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2188C -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2188C
CN100532188C CNB031493092A CN03149309A CN100532188C CN 100532188 C CN100532188 C CN 100532188C CN B031493092 A CNB031493092 A CN B031493092A CN 03149309 A CN03149309 A CN 03149309A CN 100532188 C CN100532188 C CN 10053218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ower unit
body frame
vehicle body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493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70409A (zh
Inventor
黒堀誠一
若生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0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04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218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218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在含有发动机和将该发动机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力单元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身架,后轮的车轴枢轴支撑于前述动力单元的后部的两轮摩托车中,谋求空间效率的增大以及设计自由度的增大,使小型、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成为可能地在车身架上支撑动力单元。在将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以上下摆动地连结到车身架15的防振连结杆188上,设置有与设置在车身架15上的被接触体200弹发接触、限制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的弹性部件199,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以及车身架15之间,设置有动力单元P可以上下摆动、连结动力单元P以及车身架15的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201。

Description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发动机和将该发动机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力单元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身架,后轮的车轴枢轴支撑于前述动力单元的后部的两轮摩托车,特别是有关对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以往,相关的两轮摩托车,例如通过特公昭62-20075号公报等已被公知,在此之中,动力单元的前部通过连结杆,在车身架上可以上下摆动地被使用,在动力单元的后部以及车身架之间设置有后减振器。
但是,在以往的装置中,后减振器自身的重量较大,且成本也高。另外,考虑后减振器的伸缩范围以及由于连结杆的滚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动力单元的摆动范围,必须设计在车身架侧架装的零件的配置,很难说在空间效率上很优异,另外,也限制了包括图案设计在内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就是鉴于相关的情况,以提供一种持续谋求空间效率的增大以及设计自由度的增大,可以小型、轻量化以及低成本的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支撑构造为目的。
发明内容
为达到上述目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是一种两轮摩托车,含有发动机和将该发动机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动力单元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身架,后轮的车轴枢轴支撑于前述动力单元的后部,其特征在于,在将前述动力单元的前部可以上下摆动地连结到前述车身架的防振连结杆上,设置有与设置在前述车身架上的被接触体弹发接触,限制前述动力单元的上下摆动范围的弹性部件,在前述动力单元的上部以及车身架之间,设置有动力单元可以上下摆动、连结动力单元以及车身架的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前述车身架具备:主梁,该主梁在前端设置有可以操纵前叉以及操纵手柄进行支撑的头管;座椅支柱,该座椅支柱支撑用于驾驶员乘坐的座椅,一体地连设于前述主梁的后部;前述支撑部件设置在动力单元的上部以及前述座椅支柱之间,前述支撑部件从动力单元的上部朝着位于前方的座椅支柱向前上方倾斜地设置。
根据这样的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因为代替原有的后减振器,通过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将动力单元支撑于车身架,所以使小型、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成为可能。