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6936C -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 Google Patents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6936C
CN100366936C CNB038193906A CN03819390A CN100366936C CN 100366936 C CN100366936 C CN 100366936C CN B038193906 A CNB038193906 A CN B038193906A CN 03819390 A CN03819390 A CN 03819390A CN 100366936 C CN100366936 C CN 10036693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rotation transmission
hole
peripheral surface
transmission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8193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75478A (zh
Inventor
丸山恒夫
青木雄治
清水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ame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75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75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693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693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64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non-disconnectable
    • F16D1/07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non-disconnectable involving plastic deform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52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 F16D1/085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radial clamping between the mating surfaces of the hub and shaft due to the elasticity of the hub (including shrink f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7Toothed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2001/103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the torque is transmitted via spline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02Toothed members; Worms
    • F16H55/17Toothed wheels
    • F16H2055/176Ring gears with inner tee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49Member deformed in situ
    • Y10T403/4949Deforming component is inserted s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49Member deformed in situ
    • Y10T403/4966Deformation occurs simultaneously with assemb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03/00Joints and connections
    • Y10T403/70Interfitted members
    • Y10T403/7026Longitudinally splined or fluted rod
    • Y10T403/7035Specific angle or shape of rib, key, groove, or should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87Rotary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Gears, Cams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可低成本大量生产且具有止转和防松功能的旋转传递组装体(30)。该旋转传递组装体(30)具有: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13)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11),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10);压入前述贯通孔(11)的内侧部件(20)。前述旋转传递部件(10)的前述内周面(13)具有与该内周面的一端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13a)、以及以前述环状面(13a)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沿前述贯通孔(11)的轴线方向长度的一部分延设的多个突起状部(12a),前述内侧部件(20)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10)在前述突起状部(12a)的延设范围相互啮合,在前述环状面(13a)的延设范围相互面接触。

Description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旋转传递部件和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技术背景
现在,如用于减速机的行星齿轮机构中的行星齿轮那样,由齿轮机构等旋转传递部件和轴承等圆柱形部件构成的零件利用键槽、花键、滚花、压入等方法使两部件不因旋转力而相互旋转地固定。
但是,键槽或花键那样的形状由于必须在两部件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分别形成,所以存在制造成本高的问题。又,利用键槽时,必须另外制造键部件而组装3个部件,还存在组装成本也高的问题。
又,利用单一的压入或键槽、花键、平滚花不能获得防松的功能,所以,不能用于推力方向受力的旋转传递部件。并且,具有防松功能的网纹滚花是不能利用通常的粉末压力成型形成的形状,不能采用粉末冶金法,所以不适合希望廉价地大量生产的轴承和齿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低成本大量生产且具有止转和防松功能的旋转传递部件、旋转传递组装体及齿轮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的旋转传递部件具有大致圆环状的旋转传递部、以及支承部,所述支承部配置在前述旋转传递部的内侧且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用于支承前述旋转传递部。在该旋转传递部件中,前述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一端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沿前述贯通孔的轴线方向长度的一部分延设的多个突起状部。
上述旋转传递部件在其贯通孔内压入轴承部件等内侧部件而使用。此时,内侧部件通过压入旋转传递部件的贯通孔而被固定,并且通过突起状部切入内侧部件的外周面而相对旋转传递部件牢牢地固定。因此,可使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紧凑卡合,而使其不滑动地一体旋转。
又,通过占据内周面的轴向一部分而形成的突起状部切入被压入的内侧部件的外周面,使突起状部的压入方向前方端面抵接在内侧部件上而限制内侧部件向压入方向的移动,可防止内侧部件的轴向偏移。
