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9164U -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9164U
TWM459164U TW102204082U TW102204082U TWM459164U TW M459164 U TWM459164 U TW M459164U TW 102204082 U TW102204082 U TW 102204082U TW 102204082 U TW102204082 U TW 102204082U TW M459164 U TWM459164 U TW M459164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accommodating portion
tray
type vehicl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4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moyuki Maruyama
Kohei Yokouchi
Hiroyuki Shinmur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M459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9164U/zh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包括設置於覆蓋車輛前部之前部罩內之收納部的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以往,已知於跨坐型車輛中,利用可開閉之蓋閉合設置於前部罩內之收納部(內箱),並且於收納部內設置架板之構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已知於跨坐型車輛之把手之後方設置音響裝置之收納部,且利用透明之蓋覆蓋該收納部之上部之開口之構造(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平3-3257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136734號公報
然而,於上述專利文獻1之構成中,於將上述蓋關閉之狀態下,無法確認內箱內之收納物。又,於專利文獻2之構成中,雖可經由透明之蓋確認上述收納部內之音響裝置,但由於音響裝置並非頻繁地取出放入,故而並未考慮收納物之取出放入之操作性,蓋配置於收納部之上表面,而導致於收納物之取出放入之操作性方面有問題。
本創作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確認收納部內之收納物之狀態、且收納物之取出放入較為容易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包括:前部罩(130),其覆蓋車輛之前部;車座(10),其配置於該前部罩(130)之後方,供乘坐人員就坐;收納部(132),其設置於上述前部罩(130)內;開口部(142),其形成於該收納部(132)之上述車座(10)側之壁面;及蓋(134),其以旋轉軸(149)為中心旋轉,而開閉自如地閉合上述開口部(142);且該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之特徵在於:上述收納部(132)之上壁(139)由透明構件而構成,於該上壁(139)下方之上述收納部(132)內,與上述上壁(139)鄰接地設置有托盤(144),於該托盤(144)中設置有載置收納物(P)之支架(147),且該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包括:滑動機構(185),其支撐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144)滑動自如,並且於該支架(147)滑動之狀態下,使上述支架(147)自上述開口部(142)露出。
根據該構成,由於收納部之上壁由透明構件而構成,於上壁之下方之收納部內,與上壁鄰接地設置有托盤,於托盤中設置有載置收納物之支架,且包括支撐支架相對於托盤滑動自如並且於支架滑動之狀態下使支架自開口部露出之滑動機構,故而可經由透明之上壁確認載置於收納部內之托盤之支架上之收納物,並且可對藉由滑動機構而自收納部之開口部露出之支架裝卸收納物,從而收納物之取出放入較為容易。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述上壁(139)配置於構成上述車輛之把手(handle bar)(25)之旋轉中心的轉向桿(steering stem)(9)之側方,並且設置於上述把手(25)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
於該情況下,由於收納部之上壁配置於構成把手之旋轉中心的轉向桿之側方,並且設置於把手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故而透明之上壁朝向車座之乘坐人員側,從而收納物之視認性較佳。
又,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托盤(144)之底部(167) 形成為平面狀,並且分割該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上述支架(147),上述底部(167)於側視時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
於該情況下,由於托盤之底部形成為平面狀,並且分割該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上述支架,故而可將較支架之尺寸大之收納物取出或放入至托盤側。又,由於托盤之底部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藉由傾斜而使收納物靠開口部側,故而可容易地取出收納物。
進而,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上壁(139)係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並且其固定部(186A)於上述蓋(134)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上述托盤(144)係於上述上壁(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於卸除上述上壁(139)及上述托盤(144)之狀態下,上述前部罩(130)之內側露出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方。
於該情況下,由於上壁裝卸自如地設置於收納部,托盤於上壁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收納部,且於卸除上壁及托盤之狀態下,前部罩之內側露出至收納部之上方,故而前部罩之內側之零件之維護性較佳。
又,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收納部(132)之底壁(132A)相較上述開口部(142)之下端(142A)配置於下方。
於該情況下,雖於收納部之底壁相較開口部之下端配置於下方之構成中,難以視認收納部之裏側,但藉由利用滑動機構拉出支架,而光自透明之上壁進入至收納部內,因此,容易視認收納部之裏側。
又,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上述支架(147)於上述開口部(142)側之端部包括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且於寬度方向,於上述左右之上方突起(178、178)之間包括向下方延伸之下方突起(179)。
