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9360C - 电动机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动机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9360C
CN100539360C CNB2005800013759A CN200580001375A CN100539360C CN 100539360 C CN100539360 C CN 100539360C CN B2005800013759 A CNB2005800013759 A CN B2005800013759A CN 200580001375 A CN200580001375 A CN 200580001375A CN 100539360 C CN100539360 C CN 10053936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terminal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ontact
motor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13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98848A (zh
Inventor
塚岛浩幸
竹内孝昌
近田一元
宫崎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isin AW Co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isin AW Co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isin AW Co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8988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988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93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936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通过使用插头(200)和插座(108)之间的装配结构,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的电缆(150)通过触头(124)电连接至接线板(120)的内部导体(125)。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125)和电动机绕组线(116)的导线连接构件(130)包括固定接线端(132)和可移动接线端(135)。固定接线端(132)通过固定构件(140)电连接至内部导体(125),其一部分具有相应于电动机绕组导线(116)的前端接线端(117)的形状。可移动接线端(135)可以根据接线端(117)的位置弹性变形,并放置成将接线端(117)夹在可移动接线端(135)和固定接线端(132)之间。结果,在部件公差被导线连接构件(130)有效地吸收之后,电动机模块可以组装到与壳体(100)一体形成的接线板(120)上。

Description

电动机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机模块,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容纳在壳体(外壳)中并被组装到与壳体一体构成的接线板(接线座)。
背景技术
车载电动机模块的常用结构是将模块容纳并固定在壳体中,以提高抗震动或冲击性。
作为这种结构的一个示例,日本专利公开No.9-200991公开了一种技术,其中电动机绕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至安装在与壳体一体的接线端处的接线板,并且模制被连接的部分,以提高抗震动或冲击性。
为了将电动机模块连接至接线板,需要一种机构,用于吸收与电动机模块或者接线板的每个部件的尺寸、垂直度、安装位置等相关的公差(以下称作“部件公差”)范围内的误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连接较长的电动机绕组以允许松弛来吸收部件公差。
但是,当电动机模块安装在狭窄的空间中时,因为电动机模块的定子和接线板之间的距离很小,所以电动机绕组的自由度很小,很难由电动机绕组来吸收部件公差。
如果电动机模块在部件公差没有被完全吸收的状态下连接到接线板,则应力可能施加到已经通过涂漆处理确保绝缘的电动机绕组,因此可能会发生被确保的绝缘失败等失效。另一方面,如果仅严格地设定每个部件公差以更好地组装电动机模块至接线板,则可能增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组装到与壳体一体形成的接线板的电动机模块中有效地吸收部件公差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动机模块容纳在壳体中,并包括电动机绕组和接线板。电动机绕组在其末端具有形成为在指定方向上延伸的接线端。接线板与壳体一体地设置并被构造成电连接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模块。接线板包括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外部线路的第一触点以及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电动机绕组的第二触点,其中第二触点构造成具有根据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的结构并包括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通过弹性变形结构与接线端接触,并且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电连接到内部导体。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动机模块的结构是,在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至电动机绕组的第二触点处,根据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其中内部导体电连接至外部线路,并且因此电动机绕组可以连接至接线板,同时吸收部件公差。由此,电动机模块可以组装到与壳体一体设置的接线板,同时吸收各个部件公差。
优选地,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动机模块中,第二触点包括固定接线端和可移动接线端。固定接线端构造成具有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可移动接线端被布置成将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保持在可移动接线端和固定接线端的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之间,并根据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
