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3903B - 熔融鍍敷鋼板 - Google Patents

熔融鍍敷鋼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3903B
TWI813903B TW109131296A TW109131296A TWI813903B TW I813903 B TWI813903 B TW I813903B TW 109131296 A TW109131296 A TW 109131296A TW 109131296 A TW109131296 A TW 109131296A TW I813903 B TWI813903 B TW I813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aforementioned
pattern
molten
valu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12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0713A (zh
Inventor
鳥羽哲也
金藤泰平
東新邦彥
森下敦司
橋本茂
安井裕人
中川雄策
小東勇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66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854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66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395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66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854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6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285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製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07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07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3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39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2/12Alumin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26After-trea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15/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 B32B15/01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metal all layers being exclusively metall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8/00Alloys based on zin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8/00Alloys based on zinc
    • C22C18/04Alloys based on zinc with alumin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zinc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3/00Alloys based on magnesium
    • C22C23/04Alloys based on magnesium with zinc or cadmium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2/06Zinc or cadm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3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material to be treated
    • C23C2/36Elongated material
    • C23C2/40Plates; Stri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00Etch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FNON-MECHANICAL REMOVAL OF METALLIC MATERIAL FROM SURFACE;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MULTI-STEP PROCESSES FOR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INVOLVING AT LEAST ONE PROCESS PROVIDED FOR IN CLASS C23 AND AT LEAST ONE PROCESS COVERED BY SUBCLASS C21D OR C22F OR CLASS C25
    • C23F1/00Etch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chemical means
    • C23F1/02Local etch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ating With Molten Metal (AREA)

Abstract

熔融鍍敷鋼板具備:鋼板、與形成於鋼板表面之熔融鍍敷層,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並且在熔融鍍敷層中形成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該第1區域與第2區域係以決定方法1~5中任一種方法決定而得,且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

Description

熔融鍍敷鋼板
本發明有關一種熔融鍍敷鋼板。
本案係依據已於2019年11月29日於日本提申之特願2019-216681號、特願2019-216682號、特願2019-216683號及特願2019-216684號主張優先權,並於此援引其內容。
熔融鍍敷鋼板之耐蝕性佳,其中又以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具備尤佳耐蝕性。此種熔融鍍敷鋼板廣泛使用在建材、家電、汽車領域等各種製造業中,且近年其使用量增加。
而,以在熔融鍍敷鋼板的熔融鍍敷層表面顯現文字、紋樣及設計圖等作為目的,有時會藉由在熔融鍍敷層施行印刷或塗裝等步驟,來將文字、紋樣及設計圖等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
但若在熔融鍍敷層進行印刷或塗裝等步驟,會有用以施加文字或設計等之成本或時間增加之問題。並且,當利用印刷或塗裝將文字或設計等顯現在鍍敷層表面時,不僅會喪失獲得使用者之高度支持的金屬光澤外觀,還會因塗膜本身之歷時劣化或塗膜密著性之歷時劣化的問題而有耐久性變差,文字或設計等隨時間消失之虞。另外,當藉由壓印墨水來將文字或設計等顯現在鍍敷層表面時,雖然成本及時間較可抑制,但會有因墨水而造成熔融鍍敷層之耐蝕性降低的疑慮。此外,當藉由磨削熔融鍍敷層來顯現設計等時,雖設計等之耐久性佳,但因磨削處的熔融鍍敷層厚度大幅減少,故耐蝕性必然會降低,而有鍍敷特性降低之虞。
如下述專利文獻所示,已開發出各種針對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之技術,但仍未有在鍍敷層表面顯現文字或設計等時提升其耐久性之技術。
關於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已存在一種以使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呈現之梨皮狀鍍敷外觀變得更美麗為目的之習知技術。
例如,專利文獻1記載了一種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其具有紋理細緻且平滑光澤部多之梨皮狀外觀,亦即係一種具有每單位面積之白色部個數多而且光澤部面積之比率大之良好梨皮狀外觀之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且專利文獻1記載了將不佳之梨皮狀態呈現為混合存在不定形之白色部與圓形光澤部且以點狀存在於表面之表面外觀的狀態。
而專利文獻2記載了一種Zn-Al-Mg系鍍敷鋼板,其在鍍敷層之厚度方向截面中,在從鍍敷層與基鐵之界面至鍍敷表層之間不存在Al結晶的部分占該截面之寬度方向長度的10%~50%,而提升了鍍敷外觀。
另外,專利文獻3記載了一種成形性佳之熔融鍍鋅鋼板,其鍍敷鋼板表面之中心線平均粗度Ra為0.5~1.5μm,PPI(每1吋(2.54cm)所包含之1.27μm以上大小的波峰數量)為150~300,且Pc(每1cm所包含之0.5μm以上大小的波峰數量)為Pc≧PPI/2.54+10。
此外,專利文獻4記載了一種高耐蝕性熔融鍍鋅鋼板,其藉由使Al/MgZn2/Zn之三元共晶組織細微化,而整體上增加了鍍敷層之光澤度,提升了外觀均勻性。
然而,迄今仍未得知在鍍敷層表面顯現文字等時提升其耐久性且使耐蝕性不降低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許第504323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許第514189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許第3600804號公報
專利文獻4:國際專利公開第2013/002358號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況而作成者,其課題在於提供一種熔融鍍敷鋼板,該熔融鍍敷鋼板可在鍍敷層表面顯現文字或設計等,其等之耐久性佳且耐蝕性亦佳。
本發明主旨如下。
[1]一種熔融鍍敷鋼板,其特徵在於:具備:鋼板、與形成於前述鋼板之表面之熔融鍍敷層;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前述熔融鍍敷層包含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當利用下述決定方法1至5中任一種方法來規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時,前述圖樣部及前述非圖樣部分別由前述第1區域及前述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所構成;並且前述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與前述非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
[決定方法1]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令所得L*值之50點平均為基準L*值,此時,以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2]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以L*值達4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L*值小於4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3]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以所得之Sa達1μm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1μm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4]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前述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以前述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前述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5]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前述圓S係以使前述圓S之內部所含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2]如[1]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4~22質量%與Mg:1~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
[3]如[1]或[2]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更含有Si:0.0001~2質量%。
[4]如[1]至[3]中任一項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更含有以下中之任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且以平均組成計含有合計0.0001~2質量%:Ni、Ti、Zr、Sr、Fe、Sb、Pb、Sn、Ca、Co、Mn、P、B、Bi、Cr、Sc、Y、REM、Hf及C。
[5]如[1]至[4]中任一項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圖樣部係配置成以下形狀: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圖樣部係刻意形成者。
[7]如[1]至[6]中任一項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以前述鋼板兩面合計為30~600g/m2
[8]一種熔融鍍敷鋼板,其特徵在於:具備:鋼板、與形成於前述鋼板之表面之熔融鍍敷層;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前述熔融鍍敷層包含圖樣部及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前述圖樣部及前述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該第1區域與第2區域係以下述決定方法1至5中之任一種方法決定;並且前述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與前述非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