於該情況下,可利用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將收納物支撐於支架,並且可將下方突起用作使支架滑動時之握持部。
又,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藉由收納上述支架(147)之切口部(171)形成於上述托盤(144),且上述支架(147)之前端部(177)移至上述切口部(171)之周緣部,而保持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 (144)之收納狀態。
於該情況下,由於藉由收納支架之切口部形成於托盤,且支架之前端部移至切口部之周緣部,而保持支架相對於托盤之收納狀態,故而可以簡單之構造將支架保持於托盤。
又,亦可設為如下構成,即,於上述支架(147)之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之上方。
於該情況下,因於滑動機構之一部分設置切口,且可將與支架下方之收納部之電源供給口連接之電源線經由切口而繞線(route)至支架之上方,故而可一面於支架下方之大收納空間設置電源供給口,而確保朝電源供給口之連接容易性,一面將電源線繞線至支架之上方之收納物側。
於本創作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中,由於收納部之上壁由透明構件而構成,於上壁之下方之收納部內之托盤中設置有載置收納物之支架,且包括支撐支架相對於托盤滑動自如並且於支架滑動之狀態下使支架自開口部露出之滑動機構,故而可經由透明之上壁確認載置於收納部內之托盤之支架上之收納物,並且可對藉由滑動機構而自收納部之開口部露出之支架裝卸收納物,從而收納物之取出放入較為容易。
又,由於收納部之上壁配置於轉向桿之側方,並且設置於把手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故而透明之上壁朝向車座之乘坐人員側,從而收納物之視認性較佳。
又,由於分割托盤之底部之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上述支架,故而可將較支架之尺寸大之收納物取出或放入至托盤側。又,由於托盤之底部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藉由傾斜而使收納物靠開口部側,故而可容易地取出收納物。
進而,由於上壁及托盤裝卸自如地設置於收納部,且於卸除上壁 及托盤之狀態下,前部罩之內側露出至收納部之上方,故而前部罩之內側之零件之維護性較佳。
又,由於藉由利用滑動機構拉出支架,而光自透明之上壁進入至收納部內,故而容易視認收納部之裏側。
又,可利用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將收納物支撐於支架,並且可將下方突起用作使支架滑動時之握持部。
又,由於藉由支架之前端部移至托盤之切口部之周緣部,而保持支架相對於托盤之收納狀態,故而可以簡單之構造將支架保持於托盤。
由於可將與支架下方之收納部之電源供給口連接之電源線經由設置於滑動機構中之切口而繞線至支架之上方,故而可一面於支架之下方之大收納空間設置電源供給口,而確保朝電源供給口之連接容易性,一面將電源線繞線至支架之上方之收納物側。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9‧‧‧轉向軸(轉向桿)
10‧‧‧車座
10A‧‧‧前部車座
10B‧‧‧後部車座
11‧‧‧主車架
12‧‧‧頭管
13‧‧‧下管
14‧‧‧座軌
15‧‧‧上管
22‧‧‧縱列式腳踏桿
23‧‧‧腳踏架
24‧‧‧前部車架
25‧‧‧把手
25A‧‧‧延伸部
26‧‧‧前叉
27‧‧‧連結構件
28‧‧‧樞軸
30‧‧‧曲柄箱
31‧‧‧氣缸
32‧‧‧氣缸頭
34‧‧‧後避震器
35‧‧‧空氣清潔器
37‧‧‧排氣管
39‧‧‧主腳架
40‧‧‧燃料箱
41‧‧‧散熱器
42‧‧‧冷卻水管
44‧‧‧收納箱
44A‧‧‧前部收納部
44B‧‧‧後部收納部
47‧‧‧側腳架
48‧‧‧扶手桿
50‧‧‧前罩
51‧‧‧前下罩
52‧‧‧上部罩
53‧‧‧上部內罩
54‧‧‧下部內罩
55‧‧‧踏板罩
56‧‧‧前部踏板擋板
57‧‧‧後部踏板擋板
58‧‧‧底罩
59‧‧‧車身側罩
60‧‧‧尾罩
61‧‧‧擋風玻璃
62‧‧‧頭燈
63‧‧‧方向指示燈
63A‧‧‧閥
64‧‧‧飾件
65‧‧‧前擋泥板
66‧‧‧後擋泥板
67‧‧‧縱列式踏板
68‧‧‧腳踏板
70‧‧‧下方延伸部
71‧‧‧水平延伸部
72‧‧‧斜上方延伸部
85‧‧‧動力單元支撐部
130‧‧‧前部罩
131‧‧‧前部收納箱
132‧‧‧物品收納部(收納部)
132A‧‧‧底壁
133‧‧‧物品收納部
134‧‧‧左側蓋(蓋)
134A‧‧‧外罩
135‧‧‧右側蓋
136‧‧‧把手座
137‧‧‧儀錶
138‧‧‧中央儀錶板
139‧‧‧左側之上表面罩(上壁)
140‧‧‧右側之上表面罩(上壁)
141‧‧‧鑰匙筒部
142‧‧‧開口部
142A‧‧‧下端(開口部之下端)
142B、172‧‧‧翼肋
143‧‧‧凸出壁部
144‧‧‧托盤
145‧‧‧上部收納部
146‧‧‧主收納部
146A‧‧‧凸出壁部
147‧‧‧支架
148‧‧‧鉸鏈部
149‧‧‧旋轉軸部(固定部)
150‧‧‧樞軸支承部
151、159‧‧‧壁部
151A‧‧‧開口
152‧‧‧延長壁部
153‧‧‧蓋部
153A‧‧‧槽部
154‧‧‧下側箱
155‧‧‧上側箱
156‧‧‧臂部
156A‧‧‧突起
157‧‧‧被卡合部
157A‧‧‧孔部
157B‧‧‧凹部
158‧‧‧上表面
160‧‧‧飲料支架用凹部
161‧‧‧卡合部
162‧‧‧下端部
163‧‧‧抵接部
163A‧‧‧前端部
164‧‧‧承接面
165‧‧‧避讓部
167‧‧‧底部
167A‧‧‧軌道部
167B‧‧‧卡止部
168‧‧‧側壁部
169‧‧‧凸緣部
170‧‧‧開口
171‧‧‧支架收納部(切口部)
172A‧‧‧止動部
173‧‧‧加強翼肋
174‧‧‧導引部
175‧‧‧柱部
176‧‧‧定位板
176A‧‧‧螺釘
177‧‧‧移上部(支架之前端部)
178、178‧‧‧上方突起
179‧‧‧下方突起
180‧‧‧電源供給口
181‧‧‧切口
182‧‧‧電源線
185‧‧‧滑動機構
186‧‧‧後壁
186A‧‧‧固定孔(固定部)
C‧‧‧車體罩
D‧‧‧飲料
E‧‧‧引擎
F‧‧‧車體車架
K‧‧‧內部空間
L‧‧‧軸線
M‧‧‧變速箱
P‧‧‧移動終端(收納物)
R‧‧‧乘坐人員
U‧‧‧單元擺動引擎(單元擺動動力單元)
圖1係本創作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二輪機車之內部構造之左側視圖。
圖3係自車座側觀察車輛之前部之圖。
圖4係表示物品收納部之圖。
圖5係物品收納部之立體圖。
圖6係物品收納部之左側視圖。
圖7係自上方觀察左側蓋之圖。
圖8係圖4之VIII-VIII剖面圖。
圖9係自上方觀察上部收納部之平面圖。
圖10係圖9之X-X剖面圖。
圖11係自下方觀察上部收納部之立體圖。
圖12係圖4之XII-XII剖面圖。
圖13係圖6之XIII-XIII剖面圖。
圖14係圖7之XIV-XIV剖面圖。
圖15係表示卸除上表面罩及托盤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包括本創作之實施形態之收納部構造之二輪機車進行說明。再者,於說明中,若無特別之記載,則前後左右及上下之方向之記載設為與關於車體之方向同一。又,各圖所示之符號FR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E表示車體左方。
圖1係本創作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二輪機車1(跨坐型車輛)係包括供就坐於車座10上之乘坐人員放腳之板面低之腳踏板68的速克達(scooter)型車輛,於車體車架F(圖2)之前方包括前輪2,作為驅動輪之後輪3係樞軸支承於配置於車輛後部之單元擺動引擎U(單元擺動動力單元)。車體車架F由樹脂製之車體罩C覆蓋。
