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18107A -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18107A
CN101018107A CNA2006101721455A CN200610172145A CN101018107A CN 101018107 A CN101018107 A CN 101018107A CN A2006101721455 A CNA2006101721455 A CN A2006101721455A CN 200610172145 A CN200610172145 A CN 200610172145A CN 101018107 A CN101018107 A CN 101018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dundant
input data
control
redundant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721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18107B (zh
Inventor
冈崎巧
野垣智士
小林昭
仙田裕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18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8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18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181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包括:解码器,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个所述对中,所述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所述控制数据和所述输入数据通过所述选定的编码过程产生所述冗余数据;选择控制部分,基于从通过其接收所述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来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选择部分,基于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从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纠错性能的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信路径和记录介质中发生差错通常是不可避免的。为纠正差错,已经使用了纠错技术,其中,将冗余数据添加到随后发送和记录的输入数据中,以便当差错发生时可以在接收部分中执行恢复。参考图1,描述了一种具有传统的纠错功能的信息通信设备。
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使用预定的方案和控制参数,根据输入数据产生冗余数据,并且向复用部分23提供如此产生的冗余数据。
复用部分2将复用的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发送到通信路径3。
解复用部分43接收数据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输入数据,并且向解码部分41提供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
解码部分41使用预定的方案和控制参数,对所提供的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执行纠错过程,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已纠正的数据。
差错检测部分49使用从通信路径3获得的通信信息来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关于差错发生的信息。可选地,可以在解码部分41中从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中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将关于差错发生的信息提供给选择部分45。
以上结构允许对于在通信路径3中发生的差错执行纠正过程。
然而,在具有传统的纠错功能的信息通信设备中,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昭62-188443、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平8-033069、或日本专利申请待审公开No.2001-177459中示出的信息通信设备中,提前确定了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因此,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适当地管理通信路径的差错和误码率特性的差异和变化。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能够适当地处理通信路径的差错特性差异以及误码率的变化。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能够适当地处理通信路径的差错特性差异以及误码率的变化。
本发明通过静态地或动态地切换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来实现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的使用。因此,可以适当地处理通信路径和记录介质的差错特性差异以及误码率的变化。
本发明通常适用于任意类型的数据通信。例如,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图像的分配和使用IP(因特网协议)的双向通信。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包括:解码器,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对中,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控制数据和输入数据通过选定的编码过程产生冗余数据;选择控制部分,基于从通过其接收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选择部分,基于差错发生信息,从输入数据和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上述数据接收设备和数据发送设备,所述数据发送设备向所述数据接收设备发送输入数据以及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对中,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控制数据和输入数据通过选定的编码过程产生冗余数据;基于从通过其接收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基于差错发生信息从输入数据和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根据本发明,这里提供了一种存储有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控制程序使计算机能够执行数据接收方法,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对中,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控制数据和输入数据通过选定的编码过程产生冗余数据;基于从通过其接收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基于差错发生信息从输入数据和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传统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3是示出了从数据发送设备发送并且通过随后通过本发明的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的数据的结构的示例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图5是示出了从数据发送设备发送并且通过随后通过本发明的数据接收设备接收的数据的结构示例的视图;
