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9178B - 帳篷 - Google Patents

帳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9178B
TWI819178B TW108148115A TW108148115A TWI819178B TW I819178 B TWI819178 B TW I819178B TW 108148115 A TW108148115 A TW 108148115A TW 108148115 A TW108148115 A TW 108148115A TW I819178 B TWI819178 B TW I81917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arpaulin
canopy
tent
aforementioned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8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734A (zh
Inventor
柴田茂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樂格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樂格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樂格氏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047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7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91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917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32Parts,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details, accessories, interi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nts, e.g. guy-line equipment, skirts, thresholds
    • E04H15/58Closures; Awnings; Sunshad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00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5/32Parts, components, construction details, accessories, interior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nts, e.g. guy-line equipment, skirts, thresholds
    • E04H15/54Covers of tents or canopies

Abstract

[目的]本發明可有效利用帳篷之簷篷的下側空間。[構成]帳篷具備有:帳篷本體、簷篷篷布、支撐部及前室部。簷篷篷布連結於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緣部,並受支撐部支撐成在開口的Y方向側成為簷篷。前室部在簷篷篷布的下側受支撐於簷篷篷布及/或是支撐部。前室部具有第1、第2側面篷布及前面篷布之其中至少二片篷布。第1側面篷布相對於開口而位於Y方向側且X方向之其中一側。第2側面篷布相對於開口而位於Y方向側且X’方向側。前面篷布在開口的Y方向側與開口相對向。至少二片篷布在開口的Y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

Description

帳篷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帳篷。
發明背景
習知之帳篷記載於日本特表第2009-515068號公報(參照說明書之段落0030~0032及圖10~圖12)。該帳篷具備有:具有開口的帳篷本體與門部。門部藉由布製的轉軸而連接於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緣部且可開閉該開口。
發明概要
然而,此種帳篷中,如前述之門部被拉起到上側,在與地面略平行的狀態下,藉由一對帳桿支撐,作為簷篷使用。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更有效地利用簷篷之下側空間之新的帳篷。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帳篷具備有:具有開口的帳篷本體、簷篷篷布、支撐部及前室部。簷篷篷布連結於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緣部。支撐部是以簷篷篷布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支撐簷篷篷布。前室部配置於簷篷篷布的下側,且支撐於簷篷篷布及支撐部之至少一者。該前室部具有第1側面篷布、第2側面篷布及前面篷布中之至少二片篷布。第1側面篷布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通過簷 篷篷布的略中心部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線,位於交叉方向的其中一側。該交叉方向可交叉於出方向且略正交於上下方向。第2側面篷布是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假想線位於交叉方向的另外一側。前面篷布是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位於出方向側且與該開口對向。至少二片篷布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在出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
上述帳篷亦可更具備有從上側覆蓋帳篷本體的外篷布。此種情況下,簷篷篷布亦可在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側連結於外篷布,而不是連結於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緣部,但不限定於此。
上述之任一態樣的帳篷所構成的態樣,皆是藉由配置於簷篷之下側之前室部的至少二片篷布,於帳篷本體之開口之出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因此可將該前室空間更有效地利用作為帳篷內空間的延伸空間。
前室部可作成在簷篷篷布的下側被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的構成。
簷篷篷布可作成具有自由端部的構成。該自由端部可作成具有隔有間隔地位於交叉方向上的第1、第2部的構成。支撐部可作成具有第1、第2支柱的構成。第1、第2支柱可作成如下構成:以簷篷篷布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在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支撐簷篷篷布之自由端部的第1、第2部。
前室部可作成具有相對於自由端部的第1、第2部而位於下側的第1、第2部的構成。第1、第2支柱可作成具有:具有上端面的支柱本體;及從支柱本體的上端面朝上方向延伸的突刺部的構成。第1、第2支柱的突刺部可作成貫通前室部的第1、第2部及自由端部的第1、第2部,且第1、第2支柱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從下側支撐前室部之第1、第2部及自由端部之第1、第2部的構成。
帳篷本體可作成更具有開口之交叉方向之其中一側之第1側緣部的構成。第1側緣部亦可在包含出方向及下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此種情 況下,至少二片篷布可包含有第1側面篷布。第1側面篷布的全部可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且位於出方向側。該第1側面篷布可作成為具有為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即開口之入方向側的第1端部的構成。第1側面篷布的第1端部可作成為沿著第1側緣部斜向延伸,且自由裝卸地連結於第1側緣部的構成。
帳篷本體可作成帳篷本體更具有在包含出方向之成分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延長篷布的構成。第1延長篷布可具有開口的第1側緣部。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及第1延長篷布可作成第1側面篷布及第1延長篷布在互相連結的狀態下,支撐於簷篷篷布及支撐部之至少一者的構成。
帳篷本體可作成更具有開口之交叉方向之另外一側的第2側緣部的構成。第2側緣部亦可在包含出方向及下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此種情況下,至少二片篷布除了第1側面篷布,亦可包含有第2側面篷布。第2側面篷布全部亦可相對於帳篷本體之開口而位於出方向側。該第2側面篷布可作成具有為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即開口之入方向側的第1端部的構成。第2側面篷布之第1端部可作成沿著第2側緣部斜向延伸,且自由裝卸地連結於第2側緣部的構成。
帳篷本體可作成更具有第2延長篷布的構成,第2延長篷布是在包含出方向之成分的方向上延伸,且在交叉方向中與第1延長篷布相對向。第2延長篷布可作成具有開口之第2側緣部的構成。此種情況下,可作成在第2側面篷布及第2延長篷布互相連結的狀態下,支撐於簷篷篷布及支撐部之至少一者的構成。