根据以上的电动机模块,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被保持成夹在电连接至内部导体的固定接线端和根据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的可移动接线端之间,固定接线端和可移动接线端形成第二触点。由此,仅通过增加可移动接线端而不增大尺寸,就可以实现带有第二触点的部件公差吸收机构。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动机模块容纳在壳体中,并包括电动机绕组和接线板。电动机绕组在其末端具有形成为在指定方向上延伸的接线端。接线板与壳体一体地设置并被构造成电连接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模块。接线板包括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外部线路的第一触点以及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电动机绕组的第二触点,其中第二触点构造成具有根据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的结构并包括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通过弹性变形结构与接线端接触,其中,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具有杆状形状,可弹性变形构件被构造为多个可移动接线端,这些移动接线端被布置为形成一个开口,在插入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之前,该开口比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的横截面小,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都可弹性移动。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构造成具有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以电连接到内部导体。在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被插入开口之后,通过已经弹性移动的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的挤压力,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被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紧紧地保持。在以上的电动机模块中,通过来自形成第二触点并可弹性移动的多个可移动接线端的挤压力来保持被插入的电动机绕组的杆状接线端,这种结构达到了对连接电动机绕组至接线板的工作的简化。此外,可以被吸收的部件公差相对较大。由此,可以缩短杆状接线端,并且因此有助于使电动机模块更紧凑。
进一步优选地,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动机模块中,第一触点具有用于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接内部导体和外部线路的结构。此外,电动机绕组在电动机转轴方向上连接到第二触点。
具体来说,在以上的电动机模块中,使用电动机绕组沿电动机转轴方向连接至接线板的结构,即使当要求对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的布置进行限制时,也可以吸收各个部件公差,并且电动机模块可以组装至接线板。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动机模块容纳在壳体中,并包括电动机绕组和接线板。电动机绕组在其末端具有沿指定方向延伸的板状接线端。接线板与壳体一体地设置并被构造成电连接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模块。接线板包括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外部线路的第一触点以及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和电动机绕组的第二触点。第一触点具有用于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配接内部导体和外部线路的结构,并且电动机绕组在转轴方向上连接到第二触点。其中,第二触点包括:板状固定接线端,其形成具有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固定构件,其用于紧固电动机绕组末端处的接线端和固定接线端的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固定接线端的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电连接到内部导体。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动机模块,能够在用于电连接内导体至电动机绕组的第二触点处,通过调整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到接线板的固定接线端的位置来吸收部件公差,其中内部导体电连接至外部线路。由此,根据固定接线端和固定构件(螺栓和螺母)的简单且小的结构,即使当要求限制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布置时,也可以吸收各个部件公差,并且电动机模块可以组装到接线板。
优选地,在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动机模块中,固定构件由成套的螺栓和螺母构造,并且横向长于螺栓直径的开口设置到电动机绕组末端处的接线端以及固定接线端中的每个。
在以上的电动机模块中,横向长于螺栓直径的开口通过螺栓和螺母设置到电动机绕组末端处的接线端以及固定接线端的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每个,由此可以提高第二触点吸收部件公差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混和动力车辆的构造的示意性结构图,该车辆示作包含本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一个示例。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后置电动机的安装位置的概念性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容纳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壳体的外观视图。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剖视图。
图5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结构。
图6是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结构的第一视图。
图7是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结构的第二视图。
