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2073B -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2073B
TWI762073B TW109143202A TW109143202A TWI762073B TW I762073 B TWI762073 B TW I762073B TW 109143202 A TW109143202 A TW 109143202A TW 109143202 A TW109143202 A TW 109143202A TW I762073 B TWI762073 B TW I7620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rucible
quartz glass
total concentration
glass crucibl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3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9089A (zh
Inventor
大原真美
岸弘史
北原江梨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勝高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勝高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勝高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9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90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2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207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29/00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r by their shape
    • C30B29/02Elements
    • C30B29/06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30CRYSTAL GROWTH
    • C30BSINGLE-CRYSTAL GROWTH; UNIDIRECTIONAL SOLIDIFICATION OF EUTECTIC MATERIAL OR UNIDIRECTIONAL DEMIXING OF EUTECTOID MATERIAL; REFINING BY ZONE-MELTING OF MATERIAL; PRODUCTION OF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SINGLE CRYSTALS OR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FTER-TREATMENT OF SINGLE CRYSTALS OR A HOMOGENEOUS POLYCRYSTALLINE MATERIAL WITH DEFINED STRUCTURE; APPARATUS THEREFOR
    • C30B15/00Single-crystal growth by pulling from a melt, e.g. Czochralski method
    • C30B15/10Crucibles or containers for supporting the mel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19/00Other methods of shaping glass
    • C03B19/09Other methods of shaping glass by fusing powdered glass in a shaping mould
    • C03B19/095Other methods of shaping glass by fusing powdered glass in a shaping mould by centrifuging, e.g. arc discharge in rotating moul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0/00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roduction of quartz or fused silica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15/00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not in the form of fibres or filaments, by etch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3/00Glass compositions
    • C03C3/04Glas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ilica
    • C03C3/06Glass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ilica with more than 90% silica by weight, e.g. quartz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01/00Type of glass produced
    • C03B2201/06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 C03B2201/3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doped with metals, e.g. Ga, Sn, Sb, Pb or Bi
    • C03B2201/5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doped with metals, e.g. Ga, Sn, Sb, Pb or Bi doped with alkali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2201/00Type of glass produced
    • C03B2201/06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 C03B2201/3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doped with metals, e.g. Ga, Sn, Sb, Pb or Bi
    • C03B2201/54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doped with metals, e.g. Ga, Sn, Sb, Pb or Bi doped with beryllium, magnesium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01/00Glass compositions
    • C03C2201/06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 C03C2201/3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containing metals