圖2係表示二輪機車1之內部構造之左側視圖。此處,圖2中係表示卸除車體罩C之一部分後之狀態。又,於圖1及圖2中,僅圖示有左右一對車架及各零件之左側。
如圖2所示,車體車架F係藉由焊接將數個金屬製之管道或管連結而形成,主車架11包括:頭管12,其設置於前部;左右一對下管13、13,其自頭管12向後下方延伸後,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於後部向後上方延伸;左右一對座軌14、14,其自下管13、13之下部向後上方延伸至車輛後部;及左右一對上管15、15,其自頭管12於下管13、13之上方向後下方延伸,且連結於座軌14、14。
下管13、13包括:下方延伸部70,其前端連結於頭管12,且向後下方延伸;水平延伸部71,其自下方延伸部70之下端向後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及斜上方延伸部72,其自水平延伸部71之後端向後上方延伸。
又,於主車架11,設置有將左右之車架連結之數個橫向構件(未圖示)。
於下管13、13之斜上方延伸部72、72之上部,設置有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之左右一對縱列式腳踏桿22、22。
於前管12之前表面,連結有支撐燈光類或車體罩C等之框狀之前部車架24。
又,於主車架11之外側方,設置有連結於下管13、13並向前後延伸、且自下方支撐腳踏板68之左右一對腳踏架23、23。
如圖1及圖2所示,對前輪2進行操向之操舵系統包括旋轉自如地樞軸支承於前管12之轉向軸9(轉向桿)、及連結於該轉向軸9之上部之把手25。轉向軸9之下端連結於左右一對前叉26、26,前輪2樞軸支承於前叉26、26之下端,藉由利用把手25之操作而得到操向。
單元擺動引擎U為將引擎E、與收容有皮帶式無級變速機構(未圖示)之變速箱M一體化之單元擺動式,亦具有作為支撐後輪3之搖臂之功能。單元擺動引擎U經由連結於其前部之連結構件27而連結於下管13、13之後部,且以設置於連結構件27上之樞軸28為中心上下搖動自如。經由連結構件27而支撐單元擺動引擎U之左右一對動力單元支撐部85、85係形成於各斜上方延伸部72之後表面。
引擎E為水冷式之4衝程單氣缸引擎,且以氣缸軸線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之方式配置。引擎E係將氣缸31及氣缸頭32結合至配置於單元擺動引擎U之前部的曲柄箱30之前表面而構成。
變速箱M自曲柄箱30之後部經過後輪3之左側方而向後方延伸。於曲柄箱30之後部,設置有經過後輪3之右側方而向後方延伸之臂部(未圖示),後輪3係支撐於設置於變速箱M之後部與上述臂部之後部之間之車軸(未圖示)。引擎E之輸出經由上述無級變速機構而傳遞至後輪3。
於變速箱M之後端及上述臂部之後端與座軌14、14之間,架設有左右一對後避震器34、34。
於變速箱M之上表面設置有吸入外部氣體之空氣清潔器35。空氣清潔器35經由未圖示之連接管而連接於與氣缸頭32之上表面之進氣口連接之節流閥體(未圖示)。
與氣缸頭32之下表面之排氣口連接之排氣管37經過引擎E之下 方而向後方延伸,且連接於固定於上述臂部之外側面之消音器(未圖示)。
於變速箱M之後部之下部,設置有可將車輛支撐為直立狀態之主腳架(main stand)39。
蓄積引擎E用之燃料之燃料箱40係以於側視時前表面沿著下管13之下方延伸部70、並且後表面沿著上管15之方式形成,且於上下方向,自前管12之下部之後方上下較長地延伸至下管13之水平延伸部71附近。燃料箱40前傾地配置於左右之下管13、13之間。
於前傾之燃料箱40前部之下方之空間,設置有對引擎E之冷卻水進行冷卻之板狀之散熱器41。將散熱器41與引擎E連接之一對冷卻水管42係自散熱器41之左側部延伸,且於車輛左側(一側)之腳踏架23(圖2)之下方向後方延伸,經過下管13之內側而連接於引擎E。
於左側之水平延伸部71安裝有側腳架(side stand)47。
收納物品之收納箱44配置於座軌14、14間,且自燃料箱40之後部之附近沿座軌14、14越向後越高地延伸至變速箱M之上方。收納箱44係藉由樹脂成形而將配置於燃料箱40與下管13之斜上方延伸部72之間之前部收納部44A、與配置於單元擺動引擎U之上方之後部收納部44B形成為一體。
收納箱44之上表面遍及其全長而開口,該開口由乘坐人員用之車座10開閉自如地閉合。車座10包括供駕駛員就坐之前部車座10A、及較前部車座10A形成得高出一段且供同乘者就坐之後部車座10B。
於收納箱44之後方,於座軌14、14之後部固定有扶手桿(grab rail)48。
如圖1所示,車體罩C包括:前罩50,其覆蓋頭管12之前方及左右側方,並且於下方延伸部70之前方朝下方延伸;前下罩51(圖2),其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且位於前輪2之後方;上部罩52,其於把手25之下方連結於前罩50之上部;上部內罩53,其連結於前罩50左右之邊緣部,且自後方及側方覆蓋頭管12、上管15、15及下方延伸部70;左右一對下部內罩54、54,其連結於上部內罩53之下 邊緣,且覆蓋上管15、15及下方延伸部70;左右一對踏板罩(step cover)55、55,其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及下部內罩54、54之下邊緣,且自上方覆蓋腳踏架23、23;左右一對前部踏板擋板(floor skirt)56、56,其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及踏板罩55、55之下部,且自側方覆蓋腳踏架23、23;左右一對後部踏板擋板57、57,其與前部踏板擋板56、56連續而向後方延伸,且覆蓋下管13、13;底罩58,其自下方覆蓋左右之水平延伸部71、71;左右一對車身側罩59、59,其連結於下部內罩54、54及踏板罩55、55之後部,且於車座10之下方自側方覆蓋收納箱44及座軌14、14;及尾罩60,其連結於車身側罩59、59之後部。
於左右之踏板罩55、55之底部分別形成有供就坐於前部車座10A之駕駛員放腳之腳踏板68。
於前罩50之前部設置有向後上方延伸之擋風玻璃61。於前罩50之前端設置有頭燈62,左右一對方向指示燈(winker)63係與頭燈62之上部連續地設置。於頭燈62與擋風玻璃61之間設置有板狀之飾件(garnish)64。
於前叉26、26設置有自上方覆蓋前輪2之前擋泥板65。於車身側罩59、59之下方設置有自上方覆蓋後輪3之後擋泥板66。
供後部車座10B之同乘者放腳之可倒式之一對縱列式踏板67支撐於縱列式腳踏桿22、22。
圖3係自車座10側觀察車輛之前部之圖。
如圖3所示,覆蓋頭管12之附近之車輛之前部的前部罩130係包括前罩50、上部罩52及上部內罩53而構成。於前部罩130內設置有可將收納物收納之前部收納箱131。前部收納箱131包括設置於頭管12之左側之物品收納部132(收納部)、及設置於頭管12之右側之物品收納部133。
上部內罩53於上部包括上下延伸之縱壁部,該縱壁部形成閉合物品收納部132之左側蓋134(蓋)、及閉合物品收納部133之右側蓋135。
於樞軸支承於頭管12上之轉向軸9之上端連結有把手座136,把手25固定於把手座136。頭管12之軸線L於車寬方向位於 車體中心。
上部罩52包括:儀錶137,其以沿前罩50之上部之內邊緣部之方式形成為框狀;中央儀錶板138,其覆蓋把手座136之周圍;及左右一對上表面罩139、140,其配置於中央儀錶板138與儀錶137之間,並且位於自把手座136向左右延伸之把手25之延伸部25A、25A之下方。左側之上表面罩139(上壁)之後邊緣與左側蓋134之上邊緣連續,上表面罩139構成閉合物品收納部132之上表面之上壁。又,上表面罩139配置於轉向軸9之側方,並且設置於把手25之下方。
於把手座136之後方之中央儀錶板138,設置有插入車輛之主鑰匙之鑰匙筒部141。