而且,动力单元的上下摆动范围是由与车身架侧的被接触体弹发性接触的弹性部件的挠曲量确定的,将动力单元的上下摆动范围限制在较窄的范围,提高空间效率,也使在车身架侧以及动力单元侧均可以容易地设计架装零件的配置,可以增大包括图案设计在内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的构成上,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后轮的前方的前述动力单元的上部和前述车身架的后部,通过前述支撑部件连结,根据相关的构成,可以缩短支撑部件,可以谋求更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第三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上述发明的构成上,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部件形成为中空,根据相关的构成,可以更进一步地谋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第四技术方案所述的发明,在上述发明的构成上,前述车身架具有:主梁,该主梁在前端设置有可以操纵前叉以及操纵手柄进行支撑的头管;座椅支柱,该座椅支柱支撑用于驾驶员乘坐的座椅,一体地连设于前述主梁的后部;支撑杆,该支撑杆支撑燃料箱,形成为向前方开放的略U字状,其两端固定于前述座椅支柱;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分别连结支撑杆的左右两侧以及座椅支柱之间,从座椅支柱开始向后上方延伸;前述支撑部件的一端连结到在支撑杆以及加强部件之间设置的支架,根据相关的构成,可以既是简洁的构造,又能牢固地支撑动力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两轮摩托车的后部剖视俯视图。
图3是两轮摩托车的后部扩大侧视图。
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
图5是图4的前部扩大图。
图6是发动机本体的前部扩大切削侧视图,是沿图7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
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
图9是图5的重要部分扩大图。
图10是图4的后部扩大图。
图11是图3的11-11线扩大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12-12线剖视图。
图13是与第2实施例的图12对应的剖视图。
图14是与第3实施例的图12对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1是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两轮摩托车的后部剖视俯视图,图3是两轮摩托车的后部扩大侧视图,图4是图3的4-4线剖视图,图5是图4的前部扩大图,图6是发动机本体的前部扩大切削侧视图,是沿图7的6-6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7-7线剖视图,图8是图7的8-8线剖视图,图9是图5的重要部分扩大图,图10是图4的后部扩大图,图11是图3的11-11线扩大剖视图,图12是图3的12-12线剖视图。
首先,在图1中,带有踏板的两轮摩托车的车身架15具备有:头管16设置在前端、向后下方倾斜的主梁17,和一体连设于主梁17的后部、向上方延出的座椅支柱18,及形成为前方开放的略U字状、两端固定于前述座椅支柱18的支撑杆28,还有分别连结支撑杆28...的左右两侧以及座椅支柱18之间、从座椅支柱18开始向后上方延伸的加强部件29...。
前叉19可操纵地支撑在头管16上,前轮WF枢轴支撑于该前叉19的下端,杆状的操纵手柄20设置在前叉19的上端。即,通过头管16可操纵地支撑前叉19以及操纵手柄20。
制动杆21...分别可操纵地配设在操纵手柄20的左右两端部,这些制动杆21...的操作力配置在头管16的前方,输出到支撑在该头管16上的平衡器22上。该平衡器22的构成为,即使操作左右任意的制动杆21...,也可将制动器操作力传递到安装于前轮WF的前轮用制动器BF以及安装于后轮WR的后轮用制动器BR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在设置于前叉19的上部以及操纵手柄20之间的车筐支撑部件23上,支撑着配置在操纵手柄20以及头管16的前方的车筐24、和配置在该车筐24的下方的大灯25。
结合参照图2以及图3,在座椅支柱18上,在上端具备有用于驾驶员乘坐的鞍状座椅26的座椅支撑管27从上方被插入,该座椅支撑管27可调节上下位置,固定在座椅支柱18上。
在前述支撑杆28上,配置于前述座椅26的后斜下方的燃料箱30被支撑,在该燃料箱30的下面,安装有用于控制搭载于车身架15上的发动机E的运转的电子控制单元31。另外,在支撑杆28的后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后信号灯32、32,和配置在这些后信号灯32、32之间的尾灯33。
在车身架15的后部,含有4冲程SOHC型的发动机E、和用于将该发动机E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WR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动力单元P可上下摆动地被支撑,前述后轮WR的车轴枢轴支撑于该动力单元P的后部。另外,在前述后轮WR上,也可以传递由座椅26上的骑手踩踏左、右一对曲轴踏板34...而产生的动力。
在图4中,发动机E是具有在车身架15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曲轴37的单缸空冷式发动机,其发动机本体38具有:旋转自由地支撑曲轴37的曲轴箱39,和具有从该曲轴箱39略向前上方延伸的汽缸轴线C、与曲轴箱39结合的缸体40,及与缸体40结合的缸盖41,还有在缸体40的反向侧与缸盖41结合的缸盖罩42,在缸体40以及缸盖41的外面,分别突出设置多个冷却散热片40a...、41a...。
与设置在缸体40上的缸筒43可滑动嵌合的活塞44,通过连杆45以及曲轴销46,连结到曲轴37。该曲轴37通过一对球轴承47、48,旋转自由地支撑在曲轴箱39上,在较之一方的球轴承47的外方,在曲轴37以及曲轴箱39之间,介装有环状密封部件49。
而且,曲轴37的一端部在沿两轮摩托车的前进方向的右侧,从曲轴箱39突出,由固定在曲轴37的一端部的转子50、和容纳于该转子50内的定子51构成AC发电机52。此AC发电机52由与曲轴箱39以及缸体40结合的右发动机罩53所覆盖,前述定子51固定在曲轴箱39。
综合参照图5-图8,在缸盖41上,面临前述活塞44的顶部,在设置能与形成于缸体40以及缸盖41之间的燃烧室55连通的进气口56以及排气口57的同时,配设分别开闭进气口56以及排气口57的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
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是通过设置在缸盖41上的导向筒60、61导向,来进行直线的开闭动作,在从各导向筒60、61突出的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端部上设置的挡圈62、63以及缸盖41之间,分别设置气门弹簧64、65,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通过各气门弹簧64、65分别向闭阀方向赋予弹力。