簷篷篷布可作成可將帳篷本體的開口開閉的構成。此種情況下,簷篷篷布可作成在使開口開放的狀態下支撐於支撐部而成為簷篷的構成。簷篷篷布可作成具有交叉方向的第1、第2端部的構成。可作成在簷篷篷布封閉開口的狀態下,簷篷篷布的第1、第2端部沿著開口的第1、第2側緣部延伸的構成。
前室部可作成在簷篷篷布的下側更具有與簷篷篷布相對向的頂篷 篷布的構成。可作成至少二片篷布由頂篷篷布垂下的構成。
頂篷篷布可作成支撐於簷篷篷布及支撐部之至少一者的構成。
上述任一態樣的帳篷可作成更具備將簷篷篷布維持在擴張狀態的擴張框架的構成。
前室空間亦可經由開口而與帳篷本體內連通。
上述任一態樣之帳篷可作成未具備有支撐部的構成。此種情況下,上述任一態樣的簷篷篷布只要是可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構成即可。
T1,T2:帳篷
100:帳篷本體
110:帳篷篷布
111:篷布本體
112:套筒
113:套筒
121:帳桿
122:帳桿
130a:第1延長篷布
130b:第2延長篷布
O:開口
111a:上緣部131a:第1側緣部
131b:第2側緣部
200:簷篷篷布
210:連結端部
220:自由端部
221:第1部
222:第2部
230:套筒
240a:第1固定部
240b:第2固定部
250a:第3固定部
250b:第4固定部
260:第1端部
270:第2端部
280:套環
300:擴張框架
310:帳桿
400:支撐部
410:第1支柱
420:第2支柱
500:前室部
510a:第1側面篷布
511a:第1端部
512a:第2端部
513a:第3端部
510b:第2側面篷布
511b:第1端部
512b:第2端部
513b:第3端部
520:前面篷布
521:第1端部
522:第2端部
523:第3端部
530:頂篷篷布
531a:第1端部
531b:第2端部
532:第3端部
533:第4端部
534:栓扣
535a:第1部
535b:第2部
600:外篷布
α:部分
X,X',Y,Y',Z,Z':方向
圖1A是本發明之實施例1之帳篷從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立體圖,且是顯示前述帳篷之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前室部懸吊於該簷篷篷布下的狀態的圖。
圖1B是前述帳篷之從正面、平面及左側面來看的的立體圖,且是顯示前述帳篷之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前室部懸吊於該簷篷篷布的狀態的圖。
圖2是前述帳篷之圖1A中之α部分的部分放大圖,且是顯示將前述前室部的側面篷布與前述帳篷之帳篷本體之開口的側緣部連結之拉鍊部分地打開的狀態的圖。
圖3A是前述帳篷之從前述前室部及前述支撐部的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放大立體圖。
圖3B是前述帳篷之從前述前室部及前述支撐部的正面、平面及左側面來看的放大立體圖。
圖4A是前述帳篷之前述簷篷篷布之外表面的放大圖。
圖4B是前述帳篷之前述簷篷篷布之內表面的放大圖。
圖5是前述帳篷之從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的立體圖,且顯示前述帳篷之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從該簷篷篷布拆下前室部狀態的圖。
圖6是前述帳篷之從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立體圖,且是顯示前述帳篷的簷篷篷布將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封閉的狀態的圖。
圖7是顯示實施例1之帳篷的第1設計變形例且從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立體圖,且是顯示前述帳篷之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前室部懸吊於該簷篷篷布下的狀態的圖。
圖8是從實施例1之帳篷之第2設計變形例的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立體圖,且是顯示前述帳篷的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前室部懸吊於該簷篷篷布下的狀態的圖。
圖9是從本發明之實施例2之帳篷的正面、平面及右側面來看的立體圖,且是顯示連結於前述帳篷之外篷布的簷篷篷布作為簷篷而受支撐於前述帳篷的支撐部且前室部懸吊於該簷篷篷布下的狀態的圖。
圖10是前述帳篷之外篷布及簷篷篷布的立體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就本發明之實施例1、實施例2及其等之設計變形例進行說明。再者,須留意的是,本發明之後述的實施例及設計變更例的各構成要素只要沒有互相矛盾,則可相互地組合。又,本發明之後述之實施例的各態樣及設計變形例中,構成帳篷之各構成要素的素材、形狀、尺寸、數量及配置等是說明其中一例,只要是可實現同樣的功能,則可任意地變更設計。
[實施例1]
以下,參照圖1A~圖8,說明包含本發明之實施例1及其設計變形 例之複數個實施例的帳篷T1。圖1A~圖6顯示實施例1的帳篷T1。圖7顯示實施例1之帳篷T1的第1設計變形例。圖8顯示實施例1之帳篷T1的第2設計變形例。圖1A、圖1B及圖5~圖8所示之Y-Y’方向是帳篷T1之開口O的出入方向。Y-Y’方向包含為帳篷T1之開口O的出方向的Y方向、與為其相反方向且為帳篷T1之開口O的入方向的Y’方向。圖1A、圖1B及圖5~圖8所示之Z-Z’方向為上下方向。Z-Z’方向包含為上方向的Z方向、與為下方向的Z’方向。圖1A、圖1B及圖5~圖8所示之X-X’方向為交叉方向,與Y-Y’方向略正交且與Z-Z’方向略正交,但只要是與Y-Y’方向交叉且與Z-Z’方向略正交即可。
帳篷T1帳具備有帳篷本體100。帳篷本體100只要具有帳篷篷布110、及在展開狀態下支撐帳篷篷布110的帳篷框架即可。帳篷篷布110是由滌塔夫塔綢(polyester taffeta)、聚酯纖維牛津布(polyester oxford)、尼龍或棉布等所構成之具有可撓性的篷布,且具有:用以出入於帳篷篷布110內外的上述開口O、開口O的上緣部111a、開口O之X方向側的第1側緣部131a、及開口O之X’方向側的第2側緣部131b。帳篷篷布110及帳篷框架具有以下之(1)~(7)之任一構成即可,但不受此所限定。
(1)帳篷篷布110具有略圓頂狀的篷布本體111。於該篷布本體111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在篷布本體111的頂部設置有呈X字形交叉且具可撓性的一對套筒112。帳篷框架具有一對帳桿121。各帳桿121插入對應的套筒112,呈略U字形彎曲。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固定具分別插入於各帳桿121的兩端內並固定。或是,各帳桿121的兩端分別插入設置在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套圈或套環,且抵接於地面。如此,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而維持在呈略圓頂狀展開的狀態。
(2)帳篷篷布110及帳篷框架除了上述(1)的構成之外,還具有以下的構成。在帳篷篷布110之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及/或是Y’方向側的端 部,設置有在平面視圖中在X-X’方向呈圓弧狀延伸且具可撓性的套筒113。帳篷框架具有帳桿122。帳桿122插入至套筒113,並且呈略U字形彎曲。若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則插入至該套筒113之帳桿122的兩端部亦可與插入至篷布本體111之套筒112的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交叉,但亦可不交叉。若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時,插入至該套筒113之帳桿122的兩端部,亦可與插入至篷布本體111之套筒112之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交叉,但亦可不交叉。於帳桿122的兩端內,被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之其它的固定具插入並固定。或是,帳桿122的兩端插入至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之其它的套圈或是套環,並抵接於地面。此種情況下,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122而維持在呈略圓頂狀展開的狀態。再者,若於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時,則該套筒113亦可相對於開口O的上緣部111a配置於Z方向側。
(3)帳篷篷布110具有複數個圓頂部於Y-Y’方向上連接之形狀的篷布本體111(參照圖1A~圖6)。於各圓頂部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在各圓頂部之頂部設置有呈X字形交叉且具可撓性的一對套筒112。即,一對套筒112設置有複數組。帳篷框架具有複數組的一對帳桿121。各組的帳桿121分別插入於各圓頂部的套筒112,並呈略U字形彎曲。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固定具分別插入於各帳桿121的兩端內並固定。或是,各帳桿121之兩端分別插入至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套圈或是套環,並抵接於地面。如此,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而維持在呈上述之形狀展開的狀態。複數個圓頂部包含有在Y-Y’方向中位於前後的第1圓頂部及第2圓頂部。插入至第1圓頂部之一對套筒112的一對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與插入至第2圓頂部之套筒112的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可交叉,但不交叉也無妨。