圖4係表示物品收納部132之圖。圖5係物品收納部132之立體圖。圖6係物品收納部132之左側視圖。此處,於圖4~圖6中,省略把手25及前部罩130之一部分之圖示。
如圖4~圖6所示,於上部內罩53之左上部設置有向車座10側開口之大致矩形之開口部142,且可自開口部142將收納物取出或放入至物品收納部132之內部之收納空間。開口部142形成於上部內罩53之上部向前方側凸出一段而成之凸出壁部143(壁面),若左側蓋134嵌合至凸出壁部143,則上部內罩53及左側蓋134之後表面成為大致同一平面。
左側蓋134為推開式之蓋,若於左側蓋134關閉之狀態下,一次將左側蓋134向關閉之方向推壓,則利用未圖示之鎖定機構之鎖定狀態得到解除,而可向打開方向旋轉,藉由自打開之狀態向關閉之方向推壓左側蓋134,而藉由上述鎖定機構再次鎖定為關閉狀態。再者,此處係以左側蓋134為推開式之構成為例進行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為藉由車輛之主鑰匙之操作而解除左側蓋134之鎖定狀態之構成。
物品收納部132於上部包括將物品收納部132內上下隔開之托盤144,且包括托盤144上方之上部收納部145、及托盤144下方之主收納部146。於托盤144中設置有可前後滑動之支架147。構成 上部收納部145之上壁之上表面罩139由透明素材而構成,故而可經由上表面罩139確認收納於上部收納部145之收納物之狀態。上表面罩139之周緣部經著色而不透明,與支架147重合之部分形成為透明。於上部收納部145內,例如可收納行動電話等移動終端P。
上部內罩53於前部一體地包括上表面開口之下側箱154(圖6)。物品收納部132係藉由使下表面及後表面開口之上側箱155之下表面之開口對準於下側箱154之上表面之開口而形成為前後較長之箱狀。又,托盤144連結於上側箱155之後部之上部。物品收納部132藉由形成為前後較長,並且底較深,而確保容量較大,物品收納部132之底壁132A相較開口部142之下端142A位於下方。
上部內罩53之凸出壁部143於側視時越向後越向上傾斜,開口部142亦越向後越向上傾斜。又,使開口部142閉塞之左側蓋134於關閉之狀態下於側視時亦越向後越向上傾斜。
左側蓋134係以設置於下端之鉸鏈部148為中心而上下旋轉之蓋,鉸鏈部148相較開口部142設置於下方。鉸鏈部148包括於車寬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之旋轉軸部149(旋轉軸)、及形成於上部內罩53、且樞軸支承旋轉軸部149之樞軸支承部150。樞軸支承部150係自上部內罩53向車座10側突出之一對突部,樞軸支承部150之兩端部分別嵌合於該等突部之內側部。
如圖6所示,左側蓋134之閉合開口部142之內側面於完全打開之狀態下於側視時為保持大致水平。此處,將完全打開之狀態之左側蓋134之上表面158設為左側蓋134之上表面。
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藉由於打開狀態之左側蓋134之上表面158設置支撐飲料D之飲料支架用凹部160,而就坐於車座10上之乘坐人員可將飲料D放置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以下,對支撐飲料之構造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7係自上方觀察左側蓋134之圖。
如圖4~圖7所示,左側蓋134係一體地包括旋轉軸部149、覆蓋旋轉軸部149上方之上部內罩53之壁部151、覆蓋相較旋轉軸部149 為右側之物品收納部133側之上部內罩53之延長壁部152、及覆蓋開口部142之蓋部153而形成為板狀。
又,如圖3所示,於左側蓋134上安裝有於左側蓋134關閉之狀態下自外側覆蓋左側蓋134的板狀之外罩134A。如上述般,左側蓋134由於安裝有外罩134A而合計包括2片,故而剛性變高。於圖4~圖6中,省略外罩134A之圖示。
鉸鏈部148設置於開口部142與頭管12之軸線L之間,且位於車寬方向之中央側。
於壁部151之上表面形成有藉由卡合於上部內罩53之被卡合部157而限制左側蓋134之旋轉位置之臂部(arm portion)156。又,於壁部151形成有避開被卡合部157之開口151A。
蓋部153自寬度方向之中央側之鉸鏈部148側延伸至上部內罩53之左端附近,且於車寬方向形成得較長。
於蓋部153之上表面158形成有沿蓋部153之邊緣部延伸之環狀之槽部153A,該槽部153A卡合於形成於物品收納部132之開口部142之周緣部的翼肋142B。藉此,物品收納部132之密閉性提昇。
又,於上表面158形成有可將飲料D於直立狀態下放置之飲料支架用凹部160。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係藉由於上表面158形成圓環狀之壁部159、且將該壁部159之內側設為凹部而形成。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係於左側蓋134打開之狀態下設置於左側蓋134之後端側,並且配置於左側蓋134之車寬方向之外端側。
此處,飲料D為罐或寶特瓶(PET bottle)、及紙杯等飲料用容器。
如圖7所示,左側蓋134嵌合之凸出壁部143係以越為車寬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越位於前方之方式傾斜地形成,且於關閉狀態下,左側蓋134於俯視時越為車寬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越位於前方。如上述般,由於左側蓋134以越為車寬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越位於前方之方式傾斜,故而如圖4所示,於完全打開之狀態下,於後視時以越為車寬方向之外側越高之方式傾斜。藉此,左側蓋134於後視時與水平地配置之情況相比,於車寬方向較長,故而上表面158之面積變大, 而可確保設置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空間。
又,由於左側蓋134於俯視時越為車寬方向之外側之部分越位於前方,故而可確保左側蓋134與車座10之間之距離較大。因此,可使左側蓋134之面積較大,而可確保用以設置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空間。進而,由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設置於左側蓋134之車寬方向之外端側,故而容易確保用以設置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空間,並且可確保就坐於車座10上之乘坐人員之腿與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距離,而可容易地設置飲料支架用凹部160。
圖8係圖4之VIII-VIII剖面圖。
如圖4及圖8所示,左側蓋134之臂部156於旋轉軸部149之後方自上表面158向上方延伸。於臂部156之前端形成有與凸出壁部143之被卡合部157卡合之鉤狀之卡合部161。臂部156係以成為以旋轉軸部149為中心之圓弧形狀之方式彎曲而形成。
凸出壁部143之被卡合部157包括供臂部156插入之孔部157A、及形成於孔部157A之上方且向後方側凹陷之凹部157B。於左側蓋134關閉之狀態下,臂部156插入至孔部157A之裏側,於左側蓋134打開之過程中,臂部156於孔部157A內移動。若左側蓋134完全打開,則臂部156之卡合部161自內側卡合於凹部157B,而將左側蓋134定位於完全打開之位置。
於具有圓弧形狀之臂部156之基端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徑方向之外側突出之突起156A(圖8)。突起156A具有可卡合於構成凹部157B之壁部之下端部162之高度,且設定為藉由超過既定負重地得到推壓,而越過下端部162進行移動。於左側蓋134完全關閉之狀態下,突起156A相較凹部157B之下端部162位於上方,於左側蓋134打開之階段,越過下端部162而向下方移動。
