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9771C -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9771C
CN100369771C CNB031035418A CN03103541A CN100369771C CN 100369771 C CN100369771 C CN 100369771C CN B031035418 A CNB031035418 A CN B031035418A CN 03103541 A CN03103541 A CN 03103541A CN 100369771 C CN100369771 C CN 100369771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namental trimming
beam column
top side
front pillar
absorb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35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36681A (zh
Inventor
半上野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36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6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977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977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3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roof frame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60R2021/041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using energy absorbing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60R2021/0435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side or roof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前梁柱装饰件安装在前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前梁柱支撑车顶,并在二者之间保持一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顶侧气囊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该吸收部件用于吸收小到使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因此,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以便膨胀进入到乘客车厢内,同时强行打开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的各位置中,不是一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上。

Description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改进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在该系统中,当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乘员在车辆的梁柱和车顶侧部分处的保护得到了加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保护性能,尤其是当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提高车辆乘员头部受保护的性能,在最近一些年里已经作出了很多的改进。
对于这种类型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已开发了一种技术,在该技术中,安装了一顶侧气囊,例如从车辆的梁柱到车顶的侧缘处,顶侧气囊以这样一种方式沿着车门玻璃产生膨胀,即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一帘幕落下。
另外,还开发了用于另一种类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另一技术,在该系统中,一梁柱装饰件被安置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并在二者之间提供了一预定量的空间,以便在那里容纳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这样当一较小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如此施加的冲击力能被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所吸收。
此外,还开发了一种技术,其中在梁柱部分既提供了顶侧气囊也提供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作为这种类型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已知的是如在日本审定专利公开号3147172(以下称为“相关技术”)中所披露的一种“自启动乘员保护系统规划结构”。对相关技术的总结将在下面参考图11A-11C作为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图11A-11C是相关技术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示意图,这里用到的图是日本审定专利公开号3147172的图1、2和4。不过注意这里给出了新的参考标记。图11A表示了从车辆的一个乘客车厢侧所视的系统一侧的结构,图11B表示了系统沿图11A中b-b线剖开的横截面结构,图11C表示了对应图11B中所示的系统的功能图。
图11A表示了一气囊104被安装在车辆101的顶篷102和一前梁柱部分103的部件的一侧棱处。气囊104是在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用于保护乘员上半身的一顶侧气囊。
图11B表示了一梁柱装饰件107被安装在前梁柱部分103的乘客车厢105侧,并在二者之间留有一空间106以在其中容纳以气囊104和一棱108(对应于本发明的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便吸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气囊104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
梁柱装饰件107是一由环绕棱108的厚实的基座部分111以及环绕气囊104的细薄的气囊容纳部分112整体构成的部件。基座部分111被连接在前梁柱部分103上,而气囊容纳部分112则可从气囊容纳部分112的邻近端部区113处沿梁柱装饰件107的厚度方向上变形。
气囊104的一固定部分104a,梁柱装饰件107的棱108和基座部分111被螺栓一起固定到前梁柱部分103。气囊容纳部分112的一远侧端114由设置在前梁柱部分103后部的一打开的挡风条115所弹性支撑。
如图11C所示,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气囊104可膨胀到乘客车厢105同时由产生的气体强行打开气囊容纳部分112。当这一过程发生时,气囊容纳部分112从它的邻近端部区113到乘客车厢105侧开始变形。