并且,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一端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沿前述贯通孔的轴线方向长度的一部分延设的多个突起状部,所以,通过将内侧部件插入环状面,由于以环状面作为引导部压入内侧部件,所以可防止组装时的轴的倾斜,容易保持内侧部件的轴平行于旋转传递部件。
又,通过将内侧部件从环状面向突起状部插入,使突起状部切入沿整周被压缩的状态的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地压入,所以,可使内侧部件均匀压缩地压入嵌合。
又,该旋转传递部件可容易地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而制造。此时,前述旋转传递部与前述支承部一体成形。即,利用粉末压制成形制造时,在成形出贯通孔内周面的心棒外周面上,通过切削或磨削容易设置用于形成突起状部的槽形。因此,不仅可利用粉末冶金法廉价地大量生产旋转传递部件,而且用于制造旋转传递部件的金属模也容易制作,所以也可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旋转传递部件中,前述突起状部也可是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至前述贯通孔的端部的多条凸条。又,前述多条凸条优选在前述内周面的周向上均等配置。
如果采用这样构成的旋转传递部件,可利用多条凸条更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旋转偏移。
又,本发明提供具有以下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压入前述贯通孔的内侧部件。在该旋转传递组装体中,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一端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该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地在前述贯通孔的轴向方向长度的一部分延设的多个突起状部,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前述突起状部的延设范围相互啮合,在前述环状面的延设范围相互面接触。
如果采用这样构成的旋转传递组装体,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利用压入、和突起状部切入由于压入而高密度化的内侧部件的内周面而牢牢固定。即,利用两部件沿轴向全长及整周上的压入嵌合、以及旋转传递部件内周面的突起状部相对因压入而高密度化的内侧部件外周面的变形阻力,有效地防止偏移。这样,可实现承受旋转力的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紧凑卡合,从而可在轴向及旋转方向上都不滑动地一体旋转的旋转传递组装体。
又,突起状部占据轴向一部分地形成,从而两部件在突起状部的压入方向前方端面抵接,压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所以防止了轴向的偏移。
前述突起状部也可是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至前述贯通孔的端部的多条凸条。又,前述多条凸条优选在前述内周面的周向上均等配置。
如果采用该结构,可利用多条凸条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旋转偏移。
又,通过内侧部件从没有形成凸条的一侧向形成的一侧压入,即内侧部件从环状面向凸条形成部分插入,使突起状部切入整周处于被压缩状态的内侧部件的外周面地压入,所以,可使内侧部件均匀压缩地压入嵌合。
又,该旋转传递组装体可容易地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制造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即,在利用粉末压制成型制造旋转传递部件时,在成形出贯通孔内周面的心棒外周面上,通过切削或磨削容易地设置用于形成突起状部的槽形。因此,不但可利用粉末冶金法廉价地大量生产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而且用于制造旋转传递部件的金属模也容易制作,所以也可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
也可将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形成为在前述旋转传递部具有多个齿的齿轮,将前述内侧部件形成为筒状的轴承部件。又,可使用这种旋转传递部件,即齿轮构成齿轮机构。
如果采用该结构,则齿轮与轴承部件利用压入、和突起状部切入被压入而高密度化的轴承部件的外周面而牢牢固定,所以可使相互承受旋转力的齿轮与轴承部件不滑动地一体旋转,可实现机械效率高的齿轮机构。
特别是通过利用紧凑的结构卡合两部件,可使齿轮及轴承部件小型化,所以适合例如用于实现行星齿轮机构的小型化的行星齿轮。
并且,利用切入轴承部件的外周面的突起状部,齿轮与轴承部件在突起状部的压入方向前方端面抵接,两部件的压入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得以防止轴向偏移,所以,即使承受轴向作用力也可不发生偏移地使用,防止噪音或异常磨损等的发生,从而可获得能稳定驱动的齿轮机构。
在上述齿轮机构中,突起状部也可是向径向内方突出地从轴向一端延设至中间的凸条。
如果利用该构成,则利用该突起状部有效地防止两部件的旋转偏移,所以可获得机械效率更高且稳定驱动的齿轮机构。
又,通过轴承部件从没有形成凸条的一侧向形成的一侧压入,使突起状部切入沿整周处于被压缩状态的轴承部件的外周面地压入,所以,可使轴承部件均匀压缩地压入嵌合,可高精度地形成齿轮的轴承面。
又,该齿轮机构可容易地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制造齿轮及轴承部件。即,在利用粉末压制成型制造齿轮时,在成形出贯通孔内周面的心棒外周面上,通过切削或磨削容易地形成用于突起状部的槽形。因此,不但可利用粉末冶金法廉价地大量生产齿轮及轴承部件,而且用于制造齿轮的金属模也容易制作,所以也可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因此可低成本制造齿轮机构。
另外,在上述旋转传递部件中,从轴向一端延伸的凸条不必从旋转传递部件的端面设置,在旋转传递部件上设置贯通孔的倒角或锪孔时,从除去了该倒角或锪孔的贯通孔的一端设置即可。
本发明还提供组装具有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方法。此时,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一端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沿前述贯通孔的轴线方向长度的一部分延设的多个突起状部,前述内侧部件形成具有直径大于前述环状面的内径且光滑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筒状。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将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环状面相邻配置的阶段;将前述内侧部件压入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贯通孔直到前述内侧部件的一端越过前述突起状部的阶段。
本发明还可提供具有以下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轴向长度超过前述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形筒状,且压入前述贯通孔的内侧部件。在该旋转传递组装体中,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两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各端部的内面形成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倒角部。
如果采用上述旋转传递组装体,则内侧部件的两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旋转传递部件的内周面的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即,旋转传递部件央在内侧部件的两突出部分之间,所以可防止两部件的轴向偏移。
并且,如果采用该结构,在内侧部件的中心孔加工了多段倒角,所以,可防止插入该中心孔的旋转轴被内侧部件的锐利的角部形状磨削而损伤。
因此,如果采用该旋转传递组装体,则不易产生因旋转方向及轴向偏移导致的驱动损失或部件损伤,可切实传递旋转力。又,这种形状的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可分别利用粉末压制而成形,所以可利用能低成本大量生产的烧结而制造。并且,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的卡合结构是紧凑的,所以可实现旋转传递组装体的小型化。