[決定方法1]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令所得L* 值之50點平均為基準L*值,此時,以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2]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以L*值達4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L*值小於4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3]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以所得之Sa達1μm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1μm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4]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前述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以前述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前述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5]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前述圓S係以使前述圓S之內部所含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根據以決定方法1~4特定出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本發明熔融鍍敷鋼板,藉由將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設為30%以上,便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藉此,可提供一種當在熔融鍍敷層表面顯現有文字或設計等時,其等之耐久性佳且耐蝕性亦佳之熔融鍍敷鋼板。
另外,根據以決定方法5特定出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本發明熔融鍍敷鋼板,藉由將熔融鍍敷層表面區分為第1區域與第2區域,該第1區域被包含在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高的部分中,該第2區域被包含在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低的部分中,藉由將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設為30%以上,便可根據邊界線密度的差異來判別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藉此,可提供一種當在熔融鍍敷層表面顯現有文字或設計等時,其等之耐久性佳且耐蝕性亦佳之熔融鍍敷鋼板。
G:重心點
K:假想格線
L:邊界線
M:區域
S:圓
圖1係示意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一例之熔融鍍敷鋼板中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決定方法5)。
圖2係示意圖,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一例之熔融鍍敷鋼板中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
圖3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1-1之第1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4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1-1之第2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5係顯示實施例1之熔融鍍敷鋼板表面之放大俯視圖。
圖6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2-1之第1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7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2-1之第2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8係顯示實施例2之熔融鍍敷鋼板表面之放大俯視圖。
圖9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3-1之圖樣部之放大照片。
圖10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3-1之非圖樣部之放大照片。
圖11係顯示實施例3之熔融鍍敷鋼板表面之放大俯視圖。
圖12係示意圖,顯示對實施例No.4-1之熔融鍍敷層表面之拍攝數據進行2值化處理而得之邊界線。
圖13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4-1之第1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14係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所得實施例No.4-1之第2區域之放大照片。
圖15係顯示實施例4之熔融鍍敷鋼板表面之放大俯視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熔融鍍敷鋼板。
另,本說明書中,使用「~」來表示之數值範圍係指包含「~」之前後記載的數值以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之範圍。
(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的概要說明)
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具備:鋼板、與形成於鋼板之表面之熔融鍍敷層,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並且熔融鍍敷層包含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當利用下述決定方法1~5中任一種方法來規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時,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由第1區域及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所構成,且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
在該熔融鍍敷鋼板之熔融鍍敷層中,當利用下述決定方法1~5中任一種方法來規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時,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由第1區域及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所構成。
亦即,係以相同決定方法定義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例如,在以決定方法1定義圖樣部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情況下,係以決定方法1定義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又,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亦可具備:鋼板、與形成於鋼板表面之熔融鍍敷層,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並且熔融鍍敷層中包含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該第1區域與第2區域係以下述決定方法1~5中任一種方法決定,且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
在該熔融鍍敷層中,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該第1區域與第2區域係以下述決定方法1~5中任一種方法決定。
亦即,在本發明中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為決定方法1~5之五種,而上述熔融鍍敷層之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決定方法與圖樣部之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可為相同決定方法,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決定方法與非圖樣部之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可為相同決定方法。
又,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決定方法與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決定方法可為相同決定方法,亦可為不同決定方法。同樣地,圖樣部之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與非圖樣部之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可為相同決定方法,亦可為不同決定方法。
此外,亦可以相同決定方法定義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例如,在以決定方法1定義圖樣部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情況下,亦可以決定方法1定義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關於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層的表面,第1區域與第2區域宜以相同決定方法規定。除此之外,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較佳係在圖樣部與非圖樣部皆相同。亦即,圖樣部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及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皆以相同決定方法來區別較佳。例如,在以決定方法1定義圖樣部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的情況下,在非圖樣部中亦同樣以決定方法1來定義第1區域及第2區域 較佳。
[決定方法1]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令所得L*值之50點平均為基準L*值,此時,以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2]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以L*值達4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L*值小於4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3]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以所得之Sa達1μm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1μm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4]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前述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以前述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前述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5]
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前述假想 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前述圓S係以使前述圓S之內部所含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1及2之說明)
決定方法1如下。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且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以50點平均作為基準L*值。
決定方法2係將上述決定方法1中之基準L*值設為45。針對除此之外的點,決定方法2係與決定方法1相同。
在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中,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時,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視L*值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任一者。
第1區域係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另一方面,第2區域係L*值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第1區域的L*值較大,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在肉眼或顯微鏡下觀察時,相較於包含較多第2區域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又,第2區域的L*值小,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2區域且第1區域變少之處,相較於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相對具有金屬光澤或看起來較暗。另外,混合存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且第1區域之面積率為30~70%之處,外觀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
(決定方法3之說明)
決定方法3如下。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 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
在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中,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時,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視算術平均面粗度Sa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任一者。
第1區域係算術平均面粗度Sa為1μm以上之區域。另一方面,第2區域係算術平均面粗度Sa小於1μm之區域。第1區域的算術平均面粗度Sa較大,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在肉眼或顯微鏡下觀察時,相較於包含較多第2區域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第2區域的算術平均面粗度Sa小,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2區域且第1區域變少之處在肉眼或顯微鏡下觀察時,相較於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看起來相對較具金屬光澤。另外,混合存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且第1區域之面積率為30~70%之處,相對地外觀看起來呈梨皮狀。
(決定方法4之說明)
決定方法4如下。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又,(10-11)之「-1」係指在「1」上賦予頂線。
在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中,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時,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視定向率(I0002/I10-11)之不同而被區分為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任一者。
