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6850C - 组装结构体 - Google Patents

组装结构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6850C
CN100546850C CN200710091399.9A CN200710091399A CN100546850C CN 100546850 C CN100546850 C CN 100546850C CN 200710091399 A CN200710091399 A CN 200710091399A CN 100546850 C CN100546850 C CN 10054685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ssembled
elastomeric element
housing
tabular elastome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913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45443A (zh
Inventor
铃木智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45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5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685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6850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48Control systems, alarms, or interlock systems, for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belt or harness
    • B60R2022/4808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 B60R2022/4816Sensing means arrangements therefor for sensing locking of buckl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uck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装结构体,其具有壳体、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和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确认部,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在上述壳体上设于组装有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上述确认部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安装部位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Description

组装结构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结构体,特别是涉及能够容易地确认组装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被组装部件上的组装结构体。
背景技术
广泛使用于一般乘用车的三点式安全带装置用长带状的织带安全带来约束乘坐在车辆驾驶席或者副驾驶席上的驾乘人员的身体,上述安全带装置具有:在坐席的侧方固定在上述车辆的车体上的织带卷绕装置;在上述织带卷绕装置的附近固定在车体上的固定部件(アンカ一部材);以及在上述织带卷绕装置的上方安装在上述车辆中柱上的穿通式固定带袢。织带安全带的基端部卡定于织带卷绕装置的卷轴上,其前端部卡定于上述固定部件。上述织带安全带从上述织带卷绕装置的卷轴向上方被拉出,在穿过上述穿通式固定带袢的狭缝孔后向下方折返,并贯穿插入到锁舌板(tongue plate)的狭缝,然后到达上述固定部件。
另一方面,在上述车辆的车体中,隔着坐席在织带卷绕装置的相反侧,固定有能够与上述锁舌板卡合的带扣装置。
乘坐于坐席上的驾乘人员拉动锁舌板,从织带卷绕装置拉出织带安全带挂在自己的身体上,然后使锁舌板与带扣装置卡定并使锁舌板保持于带扣装置,由此将织带安全带佩戴在身体上。
近年来,在商用车辆中,有很多是根据驾乘人员的人数和搭载行李的方式能够改变后部坐席的配置,例如在后部坐席将坐椅靠背相对于坐椅坐垫向相反侧完全放平,或者转动坐椅靠背直至使上述坐椅靠背与上述坐椅坐垫重叠。
在这样的商用车中,如果在后部坐席也与前部坐席一样地装备上述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则上述安全带装置的织带安全带的在穿通式固定带袢和固定部件之间的部分会对改变后部坐席的配置产生妨碍。
于是,在与后部坐席对应的安全带装置中,研究了这样的结构:在改变后部坐席的配置时,使织带安全带的前端部与固定部件分离,将织带安全带卷绕起来直至织带安全带的前端部到达穿通式固定带袢的附近,以使得不会妨碍后部坐席配置的改变。
作为这样的安全带装置,想出了这样的方式的装置:在织带安全带的前端部设置第二锁舌板,在上述固定部件上安装与上述第二锁舌板卡合的连接带扣装置。作为上述连接带扣装置,想出了日本特开昭58-15807号公报以及特开昭62-97501号公报中记载的方式的装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安全带装置中,在通常状态下,使第二锁舌板与连接带扣装置卡合,将织带安全带连接在固定部件上,在改变后部坐席的配置时,只要解除第二锁舌板与连接带扣装置的卡合即可。
使用于上述安全带装置的带扣装置或连接带扣装置构成为:在壳体的内部设有锁定部件,通过使插入在壳体内的锁舌板与上述锁定部件卡合,就能够限制锁舌板移向从壳体脱出的方向的移动。要将锁舌板从带扣装置或连接带扣装置卸下,可以通过按压设于壳体表面的解除按钮或者使所述解除按钮向预定方向滑动,来解除锁定部件与锁舌板的卡合。
在上述带扣装置或连接带扣装置中,为了避免解除按钮不经意地进入到解除位置从而解除锁定部件与锁舌板的卡合,上述解除按钮通常被板簧等弹簧部件朝向使锁定部件与锁舌板卡合的卡合位置施力。
