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42160C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42160C
CN100442160C CNB2004100955377A CN200410095537A CN100442160C CN 100442160 C CN100442160 C CN 100442160C CN B2004100955377 A CNB2004100955377 A CN B2004100955377A CN 200410095537 A CN200410095537 A CN 200410095537A CN 100442160 C CN100442160 C CN 10044216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ing
photographic fixing
support roller
belt support
s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955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21961A (zh
Inventor
石井久仁彦
辻菊之助
北川英树
枝广和久
宫本光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4002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16469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34293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18942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21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1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216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216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不增加对定影热辊的局部负荷且无损于定影热辊的耐久性的前提下,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从而可缩短准备时间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热辊和压接所述定影热辊的压力辊,所述定影装置还包括相互留有间隔而配置的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以及绕挂在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上的无接缝传送带;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所述无接缝传送带通过加热装置而加热。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静电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上,将纸上未定影的墨粉融化并定影在纸上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从外部而不是内部加热定影热辊的定影装置,已是众所周知。这种定影装置,通常包括定影热辊、压接于定影热辊的压力辊、压接于定影热辊并内置了加热装置的多个加热辊(参照专利文献1)。定影热辊由铁制空心管构成的心轴、及包裹在心轴周围的硅海棉橡胶构成。另外,各个热辊由其表面用碳氟化合物树脂涂覆的铝制空心管构成。
上述定影装置因为直接于加热定影热辊的表面,所以可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从而可缩短加热时间。但是,通过多个热辊向定影热辊的热供给被限定在各个热辊和定影热辊之间的一点点的夹接区内,因此,热的提供量受到限制。其结果,当想要进一步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时,需要扩大夹接范围。但是,当扩大夹接时,相对于定影热辊的局部负荷将会增大,因此,定影热辊的驱动转矩将增加,从而需要加强驱动系统。另外,有可能加速定影装置的硅海棉橡胶的磨损,导致对产品寿命的影响。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849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定影装置,可不增加定影热辊的局部负荷且不影响定影热辊的耐久性,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从而实现缩短加热时间。
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是包括定影热辊和压接在所述定影热辊的压力辊的装置,包括留有间隔地配置的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以及绕挂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上的无接缝传送带。另外,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在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无接缝传送带通过加热装置被加热,加热装置加热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
加热装置最好是设置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
加热装置最好是电磁感应加热用励磁线圈,配置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第一传送带支承辊与所述无接缝传送带所接触的周边方向区域的外周面的外侧,从外侧留有间隔地覆盖外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第一传送带支承辊以及无接缝传送带中的一方或双方,最好是由金属形成。
优选加热用加热器至少设置在第一传送带支承辊上,第一传送带支承辊隔着无接缝传送带压接定影热辊。
第一传送带支承辊,最好设置在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的定影热辊对无接缝传送带的夹接区域中,且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最上游位置上。
加热用加热器至少设置在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上,同时,第二传送带支承辊隔着无接缝传送带压接于定影热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优选设置在通过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于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的定影热辊对无接缝传送带的夹接区域中且在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中的最下游位置上。
最好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通过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定影热辊而旋转。
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是隔着无接缝传送带压接于定影热辊。
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是通过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定影热辊旋转。
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是分别在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外侧;
压接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的无接缝传送带外周面的部分区域,最好配置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之间。
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是分别通过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定影热辊旋转。
优选在定影热辊或者定影热辊以及压力辊两者上内置加热装置。
优选在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上形成多个凸起。
在被无接缝传送带以及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包围的空间内,最好设置用于对加热装置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仪器。
定影热辊最好连接驱动源,通过驱动源驱动而旋转;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最好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定影热辊,并通过定影热辊驱动而旋转。
定影热辊最好连接有驱动源,通过驱动源驱动而旋转;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最好连接于驱动源,并通过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定影热辊最好连接有第一驱动源,并通过第一驱动源驱动而旋转;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最好连接有第一驱动源以外的第二驱动源,通过第二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被驱动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最好被驱动旋转成无接缝传送带的周边速度与定影热辊的圆周速度不同。
被驱动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是配置在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的第二传送带支承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被驱动旋转使得其旋转方向与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反向;无接缝传送带最好在对应于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无接缝传送带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定影热辊对无接缝传送带的夹接区域中,沿着与定影热辊的相同的旋转方向移动。
