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6887C - 串联压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串联压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6887C
CN100446887C CNB200480040506XA CN200480040506A CN100446887C CN 100446887 C CN100446887 C CN 100446887C CN B200480040506X A CNB200480040506X A CN B200480040506XA CN 200480040506 A CN200480040506 A CN 200480040506A CN 100446887 C CN100446887 C CN 10044688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dem
tandem press
press
main member
up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405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5962A (zh
Inventor
加藤伸仁
中村尚范
长谷部朝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59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59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68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6887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10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by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43/00Feeding, positioning or stor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pparatus for working or processing sheet metal, metal tubes or metal profiles; Associations therewith of cutting devices
    • B21D43/02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 B21D43/04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 B21D43/05Advancing work in relation to the stroke of the die or tool by means in mechan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work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stage press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串联压制装置,该串联压制装置可在不增加工件输送速度的情况下缩短输送距离和输送时间。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包括由并排设置的多个串联压制机(10,20)构成的串联压制线和由主构件和臂部分所构成的工件输送装置(70)。每个串联压制机包括底座(11)、分布在该底座上的多个直立件(13a-13d)和支承在所述直立件上以上升或下降的滑动件(15)。主构件(62,63)设置在位于构成该串联压制线的相邻两个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侧的部分处并且不会干涉滑动件。臂构件(65)保持在该主构件上以将已被上游串联压制机(10)压制的工件传送给下游串联压制机。

Description

串联压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串联压制线和工件输送装置的串联压制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串联压制装置为一种连续压制工件的压制装置。该压制装置包括其上设置有多个串联压制机的串联压制线以及在相邻的串联压制机之间输送工件的工件输送装置。该串联压制机包括底座、分布在该底座上的四个直立件、固定在所述直立件的上部的顶冠以及由该顶冠支承以便上升和下降的滑动件。在安装于底座的支撑件上设置有下部模具,而在滑动件上设置有上部模具。
为了在相邻的串联压制机之间输送工件,已使用工件输送装置例如自动输送机械等。图7和8示出特开平6-47465号公报中公开的用于传统串联压制机的工件输送装置。在此传统技术内,设置在第一压制机150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压制机155之间的自动输送机械160将工件从该第一压制机150输送到该第二压制机165。在输送期间工件的前部/后部颠倒。在自动输送机械160的臂161上安装有用于输传送工件的真空盖162,而在第二压制机165的上部模具156上安装有用于保持工件的真空盖158。
当在第一压制机150完成压制之后上部模具151上升时,自动输送机械160的臂161进入上部模具151和下部模具152之间的空间。因此,用于工件输送的真空盖62吸住工件W。自动输送机械160使工件W从下部模具152浮起,并立刻从第一压制机150和第二压制机160之间的空间取出工件,使工件前后颠倒。然后,朝第二压制机155的上部模具156和下部模具157之间的空间向上推动工件W,以将其压在用于工件保持的真空盖158上。