图6是示出了本发明的纠错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图7是示出了仍然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基本结构的方框图,所述基本结构包括输入部分1、发送部分2、通信路径3、接收部分4、和输出部分5。
输入部分1向发送部分2发送输入数据。
发送部分2是用于执行具有纠错功能的通信的部分。即,发送部分2是从输入部分1通过通信路径3向接收部分4发送数据的部分。发送部分2包括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和复用部分23。
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基于从输入部分1提供的输入数据和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提供的控制数据,产生冗余数据。然后,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将如此产生的冗余数据提供给复用部分23。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通过从一个或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中选择,来确定要使用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并且确定用于产生冗余数据的控制参数。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提供代表冗余数据产生方案的控制数据。因此,确定了去往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和复用部分23的控制参数。
复用部分23对输入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进行复用,并且通过通信路径3向接收部分4发送如此获得的已复用的数据。
通信路径3向接收部分4提供从发送部分2提供的发送数据。通信路径3可以被完成上述功能的记录介质等来代替。
接收部分4是一种用于从通信路径3接收已发送的数据的部分。接收部分4包括解码部分41、解码控制部分42、解复用部分43、选择控制部分44、和选择部分45。
解码部分41从解码控制部分42获得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的指定。解码部分41根据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来执行关于从解复用部分43提供的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的纠错过程,并且如此产生已解码的数据。然后,解码部分41向选择部分45提供如此产生的已解码的数据。
解码控制部分42从所提供的控制数据中提取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的指定,然后向解码部分41提供这些已提取的数据。
解复用部分43将从通信路径3接收的通信数据解复用成输入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然后,解复用部分43向选择部分45提供输入数据、向解码部分41提供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并且向解码控制部分42提供控制数据。
选择控制部分44使用从通信路径3获得的通信信息来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关于差错的发生的信息。
这里,选择控制部分44可以使用与解码部分41中使用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其中根据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来检测差错的发生。
可选地,可以使用与在解码部分41使用的方法不同的检测差错的发生的方法。例如,可以用随机或突发的方式来确定是否发生差错,参考在数字化或其眼图开口之前的已输入数据的信号电平。
选择部分45根据从选择控制部分44提供的关于差错发生的信息,来选择从解复用部分43提供的输入数据或已经纠正差错之后的数据(从解码部分41提供的数据)的任意一个。然后,将向输出部分5提供选定的数据。
例如,如果误码率在解码部分41的纠错能力之内,选择控制部分44可以使选择部分45选择来自解码部分41的输出,并且如果误码率超出解码部分41的纠错能力,则选择控制部分44可以选择来自解复用部分43的输出。当误码率超出解码部分41的纠错能力时,接收侧可以要求在发送侧的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增加通过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产生的纠错代码的纠错能力。另一方面,当确定当前的纠错能力过度时,接收侧可以要求发送侧的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降低通过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产生的纠错代码的纠错能力。例如,为了降低纠错能力,增加针对信息部分的传输速率。当可以在发送侧监控通信路径时,可以在发送侧控制解码方案的改变和冗余的增加/降低。还可以将此种控制应用于以下实施例中。
输出部分5接收从接收部分4提供的数据,并且输出所述数据作为输出数据。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图2中的各个部分。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确定从一个或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选择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并且还确定用于产生冗余数据的控制参数。然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向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和复用部分23提供代表用于数据产生方案的控制数据和因此确定的控制参数。
在确定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时,可以使用静态确定方法,其中,取决于期望使用的通信路径或记录介质的特性来预先设定要使用的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可选地,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参考诸如通信路径上的差错的状态之类的信息,以预定的恒定频率或取决于诸如差错之类的事件的发生,来动态地改变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