被驱动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是配置在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的第一传送带支承辊,第一传送带支承辊最好是被驱动而旋转使得其旋转方向与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同向;无接缝传送带,最好在对应于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无接缝传送带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的定影热辊对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夹接区域中,沿着与定影热辊的相反的旋转方向移动。
加热装置最好是设置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共同隔着无接缝传送带压接定影热辊。
加热装置最好是设置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最好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外侧。
加热装置最好配设在被无接缝传送带以及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各个包围的内部空间内。
附图说明
图1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无接缝传送带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的概要示意图。
图16图15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7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的概要示意图。
图18是沿图17的B-B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19是沿图17的C-C线截取的剖面展开图。
图20在图17所示的无接缝传送带上形成的凸起的其它实施例的构成剖面示意图。
图21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其他实施例的构成概要示意图。
图22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另一实施例结构的概要示意图。
图23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另一实施例的构成概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个图中,对实质上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构成的定影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定影热辊2、从下方压接于定影热辊的压力辊4、相互间留有间隔而配置的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和8、以及绕挂在传送带支承辊6和8之间的无接缝传送带10。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上。
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和8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6,由内置了加热装置6H的加热器辊构成。在被无接缝传送带10以及传送带支承辊6和8包围的空间内,配置有用于对是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仪器即温度传感器(具体地为热敏电阻S),使其与传送带支承辊6的外周面接触。作为用于对是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仪器的其它实施例,可以举例的有:构成对加热器辊的电气回路进行ON-OFF(控制)的开关的恒温器。在被无接缝传送带10以及传送带支承辊6和8包围的空间内,通过配设用于对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仪器,可使定影装置小型化。在图1中,纸P从右侧向左大致水平地传送。
定影装置包括具有在图1中沿着纸面的内外方向有间隔地设置的一对侧壁的图中未示的外壳。定影热辊2、压力辊4以及传送带支承辊6和8,自由旋转且相互平行地被支承在一对侧壁之间。热敏电阻S安装在横跨一对侧壁之间而配置的图中未示出的支承架上。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隔着无接缝传送带10压接在定影热辊2上。在此,通过使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上,由此形成了与定影热辊2对应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夹接区域10N,在该夹接区域10N中,传送带支承辊6被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的最上游位置上(图1的左边)。
沿轴向观察定影热辊2(在图1中垂直于纸面观察),当将通过定影热辊2的轴心的假想水平线作为x轴、将通过定影热辊2的轴心且与X轴正交的假想垂直线作为y轴之时,传送带支承辊6对应于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被配置在压接于第二象限内的周边方向的中间位置(实施例中,比周边方向的中央更接近于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顶部的位置)。另一方面,传送带支承辊8设置在是与传送带支承辊6相对的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且在纸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在第一象限),设置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外侧。加热装置6H在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的中心区域,以静止状态被支承在一对侧壁之间。
定影热辊2通过齿轮等构成的图中未示的动力传动机构连接于驱动源电动马达M。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被配置成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而旋转。
定影热辊2及压力辊4包括:由铁制的心轴、涂布心轴的硅海棉橡胶、以及包裹硅海棉橡胶的PFA管,传送带支承辊6和8分别由铝制的空心管构成。传送带支承辊8的半径比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的半径更小。这是为了减少由传送带支承辊8引起的热损失等。定影传送带10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Ni或者SUS形成,在本实施例中是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加热装置6H由卤素加热器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其它的加热装置例如电磁感应加热用励磁线圈(1H线圈)构成(图2~图5以及图15所示的其它实施例中也相同)。
其次,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定影热辊2被电动马达M驱动而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压力辊4沿着逆时针方向发生从动。同时,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被定影热辊2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从动旋转。其结果,无接缝传送带10沿着相同的逆时针方向从动旋转,传送带支承辊8也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向相同的逆时针方向从动旋转。
然后,构成加热装置6H的卤素加热器通电从而开始发热,于是通过加热装置6H而产生的热从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及无接缝传送带10两者向定影热辊2传递,从而定影热辊2开始升温。传递给定影热辊2的热也传递给压力辊4。当定影热辊2的表面温度从常温达到规定温度后,单面(上面)有复制墨粉的纸P从图1的右侧向左大致水平地传送,当通过定影热辊2和压力辊4的咬合部时,复制在纸P的单面的未定影墨粉通过定影热辊2溶化定影在纸P的单面上。
根据本实施例,形成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于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即,沿着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有具有挠性的无接缝传送带10而形成夹接区域10N,因此,能比以前大大地增加对定影热辊2加热用的夹接宽度。其结果,不增加对定影热辊2的局部负荷,并且,不影响定影热辊2的耐久性,就能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从而能够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这些作用效果即使在后述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得到实质上相同的效果。
上述定影装置中,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通过辊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压接,所以构成加热装置6H的卤素加热器产生的热,从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和无接缝传送带10两者向定影热辊2传递,因此,提高了对定影热辊2的传热效率,缩短了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由此,能够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在对应于定影热辊2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夹接区域10N中,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的最上游位置(图1的左端),因此,可降低通过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向无接缝传送带10传递的热损失,从而缩短了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设置成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旋转,因此,没有必要特别设置用于驱动传送带支承辊6和8转动的驱动装置,从而可实现定影装置的低成本、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第二实施例
其次,参照图2对第二实施例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不同之处在于:与作为加热器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相对夹持定影热辊2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下游的传送带支承辊8,是由内置了加热装置8H的加热器辊构成;定影热辊2内置了加热装置2H;以及压力辊4内置了加热装置4H。其它结构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说明。