在上述旋转传递组装体中,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沿前述贯通孔的长度延设的多条凸条,前述内侧部件随着变形而与前述多条凸条啮合。
在上述旋转传递组装体中,也可将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形成为在前述旋转传递部具有多个齿的齿轮,将前述内侧部件形成为轴承部件。并且可使用这种旋转传递组装体构成齿轮机构。
如果采用上述齿轮机构,则轴承部件的两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齿轮的内周面的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即,齿轮夹在轴承部件的两突出部分之间,所以可防止两部件的轴向偏移。
在该齿轮机构中,在中心孔的轴向两端部也可分别形成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段倒角形状。
如果采用该结构,在轴承部件的中心孔加工了多段倒角,所以,可防止插入该中心孔的旋转轴被轴承部件的锐利的角部形状磨削而损伤。
因此,如果采用该齿轮机构,则可利用具有止转及放松功能且可切实传递旋转力的齿轮提高机械效率。
而且,这种形状的齿轮部件及轴承部件可分别利用粉末压制而成形,利用烧结制造,所以可低成本大量生产齿轮机构。
并且,由于利用紧凑的卡合结构实现轴承部件与齿轮部件切实固定的小型齿轮,从而可实现行星齿轮机构的小型高性能化。
本发明还提供组装具有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方法。此时,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前述内侧部件形成轴向长度大于前述贯通孔,且外径大于前述环状面的内径,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贯通的中心孔的大致圆形筒状。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将前述内侧部件压入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贯通孔并使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贯通孔突出的阶段;使前述两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的阶段,前述塑性变形的阶段通过将2个工具插入前述中心孔而进行,而所述2个工具具有最大外径大于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中心孔的直径的圆锥面。
在上述方法中,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部内周具有第1倒角部,前述2个工具的各圆锥面的顶角小于限定前述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的顶角,在使前述两突出部分塑性变形的前述阶段,也可在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部内周形成倒角角度与前述第1倒角部不同的第2倒角部。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通过在内侧部件的中心孔形成2段倒角形状,使轴的插入性良好,且没有锋利的端缘,所以可防止损伤插入其中的轴。
又,通过使从贯通孔突出的内侧部件的突出部分的外径大于贯通孔的内径,可防止内侧部件在轴向上相对旋转传递部件(贯通孔)错位。
又,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可同时进行2段倒角形状的形成和将内侧部件的突出部分扩径的塑性变形工序,所以可容易且迅速地组装固定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只要将角度小于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压入中心孔,就可同时进行内侧部件的中心孔内周面的2段倒角形状的形成及突出部分的扩径,所以可更方便地固定两部件。
本发明还可提供具有以下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在中央具有利用从第1端部延设到第2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压入前述贯通孔的内侧部件。在该旋转传递组装体中,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包括与前述第1端部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到前述第2端部的多条凸条,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前述凸条的延设范围相互啮合,在前述环状面的延设范围相互面接触,前述内侧部件的一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2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第2端部,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各端部的内面形成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倒角部。
如果采用上述旋转传递组装体,在利用压入而固定的基础上,凸条还切入被压入的内侧部件的外周面,所以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被牢牢地固定。又,在压入方向前方侧,内侧部件的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旋转传递部件的内周面的直径,所以可防止内侧部件相对旋转传递部件向压入方向后方错位。
因此,可使相互承受旋转力的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紧凑卡合且在轴向上也不滑动地一体旋转。
又,凸条在轴承部件的相对旋转部件的压入方向后方侧的端面抵接轴承部件而限制轴承部件向前方的移动,所以,在进行限制向后方的移动的塑性变形的同时,可有效防止两部件相对压入方向的前后方向的偏移。
而且,如果采用该结构,通过加工多段倒角,可防止插入中心孔的轴被轴承部件的锐利的角部形状磨削而损伤。
在上述旋转传递组装体中,也可将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形成为在前述旋转传递部上具有多个齿的齿轮,将前述内侧部件形成为轴承部件。而且,可采用这种旋转传递组装体构成齿轮机构。
如果采用该结构,由于在利用压入而固定的基础上,凸条还切入被压入的内侧部件的外周面,从而牢牢地固定齿轮机构与轴承部件。又,在压入方向前方侧使轴承部件塑性变形,所以可防止轴承部件相对齿轮部件向压入方向后方错位。
因此,由于实现了由利用紧凑卡合而在轴向不滑动地一体旋转的齿轮部件与轴承部件构成的旋转传递组装体,从而可提供机械效率优良且极少产生噪音或异常磨损等的小型高性能的齿轮机构。
又,如果采用上述齿轮机构,则凸条在轴承部件的相对齿轮部件的压入方向后方侧的端面抵接轴承部件而限制轴承部件向前方的移动,所以,在进行限制向后方的移动的塑性变形的同时,可有效防止两部件相对压入方向的前后方向偏移。
因此,可提供这样的小型高性能的齿轮机构:能防止在齿轮机构中构成旋转传递组装体的齿轮部件和轴承部件在压入方向的前后方向(轴向)错位,机械效率优良且极少产生噪音或异常磨损等。
在上述齿轮机构中,在轴承部件上也可沿轴向形成具有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段倒角形状的中心孔。
如果采用该结构,通过加工多段倒角,可防止插入中心孔的轴被轴承部件的锐利的角部形状磨削而损伤,所以,可提供能抑制零件损伤且方便组装的齿轮机构。
本发明还提供组装具有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方法。此时,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第1端部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至该内周面的第2端部的多条凸条,前述内侧部件形成具有直径大于前述环状面的内径且光滑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筒状。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将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相邻配置的前述第1端部的阶段;将前述内侧部件压入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贯通孔,且使前述内侧部件的一端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2端部突出的阶段;使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的阶段,前述内侧部件形成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贯通的中心孔的大致圆形筒状,前述塑性变形的阶段利用将工具插入前述中心孔的扩径工序进行,而所述工具具有最大外径大于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中心孔的直径的圆锥面。