图8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结构。
图9描述设置到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和接线板侧上的固定接线端中的每个的螺栓孔的形状。
图10是示出FR(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型混合动力车辆的构造的示意性结构图,其示作包含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另一个示例。
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I-X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参考字符表示相同或相应的部分,并且不再重复其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混合动力车辆的构造的示意性结构图,该车辆示作包含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一个示例。
参考图1,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混和动力车辆5包括电池10、PCU(动力控制单元)20、动力输出设备30、DG(差动齿轮)40、前轮50L和50R、后轮60L和60R、前座70L和70R、后座80以及后置电动机85。
电池10例如由诸如镍氢金属电池或锂离子电池之类的蓄电池形成,并且其供应直流电压至PCU20并通过来自PCU20的直流电压充电。电池10布置在后座80之后。
动力输出设备30布置在仪表板90前方的引擎室中,包括用于驱动前轮50L和50R的电动机和发动机。DG40将来自动力输出设备30的动力传输至前轮50L和50R,并将前轮50L和50R的转动力传输至动力输出设备30。
这样,动力输出设备30将来自发动机和/或电动发电机的动力经由DG40传输至前轮50L和50R,并且因此驱动前轮50L和50R。此外,动力输出设备30通过前轮50L和50R的转动力产生电能,并供应产生的电能至PCU20。
设置后置电动机85用于驱动后轮60L和60R,并根据需要经由未示出的离合器紧固到用于后轮驱动的轴。通过接合离合器,可以在条件恶劣的道路(具有低摩擦系数的道路)上的行驶过程中或者在突然加速的过程中实现所谓的四轮驱动(4WD)行驶。
PCU20升高来自电池10的直流电压,并将该升高的直流电压转换成交变电压以在动力输出设备30中产生前轮驱动电动机和后置电动机85的驱动电能。此外,在前轮驱动电动机和后置电动机85的可再生制动操作中,PCU20将产生的交变电压转换成直流电压为电池10充电。
如图2所示,PCU20和后置电动机85布置在底板下的区域95处。因为后置电动机85布置在这样有限的区域中,所以其安装空间在上下方向H上的布置受到极大地限制。此外,因为后置电动机85与PCU20共享区域95,所以在水平方向上占据的空间也需要很小。
对于如上所述要求布置上的限制并且安装空间很小的后置电动机85,可以应用以下将详细描述的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
参考图3,容纳根据此实施例的电动机模块(未示出)的壳体100包括连接器槽106。电动机模块相对于壳体100在沿着发动机转轴的方向上插入并且因此被组装。
图4示出电动机模块的剖视图,其示出沿图3中的IV-IV′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动机模块的壳体100容纳旋转电力机械的定子105、轴承114和122、以及接线板120。定子105由线圈110和定子芯112来构造。
与“外部线路”相对应的电源电缆150连接到壳体100的连接器槽106。包含触头204的插头200设置到电源电缆150的端部。
按照当配接时与壳体100相适应的形状插头200形成。由此,当插头200与连接器槽106侧配接时,防止电缆在电动机模块的径向方向上突出或者防止连接器从壳体突出。由此,即使在狭窄的空间中可以节省电动机模块的安装空间。当插头200形成为L形状时也可以获取类似的效果。
接线板120与壳体一体地设置。接线板120包括插座108、内部导体125、与“第一触头”相对应用于电连接电源电缆150和内部导体125的触头124、与“第二触头”相对应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125和电动机绕组116的连接构件130。在接线板120里面,触头124和连接构件130经由内部导体125电连接。
插座108对应于连接器槽106设置以与插头200配接。虽然插头200的连接器形状和插座108的连接器形状不受特别的限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插头具有凸起的形状,而插座具有凹入的形状。
插座108设置有触头124。设置触头124使得当插座108与插头200互相配接时触头124与触头204接触。
定子芯112具有空心的圆柱形状。定子芯112具有多个槽。线圈110缠绕并固定到槽。然后,定子芯112例如通过螺栓紧固到壳体100并固定。电动机模块的转子的轴(未示出)由轴承114和122可旋转地支撑。
定子的电动机绕组116通过连接构件130电连接至接线板的内部导体125。尽管用不同的参考字符表示线圈110和电动机绕组116,但是它们在电气上是相同的构件。换言之,电动机绕组116与用于从外部连接线圈110的导线相对应。由此,通过经由接线板120电连接电动机绕组116和电源电缆150,供电至定子的线圈110。
接下来,参考图5,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构件130的结构。
参考图5,具有沿定子105的插入方向(即电动机的转轴方向)的细长形状的接线端117设置到电动机绕组116的末端。
连接构件130包括用诸如金属板之类的导体构成的固定接线端132和可移动接线端135。固定接线端132具有形成L形的部分。一部分沿电动机绕组116的接线端117的延伸方向延伸,而另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并通过导体的固定构件140电连接到内部导体125。固定构件140代表性地由成套的金属螺栓和螺母构造。
应当注意,即使当固定接线端132和可移动接线端135是相同的构件时,它们被构造成允许接线端117的位置在电动机转轴方向上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在上下方向上弯曲成L形的紧固部分形成为长孔,可以吸收公差。
可调接线端135按照例如夹子结构设置,以根据接线端117的位置弹性地变形。结果,即使当由于各个部件公差接线端117的位置出现误差时,可移动接线端135也可以根据这样的位置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接线端117置于可移动接线端135和固定接线端132之间。由此,可以吸收部件公差,并且接线端117可以电连接至固定接线端132。
接下来,描述电动机模块组装到壳体100的组装过程。
首先,定子105沿电动机转轴方向插入壳体100并固定到壳体100。
接下来,接线板120从上方插入壳体100。在此状态下,可移动接线端135从横向方向插入。当获得电动机绕组116的接线端117和接线板120的最佳对准时紧固固定构件140,由此接线板120与壳体100一体地固定。此外,通过从电动机转轴方向插入制动器300,防止了接线板被分离。可替换地,壳体可以通过未示出的螺栓等来固定。
在完成对齐并且接线板120固定到壳体100之后,电源电缆150连接到连接器槽106,于是电源电缆150和定子的线圈110电连接。由此,可以为电动机模块供电。