但是,如果上述弹簧部件没有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则会发生上述解除按钮没有被朝向卡合位置施力的问题。尽管如此,迄今为止,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弹簧部件是否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板簧等板状弹性部件是否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的组装结构体。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关于一种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和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确认部,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在上述壳体上设于组装有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上述确认部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安装部位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关于上述组装结构体,在壳体上形成有弹性部件组装部,在设于该弹性部件组装部的确认部,能够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所以在管理组装质量时不需要昂贵的传感器。因此,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构成制造流水线。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为一种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和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确认部,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组装在上述壳体中的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进入该开口部,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具有特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由于确认部与设于壳体的开口部相邻地形成,所以能够从壳体的外侧容易地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为一种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和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第一确认部和第二确认部,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组装在上述壳体中的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进入该开口部,上述第一确认部形成为:其在上述壳体上设于组装有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上述第一确认部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安装部位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上述第二确认部形成为:其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具有特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在设于壳体内部的第一确认部,能够确认板状弹性部件是否已经正确地安装在弹性部件组装部上,另外,在与壳体开口部相邻地设置的第二确认部,能够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是否是在中途没有不正常弯曲等的情况下被组装。
因此,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能够以更高的可靠性确认板状弹性体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为根据第一或者第三方面所述的组装结构体,上述确认部形成为: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部分处于同一高度,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上述组装结构体中,能够根据设在弹性部件安装部的确认部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部分是否处于同一高度,来判断板状弹性部件是否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因此,能够特别容易地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为根据第二或第三方面所述的组装结构体,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处于同一高度,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能够根据与开口部相邻地设置的确认部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是否处于同一高度,来判断板状弹性部件是否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因此,能够特别容易地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为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在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位置上形成有基准面,该基准面用于根据其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的确认部的位置关系来确认组装状态。
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例如能够根据上述基准面与设在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的确认部处于同一高度,来判断上述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或者利用机械传感器的简单的检测手段来确认板状弹性部件是否已经正确地安装。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为根据第二、第三、第五以及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组装结构体,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的确认部为确认面。
在上述组装结构体中,通过目视观察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是否从确认面突出,或者上述前端相对于确认面是否位于壳体的内侧,能够容易地确认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为根据第一、以及第三~第七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在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形成有反作用力承受部,在上述板状弹性部件发挥弹簧作用时,该反作用力承受部承受来自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