作为控制数据,可以发送示出了以上确定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的信息。注意,当仅改变控制参数而不改变产生方案时,可以采用仅发送控制参数的方法。以相同的方式,当仅切换产生方案而不改变控制参数时,可以采用仅发送产生方法的方法。可选地,通过对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的组合制定模式(patterning),可以采用仅发送模式的标识的方法。
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1根据输入数据来产生冗余数据,其中所述输入数据基于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提供的上述控制数据,并且向复用部分23发送如此产生的冗余数据。
作为用于冗余数据产生的方案,可以使用由简单奇偶代码、Reed-Solomon码、和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等所代表的纠错码。此外,作为控制参数,例如,可以确定针对诸如冗余度、块大小、帧长、和交织类型之类的参数,以便满足必要的纠错能力。这里将省略关于方案和操作方法的详情,因为他们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
复用部分23将所提供的输入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转换成随后复用和发送的预定格式。
例如通过对数据增加报头等,以上转换的过程将数据转换成通信格式,所述通信格式适合于通信路径3、记录介质、或应用程序。对于控制数据,可以采用已有的预定格式。例如,可以将报头格式采用为固定长度码,或者可以使用可变长度码。
在图3中示出了通信数据的格式的示例。在此示例中,将报头配置为示出了数据的不连续性的同步代码字和冗余控制数据。在下面描述格式,其中交替地插入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这里,可以采用插入报头、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的任意方法。注意,关于报头的插入,可以采用仅当将控制数据的内容用另一个代替时才插入报头的方法。或者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其中可以重复地插入报头,与是否改变控制数据的内容无关。通过使用后一种方法,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即使当从其中间部分获得通信数据时,也可以正确地执行纠错。
注意,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可以执行用于将控制数据转换成已有的预定格式中的数据的过程(例如,使用固定长度代码或可变长度代码的报头格式),并且复用部分23可以不转换控制数据。
当仅改变控制参数而不改变产生方案时,复用部分23可以采用仅发送控制参数作为控制数据的方法。以相同的方式,当仅切换产生方案而不改变控制参数时,可以采用仅发送关于产生方法的信息的方法。可选地,通过形成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的组合的表,可以采用仅发送关于表的索引信息的方法。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使用通信路径3以连接发送部分和接收部分,通信路径3可以由记录介质来代替。
解复用部分43将通信数据解复用为输入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从通信路径3接收所述通信数据。然后,解复用部分43向选择部分45提供输入数据、向解码部分41提供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并且向解码控制部分42提供控制数据。
解码控制部分42从所提供的控制数据中提取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的指定,并且向解码部分41提供这些已提取的信息。当发送部分已经仅发送了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控制参数中的任意一个时,如果需要,解码控制部分42可以提供还没有从发送部分向解码部分41发送的信息作为补充。
解码部分41根据从解码控制部分42提供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的指定,根据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执行纠错过程,并且解码部分41产生已解码的数据。然后,解码部分41向选择部分45提供产生的已解码数据。
选择控制部分44使用从通信路径3获得的通信信息,来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关于差错发生的消息。可选地,可以在解码部分41根据随后向选择控制部分44提供的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来检测差错的发生。
选择部分45根据所提供的关于差错发生的信息,选择从解复用部分43提供的输入数据和从解码部分41提供的已纠错的数据中的任意一个,然后输出由此选定的数据。可选地,可以向选择部分45输出用于在解码部分41纠错的纠正信息,并且可以在选择部分45中执行解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静态地或动态地在彼此之间切换来使用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并且可以适当地管理通信路径的差错和误码率的特性中的差异和改变。
例如,针对以上的原因是因为:发送部分2确定从一个或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中选定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并且还确定用于产生冗余数据产生的控制参数,然后向接收部分4发送已确定的信息以及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另外,例如,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发送部分2发送根据多种类型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或控制参数产生的冗余数据时,发送部分2可以同时地发送具有多种特性的冗余数据,所述冗余数据能够处理具有不同特性的差错。
可选地,在图2中示出的示例中,可以使用分离的通信路径分别地发送已发送的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而不提供复用部分23。
注意,可以将解码控制部分42、解码部分41组合并构造为一个部件:解码器。解码器也可以包括解复用部分43。
在图4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以上的相同,将发送冗余数据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地修改。在图4的实施例中,从多种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中选择两对,即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的每一个,并且通过与用于输入数据的连接不同的连接来发送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尽管在这里示出的结构中发送两对冗余数据,本发明不限制种类的数目。