当真空盖158吸住工件W时,用于工件输送的真空盖162释放工件W,从而自动输送机械160在第一压制机150和第二压制机155之间的区域等待。这样,已经由第一压制机150压制的工件前后颠倒,然后被提供或供给到第二压制机155的上部模具。
在上述传统技术内,在第一压制机150和第二压制机155之间输送工件W的自动输送机械160设置在这两个压制机150和155之间。结果,第一和第二压制机150、155之间设置自动输送机械160所需的空间165使得工件的输送距离(输送间距P)更长。
增加输送间距P会使工件W在第一和第二压制机150、155之间的输送时间更长,从而压制制品的生产率降低。可通过增加工件W的输送速度来增加生产率,但是用于工件输送的真空盖162的吸持能力容易不足。此外,对于高速输送需要大的驱动源。
特开2002-307116号公报已经公开了一种传送压制机的输送装置(传送加料器)。如图9和10所示,传送压制机包括底座171、四个直立件173、顶冠175和滑动件177。在底座171的支撑件172上附装有下部模具,而在滑动件177上附装有上部模具。
跨越相邻的传送压制机170设置有输送装置180。该输送装置包括沿工件输送方向设置的起重横梁181、用于使起重横梁181上升/下降的伺服马达184、可移动地附装在起重横梁181上的运载件187、用于沿输送方向驱动运载件187的线性马达(未示出)以及具有横杆192和真空盖193的工件保持装置194。
起重横梁181沿工件输送方向的接近部分具有相应于各输送区域T2、T3和T4的长度。输送区域T2和T4内的起重横梁181位于输送区域T3内的起重横梁181的内侧。伺服马达184被支承件185支承在直立件171上以向上和向下驱动起重横梁181。运载件187附装在线性马达上以相对于起重横梁181移动。
输送装置180按以下方式输送工件W。在输送区域T3内,当已经在加工站W3处完成加工的滑动件177向上移动时,位于预定高度的运载件187沿起重横梁181移到加工站W3的端部。在真空盖193位于加工站W4的中心的情况下,起重横梁181下降以吸引工件W。然后,起重横梁181上升,运载件187移动到加工站W4的端部,真空盖193移动到加工站W4的中心,并且起重横梁181降低以释放工件W。
接下来,起重横梁181在加工站W4的滑动件177完全降低之前升高。运载件187返回输送区域T3的中心以便不干扰滑动件177和模具。此后,在加工站W4处完成加工之后,起重横梁181和运载件187以与输送装置在输送区域T3的运行相同的方式在输送区域T4运行。
在加工站W2和W3之间延伸以及在加工站W3和W4之间延伸的此输送装置180不是用于串联压制机而是用于传送压制机。在具有单个底座的传送压制机内,全部加工站是成对的,从而相邻加工站之间的间隔较短。因此,在相邻加工站之间不存在用于设置输送装置的空间。因此,可将输送装置设置在相邻加工站上方或跨越相邻加工站。另外,沿上下方向驱动起重横梁181的伺服马达184消耗很多功率。
在串联压制线内,与传送压制线不同,为每个串联压制机内的一个底座设置一个滑动件,这意味着各串联压制机独立于其它串联压制机。因此,可对应于制品数量的增加/减小来增加或去除串联压制机。另外,即使特定串联压制机出现故障,仍可用剩余的正常运行的串联压制机制造制品。因此,可灵活地进行制品生产。但是,串联压制机的缺陷是比传送压制机的输送距离长的输送距离会降低生产能力。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实现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串联压制装置,该装置可在不增加工件输送速度的情况下缩短工件的输送时间,并且可将生产率提高到与传送压制机的生产率相当的水平。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概念是使用串联压制线和工件输送装置构建一种串联压制装置。在串联压制线内,以尽可能小的间隔设置多个串联压制机。利用形成在串联压制机的滑动件和直立件之间的空间设置工件输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本发明的串联压制机装置由串联压制线和工件输送装置组成,该串联压制线由并排设置的多个串联压制机构成,该工件输送装置包括主构件和臂构件。
每个串联压制机包括底座、分布在该底座上的多个直立件和支承在所述直立件上以上升(升高)或下降(降低)的滑动件。工件输送装置的主构件设置在位于构成串联压制线的两个相邻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侧的部分或区域处并且不会干涉所述滑动件。该臂构件保持在该主构件上以将已被上游串联压制机压制的工件传送给下游串联压制机。
在此串联压制装置内,串联压制线依次压制工件,而工件输送装置在相邻的串联压制机之间输送工件。即,由工件输送装置的主构件驱动的臂构件移动到上游加工站,以便通过其工件保持部保持已被上游串联压制机压制的工件。然后,通过用主构件驱动臂构件,该工件保持部移动到下游串联压制机以向其供给或输送。
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当使用工件输送装置将已被上游串联压制机压制的工件传送给下游串联压制机时,可将上游串联压制机和下游串联压制机之间的间隔缩短到接近最小。结果,第一串联压制机和第二串联压制机之间的距离可尽可能小地缩短。这可缩短输送时间并可增加每单位时内所压制工件的数量,从而提高生产率。另外,设置在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内侧的部分或区域处且不干涉滑动件的工件输送装置不会在压制期间妨碍滑动件的上升和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将主构件设置在该形成于串联压制机的滑动件和直立件之间形成的空间内可使串联压制机的宽度(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尺寸)的增加最小。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可稳妥地防止主构件和滑动件之间的干涉。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可使工件输送装置的构造简单。