加热装置8H、2H及4H分别由卤素加热器等构成,同时分别在传送带支承辊8、定影热辊2及压力辊4的中心区域中,以静止状态被支承在定影装置的外壳的一对侧壁之间。另外,定影热辊2及压力辊4包括:由铝、铁等金属制造的空心管构成的心轴、包裹心轴的硅海棉橡胶等的弹性体,弹性体的表面由PFA、PTFE等涂层涂覆,或者用PFA管等包裹。根据这种定影装置,能够以更短的时间使定影热辊2从常温上升到规定温度,从而能够以更短的时间进行定影装置的加热。
作为构成无接缝传送带10的材料,可以考虑有耐热性的Ni、SUS、聚酰亚胺树脂等,但是,在定影工作时被加热后,定影热辊2停止旋转,无接缝传送带10冷却为比定影时低的温度,就有可能变形(产生型变)成绕挂在传送带支承辊6以及8的半径的圆弧状。特别在绕挂在半径小的传送带支承辊8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圆弧区域内产生变形时,下一次定影热辊2被驱动,想要无接缝传送带10要旋转时,有可能因为在无接缝传送带10上产生的形变而形成阻抗,而导致无接缝传送带10无法旋转。
但是,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小半径的传送带支承辊8中也内置了加热装置8H,因此,在进行下次的定影工作之前可预先使传送带支承辊8加热到规定温度,从而可防止因型变引起的无接缝传送带10无法旋转的这种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在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分别省略了定影热辊2和压力辊4的加热装置2H和4H的其它实施例同样也可以实现。
第三实施例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在该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对应传送带支承辊6而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的传送带支承辊8,由内置了加热装置8H的加热辊构成,同时,在上述的第一象限中,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压接。在此,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于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由此形成对应于定影热辊2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夹接区域10N,辊在该夹接区域10N中,传送带支承辊8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最下游的位置。另外,传送带支承辊8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旋转。另一方面,传送带支承辊6由内置了加热装置6H的加热器辊,同时,相对传送带支承辊8是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且在纸P的传送方向的下行中,设置间隔地配置(配置在上述第二象限)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外侧。其它构成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当定影热辊2被电动马达M驱动旋转时,传送带支承辊8通过辊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压接,从而从动地旋转。另外,无接缝传送带10在对应于定影热辊2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夹接区域10N中,向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下向且下方拉伸,对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压接。从而,可确保无接缝传送带10相对定影热辊2的充分的密合性,能够有效地进行热传递,从而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第四实施例
图4示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在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中,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和8通过辊外周面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压接,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旋转。传送带支承辊6配置在上述第二象限,另外,传送带支承辊8配置在上述第一象限。传送带支承辊6和8分别由内置了卤素加热器等构成的加热装置6H和8H的加热器辊构成。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定影装置,通过传送带支承辊6及8、和无接缝传送带10两者有效地进行对定影热辊2的热传递,因此,可进一步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第五实施例
图5示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包括相互间隔配置的三个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中的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分别设置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的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外部。传送带支承辊12在传送带支承辊6及8的中间,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上方。传送带支承辊6配置在上述第二象限,另外,传送带支承辊8,配置在上述第一象限。传送带支承辊8大致配置在上述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边界区域。压接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夹接区域10N),配置在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之间。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分别由内置了卤素加热器等构成的加热装置6H、8H及12H的加热器辊构成。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定影装置,压接定影热辊2的仅仅是无接缝传送带10,因此,定影热辊2的局部负荷被减轻到最低,从而可更加充分地确保定影热辊2的耐久性。
第六实施例
图6示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定影装置。图6所示的定影装置包括相互间隔配置的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传送带支承辊6及8分别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外部。传送带支承辊6配置在上述第二象限,另外,传送带支承辊8配置在上述第一象限。压接在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夹接区域10N),配置在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之间。该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及8并没有内置加热装置。传送带支承辊6及8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
在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中至少是配置在上侧的传送带支承辊6的外周面、绕挂有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区域中外周面的外侧,配设了电磁感应加热用励磁线圈20、即IH线圈20,至少设置成从外部以一定间隙地包覆传送带支承辊6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在该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由铝等金属制成的空心管形成,另外,无接缝传送带10由Ni、SUS等金属形成。IH线圈20由沿着传送带支承辊6的轴方向卷绕成螺旋状的线圈构成。
在此,在IH线圈20上流经从图中未示的高频电源等流出的高频电流时,因产生的高频磁场而在传送带支承辊6上产生感应过电流,使传送带支承辊6及无接缝传送带10被焦耳热加热。通过IH线圈20加热的传送带支承辊6及无接缝传送带10的热量,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传递到定影热辊2。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根据该定影装置,没有增加对定影热辊2的局部负荷,并且,无损于定影热辊2的耐久性,由电磁感应加热方式通过传送带支承辊6及无接缝传送带10能有效地加热定影热辊2,因此,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从而能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该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将IH线圈20也设置在传送带支承辊8上,与传送带支承辊6同时电磁感应加热传送带支承辊8的实施方式。这种电磁感应加热方式当然也能适用于图1~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此时,可以考虑在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内各自不设置加热装置6H、8H及12H的其它实施例、在定影热辊2及压力辊4内各自不设置加热装置2H及4H的实施例、加热装置2H、4H、6H、8H以及12H全部都不使用的其它实施例、在传送带支承辊6、8、12内的任意上内置了加热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等种种的应用例。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通过将IH线圈20、卤素加热器等其它加热装置、和传送带支承辊6、8及12有效地组合,实现进一步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进一步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
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由金属制成的空心管形成,另外无接缝传送带10由金属形成,但是当上述电磁感应加热方式适用于图1~图5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时,也可以是传送带支承辊6由金属制成、无接缝传送带10由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的变更的实施例,或者是传送带支承辊6由合成树脂制成、无接缝传送带10由金属制成的另一变更的实施例。另外,无接缝传送带10或者传送带支承辊6由合成树脂制成时,也可以采用在与IH线圈20相对的外周面上配设导电金属层的又一变更的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的构成是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从动于定影热辊2旋转,但是也可以代替这种结构,通过将传送带支承辊6驱动连接在驱动定影热辊2的齿轮等动力传动机构,使其与定影热辊2联动。另外,也可使传送带支承辊6与定影热辊2独立而使其旋转驱动。
