56‧‧‧側面緊固件(側邊連結具)
60‧‧‧連結帶
61‧‧‧背承受墊(背承受部)
C‧‧‧椅子
S1‧‧‧空間
S2‧‧‧間隙
SP1、SP2、SP3、SP4‧‧‧縫製位置
圖1(a)~圖1(d)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形態之幼兒背帶的使用形態的圖。
圖2係本發明之一形態之幼兒背帶的正視圖。
圖3係設置於幼兒背帶之支撐本體的正視圖。
圖4係支撐本體的背面圖。
圖5係顯示將側面緊固件閉合之狀態的圖。
圖6係顯示以口袋蓋覆蓋側面緊固件之狀態的圖。
圖7係顯示頭部支撐帶與肩帶之連結部分的構成的圖。
圖8係將設置於一邊之肩帶的口袋周圍放大而顯示的圖。
圖9係將設置於另一邊之肩帶的口袋周圍放大而顯示的圖。
圖10係保持套等相對於中央支撐部之接合部分的放大圖。
圖11係沿著圖10的XI-XI線的剖面圖。
圖12係沿著圖10的XII-XII線的剖面圖。
圖13係顯示相對保持套打開中央支撐部,使落下防止套露出的狀態的圖。
圖14係設置於幼兒背帶的腰墊的正視圖。
圖15係顯示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連結部分於分離狀態的圖。
圖16係支撐本體與腰墊之連結部分的部分放大圖。
圖17係顯示:在直抱形態準備使用而組裝幼兒背帶之狀態的圖。
圖18係顯示將腰墊裝戴於使用者之狀態的圖。
圖19係顯示:在背側扣環卡合之狀態,將幼兒背帶裝戴於使用者之狀態的圖。
圖20係從裝戴有幼兒背帶之使用者其背側觀視之狀態的圖。
圖21係顯示:在面對面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時之順序的圖。
圖22係顯示接著圖21之順序的圖。
圖23係顯示幼兒雙腳通過保持套兩側之狀態的圖。
圖24係顯示接著圖22之順序的圖。
圖25係顯示接著圖24之順序的圖。
圖26係顯示:在向前直抱形態準備使用而將支撐本體與腰墊加以連結之順序的圖。
圖27係顯示接著圖26之順序的圖。
圖28係顯示:在向前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時之順序的圖。
圖29係顯示於圖28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0係顯示於圖29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1係顯示於圖30繼續之順序的圖。
圖32係顯示:於將幼兒背帶裝戴於使用者前的步驟,
在面對面直抱形態將幼兒容置於幼兒背帶之狀態的圖。
圖33係顯示背承受部之變形例的圖。
圖34係顯示背承受部之另一變形例的圖。
2‧‧‧使用者
5‧‧‧支撐本體
6‧‧‧腰墊
20‧‧‧肩帶
31‧‧‧背承受部
32‧‧‧背側扣環(背側連結具)
32A‧‧‧母扣環部(扣環部)
32B‧‧‧公扣環部(扣環部)
51‧‧‧腰帶
Claims (8)
- 一種幼兒背帶,其係具有:支撐本體,係支撐幼兒;一對肩帶,係沿著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地延伸,且兩端部與前述支撐本體結合;以及背側連結具,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將前述一對肩帶互相地連結,前述幼兒背帶在將前述支撐本體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的狀態,將前述肩帶分別裝戴於前述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藉此,可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在直抱狀態將前述幼兒容置於前述支撐本體內,且,於前述一對肩帶與前述背側連結具之間設有背承受部,該背承受部係在與前述一對肩帶結合之一端部與前述背側連結具之間,裝戴至前述使用者時之上下方向,相較於前述背側連結具較為擴張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幼兒背帶,其中前述肩帶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沿著前述上下方向大致平行延伸地設置,前述背承受部係從其與前述肩帶結合之一端部向前述幼兒背帶之左右方向內側延伸,且另一端部組裝有前述背側連結具。
- 一種幼兒背帶,其係具有:支撐本體,係支撐幼兒;一對肩帶,係沿著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地延伸,且兩端部與前述支撐本體結合;以及背側連結具,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將前述一對肩帶互相地連結,前述幼兒背帶在將前述支撐本體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的狀態,將前述肩帶分別裝戴於前述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藉 此,可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在直抱狀態將前述幼兒容置於前述支撐本體內,且,於前述一對肩帶與前述背側連結具之間設有背承受部,該背承受部係在裝戴至前述使用者時之上下方向,相較於前述背側連結具較為擴張者,其中於前述支撐本體設有:中央支撐部,係可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方,以於其與前述使用者之間,產生用以在前述直抱狀態下容置前述幼兒的空間;以及一對側面支撐部,係從前述中央支撐部之左右方向兩側繞進前述幼兒之側邊地延伸,且上端部與前述肩帶結合;於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使用者相對側設有保持套,該保持套係透過用以在前述直抱狀態下容置前述幼兒的空間來與前述中央支撐部相對向,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保持套之下端部為一體結合,前述保持套之上端部設有朝左右方向延伸的上端帶部,該上端帶部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部係與前述側面支撐部結合,該上端帶部之至少其中一邊的端部係透過保持套連結具,在可從前述側面支撐部分離之狀態下與前述側面支撐部連結,且在較前述上端帶部下方之區域,前述保持套之側部係相對前述側面支撐部分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幼兒背帶,其中於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保持套之間設有落下防止套,該落下防止套係於其與前述保持套之間支撐幼兒的臀部周圍,該落下防止套之下端部係與中央支撐部及前述保持套一體結 合,前述落下防止套之左右方向的端部係與前述側面支撐部結合。