    • C03C2201/5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containing metal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C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LASSES, GLAZES OR VITREOUS ENAMELS; SURFACE TREATMENT OF GLASS; SURFACE TREATMENT OF FIBRES OR FILAMENTS MADE FROM GLASS, MINERALS OR SLAGS; JOINING GLASS TO GLASS OR OTHER MATERIALS
    • C03C2201/00Glass compositions
    • C03C2201/06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 C03C2201/30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containing metals
    • C03C2201/54Doped silica-based glasses containing metals containing beryllium, magnesium or alkaline earth met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etallu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rystals, And After-Treatments Of Cryst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棕環之剝離、提高矽單晶之良率之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石英玻璃坩堝1的Na、K、Ca之合計濃度於自內表面10i起之深度方向上之分佈的峰值存在於比內表面10i更深之位置。

Description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尤其是關於一種利用丘克拉斯基法(CZ法)提拉矽單晶所使用之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於利用CZ法之矽單晶製造中使用石英玻璃坩堝。於CZ法中,於石英玻璃坩堝內加熱矽原料使之熔解,將晶種浸漬於該矽熔融液中,一面旋轉坩堝一面逐漸提拉晶種以使單晶生長。為了以低成本製造半導體元件用之高品質之矽單晶,需要於單次提拉製程中提高單晶良率,因此需要一種能夠經受長期使用且形狀穩定之坩堝。
近年來,隨著矽單晶之口徑增大,單晶之提拉作業時間變得非常長。若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與1400℃以上之矽熔融液長期接觸,則會與矽熔融液反應而結晶化,出現被稱為棕環的褐色之環狀之方矽石。棕環內沒有方矽石層,或者即便有也是非常薄之層,但隨著操作時間之經過,棕環之面積不斷擴大,相互融合,且不斷生長,最終其中心部被浸蝕,成為不規則之玻璃熔出面。若出現該玻璃熔出面,則矽單晶容易發生錯位,從而使單晶良率變差。因此,期望一種不易產生棕環、即便產生棕環亦不易生長之石英玻璃坩堝。
關於抑制棕環之產生及生長之方法,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之方法,即,於石英坩堝之內層形成與矽熔融液之反應性較高之層,使熔損速率比晶核之生成快,從而減少棕環。又,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之方法,即,藉由對熔液表面振盪位置進行蝕刻或噴砂處理,使熔液表面振盪位置所產生之棕環數增加,從而使熔液表面振盪位置下方所產生之棕環數減少。
又,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有一種石英玻璃坩堝,其將距坩堝內表面100 μm厚之表面玻璃層之OH基濃度設為90 ppm以下,將其下側部分的距坩堝內表面1 mm厚之玻璃層之OH基濃度設為90~200 ppm。即,藉由降低坩堝內層之較淺之表面層之OH基濃度而使石英玻璃之熔解速度變慢,成為棕環之晶核容易殘留之狀態,且藉由進一步使該較淺之表面層的更下側之層之OH基濃度變高,成為晶核容易生長之狀態,從而抑制棕環之剝離。
又,於專利文獻4中記載有如下技術:於具有直體部及底部之二氧化矽玻璃坩堝中,具備:最內層,其包含厚度0.5~200 μm之SiOx 膜(0<x<2);內層,其包含透明二氧化矽玻璃,且具有OH基濃度未達30 ppm、厚度3~5 mm之與上述最內層相接之區域;及外層,其包含不透明二氧化矽玻璃;且於坩堝之內表面預先塗佈有成為犧牲層之最內層。即便於多晶矽完全熔解之前於最內層表面形成方矽石之晶核,若最內層比於其附近進行結晶化之速度更快地熔解於矽熔融液中,則亦可抑制於最內層熔解後所露出之內層表面生成方矽石之晶核,從而抑制成為矽單晶提拉之良率降低之原因的棕環之產生及生長。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30670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5-320241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6136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40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上所述,於矽單晶之提拉製程中,於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產生棕環。於棕環自坩堝之內表面剝離而混入至矽熔融液中之情形時,有矽單晶之良率降低之虞,因此需要抑制棕環之剝離。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棕環之剝離、提高矽單晶之良率之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申請發明人等針對棕環之產生、生長及剝離之機制反覆進行銳意研究,結果發現為了抑制棕環之剝離,重要的是儘可能減少棕環之產生個數,對於所產生之棕環,使之穩定地生長,藉由調整坩堝之內表面附近之Na、K、Ca於深度方向上之分佈,可實現棕環之產生個數之降低及穩定之生長。
本發明係基於此種技術見解而成者,本發明之矽單晶提拉用石英玻璃坩堝之特徵在於:Na、K、Ca之合計濃度於自內表面起之深度方向上之分佈的峰值存在於比上述內表面更深之位置。根據本發明,可抑制發生於坩堝之內表面的棕環核之產生。因此,可抑制棕環之生長及剝離,提高矽單晶之良率。
本發明之石英玻璃坩堝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較佳為存在於距上述內表面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進而較佳為存在於距上述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藉此,可使坩堝之內表面之熔解速度比棕環核之生長速度更快,從而使棕環核消失。因此,可抑制棕環之生長及剝離,提高矽單晶之良率。
於本發明中,距上述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較佳為距上述內表面0 μm以上8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2倍以上19倍以下。藉此,可抑制棕環核之產生及生長。
於本發明中,距上述內表面32 μm以上1000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較佳為距上述內表面0 μm以上8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0.6倍以上1倍以下。又,距上述內表面32 μm以上1000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若以深度方向為正方向則較佳為具有負的濃度梯度,進而較佳為具有-8.2×1010 原子/cc/μm以下之濃度梯度。藉此,可抑制坩堝之內表面之熔解,可使棕環穩定地生長,從而抑制其自內表面剝離。