本發明人等在每個藉由假想格線區劃之區域進行X射線繞射測定,測定定向率,且調查了各區域之外觀與定向率之關係,結果發現定向率愈高,區域之外觀相對呈白色,定向率愈低,區域之外觀相對呈現出金屬光澤。並且發 現在Al相或MgZn2相中並未確認到如上述之定向率與外觀之關係,當係Zn相時則可確認到該關係。
第1區域係定向率在3.5以上之區域。另一方面,第2區域係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第1區域之定向率高,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在肉眼或顯微鏡下觀察時,相較於包含較多第2區域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第2區域之定向率低,故在熔融鍍敷層中包含較多第2區域且第1區域變少之處在肉眼或顯微鏡下,相較於包含較多第1區域之處,看起來相對較具金屬光澤。另外,混合存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且第1區域之面積率為30~70%之處,相對地外觀看起來呈梨皮狀。
(決定方法5之說明)
決定方法5如下。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圓S係以使圓S之內部所含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顯現在熔融鍍敷層之邊界線可例示譬如顯現在鍍敷表面之結晶晶界、或鍍敷表面之明度高的部分與明度低的部分的邊界。
顯現在鍍敷表面之結晶晶界的密度高之部分所包含之區域、或結晶晶界密度低之部分所包含之區域,若在鍍敷表面配置成如直線部或文字之類的形狀,便會被認識成在鍍敷表面有直線部或文字。
同樣地,鍍敷表面之明暗邊界的密度高之部分所包含之區域、或鍍敷表面之明暗邊界的密度低之部分所包含之區域,若在鍍敷表面配置成如直線部或文字之類的形狀,便會被認識成在鍍敷表面有直線部或文字。
於是,本發明人等嘗試藉由在鍍敷表面顯現之邊界線的密度來將熔融鍍敷層的表面區分成第1區域與第2區域。
在本實施形態之熔融鍍敷鋼板中,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時,視以各區劃區域為中心的附近的熔融鍍敷層表面的邊界線密度之不同,來將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區分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之任一者。
第1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高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另外,第2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低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聚集之處與第2區域聚集之處邊界線密度不同,故第1區域及第2區域看起來相對不同。
(在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中,使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為30%以上)
如以上所述,在決定方法1~4中,根據第1區域的面積率,熔融鍍敷層的表面相對地看起來呈白色、接近白色之顏色、金屬光澤、低明度或梨皮狀之任一狀態。
又,在決定方法5中,第1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高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第2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低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因此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聚集之處與第2區域聚集之處邊界線密度不同,第1區域及第2區域看起來相對不同。
在此,為了使在熔融鍍敷層表面可視辨出文字、圖形、線、點及紋樣等,只要構成該等文字等之圖樣部及除其以外之非圖樣部變得可辨識即可。為此,只要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與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相異即可。
具體而言,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在30%以上即可。藉此,便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在決定方法1~4中,例如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為75%時,圖樣部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又,當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為45%以下時,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或呈金屬光澤。另外,當係決定方法1、2時,亦有看起來相對呈較低明度之顏色的情況。且當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在30%以上時,可藉由如上述之外觀差異來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又,當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為65%左右,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為35%左右時,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皆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但因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較大,故圖樣部相對於非圖樣部呈現相對較白的外觀。且當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在30%以上時,可藉由如上述之外觀差異來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另外,當圖樣部之第1區域為50%時,圖樣部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又,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在20%以下時,看起來相對呈金屬光澤或低明度之顏色。且當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在30%以上時,可藉由如上述之外觀差異來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此外,在決定方法5中,例如在圖樣部包含較多第1區域時,在圖樣部看起來邊界線較多。此時,會使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縮小。非圖樣部因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小,故相對上第2區域的面積比率變高,因而非圖樣部看起來邊界線較少。藉此,便能以肉眼、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辨識邊界線看起來較多之圖樣部與邊界線看起來較少之非圖樣部。
又,當在圖樣部包含較多第2區域時,在圖樣部看起來邊界線較少。此時,會使非圖樣部中第2區域的面積比率縮小,且使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增加。非圖樣部因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多,故非圖樣部看起來邊界線較多。藉此,便能以肉眼、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辨識邊界線看起來較少之圖樣部與邊界線看起 來較多之非圖樣部。
如以上所述地,在決定方法1~5中,若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達30%以上,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之外觀就會變得相對不同,而變得可明確辨識圖樣部。亦即,在鍍敷層表面的可見光影像中,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的相對色調、明度及彩度等的差異變大,故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另一方面,若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小於30%,圖樣部與非圖樣部相對上外觀就變得沒有差異,而無法明確辨識圖樣部。亦即,在鍍敷層表面的可見光影像中,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的相對色調、明度及彩度等的差異變小,故無法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如以上所述地,顯示了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存在比率之一例,而只要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以絕對值計在30%以上即可,無須限定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各自之第1區域的存在比率。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形態之熔融鍍敷鋼板。
(鋼板)
成為熔融鍍敷層之基底的鋼板,其材質並無特別限制。細節將於後說明,而材質無特別限制,可使用一般鋼等,亦可應用Al脫氧鋼或一部分的高合金鋼,且形狀亦無特別限制。藉由對鋼板應用後述熔融鍍敷法,形成本實施形態之熔融鍍敷層。
(熔融鍍敷層之化學成分)
接著,說明熔融鍍敷層之化學成分。
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較佳係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4~22質量%與Mg:1~10質量 %,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更佳係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4~22質量%與Mg:1~10質量%,且剩餘部分由Zn及不純物所構成。並且,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亦可含有Si:0.0001~2質量%。另外,熔融鍍敷層亦可含有以下中之任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且以平均組成計含有合計0.0001~2質量%:Ni、Ti、Zr、Sr、Fe、Sb、Pb、Sn、Ca、Co、Mn、P、B、Bi、Cr、Sc、Y、REM、Hf及C。
Al含量以平均組成計為0~90質量%,且宜為4~22質量%之範圍。為了確保耐蝕性,可含有Al。只要熔融鍍敷層中之Al含量在4質量%以上,提升耐蝕性之效果會更加提高。且只要在90%以下,便可穩定形成鍍敷層。又,若Al含量大於90%則須花費長時間來賦予設計,現實上有時會難以製造。並且,若Al含量大於90%,Zn之存在量就變少,且第1區域與第2區域會變得無法明確辨識。另外,若Al含量大於22質量%,提升耐蝕性的效果會達飽和。從耐蝕性的觀點看來,宜設為5~18質量%。較佳係設為6~16質量%。
Mg含量以平均組成計為0~10質量%,且宜為1~10質量%之範圍。為了提升耐蝕性,可含有Mg。只要熔融鍍敷層中之Mg含量在1質量%以上,提升耐蝕性之效果會更加提高。而若超過10質量%,在鍍浴中會明顯產生浮渣,難以穩定製造熔融鍍敷鋼板。從耐蝕性與產生浮渣之平衡之觀點來看,宜設為1.5~6質量%。較佳係設為2~5質量%之範圍。
Al及Mg可分別為0%。亦即,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的熔融鍍敷層不限於Zn-Al-Mg系熔融鍍敷層,可為Zn-Al系熔融鍍敷層,亦可為熔融鍍鋅層,又可為合金化熔融鍍鋅層。
又,熔融鍍敷層亦可在0.0001~2質量%之範圍內含有Si。
Si有時會提升熔融鍍敷層之密著性,故亦可含有。為了藉由含有0.0001質量%以上的Si來展現提升密著性的效果,宜含有0.0001質量%以上的Si。另一方面,就算含有大於2質量%,提升鍍敷密著性的效果也會達飽和,故Si含量設為2質量 %以下。從鍍敷密著性的觀點來看,可設為0.001~1質量%之範圍,亦可設為0.01~0.8質量%之範圍。
在熔融鍍敷層中,亦可含有以下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且以平均組成計含有合計0.001~2質量%:Ni、Ti、Zr、Sr、Fe、Sb、Pb、Sn、Ca、Co、Mn、P、B、Bi、Cr、Sc、Y、REM、Hf及C。藉由含有該等元素,可更改善耐蝕性。REM係週期表中原子序號57~71之稀土族元素中之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並且,該等元素含量亦可含有合計0.0001~2質量%。
熔融鍍敷層的化學成分之剩餘部分為鋅及不純物。熔融鍍敷層中必定含有Zn。不純物有除了鋅以外在母金屬中無法避免會含有者、及因鋼在鍍浴中熔解而含有者。
又,熔融鍍敷層之平均組成可利用如下方法測定。首先,以不會侵蝕鍍敷之塗膜剝離劑(例如三彩化工公司製neorever SP-751)去除表層塗膜後,用摻有抑制劑(例如杉村化學工業公司製HIBIRON)之鹽酸溶解熔融鍍敷層,並將所得溶液供於感應耦合電漿(ICP)發光分光分析,藉此來求得。又,不具表層塗膜時可省略去除表層塗膜之作業。
(熔融鍍敷層之金屬組織)
接著,說明熔融鍍敷層之組織。以下說明之組織係當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4~22質量%、Mg:1~10質量%及Si:0~2質量%時的組織。
含有Al、Mg及Zn之熔融鍍敷層包含[Al相]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具有包含有[Al相]之形態。更可於[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包含有[MgZn2相]或[Zn相]。又,當添加了Si時,亦可於[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包含[Mg2Si相]。
在此,[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係指Al相、Zn相及金屬間化合物MgZn2相之三元共晶組織,形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之Al相例如 相當於Al-Zn-Mg之三元系平衡狀態圖中在高溫下之「Al"相」(固溶Zn之Al固溶體,且包含少量Mg)。該在高溫下之Al"相在常溫下通常係分離顯現為細微的Al相及細微的Zn相。又,[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中之Zn相係固溶有少量Al且有時更固溶有少量Mg之Zn固溶體。[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中之MgZn2相係存在於Zn-Mg之二元系平衡狀態圖之Zn:約84質量%左右之金屬間化合物相。單就狀態圖來看,可認為各相中無固溶其他添加元素或即使有固溶也是極微量,但其量以一般分析無法明確區別,故在本說明書中係將由該3個相所構成之三元共晶組織表示為[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