詳細而言,若一次推壓推開式之左側蓋134,則解除鎖定,利用自重而向打開方向旋轉,但藉由突起156A接觸於下端部162,而使旋轉停止,左側蓋134成為略微打開之狀態。而且,藉由乘坐人員等以超過既定負重之力使左側蓋134向打開方向旋轉,而使突起156A越過下 端部162,從而左側蓋134完全打開。如上述般,因於錯誤地推壓左側蓋134時,左側蓋134未一次性地全部打開而於中途停止,故而藉由設置突起156A,而左側蓋134之好用度提昇。
又,於旋轉軸部149形成有自打開狀態之上表面158向前上方突出之抵接部163。抵接部163沿旋轉軸部149之軸方向而於車寬方向延伸。
於凸出壁部143,於被卡合部157之下方形成有於左側蓋134完全打開之狀態下抵接部163之前端部163A所抵接之承接面164。承接面164係越向後越向上傾斜。進而,於凸出壁部143,於承接面164之下方形成有於左側蓋134關閉之狀態下避開向前方突出之抵接部163之避讓部165。
於左側蓋134完全打開之狀態下,藉由抵接部163之前端部163A抵接於承接面164,而將左側蓋134之旋轉位置保持為大致水平之完全打開之狀態。如上述般,由於利用抵接部163及臂部156之兩者承受左側蓋134之負重,故而可提昇打開狀態下之左側蓋134之支撐剛性,即便於在飲料支架用凹部160放置有飲料D之情況下,亦可將左側蓋134保持為大致水平之打開狀態。
如圖1所示,乘坐人員R可於利用主腳架39或側腳架47將二輪機車1停置之狀態下,於就坐於車座10上之狀態下打開左側蓋134,而將飲料D放置於上表面158之飲料支架用凹部160。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左側蓋134相較前部車座10A之上表面設置於較高之位置,故而乘坐人員R即便不深深地彎腰,僅伸手便可將飲料D放置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而容易放置飲料D。又,由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設置於車寬方向之外側,故而膝蓋不會成為妨礙,而容易放置飲料D。
又,如圖6及圖7所示,飲料支架用凹部160於俯視時與物品收納部132之開口部142重合,放置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飲料D之上部位於物品收納部132之上部之空間內。如上述般,由於將飲料支架用凹部160設置於與開口部142重合之前方之位置,故而 可確保左側蓋134與車座10之距離,而可於左側蓋134確保設置飲料支架用凹部160之空間。又,可利用物品收納部132內之空間,將高度較大之飲料D放置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
進而,左側蓋134由車寬方向之中央側之旋轉軸部149支撐並且向車寬方向之外側延伸,飲料支架用凹部160於左側蓋134之車寬方向之外端側設置於容易受到左側蓋134彎曲之影響之位置。藉此,飲料支架用凹部160可藉由左側蓋134之彎曲而上下移動,即便於飲料D上下較大之情況下,亦可藉由使側蓋134向下方彎曲,而將飲料放置於飲料支架用凹部160。
其次,對上部收納部145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9係自上方觀察上部收納部145之平面圖。圖10係圖9之X-X剖面圖。此處,圖9及圖10中係表示卸除上表面罩139後之狀態。
如圖9及圖10所示,托盤144包括大致矩形之平面狀之底部167、立設於底部167之周緣部且於俯視時為框狀之側壁部168、及自側壁部168之上邊緣部向外側延伸之凸緣部169,且係藉由樹脂成形而形成。托盤144之上表面開口,底部167露出至上方。又,於側壁部168之前表面形成有連通於開口部142之開口170,支架147經過開口170而滑動,從而被拉出至外側。
圖11係自下方觀察上部收納部145之立體圖。
如圖9~圖11所示,於托盤144,藉由切去平面狀之底部167之一部分,而形成有於後方開放之框狀之支架收納部171(切口部),支架147係以填埋被切去之部分之方式配置於支架收納部171。如上述般,因於將底部167之一部分切去之部分設置有支架147,故而上部收納部145之內部之寬度大於支架147之寬度。因此,即便為較支架147大之移動終端P,亦可收納於上部收納部145內。
此處,作為收納物之移動終端P係表示行動電話或智慧型手機、或者可攜型導航裝置或個人數位助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等可攜型電子機器。
於托盤144之支架收納部171之周緣部,遍及周緣部之 整體而形成有底部167凹下一段所成之段部。詳細而言,支架收納部171之左右之周緣部之段部為前後延伸之軌道部167A、167A(圖11),於支架收納部171之前部左右延伸之段部為將支架147卡止之卡止部167B(圖10)。
又,於底部167,於軌道部167A、167A之下方形成有前後延伸之翼肋172、172。於各翼肋172、172之後端,進而形成有向下方突出之止動部172A。
支架147係於俯視時形成為大致矩形之樹脂製之板。於支架147之下表面,加強翼肋173形成為網狀。支架147左右之邊緣部為嵌合於支架收納部171之軌道部167A、167A之導引部174、174。
於支架147之前端部之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延伸之一對柱部175,於柱部175之前端設置有與支架147大致平行地向左右延伸之定位板176。
於支架147之前端部之下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延伸之一對柱部175,於柱部175之前端,藉由螺釘176A而固定有與支架147大致平行地向左右延伸之定位板176。
於支架147之前端形成有與支架收納部171之卡止部167B卡合之移上部177。
支架147係藉由導引部174、174嵌合於托盤144之軌道部167A、167A而可前後滑動地得到支撐。使支架147相對於托盤144滑動之滑動機構185係包括托盤144之軌道部167A、167A及支架147之導引部174、174而構成,藉由將支架147向後方拉出,而支架147露出至物品收納部132之外側。
又,藉由支架147嵌合於軌道部167A、167A,而支架147之上表面與底部167之上表面成為大致同一平面狀。
支架147係藉由將翼肋172、172夾於與翼肋172、172之下表面之間略隔開間隙而設置之定位板176與導引部174、174之間,而可滑動地定位於支架收納部171。於支架147滑動至最後方之狀態下,藉由定位板176抵接於止動部172A,而限制支架147之位置。
進而,支架147係藉由前端之移上部177移至卡止部167B而卡止於支架收納部171。於移上部177,以可利用移上部177與卡止部167B之摩擦將支架147卡止之方式設定兩者之板厚。又,左側蓋134於關閉狀態下接近支架147之後端。因此,亦可利用左側蓋134,使支架147卡止於支架收納部171。
支架147於開口部142側之端即後端包括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並且於車寬方向,於上方突起178、178之間包括向下方延伸之下方突起179。
上方突起178、178係支撐載置於支架147上之移動終端P之突起。如圖10所示,由於支架147之底部167及支架147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故而移動終端P藉由傾斜而靠近上方突起178、178側,從而由上方突起178、178支撐其下端部。如上述般,由於移動終端P藉由傾斜而靠近上方突起178、178側,且始終位於開口部142附近,故而可容易地取出移動終端P。
又,藉由乘坐人員以手握持並拉引下方突起179,可容易地使支架147滑動,故而操作性較佳。
又,亦可使移動終端P之電源線182(圖9)通過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之間,且經由支架147與左側蓋134之間,而連接於下述電源供給口180(圖12)。