又,本發明之其他態樣之矽單晶提拉用石英玻璃坩堝之特徵在於具有:第1表層部,其設置於距內表面0 μm以上16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第2表層部,其設置於距上述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及第3表層部,其設置於距上述內表面32 μm以上1000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且上述第2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高於上述第1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
根據本發明,可抑制發生於坩堝之內表面的棕環核之產生。又,可使坩堝之內表面之熔解速度比棕環核之生長速度更快,從而使棕環核消失。因此,可抑制棕環之剝離,提高矽單晶之良率。
於本發明中,上述第2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較佳為上述第1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的2倍以上19倍以下。藉此,可抑制棕環核之產生及生長。
上述第3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較佳為上述第1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最大值的0.6倍以上1倍以下。於該情形時,上述第3表層部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梯度若以深度方向為正則較佳為負之梯度,進而更佳為-8.2×1010 原子/cc/μm以下之梯度。藉此,可抑制坩堝之內表面熔解,可使棕環穩定地生長,抑制其自內表面剝離。
於本發明中,距上述內表面0 μm以上8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Li、Al、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較佳為3.6×1016 原子/cc以上5.5×1017 原子/cc以下。由於Li、Al、Na、K、Ca具有促進棕環核產生之作用,故而於最初與矽熔融液接觸之坩堝之內表面附近存在較多之Li、Al、Na、K、Ca之情形時,容易於坩堝之內表面產生棕環核,導致矽單晶之良率變差。然而,於將距坩堝之內表面0 μm以上8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Li、Al、Na、K、Ca之合計濃度抑制為5.5×1017 原子/cc以下之情形時,可抑制棕環核之產生,從而可提高矽單晶之良率。
本發明之石英玻璃坩堝較佳為具備:透明層,其包含不含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構成上述內表面;及氣泡層,其包含含有大量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設置於上述透明層之外側;且上述透明層之厚度為1 mm以上。藉此,可防止於矽單晶提拉製程中之高溫下二氧化矽玻璃中之氣泡膨脹破裂而導致棕環剝離。
又,本發明之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具備:對沈積於旋轉模具之內表面的原料石英粉進行電弧熔融而製造石英玻璃坩堝的製程;利用純水洗淨上述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使上述內表面附近之二氧化矽玻璃中所含之Na、K、Ca之合計濃度比洗淨前降低的製程;及使用包含氫氟酸之洗淨液蝕刻上述內表面之製程。
根據本發明,可製造於距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具有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的矽單晶提拉用石英玻璃坩堝。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利用純水洗淨上述石英玻璃坩堝之上述內表面之製程中所使用的純水之比電阻為17 MΩcm以上,使用水量為125升/個以上,水溫為45~99℃。藉此,可使距內表面0 μm以上8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降低,尤其是可製造Li、Al、Na、K、Ca之合計濃度為3.6×1016 原子/cc以上5.5×1017 原子/cc以下之石英玻璃坩堝。
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上述內表面之蝕刻量為5 μm以上10 μm以下,藉此將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配置於距上述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藉由將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設置於距內表面16 μm以上32 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可於原料熔解製程之前半部分中抑制發生於坩堝之內表面的棕環核之產生。又,可於原料熔解製程之後半部分中使坩堝之內表面之熔解速度比棕環核之生長速度更快,從而使棕環核消失。
本發明之石英玻璃坩堝具有抑制發生於坩堝之內表面的棕環之產生的效果,上述棕環為單晶發生錯位之原因。棕環係由於坩堝之內表面與高溫矽熔融液長時間接觸而產生的。因此,較佳為與高溫矽熔融液接觸之石英坩堝之內表面具有本發明之雜質特性,特佳為與高溫矽熔融液接觸時間更長之坩堝之底部及/或角部具有本發明之雜質特性。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棕環之剝離而提高矽單晶之良率的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以下,參照隨附圖式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之構成的大致側面剖視圖。
如圖1所示,石英玻璃坩堝1係用於支持矽熔融液之二氧化矽玻璃製容器,其具有圓筒狀之側壁部10a、底部10b、及設置於側壁部10a與底部10b之間之角部10c。底部10b較佳為緩緩彎曲之所謂之圓底,亦可為所謂之平底。角部10c係位於側壁部10a與底部10b之間,具有比底部10b更大之曲率之部位。側壁部10a與角部10c之邊界位置係側壁部10a開始彎曲之位置,又,角部10c與底部10b之邊界位置係角部10c之較大之曲率開始變為底部10b之較小之曲率的位置。
石英玻璃坩堝1之口徑根據所提拉之矽單晶錠之直徑而不同,較佳為22英吋(約560 mm)以上,尤佳為32英吋(約800 mm)以上。其原因在於:此種大口徑之坩堝較佳地用於直徑300 mm以上之大型之矽單晶錠之提拉,要求即便長期使用亦不會對單晶之品質造成影響。石英玻璃坩堝1之壁厚根據其部位而稍微不同,22英吋以上之坩堝之側壁部10a之壁厚較佳為7 mm以上,32英吋以上之大型坩堝之側壁部10a之壁厚較佳為10 mm以上。藉此,可於高溫下穩定地保持大量之矽熔融液。
石英玻璃坩堝1為兩層結構,具備:透明層11,其包含不含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及氣泡層12(不透明層),其包含含有大量微小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形成於透明層11之外側。
透明層11係構成與矽熔融液接觸之坩堝之內表面10i之層,設置成單晶良率不會因二氧化矽玻璃中之氣泡而降低。透明層11之厚度較佳為1~12 mm,以透明層11不會因單晶之提拉製程中之熔損而完全消失而造成氣泡層12露出之方式,將坩堝之每個部位設定為適當之厚度。透明層11較佳為以與氣泡層12同樣地設置於自坩堝之側壁部10a至底部10b為止之整個坩堝上,但亦可於不與矽熔融液接觸之坩堝之上端部(邊緣部)省略透明層11。