用于相关技术中的梁柱装饰件107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是需要的,(1)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的内部材料的功能时;(2)当施加一较小并小到气囊104能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确保冲击力被快速传送到棱108;以及(3)当气囊104打开时,变形得较充分以使得气囊104迅速平滑地膨胀。
通常,棱108到梁柱装饰件107的结合通过在一整个底面上将棱108固定到梁柱装饰件107上来实现。这一过程使得梁柱装饰件107与棱108同时被连接到前梁柱部分103上。
在梁柱装饰件107的各个位置中,由膨胀的气囊104的压力强制变形的位置仅仅是一个从邻近端部区113到位于邻近端部区113末端的气囊容纳部分112延伸的位置。由于气囊容纳部分112只可能环绕气囊104,从邻近端部区113到末端114的长度是很短的。当气囊104的大部分膨胀开时,气囊容纳部分112大部分也依照气囊104膨胀的量发生变形。由于较短的气囊容纳部分112大部分变形了,一个量较大的力被施加到气囊容纳部分,特别是施加到邻近端部区113。
由于一旦气囊容纳部分112做得太细,它就会变得太柔软,因此气囊容纳部分112不能有效地实现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相反,由于它一旦做得太粗,气囊容纳部分112就会变得太坚硬,这样一个过于大的力就被施加到尤其是邻近端部区113。而邻近端部区113要想获得抵抗这样一个过大的力的耐久性是不容易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技术,该保护系统使得梁柱装饰件能够:(1)在正常情况下,实现其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的内部材料的功能;(2)当施加一较小并小到顶侧气囊能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确保冲击力被快速传送到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及(3)当顶侧气囊打开时,变形得较充分以使得顶侧气囊能够迅速平滑地膨胀。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一梁柱装饰件被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支撑车顶,并具有一保持的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一顶侧气囊以及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吸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因此,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这样膨胀到车辆的一乘客车厢,同时强行打开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该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各位置中,不是一更接近于顶侧气囊的位置,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被连接到梁柱装饰件上。
在前梁柱装饰件一端部区的变形邻近端可设在一边界点处,该边界点位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分靠近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和其远离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之间,通过不连接靠近位置而连接远离位置到梁柱装饰件上来实现。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侧端的长度变长了。这可以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通过当顶侧气囊被展开时使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膨胀起来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
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被保持在连接状态。这样,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向外充气并打开以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能保持和梁柱装饰件一起与梁柱相连接。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执行其冲击力吸收功能,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打开后。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在顶侧气囊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该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梁柱装饰件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支撑车顶,并具有一保持的预定量的空间以容纳一顶侧气囊以及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以吸收其大小小到还能使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该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被连接到梁柱装饰件上;因此,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这样膨胀到车辆的一乘客车厢,同时强行打开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该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特征在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被设计成与梁柱装饰件相连接,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的连接方式,其中在较靠近顶侧气囊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在较远离顶侧气囊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设置得如此小的力是一个微弱得当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够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分离开的力。
一个较大的分离力被施加到这样的部位,即当梁柱装饰件在顶侧气囊被打开的力的作用下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被连接在一起的部位。
要处理这一问题,由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靠近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成小于在小型冲击力部件远离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这样设置得较小的力是一个微弱得在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分离开的力,因而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连接位置中,更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得以在较大分离力被施加时从前梁柱装饰件分离开来。因此,前梁柱装饰件一端部的变形邻近端可被设成接近位置与远离位置的边界点。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离端的长度变大了。这能够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大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这也使得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通过使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向外膨胀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