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主构件安装在利用串联压制机的滑动件和直立件之间形成的空间所设置的导向件上。因此,可使串联压制机的宽度(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尺寸)最小。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可稳妥地防止主构件和滑动件之间的干涉。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可用该工件输送装置稳妥地输送工件。
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臂构件-尤其是该臂构件的工件保持部-可沿工件输送方向和/或上下方向平滑地移动或位移。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可通过串联压制机使臂构件的工件保持部沿横向或上下方向合适地移动。根据本发明的串联压制装置,操作工件输送装置仅需要很短的时间和很少的工作量。同样,工件输送装置可稳妥地运行。
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形态。
A.串联压制机、串联压制线
每个串联压制机包括底座、支撑件(bolster)、直立件、顶冠和滑动件。并排设置的多个(两个或多于三个)串联压制机构成串联压制线。该串联压制线内的多个串联压制机依次压制工件。
在位于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内侧并且不会干涉滑动件的区域中设置工件输送装置的主构件。优选地,在滑动件和位于底座和顶冠周围的四个拐角处的多个直立件之间形成较大空间。具体地,底座和滑动件优选地在俯视图内为矩形,其中较长边缘对应于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位于底座等的较长边缘和直立件之间的空间优选较窄。相反,优选地使用底座等的较短边缘和直立件之间的宽的空间来设置工件输送装置。
B.工件输送装置
在相邻串联压制机之间输送工件的工件输送装置(必要时简称为“输送装置”)包括主构件和臂构件。该主构件设置在位于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侧并且不会干涉滑动件的区域内。由该主构件保持的臂构件在顶端具有工件保持部,以将从上游加工站接收到的工件输送到下游加工站。输送装置可根据主构件固定在直立件上的固定方式以及臂构件的详细构造而分成两类。输送装置可以是CPU控制的自动输送机械。
(i)第一类型
在第一类型中,主构件设置在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等的内侧,而臂构件可摇动地附装在主构件上。
a.主构件
主构件用于驱动臂构件,并设置在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和下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之间以及相邻直立件的内侧。这里,例如,“设置在相邻直立件的内侧”是指将主构件设置和附装在面向滑动件的直立件的内表面上。另外,在俯视图内主构件设置在滑动件的轮廓之外,以便不干涉滑动件。
具体地,主构件设置在这样的空间内,该空间形成在上游(第一)串联压制机的滑动件、下游(第二)串联压制机的滑动件和沿输送方向位于一侧的直立件之间。该主构件固定在直立件的内侧面上。所述位于沿输送方向的上游加工站和下游加工站之间的空间便于将主构件设置在其中。
具体地,主构件仅固定在上游串联压制机的下游直立件上、仅固定在下游串联压制机的上游直立件上或者跨越地固定在这两者上。
将主构件相对于工件输送方向固定在位于至少一侧的直立件上就足够了,但也可固定在这两侧的直立件上。直立件上的固定部分的范围可从其中间部到其上部。
b.臂构件
从主构件延伸出的臂构件在顶端具有工件保持部,并且在上游加工站的位置以及进入和退出下游加工站的位置之间移动。工件保持部可在水平平面中水平地(横向地)移动或位移,以将接收自上游加工站的工件传递给(横向送给)下游加工站。臂构件可构造成能够收缩和伸出,或者在中间部弯曲。
(ii)第二类型
在第二类型中,导向件在上游串联压制机和下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内侧跨越所述串联压制机。主构件由该导向件可滑动地保持。臂构件可在例如包括导向件的平面内摇动。
a.导向件
该导向件具有对应于上游加工站和下游加工站之间的长度的长度。第一部分(例如上游端部)在滑动件和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之间延伸,而第二部分(例如中间部)在滑动件和下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之间延伸。例如,上游端部固定在上游串联压制机的下游直立件的内侧面上,而中间部固定在下游串联压制机的上游直立件的内侧面上。
导向件优选地相对于工件输送方向固定在位于两侧的直立件上,但也可将导向件仅固定在位于一侧的直立件上。另外,导向件可固定在直立件的沿高度方向的中间部。
b.主构件
主构件可滑动地保持在固定于上游串联压制机和下游串联压制机的相邻直立件的内侧面上的导向件上。该主构件安装在导向件上,并可在上游加工站的横向空间或其附近以及在下游加工站的横向空间或其附近之间沿直线移动。此移动使工件保持部主要沿输送方向移动。主构件向上移动进入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部空间,例如进入形成在滑动件和直立件之间的空间。这里,在俯视图内位于滑动件轮廓外部的主构件不会干涉上升或下降的滑动件。