圖12係圖4之XII-XII剖面圖。圖13係圖6之XIII-XIII剖面圖。圖14係圖7之XIV-XIV剖面圖。於圖14中,省略左側蓋134之圖示。
如圖12~圖14所示,於支架147之下方之主收納部146之上側箱155設置有連接於車輛之電池(未圖示)之電源供給口180。電源供給口180於主收納部146內之後部之上部之壁部,靠車寬方向之外側設置,且以面向開口部142之方式配置。詳細而言,於主收納部146內之後部之上部形成有向開口部142側凸出之凸出壁部146A,電源供給口180設置於凸出壁部146A。如上述般,因於凸出壁部146A設置有電源供給口180,故而可將前後較長之筒狀之電源供給口180以於前部罩130 內不向前側凸出之方式配置,並且電源供給口180靠近開口部142,而容易連接電源線182。
如圖9、圖11及圖12所示,於托盤144之底部167形成有使上部收納部145與主收納部146連通之切口181。切口181形成於構成滑動機構185之軌道部167A、167A中的位於車寬方向之內側之一軌道部167A之後端。
連接於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圖9)自切口181被繞線至上部收納部145內而連接於移動終端P。如上述般,因於容量較大之主收納部146設置電源供給口180,且自切口181將電源線182繞線至上部收納部145,故而不使上部收納部145之容量減小便可將電源供給至移動終端P。由於切口181係前部開放且與開口部142連續,故而即便於在移動終端P連接有電源線182之狀態下,亦可使安裝有移動終端P之支架147滑動。
乘坐人員可藉由於如圖4所示般打開左側蓋134之狀態下,握持下方突起179,使支架147滑動並將其拉出至後方,將移動終端P載置於支架147,且將支架147推壓至支架收納部171,而將移動終端P收納至上部收納部145。其後,關閉左側蓋134。於取出移動終端P時,打開左側蓋134,拉出支架147即可。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可將移動終端P收納至上壁包括透明之上表面罩139之上部收納部145,故而就坐於車座10上之乘坐人員R可經由上表面罩139視認移動終端P之狀態。又,由於僅經由物品收納部132之開口部142,使支架147滑動,便可將移動終端P取出或放入至上部收納部145,故而可容易地收納移動終端P。
進而,由於上表面罩139配置於轉向軸9之側方,並且設置於把手25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故而容易自車座10之乘坐人員R視認上表面罩139。因此,可經由上表面罩139容易地視認收納於上部收納部145之移動終端P。又,可將移動終端P收納至乘坐人員R容易視認之上部收納部145。
如圖6及圖14所示,由於物品收納部132係底壁132A 相較開口部142之下端142A位於下方,並且形成為前後較長,故而確保容量較大,但有光不易到達底壁132A而難以視認底壁132A側之情形。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使支架147向後方滑動,而光自上方經過透明之上表面罩139及支架收納部171之框狀之開口而進入至物品收納部132內,因此,可容易地視認底壁132A側。
圖15係表示卸除上表面罩139及托盤144後之狀態之立體圖。
如圖6及圖15所示,托盤144連結於物品收納部132之上側箱155之後部之上部,托盤144之側壁部168構成物品收納部132之上部之側壁。托盤144嵌入地安裝於上側箱155,而構成為於儀錶137或上部內罩53安裝於車體之狀態下,可僅裝卸托盤144。
又,上表面罩139包括如圖5所示般固定於上部內罩53之凸出壁部143之上部的後壁186,且藉由插入至後壁186之固定孔186A(固定部)之螺絲(未圖示)而固定於上部內罩53。固定孔186A於左側蓋134關閉之狀態下由左側蓋134覆蓋而隱藏,若左側蓋134打開,則露出至外側。藉由卸除上述螺絲,而自車體容易地卸除上表面罩139。
即,上表面罩139及托盤144可自車體容易地卸除。如圖15所示,於卸除上表面罩139及托盤144之狀態下,前部罩130之內側之內部空間K露出至外側,作業人員可接近配置於內部空間K內之方向指示燈63之閥63A等零件。因此,可容易地維護前部罩130之內側,故而維護性較佳。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應用本創作之實施形態,由於作為物品收納部132之上壁的上表面罩139由透明構件而構成,於上表面罩139下方之物品收納部132內與上表面罩139鄰接地設置有托盤144,於托盤144中設置有載置移動終端P之支架147,且包括支撐支架147相對於托盤144滑動自如並且於支架147滑動之狀態下使支架147自物品收納部132之開口部142露出之滑動機構185,故而可經由透明之上表面罩139而確認載置於物品收納部132內之托盤144之支架147上的移動終端P,並且可對藉由滑動機構185而自開口部142 露出之支架147裝卸移動終端P,從而移動終端P之取出放入較為容易。
又,由於物品收納部132之上表面罩139配置於構成把手25之旋轉中心的轉向軸9之側方,並且設置於把手25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故而透明之上表面罩139朝向車座10之乘坐人員側,從而移動終端P之視認性較佳。
又,由於托盤144之底部167形成為平面狀,並且分割該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支架147,故而可將較支架147之尺寸大之移動終端P取出或放入至托盤144側。又,由於托盤144之底部167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且藉由傾斜而使移動終端P靠開口部142側,故而可容易地取出移動終端P。
進而,由於上表面罩139裝卸自如地設置於物品收納部132,托盤144於上表面罩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物品收納部132之上側箱155,且於卸除上表面罩139及托盤144之狀態下,前部罩130內側之內部空間K露出至物品收納部132之上方,故而前部罩130之內側之零件、例如閥63A之維護性較佳。
又,於物品收納部132之底壁132A相較物品收納部132之開口部142之下端142A配置於下方之構成中,難以視認物品收納部132之裏側,但藉由利用滑動機構185拉出支架147,而光自透明之上表面罩139進入至物品收納部132內,故而容易視認物品收納部132之裏側。
又,可利用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將移動終端P支撐於支架147,並且可將下方突起179用作使支架147滑動時之握持部,而可以簡單之構成提昇支架147之好用度。
又,由於藉由切開托盤144而形成收納支架147之支架收納部171,且支架147之前端之移上部177移至支架收納部171之周緣部之卡止部167B,而保持支架147相對於托盤144之收納狀態,故而可以簡單之構造將支架147保持於托盤144。
又,因於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有切口181,且可將與支架 147下方之物品收納部132之電源供給口180連接之電源線182經由切口181而繞線至支架147之上方,故而可一面於支架147下方之大收納空間設置電源供給口180,而確保朝電源供給口180之連接容易性,一面將電源線182繞線至支架147上方之上部收納部145。
53‧‧‧上部內罩
130‧‧‧前部罩
132‧‧‧物品收納部
134‧‧‧左側蓋
137‧‧‧儀錶
139‧‧‧左側之上表面罩(上壁)
142‧‧‧開口部
142A‧‧‧下端
142B‧‧‧翼肋
143‧‧‧凸出壁部
144‧‧‧托盤
145‧‧‧上部收納部
146‧‧‧主收納部
147‧‧‧支架
148‧‧‧鉸鏈部
149‧‧‧旋轉軸部(固定部)