而且,前述各导向筒60、61是使共通的包含这些导向筒60、61的轴线的平面P1,与曲轴37的轴线以及包含汽缸轴线C的平面P2呈锐角交叉,具有相互平行的前上方的轴线,设置在缸盖41上,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在相互平行的开闭动作方向动作,配置于缸盖41上。
在缸盖41以及缸盖罩42之间,形成气门室66,开闭驱动分别向闭阀方向赋予弹力的前述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气门装置67容纳于该气门室66内。
气门装置67具备:具有与曲轴37平行的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撑于缸盖41的凸轮轴68,和具有与该凸轮轴68平行的轴线、固定支撑于缸盖41的摇臂轴69,及可摆动地支撑于该摇臂轴69、介装于前述凸轮轴68以及前述进气门58之间的进气侧摇臂70,还有与该进气侧摇臂70一同可摆动地支撑于前述摇臂轴69、介装于前述凸轮轴68以及前述排气门59之间的排气侧摇臂71。
在凸轮轴68上,分别设置进气侧凸轮72以及排气侧凸轮73,在一端上具备有与进气侧凸轮72滑动接触的凸轮滑块70a的进气侧摇臂70的另一端部上,螺合有可以调节进退位置的与进气门58的端部接触的挺杆螺丝74。另外,在一端上具备有与排气侧凸轮73滑动接触的凸轮滑块71a的排气侧摇臂71的另一端部上,螺合有可以调节进退位置的与排气门59的端部接触的挺杆螺丝75。
但是,凸轮轴68配置在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70、71和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联动、连结点,即,向挺杆螺丝74、75的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接触点相比更靠近燃烧室55侧,在此实施例中,在与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相比的上方配置凸轮轴68。
而且,进气口56在向与凸轮轴68的轴线垂直相交的平面的投影图(参照图8)上,使凸轮轴68的至少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的一部分)重叠,在配置在从凸轮轴68的轴方向一端隔离的位置上的同时,在向与汽缸轴线C垂直相交的平面的投影图(参照图7)上,与摇臂轴69交叉,配置在缸盖41上。
向进气口56以及排气口57的燃烧室55的开口端,如图7所示,配置在与凸轮轴68以及摇臂轴69的轴线平行的一条直线上,进气口56的外端在缸盖41的上部侧壁上开口,排气口57的外端在缸盖41的下部侧壁上开口。
另外,相对于共通地包含有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轴线的平面P1,具有呈锐角α的轴线的火花塞76面临燃烧室55,安装在缸盖41上。
在凸轮轴68和曲轴37之间,设置有将曲轴37的旋转动力以1/2的减速比传递到凸轮轴68的定时传动机构77。此定时传动机构77具备有:在与前述球轴承48相比的外方固定于曲轴37上的驱动链轮78,和固定于凸轮轴68的另一端部的从动链轮79,及在驱动以及从动链轮78、79上缠绕的环状的凸轮链条80,在从曲轴箱39开始,经缸体40以及缸盖41直至缸盖罩42的部分,在发动机本体38上,形成用于使前述凸轮链条80行驶的凸轮链条室81。
在图9中,在缸盖41上,同轴设置有容纳凸轮轴68的一端部的圆形的第1支撑凹部82、和贯通凸轮轴68的第1支撑孔83,第1支撑孔83形成为可使设置在凸轮轴68上的进气侧凸轮72以及排气侧凸轮73可以穿插程度的大径。而且,在前述第1支撑凹部82的内面以及凸轮轴68的一端部外面之间,介装有球轴承84,在前述第1支撑孔83的内面以及凸轮轴68的另一端侧外面之间,介装有球轴承85。而且,在前述球轴承85的外方,在凸轮轴68的另一端,从动链轮79通过多个螺栓86...被同轴连接。
在前述缸盖41的一侧壁,在此实施例中是在面向两轮摩托车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状态,在缸盖41的左侧壁上,在从其左侧壁侧将前述凸轮轴68安装到缸盖41的同时,在该凸轮轴68上,设置用于可以安装前述从动链轮79的第1安装用开口部87,具有比第1支撑孔83大的直径。此第1安装用开口部87通过第1盖部件88被封闭,通过与设置在第1安装用开口部87上的雌螺钉89螺合,第1盖部件88固定在缸盖41上,在第1安装用开口部87的外端以及第1盖部件88之间,夹有环状的密封部件90。
而且,在第1盖部件88的外面,在旋转操作第1盖部件88时,用于系合工具的系合槽91沿一直径线形成。另外,在第1盖部件88的内面,在从动链轮79侧突出的限制突出部92突出设置,通过从动链轮79与此限制突出部92的滑动接触,可防止从凸轮轴68的第1安装用开口部87侧脱开。
在缸盖41上,同轴设置有嵌合支撑摇臂轴69的一端部的圆形的第2支撑凹部95和穿插、支撑摇臂轴69的另一端部的第2支撑孔96,通过在与第2支撑孔96对应部分的缸盖41以及摇臂轴69上的螺栓97的螺合,摇臂轴69固定的支撑在缸盖41上。
在前述缸盖41的左侧壁上,设置用于可以从其左侧壁侧将前述摇臂轴69安装到缸盖41上的第2安装用开口部98,具有与第2支撑孔96大致相同的直径。此第2安装用开口部98通过第2盖部件99被封闭,第2盖部件99为防止向轴方向内方侧的移动,而与第2安装用开口部98气密嵌合。即,在外端具有与第2安装用开口部98的外端周缘系合的法兰部99a的第2盖部件99,在其外周安装环状的密封部件100,与第2安装用开口部98嵌合。
而且,在法兰部99a上,为使第1盖部件88的一部分从外方侧与第2盖部件99系合,设置有切口99b,在向第2安装用开口部98的第2盖部件99的嵌合后,通过在第1安装用开口部87上拧入第1盖部件88,在固定第1盖部件88的缸盖41的同时,进行向第2盖部件99的缸盖41的固定。
在缸盖41的上部侧面开口的进气口56上,配置于动力单元P的上方、通过该动力单元P支撑的空气滤清器101通过化油器102连接。另外,与在缸盖41的下部侧面开口的排气口57连接,在向后方侧延伸的排气管103的后端,连接有在后轮WR的右侧上配置的排气消音器104。
但是,在排气口57上,供给排气净化用的二次空气,在发动机本体38中的缸盖罩42的右侧前部,设置簧片阀105,该簧片阀105的上流侧通过没有图示的软管,与空气滤清器101连接,簧片阀105的下流侧通过二次空气供给路107,与排气口57连接。
前述簧片阀105的阀壳108是由与缸盖罩42一体设置的壳主体109和与该壳主体109连接的罩110构成,在壳主体109以及罩110之间,夹持有将阀壳108内部划分为罩110侧的上流室111以及壳主体109侧的下流室112的阀座板113,在该阀座板113上,设置有连结上流室111以及下流室112之间的阀孔114。
在面临阀座板113的下流室112侧的面上,在面临前述阀孔114的部分,将与阀座板113之间隔开间隔的挡板115与阻塞前述阀孔114、可与阀座板113接触的簧片116的一端通过共同紧固而连接。
