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7877C - 嵌条缝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嵌条缝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7877C
CN100537877C CNB2003101201122A CN200310120112A CN100537877C CN 100537877 C CN100537877 C CN 100537877C CN B2003101201122 A CNB2003101201122 A CN B2003101201122A CN 200310120112 A CN200310120112 A CN 200310120112A CN 100537877 C CN100537877 C CN 10053787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tting knife
cutting
filler rod
cloth
se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201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4597A (zh
Inventor
新井富夫
平泽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04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4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78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787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21/00Sewing machines with devices for automatically controlling movement of work-carrier relative to stitch-forming mechanism in order to obtain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seam, e.g. programme-controlled for sewing collars, for attaching pocket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2Slitting or groov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making piped open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嵌条缝制装置,该嵌条缝制装置(1)的角切刀机构(30)具有切刀机构(33、34)。切刀机构(33、34)分别具有切刀(46)、用于使切刀(46)前后移动的前后移动用马达(40)、用于使切刀(46)升降的升降驱动缸(42)、以及用于使切刀(46)反转的反转用马达(50)。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将切刀(46)移动到在缝制结束时起缝端部所处位置的下方,并在缝制结束后通过升降驱动缸(42)使切刀(46)上升,而在起缝端部形成切缝。这种嵌条缝制装置,能够缩短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线迹的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并能够减少部件数。

Description

嵌条缝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衣料及嵌条布进行嵌条缝制,并且由角切刀在形成于衣料及嵌条布上的线迹的端部形成切缝的嵌条缝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已知一种在衣料上缝制嵌条布的嵌条缝制装置。在这种嵌条缝制装置中,由大压脚保持在缝纫机工作台上的衣料上呈大致倒T状折曲嵌条布的状态,并随大压脚一起向送布方向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并通过两根机针上下运动,在衣料与嵌条布上形成平行的两条线迹而将它门缝合在一起,利用配置在两根机针后方的中央切刀在两条线迹之间形成与线迹平行的切缝,利用配置在两根机针后方的角切刀机构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形的切缝。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线迹的一方的端部形成V字形切缝的角切刀机构。在该角切刀机构中,在由驱动缸驱使上下运动的支撑台上,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自如地支撑两个切刀的背部,并通过马达驱使各个切刀旋转而能够设定两个切刀的打开角度。在该角切刀机构中,若在缝制结束后驱动缸使支撑台上升,则由两个角切刀在线迹的一方端部形成V字形切缝。
在专利文献2中也记载了一种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形切缝的角切刀机构。该切刀机构具有:沿衣料及嵌条布的送布方向相互接近远离的两个角切刀单元、调节两个角切刀单元的间隔的间隔调节机构、以及上下升降两个角切刀单元的升降机构。任一个角切刀单元均以两个切刀绕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在基座部件上,通过马达驱使各个切刀旋转,能够设定两个切刀的打开角度。在该角切刀机构中,利用间隔调节机构将两个切刀单元的间隔调节为线迹的长度,在缝制结束后,通过由大压脚将衣料及嵌条布输送到角切刀装置的上方,而使线迹的一方的端部位于一方的角切刀单元的上方,并且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另一方的角切刀单元的上方。接着,若升降机构使两个角切刀单元上升,则由两个角切刀单元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状的切缝。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形切缝的角切刀机构。在该角切刀机构中,将俯视呈V字形的角切刀固定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轴杆的上端,通过旋转用气缸的动力使该轴杆往复旋转180°。并且,通过升降用气缸的动力使该轴杆上下升降。当在被输送的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线迹的一方的端部位于角切刀的上方时,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由升降用气缸使角切刀与轴杆一起上升,在线迹的一方端部形成V字状的切缝。然后,再次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当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角切刀的上方时,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由旋转用气缸使角切刀与轴一起旋转180°,并且,由升降用气缸使角切刀与轴一起上升,而在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V字形的切缝。
专利文献1:专利第264404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特开2002—1127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昭57—8628号公报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1的角切刀机构仅能够在线迹的一方端部形成切缝,故为了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切缝而需要在嵌条缝制装置上设置两个角切刀机构。由于专利文献2的角切刀机构也具有两个切刀单元,故专利文献2的角切刀机构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从而,无论是具有专利文献1的角切刀机构的嵌条缝制装置,还是具有专利文献2的角切刀机构的嵌条缝制装置,均存在部件数变多、结构复杂的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角切刀机构,为了在线迹的两端可靠地形成V字形的切缝,在线迹的一方的端部位于角切刀的上方时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并且在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位于角切刀的上方时也要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因此从缝制结束后一直到完成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从缝制结束后到完成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并能够减少部件数的嵌条缝制装置及角切刀装置。
为达到以上目的,例如图1~图4所示,第一项发明的嵌条缝制装置,包括:使按压布料的大压脚(10、11)沿送布方向移动的送布驱动机构(送布马达18),和在所述布料上上下驱动两根机针(2、3)的机针驱动机构(缝纫机马达8),和在所述两根机针的所述送布方向的下游、配置在所述布料的下方、形成V字形切缝的1个角切刀(一对切刀46、46),和使所述角切刀在从所述布料向下拉入的位置与从所述布料向上凸出的位置之间升降的上下运机构(升降驱动缸42、42),和使所述角切刀反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角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呈直角的线对称的反转机构(反转用马达50、50);通过所述送布驱动机构的工作、所述大压脚将所述布料向所述送布方向输送,同时通过所述机针驱动机构的工作使所述机针上下运动而形成两条线迹,在所述送布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线迹的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上下运机构的工作而使所述角切刀上升、形成一方的V字形切缝,然后由所述反转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反转,在所述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上下运机构的工作使所述角切刀上升形成另一方的V字形切缝,其特征在于,具有:使所述角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和控制机构(CPU61),该控制机构,直到所述机针驱动机构及所述送布驱动机构停止、缝制结束为止,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角切刀位于缝制结束时的所述线迹的所述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的下方,并且为了在大致与缝制结束的同时形成所述一方的V字形切缝而控制所述上下运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凸出在停止的所述布料上。
在第一项发明中,直到大约针驱动机构及送布驱动机构停止、缝制结束为止,角切刀位于线迹的下游侧的端部在缝制结束时所处位置的下方。而且,上下运机构通过使角切刀对停止的布料向上方凸出,而在布料上形成切缝。这时,因为角切刀位于缝制结束时的下游侧端部的下方,所以在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如上所述,不用仅为了在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而停止布料的输送,而是在缝制结束时布料的输送必然停止,这时由于使角切刀位于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方,故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另外,在角切刀上升形成切缝时,由于停止了布料的输送,故能够可靠地在布料上形成切缝。
另外,由于具有反转机构,使角切刀反转到相对通过角切刀并与送布方向呈直角的线对称的位置,因此,如果在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后反转机构使角切刀反转,则能够在上游侧的端部也形成切缝。所以,能够减少嵌条缝制装置的部件数。