150‧‧‧樞軸支承部
151、159‧‧‧壁部
151A‧‧‧開口
152‧‧‧延長壁部
153‧‧‧蓋部
153A‧‧‧槽部
154‧‧‧下側箱
155‧‧‧上側箱
156‧‧‧臂部
157‧‧‧被卡合部
158‧‧‧上表面
160‧‧‧飲料支架用凹部
178‧‧‧上方突起
179‧‧‧下方突起
186‧‧‧後壁
186A‧‧‧固定孔(固定部)

Claims (2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包括:前部罩(130),其覆蓋車輛之前部;車座(10),其配置於該前部罩(130)之後方,供乘坐人員就坐;收納部(132),其設置於上述前部罩(130)內;開口部(142),其形成於該收納部(132)之上述車座(10)側之壁面;及,蓋(134),其以旋轉軸(149)為中心旋轉,而開閉自如地閉合上述開口部(142);如此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特徵在於:上述收納部(132)之上壁(139)由透明構件而構成,於該上壁(139)下方之上述收納部(132)內,與上述上壁(139)鄰接地設置有托盤(144),於該托盤(144)中設置有載置收納物(P)之支架(147),且該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包括:滑動機構(185),其相對於上述托盤(144)滑動自如地支撐上述支架(147),並且於該支架(147)滑動後之狀態下,使上述支架(147)自上述開口部(142)露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收納部(132)之上述上壁(139)配置於構成上述車輛之把手(25)之旋轉中心的轉向桿(9)之側方,並且設置於上述把手(25)之下方,且於側視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托盤(144)之底部(167)形成為平面狀,並且分割該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上述支架(147);上述底部(167)於側視時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托盤(144)之底部(167)形成為平面狀,並且分割該平面內之一部分而構成為上述支架(147);上述底部(167)於側視時係越向後方越朝下方傾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上壁(139)係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並且其固定部(186A)於上述蓋(134)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上述托盤(144)係 於上述上壁(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於卸除上述上壁(139)及上述托盤(144)之狀態下,上述前部罩(130)之內側露出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方。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上壁(139)係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並且其固定部(186A)於上述蓋(134)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上述托盤(144)係於上述上壁(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於卸除上述上壁(139)及上述托盤(144)之狀態下,上述前部罩(130)之內側露出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方。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上壁(139)係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並且其固定部(186A)於上述蓋(134)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上述托盤(144)係於上述上壁(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於卸除上述上壁(139)及上述托盤(144)之狀態下,上述前部罩(130)之內側露出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方。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上壁(139)係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並且其固定部(186A)於上述蓋(134)打開之狀態下露出;上述托盤(144)係於上述上壁(139)之下方裝卸自如地設置於上述收納部(132),於卸除上述上壁(139)及上述托盤(144)之狀態下,上述前部罩(130)之內側露出至上述收納部(132)之上方。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收納部(132)之底壁(132A)相較於上述開口部(142)之下端(142A)係配置於下方。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支架(147)於上述開口部(142)側之端部,包括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且於寬度方向,於上述左右之上 方突起(178、178)之間包括向下方延伸之下方突起(179)。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上述支架(147)於上述開口部(142)側之端部包括向上方延伸之左右一對上方突起(178、178),且於寬度方向,於上述左右之上方突起(178、178)之間包括向下方延伸之下方突起(179)。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藉由使收納上述支架(147)之切口部(171)形成於上述托盤(144),且上述支架(147)之前端部(177)移至上述切口部(171)之周緣部,而保持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144)之收納狀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藉由使收納上述支架(147)之切口部(171)形成於上述托盤(144),且上述支架(147)之前端部(177)移至上述切口部(171)之周緣部,而保持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144)之收納狀態。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藉由使收納上述支架(147)之切口部(171)形成於上述托盤(144),且上述支架(147)之前端部(177)移至上述切口部(171)之周緣部,而保持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144)之收納狀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藉由使收納上述支架(147)之切口部(171)形成於上述托盤(144),且上述支架(147)之前端部(177)移至上述切口部(171)之周緣部,而保持上述支架(147)相對於上述托盤(144)之收納狀態。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route)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 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其中,於上述支架(147)下方之收納部(132)設置電源供給口(180),於上述滑動機構(185)之一部分設置切口(181),且可將連接於上述電源供給口(180)之電源線(182)經由上述切口(181)而繞線至上述支架(147)上方。
