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7251B -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7251B
TWI757251B TW105131309A TW105131309A TWI757251B TW I757251 B TWI757251 B TW I757251B TW 105131309 A TW105131309 A TW 105131309A TW 105131309 A TW105131309 A TW 105131309A TW I757251 B TWI757251 B TW I7572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forementioned
refractive index
index layer
low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1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2200A (zh
Inventor
中村恒三
服部大輔
吉川仁
長瀨純一
細川和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22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22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7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725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9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ractive means, e.g. lens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and not covered by groups H10K10/80, H10K30/80, H10K50/80 or H10K59/80
    • H10K77/10Substrates, e.g. flexible substrates
    • H10K77/111Flexible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31Nanoparticles used in non-emissive layers, e.g. in packaging lay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撓性發光組件,其為即使變形亦不易引致漏光之撓性組件。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特徵在於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低折射率層及高折射率層,並且,前述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低於前述發光體層且霧度小於5%,前述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高於前述低折射率層。

Description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發明背景 將2個基板隔開一定間隔配置時,兩基板間之空隙便形成空氣層。如此形成於前述基板間之空氣層即以例如將光全反射之低折射率層來作用。因此,若以光學薄膜為例,藉由將稜鏡、偏光薄膜及偏光板等構件以一定距離配置,就會在前述構件間設有成為低折射率層之空氣層。但這麼一來,為了形成空氣層就必須以一定距離配置各構件,故無法依序將構件漸次積層,製造上甚是費工。
為解決所述問題,嘗試開發出顯示低折射性之薄膜等構件以取代由構件間之空隙形成的空氣層。關於前述構件,就兼具高空孔率與強度之例而言,已有在透鏡抗反射層上的應用事例(參照專利文獻1~4為例)。該方法係於透鏡上形成空隙層後,在150℃以上之高溫下長時間燒成,但所得空隙層卻有可撓性差之課題。另一方面也有不進行燒成處理之空隙層的應用事例(參照非專利文獻1為例)。但該方法所得空隙層之膜強度差,所以有無法賦予耐衝擊性之課題。
又有揭示一於長條狀樹脂支持體上形成矽氣凝膠膜之方法的事例(參照專利文獻5及6為例)。但其所得矽氣凝膠膜之折射率超過1.30,終究無法取代空氣層。
另一方面,作為發光組件,近年以具可撓性之撓性組件備受矚目(專利文獻7及8)。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6-2973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221144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6-011175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8-04017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6-096019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6-096967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昭61-32392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專利特開2004-281086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J. Mater. Chem., 2011, 21, 14830-14837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使撓性組件變形致使曲率變大時,會有光的路徑改變而發生漏光的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於提供下述撓性發光組件與使用該撓性發光組件之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前述撓性發光組件係一種即使變形亦難引起漏光之撓性組件。