(4)帳篷篷布110及帳篷框架除了上述(3)的構成之外,具有與上述 (2)同樣的構成。若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則插入至該套筒113之帳桿122的兩端部亦可與插入至篷布本體111之最靠近Y方向側之圓頂部的套筒112的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交叉,但不交叉也無妨。若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則插入至該套筒113之帳桿122的兩端部,亦可與插入至篷布本體111之最靠近Y’方向側之圓頂部的套筒112的帳桿121之Y’方向側的端部交叉,但不交叉也無妨。除此以外之套筒113及帳桿122的構成如上述(2)。此種情況下,帳篷篷布110也是藉由帳桿121、122而維持在呈略圓頂狀展開的狀態。再者,若於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3時,該套筒113亦可相對於開口O的上緣部111a配置於Z方向側。
(5)帳篷篷布110具有略竹輪狀(通道狀)的篷布本體111(參照圖7)。在篷布本體111之外表面或內表面上,於X-X’方向上呈圓弧狀延伸且具可撓性的複數個套筒112在Y-Y’方向上隔著間隔設置。帳篷框架具有複數個帳桿121。帳桿121分別插入於套筒112,並呈略U字形彎曲。於帳桿121之兩端內,分別被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固定具插入、並固定。或是,帳桿121的兩端分別插入至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套圈或套環,並抵接於地面。如此,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而維持在呈略拱狀展開的狀態。再者,若篷布本體111之Y方向側的端部設置有套筒112,則該套筒112可相對於開口O的上緣部111a配置於Z方向側。
(6)帳篷篷布110具有略圓錐狀或多角錐狀的篷布本體111(參照圖8)。帳篷框架具有介於篷布本體111的頂部與地面之間的一個帳桿121(圖8中未圖示。)。從篷布本體111的下端及篷布本體111的中腹部,複數個繩索朝斜下方延伸,該繩索的前端固定於被固定在地面之栓釘等的固定部。如此,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及繩索而維持在呈略圓錐狀或多角錐狀展開的狀態。
(7)帳篷篷布110及帳篷框架除了上述(6)的構成之外,還具有以下 構成。相對於篷布本體111之開口O的上緣部111a,於Z方向側的部分設置有套筒113,其是在平面視圖中於X-X’方向上呈圓弧狀延伸且具可撓性的套筒113。帳篷框架具有帳桿122。帳桿122插入於套筒113,並呈略U字形彎曲。於帳桿122的兩端內,被設置在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其他固定具插入並固定。或是,帳桿122的兩端插入至設置於篷布本體111之下端的其它套圈或套環,並抵接於地面。此種情況下,帳篷篷布110藉由帳桿121、122及繩索而維持在呈略圓錐狀或多角錐狀展開的狀態。
再者,上述帳桿各自可以一個帳桿構成,複數個帳桿在長度方向上自由裝卸地連結者亦無妨。
帳篷篷布110可更進一步具有以下之(8)或(9)的構成,但不限定於此。
(8)帳篷篷布110更具有第1、第2延長篷布130a、130b(參照圖1A~圖2及圖5~圖8)。第1、第2延長篷布130a、130b各自從帳篷篷布110之篷布本體111朝包含Y方向之成分的方向(例如,Y方向、包含Y方向及X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或包含Y方向及X’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延伸。任一種情況都是第1、第2延長篷布130a、130b在X-X’方向上相互對向。此種情況下,第1延長篷布130a之Y方向側的端部成為第1側緣部131a,第2延長篷布130b之Y方向側的端部成為第2側緣部131b,且於第1側緣部131a及第2側緣部131b之間設置有開口O。在位於篷布本體111之第1側緣部131a與第2側緣部131b之間的部分,開口O之上側的緣部成為上緣部111a。第1側緣部131a及第2側緣部131b亦可在包含Y方向及Z’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亦可在Z-Z’方向上延伸。前者的情況是,開口O在前述斜方向上延伸,第1、第2延長篷布130a、130b作成略三角形狀或略梯形即可。後者的情況是,開口O在Z-Z’方向上延伸,第1、第2延長篷布130a、130b作成略矩形即可。
(9)帳篷篷布110之篷布本體111具有Y方向側的篷布部,且於該篷布部設置有開口O(未圖示)。此種情況下,篷布部之開口O在X方向側的緣部成為第1側緣部131a,篷布部之開口O在X’方向側的緣部成為第2側緣部131b,篷布部之開口O之上側的緣部成為上緣部111a。篷布部可在上述斜方向上延伸。此種情況下,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及開口O隨著篷布部的傾斜而在上述斜方向上延伸。或是,篷布部亦可在Z-Z’方向上延伸。此種情況下,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及開口O隨著前述篷布部分而在Z-Z’方向上延伸。
帳篷T1更具備有簷篷篷布200。簷篷篷布200是由滌塔夫塔綢、聚酯纖維牛津布、尼龍或棉布等所構成且具可撓性之圓形或多角形狀(圖1A~圖8中為梯形)的篷布,可相對於帳篷本體100的開口O而在Y方向側擴張作為簷篷。簷篷篷布200具有:連結端部210、自由端部220、X方向側之第1端部260及X方向側之第2端部270。簷篷篷布200的連結端部210連結於篷布本體111之開口O的上緣部111a,並成一體化。簷篷篷布200的連結端部210亦可藉由黏扣等而對開口O之上緣部111a自由裝卸。簷篷篷布200之自由端部220具有在X-X’方向上隔有間隔的第1部221及第2部222。若簷篷篷布200為矩形或梯形,第1部221可作為自由端部220之X方向側的角部,第2部222可作為自由端部220之X’方向側的角部,但不限定於此。
簷篷篷布200成為可開閉開口O(參照圖6)。簷篷篷布200的外形及其尺寸對應於開口O的形狀及其尺寸。在簷篷篷布200將開口O封閉的狀態下,簷篷篷布200的第1端部260、第2端部270沿著該開口O的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延伸且抵接。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如上述之傾斜時的第1端部260、第2端部270的長度,會變得比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如上述在Z-Z’方向上延伸時的第1端部260、第2端部270的長度還長。前者之情況之簷篷篷布200的長度,也變得比後者之情況之簷篷篷布200的長度還長。簷篷篷布200的 第1端部260、第2端部270可藉由拉鍊、黏扣、子母扣等之第1連結機構而可裝卸地連結於該開口O之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但不限定於此。
帳篷T1亦可更具備擴張框架300。擴張框架300只要是可將簷篷篷布200維持在擴張狀態的構成即可。例如,簷篷篷布200及擴張框架300亦可具有以下之(A)、(B)及(C)的任一個構成,亦可具有以下之(A)及(B)的構成,或是(B)及(C)的構成。
在(A)簷篷篷布200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設置有呈X字形交叉且具可撓性的一對套筒230(參照圖1A、圖1B及圖4A~圖7)。又,於簷篷篷布200之連結端部210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對一對套筒230之其中一方之套筒230的一端部,於該套筒230之長度方向的其中一側設置第1固定部240a,對其中一方之套筒230的他端部,於前述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設置有第2固定部240b。進而,於簷篷篷布200之自由端部220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對他方之套筒230的一端部,於該套筒230之長度方向的其中一側設置第3固定部250a,對他方之套筒230的他端部,於前述長度方向的另外一側設置有第4固定部250b。擴張框架300具有一對帳桿310。在一對帳桿310之其中一方之帳桿310插入其中一方之套筒230並呈圓弧狀彎曲的狀態下,該帳桿310的一端部固定於簷篷篷布200的第1固定部240a,且該帳桿310的他端部固定於簷篷篷布200的第2固定部240b。在他方之帳桿310插入他方之套筒230並呈圓弧狀彎曲的狀態下,該帳桿310的一端部固定於簷篷篷布200的第3固定部250a,並且該帳桿310的他端部固定於簷篷篷布200的第4固定部250b(參照圖4A)。如此,簷篷篷布200藉由擴張框架300的帳桿310而維持在擴張狀態。
(B)於簷篷篷布200的外周緣部,設置有未圖示之略環狀的套筒。該套筒是部分截斷。擴張框架300是將插入至套筒之複數個管件組合而成的環狀體,且將簷篷篷布200維持在擴張狀態。
(C)擴張框架300具有未圖示之複數個補強棒。補強棒呈格子狀或短柵狀固定於簷篷篷布200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將簷篷篷布200維持在擴張狀態。
再者,擴張框架300可省略(參照圖8)。
帳篷T1更具備有支撐部400。支撐部400只要是可將簷篷篷布200支撐在擴張狀態者即可。若設置有擴張框架300的話(參照圖1A、圖1B及圖7),則簷篷篷布200藉由擴張框架300而維持擴張狀態,因此支撐部400以簷篷篷布200相對於帳篷本體100的開口O而在Y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支撐簷篷篷布200。若未設置擴張框架300的話(參照圖8),由於簷篷篷布200未維持擴張狀態,因此支撐部400是在將簷篷篷布200朝Y方向拉伸擴張的狀態下,將該簷篷篷布200相對於開口O而在Y方向側支撐,維持簷篷篷布200的擴張狀態。不論有無擴張框架300,支撐部400及簷篷篷布200皆可作成例如以下的構成。再者,以下,不論有無擴張框架300,將簷篷篷布200被支撐部400支撐且成為簷篷的狀態稱為簷篷狀態。簷篷篷布200可以簷篷狀態對地面略平行,但亦可於包含Y方向及Z’方向之成分的方向或包含Y方向及Z方向之成分的方向傾斜。