又,[Al相]係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具有明顯邊界且看起來呈島狀之相,其例如相當於Al-Zn-Mg之三元系平衡狀態圖中在高溫下之「Al"相」(固溶Zn之Al固溶體,且包含少量Mg)。
該在高溫下之Al"相因應鍍浴之Al或Mg濃度而可固溶之Zn量或Mg量會有不同。該在高溫下之Al"相在常溫下通常會分離為細微的Al相及細微的Zn相,而在常溫下可觀察到的島狀之形狀可視為係留有在高溫下之Al"相之形體者。單就狀態圖來看,可認為該相中無固溶其他添加元素或即使有固溶也是極微量,但以一般分析無法明確區別,因此在本說明書中係將源自該在高溫下之Al"相且形狀上留有Al"相之形體之相稱為[Al相]。該[Al相]與形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Al相在顯微鏡觀察中可明確區別。
又,[Zn相]係指在[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具有明顯邊界且看起來呈島狀之相,實際上有時固溶有少量Al及少量Mg。單就狀態圖來看,可認為該相中無固溶其他添加元素或即使有固溶也是極微量。該[Zn相]與形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Zn相在顯微鏡觀察中可明確區別。本發明之鍍敷層中,會因製造條件而有時亦包含[Zn相],在實驗中幾乎沒有觀察到會影響加工部耐蝕性提升的情形,故即便鍍敷層中包含[Zn相]也無特別問題。
又,[MgZn2相]係指在[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的原材中具有明顯邊界且看起來呈島狀之相,實際上有時固溶有少量Al。單就狀態圖來看,可認為該相中無固溶其他添加元素或即使有固溶也是極微量。該[MgZn2相]與形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之MgZn2相在顯微鏡觀察中可明確區別。本發明之鍍敷層中,會因製造條件而亦有時不包含[MgZn2相],但以幾乎所有的製造條件來說皆會包含在鍍敷層中。
又,[Mg2Si相]係指於添加有Si時在鍍敷層之凝固組織中具有明確邊界且看起來呈島狀之相。單就狀態圖來看,可認為無固溶Zn、Al及其他添加元素,或者即使有固溶也是極微量。該[Mg2Si相]在鍍敷中於顯微鏡觀察中可明確區別。
(關於圖樣部及非圖樣部)
接著,說明熔融鍍敷層表面之圖樣部及非圖樣部。
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層的表面包含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圖樣部宜配置成以下形狀: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且非圖樣部係圖樣部以外之區域。另外,圖樣部之形狀就算如漏點(dot dropout)般有部分欠缺,只要辨識整體即可容許。且非圖樣部亦可為如同框繞住圖樣部邊界的形狀。又,熔融鍍敷層中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之面積比率並無特別限制。
在熔融鍍敷層表面配置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時,可以該等區域作為圖樣部,且以其以外之區域作為非圖樣部。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之邊界可以肉眼看出。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之邊界亦可從以光學顯微鏡或放大鏡等所得之放大影像看出。
圖樣部宜形成為可以肉眼、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判別圖樣部之 存在的程度的大小。又,非圖樣部係占熔融鍍敷層(熔融鍍敷層表面)大部分之區域,且有時在非圖樣部內會配置圖樣部。
圖樣部係在非圖樣部內配置成預定形狀。具體而言,圖樣部係在非圖樣部內配置成以下形狀:直線部、曲線部、圖形、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藉由調整圖樣部之形狀,可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展現直線部、曲線部、圖形、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例如,可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展現由圖樣部構成之文字列、數字列、符號、記號、線圖、設計圖或該等之組合等。該形狀係以後述製造方法刻意或人為形成之形狀,並非自然形成之形狀。
如上所述,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係在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之區域。又,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亦可分別為由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所構成者。
(關於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接下來,分別說明決定方法1~5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決定方法1、2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決定方法1之第1區域係包含以下述決定方法1獲得之L*值為基準L*值以上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並且,第2區域係包含以決定方法1獲得之L*值小於基準L*值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
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另一方面,在熔融鍍敷層中第2區域多之處相對具有金屬光澤或看起來較暗。又,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分別分散而聚集且第1區域面積率為30~70%之處,外觀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
另,第1區域及第2區域亦可藉由後述決定方法2來特定。
接下來,說明決定方法1與2。
決定方法1係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
決定方法1係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設定藉由該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各區域之形狀係1邊為0.5mm的正方形。在此設定之區域將成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之任一者。將以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
接著,求算基準L*值。基準L*值係從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中任意選擇之50個區域的L*值之平均值。測定基準L*值用之任意測定點50點例如可以下述方式選定。首先,在前述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選定1個區域。接著,以該1個區域為起點,空出各10個間隔,選擇縱10區域×橫5區域(50mm×25mm)之合計50點。將以上述方法選擇之共計50點的區域設為測定基準L*值用之任意測定點50點。
然後,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區域中,以包含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包含L*值小於基準L*值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作為第2區域。
又,決定方法2係使用L*=45取代基準L*值,藉此特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亦即,係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設定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各區域之形狀係1邊為0.5mm的正方形。在此設定之區域將成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選定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重心點。然後,將以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
然後,在前述區域中,以包含L*值達45以上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 作為第1區域,且以包含L*值小於45之測定區域A的區域作為第2區域。
上述決定方法1及2中,L*值之測定係依據JIS K 5600-4-5來進行。本實施形態在顯示以L*a*b*顏色系統所示顏色空間的參數中,係採用顯示明度之L*值。L*值之測定係藉由以下來測定:從相對於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鉛直方向(90°的方向)為45°的角度照射以鹵素燈為光源之照射光,且以光接收器接收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鉛直方向(90°方向)反射之反射光。L*值之測定裝置可使用微面分光測色計(日本電色工業股份公司製,VSS 7700)。測定波長範圍設為380nm~780nm,以5nm間隔測定該波長範圍內之強度,並換算成L*值即可。
(決定方法3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決定方法3之第1區域係算術平均面粗度Sa為1μm以上之區域,故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另一方面,在熔融鍍敷層中第2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較具金屬光澤。又,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分別分散而聚集且第1區域面積率為30~70%之處,外觀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
由於第1區域係算術平均面粗度Sa為1μm以上之區域,故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另一方面,在熔融鍍敷層中第2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較具金屬光澤。又,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分別分散而聚集且第1區域面積率為30~70%之處,外觀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
接著,說明算術平均面粗度Sa之測定方法。
首先,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各區域之算術平均面粗度Sa。
算術平均面粗度Sa為1μm以上之區域即為第1區域,算術平均面粗度Sa小於1μm之區域則為第2區域。
在決定方法3中,算術平均面粗度Sa之測定係使用3D雷射顯微鏡(KEYENCE Co.製)來進行。本實施形態係使用20倍的標準透鏡,在藉由假想格線 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以測定間隔50μm測定區域內的高度Z。在格子上測定時,區域內可獲得100點之測定點。令所得之100點的高度Z為高度Z1~高度Z100時,利用下述式來算出Sa。Zave設為100點的高度Z的平均。
Sa=1/100×Σ[x=1→100](|高度Zx-Zave|)
(決定方法4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決定方法4之第1區域係定向率在3.5以上之區域。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另一方面,第2區域係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在熔融鍍敷層中第2區域多之處以肉眼看起來相對較具金屬光澤。又,在第1區域與第2區域分散而聚集且第1區域面積率為30~70%之處,外觀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
接下來,說明定向率之測定方法。
首先,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針對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之重心點作為中心,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且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
又,以X射線繞射法測定之Zn相的強度係構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之Zn相、構成[Zn相]之Zn相及構成[Al相]之細微Zn相的強度總和。該等之中,對於定向率之貢獻,係以構成[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之Zn相及構成[Zn相]之Zn相較具支配性。
X射線繞射測定係採用Co管球作為X射線光源。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設為在2 θ範圍中在42.41°±0.5°之範圍出現的Zn相之(0002)面繞射峰的強度。且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設為在2 θ範圍中在50.66°±0.5°之範圍出現的Zn相之(10-11)面繞射峰的強度。步距宜為0.02°,掃描速度宜為5°/分鐘,且檢測器宜使用高速半導體2維檢測器。
將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mm時,宜以多毛細管(polycapillary)將從X射線光源射出之X射線聚光。聚光後之X射線照射範圍宜設為長徑1mm且短徑0.75mm之橢圓形範圍內。對每個藉由1mm間隔之假想格線區劃出的區域照射以如上述方式縮小了照射範圍的X射線,藉此可在每個區域進行X射線繞射測定。此時的X射線繞射測定宜使用微區域測定用之X射線繞射裝置。
將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0mm時,宜利用一般手段將從X射線光源射出之X射線聚光。聚光後之X射線照射範圍宜設為縱10mm且橫10mm之矩形範圍內。對每個藉由10mm間隔之假想格線區劃出的區域照射以如上述方式縮小了照射範圍的X射線,藉此可在每個區域進行X射線繞射測定。此時的X射線繞射測定宜使用一般的X射線繞射裝置。
假想格線之間隔只要因應圖樣部尺寸及熔融鍍敷層尺寸來適當設定即可。當表示直線部或文字等之圖樣部較小時,若將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0mm,則可能發生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區域位於橫跨圖樣部與非圖樣部兩者之位置的情形。因此,當圖樣部的最小寬度小於10mm時,宜將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mm以下。另一方面,當圖樣部的最小寬度大於10mm時,可將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0mm,亦可設為1mm。
(決定方法5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決定方法5之第1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高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另外,第2區域係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密度低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在熔融鍍敷層中,第1區域聚集之處與第2區域聚集之處邊界線密度不同,故可辨識。