在上述方法中,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突出部分在内侧具有第1倒角部,前述工具的前述圆锥面的顶角小于限定前述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的顶角,在前述扩径工序中,也可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突出部分的内侧形成倒角角度与前述第1倒角部不同的第2倒角部。
如果采用上述方法,通过使从贯通孔突出的内侧部件的突出部分的外径大于贯通孔的内径,可使内侧部件相对旋转部件(贯通孔)在轴向上不错位地固定。
又,通过在中心孔上形成2段倒角形状,使轴向内侧部件(贯通孔)的插入性良好。又,在中心孔上没有锋利的端缘,所以可无损伤地将轴插入内侧部件。
又,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可同时进行2段倒角形状的形成和使内侧部件的突出部分扩径的加工,所以可容易且迅速地组装固定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
又,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只要将扩径用工具压入中心孔,而该工具具有角度小于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就可同时进行内侧部件的中心孔内周面的2段倒角形状的形成及突出部分的扩径,所以可更方便地固定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以及嵌合在该旋转传递部件中的部件的半剖视图。
图2是表示使内侧部件压入图1所示的旋转传递部件的压入孔后的带轴承旋转传递部件的半剖视图。
图3是表示包括图2所示的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的带轴承旋转传递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表示行星齿轮机构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是表示旋转传递部件和嵌合在该旋转传递部件中的轴承部件的半剖视图。
图6是表示将轴承部件压入图5所示的旋转传递部件的压入孔后的状态的半剖视图。
图7是表示将轴承部件固定在旋转传递部件上的塑性变形工序的半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固定在旋转传递部件上的轴承部件的突出部分及倒角形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9是表示包括图6所示的旋转传递部件及内侧部件的带轴承旋转传递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0是表示行星齿轮机构的图。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部件及嵌合在该旋转部件中的轴承部件的半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将轴承部件压入嵌合在图11所示的旋转部件的压入孔后的状态的半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旋转部件及轴承部件的径向嵌合状态的模式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扩径工序的模式图。
图15是表示利用扩径工序变形且形成有第2倒角部的轴承部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6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的旋转部件及嵌合在该旋转部件上的轴承部件的半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压入嵌合地固定的状态的旋转部件及轴承部件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行星齿轮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的齿轮部件10、以及作为嵌合在该齿轮部件10上的内侧部件的轴承部件20的剖视图。作为将该轴承部件20安装在齿轮部件10上而构成的作为旋转传递组装体的带轴承旋转传递部件30(图2)是用于减速机等的图4所示的行星齿轮机构40的行星齿轮,在轴承部件20的内侧插入旋转支轴而使用。因此,优选以适用于齿轮的高强度的材料形成齿轮部件10,以相对旋转支轴的滑动性好的材料形成轴承部件20。
齿轮部件10在外周面具有齿轮形状,并形成作为贯通轴线O方向的贯通孔的压入孔11。该压入孔11由大致圆筒状的压入面13形成,而压入面13具有光滑的环状面13a、以及以环状面13a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地沿周向一个接一个地设置的多条凸条(突起状部)12a。在压入面13的两端形成锪孔部11A和倒角部11B。
多条凸条12a沿周向均等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0°设18条),从压入孔11的锪孔部11A侧的一端向倒角部11B侧的另一端设置到压入面13的中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部件10上形成为:环状面13a的内径,即压入孔11的直径为10mm,各凸条12a相对该环状面13a的高度为0.5~10μm。又,使各凸条12a间的压入面12b与环状面13a为同一直径。
轴承部件20形成为具有外周面20a的圆筒状,而外周面20a稍微大于该压入面13、12b。
说明以上那样形成的齿轮部件10与轴承部件20的组装、和组装两部件而构成的行星齿轮30。
轴承部件20,从图1所示那样没有形成凸条12a的倒角部11B侧向形成有凸条12a的一侧(从图1的左方向右方)被压入压入孔11。此时,轴承部件20的外周面20a首先被引导至倒角部11B而嵌在压入面13的光滑的环状面13a上,不倾斜地组装在压入孔11内。
然后,当轴承部件20被进一步压入压入孔11时,如图2所示,以压入面12b紧固的同时在各凸条12a切入的外周面20a上形成啮合部20b。这样,如图3所示,齿轮部件10与轴承部件20成为利用压入面13、12b与外周面20a的紧嵌及由各凸条12a与啮合部20b构成的啮合形状而固定的状态。
通过这样组装,形成可防止旋转方向及轴向偏移的行星齿轮30。即,凸条12a与啮合部20b的啮合不仅止转,而且向图2所示的轴向右方的力作用于轴承部件20时,凸条12a的端面12c抵接啮合部20b的端面20c,从而防止偏移。为了使轴承部件20相对齿轮部件10从该状态向轴向右方移动,需要大的力克服凸条12a的端面12c切削入轴承部件20的外周面所需要的力。
另外,在图中为了说明而夸张地放大展示了由凸条12a与啮合部20b构成的啮合形状,但即使啮合形状的高度差如上述那样在0.5~10μm左右,也可充分获得防止旋转方向及轴向偏移的效果。
下面,根据图5~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轴承旋转传递部件(行星齿轮)130的齿轮机构(旋转传递部件)110及轴承部件120的剖视图。将轴承部件120安装在齿轮部件110上构成的行星齿轮130(图7)在用于减速机等的图10所示那样的行星齿轮机构(齿轮机构)140中,将旋转支轴插入轴承部件120的中心孔121而使用。因此,优选以适用于齿轮的高强度的材料形成齿轮部件110,以相对旋转支轴的滑动性好的材料形成轴承部件120。又,这些齿轮部件110及轴承部件120可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廉价地大量生产。
齿轮部件110,如图5所示,在外周面上具有齿轮形状,并形成作为贯通轴线O方向的贯通孔的压入孔111。在该压入孔111的内周面上,向压入孔111的径向内方突出地沿轴向延伸的凸条112a沿周向一个接一个地形成。在压入孔111的两端分别形成锪孔及倒角加工的退刀部111a。
向压入孔111的径向内方突出的多条凸条112a沿周向均等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0°设18条)。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部件110上形成为:凸条112a部分的内径与压入孔111的直径一样为10mm,该凸条112a与各凸条112a之间的压入面112b的高度差(滚花高度)为0.5~10μm。
轴承部件120具有稍微大于压入面112b地形成且压入压入孔111的外周面120a、以及贯通轴线O方向的中心孔121,并形成轴向长度大于压入孔111的圆筒状。该轴承部件120,当压入压入孔111时,外周面120a由于压入而被压缩,并且凸条112a切入外周面120a,从而牢牢地固定在齿轮部件110上。在轴承部件120的中心孔121的轴向两端部分别预先形成第1倒角部121a。