支撐部400具有第1支柱410及第2支柱420(參照圖5)。第1支柱410及第2支柱420是在Z-Z’方向上延伸的帳桿或棒,且具有:具有上端面的支柱本體、及從該支柱本體的上端面朝Z方向延伸的突刺部。從Z方向側來看(平面視圖中),突刺部的外徑比支柱本體之上端面的外徑還小。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設置有於Z-Z’方向貫通該第1部221、第2部222之未圖示的貫通孔。第1支柱410之突刺部、第2支柱420之突刺部插入至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且第1支柱410的支柱本體、第2支柱420的支柱本體介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與地面之間。第1支柱410之支柱本體的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第2支柱420之支柱本體的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 分是由Z’方向側抵接於簷篷篷布200的第1部221、第2部222並予以支撐。再者,第1支柱410及第2支柱420的支柱本體可作成三腳或四腳。
帳篷T1更具備有前室部500。前室部500支撐於支撐部400及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至少一者,且配置於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的下側。前室部500與簷篷篷布200是分開的個體。
前室部500具有: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當中的至少二片篷布。該至少二片篷布是相對於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在Y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該前室空間是相對於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設置於Z’方向側。
至少二片篷布整體可以網布構成,亦可整體以由滌塔夫塔綢、聚酯纖維牛津布、尼龍或棉布等構成之具可撓性的篷布構成,亦可一部分以前述篷布構成,其他部分以網布構成。
至少二片篷布包含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時(以下,稱為前室部500的第1例。),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是相對於開口O位於Y方向側且彼此在X-X’方向上相對向。第1側面篷布510a是相對於通過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略中心部的假想線L(參照圖5)位於X方向側。第1側面篷布510a可配置於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第1端部260的Z’方向側,亦可配置於比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第1端部260還靠近X’方向側之部分的Z’方向側。第2側面篷布510b相對於假想線L位於X’方向側。第2側面篷布510b亦可配置於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第2端部270的Z’方向側,亦可配置於比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的第2端部270還靠近X’方向側之部分的Z’方向側。
第1側面篷布510a具有:Y’方向側的第1端部511a、Y方向側的第2端部512a、及Z方向側的第3端部513a。第1端部511a藉由拉鍊、黏扣、子母扣等 的第2連結機構,可裝卸地連結於開口O的第1側緣部131a。若第1側緣部131a如上述傾斜時,則第1端部511a沿著第1側緣部131a傾斜地延伸。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510a可為略梯形或略三角形,但不限定於此。若第1側緣部131a如上述朝Z-Z’方向延伸時,則第1端部511a在Z-Z’方向上延伸。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510a可作成略矩形,但不限定於此。
第2側面篷布510b具有:Y’方向側的第1端部511b、Y方向側的第2端部512b、及Z方向側的第3端部513b。第1端部511b藉由上述第2連結機構,可裝卸地連結於開口O的第2側緣部131b。若第2側緣部131b如上述傾斜時,則第1端部511b是沿著第2側緣部131b傾斜地延伸。此種情況下,第2側面篷布510b可為略梯形或略三角形,但不限定於此。若第2側緣部131b如上述在Z-Z’方向上延伸時,則第1端部511b在Z-Z’方向上延伸。此種情況下,第2側面篷布510b可為略矩形,但不限定於此。
前面篷布520相對於開口O位於Y方向側且與開口O相對向。前面篷布520相對於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位於Y方向側,或是第1側面篷布510a與第2側面篷布510b之間。前面篷布520可相對於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的自由端部220配置於Z’方向側,亦可相對於比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200之自由端部220更靠近Y’方向側的部分配置於Z’方向側。
前面篷布520具有:X方向側的第1端部521、X’方向側的第2端部522、及Z方向側的第3端部523。前面篷布520的第1端部521、第2端部522藉由上述第2連結機構,而自由裝卸地連結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2端部512a、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2端部512b,亦可不能裝卸地連結,未連結也無妨。
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內的空間成為前室空間。該前室空間於Y’方向呈開放,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內部。
前面篷布520在其中央設置有於Z-Z’方向上延伸的槽縫,可於前室空間內從該槽縫而完全走出去,但未設置該槽縫也無妨。於該槽縫的兩緣,亦可藉由上述第2連結機構而自由裝卸,但不限定於此。
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以及/或是前面篷布520是如下述(A)及/或者(I)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以及/或是如下述(U)及/或者(E),受支撐於支撐部400。
(A)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及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以及/或是前面篷布520之第3端部523,設置有鉤或T字形的栓扣(toggle)等的一個或複數個被卡合部,在對應於簷篷篷布200之內表面的被卡合部的位置,設置有套環或鉤等的一個或複數個卡合部。
若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及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設置有被卡合部,藉由卡合部鉤掛於對應的被卡合部,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及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懸吊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連結於第1側面篷布510a之第2端部512a及第2側面篷布510b之第2端部512b的前面篷布520受支撐在第1側面篷布510a與第2側面篷布510b之間。
若於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設置有被卡合部,藉由卡合部鉤掛於對應的被卡合部,前面篷布520懸吊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連結於前面篷布520之第1端部521、第2端部522的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受支撐於前面篷布520。
若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及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設置有被卡合部時,藉由卡合部鉤掛於對應的被卡合部,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及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懸吊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
亦可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及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 513b、以及/或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設置卡合部,並且於簷篷篷布200的內面設置有被卡合部。再者,設置有卡合部、以及/或被卡合部的部分可藉由補強篷布等補強,但不限定於此。