第二项发明是基于第一项发明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从所述一方的V字形切缝结束后到将所述布料输送到解除由所述大压脚对所述布料的按压时的解除位置为止,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角切刀位于所述线迹的所述送布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在解除时所处位置的下方,同时,控制所述反转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反转、使其相对于通过所述角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呈直角的线对称;控制所述上下运机构,以便在将所述布料向解除由所述大压脚对所述布料按压的解除位置移动结束时形成所述另一方的V字形切缝、而使所述角切刀凸出在已停止的所述布料上。
在第二项发明中,从一方的V字形切缝结束一直到大约将布料输送到解除位置为止,角切刀位于在大压脚上升并解除按压时线迹的上游侧端部所处位置的下方,并且使角切刀反转。然后,在送布驱动机构的停止后、即在布料输送之后,通过上下运机构使角切刀凸出在布料上方,从而在布料上形成切缝。这时,因为角切刀位于线迹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方,所以在上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如上所述,不用仅为了在上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而停止布料的输送,而是在解除按压时布料的输送必然停止,这时,由于使角切刀位于上游侧端部的下方,故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上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另外,在角切刀上升形成切缝时,由于停止了布料的输送,故能够可靠地在布料上形成切缝。
此外,第一项发明及第二项发明的角切刀与反转机构,除了后述的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结构外,也可以为如现有技术中所说明的专利文献3的结构。
第三项发明是基于第一项或第二项发明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切刀由用于形成V字形切缝的一方的边的一方的切刀(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及用于形成V字形切缝的另一方的边的另一方的切刀(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构成;所述反转机构,由一方的旋转机构(切刀机构33的反转用马达50)及另一方的旋转机构(切刀机构34的反转用马达50)构成,所述一方的旋转机构,使所述一方的切刀以所述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使其对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对称,所述另一方旋转机构,使所述另一方的切刀以所述另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使其对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对称。
在第三项发明中,由于使构成角切刀的两个切刀分别以上下的轨道为轴旋转,故最小限度地抑制各自的切刀反转的轨迹,而能够迅速使各个切刀反转。
第四项发明是基于第一项发明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例如图1~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转机构具有:一方的旋转机构(切刀机构33的反转用马达50),该一方的旋转机构,使一方的切刀以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一方的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以及另一方的旋转机构(切刀机构34的反转用马达50),该另一方的旋转机构,使另一方的切刀以另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另一方的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
在第四项发明中,由于由上下运机构使一对切刀上下动,并且分别由旋转机构使切刀旋转成相对于与送布方向的线对称的位置,故能够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切缝。因此,能够减少嵌条缝制装置的部件数。另外,由于使各个切刀以上下的轨道为轴旋转,故最小限度地抑制切刀反转的轨迹,而能够迅速使切刀反转。
第五项发明是基于第四项发明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如图2~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切刀装置,具有使所述一方的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一方的移动机构(切刀机构33的前后移动用马达40)以及使所述另一方的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另一方的移动机构(切刀机构34的前后移动用马达40)。
在第五项发明中,由于分别由移动机构沿送布方向移动一对切刀,故能够沿送布方向错开一对切刀的位置。
第六项发明是基于第五项发明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例如,如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控制机构(CPU61),其通过控制所述一方的移动机构而调节所述一方的切刀的位置,同时通过控制所述一方的旋转机构而调节所述一方的切刀的角度,并调节从由所述两根机针的一方的机针形成的线迹的端部到由所述一方的切刀形成的切缝的端部的距离。
在第六项发明中,因为由控制机构调节从线迹的端部到切缝的端部的距离,所以操作者不用进行调节切刀的安装位置这种麻烦的作业即可实现其调节。此外,对于另一方的移动机构、另一方的旋转机构也与一方的移动机构、一方的旋转机构相同,也可以通过由控制机构进行控制,而调节从由另一方的针形成的线迹的端部到由另一方的切刀形成的切缝的端部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嵌条缝制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嵌条缝制装置上所具备的角切刀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角切刀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嵌条缝制装置所具备的控制装置的方块图。
图5是表示上述嵌条缝制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图5的处理A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处理A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图5的处理B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处理B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图5的处理C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处理C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取代处理C进行的处理C’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处理C’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形成倾斜嵌条孔时的处理A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形成倾斜嵌条孔时的处理B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形成倾斜嵌条孔时的处理C的切刀及线迹的沿前后方向的位置的关系的图。
图17是局部放大表示由上述嵌条缝制装置形成的线迹及切缝的俯视图,是用于说明切缝的端部的位置的调节的图。
图18是为了说明角切刀的反转动作、沿切刀的旋转轴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中:1—嵌条缝制装置,8—缝纫机马达(机针驱动机构),10、11—大压脚,18—送布马达(送布驱动机构),30—角切刀装置,33、34—切刀机构,35、36—导引轴,38、39、43、44—皮带轮,40—前后移动用马达(移动机构),41—升降轴,42—升降驱动缸(上下运机构),46、46—切刀,45、47—环形皮带,50—反转用马达(反转机构、旋转机构),60—控制装置,61—CPU(控制机构),101、102—线迹,104、105—切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嵌条缝制装置及角切刀装置的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但是,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图示例。
如图1所示,嵌条缝制装置1,具有用于形成两条线迹的缝纫机主体4。缝纫机主体4具有:内置有两个旋梭装置的底板部5,和直立设置在底板部5的右端部的纵机身部6,和与底板部5平行地从纵机身部6的上部向左方延出的机头部7,和在各个旋梭装置的上方可以上下运动并从机头部7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左右间隔排列的两根机针2、3,以及上下驱动两根机针2、3的机针驱动机构。机针驱动机构具有,缝纫机马达8(如图4所示)、离合器、曲柄(crank)等,通过曲柄将缝纫机马达8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机针2、3的上下运动,并利用离合器向各机针2、3传递或断开缝纫机马达8的动力,或者单独上下驱动机针2、3。此外,机针驱动机构,也可由缝纫机马达8单独上下驱动机针2、3。
在底板部5上具有平坦的上面并前后配置有放置衣料的工作台9。在工作台9的左右中央的、机针2、3的前方,形成有前后长的缺口9a。在工作台9的上方的、缺口9a的两侧对称位置设有前后长的大压脚10、11,大压脚10配置在缺口9a的左侧,大压脚11配置在缺口9a的右侧。大压脚10、11可以在从机针2、3的前方到后方之间进行移动,并由作为送布驱动机构的送布马达18(送布驱动机构,如图4所示)驱动其前后移动。利用驱动缸等可以使大压脚10、11以其前端部为中心上下升降。而且,通过使大压脚10、11下降以将衣料压在工作台9上的状态向前方移动,而向前方输送衣料,另外通过上升而解除对衣料的按压。即,前后方向是衣料的送布方向,前方是送布方向的下游侧,后方是送布方向的上游侧,左右方向是与送布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工作台9上方的、机针2、3的后方,相对于通过机针2、3的中间点的前后方向的线左右对称地配置嵌条布放置台14与兜盖布(flap)放置台15,在嵌条布放置台14上放置嵌条布,在兜盖布放置台15上放置兜盖布。
在机针2、3的后方的、嵌条布放置台14与兜盖布放置台15之间设有倒T字形的嵌条器(binder)17,该嵌条器17可在从与工作台9对接的位置到与嵌条布放置台14对接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嵌条器17的下面能够利用多根凸出的针挂附嵌条布。在大压脚10、11位于嵌条布放置台14与兜盖布放置台15之间时,放置在嵌条放置台14上的嵌条布以挂附在嵌条器17下面的状态,随着嵌条器的移动覆盖大压脚10、11地供给到工作台9上,并且,重叠在大压脚10、11之间的工作台9上的衣料上。
另外,在大压脚10、11上分别设有相互对向且可以左右移动的折入板12、13。覆盖大压脚10、11地重叠在衣料上的嵌条布,通过以由折入板12、13夹住嵌条器17的方式从各自的大压脚10、11凸出,而从后面观察以沿嵌条器17的状态被折入成倒T字形。
另外,在机针2、3的后方,设有兜盖布供给机构(省略图示),该兜盖布供给机构将放置在兜盖布放置台15上的兜盖布重叠在折入成倒T字形的嵌条布上、并供给到嵌条布上。以从嵌条器17的下面引入多根针的状态且在衣料上重叠嵌条布及兜盖布的状态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从而使嵌条布保持倒T字形地相对嵌条器17滑动,实现由大压脚10、11向前方输送衣料、嵌条布及兜盖布。通过衣料、嵌条布及兜盖布经过机针2、3的下方时的机针2、3的上下运动,而在嵌条布上形成两条平行的线迹,从而将嵌条布及兜盖布缝在衣料上。