如上所述,连接构件130设置有用于通过可移动接线端135吸收部件公差的机构。由此,通过沿电动机转轴方向插入定子,即使当要求对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上的布置进行限制时,电动机模块也可以组装到吸收各个部件公差的接线板。
此外,为了吸收部件公差的机构而增加的可移动接线端135,尺寸上能够做得较小。由此,可以使电动机转轴方向上的长度变得紧凑,而不增加电动机模块的尺寸。
进一步,因为这种结构允许可移动接线端135插入并对准,且允许固定构件140以相同的方向(沿图5中的箭头所示的方向)被紧固,所以可以简化电动机模块的组装过程。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6和7,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结构。
图6是与图4和5类似的电动机模块的剖视图。
参考图6,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沿定子105的插入方向,即沿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杆状接线端118设置在电动机绕组的末端处。连接构件130包括对应于各个杆状接线端118设置的多个弹簧状接线端160。每个弹簧状接线端160形成为通过容纳的弹簧构件(未示出)的弹性变形可以弹性地移动。此外,每个弹簧状接线端160电连接至内部导体125。
图7是从定子105的插入方向上观察时接线板120的视图。
参考图7,弹簧状接线端160布置在每个杆状接线端118的相对侧上。具体地,多个弹簧状接线端160的布置方式是,在对应的杆状接线端118插入之前,开口小于杆状接线端118的直径(横截面)。
当杆状接线端118插入时,通过来自被插入的杆状接线端118弹性地移动的弹簧状接线端160的压力(恢复力),杆状接线端118紧紧地夹在弹簧状接线端160之间。由此,杆状接线端118经由弹簧状接线端160电连接至内部导体125。
内部导体125和电源电缆150以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结构电连接。由此,不再重复其详细描述。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可以通过使可弹性变形的弹簧状接线端160和杆状接线端118互相接触来吸收部件公差。由此,电动机模块可以连接至与壳体一体设置的接线板同时吸收各个部件公差,而不增加电动机转轴方向上的长度。
具体来说,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比,因为不需要可移动接线端(夹子接线端)的对准和固定构件(螺栓)的紧固工作,所以可以简化电动机模块的组装工作。
此外,因为该结构中,杆状接线端118夹在弹簧状接线端160之间,所以可吸收的部件公差大于仅在一侧上设置可移动接线端的结构。由此,可以缩短杆状接线端118,并且因此其有助于减小电动机模块的尺寸。
(第三实施例)
接下来,参考图8和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连接构件的结构。
图8是与图4和5类似的电动机模块的剖视图。
参考图8,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接线端117设置到电动机绕组的末端。连接构件130包括固定接线端132和固定构件170。
固定接线端132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并通过导电的固定构件140电连接至内部导体125。
电动机绕组的接线端117和固定接线端132由固定构件170紧固,并且由此电连接。固定构件170代表性地由成套的金属螺栓和螺母构成
在紧固中,通过调整固定接线端132的位置,可以吸收在接线端117的位置处的各个部件公差,并且电动机模块可以连接至与壳体一体地设置的接线板。
应当注意,如图9所示,通过将螺栓孔180(其是设置到接线板117和固定接线端132中的每个的“开口”)的长度(L)设置成长于螺栓结构的固定构件170的直径,可以提高连接构件130吸收部件公差的能力。
由此,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中,通过沿电动机转轴方向插入定子,即使当要求对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为上下方向)上的布置进行限制时,电动机模块也可以组装到吸收各个部件公差的接线板。
具体来说,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中,因为不需要诸如第一实施例中的可移动接线端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弹簧状接线端之类的特殊部件,因此可以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可以吸收部件公差的连接构件。
由此,尽管针对吸收部件公差所进行的调整牵涉到固定构件170额外的紧固工作,这使组装工作复杂化,但是可以减小连接构件的尺寸。
如上所述,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例子的情形是本发明应用于图1所示的混和动力车辆5的后轮驱动电动机,而这种后轮驱动电动机作为具有有限的安装空间的电动机模块的代表性示例。尽管如此,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这样的方式。
作为一个示例,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可以包含在需要对电动机模块进行布置限制的FR(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型混和动力车辆中。
图10是示出FR型混和动力车辆的构造的示意性结构图,该混和动力车辆示作包含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的另一个示例。
参考图10,FR型混和动力车辆500包括底盘510、传动轴514、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机517和518、以及连接至电动机517和518的车辆连接器500a和500b。底盘510具有布置发动机515的引擎室520和延续至引擎室520的通道530。
车辆连接器500a和500b包括在通道530里面至少从电动机517和518延伸至引擎室520的汇流排510a和510b。混合动力车辆500还包括设置在引擎室520中的逆变器516。汇流排510a延伸至逆变器516。混和动力车辆500还包括连接逆变器516和汇流排510b的柔性导线510c。
车辆连接器延伸到电动机517的作为驱动单元前端的前端517e。
在底盘510的四个角处安装前轮511a和后轮511b。
引擎室520是位于前轮511a之间的空间,用于容纳发动机515。在引擎室520内部,不仅设置有发动机510,还设置有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517和518的逆变器516。在图10中,发动机515布置成其长度朝向行驶方向延伸,就是说,其是所谓的“纵置式”发动机。应当注意发动机515的类型并没有特别地限制,并且可以使用诸如直列式发动机、V型发动机、卧式对置气缸发动机之类的各种常用类型的发动机。此外,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都可以用作发动机515。此外,可以使用利用其它气体作为其燃料的发动机。