将来自输入部分1的输入数据通过通信路径3向接收部分4原样发送。这里,可以用记录介质来代替通信路径3。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通过从一个或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中选择来确定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并且还确定用于产生冗余数据的控制参数。然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向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和复用部分#1(23)发送代表由此确定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控制参数的控制数据。
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根据所提供的控制数据,根据输入数据来产生冗余数据,并且向复用部分#1(23)发送如此产生的冗余数据。
复用部分#1(23)对所提供的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进行复用,并且向通信路径发送已复用的数据。这里使用的通信路径是与用于输入数据的通信路径不同的通信路径或不同的连接。可以用记录介质代替此通信路径。用于记录输入数据的记录介质和用于记录从复用部分#1(23)示出的已复用的数据的记录介质可以彼此相同,或者可以彼此不同。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5)、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24)、和复用部分#2(26)分别按照与针对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和复用部分#1(23)的相同结构连接,并且按照与部分(22)、(21)、和(23)相同的方式操作。针对这里使用的通信路径的每一个,使用与用于输入数据的通信路径和用于复用部分#1(23)的通信路径不同的通信路径或不同的连接,并且可以用记录介质代替所述通信路径或连接。
图5是示出了要通信的数据格式示例的视图。在该示例中,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连接1传输输入数据,通过连接2和连接3传输冗余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连接1、2、和3,通过使用其诸如优先级之类的特性彼此不同的线路和连接,可以控制对于差错的抵抗力。
解复用部分#1(43)将从通信路径3或记录介质接收的通信数据解复用成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并且向解码部分#1(41)提供冗余数据,以及向解码控制部分#1(42)提供控制数据。
解码控制部分#1(42)从所提供的控制数据提取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并且提供给解码部分#1(41)。
解码部分#1(41)根据所提供的输入数据、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执行关于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的纠错过程,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已解码的数据。
解复用部分#2(48)、解码控制部分#2(47)、和解码部分#2(46)分别按照与针对解复用部分#1(43)、解码控制部分#1(42)、和解码部分#1(41)相同的结构连接,并且按照与部分(43)、(42)、和(41)相同的方式操作。
选择控制部分44使用从通信路径3获得的通信信息来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关于差错的发生的信息。可选地,可以在解码部分#1(41)和解码部分#2(42)中,从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中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控制部分44提供所述差错的发生。
选择部分45对输入数据和已纠错之后的数据的任意一个进行选择,从解码部分#1(41)和/或解码部分#2(46)提供所述数据以便随后输出。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将通过使用多种冗余数据产生方案或控制参数产生的冗余数据分别地使用分离的线路或分离的连接来传输,获得了这种效果:可以发送冗余数据,所述冗余数据具有能够处理具有彼此不同特性的差错的多个特性。另外,通过使用不同的线路和连接,所述线路和连接诸如优先级之类适于各个冗余数据的特性不同,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可以控制对于差错的抵抗力特性。
在该实施例中,发送部分2通过使用分离的线路或分离的连接,分离地传输输入数据、使用多种冗余数据产生方案或控制参数产生的冗余数据、以及控制数据。因此,可以使用不同的线路和连接,所述线路和连接具有诸如优先级之类适于各个数据量及其特性的特性。因此,可以实现适当地处理各个通信路径的差错特性差异或差错率变化的控制。
注意,可以结合图2中示出的实施例和在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即,可以通过使用图2结构来发送输入数据、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的已复用的数据,并且通过使用图4的一部分结构来发送另一个控制数据和另一个冗余数据的已复用数据。
注意,可以将解码控制部分#1(42)和解码部分#1(41)组合并构造为一个组件。同样地,对解码控制部分#2(47)和解码部分#2(46)也是成立的。还可以构造单个的部件解码器49,具有解码控制部分#1(42)、解码部分#1(41)、解码控制部分#2(47)、和解码部分#2(46)的所有功能。解码器48可以包括复用部分#1(43)和复用部分#2(48)。
接下来描述图4的结构的具体示例。
例如,假设处于第一线路的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复用部分#1(23)、解码部分#1(41)、解码控制部分#1(42)、和解复用部分#1(43),采用能够很好地纠正随机差错的代码字,而假设处于第二线路的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24)、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5)、复用部分#2(26)、解码部分#2(46)、解码控制部分#2(47)、和解复用部分#2(48),采用能够很好地纠正突发差错的代码字。
构成解码部分#1(41)和解码部分#2(46),以使差错标记指示解码部分#1(41)和解码部分#2(46)还不能够纠正针对每一个符号(数据的一个单位)从中分别输出的差错。
选择部分45检查每一个符号的解码部分#1(41)和解码部分#2(46)的差错标记。
当仅来自解码部分之一的差错标记示出存在差错时,选择部分45从另一个解码部分中选择符号。
当来自两个解码部分的差错标记均示出差错的存在时,选择部分45从解码部分的任意一个向输出部分5输出符号或无效值,并且同时地向输出部分5输出示出了还不能够纠正符号的差错的标记。
当来自两个解码部分的差错标记示出没有差错时,选择部分45从解码部分的任意一个向输出部分5输出符号。然而,当对来自两个解码部分的符号的值进行比较,并且当所述值彼此相等时,将所述值输出到输出部分5。当所述值彼此不同时,可以执行以下过程。
假定当通过选择控制部分44表示的差错示出为随机差错时,线路#1用于处理强抵抗随机差错的代码字,并且线路#2用于处理强抵抗突发差错的代码字,可以选择来自解码部分#1(41)的符号,并且当差错的类型示出为突发差错时,可以选择来自解码部分#2(46)的符号。
另外,可以给出具有以下结构和操作的另一个示例。