另外,在机针2、3的前方,在机头部7上安装有中央切刀16,该中央切刀16接受缝纫机马达8的动力而可在通过机针2、3的中间点的前后方向的线上上下运动。通过中央切刀16上下运动而在两条线迹之间的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与线迹平行的切缝。在从缝纫机马达8到中央切刀16的动力传递体系统上设有离合器,由离合器向中央切刀16传递或断开缝纫机马达8的动力。
另外,在机针2、3的前方,在工作台9的上方设有开闭自如的面线切断剪刀(省略图示),在工作台9的下方设有开闭自如的底线切断剪刀(省略图示),由切线驱动缸51(如图4所示)开闭这些剪刀,在缝制结束后可通过进行闭合而分别切断面线与底线。此外,如图3所示,以在衣料位于沿形成在衣料上的线迹的缝制末端部到机针2、3的前后方向的距离为距离L5的位置时、可切断从机针2、3引到衣料上的面线的方式配置面线切断剪刀,并以可切断从旋梭装置引到衣料上的底线的方式配置底线切断剪刀。
如图2及图3所示,该嵌条缝制装置1具有用于在被形成的线迹的两端部形成V字形切缝的角切刀装置30。该角切刀装置30,通过使一个角切刀从形成在工作台9上的缺口9a出没而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切缝。以下,对切刀装置30详细地进行说明。
角切刀装置30,具有配置在工作台9的下方的两个切刀机构33、34,切刀机构33、34分别具有构成角切刀的切刀46,一个角切刀由切刀机构33的切刀46与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构成。切刀机构33、34,为以通过机针2、3的中间点的前后方向的线为中心相互对称的结构。由此,以下对切刀机构33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于切刀机构34在与切刀机构33对称的构成要件上使用相同的符号故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工作台9的图示。
切刀机构33,除了切刀46以外,还具有使切刀46前后移动的移动机构、使切刀46在从缺口9a向上凸出的位置与从缺口9a向下引入的位置之间升降的升降机构、以及使切刀46相对于通过切刀46的左右的线对称地反转的旋转机构。
下面,对移动机构进行说明。在工作台9的下方,沿缺口9a前后延伸设置的导引轴35、36相互平行地被固定在工作台9上。导引轴35被配置在通过机针2、3的中间点的前后方向的线的左方,导引轴36被配置在导引轴35的左方。
导引轴35、36,贯通插入到大致长方体形的基台37中。基台37被导引轴35、36所引导可以前后自由滑动。在基台37的右边缘附近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在该通孔中贯通插入有升降轴41。通过在升降轴41的上端固定切刀46,而使切刀46与基台37一体前后自由移动。在基台37的前方与后方,分别绕左右方向的轴心可以旋转自如地设有皮带轮38、39,环形皮带47呈环状缠挂在皮带轮38、39上。该环形皮带47的一部分被安装在基台37上。另外,皮带轮38被固定在前后移动用马达40的动力输出轴40a上,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驱使旋转。通过环形皮带47将前后移动用马达40的动力传递给基台37,从而使基台37及切刀46前后移动。
其次,对升降机构进行说明。升降轴41,相对于基台37可以上下自由滑动,切刀46可以与升降轴41呈一体上下自由移动。在基台37的下方,设有使输出轴42a进行升降动作的、上方指向输出轴42a的升降驱动缸42,输出轴42a的前端部与升降轴41同轴地固定在升降轴41的下端。由升降驱动缸42驱使升降轴41上下运动。该升降驱动缸42被安装在基台37上,并能够与基台37一体前后移动。通过升降驱动缸42驱动切刀46上下运动,而使切刀从工作台9的缺口9a向上凸出并且从缺口9a向下拉入。此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用于将升降驱动缸42安装在基台37上的部件的图示。另外,在将角切刀(两个切刀46、46)从衣料向下拉入的位置与从衣料向上凸出的位置之间升降的上下运机构,由切刀机构33的升降机构、及切刀机构34的升降机构构成。
接着,对旋转机构进行说明。输出轴42a相对升降驱动缸42可绕其轴自由旋转,升降轴41相对基台37可绕其轴自由旋转。切刀46可以与升降轴41一体绕升降轴41的轴自由旋转360°,能够旋转到以左右方向的线为中心对称的角度。在升降轴41的下端部固定有与升降轴41同轴的皮带轮43。在皮带轮43的后方配置有皮带轮44,在皮带轮43与皮带轮44上呈环状缠挂有环形皮带45。皮带轮44被固定在反转用马达50的动力输出轴50a上,通过反转用马达50(反转机构,构成旋转机构)使皮带轮44绕动力输出轴50a旋转。该反转用马达50被安装在基台37上,并能够与基台37一体前后移动。此外,在图2及图3中,省略了用于将反转用马达50安装在基台37上的部件的图示。另外,使角切刀相对于左右方向的线对称地反转的反转机构,由切刀机构33的旋转机构及切刀机构34的旋转机构构成。
然后,对切刀46进行说明。切刀的刀尖46a指向上方。切刀46的刀背46b上下延伸设置,在俯视观察时大致与通过机针2、3的中间点的前后的线相重合。切刀46的刀刃46c的前端侧的边46d与刀背46b在刀尖46a处侧视呈锐角相交,刀刃46c的下侧的边46e与边46d呈钝角相交。从刀刃46c到刀背46b的宽度越向下越大。切刀46的刀刃46c俯视观察呈直线状。在俯视观察切刀46时,切刀46的刀背46b与升降轴41相重合形成同轴。以下,以刀背46b为基准对沿前后的切刀46的位置进行说明。
在图3中,用L1表示俯视观察时的刀刃46c的整个刀刃的长度,在该例中L1为10mm。另外,用L2表示在基台37的前后的移动范围内、当切刀46位于最靠近机针2、3的后端位置P2时的沿从切刀46到机针2、3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用L3表示当切刀46位于最远离机针2、3的前端位置P3时的沿从切刀到机针2、3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用L4(L4=L3—L2)表示从前端位置P3到后端位置P2的距离。在该例中,L2为90mm,L3为170mm,L4为80mm。L5比L2小,且比L2—L1小。在该例中,L5为40mm。
另外,在后端位置P2附近设有原点传感器48,用于检测切刀46位于最靠近机针2、3的后端位置P2的情况。并且,在升降轴41附近的基台37上装有角度原点传感器49(如图4所示),用于检测在绕升降轴41的轴旋转过程中切刀46的角度成为原点角度的情况,在该例中,利用角度原点传感器49,对切刀46的刀背46b指向相反侧的切刀机构34、并俯视观察时的刀刃46c相对前后方向呈直角时的角度作为原点角度来进行检测。
然后,参照图4,对嵌条缝制装置1的控制装置60进行说明。该控制装置60也兼作角切刀装置30的控制装置。
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60具有CPU61、RAM62、ROM63。在CPU61上通过驱动电路连接着缝纫机马达8、送布马达18、前后移动用马达40(移动机构)、升降驱动缸42(上下运机构)、反转用马达50、及切线驱动缸51,从而实现由CPU进行控制。
此外,在图4中,图示了切刀机构33的前后移动用马达40、升降驱动缸42、反转用马达50,而切刀机构34的前后移动用马达40、升降驱动缸42、反转用马达50也通过驱动电路与CPU61相连接,并通过CPU61进行控制。
CPU61上连接有原点传感器48,在原点传感器48检测到切刀46位于后端位置P2时,向CPU61输出检测信号。在CPU61上还连接角度原点传感器49,当角度原点传感器49检测到切刀46位于原点角度时,向CPU61输出检测信号。
另外,CPU61还连接有能够以多级踏下、用于指示缝纫机马达8或送布马达18的工作·停止的踏板65。
另外,在CPU61上连接有操作面板64。操作面板64,通过操作者进行操作而向CPU61输出对应操作内容的操作信号。对操作者来说作为可以由操作面板64进行设定的数据包括线迹的长度。所谓线迹的长度,是由机针2、3形成的线迹的长度。能够从操作面板64设定的线迹长度有一定的范围,最大为[L2+L1](在该例中,为180mm),最小为L7(为2×L1≤L7<L2+L1—L5,在该例中,为35mm)。另外,线迹的长度能够以规定单位进行设定,在该例中能够以1mm单位进行设定。但是,在形成倾斜嵌条孔时,能够设定的线迹长度最大为L6(为L2+L1—L5≤L6<L3+L1,在该例中,为160mm)。此外,详细地在后面进行说明,若形成倾斜嵌条孔,则由机针2、3形成的两条线迹前后错开。
如图17所示,对操作者来说,作为利用操作面板64可以进行设定的数据,包括沿从由切刀46、46形成的切缝的端部到由机针2、3形成的切缝的左右方向的距离W、及左右方向的线与切缝所成的角度θ1。
另外,对操作者来说作为可以利用操作面板64进行设定的数据,包括沿形成倾斜嵌条孔时的两条线迹的前后方向的错位量。
CPU61,将RAM62的规定区域作为作业区域,按存储在ROM63中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由该处理输入来自操作面板64的操作信号、或输入来自连接的各种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或通过各驱动电路向马达8、18、40、50或驱动缸42、51输出控制信号。通过CPU64实行控制程序并按控制程序进行处理,而按照程序的时序控制马达8、18、40、50或驱动缸42、51工作或停止。
具体如后详述,CPU61在使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工作进行缝制的过程中,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控制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以使切刀46、46位于线迹的起缝的端部(下游侧的端部)在缝制结束时的位置的下方。此外,切刀46、46位于线迹的起缝的端部(下游侧的端部)在缝制结束时的位置的下方的时间,也可以比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停止、结束缝制的时间晚一些。
另外,CPU61,在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结束缝制后使升降驱动缸42、42工作,控制升降驱动缸42、42,使切刀46、46凸出在衣料上。此外,也可以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即将停止之前,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工作,在切刀46、46即将凸出在衣料上之前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结束缝制。
另外,CPU61,在由切刀46、46在起缝的端部形成切缝后使送布马达18工作,由大按脚10、11将衣料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输送到前方。
另外,CPU61,在将衣料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输送到前方的过程中,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并控制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以使在解除大压脚10、11对衣料的按压时、使切刀46、46位于线迹的止缝端部(上游侧的端部)所处的位置的下方。
另外,CPU61,在将衣料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输送到前方的过程中,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并控制反转用马达50、50以使切刀46、46相对于通过刀背46b的左右方向的线成对称地反转。
另外,CPU61,在衣料位于解除大压脚10、11对衣料的按压的解除位置后使送布马达18停止。
另外,CPU61,在停止送布马达18、衣料位于解除位置后,控制升降驱动缸42、42以使切刀46、46凸出在衣料上。此外,也可以在送布马达18即将停止前,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工作,在切刀46、46即将凸出在衣料上之前停止送布马达18而使衣料位于解除位置。
接着,参照图5的流程图对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处于接通状态时,CPU61将储存在ROM63中的程序展开到RAM62上实行。而且CPU61控制马达8、18、40、50及驱动缸42、51,利用缝纫机马达8的动作将机针2、3移动到上升位置,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作将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作将切刀46、46移动到后端位置P2,利用反转用马达50、50使切刀46、46旋转到原点角度,利用升降驱动缸42、42的动作使切刀下降,利用切线驱动缸51的动作打开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步骤S1)。这时,嵌条器17也向与嵌条放置台14相对向的位置移动。大压脚10、11也上升从工作台9上离开。