类似地,主构件向下移动进入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部空间,例如进入形成在滑动件和直立件之间的空间。这里,在俯视图内位于滑动件轮廓外部的主构件不会干涉上升/下降的滑动件。
c.臂构件
臂构件相对于主构件在包括导向件的平面内摇动,该平面围绕垂直于该主构件的移动方向的轴线。具体地,臂构件的一端在主构件上枢转,而另一端上接合设有工件保持部的横杆。该臂构件在包括导向件的平面(通常为垂直平面)内摇动,从而另一端上下移动,由此使工件保持部主要沿上下方向移动。该臂构件当从上游串联压制机接收到工件时在其空间内摇动,并且当将工件传递给下游串联压制机时在其空间内摇动。主构件的移动和臂构件的摇动相结合使工件保持部沿椭圆形轨迹在垂直平面内移动。
导向件可由包括多个关节的多关节臂构成以在其中部弯曲。包括一个接头的两个臂部分或者包括两个接头的三个臂部分形成了臂构件。例如,其一端枢转到主构件的第一臂部分以及其一端枢转到第一臂部分的另一端而其另一端接合到横杆上的第二臂部分可形成臂构件。另外,当一对主构件分别安装在设置在滑动件的两端的导向件上时,横杆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接合到一侧和另一侧的臂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轮廓的正视图;
图2是沿图1内的线2-2的横截面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的工件输送装置的细节的透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的工件输送装置的细节的正视图;
图5是对应于图1的示出上述实施例的变型示例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内的线6-6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示出第一现有技术的前剖视图;
图8是示出第一现有技术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第二现有技术的前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第二现有技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说明本发明的串联压制线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实施例对应于实施形态内说明的上述第二类型。
a.串联压制机,串联压制线
如图1和2所示,沿构成串联压制线的直线并排设置有多个(仅示出其中两个)串联压制机10和20。
上部(图1中的左侧)第一串联压制机10包括底座11、分布在底座11上的四个直立件13a-13d、固定在直立件13c等上的顶冠以及附装在该顶冠上以上升(升高)和下降(降低)的滑动件15。底座11为矩形,其沿工件输送方向(图2内的左右方向)较长。在安装于底座上的支撑件(未示出)的上表面上固定有下部模具(未示出)。在滑动件15和直立件13a、13b等之间插置有支承件12。形成在滑动件15和直立件13b、13d之间的空间沿输送方向小但是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大。滑动件15通过驱动机构(未示出)相对于顶冠14上升和下降,并且在该滑动件的下表面上固定有上部模具(未示出)。
下游(图1内的右侧)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构造基本与第一串联压制机10相同,从而对应的构件用标号2x指示。但是,下部和上部模具的形状以及滑动件25的下降量等不同。形成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之间的空间5沿输送方向的长度小于串联压制机10和20的沿输送方向的长度。
b.工件输送装置
设置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之间的工件输送装置50包括导向横梁(导向件)30L和30R、运转构件(主构件)35L和35R、摇动机构(臂构件)40L和40R以及横杆48。左、右运转构件35L、35R沿左、右导向横梁30L、30R运行,左、右摇动机构40L、40R在运转构件35L、35R上枢转,而横杆48连接这两个摇动机构40L、40R。由于位于一侧的导向横梁30L等与位于另一侧的导向横梁30R等具有对称的构造,所以将对一侧的导向横梁30L等进行说明。
导向横梁30L的第一部分32La固定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下游直立件13b的内侧面上,而第二部分32Lb固定在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上游直立件23a的内侧面上。上游端33La在滑动件15和直立件13b之间的空间17d内朝向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压制工作台W1的侧向空间延伸,而下游端32Lb在滑动件25和直立件23b之间的空间27内朝向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压制工作台W2的侧向空间延伸。
在图3和4中,安装在导向横梁30L上的运转构件35L由设置在导向横梁30L的一端的第一马达36L驱动,以在上游端33La和下游端33Lb之间直线且往复地移动。摇动机构40L包括第一摇动构件42L和第二摇动构件44L,该第一摇动构件42L的一端在运转构件35L上枢转,该第二摇动构件44L在该第一摇动构件的另一端上枢转。第一和第二摇动构件42L和44L可在包括导向横梁30L的垂直平面内摇动。由设置在其一个端部处的第二马达43L驱动的第一摇动构件42L围绕该一个端部摇动,由设置在其一个端部处的第二马达45L驱动的第二摇动构件44L围绕该一个端部摇动。横杆48的一端接合到第二摇动构件44L的另一端。
