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2331B -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 Google Patents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2331B
TWI822331B TW111134828A TW111134828A TWI822331B TW I822331 B TWI822331 B TW I822331B TW 111134828 A TW111134828 A TW 111134828A TW 111134828 A TW111134828 A TW 111134828A TW I822331 B TWI822331 B TW I82233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material
dispersion
mass
dispersant
monom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48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9339A (zh
Inventor
土居誠司
鬼哉
橋本理沙
田大地
嶋中之
釜林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大日精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大日精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大日精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9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93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2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233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2/00Carb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2/15Nano-sized carbon materials
    • C01B32/158Carbon nanotubes
    • C01B32/168After-treatment
    • C01B32/174Derivatisation; Solubilisation; Dispersion in solv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04Acids;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08F220/06Acry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Metal salts or ammonium salt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90/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 C08F290/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monomer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aliphatic unsaturated end or side groups on to polymers modified by introduction of unsaturated end groups
    • C08F290/06Polymers provided for in subclass C08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2Elements
    • C08K3/04Carb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0Compositions of cellulose, modified cellulose or cellulose derivatives
    • C08L1/08Cellulose derivativ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101/00Compositions of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5/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8L23/00 - C08L53/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44Carb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C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TO ENHANCE THEIR PIGMENTING OR FILLING PROPERTIES ;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PREPARATION OF INORGANIC MATERIALS WHICH ARE NO SINGLE CHEMICAL COMPOUNDS AND WHICH ARE MAINLY USED AS PIGMENTS OR FILLERS
    • C09C1/00Treatment of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other than fibrous fillers; Preparation of carbon black
    • C09C1/44Carbon
    • C09C1/48Carbon black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10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33/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D133/2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mides or im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7/00Pigment pastes, e.g. for mixing in pai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201/00Coating compositions based on unspecified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7/00Features of coating composi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D5/00; Processes for incorporating ingredients in coating compositions
    • C09D7/40Additives
    • C09D7/60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 C09D7/61Additives non-macromolecular inorgan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00Use of substances as emulsifying, wetting, dispersing, or foam-producing agents
    • C09K23/52Natural or synthetic resins or their sal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00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3/16Anti-static 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Emulsifying, Dispersing, Foam-Producing Or Wetting Agent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Pigments, Carbon Blacks, Or Wood Stains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Macromonomer-Based Addition Polym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不論液組成或分散方法,含有奈米碳管之碳材料實質上不發生粗大凝集物而良好分散、黏度穩定性優越。其係含有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液媒體及分散劑(其中,含揮發性鹽者除外)的碳材料分散液。相對於碳材料100質量份,分散劑之固形份換算之含量為204質量份以下;以屬於350~550nm之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L、與650~850nm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H的中央值之波長W M的吸光度成為1.8±0.02的方式,藉由含有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所得的稀薄分散液,其波長W L之吸光度A L相對於波長W H之吸光度A H的比(A L/A H)為1.60以上。

Description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本發明係關於碳材料分散液及使用其之製品。
碳黑、碳纖維、奈米碳管、石墨及石墨烯等碳材料(奈米碳材料」),係具有藉由碳原子的共價鍵所形成六員環石墨結構,而可發揮導電性或導熱性等各種特性的材料,針對用於在廣泛領域中活用其特性的方法進行了檢討。例如,著眼於碳材料之電性質、熱性質、及作為填充材之性質,已檢討使用於抗靜電劑、導電材料、塑膠補強材、半導體、燃料電池電極、顯示器之陰極射線等。
於此等用途中,必須有碳材料之分散性良好、且長期間維持分散性的碳材料分散液。惟,奈米尺寸之碳材料係表面能量高、作用較強之凡得瓦力故容易凝集。因此,即便使其分散於液媒體中,仍大多立即發生凝集。因此,為了使奈米碳管穩定分散於液媒體,已進行了各種檢討。
為了使碳材料穩定分散於液媒體中,而使用一般之分散劑。例如專利文獻1及2中,提案有使用烷醇胺鹽等陽離子性界面活性劑、或苯乙烯-丙烯酸系樹脂等高分子分散劑的奈米碳管之溶劑系分散液。又,專利文獻3及4中提案有測定平均粒度分佈而判斷分散狀態的分散液。又,專利文獻5及6中,提案有進行黏度測定而判斷分散狀態的分散液。進而,專利文獻7提案有藉由動態黏彈性與相位角之積,評價奈米碳管之分散性。專利文獻8及9提案有藉由吸光度比判定石墨烯分散液之分散狀態。專利文獻10及11提案有使用羧甲基纖維素或其鹽使奈米碳管分散。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10-174084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特表2013-537570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特開2007-076998號公報 [專利文獻4] 日本專利特開2020-019924號公報 [專利文獻5] 日本專利特開2010-254546號公報 [專利文獻6] 日本專利特開2015-003859號公報 [專利文獻7] 日本專利第6860740號公報 [專利文獻8] 日本專利第6152924號公報 [專利文獻9] 日本專利第6696632號公報 [專利文獻10] 日本專利特開2016-028109號公報 [專利文獻11] 日本專利特開2016-20420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為了掌握含有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於液媒體中之分散狀態,判斷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穩定性等特性的優劣,例如有測定碳材料分散液中之碳材料之分散粒徑或粒度分佈的方法等。然而,僅藉由粒度分佈之中徑係難以掌握碳材料之分散狀態。進而,由於奈米碳管為長寬比非常大之纖維狀物,故難以區別纖維徑與纖維長而進行測定,使得正確地掌握分散狀態一事更加困難。尚且,在藉由一般之分散處理方法使奈米碳管分散於液媒體中時,由粒度分佈之中徑將難以判別出因奈米碳管之凝集物分解而分散粒徑變小、或因奈米碳管本身斷裂而分散粒子徑變小。
又,作為判斷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穩定性等特性優劣的方法,亦有如測定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進行判斷的方法。然而,由於以奈米碳管為首之碳材料的種類或濃度的差異,而所得分散液之黏度容易變動。進而,在奈米碳管的情況,尚凝集開始分解時則分散液之黏度上升,隨著分散進行而分散液之黏度降低。若分散進一步進行,則由於經破壞之奈米碳管再次凝集,故分散液之黏度上升。從而,僅藉由測定分散液黏度,將難以判斷碳材料之分散狀態的優劣。進而,無法立即判斷所調製之分散液的黏度穩定性,必須於長期保管後進行試驗。
例如,專利文獻7提案有藉由動態黏彈性與相位角之積,評價奈米碳管之分散性。然而,由於動態黏彈性與相位角之任一者亦有視使用之奈米碳管之種類而成為與預期不同之數值的可能性,故實質上難以評價奈米碳管之分散性。
又,專利文獻8及9提案有藉由吸光度比判定石墨烯分散液的分散狀態。然而,石墨烯以外之碳材料(例如奈米碳管)係用於求得吸光度比之波長不同,且適當之濃度或吸光度比亦不同。因此,難以正確地評價石墨烯以外之碳材料之分散狀態。
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習知技術所具有之問題而完成者,其課題在於提供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不論液組成或分散方法,含有奈米碳管之碳材料實質上不發生粗大凝集物而良好分散、黏度穩定性優越。又,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使用此碳材料分散液所得的各種製品。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亦即,根據本發明,提供以下之碳材料分散液。 [1]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係含有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液媒體及分散劑,以屬於350~550nm之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L、與650~850nm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H的中央值波長W M的吸光度成為1.2~2.2的方式,藉由含有上述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所得的稀薄分散液中,上述波長W L之吸光度A L相對於上述波長W H之吸光度A H的比(A L/A H)為1.40以上。 [2]如上述[1]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稀釋液係除了未含有上述碳材料之外,為與上述碳材料分散液相同組成的空白液。 [3]如上述[1]或[2]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波長W L為380nm、上述波長W H為780nm、及上述波長W M為580nm,上述波長W M之吸光度為1.5~2.0,上述吸光度A L相對於上述吸光度A H的比(A 380/A 780)為1.60以上。 [4]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液媒體為水性媒體;上述分散劑為纖維素衍生物或高分子分散劑;上述纖維素衍生物係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為20~500mPa‧s,且醚化度為0.5~0.9;上述高分子分散劑係含有:選自由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1-乙烯基咪唑及此等之四級銨鹽所構成群之至少一種單體1所衍生的構成單位(1)5~40質量%;由下述一般式(1)所示單體2所衍生之構成單位(2)50~80質量%;及可與上述單體1及上述單體2進行共聚合之單體3所衍生之構成單位(3)0.5~40質量%;上述單體3係含有α-甲基苯乙烯及(甲基)丙烯酸;上述高分子分散劑係上述α-甲基苯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為0.5~5質量%,上述(甲基)丙烯酸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為0.5~30質量%,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之聚合物。
