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16168C - 湿度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湿度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16168C
CN100416168C CNB2004800144873A CN200480014487A CN100416168C CN 100416168 C CN100416168 C CN 100416168C CN B2004800144873 A CNB2004800144873 A CN B2004800144873A CN 200480014487 A CN200480014487 A CN 200480014487A CN 100416168 C CN100416168 C CN 10041616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ction
heat exchanger
mentioned
refrigerant lo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1448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5349A (zh
Inventor
池上周司
薮知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5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53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1616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16168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5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refrigeration (condens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F24F2011/000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for admittance of outside air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湿度控制装置。在湿度控制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中,吸附材料附着于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的表面。此制冷剂回路,能够通过开动四方切换阀来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并且,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切换机构(50)切换空气的流通路径。湿度控制装置(10),通过开动四方切换阀和切换机构(50),来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将第1空气除湿,在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将第2空气加湿。在此湿度控制装置(10)中,制冷剂回路的动作和空气流通路径的切换时间间隔是根据调湿负荷设定的。调湿负荷越大,将该切换时间间隔设定得越短。

Description

湿度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涉及进行一般所说的分批(batch)式运转动作的湿度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如在特开平8-189667号公报所公开的,利用吸附材料和制冷循环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广为人知。该湿度控制装置,构成为进行一般所说的分批式运转动作。
上述湿度控制装置,包括两个吸附单元。各吸附单元,由充填了吸附材料的网状容器、和贯穿该网状容器的制冷剂管道构成。各吸附单元的制冷剂管道,连接在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上。并且,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设置有用于切换传送到各吸附单元的空气的节气阀(damper)。
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的运转中,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运转,进行两个吸附单元的一个吸附单元成为蒸发器,另一个吸附单元成为冷凝器的制冷循环。并且,在制冷剂回路中,通过运转四方切换阀,来使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切换,各吸附单元有时作为蒸发器作用,有时作为冷凝器作用,交替作用。
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的加湿运转中,将从室外流向室内的供气导入成为冷凝器的吸附单元,用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将供气加湿。此时,将从室内流向室外的排气导入成为蒸发器的吸附单元,将排气中的水分回收到吸附材料。另一方面,在湿度控制装置的除湿运转中,将从室外流向室内的供气导入成为蒸发器的吸附单元,让吸附材料吸附供气中的水分。此时,将从室内流向室外的排气导入成为冷凝器的吸附单元,将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与排气一起排出到室外。
另外,作为具有与上述吸附单元一样的作用的部件,例如,在特开平7-265649号公报公开的热交换部件也被广为人知。在此热交换部件中,在铜管的周围设置有板状风扇,吸附材料附着于此铜管和风扇的表面。并且,此热交换部件,构成为通过流入铜管内的流体来进行吸附材料的加热和冷却。
并且,作为进行分批式运转动作的湿度控制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3-28458号公报公开的湿度控制装置也广为人知。此湿度控制装置,具备两个形成了多个空气通路的吸附元件。并且,当在第1吸附元件将第1空气除湿时,将在热泵的冷凝器中加热的第2空气送到第2吸附元件,再生吸附材料。相反,当在第2吸附元件将第1空气除湿时,将加热的第2空气送到第1吸附元件,再生吸附材料。该湿度控制装置,交替重复上述两个动作,将除湿了的第1空气或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
-解决课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湿度控制装置中,对于调湿能力的调节没有作任何考虑。因此,产生湿度控制装置的调湿能力对于室内潜热负荷的过大或不足,恐怕不能充分地确保室内的舒适性,使湿度控制装置中的省能源化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的发明,目的在于:在进行所谓的分批式运转动作的湿度控制装置中,能够调节其调湿能力,谋求确保舒适性和湿度控制装置的省能源化。
第1发明,以取入第1空气及第2空气,将除湿了的第1空气或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的湿度控制装置为对象。并且,包括:分别具有吸附材料,使该吸附材料与空气接触的第1及第2吸附单元61、62。构成为用规定的切换时间间隔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其中,上述第1动作,在第1吸附单元61再生吸附材料,将第2空气加湿,同时,在第2吸附单元62将第1空气除湿;上述第2动作,在第2吸附单元62再生吸附材料,将第2空气加湿,同时,在第1吸附单元61将第1空气除湿。另一方面,设置有根据对湿度控制装置所要求的调湿能力设定上述切换时间间隔的间隔设定部74,间隔设定部74的结构是,对湿度控制装置所要求的调湿能力越大,使切换时间间隔的设定值越小。
第2发明,在上述第1发明中,包括能够切换第1制冷循环动作和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制冷剂回路60,其中,在上述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多个在表面附着了吸附材料的热交换器61、62连接在一起,且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在上述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第2热交换器6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61成为蒸发器。上述制冷剂回路60,在第1动作中进行第1制冷循环动作,另一方面,上述制冷剂回路60,在第2动作中进行第2制冷循环动作,上述第1热交换器61构成第1吸附单元,上述第2热交换器62构成第2吸附单元。
第3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中,包括:切换机构50,用以对应于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相互切换来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以及切换控制部73,当在热交换器61、62的上游中,第2空气比第1空气高温时,在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的规定时间前预先进行由上述切换机构50将空气流通路径切换的控制动作。
第4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中,包括:切换机构50,用以对应于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相互切换来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以及切换控制部73,当在热交换器61、62的上游中,第1空气比第2空气高温时,在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的规定时间后进行由上述切换机构50将空气流通路径切换的控制动作。
第5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中,设置在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构成为容量可变。设置有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周期相同的周期使上述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的容量控制部71。
第6发明,在上述第2发明中,设置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剂膨胀机构由开度可变的膨胀阀65构成。设置有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周期相同的周期使上述膨胀阀65的开度变化的开度控制部72。
-作用-
在上述第1发明中,进行交替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该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交替切换,是用规定的切换时间间隔周期地进行的。在此发明的湿度控制装置10中,在第1动作中,将第2空气送给第1吸附单元61,将第1空气送给第2吸附单元62。并且,在第1吸附单元61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通过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将第2空气加湿。并且,在第2吸附单元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第1空气被除湿。而在第2动作中,将第1空气送给第1吸附单元61,将第2空气送给第2吸附单元62。并且,在第1吸附单元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第1空气被除湿。并且,在第2吸附单元62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通过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将第2空气加湿。
在此发明中,湿度控制装置10,向室内提供除湿了的第1空气或加湿了的第2空气。也就是说,该湿度控制装置10,可以是仅将除湿了的第1空气提供给室内的装置,也可以是仅将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的装置。并且,该湿度控制装置10,也可以是能够切换向室内提供除湿了的第1空气的运转、和向室内提供加湿了的第2空气的运转的装置。
并且,在此发明中,在湿度控制装置10设置间隔设定部74。间隔设定部74,根据湿度控制装置的负荷设定切换时间间隔。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用由间隔设定部74设定的切换时间间隔交替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通过间隔设定部74调节切换时间间隔,来根据其负荷调节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获得的调湿能力。也就是说,若使第1动作和第2动作交替切换的切换时间间隔变化,则随着此运转,第1空气的除湿量和对第2空气的加湿量发生变化,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发生变化。
同时,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越大,间隔设定部74将切换时间间隔设定得越短。这里,在交替进行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上述湿度控制装置10中,水分对于吸附单元的吸附材料的吸附脱离,是在将两个动作切换后,在较短的期间集中进行的。例如,在第1动作中从第1吸附单元61的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其大部分在第1动作开始后短时间内从吸附材料脱离。并且,在第1动作中,被第2吸附单元62吸附的第1空气中的水分,其大部分在第1动作开始后短时间内被吸附材料吸附。
因此,若将切换时间间隔设定得较长,延长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持续时间的话,则伴随此运转,吸附材料对于水分几乎不进行吸附和脱离的时间变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降低。相反,若将切换时间间隔设定得较短,缩短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持续时间的话,则伴随此运转,吸附材料对于水分的吸附和脱离集中进行的频度增大,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增大。