运转构件35R安装在另一侧的导向横梁30R上,摇动构件40R在运转构件35R处枢转。横杆48的另一端接合到第二摇动构件44R的另一端。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横杆48在中部具有工件保持部49。
接下来,将参照图1到4说明此实施例的操作。通过输送装置50将已经由第一串联压制机10进行第一压制的工件W从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第一压制站W1带出。通过输送装置50将该工件运送到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第二压制站W2,以由第二串联压制机20进行第二压制。
具体地,第一马达36L使运转构件35L在导向横梁30L上移动到左端。第一和第二摇动构件42L和44L与滑动件15和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上部模具的上升同步地摇动。通过第二马达43L使第一摇动构件42L沿逆时针方向摇动,同时通过第三马达45L使第二摇动构件44L沿顺时针方向摇动。从而,如图4内的a所示,两个摇动构件42L和44L的组合移动使横杆48垂直向上移动,从而将工件W从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压制站W1取出。
此后,在横杆48上升的情况下,运转构件35L在导向横梁30L上向右端移动。在最右端的位置,与滑动件25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上部模具的上升同步地,通过第二马达43L使第一摇动构件42L顺时针摇动,而通过第三马达45L使第二摇动构件44L逆时针摇动。从而,如c所示,横杆48垂直向下移动,以将工件W放到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压制站W2上。
在用第二串联压制机20压制工件之后,与滑动件25的上升同步地,通过第一马达36L使运转构件35L在导向横梁30L上略微向左移动。同时,通过第二马达43L使第一摇动构件42沿逆时针方向轻微地摇动,而通过第三马达45L使第二摇动构件44L沿顺时针方向轻微地摇动。从而,如图4内的d所示,所述三个移动的组合使横杆48沿倾斜方向向上移动。然后,如e所示,主要通过第一马达36L使运转构件35L在导向横梁30L上向左移动。
在左端附近,通过第一马达36L使运转构件35与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滑动件15的上升同步地在导向横梁30L上向左移动。同时,通过第二马达43L使第一摇动构件42沿顺时针方向轻微地摇动,而通过第三马达45L使第二摇动构件44L沿逆时针方向轻微地摇动。因此,如f所示,横杆48沿倾斜方向向下移动。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实现以下优点。首先,可缩短工件W的输送距离-即输送间距P。通过使第一串联压制机10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之间的空间5尽可能地小来实现短的输送间距P。此外,可缩短串联压制机10和20之间的距离,而不会改变工件W的输送速度。因此,可增加每单位时间的压制操作的数量,从而提高生产率。
其次,可避免增加串联压制机的宽度。这是通过当工件输送装置70设置在串联压制机10和20之间时有效地利用串联压制机10和20之间的空间来实现的。具体地,从图2(俯视图)可清楚地看到,滑动件15和四个直立件13a到13d之间存在四边框状空间17a到17d。使用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较宽的一个侧面空间17d和另一个侧面空间17b来安置导向横梁30L和30R的上端30La等。下游(右侧)空间17c允许横杆48向上移动。
类似地,使用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较宽的一个侧面空间27d和另一个侧面空间27b来安置导向横梁30L和30R的上端33La等。上游(左侧)空间27a允许横杆48向下移动。
第三,当横杆48进入第一压制站W1或第二压制站W2以及从第一压制站W1或第二压制站W2缩回时,横杆48不会干涉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滑动件15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滑动件25。这是通过运转构件35L和35R相对于导向横梁30L和30R的线性运动和摇动机构40L和40R相对于运转构件35L和35R摇动运动的组合而实现的。由于这种组合,横杆48沿如图4内的a到f所示的移动轨迹移动。与此相关,与传统技术相比,固定的且未向上或向下移动的导向横梁30L和30R仅消耗很少的功率/能量。
最后,通过具有工件保持部49的横杆48可稳定地输送工件W。这是通过这样的设置实现的,其中导向横梁30L和30R、运转构件35L和35R以及摇动机构40L和40R均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串联压制机10和20的两侧,第一和第二摇动构件44L和44R的另一端接合到横杆48的两端。在其两端接收驱动力的横杆48当输送工件W时几乎不扭曲或弯曲。
(变型示例)
在图5和6所示的变型示例内,工件输送装置70包括主构件62、63和臂构件65。主构件(驱动部分)62和63固定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下游直立件13b上。臂构件65可进入第一和第二串联压制机10和20的第一和第二加工站W1和W2或从所述加工站缩回。
具体地,第一主要部分62设置在形成于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滑动件15、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滑动件25和一个侧部直立件13b、23a之间的空间内。该部分固定在直立件13b和23a的沿高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内侧面上。在第一主要部分62上接合有第二主要部分63,该第二主要部分63在第一和第二串联压制机10和20之间的空间5内水平延伸。