(上述一般式(1)中,R 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X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R 2彼此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甲基,n表示20~100之平均重複單位數,R 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其中,R 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 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1/2以上。)
[5]如上述[4]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纖維素衍生物為羧甲基纖維素或羧甲基纖維素鈉鹽。 [6]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液媒體為有機溶媒;上述分散劑係含有下述一般式(A)所示單體A所衍生之構成單位(A)3~55質量%、下述一般式(B)所示單體B所衍生之構成單位(B)30質量%以下、下述一般式(C)所示單體C所衍生之構成單位(C)45~90質量%、及可與此等單體進行共聚合之單體D所衍生之構成單位(D)0.5~20質量%,其係胺值100mgKOH/g以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的聚合物。
(上述一般式(A)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B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 1與R 2係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Ar表示苯基、萘基、蒽基或芘基;X表示氯原子、溴原子、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或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
(上述一般式(B)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B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 1與R 2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
(上述一般式(C)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Q表示伸乙基或甲基伸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m與n彼此獨立表示0以上之平均重複單元數,且m+n=20~100;R 3表示碳數1~18之烷基、芳基或烷芳基)。
[7]如上述[1]至[6]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相對於上述碳材料100質量份,上述分散劑之含量為10~500質量份;上述碳材料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下,上述分散劑之含量為30質量%以下。
又,根據本發明,提供以下所示製品。 [8]一種製品,係含有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的塗料、油墨、塗佈劑、樹脂成形品材料、導電性材料、熱傳導性材料及抗靜電材料之任一種。 [9]一種製品,係具備由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所形成皮膜的電池材料及機械零件的任一者。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不論液組成或分散方法,含有奈米碳管之碳材料實質上不發生粗大凝集物而良好地分散,黏度穩定性優越的碳材料分散液。又,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使用此碳材料分散液所得的各種製品。
藉由選擇碳材料分散液中所使用之奈米碳管的種類等,例如可期待能夠形成高透明性之皮膜。又,由於包含充分分解狀態之奈米碳管的碳材料呈分散,故可期待導電性、熱傳導性及抗靜電性等奈米碳管本身之特性大幅發揮。
<碳材料分散液>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形態。本發明之碳材料分散液係含有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液媒體及分散劑,以屬於350~550nm之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L、與650~850nm範圍內之任意波長W H的中央值((W L+W H)/2)波長W M的吸光度成為1.2~2.2的方式,藉由含有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所得的稀薄分散液中,上述波長W L之吸光度A L相對於上述波長W H之吸光度A H的比(A L/A H)為1.40以上。以下,將碳材料分散液亦簡記為「分散液」。
(碳材料) 碳材料係含有奈米碳管。作為奈米碳管,可使用多層之多層壁奈米碳管及單層之單層壁奈米碳管等。關於徑、長度、形狀及製造方法等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任一種奈米碳管。對於奈米碳管亦可摻雜鉑、鈀等金屬或金屬鹽。又,奈米碳管亦可藉由氧化處理、電漿處理、輻射線處理、電暈處理及偶合處理等進行表面改質。
作為奈米碳管以外之碳材料,可使用碳黑、碳纖維、石墨、及石墨烯等。作為碳黑,可舉例如乙炔黑、爐黑、熱解黑、科琴黑等。關於碳黑之構造、吸油量及比表面積等物性值、或有無氧化等表面改質等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習知之碳黑。
作為碳纖維可舉例如:以聚丙烯腈為原料的PAN系碳纖維、以瀝青類為原料的瀝青系碳纖維、及該等的再生品等。其中,較佳係纖維徑為奈米尺寸、具有由六員環石墨結構捲繞形成筒狀形狀之奈米碳纖維。奈米碳管以外之碳材料的粒徑、纖維徑、纖維長、形狀及製造方法等並無特別限定。對於碳材料亦可摻雜鉑、鈀等金屬或金屬鹽。又,碳材料亦可藉由氧化處理、電漿處理、幅射線處理、電暈處理及偶合處理等進行表面改質。
(液媒體) 作為液媒體可使用水性媒體或有機溶媒。液媒體為水性媒體時,碳材料分散液為水性之分散液。又,在液媒體為有機溶媒時,碳材料分散液為溶劑系(油性)之分散液。
作為水性媒體,可使用水、或水與水溶性有機溶媒之混合溶媒。使用水性媒體作為液媒體之水性的分散液係對環境友善之分散液。作為水溶性有機溶媒,可舉例如甲醇、乙醇、異丙醇等醇類;乙二醇、丙二醇、甘油等多元醇類;四氫呋喃等醚類;二乙二醇、三乙二醇、二乙二醇單甲基醚、二乙二醇單丁基醚、乙二醇二甲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丙二醇單乙基醚、丙二醇單丙基醚、二丙二醇單甲基醚、三丙二醇單甲基醚等二醇醚類;二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等二醇醚酯類;吡咯啶酮、N-甲基吡咯啶酮、二甲基甲醯胺、二甲基乙醯胺、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醯胺、3-丁氧基-N,N-二甲基丙烯醯等之醯胺類;四甲基脲、二甲基1,3-咪唑啉二酮等之脲系溶媒;二甲亞碸、環丁碸等含硫溶媒;1-乙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等離子液體;等。分散液中之水溶性有機溶媒的含量較佳設為20質量%以下、更佳設為10質量%以下。分散液中之水溶性有機溶媒的含量若超過20質量%,則有分散劑之機能容易降低的情形。
作為水溶性有機溶媒,較佳係使用異丙醇(IPA)或乙醇。若使用此等水溶性有機溶媒,於使用分散劑作為油墨或塗佈材時,可提升對基材之濕潤性或塗膜之乾燥性。
於碳材料分散液為溶劑系(油性)之分散液的情況,作為有機溶媒可使用習知有機溶劑。又,亦可與有機溶劑一起使用水。作為有機溶劑,可舉例如己烷、甲苯、二甲苯等烴系溶媒;甲醇、乙醇、異丙醇、丁醇、十二醇等醇系溶媒;丙酮、甲基乙酮、二乙酮、異丁基甲酮等酮系溶媒;醋酸乙酯、醋酸丁酯、醋酸戊酯、琥珀酸二甲酯、己二酸二甲酯、乳酸甲酯、乳酸二甲酯等酯系溶媒;二丙醚、四氫呋喃、二㗁烷等醚系溶媒;碳酸二甲酯、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等碳酸酯系溶媒;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吡咯啶酮、N-甲基吡咯啶酮、3-甲氧基-N,N-二甲基丙醯胺、3-丁氧基-N,N-二甲基丙醯胺等醯胺系溶媒;四甲基脲、二甲基咪唑啉二酮等脲系溶媒;二甲基亞碸等亞碸系溶媒;乙二醇、丙二醇、二乙二醇、乙二醇甲醚、乙二醇甲基醚、乙二醇丁基醚、二乙二醇甲基醚、二乙二醇單丁基醚、三乙二醇單丁基醚、丙二醇單甲基醚、丙二醇單丙基醚、丙二醇單丁基醚、二丙二醇單甲基醚等二醇單醚系溶媒;乙二醇二甲基醚、二乙二醇二甲基醚、二乙二醇二乙基醚、二丙二醇二甲基醚等二醇二醚系溶媒;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二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丙二醇單丁基醚醋酸酯等二醇醚單醚酯系溶媒;等。
又,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乙烯醚系單體、環氧化合物、氧雜環丁烷化合物等反應性單體作為有機溶劑。藉由將此種反應性單體使用為有機溶劑,可作成能調製紫外線‧電子束硬化性油墨、紫外線‧電子束硬化性塗佈劑等的碳材料分散液。
(分散劑) 分散劑係用於使碳材料分散於液媒體中的成分。作為分散劑,可使用:陰離子性、陽離子性、非離子性及兩性的界面活性劑;高分子分散劑。其中,較佳係使用聚合物(樹脂)作為分散劑。在液媒體為含有水之水性媒體的情況,分散劑較佳為纖維素衍生物或高分子分散劑。
在液媒體為含有水之水性媒體時,使用為分散劑的纖維素衍生物可舉例如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羥乙基纖維素、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及此等之金屬鹽等。其中,較佳為羧甲基纖維素、羧甲基纖維素鈉鹽。進而,纖維素衍生物較佳係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為20~500mPa‧s,且醚化度為0.5~0.9。藉由使用此種纖維素衍生物,可使奈米碳管更良好地分散,並可提升保存穩定性。
於液媒體為含有水之水性媒體時,使用為分散劑之高分子分散劑較佳係含有:選自由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1-乙烯基咪唑及此等之四級銨鹽所構成群之至少一種單體1所衍生的構成單位(1)5~40質量%;由下述一般式(1)所示單體2所衍生之構成單位(2)50~80質量%;及可與上述單體1及上述單體2進行共聚合之單體3所衍生之構成單位(3)0.5~40質量%;且其係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之聚合物。
(上述一般式(1)中,R 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X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R 2彼此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甲基,n表示20~100之平均重複單位數,R 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其中,R 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 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1/2以上)。
作為一般之鹼性單體,亦有(甲基)丙烯酸二甲基胺基乙酯等。然而,藉由使用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及1-乙烯基咪唑之至少任一種,可更加提升碳材料分散液之分散穩定性,並可使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降低。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及1-乙烯基咪唑均為具有包含與碳材料之6員環構造類似構造的芳香環的單體。因此,可認為藉由作成此等單體所衍生之構成單位(1),可藉由凡得瓦力或π-π堆積作用使其對碳材料之吸附力提高。再者,亦有碳材料之表面被氧化、存在羧基或酚性羥基的情形。可認為藉由使羧基或酚性羥基、與構成單位(1)中之鹼性基進行離子鍵結,高分子分散劑更容易吸附於碳材料、分散性更加提升。又,單體1特佳為4-乙烯基吡啶。
藉由使用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及1-乙烯基咪唑的四級銨鹽作為單體1,可更加提升分散性。藉由使由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及1-乙烯基咪唑所衍生之構成單位進行四級銨鹽化,可作成由四級銨鹽所衍生之構成單位(1)。用於四級銨鹽化之材料(四級銨鹽化劑),可使用例如鹵化物及硫酸酯類等。作為鹵化物,可舉例如氯甲烷、氯化苄等。作為硫酸酯類,可舉例如硫酸二甲酯、硫酸二乙酯等。作為四級銨鹽,較佳為鹵化芳甲基。作為芳甲基,可舉例如苄基、萘甲基、蒽甲基及芘甲基等。其中較佳為萘甲基。
單體2係具有下述一般式(1)所示聚烷二醇鏈的大分子單體。藉由導入由單體2所衍生之構成單位(2),可作成具有接枝了聚烷二醇鏈之構造的聚合物。聚烷二醇鏈係溶解於屬於液分散媒體的水中。而且,吸附於碳材料之構成單位(1)係因聚烷二醇鏈溶解而成為粒子間之立體阻礙而排斥,可使碳材料於分散媒體中長期間依良好狀態穩定分散。
(上述一般式(1)中,R 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X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R 2彼此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甲基,n表示20~100之平均重複單位數,R 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其中,R 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 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1/2以上)。
一般式(1)所示單體2之分子量為880~5,800左右。一般式(1)中,藉由R 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 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1/2以上,可使聚烷二醇鏈成為水溶性。其中,R 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 H較佳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3/5以上。
單體3係可與單體1及單體2進行共聚合的單體。作為單體3,較佳係使用(甲基)丙烯酸系單體。作為單體3之具體例,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具有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2-乙基己基、異辛基、壬基、十二烷基、十六烷基、十八烷基、異硬脂基、廿二基、環己基、三甲基環己基、第三丁基環己基、苄基、甲氧基乙基、丁氧基乙基、苯氧基乙基、壬基苯氧基乙基、縮水甘油基、異𦯉基、二環戊基、二環戊烯基、二環戊烯氧基乙基、異𦯉基、2-羥乙基、2-羥丙基、4-羥丁基等取代基的單官能(甲基)丙烯酸酯;聚(n=2以上)烷(碳數2~4)二醇單(甲基)丙烯酸酯、聚(n=2以上)烷(碳數2~4)二醇單烷基(碳數1~22)單(甲基)丙烯酸酯、聚(n=2以上)羥基烷酸(碳數5~18)單(甲基)丙烯酸酯等屬於大分子單體的聚合物型之(甲基)丙烯酸酯;等。又,亦可使用苯乙烯、乙烯基甲苯、乙烯基萘、乙烯基己內酯、α-甲基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單體作為單體3。