即,尽管图4仅示出两条线路,可以提供冗余数据产生方部分、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复用部分、解码部分、解码控制部分、以及解复用部分的三条线路。
在第一线路中,假设在图6(b)中示出的代码字的序列是已处理的;在第二线路中,假设在图6(c)中示出的代码字的序列是已处理的;并且,在第三线路中,假设在图6(d)中示出的代码自的序列是已处理的。尽管图6(b)、(c)和(d)的每一个示出了具有通过向四个符号添加一个奇偶来纠正一个符号差错的能力,针对通过每一个代码字所代表的符号的位置的模式彼此不同。
在图6(b)中示出的序列中,将一个奇偶符号添加到四个连续的符号。在图6(c)示出的序列中,将一个奇偶符号添加到两组两个连续的符号中,在每一个组之间插入两个其他符号。在图6(d)示出的序列中,将一个奇偶符号添加到编号为奇数的四个连续符号,并且将另一个奇偶符号添加到编号为偶数的四个连续符号。
假设差错发生在如图6(a)中所示的符号D1和D5中,在图6(b)的序列的情况下,可以将差错以及代码101所表示的代码字和代码102所表示的代码字一起进行纠正。因此,如代码103(LOW)所示,通过针对符号D1至D8的差错标记没有示出差错。
在图6(c)的序列的情况下,在代码104中示出的代码字不能纠正差错,而在代码105中示出的代码字能够纠正差错。因此,如通过代码106所示,针对符号D1、D2、D5和D6的差错标记示出这里存在差错,而针对符号D3、D4、D7和D8的差错标记示出这里不存在差错。
在图6(d)的序列中,在代码107中示出的代码字不能纠正差错,而在代码108中示出的代码字能够纠正差错。因此,如通过代码109所示,针对D1、D3、D5和D7的差错标记示出这里存在差错(HIGH),而针对代码D2、D4、D6和D8的差错标记示出这里不存在差错(LOW)。
因此,相对于各个符号,其中差错标记示出了这里没有差错(LOW)的序列入在图6(e)中所示。即,相对于符号D1和D5,图6(b)的序列(第一序列)仅是一个,其中差错标记示出了这里没有差错。因此,选择部分45选择第一序列中的符号。
如图6(e)中所示,相对于符号D2和D6,其中差错标识示出没有差错的序列是图6(b)的序列(第一序列)和图6(d)的序列(第二序列)。因此,选择部分45选择第一序列中的符号或第三序列中的符号。尽管可以选择以上的任意一个,可以参考来自选择控制部分44的信息以及在前和在后符号的差错标记来选择具有较低差错可能性的序列中的符号。
相对于符号D3和D7,其中差错标记示出了没有差错的序列是图6(b)的序列(第一序列)和图6(c)的序列(第二序列)。因此,选择部分45选择在第一序列中的符号或在第二序列中的符号。尽管可以选择以上的任意一个,如上所述,可以参考来自选择控制部分44的信息以及在前和在后符号的差错标记来选择具有较低差错可能性的序列中的符号。
相对于符号D4和D8,其中差错标记示出了没有差错的序列是图6(b)的序列(第一序列)、图6(c的)的序列(第二序列)、以及图6(d)的序列(第三序列)。因此,选择部分45选择在第一序列中的符号、在第二序列中的符号、或在第三序列中的符号。尽管可以选择以上的任意一个,如上所述,可以参考来自选择控制部分44的信息以及在前和在后符号的差错标记来选择在具有较低差错可能性的序列中的符号。
另外,如图4中所示,可以从每一个序列的发送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中选择将要复用的数据,同时可以对每一个序列的发送数据、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的任意组合进行复用。
此外,在图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尽管该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以上结构相同,发送冗余数据的方法与以上的方法不同。在图7中示出的实施例的结构中,从多种冗余方案和控制参数中分别选择两对;以及通过不同的连接传输的冗余控制数据、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
将来自输入部分1的输入数据通过通信路径3原样发送到接收部分4。这里,通信路径3可以由记录介质来代替。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通过选择一个或多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来确定使用的单个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并且还确定用于产生冗余数据的控制参数。然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向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提供代表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因此确定的控制参数的控制数据,并且通过通信路径3向解码控制部分#1发送相同的控制数据。该通信路径3可以由记录介质代替。
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根据所提供的控制数据,从输入数据中产生冗余数据,并且通过通信路径3向解码部分#1发送冗余数据。该通信路径3可以由记录介质代替。
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2(25)和冗余数据产生部分#2(24)可以分别按照与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和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1)相同的方式连接,并且按照与部分(22)和部分(21)相同的方式运行。这里使用的通信路径或连接可以是与用于输入部分1、冗余数据产生控制部分#1(22)、和冗余数据产生部分#1(22)不同的不同路径或连接。以相同的方式,该通信路径可以由记录介质代替。
解码控制部分#1(42)从所提供的控制数据中提取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并且向解码部分#1(41)发送这些已提取的信息。
解码部分#1(41)根据所提供的冗余数据产生方案和冗余数据产生控制参数,对冗余数据和输入数据执行纠错,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已解码的数据。
假设解码控制部分#2(47)和解码部分#2(46)分别按照与解码控制部分#1(42)和解码部分#1(41)相同的结构相连,并且按照与部分(42)和(41)相同的方式操作。
选择控制部分44通过使用从通信路径3获得的通信信息来检测差错的发生,并且向选择部分45提供关于差错的发生的信息。可选地,在解码部分#1(41)和解码部分#2(46)中,可以从随后向选择控制部分44提供的输入数据和冗余数据中检测差错的发生。
选择部分45根据所提供的关于差错发生的信息,来选择并且因此输出从解码部分#1(41)和/或加码部分#2(42)提供的输入数据或已经纠正之后的数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将输入数据、使用多种冗余数据产生方案或控制参数产生的冗余数据、和控制数据分别通过分离的线路或分离的连接进行传输。因此,通过使用具有彼此不同的优先级的特性的线路和连接,产生了以下效果:可以更加密切地控制针对差错的抵抗力特性。
此外,当将LDPC方案用作编码方案时,可以发送其本身的计算系数,作为控制数据。代替地,当在发送和接收侧均预定了用于产生计算系数的规则时,可以对用于根据所述规则获得计算系数的参数进行发送。在LDPC方案的情况下,通过使用一部分非计算系数,可以产生冗余数据。因此,作为被多对冗余数据产生部分和解码部分共享的数据,传输计算系数;并且可以设定计算系数中可以使用的那些部分(所有或一部分计算系数),以便针对各个对彼此不同。可以预先确定可能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使用的所有计算系数,并且可以传输实际针对各对使用的、用于指定计算系数的参数。