臂构件65包括在第二主要部分63的顶端枢转的第一臂部分66和在该第一臂部分66的顶端枢转的第二臂部分67。第一臂部分66和第二臂部分67可在水平平面内摇动,从而其自由端沿圆弧轨迹移动。
为了将臂构件65移动到第一压制站W1,使第一臂部分66在俯视图内沿顺时针方向摇动。此后,第二臂部分67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动。另一方面,当臂构件65移动到第二压制站W2时,第一臂部分66在俯视图内沿逆时针方向摇动。此后,第二臂部分67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摇动。
根据此变型示例,可获得以下特有的优点。首先,存在于第一串联压制机10和第二串联压制机20中的空间以及存在于这两个串联压制机10和20之间的空间可用来设置工件输送装置70。即,从图5和6可清楚地看到,主构件62和63设置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滑动件15和直立件13b之间的空间内以及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滑动件25和直立件23a之间的空间内。同样,臂构件65设置在第一串联压制机10的下游空间内以及第二串联压制机20的上游空间内。
其次,工件输送装置70的构造简单。仅将主构件62和63设置在第一和第二串联压制机10和20的一侧减小了部件的数量,并使操作简单。

Claims (2)

1.一种串联压制装置,包括
由并排设置的多个串联压制机(10,20)构成的串联压制线,以及用于在相邻的串联压制机之间输送工件(W)的工件输送装置(50;70),
其特征在于,
该串联压制线的每个串联压制机(10,20)包括底座(11,21)、分布在该底座上的多个直立件(13a-13d,23a-23d)和支承在所述直立件上以上升或下降的滑动件(15,25);
该工件输送装置包括主构件和臂构件,该主构件(35L,35R;62,63)设置在位于构成所述串联压制线的相邻一对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的内侧的部分处并且不会干涉所述滑动件,该臂构件(40L,40R;65)可在一进入上游串联压制机(10)和从上游串联压制机缩回的位置与一进入下游串联压制机(20)和从下游串联压制机缩回的位置之间移动,以用于将已被上游串联压制机压制的工件传送给下游串联压制机,
其中,所述主构件(62,63)设置在一形成于所述上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13b)和所述与该上游串联压制机相邻的下游串联压制机的直立件(23a)之间的空间内,该空间包括一存在于上游直立件和下游直立件内侧的空间,
所述主构件(62,63)位于所述滑动件的轮廓的外侧,并且
所述主构件(62,63)相对于工件输送方向固定在位于一侧的直立件(13b,23a)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串联压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输送装置(50;70)是CPU控制的自动输送机械。
CNB200480040506XA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Active CN1004468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09526A JP4483306B2 (ja) 2004-01-16 2004-01-16 タンデムプレス装置
JP009526/2004 2004-01-16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53219A Division CN101306454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2008100953191A Division CN101264499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2008100953204A Division CN101264500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5962A CN1905962A (zh) 2007-01-31
CN100446887C true CN100446887C (zh) 2008-12-31

Family

ID=34792272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53191A Active CN101264499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2008100953204A Active CN101264500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B200480040506XA Active CN100446887C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2008100953219A Active CN101306454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53191A Active CN101264499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N2008100953204A Active CN101264500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53219A Active CN101306454B (zh) 2004-01-16 2004-12-27 串联压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50774B2 (zh)