图7中示出了该结构的第七实施例。在该第七实施例中,除了无接缝传送带以及传送带支承辊的驱动机构,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相同,因此,只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定影热辊2通过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的驱动耦合,而被电动马达驱动旋转。电动马达M配置在图中未示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内。在定影热辊2的轴向的端部(在图7的纸面的里面的轴向后端部),配置有驱动齿轮2G,可以与定影热辊2一体旋转,该驱动齿轮2G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连接于电动马达M。由此,定影热辊2通过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以及驱动齿轮2G被电动马达M驱动而旋转。
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以及8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8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连接在定影热辊2上,由此被定影热辊2带动旋转的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具体地,在传送带支承辊8的轴向端部,配置被动齿轮8G,可以与传送带支承辊8一体旋转,该被驱动齿轮8G与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啮合。
在该实施例中,当定影热辊2被电动马达M驱动按图7的顺时间方向旋转时,压力辊4向逆时针方向从动引旋转。同时作为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8,通过定影热辊2的传动齿轮2G以及与驱动齿轮2G啮合的传送带支承辊8的被动齿轮8G,在与定影热辊2相反的方向被驱动旋转。其结果,无接缝传送带10在与传送带支承辊8相同的逆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传送带支承辊6也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无端辊在相同的逆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
上述定影装置中,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的传送带支承辊8是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该传送带支承辊8被驱动旋转形成传送带支承辊8的旋转方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与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图7的顺时针方向)相反。无接缝传送带10设置成在对应于定影热辊2与无接缝传送带10所形成的夹接区域10N上,沿着与定影热辊2相同的旋转方向移动。根据这种结构,当作为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8被驱动旋转时,无接缝传送带10在夹接区域10N中,对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加力压接,因此,可确保无接缝传送带10相对定影热辊2的充分的密合性,从而有效地进行热传递,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定影热辊2通过连接电动马达M被驱动旋转,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8,通过齿轮直接连接定影热辊2被带动旋转,因此,在对应于定影热辊2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夹接区域10N中,可切实防止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相对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打滑,从而使无接缝传送带10的驱动稳定。其结果,从无接缝传送带10向定影热辊2的热提供能够稳定进行,从而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另外,不会发生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劣化、变形、磨损等破坏定影热辊2的耐久性的情况,因此,即使长期使用,也可以防止在通过定影热辊2和压力辊4之间的夹接的纸上产生褶皱的不良现象。
在上述定影装置中,作为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8,被驱动旋转使得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实质上与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相同,但是,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8的结构设置成,被驱动旋转使得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实质上与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不相同也是容易的。具体地,通过适当设定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和传送带支承辊8的被驱动齿轮8G的齿轮比,就能很容易地使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设定为与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相同、或比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快、或比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更慢。通过使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与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不相同,与相对等速时比较,可适当地改变从传送带支承辊8向定影热辊2的热供给量。
在该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8设成通过齿轮直接连接于定影热辊2而被驱动,但是,也可使配置在上侧的传送带支承辊6设成通过齿轮直接连接在定影热辊2而被驱动。即,例如,通过在传送带支承辊6上一体地设置被驱动齿轮,使该被驱动齿轮啮合驱动齿轮2G,由此实现更加简单的构成。
第八实施例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8设置成通过间接连接定影热辊2而被定影热辊2带动旋转。具体而言,传送带支承辊8的被驱动齿轮8G,相对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通过中间齿轮12G以及14G啮合。其它结构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重复说明。
根据周围空间、齿轮比等相对关系,该驱动系统有效的情况是存在的。该图8所示的定影装置具有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包括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关于基本结构可达到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九实施例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在图9所示的定影装置中,传送带支承辊8设置成连接于作为定影热辊2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而被驱动旋转。具体而言,在定影热辊2上一体配设了图中未示的被驱动齿轮,该被驱动齿轮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等动力传动机构连接电动马达M。另一方面,在传送带支承辊8上一体配设了图中未示的被驱动齿轮,该被驱动齿轮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与定影热辊2的动力传动机构共享的动力传动机构或者其它动力传动机构)连接在电动马达M上。其它结构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重复说明。
在此,当电动马达M被驱动旋转时,定影热辊2以及传送带支承辊8由部分共享的驱动系统、或者相互独立的驱动系统驱动旋转。其结果,包括传送带支承辊8的旋转驱动的ON-OFF的控制,可由与定影热辊2独立而进行,因此,能够恰当地控制从无接缝传送带10到定影热辊2的热供给量。图9所示的定影装置具有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所包括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基本结构,关于基本结构,可达到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实施例
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图10所示的定影装置中,传送带支承辊8,通过连接与作为定影热辊2连接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不同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x,从而被是另一驱动源的电动马达Mx驱动旋转。具体而言,在定影热辊2上一体配设了图中未示的被驱动齿轮,该被驱动齿轮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连接于电动马达M。另一方面,在传送带支承辊8上一体配设了图中未示的被驱动齿轮,该被驱动齿轮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连接于电动马达Mx。其它结构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重复说明。
在此,电动马达M被驱动旋转时,只有定影热辊2相对传送带支承辊8独立地被驱动旋转。另一方面,当电动马达Mx被驱动旋转时,只有传送带支承辊8相对定影热辊2独立地被旋转驱动。其结果,包括传送带支承辊8的旋转驱动的ON-OFF以及圆周速度的控制,能够相对定影热辊2完全独立地进行,可更微细控制从无接缝传送带10到定影热辊2的热供给量。例如,当停止定影热辊2的旋转时,使传送带支承辊8的继续旋转,无接缝传送带10对应定影热辊2相对移动,从而自由进行热供给的热供给控制,或者将电动马达Mx设为伺服马达,自由变更传送带支承辊8的圆周速度、从而自由变更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的转速控制,这样的操作都能简单地进行。另外,通过将电动马达Mx设为可正反旋转的伺服马达,可自由地控制传送带支承辊8的旋转方向及圆周速度,从而自由控制无接缝传送带10的旋转方向及转速。