在如上述带扣装置或者连接带扣装置那样的、使板簧状部件发挥弹簧作用的组装结构体中,如果在组装有板簧状部件的部分没有形成反作用力承受部,则板簧状部件不能够弯曲,会脱落,而上述组装结构体因为具有反作用力承受部,所以能够防止板簧状部件那样的板状弹性部件的脱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来确认板状弹性部件是否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的组装结构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中带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中带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剖面图。
图3是表示锁舌板开始插入到装置主体内的状态的对应于图2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锁舌板插入到装置主体内的状态的对应于图2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具有的底壳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具有的底壳的构成的俯视图。
图7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中的、形成于限制弹簧的平面部与形成于限制弹簧保持部的基准面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7B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中的、限制弹簧的前端部与形成于顶壳的基准面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组装结构体的一个例子的带扣装置。
实施方式1的带扣装置10用于在带扣相反侧的车体组装部分拉入安全带进行卷绕预拉伸,如图1所示,其包括:构成装置主体的外壳12;锁舌板34,其从开口部32沿箭头a插入到外壳12内部,向与箭头a相反的方向脱出;在外壳12内部与锁舌板34卡合的锁定部件106;扣体44,其收纳于外壳12内部,并构成带扣装置主体,并且将锁定部件106保持在预定位置上;以及解除件94,其与扣体44相邻地配置在外壳12内部,用于解除锁舌板34与锁定部件106的卡合。
外壳12由底壳14和顶壳16构成。
如图1以及5所示,底壳14由底板18和在底板18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立设的侧壁20构成,在底板18上在锁舌板34插入、脱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一端,形成有舌片状的凸缘部22。另外,在底板18上还设有限制弹簧保持部116,在该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中立设有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簧状部件的限制弹簧118。因此,底壳14以及底板18相当于本发明的被组装部件。
另一方面,顶壳16具有沿着上述底板18的厚度方向与底板18对置的顶板24、和与顶板24的宽度方向两端连续的侧壁26。顶板24与底板18形成为大致相似的形状。外壳12通过在底板18的厚度方向上将底壳14和顶壳16组装起来而形成,在组装状态下,侧壁20的前端与侧壁26的前端相互抵接。
在顶板24上在锁舌板34插入、脱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一端,形成有舌片状的凸缘部28。凸缘部28与凸缘部22形成为大致相似的形状,如上所述,在将顶壳16组装在底壳14上时,在底板18和顶板24的厚度方向上,两凸缘部22、28相互对置。
并且,在顶板24上在形成有凸缘部28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纵壁30。在将顶壳16组装在底壳14上的状态下,纵壁30与底板18的形成有凸缘部22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抵接。另外,在纵壁30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插入、脱出锁舌板34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32。
锁舌板34具有在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基部36和插入片42,该插入片42从基部36伸出,并且插入到开口部32中或从开口部32脱出。在基部36上形成有贯穿插入织带安全带(未作图示)的前端部的穿通孔38。贯穿插入在穿通孔38中的织带安全带在穿通孔38折返后,通过缝合等接合在织带安全带的相对于穿通孔38位于基端侧的部分。这样,织带安全带的前端卡定在锁舌板34的基部36上。
在插入片42的位于图1中的左侧的侧缘上,形成有与锁定部件106卡合的大致矩形的切入部110,相对于切入部110在前端侧形成有斜着进行切断而形成的切断部84。
配设在外壳12内部的扣体44具有导向板46、导向板48和连接片68。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以比插入片42的厚度尺寸大的间隔通过连接片68在厚度方向上连接为一体。
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相对于底板18以及顶板24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的纵壁30侧的端部突出地设有突片50。
如图2~图4所示,突片50嵌入在从顶板24的内表面突出形成的杆支座(バ一サポ一ト)52的透孔54内,由此,在组装时,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在外壳12内被定位,并且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朝向纵壁30方向的移位被限制。
在导向板46上形成有沿着底板18的宽度方向形成长度方向的矩形的导向孔56。另外,在导向板46上沿着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从下游侧的端缘延伸出有固定板58。在固定板58上形成有穿通孔60。
固定板58与上述凸缘部22、28相对应地形成,在组装好底壳14和顶壳16的状态下,固定板58夹在凸缘部22和凸缘部28之间。
对应于穿通孔60,在凸缘部22上形成有大致相似形状的穿通孔62,在凸缘部28上形成有大致相似形状的穿通孔64。在穿通孔60~64内贯穿插入有例如和织带安全带材质相同的安全带部件(未作图示)。
安全带部件在穿通孔60~64折返后通过缝合将折返前的部分和折返后的部分接合起来。由此,安全带部件的一端被卡定于固定板58。安全带部件的卡定于固定板58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与由金属等形成的板部件卡定。板部件通过螺栓等紧固单元卡定在车体的预定部位上。由此,固定板58被间接地卡定在车体上。
