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9144463A1 - 一种传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传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9144463A1
WO2019144463A1 PCT/CN2018/077587 CN2018077587W WO2019144463A1 WO 2019144463 A1 WO2019144463 A1 WO 2019144463A1 CN 2018077587 W CN2018077587 W CN 2018077587W WO 2019144463 A1 WO2019144463 A1 WO 2019144463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tray
slide
support film
jack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18/07758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冉昌林
王林
罗兆军
张文峰
Original Assignee
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武汉逸飞激光设备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6/643,51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1078031B2/en
Publication of WO2019144463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9144463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5/00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 B65G25/02Conveyors comprising a cyclically-moving, e.g. reciprocating, carrier or impeller which is disengaged from the load during the return part of its movement the carrier or impeller having different forward and return paths of movement, e.g. walking beam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35/00Supplying, feeding,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articles to be packaged
    • B65B35/10Feeding, e.g. conveying, single articles
    • B65B35/24Feeding, e.g. conveying, single articles by endless belts or ch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B65G15/1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 B65G15/12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o-operating endless surfaces with parallel longitudinal axes, or a multiplicity of parallel elements, e.g. ropes defining an endless surface with two or more endless belts

Abstract

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主动传送子装置;主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一固定托膜(71)和主动传送机构;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托膜(71)的两侧;第一移动托膜(81)及第二移动托膜(82)均与主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及第二移动托膜(82)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在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及第一固定托膜(71)上均设有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该传送装置使传送体可以较快速和精确的输送至下一工位。

Description

一种传送装置
交叉引用
本申请引用于2018年01月26日提交的专利名称为“一种传送装置”的第201810077875X号中国专利申请,其通过引用被全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生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的重视,锂电池行业作为新能源的龙头,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池传送至各个不同的工位进行加工。
目前传统的电池传送方式采用特制同步带进行传送,例如,传送装置包括:包括第一传送机构以及第二传送机构,该第一传送机构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以及连接于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上的第一传送带,该第二传送机构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以及连接于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上的第二传送带。
现有的传送装置的传送效率虽然比较高,但由于同步带有一定的挠性,使得电池在传送过程中容易发生窜动,从而造成电池在加工工位上定位不精确,最终产生废品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装置。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传送装置,包括:主动传送子装置;所述主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托膜、第二移动托膜、第一固定托膜和主动传送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分别 位于第一固定托膜的两侧;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均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带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一固定托膜上均设有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其中,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一直线滑台、第一顶升推送块、第一顶升楔形块和第一平移滑座;所述第一平移滑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且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位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滑台的滑块上。
其中,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二直线滑台和平移推座;所述平移推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平移推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可滑动连接;所述平移推座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滑台的滑块上。
其中所述的传送装置,还包括:从动传送子装置,所述从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三移动托膜、第四移动托膜、第二固定托膜和从动传送机构;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分别位于第二固定托膜的两侧;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均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带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上下移动;所述从动传送机构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相连,所述第一移动托膜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相连,所述第二移动托膜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托膜与所 述第二固定托膜相连;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固定托膜上均设有与所述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其中,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推送块、第二顶升楔形块和第二平移滑座;所述第二平移滑座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连接,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位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下方,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另一侧面通过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侧面相连;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坡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坡度一致,且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高度一致。