图10所示的定影装置具有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包括的结构实质上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关于基本结构,可达到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十一实施例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该图11所示的定影装置,除了无接缝传送带及传送带支承辊的驱动机构外,与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相同。还有,与第三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则与第七实施例中示出的结构相同。即,在定影热辊2的轴向端部上,配设了驱动齿轮2G并使其与定影热辊2一体旋转,该驱动齿轮2G通过图中未示的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连接在电动马达M上。因此,定影热辊2通过齿轮、离合器等动力传动机构以及驱动齿轮2G被电动马达M驱动旋转。另一方面,在传送带支承辊8的轴向端部上,配设了被驱动齿轮8G并使其可以与传送带支承辊8一体旋转,该被驱动齿轮8G与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啮合。
在此,与上述相同,无接缝传送带10对应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压接,因此,可确保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的充分的密合性,有效地进行热传递,从而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另外,传送带支承辊6及8由加热器辊构成,因此,比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能够更进一步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第十二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该图12所示的定影装置,除了无接缝传送带及传送带支承辊的驱动机构,与图4所示的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相同。与第四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则与第七实施例中所示的结构相同。即,在定影热辊2的轴向端部上,配设驱动齿轮2G使其可与定影热辊2一体旋转,而在传送带支承辊8的轴向端部上,配设了被驱动齿轮8G并使其可与传送带支承辊8一体旋转。并且,被驱动齿轮8G与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啮合。
在此,与上述相同,通过传送带支承辊6及8、无接缝传送带10两者,能有效地对定影热辊2进行热传递,因此,可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另外,可确保无接缝传送带10对定影热辊2的充分的密合性,有效地进行热传递,从而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
第十三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该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包括相互间隔而配设的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传送带支承辊6及8各自间隔地配设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上游及下游的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外部。传送带支承辊6及8各自由内置了由卤素加热器等构成的加热装置6H及8H的加热器辊构成。传送带支承辊6配置在上述第二象限,另外,传送带支承辊8,配置在上述第一象限。压接定影热辊2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夹接区域10N),配置在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之间。其它结构与图7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重复说明。
根据该定影装置,辊传送带支承辊6以及8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对定影热辊2压接,因此,比前面的实施例更加有效地减少对定影热辊2的局部负荷,并且,不影响定影热辊2的耐久性,通过传送带支承辊6及8、无接缝传送带10能有效地加热定影热辊2。其结果,可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从而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
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加热方法,也可以代替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及8由加热器辊构成的实施例,在两个传送带支承辊6以及8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6的外周面的、绕挂有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区域的外周面的外侧上,设置电磁感应加热用励磁线圈20(图1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即IH线圈20,形成从外部间隔一定空隙地覆盖传送带支承辊6的外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该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无接缝传送带10的形状、材质与图6所示的第六实施例相同,另外,对IH线圈20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也与第六实施例相同。
另外,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上述各加热方法,在被无接缝传送带10以及传送带支承辊6及8的各自包围的内侧空间中,配设加热装置10H(图13中由双点划线表示)。根据该实施例,将加热装置10H的辐射热从内侧面对无接缝传送带10直接传递的同时,又能从外周面对传送带支承辊6以及8各自外周面直接传递。从加热装置10H直接传递到传送带支承辊6以8各自的热,传递给绕挂在其上的无接缝传送带10。由此,直接以及间接传递给无接缝传送带10的热能,可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直接传递给定影热辊2。即根据该实施例,通过加热装置10H的辐射热直接传递给无接缝传送带10的热能,能直接传递给定影热辊2,因此,从这点来讲,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也比以前缩短,而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也被缩短。构成加热装置10H的卤素加热器,在图13中,在上述空间内的中心部位配置了一个,但是配设多个时,对应于无接缝传送带10以及定影热辊2,各自配置在可有效传递辐射热的位置即可。加热装置10H由卤素加热器构成,但是也可用IH线圈代替之。上述IH线圈20、加热装置10H等,构成直接加热无接缝传送带10的加热装置。
图13所示的、使用了IH线圈20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的实施例中,传送带支承辊6由金属制成的空心管形成,另外,无接缝传送带10由金属形成,但是将如上所述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适用于其它实施例时,传送带支承辊6可由金属制成、无接缝传送带可由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或者传送带支承辊6可由合成树脂制成、无接缝传送带可由金属制成。另外,无端传动带10或者传送带支承辊6由合成树脂制成时,也可以在与IH线圈20相对的外周面配设导电金属层。
第十四实施例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图14所示的定影装置中,配置在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的传送带支承辊6,由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构成。由被动驱动传送带支承辊构成的传送带支承辊6,被驱动旋转使得传送带支承辊6的旋转方向(图14的顺时针方向)与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图14的顺时针方向)同方向。无接缝传送带10,在对应于定影热辊2与无接缝传送带10所形成的夹接区域10N上,沿与定影热辊2相反的旋转方向移动。
具体地,在传送带支承辊6上,配设了被驱动齿轮6G并使其一体旋转,该被驱动齿轮6G,与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相对应,通过中间齿轮16G啮合。其它结构与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实质上相同,故省略其重复说明。
在此,当定影热辊2被电动马达M驱动向图1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压力辊4向逆时针方向从动旋转。同时,作为被驱动传送带支承辊的传送带支承辊6,通过啮合定影热辊2的驱动齿轮2G的中间齿轮16G以及啮合中间齿轮16G的传送带支承辊6的被驱动齿轮6G,沿着与定影热辊2相同方向(图中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其结果,无接缝传送带10向与传送带支承辊6相同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旋转,另外的传送带支承辊8也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按相同的顺时针被驱动旋转。无接缝传送带10在上述夹接区域10N中,沿与定影热辊2相反的旋转方向(图14的逆时针方向)移动。
例如,在图13所示的定影装置中,无接缝传送带10,通常在被内置了加热装置6H的传送带支承辊6加热到高温的状态时,进入与定影热辊2之间的夹接区域10N,但是在夹接区域10N中,被定影热辊2的表面带走热量从而温度下降。无接缝传送带10的这种降温,使定影热辊2的表面温度未充分变暖的加热时间变长,即使上述夹接区域10N的宽度变大,定影热辊2的表面温度上升斜率也不会变大。但是,图14所示的定影装置中,无接缝传送带10被设置成在夹接区域10N中沿相反于定影热辊2的旋转方向移动,因此,定影热辊2的表面定点,沿着夹接区域10N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温度变高的方向(无接缝传送带10的上方的、朝向内置了加热装置8H的传送带支承辊8的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其结果,特别在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中,可以加速定影热辊2的加热速度。这样,图14所示的定影装置中,因为对定影热辊2的热供给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可与加热时间更短及高速系统的接轨。