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使得其与梁柱装饰件分离的就是更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更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则保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保持与梁柱装饰件一起连接在梁柱上。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打开之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实现吸收冲击力的功能。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顶侧气囊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该受到的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一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从其乘客车厢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剖开的一截面图;
图3A是一表示一前梁柱装饰件和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外围结构的图;
图3B是图3A的一比较图;
图4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一部分);
图5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二部分);
图6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对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外围的修改实施例的图;
图7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系统(修改实施例)的功能的图;
图8是一沿图1的8-8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9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顶侧气囊在一中央梁柱装饰件所处的位置的功能图;
图10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气囊的功能图;以及
图11是一表示一相关技术车辆乘员系统的示意图。
优选实施例的具体描述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将在下面基于附图作出描述。注意在这里用到的术语,如“前”、“后”、“左”、“右”、“上”和“下”表示从司机所视的相应位置。此外,图是在参考标记定位的方向上所视的。
图1一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从其乘客车厢侧观察到的侧视图,表示了在车辆10中安装的一顶侧气囊系统20。顶侧气囊系统20被设计成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一侧时,保护乘员的上半身。这样设计的顶侧气囊系统20包括:用于检测施加到车辆10一侧的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的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22,用于处理来自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22的传感器信号的控制单元23,一设计成根据来自控制单元23的控制信号喷出气体的充气机24,以及一设计成由充气机24充气的顶侧气囊25。顶侧气囊25是这样被安装的,它被安装在车顶31的一侧边和一支撑车顶31的梁柱的前梁柱装饰件32的部件上。
在图中,参考标记33表示:中央梁柱;34:后梁柱;35:构成车顶31的衬套的车顶衬套;36:构成前梁柱32的衬套的前梁柱装饰件;37:构成中央梁柱33的衬套的中央梁柱装饰件;38:构成后梁柱34的衬套的后梁柱装饰件;39:前门;41:前门39的窗玻璃;42:后门;43:后门42的窗玻璃;44:后座;45:地板。
图2是沿图1中线2-2剖开的截面图,表示了一挡风玻璃46被安装在右手侧前梁柱32的前端部分,前门39以可打开和关闭的形式被安装在其后端部分。
前梁柱32是一具有封闭横截面的结构,该封闭横截面由设置在乘客车厢48侧的梁柱内面板51和设置在车辆外侧的梁柱外面板52相结合构成;前梁柱还是一通过使用加固材料53对封闭横截面的内部空间进行加固的部件。前梁柱32具有一后凸缘部分54,在其中,梁柱内面板51的一后端处的一凸缘部分与梁柱外面板52的一后端处的一凸缘部分彼此重叠地连接在一起。
后凸缘部分54延伸到后部,其后端部作为一前门开口的边缘而终止。一车身侧边的挡风条55安装在后凸缘部分54上,以便在前门39关闭时通过与前门39的一边的一内表面形成接触来达到密封作用。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前梁柱装饰件36被设置在前梁柱32的乘客车厢48侧上,并在二者之间具有一预定量的空间S1,且空间S1可容纳顶侧气囊25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顶侧气囊系统20及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构成了一个车辆乘员保护系统11。
具体而言,前梁柱装饰件36是这样一种结构,即具有一整体围绕前梁柱32的乘客车厢48侧,并大体上呈U形的横截面结构。这种具有大体呈U形横截面的结构是一种可以沿前梁柱32垂直延伸(即沿着与图中表面垂直的方向)的弹性内部材料。
正如象这样从上部所视,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区61尽可能地向前梁柱32的一后端或邻近后凸缘部分54处延伸。通过使得弹性凸缘55a从体侧挡风条55延伸到端部61侧,弹性凸缘55a可与端部61的外表面形成一弹性接触。因此,端部61向乘客车厢48侧的打开能被弹性凸缘55a所限制。
此外,前梁柱装饰件36的另一端部62尽可能向邻近前梁柱32的一前端处延伸。
该图表示了顶侧气囊25被设置在空间S1中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处(图中右手侧),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被设置在邻近并朝向顶侧气囊25处(图中左手侧),电气配线81、82被设置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前方。
侧气囊25以一种折叠状态这样被容纳在一气囊容纳箱26中。气囊容纳箱26是一适用于在侧气囊25充气时被打破展开的容纳部件,连接在前梁柱32上。这样,侧气囊25就能被连接在前梁柱32上。
此外,侧气囊25包括一辅助展开部件如一适用于与侧气囊25一起被打开以执行气囊的辅助动作的一细带(string)。在下文中,只要提到侧气囊25,都理解为其中包含辅助展开部件。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是一沿前梁柱装饰件36垂直延伸的延长部件,也是用于吸收一较小且小到顶侧气囊25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的一冲击力吸收部件。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是一整体模造的物体,包括一沿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内表面63垂直延伸的底面板71,以及一从底面板71向前梁柱32方向延伸的一棱部分72。