透明層11係氣泡含有率為0.1 vol%以下之坩堝之內側之部位。所謂透明層11「不含氣泡」意指具有不會使單晶良率因氣泡而降低之程度之氣泡含有率及氣泡尺寸。於氣泡存在於坩堝之內表面附近之情形時,無法藉由坩堝之內表面之熔損而將內表面附近之氣泡封入至二氧化矽玻璃中,其原因在於:在結晶提拉時,有二氧化矽玻璃中之氣泡因熱膨脹而破裂,造成坩堝碎片(石英片)剝離之虞。於釋出至矽熔融液中之坩堝碎片被熔融液對流運送至單晶之生長界面而融入至單晶中之情形時,成為單晶發生錯位之原因。又,於因坩堝之內表面之熔損而釋出至熔融液中之氣泡上浮至固液界面而融入至單晶中之情形時,成為產生針孔之原因。透明層11之氣泡之平均直徑較佳為100 μm以下。
氣泡層12係構成坩堝之外表面10o之層,其設置目的係為了提高坩堝內之矽熔融液之保溫性,且使來自加熱器之輻射熱分散而儘可能均勻地加熱坩堝內之矽熔融液,上述加熱器於單晶提拉裝置內以包圍坩堝之方式而設置。因此,氣泡層12設置於自坩堝之側壁部10a至底部10b為止之整個坩堝。氣泡層12之厚度係自坩堝之壁厚減去透明層11之厚度所得之值,根據坩堝之部位而不同。
氣泡層12之氣泡含有率高於透明層11,較佳為大於0.1 vol%且5 vol%以下,進而較佳為1 vol%以上且4 vol%以下。其原因在於:若氣泡層12之氣泡含有率為0.1 vol%以下,則無法發揮氣泡層12所要求之保溫功能。又,於氣泡層12之氣泡含有率超過5 vol%之情形時,有坩堝會因氣泡之膨脹而變形,從而造成單晶良率降低之虞,進而傳熱性變得不充分。尤其是若氣泡層12之氣泡含有率為1~4%,則保溫性與傳熱性之平衡良好而較佳。氣泡層12之氣泡含有率例如可藉由自坩堝所切出之不透明二氧化矽玻璃片之比重測定而求出。
為了防止矽熔融液之污染,理想的是構成透明層11之二氧化矽玻璃之純度較高。因此,本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1較佳為包含由合成石英粉所形成之合成石英玻璃層、及由天然石英粉所形成之天然石英玻璃層此二層。合成石英粉可藉由四氯化矽(SiCl4 )之氣相氧化(乾燥合成法)或矽烷氧化物之水解(溶膠-凝膠法)而製造。又,天然石英粉係藉由對以α-石英為主成分之天然礦物進行粉碎使其成為粒狀而製造之石英粉。
詳細內容如下所述,合成石英玻璃層及天然石英玻璃層之兩層結構可藉由如下方式而製造,即,沿著坩堝製造用模具之內表面沈積天然石英粉,於其上沈積合成石英粉,藉由電弧放電之焦耳熱使該等石英粉熔融。於電弧熔融製程之初期,藉由自石英粉之沈積層之外側強力抽真空而去除氣泡形成透明層11。其後,藉由停止或減弱抽真空而於透明層11之外側形成氣泡層12。因此,合成石英玻璃層與天然石英玻璃層之邊界面未必和透明層11與氣泡層12之邊界面一致,但合成石英玻璃層較佳為與透明層11同樣地具有不會因結晶提拉製程中之坩堝之內表面之熔損而完全消失之程度的厚度。
圖2係表示圖1之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側之表層部X之二氧化矽玻璃中所含的Na、K、Ca之合計濃度於深度方向上之變化的曲線圖,橫軸表示自坩堝之內表面10i起之深度方向上之位置,縱軸表示Na、K、Ca之合計濃度。
如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1之特徵在於如下方面,即,距坩堝之內表面10i為0~16 μm之深度的第1表層部Z1 之雜質濃度相對較低,距內表面10i為16~32 μm之深度的第2表層部Z2 之雜質濃度相對較高,距內表面10i為32~1000 μm之深度的第3表層部Z3 之雜質濃度相對較低。構成坩堝之二氧化矽玻璃中所含之Na、K、Ca之合計濃度於深度方向上之分佈於坩堝之內表面10i之位置不具有濃度之峰值,而是於距內表面10i 32 μm以下、更佳為距內表面10i 16~32 μm之深度範圍內具有峰值。距內表面10i 16~32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係距內表面10i 0~8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之2~19倍。
自坩堝之內表面10i起之深度為0~16 μm之第1表層部Z1 係最初與矽熔融液接觸之層,於第1表層部Z1 與矽熔融液接觸之原料熔解製程之前半部分(I)中,方矽石之核多產生於坩堝之內表面10i。存在於坩堝之內表面附近之Li、Al、Na、K、Ca等金屬雜質有助於產生棕環核,成為產生更多棕環之重要因素。因此,距坩堝之內表面10i 0~8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Li、Al、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較佳為3.6×1016 原子/cc以上5.5×1017 原子/cc以下。藉此,可減少棕環核之產生數。
Na等雜質濃度得到降低之內表面10i需要特別設置於石英玻璃坩堝1之底部10b或角部10c。其原因在於,石英玻璃坩堝1之底部10b或角部10c與矽熔融液接觸之時間比側壁部10a與矽熔融液接觸之時間長,係容易產生棕環之部位。於側壁部10a中,亦可設置有Na等雜質濃度得到降低之內表面10i,亦可不設置Na等雜質濃度得到降低之內表面10i。
理想的是坩堝之內表面10i儘可能平滑,尤其是坩堝之底部10b之內表面10i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02~0.3 μm。藉此,可減少發生於原料熔解製程之前半部分(I)的棕環核之產生數。
棕環核之產生數於某個時期達到峰值後急遽減少,其後轉入至棕環核之生長階段。因此,即使此後Na、K、Ca之合計濃度稍高,亦不會使棕環核之產生數大幅增加。於原料熔解製程之後半部分(II)中,核一點一點地生長而產生棕環。然而,於將距內表面10i 16~32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設為自內表面10i起之深度0~8 μm之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基準濃度)的2~19倍之情形時,可使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熔解速度比棕環核之生長速度更快,從而使棕環核消失。
已知二氧化矽玻璃中之Na、K、Ca具有促進二氧化矽玻璃熔解之效果。於本實施方式中,使距內表面10i 16~32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變高,因此可使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熔解速度比棕環之生長速度更快,可於棕環核長大之前使其消失,從而可消除棕環核。
如上所述,藉由使第1表層部Z1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變低且使第2表層部Z2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變高,可某種程度上減少棕環數。然而,不易使棕環完全消失,會於坩堝之內表面10i產生些許棕環。於矽單晶之提拉製程(III)中,棕環長大,因此棕環剝離之風險變高。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自內表面10i起之深度超過32 μm之更深之範圍內(32~1000 μm之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為基準濃度之0.6~1倍,故而可抑制單晶提拉製程中之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熔解。又,距坩堝之內表面10i 32~1000 μm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若以深度方向為正方向,則具有8.2×1010 原子/cc/μm以下之負的濃度梯度,因此可抑制Na、K、Ca之合計濃度之急遽變化,使棕環穩定地生長,藉此可抑制棕環之剝離。
圖3係表示石英玻璃坩堝1之製造方法之流程圖。圖4係對利用旋轉模具法之石英玻璃坩堝1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之模式圖。又,圖5(a)~(c)係用於說明石英玻璃坩堝1之製造方法之圖,係表示自坩堝內表面10i起之深度方向上之雜質濃度分佈之曲線圖。