而且,操作者,在嵌条放置台14与兜盖布放置台15之间将衣料放置在工作台9上,将嵌条布放置在嵌条放置台14上。另外,若操作者在操作面板64上进行操作来设定线迹的长度,则CPU61将从操作面板64输入的线迹长度暂时储存在RAM62中(步骤S2)。
而且,CPU61判断是否踏下踏板65到第一级(步骤S3)。在由操作者踏下踏板65时(步骤S3:是),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由送布马达18将大压脚10、11移向后方。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位于嵌条放置台14与兜盖布放置台15之间,则CPU61使送布马达18停止,而大压脚10、11停止。而且,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下降,大压脚10、11按压在衣料上。而且,如果嵌条器17进行输送将嵌条布从嵌条放置台14重叠在衣料上,则折入板12、13相互靠近地凸出,将嵌条折曲成倒T字状形进行保持(步骤S4)。
然后,CPU65判断是否踏下踏板65到第二级(步骤S5)。在踏板65被踏下到第二级时(步骤S5:是),通过CPU61使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工作,大压脚10、11开始向前方移动,机针2、3开始上下运动,由缝纫机主体4开始进行缝制。通过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而由大压脚10、11将嵌条布及衣料向前方输送,通过机针2、3的上下运动而在嵌条布及衣料上形成两条平行线迹。此外,在缝制过程中以规定时序由离合器从缝纫机马达8向中央切刀16传递动力,在两条线迹之间形成与该线迹平行的切缝。
在缝制过程中的CPU61进行的处理,根据被设定的线迹长度而有所不同,若被设定的线迹长度为L,则在缝制刚开始后,CPU61判断是否为“L2+L1≤L≤L3+L1”(以下,称为条件(a))(步骤S7),并且判断是否为“L2+L1—L5≤L<L2+L1”(以下称为条件(b))(步骤S8)。而且,当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满足条件(a)时(步骤S7:是),CPU61实行处理A(步骤S9),当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满足条件(b)时(步骤S8:是),CPU61实行处理B(步骤S10),当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均不满足条件(a)、(b)时(步骤S7:否,步骤S8:否),CPU61实行处理C(步骤S11)。
下面,参照图6、图7对处理A进行说明。
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从后端位置P2向前方移动。而且,如图7(a)所示,如果切刀46、46从后端位置P2仅移动(L—L2—L1),则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停止,切刀46、46在从机针2、3向前方仅离开(L—L1)的位置停止(步骤SA1)。在后述的步骤SA3中,在缝制结束、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时,由机针2、3形成的线迹的前侧的端部(起缝端部)在步骤SA1中位于切刀46、46移动位置的上方。在切刀46、46向前方移动时,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而使切刀46、46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如图18中实线所示的那样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成为V字形状的一个角切刀,且V字形状的底部(即,刀背46b、46b)指向后方。此外,在图7(a)中,从左观察示意机针2及切刀46。
然后,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线迹长度L(步骤SA2)。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线迹长度L时(步骤SA2:是),CPU61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步骤SA3)。如图7(a)所示,通过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停止,而以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了线迹长度L的线迹101、102的状态使机针2、3停止并且大压脚10、11也停止,结束缝制。这时,在从俯视观察时,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大致与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相重叠。此外,在图7(a)中,是俯视观察所示的线迹101、102。另外,线迹101是由机针2形成的线迹,线迹102是由机针3形成的线迹,通过中央切刀16的上下运动而在线迹101与线迹102之间形成切缝103。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A4)。切刀46、46上升、从缺口9a凸出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将衣料及嵌条布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切入成V字形状。因此,大致在缝制结束的同时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V字形切缝104,但是切刀机构33的切刀46形成V字形切缝104中的左侧的边,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形成V字形切缝104中的右侧的边。而且,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如上所述,由于切刀46、46在予缝制过程中位于缝制结束时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的位置的下方,故无需仅为了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而在缝制结束后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并使之停止。因此,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所需的时间。另外,由于在切刀46、46上升形成切缝104时,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从而可靠地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切缝104。
然后,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如图7(b)所示,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向后方移动。而且,在切刀46、46仅向后方移动(L—L2—L1)后,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停止,切刀46、46在后端位置P2停止(步骤SA5)。在后述的步骤SA10中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在步骤S12中,在解除大压脚10、11对衣料的按压时,线迹的后侧的端部(止缝端部)位于在步骤SA5切刀46、46移动的位置的上方。在切刀46、46向后方移动时,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而如图18的双点划线所示那样,俯视观察切刀46、46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70为中心旋转到呈线对称的位置。据此,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呈V字形状且V字形状的底部指向前方。如图18所示,通过切刀46以升降轴41为中心旋转而反转到切刀46呈线对称的位置,因此切刀46反转的轨道为如箭头α那样的最小限,其旋转角度也不足180°,能够迅速地将切刀46进行反转。
另外,在切刀46、46移动旋转时,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并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通过大压脚10、11将衣料及嵌条布也向前方输送(步骤SA6)。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过程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A7),并且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前方移动了(L2—L1)(步骤SA8)。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A7:是),则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并利用切线驱动缸51的动力使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动作,而由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面线与底线(步骤SA9)。此外,在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动作时,CPU61暂时将送布马达18停止,如果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的动作结束,则再次使送布马达18工作。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步骤SA8:是),则CPU61使送布马达停止(步骤SA10)。由于送布马达18停止而使大压脚10、11停止在解除位置,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大致重叠于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上的位置。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A11)。切刀46、46通过上升而从缺口9a凸出到衣料及嵌条布上面,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将衣料及嵌条布切入成V字形状。据此,大致在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向解除位置的移动的同时、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V字形状的切缝105,其中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形成切缝105的左侧的边,切刀机构34的切刀46形成切缝105的右侧的边。而且,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而且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上升(步骤S1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不成为断开状态(步骤S13:否),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成为断开状态(步骤S13:是),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结束。如上所述,由于在按压解除时切刀46、46予先位于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所处的位置的下方,故无需仅为了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5而在缝制结束后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并使之停止。因此,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后到完成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所需的时间。
下面,对照图8、图9对处理B进行说明。