在前梁柱32和棱部分72的前端之间提供了一微小空间S2。棱部分72是这样构造的部件,即通过设置多个平行交叉的沿前梁柱装饰件36垂直延伸的垂直棱73...(...表示若干部件,以下也是这种表示),和多个以一种穿过该多个垂直棱73...的方式纵向延伸的水平棱74...。
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都是由非金属材料(例如,类似聚丙烯这样的热塑树脂)或金属材料形成的产品。
图3A、3B是表示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外围结构的图,其中图3A对应图2,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3B表示作为一比较例的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图3A表示一安装座64被制成从前梁柱装饰件36向梁柱内面板51延伸,前梁柱装饰件36通过用一夹子65把安装座64连接到梁柱内面板51来连接到前梁柱32上。
如图3A所示,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一底面或底盘71的一底面75的各位置中,不是一更接近于顶侧气囊25的位置76(后半部分76),而是一远离顶侧气囊25的位置77(前半部分77),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上。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只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上。
更具体地,在底盘71的各位置中,位于更接近顶侧气囊25处的后半部分76(图中半部分的右手侧)被制成比前半部分77更细一些。因此,沿着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可提供一空间上与前梁柱装饰件36分开的表面78或一分离的敞开表面78。在分离的敞开表面78和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之间就获得了一预定间隔的间隙S3。这样,在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和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之间就提供了一预定间隔的间隙S3。沿其提供间隙S3的后半部分76的长度被标记为L2。
在底盘71的底面75的各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囊25的位置77(前半部分77)被构造成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的连接方式,与前梁柱装饰件36相连。由该连接产生的一连接力是这样一个大小,即以这种方式连接在一起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和前梁柱装饰件36即便在前梁柱装饰件36已被弯曲(或变形)的情况下也不会彼此分离开来。
相反,在如图3B所示比较例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A中,底面75的整体通过结合被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的内表面63上。在这一比较例中,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被称为悬臂,它能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A的后端部79A处在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厚度方向(如箭头X1所示方向)上变形,实现作为用于摆动的最接近端的功能。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66到后端部79A(用于摆动的邻近端部79A或一节点)的距离为L1。
与此相反,根据本发明、如图3A所示的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其更靠近顶侧气囊25的位置不连接在前梁柱装饰件36上。因此,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的摆动最接近端就变成了在前半部分77和后半部分76之间的一临界点79。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66到临界点79(用于摆动的邻近端79或一节点)的长度为L3,它要比如图3B所示的比较例多出了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即L3=L1+L2。这样,根据本发明,前梁柱装饰件36一端部61朝向厚度方向(箭头X所指方向)的变形得到了在一可变形长度被增加的程度上的促进。
下面,将要参考图3A至图5来描述如前面所述构造的顶侧气囊25、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功能。
对于图3A所示的前梁柱装饰件36,厚度被这样设定,即前梁柱装饰件36可执行其在正常情况没有冲击力被施加的情况下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内部材料的功能。
当车辆10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25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或一微小冲击力时,在乘员的上半身(如头或肩)撞击前梁柱装饰件36处,会出现事故。随着事故的发生,微小的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方式从前梁柱装饰件36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可通过变形吸收冲击能。也就是说,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在接受小到使顶侧气囊25保持不打开的冲击力时,可通过产生变形来吸收或承载冲击能。
另一方面,当冲击力检测传感器21、22(如图1)检测到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一侧时,顶侧气囊25就开始由产生的气体充气。
图4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一部分),示意了顶侧气囊25膨胀到乘客车厢48侧,同时强行打开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临界点79处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产生弹性形变,该临界点79执行其作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的功能,这样,一端部61就得以从凸缘部55a处分离开来。
图5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功能的图(第二部分),示意了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临界点79处被进一步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在顶侧气囊25进一步膨胀时进一步产生弹性形变,该临界点79执行其作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的功能。
如图3A所示,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的摆动的邻近端位于临界点79处。从一端部66到临界点79的长度L3要比如图3B所示的比较例长出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沿着该后半部分具有间隙S3。这样,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不费力地在一可变形部分长度被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其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得以在较小的力的作用下较大地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限制。