接下來,參照圖1說明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決定方法。
如圖1所示,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K。在圖1中係以一點鏈線來表示假想格線。另外,圖1中並未圖示出顯現熔融鍍敷層之邊界線。 接著,設定藉由假想格線K區劃的複數個區域M。各區域M之形狀係1邊為1mm的正方形。在此設定之區域將成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之任一者。接著,在每個藉由假想格線K區劃的複數個區域M設定各區域之重心點G。然後,繪製以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圓S的直徑R係以使圓S之內部所含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進行設定。
圖2(a)及圖2(b)中顯示對應任意區域M的圓S。在圖2(a)及圖2(b)中,顯示出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的邊界線。圖2(a)及圖2(b)所示邊界線的合計長度皆達10mm。本實施形態係以使圓S內所包含之邊界線L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調整圓S的直徑。因此,如圖2(a)所示,當區域M及其附近存在許多邊界線L時,圓S的直徑R變得較小。另一方面,如圖2(b)所示,當區域M及其附近有較少邊界線L時,圓S的直徑R變得較大。針對所有區域繪製圓S,且決定各個圓S的直徑R。
然後,將複數個區域M的圓S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第1區域即為如圖2(a)所示之存在許多邊界線L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另一方面,第2區域則係如圖2(b)所示之存在較少邊界線L的部分所包含之區域。
顯現在熔融鍍敷層之邊界線可例示譬如顯現在鍍敷表面之結晶晶界、或鍍敷表面之明度高的部分與明度低的部分的邊界。另,明度高的部分與明度低的部分之邊界亦可設為將鍍敷表面之拍攝影像進行2值化處理而獲得之邊界線。
(關於決定方法1~5之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
圖樣部包含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且各區域被分類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之任一者。並且,非圖樣部亦包含藉由假想格線區劃出的複數個區域, 且各區域被分類為第1區域或第2區域之任一者。亦即,圖樣部可僅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任一者,亦可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2種。同樣地,非圖樣部可僅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任一者,亦可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之2種。
在此,關於圖樣部,可求算第1區域及第2區域各自的面積比率。
並且,在決定方法1~4中,當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大於70%時,圖樣部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為30%以上且在70%以下時,圖樣部看起來相對呈梨皮狀。又,當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小於30%時,圖樣部相對具有金屬光澤或看起來較暗。
另外,在決定方法5中,若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變高,則圖樣部會包含較多邊界線。另一方面,若圖樣部中第2區域的面積分率變高,則圖樣部會包含較少邊界線。
如上述,圖樣部的外觀係與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相關。
另一方面,關於非圖樣部,亦可求算第1區域及第2區域各自的面積比率。與圖樣部同樣地,非圖樣部之外觀係與第1區域的面積分率相關。
而且,當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與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之差以絕對值計在30%以上時,便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當面積比率之差小於30%時,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與非圖樣部中第1區域的面積比率之差較小,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的外觀成為相似外觀,而難以辨識圖樣部。面積比率之差越大越好,在40%以上較佳,在60%以上更佳。
圖樣部及非圖樣部可為可以肉眼辨識,亦可為可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辨識。所謂可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辨識,係例如只要以圖樣部構成之形狀可在50倍以下之視野中辨識即可。只要為50倍以下之視野,圖樣部與非圖樣部可藉由其外觀之相對差異來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宜可以20倍以下,更宜可以10倍以下,又更宜可以5倍以下來辨識。
(化學轉化處理層、塗膜層)
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亦可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具有化學轉化處理皮膜層或塗膜層。在此,化學轉化處理皮膜層或塗膜層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周知的化學轉化處理皮膜層或塗膜層。
(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
接下來,說明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係對歷經製鋼、鑄造及熱軋延而製出之鋼板進行熔融鍍敷。製造鋼板時,亦可更進行酸洗、熱軋板退火、冷軋延及冷軋板退火。熔融鍍敷可為使鋼板連續通過熔融鍍浴的連續式熔融鍍敷法,亦可為將鋼板加工成預定形狀後之鋼材或鋼板本身浸漬於熔融鍍浴後再取出的熱浸鍍式鍍敷法。
熔融鍍浴宜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另外,熔融鍍浴亦可為含有Al:4~22質量%與Mg:1~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者。此外,熔融鍍浴亦可含有Si:0.0001~2質量%。再者,熔融鍍浴亦可含有以下中之任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且含有合計0.0001~2質量%:Ni、Ti、Zr、Sr、Fe、Sb、Pb、Sn、Ca、Co、Mn、P、B、Bi、Cr、Sc、Y、REM、Hf及C。又,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層之平均組成幾乎與熔融鍍浴之組成相同。
熔融鍍浴的溫度依組成而異,例如以400~500℃之範圍為宜。其原因在於熔融鍍浴的溫度為該範圍的話,便能形成所欲熔融鍍敷層。
又,熔融鍍敷層的附著量只要對從熔融鍍浴取出之鋼板以氣體擦拭等手段調整即可。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宜調整成使鋼板兩面之合計附著量成為30~600g/m2之範圍。附著量小於30g/m2時,熔融鍍敷鋼板之耐蝕性降低,故不佳。附著量大於600g/m2時,會發生附著於鋼板之熔融金屬滴垂的情形,而變得 無法使熔融鍍敷層的表面平滑,故不佳。
在調整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後,將鋼板冷卻。當係以決定方法1~3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無須特別限定冷卻條件。另一方面,當係以決定方法4或5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必須限定冷卻條件。以下分成決定方法1~5之情況來說明。
(以決定方法1~2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
當係決定方法1~2時,在以上述方式調整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後,將鋼板冷卻。冷卻條件無須特別限定。
在形成熔融鍍敷層後,進行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形成。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形成係藉由使60~200℃之熔融鍍敷鋼板之熔融鍍敷層表面附著酸性溶液來進行。更具體而言,係準備酸性溶液,利用印刷手段使其附著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即可。印刷手段可應用使用各種版之印刷法(凹版印刷、撓性印刷、平板印刷、絲網印刷等)、及噴墨法等一般的印刷法。
作為使用版之印刷方法之一例,可使酸性溶液附著於周面形成有印刷圖樣之橡皮輥或橡皮印章上,並同時將橡皮輥或橡皮印章壓抵於熔融鍍敷層表面使酸性溶液轉印,藉此使酸性溶液附著。只要係該方法,即可效率良好地使酸性溶液附著於連續通過之鋼板。
在附著有酸性溶液之處,熔融鍍敷層的極表面會溶解(亦即,熔融鍍敷層之上部的最表層極薄地溶解),而熔融鍍敷層表面會從鍍敷後之狀態變化。由此,在與未附著有酸性溶液之處相較下,附著有酸性溶液之處的外觀會改變。可推測以上述方式進行,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變大,而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又,理由雖不明確,但與磨削不同,在本方法中並不影響耐蝕性。其理由可認為係因熔融鍍敷層厚度減少非常少,並 且因附著有酸而使鍍敷層組織改變之故。
酸性溶液之附著範圍可設為與圖樣部對應之區域,亦可設為與非圖樣部對應之區域。
酸性溶液宜使用鹽酸、硝酸及硫酸等無機酸。且酸性溶液之酸濃度理想係0.1~10質量%。附著酸性溶液時之鋼板溫度為60~200℃,且理想上以50~80℃為佳。藉由調整酸性溶液之種類或濃度,便可在附著有酸性溶液之處調整熔融鍍敷層表面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的面積分率。
使酸性溶液附著時的熔融鍍敷層表面溫度低於60℃時,須花費時間來形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故不佳,若熔融鍍敷層表面溫度高於200℃,則酸性溶液會立即揮發而變得無法形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故不佳。
在附著酸性溶液後,必須在1~10秒以內進行水洗。
(以決定方法3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
當係決定方法3時,在以上述方式調整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後,將鋼板冷卻。冷卻條件無須特別限定。
在形成熔融鍍敷層後,進行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形成。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形成係將增大了部分表面粗度的輥壓抵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將輥的表面形狀轉印至熔融鍍敷層,藉此來進行。例如,為了在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圖樣部,藉由相對於其他處,使輥表面中與圖樣部對應之處的粗度變大,而可形成包含較多表面粗度大的第1區域的圖樣部。又,相反地,亦可使用相對於其他處,使與圖樣部對應之處的粗度變小的輥。關於輥表面的粗度(算術平均面粗度,Sa(μm)),在提高粗度之處係將粗度範圍設為0.6~3.0μm,且宜設為1.2~3.0μm。在降低粗度之處,粗度範圍可設為0.05~1.0μm,且宜設為0.05~0.8μm。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溫度為100~300℃的範圍內進行轉印即可。另外,在提高粗度之處的粗 度與降低粗度之處的粗度之差,以算術平均面粗度Sa計設為大於0.2μm,且宜設為0.3μm以上。粗度的差若變小,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會變得難以判別。
輥轉印時的熔融鍍敷層表面溫度低於100℃時,熔融鍍敷層不會軟化而難以形成明顯圖樣部,故不佳。又,若熔融鍍敷層的表面溫度高於300℃,則會變成係在熔融鍍敷層大幅軟化的狀態下進行輥轉印,恐無法明確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故不佳。
(以決定方法4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
當係決定方法4時,對剛從熔融鍍浴取出調整了附著量後之鋼板或鋼材,透過氣體噴嘴對熔融狀態的金屬局部地吹送非氧化性氣體。非氧化性氣體可使用氮或氬。
另外,最佳溫度區依組成而異,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吹送非氧化性氣體即可。此外,非氧化性氣體的溫度設為低於最終凝固溫度。
熔融鍍敷層落在上述溫度範圍時,在吹送了非氧化性氣體之處熔融金屬的冷卻速度增加,因此凝固後之熔融鍍敷層的定向率變高。另一方面,在沒有吹送非氧化性氣體之處,熔融金屬的冷卻速度降低,因此凝固後之熔融鍍敷層的定向率變低。由此,藉由調整非氧化性氣體之吹送範圍,便可刻意或任意調整定向率高的區域與定向率低的區域各自出現之處。
藉此,可任意調整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的形狀,且可辨識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吹送的氣體溫度越低則定向率越升高,故可利用所吹送的氣體溫度來調整定向率。氣體溫度宜設為低於最終凝固溫度,亦可譬如將氣體溫度調整為25~250℃。
(以決定方法5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 法)
當係決定方法5時,對剛從熔融鍍浴取出調整了附著量後之鋼板或鋼材,透過氣體噴嘴對熔融狀態的金屬局部地吹送鍍敷之最終凝固溫度以上的非氧化性氣體。非氧化性氣體可使用氮或氬。
另外,最佳溫度區依組成而異,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吹送非氧化性氣體即可。
並且,非氧化性氣體的溫度宜設為最終凝固溫度以上。例如,在Al:11%與Mg:3%之鍍敷組成中,在熔融金屬的溫度為330~340℃時,吹送氣體溫度在最終凝固溫度以上之非氧化性氣體即可。
在吹送了非氧化性氣體之周邊,熔融金屬的冷卻速度降低,因此顯現在表面的邊界或結晶晶界變得粗大。由此,藉由調整非氧化性氣體之吹送量與範圍,便可任意調整顯現在表面的邊界或結晶晶界的大小。
藉此,可任意調整圖樣部及非圖樣部的形狀,且可以肉眼、在放大鏡下或顯微鏡下判別圖樣部及非圖樣部。
亦可組合上述記載之製造方法來形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製造方法若不同,熔融鍍敷層的表面外觀便不同,又,在決定方法1至4中,第1區域多之處看起來相對呈白色或接近白色之顏色,第2區域相對上以肉眼看起來具金屬光澤。因此,例如即便圖樣部係採用「以決定方法1~2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且非圖樣部採用「以決定方法3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之製造方法」,只要在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規定為第1區域之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在30%以上,仍可判別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化學轉化處理層及塗膜層)