因此,在此发明中,如上所述,通过间隔设定部74设定切换时间间隔,来对应于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增减,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增减。
在上述第2发明中,在制冷剂回路60中交替重复进行两个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切换机构50,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来切换第1空气和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
在此发明的制冷剂回路60中,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第2空气被送到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第1空气被送到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由制冷剂加热,将吸附材料再生,把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给予第2空气。并且,在第2热交换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吸收此时产生的吸附热。而在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第1空气被送到成为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第2空气被送到成为冷凝器的第2热交换器62。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并且,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由制冷剂加热,吸附材料再生,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被提供给第2空气。
在上述第3发明中,让湿度控制装置10的切换控制部73,在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前,进行通过切换机构50的空气流通路径的切换。这样的切换控制部73的控制动作,在经过热交换器61、62之前,当第2空气比第1空气高温时进行。
这里,假设为第2空气被送到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第1空气被送到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的状态。在此状态中,在权利要求4的发明中,空气流通路径被切换,成为第1空气被送到第1热交换器61,第2空气被送到第2热交换器62的状态之后,经过规定时间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
因此,对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61,提供比那时的第2空气低温的第1空气。并且,设置在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在第1热交换器61切换成蒸发器之前预先被第1空气冷却。另一方面,对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第2热交换器62,提供比那时的第1空气高温的第2空气。并且,设置在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在第2热交换器62切换成冷凝器之前预先被第2空气加热。
在上述第4发明中,让湿度控制装置10的切换控制部73,在进行了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进行通过切换机构50的空气流通路径的切换。这样的切换控制部73的控制动作,在经过热交换器61、62之前,当第1空气比第2空气高温时进行。
这里,假设为第2空气被送到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第1空气被送到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的状态。在此状态中,在权利要求5的发明中,在仍旧维持空气的流通路径的情况下,将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从那经过规定时间后,将空气的流通路径切换。
因此,用规定时间不断对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61提供比第1空气低温的第2空气。并且,设置在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剂和第2空气冷却,然后,与第1空气接触。另一方面,用规定时间不断对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第2热交换器62提供比第2空气高温的第1空气。并且,设置在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剂和第1空气加热,然后,与第2空气接触。
在上述第5发明中,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构成为容量可变。压缩机63的容量控制,由容量控制部71进行。此容量控制部71,使压缩机63的容量周期地增减。通过此容量控制部71的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周期,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周期相同。也就是说,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规则性地调节压缩机63的容量。
在此第5发明中,举出以下两个例子作为具体的容量控制部71的结构例。
第5发明中的容量控制部71的第1结构例,是每当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就进行下述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预先使压缩机63的容量暂时降低,在进行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后,使上述压缩机63的容量增大。
在此第1结构例中,每当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一次,容量控制部71就进行规定的控制动作。在此控制动作中,容量控制部71,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事先使压缩机63的容量降低。也就是说,在压缩机63的容量暂时变小的状态下,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一切换,容量控制部71就使暂时低下的压缩机63的容量增大。
如上所述,在湿度控制装置10的运转中,空气中的水分被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吸附,水分从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脱离。并且,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正要切换时,即使继续冷却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也不太吸附水分,即使继续加热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水分也不太从吸附材料脱离。也就是说,到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正要切换时为止,即使用大容量继续运转压缩机63,也不能太多地期望使第1空气的除湿量和对第2空气的加湿量增大的效果。
因此,在第5发明中的容量控制部71的第1结构例中,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稍前一点,已经不能期望除湿量和加湿量的增大时,容量控制部71降低压缩机63的容量,削减压缩机63的运行所需要的电力等。并且,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压缩机63的容量变小后,对于吸附材料的加热能力和冷却能力随之降低。因此,能够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将水分吸附和脱离的温度为止的时间,能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第5发明中的容量控制部71的第2结构例,是在每当进行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进行下述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不久之后,暂时地使压缩机63的容量大于对应于湿度控制装置的负荷的标准容量,在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使压缩机63的容量降低。
在此第2结构例中,每当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一次,容量控制部71就进行规定的控制动作。在此控制动作中,容量控制部71,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马上使压缩机63的容量暂时增大。此时,容量控制部71,使压缩机63的容量大于对应于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的标准容量。并且,在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已切换的时刻开始经过规定时间后,使暂时增大的压缩机63的容量降低。
也就是说,在第5发明中的容量控制部71的第2结构例中,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不久,想快速地进行吸附材料的加热和冷却的状态下,容量控制部71使压缩机63的容量暂时增大。因此,在已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更快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确保对空气的加湿量,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更快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下降,确保空气的除湿量。
在上述第6发明中,将开度可变的膨胀阀65作为制冷剂的膨胀机构设置在制冷剂回路60。膨胀阀65的开度控制,是通过开度控制部72进行的。此开度控制部72,使膨胀阀65的开度周期地增减。通过此开度控制部72的膨胀阀65的开度变化的周期,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也就是说,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规则性地调节膨胀阀65的开度。
在此第6发明中,能够举出下述两个例子作为具体的开度控制部72的结构例。
第6发明中的开度控制部72的第1结构例,是在每当进行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就进行下述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事先使膨胀阀65的开度暂时增大,在进行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后,使上述膨胀阀65的开度降低。
在此第1结构例中,每当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时,开度控制部72就进行规定的控制动作。在此控制动作中,开度控制部72,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事先使膨胀阀65的开度增大。也就是说,在膨胀阀65的开度暂时变大的状态下,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开度控制部72使暂时增大的膨胀阀65的开度降低。
如上所述,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稍前一点,已经成为不能期待除湿量和加湿量增大的状态。因此,在第7发明中的开度控制部72的第1结构例中,一成为这样的状态,开度控制部72就使膨胀阀65的开度增大。膨胀阀65的开度一增加,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的差就缩小,向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63的输入就减少。并且,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若膨胀阀65的开度变大,则对于吸附材料的加热能力和冷却能力降低变大的那部分。因此,能够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将水分吸附脱离的温度为止的时间,能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第6发明中的开度控制部72的第2结构例,是在每当进行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时,就进行下述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后不久,使膨胀阀65的开度暂时小于对应于该制冷剂回路60的运转状态的标准开度,在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经过规定的时间后,使上述膨胀阀65的开度增大。
在此第2结构例中,每当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一次,开度控制部72就进行规定的控制动作。在此控制动作中,开度控制部72,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马上使膨胀阀65的开度暂时降低。此时,开度控制部72,使膨胀阀65的开度小于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运转状态的标准开度。并且,开度控制部72,在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已切换的时刻经过规定的时间后,将暂时削减的膨胀阀65的开度扩大。
也就是说,在第6发明中的开度控制部72的第2结构例中,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不久,想快速进行吸附材料的加热和冷却的状态下,开度控制部72使膨胀阀65的开度暂时降低。在膨胀阀65的开度变小后,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之间的差扩大,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上升,蒸发温度下降。因此,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更快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确保对空气的加湿量,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更快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下降,确保空气的除湿量。