说明以上那样形成的齿轮部件110与轴承部件120的组装方法、组装两部件而构成的行星齿轮130。
首先,将轴承部件120压入图5所示的齿轮部件110的压入孔111,并如图6所示地使轴承部件120的两端从压入孔111突出地组装两部件。这样,在外周面120a上利用凸条112a形成啮合部120b,所以齿轮部件110与轴承部件120如图6及图9所示,利用由各凸条112a与啮合部120b构成的凹凸形状嵌合,成为防止旋转方向偏移的状态。
此时,轴承部件120的轴向长度大于被压入的压入孔111,所以其两端部从压入孔111突出而成为突出部分122。
然后,使用工具150进行图7所示的塑性变形工序,从而使轴承部件120变形以防止两部件的轴向偏移。在此,所谓塑性变形工序,指在对象部件上作用机械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的加工工序。
工具150具有圆锥面151,该圆锥面151相对轴线O构成锐角,该锐角小于轴承部件120的中心孔121上加工的第1倒角部121a与轴线O构成的倒角角度(在此是45°)。
在该塑性变形工序中,从两端将该工具150按入被压入压入孔111的轴承部件120的中心孔121。这样,中心孔121的内周面利用工具150的圆锥面151从第1倒角部121a的内侧向轴向中心侧逐渐扩径,在轴承部件120上形成第2倒角部121b(图8),该第2倒角部121b相对轴线O具有与第1倒角部121a不同的倒角角度。
在形成第2倒角部121b的同时,利用工具150从内径侧压扩的轴承部件120的突出部分122,由于没有压入孔111对外周面的限制,所以如图8所示向径向外侧压扩,使其外径大于压入孔111的内径。
轴承部件120通过大于压入孔111内径地扩径的突出部分122在压入孔111的两端沿轴向夹入齿轮部件110,从而抑制相对压入孔111(齿轮部件110)的轴向的移动。
这样组装的行星齿轮130在齿轮部件110与轴承部件120利用凸条112a及啮合部120b防止旋转方向偏移,并且利用突出部分122防止轴向偏移。
另外,在图中为了说明而夸张地放大展示了由凸条112a和啮合部120b构成的凹凸形状,但即使凹凸形状的高度差如上述那样在0.5~10μm左右,也可充分获得防止旋转方向及轴向偏移的效果。
下面,根据图11~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作为旋转传递部件的齿轮部件210、以及固定在该齿轮部件210上的作为内侧部件的轴承部件220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230是用于减速机等的如图18所示的行星齿轮机构(齿轮机构)240的行星齿轮,将轴插入轴承部件220的内侧而使用。因此,优选以适用于齿轮的高强度的材料形成齿轮部件210,以相对轴的滑动性好的材料形成轴承部件220。又,这些齿轮部件210及轴承部件220可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廉价地大量生产。
齿轮部件210如图11所示,在外周面上具有齿轮形状,并形成作为贯通轴线0方向的贯通孔的压入孔211。该压入孔211利用大致圆筒状的压入面213形成,压入面213具有光滑的环状面213a、以环状面213a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地沿周向一个接一个地设置的多条凸条212a。在压入孔211的两端分别形成锪孔部211A及倒角部211B。
多条凸条212a沿周向均等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每10°设18条),且从轴承部件220的相对齿轮部件210的压入方向前方侧(图的右方)向后方侧(图的左方)设置到压入孔211的中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部件210上形成为:环状面213a的内径,即压入孔211的直径为10mm,相对该环状面213a的各凸条212a的高度为0.5~10μm。又,使各凸条212a间的压入面212b与环状面213a为同一直径。
压入齿轮部件210的压入孔211内的轴承部件220如图11所示,形成具有外周面220a和中心孔221的圆筒状,其中外周面220a稍微大于压入孔211的压入面213、212b,而中心孔221形成有第1倒角部21a。
说明以上那样形成的齿轮部件210与轴承部件220的组装方法、以及固定两部件而构成的行星齿轮(旋转传递部件)230。
首先,将轴承部件220以图11所示的压入方向压入齿轮部件210的压入孔211,并如图12所示地使轴承部件220在相对齿轮部件210的压入方向前方侧(图的右方)从压入孔211突出,而预先设置突出部分222。
通过将轴承部件220压入压入孔211,在轴承部件220的外周面220a上利用凸条212a形成啮合部220b。齿轮部件210与轴承部件220如图12及图13所示,利用由各凸条212a和啮合部220b构成的凹凸形状嵌合,且凸条212a的压入后方侧端面212c抵接轴承部件220的啮合部220b的压入后方侧端面220c的状态。另外,形成该啮合部220b的轴承部件220的变形可以是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的任何一种。
然后,使用扩径用工具250进行图14所示的扩径工序,相互固定齿轮部件210与轴承部件220。
扩径用工具250具有圆锥面251,该圆锥面251相对轴线O构成锐角,该锐角小于轴承部件220的中心孔221上加工的第1倒角部221a与轴线O构成的倒角角度(在此是45°)。
在扩径工序中,如图14所示,将该扩径用工具250从压入方向前方向后方(从图的右方向左方)按入被压入压入孔211的轴承部件220的中心孔221,从而利用扩径用工具250的圆锥面251使中心孔221的内周面221c从第1倒角部221a的内侧向轴向中心侧逐渐扩径,而使其塑性变形。
利用该扩径工序,在轴承部件220上如图15所示相对轴线O形成倒角角度与第1倒角部221a不同的第2倒角部221b。同时,没有压入孔211对外周面的限制的突出部分222塑性变形成其外径大于压入孔211的内径。
通过以上那样组装齿轮部件210与轴承部件220并进行扩径工序,不仅利用凸条212a及啮合部220b限制旋转,而且利用凸条212a及端面212c限制轴承部件220向压入方向前方的移动。为了使轴承部件220从该状态相对齿轮部件210向轴向右方移动,需要大的力克服凸条212a的端面212c切削入轴承部件220的外周面所需要的力。
并且,可制造利用扩径后的突出部分222限制轴承部件220向压入方向后方的移动,且在旋转方向及轴向不发生偏移的行星齿轮230。
另外,在图中为了说明而夸张地放大展示了由凸条212a和啮合部220b构成的凹凸形状,但即使凹凸形状的高度差如上述那样在0.5~10μm左右,也可充分获得防止旋转方向及轴向偏移的效果。
下面,根据图16、图17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260的齿轮部件(旋转部件)210、和固定在该齿轮部件210上的轴承部件280的剖视图。齿轮部件210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齿轮部件210是一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旋转传递部件260也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是用于减速机等的图18所示的行星齿轮机构(齿轮机构)240的行星齿轮,将轴插入轴承部件280的内侧而使用,所以,优选以适用于齿轮的高强度的材料形成齿轮部件210,以相对轴的滑动性好的材料形成轴承部件280。又,这些齿轮部件210及轴承部件280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可利用粉末成型及烧结廉价地大量生产。
如上所述,齿轮部件210是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齿轮部件210一样的,所以在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压入齿轮部件210的压入孔211的轴承部件280如图16所示形成圆筒状,其具有稍微大于该压入孔211的压入面213、212b的外周面280a、和在轴线O方向形成的中心孔281。又,在该轴承部件280的端面282上设置截面三角形状的槽部282a。
将该轴承部件280以图16所示的方向压入齿轮部件210的压入孔211,并在相对齿轮部件210的压入方向前方侧(图的右方)设置突出部分283地使轴承部件280从压入孔211突出。
这样,已将轴承部件280压入压入孔211的状态与图12、图13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为了使轴承部件280从该状态相对齿轮部件210向轴向右方(压入方向)移动,必须有大的力克服压入力。
然后,进行扩径工序,如图17所示那样使轴承部件280紧密贴合在齿轮部件210的压入孔211的端部,使两部件在轴向上固定。即,在齿轮部件210与轴承部件280相互不能移动地固定保持的状态下,将例如楔子形的工具向压入方向后方(图的左方)打入突出部分283侧的槽部282a,从而使槽部282a的外周侧向径向外方变形。这样,使突出部分283的外径大于压入孔211的内径,所以限制了轴承部件280相对齿轮部件210向压入方向后方的移动。使部件塑性变形地使部件之间紧密贴合的工序也叫做铆接工序。