此外,无接缝传送带10即便是像上述的实施例那样,设成在夹接区域10N中向与定影热辊2相同的旋转方向移动,但是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转速设定得比定影热辊2的圆周速度更快时,也可得到实质上与上述相同的作用效果。
无接缝传送带的其他实施例
(a)在上述各个定影装置中,希望将从加热器辊传递给无接缝传送带10的热,尽量高效地传递给定影热辊2。为了达到该目的,其结构最好是增加压接定影热辊2的表面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表面)的表面积。为了增加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表面积,只要在本来平坦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形成若干凸起即可。图15~图23概要地示出了这样构成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以及图16,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相互间隔地形成了若干凸起10a。各个凸起10a的外表面由曲面(几乎为半球面)构成。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凸起10a不规则地排列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上,但是也可以规则地沿着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以及/或者横向排列。
(b)参照图17、图18以及图19,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上相互间隔地形成了若干凸起10b。各个凸起10b具有矩形截面,同时,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以及横向上分别保持一定间隔地排列成直线状。图17~19所示的实施例中,凸起10b有规则地排列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但是也可以不规则地排列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以及/或者横向。
(c)图17~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凸起10b设成具有矩形剖面,但是也可以如图20所示,在各个凸起10b的顶部周围切铣倒角,形成切除顶部周围的侧边的凸起10c。凸起10c的倒角形状可以是如图中所示的平坦面,也可以是图中未示的曲面。
(d)图21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凸起10b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平面视图中,分别沿着相互交叉的假想线各自间隔一定距离而排列。该假想线是相对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横向倾斜的假想线以及相对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沿周边方向倾斜的假想线。各个凸起10b,在展开无接缝传送带10的平面上,以相对无接缝传送带10的周边方向倾斜斜交叉的网状排列。
(e)图22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凸起10b,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横向保持一定间隔,而沿着周边方向锯齿状连续形成。
(f)图23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凸起10b,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横向保持一定间隔,而沿着横向锯齿状连续而形成。
如上所述,通过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形成若干凸起10a、10b、10c,将增加了表面积的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凸起)压接具有弹性的定影热辊2的表面,特别能在比其它部分的温度高的凸起压入定影热辊2的表面的状态下使两个接触,增加了对应于无接缝传送带10的定影热辊2的接触面积,从而实质上增加了对应于无接缝传送带10与定影热辊2的夹接,可以将蓄存在无接缝传送带10上的热高效率地传递给定影热辊2。其结果,可进一步缩短定影热辊2的升温时间,进一步缩短定影装置的加热时间。
此外,在无接缝传送带10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若干凸起的剖面形状以及排列,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当然可以进行其它各种的组合。
实施例
为确认本发明的效果,本发明人进行了以下3种定影装置的比较实验。在以下的3种定影装置中,定影热辊及压力辊分别在外径12.0mm的铁制心轴上涂覆厚度为6.5mm、外径为25.0mm、阿斯卡(Asker)C值硬度为40°的硅海绵橡胶,用PFA管套在硅海绵橡胶的表面。
比较例1
包括定影热辊、压接定影热辊的压力辊、压接定影热辊且内置了加热装置的两个加热辊的定影装置。
压接定影热辊的两个加热辊,通过分别在外经25.0mm、厚度0.5mm的铝制空心管的表面形成PFA的涂层而构成。内置在各个加热辊内的加热装置分别由500W的卤素加热器构成。各个加热辊相对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进入量为2.0mm。定影热辊由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而各个加热器辊从动于定影热辊而旋转。
比较例2
包括定影热辊、压接定影热辊的压力辊、相互间隔配置的两个传送带支承辊、绕挂在传送带支承辊各自之间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定影装置。两个传送带支承辊,相互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以及上游。该两个传送带支承辊之间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上方的传送带支承辊包括内置加热装置的加热辊,同时,通过无接缝传送带压接定影热辊。定影热辊由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上述加热辊从动于定影热辊旋转。被配置在下游一侧的传送带支承辊,留有间隔地配置在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外侧。
由加热器辊构成的上游侧传送带支承辊,由外径25.0mm、厚度为0.5mm的铝制空心管构成。加热装置则由1000W的卤素加热器构成。下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由外径20.0mm、厚度为0.5mm的铝制空心管构成。无接缝传送带由厚度为90μm的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对应于由加热辊构成的上方传送带支承辊的、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进入量(通过无接缝传送带10的进入量)为1.0mm。
实施例
在具有与比较例1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定影装置中,对应于由加热器辊构成的上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的、定影热辊外周面的进入量(通过无端传输带10的吞入量)为0.5mm。另外,定影热辊2通过配置成能与定影热辊2一体旋转的驱动齿轮,连接电动马达而被驱动,从而被电动马达驱动而旋转。在下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上配设了被驱动齿轮,从而使其可一体旋转,该被驱动齿轮与定影热辊的驱动齿轮啮合。下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通过定影热辊驱动而旋转,而由加热辊构成的上游侧传送带支承辊通过无接缝传送带下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驱动而旋转。无接缝传送带,在对应于无接缝传送带与定影热辊形成的夹接区域中,沿与定影热辊相同的旋转方向移动。该实施例是具有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实质上相同结构的定影装置。
定影热辊从25℃升温到160℃的时间如下。
比较例1:50.2秒
比较例2:50.4秒
实施例:50.5秒
从以上实验结果可明显看出,实施例的升温时间与比较例1以及2几乎相等。该升温时间通常可认为短,但是为得到这些升温时间,在比较例1中,加热辊各自对应于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进入量必须为2.0mm。这样的进入量多的结构,将增加对定影热辊的局部负荷,也增高影响定影热辊的耐久性的可能性。
因此,进行了关于定影热辊的耐久性的比较实验。其结果如下。
比较例1:给纸10000张(1万张)中,在纸上产生皱褶。
比较例2:给纸100000张(10万张)中,在纸上产生了皱褶。未发现在无接缝传送带以及定影热辊上的变形等损坏。
实施例:给纸300000(30万张)中,在纸上未产生皱褶。未发现在无接缝传送带以及定影热辊上的变形等损坏。
从实验结果明确得知,在比较例1中,从给纸开始到比较的初期阶段中,纸上产生了皱褶。即,比较例1中,加热辊各自对应于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进入量多于2.0mm,因此,旋转驱动时对应于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扭矩负荷变强。为此,在使用到一定程度的阶段中,在定影热辊的海绵部分上产生破泡(海绵部分的破坏),经过进一步使用,海绵部分的外径逐渐变化,从而纸的输送力变得不均匀,从而产生了皱褶。
在比较例2中,两个传送带支承辊上的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由此,可使上述进入量为1.0mm,少于比较例1,因此,可认为纸张产生皱褶与比较例1相比,当给纸张数为其10倍时,在相当晚的阶段。另外,未发现在无接缝传送带以及定影热辊上的变形等损坏。但是,由加热辊构成的上述上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设成通过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定影热辊旋转,因此,当给纸张数多时,对应于定影热辊与无接缝传送带形成的夹接区域,多少产生打滑,从而驱动将变得不稳定,进而使纸张产生了皱褶。
在具有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定影装置的实施例实质上相同结构的比较例3中,由于下游侧的传送带支承辊被定影热辊驱动旋转、以及在定影热辊与无接缝传送带形成的所述夹接区域中,上述无接缝传送带对定影热辊的进行充分压接等原因,可使上述进入量为0.5mm,比比较例2更少,并且,可切实防止在无接缝传送带相对定影热辊形成的夹接区域中产生的打滑。其结果证明,由于可以经常切实地进行无接缝传送带的驱动,所以,给纸张数即使是比较例1的30倍、比较例2的3倍,也未发现产生纸的皱褶的现象。另外,也未在无接缝传送带以及定影热辊上发现变形等损坏。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本发明,可以在不增加对定影热辊的局部负荷,而且,无损于定影热辊的耐久性前提下,缩短定影热辊的升温时间从而可缩短准备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符号说明