TW102204082U 2012-03-22 2013-03-06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TWM4591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5152A JP5912720B2 (ja) 2012-03-22 2012-03-22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9164U true TWM459164U (zh) 2013-08-11

Family

ID=49393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4082U TWM459164U (zh) 2012-03-22 2013-03-06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912720B2 (zh)
IT (1) ITTO20130113A1 (zh)
TW (1) TWM45916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9185B (zh) * 2015-06-02 2018-07-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之電池蓋裝置
TWI834391B (zh) * 2022-01-14 2024-03-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72745B2 (ja) 2014-09-25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7399144B2 (ja) 2021-09-22 2023-12-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収容ボックス、車両用部品、及び鞍乗り型自動二輪車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01885U (zh) * 1987-06-19 1988-12-26
JPH0332576U (zh) * 1989-08-02 1991-03-29
US5881936A (en) * 1998-03-24 1999-03-16 Li; Bernard A. Motorcycle caddy
JP4163483B2 (ja) * 2002-10-16 2008-10-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
JP4753777B2 (ja) * 2006-04-24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JP4928209B2 (ja) * 2006-09-26 201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通信装置の取付構造
JP2008189170A (ja) * 2007-02-06 2008-08-21 Kojima Press Co Ltd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内中段トレイ
JP5057795B2 (ja) * 2007-02-13 2012-10-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9185B (zh) * 2015-06-02 2018-07-11 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機車之電池蓋裝置
TWI834391B (zh) * 2022-01-14 2024-03-01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93646A (ja) 2013-09-30
ITTO20130113A1 (it) 2013-09-23
JP5912720B2 (ja)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1303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TW201018617A (en) Saddle-type vehicle
US8960753B2 (en) Storage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TWM459164U (zh)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JP201404318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4690992B2 (ja) 作業車の運転部構造
TWI516403B (zh)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CN110949575B (zh) 跨骑型车辆
JP2016203943A (ja) 鞍乗型車両
JPH10236357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三輪車
TWM316841U (en) Storage structure of motorbike
JP201404319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配索構造
JP49998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571033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JP591281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2020147154A (ja) ラゲッジライト構造
JP560415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02216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99453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H029599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構造
JP591650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648420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通信装置収納構造
JP591281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部構造
JP264008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入れ装置
JP2020158112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