尽管逆变器516设置在发动机515的左侧上,但是并不限于此,其可以设置在发动机515的右侧或与发动机515共轴。
通道530连续地设置至引擎室520。通道530是用于容纳电动机517和518以及传动轴514的空间。
电动机517和518每个都可以是电动机/发电机,用于交替地转换驱动力和电能。尽管在图10中设置了两个电动机517和518,但是可以仅设置一个电动机。此外,可以设置三个或更多的电动机。
变速器(用于功率分流器等的行星齿轮)可以容纳在通道530中。变速器布置在电动机518(M/G)和传动轴514之间。
车辆连接器500a和500b连接至电动机517和518。车辆连接器500a连接至电动机517。车辆连接器500b连接至电动机518。车辆连接器500a具有汇流排510a。汇流排510a从电动机517延伸至逆变器516,并连接逆变器516和电动机518。汇流排510a由板状金属构件形成,并且其一部分在通道530内延伸,而其余部分在引擎室520内延伸。
车辆连接器500b的汇流排510b连接至电动机518。汇流排510b在通道530内部从电动机518延伸至引擎室520。汇流排510b在引擎室520内部连接至由铜线形成的导线510c。导线510c连接逆变器516和汇流排510b。
从电动机518的输出经由传动轴514、差动齿轮513和车轴512传输到后轮511b。尽管发动机515设置在车辆前侧,但是发动机的位置不限于此位置,其可以设置在车辆中部。
图11是沿图10中的线XI-XI的剖视图。参考图11,底盘110的突出部分是通道530。通道530形成为突出的形状并且因此用于提高底盘的强度。电动机518设置在通道530内部。尽管未示出,但是用于供应电能至电动机518的连接器安装在通道530内部。此车辆连接器布置在电动机518和517与通道530的侧壁之间。
如上,FR型混合动力车辆中的电动机518设置在通道530内部,因此其安装空间受到极大地限制。由此,根据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电动机模块的结构也适合于应用到电动机518。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可以普遍地应用到包含在混和动力车辆中的其它电动机以及包含在其它机动车、车辆、设备等中的电动机,这些电动机都被构造成固定至一体地设置到发动机壳体的接线板并且因此与外部电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在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术语来限定,而不是以上的描述和示例,并且本发明意图包含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任何改进和变动以及权利要求术语的意思上的等同物。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机模块可以应用到包含在混和动力车辆、机动车、车辆、设备等的电动机中,并且其构造成容纳在电动机壳体中。

Claims (6)

1.一种容纳在壳体(100)中的电动机模块,包括:
电动机绕组(116),其末端形成有在指定方向上延伸的接线端(117);以及
接线板(120),与所述壳体一体地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150),以供应电能至所述电动机模块,
所述接线板包括:
第一触头(124),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125)和所述外部线路;以及
第二触头(130),用于电连接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电动机绕组;
所述电动机模块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头构造成具有根据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的结构(135)并包括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
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通过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与所述接线端接触,并且
所述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电连接到所述内部导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模块,其中,所述第二触头(130)包括:
固定接线端(132),其构造成具有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所述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
可移动接线端(135),其被布置成将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保持在所述可移动接线端和所述固定接线端的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之间,并且其中
所述可移动接线端能够根据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的位置弹性变形。
3.一种容纳在壳体(100)中的电动机模块,包括:
电动机绕组(116),其末端形成有在指定方向上延伸的接线端(118);以及
接线板(120),与所述壳体一体地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150),以供应电能至所述电动机模块,
所述接线板包括:
第一触头(124),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125)和所述外部线路;以及
第二触头(130),用于电连接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电动机绕组;
所述电动机模块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头构造成具有根据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的位置可弹性变形的结构(160)并包括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
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通过所述弹性变形结构与所述接线端接触,
其中,
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118)具有杆状形状,
所述弹性变形结构被构造为多个可移动接线端(160),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160)被布置而形成一个开口,所述开口在插入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之前比所述接线端的横截面小,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都可弹性变形,
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构造成具有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以电连接到所述内部导体,并且