於使用α-甲基苯乙烯作為單體3時,由於可容易控制分子量故較佳。具體而言,單體3含有α-甲基苯乙烯,於聚合物中,由α-甲基苯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之含量較佳為0.5~5質量%、更佳1~3質量%。若由α-甲基苯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之含量未滿0.5質量%,則有聚合稍不均勻地進行、單體2殘存、或凝膠化的情形。另一方面,若由α-甲基苯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之含量超過5質量%,則有稍缺乏聚合性之α-甲基苯乙烯殘存、或分子量過度控制而聚合率稍降低的情形。
又,較佳係使用(甲基)丙烯酸作為單體3。藉由含有由屬於酸成分之(甲基)丙烯酸所衍生的構成單位,可提升聚合物之水溶解性,且於聚合物中亦存在四級銨鹽基的情況,由於聚合物顯示兩性離子性,故容易離子性吸附於碳材料,可更加提升分散性。又,藉由聚合物顯示兩性離子性,於分子內‧分子間進行離子鍵結而容易形成交聯構造,可進一步抑制從碳材料發生脫離。
聚合物中,由(甲基)丙烯酸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較佳為0.5~30質量%、更佳1~10質量%。若由(甲基)丙烯酸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未滿0.5質量%,則有作為酸成分之效果不足的傾向。另一方面,若由(甲基)丙烯酸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超過30質量%,有水溶性變得過高、所形成之塗膜等之耐水性稍降低的情形。
高分子分散劑(聚合物)中,構成單位(1)之含量為5~40質量%、較佳10~20質量%;構成單位(2)之含量為50~80質量%、較佳55~75質量%;構成單位(3)之含量為0.5~40質量%、較佳1~31質量%。又,構成單位(1)、構成單位(2)及構成單位(3)之合計設為100質量%。
若構成單位(1)之含量未滿5質量%,則無法充分吸附於碳材料。另一方面,若構成單位(1)之含量超過40質量%,則有著色、發生臭氧的情形,且容易整合吸附於碳材料,有發揮作為凝集劑之機能的情形。
聚合物所含構成單位中,構成單位(2)之比例為最多。因此,於聚合物中密集存在的聚烷二醇鏈成為立體阻礙,抑制經分散之碳材料彼此接近,可使其穩定分散。若構成單位(2)之含量未滿50質量%,則立體阻礙不足,且有難以溶解於水之情形。另一方面,若構成單位(2)之含量超過80質量%,則反應性稍低之單體2未聚合而容易殘存。又,若構成單位(3)之含量超過40質量%,由於其他構成單位之比例相對減少,故作為分散劑之機能降低。
使用為高分子分散劑之聚合物的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較佳10,000~15,000。若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未滿5,000,由於屬於大分子單體之單體2所衍生的構成單位(2)的導入量變少,故分散穩定性不足。另一方面,若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超過20,000,則有所得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過高、且所需之高分子分散劑之量變成過多的情形。本說明書中之數量平均分子量係藉由凝膠滲透層析法所測定之聚苯乙烯換算值。
可使用為高分子分散劑之上述聚合物,可藉由習知之自由基聚合法或活性自由基聚合法進行製造。其中,藉由活性自由基聚合法進行製造時,由於可使主鏈之分子量整齊,且利用單體之添加方法作成AB嵌段共聚物,故較佳。
作為活性自由基聚合法,有如使用硫醇等鏈轉移劑調整分子量的聚合法、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法)、可逆性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法(RAFT法)、氮氧自由基調控聚合法(NMP法)、有機碲法(TERP法)、碘轉移聚合法(ITP法)、可逆轉移觸媒聚合法(RTCP法)、可逆觸媒媒介聚合法(RCMP法,reversible complexation-mediated polymerization method)等。
聚合條件等並無特別限定。亦可將偶氮系自由基產生劑、過氧化物系自由基產生劑、光敏化劑等添加於反應系統中。聚合形式可為無溶劑、溶液聚合、及乳化聚合等。其中較佳係溶液聚合。更佳係在可調配於碳材料分散液中之上述水可溶性之有機溶媒中進行溶液聚合。藉由於水可溶性之有機溶媒中進行溶液聚合,可將所得聚合物之溶液直接調配於碳材料分散液中。
藉由利用溶合聚合等使單體1、單體2及單體3進行聚合,可得到所需聚合物。又,使單體1、單體2及單體3聚合後,亦可將氯化苄、氯化萘基甲烷、氯化乙炔甲烷、氯化芘基甲烷、溴化萘基甲烷等鹵化烷基添加於反應系統中,將由單體1所衍生之胺基進行四級銨鹽化。進而,亦可添加雙(三氟甲碸)醯亞胺鋰鹽、雙(七氟丁碸)醯亞胺鋰鹽等,與四級銨鹽進行離子交換而形成磺醯亞胺鹽。本發明所使用之分散劑係於可使奈米碳管之分散穩定化的範圍內,可無特別限定地使用。分散劑可使用主要分類為陰離子性、陽離子性、非離子性及兩性的界面活性劑、或高分子型之分散劑。
另一方面,於液媒體為有機溶媒的情況,分散劑較佳為高分子分散劑。而且,分散劑係含有下述一般式(A)所示單體A所衍生之構成單位(A)3~55質量%、下述一般式(C)所示單體C所衍生之構成單位(C)45~90質量%、及可與此等單體進行共聚合之單體D所衍生之構成單位(D)0.5~20質量%的聚合物。
(上述一般式(A)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B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 1與R 2係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Ar表示苯基、萘基、蒽基、或芘基;X表示氯原子、溴原子、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或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
(上述一般式(C)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Q表示伸乙基或甲基伸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m與n彼此獨立表示0以上之平均重複單元數,且m+n=20~100;R 3表示碳數1~18之烷基、芳基、或烷芳基)。
構成單位(A)係由單體A所衍生、具有四級銨鹽基的構成單位。可認為藉由構成單位(A)中之四級銨鹽基吸附於碳材料,而有助於碳材料對含有有機溶劑之液媒體中的分散性提升。又,四級銨鹽基的氮原子上所鍵結之取代基之一係芳甲基(-CH 2-Ar)。此芳甲基的芳香族環係與碳材料呈親和,認為將提升碳材料的分散性。若一般式(A)中的R 1與R 2之碳數過多,則因立體阻礙而芳甲基不穩定化,不易形成四級銨鹽基。因此,一般式(A)中的R 1與R 2必須彼此獨立為甲基或乙基。
由於四級銨鹽基為離子性官能基,故可期待具有含有此四級銨鹽基之構成單位(A)的聚合物(高分子分散劑)藉由水分吸附或離子導電而顯示導電性。亦即,藉由使用具有構成單位(A)的聚合物作為高分子分散劑,可期待能形成抑制導電性降低之塗膜的碳材料分散液。
單體A較佳係下述一般式(A-1)所示單體。
(上述一般式(A-1)中,R 1與R 2係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Ar表示苯基、萘基、蒽基、或芘基;X係表示氯原子、溴原子、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
作為一般式(A-1)所示單體,可舉例如二甲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氯化物、二甲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物、二甲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二甲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二乙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氯化物、二乙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物、二乙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二乙基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蒽基甲基二甲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氯化物、蒽基甲基二甲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物、蒽基二甲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蒽基二甲基萘基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二乙基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氯化物、二乙基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物、二乙基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二乙基芘基甲銨甲基丙烯酸乙酯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等。
高分子分散劑較佳係進一步具有由下述一般式(B)所示單體B所衍生之構成單位(B)的聚合物。藉由使用進一步具有構成單位(B)之聚合物作為高分子分散劑,可更加提高碳材料之分散性。又,藉由將構成單位(B)中之胺基進行四級鹽化,可形成構成單位(A)中的四級銨鹽基。
(上述一般式(B)中、R係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係表示O或NH;B係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 1與R 2係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
構成單位(B)係具有屬於鹼性基的胺基。因此,可認為藉由利用氧化等而形成於碳材料表面的羧基或酚性羥基、與構成單位(B)中的胺基進行離子鍵結,使高分子分散劑容易吸附於碳材料,能更加提升碳材料的分散性。進而,可認為藉由構成單位(A)中的四級銨鹽基、構成四級銨鹽基之多環芳香族基對碳材料之吸附的相乘效果,可更加提升碳材料的分散性。
單體B較佳係下述一般式(B-1)所示單體。
(上述一般式(B-1)中,R 1與R 2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
作為一般式(B-1)所示單體,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二甲胺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胺基乙酯等。
構成單位(C)係由所謂大分子單體之單體C所衍生、具有聚烷二醇鏈的構成單位。具有此構成單位(C)的高分子分散劑係具有接枝了聚烷二醇鏈之構造的聚合物。而且,聚烷二醇鏈係可溶解於屬於分散媒體之有機溶劑的分子鏈。一般式(C)中,Y所示胺基甲酸酯鍵結(NHCOO)或脲鍵(NHCONH)係與構成利用改質而於碳材料表面上所生成之羥基等的氫原子進行氫鍵結。因此,高分子分散劑中,屬於接枝鏈之聚烷二醇鏈溶解於屬於分散媒體的有機溶劑中,且含有構成單位(C)中之胺基甲酸酯鍵結(NHCOO)或脲鍵(NHCONH)、及構成單位(A)的主鏈吸附於碳材料。然後,已溶解的聚烷二醇鏈在粒子狀之碳材料彼此間成為立體阻礙而排斥,可使碳材料於液媒體中長期間良好且穩定地分散。
一般式(C)中,m係丙烯氧基(-CH(CH 3)CH 2O-)的平均重複單元數,n係伸乙氧基(-CH 2CH 2O-)的平均重複單元數。又,m與n彼此獨立為0以上之數值,且m+n=20~100、較佳係m+n=35~100。亦即,聚烷二醇鏈的分子量較佳係880~5,800、更佳係1,540~5,800。尚且,一般式(C)中,R 3所示碳數1~18之烷基較佳為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十二烷基、硬脂基、苯基、萘基、或壬苯基。
單體C較佳係下述一般式(C-1)所示。
(上述一般式(C-1)中,Y係表示NHCOO或NHCONH;m與n彼此獨立表示0以上之平均重複單元數,且m+n=20~100;R 3表示碳數1~18之烷基、芳基、或烷芳基)。
作為一般式(C-1)所示單體,可舉例如:使異氰酸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與聚乙二醇單甲基醚、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單丁基醚、聚丙二醇單甲基醚、聚乙二醇單十二烷基醚等二醇醚單烷基醚進行反應獲得,Y為胺基甲酸酯鍵(NHCOO)的大分子單體;使異氰酸甲基丙烯醯氧基乙酯,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單胺等單醚單胺進行反應獲得,Y為脲鍵(NHCONH)的大分子單體等。
一般式(C)及(C-1)中,Y較佳係使異氰酸酯與胺進行反應時不需要觸媒的脲鍵(NHCONH)。又,一般式(C)及(C-1)中之聚烷二醇鏈,較佳係環氧丙烷與環氧乙烷的無規共聚物。又,一般式(C)及(C-1)中,較佳係R 3為甲基。另外,聚烷二醇鏈的分子量較佳係2,000~4,000,且較佳係m+n=36~90。
構成單位(D)係可與上述單體進行共聚合之單體D所衍生的構成單位。作為單體D,可舉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系單體;苯乙烯、乙烯甲苯、乙烯吡啶、乙烯基己內酯、乙烯咪唑、α-甲基苯乙烯、醋酸乙烯酯等乙烯基單體等。其中,從分子量控制容易的觀點而言,較佳係使用α-甲基苯乙烯作為單體D。
高分子分散劑(聚合物)中,構成單位(A)之含量為3~55質量%、較佳5~50質量%。若構成單位(A)之含量未滿3質量%,則對碳材料的吸附不足。另一方面,若構成單位(A)之含量超過55質量%,則對有機溶劑的溶解性不足。
聚合物中,構成單位(B)之含量為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2~25質量%。又,聚合物的胺值係100mgKOH/g以下、較佳3~90mgKOH/g。若構成單位(B)的含量超過30質量%,則有聚合物著色之情形。
聚合物中,構成單位(C)之含量為45~90質量%、較佳50~85質量%。亦即,構成單位(C)係聚合物中含有較多的構成單位。藉由含有較多的構成單位(C),可使聚烷二醇鏈緊密配置。因此,若作為高分子分散劑之聚合物吸附於碳材料,則緊密配置的聚烷二醇鏈成為立體阻礙,妨礙碳材料彼此間接近,可使碳材料穩定地分散。
若聚合物中的構成單位(C)之含量未滿45質量%,則未形成充分的立體阻礙,難以提高分散性。另一方面,若構成單位(C)之含量超過90質量%,則屬於大分子單體之單體C的反應性稍低,故有未聚合而殘存的情形。
聚合物中,構成單位(D)之含量為0.5~20質量%、較佳0.6~16質量%。若構成單位(D)之含量超過0.5質量%,則因其他構成單位的含量相對減少,故作為分散劑的機能降低。
單體A、單體B及單體C分別由一般式(A-1)、一般式(B-1)、及一般式(C-1)所示,且單體D含有α-甲基苯乙烯時,則即使碳材料為高濃度仍不易再凝集,可作成為更穩定分散的碳材料分散液,故較佳。
作為高分子分散劑所使用的聚合物中,利用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的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w)係5,000~20,000、較佳10,000~15,000。若聚合物的數量平均分子量未滿5,000,則由屬於大分子單體之單體C所衍生的構成單位(C)之導入量變少,無法獲得充分之分散穩定性。另一方面,若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超過20,000,則使碳材料分散所必要之高分子分散劑量變得過多,所得碳材料分散液之黏度過度提高。