如图1所示,在导向板48上没有形成固定板58,取而代之的是与固定板58相对置地形成有滑动导向件70。滑动导向件70是从导向板48延伸出来的板状部,其沿着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形成有狭缝状的导向孔72。
如图1所示,在导向板46和导向板48之间设有弹出部件74。弹出部件74具有沿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块状的弹出部件主体76。弹出部件主体76的厚度尺寸略小于导向板46与导向板48之间的间隔,由此,通过导向板46、48限制了弹出部件主体76沿着外壳12的厚度方向的移位。
在弹出部件主体76的顶板24侧的端面上形成有导向片78。导向片78的宽度尺寸形成为略小于上述导向孔72的开口宽度,该导向片78在导向孔72内滑动。由此,弹出部件主体76沿着导向孔72被引导。
如图1~4所示,在弹出部件主体76的面向纵壁30的一侧的端面上,突出地形成有大致直角三角形的凸起80。凸起80的斜面82具有与形成在插入片42前端部的切断部84相对应的斜率,所以,贯穿开口部32进入到外壳12内部的插入片42进入导向板46、48之间,并且其前端在斜面82的侧方与弹出部件主体76的上述端面抵接,并且切断部84与斜面82抵接。
如图1~4所示,沿着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在弹出部件主体76的下游侧设有弹簧支撑件86。弹簧支撑件86形成为在底板18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块状,该弹簧支撑件86在导向板46之上固定于扣体44。
在弹簧支撑件86上朝向弹出部件主体76侧突出地形成有弹簧卡定凸起88,从作为压缩螺旋弹簧的弹出弹簧90的一端侧嵌插在弹出弹簧90内侧以保持弹出弹簧90。
从弹出部件主体76的弹簧支撑件86侧的端面与弹簧卡定凸起88对置地突出形成有弹簧卡定凸起92。弹簧卡定凸起92从弹出弹簧90的另一端侧嵌插在弹出弹簧90的内侧以保持弹出弹簧90。如上所述,由于弹簧支撑件86固定于扣体44,因此弹出弹簧90对弹出部件74朝向纵壁30侧施力,换言之,相对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向上游侧施力。
如图1所示,解除件94具有一对解除板96、98和将解除板96、98结合为一体的按压件100。
解除板96和解除板98是沿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窄板状部件,解除板96配置成能够在底板18与导向板46之间沿长度方向滑动,解除板98配置成能够在顶板24与导向板48之间沿长度方向滑动。解除板96、98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通过按压件100结合为一体。
在顶壳16的侧壁26上与按压件100相对应地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102。第二解除部件(未作图示)被插入到开口部102中,该第二解除部件克服后述的锁簧112的作用力使解除件94移动。并且,在解除板96、98上还形成有相互对置地开口的大致矩形的保持孔104。
保持孔104与上述导向孔56相对应地形成,沿着外壳12的厚度方向,保持孔104与导向孔56相互对置。在保持孔104间插入有锁定部件106。锁定部件106为块状部件,贯穿导向板46、48的各个导向孔56。
保持孔104在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垂直的方向上的开口尺寸与导向孔56的长度尺寸相比足够小。因此,如图2所示,当使解除件94朝向形成有按压件100的一侧的相反侧移动时,被按压在保持孔104内壁上的锁定部件106由导向孔56引导着与解除件94一起移位。
另外,在没有除弹出弹簧90的作用力以外的外力作用于弹出部件74的状态下,形成于弹出部件74上的凸起80位于锁定部件106的随着解除件94的移位而移位的移位轨迹上,所以,凸起80的作为与斜面82相邻的端面的干涉面108与锁定部件106的按压件100侧的端部抵接,从而限制锁定部件106向按压件100侧的移位。
如图1~4所示,由于在锁舌板34的插入片42上形成有切入部110,且该切入部110的开口宽度尺寸大于锁定部件106的厚度尺寸,所以锁定部件106能够进入到切入部110的内侧。因此,在锁定部件106进入到切入部110的内侧的状态下,当想要从外壳12使插入片42脱出时,锁定部件106与切入部110的内壁产生干涉,从而限制了插入片42向从外壳12脱出的方向的移动。另外,切入部110的底部由于相对于弹出部件74的干涉面108位于解除件94的按压件100侧,所以,与干涉面108的干涉被解除,进入到切入部110的锁定部件106通过锁簧112的作用力相对于干涉面108移位向按压件100侧。
如图1~4所示,在解除件94的按压件100与扣体44的连接片68之间配置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锁簧112。从锁簧112的一端嵌插有弹簧卡定凸起114以保持锁簧112。
锁簧112的另一端与连接片68压力接触,锁簧112对按压件100(即解除件94)向使按压件100离开连接片68的方向施力。在没有可克服该锁簧112的作用力程度的外力作用于解除件94的状态下,保持孔104的位置被设定,使得设于保持孔104之间的锁定部件106沿着通过了开口部32的插入片42的插入方向与切断部84对置。
在解除板96上在锁舌板34的插入侧的相反侧的侧缘上,与按压件100相邻地形成有卡合部120,该卡合部120与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状弹性部件的限制弹簧118卡合。
如图1、5、6以及7所示,保持限制弹簧118的限制弹簧保持部116在底壳14的底板18上立设于:沿着解除件94的、相对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位于上游侧的侧缘,并且比解除件94所具有的按压件100更靠近扣体44的连接片68的位置上。限制弹簧保持部116相当于本发明的弹性部件组装部。
限制弹簧保持部116具有:相对于锁舌板34的插入方向a,位于上游侧的前方肋116A和与前方肋A协同保持限制弹簧118的后方肋116B。限制弹簧118通过使下端部插入到前方肋116A和后方肋116B之间而被保持。来自限制弹簧118的反作用力由前方肋116A承受。如图1、5、6以及7所示,在前方肋116A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陷成矩形形状的第一确认部117。
另外,在顶壳16的顶板24上对应于限制弹簧118的前端部形成有矩形的透孔122。限制弹簧118的前端部进入到透孔122的内侧。与透孔122相邻地设有第二确认部123。另外,第一解除部件(未作图示)被插入到透孔122中,该第一解除部件使限制弹簧118向解除限制弹簧118与解除板96中的卡合部120的卡合的方向移位。第一解除部件与限制弹簧118的前端卡合。
限制弹簧118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状弹性部件。并且,如图1、5以及6所示,相当于本发明的安装部、插入在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中的插入部118B形成于下端部,在插入部118B的附近弯曲成90度地形成有基准面118A。在基准面118A的上方形成有朝向基准面118A折返的折返部118C,在基准面118A的再上方形成有垂直部118D。限制弹簧118在垂直部118D接近解除件94,并与卡合部120压力接触。