(I)在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及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以及/或是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與簷篷篷布200的內面之間,以黏扣或子母扣接合,取代卡合部及被卡合部。藉此也可與上述(A)之任一態樣同樣地,懸吊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
(U)第1側面篷布510a之第3端部513a之Y方向側的部分(以下,稱為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部或前室部500的第1部。)、第2側面篷布510b之第3端部513b之Y方向側的部分(以下,稱為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2部或前室部500的第2部。),配置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Z’方向側。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部、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2部,設置有貫通孔。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第1側面篷布510a之第1部的貫通孔、第2側面篷布510b之第2部的貫通孔,接著插入至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第1支柱410的支柱本體、第2支柱420的支柱本體介於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部、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2部與地面之間。第1支柱410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第2支柱420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從Z’方向側抵接並支撐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部、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2部。
或是,前面篷布520之第3端部523之X方向的端部(以下,稱為前面篷布520的第1部或是前室部500的第1部。)、X’方向的端部(以下,稱為前面篷布520的第2部或是前室部的第2部。)配置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Z’方向側。於前面篷布520的第1部、第2部,設置有貫通孔。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前面篷布520之第1部、第2部的貫通孔,接著插入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第1支柱410的支柱本體、第2支柱420的 支柱本體介於前面篷布520的第1部、第2部與地面之間。第1支柱410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第2支柱420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從Z’方向側抵接並支撐前面篷布520的第1部、第2部。
再者,貫通孔之周圍部分可藉由補強篷布等補強,但不限定於此。
(E)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以及/或是前面篷布520藉由繩索或帶索等,而懸吊支撐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
若至少二片篷布是包含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時(以下,將之稱為前室部500的第2例。),則在前室部500的第1例中,只要省略前面篷布520即可。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2側面篷布510b之間的空間成為前室空間。該前室空間是在Y方向上開放,且於Y’方向開放,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內部。
若至少二片篷布是包含第1側面篷布510a及前面篷布520時(以下,將之稱為前室部500的第3例。),則在前室部500的第1例中,只要省略第2側面篷布510b即可。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510a及前面篷布520之內側的空間成為前室空間。該前室空間是於X’方向開放,且於Y’方向開放,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內部。
若至少二片篷布是具有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時(以下,將之稱為前室部500的第4例。),則前室部500的第1例中,只要省略第1側面篷布510a即可。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之內側的空間成為前室空間。該前室空間於X方向開放,且於Y’方向開放,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內部。
前室部500更可具有頂篷篷布530。頂篷篷布530整體可由網布所構成,整體亦可由以滌塔夫塔綢、聚酯纖維牛津布、尼龍或棉布等所構成之具可撓性的篷布所構成,一部分是以前述篷布構成,其他部分亦可由網布所構成。 頂篷篷布530具有:X方向側的第1端部531a、X’方向側的第2端部531b、Y方向側的第3端部532及Y’方向側的第4端部533。
頂篷篷布530是相對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位於Z’方向側且與該簷篷篷布200的內面相對向。頂篷篷布530與上述(A)及/或者(I)同樣地被懸吊支撐於上述簷篷狀態的簷篷篷布200,以及/或是與上述(U)及/或者(E)同樣地支撐於支撐部400。
在圖3A及圖3B中,頂篷篷布530於一對對角線上貼上或縫上補強篷布,且於該補強篷布設置有上述(A)之複數個栓扣534,於頂篷篷布530的第1部535a、第2部535b也貼上或縫上補強篷布等,且於該補強篷布設置有上述(U)的貫通孔。在圖4B中,於簷篷篷布200的內表面,栓扣534所鉤掛的套環280設置於對應於栓扣534的位置。
若頂篷篷布530與上述(U)同樣地受支撐於支撐部400時,則頂篷篷布530之第3端部532之X方向的端部(以下,稱為頂篷篷布530的第1部或前室部500的第1部。)、X’方向的端部(以下,稱為頂篷篷布530的第2部或前室部的第2部。)配置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Z’方向側。於頂篷篷布530的第1部、第2部,設置有上述(U)的貫通孔。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頂篷篷布530之第1、第2部的貫通孔,接著插入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的支柱本體介於頂篷篷布530之第1、第2部與地面之間。第1支柱410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第2支柱420之支柱本體之上端面之突刺部周圍的部分可從Z’方向側抵接、並支撐於頂篷篷布530的第1、第2部。再者,貫通孔之周圍的部分可由補強篷布等補強,但不限定於此。
再者,頂篷篷布530之Y’方向側的端部亦可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或帳篷本體100的上緣部111a,但不限定於此。
若前室部500具有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前面篷布 520及頂篷篷布530時(以下,將之稱為前室部500的第5例。),頂篷篷布530的第1端部531a、第2端部531b、第3端部532亦可藉由上述第2連結機構,自由裝卸地連結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3端部513a、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3端部513b、前面篷布520的第3端部523,亦可為不能裝卸地連結。此種情況下,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懸吊於頂篷篷布530。如此,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前面篷布520經由頂篷篷布530而支撐於簷篷篷布200及支撐部400之至少一者。
再者,若前室部500具有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頂篷篷布530時,則前室部500的第5例中可省略前面篷布520。若前室部500具有第1側面篷布510a、前面篷布520及頂篷篷布530時,則前室部500的第5例中可省略第2側面篷布510b。若前室部500具有第2側面篷布510b、前面篷布520及頂篷篷布530時,則前室部500的第5例中可省略第1側面篷布510a。
再者,第1側面篷布510a、第2側面篷布510b及/或是與前面篷布520、頂篷篷布530的連結部分,亦可貼上或是縫上補強篷布等來補強,但未補強也無妨。
以下,就帳篷T1之使用方法的一例進行說明。首先,準備帳篷本體100。組裝該帳篷本體100,使之展開。