屬於高分子分散劑之聚合物可利用習知公知方法進行合成。可藉由例如:習知公知的自由基聚合法;使用硫醇等鏈轉移劑調整分子量的聚合法、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法)、可逆性加成斷裂鏈轉移聚合法(RAFT法)、氮氧自由基調控聚合法(NMP法)、有機碲法(TERP法)、碘轉移聚合法(ITP法)、可逆轉移觸媒聚合法(RTCP法)、可逆觸媒媒介聚合法(RCMP法)等活性自由基聚合法;進行合成。其中,從可使主鏈之分子量整齊,且利用添加方法作成A-B嵌段共聚物而言,較佳係活性自由基聚合法。
聚合可為熱聚合及光聚合之任一者,亦可將偶氮系自由基產生劑、過氧化物系自由基產生劑、光敏化劑等添加於聚合反應系統中。聚合形式可為無溶劑、溶液聚合、及乳化聚合之任一者,其中較佳係溶液聚合。藉由將與碳材料分散液所使用之有機溶劑相同的有機溶劑用於溶液聚合,可將聚合反應後之聚合物直接使用於碳材料分散液,故較佳。
例如藉由將前述各單體進行溶液聚合,可獲得目標聚合物(高分子分散劑)。又,藉由於使單體B~D進行聚合所得之反應溶液中,添加氯化苄、氯化萘基甲烷、氯化乙炔甲烷、氯化芘基甲烷、溴化萘基甲烷等鹵化烷基,將構成單位(B)中之胺基進行四級銨鹽化,可將構成單位(B)轉換為構成單位(A)。進而,藉由添加雙(三氟甲碸)醯亞胺鋰鹽、雙(七氟丁碸)醯亞胺鋰鹽等,可將構成四級銨鹽之陰離子(Cl -、Br -)進行離子交換。
相對於碳材料100質量份,分散劑之固形份換算的含量較佳係依10~500質量份的範圍使用、更佳30~500質量份。又,碳材料分散液中之碳材料含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佳係5質量%以下。碳材料分散液中之分散劑的含量較佳為30質量%以下、更佳15質量%以下。藉由將分散劑相對於碳材料的含量設為上述範圍,可作成使碳材料更穩定分散的碳材料分散液。相對於碳材料,若分散劑過少,則分散劑無法充分被覆碳材料表面,有分散性稍不足的情形。另一方面,相對於碳材料,若分散劑過多,則碳材料分散液容易增黏,且有固形份中之碳材料之比率相對變低的情形。又,在將分散液使用為油墨或塗佈材的情況,有所形成之塗膜之強度或導電性等物性稍降低的情形。
(添加劑等) 碳材料分散液中可進一步含有添加劑或樹脂等。作為添加劑,可舉例如水溶性染料、顏料、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氧化劑、均塗劑、消泡劑、防腐劑、防霉劑、光聚合起始劑、其他的顏料分散劑等。作為樹脂,可舉例如聚烯烴樹脂、聚鹵化烯烴樹脂、聚酯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醚樹脂、聚乙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乙烯醇樹脂、聚甲基丙烯酸酯樹脂、聚胺基甲酸酯樹脂、聚環氧樹脂、聚酚樹脂、聚脲樹脂、聚醚碸樹脂等。
於碳材料分散液中,配合濕潤及分散步驟所使用之裝置,較佳係含有消泡劑作為添加劑。若含有消泡劑,可抑制分散處理時之起泡,故分散處理時所賦予之剪切力或衝突力等有效作用,可作成分散性更優越的分散液。
(碳材料分散液) 含有奈米碳管之碳材料的分散液的吸光度,係由波長300nm起至1,000nm呈現和緩曲線。其中,此曲線(吸光度曲線)係視奈米碳管之分散狀態而大幅變化。例如,短波長側之吸光度係在經微分散之奈米碳管量較多時顯示較大值。另一方面,長波長側之吸光度係在奈米碳管之凝集物量較多時顯示較大值。從而,將短波長側之吸光度(A L)除以長波長側之吸光度(A H)所得的吸光度比(A L/A H)係較佳地反映出液媒體中之碳材料分散狀態。亦即,奈米碳管越細微且均勻分散,則吸光度比越大,奈米碳管若凝集則吸光度比較小。
作為基準之波長W M,係設為短波長側之波長W L、與長波長側之波長W H的中央值(W M=(W L+W H)/2)。由於中央值附近之波長區域中,幾乎不受到碳材料分散狀態的影響,故適合作為評價碳材料分散性的基準。
短波長側之波長W L為由350~550nm之範圍內、較佳350~450nm之範圍內、更佳350~400nm之範圍內任意選擇。上述範圍內之波長下的吸光度係變化明確,雜訊或特異之波峰變化少,可穩定地進行測定。若未滿350nm,則微粒子所造成之光吸收及散射不規則地造成影響,隨著分散進行而波峰大幅變化,難以作為正確指標。另一方面,若超過550nm,則吸光度之變化變得不明確。
長波長側之波長W H為由650~850nm之範圍內、較佳700~850nm之範圍內、更佳700~800nm之範圍內任意選擇。若為上述範圍內之波長,則可確認吸收成分之比例少、散射成分之比例多的粒子的吸光度。又,雜訊或特異之波峰變化少,可穩定地進行測定。若超過850nm,則波峰中混入雜訊而難以測定正確值。另一方面,未滿650nm時,則為不適合作為指標的範圍。
波長W L與波長W H的差較佳為100nm以上、更佳200nm以上。藉由將波長W L與波長W H的差設為100nm以上,可更正確地讀取碳材料之分散性。若波長W L與波長W H的差過小,則有難以精度佳地評價碳材料分散狀態的情形。
分散液之吸光度係視碳材料含量(濃度)而變動。因此,將分散液稀釋而測定所調製之稀薄分散液的吸光度。作為稀釋分散液的稀釋液,較佳係除了不含碳材料以外,使用與對象之碳材料分散液相同組成的空白液。藉由使用此種空白液,可抑制因微粒子之擴散、再凝集、及環境對吸光度的影響,且不易受到屬於使用為分散劑之高分子分散劑的影響,可更正確地測定吸光度。
為了正確地測定吸光度,通常,試料液(稀薄分散液)中之碳材料含量較佳設為0.001~0.01質量%的範圍。若超過0.01質量%,則測定時穿透之雷射散射光量少,有難以正確測定的情形。另一方面,若未滿0.001質量%,則吸光度之值變得過小,難以進行正確的評價或比較。
藉由含有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而得的稀薄分散液於波長W M的吸光度為1.2~2.2、更佳1.5~2.0。若稀薄分散液於波長W M的吸光度未滿1.2,則難以判斷分散狀態。另一方面,超過2.2之吸光度係難以正確地測定。
稀薄分散液中,波長W L之吸光度A L相對於波長W H之吸光度A H的比(A L/A H)值係視波長W H及W L而變動。例如,波長W L=380nm及波長W H=780nm時之「A L/A H」值為「1.60」的情況下,波長W L=400nm及波長W H=700nm時之「A L/A H」值為「1.44」,波長W L=350nm及波長W H=800nm時之「A L/A H」值為「1.78」。又,波長W L=380nm及波長W H=780nm時之「A L/A H」值為「1.65」的情況下,波長W L=400nm及波長W H=700nm時之「A L/A H」值為「1.48」,波長W L=350nm及波長W H=800nm時之「A L/A H」值為「1.85」。
波長W L下之分散液的吸光度,係成為碳材料分散狀態之指標的物性值。另一方面,波長W H下之分散液的吸光度,係成為碳材料凝集狀態之指標的物性值。以波長W L及W H之中央值的波長W M為基準,於以此波長W M的吸光度成為1.2~2.2的方式藉由含有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所得的稀薄分散液中,得到波長W L之吸光度A L相對於波長W H之吸光度A H的比(A L/A H)的值,則可正確地評價此分散液中之碳材料分散狀態。
分散液係在波長W L為380nm、波長W H為780nm、及波長W M為580nm,波長W M下之吸光度為1.5~2.0(較佳1.8±0.02)的情況下,吸光度A L相對於吸光度A H的比(A 380/A 780)較佳為1.60以上、更佳1.65以上。藉由將吸光度比(A 380/A 780)值設為上述範圍,則即使碳材料或分散劑之種類及添加量發生變動,仍可作成實質上不含粗大凝集物、黏度穩定性更優越的分散液。
若吸光度比(A 380/A 780)之值過小,則由於並非奈米碳管細微且均勻分散的狀態,故分散液之黏度穩定性低、含有較多粗大凝集物。吸光度比(A 380/A 780)為1.40以上之本發明分散液,係依使包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細微且均勻分散的狀態含有,黏度穩定性良好,且實質上不含粗大凝集物,即使含有細微之凝集物仍為極少量。
在進行分散處理而使碳材料分散於液媒體中的情況,於分散處理之初期階段,由於液媒體中存在較多之碳材料凝集物,故吸光度比較小。然後,隨著分散處理進行,分散劑吸附於奈米碳管,凝集物逐漸分解而吸光度比增大。若凝集物之短邊尺寸未滿100μm,則吸光度比(A 380/A 780)成為1.60以上。若進一步進行分散處理,奈米碳管於液媒體中成為更均勻分散的狀態,吸光度比(A 380/A 780)成為1.65以上。然而,若過度地進行分散處理,則構造遭破壞之奈米碳管發生再凝集,吸光度比(A 380/A 780)降低而成為未滿1.40。
本發明之分散液係即使經過長期間仍黏度不易改變,黏度穩定性(貯藏穩定性)優越。具體而言,以剛調製(分散)後之分散液之25℃的黏度(mPa‧s)為基準,於室溫(25℃)條件下經過10日後之分散液之25℃的黏度(mPa‧s)的變化率通常為15%以下、更佳10%以下、又更佳5%以下。
若於分散液中存在短邊100μm以上之凝集物,在將分散液應用於各種用途時,則難以發揮奈米碳管之導電性或熱傳導性等原有性能,且發生凝集物之成長或沉澱而黏度穩定性及貯藏穩定性容易降低。例如,若將含有短邊100μm以上之凝集物的分散液使用為塗佈材,則有難以進行均勻塗佈的傾向。相對地,本發明分散液實質上不含有由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所形成的粗大凝集物。具體而言,對剛調製(分散)後之分散液及於室溫(25℃)條件下經過10日後之分散液,使用光學顯微鏡,依200倍之倍率觀察5次,短邊100μm以上之凝集物通常完全未確認到。較佳係短邊20μm以上之凝集物之數(平均值)於每1次觀察中為10個以上。更佳係短邊20μm以上之凝集物之數(平均值)於每1次觀察中為1個以上且未滿10個,特佳係短邊20μm以上之凝集物為即使觀察5次仍均未確認到。
(碳材料分散液之製造方法) 碳材料分散液係使用分散劑,將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依照習知方法於液媒體中事先濕潤後,使其分散則可製造。例如可使用磁性攪拌機攪拌、分散機攪拌、利用三輥進行混練、超音波分散、珠磨機分散、使用乳化裝置、高壓均質機等的濕潤方法及分散方法。由步驟簡便而言,較佳係藉由磁性攪拌機、分散機及均質機進行攪拌使其濕潤,更佳係組合高壓均質機使其分散。例如,較佳係藉由使用小粒徑珠球之珠磨機進行分散。又,考慮到對奈米碳管等碳材料之損傷,亦可組合濕潤攪拌與高分散的方法。
<製品> 上述本發明之碳材料分散液係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實質上不發生粗大凝集物而良好分散,黏度穩定性優越。因此,可活用此種特性而提供以下所示製品。亦即,可提供含有上述碳材料分散液的塗料、油墨、塗佈劑、樹脂成形品材料、導電性材料、熱傳導性材料及抗靜電材料之任一種的製品(第1製品)。又,可提供具備由上述碳材料分散液所形成之皮膜的電池材料及機械零件之任一種製品(第2製品)。
作為調製塗料或油墨的方法,例如有:以成為塗料組成或油墨組成之方式,將溶劑、樹脂、及各種添加物等添加於分散液中的方法;或於市售塗料或油墨中添加分散液的方法等。作為製造分散了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的樹脂成形品的方法,例如有:將熔融狀態之樹脂材料與分散液混合後,去除液媒體的方法;或對微粉末狀態之樹脂材料添加分散液後,將液媒體去除或使碳材料析出的方法等。 [實施例]
以下根據實施例具體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等實施例。又,實施例、比較例中之「份」及「%」係在未特別限定之前提下為質量基準。
<材料準備> 準備以下所示碳材料、分散劑及消泡劑。
(碳材料) [奈米碳管(CNT)] ‧CNT-A:多層CNT,平均徑30~50nm,平均長5~12μm,商品名「s40」,SUSN公司製 ‧CNT-B:多層CNT,平均徑15nm,平均長3μm,商品名「VGCF-X」,昭和電工公司製 ‧CNT-C:多層CNT,平均徑9.5nm,平均長1.5μm,商品名「NC7000」,nanocyl公司製 ‧CNT-D:多層CNT,平均徑14~16nm,平均長90~100μm,商品名「K-nanos 400T」,KUMHO公司製 ‧CNT-E:多層CNT,平均徑6~9nm,平均長100~200μm,商品名「JENOTUBE 8c」,JEIO公司製 ‧CNT-F:多層CNT,平均徑5~7nm,平均長50~150μm,商品名「JENOTUBE 6A」,JEIO公司製 ‧CNT-G:單層CNT,平均徑3~5nm,平均長100~600μm,商品名「SG-101」,日本ZEON公司製
[碳黑(CB)] ‧平均粒徑23nm
(分散劑) ‧分散劑a:商品名「DYSPERBYK-2012」,BYK-Chemie公司製,固形份40% ‧分散劑b:商品名「DYSPERBYK-102」,BYK-Chemie公司製,固形份99% ‧分散劑c:商品名「DYSPERBYK-9077」,BYK-Chemie公司製,固形份100% ‧分散劑d:商品名「FLOWLEN GW-1500」,共榮社化學公司製,固形份100% ‧分散劑e:商品名「Dispex Ultra PA 4550」,BASF公司製,固形份50% ‧分散劑f:商品名「TEGODispers 670」,Evonik公司製,固形份40% ‧分散劑g:十二基硫酸鈉(界面活性劑),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 ‧分散劑h:商品名「SUNROSE F01MC」,日本製紙公司製,羧甲基纖維素鈉鹽,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7~13mPa‧s,醚化度0.65~0.75
(消泡劑) ‧商品名「BYK-028」,BYK-Chemie公司製
<分散劑之製造> 依以下所示程序製造分散劑A1~A3、分散劑B1~B3及分散劑C1~C3。
(分散劑A1) (a)大分子單體之合成 於安裝了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點滴漏斗的反應裝置中,裝入單末端胺基化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單甲基醚共聚合體(M41)(商品名「GENAMIN M41/2000」、CLARIANT公司製,實測胺值26.4mgKOH/g)142.5份(0.067mol)並攪拌。於點滴漏斗中裝入甲基丙烯酸-2-異氰酸基乙酯(MOI)(商品名「Karenz MOI」、昭和電工公司製)10.4份(0.067mol),歷時30分鐘滴下於藉由水浴冷卻之反應裝置內。取樣反應液一部分施行IR測定,確認到由MOI衍生的異氰酸酯基的吸收消失、及脲鍵生成。又,生成物胺值為0.2mgKOH/g,確認到胺基與異氰酸酯基的反應幾乎完成。又,胺值係利用電位差自動滴定裝置,使用0.1mol/L 2-丙醇性鹽酸溶液進行測定。藉由以上,確認到生成了於其單末端鍵結了甲基丙烯醯基的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共聚合體(MC-1)。利用以四氫呋喃(THF)為展開溶媒的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所測定的MC-1的聚苯乙烯換算之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2,800,分子量分佈(PDI=重量平均分子量(Mw)/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1.09。MC-1係相當於一般式(1)所示單體2的大分子單體,重複單位數n 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 T之1/2以上。
(b)分散劑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氮導入管的反應裝置中,裝入二乙二醇單丁基醚(BDG)95份、MC-1 70份、α-甲基苯乙烯(αMS)2.5份、苯乙烯(St)10.5份、及4-乙烯基吡啶(4VP)17份,一邊進行氮吹泡一邊加溫至75℃。在到達70℃時,添加2,2'-偶氮雙(異丁酸)二甲酯(V-601)(商品名「V-601」、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5份,於75℃進行4小時聚合。進一步追加2.5份V-601,於75℃進行4小時聚合,得到含有聚合物(分散劑A1)的液體。分散劑A1(聚合物)之Mn為9,600、PDI為1.83,峰頂分子量(PT)為22,700,幾乎未確認到來自使用為原料之MC-1的波峰。又,分散劑A1之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86.2mgKOH/g。使用水分計所測定之、含有分散劑A1之液體的固形份為50.4%。
(分散劑A2)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點滴漏斗的反應裝置中,裝入分散劑A1 100份。添加BDG 30份稀釋後,於室溫攪拌10分鐘予以均勻化,得到溶液。於所得溶液中存在來自4VP之胺基0.081mol。將含有BDG10.25g及氯化苄(BzCl)10.25g(0.081mol)的溶液於室溫下、由點滴漏斗歷時30分鐘滴下。滴下後,加溫至80℃並維持5小時,得到含有聚合物(分散劑A2)的液體。所得之含有分散劑A2的液體的固形份為40.2%。又,分散劑A2之胺值為幾乎0mgKOH/g,得知反應定量性地進行而來自4VP之所有胺基已四級銨鹽化。