因此,当顶侧气囊25被充气时,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可容易地变形,通过使得顶侧气囊25可迅速平滑膨胀的足够大小的力。这样,由于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得以在较小的力下较大地变形,因此就无需顾虑顶侧气囊25和/或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会被损坏。
此外,前半部分77的连接力是如此强,以至于即使在前梁柱装饰件36被弯曲(或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36也不会从前半部分77处分离开来。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的各部分中,前半部分被维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25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仍与前梁柱装饰件36一起被维持在与前梁柱32相连接的状态。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即使在顶侧气囊25被打开后仍可执行其吸收冲击力的功能。
另外,长度L3可非常容易地被增加,而无需改变在顶侧气囊25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之间的布局关系和/或扩大空间S1。
下面,一车辆乘员保护系统的改进例将基于图6和7进行描述。
图6是一表示前梁柱装饰件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改进的外围结构,对应于图3A。象图3A中一样的相似的参考标记被分配给主要部件,其描述这里被忽略。
在修改例中,一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一底面或一底盘71的一底面75的各位置中,一靠近顶侧气囊25的位置76(后半部分76)和一远离顶侧气囊25的位置77(前半部分77)均被连接到一前梁柱装饰件36上。
后半部分76和前半部分77通过如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等连接方式,被构造成连接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上。
修改例的特征在于位置靠近顶侧气囊25的后半部分76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位置远离顶侧气囊25的前半部分77的结合力。在前半部分77处的结合力是如此之大,使得即使在前梁柱装饰件36被弯曲(或变形)之后,前梁柱装饰件36也不会从前半部分77处分离开来。在后半部分76处的结合力是如此之弱,从而使得当前梁柱装饰件36被弯曲时,前梁柱装饰件36可从后半部分76处分离开来。
这样,一适用于很容易从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内表面63处分离开来的表面或者说一分离的张开表面78A可被设置在沿底盘71的后半部分76处。分离的张开表面78A沿后半部分76的长度被设成L2。
下面,修改例的顶侧气囊25、前梁柱装饰件36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功能将基于图6、图7进行描述。
在图6中,前梁柱装饰件36在正常没有施加冲击力的情况下,起到了作为一具有一冲击力吸收结构的内部材料的作用。
当大小小到使顶侧气囊25保持不打开的冲击力,或一微小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的一侧时,微小的冲击力能以迅速而可靠的方式从前梁柱装饰件36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通过变形吸收冲击能。
相反,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10一侧时,顶侧气囊25就开始由产生的气体充气。
图7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车辆乘员系统(修改例)的功能的图,表示了前梁柱装饰件36的端部61在作为用于摆动的邻近端功能的临界点79处,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由于顶侧气囊25的充气而弹性变形。
当前梁柱装饰件36由于对顶侧气囊25充气的力而变形时,一较大的分离力被施加到前梁柱装饰件36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相连接的部分。
要处理这一问题,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底面75的各位置中,由于在靠近顶侧气囊25的位置76处的结合力被设置成小于远离顶侧气囊25的位置77处的结合力,同时该较小的结合力被设成如此之小以至于当前梁柱装饰件36变形时,前梁柱装饰件36就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处分离开来,因此,当较大的分离力被施加时,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底面75的各部分中,位于靠近顶侧气囊25的连接着的后半部分76得以从前梁柱装饰件36处分离开来。
如图6所示,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的一摆动的邻近端位于边界点79处。从一端部66到边界点79的长度L3长出了后半部分76的长度L2。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朝向其厚度方向的变形可通过长度L3被制成更长的程度来促进。这样,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就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发生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的限制。
因此,当顶侧气囊25被充气时,前梁柱装饰件36的一端部61通过当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充气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由于前梁柱装饰件36在较小力的作用下就得以变形,因此没有理由担心顶侧气囊25和/或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会被损坏。
此外,在前半部分77处的结合力如此之大,使得前梁柱装饰件36即使在其被弯曲(或变形)时也不会从前半部分77处分离开来。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底面75的各部分中,前半部分77被维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25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和前梁柱装饰件36一起仍被维持在与前梁柱32相连接的状态。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即使在顶侧气囊25被打开后仍可执行其吸收冲击力的功能。
此外,长度L3可非常容易地被增加而无需改变顶侧气囊25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70之间的布局关系,和/或扩大空间S1。
图8是一沿图1的8-8线剖开的截面图,表示了中央梁柱37以这样一种方式配置,即在车顶31的一顶部面板91和中央梁柱33的乘客车厢48侧获取一预定量的空间S4,相应地,顶侧线35以这样一种方式配置,即在顶部面板91的乘客车厢48侧获取一预定量的空间S4,这样顶侧气囊25被容纳在空间S4中。