在一体设置于前述罩110上的连接管部110a上,连接有软管(没有图示)的下流端,该软管的上流端与前述空气滤清器101连接。
二次空气供给路107是由与前述下流室112连通、设置在缸盖罩42上的第1通路部107a,和与排气口57连通、设置在缸盖41上的第2通路部107b,通过外面曝露于外气的二次空气供给管117连接而成。即,二次空气供给路107的一部分是由前述二次空气供给管117形成的。
在形成排气口57的部分上,在缸盖41的一部分上,形成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1b,为与此缸盖41的突出部41b对应,缸盖罩42的下部形成为从缸盖41的缸盖罩42侧的侧面向下方突出。于是,在缸盖罩42上,使上流端与簧片阀105的下流室连通的第1通路部107a,其下流端面向前述缸盖41的突出部41b开口而形成,第2通路部107b为使第1通路部107a的下流侧开口端相对,在使上流端开口的同时,使下流端在排气口57上开口,从而形成于缸盖41的前述突出部41b上。
二次空气供给管117夹持在缸盖41的前述突出部41b以及前述缸盖罩42的下部之间,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嵌合于前述第1通路部107a的下流端开口部以及第2通路部107b的上流端开口部。
在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外面、和在发动机本体38中的缸盖罩42以及缸盖41之间,即,在第1通路部107a的下流端开口部内面以及第2通路部107b的上流端开口部内面之间,分别介装有O型环118、119,在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部,分别形成用于将前述O型环118、119夹持于缸盖罩42以及缸盖41之间的扩径部117a、117b。
但是,发动机本体38在使前述二次空气供给管117面临两轮摩托车的行驶方向前方的同时,连结簧片阀105以及该簧片阀105与二次空气供给管117之间,以在缸盖罩42上设置的第1通路部107a面临两轮摩托车的行驶方向前方的姿势,搭载于两轮摩托车,为使行驶风有效地与二次空气供给管117接触,在本实施例中,将二次空气供给管117配置在发动机本体38的前部下方,将发动机本体38搭载于车身架15上。
但是,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球轴承48的附近的曲轴箱39上,结合有从曲轴箱39内的下部汲取机油的机油泵123的泵箱124,在一体设置于此机油泵123的输入轴125上的从动齿轮126上,与前述定时传动机构77的驱动链轮78一体设置的驱动齿轮127啮合。即,机油泵123对应曲轴37的旋转而进行泵的动作。
在此机油泵123的出口128上,从曲轴箱39开始通过缸体40以及缸盖41,直至缸盖罩42的机油通路129连通,为了润滑摇臂轴69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70、71之间,与前述机油通路129连通的通路130、131设置在缸盖41以及摇臂轴69上。另外,在缸盖罩42上,为向进气侧以及排气侧凸轮72、73和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70、71的凸轮滑块70a、71a的滑动接触部喷出机油的多个机油喷出孔132...,与前述机油通路129的下流端连通而设置。
在缸盖罩42上,将发动机温度作为代表温度,检测前述机油温度的温度传感器133面临机油通路129的下流部安装,在第1盖部件88的后方侧的缸体40上,用于将机油供给到曲轴箱39内的供油盖134可拆装地被配设。
综合参照图10,动力传递装置T具有:将从曲轴37输出的动力进行自动且无级变速的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135和设置在该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135以及后轮WR的车轴137之间的减速齿轮列136。
此动力传递装置T的壳体138是由在沿两轮摩托车的前进方向的左侧与曲轴箱39以及缸体40结合、直至延伸到后轮WR的左侧的箱体主体139和覆盖该箱体主体139的左侧、与箱体主体139结合的左侧箱体140、及覆盖箱体主体139的后部右侧、与箱体主体139结合的右侧箱体141构成的,在箱体主体139以及左侧箱体140之间形成第1传动室142,在箱体主体139的后部以及右侧箱体141之间形成第2传动室143。而且,在箱体主体139上,一体设置有与前述泵箱124协动、旋转自由地支撑机油泵123的输入轴125的筒状轴承壳144,在前述输入轴125上设置的从动齿轮126夹持于泵箱124以及轴承壳144之间。
V型皮带式自动变速器135容纳于第1传动室142,具备有:安装在曲轴37的另一端部的驱动轮145,和具有与曲轴37平行的轴线、旋转自由地支撑在箱体主体139以及右侧箱体141上的从动轮轴146,及安装于该从动轮轴146上的从动轮147,还有缠绕于驱动轮145与从动轮147上的环状的V型皮带148。
驱动轮145是由固定于曲轴37的另一端部的固定轮半体149、和相对于固定轮半体149的可以接近·远离的、可以滑动的支撑于曲轴37的可动轮半体150、及对应于曲轴37的转数的增加、发挥将可动轮半体150向固定轮半体149侧推压的力的离心机构151构成。
从动轮轴146通过球轴承152、153,旋转自由地支撑在右侧箱体141以及箱体主体139上。从动轮147是由在从动轮轴146上以轴线方向的位置为一定、可以相对旋转支撑的固定轮半体154、和相对于固定轮半体154的可以接近·远离的、在可以滑动且可以相对旋转的支撑在固定轮半体154上的同时、还可以向固定轮半体154侧赋予弹力的可动轮半体155构成的。
而且,在固定轮半体154以及从动轮轴146之间,对应于固定轮半体154的转数的增加,设置有连结固定轮半体154以及从动轮轴146之间的离心离合器156。
减速齿轮列136容纳于第2传动室143内,是由两端部旋转自由地支撑在右侧箱体141以及箱体主体139之间的中间轴159、和在从动轮轴146上设置的第1齿轮160、及与第1齿轮160啮合、设置在中间轴159上的第2齿轮161、还有设置于中间轴159上的第3齿轮162、以及与第3齿轮162啮合的第4齿轮163构成的,第1单向离合器164介装于后轮WR的车轴137以及第4齿轮163之间。
但是,在向两轮摩托车的前进方向前方的状态下的曲轴箱39的右侧壁上,连接有延伸至后轮WR的右侧的车轴支撑部件165,后轮WR的车轴137旋转自由地支撑在设置于该车轴支撑部件165的后部的支撑筒部166、在动力传递装置T的箱体138上的右侧箱体141、以及在前述箱体138上的箱体主体139上。即,车轴137旋转自由地贯通前述支撑筒部166以及右侧箱体141,突入第2传动室143,球轴承167介装于支撑筒部166以及车轴137之间,球轴承168介装于右侧箱体141以及车轴137之间,球轴承157介装于箱体主体139以及车轴137之间。
另外,在从支撑筒部166向外方的车轴137的突出端部,通过第2单向离合器169,安装有从动链轮170。