如圖3及圖4所示,於石英玻璃坩堝1之製造中,首先,藉由旋轉模具法製造石英玻璃坩堝1(步驟S11)。於旋轉模具法中,準備具有與坩堝之外形相符之模腔之模具14,沿著旋轉之模具14之內表面14i,依次沈積天然石英粉16B及合成石英粉16A,形成原料石英粉之沈積層16。亦可僅使用天然石英粉16B作為坩堝之原料。該等原料石英粉由於離心力而以黏附於模具14之內表面14i之狀態留在固定之位置,維持為坩堝之形狀。可藉由改變原料石英粉之沈積層16之厚度而調整坩堝之每個部位的壁厚。
其次,於模具14內設置電弧電極15,自模具14之內表面14i側對原料石英粉之沈積層16進行電弧熔融。加熱時間、加熱溫度等具體條件需要考慮坩堝之原料或尺寸等條件而適當決定。此時,自設置於模具14之內表面14i之多個通氣孔14a吸引原料石英粉之沈積層16,藉此控制熔融玻璃中之氣泡量。具體而言,於開始電弧熔融時,增強來自設置於模具14之內表面14i之多個通氣孔14a的吸引力而形成透明層11,於形成透明層11後,減弱吸引力而形成氣泡層12。
電弧熱自原料石英粉之沈積層16之內側逐漸向外側傳遞而使原料石英粉熔解,因此藉由於原料石英粉開始熔解之時點改變減壓條件,可分別形成透明層11及氣泡層12。若於石英粉熔解之時點進行加強減壓之減壓熔融,則電弧氣氛氣體不會被封入至玻璃中,成為不含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又,若於原料石英粉熔解之時點進行減弱減壓之正常熔融(大氣壓熔融),則電弧氣氛氣體會被封入至玻璃中,成為包含較多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於減壓熔融時或正常熔融時,例如可藉由改變電弧電極15之配置或電流而使熔融量部分性地變化,從而調整透明層11或氣泡層12之每個部位的厚度。
其後,結束電弧加熱,冷卻坩堝。藉由以上操作,完成自坩堝壁之內側向外側依次設置有透明層11及氣泡層12之石英玻璃坩堝1。自如此製造之電弧熔融後(洗淨前)之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起的於深度方向上之雜質濃度分佈如圖5(a)所示,雜質元素濃縮於坩堝之內表面10i。此時,Li之原子半徑比其他雜質元素小,容易於玻璃中移動,因此遊動至位於電弧電極側之坩堝之內表面10i側,高濃度且濃縮於深度方向上之較廣區域。又,Al之氧化物(Al2 O3 )之沸點比其他雜質元素之氧化物高,因此於石英昇華後亦容易殘留於坩堝之內表面10i,與Li同樣地高濃度且濃縮於深度方向上之較廣區域。
其次,利用純水洗淨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步驟S12)。較佳為此時所使用之純水之比電阻為17 MΩcm以上,流量為50~60升/分鐘,每個石英玻璃坩堝所使用之水量為125升以上(125升/個),水溫為45~99℃。藉此,使容易溶入至純水中之Li、Na、K、Ca自坩堝之內表面10i之附近溶出,使二氧化矽玻璃中之雜質濃度比洗淨前降低。其結果,自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起之於深度方向上之雜質濃度分佈如圖5(b)所示,可降低坩堝之內表面10i之表層部的Na、K、Ca之濃度。Al之濃度並無較大變化,於深度方向上維持大致固定之濃度。Li等雜質濃度得到降低之內表面10i附近之範圍根據與內表面10i之蝕刻量之關係而決定,並無特別限定,其最窄之範圍較佳為距內表面10i 0~26 μm,其最廣之範圍較佳為距內表面10i 0~37 μm。
純水洗淨所使用之純水之水溫較佳為45~99℃,若考慮操作之容易性或安全性,則特佳為55~65℃。於純水之水溫為25~35℃左右之情形時,無法獲得降低坩堝之內表面10i中的Li、Na、K、Ca之合計濃度之效果。然而,藉由刻意將純水加熱為45℃以上,可使Li、Na、K、Ca自坩堝之內表面10i溶出,降低二氧化矽玻璃中之雜質濃度。如此,藉由使用高溫之純水,可使坩堝之內表面之雜質溶入至純水中而進行沖洗,可於比最表面稍深之區域形成雜質濃度之峰值。
其次,使用包含氫氟酸之洗淨液對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進行蝕刻,藉此去除坩堝之內表面10i之表層部(步驟S13)。此時之內表面之蝕刻量較佳為5~10 μm。藉由該蝕刻,可淨化坩堝之內表面10i,且自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起之於深度方向上之雜質濃度分佈如圖5(c)所示,可將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之位置調整至距內表面10i 16~32 μm之範圍內。於氫氟酸洗淨中,藉由縮短或延長其洗淨時間,可改變坩堝之內表面10i之蝕刻量,藉由改變蝕刻量,可調整雜質濃度之峰值位置或峰值高度。
最後,利用純水最終洗淨整個石英玻璃坩堝1(步驟S14)。於最終洗淨中,需要於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之位置不發生較大變化之條件下實施純水洗淨。因此,需要縮短洗淨時間且降低水溫而抑制Na、K、Ca之溶出。藉由以上操作,完成本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1。
通常情況下,藉由電弧熔融所製造之石英玻璃坩堝1因表面濃縮效果而使內表面10i之雜質濃度變得最高。因此,因雜質之作用而容易於坩堝之內表面產生棕環核,又,發生所產生之棕環核容易生長之狀況。然而,如本實施方式所示地使有助於棕環核之產生或坩堝之熔解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位置遷移至比坩堝之內表面更深之位置,可減少棕環核之產生數,又,消除所產生之棕環核。因此,可降低矽單晶之提拉製程中棕環剝離之概率,從而可提高單晶之良率。
圖6係表示藉由使用石英玻璃坩堝1之CZ法所進行之矽單晶之提拉製程的流程圖。
如圖6所示,矽單晶之提拉製程具有:原料熔解製程S21,使石英玻璃坩堝1內之多結晶矽原料熔解而生成矽熔融液;觸液製程S22,使晶種與矽熔融液觸液後,將該狀態維持一定時間,使晶種與矽熔融液親和;頸縮製程S23,將結晶直徑縮窄得較細以排除因熱衝擊等而發生於晶種中之錯位;肩部成長製程S24,使結晶直徑漸漸變大以獲得預設之結晶直徑(例如,約300 mm)之單晶;直體部成長製程S25,維持預設之結晶直徑;尾部成長製程S26,將結晶直徑縮窄得較細,自熔融液面切斷單晶以結束提拉;及冷卻製程S27,對自矽熔融液所切斷之單晶進行冷卻。
於原料熔解製程S21之前半部分中,於與矽熔融液接觸之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產生棕環核。然而,由於本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1的距坩堝之內表面10i 0~8 μm之深度範圍內(第1表層部Z1 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較低,故而可減少發生於原料熔解製程S21之前半部分的棕環核數。
於原料熔解製程S21之後半部分中,棕環核長大。然而,本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1的距坩堝之內表面10i 16~32 μm之深度範圍內(第2表層部Z2 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較高,第2表層部Z2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係第1表層部Z1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2~19倍,因此可促進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熔解,可使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熔解速度比棕環之生長速度更快。因此,可消除原料熔解製程之前半部分所產生之棕環核,減少棕環之產生數。