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達成前述目的,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特徵在於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低折射率層及高折射率層,並且,前述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低於前述發光體層,且其霧度小於5%,前述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高於前述低折射率層。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特徵在於包含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
本發明之影像顯示裝置特徵在於包含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
發明效果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藉由具有前述構成,即使變形亦難引起漏光。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用途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用於前述本發明之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就本發明舉例進一步具體說明。惟,本發明並未因以下說明而有所限定。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以下有時僅稱「撓性發光組件」或稱「本發明之撓性組件」抑或僅稱「撓性組件」),係於具可撓性(即撓性:flexible)之發光體層上積層低折射率層而構成撓性組件。藉此構成,光從前述發光體層射往前述低折射率層側時,對於角度大為偏離正面方向(垂直於前述發光體層之光射出面的方向),會在前述發光體層與前述低折射率層之界面發生全反射。因前述全反射而被反射的光會返回發光體層側,不會往視辨側漏出(不會射出)。因而得以抑制角度大為偏離正面方向往不要方向之漏光。是以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即使變形以致曲率變大,亦難引發漏光。若發光體層上無低折射率層而直接積層了高折射率層(例如覆蓋層等),會容易引發漏光,但藉由本發明,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存在可如前述抑制漏光。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係如前述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低折射率層、高折射率層。前述各層間可存在有亦可不存在其他構成要素(例如其他層)。舉例言之,各層可隔著黏接著層積層,更具體而言,例如可如後所述使前述高折射率層與前述低折射率層隔著黏接著層積層。或例如可使前述發光體層與前述低折射率層隔著黏接著層積層。又,在本發明中,「撓性發光組件」係指具可撓性(撓性:flexible)之發光組件,譬如構成前述撓性組件之各層分別具有可撓性。
前述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並未特別限制,其上限例如為小於1.20、1.15以下、1.10以下,其下限例如為1.05以上、1.06以上、1.07以上,其範圍例如為1.05以上~小於1.20、1.06以上~1.15以下、1.07以上~1.10以下。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中,前述發光體層可包含有機EL層(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的縮寫)。亦即,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可為有機EL組件。又,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不限於有機EL組件,任何發光組件皆可。有機EL組件以外的例子可舉如無機EL、電子紙、發光二極體等。另外,有機EL組件(有機EL元件)有時亦可為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即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中,前述發光體層可更包含基材、第1電極及第2電極,且係在前述基材上依序積層有前述第1電極、前述有機EL層及前述第2電極。又,在前述基材之積層有前述第1電極、前述有機EL層及前述第2電極之側的相反側,可積層有前述低折射率層及前述高折射率層。
就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而言,例如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利用BEMCOT(註冊商標)測試之顯示膜強度的耐擦傷性可為60~100%。又,例如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利用MIT試驗測試之顯示可撓性的耐折次數可為100次以上。