在图11中,在车身架15中的主梁17的后部,固定有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架侧支架171、171,在设置于两车架侧支架171、171之间的支撑筒172上,具有与后轮WR的车轴137平行的轴线、贯通支撑筒172的踏板轴173的两端部通过球轴承174、174,旋转自由地被支撑,在从支撑筒172突出的踏板轴173的两端,固定有曲柄踏板34...。
在右侧的曲柄踏板34以及前述支撑筒172之间,驱动链轮175固定在踏板轴173上。另外,在车轴137的下方,配置有可以在与该车轴137平行的轴线周围旋转的、支撑于前述车轴支撑部件165上的支撑臂176,在此支撑臂176上,旋转自由地支撑有一对链轮177、178。而且,在前述驱动链轮175和前述车轴137侧的从动链轮170、及前述两链轮177、178上,缠绕有环状链条179,前述支撑臂176向使链条179张紧侧赋予弹力。另外,从外侧覆盖前述链条179的链条罩180支撑在车身架15上。
即,在后轮WR的车轴137上,在可以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通过动力传递装置T传递的同时,通过踩踏曲柄踏板34而产生的动力也可以传递,通过第1以及第2单向离合器164、169的动作,将来自发动机E的动力以及来自曲柄踏板34...的动力中的转数较高的动力传递到车轴137。但是,在爬坡时等的情况下,在旋转后轮WR所需的负荷增高时,可以从发动机E以及曲柄踏板34...双方向车轴137传递动力。
但是,后轮用制动器BR是含有固定于与车轴137不可相对旋转地结合的车轴筒181上的制动鼓182的鼓式制动器,后轮WR是由固定于前述制动鼓182上的轮毂183、和同轴围绕轮毂183的轮辋184、及安装在轮辋184上的轮胎185、还有在轮毂183以及轮辋184之间设置的多个钢丝辐条186...构成的。
轮毂183是由通过焊接固定于制动鼓182的外周的圆筒部183a、和一体设置于该圆筒部183a的两端的一对法兰183b、183b构成,在两法兰183b、183b上,用于系合、连结各钢丝辐条186...的内端的多个连结孔187...被分别设置。
这样,若通过一体具备有连结多个钢丝辐条186...的一对法兰183b,183b而构成的轮毂183,与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轮毂相比较,则可以消除因为水浸入多个部件的结合面而产生的生锈的问题。而且因为轮毂183是一体形成,由于将两法兰183b、183b焊接到制动鼓182时的焊接夹具仅进行对轮毂183的定位即可,所以减少加工工时即可完成。而且,通过一体形成轮毂183,就可以容易地确保在车轴137的轴线方向,相互对向设置在两法兰183b、183b上的连结孔187...的位置精度。另外,关于前轮WF也是与上述的后轮WR同样地构成。
动力单元P的前部通过防振连接杆188,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身架15上,该防振连接杆188具备有:在从车体中心线BC向左侧偏移的位置上、设置于动力单元P的靠近箱体主体139的前下部的左右一对发动机侧支架189、189,和固定在车身架15的主梁17上的左右一对车架侧支架171、171,及配置在前述两发动机侧支架189、189之间的圆筒状滚筒190,还有可转动地支撑该滚筒190、设置在两发动机侧支架189、189之间的连结轴191,以及形成横截面为矩形的筒状、一端固定在前述滚筒190上的连接杆部件192,和配置在前述两车架侧支架171、171之间的同时、固定有前述连接杆部件192的另一端的圆筒状的外筒193,及同轴配置于该外筒193内的圆筒状的内筒194,还有在内周分别烧结于内筒194的两端部的同时、外周分别烧结于压入前述外筒193的两端部的圆筒状的箱体195的橡胶衬套196...,以及可转动地支撑前述内筒194、设置在前述两车架侧支架171、171之间的摆动支撑轴197,和固定在前述外筒193的轴方向中间部、向前方延伸的臂198,及安装在臂198的前端的止推橡胶199。
前述止推橡胶199插入在固定于设置在两车架侧支架171、171之间的支撑筒172上的筒状的被接触体200内,使止推橡胶199的上下两面与该被接触体200的上下内面接触。而且,被接触体200以及止推橡胶199配置在从车体中心线BC向与前述发动机侧支架189、189以及前述连接杆部件192相比更向左侧偏移的位置上。
在这样的防振连接杆188中,从动力单元P的发动机E作用于摆动支撑轴197的负荷,通过橡胶衬套196...的弹性变形被吸收的同时,止推橡胶199推送到被接触体200的上下内面,通过弹性变形也被吸收,而且,通过止推橡胶199与被接触体200的上下内面接触,来限制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
结合参照图12,动力单元P的上部以及车身架15之间,通过可以使动力单元P上下摆动的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201连结。而且,在此第1实施例中,在从车体中心线BC向左侧偏移的位置上,支架202设置在动力单元P的靠近箱体主体139的前上部,另外,在从车体中心线BC向左侧偏移的位置,支架203设置在车身架15的支撑杆28以及左侧的加强部件29之间。
在形成为中央实体的圆柱状的支撑部件201的上端,通过橡胶衬套204和具有与防振连接杆188的摆动支撑轴197平行的轴线的连结轴205,可转动地连结到车身架15侧的支架203上,另外,支撑部件201的下端通过橡胶衬套206和与前述连结轴205平行的连结轴207,可转动地连结到动力单元P侧的支架202上。
而且,前述两支架202、203,在后轮WR的前方,使两支架202、203通过支撑部件201而连结,分别设置在动力单元P以及车身架15上。
下面,对此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发动机E中,在比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70、71的联动、连结点更偏向燃烧室55处,配置凸轮轴68,使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开闭动作方向平行地设置在缸盖41上。因此,使开闭动作方向相互平行的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与进气侧以及排气侧摇臂70、71的联动、连结点,配置在相互接近的位置,从而可以缩小缸盖41的宽度。
另外,进气口56以及作为排气口57的一方的进气口56,在向与凸轮轴68的轴线垂直相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为使该凸轮轴68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在从凸轮轴68的轴方向一端隔离开的位置,设置在缸盖41上。因此,可以将凸轮轴68配置为更加接近燃烧室55侧,据此,在沿汽缸轴线C的方向,可以使缸盖41更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进气口56在向与汽缸轴线C垂直相交的平面的投影图上,与摇臂轴69交叉,设置在缸盖41上,在沿摇臂轴69的轴线的方向,可以使缸盖41小型化。