自頸縮製程S23至尾部成長製程S26為止之矽單晶之成長製程中,不僅棕環生長,亦有棕環之一部分會剝離之虞,於自內表面10i所剝離之棕環之一部分被熔融液對流運送至固液界面之情形時,有矽單晶發生錯位之虞。然而,距坩堝之內表面10i 32~1000 μm之深度範圍內(第3表層部Z3 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較低,第3表層部Z3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係第1表層部Z1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0.6倍以上1倍以下,因此可抑制坩堝之內表面10i之過度熔解。又,由於第3表層部Z3 中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變化率較小,尤其是Na、K、Ca之合計濃度梯度為-8.2×1010 原子/cc/μm以上且未達0原子/cc/μm,故而可抑制因坩堝之內表面10i之狀態之急遽變化所產生的棕環之剝離。
以上,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更,該等當然亦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實施例]
準備32英吋之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石英玻璃坩堝如上所述地藉由旋轉模具法製造後,依序進行了純水洗淨、氫氟酸洗淨、最終洗淨。如上所述,於純水洗淨中,將所使用之純水之比電阻設為17 MΩcm以上,將流量設為50~60升/分鐘,將每個石英玻璃坩堝之使用水量設為150升,將水溫設為55~65℃。又,於氫氟酸洗淨中,將內表面之蝕刻量設為約8 μm。坩堝之內表面附近之Na、K、Ca的合計濃度於深度方向上之分佈(合計濃度之峰值位置及濃度比)可藉由變更氫氟酸洗淨時間(蝕刻量)而進行調整。
其次,測定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之內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μm)。又,為了評價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之極表層部之雜質濃度,藉由SAICAS(Surface And Interfacial Cutting Analysis System,表面及界面切割分析系統)法採取極表層部之二氧化矽玻璃片之樣品。
圖7係表示SICAS法之原理之模式圖。
如圖7所示,於SAICAS法中,使用斜向切削裝置20,使切削刀片21於水平方向DX 及垂直方向DY 上移動,對石英玻璃坩堝1之內表面10i側之極表層部進行斜向薄削,藉此採取二氧化矽玻璃片,因此可增加下述之利用D-SIMS之雜質濃度之檢測面積,獲得檢測感度。因此,可高感度地分析石英玻璃坩堝1之極表層部之雜質濃度分佈。
圖8(a)及(b)係藉由SAICAS法所採取之二氧化矽玻璃片之圖像,圖8(a)表示切削二氧化矽玻璃片後之坩堝之內表面之一部分,圖8(b)表示自坩堝內表面所切削之二氧化矽玻璃片。二氧化矽玻璃片之樣品之寬度約為50 μm,長度約為500 μm,切入深度約為50 μm。如此,樣品為非常細長之較薄之二氧化矽玻璃片。
其次,藉由D-SIMS(Dynamic-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動態二次離子質譜法)測定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之二氧化矽玻璃片中所含的Na、K、Ca之合計濃度。於雜質濃度之測定中使用圖8(b)所示之樣品,分別於自坩堝之內表面起深度為0~8 μm(第1表層部Z1 之範圍之一部分)、16~32 μm(第2表層部Z2 )、32~500 mm(第3表層部Z3 )之位置進行。其後,藉由計算求得Na、K、Ca之合計濃度比([II/I])、Na、K、Ca之合計濃度比([III/I])、第3表層部Z3 之Na、K、Ca之合計濃度梯度。再者,Na、K、Ca之合計濃度比([II/I])係第2表層部Z2 區域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II)相對於自坩堝之內表面起之深度0~8 μm之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I)的比率。又,Na、K、Ca之合計濃度比([III/I])係第3表層部Z3 區域之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III)相對於自坩堝之內表面起之深度0~8 μm之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I)的比率。
其次,準備以與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相同之條件下所製造的其他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實際上進行矽單晶之提拉。提拉製程結束後,對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所產生之棕環數密度(個/cm2 )進行評價。又,評價矽單晶之延遲時間(hr)及單晶良率(%)。再者,延遲時間(hr)係指當製造1條矽單晶時自最初之頸部製程開始至最終之頸部製程開始為止之時間差。於不重新單晶提拉而正常地製造單晶之情形時,延遲時間為0 hr。又,單晶良率係藉由(圓筒研削後之單晶重量)÷(矽原料重量)×100%所算出之值。
圖9係彙總有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之評價條件及結果之表。
如圖9所示,於實施例1~4(樣品A1~A4)中,第2表層部Z2 之濃度比([II/I])為2~19,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比([III/I])為0.6~1.0,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梯度為-8.5×1010 ~-8.6×1011 原子/cc/μm。又,坩堝之底部之內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為0.02~0.03 μm。又,提拉矽單晶後的使用過之坩堝之內表面之棕環數密度為2個/cm2 以下,剝離面積率為8%以下,成為整體上良好之結果。進而矽單晶之提拉結果均未延遲,單晶良率為80%以上。
於比較例1(樣品A5)中,第2表層部Z2 之濃度比([II/I])為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比([III/I])為0.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梯度為-2.9×1010 原子/cc/μm。又,最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為0.03 μm。又,提拉矽單晶後的使用過之坩堝之內表面之棕環數密度為5個/cm2 ,剝離面積率為26%。進而,關於矽單晶之提拉結果,延遲時間為15.3 hr,單晶良率為35.1%。於樣品A5中,由於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較低,進而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非常低,故而認為是棕環之產生數及剝離面積率增加而導致單晶發生錯位。
於比較例2(樣品A6)中,第2表層部Z2 之濃度比([II/I])為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比([III/I])為0.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梯度為-8.6×1011 原子/cc/μm。又,最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為0.02 μm。又,使用過之坩堝之內表面之棕環數密度為6個/cm2 ,剝離面積率為31%以下。進而,關於矽單晶之提拉結果,延遲時間為5.3 hr,單晶良率為51.5%。於樣品A6中,亦由於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較低,進而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非常低,故而認為是棕環之產生數及剝離面積率增加而導致單晶發生錯位。