就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而言,例如前述低折射率層中形成微細空隙結構之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彼此可化學鍵結。前述構成單元彼此例如可含有直接鍵結,亦可含有間接鍵結。另外,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中,前述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彼此例如只要至少一部分化學鍵結即可。具體舉例言之,可為結構單元彼此接觸而仍存在有未化學鍵結的部分。又,在本發明中,結構單元彼此「間接鍵結」意指結構單元彼此經由結構單元量以下之少量黏結劑成分形成鍵結。結構單元彼此「直接鍵結」則指結構單元彼此不經由黏結劑成分等而直接鍵結。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中,舉例言之,前述結構單元彼此之鍵結可包含有氫鍵或共價鍵。前述結構單元可由具有例如粒子狀、纖維狀、平板狀之至少一種形狀的結構構成。前述粒子狀及平板狀之結構單元可由例如無機物構成。又,前述粒子狀結構單元之構成元素可含有例如選自於由Si、Mg、Al、Ti、Zn及Zr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種元素。形成粒子狀之結構體(結構單元)可為實心粒子亦可為中空粒子,具體上可列舉聚矽氧粒子或具有微孔之聚矽氧粒子、氧化矽中空奈米粒子或氧化矽中空奈米球等。纖維狀結構單元係例如直徑為奈米大小的奈米纖維,具體上可列舉纖維素奈米纖維及氧化鋁奈米纖維等。平板狀結構單元可舉如奈米黏土,具體上可舉如奈米大小之膨潤土(例如Kunipia F [商品名])等。前述纖維狀結構單元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選自於由碳奈米纖維、纖維素奈米纖維、氧化鋁奈米纖維、幾丁質奈米纖維、幾丁聚醣奈米纖維、聚合物奈米纖維、玻璃奈米纖維及氧化矽奈米纖維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種纖維狀物質。
就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而言,例如前述低折射率層為含有微孔粒子之多孔體。另外,在本發明中,「粒子」(例如前述微孔粒子等)的形狀無特別限制,例如可為球狀,但亦可為非球狀系等。又,本發明中前述微孔粒子例如可如前述為溶膠-凝膠念珠狀粒子、奈米粒子(中空奈米氧化矽•奈米中空球粒子)、奈米纖維等。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例如為40%以上之空隙率。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例如孔空隙大小為2~200nm。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例如厚度為0.01~100mm。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其顯示透明性的霧度小於5%,宜為3%以下,較佳為2%以下,尤以1%以下為佳。
前述低折射率層可含有例如酸或鹼,前述酸或鹼會產生藉由光照射及加熱中之至少一者提高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強度的作用。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例如可使前述結構單元彼此直接鍵結來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亦可使前述結構單元彼此間接鍵結來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又,例如可以前述結構單元彼此之鍵結包含氫鍵或共價鍵之方式來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中,舉例言之,前述結構單元可為選自於由粒子狀、纖維狀及平板狀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種形狀的結構單元。前述粒子狀及平板狀之結構單元可由例如無機物構成。又舉例言之,前述粒子狀結構單元之構成元素可含有選自於由Si、Mg、Al、Ti、Zn及Zr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一種元素。此外,前述結構單元例如可為微孔粒子。
以下,就本發明之例子再具體詳細說明。惟,本發明並未受以下說明限定及限制。
[1.撓性發光組件]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係如前述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低折射率層及高折射率層,且前述各層間可適當存在有亦可不存在其他構成要素(例如其他層)。另外,以下主要以前述發光體層含有機EL層時、即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為有機EL組件時為例來進行說明。但如前述,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並非以有機EL組件為限,亦可為其他任何撓性發光組件。即,前述發光體層可將有機EL層改為含有其他任何發光層,或於有機EL層之外更含有其他任何發光層。
[1-1.撓性發光組件之構成例] 圖1之剖面圖中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構造一例。如圖所示,該撓性發光組件1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10、低折射率層20、高折射率層30。發光體層10係於基材11上依序積層有第1電極12、有機EL層(發光層)13及第2電極14而構成。並且,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係積層於基材11之積層有第1電極12、有機EL層(發光層)13及第2電極14之面的相反側面上。