而且,因为向进气口56以及排气口57的燃烧室55的开口端配置在与凸轮轴68的轴线平行的一直线上,所以在燃烧室55内,产生旋涡,可以提高燃烧效率。
再有,因为相对于共通地包含有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的轴线的平面P1,具有呈锐角α的轴线的火花塞76安装在缸盖41上,所以可以避免在火花塞76的周围,配置与进气门58以及排气门59相关的零件,可以确保足够的空余空间,据此,在火花塞76上易于与冷却风接触,可以对火花塞76进行有效的冷却。
但是,与凸轮轴68对应的第1安装用开口部87和与摇臂轴69对应的第2安装用开口部98相互独立,设置在缸盖41的一侧壁,关闭第2安装用开口部98的第2盖部件99为防止向轴方向内方移动,而与第2安装用开口部98嵌合,第1盖部件88与第2盖部件99的外面系合,通过例如拧入螺钉,固定在缸盖41上。
因此,第2盖部件99没有必要在第2安装用开口部98的周围确保用于安装到缸盖41的空间,通过将凸轮轴68以及摇臂轴69的轴间距设定为很小,就可以有助于缸盖41的小型化。而且,对用于安装凸轮轴68的第1支撑凹部82以及第1支撑孔83的孔加工、和用于安装摇臂轴69的第2支撑凹部95以及第2支撑孔96的孔加工,可以在从缸盖41的一侧的同一方向进行,不需复杂的作业,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加工精度,可以减少加工工时。
另外,对排气口57供给二次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路107与在发动机本体38的缸盖罩42上设置的簧片阀105连接,该二次空气供给路107的一部分是由外面曝露于外气、两端与发动机本体38连接的二次空气供给管117形成的。
因此,通过空冷二次空气供给管117,可以抑制将热传递到簧片阀105侧。因此,通过将簧片阀105设置在缸盖罩42上,可以持续缩短簧片阀105以及排气口57之间的二次空气供给路107,即使发动机E是空冷式的,也可以减少热的不良影响波及到簧片阀105。
而且,因为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夹持在相互结合的缸盖41以及缸盖罩42之间,所以不需要用于将二次空气供给管117连接到发动机本体38上的卡箍或者卡子等的连接零件,可以通过谋求减少零件数量以及安装工时来降低成本,而且,因为可以不考虑用于配置连接零件的空间,所以可以增大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在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外面、和缸盖罩42以及缸盖41之间,分别介装O型环118、119,从而不需要提高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的加工精度,就可以利用O型环118,119的弹力,来提高对二次空气供给管117的两端的缸盖罩42以及缸盖41的连接部的密封性,还可以通过减少加工工时,来降低成本,与使用卡箍或卡子等的连接零件的情况相比较,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发动机本体38是以使二次空气供给管117面临行驶方向前方侧的姿势搭载于两轮摩托车的,所以可以通过两轮摩托车行驶时的行驶风,更进一步有效地冷却二次空气供给管117。
另外,发动机本体38在使簧片阀105面临两轮摩托车的行驶方向前方的同时,使连结簧片阀105以及二次空气供给管117之间、设置于缸盖罩42的第1通路部107a以面临两轮摩托车的行驶方向前方的姿势搭载于两轮摩托车,可以通过基于行驶风的冷却效果,更进一步地减少热的不良影响波及簧片阀105。
再有,在含有发动机E和将该发动机E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WR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动力单元P的前部,通过防振连结杆188,可以上下摆动的支撑在车身架15上,在该防振连结杆188上,设置与设置在车身架15上的被接触体200弹发接触,限制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的止推橡胶199,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以及车身架15之间,设置使动力单元P可上下摆动的、连结动力单元P以及车身架15的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201。
因此,代替原有的后减振器,通过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201,将动力单元P支撑在车身架15上,使小型、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成为可能。而且,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是通过与车身架15侧的被接触体200弹发接触的止推橡胶199的挠曲量确定的,从而可以将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限定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以提高空间效率,在车身架15侧以及动力单元P侧上架装零件的配置设计均可容易地进行,还可以增大包括外观设计在内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因为是通过支撑部件201来连结在后轮WR的前方的动力单元P的上部和车身架15的后部,所以可以缩短支撑部件201,可以谋求更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而且,因为为使两端固定于座椅支柱18的支撑杆28,和支撑杆28的左右两侧以及座椅支柱18之间分别连结,在与从座椅支柱18向后上方延伸的加强部件29...的一方之间设置的支架203上,连结支撑部件201的一端,所以既可以是简洁的构造,又可以牢固地支撑动力单元P。
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如图13所示,支撑部件201’也可以形成为中空的筒状,如果这样,则可以更进一步地谋求用于将动力单元P支撑在车身架15上的构造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再有,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如图14所示,也可以将支撑部件201或者201’连结到在座椅支柱18上固定的支架203’上,即使这样,也可以以简洁的构造,牢固地支撑动力单元P。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不仅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权利要求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就可以进行各种的设计变更。