通过上述那样组装齿轮部件210和轴承部件280并进行扩径工序,可制造以下的行星齿轮260:实现利用凸条212a及啮合部带来的旋转限制、利用凸条212a的端面及端部带来的对轴承部件280向压入方向前方的移动限制、利用扩径后的突出部分283带来的对轴承部件280向压入方向后方的移动限制,从而在旋转方向及轴向不发生偏移。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各结构部件、其各形状和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凸条212a形成至压入孔211的轴向中间,但它也可在轴向全长上形成。这时,通过使轴承部件也向压入方向后方突出,而使凸条的压入方向后方端面与轴承部件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啮合部的后方端面抵接,所以可防止轴承部件相对旋转部件向前方错位。
又,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只使右侧的槽部282a的外周面侧向径向外方变形,但也可使轴承部件280的左侧设置的V字形的槽部282a的外周侧也向径向外方变形。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向压入方向前方的拔出力。又,如图17所示,只使右侧的槽部282a的外周侧向径向外方变形时,也可省略左侧的槽部282a。
在以上的说明中,旋转传递部件设计成与同样的旋转传递部件直接接触地传递旋转力的齿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是通过皮带传递旋转力的带槽滑轮、通过链条传递旋转力的链轮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如果采用本发明,只要将内侧部件(轴承部件等)压入旋转传递部件(齿轮等)的贯通孔(压入孔),即可容易地制造没有轴的倾斜且可防止旋转偏移及轴向偏移的旋转传递组装体(行星齿轮等),并且能够以低成本提供机械效率高而噪音或异常摩擦小的齿轮机构。
即,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可实现内侧部件(轴承部件等)与旋转传递部件(齿轮等)的紧凑卡合,特别是用于行星齿轮,非常有利于行星齿轮机构的小型化。

Claims (11)

1.一种旋转传递组装体,具有: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轴向长度超过前述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形筒状,且压入前述贯通孔的内侧部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各端部的内面形成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倒角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沿前述贯通孔的长度延设的多条凸条,前述内侧部件随着变形而与前述多条凸条啮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形成为在前述旋转传递部具有多个齿的齿轮,前述内侧部件形成为轴承部件。
4.一种齿轮机构,具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传递组装体。
5.一种组装具有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
前述内侧部件形成轴向长度大于前述贯通孔,外径大于前述环状面的内径,并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贯通的中心孔的大致圆形筒状,
该方法包括:
将前述内侧部件压入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贯通孔并使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贯通孔突出的阶段;
使前述两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的阶段,
前述塑性变形的阶段通过将2个工具插入前述中心孔而进行,而所述2个工具具有最大外径大于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中心孔的直径的圆锥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部内周具有第1倒角部,前述2个工具的各圆锥面的顶角小于限定前述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的顶角,在使前述两突出部分塑性变形的前述阶段,在前述内侧部件的两端部内周形成倒角角度与前述第1倒角部不同的第2倒角部。
7.一种旋转传递组装体,具有:在中央具有利用从第1端部延设到第2端部的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的旋转传递部件;压入前述贯通孔的内侧部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包括与前述第1端部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至前述第2端部的多条凸条;
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前述凸条的延设范围相互啮合,在前述环状面的延设范围相互面接触,前述内侧部件的一端部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2端部突出,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2端部,
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各端部的内面形成倒角角度相互不同的多个倒角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传递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形成为在前述旋转传递部具有多个齿的齿轮,前述内侧部件形成为轴承部件。
9.一种齿轮机构,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传递组装体。
10.一种组装具有旋转传递部件与内侧部件的旋转传递组装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前述旋转传递部件在中央具有利用内周面形成的大致圆筒状的贯通孔,并形成大致圆板形状,且在外周部含有旋转传递部,
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具有与该内周面的第1端部相邻配置的光滑的环状面、以及以前述环状面为基准向径向内方突出且从前述环状面的一端直线状延设至该内周面的第2端部的多条凸条,
前述内侧部件形成具有直径大于前述环状面的内径且光滑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筒状,
该方法包括:
将前述内侧部件与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1端部相邻配置的阶段;
将前述内侧部件压入前述旋转传递部件的前述贯通孔,且使前述内侧部件的一端作为突出部分从前述内周面的前述第2端部突出的阶段;
使前述突出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塑性变形,向径向外方胀出超过前述内周面的直径且紧密贴合在前述内周面的端部的阶段,
前述内侧部件形成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贯通的中心孔的大致圆形筒状,前述塑性变形的阶段利用将工具插入前述中心孔的扩径工序进行,而所述工具具有最大外径大于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中心孔的直径的圆锥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突出部分在内侧具有第1倒角部,前述工具的前述圆锥面的顶角小于限定前述第1倒角部的圆锥面的顶角,在前述扩径工序中,在前述内侧部件的前述突出部分的内侧形成倒角角度与前述第1倒角部不同的第2倒角部。
CNB038193906A 2002-08-19 2003-08-19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93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8120/2002 2002-08-19
JP238119/2002 2002-08-19
JP2002238120 2002-08-19
JP238121/2002 2002-08-19
JP2002238121 2002-08-19
JP2002238119 2002-08-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75478A CN1675478A (zh) 2005-09-28
CN100366936C true CN100366936C (zh) 2008-02-06