於比較例3(樣品A7)中,第2表層部Z2 之濃度比([II/I])為2,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比([III/I])為0.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梯度為-5.9×1010 原子/cc/μm。又,最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為0.04 μm。又,使用過之坩堝之內表面之棕環數密度為2個/cm2 ,剝離面積率為42%。進而,關於矽單晶之提拉結果,無延遲,但單晶良率為60.5%。於樣品A7中,由於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非常低,故而認為是棕環之剝離面積率增加而導致單晶發生錯位。
於比較例4(樣品A8)中,第2表層部Z2 之濃度比([II/I])為21,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比([III/I])為0.8,第3表層部Z3 之濃度梯度為-4.3×1010 原子/cc/μm。又,最表面之算術平均粗糙度為0.05 μm。又,使用過之坩堝之內表面之棕環數密度為1個/cm2 ,剝離面積率為36%。進而,關於矽單晶之提拉結果,無延遲,但單晶良率為45.9%。於樣品A8中,由於第2表層部Z2 之Na、K、Ca之合計濃度相對過高,故而認為是棕環之產生數及剝離面積率增加而導致單晶發生錯位。
1:石英玻璃坩堝 10a:側壁部 10b:底部 10c:角部 10i:內表面 10o:外表面 11:透明層 12:氣泡層 14:模具 14a:通氣孔 14i:模具之內表面 15:電弧電極 16:沈積層 16A:合成石英粉 16B:天然石英粉 20:斜向切削裝置 21:切削刀片 DX :水平方向 DY :垂直方向 S11:坩堝製造步驟 S12:純水洗淨步驟 S13:氫氟酸洗淨(蝕刻)步驟 S14:最終洗淨步驟 S21:原料熔解製程 S22:觸液製程 S23:頸縮製程 S24:肩部成長製程 S25:直體部成長製程 S26:尾部成長製程 S27:冷卻製程 X:表層部 Z1 :第1表層部 Z2 :第2表層部 Z3 :第3表層部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石英玻璃坩堝之構成的大致側面剖視圖。 圖2係表示圖1之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側之表層部之二氧化矽玻璃中所含的Na、K、Ca之合計濃度於深度方向上之變化的曲線圖,橫軸表示自坩堝之內表面起之深度方向上之位置,縱軸表示Na、K、Ca之合計濃度。 圖3係表示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之流程圖。 圖4係對利用旋轉模具法之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之模式圖。 圖5(a)~(c)係用於說明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之圖,係表示自坩堝內表面起之深度方向上的雜質濃度分佈之曲線圖。 圖6係表示藉由使用石英玻璃坩堝之CZ法所進行之矽單晶之提拉製程的流程圖。 圖7係表示SICAS法之原理之模式圖。 圖8(a)及(b)係藉由SAICAS法所採取之二氧化矽玻璃片之圖像,圖8(a)表示切削二氧化矽玻璃片後之坩堝內表面之一部分,圖8(b)表示自坩堝內表面所切削之二氧化矽玻璃片。 圖9係彙總有石英玻璃坩堝之樣品A1~A8之評價條件及結果之表。
1:石英玻璃坩堝
10a:側壁部
10b:底部
10c:角部
10i:內表面
10o:外表面
11:透明層
12:氣泡層
X:表層部

Claims (10)

  1. 一種石英玻璃坩堝,其特徵在於:Na、K、Ca之合計濃度於自內表面起之深度方向上之分佈的峰值存在於距上述內表面32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之石英玻璃坩堝,其中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存在於距上述內表面16μm以上32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
  3. 如請求項2之石英玻璃坩堝,其中距上述內表面16μm以上32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係距上述內表面0μm以上8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2倍以上19倍以下。
  4. 如請求項2或3之石英玻璃坩堝,其中距上述內表面32μm以上1000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係距上述內表面0μm以上8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的0.6倍以上1倍以下。
  5. 如請求項4之石英玻璃坩堝,其中距上述內表面32μm以上1000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Na、K、Ca之合計濃度若以深度方向為正方向則具有負的濃度梯度。
  6. 如請求項2或3之石英玻璃坩堝,其中距上述內表面0μm以上8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的Li、Al、Na、K、Ca之合計濃度之平均值為3.6×1016原子/cc以上5.5×1017原子/cc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石英玻璃坩堝,其具備:透明層,其包含不含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構成上述內表面;及氣泡層,其包含含有大量氣泡之二氧化矽玻璃,設置於上述透明層之外側;且上述透明層之厚度為1mm以上。
  8. 一種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具備:對沈積於旋轉模具之內表面的原料石英粉進行電弧熔融而製造石英玻璃坩堝的製程;利用純水洗淨上述石英玻璃坩堝之內表面,使上述內表面附近之二氧化矽玻璃中所含之Na、K、Ca之合計濃度比洗淨前降低的製程;及使用包含氫氟酸之洗淨液蝕刻上述內表面之製程。
  9. 如請求項8之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其中利用純水洗淨上述石英玻璃坩堝之上述內表面之製程中所使用的純水之比電阻為17MΩcm以上,使用水量為125升/個以上,水溫為45~99℃。
  10. 如請求項8或9之石英玻璃坩堝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內表面之蝕刻量為5μm以上10μm以下,藉此將Na、K、Ca之合計濃度之峰值配置於距上述內表面16μm以上32μm以下之深度範圍內。
TW109143202A 2019-12-23 2020-12-08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TWI762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31815 2019-12-23
JP2019231815 2019-1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9089A TW202129089A (zh) 2021-08-01
TWI762073B true TWI762073B (zh) 2022-04-21

Family

ID=76574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3202A TWI762073B (zh) 2019-12-23 2020-12-08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10489A1 (zh)