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并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从后端位置P2向前方移动。而且,如图9(a)所示,当切刀46、46仅从后端位置P2移动了(L+L5—L2—L1)时,CPU61停止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切刀46、46在从机针2、3仅向前方离开(L+L5—L1)的位置停止(步骤SB1)。在后述的步骤SB6中为了切线而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后,由机针2、3所形成的线迹的前侧的端部在步骤SB1中位于切刀46、46移动的位置的上方。在切刀46、46向前方移动时,通过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而使切刀46、46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成为俯视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后方的状态。此外,在图9(a)中所示的是从左侧观察的机针2及切刀46。
接着,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线迹长度L(步骤SB2)。当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向前方仅移动了线迹长度L时(步骤SB2:是),CPU61使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停止(步骤SB3)。因此,以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线迹长度L的线迹101、102的状态将机针2、3停止并且大压脚10、11停止,缝制结束。此外,在步骤SB3中,CPU61也可以不使送布马达18停止。
然后,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并通过大压脚10、11向前方输送衣料及嵌条布(步骤SB4)。此外,在上述步骤SB3中,当CPU61不停止送布马达18时,省略步骤SB4的处理,在缝制结束后继续向前方输送衣料及嵌条布。
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B5)。此外,在步骤SB3中,在CPU61不停止送布马达18时,在步骤SB5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L5。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5、或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L5)(步骤SB5:是),则通过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以此停止大压脚10、11(步骤SB6)。此时,如图9(a)所示,在俯视时,以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大致重叠在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上的状态,衣料及嵌条布随大压脚10、11一起停止。
下面,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通过切线驱动缸51的动力使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动作,而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面线与底线(步骤SB7)。这时,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驱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B8)。据此,切刀46、46,从缺口9a凸出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切入衣料及嵌条布,形成V字形切缝104。然后,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如上所述,由于切刀46、46予先在缝制过程中位于在切线时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所处的位置的下方,故无需仅为了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而在缝制结束后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并使之停止。从而,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所需的时间。
然后,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如图9(b)所示,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向后方移动。而且,当切刀46、46仅向后方移动了(L+L5—L2—L1)时,CPU61停止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并使切刀46、46在后端位置P2停止(步骤SB9)。在后述的步骤SB12中,停止衣料及嵌条布的输送,在步骤S12中,在解除大压脚10、11对衣料的按压时,线迹的后侧的端部位于在步骤SB9中切刀46、46移动的位置的上方。在切刀46、46的移动中,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以此俯视观察切刀46、46旋转到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70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如图18所示)。据此,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前方。
另外,在切刀46、46移动并旋转时,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并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通过大压脚10、11也使衣料及嵌条布也向前方移动(步骤SB10)。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切线时停止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L5)(步骤SB11)。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L5)(步骤SB11:是),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步骤SB12)。并利用送布马达18的停止使大压脚10、11停止在解除位置,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与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大致重叠的位置。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B13)。这样,切刀46、46大致在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向解除位置的移动,并凸出到工作台9上,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将衣料及嵌条布形成V字形切缝105。而且,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而且,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上升(步骤S1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不为断开状态(步骤S13:否),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为断开状态(步骤S13:是),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结束。如上所述,由于切刀46、46予先位于在按压解除时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所处的位置的下方,故无需仅为了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5而在缝制结束后输送衣料及嵌条布并使之停止。
下面,参照图10、图11对处理C进行说明。
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并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从后端位置P2向前方移动。而且,如图11(a)所示,如果切刀46、46仅从后端位置P2移动了(L2—2×L1),则CPU61停止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切刀46、46停止在从机针2、3仅向前方离开(L+L2—2×L1)的位置(步骤SC1)。这时,通过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从而使切刀46、46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成为俯视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后方的状态。此外,在图11(a)中出示的是从左观察的机针2及切刀46。
接着,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线迹长度L(步骤SC2)。当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向前方仅移动了线迹长度L时(步骤SC2:是),CPU61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步骤SC3)。因此,以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线迹长度为L的线迹101、102的状态、机针2、3停止并且大压脚10、11停止,缝制结束。
然后,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并通过大压脚10、11向前方输送衣料及嵌条布(步骤SC4)。
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C5),并且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步骤SC6)。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C5:是)、则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通过切线驱动缸51的动力使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动作,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面线与底线(步骤SC7)。此外,在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动作时,CPU61暂时停止送布马达18,如果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的动作结束,则再次使送布马达18工作。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步骤SC6:是),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步骤SC8)。通过送布马达18的停止而使大压脚10、11停止在解除位置,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大致重叠在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上的位置。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驱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C9)。据此,切刀46、46,在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向解除位置的移动的同时向工作台9上凸出,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切入衣料及嵌条布,形成V字形切缝104。然后,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