所述电动机绕组的所述接线端被插入所述开口之后,在已经弹性地移动的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的压力作用下,被所述多个可移动接线端中的每一个紧紧地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机模块,其中,
所述第一触头(124)具有用于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所述内部导体(125)与所述外部线路(150)配接的结构(108),
所述电动机绕组(116)在所述电动机转轴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二触头(130)。
5.一种容纳在壳体(100)中的电动机模块,包括:
电动机绕组(116),其末端形成有在指定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接线端(117);
接线板(120),与所述壳体一体地设置,用于电连接所述电动机绕组至外部线路(150),以供应电能至所述电动机模块,
所述接线板包括:
第一触头(124),用于电连接内部导体(125)和所述外部线路;以及
第二触头(130),用于电连接所述内部导体和所述电动机绕组;其中,
所述第一触头(124)具有用于在与电动机转轴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使所述内部导体与所述外部线路配接的结构,所述电动机绕组(116)在所述转轴方向上连接到所述第二触头,
所述电动机模块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触头包括:
板状固定接线端(132),其形成具有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
固定构件(170),其用于紧固所述电动机绕组末端处的所述接线端和所述固定接线端的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其中
所述固定接线端的所述沿着电动机径向方向延伸的部分构造成电连接到所述内部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机模块,其中,
所述固定构件(170)由成套的螺栓和螺母来构造,在所述电动机绕组末端处的所述接线端(117)以及所述固定接线端(132)的所述沿着电动机转轴方向延伸的部分中的每一个上都设有横向长于所述螺栓直径的开口(180)。
CNB2005800013759A 2004-02-13 2005-02-10 电动机模块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3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37103A JP4559747B2 (ja) 2004-02-13 2004-02-13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JP037103/2004 2004-02-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98848A CN1898848A (zh) 2007-01-17
CN100539360C true CN100539360C (zh) 2009-09-09

Family

ID=34857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137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9360C (zh) 2004-02-13 2005-02-10 电动机模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15975B2 (zh)
JP (1) JP4559747B2 (zh)
CN (1) CN100539360C (zh)
DE (1) DE112005000359T5 (zh)
WO (1) WO20050789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2260A (zh) * 2012-11-06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单元的导体连接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48129B2 (ja) 2005-01-26 2010-09-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駆動装置
JP5721332B2 (ja) 2010-03-05 2015-05-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ケースに設置されたインバータ端子台
DE102010002944A1 (de) * 2010-03-17 2011-09-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US8446058B2 (en) 2010-09-20 2013-05-2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lectric motor terminal block assembly
JP5880973B2 (ja) * 2013-01-08 2016-03-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6135982B2 (ja) * 2013-01-17 2017-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10003235B2 (en) 2014-01-08 2018-06-19 Continental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lexible connector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high current motor to a PCB of an integrated electronics system of a vehicle
DE102015206274A1 (de) 2015-04-08 2016-10-13 Zf Friedrichshafen Ag Aktiver Wankstabilisator eines Kraftfahrzeuges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JP6184461B2 (ja) * 2015-10-26 2017-08-2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電動機
DE102016106104A1 (de) * 2016-04-04 2017-10-05 Linde Material Handling Gmbh Elektrische Motoreinheit für mobile Arbeitsmaschine
DE102016215286A1 (de) * 2016-08-16 2018-02-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sorgungsanschluss für einen Wankstabilisator sowie Wankstabilisator