-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湿度控制装置10设置间隔设定部74,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设定第1动作和第2动作相互切换的切换时间间隔。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恰当地设定湿度控制装置10所发挥的调湿能力。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室内的潜热负荷恰当地调节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地使室内的舒适性提高,并且,能够恰当地调节湿度控制装置的调湿能力,谋求省能源化。
考虑到进行所谓的分批式运转动作的湿度控制装置10的特性,即在动作切换后的短时间内集中进行水分对于吸附材料的吸附和脱离的特性,随着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增大,间隔设定部74将切换时间间隔缩短。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调节切换时间间隔的简单方法,确实地调节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
在上述第2发明中,由在表面设置有吸附材料的热交换器61、62构成吸附单元。因此,在成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通过制冷剂夺走水分被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时产生的吸附热,能够使被吸附材料吸附的水分量增大。并且,在成为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能够通过制冷剂有效地将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加热,能够使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量增加。因此,根据此发明,能够提供调湿能力较高的湿度控制装置10。
在上述第3发明中,在被取入湿度控制装置10的第2空气比第1空气高温的运转状态下,用第1空气预先冷却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用第2空气预先加热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并且,在上述第5发明中,在被取入湿度控制装置10的第1空气比第2空气高温的运转状态下,用制冷剂和第2空气冷却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用制冷剂和第1空气加热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
因此,根据上述第3及第4发明,能够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将水分吸附和脱离的温度为止的时间,能够使被吸附材料吸附的水分量和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量增大。并且,其结果,能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在上述第5发明中,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来调节压缩机63的容量。并且,在上述第7发明中,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来调节膨胀阀65的开度。因此,根据这些发明,能够准确地进行针对压缩机63的容量控制和针对膨胀阀65的开度控制,能够谋求湿度控制装置10的能力和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为示出了实施例1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b中的X-X剖面的简要剖面图。
图1b为实施例1中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1c为示出了实施例1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b中的Y-Y剖面的简要剖面图。
图2a为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和第1制冷循环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b为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制冷剂回路的结构和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3为示出了实施例1中的湿度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的方块图。
图4a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4b中的X-X剖面图。
图4b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4c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4b中的Y-Y剖面图。
图5a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5b中的X-X剖面图。
图5b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剖面图。
图5c为示出了换气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5b中的Y-Y剖面图。
图6a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6b中的X-X剖面图。
图6b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6c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6b中的Y-Y剖面图。
图7a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7b中的X-X剖面图。
图7b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7c为示出了换气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7b中的Y-Y剖面图。
图8a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8b中的X-X剖面图。
图8b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8c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8b中的Y-Y剖面图。
图9a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9b中的X-X剖面图。
图9b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9c为示出了循环除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9b中的Y-Y剖面图。
图10a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0b中的X-X剖面图。
图10b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10c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1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0b中的Y-Y剖面图。
图11a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1b中的X-X剖面图。
图11b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简要平面图。
图11c为示出了循环加湿运转的第2动作中的空气流动的湿度控制装置的图11b中的Y-Y剖面图。
图12为示出了当切换时间间隔为3分钟时的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的经过时间和绝对湿度的关系图。
图13为示出了当切换时间间隔为两分钟时的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的经过时间和绝对湿度的关系图。
图14为示出了第2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的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15为示出了第2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中的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16为示出了第3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17为示出了第4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18为示出了第5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图19为示出了第6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的运转状态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
《发明的第1实施例》
如图1a、图1b、图1c所示,本实施例的湿度控制装置10,是进行室内空气的除湿和加湿的装置,具备箱形的器箱11。并且,在图1b中,下侧为器箱11的正面,上侧为器箱11的背面。并且,下述说明中的「右」「左」意味着所参照的附图中的「右」「左」。
在上述器箱11内收纳有制冷剂回路60等。该制冷剂回路60,为设置了第1热交换器61、第2热交换器62、压缩机63、四方切换阀64及电动膨胀阀65的闭回路,被充填有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中,通过使被充填的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另外,以后再对制冷剂回路60的详细情况加以说明。
上述器箱11,从平面来看,大致形成为正方形,扁平的箱形。在上述器箱11的左侧面板12,靠其背面板15形成有室外空气吸入口21,靠其正面板14形成有室内空气吸入口22。另一方面,在器箱11的右侧面板13,靠其背面板15形成有排气喷出23,靠其正面板14形成有供气喷出24。
在上述器箱11的内部,在比左右方向的中心部分靠右侧面板13的地方竖着设置有第1隔离板31。通过此第1隔离板31,将器箱11的内部空间16隔离为左右两个部分。并且,第1隔离板31的左侧为第1空间17,第1隔离板31的右侧为第2空间18。
在上述器箱11的第2空间18,配置有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并且,制冷剂回路60的电动膨胀阀65和四方切换阀64也配置在第2空间18,在图1a~图1c中没有示出。而且,在第2空间18,收纳有排气风扇26及供气风扇25。上述排气风扇26连接在排气喷出口23。上述供气风扇25连接在供气喷出口24。
在上述器箱11的第1空间17,设置有第2隔离板32、第3隔离板33和第6隔离板36。第2隔离板32靠正面板14竖着设置,第3隔离板33靠背面板15竖着设置。并且,第1空间17,通过第2隔离板32及第3隔离板33从正面朝着背面被隔离成3个空间。第6隔离板36,设置在被第2隔离板32和第3隔离板33夹着的空间。此第6隔离板36竖着设置在第1空间17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位置。
被第2隔离板32和第3隔离板33夹着的空间,通过第6隔离板36隔离成左右两部分。其中,右侧的空间构成第1热交换室41,在其内部配置有第1热交换器61。而左侧的空间构成第2热交换室42,在其内部配置有第2热交换器62。
各热交换器61、62,整个形成为厚的平板状。并且,第1热交换器61设置为朝水平方向横断第1热交换室41的样子。并且,第2热交换器62设置为朝水平方向横断第2热交换室42的样子。另外,以后再对第1、第2热交换器61、62的详细情况加以说明。
在上述第1空间17中的、被第3隔离板33和器箱11的背面板15夹着的空间,设置有第5隔离板35。第5隔离板35设置为横断该空间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样子,将该空间隔离为上下部分(参照图1a)。并且,第5隔离板35的上侧的空间构成第1流入路43,其下侧的空间构成第1流出路44。并且,第1流入路43连通到室外空气吸入口21,第1流出路44经由排气风扇26连通到排气喷出23。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1空间17中的、被第2隔离板32和器箱11的正面板14夹着的空间,设置有第4隔离板34。第4隔离板34设置为横断此空间的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样子,将此空间隔离为上下部分(参照图1c)。并且,第4隔离板34的上侧空间构成第2流入路45,其下侧空间构成第2流出路46。并且,第2流入路45连通到室内空气吸入口22,第2流出路46经由供气风扇25连通到供气喷出口24。
在上述第3隔离板33形成有4个开口51、52、53、54(参照图1a)。在第3隔离板33的右上部形成的第1开口51,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上侧与第1流入路43连通。在第3隔离板33的左上部形成的第2开口52,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上侧与第1流入路43连通。在第3隔离板33的右下部形成的第3开口53,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下侧与第1流出路44连通。在第3隔离板33的左下部形成的第4开口54,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下侧与第1流出路44连通。
在第2隔离板32形成有4个开口55、56、57、58(参照图1c)。在第2隔离板32的右上部形成的第5开口55,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上侧与第2流入路45连通。在第2隔离板32的左上部形成的第6开口56,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上侧与第2流入路45连通。在第2隔离板32的右下部形成的第7开口57,使第1热交换室41中的第1热交换器61的下侧与第2流出路46连通。在第2隔离板32的左下部形成的第8开口58,使第2热交换室42中的第2热交换器62的下侧与第2流出路46连通。