关于限制弹簧118形成为:如图7A所示,基准面118A与限制弹簧保持部116的前方肋116A中的第一确认部117位于同一高度,如图7B所示,其上端缘与设在顶板24上的第二确认部123位于同一高度,由此,能够确认下端部是否正确地插入到了限制弹簧保持部116的前方肋116A与后方肋116B之间。可以通过目视来判断限制弹簧118是否正确地插入到了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中,也可以利用机械传感器将传感器部件从第一确认部117朝向限制弹簧118插入,根据传感器部件是否能够贯穿第一确认部117来进行判断。
如图2所示,在弹出部件主体76的干涉面108与锁定部件106干涉的状态下,限制弹簧118的前端部与卡合部120抵接。如图4所示,在插入片42插入到外壳12内、锁定部件106进入到切入部110内侧、切入部110的底部克服锁簧112的作用力限制锁定部件106向按压件100侧的移位的状态下,在卡合部120的前端侧,限制弹簧118的前端部与解除板96抵接,从而限制了锁定部件106向从切入部110脱出的方向的移动。
下面,说明带扣装置10的作用以及效果。
如图2所示,在带扣装置10中,当从锁舌板34脱离外壳12的状态,使插入片42贯穿开口部32插入到外壳12内时,插入片42在导向板46、18之间插入、脱出。插入到导向板46、48之间的插入片42的切断部84与锁定部件106抵接。
在该抵接状态下,当将插入片42进一步插入到外壳12内时,切断部84沿着底板18的宽度方向向按压件100的相反侧按压锁定部件106。当该按压力克服了锁簧112的作用力时,锁定部件106与解除件94一起沿着底板18的宽度方向向按压件100的相反侧移位,由此,解除了锁定部件106与干涉面108的干涉。
然后,当从该状态将插入片42进一步插入到外壳12内时,如图3所示,锁定部件106通过锁簧112的作用力与插入片42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压力接触,当插入片42继续插入到外壳12内、插入片42的切入部110与锁定部件106沿着底板18的宽度方向对置时,如图4所示,通过锁簧112的作用力,解除件94发生移位,锁定部件106进入到切入部110中。
由此,限制了插入片42向使锁舌板34从外壳12脱出的方向的移动,从而织带安全带的前端部通过该带扣装置10连接在车辆的预定部位上。
另外,如上所述,当在切断部84与锁定部件106抵接的状态下进一步将插入片42插入到外壳12内时,插入片42的前端与弹出部件主体76抵接。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将插入片42插入到外壳12内时,弹出部件74向远离纵壁30的方向滑动。这样,弹出弹簧90被压缩,对弹出部件74向朝纵壁30的方向施力的作用力增大。
这里,在上述的由锁定部件106限制锁舌板34的移动的移动限制状态下,锁定部件106进入到切入部110直至与切入部110的底部抵接。这种状态下,相比于锁定部件106与干涉面108干涉的状态,解除件94向锁簧112的作用力方向侧发生了移位。因此,在该状态下,限制弹簧118的前端相对于卡合部120在解除板96的前端侧与解除板96抵接,沿着解除板96的长度方向,限制弹簧118与卡合部120对置。
因此,在该状态下,即使在有克服了锁簧112的作用力程度的外力作用于解除件94、解除件94想要克服锁簧112的作用力而移位时,限制弹簧118也会与卡合部120干涉,从而限制了解除件94的移位。
在从外壳12取出锁舌板34时,首先,使插入在透孔122中的第一解除部件与限制弹簧118的前端卡合。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克服限制弹簧118的弹性使限制弹簧118的前端侧移位,使限制弹簧118脱离解除件94通过锁簧112的作用力而移位时卡合部120的移动轨迹。
然后,维持使限制弹簧118脱离卡合部120的移动轨迹的状态,同时按压插入在开口部102中的第二解除部件,使其克服锁簧112的作用力按压按压件100。
如上所述,在该状态下,由于使限制弹簧118脱离了卡合部120的移动轨迹,因此卡合部120不会与限制弹簧118干涉。由此,被第二解除部件按压的按压件100(解除件94)克服锁簧112的作用力而移动。
当解除件94移动时,锁定部件106与解除件94一起移动,锁定部件106从切入部110脱出。当锁定部件106从切入部110脱出时,锁舌板34的由锁定部件106限制的移动被解除,插入片42通过隔着弹出部件74承受的弹出弹簧90的作用力,被按压向从外壳12脱出的方向并进行移动。
由此,织带安全带的前端部与车辆的预定部位的机械连接被解除,例如,织带安全带卷绕在未作图示的织带卷绕装置上。
如上所述,在带扣装置10中,通过基准面118A与限制弹簧保持部116的第一确认部117位于同一高度、上端缘与设在顶板24的第二确认部123位于同一高度,能够确认限制弹簧118是否正确地安装在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中,所以能够容易地通过目视或者简单的机械传感器判断限制弹簧118是否正确地插入在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中。
另外,可以通过将限制弹簧118的插入部118B插入到前方肋116A与后方肋116B之间,并在基准面118A之上,沿与前方肋116A和后方肋116B垂直的方向上插入卡具(冶具),并朝向第一确认部117向下方按压,来将限制弹簧118可靠地组装在限制弹簧保持部116上。
进一步讲,由于限制弹簧118通过前方肋116A而与锁簧112隔开,所以能够防止限制弹簧118与锁簧112的干涉。
并且,由于限制弹簧118根部的插入部118B被前方肋116A和后方肋116B压紧,所以限制弹簧118能够自由弯曲。
此外,如上所述,在锁舌板34的移动被锁定部件106限制的状态下,即使有克服了锁簧112的作用力程度的外力作用于解除件94、解除件94想要克服锁簧112的作用力而移位,限制弹簧118也会与卡合部120干涉,从而限制了解除件94的移位。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锁定部件106对锁舌板34的移动限制被不经意地解除。
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安全带装置的带扣装置或者连接带扣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将组装部件组装在固定结构体或者织带卷绕装置等的壳体内部以构成内部结构的方式的组装结构体。

Claims (12)

1.一种组装结构体,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和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装结构体还具有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确认部,