其中,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之间的第一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相连,且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二直线导轨,且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底部相连。
其中,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一滚轮;以及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二滚轮。
其中,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之间的第二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直线导轨相连,且所述第三直线导轨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四直线导轨,且所 述第四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相连。
其中,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下方的第三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三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五直线导轨,所述第五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相连。
其中,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另一侧面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连接杆相连。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送装置,通过采用第一移动托膜、第二移动托膜和第一固定托膜构成输送机构,以及通过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和第二移动托膜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使得传送体可以较快速和精确的输送至下一工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传送装置中主动传送子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传送装置中主动传送子装置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传送装置中从动传送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第一安装底板;102-第二安装底板;201-第一支撑架;201-第二支撑架;203第三支撑架;204-第四支撑架;31-第一直线滑台;32-第二直线滑台;41-第一顶升推送块;42-第二顶升推送块;51-第一滚轮;52-第二滚轮;61-第一顶升楔形块;62-第二顶升楔形块;71-第一固定托膜;72-第二固定托膜;81-第一移动托膜;82-第二移动托膜;83-第三移动托膜;84-第四移动托膜;91-第一直线导轨;92- 第二直线导轨;93-第三直线导轨;94-第四直线导轨;95-第五直线导轨;96-第六直线导轨;10a-第一动模连接板;10b-第二动模连接板;11-连接键;121-第一导轨安装座;122-第二导轨安装座;123-第三导轨安装座;131-第一平移滑座;132-第二平移滑座;14-滑台安装架;15-浮动接头;16-连接杆;17-平移推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传送装置包括:主动传送子装置,所述主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一固定托膜71和主动传送机构;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托膜71的两侧;且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及所述第一固定托膜71上均设有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上的凹槽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上的凹槽的间距小于传送体的长度;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均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主动传送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运动,以带动所述传送体沿垂直与所述第一固定托膜71的方向移动,以及带动所述传送体沿平行与所述第一固定托膜71的方向移动。
其中,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一固定托膜71均为刚性传送结构,且第一固定托膜71固定不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可相对于第一固定托膜71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
具体地,将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设置在第一固定托膜71的两侧,且第一固定托膜71固定不动,且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可以相对于第一固定托膜71上下和前后移动。例如,传送装置需要输送的传送体为电池等,则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和第一固定托膜71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即,第一移动托膜81及第二移动托膜82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端部尺寸相匹配,第一固定托膜71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中部尺寸相匹配。且第一移动托膜81上的凹槽与第二移动托膜82上的凹槽的间距小于传送体的长度,即第一移动托膜81与第一固定托膜71相对的侧面,与第二移动托膜82与第一固定托膜71相对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小于传送体的长度,以避免传送体掉落。
在传送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处于低位,传送体放置在第一固托膜的凹槽内,此时通过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同时向上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带动传送体向上移动,从而使传送体离开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此时传送体位于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凹槽内。然后,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同时向前移动,以将传送体从一个工位传送至下一工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移动托膜、第二移动托膜和第一固定托膜构成输送机构,以及通过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和第二移动托膜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使得传送体可以较快速和精确的输送至下一工位。
另外,在第一移动托膜81与第一固定托膜71之间设置一定间隙,以及在第二移动托膜82与第一固定托膜71之间设置一定间隙,可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自由运动时不干涉第一固定托膜7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2,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一直线滑台31、第一顶升推送块41、第一顶升楔形块61和第一平移滑座131;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且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41位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上。
具体地,主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一直线滑台31、第一顶升推送块41、第一顶升楔形块61和第一平移滑座131;且第一平移滑座131设置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下方,并将第一平移滑座131的一侧与第一移动托膜81固定,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另一侧与第二移动托膜82固定,例如,第一平移滑座131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动模连接板10a连接,且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连接在第一动模连接板10a上。以及,在第一平移滑座131的下方设置第一顶升楔形块61和第一顶升推送块41,且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底部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侧面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相对设置,即,第一顶升楔形块61倒置。