(分散劑A3)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氮導入管的反應裝置中,裝入BDG 95.0份、MC-1 70份、αMS 2.5份、St 10.4份、甲基丙烯酸(MAA)7.7份、及4VP 9.4份,一邊進行氮吹泡一邊加溫至75℃。在到達70℃時,添加V-601 5份,於75℃進行4小時聚合。進一步追加2.5份V-601,於75℃進行4小時聚合,得到含有聚合物(分散劑A3)的液體。分散劑A3(聚合物)之Mn為11,900、PDI為1.88,PT為25,900,幾乎未確認到來自使用為原料之MC-1的波峰。又,分散劑A3之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50.0mgKOH/g,酸值(樹脂純度換算)為50.0mgKOH/g。此聚合物係於其構造中具有胺基與羧基的兩性離子性之高分子分散劑。含有分散劑A3之液體的固形份為50.9%。
(高分子分散劑B1之合成) (a)大分子單體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點滴漏斗的反應裝置中,裝入單末端胺基化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單甲基醚共聚合體(商品名「Jeffamine M2005」、Huntsman公司製、胺值(實測):28.05mgKOH/g)(M2005)400份(0.2mol)、以及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PGMAc)256.32份,於室溫攪拌10分鐘而均勻化。在另一容器中裝入甲基丙烯酸2-異氰酸基乙酯(商品名「Karenz MOI」、昭和電工公司製)(MOI)31.04份(0.2mol)、及PGMAc31.04份,調製得混合液。使用點滴漏斗將所調製的混合液歷時30分鐘滴下於反應裝置內。於剛開始滴下後觀測到和緩的發熱。取樣並施行IR測定,確認到來自MOI的異氰酸酯基的吸收消失、與脲鍵生成,確認到生成了具有α,β-不飽和鍵的大分子單體(A)。使用乾燥機以140℃進行加熱直到達到恆量為止,進行測定及算出之固形份為60.0%。以下依此方法測定及算出固形份。以所得大分子單體(A)作為「MAC-1」。藉由GPC(展開溶媒:四氫呋喃)所測定的聚苯乙烯換算之MAC-1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 1)為3,500。以下依此條件測定各種聚合物的分子量。
(b)高分子分散劑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氮導入管的反應裝置中,裝入PGMAc 30.8份、MAC-1 179.6份、α-甲基苯乙烯(αMS)3.0份、苯乙烯(St)25.2份、及甲基丙烯酸2-(N,N-二甲胺基)乙酯(DMAEMA)18.0份,一邊進行氮吹泡一邊加溫至70℃。添加2,2'-偶氮雙(異丁酸)二甲酯(商品名「V-601」、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V-601)3.0份,於70℃進行4小時聚合。進一步添加V-601 0.5份,於70℃下進行4小時聚合而得到聚合物(分散劑B1)溶液。分散劑B1(聚合物)之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6,400、分子量分佈(分散度(PDI))為2.2,幾乎未確認到來自使用為原料之MAC-1的波峰。又,含有分散劑B1之溶液的固形份為60.8%。進而使用電位差自動滴定裝置,以0.1N鹽酸/異丙醇溶液作為滴定液所測定的聚合物之胺值為41.9 mgKOH/g。以下依此條件測定各種聚合物的胺值。
(高分子分散劑B2之合成) (a)大分子單體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點滴漏斗的反應裝置中,裝入單末端胺基化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單甲基醚共聚合體(商品名「Jeffamine M2005」、Huntsman公司製、m+n=35(m=29、n=6)、實測胺值28.05mgKOH/g)(M2005)100份(0.05mol)、丙二醇單甲基醚醋酸酯(PGMAc)100份,於室溫攪拌10分鐘而均勻化。在另一容器中裝入甲基丙烯酸2-異氰酸基乙酯(商品名「Karenz MOI」、昭和電工公司製)(MOI)7.75份(0.05mol)、及PGMAc7.75份,調製得混合液。將所調製的混合液歷時30分鐘滴下於反應裝置內。取樣並施行IR測定,確認到來自MOI的異氰酸酯基的消失、與脲鍵生成。又,利用電位差自動滴定裝置,使用0.1mol/L 2-丙醇性鹽酸溶液測定的生成物之胺值為0.1mgKOH/g。藉此,確認到胺基與異氰酸酯基的反應幾乎完成。所獲得生成物係在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單甲醚(PPG/PEG)的單末端鍵結了甲基丙烯醯基的大分子單體(MCR-1)。使用水分計所測定MCR-1溶液的固形份係50.0%。又,利用以四氫呋喃(THF)為展開溶液的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所測定之MCR-1的聚苯乙烯換算的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3,400。
(b)高分子分散劑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氮導入管的反應裝置中,裝入PGMAc 77.5份、MCR-1溶液215.5份、α-甲基苯乙烯(αMS)1.8份、及甲基丙烯酸2-(N,N-二甲胺基)乙酯(DMAEMA)44.3份(0.281mol),一邊進行氮吹泡一邊加溫。在內溫到達70℃時,添加2,2'-偶氮雙(異丁酸)二甲酯(商品名「V-601」、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V-601)3.0份,加溫至75℃進行4小時聚合。添加V-601 0.5份,於75℃下再進行4小時聚合。取樣反應溶液的一部分進行測定,生成物的Mn為7,900、分散度(PDI)為1.65、峰頂分子量(PT)為13,500,幾乎未確認到來自MCR-1的波峰。反應溶液的固形份為50.2%。又,生成物的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102.9mgKOH/g。
將PGMAc 7.8份與氯化苄(BzCl)35.7份(0.2819mol)的溶液,在室溫條件下歷時30分鐘滴下。滴下後,加溫至80℃並維持5小時,獲得含高分子分散劑B2的溶液。高分子分散劑B2之Mn為8,000、PDI為1.53、PT為13,700。含高分子分散劑B2之溶液的固形份為50.2%。高分子分散劑B2的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幾乎0mgKOH/g,確認到幾乎定量地進行反應。所得高分子分散劑B2係將來自DMAEMA之胺基之幾乎100%利用BzCl施行了四級鹽化的樹脂。
(高分子分散劑B3之合成) 於安裝有攪拌機、迴流冷凝器、溫度計、及氮導入管的反應裝置中,裝入PGMAc 44.3份、MCR-1溶液216份、αMS 1.8份、苯乙烯(St)12.5份、及DMAEMA 31.7份(0.202mol),一邊進行氮吹泡一邊加溫。在內溫到達70℃時,添加V-601 3.0份,加溫至75℃進行4小時聚合。添加V-601 0.5份,於75℃下再進行4小時聚合。取樣反應溶液的一部分進行測定,生成物的Mn為11,200、PDI為1.86、PT為20,700,幾乎未確認到來自MCR-1的波峰。反應溶液的固形份為50.1%。又,生成物的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104.5mgKOH/g。
除了取代BzCl,使用1-氯甲基芘(CMP)12.6份(0.050mol)以外,其餘與上述B2合成例之情況同樣進行四級鹽化反應,得到含高分子分散劑B3的溶液。高分子分散劑B3之Mn為11,500、PDI為1.85、PT為20,800。含高分子分散劑B3之溶液的固形份為50.2%。高分子分散劑B3的胺值(樹脂純度換算)為53.5mgKOH/g。所得高分子分散劑B3係將來自DMAEMA之胺基之25%利用CMP施行了四級鹽化的樹脂。
(分散劑C1) 於具備攪拌機之1L不鏽鋼容器中裝入異丙醇(IPA)400g及水60g,一邊對不鏽鋼容器進行冷卻、一邊投入氫氧化鈉(純度98%)10g。將溶液冷卻至25℃以下後,於攪拌下投入粉碎木漿20g。接著,於15~25℃攪拌混合(絲光化)60分鐘,調製鹼性纖維素。接著,一邊冷卻不鏽鋼容器並保持於15~25℃,一邊投入單氯乙酸/異丙醇=1:2之混合溶液30g,攪拌混合15分鐘。接著,一邊加溫不鏽鋼容器,一邊歷時30分鐘使溶液溫度升溫至70℃。於65~75℃攪拌45分鐘進行醚化反應。反應結束後,藉由乙酸中和未反應之氫氧化鈉,分離生成物。藉由70%甲醇水溶液進行洗淨而去除副產物。將生成物進行乾燥及粉碎,得到羧甲基纖維素鈉鹽(C1)。將所得羧甲基纖維素鈉鹽之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及醚化度示於表1。
(分散劑C2、C3) 除了如表1般變更醚化之反應時間以外,其餘藉由與分散劑C1相同的方法製造羧甲基纖維素鈉鹽(C2、C3)。將各自之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及醚化度示於表1。
醚化度係參考油化學38(11), 962-967, 1989年記載之合成洗劑JIS相關物質試驗方法進行測定。具體而言,精稱羧甲基纖維素鈉鹽約1g並置入於瓷製坩堝中後,以不超過600℃之溫度(550~590℃左右)加熱1小時進行灰化。冷卻至室溫後,連同坩堝整個移至500mL燒杯中並添加水250mL。添加0.05mol/L硫酸水溶液50mL並煮沸30分鐘。冷卻至室溫後,使用0.1mol/L氫氧化鈉對未反應之酸進行滴定。指示劑係使用酚酞。將滴定所使用之0.1mol/L氫氧化鈉量設為「X」mL,由以下式算出醚化度(DS)。 醚化度(DS)=162X/(10000-80X)
[表1]
   醚化反應時間 (min) 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 (mPa‧s) 醚化度 (DS)
分散劑C1 45 271 0.61
分散劑C2 90 98 0.76
分散劑C3 120 31 0.84
<測定及評價方法> (吸光度之測定及吸光度比之計算) 準備除了不含碳材料以外,與分散液相同組成的空白液。使用所準備之空白液測定基礎線後,測定試料液之吸光度。試料液之吸光度係使用具備光徑長10mm之石英製槽的分光光度計(商品名「日立分光光度計U-3310型」,Hitachi High-Tech Science公司製)進行測定。關於由空白液進行之稀釋,係根據稀釋倍率之變化,作成描繪了波長580nm下之吸光度的標準曲線,算出上述吸光度成為1.8±0.02的稀釋倍率,藉此準備稀釋為目標濃度的分散液。又,亦可於分散前之階段調整為目標之碳成分濃度,或於初期之調配階段調整為滿足上述吸光度之碳成分濃度並進行分散。具體之試料液作成方法係首先於塑膠瓶(聚乙烯製瓶)採集分散液,並根據藉由標準曲線所求得之稀釋倍率,添加適量空白液。使用試管震盪器(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製)攪拌30秒,得到波長580nm之吸光度A 580為1.8±0.02的試料液。測定所得試料液之波長380nm之吸光度A 380及波長780nm之吸光度A 780,並算出吸光度比(A 380/A 780)。又,關於使用高揮發性之有機溶劑而調製的分散液,係對石英製槽加蓋而測定吸光度。
(分散液之評價) [黏度之測定及黏度穩定性之評價] 使用具備1∘34'×R24之轉子的E型黏度計,依溫度25℃、轉子旋轉速度100rpm之條件,測定剛分散後之分散液及10日後(於室溫下靜置10日後)之分散液的黏度。又,黏度未滿25mPa‧s之分散液係使用商品名「VISCOMETER TVE-25L」(東機產業公司製)測定黏度。又,黏度25mPa‧s以上之分散液係使用商品名「VISCOMETER TVE-25H」(東機產業公司製)測定黏度。然後,依以下所示評價基準評價分散液之黏度穩定性。 ◎:以剛分散後之黏度為基準,10日後之黏度變化率為未滿5% ○:以剛分散後之黏度為基準,10日後之黏度變化率為5%以上且未滿10% △:以剛分散後之黏度為基準,10日後之黏度變化率為10%以上且未滿15% ╳:以剛分散後之黏度為基準,10日後之黏度變化率為15%以上
[凝集物觀察] 於塑膠瓶(聚乙烯製瓶)採集分散液,並依碳材料濃度成為0.1質量%之方式添加空白液予以稀釋。使用試管震盪器(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製)攪拌30秒,得到稀釋液。將所得稀釋液30μL滴下至載玻片上,載置蓋玻片後,使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有無凝集物(200倍)。針對剛分散後之分散液及10日後(於室溫下靜置10日後)之分散液,分別製作5次滴下至載玻片的樣本並觀察,依以下所示評價基準評價有無凝集物。 ◎:於5次觀察中,未確認到任何短邊20μm以上的凝集物。 ○:短邊20μm以上的凝集物的數量(平均值)係每1次觀察中為1個以上且未滿10個;於5次觀察中,未確認到任何短邊100μm以上的凝集物。 △:短邊20μm以上的凝集物的數量(平均值)係每1次觀察中為10個以上;於5次觀察中,未確認到任何短邊100μm以上的凝集物。 ╳:於5次觀察中,確認到1個以上之短邊100μm以上的凝集物。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1)> (實施例1~17、比較例1~9) 將表2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1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2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添加平均徑0.8mm之氧化鋯珠球200份,使用Scandex(Scandex公司製),進行表2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其後,將氧化鋯珠球分離去除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2。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3。
[表2]
   CNT 分散劑 消泡劑 IPA 分散裝置 處理 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實施例1 A 1.2 a 1.2 0.08 2.0 35.52 Scandex 0.5 1.673
實施例2 A 1.2 a 1.2 0.08 2.0 35.52 Scandex 1 1.816
實施例3 A 1.2 a 1.2 0.08 2.0 35.52 Scandex 2 1.821
實施例4 A 1.2 d 0.5 0.08 2.0 36.24 Scandex 2 1.810
實施例5 C 0.4 a 1.0 0.08 2.0 36.52 Scandex 1 1.833
實施例6 C 0.4 a 1.0 0.08 2.0 36.52 Scandex 2 1.857
實施例7 E 0.4 a 2.0 0.08 2.0 35.52 Scandex 2 1.797
實施例8 E 0.4 a 2.0 0.08 2.0 35.52 Scandex 6 1.843
實施例9 E 0.4 d 0.8 0.08 2.0 36.72 Scandex 6 1.854
實施例10 A 1.2 A1 2.4 - - 36.4 Scandex 1 1.634
實施例11 A 1.2 A2 2.9 - - 35.9 Scandex 1 1.640
實施例12 A 1.2 A1 2.4 0.08 - 36.32 Scandex 1 1.813
實施例13 A 1.2 A1 2.4 0.08 2.0 34.32 Scandex 1 1.794
實施例14 A 1.2 A1 1.0 0.08 2.0 35.72 Scandex 1 1.807
實施例15 A 1.2 A2 1.2 0.08 2.0 35.52 Scandex 1 1.809
實施例16 A 1.2 A1 1.0 0.08 2.0 35.72 Scandex 2 1.829
實施例17 A 1.2 A2 1.2 0.08 2.0 35.52 Scandex 2 1.831
比較例1 A 1.2 a 1.2 0.08 2.0 35.52 Scandex 3 1.590
比較例2 A 1.2 a 1.2 0.08 2.0 35.52 Scandex 4 1.373
比較例3 C 0.4 a 1.0 0.08 2.0 36.52 Scandex 0.5 1.555
比較例4 C 0.4 a 1.0 0.08 2.0 36.52 Scandex 12 1.495
比較例5 E 0.4 a 2.0 0.08 2.0 35.52 Scandex 1 1.560
比較例6 E 0.4 b 2.0 0.08 2.0 35.52 Scandex 2 1.251
比較例7 E 0.4 b 2.0 0.08 2.0 35.52 Scandex 6 1.249
比較例8 A 1.2 A1 0.5 0.08 2.0 36.22 Scandex 1 1.402