Family

ID=31891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939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936C (zh) 2002-08-19 2003-08-19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677127B2 (zh)
EP (1) EP1544487B1 (zh)
JP (1) JP4642465B2 (zh)
KR (1) KR100976110B1 (zh)
CN (1) CN100366936C (zh)
AU (1) AU2003262248A1 (zh)
WO (1) WO20040169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19929B1 (en) * 2007-01-17 2016-08-17 NTN Corporation Constant velocity universal joint
US8186059B2 (en) * 2008-09-09 2012-05-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nternal gear and cap assembly
JP5167075B2 (ja) * 2008-11-07 2013-03-21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軸と軸孔の圧入構造
DE102009029296A1 (de) * 2009-09-09 2011-03-10 Robert Bosch Gmbh Pressverbund einer Welle mit einem darauf gepressten Antriebselement oder Abtriebselement
WO2011151923A1 (ja) 2010-06-04 2011-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ングギヤとデフケースの締結構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差動装置
WO2011160241A1 (de) * 2010-06-22 2011-12-29 Jansen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innenrändelung in einer aufnahmebohrung eines nabenkörpers
JP5403162B2 (ja) * 2010-07-07 2014-01-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ングギヤのかしめ方法、その方法に使用されるかしめ治具、及びリングギヤ
NL2008769C2 (en) * 2012-05-08 2013-11-11 Vcst Ind Products Bvba An idler gear assembly, as well as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mprising the idler gear assembly, and a method for fixing a bushing in a through bore of a gear of the idler gear assembly.
CN104179890A (zh) * 2014-09-01 2014-12-03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星机构及其连接方法
CN107791242A (zh) * 2017-11-23 2018-03-13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舵机及机器人
DE102018129339A1 (de) * 2018-11-21 2020-05-28 Wittenstein Se Einrichtung zur drehfesten Verbindung eines Verzahnungsteils mit einer Welle, Verfahren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Einrichtung und Winkelgetriebe
CN117489757B (zh) * 2024-01-03 2024-03-22 常州市曼多林精密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星减速机的防松脱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1501A (ja) * 1982-11-15 1984-06-12 ダンフオス・エ−・エス 内接歯車式回転ピストン機械の外歯ギヤと関節軸とを結合する溝・キ−結合装置及びこ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JPS59140911A (ja) * 1983-01-31 1984-08-13 東京部品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体と軸の締結方法
US4827600A (en) * 1988-04-12 1989-05-09 Miyano Machinery Usa Inc. Automatic tool changing mechanism for a machine tool
JPH084717A (ja) * 1994-06-14 1996-01-09 Aisin Ee I Kk 圧入工作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78020A (ja) * 1994-12-27 1996-07-12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カムにシャフトを圧入嵌合してなる組立カムシャフト
JPH09158952A (ja) * 1995-12-11 1997-06-17 Toyota Motor Corp 軸部材の結合構造
EP1179440A2 (en) * 2000-08-10 2002-02-13 Ntn Corporation Bearing device for drive wheel of a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00333A (en) * 1959-04-22 1963-08-13 Bendix Corp Method of making compound gear
US3290918A (en) * 1963-12-06 1966-12-13 Anthony V Weasl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haft coupling
FR2580341B1 (fr) * 1985-04-16 1988-03-11 Paris & Du Rhone Procede de realisation d'une liaison rigide entre deux pieces mecaniques coaxiales, et ensemble de deux pieces liees par ce procede
FR2580349B1 (fr) * 1985-04-16 1989-11-10 Renault Piece mecanique a deux elements integres
DE3717534A1 (de) * 1987-05-25 1988-12-15 Emitec Emissionstechnologie Hohlwelle mit durch aufweiten derselben darauf befestigten antriebselementen mit axial unterschiedlichen werkstoffeigenschaften
DE3717516A1 (de) * 1987-05-25 1988-12-15 Emitec Emissionstechnologie Hohlwelle aus einem werkstoff mit geringem elastizitaetsmodul mit durch aufweiten derselben darauf befestigten antriebselementen
JP3163505B2 (ja) * 1991-06-07 2001-05-08 日本ピストンリング株式会社 シャフトを嵌合部材に圧入してなる機械要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SE501320C2 (sv) * 1993-06-01 1995-01-16 Volvo Ab Anordning för centrering av en rotationsenhet
FR2711199B1 (fr) * 1993-10-12 1995-12-08 Renault Pièce mécanique de transmission et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celle-ci.