上述第3隔离板33的各开口51、52、53、54、以及第2隔离板32的各开口55、56、57、58,分别具备开闭自如的节气阀。这些各开口51、…、55、…,通过对节气阀进行开闭,来切换开口状态和关闭状态。并且,设置在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构成在器箱11内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的切换机构50。
参照图2a、图2b对上述制冷剂回路60加以说明。
上述压缩机63,其喷出侧连接在四方切换阀64的第1通道port,其吸入侧连接在四方切换阀64的第2通道。第1热交换器61的一端,连接在四方切换阀64的第3通道。第1热交换器61的另一端,经由电动膨胀阀65连接在第2热交换器62的一端。第2热交换器62的另一端,连接在四方切换阀64的第4通道。
上述压缩机63,构成为所谓的全封闭型。经由反相器(inverter)向此压缩机63的电动机提供电力,图中没有示出。若改变此反相器的输出频率的话,则上述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伴随着此变化,压缩机63的排出容量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上述压缩机63,构成为其容量可变。
上述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都具备传热管和多个风扇,由所谓的横向翼片式的翼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并且,在第1及第2热交换器61、62的外表面,在其几乎整个面上,附着有例如沸石等吸附材料。并且,第1热交换器61构成第1吸附单元,第2热交换器62构成第2吸附单元。
上述四方切换阀64,构成为自由地切换连通第1通道和第3通道、连通第2通道和第4通道的状态(图2a所示的状态),以及连通第1通道和第4通道、连通第2通道和第3通道的状态(图2b所示的状态)。并且,制冷剂回路60,构成为通过切换此四方切换阀64来切换第1制冷循环动作和第2制冷循环动作,其中,上述第1制冷循环动作,以第1热交换器61作为冷凝器作用,以第2热交换器62作为蒸发器作用,上述第2制冷循环动作,以第1热交换器61作为蒸发器作用,以第2热交换器62作为冷凝器作用。
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10,设置有控制器70。如图3所示,在控制器70,设置有容量控制部71、开度控制部72、切换控制部73和间隔设定部74。
上述容量控制部71,构成为进行压缩机63的容量控制。具体地说,此容量控制部71,通过调节反相器的输出频率来调节压缩机63的容量。此容量控制部71,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运转状态来调节压缩机63的容量。
上述开度控制部72,构成为进行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控制。此开度控制部72,根据制冷剂回路60的运转状态来调节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
上述切换控制部73,构成为同时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切换。具体地说,切换控制部73,进行四方切换阀64的运转、和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的运转。并且,切换控制部73,用规定的切换时间间隔周期地进行四方切换阀64及切换机构50的运转。
上述间隔设定部74,构成为进行上述切换时间间隔的设定。也就是说,切换控制部73运转四方切换阀64及切换机构50的时间间隔,是由间隔设定部74设定的。并且,间隔设定部74,构成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进行切换时间间隔的设定的间隔设定部。
-湿度控制装置的调湿动作-
对上述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动作加以说明。在此湿度控制装置10中,能够切换换气除湿运转、换气加湿运转、循环除湿运转和循环加湿运转。并且,在上述湿度控制装置10中,在上述各运转中,用规定的切换时间间隔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
<换气除湿运转>
当换气除湿运转时,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使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运转。并且,湿度控制装置10,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1空气取入,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将室内空气RA作为第2空气取入,排出到室外。
首先,参照图2a~图2b及图4a~图4c对换气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的除湿。
当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将四方切换阀64切换成图2a所示的状态。若在此状态下运转压缩机63的话,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地说,从压缩机63喷出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放热冷凝,然后,被送到电动膨胀阀65减压。被减压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吸热蒸发,然后,被吸入压缩机63压缩。并且,被压缩的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63喷出。
并且,在第1动作时,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换气除湿运转时的第1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4a~图4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
具体地说,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路45通过第5开口55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材料脱离。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被提供给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给予了水分的第2空气,从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3开口53流出第1流出路44。然后,第2空气,被吸入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路43通过第2开口52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被除湿的第1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8开口58流出到第2流出路46。然后,第1空气被吸入供气风扇25,从供气喷出口24作为供给空气SA提供给室内。
其次,参照附图2a~2b及图5a~5c对换气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的除湿。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方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2b所示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运转压缩机63的话,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为冷凝器的第2制冷循环动作。
具体地说,从压缩机63喷出的制冷剂,在第2热交换器62放热冷凝,然后,被送到电动膨胀阀65减压。被减压的制冷剂,在第1热交换器61吸热蒸发,然后,被吸入压缩机63压缩。并且,被压缩的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63喷出。
并且,在第2动作时,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换气除湿运转时的第2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5a~图5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
具体地说,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2流入路45通过第6开口56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材料脱离。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被提供给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空气。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被给予了水分的第2空气,从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4开口54流出第1流出路44。然后,第2空气被吸入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1流入路43通过第1开口51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除湿的第1空气,从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7开口57流出到第2流出路46。然后,第1空气被吸入供气风扇25,从供气喷出口24作为供给空气SA提供给室内。
<换气加湿运转>
在换气加湿运转时,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使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运转。并且,湿度控制装置10,将室内空气RA作为第1空气取入,排出到室外,另一方面,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2空气取入,提供给室内。
首先,参照图2a~图2b及图6a~图6c对换气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的加湿,在第2热交换器62中从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进行水分的回收。
当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将四方切换阀64切换成图2a所示的状态。若在此状态下运转压缩机63的话,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为蒸发器的第1制冷循环动作。
并且,在第1动作时,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换气加湿运转时的第1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6a~图6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
具体地说,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2流入路45通过第6开口56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然后,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依次通过第4开口54、第1流出路44、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1流入路43通过第1开口51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该吸附材料脱离。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被提供给通过第1热交换器61的第2空气。然后,被加湿的第2空气依次通过第7开口57、第2流出路46、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喷出口24提供给室内。
其次,参照附图2a~2b及图7a~7c对换气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的加湿,在第1热交换器61中从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进行水分的回收。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方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2b所示的状态。若在此状态下运转压缩机63的话,则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60循环,进行第1热交换器61为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为冷凝器的第2制冷循环动作。
并且,在第2动作时,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换气加湿运转时的第2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2开口52、第3开口53、第5开口55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4开口54、第6开口56和第7开口57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7a~图7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
具体地说,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从第2流入路45通过第5开口55送入第1热交换室41。在第1热交换室41中,第1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然后,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依次通过第3开口53、第1流出路44、排气风扇26,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从第1流入路43通过第2开口52送入第2热交换室42。在第2热交换室42中,第2空气从上向下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水分从此吸附材料脱离。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被提供给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空气。然后,被加湿的第2空气,依次通过第8开口58、第2流出路46、供气风扇25,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喷出口24提供给室内。