比較例9 A 1.2 A1 1.0 0.08 2.0 35.72 Scandex 6 1.456
[表3]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1 8.7 9.2
實施例2 2.1 2.1
實施例3 2.0 2.0
實施例4 2.0 1.9
實施例5 4.7 4.9
實施例6 3.1 3.1
實施例7 44.8 41.6
實施例8 11.0 10.6
實施例9 10.2 9.9
實施例10 4.6 5.0
實施例11 3.6 3.9
實施例12 2.3 2.3
實施例13 2.5 2.6
實施例14 1.9 1.9
實施例15 1.8 1.8
實施例16 1.8 1.8
實施例17 1.8 1.8
比較例1 35.0 30.0
比較例2 51.9 42.4
比較例3 44.8 49.5
比較例4 72.7 86.4
比較例5 95.7 108.4
比較例6 11.2 8.6
比較例7 16.2 11.6
比較例8 14.0 16.7
比較例9 40.0 35.0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2)> (實施例18~24、比較例10~12) 將表4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1/4G砂研磨機(AIMEX公司製)之容器中。以分散器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4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添加平均徑0.5mm之氧化鋯珠球1,000份,於依速度900rpm攪拌下,使用砂研磨機進行表4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其後,將氧化鋯珠球分離去除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4。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5。
[表4]
   CNT 分散劑 消泡劑 IPA 分散裝置 處理 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實施例18 A 12.5 a 12.5 0.25 - 224.75 砂研磨機 2 1.729
實施例19 A 25.0 a 25.0 0.25 - 199.75 砂研磨機 2 1.699
實施例20 C 2.5 a 6.25 0.25 12.5 228.5 砂研磨機 8 1.637
實施例21 C 2.5 a 6.25 0.25 12.5 228.5 砂研磨機 10 1.681
實施例22 C 2.5 a 6.25 0.25 12.5 228.5 砂研磨機 15 1.715
實施例23 E 2.0 a 10.0 0.25 12.5 225.25 砂研磨機 10 1.622
實施例24 E 2.0 a 10.0 0.25 12.5 225.25 砂研磨機 15 1.692
比較例10 C 2.5 a 6.25 0.25 12.5 228.5 砂研磨機 5 1.443
比較例11 C 2.5 a 6.25 0.25 12.5 228.5 砂研磨機 30 1.564
比較例12 E 2.0 a 10.0 0.25 12.5 225.25 砂研磨機 8 1.576
[表5]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18 2.4 2.4
實施例19 9.1 8.8
實施例20 12.6 13.5
實施例21 5.8 5.4
實施例22 3.1 3.1
實施例23 22.6 24.4
實施例24 19.0 18.5
比較例10 35.1 30.7 ×
比較例11 56.2 70.8 × ×
比較例12 32.1 35.5 ×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3)> (實施例25及26、比較例13) 將表6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6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輸出300W之超音波均質機(GINSEN公司製),進行表6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分散處理中係使用磁性攪拌機於冰冷下進行攪拌。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6。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7。
[表6]
   CNT 分散劑 消泡劑 IPA 分散裝置 處理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量 (份)
實施例25 E 0.8 a 4.0 0.1 5.0 90.1 超音波均質機 0.5 1.701
實施例26 E 0.8 a 4.0 0.1 5.0 90.1 超音波均質機 2.5 1.771
比較例13 E 0.8 a 4.0 0.1 5.0 90.1 超音波均質機 4 1.533
[表7]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25 13.7 14.5
實施例26 4.0 4.2
比較例13 98.7 122.0 × ×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4)> (實施例27~29、32~41、參考例30、31、比較例14~22) 將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3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進行高壓處理2次。其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進行表8所示處理次數之高壓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8。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9。又,比較例17中由於相對於CNT之分散劑量過少、或CNT未崩解,於腔室內發生堵塞,故於途中放棄處理。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5)> (實施例42) 將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後,使用均質機(SMT公司製)進行處理2次。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3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進行高壓處理2次。其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進行表8所示處理次數之高壓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8。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9。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6)> (比較例23及24) 將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8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高剪切混合機(Silverson公司製),依周速8,000rpm進行攪拌處理10分鐘。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進行表8所示處理次數之高壓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8。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9。
[表8]
   CNT 分散劑 處理裝置 處理 次數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濕潤步驟 分散處理
實施例27 E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5 1.768
實施例28 D 1.0 a 2.5 96.5 高壓均質機 5 1.772
實施例29 F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5 1.731
實施例30 F 1.0 a 6.25 92.75 高壓均質機 5 1.780
實施例31 F 1.0 a 7.5 91.5 高壓均質機 5 1.786
實施例32 E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3 1.681
實施例33 E 1.0 d 2.0 97.0 高壓均質機 3 1.692
實施例34 E 1.0 e 4.0 95.0 高壓均質機 3 1.645
實施例35 E 1.0 A1 4.0 95.0 高壓均質機 5 1.840
實施例36 E 1.0 A2 5.0 94.0 高壓均質機 5 1.841
實施例37 E 1.0 A3 4.0 95.0 高壓均質機 5 1.844
實施例38 E 1.0 h 1.0 98.0 高壓均質機 5 1.800
實施例39 E 1.0 C1 0.5 98.5 高壓均質機 5 1.824
實施例40 E 1.0 C2 0.5 98.5 高壓均質機 5 1.848
實施例41 E 1.0 C3 0.5 98.5 高壓均質機 5 1.851
實施例42 E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2 1.681
比較例14 F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0 1.290
比較例15 F 1.0 a 6.25 92.75 高壓均質機 0 1.476
比較例16 F 1.0 a 7.5 91.5 高壓均質機 0 1.516
比較例17 F 1.0 a 1.0 98.0 高壓均質機 0 -
比較例18 E 1.0 a 5.0 94.0 高壓均質機 0 1.355
比較例19 E 1.0 d 2.0 97.0 高壓均質機 0 1.376
比較例20 E 1.0 e 4.0 95.0 高壓均質機 0 1.293
比較例21 E 1.0 A3 4.0 95.0 高壓均質機 0 1.409
比較例22 E 1.0 h 1.0 98.0 高壓均質機 0 1.411
比較例23 E 1.0 a 5.0 94.0 高剪切 混合機 高壓均 質機 5 1.588
比較例24 E 1.0 h 1.0 98.0 高剪切 混合機 高壓均 質機 5 1.566
✽:分散處理之處理次數
[表9]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27 9.6 9.4
實施例28 2.6 2.7
實施例29 62.4 59.2
實施例30 46.1 45.7
實施例31 13.6 13.5
實施例32 28.9 27.2
實施例33 25.0 23.7
實施例34 58.6 53.1
實施例35 21.5 21.0
實施例36 16.8 16.6
實施例37 14.9 14.8
實施例38 118.3 119.1
實施例39 1467.0 1411.0
實施例40 499.7 504.9
實施例41 168.8 171.1
實施例42 28.6 27.1
比較例14 78.1 112.0 × ×
比較例15 63.8 76.5 × ×
比較例16 42.9 50.2 × ×
比較例17 - - - -
比較例18 38.7 55.1 × ×
比較例19 44.9 54.3 × ×
比較例20 45.1 56.8 × ×
比較例21 91.5 106.2 × ×
比較例22 194.9 161.7 × ×
比較例23 11.5 10.2
比較例24 152.7 136.0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7)> (實施例43~47、比較例25~29及32) 除了設為表10所示條件以外,與上述實施例27~41、比較例14~22之情況同樣進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0。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1。
<分散液(水性)之調製及評價(8)> (比較例30及31) 將表10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0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3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進行高壓處理2次,得到比較例30之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0。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1。進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欲對比較例31之分散液進行高壓分散處理。然而,由於分散液黏度過高、或腔室內發生堵塞,於途中放棄處理。
[表10]
   CNT CNT CB 分散劑 分散劑 處理裝置 處理次數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量 (份) 濕潤 步驟 分散 處理
實施例43 A 1.5 E 0.5 - a 4.0 - - 94.0 高壓均質機 3 1.762
實施例44 E 0.8 G 0.2 - a 5.0 - - 94.0 高壓均質機 5 1.789
實施例45 E 1.0 - - - a 2.5 e 2.0 94.5 高壓均質機 5 1.733
實施例46 E 0.8 G 0.2 - a 4.0 g 1.0 94.0 高壓均質機 5 1.753
實施例47 E 1.5 - - 1.5 a 11.5 - - 85.5 高壓均質機 5 1.737
比較例25 A 1.5 E 0.5 - a 4.0 - - 94.0 高壓均質機 0 1.549
比較例26 A 1.5 E 0.5 - a 4.0 - - 94.0 高壓均質機 10 1.532
比較例27 E 0.8 G 0.2 - a 5.0 - - 94.0 高壓均質機 0 1.266
比較例28 E 0.8 G 0.2 - a 5.0 - - 94.0 高壓均質機 15 1.594
比較例29 E 1.0 - - - a 2.5 e 2.0 94.5 高壓均質機 0 1.367
比較例30 E 1.5 - - - a 7.5 - - 91.0 高壓均質機 0 1.358
比較例31 E 1.5 - - - a 7.5 - - 91.0 高壓均質機 1 -
比較例32 E 1.5 - - 1.5 a 11.5 - - 85.5 高壓均質機 0 1.435
✽:分散處理之處理次數
[表11]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43 11.5 11.3
實施例44 20.7 21.6
實施例45 48.8 46.2
實施例46 25.9 27.9
實施例47 63.8 68.0
比較例25 34.7 39.5 ×
比較例26 39.8 48.6 × ×
比較例27 72.2 86.1 × ×
比較例28 17.3 30.4 × ×
比較例29 81.4 97.7 × ×
比較例30 270.7 224.2 × ×
比較例31 - - - -
比較例32 297.5 386.9 × ×
<分散液(溶劑系)之調製及評價(1)> (實施例48~56、59、60、參考例57、58、比較例33~45) 將表12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1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2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添加平均徑0.5mm之氧化鋯珠球200份,使用Scandex(Scandex公司製),進行表12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其後,將氧化鋯珠球分離去除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2。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3。所使用之液媒體的簡稱之意義如以下所示。 ‧IPA:異丙醇 ‧MEK:甲乙酮 ‧BuOAc:乙酸丁酯 ‧PGMAc:丙二醇單甲基醚乙酸酯 ‧PGME:丙二醇單甲基醚 ‧NMP:N-甲基-2-吡咯啶酮
[表12]
   CNT 分散劑 液媒體 分散裝置 處理 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實施例48 A 1.2 c 0.8 IPA 38.0 Scandex 1 1.693