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在上述壳体上设于组装有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上述确认部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安装部位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2.一种组装结构体,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和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装结构体还具有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确认部,
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组装在上述壳体中的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进入该开口部,
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具有特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3.一种组装结构体,上述组装结构体具有:壳体;和组装在上述壳体的内部的板状弹性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组装结构体还具有用于确认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组装状态的第一确认部和第二确认部,
在上述壳体上设有开口部,组装在上述壳体中的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进入该开口部,
上述第一确认部形成为:其在上述壳体上设于组装有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上述第一确认部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上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安装部位具有预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上述第二确认部形成为:其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具有特定的位置关系,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部分处于同一高度,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确认部形成为: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部分处于同一高度,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确认部形成为: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在同一平面上,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确认部形成为:其通过与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前端在同一平面上,确认板状弹性部件已正确地组装在壳体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安装部位的特定位置上形成有基准面,该基准面用于根据其与设置于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的确认部的位置关系来确认组装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的确认部为确认面。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与上述开口部相邻地设置的第二确认部为确认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形成有反作用力承受部,在上述板状弹性部件发挥弹簧作用时,该反作用力承受部承受来自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装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的弹性部件组装部上形成有反作用力承受部,在上述板状弹性部件发挥弹簧作用时,该反作用力承受部承受来自上述板状弹性部件的反作用力。
CN200710091399.9A 2006-03-30 2007-03-30 组装结构体 Active CN10054685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94783 2006-03-30
JP2006094783A JP4787649B2 (ja) 2006-03-30 2006-03-30 組立構造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5443A CN101045443A (zh) 2007-10-03
CN100546850C true CN100546850C (zh) 2009-10-07

Family

ID=38559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91399.9A Active CN100546850C (zh) 2006-03-30 2007-03-30 组装结构体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82604B2 (zh)
JP (1) JP4787649B2 (zh)
CN (1) CN10054685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9729B (zh) * 2009-03-31 2013-05-01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婴儿承载装置的安全带扣具及其操作方法
DE102010034557B4 (de) * 2010-08-17 2024-05-02 Zf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Sicherheitsgurtschloss und Sicherheitsgurt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JP5722756B2 (ja) * 2011-12-14 2015-05-27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固定用バックル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N202669729U (zh) * 2012-07-06 2013-01-16 克斯克管理公司 安全带保持装置
US8827026B2 (en) * 2012-10-16 2014-09-09 Oceaneering International, Inc. Barrier for use with seatbelt buckle and system including same