在传送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处于左侧,则在主动传送机构需要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上移动时,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右移动,以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当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顶部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接触时,由于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仍然在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即此时第一顶升推送块41沿着第一顶升楔形块 61的斜面移动,则第一顶升楔形块61被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上顶起。同时,第一顶升楔形块61将第一平移滑座131向上顶起,则第一平移滑座131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同时向上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带动传送体向上移动,传送体离开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即,传送体位于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凹槽内。
然后,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前移动,以将传送体输送至下一工位,例如,下一工位为下料位置。之后,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左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下移动至低位,此时传送体位于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内。之后,主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后移动至原位。如此往复,实现传送体的精准传送。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3,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二直线滑台32和平移推座17;所述平移推座17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的下方;且所述平移推座17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可滑动连接;所述平移推座17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上。
具体地,主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二直线滑台32和平移推座17,且平移推座17设置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下方,并将平移推座17的一侧与第一移动托膜81固定,平移推座17的另一侧与第二移动托膜82固定。以及,在平移推座17的下方设置第二直线滑台32。在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右移动,从而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上移动,以使传送体位于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凹槽内时,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开始移动,例如,传送体需要向左移动,则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处于右侧为原位,此时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向左移动,以带动平移 推座17向左移动,从而使得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左移动,以实现将传送体向左输送的目的。当传送体向左移动至下一工位时,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左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下移动至低位;此时传送体位于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内。之后,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向右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右移动至原位。如此往复,实现传送体的精准传送。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4,所述的传送装置,还包括:从动传送子装置,所述从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三移动托膜83、第四移动托膜84、第二固定托膜72和从动传送机构;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分别位于第二固定托膜72的两侧;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均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带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水平移动;所述从动传送机构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41相连,所述第一移动托膜81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相连,所述第二移动托膜82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托膜71与所述第二固定托膜72相连;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及所述第二固定托膜72上均设有与所述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具体地,该传送装置在主动传送子装置的基础上还具有从动传送子装置,从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三移动托膜83、第四移动托膜84、第二固定托膜72和从动传送机构;且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设置在第二固定托膜72的两侧,且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可以前后移动,第二固定托膜72固定不动。第三移动托膜83、第四移动托膜84和第二固定托膜72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即,第三移动托膜83及第四移动托膜84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端部尺寸相匹配,第二固定托膜72上的凹槽与传送体的中 部尺寸相匹配。
在主动传送机构的第一直线滑台31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时,由于从动传送机构与第一顶升推送块41相连,此时主动传送机构也带动从动传送机构运动,以使从动传送机构带动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向上移动,即,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同时被顶起。此时,主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离开第一固定托膜71上的凹槽,从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离开从第二固定托膜72上的凹槽,即,主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位于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上的凹槽内,从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位于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上的凹槽内。且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一固定托膜71、第三移动托膜83、第四移动托膜84和第二固定托膜72上的凹槽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个,且凹槽间的间距可根据传送体的大小进行布置。