此外,可以通过使用硬件和软件及其组合来实现在图2、图4和图7中示出的数据发送设备和数据接收设备。
注意,存储在诸如ROM(只读存储器)之类的未演示记录介质中的程序可以使未演示的计算机执行以上发送部分2或接收部分4中每一个的操作。

Claims (20)

1.一种数据接收设备,包括:
解码器,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个所述对中,所述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所述控制数据和所述输入数据,通过所述选定的编码过程来产生所述冗余数据;
选择控制部分,基于从通过其接收所述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
选择部分,基于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从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中,
所述多个控制数据的至少一个数据定义了在检测随机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并且所述多个控制数据的另一个数据定义了在检测突发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以及
所述选择部分取决于在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中表示的差错的特性,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中,
所述选择部分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之一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中,
所述选择部分通过组合选择自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的多个来源的多个部分,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中,
所述数据接收设备要求数据发送设备,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接收所述多组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以改变所述编码过程。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其中,
从分离的所述介质接收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的每一个,所述介质至少包括通信路径和记录介质之一。
7.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8.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9.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10.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1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12.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接收设备;以及
数据发送设备,向数据接收设备发送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
13.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个所述对中,所述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并且基于所述控制数据和所述输入数据,通过所述选定的编码过程来产生所述冗余数据;
基于从通过其接收所述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差错发生信息根据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来选择输出数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中,
所述多个控制数据的至少一个定义了在检测随机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并且至少另一个定义了在检测突发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以及
取决于在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中表示的差错的特性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中,
选择步骤包括:从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之一中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中,
选择步骤包括:通过组合选择自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的多个来源的多个部分,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还包括
要求数据发送设备,从所述数据发送设备接收所述多套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以改变所述编码过程。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接收方法,其中,
从分离的所述介质接收所述输入数据以及所述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的每一个,所述介质包括通信路径和记录介质的至少一个。
19.一种存储有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控制程序使计算机能够执行一种数据接收方法,所述数据接收方法包括:
基于1)输入数据和2)多对控制数据和冗余数据产生多个已解码的数据,在每一个所述对中,所述控制数据定义选定的编码过程,以及基于所述控制数据和所述输入数据通过所述选定的编码过程来产生所述冗余数据;
基于从通过其接收所述输入数据的介质获得的信息,产生差错发生信息;以及
基于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从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多个已解码的数据中选择输出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多个控制数据的至少一个定义了在检测随机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并且至少另一个定义了在检测突发差错中有用的编码过程;以及
取决于在所述差错发生信息中表示的差错的特性来选择所述输出数据。
CN2006101721455A 2006-02-07 2006-12-29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8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29774 2006-02-07
JP2006-029774 2006-02-07
JP2006029774A JP4577574B2 (ja) 2006-02-07 2006-02-07 データ送信装置及びデータ受信装置並びに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データ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18107A true CN101018107A (zh) 2007-08-15