然后,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工作,如图11(b)所示,利用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动力使切刀46、46向后方移动。而且,如果切刀46、46仅向后方移动了(L—2×L1),则CPU61停止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并使切刀46、46在后端位置P2停止(步骤SC10)。这时,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从俯视观察切刀46、46旋转到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70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如图18所示)。据此,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前方,并且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分别大致重叠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上。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C11)。切刀46、46凸出到工作台9上,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将衣料及嵌条布形成V字形切缝105。而且,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然后,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上升(步骤S1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不为断开状态(步骤S13:否),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为断开状态(步骤S13:是),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结束。
此外,在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均不满足条件(a)、(b)时(步骤S7:否,步骤S8:否),CPU61也可以取代上述处理C而进行以下所述的处理C’。
在处理C’中,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工作过程中,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而使切刀46、46在后端位置P2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后方(步骤SD1)。此外,在图13(a)中,出示了从左观察的机针2及切刀46。
接着,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线迹长度L(步骤SD2)。当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向前方仅移动了线迹长度L时(步骤SD2:是),CPU61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步骤SD3)。因此,以在衣料及嵌条布上形成线迹长度为L的线迹101、102的状态停止机针2、3并且停止大压脚10、11,缝制结束。
然后,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并通过大压脚10、11向前方输送衣料及嵌条布(步骤SD4)。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D5),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L)(步骤SD6)。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5(步骤SD5:是)、则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通过切线驱动缸51的动力使面线切断剪刀及底线切断剪刀动作,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面线与底线(步骤SD7)。
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L)(步骤SD6:是),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步骤SD8)。通过送布马达18的停止使大压脚10、11停止,而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大致重叠在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上的位置。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驱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D9)。据此,切刀46、46,凸出在工作台9上,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切入衣料及嵌条布,形成V字形切缝104。然后,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
然后,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50工作,从而俯视观察切刀46、46旋转到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步骤SD10)。据此,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46呈V字形且V字形的底部指向前方。
然后,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利用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并通过大压脚10、11向前方输送衣料及嵌条布(步骤SD11)。在大压脚10、11的移动中,CPU61判断大压脚10、11是否从形成切缝104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2×L1)(步骤SD12)。而且,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L—2×L1)(步骤SD12:是),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步骤SD13)。通过送布马达18的停止而大压脚10、11停止,衣料及嵌条布停止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大致重叠在各自的切刀46、46的刀刃46c、46c上的位置。
接着,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接通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上升(步骤SD14)。据此,切刀46、46凸出到工作台9上,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将衣料及嵌条布切入,形成V字形切缝105。然后,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处于断开状态,升降驱动缸42、42分别使切刀46、46下降。
而且,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上升(步骤S1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不为断开状态(步骤S13:否),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转移到步骤S2,如果嵌条缝制装置1的主电源为断开状态(步骤S13:是),则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结束。
以上说明的嵌条缝制装置1的动作,是形成平行嵌条孔时的动作,而以下对形成倾斜嵌条孔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形成平行嵌条孔时,机针2、3同时上下运动并且机针2、3的上下运动同时停止,而在形成倾斜嵌条孔时,机针2、3的上下运动开始·上下运动停止的时序错开。
嵌条缝制装置1在形成倾斜嵌条孔时也进行与图5、6、8、10、12大致相同的动作·处理。因而,以下主要对不同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上述步骤S2中,若操作者通过操作面板64设定线迹的长度并且设定两条线迹的错位量,则CPU61暂时将从操作面板64输入的线迹长度及错位量储存到RAM62中。
其次,与上述步骤S3、4相同,在由操作者踏下踏板65时,由送布马达18向后方移动大压脚10、11,由驱动缸使大压脚10、11下降,嵌条器17输送嵌条布将其从嵌条布放置台14重叠在衣料上,由折入板12、13将嵌条布折曲成倒T字形。
在步骤S5、步骤S6中,嵌条缝制装置1如下所述进行动作。即,在将踏板65踏下第二级时,通过CPU61使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工作,机针2、3开始上下运动,并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开始移动,开始由缝纫主体4进行缝制。这里,由离合器将动力从缝纫机马达8向机针2、3中的一方传递,并切断向机针2、3中的另一方的动力,机针2、3中的一方开始上下运动。以下,对作为先开始上下运动的部件的机针2进行说明。而且,在将上述步骤S2中设定的错位量设为ΔL的情况下,当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仅向前方移动了ΔL时,由离合器将动力从缝纫机马达8也向另一方的机针3传递,机针2、3均上下运动。而且,在将上述步骤S2中设定的线迹长度设为L的情况下,当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仅向前方移动了L时,由离合器切断从缝纫机马达8向一方的机针2的动力,仅另一方的机针3上下运动。
而且,与上述步骤S7、S8相同,在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满足条件(a)时,CPU61实行处理A,当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满足条件(b)时,CPU61实施行处理B,当被设定的线迹长度L均不满足条件(a)、(b)时,CPU61实行处理C。以下,左侧的切刀机构33的构成要件的符号使用“L”,右侧的切刀机构34的构成要件的符号使用“R”,对于处理A、B、C进行说明。
在处理A中,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如图14(a)所示,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工作,前后移动用马达40L使切刀46L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L2—L1+ΔL),并且前后运动用40R使切刀46R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L2—L1)。这时,通过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L、50R工作,而使切刀46L、46R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L的刀背46b指向右斜后方,切刀46R的刀背46b指向左斜后方。
在接着的步骤SA2及步骤SA3中,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L+ΔL)时,CPU61使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停止。据此,机针3也停止。其次,与上述步骤SA4相同,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从而升降驱动缸42L、42R分别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由上升的切刀46L、46R分别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a、104b。然后,如图14(b)所示,与上述步骤SA5相同,CPU61使马达40L、40R、50L、50R工作,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使切刀46L、46R仅向后方移动(L—L2—L1),并且由反转用马达50L、50R使切刀46L、46R旋转到俯视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