然后,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台带动平移推座17移动,以使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前移动;由于第三移动托膜83与第一移动托膜81相连,第四移动托膜84与第二移动托膜82相连,例如,第三移动托膜83与第一移动托膜81、以及第四移动托膜84与第二移动托膜82均通过连接键11相连,例如,连接键11为楔键、方健等;则在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前移动的同时,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也向前移动,从而实现将主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以及从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均输送至下一工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主动传送子装置的基础上结合从动传送子装置,使得整个传送装置的结构更完善,且能传送较多的传送体,同时还可实现同时传送不同的传送体,使得整个传送装置的功能更全面。
另外,在第三移动托膜83与第二固定托膜72之间设置一定间隙,以及在第四移动托膜84与第二固定托膜72之间设置一定间隙,以及是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自由运动时不干涉第二固定托膜72。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5,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推送块42、第二顶升楔形块62和第二平移滑座132;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8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的另一侧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8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连接,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侧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位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的下方,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另一侧面通过连接杆16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侧面相连;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的坡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的坡度一致,且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的高度一致。
具体地,从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推送块42、第二顶升楔形块62和第二平移滑座132,且第二平移滑座132设置在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的下方,并将第二平移滑座132的一侧与第三移动托膜83固定,第四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第四移动托膜84固定,例如,第二平移滑座132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动模连接板10b连接,且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连接在第二动模连接板10b上。以及,在第二平移滑座132的下方设置第二顶升楔形块62和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且第二平移滑座132的底部与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侧面与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相对设置,即,第二顶升楔形块62倒置。
在传送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顶升推送块42处于左侧,在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右移动,以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时,由于第一顶升推送块41与第二顶升推送块42相连,则此时第二顶升推送块42也向右移动。当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顶部与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接触时,由于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仍然在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即此时第二顶升推送块42沿着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斜面移动,则第二顶升楔形块62被第二顶升推送块42向上顶起。从而使得第二顶升楔形块62将第二平移滑座132向上顶起,则第二平移滑座132带动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同时向上移动,以使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带动传送体向上移动,以使传送体离开第二固定托膜72的凹槽,即,传送体位于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的凹槽内。
同时,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顶部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接触,由于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仍然在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即此时第一顶升推送块41沿着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斜面移动,则第一顶升楔形块61被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上顶起。从而使得第一顶升楔形块61将第一平移滑座131向上顶起,则第一平移滑座131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三移动托膜83同时向上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带动传送体向上移动,以使传送体离开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即,传送体位于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的凹槽内。
然后,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台带动平移推座17移动,以使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前移动;由于第三移动托膜83与第一移动托膜81、以及第四移动托膜84与第二移动托膜82均通过连接键11相连,例如,连接键11为楔键、方健等;则在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前 移动的同时,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也向前移动,从而实现将主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以及从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均输送至下一工位。
之后,第一直线滑台31的滑块向左移动,以使第一顶升推送块41也向左移动,同时第一顶升推送块41带动第二顶升推送块42也向左移动;则第一顶升楔形块61和第二顶升楔形块62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向下移动至低位,以及使得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向下移动至低位。此时主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位于第一固定托膜71的凹槽内,从动传送机构上的传送体位于第二固定托膜72的凹槽内。然后,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块反向移动,以使第一移动托膜81、第二移动托膜82、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反向移动至原位。如此往复,实现传送体的精准传送。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移动托膜、第二移动托膜、第三移动托膜、第四移动托膜、第一固定托膜和第二固定托膜的配合作用,实现传送体的精确传送,提供了整个传送装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之间的第一导轨安装座121,且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61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91相连,且所述第一直线导轨91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顶部设有第二直线导轨92,且所述第二直线导轨92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131的底部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2,在第一顶升楔形块61与第一平移滑座131之间设置第一导轨安装座121,且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91相连,以及在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顶部设置第二 直线导轨92;且该第二直线导轨92与第一平移滑座131相连。则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带动第一顶升楔形块6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即,第一顶升推送块41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导轨安装座121两端的沿着第一直线导轨91也上下移动。且由于第一直线导轨91的作用,使得第一导轨安装座121的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较精确。