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幼兒背帶,其中前述落下防止套之上端,係位於較前述中央支撐部及前述保持套之各上端低的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5項中任一項之幼兒背帶,其中配置在與前述保持套連結具相同側的側面支撐部與前述中央支撐部之間設有狹縫,且設有側邊連結具,該狹縫係將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側面支撐部之結合部分從該結合部分之上端向下方切開地延伸;該側邊連結具係將前述中央支撐部與前述側面支撐部加以連結,以將前述狹縫閉合。
- 一種幼兒背帶,其係具有:支撐本體,係支撐幼兒;一對肩帶,係沿著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地延伸,且兩端部與前述支撐本體結合;以及背側連結具,係於前述使用者之背側將前述一對肩帶互相地連結,前述幼兒背帶在將前述支撐本體配置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的狀態,將前述肩帶分別裝戴於前述使用者之左右肩部周圍,藉此,可於前述使用者之前側,在直抱狀態將前述幼兒容置於前述支撐本體內,且,於前述一對肩帶與前述背側連結具之間設有背承受部,該背承受部係在裝戴至前述使用者時之上下方向,相較於前述背側連結具較為擴張者,前述肩帶是設置成在前述使用者的背側沿著前述上 下方向而略平行地延伸,前述背承受部是自與前述肩帶結合之一端部朝向前述幼兒背帶的左右方向內側延伸,且於另一端部安裝前述背側連結具,其中前述支撐本體之下部連結有裝戴於使用者之腰部的腰墊;前述支撐本體可在向前直抱狀態下容置前述幼兒;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之連結部分設有:中央連結具,係於該左右方向之中央部將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加以連結;以及側邊連結具,係於與前述中央連結具相對之左右方向兩側,將前述支撐本體與前述腰墊加以連結,前述側邊連結具係可連結及分離,當前述側邊連結具分離時,會產生用以將在前述向前直抱狀態下所容置之幼兒的雙腳伸出的間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幼兒背帶,其中前述腰墊設有連結部,該連結部係用以組裝前述側邊連結具而朝上方突出,在已將前述側邊連結具分離之狀態,前述連結部可反折於前述腰墊之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25868A JP5848575B2 (ja) | 2011-10-13 | 2011-10-13 | 子守帯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320934A TW201320934A (zh) | 2013-06-01 |
TWI555488B true TWI555488B (zh) | 2016-11-01 |
Family
ID=48081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1136530A TWI555488B (zh) | 2011-10-13 | 2012-10-03 | 幼兒背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48575B2 (zh) |
KR (1) | KR101970848B1 (zh) |
CN (1) | CN103889279B (zh) |
TW (1) | TWI555488B (zh) |
WO (1) | WO201305492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60140207A (ko) | 2015-05-29 | 2016-12-07 | 황경희 | 포대기 |
ES2869947T3 (es) * | 2015-07-17 | 2021-10-26 | Lundh Joeran | Portabebés |
JP7010659B2 (ja) * | 2017-10-26 | 2022-01-26 | ニューウェルブランズ・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子守帯 |
CN110384365A (zh) * | 2018-04-19 | 2019-10-29 | 明门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 抱婴带 |
KR102186824B1 (ko) * | 2020-08-07 | 2020-12-04 | (주)풍국산업 | 스트랩의 폭 너비 조절이 가능한 가방용 멜빵끈 |
KR20230111476A (ko) | 2022-01-18 | 2023-07-25 | 임영신 | 아기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95380A1 (en) * | 1998-10-20 | 2000-04-26 | Evenflo Company, Inc. | "Side entry carrier" |
JP2006130233A (ja) * | 2004-11-09 | 2006-05-25 | Aprica Kassai Inc | 子守帯 |
US20100072236A1 (en) * | 2008-09-19 | 2010-03-25 | Michael A Parness | Multifunctional child carri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91535A (en) * | 1995-11-09 | 1998-08-11 | Lisco, Inc. | Soft infant carrier |