CN101018107B CN101018107B (zh) 2011-11-02

Family

ID=38335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7214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18107B (zh) 2006-02-07 2006-12-29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41731B2 (zh)
JP (1) JP4577574B2 (zh)
KR (1) KR100862123B1 (zh)
CN (1) CN10101810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8960A (zh) * 2010-03-31 2011-10-05 索尼公司 传输设备、传输方法和程序
CN108028725A (zh) * 2015-09-17 2018-05-1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有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15700B2 (en) * 2009-08-18 2013-12-24 Viasat, Inc.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with parallel error detection for flash memories
EP2309668A1 (en) * 2009-10-09 2011-04-13 Thomson Licensing A digital receiver and corresponding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server
TW201143305A (en) * 2009-12-29 2011-12-01 Ibm Data value occurrence information for data compression
CN102857321B (zh) * 2011-06-30 2015-05-13 车王电子(宁波)有限公司 无线胎压侦测系统的封包处理方法
US10256942B2 (en) * 2015-01-26 2019-04-09 Sony Corporation Receiver for receiving data in a broadcast system using redundancy dat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88443A (ja) 1986-02-14 1987-08-18 Hitachi Ltd 符号化方式
JPH0392296A (ja) 1989-09-01 1991-04-17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バースタ
KR0129043B1 (ko) * 1992-05-29 1998-10-01 토마스 지.베리 가변 길이 메시지 캐리-온을 갖는 데이타 통신 수신기
US5311554A (en) * 1992-07-02 1994-05-10 Motorola, Inc. Synchronized offset extraction in a data receiver
JP2606593B2 (ja) * 1994-07-20 1997-05-0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コマンド伝送システム
JPH09298526A (ja) * 1996-03-07 1997-11-18 Kokusai Denshin Denwa Co Ltd <Kdd> データ通信における誤り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A2262894C (en) 1997-06-19 2004-08-0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nformation data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system, multiplexer and demultiplexer used therefor, and error correcting encoder and decoder
JPH1116349A (ja) 1997-06-26 1999-0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同期型半導体記憶装置
US6009553A (en) * 1997-12-15 1999-12-28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Adaptive error correction for a communications link
GB2337904B (en) * 1998-05-29 2003-03-12 Nec Technologies Frame erasure for digital data transmision systems
US6247158B1 (en) * 1998-11-30 2001-06-12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Digital broadcasting system and method
JP3722265B2 (ja) * 1999-06-30 2005-11-30 Kddi株式会社 ビデオ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US6405340B1 (en) * 1999-07-02 2002-06-11 Ericsson Inc. Flexible method of error protection i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JP2001136150A (ja) * 1999-08-25 2001-05-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制御信号を用いるofdm信号の伝送システムならびにこれに関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US6580705B1 (en) 1999-10-28 2003-06-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ignal combining scheme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s hav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KR100328673B1 (ko) 1999-11-30 2002-03-20 윤종용 반도체 메모리 장치 및 이 장치의 데이터 리드 방법
JP2001268019A (ja) * 2000-03-23 2001-09-28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ディジタル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JP3297668B2 (ja) * 2000-04-26 2002-07-02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符号/復号化装置及び符号/復号化方法