實施例49 A 1.2 f 2.4 IPA 36.4 Scandex 1 1.698
實施例50 A 1.2 B1 1.2 IPA 37.6 Scandex 0.5 1.629
實施例51 A 1.2 B1 1.2 IPA 37.6 Scandex 1 1.721
實施例52 A 1.2 B2 1.4 IPA 37.4 Scandex 0.5 1.643
實施例53 A 1.2 B2 1.4 IPA 37.4 Scandex 1 1.724
實施例54 A 1.2 B1 1.2 MEK 37.6 Scandex 1 1.716
實施例55 A 1.2 B1 1.2 BuOAc 37.6 Scandex 1 1.707
實施例56 C 0.4 B1 0.7 BuOAc 38.9 Scandex 3 1.728
參考例57 D 0.36 B1 3.0 BuOAc 36.64 Scandex 6 1.776
參考例58 E 0.36 B1 3.0 BuOAc 36.64 Scandex 6 1.770
實施例59 B 0.8 B2 1.6 PGMAc 37.6 Scandex 1 1.654
實施例60 B 0.8 B2 1.6 PGMAc 37.6 Scandex 3 1.716
比較例33 A 1.2 c 0.8 IPA 38.0 Scandex 0.5 1.538
比較例34 A 1.2 f 2.4 IPA 36.4 Scandex 0.5 1.550
比較例35 A 1.2 B1 1.2 IPA 37.6 Scandex 0.25 1.513
比較例36 A 1.2 B1 1.2 MEK 37.6 Scandex 0.25 1.501
比較例37 A 1.2 B1 1.2 BuOAc 37.6 Scandex 0.25 1.495
比較例38 A 1.2 B1 1.2 BuOAc 37.6 Scandex 4 1.480
比較例39 C 0.4 B1 0.7 BuOAc 38.9 Scandex 0.5 1.502
比較例40 D 0.36 B1 3.0 BuOAc 36.64 Scandex 1 1.523
比較例41 E 0.36 B1 3.0 BuOAc 36.64 Scandex 1 1.469
比較例42 E 0.36 B1 1.2 BuOAc 38.44 Scandex 6 1.519
比較例43 E 0.36 c 1.8 BuOAc 37.84 Scandex 6 1.573
比較例44 E 0.36 f 4.5 BuOAc 35.14 Scandex 6 1.586
比較例45 B 0.8 B2 1.6 PGMAc 37.6 Scandex 10 1.531
[表13]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48 4.3 4.5
實施例49 4.6 4.3
實施例50 6.3 6.8
實施例51 3.8 3.9
實施例52 5.9 6.3
實施例53 3.7 3.8
實施例54 1.3 1.4
實施例55 2.2 2.3
實施例56 3.5 3.6
參考例57 18.9 19.3
參考例58 75.2 77.7
實施例59 5.6 6.0
實施例60 4.3 4.3
比較例33 29.3 34.3 × ×
比較例34 40.2 45.5 ×
比較例35 27.3 33.4 × ×
比較例36 15.8 19.8 × ×
比較例37 23.7 29.3 × ×
比較例38 26.9 36.9 ×
比較例39 10.6 13.4 × ×
比較例40 66.9 85.2 × ×
比較例41 272.0 356.0 × ×
比較例42 109.0 81.4 × ×
比較例43 26.8 41.0 × ×
比較例44 36.3 53.7 × ×
比較例45 52.6 67.2 × ×
<分散液(溶劑系)之調製及評價(2)> (實施例61~69、比較例46~52) 將表14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1/4G砂研磨機(AIMEX公司製)之容器中。以分散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4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添加平均徑0.5mm之氧化鋯珠球1,000份,並於速度900rpm之攪拌下,使用砂研磨機進行表14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其後,將氧化鋯珠球分離去除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4。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5。
[表14]
   CNT 分散劑 液媒體 分散裝置 處理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實施例61 A 7.5 c 4.5 MEK 238.0 砂研磨機 1 1.692
實施例62 A 7.5 c 4.5 甲苯 238.0 砂研磨機 1 1.675
實施例63 A 7.5 c 4.5 PGME 238.0 砂研磨機 0.5 1.697
實施例64 A 7.5 c 4.5 PGME 238.0 砂研磨機 1 1.710
實施例65 A 7.5 c 4.5 PGME 238.0 砂研磨機 2 1.720
實施例66 A 7.5 c 4.5 PGME 238.0 砂研磨機 3 1.712
實施例67 A 12.5 c 7.5 PGME 230.0 砂研磨機 3 1.718
實施例68 A 12.5 B1 12.5 PGME 225.0 砂研磨機 3 1.726
實施例69 C 2.5 B1 4.5 PGME 243.0 砂研磨機 10 1.724
比較例46 A 12.5 c 7.5 MEK 230.0 砂研磨機 0.25 1.503
比較例47 A 12.5 c 7.5 甲苯 230.0 砂研磨機 0.25 1.479
比較例48 A 12.5 c 7.5 PGME 230.0 砂研磨機 0.25 1.508
比較例49 A 12.5 c 7.5 PGME 230.0 砂研磨機 10 1.470
比較例50 A 12.5 B1 12.5 PGME 225.0 砂研磨機 10 1.551
比較例51 C 2.5 B1 4.5 PGME 243.0 砂研磨機 5 1.488
比較例52 C 2.5 c 2.5 PGME 245.0 砂研磨機 10 1.551
[表15]
   黏度(mPa‧s) 黏度 穩定性 凝集物 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61 2.5 2.7
實施例62 3.8 4.2
實施例63 5.8 6.0
實施例64 5.3 5.5
實施例65 4.4 4.8
實施例66 4.1 4.4
實施例67 8.4 9.1
實施例68 7.4 7.6
實施例69 18.1 18.4
比較例46 14.0 17.0 × ×
比較例47 21.1 24.5 × ×
比較例48 29.3 33.4 ×
比較例49 69.6 94.0 × ×
比較例50 44.7 58.6 × ×
比較例51 78.7 95.6 × ×
比較例52 7.9 16.8 × ×
<分散液(溶劑系)之調製及評價(3)> (實施例70~75、比較例53~57) 將表16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6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輸出300W之超音波均質機(GINSEN公司製),進行表16所示處理時間之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分散處理中係使用磁性攪拌機於冰冷下進行攪拌。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6。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7。
[表16]
   CNT 分散劑 液媒體 分散裝置 處理時間 (h)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實施例70 A 3.0 c 1.8 PGME 95.2 超音波均質機 1 1.728
實施例71 A 3.0 c 1.8 NMP 95.2 超音波均質機 1 1.733
實施例72 A 3.0 B3 3.6 PGME 93.4 超音波均質機 1 1.736
實施例73 A 3.0 B3 3.6 PGMAc 93.4 超音波均質機 1 1.738
實施例74 B 2.0 B3 3.2 PGMAc 94.8 超音波均質機 1 1.638
實施例75 B 2.0 B3 4.0 PGMAc 94.0 超音波均質機 1 1.745
比較例53 A 3.0 c 1.8 PGME 95.2 超音波均質機 0.25 1.517
比較例54 A 3.0 c 1.8 NMP 95.2 超音波均質機 0.25 1.521
比較例55 A 3.0 c 1.8 NMP 95.2 超音波均質機 4 1.476
比較例56 A 3.0 B3 3.6 PGME 93.4 超音波均質機 0.25 1.540
比較例57 B 2.0 B3 2.4 PGMAc 95.6 超音波均質機 1 1.552
[表17]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70 3.5 3.9
實施例71 3.2 3.6
實施例72 3.3 3.6
實施例73 1.9 2.1
實施例74 5.8 6.2
實施例75 4.1 4.4
比較例53 22.2 27.6 × ×
比較例54 21.3 25.4 × ×
比較例55 39.2 50.2 ×
比較例56 18.0 21.7 × ×
比較例57 13.1 16.8 × ×
<分散液(溶劑系)之調製及評價(4)> (實施例76~81、參考例82~85、比較例58~64) 將表18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8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3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進行高壓處理2次。其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進行表18所示處理次數之高壓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8。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9。又,比較例64中由於分散劑不適於CNT、或CNT未崩解,於腔室內發生堵塞,故於途中放棄處理。
(參考例86) 將表18所示種類及量之各成分(CNT以外)裝入至容量200mL塑膠瓶(聚乙烯製瓶)中。以磁性攪拌機攪拌至均勻後,添加表18所示種類及量之CNT並再攪拌後,使用均質機(SMT公司製)進行處理2次。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3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進行高壓處理2次。其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進行表18所示處理次數之高壓分散處理而得到分散液。將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示於表18。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的測定結果、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示於表19。
[表18]
   CNT 分散劑 液媒體 處理裝置 處理 次數 吸光度比 (A 380/A 780)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種類 量 (份) 濕潤 步驟 分散 處理
實施例76 A 3.0 c 1.8 PGME 95.2 高壓均質機 5 1.732
實施例77 A 3.0 c 1.8 NMP 95.2 高壓均質機 5 1.736
實施例78 A 3.0 B1 3.0 NMP 94.0 高壓均質機 5 1.753
實施例79 A 3.0 B2 3.5 NMP 93.5 高壓均質機 5 1.766
實施例80 A 3.0 B3 3.6 NMP 93.4 高壓均質機 5 1.757
實施例81 C 1.0 B1 1.7 NMP 97.3 高壓均質機 5 1.769
參考例82 D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5 1.793
參考例83 E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3 1.675
參考例84 E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5 1.786
參考例85 E 1.0 B2 10.0 NMP 89.0 高壓均質機 5 1.791
參考例86 E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2 1.675
比較例58 A 3.0 c 1.8 PGME 95.2 高壓均質機 0 1.501
比較例59 A 3.0 c 1.8 NMP 95.2 高壓均質機 0 1.512
比較例60 A 3.0 B1 3.0 NMP 94.0 高壓均質機 0 1.538
比較例61 C 1.0 B1 1.7 NMP 97.3 高壓均質機 0 1.497
比較例62 D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0 1.501
比較例63 E 1.0 B1 8.5 NMP 90.5 高壓均質機 0 1.436
比較例64 E 1.0 c 5.0 NMP 94.0 高壓均質機 - -
✽:分散處理之處理次數
[表19]
   黏度(mPa‧s) 黏度穩定性 凝集物觀察
剛分散後 10日後
實施例76 3.8 4.1
實施例77 3.5 3.7
實施例78 2.8 2.9
實施例79 2.7 2.7
實施例80 2.7 2.8
實施例81 4.2 4.1
參考例82 7.3 7.0
參考例83 76.9 86.1
參考例84 27.0 28.1
參考例85 25.6 26.6
參考例86 76.8 86.0
比較例58 24.2 28.8 × ×
比較例59 22.9 26.7 × ×
比較例60 18.5 21.0 ×
比較例61 14.9 16.6 ×
比較例62 26.2 29.1 ×
比較例63 96.8 138.4 × ×
比較例64 - - - -
如以上,藉由依吸光度比(A 380/A 780)成為1.60以上之方式進行分散處理,則即使組成或分散製程不同,仍可使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的原有性能充分發揮,可得到黏度穩定性優越、且實質上未觀察到凝集物的分散液。
(應用例1-1:規模增大時之製造方法) 將分散劑a 1,000份及水8,800份裝入至容量20L不鏽鋼容器中。以分散機攪拌至均勻,於攪拌下逐次少量添加CNT-E 200份後,再攪拌1小時。使用均質機(SMT公司製),依循環形式進行相當於4次行程的處理而充分混合。接著,使用具備內徑0.44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常光公司製),依處理壓力2~50MPa之條件以循環形式、相當於10次行程之時間進行高壓處理。其後,使用具備內徑0.1mm噴嘴之高壓均質機(Sugino Machine公司製),依處理壓力150MPa之條件,以循環形式、相當於5次行程之時間進行高壓處理。所得分散液之吸光度比(A 380/A 780)成為1.811。又,所得分散液之黏度為9.1mPa‧s、10日後黏度為8.8mPa‧s。黏度穩定性的評價結果、及凝集物觀察結果均為「◎」。
(應用例2-1:電池材料(負極)) 製造鋰離子電池之負極時,使用以下材料。 [負極活性劑] ‧石墨烯(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 ‧一氧化矽(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 [黏結劑] ‧10%聚丙烯酸水溶液(商品名「CLPA-C07」,富士軟片和光純藥公司製) ‧羧甲基纖維素(商品名「CMC DAICEL2200」,DAICEL MIRAIZU公司製)
將一氧化矽15份、石墨烯85份、實施例37製造之分散液3份、10%聚丙烯酸水溶液30份、及羧甲基纖維素2份,使用行星式混合機進行混合,以得到負極材料之乾燥後之基重量成為15mg/cm 2的方式,使用施用器將負極材料塗佈於厚20μm銅箔上。放入於設定為120℃之烤箱中30分鐘使其乾燥後,藉由輥壓器進行軋延得到負極。所得負極之體積電阻率為0.2Ω‧cm。
(應用例2-2:電池材料(負極)) 除了使用比較例21製造之分散液以外,其餘與上述應用例2-1同樣地製造負極。所製造之負極之體積電阻率為0.6Ω‧cm。由以上可知,藉由使用分散評價良好的分散液,可製造體積電阻率之值較小的負極。