<循环除湿运转>
在循环除湿运转时,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使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运转。并且,湿度控制装置10,将室内空气RA作为第1空气取入,在除湿后送回到室内,另一方面,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2空气取入,与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一起排出室外。
首先,参照图2a~图2b及图8a~图8c对循环除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的除湿。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将四方切换阀64切换成图2a所示的状态,进行第1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循环除湿运转时的第1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1开口51、第3开口53、第6开口56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4开口54、第5开口55和第7开口57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8a~图8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
具体地说,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其被再生。并且,被给予了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的第2空气,从排气喷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被导入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并且,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被除湿的第1空气,从供气喷出口24作为供给空气SA提供给室内。
其次,参照附图2a~图2b及图9a~图9c对循环除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进行吸附材料的再生,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的除湿。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方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2b所示的状态,进行第2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循环除湿运转时的第2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2开口52、第4开口54、第5开口55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3开口53、第6开口56和第8开口58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9a~图9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内空气R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外空气OA。
具体地说,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其被再生。并且,被给予了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的第2空气,从排气喷出口23作为排出空气EA排出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1空气,被导入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并且,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被除湿的第1空气,从供气喷出口24作为供给空气SA提供给室内。
<循环加湿运转>
在循环加湿运转时,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使供气风扇25及排气风扇26运转。并且,湿度控制装置10,将室外空气OA作为第1空气取入,在夺去水分后排出室外,另一方面,将室内空气RA作为第2空气取入,在加湿后送回到室内。
首先,参照图2a~图2b及图10a~图10c对循环加湿运转时的第1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1动作中,在第1热交换器61中进行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的加湿,在第2热交换器62中从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进行水分的回收。
在第1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将四方切换阀64切换成图2a所示的状态,进行第1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循环加湿运转时的第1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2开口52、第4开口54、第5开口55和第7开口57成为开口状态,第1开口51、第3开口53、第6开口56和第8开口58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10a~图10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
具体地说,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被导入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并且,将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到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被导入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其被再生。并且,将被从吸附剂脱离的水分加湿的第2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喷出口24提供给室内。
其次,参照附图2a~2b及图11a~11c对循环加湿运转时的第2动作加以说明。在此第2动作中,在第2热交换器62中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的加湿,在第1热交换器61中从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进行水分的回收。
在第2动作时,在制冷剂回路60中,四方切换阀64被切换成图2b所示的状态,进行第2制冷循环动作。并且,将构成切换机构50的各开口51、…、55、…的节气阀设定成循环加湿运转时的第2流通状态。这样一来,第1开口51、第3开口53、第6开口56和第8开口58成为开口状态,第2开口52、第4开口54、第5开口55和第7开口57成为关闭状态。并且,如图11a~图11c所示,向第1热交换器61提供作为第1空气的室外空气OA,向第2热交换器62提供作为第2空气的室内空气RA。
具体地说,从室外空气吸入口21流入的第1空气,被导入第1热交换室41,通过第1热交换器61。在第1热交换器61中,第1空气中的水分被附着于其表面的吸附材料吸附,制冷剂将此时产生的吸附热吸收。并且,将被夺去了水分的第1空气作为排出空气EA从排气喷出口23排出到室外。
另一方面,从室内空气吸入口22流入的第2空气,流入第2热交换室42,通过第2热交换器62。在第2热交换器62中,附着于外表面的吸附材料被制冷剂加热,其被再生。并且,将被从吸附剂脱离的水分加湿的第2空气作为供给空气SA从供气喷出口24提供给室内。
-控制器的控制动作-
对上述控制器70的控制动作加以说明。
控制器70的容量控制部71,将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在标准容量。也就是说,该容量控制部71,不管切换机构50的状态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是什么,都使压缩机63不断保持为固定的容量。另外,标准容量,是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即根据室内的潜热负荷,湿度控制装置10所要求的除湿量和加湿量设定的压缩机63的容量。
控制器70的开度控制部72,将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保持在标准开度。也就是说,该开度控制部72,不管切换机构50的状态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是什么,都使电动膨胀阀65不断保持为固定的开度。另外,标准开度是根据制冷剂回路60的运转状态例如,作为第1空气和第2空气送到热交换器61、62的空气的温度、制冷剂回路60的各部分中的制冷剂温度和压力等设定的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
控制器70的切换控制部73,用间隔设定部74设定的切换时间间隔运转四方切换阀64及切换机构50,同时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
控制器70的间隔设定部74,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设定切换时间间隔。具体地说,间隔设定部74,将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和目标值加以比较,为了使该实际测量值和目标值一致,来调节切换时间间隔。此时,间隔设定部74,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越大时,即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和目标值的差越大时,将切换时间间隔设定得越短。
这里,在间隔设定部74中,假设将切换时间间隔的标准值设定为3分钟。另外,以下所示的切换时间间隔的数值,都只是举例说明。若如湿度控制装置10运转之后不久等,室内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和目标值的差较大的状态的话,则间隔设定部74将切换时间间隔从为标准值的3分钟缩短到两分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增大。然后,在室内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接近于目标值后,间隔设定部74使切换时间间隔从两分钟回到3分钟。并且,当在加湿中室内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超过目标值,在除湿中室内相对湿度的实际测量值低于目标值时,间隔设定部74将切换时间间隔从3分钟延长到4分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减少。
参照图12及图13对通过改变切换时间间隔来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发生变化的理由加以说明。图12及图13为对于在换气除湿运转中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1空气及第2空气,示出各自的绝对湿度的时间变化的图。并且,在图12及图13中,将湿度控制装置10的第1动作开始的时刻设为起点,将经过此起点的时间设为0分。
当将切换时间间隔设为3分钟时(参照图12),在第1动作中,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1空气的绝对湿度,从第1动作开始后的大约20秒之间急剧下降。然后,第1空气的绝对湿度,在从第1动作开始到经过大约两分钟的时候上升,从那以后到切换成第2动作时为止一直保持较高。在切换成第2动作后,通过第2热交换器62的第2空气的绝对湿度,从第2动作开始后的大约25秒之间急剧上升。然后,第2空气的绝对湿度,从第2动作开始到经过大约两分钟的时候下降,从那以后到切换成第2动作时为止,第2空气几乎不被加湿。
这样一来,在一回的第1动作中的吸附材料的水分吸附,几乎集中在从第1动作开始后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并且,在一回的第2动作中的水分从吸附材料的脱离,几乎集中在从第2动作开始后的较短时间内。这样的吸附和脱离的过程,在将切换时间间隔设定为两分钟时(参照图13)也是一样。并且,例如,在第1动作开始后两分钟之间,第1空气的除湿量的累计值,切换时间两分钟时与3分钟时大概相同。并且,例如,在第2动作开始后两分钟之间,对第2空气的加湿量的累计值,切换时间两分钟时与3分钟时大概相同。因此,若通过缩短切换时间间隔,增加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频度的话,则第1空气的除湿量和对第2空气的加湿量增大。
-第1实施例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在控制器70设置间隔设定部74,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来设定交替切换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切换时间间隔。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根据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恰当地设定湿度控制装置10发挥的调湿能力。也就是说,能够根据室内的潜热负荷完全恰当地设定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其结果,能够使室内的舒适性进一步地提高,并且能够恰当地调节湿度控制装置的调湿能力,谋求省能源化。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间隔设定部74中,考虑到进行所谓的分批式运转动作的湿度控制装置10的特性,即在动作切换后的短时间内集中进行吸附材料吸附和脱离水分的特性,间隔设定部74随着湿度控制装置10的负荷增大而将切换时间间隔缩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通过调节切换时间间隔的简单方法确实地调节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
-第1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控制器70用间隔设定部74调节切换时间间隔之外,根据调湿负荷进行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功能的开关控制。例如,也可以在即使将切换时间间隔设为上限值,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对于室内的潜热负荷还过剩时,使压缩机63停止且停止切换机构50的运转,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功能停止。