欲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化學轉化處理層時,係對形成熔融鍍敷層後之熔融鍍敷鋼板進行化學轉化處理。化學轉化處理的種類並未特別限定,可採用周知 的化學轉化處理。
而欲於熔融鍍敷層表面或化學轉化處理層表面形成塗膜層時,係對形成熔融鍍敷層後或形成化學轉化處理層後之熔融鍍敷鋼板進行塗裝處理。塗裝處理的種類並未特別限定,可採用周知的塗裝處理。
如以上所說明,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在第1區域及第2區域中,使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在30%以上,藉此便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所形成之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並非藉由印刷或塗裝形成者,故耐久性變高。並且,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並非藉由印刷或塗裝形成者,故對熔融鍍敷層之耐蝕性亦無影響。此外,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並非藉由磨削熔融鍍敷層表面等而形成者。因此,圖樣部之熔融鍍敷層厚度相較於非圖樣部之熔融鍍敷層厚度,並無觀察到會導致耐蝕性劣化的程度之鍍敷層厚度減少的情形。由此,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為耐蝕性優異之鋼板。
根據本實施形態,可提供一種成形為預定形狀之圖樣部的耐久性高且具有耐蝕性等適宜鍍敷特性之熔融鍍敷鋼板。
尤其,當係以決定方法1、2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藉由以成為任意圖樣之方式使酸性溶液附著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可刻意製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之範圍或者製成人為形狀,且可將圖樣部配置成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
又,當係以決定方法3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藉由對熔融鍍敷層表面壓抵部分粗度不同之輥,將輥的表面形狀轉印至熔融鍍敷層,可刻意製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之範圍或者製成人為形狀,且可將圖樣部配置成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
又,當係以決定方法4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藉由在從鍍敷浴取出後之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透過氣體噴嘴對熔融鍍敷層表面局部地吹送非氧化性氣體,來提高凝固後之熔融鍍敷層的定向率,而可刻意製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之範圍或者製成人為形狀,且可將圖樣部配置成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
此外,當係以決定方法5來決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熔融鍍敷鋼板時,藉由在從鍍敷浴取出後之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透過氣體噴嘴對熔融鍍敷層表面局部地吹送非氧化性氣體,來任意調整在凝固後之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顯現之邊界或結晶晶界的大小,而可刻意製成圖樣部或非圖樣部之範圍或者製成人為形狀,且可將圖樣部配置成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
而且,本實施形態熔融鍍敷鋼板可在不在熔融鍍敷層表面進行印刷或塗裝之前提下表示各種設計、商標及其他識別記號,而可提高鋼板出處之辨識性或設計性等。並且,亦可藉由圖樣部來對熔融鍍敷鋼板賦予製程管理或存貨管理等所需的資訊、或是使用者所要求的任意資訊。因此,也能有助於提升熔融鍍敷鋼板之生產性。
[實施例]
接下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
(實施例1)
將鋼板脫脂與水洗後,進行還原退火、鍍浴浸漬、附著量控制及冷卻,藉此製造出表2所示No.1-1~No.1-32之熔融鍍敷鋼板。接著,使包含表1所示成分之酸性溶液附著於具有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之凸部或凹部之橡皮版,將該橡皮 版壓抵於熔融鍍敷層表面,藉此使酸性溶液附著於鋼板而形成正方形圖樣部。附著酸性溶液時熔融鍍敷鋼板的熔融鍍敷層表面溫度設為60~200℃之範圍。另外,將正方形圖樣部以外之處製成非圖樣部。惟,No.1-30係在熔融鍍敷層表面溫度高於200℃時使酸性溶液附著。
又,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利用噴墨法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印刷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1-33列示於表2。
又,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在熔融鍍敷層表面壓印墨水,藉此製作出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1-34列示於表2。
針對所得之熔融鍍敷鋼板,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第2區域之面積率。首先,以肉眼觀察熔融鍍敷層表面,藉此特定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邊界。難以透過肉眼特定邊界時,則利用放大鏡或光學顯微鏡之放大影像。在難以判別邊界之例中,係根據酸性溶液之附著範圍來決定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並評估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面積率。
接著,除No.1-7以外之熔融鍍敷鋼板係以決定方法1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面積率。亦即,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了各測定區域A之L*值。且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以50點平均作為基準L*值。
測定基準L*值用之任意測定點50點的具體選定係如以下方式選定。首先,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選定1個區域。接著,以該1個區域為起點,空出各10個間隔,選擇了縱10區域×橫5區域(50mm×25mm)之合計50點。將該合計50點設為測定基準L*值用之任意測定點50點。
然後,在包含測定區域A之前述區域中,將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判別為第1區域,且將L*值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判別為第2區域。
然後,分別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並且,求出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2區域面積率之差。
又,No.1-7之熔融鍍敷鋼板中,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之面積率係以決定方法2求算,並從其結果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
L*值之測定係藉由以下來測定:從相對於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鉛直方向(90°的方向)為45°的角度照射以鹵素燈(12V、20W)為光源之照射光,且以光接收器接收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鉛直方向(90°方向)反射之反射光。L*值之測定裝置設為微面分光測色計(日本電色工業股份公司製,VSS7700),測定波長範圍設為380nm~780nm,以5nm間隔測定了該波長範圍內的強度,並換算成L*值。
[辨識性]
以施有正方形圖樣部的試驗板中,剛製造後之初始狀態者與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歷時狀態者作為對象,根據下述判定基準進行目視評估。初始狀態與歷時狀態皆以A~C為合格。
A:即便距離5m仍可視辨圖樣部。
B:雖然距離5m無法視辨圖樣部,但距離3m的視辨性高。
C:雖然距離3m無法視辨圖樣部,但距離1m的視辨性高。
D:距離1m無法視辨圖樣部。
[耐蝕性]
將試驗板裁切成150×70mm,依據JASO-M609之腐蝕促進試驗CCT試驗30循環後,調查產生鏽的狀況,並根據下述判定基準進行評估。以A~C為合格。
A:無產生鏽,圖樣部與非圖樣部皆維持有美麗的設計外觀。
B:雖無產生鏽,但在圖樣部與非圖樣部可確認到極些微的設計外觀變化。
C:設計外觀稍有損害,但可目視區別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D:圖樣部與非圖樣部之外觀品級明顯降低,無法以目視區別。
如表2所示,No.1-1~No.1-29之本發明例熔融鍍敷鋼板,其等之辨識性及耐蝕性兩者皆優異。圖3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主要構成No.1-1之圖樣部之第1區域而得之結果,圖4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構成No.1-1之非圖樣部之第2區域而得之結果。可知圖樣部相較於非圖樣部,呈金屬光澤的區域相對變多,而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No.1-30因附著酸性溶液時熔融鍍敷層的溫度過高,故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小於30%,圖樣部的辨識性降低。
又,No.1-31及No.1-32之熔融鍍敷層的組成在本發明範圍外,而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辨識性降低。
另一方面,以噴墨法印刷有正方形圖樣部的No.1-33因暴露於屋外6個月而圖樣部變薄,辨識性降低。又,以壓印墨水作成有正方形圖樣部的No.1-34,其耐蝕性明顯降低,難以藉由目視區別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另外,No.1-1~No.1-6、No.1-10~No.1-30、No.1-32~No.1-34之熔融鍍敷層包含有[Al相]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
圖5中顯示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其中藉由使酸性溶液附著於Zn-Al-Mg系熔融鍍敷層,而以圖樣部表示出文字列(英文字母)。
根據本發明,便可在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刻意表示出由文字或記號等構成之圖樣部。
[表1]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40-1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41-2
(實施例2)
將鋼板脫脂與水洗後,進行還原退火、鍍浴浸漬、附著量控制及冷卻,藉此製造出表4及表5所示No.2-1~No.2-32之熔融鍍敷鋼板。接著,在使熔融鍍敷層之表面溫度達100~300℃之狀態下,將具有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的輥壓抵於熔融鍍敷層表面,而形成了圖樣部。除正方形圖樣之粗度及正方形圖樣以外之輥表面的粗度(算術平均面粗度,Sa(μm))設為如表3。且將正方形圖樣之處製成圖樣部,將正方形圖樣以外之處製成非圖樣部。
又,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利用噴墨法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印刷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2-33列示於表4及表5。
另外,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磨削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2-34列示於表4及表5。
針對所得之熔融鍍敷鋼板,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第2區域之面積率。首先,以肉眼觀察熔融鍍敷層表面,藉此特定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邊界。難以透過肉眼特定邊界時,則利用放大鏡或光學顯微鏡之放大影像。在難以判別邊界之例中,係設為對應輥表面之正方形圖樣之處即為圖樣部,來評估第1區域、第2區域之面積率。
接著,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各區域的面積率係利用以下說明之測定方法求出。亦即,係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設定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且算出算術平均面粗度Sa。
並且,將算術平均面粗度Sa為1μm以上之區域判別為第1區域,且將算術平均面粗度Sa小於1μm之區域判別為第2區域。
然後,分別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並且,求 出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
在上述測定方法中,算術平均面粗度Sa之測定係使用3D雷射顯微鏡(KEYENCE Co.製,VK-9710)來進行。使用20倍的標準透鏡,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以測定間隔50μm測定了區域內的高度Z。令所得之100點的高度Z為高度Z1~高度Z100,利用下述式算出Sa。Zave設為100點的高度Z的平均。
Sa=1/100×Σ[x=1→100](|高度Zx-Zave|)
[辨識性]
以施有正方形圖樣部的試驗板中,剛製造後之初始狀態者與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歷時狀態者作為對象,根據判定基準進行目視評估。初始狀態與歷時狀態皆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耐蝕性]
以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對試驗板進行耐蝕性試驗後,調查產生鏽的狀況,並根據判定基準進行了評估。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如表4及表5所示,No.2-1~No.2-29之本發明例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其等之辨識性及耐蝕性兩者皆優異。圖6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2-1之第1區域而得之結果,圖7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2-1之第2區域而得之結果。可知圖6所示第1區域相較於圖7所示第2區域,算術平均面粗度明顯變大。