根据上述发明,可以小型、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的将动力单元支撑在车身架,可以将动力单元的上下摆动范围限定在比较小的范围,提高空间效率,从而容易地进行在车身架侧以及动力单元侧上均架装零件的配置设计,以增大包括外观设计在内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以缩短支撑部件,谋求更进一步的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根据本发明,可以更进一步地谋求轻量化以及低成本化。
再有,根据本发明,可以既是简洁的构造,又可以牢固地支撑动力单元。

Claims (4)

1.一种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含有发动机(E)和将该发动机(E)的输出变速、传递到后轮(WR)的动力传递装置(T)的动力单元(P)可以上下摆动地支撑于车身架(15)上,后轮(WR)的车轴(137)枢轴支撑于前述动力单元(P)的后部,其特征在于,在将前述动力单元(P)的前部可以上下摆动地连结到前述车身架(15)的防振连结杆(188)上,设置有与设置在前述车身架(15)上的被接触体(200)弹发接触、限制前述动力单元(P)的上下摆动范围的弹性部件(199),在前述动力单元(P)的上部以及车身架(15)之间,设置有动力单元(P)可以上下摆动、连结动力单元(P)以及车身架(15)的非伸缩性的支撑部件(201、201’);
前述车身架(15)具备:主梁(17),该主梁(17)在前端设置有可以操纵前叉(19)以及操纵手柄(20)进行支撑的头管(16);座椅支柱(18),该座椅支柱(18)支撑用于驾驶员乘坐的座椅(26),一体地连设于前述主梁(17)的后部;前述支撑部件(201、201’)设置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以及前述座椅支柱(18)之间,前述支撑部件从动力单元的上部朝着位于前方的座椅支柱向前上方倾斜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后轮(WR)的前方的前述动力单元(P)的上部与前述车身架(15)的后部,通过前述支撑部件(201、201’)连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支撑部件(201’)形成为中空。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其特征在于,前述车身架(15)还具有:支撑杆(28),该支撑杆(28)支撑燃料箱(30),形成为向前方开放的略U字状,其两端固定于前述座椅支柱(18);加强部件(29),该加强部件(29)分别连结支撑杆(28)的左右两侧以及座椅支柱(18)之间,从座椅支柱(18)开始向后上方延伸;前述支撑部件(201、201’)的一端连结到在支撑杆(28)以及加强部件(29)之间设置的支架(203)上。
CNB031493092A 2002-07-03 2003-06-26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218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4410/2002 2002-07-03
JP2002194410A JP4007872B2 (ja) 2002-07-03 2002-07-03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パワーユニット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0409A CN1470409A (zh) 2004-01-28
CN100532188C true CN100532188C (zh) 2009-08-26

Family

ID=29720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9309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2188C (zh) 2002-07-03 2003-06-26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1378434B1 (zh)
JP (1) JP4007872B2 (zh)
CN (1) CN100532188C (zh)
ES (1) ES2263877T3 (zh)
TW (1) TWI2557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0813B2 (ja) * 2005-07-29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低床式車両
CN102729798B (zh) * 2011-03-29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的电动机轴的固定结构
CN105383616B (zh) * 2014-09-09 2019-04-0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后车架组件
WO2018180419A1 (ja) * 2017-03-27 2018-10-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懸架構造
JP6818065B2 (ja) * 2019-02-15 2021-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2597A (en) * 1980-09-22 1983-11-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US4421195A (en) * 1981-01-09 1983-12-2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preventing displacement of an engine in a motorcycle
US4465157A (en) * 1981-09-07 1984-08-14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mounting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4487285A (en) * 1982-01-12 1984-12-11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spension system