车顶衬套35通过使其一底端部35a被挂在中央梁柱装饰件37的一上端部37a的后面来被固定到中央梁柱装饰件37上。参考标记92表示一中央梁柱装饰件附属夹。
图9是一从中央梁柱装饰件位置处所视的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气囊功能的图,对应图8所示。
图中示意了:顶侧气囊25被充气到乘客车厢48侧,同时强行打开车顶衬套35的底端部35a。该底端部35a被推向乘客车厢48侧从而弹性变形,因此底端部35a得以从中央梁柱装饰件37的上端部37a处分离开来。这样,顶侧气囊25就得以向下膨胀到乘客车厢48。
图10是一表示根据本发明的顶侧气囊功能的图,表示了:顶侧气囊25沿前门窗玻璃41和后门窗玻璃43以一种帘幕下垂的方式膨胀。这样,乘员上半部分(如头和/或肩)可受顶侧气囊25的保护,该顶侧气囊当一预定大小或更大的冲击力被施加到车辆一侧时如图这样膨胀。
注意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支撑车顶31的梁柱并不仅限于前梁柱32。另外,梁柱装饰件也不仅限于前梁柱装饰件36。
此外,间隙S2、S3的设置也是可选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上用于变形的邻近端(变形邻近端)可被设置在边界点处,该边界点位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分的底面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和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之间,通过不连接靠近位置而连接远离位置到梁柱装饰件上。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侧端的长度变长了。这可以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加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因此,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通过当顶侧气囊被展开时使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膨胀起来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
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位于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被保持在连接状态。这样,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向外充气并打开以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能保持和梁柱装饰件一起与梁柱相连接。因此,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执行其冲击力吸收功能,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打开后。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在顶侧气囊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而且,由于采用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与梁柱装饰件相分开的结构,因此各部件可分别选择最佳材料。例如,梁柱装饰件可由软材料构成,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则可使用硬材料。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被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该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由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靠近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被设成小于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远离顶侧气囊的底面位置处的结合力,这样设置得较小的力是一个微弱得在梁柱装饰件变形时,能使梁柱装饰件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分离开的力,因此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连接位置中,更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得以在较大分离力被施加时从前梁柱装饰件分离开来。因此,前梁柱装饰件一端部用于变形的邻近端可被设成接近位置与远离位置的边界点。从变形邻近端到变形远离端的长度变大了。这能够促进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的变形在一个使长度增大的程度上朝向它的厚度方向。这也使得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得以在较小的力作用下就有较大的变形而不受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限制。前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区通过使顶侧气囊得以迅速平滑向外膨胀的足够大小的力,就能够轻松地变形。
此外,在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各底面位置中,使得其与梁柱装饰件分离的就是更靠近顶侧气囊的位置,更远离顶侧气囊的位置则保持在连接状态。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充气打开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保持与梁柱装饰件一起连接在梁柱上。因此,即使在顶侧气囊已被打开之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仍可实现吸收冲击力的功能。
另外,长度可极为容易地变大,而不需要改变顶侧气囊与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的布局关系,并且/或者不需要扩大在梁柱和前梁柱装饰件之间提供的空间。
而且,由于采用了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与梁柱装饰件相分开的结构,因此各部件可分别选择最佳材料。例如,梁柱装饰件可由软材料构成,而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则可使用硬材料。
此外,在没有冲击力被施加的正常情况下,前梁柱装饰件可有效地执行其作为内部材料的功能。
而且,当车辆在其一侧受到一如此之小小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时,这样受到的冲击力能以快速、可靠的形式从前梁柱装饰件被传送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

Claims (3)

1.一种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包括:
梁柱装饰件,其安装在梁柱的乘客车厢侧,该梁柱支撑车顶,以在所述梁柱和所述梁柱装饰件之间限定了一预定量的空间部分;
顶侧气囊,其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分中,当一预定量或更大的冲击力施加到车辆的一侧时,所述顶侧气囊由产生的气体充气,以便膨胀进入到所述车辆的乘客车厢侧内,同时强行打开所述梁柱装饰件的一端部;以及
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其容纳于所述空间部分中,用于吸收一小到使得所述顶侧气囊保持不打开状态的冲击力;