若在設置有擴張框架300,則利用擴張框架300使簷篷篷布200如上述任一者般擴張。接著,使前室部500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具體而言,將前室部500如上述任一者之(A)及/或是(I),安裝於簷篷篷布200。其後,拉起擴張框架300及簷篷篷布200,並將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利用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使簷篷篷布200及擴張框架300支撐。或是,拉起擴張框架300及簷篷篷布200,並將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前室部500之第1、第2部的 貫通孔、與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利用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使簷篷篷布200、擴張框架300及前室部500支撐。在任一者情況都是藉由簷篷篷布200受支撐於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簷篷篷布200成為上述簷篷狀態,且如前述安裝的前室部500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
在使簷篷篷布200、或是前室部500及簷篷篷布200支撐於第1、第2支柱410、420的前後當中,若上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第1側面篷布510a時,則使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端部511a藉由上述連結機構而連結於開口O的第1側緣部131a。若上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第2側面篷布510b時,則使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1端部511b藉由上述連結機構而連結於開口O的第2側緣部131b。如此,前室部500內的前室空間形成於簷篷篷布200下且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
或是,在利用擴張框架300使簷篷篷布200如上述任一者擴張後,不將前室部500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而是拉起擴張框架300及簷篷篷布200,並且將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並且利用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支撐簷篷篷布200、擴張框架300及前室部500。藉此,簷篷篷布200成為上述簷篷狀態。其後,若上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第1側面篷布510a時,則使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端部511a藉由上述連結機構而連結於開口O的第1側緣部131a。若上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第2側面篷布510b時,則使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1端部511b藉由上述連結機構而連結於開口O的第2側緣部131b。使前室部500如上述(E)安裝於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藉此,前室部500內的前室空間形成於簷篷篷布200下,且經由開口O而連通於帳篷本體100。
若未設置擴張框架300,在拉起簷篷篷布200時,將簷篷篷布200往Y方向拉伸而展開即可,且可維持其狀態,並利用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如上述支撐簷篷篷布200。
利用簷篷篷布200封閉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時,拆下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且從簷篷篷布200及/或是第1、第2支柱410、420拆下前室部500。其後,可利用簷篷篷布200封閉帳篷本體100的開口O。
根據如以上的帳篷T1時,達到以下的技術特徴及效果。
技術特徴及效果(1)
藉由前室部500的至少二片篷布,由於在上述簷篷篷布200的下側且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的Y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因此可將該前室空間更有效地利用作為帳篷本體100之內部空間的延伸空間。
技術特徴及效果(2)
若前室部500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以及,受支撐於支撐部400或者不受支撐時,則在將簷篷篷布200拉起呈簷篷狀態之前,將前室部500先安裝於簷篷篷布200的內表面,藉此在將簷篷篷布200拉起呈簷篷狀態時,可與簷篷篷布200一起拉起前室部500。在該狀態下,可利用支撐部400之第1、第2支柱410、420,支撐簷篷篷布200及前室部500、或是簷篷篷布200。因此,前室部500的安裝變容易。
技術特徴及效果(3)
若前室部500懸吊支撐於簷篷篷布200且未支撐於支撐部400時,則可將簷篷篷布200拉起呈簷篷狀態,並利用支撐部400的第1、第2支柱410、420,使簷篷篷布200支撐後,將前室部500安裝於簷篷篷布200的內表面。在此狀態下前室部500的安裝也會變容易。
技術特徴及效果(4)
若支撐部400的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支撐前室部500及簷篷篷布200時,則將第1支柱410的突刺部、第2支柱420的突刺部,插入至前室部500之第1、第2部的貫通孔及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藉僅使第1支柱410 的支柱本體、第2支柱420的支柱本體介於前室部500的第1、第2部與地面之間,可使第1支柱410、第2支柱420同時支撐前室部500及簷篷篷布200。
技術特徴及效果(5)
若帳篷本體100具有第1延長篷布130a且前室部500具有第1側面篷布510a時,則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端部511a連結於第1延長篷布130a的第1側緣部131a,藉此第1側面篷布510a及第1延長篷布130a受支撐於支撐部400及簷篷篷布200之至少一者。因此,由於將第1延長篷布130a維持在擴張的狀態下,故可減少從第1延長篷布130a往地面延伸的繩索及用以固定該繩索之栓釘等的固定具。特別是,於包含Y方向及Z’方向之成分的方向傾斜之第1側面篷布510a的第1端部511a及第1延長篷布130a的第1側緣部131a連結時,第1延長篷布130a經由第1側面篷布510a而支撐於支撐部400及簷篷篷布200之至少一者的狀態安定。
又,若帳篷本體100具有第2延長篷布130b且前室部500具有第2側面篷布510b時,則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1端部511b連結於第2延長篷布130b的第2側緣部131b,藉此第2側面篷布510b及第2延長篷布130b支撐於支撐部400及簷篷篷布200之至少一者。藉此,由於將第2延長篷布130b維持在擴張的狀態下,可減少從第2延長篷布130b往地面延伸之繩索及用以固定該繩索之栓釘等的固定具。特別是,於包含Y方向及Z’方向之成分的方向傾斜之第2側面篷布510b的第1端部511b及第2延長篷布130b的第2側緣部131b連結時,第2延長篷布130b經由第2側面篷布510b而支撐於支撐部400及簷篷篷布200之至少一者的狀態安定。
技術特徴及效果(6)
若前室部500具有頂篷篷布530時,則頂篷篷布530藉由支撐於簷篷篷布200及支撐部400之至少一者,從頂篷篷布530垂下之前室部500的至少二片篷布也支撐於簷篷篷布200及支撐部400之至少一者。藉此,前室部500的安裝變容易。
技術特徴及效果(7)
若簷篷篷布200為可開閉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的構成時,由於前室部500是分開的個體,藉拆下前室部500,則以簷篷篷布200封閉帳篷本體100的開口O時,前室部500不會妨礙。特別是,若簷篷篷布200的第1端部260、第2端部270以第1連結機構連結於該開口O的第1側緣部131a、第2側緣部131b時,藉拆下前室部500,則前室部500的至少二片篷布不干擾第1連結機構,因此第1連結機構的連結變得容易進行。
[實施例2]
以下,就包含本發明之實施例2及其設計變形例之複數個實施例的帳篷T2,參照圖9及圖10並進行說明。圖9~圖10顯示了實施例2的帳篷T2。圖9中,與帳篷T2同樣地顯示了Y-Y’方向、Z-Z’方向及X-X’方向。圖9所示之X-X’方向與Y-Y’方向略正交且與Z-Z’方向略正交,但只要與Y-Y’方向交叉且與Z-Z’方向略正交即可。
帳篷T2除了:(1)更具備有外篷布600,且(2)簷篷篷布200連結於外篷布600而非帳篷本體100這些點而有不同之外,其他與帳篷T1同樣的構成。因此,以下,僅就該差異點詳細說明,帳篷T2的說明中,與帳篷T1重複的說明予以省略。
外篷布600是以與帳篷本體100之帳篷篷布110同樣素材所構成且具可撓性及防水性的篷布。外篷布600的外形可對應於帳篷篷布110之Z方向側之部分的形狀或全部的形狀。換言之,外篷布600的外形可因應於帳篷篷布110之Z方向側之部分的形狀或全部的形狀而適當變更。再者,圖9及圖10中,外篷布600的外形對應於圖1A及圖1B所示之帳篷本體100之Z方向側之部分的形狀,但當然可作成對應於該帳篷本體100之全體的形狀、圖7所示之帳篷本體100之Z方向側之部分的形狀、圖8所示之帳篷本體100之Z方向側之部分的形狀、圖7所示之帳篷本體100之全體的形狀、或、圖8所示之帳篷本體100之全體的形狀的構成。 外篷布600從Z方向側覆蓋帳篷本體100。
外篷布600亦可藉由從該外篷布600延伸或可裝卸地連接於外篷布600之未圖示的複數個繩索,而固定於地面或樹木等。
簷篷篷布200是在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的Z方向側連結於外篷布600。簷篷篷布200可作成可開閉帳篷本體100之開口O的構成。前室部500是以上述之任一態樣,支撐於簷篷篷布200及支撐部400之至少一者。
即使是如此之帳篷T2的情況,也會發揮與帳篷T1同樣的技術的特徴及效果。