JP6259183B2 (ja) * 2012-12-18 2018-01-10 三桜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バックル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DE102018002819A1 (de) * 2018-04-06 2019-10-10 Aircraft Cabin Modification Gmbh Gurtschloss, Flugsicherheitsgurt, System zur Erfassung eines Schließzustandes eines Sicherheitsgurts sowie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eines Schließzustands
CN108813829A (zh) * 2018-05-28 2018-11-16 浙江松原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迷你锁扣
CN112056706B (zh) * 2019-06-11 2022-12-13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锁扣机构及具有其的安全带锁扣装置和移动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24236A (en) * 1971-07-01 1978-01-10 Allied Chemical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belt warning system
JPS6222172Y2 (zh) * 1978-09-28 1987-06-05
US4262396A (en) * 1978-07-10 1981-04-21 Nsk-Warner K. K. Buckle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belt
JPS5513827U (zh) * 1978-07-10 1980-01-29
JPS5815807A (ja) 1981-07-23 1983-01-29 株式会社高田工場 バツクル装置
JPS6297501A (ja) 1985-10-25 1987-05-0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バツクル
US5220713A (en) * 1992-08-28 1993-06-2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Apparatus for use with a safety belt
US5380067A (en) * 1993-01-21 1995-01-10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Chest harness for use in a child restraint system
JP3652766B2 (ja) * 1995-12-22 2005-05-25 サンコ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
JPH1141755A (ja) * 1997-07-11 1999-02-12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気接続箱及び箱状体の組付構造
JP2001239076A (ja) * 1999-12-22 2001-09-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カッター
JP4551703B2 (ja) 2004-06-30 2010-09-2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バック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267810A (ja) 2007-10-18
US20070232126A1 (en) 2007-10-04
CN101045443A (zh) 2007-10-03
JP4787649B2 (ja) 2011-10-05
US7882604B2 (en) 2011-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6850C (zh) 组装结构体
CN101123147B (zh) 开关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2595954A (zh) 插扣装置
CN102596654A (zh) 插扣装置
US7360288B2 (en) Buckle switch, buckle including buckle switch, and seat belt device including buckle
EP2882615B1 (en) Buckle apparatus for seat belt
EP1939991A2 (en)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AU3679399A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ttachment structure
CN111787824B (zh) 拉链单元、移动引导装置及移动引导装置的制造方法
WO2018025969A1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バックル装置、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0758856B1 (en) Buckle mechanism
KR101105522B1 (ko) 시트벨트 장치
US10455903B2 (en) Buckle device
CN102958397A (zh) 拉链用插接-分开件
US9241544B2 (en) Seat-belt lock assembly
CN103260963A (zh)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US7458136B2 (en) Shock-absorbing safety belt buckle
CN104661881A (zh) 用于安全带的锁扣装置
CN101213119A (zh) 舌片板止动器以及使用该舌片板止动器的安全带装置
KR101404687B1 (ko)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CN110556683B (zh) 用于安装连接器的支架以及支架与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KR101404688B1 (ko)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KR101383229B1 (ko)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KR20190076505A (ko) 안전벨트용 버클 장치
CN104442467A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