其中,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在一位于较靠近所述顶侧气囊的第一部分处的底面没有被连接到所述梁柱装饰件上,而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在一位于较远离所述顶侧气囊的第二部分处的底面被连接到所述梁柱装饰件上;
当所述顶侧气囊打开时,所述第一部分不冲击所述梁柱装饰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其中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所述底面通过粘接、热压接、焊接、超声波焊接、机械螺接以及箝接中的一种方式连接到所述梁柱装饰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乘员保护系统,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的底盘以这样一种方式形成,即在第一部分处的厚度小于在第二部分处的厚度,这样在所述梁柱装饰件和所述小型冲击力吸收部件之间在第一部分处限定了一间隙。
CNB031035418A 2002-02-04 2003-01-29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77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27462A JP3778498B2 (ja) 2002-02-04 2002-02-04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027462/2002 2002-02-0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0291A Division CN101214805B (zh) 2002-02-04 2003-01-29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6681A CN1436681A (zh) 2003-08-20
CN100369771C true CN100369771C (zh) 2008-02-20

Family

ID=1919241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02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4805B (zh) 2002-02-04 2003-01-29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CNB0310354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9771C (zh) 2002-02-04 2003-01-29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4029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4805B (zh) 2002-02-04 2003-01-29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74152B2 (zh)
EP (1) EP1332932B1 (zh)
JP (1) JP3778498B2 (zh)
CN (2) CN101214805B (zh)
TW (1) TW583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6250A (ja) * 2002-12-20 2004-07-15 Honda Motor Co Ltd 乗員拘束装置
US7226112B2 (en) * 2003-10-02 2007-06-05 Nicholas Plastics Incorporated Pinch warning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DE102004026200A1 (de) 2004-05-28 2005-12-29 Dr.Ing.H.C. F. Porsche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Energie absorbierenden Deformationselement
US7213836B2 (en) * 2004-08-25 2007-05-08 Key Safety Systems, Inc. Curtain air bag module
US7182366B2 (en) * 2004-08-27 2007-02-27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curtain deployment ramp
DE102004051314B4 (de) * 2004-10-21 2016-02-18 Volkswagen Ag Verkleidungsteil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7322601B2 (en) * 2004-12-10 2008-01-29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Resiliently compressible deployment ramp for inflatable curtain
JP4684111B2 (ja) * 2006-01-30 2011-05-1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ルーフサイドガーニッシュ周辺構造
US7607684B2 (en) * 2006-03-20 2009-10-27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inflatable curtain deployment ramp into vehicle body trim
JP4813245B2 (ja) * 2006-04-28 2011-1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構造
EP1925510B1 (en) * 2006-11-24 2012-08-1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Interior structure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curtain airbag device
US7690676B2 (en) * 2007-02-15 2010-04-06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pillar trim panel assembly
DE102007048951A1 (de) * 2007-10-12 2009-04-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insassen-Schutzeinrichtung
US8454053B2 (en) * 2010-02-25 2013-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knee bolster cover
US9145101B2 (en) * 2013-11-12 2015-09-29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Garnish structure with integrated tether strap
JP6137752B2 (ja) * 2013-11-19 2017-05-3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5016515A1 (de) * 2015-12-19 2017-06-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Airbagmodul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und Fahrzeug mit der Airbagmodulanordnung