(應用例3-1:抗靜電塗佈劑) 將實施例37製造之分散液100g及高分子黏結劑(商品名「NeoPac R-9699」,楠本化成公司製,丙烯酸胺基甲酸乙酯樹脂)100g、及純水800g裝入塑膠杯中,以分散器進行攪拌得到抗靜電塗佈劑。將所得抗靜電塗佈劑於厚38μm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東麗製)表面上,依乾燥後之塗膜成為0.5μm之方式,使用棒塗機進行塗佈。放入於設定為80℃之烤箱中10分鐘使其乾燥後,得到抗靜電塗佈膜。所得薄膜之表面電阻率為7×10 7Ω/cm 2
(應用例3-2:抗靜電塗佈劑) 除了使用比較例21製造之分散液以外,其餘與上述應用例3-1同樣地製造抗靜電塗佈膜。所製造之薄膜之表面電阻率為9×10 8Ω/cm 2。由以上可知,藉由使用分散評價良好的分散液,可製造表面電阻率之值較小的抗靜電塗佈膜。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碳材料分散液可用作為顯示高導電性或高熱傳導性等特性的塗料、油墨、樹脂成形品等的構成材料,並適合於電池材料、電子零件盤、IC晶片用蓋、電磁波屏障、汽車用構件、機器人用零件等各種用途。

Claims (7)

  1. 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係含有含奈米碳管之碳材料、液媒體及分散劑者,但排除含有揮發性鹽者,相對於上述碳材料100質量份,上述分散劑之固形份換算之含量為204質量份以下;以380nm之波長WL、與780nm之波長WH的中央值之580nm之波長WM的吸光度成為1.8±0.02的方式,藉由含有上述液媒體之稀釋液進行稀釋所得的稀薄分散液,其上述波長WL之吸光度AL相對於上述波長WH之吸光度AH的比(AL/AH)為1.60以上;上述稀釋液係除了不含有上述碳材料之外,為與上述碳材料分散液相同組成的空白液。
  2. 如請求項1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液媒體為水性媒體;上述分散劑為纖維素衍生物或高分子分散劑;上述纖維素衍生物係1質量%水溶液之黏度為20~500mPa‧s,且醚化度為0.5~0.9;上述高分子分散劑係含有:選自由2-乙烯基吡啶、4-乙烯基吡啶、1-乙烯基咪唑及此等之四級銨鹽所構成群之至少一種單體1所衍生的構成單位(1)5~40質量%;由下述一般式(1)所示單體2所衍生之構成單位(2)50~80質量%;及可與上述單體1及上述單體2進行共聚合之單體3所衍生之構成單位(3)0.5~40質量%;上述單體3係含有α-甲基苯乙烯及(甲基)丙烯酸; 上述高分子分散劑係上述α-甲基苯乙烯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為0.5~5質量%,上述(甲基)丙烯酸所衍生之構成單位的含量為0.5~30質量%,並為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之聚合物;
    Figure 111134828-A0305-02-0070-1
    (上述一般式(1)中,R1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X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R2彼此獨立表示氫原子或甲基,n表示20~100之平均重複單位數,R3表示氫原子或甲基;其中,R2為氫原子之重複單位數nH係全體重複單位數nT之1/2以上)。
  3. 如請求項2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纖維素衍生物為羧甲基纖維素或羧甲基纖維素鈉鹽。
  4. 如請求項1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上述液媒體為有機溶媒;上述分散劑係含有下述一般式(A)所示單體A所衍生之構成單位(A)3~55質量%、下述一般式(B)所示單體B所衍生之構成單位(B)30質量%以下、下述一般式(C)所示單體C所衍生之構成單位(C)45~90質量%、及可與此等單體進行共聚合之單體D所衍生之構成單位(D)0.5~20質量%;上述分散劑係胺值100mgKOH/g以下、數量平均分子量為5,000~20,000的聚合物;
    Figure 111134828-A0305-02-0071-2
    (上述一般式(A)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B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1與R2係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Ar表示苯基、萘基、蒽基或芘基;X表示氯原子、溴原子、雙(三氟甲基)磺醯亞胺或雙(九氟丁磺醯基)醯亞胺;)
    Figure 111134828-A0305-02-0071-3
    (上述一般式(B)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B表示伸乙基或伸丙基;R1與R2彼此獨立表示甲基或乙基;)
    Figure 111134828-A0305-02-0071-4
    (上述一般式(C)中,R表示氫原子或甲基;A表示O或NH;Q表示伸乙基或甲基伸乙基;Y表示O、NHCOO或NHCONH;m與n彼此獨立表示0以上之平均重複單元數,且m+n=20~100;R3表示碳數1~18之烷基、芳基或烷芳基)。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其中,相對 於上述碳材料100質量份,上述分散劑之含量為10質量份以上;上述碳材料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下;上述分散劑之含量為30質量%以下。
  6. 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之使用,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之使用,其用於製造塗料、油墨、塗佈劑、樹脂成形品材料、導電性材料、熱傳導性材料及抗靜電材料之任一種製品。
  7. 一種碳材料分散液之使用,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碳材料分散液之使用,其用於製造具備由碳材料分散液所形成皮膜的電池材料及機械零件的任一種製品。
TW111134828A 2021-10-04 2022-09-15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TWI8223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63553 2021-10-04
JP2021-163553 2021-10-04
JP2022006677A JP7098076B1 (ja) 2021-10-04 2022-01-19 カーボン材料分散液及びその使用
JP2022-006677 2022-01-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9339A TW202319339A (zh) 2023-05-16
TWI822331B true TWI822331B (zh) 2023-11-11

Family

ID=8235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4828A TWI822331B (zh) 2021-10-04 2022-09-15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98076B1 (zh)
KR (1) KR20240064021A (zh)
TW (1) TWI822331B (zh)
WO (1) WO2023058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30269B1 (ja) 2022-07-29 2023-02-28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材料分散液及びその使用
CN115304990B (zh) * 2022-09-07 2023-12-08 广州市佐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泽持久的皮革镀膜剂及其制备方法
JP7194860B1 (ja) * 2022-09-30 2022-12-22 第一工業製薬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用塗料、電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8102A (zh) * 2015-02-25 2017-03-01 Toray Industries 碳奈米管分散液及導電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JP6152924B1 (ja) * 2015-09-18 2017-06-28 東レ株式会社 グラフェン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グラフェン−活物質複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極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
TW201806855A (zh) * 2016-04-27 2018-03-0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碳奈米管分散液、其製造方法及導電性成形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52924U (zh) 1984-09-11 1986-04-09
JP5076319B2 (ja) 2005-08-19 2012-11-21 東レ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
JP2010174084A (ja) 2009-01-28 2010-08-12 Panasonic Corp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を含有するインク
JP5482194B2 (ja) 2009-03-31 2014-04-23 東レ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水性分散液、導電性複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636642A4 (en) 2010-11-05 2017-12-27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nt dispersion liquid, cnt compact, cnt composition, cnt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ach
JP2012218993A (ja) * 2011-04-12 2012-11-12 Panasonic Corp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の水分散液の製造方法
JP2016028109A (ja) 2012-11-13 2016-02-25 保土谷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含有カルボキシメチルセルロースナトリウム水分散液
JP2016204203A (ja) 2015-04-23 2016-12-08 東レ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含有組成物の分散液および導電性成形体
JP6578618B1 (ja) 2018-07-20 2019-09-2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およびその利用
US20210354989A1 (en) 2018-10-31 2021-11-18 Toray Industries, Inc. Graphene dispersion liqui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electrode for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149286A1 (en) * 2019-03-08 2022-05-12 Toray Industries, Inc.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ion, semiconductor element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860740B1 (ja) * 2020-04-27 2021-04-21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電極用組成物、電極膜、および二次電池。
WO2022009805A1 (ja) * 2020-07-09 2022-01-13 大日精化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材料分散液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708102A (zh) * 2015-02-25 2017-03-01 Toray Industries 碳奈米管分散液及導電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JP6152924B1 (ja) * 2015-09-18 2017-06-28 東レ株式会社 グラフェン分散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グラフェン−活物質複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極ペーストの製造方法
TW201806855A (zh) * 2016-04-27 2018-03-01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碳奈米管分散液、其製造方法及導電性成形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54745A (ja) 2023-04-14
WO2023058312A1 (ja) 2023-04-13
JP7098076B1 (ja) 2022-07-08
TW202319339A (zh) 2023-05-16
KR20240064021A (ko) 2024-05-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2331B (zh)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Kong et al. Controlled functionalization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in situ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JP7381757B2 (ja) カーボン材料分散液
CA2924489C (en) High carbon nanotube content fluids
Xia et al.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MWNTs with BA‐MMA‐GMA terpolymer by single‐step grafting technique
WO2007145185A1 (ja) 導電性ポリマー分散液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導電性ポリマー分散液
JP6755218B2 (ja) ナノカーボン分散液
TW202404896A (zh) 碳材料分散液及其使用
TWI820912B (zh) 碳材料分散液之製造方法
CN118103324A (zh) 碳材料分散液和其应用
CN117157358B (zh) 碳材料分散液
JP7262068B1 (ja) カーボン材料分散液及びその使用
JP6985920B2 (ja) ナノカーボン材料用の分散剤組成物
TW202125883A (zh) 石墨烯分散液及正極糊
JP2021075659A (ja) 導電性ポリマー及び導電性ポリマー組成物
WO2023286793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電極用カーボンナノチューブ分散液
JP2022067461A (ja) 樹脂処理カーボン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カーボン材料複合組成物
KR20230169097A (ko) 반도체형 단층 카본 나노튜브 분산액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