JP2002016577A (ja) * 2000-06-28 2002-01-18 Sony Corp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EP1501310A4 (en) * 2002-04-26 2012-07-11 Nec Corp DATA CODE IMPLEMENTATION /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BILE PICTURES, CODE IMPLEMENTING / RECEIV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04088246A (ja) * 2002-08-23 2004-03-1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3811463B2 (ja) * 2002-10-02 2006-08-23 株式会社呉英製作所 研磨工具
CN1231080C (zh) * 2002-11-14 2005-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站收发信台和基站控制器之间数据传输方法
US7032157B2 (en) * 2003-03-17 2006-04-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optimizing UDMA transfer signals using CRC errors
JP2005025903A (ja) 2003-07-01 2005-01-27 Nec Micro Systems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6061902A (ja) 2004-07-28 2006-03-09 Ricoh Co Ltd 粉砕装置及び粉砕方法
WO2006061902A1 (ja) * 2004-12-09 2006-06-15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データ送信装置、データ受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配信システ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08960A (zh) * 2010-03-31 2011-10-05 索尼公司 传输设备、传输方法和程序
CN108028725A (zh) * 2015-09-17 2018-05-1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存储有终端装置的控制程序的记录介质
US10749628B2 (en) 2015-09-17 2020-08-18 Nec Corpor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and recording medium in which control program for terminal apparatus is stored
CN108028725B (zh) * 2015-09-17 2021-07-3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862123B1 (ko) 2008-10-09
US20070186142A1 (en) 2007-08-09
CN101018107B (zh) 2011-11-02
JP4577574B2 (ja) 2010-11-10
KR20070080559A (ko) 2007-08-10
US7941731B2 (en) 2011-05-10
JP2007214656A (ja) 200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18107B (zh) 数据发送设备、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方法、和数据接收方法
CN100353690C (zh) 使用普通网络分组发送多个8b/10b位流的多路传输系统
CN1113498C (zh) 用于提供用于通信网的辅助信道的方法和系统
JP3267142B2 (ja) 可変長符号生成装置
CN101312349B (zh) 信息块编码及同步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US9577788B2 (en) Coding apparatus, coding method, dat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data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000048677A (ko) 에이알큐 시스템용 에러검출방법
US78354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verse multiplexing using transcoding and frame alignment markers
US6930621B2 (en) Method to overlay a secondary communication channel onto an encoded primary communication channel
EP3324583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2724015B (zh) 传送数据的方法
CN101345745A (zh) 数据成帧方法及其设备
CN108337069B (zh) 一种改进的降低误码率的末端并行分组crc校验系统
CN104052588B (zh) 用于为利用fec编码器的系统实现按ieee1588的精确时间戳的方法
JP2013141184A (ja) 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80026734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Within A Physical Link Layer
US20080186213A1 (en) Mechanism for channel synchronization
CN111726312A (zh) 差分信号处理设备、其操作方法和电子信令的方法
CN113810071B (zh) 一种自适应线序调整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060038707A1 (en) 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for a sequence of elements, signal, coder, decoder, corresponding computer programs and storage means
US20170214926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coding data
KR100474722B1 (ko) 디지털 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을 동기화하는 방법
JPH10200595A (ja) 可変長符号化データ伝送装置、送信側装置、受信側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US6687318B1 (e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ynchronizing two devices with a predeterminable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JP2526681B2 (ja) 可変長混在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102

Termination date: 2015122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