DE102016007381A1 (de) * 2016-06-16 2017-12-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Verkleidungsmodul für eine 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3730A (en) * 1991-09-03 1992-11-1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nergy absorbing molding attachment bracket
EP0841221A1 (en) * 1996-11-07 1998-05-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arrangement of occupant protective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6142506A (en) * 1998-09-14 2000-11-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trim with airbag
US6173990B1 (en) * 1997-09-26 2001-01-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terior equipmen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incorporating head-protecting air bag body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221041T5 (es) 1996-11-07 2009-06-1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figuracion y construccion de un nuevo dispositivo de proteccion de los ocupantes de un automovil.
JP3704844B2 (ja) 1996-11-13 2005-10-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3125729B2 (ja) * 1997-09-26 2001-01-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袋体の配設構造
DE19812737A1 (de) * 1998-03-24 1999-05-27 Autoliv Dev Seitenairbag mit Energieabsorptionselement
CN2436367Y (zh) * 2000-08-02 2001-06-27 刘长春 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3730A (en) * 1991-09-03 1992-11-1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nergy absorbing molding attachment bracket
EP0841221A1 (en) * 1996-11-07 1998-05-1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arrangement of occupant protective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6079732A (en) * 1996-11-07 2000-06-27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ructure for arrangement of occupant protective apparatus for vehicle
US6173990B1 (en) * 1997-09-26 2001-01-16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Interior equipmen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incorporating head-protecting air bag body
US6142506A (en) * 1998-09-14 2000-11-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trim with airba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32932B1 (en) 2012-11-14
CN101214805B (zh) 2010-10-06
TW200302791A (en) 2003-08-16
JP2003226216A (ja) 2003-08-12
US6974152B2 (en) 2005-12-13
TW583112B (en) 2004-04-11
EP1332932A2 (en) 2003-08-06
EP1332932A3 (en) 2004-01-21
US20030146606A1 (en) 2003-08-07
JP3778498B2 (ja) 2006-05-24
CN1436681A (zh) 2003-08-20
CN101214805A (zh)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9771C (zh) 车辆乘员保护系统
JP3152267B2 (ja) 車両のドア構造
US10857859B2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and vehicle side portion structure
US6152485A (en) Head-protecting air 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JPH1170848A (ja) 車輛窓ガラスのためのエアバッグカーテン
CN108622007A (zh) 用于机动车辆安全气囊滑槽的限开门铰链
US20130001933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2596635B (zh) 车辆用座椅
CN101300158B (zh) 车辆乘员约束装置
EP3617002B1 (en)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4278261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付き車両のクォータウィンドガーニッシュ部の構造
CN102381273B (zh) 帘式气囊垫
US6328333B1 (en) Pillar trim for inflatable restraint system
US7506911B2 (en) Front pillar apparatus
CN1962321A (zh) 汽车乘客座的安全气囊门结构
JPH09254737A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01063511A (ja) 車両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151616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車両搭載構造
CN113184056A (zh) 一种外板内向凹陷的新型发动机罩
JP3173271B2 (ja) 自動車の車室における乗員の保護構造
CN209667024U (zh) 帘式气囊结构
JP3685012B2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2019565A (ja) 車両の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070046216A (ko) 차량의 후방 필라 보강 구조
JPH10217868A (ja) 衝撃吸収型フロントピラートリ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20

Termination date: 2010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