不过,在排气除湿运转中和换气加湿运转中,即使例如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功能停止,也必须继续进行室内的换气。因此,在排气除湿运转中和换气加湿运转中,即使在调湿功能的停止中,也继续排气风扇26及供气风扇25的运转,继续进行室内的换气。
《发明的第2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为在上述第1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中改变了切换控制部73的结构的例子。这里,对本实施例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本实施例的切换控制部73,构成为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切换,在这点上与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不过,如图14及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切换控制部73,是用不同的时机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切换的,构成切换控制部。
上述切换控制部73,能够进行两个切换控制动作,构成为根据作为第1空气和第2空气取入器箱11内的空气的温度来进行选择任意一个切换控制动作。
具体地说,切换控制部73进行第1切换控制动作和第2切换控制动作,其中,上述第1切换控制动作在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的规定时间之前,事先切换器箱11内的空气流通路径,上述第2切换控制动作是将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了的规定时间后,切换器箱11内的空气流通路径。并且,在到达热交换器61、62为止,当第2空气的温度比第1空气的温度高时,切换控制部73进行第1切换动作,相反,当第1空气的温度比第2空气的温度高时,进行第2切换动作。
-控制器的控制动作-
参照图14及图15对上述控制器70的控制动作加以说明。图14及图15为对于切换机构50的状态、压缩机63的容量、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第1、第2热交换器61、62中的吸附材料温度,示出了将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以第1→第2→第1→第2的顺序交替切换时的变化的图。
本实施例的切换控制部73,根据取入器箱11内的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温度,进行第1切换控制动作及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的任意一个的选择。
当取入器箱11内的第2空气比第1空气高温时,切换控制部73进行第1切换控制动作。夏季在室内开放冷气的状态下进行循环除湿运转的情况、和冬季向室内供暖的状态下进行循环加湿运转的情况符合这种情况。
如图14所示,在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规定时间前将切换机构50切换。对于此第1切换控制动作,以当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每隔3分钟切换一次时,即四方切换阀64的切换周期为3分钟的情况为例加以说明。此时,切换控制部73,从四方切换阀64切换到经过例如两分45秒后,运转切换机构50来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并且,切换控制部73,从运转切换机构50到经过15秒后,运转四方切换阀64来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
例如,在从第1制冷循环动作到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中,第1热交换器61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此时,切换控制部73在进行第1切换控制动作后,在第1热交换器61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稍前一点,将比较低温的第1空气送到第1热交换器61。并且,在第2热交换器62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之前,将比较高温的第2空气送到第2热交换器62。因此,与将四方切换阀64和切换机构50同时运转的比较例相比,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的时刻,设在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的温度下降,设在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
另一方面,当取入器箱11内的第1空气比第2空气高温时,切换控制部73进行第2切换控制动作。夏季在室内开放冷气的状态下进行换气除湿运转的情况、和冬季向室内供暖的状态下进行换气加湿运转的情况符合这种情况。
如图15所示,在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规定时间后,将切换机构50切换。对于此第2切换控制动作,以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每隔3分钟切换一次时,即四方切换阀64的切换周期为3分钟的情况为例加以说明。此时,切换控制部73,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的时刻不运转切换机构50,保持空气流通路径。然后,切换控制部73,从四方切换阀64的切换时刻经过例如15秒后,运转切换机构50,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并且,切换控制部73,从运转切换机构50的时刻起经过两分45秒后,运转四方切换阀64,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
例如,在从第1制冷循环动作到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中,第1热交换器61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第2热交换器62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此时,切换控制部73进行第2切换控制动作,将第1热交换器61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后暂时比较低温的第2空气继续提供给第1热交换器61。并且,将第2热交换器62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后暂时比较高温的第1空气继续提供给第2热交换器62。因此,与将四方切换阀64和切换机构50同时运转的比较例相比,在四方切换阀64的切换后,设在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下降,设在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上升。
-第2实施例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快速地使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后的热交换器61、62表面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变化。因此,能够缩短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可充分吸附和脱离水分的温度为止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使被吸附材料吸附的水分量、和从吸附材料脱离的水分量增大。并且,其结果,能够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发明的第3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中改变了容量控制部71的结构的例子。这里,对本实施例与上述第2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部71,构成用在制冷剂回路60与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的容量控制部。
具体地说,上述容量控制部71,进行如下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之前将压缩机63暂时地保持为低容量,在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使压缩机63回到标准容量。容量控制部71,每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时进行此控制动作。并且,容量控制部71,不管切换控制部73是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还是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都重复进行此控制动作。
对上述容量控制部71的控制动作,以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每隔3分钟切换一次时为例加以说明。此时,容量控制部71,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后不久,用标准容量运转压缩机63,而在该切换时刻开始经过例如两分30秒后,使压缩机63的容量向规定的低容量降低。然后,容量控制部71,到四方切换阀64再次切换为止的30秒之间将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在低容量,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后使压缩机63的容量恢复到原来的标准容量。
这里,研究一下制冷剂回路60从第1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成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情况。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水分从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脱离,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被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吸附。并且,在第1制冷循环动作正要结束时,即使继续加热成为冷凝器的第1热交换器61的吸附材料,水分也不太从吸附材料脱离,即使继续冷却成为蒸发器的第2热交换器62的吸附材料,吸附材料也不太吸附水分。也就是说,到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正要切换时为止即使用大容量继续运转压缩机63,也不能太多期望使第1空气的除湿量、和对第2空气的加湿量增大的效果。
因此,上述容量控制部71,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稍前一点,已经成为不能期望除湿量和加湿量增大的状态后,使压缩机63的容量下降,减少对压缩机63的输入。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维持在湿度控制装置10中获得的除湿量和加湿量,同时,能够削减压缩机63的消费电力,能够谋求湿度控制装置10的省能源化。
并且,若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压缩机63的容量变小的话,则对于吸附材料的加热能力和冷却能力随之降低。因此,与将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为固定不变的时候相比,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时刻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在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降低,在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上升。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吸附和脱离水分的温度为止的时间,能够更进一步地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发明的第4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中改变了开度控制部72的结构的例子。这里,对本实施例与上述第2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度控制部72,构成用在制冷剂回路60中与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变化的开度控制部。
具体地说,上述开度控制部72,进行如下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稍前一点,渐渐将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扩大,在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使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降低,回到标准开度。开度控制部72,每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时进行此控制动作。并且,开度控制部72,不管切换控制部73是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还是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都重复进行此控制动作。
对上述开度控制部72的控制动作,以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每隔3分钟切换一次时为例加以说明。此时,开度控制部72,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后不久,使电动膨胀阀65保持在标准开度,而在从该切换时刻开始经过例如两分30秒后,开始增大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然后,开度控制部72,到四方切换阀64再次切换为止的30秒之间继续扩大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后使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回到原来的标准开度。