JP3071665U (ja) * | 2000-03-10 | 2000-09-14 | 長沢幸株式会社 | 子守バンド |
KR20040020319A (ko) * | 2002-08-30 | 2004-03-09 | 이충만 | 아기띠 |
US7484645B2 (en) * | 2004-02-12 | 2009-02-03 | Evenflo Company, Inc. | Child carrier with side buckle and venting |
JP2006075441A (ja) * | 2004-09-10 | 2006-03-23 | Nagasawa Ko Kk | 子守帯 |
JP5026720B2 (ja) | 2006-03-31 | 2012-09-19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子守帯 |
DE202007016924U1 (de) * | 2007-12-04 | 2009-04-09 | Botkus, Breido, Dipl.-Designer | Babytragesystem mit Schlafsackfunktion |
KR20100010120U (ko) * | 2009-04-07 | 2010-10-15 | 오민혁 | 다리폭 조절기능을 구비한 유아용 캐리어 |
KR20110000781U (ko) * | 2009-07-17 | 2011-01-25 | 김윤섭 | 사용하기 쉽고 휴대가 쉬운 나비형 아기띠 |
US7766199B1 (en) * | 2009-07-24 | 2010-08-03 | Gabriela Caperon | Baby carrier |
-
2011
- 2011-10-13 JP JP2011225868A patent/JP584857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10-03 TW TW101136530A patent/TWI555488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10-12 CN CN201280045137.8A patent/CN10388927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10-12 WO PCT/JP2012/076535 patent/WO201305492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12 KR KR1020147006660A patent/KR10197084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995380A1 (en) * | 1998-10-20 | 2000-04-26 | Evenflo Company, Inc. | "Side entry carrier" |
JP2006130233A (ja) * | 2004-11-09 | 2006-05-25 | Aprica Kassai Inc | 子守帯 |
US20100072236A1 (en) * | 2008-09-19 | 2010-03-25 | Michael A Parness | Multifunctional child carri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3054925A1 (ja) | 2013-04-18 |
TW201320934A (zh) | 2013-06-01 |
KR101970848B1 (ko) | 2019-04-19 |
KR20140074297A (ko) | 2014-06-17 |
CN103889279A (zh) | 2014-06-25 |
JP2013085567A (ja) | 2013-05-13 |
JP5848575B2 (ja) | 2016-01-27 |
CN103889279B (zh) | 2017-03-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55488B (zh) | 幼兒背帶 | |
US10045634B2 (en) | Infant carrier with adjustable side panels and torso band | |
JP3210531U (ja) | ヒップシートキャリアセット | |
US9357852B2 (en) | Infant carrier with expandable seat | |
JP5753712B2 (ja) | ベビーキャリア | |
US8579168B2 (en) | Multifunction infant carrier with lumbar belt | |
TWI452983B (zh) | 幼兒背負裝置 | |
EP1767125B1 (en) | Sling type baby holding carrier | |
KR200477837Y1 (ko) | 힙시트 캐리어 세트 | |
TWI665992B (zh) | 嬰兒背帶 | |
KR101542837B1 (ko) | 힙시트 겸용 아기띠 | |
KR200476693Y1 (ko) | 유아용 아기띠 | |
KR101453460B1 (ko) | 힙시트로 변형 가능한 아기띠 | |
KR200473628Y1 (ko) | 베이비슬링 | |
KR20130003372U (ko) | 유아용 아기띠 | |
KR200482010Y1 (ko) | 멀티 백 겸용 아기띠 | |
KR200482177Y1 (ko) | 유아용 아기띠 | |
TWI857690B (zh) | 嬰兒背帶 | |
JP3131283U (ja) | ベビーキャリア | |
KR101502580B1 (ko) | 유아용 힙시트 | |
CN217987162U (zh) | 婴儿背带 | |
TWM517571U (zh) | 雙肩背嬰幼兒揹巾 | |
TW202412680A (zh) | 嬰兒背帶 | |
JP5558123B2 (ja) | 子守帯 | |
KR20170051038A (ko) | 유아용 캐리어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