CN1342585A (zh) * 2000-09-08 2002-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98754A (en) * 1945-09-08 1948-02-25 Villiers Engineering Co Ltd Improvements in mountings of engine units on motor cycle frames
JPH0698948B2 (ja) * 1985-08-16 1994-12-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防振装置
JPH03239692A (ja) * 1990-02-16 1991-10-25 Suzuki Motor Corp アンダボーンタイプ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構造
JP3254489B2 (ja) * 1991-10-23 2002-02-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支持装置
JPH0616171A (ja) * 1991-11-01 1994-01-2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支持構造
US5390758A (en) * 1993-10-19 1995-02-21 Harley-Davidson, Inc. Motor mount
US5639075A (en) * 1995-12-20 1997-06-17 Tyree; Brian E. Adjustable locking resilient motorcycle engine mou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12597A (en) * 1980-09-22 1983-11-0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s
US4421195A (en) * 1981-01-09 1983-12-2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ice for preventing displacement of an engine in a motorcycle
US4465157A (en) * 1981-09-07 1984-08-14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mounting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4487285A (en) * 1982-01-12 1984-12-11 Honda Motor Co., Ltd. Engine suspension system
CN1342585A (zh) * 2000-09-08 2002-04-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自动两轮车的发动机安装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78434A1 (en) 2004-01-07
TWI255787B (en) 2006-06-01
EP1378434B1 (en) 2006-05-17
JP2004034822A (ja) 2004-02-05
CN1470409A (zh) 2004-01-28
JP4007872B2 (ja) 2007-11-14
TW200400901A (en) 2004-01-16
ES2263877T3 (es) 2006-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1566B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US7398753B2 (en) Engine with built-i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00575133C (zh) 电动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CN101327829B (zh) 二轮机动车用动力单元
US7311623B2 (en) Engine incorporating a V-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7665561B2 (en) Power unit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CN101186228B (zh) 摩托车
US8662253B2 (en) Lubricating oil feeding structure
CN101210505B (zh) 二轮摩托车用动力单元
JP5568890B2 (ja) 自動二輪車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ブリーザ装置
CN100532188C (zh)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US10550939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7024007A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装置
JP4498990B2 (ja) 内燃機関の2次エアー供給装置
CN101152840B (zh) 变速器
CN100559017C (zh) 四冲程单缸发动机
CN100497921C (zh) 车载用动力设备
JP2004036479A (ja) エンジンの排気用二次空気供給装置
CN1283907C (zh) 发动机中的组装用开口部闭塞构造
US8448620B2 (en) Ignition device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4116422A (ja) 4サイクル単気筒エンジン
CN101994595B (zh) 车辆用内燃机的汽缸头构造
CN101960176A (zh) 车辆动力单元
JP2004114862A (ja) エンジンアシスト自転車
CN115126568A (zh) 用于多轮车辆的通气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26

Termination date: 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