再者,本發明的帳篷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在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範圍內進行任意的設計變更。以下詳述。
本發明之支撐部並非限定於上述第1支柱及第2支柱。例如,本發明之支撐部可為以下之(a)~(c)之任一構成。
(a)支撐部具有第1吸盤及第2吸盤。第1吸盤、第2吸盤具有鉤或繩索。鉤或繩索鉤掛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或是,鉤或繩索鉤掛於簷篷篷布200之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及前室部500之第1、第2部的貫通孔,第1吸盤及第2吸盤吸附於汽車的車頂、獨立小屋(cottage)等之建築物的屋頂。前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口O而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後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口O而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並且支撐該前室部500。
(b)支撐部具有第1卡合部及第2卡合部。第1卡合部、第2卡合部是繩索或繩帶,且穿通於簷篷篷布200的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或是簷篷篷布200的第1部221、第2部222的貫通孔及前室部500之第1、第2部的貫通孔。該繩索或繩帶鉤掛於建築物的一部分、電燈或是樹木等。前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口O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後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 口O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並且支撐該前室部500。
(c)支撐部400是與帳篷T1分開的帳篷。此分開的帳篷是插入並受支撐於設置於簷篷篷布200之自由端部220之未圖示的貫通孔、或是、設置於簷篷篷布200之自由端部220之未圖示的貫通孔及設置於前室部500的貫通孔。前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口O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後者的情況是,支撐部相對於開口O在Y方向側支撐簷篷篷布200並且支撐該前室部500。
本發明的支撐部可省略。此種情況下,藉由擴張框架而擴張的簷篷篷布以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而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載置於汽車、獨立小屋等的建築物、樹木或帳篷等即可,未設置擴張框架的簷篷篷布其自由端部卡合於設置於汽車、獨立小屋等的建築物或帳篷等的卡合部,且被支撐成相對於帳篷本體的開口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即可。
本發明之前室部的第1側面篷布及/或是第2側面篷布可相對於開口而至少部分位於出方向側。因此,第1側面篷布及/或是第2側面篷布亦可是其出方向側的部分相對於開口而配置於出方向側,且其入方向側的部分從開口插入帳篷本體內。本發明之上述之任一態樣的前室部可作成更具有後面篷布的構成。該後面篷布相對於第1側面篷布及/或是第2側面篷布而配置於入方向側、或第1側面篷布與第2側面篷布之間,且亦可配置於比上述簷篷狀態之簷篷篷布之連結端部的下側或連結端部更靠近出方向側之部分的下側。
本發明之帳篷的開口可設置於帳篷篷布之任意處。例如,於帳篷篷布110之篷布本體111的X方向、X’方向或是Y’方向側的篷布部,設置有開口亦無妨。此種情況下,開口的第1、第2側緣部及上緣部可作成與上述(6)同樣的構成。本發明之帳篷可作成具有第1延長篷布及第2延長篷布之任一者的構成。
本發明之帳篷亦可更具備有內帳篷。內帳篷只要配置於上述任一態樣之帳篷本體內即可。內帳篷亦可懸吊支撐於上述任一態樣的帳篷本體。本 發明的帳篷亦可更具有構成上述任一態樣之篷布本體之底面的底面篷布,但不限定於此。
本發明之簷篷篷布只要是在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緣部或帳篷本體之開口的上側連結於外篷布,在開口之出方向側成為簷篷者,即可任意地設計變更。本發明之簷篷篷布並非將開口開閉者,亦可單只作為簷篷使用。此種情況下之簷篷篷布的長度可任意地設定。
再者,本發明之出方向只要是從本發明之帳篷內通過開口而朝帳篷外走出的方向,即可任意地設定。本發明之入方向只要是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即可任意地設定。本發明之交叉方向只要是於出方向交叉,即可任意地設定。
T1:帳篷
100:帳篷本體
110:帳篷篷布
111:篷布本體
112:套筒
113:套筒
121:帳桿
122:帳桿
130a:第1延長篷布
111a:上緣部
131a:第1側緣部
200:簷篷篷布
220:自由端部
230:套筒
300:擴張框架
310:帳桿
420:第2支柱
500:前室部
510a:第1側面篷布
511a:第1端部
512a:第2端部
510b:第2側面篷布
520:前面篷布
521:第1端部
522:第2端部
α:部分
X,X',Y,Y',Z,Z':方向

Claims (12)

  1. 一種帳篷,具備有:帳篷本體,具有開口;簷篷篷布,連結於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的上緣部;支撐部,以前述簷篷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而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支撐前述簷篷篷布;及前室部,與前述簷篷篷布是分開的個體,配置於前述簷篷篷布的下側,且支撐於前述簷篷篷布及前述支撐部之至少一者,前述前室部具有第1側面篷布、第2側面篷布及前面篷布中之至少二片篷布,前述第1側面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通過前述簷篷篷布的略中心部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線,位於交叉方向的其中一側,前述交叉方向是對前述出方向交叉且略正交於前述上下方向,前述第2側面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前述假想線位於前述交叉方向的另外一側,前述前面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而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且與該開口對向,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而在前述出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前述簷篷篷布具有自由端部,且前述自由端部具有隔有間隔地位於前述交叉方向上的第1、第2部,前述前室部具有相對於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位於下側的第1、第2部,前述支撐部具有第1、第2支柱, 前述第1、第2支柱具有:具有上端面的支柱本體;及從前述支柱本體的前述上端面朝上方向延伸的突刺部,前述第1、第2支柱的前述突刺部貫通前述前室部的前述第1、第2部及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且前述第1、第2支柱之前述支柱本體的前述上端面之前述突刺部的周圍部分,從下側支撐前述前室部的前述第1、第2部及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以使前述簷篷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而在前述出方向側成為簷篷。
  2. 如請求項1之帳篷,其中前述帳篷本體更具有前述開口之前述交叉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第1側緣部,且前述第1側緣部在包含前述出方向及下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有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前室部之前述第1側面篷布的全部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位於前述出方向側,前述第1側面篷布具有為前述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即前述開口之入方向側的第1端部,前述第1側面篷布的前述第1端部沿著前述第1側緣部斜向延伸,且自由裝卸地連結於前述第1側緣部。
  3. 如請求項1之帳篷,其中前述前室部在前述簷篷篷布的下側更具有與前述簷篷篷布相對向的頂篷篷布,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由前述頂篷篷布垂下。