No.2-30因輥中之正方形圖樣的粗度與其以外部分的粗度之差不充分,故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小於30%,圖樣部的辨識性降低。
又,No.2-31及No.2-32之熔融鍍敷層的組成在本發明範圍外,而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辨識性降低。
以噴墨法印刷有正方形圖樣部的No.2-33因暴露於屋外6個月而圖樣部變薄,辨識性降低。
又,藉由磨削而形成了正方形圖樣的No.2-34,其磨削處的鍍敷層厚度降低,而在磨削處之耐蝕性降低。
另外,No.2-1~No.2-6、No.2-10~No.2-30、No.2-32~No.2-34之鍍敷層包含有[Al相]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
圖8中顯示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其中在Zn-Al-Mg系熔融鍍敷層藉由對熔融鍍敷層轉印輥的表面形狀,而以圖樣部表示出文字列(英文字母)。
根據本發明,便可在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刻意表示出由文字或記號等構成之圖樣部。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44-3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45-4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46-5
(實施例3)
將鋼板脫脂與水洗後,進行還原退火、鍍浴浸漬、附著量控制及冷卻,藉此製造出表7及表8所示No.3-1~No.3-32之熔融鍍敷鋼板。在從鍍浴取出了鋼板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透過氣體噴嘴對鋼板表面之熔融金屬吹送屬非氧化性氣體的一種之氮氣。氮氣之吹送條件設為如表6所示。表6所示氣體溫度皆低於最終凝固溫度。之後,進行冷卻使熔融金屬完全凝固。藉由吹送氮氣,控制成可顯現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惟,關於No.3-30,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較(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更低溫度時,透過氣體噴嘴吹送了氮氣。
又,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利用噴墨法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印刷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3-33列示於表7及表8。
另外,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磨削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3-34列示於表7及表8。
針對所得之熔融鍍敷鋼板,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第2區域之面積率。首先,以肉眼觀察熔融鍍敷層表面,藉此特定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邊界。難以透過肉眼特定邊界時,則利用放大鏡或光學顯微鏡之放大影像。在難以判別邊界之例中,係根據氮氣之吹送範圍設定邊界,並評估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面積率。
接下來,正方形圖樣(於表7標記為圖樣部)及其以外之區域(於表7標記為非圖樣部)所包含之各區域的定向率係利用以下說明之測定方法求出。亦即,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區域測定Zn相 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然後,求算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
X射線繞射測定採用了Co管球作為X射線光源。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設為在2 θ範圍中在42.41°±0.5°之範圍出現的Zn相之(0002)面繞射峰的強度。且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設為在2 θ範圍中在50.66°±0.5°之範圍出現的Zn相之(10-11)面繞射峰的強度。步距設為0.02°,掃描速度設為5°/分鐘,且檢測器使用了高速半導體2維檢測器。
在本實施例中,正方形圖樣一邊的尺寸為10mm以上,但假想格線之間隔設為1mm。因此,從X射線光源射出之X射線係以多毛細管聚光。聚光後之X射線照射範圍設為直徑1mm之圓形。對每個藉由1mm間隔之假想格線區劃出的區域照射以如上述方式縮小了照射範圍的X射線,該X射線繞射測定係使用了微區域測定用X射線繞射裝置。
並且,將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判別為第1區域,且將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判別為第2區域。
然後,分別求算正方形圖樣及其以外部分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求出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
[辨識性]
以施有正方形圖樣部的試驗板中,剛製造後之初始狀態者與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歷時狀態者作為對象,根據判定基準進行目視評估。初始狀態與歷時狀態皆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耐蝕性]
以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對試驗板進行耐蝕性試驗後,調查產生鏽的狀況,並根據判定基準進行了評估。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如表7及表8所示,No.3-1~No.3-29之本發明例Zn-Al-Mg系熔融鍍 敷鋼板,其等之辨識性及耐蝕性兩者皆優異。圖9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3-1之圖樣部而得之結果,圖10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3-1之非圖樣部而得之結果。可知圖樣部相較於非圖樣部,第1區域之面積率大幅不同,而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關於No.3-30,由於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較(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更低溫度時,透過氣體噴嘴吹送了氮氣,故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小於30%,圖樣部的辨識性降低。
又,No.3-31及No.3-32之熔融鍍敷層的組成在本發明範圍外,而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辨識性降低。
以噴墨法印刷有正方形圖樣部的No.3-33在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的經過狀態下圖樣部變薄,辨識性降低。
又,藉由磨削而形成了正方形圖樣部的No.3-34,其磨削處的鍍敷層厚度降低,而在磨削處之耐蝕性降低。
另外,No.3-1~No.3-6、No.3-10~No.3-30、No.3-32~No.3-34之鍍敷層包含有[Al相]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
圖11中顯示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其中藉由對Zn-Al-Mg系熔融鍍敷層吹送氮氣,而以圖樣部表示出文字列(英文字母)。
根據本發明,便可在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刻意表示出由文字或記號所構成之圖樣部。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50-6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51-7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52-8
(實施例4)
將鋼板脫脂與水洗後,進行還原退火、鍍浴浸漬、附著量控制及冷卻,藉此製造出表10所示No.4-1~4-32之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在從鍍浴取出了鋼板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時,將屬非氧化性氣體的一種之氮氣以經加熱之狀態從氣體噴嘴對鋼板表面之熔融金屬吹送。氮氣之吹送條件設為如表9所示。表9所示氣體溫度皆在最終凝固溫度以上。之後,進行冷卻使熔融金屬完全凝固。藉由吹送氮氣,控制成可顯現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惟,關於No.4-30,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較(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更高溫度時,透過氣體噴嘴吹送了氮氣。
又,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利用噴墨法於熔融鍍敷層表面印刷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4-33列示於表10。
另外,以與上述同樣的方式製造出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然後,磨削熔融鍍敷層表面,形成一邊為50mm之正方形圖樣。將其結果以No.4-34列示於表10。
針對所得之熔融鍍敷鋼板,求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所包含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面積率。首先,以肉眼觀察熔融鍍敷層表面,藉此特定出圖樣部及非圖樣部之邊界。難以透過肉眼特定邊界時,則利用放大鏡或光學顯微鏡之放大影像。在難以判別邊界之例中,係根據氮氣之吹送範圍設定邊界,並評估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面積率。
接下來,正方形圖樣(於表10標記為圖樣部)及其以外之區域(於表10標記為非圖樣部)所包含之各區域之面積率係利用下述決定方法求出。
如圖1所示,在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出假想格線K。另外,圖 1中並未圖示出顯現熔融鍍敷層之邊界線。接著,設定了藉由假想格線K區劃的複數個區域M。各區域M之形狀係1邊為1mm的正方形。接著,在每個藉由假想格線K區劃的複數個區域M設定各區域之重心點G。然後,繪製出以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圓S的直徑R係以使顯現在熔融鍍敷層表面之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加以調整。
然後,將複數個區域M的圓S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顯現在熔融鍍敷層之邊界線設為鍍敷表面之明度高的部分與明度低的部分的邊界。該邊界設為藉由在鍍敷表面之拍攝數據中將明度之值進行2值化處理而得之邊界線。於圖12顯示熔融鍍敷層表面之2值化處理後之邊界線之一例。
然後,分別求算正方形圖樣及其以外部分中之第1區域及第2區域之面積率,求出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
[辨識性]
以施有正方形圖樣部的試驗板中,剛製造後之初始狀態者與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歷時狀態者作為對象,根據判定基準進行目視評估。初始狀態與歷時狀態皆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耐蝕性]
以與實施例1相同條件對試驗板進行耐蝕性試驗後,調查產生鏽的狀況,並根據判定基準進行了評估。以A~C為合格。判定基準設為與實施例1相同基準。
如表10所示,No.4-1~No.4-29之本發明例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其等之辨識性及耐蝕性兩者皆優異。圖13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4-1之圖樣部而得之結果,圖14中顯示以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No.4-1之非圖 樣部而得之結果。可知圖樣部相較於非圖樣部,第1區域之面積率大幅不同,而可辨識圖樣部與非圖樣部。
關於No.4-30,由於係在熔融金屬的溫度落在較(最終凝固溫度-5)℃~(最終凝固溫度+5)℃之範圍更高溫度時,透過氣體噴嘴吹送了氮氣,故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與非圖樣部中之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小於30%,圖樣部的辨識性降低。
又,No.4-31及No.4-32之熔融鍍敷層的組成在本發明範圍外,而暴露於屋外6個月後之辨識性降低。
另一方面,以噴墨法印刷有正方形圖樣部的No.4-33因暴露於屋外6個月而圖樣部變薄,設計性降低。
又,藉由磨削而形成了棋盤格狀圖樣的No.4-34,其磨削處的鍍敷層厚度降低,而在磨削處之耐蝕性降低。
另外,No.4-1~No.4-6、No.4-10~No.4-30、No.4-32~No.4-34之鍍敷層包含有[Al相]與[Al/Zn/MgZn2之三元共晶組織]。
圖15中顯示藉由圖樣部表示出文字列(英文字母)之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
根據本發明,便可在熔融鍍敷鋼板的表面任意表示出由文字或記號所構成之圖樣部。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55-9
Figure 109131296-A0305-02-0056-10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在不在熔融鍍敷層表面進行印刷或塗裝之前提下表示各種設計、商標及其他識別記號,而可提高鋼板出處之辨識性或設計性等。並且,亦可藉由圖樣部來對熔融鍍敷鋼板賦予製程管理或存貨管理等所需的資訊、或是使用者所要求的任意資訊。因此,也能有助於提升熔融鍍敷鋼板之生產性。故其充分具備有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Claims (6)