同样,由于第二直线导轨92与第一平移滑座131相连,则在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前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平移滑座131沿着第二直线导轨92也前后移动。且由于第二直线导轨92的作用,第一平移滑座131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从而使得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较精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顶升楔形块与第一平移滑座之间设置第一导轨安装座,且在第一导轨安装座1的两端设置第一直线导轨,以及在第一平移滑座的底部设置第二直线导轨,使得第一移动托膜和第二移动托膜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均较精确,提高了整个传送装置的精确性,使得传送体被准确的传输至下一工位。
另外,还可以在第一动模连接板10a与平移推座17之间设置第六直线导轨96,则在第一直线滑台31带动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可以沿着第六直线导轨96上下移动。之后,平移推座17再带动第六直线导轨96、第一动模连接板10a、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一起前后移动。在第一直线导轨91的基础上结合第六直线导轨96,使得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一滚轮51;以及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二滚轮52。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另一侧面通过浮动接头15与所述连接杆16相连。
具体地,在第一顶升推送块41的顶部设置第一滚轮51,则在第一直线滑台31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且第一顶升推送块41移动至接近第一顶升楔形块61时,此时,第一滚轮51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接触。则通过第一滚轮51将第一顶升楔形块61顶起,由于第一滚轮51与第一顶升楔形块61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使得第一顶升楔形块61能够被较快速的顶起,进而实现将第一移动托膜81和第二移动托膜82被快速顶起。
以及,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顶部设置第二滚轮52,则在第一直线滑台31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向右移动时,由于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与第一顶升推送块41相连,则此时第二顶升推送块42也向右移动。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移动至接近第二顶升楔形块62时,此时,第二滚轮52与第二顶升楔形块62接触,则通过第二滚轮52将第二顶升楔形块62顶起。由于第二滚轮52与第二顶升楔形块62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使得第二顶升楔形块62能够被较快速的顶起,进而实现将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被快速顶起。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另一侧面通过浮头接头15与连接杆16相连,可以避免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与连接杆15连接时被别住,提高了整个传送装置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顶升推送块的顶部设置第一滚轮,以及在第二顶升推送块的顶部设置第二滚轮,使得第一顶升推送块可以较快速的将第一移动托膜和第二移动托膜顶起,同时带动第二顶升推送块较快速的将第三移动托膜和第四移动托膜顶起,提高了整个传送装置的效率。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之间的第二导轨安装座122,且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62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直线导轨93相连,且所述第三直线导轨93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顶部设有第四直线导轨94,且所述第四直线导轨94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132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5,在第二顶升楔形块62与第二平移滑座132之间设置第二导轨安装座122,且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直线导轨93相连,以及在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顶部设置第四直线导轨94;且该第四直线导轨94与第二平移滑座132相连。则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带动第二顶升楔形块6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即,第二顶升推送块42带动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导轨安装座122两端的沿着第三直线导轨93也上下移动。且由于第三直线导轨93的作用,使得第二导轨安装座122的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从而使得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较精确。
同样,由于第四直线导轨94与第二平移滑座132相连,则在平移推座17带动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前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二平移滑座132沿着第四直线导轨94也前后移动。且由于第四直线导轨94的作用,第二平移滑座132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从而使得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较精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顶升楔形块与第二平移滑座之间设置第二导轨安装座,且在第二导轨安装座的两端设置第三直线导轨,以及在第二平移滑座的底部设置第四直线导轨,使得第三移动托膜和第四移动托膜上下移动和前后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均较精 确,提高了整个传送装置的精确性,使得传送体被准确的传输至下一工位。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下方的第三导轨安装座122,且所述第三导轨安装座122的顶部设有第五直线导轨95,所述第五直线导轨95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42相连。
具体地,结合图5,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下方设置第三导轨安装座122,第五直线导轨95安装在第三导轨安装座122上,且第二顶升推送块42的底部与第五直线导轨95相连。则在第一直线滑台31带动第一顶升推送块41左右移动时,由于第一顶升推送块41与第二顶升推送块42相连,则此时第二顶升推送块42也左右移动。且由于第五直线导轨95的作用,第二顶升推送块42左右移动的方向和距离较精确,从而使得第三移动托膜83和第四移动托膜84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也较精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下方设置第三导轨安装座122,且在第三导轨安装座122上设置第五直线导轨95,且第五直线导轨95与第二顶升推送块42相连,使得第二顶升推送块42上下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均较精确,提高了整个传送装置的精确性,使得传送体被准确的传输至下一工位。
另外,可以在第一平移托膜和第二平移托膜的下方设置第一安装底板101,然后在第一安装底板101的两端固定第一支撑架201和第二支撑架202,则可以利用第一支撑架201和第二支撑架202将第一固定托膜71固定支撑起来。还可以将第一直线滑台31固定在第一安装底板101上,以及将第二直线滑台32的滑台安装架14也固定在第一安装底板101上。