  4. 一種帳篷,具備有:帳篷本體,具有開口; 外篷布,從上側覆蓋前述帳篷本體;簷篷篷布,在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的上側連結於前述外篷布;支撐部,以使前述簷篷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而在該開口的出方向側成為簷篷的方式,支撐前述簷篷篷布;及前室部,與前述簷篷篷布是分開的個體,配置於前述簷篷篷布的下側,且支撐於前述簷篷篷布及前述支撐部之至少一者,前述前室部具有第1側面篷布、第2側面篷布及前面篷布中之至少二片篷布,前述第1側面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通過前述簷篷篷布的略中心部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假想線,位於交叉方向的其中一側,前述交叉方向是相對於前述出方向交叉且略正交於前述上下方向,前述第2側面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至少部分地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並且相對於前述假想線位於前述交叉方向的另外一側,前述前面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位於前述出方向側且與該開口對向,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是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在前述出方向側區劃前室空間,前述簷篷篷布具有自由端部,且前述自由端部具有隔有間隔地位於前述交叉方向上的第1、第2部,前述前室部具有相對於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位於下側的第1、第2部,前述支撐部具有第1、第2支柱,前述第1、第2支柱具有:具有上端面的支柱本體;及 從前述支柱本體的前述上端面朝上方向延伸的突刺部,前述第1、第2支柱的前述突刺部貫通前述前室部的前述第1、第2部及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且前述第1、第2支柱之前述支柱本體的前述上端面之前述突刺部的周圍部分,從下側支撐前述前室部的前述第1、第2部及前述自由端部的前述第1、第2部,以使前述簷篷篷布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而在前述出方向側成為簷篷。
  5. 如請求項4之帳篷,其中前述帳篷本體更具有前述開口之前述交叉方向之其中一側的第1側緣部,且前述第1側緣部在包含前述出方向及下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包含有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前室部之前述第1側面篷布的全部相對於前述帳篷本體之前述開口位於前述出方向側,前述第1側面篷布具有為前述出方向之相反方向、即前述開口之入方向側的第1端部,前述第1側面篷布的前述第1端部沿著前述第1側緣部斜向延伸,且自由裝卸地連結於前述第1側緣部。
  6. 如請求項4之帳篷,其中前述前室部在前述簷篷篷布的下側更具有與前述簷篷篷布相對向的頂篷篷布,前述第1側面篷布、前述第2側面篷布及前述前面篷布中之前述至少二片篷布由前述頂篷篷布垂下。
  7. 如請求項1或4之帳篷,其中前述前室部在前述簷篷篷布的下側被懸吊支撐於前述簷篷篷布。
  8. 如請求項1或4之帳篷,其中前述簷篷篷布可將前述帳篷本體的前述開口開閉,且在使前述開口開放的狀態下支撐於前述支撐部而成為前述簷 篷,前述帳篷本體更具有前述開口之前述交叉方向的第1、第2側緣部,前述第1、第2側緣部在包含前述出方向及下方向之成分的斜方向上延伸,前述簷篷篷布具有前述交叉方向的第1、第2端部,在前述簷篷篷布封閉前述開口的狀態下,前述簷篷篷布之前述第1、第2端部沿著前述開口之前述第1、第2側緣部延伸。
  9. 如請求項1或4之帳篷,其更具備將前述簷篷篷布維持在擴張狀態的擴張框架。
  10. 如請求項1或4之帳篷,其中前述前室空間經由前述開口而與前述帳篷本體內連通。
  11. 如請求項2或5之帳篷,其中前述帳篷本體更具有在包含前述出方向之成分的方向上延伸的第1延長篷布,且前述第1延長篷布具有前述開口的前述第1側緣部,前述第1側面篷布及前述第1延長篷布在互相連結的狀態下,支撐於前述簷篷篷布及前述支撐部之至少一者。
  12. 如請求項3或6之帳篷,其中前述頂篷篷布支撐於前述簷篷篷布及前述支撐部之至少一者。
TW108148115A 2019-07-29 2019-12-27 帳篷 TWI8191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38447 2019-07-29
JP2019138447A JP7353620B2 (ja) 2019-07-29 2019-07-29 テン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734A TW202104734A (zh) 2021-02-01
TWI819178B true TWI819178B (zh) 2023-10-21

Family

ID=74560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8115A TWI819178B (zh) 2019-07-29 2019-12-27 帳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353620B2 (zh)
KR (1) KR20210014058A (zh)
TW (1) TWI81917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6618A1 (en) * 2011-01-25 2012-07-26 Reginaldo Arredondo Multi-Use Disaster Relief Tent
TW201307656A (zh) * 2011-08-02 2013-02-16 Logos Corp Kk 帳篷
TWM525377U (zh) * 2016-03-18 2016-07-11 Bin-Shi Huang 可調式外帳結構改良
CN206409020U (zh) * 2016-12-13 2017-08-15 江苏省阿珂姆野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帐篷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26584Y2 (zh) * 1977-06-09 1981-06-24
JPS59101Y2 (ja) * 1981-12-28 1984-01-05 株式会社 トヤマゴ−ルドウイン テント
CA1315643C (en) * 1989-02-20 1993-04-06 John Tsatsos Tent construction
JPH05202642A (ja) * 1991-11-15 1993-08-10 Touhei Shoji Kk テント類用防虫具
JPH0756461Y2 (ja) * 1992-05-07 1995-12-25 シンセイワ株式会社 タープテント
JPH08158707A (ja) * 1994-12-06 1996-06-18 Riken Light Metal Ind Co Ltd テント用フライシ−ト
CA2628307A1 (en) * 2005-11-03 2007-05-18 The Coleman Company, Inc. Tent with hinged door or window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6618A1 (en) * 2011-01-25 2012-07-26 Reginaldo Arredondo Multi-Use Disaster Relief Tent
TW201307656A (zh) * 2011-08-02 2013-02-16 Logos Corp Kk 帳篷
TWM525377U (zh) * 2016-03-18 2016-07-11 Bin-Shi Huang 可調式外帳結構改良
CN206409020U (zh) * 2016-12-13 2017-08-15 江苏省阿珂姆野营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野营帐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4734A (zh) 2021-02-01
JP7353620B2 (ja) 2023-10-02
JP2021021247A (ja) 2021-02-18
KR20210014058A (ko) 2021-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421355A (en) Tent assembly having multiple configurations
AU2005200980B2 (en) Tent with window having an internal shelf
JP2003184349A (ja) エアテント
WO2001048338A1 (en) Unitary, collapsible tri-panel structures__
US11674329B2 (en) Portable containment room
TWI819178B (zh) 帳篷
US8573239B2 (en) Collapsible, portable structure
JP3240454U (ja) テント
KR20100128873A (ko) 천막 연결장치
JP2022190628A (ja) 構造体
KR102008391B1 (ko) 다기능 텐트형 모기장
US11814860B1 (en) Deployable and stowable roof structures for portable shelter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JP2013032638A (ja) テント
JPH0756461Y2 (ja) タープテント
CN213710615U (zh) 可拼接、易收纳野营帐篷
CN213175065U (zh) 一种大型户外帐篷
KR101938561B1 (ko) 연결이 가능한 타프스크린과 이를 이용한 텐트
JP2576900Y2 (ja) テント
DK172124B1 (da) Telt med oversejl
RU2198990C2 (ru) Зонтичная многосекторная оболочка
JP2582815Y2 (ja) タープテント
WO2020101916A1 (en) Portable room with ceiling pockets
JP2008045313A (ja) ドーム型テント
JP2006081850A (ja) 祭事用幔幕
JPH0566170U (ja) メッシュテ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