  1. 一種熔融鍍敷鋼板,其特徵在於:具備:鋼板、與形成於前述鋼板之表面之熔融鍍敷層;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前述熔融鍍敷層包含圖樣部與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當利用下述決定方法1至5中任一種方法來規定第1區域及第2區域時,前述圖樣部及前述非圖樣部分別由前述第1區域及前述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所構成;前述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與前述非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前述圖樣部係配置成以下形狀: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並且前述圖樣部係刻意形成者;[決定方法1]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令所得L*值之50點平均為基準L*值,此時,以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2]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以L*值達4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 以L*值小於4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3]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以所得之Sa達1μm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1μm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4]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前述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以前述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前述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5]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前述圓S係以使前述圓S之內部所含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4~22質量%與Mg:1~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更含有Si:0.0001~2質量%。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更含有以下中之任1種或2種以上元素且以平均組成計含有合計0.0001~2質量%: Ni、Ti、Zr、Sr、Fe、Sb、Pb、Sn、Ca、Co、Mn、P、B、Bi、Cr、Sc、Y、REM、Hf及C。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之熔融鍍敷鋼板,其中前述熔融鍍敷層之附著量以前述鋼板兩面合計為30~600g/m2
  6. 一種熔融鍍敷鋼板,其特徵在於:具備:鋼板、與形成於前述鋼板之表面之熔融鍍敷層;前述熔融鍍敷層以平均組成計含有Al:0~90質量%與Mg:0~10質量%,且剩餘部分包含Zn及不純物;前述熔融鍍敷層包含圖樣部及非圖樣部,該圖樣部係配置成預定形狀;前述圖樣部及前述非圖樣部分別包含第1區域與第2區域中之1種或2種區域,該第1區域與第2區域係以下述決定方法1至5中之任一種方法決定,前述圖樣部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為相同決定方法,前述非圖樣部之第1區域與第2區域的決定方法為相同決定方法;前述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與前述非圖樣部中之前述第1區域面積率之差的絕對值為30%以上;前述圖樣部係配置成以下形狀:直線部、曲線部、點部、圖形、數字、符號、紋樣或文字中之任1種形狀或組合該等中之2種以上而成之形狀;並且前述圖樣部係刻意形成者;[決定方法1]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從所得L*值中選定任意50點,令所得L*值之50點平均為基準L*值,此時,以L*值達基準L*值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基準L*值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決定方法2]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將以各區域之重心點為中心之直徑0.5mm的圓內設為測定區域A,測定各測定區域A之L*值,以L*值達4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L*值小於4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3]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0.5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分別測定算術平均面粗度Sa;以所得之Sa達1μm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小於1μm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4]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或10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且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分別透過使X射線入射之X射線繞射法,對每個前述區域測定Zn相之(0002)面的繞射峰強度I0002與Zn相之(10-11)面的繞射峰強度I10-11,並以其等之強度比(I0002/I10-11)作為定向率;以前述定向率為3.5以上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前述定向率小於3.5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決定方法5]在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以1mm間隔繪製假想格線,接著在藉由前述假想格線區劃的複數個區域中各自繪製以各區域之重心點G為中心的圓S;前述圓S係以使前述圓S之內部所含前述熔融鍍敷層的表面邊界線的合計長度成為10mm之方式設定直徑R;將複數個區域的圓S的直徑R中最大直徑Rmax與最小直徑Rmin的平均值設為基準直徑Rave,以具有直徑R小於基準直徑Rave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1區域,且以具有直徑R在基準直徑Rave以上的圓S之區域作為第2區域。
TW109131296A 2019-11-29 2020-09-11 熔融鍍敷鋼板 TWI813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6681 2019-11-29
JP2019-216683 2019-11-29
JP2019216683A JP7328543B2 (ja) 2019-11-29 2019-11-29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19216684A JP7339531B2 (ja) 2019-11-29 2019-11-29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19-216682 2019-11-29
JP2019216682A JP7328542B2 (ja) 2019-11-29 2019-11-29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19216681A JP7328541B2 (ja) 2019-11-29 2019-11-29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19-216684 2019-11-29
WOPCT/JP2020/025959 2020-07-02
PCT/JP2020/025959 WO2021106259A1 (ja) 2019-11-29 2020-07-02 溶融めっき鋼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713A TW202120713A (zh) 2021-06-01
TWI813903B true TWI813903B (zh) 2023-09-01

Family

ID=76128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1296A TWI813903B (zh) 2019-11-29 2020-09-11 熔融鍍敷鋼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084134A (zh)
CN (1) CN114729439B (zh)
TW (1) TWI813903B (zh)
WO (1) WO20211062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8941A1 (ja) * 2022-06-10 2023-12-14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溶融めっき鋼板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3192A (ja) * 2001-06-27 2003-01-15 Nippon Steel Corp 成形性に優れた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
JP5043234B2 (ja) * 2009-06-30 2012-10-10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Zn−Al−Mg系溶融めっき鋼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02358A1 (ja) * 2011-06-30 2013-01-0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外観均一性に優れた高耐食性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41899B2 (ja) * 2008-07-14 2013-02-1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めっき外観と乾湿繰り返し環境下での耐食性に優れたZn−Al−Mg系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43234Y1 (zh) 1970-12-18 1975-12-10
JPS5141899B2 (zh) 1973-04-09 1976-11-12
JPS60804A (ja) 1983-06-20 1985-01-05 Poritetsukusu:Kk ウルトラフイルタ装置
JP4167380B2 (ja) * 2000-03-29 2008-10-15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屋外曝露用溶融亜鉛めっき鋼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JP5005888B2 (ja) * 2005-03-24 2012-08-22 旭テックTdm株式会社 金属製品の生産方法
JP5114746B2 (ja) * 2008-04-07 2013-01-09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表面が梨肌模様の溶融アルミニウム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JP2017218647A (ja) * 2016-06-09 2017-12-14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線状模様を有する溶融Zn系めっき鋼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3192A (ja) * 2001-06-27 2003-01-15 Nippon Steel Corp 成形性に優れた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
JP5141899B2 (ja) * 2008-07-14 2013-02-1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めっき外観と乾湿繰り返し環境下での耐食性に優れたZn−Al−Mg系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43234B2 (ja) * 2009-06-30 2012-10-10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Zn−Al−Mg系溶融めっき鋼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13002358A1 (ja) * 2011-06-30 2013-01-03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外観均一性に優れた高耐食性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06259A1 (ja) 2021-06-03
CN114729439B (zh) 2024-01-12
KR20220084134A (ko) 2022-06-21
TW202120713A (zh) 2021-06-01
CN114729439A (zh) 2022-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48871B1 (ja) Zn−Al−Mg系溶融めっき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81865B2 (ja) Zn-Al-Mg系溶融めっき鋼板
WO2019194229A1 (ja) 亜鉛系電気めっき鋼板
WO2012128046A1 (ja) 金属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328543B2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CN109154058B (zh) 熔融Al系镀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7328542B2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CN107012421A (zh) 金属掩模材料及金属掩模
TWI813903B (zh) 熔融鍍敷鋼板
TWI815038B (zh) Zn-Al-Mg系熔融鍍敷鋼板
JP7339531B2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09249683A (ja) 表面が梨肌模様の溶融アルミニウム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JP7328541B2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04143506A (ja) 外観品位に優れた溶融めっき鋼板および溶融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JP7440819B1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7410448B1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TWI840251B (zh) 熔融鍍敷鋼板
JP7486011B2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H0754116A (ja) 溶融亜鉛めっき浴用シンクロール
TWI836516B (zh) Zn-Al-Mg系鍍敷網紋鋼板
JP3793495B2 (ja) 外観品位に優れた溶融めっき鋼板及び溶融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JP2022124269A (ja) 溶融めっき鋼板
JP2010043332A (ja) 防眩性溶融亜鉛めっき鋼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7062935A (zh) Zn-Al-Mg系镀覆网纹钢板
TW202405201A (zh) Zn-Al-Mg系鍍敷網紋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