2:定影热辊
4:压力辊
6、8、12:传送带支承辊
10:无接缝传送带
10a、10b、10c:凸起
20:IH线圈
2H、4H、6H、8H、12H:加热装置
M:电动马达
P:纸

Claims (24)

1.一种具有定影热辊和用于压接所述定影热辊的压力辊的定影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相互留有间隔而设置的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以及绕挂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上的无接缝传送带;
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于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所述无接缝传送带被加热装置加热,
所述加热装置加热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是电磁感应加热用励磁线圈,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第一传送带支承辊与所述无接缝传送带所接触的外周面的外侧,从外侧以留有间隔地覆盖所述外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带支承辊和无接缝传送带中的一方或者双方由金属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用加热器设置在第一传送带支承辊内部,所述第一传送带支承辊隔着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与所述定影热辊压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夹接区域,所述第一传送带支承辊设置在所述夹接区域内且位于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中的最上游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用加热器设置在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内部,同时,所述第二传送带支承辊隔着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压接于所述定影热辊;
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形成夹接区域,所述第二传送带支承辊设置在所述夹接区域内且位于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中的最下游的位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至少一个传送带支承辊,通过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所述定影热辊而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隔着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压接所述定影热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影热辊,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通过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所述定影热辊而旋转。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分别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留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外侧;
压接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的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外周面的部分区域,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分别通过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从动于所述定影热辊而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定影热辊、或者在所述定影热辊及所述压力辊双方内置加热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上形成多个凸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被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以及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包围的空间内,配设有用于对所述加热装置进行温度控制的控制仪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热辊连接有驱动源,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所述定影热辊,并被所述定影热辊驱动而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热辊连接有驱动源,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连接于所述驱动源,通过所述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定影热辊连接有第一驱动源,被所述第一驱动源驱动而旋转;
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中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连接有所述第一驱动源之外的第二驱动源,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源的驱动而旋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被驱动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通过被驱动旋转,使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圆周速度与所述定影热辊的圆周速度不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被驱动而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是配置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下游的第二传送带支承辊,所述第二传送带支承辊的旋转方向与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被驱动旋转;
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在对应于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外周面的部分区域所形成的夹接区域中,沿着与所述定影热辊的相同的旋转方向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被所述驱动旋转的一个传送带支承辊,是配置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的第一传送带支承辊,所述第一传送带支承辊以其旋转方向与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被驱动旋转;
所述无接缝传送带,在对应于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压接所述无接缝传送带的外周面的部分区域所形成的夹接区域中,沿着与所述定影热辊相反的旋转方向移动。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
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均隔着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与所述定影热辊压接。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是设置在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内部的加热用加热器;
所述第一及第二传送带支承辊,留有间隔地配置在所述定影热辊的旋转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的所述定影热辊的外周面的外侧。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被所述无接缝传送带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传送带支承辊包围的内部空间内。
CNB2004100955377A 2003-11-28 2004-11-29 定影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216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400247 2003-11-28
JP2003400247A JP2005164691A (ja) 2003-11-28 2003-11-28 定着装置
JP2003429350 2003-12-25
JP2003429350A JP2005189427A (ja) 2003-12-25 2003-12-25 定着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1961A CN1621961A (zh) 2005-06-01
CN100442160C true CN100442160C (zh) 2008-12-10

Family

ID=34622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553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42160C (zh) 2003-11-28 2004-11-29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7319839B2 (zh)
CN (1) CN10044216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0800A (ja) * 2004-04-09 2005-10-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08161B1 (ko) * 2005-07-15 2007-04-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 형성장치의 가변 장력 벨트 정착기 및 그 구동방법
JP4347309B2 (ja) * 2006-02-10 2009-10-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に備えられる無端ベルトの長さの設定方法