WO2018033880A2 (en) 2016-08-17 2018-02-22 Shape Corp. Battery support and protection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7348159B2 (ja) * 2020-12-04 2023-09-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ケーブル接続部構造
CN117397151A (zh) * 2021-08-26 2024-01-12 株式会社Ihi 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旋转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6236A (ja) 1984-01-20 1985-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モ−タの端子接続構造
JP2572463Y2 (ja) * 1991-06-24 1998-05-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リード線接続端子
JPH052562A (ja) 1991-06-24 1993-01-08 Nec Corp オンライン中における業務アプリケーシヨンプログラム起動可否チエツク方式
JPH0518258A (ja) 1991-07-09 1993-01-2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可変ノズル付ラジアルタービン過給機
JP2552272Y2 (ja) * 1991-08-09 1997-10-29 株式会社ミツバ 電気接続装置
US5465016A (en) * 1993-09-08 1995-11-07 Electrolux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and brush/shunt assembly therefor
JPH09200991A (ja) 1996-01-18 1997-07-31 Shibaura Eng Works Co Ltd 車載用モータ
JPH10112958A (ja) * 1996-10-03 1998-04-28 Hitachi Ltd 電気機器の端子箱
US6121701A (en) * 1997-06-02 2000-09-19 Seagate Technology Llc Snap 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JPH1118392A (ja) * 1997-06-19 1999-01-22 Asmo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EP0901923B1 (en) * 1997-09-12 2004-10-2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Hybrid vehicle propulsion apparatus
US6824432B2 (en) * 2000-10-26 2004-11-30 Fanuc Ltd. Terminal unit for electric motor
JP2002204549A (ja) 2000-10-26 2002-07-19 Fanuc Ltd 電動機の端子台
JP2003189532A (ja) * 2001-12-11 2003-07-04 Toshiba Corp 換気扇用モータ
JP4307892B2 (ja) * 2003-04-14 2009-08-05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電動モー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2260A (zh) * 2012-11-06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机单元的导体连接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615975B2 (en) 2009-11-10
US20070296290A1 (en) 2007-12-27
JP2005229754A (ja) 2005-08-25
DE112005000359T5 (de) 2009-05-07
JP4559747B2 (ja) 2010-10-13
WO2005078902A1 (ja) 2005-08-25
CN1898848A (zh) 2007-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9360C (zh) 电动机模块
CN100525013C (zh) 电动机模块
US7150631B2 (en) Hybrid elect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wire isolators with threaded inserts
US7607220B2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n a hybrid elect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US10381902B2 (en) Integrated system
CN100521369C (zh) 用于混合式机电传动装置的接线连接模块
WO2007132934A1 (ja) 電気機器と給電端子部との接続構造および車両
US20050206256A1 (en) Wiring connection module for hybrid electro-mechanical transmission
US8993890B2 (en) Electric cable and electric connector
WO2010050316A1 (ja) 電気的接続構造
US11705776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nit
US20200366026A1 (en) Phase terminal interface
CN111293263A (zh) 电池互连总成和方法
JP2005229753A (ja) モータモジュール
CN112424010B (zh) 动力总成模块
CN114829177A (zh) 电驱动单元布局
US11705775B2 (en) Electric apparatus
CN216033730U (zh) 动力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139318U (zh) 壳体结构、发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WO2013151478A1 (en) An electric motor with a phase connector
CN219257056U (zh) 一种混合动力总成及其传动系统布置结构
CN219600892U (zh) 一种动力总成及机动车
CN117811281A (zh) 驱动组件和车辆
KR20230081801A (ko) 인휠 모터가 적용된 전기 차량 플랫폼
CN115916565A (zh) 一种动力总成系统及电动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0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