另外,与步骤SA6相同,在切刀46L、46R移动的中,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由送布马达18使衣料及嵌条布与大压脚10、11一起向前方输送。而且,与步骤SA7及步骤SA9相同,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L5时,通过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使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机针2、3的面线与底线。
而且,与步骤SA8及步骤SA10相同,如果大压脚10、11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L2—L1),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接着,与上述步骤SA11相同,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由升降驱动缸42L、42R分别驱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通过上升的切刀46L、46R而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分别形成切缝105a、105b。
在处理B中,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如图15(b)所示,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工作,前后移动用马达40L使切刀46L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L5—L2—L1+ΔL),并且前后移动用马达40R使切刀46R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L5—L2—L1)。这时,通过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L、50R工作,使切刀46L、46R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L的刀背46b指向右斜后方,切刀46R的刀背46b指向左斜后方。
在接着的步骤SB2及步骤SB3中,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L+ΔL)时,CPU61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据此,机针3也停止。
其次,与上述步骤SB4~SB6相同,CPU61控制送布马达18,由送布马达18使大压脚10、11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L5。
而且,与上述步骤SB7相同,通过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机针2、3的面线与底线。这时,与上述步骤SB8相同,通过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而升降缸42L、42R分别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由上升的切刀46L、46R分别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形成切缝104a、104b。
然后,与上述步骤SB9相同,CPU61使马达40L、40R、50L、50R工作,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使切刀46L、46R仅向后方移动(L+L5—L2—L1),并且由反转用马达50L、50R使切刀46L、46R旋转到俯视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这时,与步骤SB10~SB12相同,在切刀46L、46R的移动中,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由送布马达18使衣料及嵌条布与大压脚10、11一起从切线时的位置仅向前方输送(L2—L1—L5)。
然后,与上述步骤SB13相同,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由升降驱动缸42L、42R分别驱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通过上升的切刀46L、46R而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分别形成切缝105a、105b。
在处理C中,在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的驱动中,如图16(a)所示,CPU61使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工作,前后移动用马达40L使切刀46L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2×L1+ΔL),并且前后运动用40R使切刀46R从后端位置P2仅向前方移动(L—2×L1)。这时,通过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L、50R工作,切刀46L、46R分别以刀背46b、46b为中心旋转,在俯视观察时,切刀46L的刀背46b指向右斜后方,切刀46R的刀背46b指向左斜后方。
在接着的步骤SC2及步骤SC3中,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开始时的位置仅向前方移动了(L+ΔL)时,CPU61停止缝纫机马达8及送布马达18。因此,机针3也停止。
接着,与上述步骤SC4相同,CPU61使送布马达18工作,由送布马达18的动力使大压脚10、11向前方移动,由大压脚10、11将衣料及嵌条布也向前方输送。而且与步骤SC5及步骤SC7相同,在大压脚10、11从缝制结束时的位置向前方仅移动了L5时,通过CPU61使切线驱动缸51工作,面线切断剪刀与底线切断剪刀分别切断机针2、3的面线与底线。
而且,与上述步骤SC6及步骤SC8相同,如果大压脚10、11仅向前方移动(L2—L1),则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接着,与上述步骤SC9相同,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升降驱动缸42L、42R分别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通过上升的切刀46L、46R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分别形成切缝104a、104b。
其次,如图16(b)所示,与上述步骤SC10相同,CPU61使马达40L、40R、50L、50R工作,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L、40R使切刀46L、46R仅向后方移动(L—2×L1),并且由反转用马达50L、50R使切刀46L、46R旋转到俯视以通过刀背46b的左右的线为中心成线对称的位置。接着,与上述步骤SC11相同,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L、42R工作,而升降驱动缸42L、42R分别使切刀46L、46R上下运动,通过上升的切刀46L、46R在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分别形成切缝105a、105b。
通过以上的动作,在由切刀46、46形成切缝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7所示的那样,切缝104的端部104c不与切缝102的前侧的端部102a重合。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测定沿从切缝104的端部104c到线迹102的左右方向的距离W,测定切缝103的法线103a与切缝104之间所成的角度θ1。然后,若在接下来的循环的步骤S2中操作者操作操作面板64、设定距离W及角度θ1,则CPU61暂时将从操作面板64输入的距离W及角度θ1存储到RAM62中。而且,CPU61从输入的距离W及角度θ1、利用以下的式(1)、式(2)、计算出修正移动量D及修正角度θ2。
cosθ2=W/L1+cosθ1…(1)
D=L1×(sinθ1—sinθ2)…(2)
而且,在上述步骤SA1、上述步骤SB1,上述步骤SC1中,CPU61控制前后移动用马达40R,调节切刀46R的前后位置,使由前后移动用马达40R将切刀46R向前方移动的移动距离比上述说明的情况仅多修正移动量D。另外,CPU61使反转用马达50R工作,将使切刀46R旋转时的旋转角度调节为修正角度θ2。以此来调节由切刀46R在下一循环中形成的切缝104的端部104c与线迹102的前侧的端部102a的距离,并能够使切缝104的端部104c与线迹102的前侧的端部102a相重合。此外,在切缝104的端部不与线迹101的前侧的端部相重合时,也与前后移动用马达40R及反转用马达50R相同地控制前后移动用马达40L,在切缝105的端部不与线迹101、102的后侧的端部重合时,也同样地控制马达40L、40R、50L、50R。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在嵌条缝制装置1中设有1个角切刀装置30,可以由该角切刀装置30在线迹101、102的前侧的端部及后侧的端部的双方形成切缝104、105。因此,能够减少嵌条缝制装置1的都件数。
另外,切刀46、46通过以各自的升降轴41、41为中心旋转,而反转到以左右方向的线为中心成对称的位置。因此,最小限度地抑制切刀46、46反转时的轨迹,能够迅速地使切刀46、46反转。
此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要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及设计的变更。
上下运机构,通过分别对切刀机构33、34设置单独的升降机构,而能够单独上下驱动切刀46、46,但是也可以使切刀46、46一体上下运动。例如,也可为:升降轴41、41并不相对基台37上下自由运动,切刀机构33、34双方的导引轴35、36相对工作台9可自由上下运动地被支撑,由1个驱动缸对每个切刀机构33、34上下驱动切刀46、46。
另外,在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C’中,CPU61停止前后移动用马达40、40的时间(步骤SA1、步骤SB1、步骤SC1、步骤SD1),也可以比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的时间(步骤SA3、步骤SB6、步骤SC6、步骤SD6)晚。
另外,在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C’中的起缝端部形成切缝104的情况下,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的时间(步骤SA3、步骤SB6、步骤SC8、步骤SD8)也可以比CPU61使升降驱动缸42、42开始工作的时间(步骤SA4、步骤SB8、步骤SC9、步骤SD9)晚。在这种情况下,也在切刀46、46上升到达衣料上时,CPU61停止送布马达18,而停止衣料的输送。同样,在处理A、处理B、处理C’的止缝端部形成切缝105的情况下,CPU61使送布马达18停止的时间(步骤SA10、步骤SB12、步骤SD13)也可以比升降驱动缸42、42开始上升的时间(步骤SA11、步骤SB13、步骤SD14)晚。在切刀46、46上升到达衣料上时,停止衣料的输送。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仅为了在线迹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不停止布料的输送,在缝制结束时布料的输送必然停止,使角切刀位于此时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方,因此,缩短了从缝制结束到完成在下游侧的端部形成切缝所需的时间。另外,由于在角切刀上升形成切缝时,停止布料的输送,故能够可靠地形成切缝。
另外,切刀反转而相对通过构成角切刀的一对切刀、与送布方向成直角的线对称,因此,能够在线迹的两端部形成切缝。从而能够减少嵌条缝制装置的部件数。

Claims (6)

1.一种嵌条缝制装置,包括:
使按压布料的大压脚沿送布方向移动的送布驱动机构,和
在所述布料上上下驱动两根机针的机针驱动机构,和
在所述两根机针的所述送布方向的下游、配置在所述布料的下方、形成V字形切缝的1个角切刀,和
使所述角切刀在从所述布料向下拉入的位置与从所述布料向上凸出的位置之间升降的上下运机构,和
使所述角切刀反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角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呈直角的线对称的反转机构;