JP (1) JP4483306B2 (zh)
CN (4) CN101264499B (zh)
WO (1) WO20050681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44708A (ja) * 2005-08-08 2007-02-22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ワーク搬送装置
JP5140852B2 (ja) * 2006-09-05 2013-02-13 コマツ産機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装置
KR100931281B1 (ko) * 2008-03-17 2009-12-11 현대로템 주식회사 공작물 자동이송장치
JP5647059B2 (ja) * 2011-04-27 2014-12-24 アイダ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
EP3033187B1 (de) * 2013-08-16 2018-08-29 Güdel Group AG Transfervorrichtung für ein werkstück
KR101462185B1 (ko) * 2013-09-02 2014-11-14 한재형 프레스 소재 이송 시스템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7465A (ja) * 1992-07-29 1994-02-22 Nissan Motor Co Ltd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のワーク搬送方法
US5383348A (en) * 1992-11-05 1995-01-24 L. Schuler Gmbh Press comprising a transfer device for sheet metal parts
CN1121449A (zh) * 1994-07-25 1996-05-01 里弗诺伊斯研究发展公司 标准化组件冲模转换系统
US5520502A (en) * 1990-12-14 1996-05-28 Ab Volvo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work piece from a first machine to a second machine
CN1124199A (zh) * 1994-07-29 1996-06-12 斯缔纳·比安兹公司 压床中的移送装置
CN1157193A (zh) * 1995-12-06 1997-08-20 Aida(会田)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压力机输送装置
EP0930110A2 (de) * 1998-01-19 1999-07-21 Müller Weingarten AG Transporteinrichtung
JP2002307116A (ja) * 2001-04-06 2002-10-22 Komatsu Ltd トランスファフィー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3602A (en) * 1982-09-30 1985-04-30 Sofy Hugh M Transfer device
DE4000348A1 (de) * 1989-03-06 1990-09-13 Hewlett Packard Co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ueberwachen der bewegungen eines vielgelenkigen roboters
US5257899A (en) * 1990-06-15 1993-11-02 Komatsu Ltd. Transfer feeder
JPH0539723U (ja) * 1991-10-21 1993-05-28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タンデムプレス設備
JPH05261458A (ja) * 1992-03-18 1993-10-12 Mazda Motor Corp プレス機間ワーク搬送装置
DE4313416A1 (de) * 1993-04-23 1994-10-27 Mueller Weingarten Maschf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 von Teilen in einer Stufenpresse
DE4408450A1 (de) * 1994-03-12 1995-09-14 Mueller Weingarten Maschf Transporteinrichtung für Werkstücke in einer Presse
DE4408449A1 (de) * 1994-03-12 1995-09-14 Mueller Weingarten Maschf Transportsystem
DE19681635B4 (de) * 1995-11-02 2004-09-30 Komatsu Ltd. Werkstückförderer einer Stufenpresse
DE10042991A1 (de) 2000-09-01 2002-03-21 Mueller Weingarten Maschf Gelenkarm-Transportsystem
JP3902006B2 (ja) * 2001-12-28 2007-04-04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のワーク搬送方法及びワーク搬送装置