JPH07167152A (ja) * 1993-12-14 1995-07-04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組立中空可動軸
JPH0874870A (ja) * 1994-08-31 1996-03-19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シャフトを嵌合部材に圧入してなる機械要素
DE19517258A1 (de) * 1995-05-11 1996-11-14 Alpha Getriebebau Gmbh Wellen-Befestigung
KR100226645B1 (ko) * 1996-12-24 1999-10-15 하중웅 자동차용 에어컨의 배관에 있어서 관이음 형성구조 및 관이음 파이프 가공방법
JP2000283264A (ja) * 1999-01-28 2000-10-13 Seiko Epson Corp 歯車および歯車装置
JP3569463B2 (ja) * 1999-06-16 2004-09-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3880786B2 (ja) * 2000-04-12 2007-02-14 Ntn株式会社 駆動車輪用軸受装置
JP4427700B2 (ja) * 2000-09-13 2010-03-1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1501A (ja) * 1982-11-15 1984-06-12 ダンフオス・エ−・エス 内接歯車式回転ピストン機械の外歯ギヤと関節軸とを結合する溝・キ−結合装置及びこれ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JPS59140911A (ja) * 1983-01-31 1984-08-13 東京部品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体と軸の締結方法
US4827600A (en) * 1988-04-12 1989-05-09 Miyano Machinery Usa Inc. Automatic tool changing mechanism for a machine tool
JPH084717A (ja) * 1994-06-14 1996-01-09 Aisin Ee I Kk 圧入工作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8178020A (ja) * 1994-12-27 1996-07-12 Nippon Piston Ring Co Ltd カムにシャフトを圧入嵌合してなる組立カムシャフト
JPH09158952A (ja) * 1995-12-11 1997-06-17 Toyota Motor Corp 軸部材の結合構造
EP1179440A2 (en) * 2000-08-10 2002-02-13 Ntn Corporation Bearing device for drive wheel of a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44487B1 (en) 2012-04-18
US20050255960A1 (en) 2005-11-17
KR20050052472A (ko) 2005-06-02
KR100976110B1 (ko) 2010-08-16
WO2004016961A1 (ja) 2004-02-26
AU2003262248A1 (en) 2004-03-03
EP1544487A4 (en) 2010-05-12
US7677127B2 (en) 2010-03-16
JP4642465B2 (ja) 2011-03-02
CN1675478A (zh) 2005-09-28
JPWO2004016961A1 (ja) 2005-12-02
EP1544487A1 (en) 200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6936C (zh) 旋转传递部件及其组装方法、齿轮机构
KR20000022932A (ko) 변속 레버축에 대한 제동부시
JP4818037B2 (ja) 減速機
US20030070297A1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external-tooth gears
US6348022B1 (en) Planetary gea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BRPI1001025A2 (pt) dispositivo de deslocamento adaptado para uma transmissão
CN104813076A (zh) 齿圈安装结构
JP2005517139A (ja) 潤滑剤用溝を備えた伝動装置
CN110374991B (zh) 一种旋转精度高的双波线滚珠减速轴承
CN209818510U (zh) 带有卸油槽的液压套装轴段结构
US8375819B2 (en) Toothed piece for a geared motor, series of geared motors and connection
CN107191578B (zh) 一种传动输出机构、齿轮箱和传动输出机构的组装方法
JP2005083443A (ja) オルダムカップリング
CN211667135U (zh) 一种分体式微型行星减速箱及微型减速电机
TW200521355A (en) Hypoid geared motor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motor pinion and hypoid pinion
CN201391589Y (zh) 一种组装式同步带轮
JPH0893488A (ja) スーパチャージャのロータ軸に対するタイミングギアの嵌合固定構造
JP2009150489A (ja) 入力側軸の構造を改良した直交減速機
CN216460946U (zh) 一种齿毂整形改进装置
CN208595143U (zh) 动力工具用传动轴
KR20020043053A (ko) 유성기어 감속기
CN112888879B (zh) 圆柱齿轮差速器
CN100411790C (zh) 齿轮的磨合装置
JP2007152487A (ja) 電動工具
JPH07167225A (ja) 小型減速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ITSUBISHI MATERIALS PMG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609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0901

Address after: Japan Niigata County of Niigata City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MATERIALS PMG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DAYE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MITSUBISHI MATERIALS PMG CORPORATION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Japan Niigata County of Niigata City

Patentee after: Diamet Corp.

Address before: Japan Niigata County of Niigata City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MATERIALS PM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