作為基材11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鋁(Al)、銅(Cu)、不鏽鋼(SUS)等金屬板及金屬箔;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醯亞胺(PI)、甲基丙烯酸樹脂(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壓克力、乙酸丙酸纖維素(CAP)、環烯烴聚合物(COP)、三乙酸酯(TAC)等樹脂板及樹脂薄膜;及撓性玻璃等。於本發明並非以該等基材為限,例如亦可使用可運用於後述捲對捲製程之製造上的其他材料。作為前述基材,宜使用例如寬度於10~100mm範圍內、長度於10~2000m範圍內且曲率半徑在30mm以上並能復原的長條帶狀基板。寬度於30~60mm範圍內、長度於200~2000m範圍內且可復原之曲率半徑在10mm以上範圍內的長條帶狀基材。
另外,圖1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形態係從基材11側取出源自有機EL層13之發光(射出光),因此基材11宜為透光性高之基材。從與基材11相反側取出光時(例如圖1中,於第2電極14上[圖紙下側]依序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時),基材11可非為透光性。
又,使用導電性基材作為前述基材時,有機EL元件之形成面必須確保絕緣性。因此,使用導電性基材時,必須於導電性基材上設置絕緣層。作為前述絕緣層,例如可使用無機絕緣層、有機絕緣層及無機絕緣層與有機絕緣層之積層體等。前述有機EL元件形成在前述絕緣層上即可。
前述無機絕緣層宜含有金屬及半金屬之至少1種。前述金屬或前述半金屬之至少1種宜為選自於由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氧氮化物、氧碳化物、氮碳化物及氧氮碳化物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1種。金屬可舉如鋅、鋁、鈦、銅、鎂等,半金屬則可舉如矽、鉍、鍺等。
前述有機絕緣層可使用絕緣性樹脂層。由於製造過程上可能會加熱至150~300℃,故前述導電性基材宜選擇具有150℃以上玻璃轉移溫度之耐熱性樹脂。具體可列舉:丙烯酸樹脂、降
Figure 105131309-003-010-1
烯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醯胺醯亞胺樹脂、聚醯胺樹脂、聚酯樹脂、聚芳酯樹脂、聚胺甲酸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醚酮樹脂、聚苯碸樹脂及該等樹脂之複合物等。其等中,又宜以選自於由丙烯酸樹脂、降
Figure 105131309-003-010-1
烯樹脂、環氧樹脂及聚醯亞胺樹脂所構成群組中之至少1種做為前述樹脂。
前述第1電極(第1電極層)12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氧化銦錫(ITO)、含氧化矽之氧化銦錫(ITSO)、氧化銦鋅(IZO(註冊商標))、金、鉑、鎳、鎢、銅及鋁等金屬;鋰及銫等鹼金屬;鎂及鈣等鹼土金屬;鐿稀土金屬;鋁-鋰合金及鎂-銀合金等合金等。
第1電極12之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適當使用一般的方法。第1電極12可藉由例如濺鍍法、蒸鍍法、CVD法、光刻法等形成。第1電極12可使用例如陰影遮罩(shadow mask)來形成。前述陰影遮罩可舉如由不鏽鋼(SUS)、鋁(Al)及銅(Cu)等金屬構成者,但並非以其等為限。前述陰影遮罩的厚度例如為10~2000mm及20~500mm。
繼之,有機EL層13至少具有電洞傳輸層、發光層及電子傳輸層,並可視需要具有電洞注入層及電子注入層等。第1電極12為陽極且第2電極(第2電極層)14為陰極時,有機EL層13係從第1電極12往第2電極14依序積層有例如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及電子注入層。另一方面,第1電極12為陰極且第2電極14為陽極時,有機EL層13係從第2電極14往第1電極12依序積層有例如電洞注入層、電洞傳輸層、發光層、電子傳輸層及電子注入層。
電洞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只要是具有電洞傳輸機能之材料即無特別限定。前述電洞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可舉如: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NPB)及4,4’-雙[N-(3-甲基苯基)-N-苯基胺基]聯苯(TPD)等芳香族胺基化合物;1,3-雙(N-咔唑基)苯等咔唑衍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等。電洞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合併使用。又,電洞傳輸層可為2層以上之多層結構。
電洞注入層之形成材料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HAT-CN(1,4,5,8,9,12-六氮雜聯伸三苯-六甲腈)、氧化釩、氧化鈮及氧化鉭等金屬氧化物;酞青素等酞青化合物;3,4-乙烯二氧噻吩與聚苯乙烯磺酸之混合物(PEDOT/PSS)等高分子化合物;及前述電洞傳輸層之形成材料等。電洞注入層之形成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合併使用。
發光層之形成材料只要是具有發光性之材料即無特別限定。發光層之形成材料可使用例如低分子螢光發光材料或低分子燐光發光材料等低分子發光材料。又,發光層之形成材料可為兼具發光機能與電子傳輸機能或電洞傳輸機能的材料。
前述低分子之發光材料可舉例如:4,4’-雙(2,2’-二苯基乙烯基)-聯苯(DPVBi)等芳香族二亞甲基化合物;5-甲基-2-[2-[4-(5-甲基-2-苯并