JP2007219450A (ja) * 2006-02-20 2007-08-30 Sharp Corp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温度制御プログラム、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4444223B2 (ja) * 2006-03-10 2010-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4447565B2 (ja) * 2006-03-13 2010-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08230B2 (ja) * 2006-03-14 2011-06-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8656A (ja) * 2006-03-14 2007-09-27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574574B2 (ja) * 2006-03-15 2010-11-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88385B2 (ja) * 2006-05-12 2008-11-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ならびに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こ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4401372B2 (ja) * 2006-06-29 2010-0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826387B2 (ja) * 2006-08-24 2011-11-3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66027B2 (ja) * 2006-11-29 2009-05-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23291A (ja) * 2008-02-21 2009-10-01 Sharp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685172B2 (ja) * 2009-01-20 2011-05-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28223B2 (ja) 2010-06-15 2014-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5323129B2 (ja) * 2011-05-24 2013-10-2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90645B2 (ja) * 2011-09-30 2016-03-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7579A (ja) * 2011-12-01 2013-06-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16129A (ja) * 2017-01-18 2018-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8574A (ja) * 1991-09-27 1993-04-09 Ricoh Co Ltd 熱ローラ定着装置
US5873020A (en) * 1995-11-13 1999-02-16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with endless belt
JPH1184934A (ja) * 1997-09-10 1999-03-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5950060A (en) * 1998-01-13 1999-09-07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4312B2 (ja) 1975-07-30 1984-08-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熱定着装置
JPS5636674A (en) 1979-09-01 1981-04-09 Ricoh Co Ltd Fixing device
JPS60227276A (ja) 1984-04-26 1985-11-12 Ricoh Co Ltd 湿式電子複写機の定着装置
JP2976144B2 (ja) * 1991-02-28 1999-11-10 コニカ株式会社 定着方法及び装置
JP2813297B2 (ja) 1993-03-10 1998-10-22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用定着装置
JP3184022B2 (ja) 1993-09-22 2001-07-09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JPH10698A (ja) 1996-06-17 1998-01-0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無端ベルト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 無端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EP1033631B1 (en) * 1999-03-03 2008-12-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for use with an oil coating mechanism
JP2002006658A (ja) 2000-06-23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66962B2 (ja) 2001-04-19 2008-10-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14583A (ja) 2001-10-03 2003-04-18 Canon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08862B2 (ja) 2001-10-19 2005-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95681B2 (en) * 2001-10-26 2004-09-21 Konica Corporation Fixing device controlling metho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forming fixed images of desired glossiness
JP4318160B2 (ja) 2002-02-18 2009-08-19 シンジーテック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3902565B2 (ja) * 2002-05-31 2007-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8888A (ja) * 2002-11-26 2004-06-24 Canon Inc 加熱装置
JP2005300800A (ja) * 2004-04-09 2005-10-2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88574A (ja) * 1991-09-27 1993-04-09 Ricoh Co Ltd 熱ローラ定着装置
US5873020A (en) * 1995-11-13 1999-02-16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with endless belt
JPH1184934A (ja) * 1997-09-10 1999-03-3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US5950060A (en) * 1998-01-13 1999-09-07 Minolta Co., Ltd. Fix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319839B2 (en) 2008-01-15
US20050117942A1 (en) 2005-06-02
CN1621961A (zh) 2005-06-01
US20080080911A1 (en) 2008-04-03
US7577389B2 (en) 2009-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42160C (zh) 定影装置
CN100573361C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8133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504649C (zh) 定影装置
CN102193437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69309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51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01266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70036B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183235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93442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458484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1311845A (zh) 定影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152679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830605A (zh) 定影装置、加热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0511021C (zh) 感应加热使用铁磁性层的可加热熔合器元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1907856B (zh) 用于印刷的设备
US4627813A (en) Thermal fixing apparatus
JPH1063130A (ja) 熱電温度制御を行う融解装置
JP4114864B2 (ja) 粉体加熱冷却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4691A (ja) 定着装置
CN109219260A (zh) 金属导电印膜热处理装置
KR100561413B1 (ko)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장치
US6836637B2 (en) Image fu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CN100551692C (zh) 一种施压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覆膜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210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