还可以在第三平移托膜和第四平移托膜的下方设置第二安装底板102,然后在第二安装底板102的两端固定第三支撑架203和第四 支撑架204,则可以利用第三支撑架203和第四支撑架204将第二固定托膜72固定支撑起来。还可以将第三导轨安装座122固定在第一安装底板101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 一种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传送子装置;
    所述主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一移动托膜、第二移动托膜、第一固定托膜和主动传送机构;
    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分别位于第一固定托膜的两侧,且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一固定托膜上均设有与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所述第一移动托膜上的凹槽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的凹槽的间距小于传送体的长度;
    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均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主动传送机构驱动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移动托膜运动,以带动所述传送体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托膜的方向移动,以及带动所述传送体沿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托膜的方向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一直线滑台、第一顶升推送块、第一顶升楔形块和第一平移滑座;
    所述第一平移滑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且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侧面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位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下方,且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一直线滑台的滑块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第二直线滑台和平移推座;
    所述平移推座位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和所述第二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平移推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移动托膜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移动托膜可滑动连接;
    所述平移推座的底部固定在所述第二直线滑台的滑块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动传送子装置,所述从动传送子装置包括第三移动托膜、第四移动托膜、第二固定托膜和从动传送机构;
    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分别位于第二固定托膜的两侧;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均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可滑动连接,以使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带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及所述第四移动托膜上下移动;
    所述从动传送机构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相连,所述第一移动托膜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相连,所述第二移动托膜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相连,所述第一固定托膜与所述第二固定托膜相连;
    在所述第三移动托膜、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及所述第二固定托膜上均设有与所述传送体的尺寸相匹配的凹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包括:第二顶升推送块、第二顶升楔形块和第二平移滑座;
    所述第二平移滑座位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和所述第四移动托膜的下方,且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一侧与所述第三移动托膜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另一侧与所述第四移动托膜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连接,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 侧面相对设置;
    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位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的下方,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另一侧面通过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顶升推送块的侧面相连;
    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坡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坡度一致,且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斜面的高度一致。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之间的第一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一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
    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直线导轨相连,且所述第一直线导轨竖直设置;所述第一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二直线导轨,且所述第二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一平移滑座的底部相连。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一滚轮;以及
    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动块的顶部的第二滚轮。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之间的第二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底部与所述第二顶升楔形块的长直边所在的平面接触;
    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两端分别与第三直线导轨相连,且所述第三直线导轨竖直设置;所述第二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四直线 导轨,且所述第四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二平移滑座相连。
  9.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传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下方的第三导轨安装座,且所述第三导轨安装座的顶部设有第五直线导轨,所述第五直线导轨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相连。
  10.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升推送块的另一侧面通过浮动接头与所述连接杆相连。
PCT/CN2018/077587 2018-01-26 2018-02-28 一种传送装置 WO2019144463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643,515 US11078031B2 (en) 2018-01-26 2018-02-28 Conveying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77875.X 2018-01-26
CN201810077875.XA CN108298293B (zh) 2018-01-26 2018-01-26 一种传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44463A1 true WO2019144463A1 (zh) 2019-08-01

Family

ID=62866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18/077587 WO2019144463A1 (zh) 2018-01-26 2018-02-28 一种传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78031B2 (zh)
CN (1) CN108298293B (zh)