JP (1) JP7400835B2 (zh)
CN (1) CN114846180B (zh)
DE (1) DE112020006320T5 (zh)
TW (1) TWI762073B (zh)
WO (1) WO2021131321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3392A (ja) * 1997-07-24 1999-02-16 Kusuwa Kuorutsu:Kk 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の洗浄方法
TWI413620B (zh) * 2010-12-03 2013-11-01 Japan Super Quartz Corp 氧化矽玻璃坩堝
TWI463045B (zh) * 2012-01-13 2014-12-01 Shinetsu Quartz Prod Silicone container for single crystal silicon pulling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40195B2 (ja) * 1994-05-31 1998-12-24 信越石英株式会社 単結晶引上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の製造方法
JP4437368B2 (ja) * 2000-12-12 2010-03-24 コバレント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の製造方法
JP4233059B2 (ja) 2003-05-01 2009-03-04 信越石英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306708A (ja) 2004-03-26 2005-11-04 Kuramoto Seisakusho Co Ltd 石英ルツボ
JP4995069B2 (ja) 2007-12-28 2012-08-08 ジャパンスーパークォーツ株式会社 内面結晶化ルツボおよび該ルツボを用いた引上げ方法
JP2010280567A (ja) * 2010-09-17 2010-12-16 Covalent Materials Corp 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の製造方法
JP5543909B2 (ja) * 2010-12-27 2014-07-09 コバレント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
JP5543326B2 (ja) 2010-12-27 2014-07-09 コバレント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
JP6885287B2 (ja) * 2017-09-29 2021-06-09 株式会社Sumco 石英ルツボの不純物分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43392A (ja) * 1997-07-24 1999-02-16 Kusuwa Kuorutsu:Kk 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の洗浄方法
TWI413620B (zh) * 2010-12-03 2013-11-01 Japan Super Quartz Corp 氧化矽玻璃坩堝
TWI463045B (zh) * 2012-01-13 2014-12-01 Shinetsu Quartz Prod Silicone container for single crystal silicon pulling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31321A1 (zh) 2021-07-01
WO2021131321A1 (ja) 2021-07-01
CN114846180A (zh) 2022-08-02
TW202129089A (zh) 2021-08-01
US20230010489A1 (en) 2023-01-12
JP7400835B2 (ja) 2023-12-19
CN114846180B (zh) 2024-07-05
KR20220107274A (ko) 2022-08-02
DE112020006320T5 (de)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48504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方法
JP4975012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233059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977879B (zh) 一种单晶用高纯石英坩埚及其制备方法
US8524319B2 (en) Methods for producing crucibles with a reduced amount of bubbles
TWI762073B (zh) 石英玻璃坩堝及其製造方法
JP2010280567A (ja) 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の製造方法
KR102290102B1 (ko) 단결정 실리콘 인상용 석영 유리 도가니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8162865A (ja) 石英ガラスルツボ
KR102723301B1 (ko) 석영 유리 도가니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557333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
JP2016193809A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
KR101727071B1 (ko) 실리콘 단결정의 제조 방법
WO2024090073A1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JP5543326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
US8857214B2 (en) Methods for producing crucibles with a reduced amount of bubbles
WO2024043030A1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
WO2023204146A1 (ja) 単結晶シリコンインゴット引き上げ用石英ガラスるつぼ
US20130125719A1 (en)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silicon ingots
US20130129973A1 (en) Crucibles with a reduced amount of bubbles and ingots and wafers produced by use of such crucibles
JP5473002B2 (ja) シリコン単結晶引上げ用シリカガラスルツボ
JPWO2021131321A5 (zh)
WO2013074743A1 (en) Crucibles with a reduced amount of bubbles, ingots and wafers produced by use of such crucibles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22180695A (ja) 石英ガラスルツ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シリコン単結晶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