如在上述第3实施例的说明中所述,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稍前一点,已成为不能期待除湿量和加湿量增大的状态。因此,上述开度控制部72,在成为这样的状态后,将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扩大。在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增大后,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的差缩小,在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63中的消费电力减少。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第2实施例一样,能够在维持湿度控制装置10中获得的除湿量和加湿量的同时,削减压缩机63的消费电力,能够谋求湿度控制装置10的省能源化。
并且,若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前,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变大的话,则对于吸附材料的加热能力和冷却能力随之降低。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吸附和脱离水分的温度为止的时间。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上述第3实施例一样,能够更进一步地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第4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与上述第3实施例一样构成控制器70的容量控制部71。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部71,也可以构成为用与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进行通过开度控制部72的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控制、和通过容量控制部71的压缩机63的容量控制。
《发明的第5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中改变了容量控制部71的结构的例子。这里,对本实施例与上述第2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部71,构成用在制冷剂回路60中与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的容量控制部。
具体地说,上述容量控制部71,进行如下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不久到经过规定时间为止将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在比标准容量大的容量,然后,使压缩机63的容量回到标准容量,将其保持起来。容量控制部71,每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时进行此控制动作。并且,容量控制部71,不管切换控制部73是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还是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都重复进行此控制动作。
对上述容量控制部71的控制动作,以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每隔3分钟切换一次时为例加以说明。此时,容量控制部71,在四方切换阀64切换后不久的例如30秒之间,将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为大于标准容量。然后,容量控制部71,使压缩机63的容量降低,回到标准容量,到四方切换阀64下一次切换为止的两分30秒之间使压缩机63的容量保持固定。
如上所述,为了充分地发挥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最好在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快速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降低,相反,最好在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快速地使吸附材料的温度上升。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70的容量控制部71进行上述控制动作,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不久,暂时用大容量运转压缩机63。也就是说,在想让热交换器61、62表面的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变化的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后不久,通过容量控制部71的控制动作暂时地使压缩机63的容量增大。
因此,例如,在从第1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成第2制冷循环动作时,在从冷凝器切换成蒸发器的第1热交换器61中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下降,在从蒸发器切换成冷凝器的第2热交换器62中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上升。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中的制冷循环动作的切换时刻开始到热交换器61、62的吸附材料开始发挥充分的性能为止的时间,能够更进一步地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发明的第6实施例》
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为在上述第2实施例的控制器70中改变了开度控制部72的结构的例子。这里,对本实施例与上述第2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加以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度控制部72,构成用在制冷剂回路60中与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变化的开度控制部。
具体地说,上述开度控制部72,在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不久,暂时缩小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然后再使其增大,然后到下一个动作切换为止将电动膨胀阀65保持在标准开度。也就是说,开度控制部72,进行如下控制动作:从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不久,缩小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在电动膨胀阀65成为规定的开度后,再次打开电动膨胀阀65回到原来的标准开度。开度控制部72,每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时进行该控制动作。并且,开度控制部72,不管切换控制部73是第1切换控制动作中还是第2切换控制动作中,都重复进行此控制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不久想快速地进行吸附材料的加热和冷却的状态下,开度控制部72暂时地削减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在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变小后,制冷循环中的高压与低压的差扩大,制冷剂的冷凝温度上升,蒸发温度下降。伴随着此现象,在切换成冷凝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上升,在切换成蒸发器的热交换器61、62中吸附材料的温度快速下降。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更进一步地缩短从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循环动作切换后到吸附材料到达可充分地吸附和脱离水分的温度为止的时间,能够更进一步地使湿度控制装置10的调湿能力提高。
-第6实施例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与上述第5实施例一样构成控制器70的容量控制部71。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容量控制部71,也可以构成为用与在制冷剂回路60中制冷循环动作切换的周期相同的周期使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并且,在本变形例中,对应于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进行通过开度控制部72的电动膨胀阀65的开度控制、和通过容量控制部71的压缩机63的容量控制。
《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3、4、5、6中,构成用不同的时机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切换的切换控制部73,该切换控制部73也可以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切换控制部73一样构成。也就是说,切换控制部73也可以构成为用相同的时机切换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和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
并且,上述各实施例为在表面附着了吸附材料的热交换器61、62构成吸附单元的类型的湿度控制装置10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适用对象并不限定于这种类型的湿度控制装置10。也就是说,可以将本发明适用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示的那样的湿度控制装置,即由使吸附材料与经过多个形成的空气通路的空气接触的吸附元件来构成吸附单元,在该吸附元件中将第1空气除湿且将加热的第2空气提供给吸附元件,再生吸附材料的类型的湿度控制装置。
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对进行空气湿度调节的湿度控制装置有用。

Claims (6)

1. 一种湿度控制装置,取入第1空气及第2空气,将除湿了的第1空气或加湿了的第2空气提供给室内,其特征在于:
包括:分别具有吸附材料,使该吸附材料与空气接触的第1及第2吸附单元(61、62);
构成为用规定的切换时间间隔交替重复第1动作和第2动作,上述第1动作,在第1吸附单元(61)再生吸附材料,将第2空气加湿,同时,在第2吸附单元(62)将第1空气除湿,上述第2动作,在第2吸附单元(62)再生吸附材料,将第2空气加湿,同时,在第1吸附单元(61)将第1空气除湿;
设置有根据对湿度控制装置所要求的调湿能力设定上述切换时间间隔的间隔设定部(74),
所述间隔设定部(74)构成为对湿度控制装置所要求的调湿能力越大,使切换时间间隔的设定值越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能够切换第1制冷循环动作和第2制冷循环动作的制冷剂回路(60),在上述第1制冷循环动作中,多个在表面附着了吸附材料的热交换器(61、62)连接在一起,且第1热交换器(61)成为冷凝器,第2热交换器(62)成为蒸发器,在上述第2制冷循环动作中,第2热交换器(62)成为冷凝器,第1热交换器(61)成为蒸发器;
上述制冷剂回路(60),在第1动作中进行第1制冷循环动作,另一方面,上述制冷剂回路(60),在第2动作中进行第2制冷循环动作,上述第1热交换器(61)构成第1吸附单元,上述第2热交换器(62)构成第2吸附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切换机构(50),用以对应于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相互切换来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以及
切换控制部(73),当在热交换器(61、62)的上游,第2空气比第1空气温度高时,在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的规定时间前预先进行由上述切换机构(50)将空气流通路径切换的控制动作。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切换机构(50),用以对应于第1动作和第2动作的相互切换来切换第1空气及第2空气的流通路径;以及
切换控制部(73),当在热交换器(61、62)的上游,第1空气比第2空气温度高时,在进行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之后的规定时间后进行由上述切换机构(50)将空气流通路径切换的控制动作。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制冷剂回路(60)的压缩机(63)构成为容量可变;
设置有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周期相同的周期使上述压缩机(63)的容量变化的容量控制部(71)。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制冷剂回路(60)的制冷剂膨胀机构由开度可变的膨胀阀(65)构成;
设置有用与上述制冷剂回路(60)的动作切换周期相同的周期使上述膨胀阀(65)的开度变化的开度控制部(72)。
CNB2004800144873A 2003-05-27 2004-05-24 湿度控制装置 Active CN10041616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49210A JP3624910B2 (ja) 2003-05-27 2003-05-27 調湿装置
JP149210/2003 2003-05-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5349A CN1795349A (zh) 2006-06-28
CN100416168C true CN100416168C (zh) 2008-09-03

Family

ID=33487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144873A Active CN100416168C (zh) 2003-05-27 2004-05-24 湿度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7472553B2 (zh)