WO (1) WO20191444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9276A (zh) * 2020-12-30 2021-05-25 深圳市伟鸿科科技有限公司 传送装置及包边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7274A (zh) * 2019-12-06 2020-02-21 柳州费斯卡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包装膜防侧移接料装置
CN112936095A (zh) * 2020-02-05 2021-06-11 苏丽 一种基于机械加工工件提升避免卡住的提升机构
CN112298951A (zh) * 2020-09-29 2021-02-02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托回流线
CN112846549B (zh) * 2021-01-29 2022-12-30 贝隆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打标装置上下料推送机构
CN113972592B (zh) * 2021-11-01 2023-03-03 北京城建北方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电缆用自动化敷设设备
CN114633993A (zh) * 2022-05-17 2022-06-17 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焊缝旋转检测综合设备
CN114919935B (zh) * 2022-05-27 2023-11-10 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料带输送装置
CN115215080B (zh) * 2022-07-25 2023-08-18 湖州德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步进式条筒双向输送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2014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容器搬送装置
CN106229539A (zh) * 2016-09-27 2016-12-14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装配装置
CN106770370A (zh) * 2017-01-20 2017-05-31 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双工位pcb板检测分选设备
CN206509730U (zh) * 2017-01-25 2017-09-22 江苏远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轴头打孔攻丝装置
CN107331899A (zh) * 2017-08-29 2017-11-07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整形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00229A (ja) * 1994-05-06 1995-11-14 Oshima Enjinia Kk 移載搬送装置
JP4531376B2 (ja) * 2003-11-12 2010-08-25 四国化工機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レス容器搬送装置
US7281623B1 (en) * 2006-04-18 2007-10-16 Aquest Systems Corporation Transport system including vertical rollers
CN102976079B (zh) * 2012-10-16 2016-04-20 东莞市倍加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提高插瓶针送料效率及校正方向的机构
CN203667425U (zh) * 2014-02-08 2014-06-2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眉笔自动装配传动机构
CN104555396B (zh) * 2015-01-15 2017-02-22 成都金大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pcb加工及检测设备的自动上卸料机构及方法
CN204453778U (zh) * 2015-02-06 2015-07-08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集热器定位托起机构
CN105460584A (zh) * 2015-12-23 2016-04-06 苏州和瑞科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治具回流升降台
CN205346254U (zh) * 2016-01-18 2016-06-29 天津君诚金利管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细长形状物品双辊道自动抬升装置
CN205364254U (zh) 2016-01-26 2016-07-06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制作不同贯穿裂隙倾角的岩样切割设备
DE102016114604A1 (de) * 2016-08-05 2018-02-08 Wipotec Wiege- Und Positioniersysteme Gmbh Fördersystem
CN206318436U (zh) * 2016-12-14 2017-07-11 广州市永合祥自动化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自动排序进入机构
CN206634704U (zh) * 2017-04-20 2017-11-14 张建柱 工件次第传送机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2014A1 (ja) * 2014-09-30 2016-04-07 株式会社フジシール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容器搬送装置
CN106229539A (zh) * 2016-09-27 2016-12-14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装配装置
CN106770370A (zh) * 2017-01-20 2017-05-31 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双工位pcb板检测分选设备
CN206509730U (zh) * 2017-01-25 2017-09-22 江苏远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轴头打孔攻丝装置
CN107331899A (zh) * 2017-08-29 2017-11-07 东莞阿李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整形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9276A (zh) * 2020-12-30 2021-05-25 深圳市伟鸿科科技有限公司 传送装置及包边设备
CN112829276B (zh) * 2020-12-30 2023-03-28 深圳市伟鸿科科技有限公司 传送装置及包边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8293A (zh) 2018-07-20
US11078031B2 (en) 2021-08-03
US20200255230A1 (en) 2020-08-13
CN108298293B (zh) 2019-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144463A1 (zh) 一种传送装置
WO2016091144A1 (zh) 一种钢夹自动给料装置
CN103523515A (zh) 螺杆自动送料装置
EP3812318B1 (en) Material integration device
WO2019085418A1 (zh) 双向输送装置
CN115535531A (zh) 一种半导体基板预热流水线上料机构及流水线
CN207952443U (zh) 用于刀网生产中模内连续送料装置
CN211768947U (zh) 一种电芯托盘堆垛、拆垛装置
CN205282859U (zh) 一种插针装置
CN109264052B (zh) 一种可适用于不同种类及规格的半导体元件包装设备
CN210001053U (zh) 一种间歇进给运动机构
CN219507026U (zh) 硫化管模具输送装置
CN209822787U (zh) 电池软包整形装置
CN208471020U (zh) 一种用于全自动测试机的收料装置
CN210418282U (zh) 一种输送装置及电池组装系统
JPH0565153A (ja) シートの連を圧縮する装置
CN219066832U (zh) 一种双面点胶设备
CN210102126U (zh) 一种用于产品包装的输送装置
CN219930236U (zh) 搬送装置、转运装置及真空镀膜设备
CN211457885U (zh) 一种smt贴片机的振动供料台
CN214988233U (zh) 一种用于滤棒转运的自动压紧装置
JPS61226128A (ja) トランスフア装置
CN112278800B (zh) 一种电子产品生产用固定排版组件
CN220306219U (zh) 一种贴膜送料机构
CN216031985U (zh) 一种滴塑成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1890196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32PN Ep: public notification in the ep bulletin as address of the adressee cannot be established

Free format text: NOTING OF LOSS OF RIGHTS PURSUANT TO RULE 112(1) EPC (EPO FORM 1205 DATED 12.11.2020)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1890196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