通过所述送布驱动机构的工作、所述大压脚将所述布料向所述送布方向输送,同时通过所述机针驱动机构的工作使所述机针上下运动而形成两条线迹,在所述送布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线迹的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上下运机构的工作而使所述角切刀上升、形成一方的V字形切缝,然后由所述反转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反转,在所述线迹的另一方的端部通过所述上下运机构的工作使所述角切刀上升形成另一方的V字形切缝,其特征在于,具有:
使所述角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和
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直到所述机针驱动机构及所述送布驱动机构停止、缝制结束为止,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角切刀位于缝制结束时的所述线迹的所述送布方向下游侧端部的下方,并且为了在大致与缝制结束的同时形成所述一方的V字形切缝而控制所述上下运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凸出在停止的所述布料上。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机构,从所述一方的V字形切缝结束后到将所述布料输送到解除由所述大压脚对所述布料的按压时的解除位置为止,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角切刀位于所述线迹的所述送布方向上游侧的端部在解除时所处位置的下方,同时,控制所述反转机构,使所述角切刀反转、使其相对于通过所述角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呈直角的线对称;控制所述上下运机构,以便在将所述布料向解除由所述大压脚对所述布料按压的解除位置移动结束时形成所述另一方的V字形切缝、而使所述角切刀凸出在已停止的所述布料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切刀由用于形成V字形切缝的一方的边的一方的切刀及用于形成V字形切缝的另一方的边的另一方的切刀构成,
所述反转机构,由一方的旋转机构及另一方的旋转机构构成,所述一方的旋转机构,使所述一方的切刀以所述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使其对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所述另一方旋转机构,使所述另一方的切刀以所述另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使其对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嵌条缝制装置还具备具有所述反转机构的角切刀装置,所述反转机构具有:
一方的旋转机构,该一方的旋转机构,使一方的切刀以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一方的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以及
另一方的旋转机构,该另一方的旋转机构,使另一方的切刀以另一方的切刀的上下轨道为轴、旋转成相对于通过所述另一方的切刀并与所述送布方向垂直的线呈对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切刀装置,具有使所述一方的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一方的移动机构、以及使所述另一方的切刀向所述送布方向移动的另一方的移动机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条缝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所述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通过控制所述一方的移动机构而调节所述一方的切刀的位置,并且通过控制所述一方的旋转机构而调节所述一方的切刀的角度,并调节从由所述两根机针的一方的机针形成的线迹的端部到由所述一方的切刀形成的切缝的端部的距离。
CNB2003101201122A 2002-12-05 2003-12-05 嵌条缝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8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53484A JP4236454B2 (ja) 2002-12-05 2002-12-05 玉縁縫製装置
JP2002353484 2002-12-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4597A CN1504597A (zh) 2004-06-16
CN100537877C true CN100537877C (zh) 2009-09-09

Family

ID=32708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2011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7877C (zh) 2002-12-05 2003-12-05 嵌条缝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236454B2 (zh)
KR (1) KR101097496B1 (zh)
CN (1) CN100537877C (zh)
CZ (1) CZ304970B6 (zh)
DE (1) DE10356587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3658B2 (ja) 2005-01-28 2010-11-04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799946B2 (ja) * 2005-07-29 2011-10-26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2007089987A (ja) * 2005-09-30 2007-04-12 Juki Corp 玉縁縫いミシン
JP4823643B2 (ja) * 2005-10-24 2011-11-24 Juki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3352329B (zh) * 2013-07-12 2015-12-16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缝纫机、缝纫辅助装置及缝纫方法
CN104120553B (zh) * 2014-07-18 2016-03-30 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 缝纫机用自动撇缝装置
CN114457514B (zh) * 2021-12-24 2023-09-08 石狮市伟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领缝纫机及多色圆领的缝纫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20481A (en) 1973-08-08 1974-06-28 Duerkoppwerke Device for use in sewing apparatus
JPS5272658A (en) 1975-12-11 1977-06-17 Pfaff Ind Masch Device for edging opening of cut cloth piece of suit
DE2932664C2 (de) 1979-08-11 1983-01-20 Dürkoppwerke GmbH, 4800 Bielefeld Schneidvorrichtung an einem Paspeltaschenautomaten
JP2644042B2 (ja) 1989-06-12 1997-08-25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玉縁縫いコーナー切り自動調整装置
DE4224034C2 (de) 1991-07-25 2001-10-04 Brother Ind Ltd Nähmaschine
DE4223966C1 (de) * 1992-07-21 1993-10-07 Duerkopp Adler Ag Näheinheit zur Herstellung eines Tascheneingriffs
DE19845623C1 (de) 1998-10-05 2000-02-17 Duerkopp Adler Ag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DE19845624C1 (de) * 1998-10-05 2000-05-11 Duerkopp Adler Ag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DE19908894C1 (de) 1999-03-02 2000-08-03 Beisler Gmbh Nähanlage zur Herstellung einer paspelierten Taschenöffnung
DE10102406B4 (de) 2000-01-14 2006-05-24 Juki Corp., Chofu Vorrichtung zum Einschneiden eines Paspelstreifens und zum Übertragen des Paspelstreifens auf ein Hauptnähgut
JP2002011271A (ja) 2000-06-27 2002-01-15 Brother Ind Ltd 玉縁ミシンのデータ入力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36454B2 (ja) 2009-03-11
CZ20033303A3 (cs) 2004-08-18
KR101097496B1 (ko) 2011-12-22
JP2004181050A (ja) 2004-07-02
KR20040049287A (ko) 2004-06-11
DE10356587A1 (de) 2004-08-12
CZ304970B6 (cs) 2015-02-18
DE10356587B4 (de) 2018-07-26
CN1504597A (zh) 2004-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4289B2 (ja) 自動縫製機
CN100537877C (zh) 嵌条缝制装置
US5040472A (en) Label dispenser for sewing machines
CN1814887B (zh) 嵌条缝纫机
CN101831768B (zh) 缝纫机的切线装置
JP4291972B2 (ja) ミシン
CN101845716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322190C (zh) 缝制嵌条装置
CN101104984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42401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904176B (zh) 嵌条缝纫机
CN1944751B (zh) 袋口滚边缝纫机的大压脚装置
JP4268738B2 (ja) パイピングを付けられたポケット開口の製作のための縫製設備
CN102877219A (zh) 带环缝制缝纫机
JPS6150637B2 (zh)
US4669404A (en) Device for travelling a cloth clamp in an automatic sewing machine
EP0353208B1 (en) Industrial sewing machine for simultaneously performing a plurality of improved seaming lines
CN100408746C (zh) 滚边布缝纫机
JPH05317549A (ja) 袖の連続縫製装置
CN101638832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US5503095A (en) Edge binding appl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235304B2 (ja) 玉布供給装置
JP2648047B2 (ja) 玉縁縫い装置
JP2003311056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9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