EP (1) EP1630482B1 (zh)
JP (1) JP3624910B2 (zh)
KR (1) KR20060020622A (zh)
CN (1) CN100416168C (zh)
AT (1) ATE498099T1 (zh)
AU (1) AU2004243746B2 (zh)
DE (1) DE602004031335D1 (zh)
ES (1) ES2360398T3 (zh)
WO (1) WO2004106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739371A4 (en) * 2004-03-31 2009-07-29 Daikin Ind Ltd HUMIDITY CONTROL
KR100829678B1 (ko) * 2004-03-31 2008-05-16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조습 장치
JP3712000B2 (ja) * 2004-03-31 2005-11-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3861902B2 (ja) 2004-09-09 2006-1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879762B2 (ja) 2005-03-29 2007-02-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852014B1 (ja) * 2005-05-24 2006-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3995006B2 (ja) * 2005-05-24 2007-10-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052318B2 (ja) * 2005-05-24 2008-0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JP3852015B1 (ja) * 2005-05-30 2006-1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311489B2 (ja) * 2007-06-12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311490B2 (ja) * 2007-06-12 2009-08-1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ES2680600T3 (es) * 2007-10-05 2018-09-10 Daikin Industries, Ltd.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e humedad y dispositivo de ventilación
JP5018402B2 (ja) * 2007-10-31 2012-09-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2009109095A (ja) * 2007-10-31 2009-05-21 Daikin Ind Ltd 調湿装置
JP5169149B2 (ja) * 2007-10-31 2013-03-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396705B2 (ja) * 2007-10-31 2014-01-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120045B2 (ja) * 2008-04-21 2013-01-1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システム
US20090277195A1 (en) * 2008-05-09 2009-11-12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desiccant
US8051670B2 (en) * 2008-05-09 2011-11-08 Thermo King Corporation HVAC management system for a vehicle
KR101013485B1 (ko) * 2008-12-10 2011-02-10 전성배 공기열원 히트펌프 제습 건조기
US20100269521A1 (en) * 2009-04-28 2010-10-28 Steven Clay Moore Air-conditioning with dehumidification
CN101900384A (zh) * 2010-05-21 2010-12-01 南通华信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配有吸湿换热器的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CN102466380A (zh) * 2010-11-15 2012-05-23 中兴电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吸附式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JP5126443B1 (ja) 2011-07-11 2013-01-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229368B2 (ja) * 2011-09-29 2013-07-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849696B2 (ja) * 2011-12-28 2016-02-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EP2881274B1 (en) * 2012-08-05 2019-06-19 Yokohama Heat use Technology Dehumidifying device for vehicle
ES2744524T3 (es) * 2012-09-04 2020-02-25 Daikin Ind Ltd Dispositivo de humidificación
JP5983235B2 (ja) * 2012-09-24 2016-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WO2014208083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および除湿システム
US10393393B2 (en) * 2014-09-26 2019-08-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ehumidifier
CN108472578B (zh) * 2015-12-28 2020-12-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ES2692207B1 (es) 2017-03-29 2019-09-16 Chillida Vicente Avila Procedimiento de regulación de compresores inverter en instalaciones de refrigeracion
CN110822677A (zh) * 2018-08-08 2020-02-21 博士门股份有限公司 交替循环式加湿与吸湿装置
KR20190083961A (ko) 2018-10-18 2019-07-15 백태식 복수의 용접유닛의 개별적 제어방식의 오버레이 용접 장치 및 그 오버레이 용접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CN109945332B (zh) * 2019-04-11 2024-04-16 重庆悦强电子有限公司 调湿机
CN112524712A (zh) * 2020-12-05 2021-03-19 广东纽恩泰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平衡式双效除湿系统及除湿方法
CN112944477B (zh) * 2021-02-26 2023-04-2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以及包含该新风系统的空调器
CN112923462B (zh) * 2021-02-26 2022-11-1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新风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CN113137776A (zh) * 2021-04-01 2021-07-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湿度调节功能的空调系统
CN113137777A (zh) * 2021-04-01 2021-07-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具有控湿功能的空调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8399A (ja) * 1994-12-28 199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加湿装置
JP2001201106A (ja) * 2000-01-18 2001-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48768A (ja) * 2001-11-09 2003-05-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5649A (ja) 1994-03-31 1995-10-17 Kobe Steel Ltd 乾式除湿装置
JPH08189667A (ja) 1995-01-06 1996-07-23 Hitachi Ltd 除加湿装置
DE19527638A1 (de) * 1995-07-28 1997-01-30 Behr Gmbh & Co Vorrichtung zur Lufttrocknung,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JP3402281B2 (ja) * 1999-09-27 2003-05-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加湿機能を有する空気調和機
KR100550660B1 (ko) 2000-09-21 2006-02-08 다이킨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습장치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공기조화기
JP2003097825A (ja) 2001-07-18 2003-04-03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3709815B2 (ja) * 2001-07-18 2005-10-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695417B2 (ja) * 2002-02-04 2005-09-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3624893B2 (ja) * 2002-02-07 2005-03-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4165102B2 (ja) 2002-03-29 2008-10-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システム
JP3596549B2 (ja) * 2003-03-10 2004-12-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8399A (ja) * 1994-12-28 1996-07-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除加湿装置
JP2001201106A (ja) * 2000-01-18 2001-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3148768A (ja) * 2001-11-09 2003-05-21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72553B2 (en) 2009-01-06
DE602004031335D1 (de) 2011-03-24
ATE498099T1 (de) 2011-02-15
ES2360398T3 (es) 2011-06-03
EP1630482B1 (en) 2011-02-09
US20070028639A1 (en) 2007-02-08
JP2004353887A (ja) 2004-12-16
EP1630482A4 (en) 2008-05-28
AU2004243746A1 (en) 2004-12-09
EP1630482A1 (en) 2006-03-01
AU2004243746B2 (en) 2007-12-20
CN1795349A (zh) 2006-06-28
WO2004106813A1 (ja) 2004-12-09
JP3624910B2 (ja) 2005-03-02
KR20060020622A (ko) 2006-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6168C (zh) 湿度控制装置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0476308C (zh) 调湿装置
US7810339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ir conditioner
CN100507378C (zh) 调湿装置
CN101163923B (zh) 湿度调节装置
CN189050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791650B (zh) 热泵设备
AU2006253622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3861902B2 (ja) 調湿装置
JP711365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889177A (zh) 调湿装置
WO2014206012A1 (zh) 三管制全热处理多联机空调系统及温湿度独立控制方法
JP2010281476A (ja) 調湿装置
WO2005103577A1 (ja) 調湿装置
JP2005291569A (ja)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1700242B1 (ko) 히트펌프 사이클을 이용하는 다모듈타입 일체형 냉난방습도제어장치
JP2005283041A (ja) 調湿装置
CN100575799C (zh) 湿度控制装置
JP2003232539A (ja) 調湿装置
CN100414188C (zh) 湿度控制装置
JP2004060954A (ja) 調湿装置
JP4179051B2 (ja) 調湿装置
JP4179052B2 (ja) 調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