US7128198B2 (en) * 2002-12-26 2006-10-31 Komatsu Ltd. Workpiece conveyor for press line
JP4198033B2 (ja) * 2002-12-26 2008-12-17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におけるワーク搬送装置
WO2004096533A1 (ja) * 2003-05-01 2004-11-11 Komatsu Ltd.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の運転制御方法及び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のワーク搬送装置
TW200505606A (en) * 2003-05-20 2005-02-1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Panel transporting device
US7316149B2 (en) * 2004-01-30 2008-01-08 Komatsu Ltd. Inter-pressing-machine work transfer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20502A (en) * 1990-12-14 1996-05-28 Ab Volvo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work piece from a first machine to a second machine
JPH0647465A (ja) * 1992-07-29 1994-02-22 Nissan Motor Co Ltd タンデムプレスラインのワーク搬送方法
US5383348A (en) * 1992-11-05 1995-01-24 L. Schuler Gmbh Press comprising a transfer device for sheet metal parts
CN1121449A (zh) * 1994-07-25 1996-05-01 里弗诺伊斯研究发展公司 标准化组件冲模转换系统
CN1124199A (zh) * 1994-07-29 1996-06-12 斯缔纳·比安兹公司 压床中的移送装置
CN1157193A (zh) * 1995-12-06 1997-08-20 Aida(会田)工程技术株式会社 压力机输送装置
EP0930110A2 (de) * 1998-01-19 1999-07-21 Müller Weingarten AG Transporteinrichtung
JP2002307116A (ja) * 2001-04-06 2002-10-22 Komatsu Ltd トランスファフィー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64499A (zh) 2008-09-17
CN101264499B (zh) 2010-06-23
CN101264500B (zh) 2010-12-29
JP4483306B2 (ja) 2010-06-16
CN1905962A (zh) 2007-01-31
CN101264500A (zh) 2008-09-17
US20080229939A1 (en) 2008-09-25
JP2005199326A (ja) 2005-07-28
WO2005068104A1 (en) 2005-07-28
US7650774B2 (en) 2010-01-26
CN101306454B (zh) 2012-09-19
CN101306454A (zh) 2008-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9935B (zh) 板料多工位输送装置
CN102452002B (zh) 一种汽车板落料方法及系统
CN2925862Y (zh) 直线传动式纸箱成型机
CN202570853U (zh) 一种上料台车
CN102470420A (zh) 压力机的工件搬送装置及工件搬送单元
CN100446887C (zh) 串联压制装置
CN101952186A (zh) 裁断机的输送台
CN100515751C (zh) 一种直线传动式纸箱成型机
JP4907104B2 (ja) ガラス基板の切断、分断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210475251U (zh) 多工位快速换模系统
JP2007105767A (ja) プレスライン及び同プレスラインにおけるワーク加工方法
US7080541B2 (en) Automatic feeding machine with switchable conveyor
CN1112485A (zh) 带特殊的纵向圆边的折合罩盖包装的坯料成型设备
JP2002316298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プレスおよびそのスライド駆動方法
CN213618610U (zh) 一种全自动折纸盒机
CN215625082U (zh) 一种热压机交替式上料机构
JPH06262280A (ja) トランスファフィーダ
JPS61226128A (ja) トランスフア装置
CN105216126B (zh) 基板加工装置
CN217474666U (zh) 一种便于铺平的车用传感器冲压件生产线输送装置
CN216127458U (zh) 伺服双条双龙门切坯机
CN211945076U (zh) 一种自动化传送装置
CN209850661U (zh) 芯棒研磨进料装置
CN215885381U (zh) 一种交替式上料机构
CN217223526U (zh) 一种连铸机的出坯和热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