Figure 105131309-A0304-12-0015-1
唑基)苯基]乙烯基]苯并
Figure 105131309-A0304-12-0015-1
唑等
Figure 105131309-A0304-12-0015-1
二唑化合物;3-(4-聯苯基)-4-苯基-5-三級丁基苯基-1,2,4-三唑等三唑衍生物;1,4-雙(2-甲基苯乙烯基)苯等苯乙烯基苯化合物;甲亞胺鋅錯合物及參(8-羥基喹啉)鋁(Alq3 )等有機金屬錯合物苯醌衍生物、萘醌衍生物、蒽醌衍生物、茀酮衍生物等。
又,發光層之形成材料亦可使用於主體材料中摻有發光性摻雜劑材料者。
作為前述主體材料,例如可使用上述低分子發光材料,除此之外,還可使用1,3-雙(N-咔唑基)苯(mCP)、2,6-雙(N-咔唑基)吡啶、9,9-二(4-二咔唑基-芐基)茀(CPF)、4,4’-雙(咔唑-9-基)-9,9-二甲基-茀(DMFL-CBP)等咔唑衍生物等。
作為前述摻雜劑材料,例如可使用參(2-苯基吡啶基)銥(III)(Ir(ppy)3 )及參(1-苯基異喹啉)銥(III)(Ir(piq)3 )等有機銥錯合物等燐光發光性金屬錯合物、苯乙烯基衍生物、苝衍生物。
進而,發光層之形成材料可含有上述電洞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後述電子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及各種添加劑等。
電子輸送層之形成材料只要是具有電子傳輸機能的材料即無特別限定。電子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可舉例如:雙(2-甲基-8-羥基喹啉)(4-苯基酚基)鋁(BAlq)等金屬錯合物;2-(4-聯苯基)-5-(4-三級丁基苯基)-1,3,4-
Figure 105131309-A0304-12-0015-1
二唑(PBD)及1,3-雙[5-(對三級丁基苯基)-1,3,4-
Figure 105131309-A0304-12-0015-1
二唑-2-基]苯(OXD-7)等雜芳族化合物;及聚(2,5-吡啶-二基)(PPy)等高分子化合物等。電子傳輸層之形成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合併使用。又,電子傳輸層可為2層以上之多層結構。
電子注入層之形成材料並無特別限定,可舉例如:氟化鋰(LiF)及氟化銫(CsF)等鹼金屬化合物;氟化鈣(CaF2 )之類的鹼土金屬化合物;及前述電子傳輸層之形成材料等。電子注入層之形成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將2種以上合併使用。又,電子注入層可為2層以上之多層結構。
前述構成有機EL層之各層的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可為一般方法,例如濺鍍法、蒸鍍法、噴墨法、塗敷法等。前述有機EL層之圖案化方法可列舉陰影遮罩法及光刻法,從對有機EL層的損壞、抗蝕劑殘渣、步驟數等觀點來看,在有機EL層形成步驟宜使用有機EL層形成用陰影遮罩來形成。
作為第2電極14,可使用:氧化銦錫(ITO)、含氧化矽之氧化銦錫(ITSO)、金、鉑、鎳、鎢、銅及鋁等金屬;鋰和銫等鹼金屬;鎂及鈣等鹼土金屬;鐿等稀土金屬;鋁-鋰合金及鎂-銀合金等合金。
第2電極14之形成方法亦無特限定,可為一般方法,例如以濺鍍法、蒸鍍法、CVD法等來形成。前述第2電極層之圖案化方法可舉如陰影遮罩法、光刻法等。
又,第1電極12及第2電極14如前述皆可為陰極或為陽極。圖1之撓性發光組件之形態中,係從第1電極12側取出源自有機EL層13之發光(射出光),故第1電極12宜為透光性高的材質(例如ITO、IZO、IGZO、SnO2 、ZnO、AZO、ATO等)。從第2電極14側取出發光時(例如圖1中,於第2電極14上[圖紙下側]依序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時),第2電極14宜為透光性高的材質。
又,關於高折射率層30,除了折射率高於低折射率層20以外,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鋁(Al)、銅(Cu)、不鏽鋼(SUS)等金屬板及金屬箔;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聚醯亞胺(PI)、甲基丙烯酸樹脂(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壓克力、乙酸丙酸纖維素(CAP)、環烯烴聚合物(COP)、三乙酸酯(TAC)等樹脂板及樹脂薄膜等;塑料、撓性玻璃等。高折射率層30宜為透光性高的材質。
繼之,就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低折射率層(以下亦稱「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詳細敘述。圖1之低折射率層20可援用以下說明。
[1-2.低折射率層]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積層於樹脂薄膜上,並且,可直接積層於前述樹脂薄膜上,亦可隔著其他層積層。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係例如前述,其利用BEMCOT(註冊商標)測試之顯示膜強度的耐擦傷性可為60~100%。藉由具有此等膜強度,對於例如製造時之捲繞或使用時等之物理性衝擊便有很強的耐受性。前述耐擦傷性之下限例如為60%以上、80%以上、90%以上,其上限例如為100%以下、99%以下、98%以下,其範圍例如為60~100%、80~99%、90~98%。
就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而言,舉例言之,其利用BEMCOT(註冊商標)測試之顯示膜強度的耐擦傷性為60~100%,其利用MIT試驗測試之顯示可撓性的耐折次數為100次以上。例如前述低折射率層含矽(Si)時,前述耐擦傷性可藉由如下方法進行測定。另外,前述低折射率層含有矽(Si)以外的元素時,則可依循例如下述方法來測定。
(耐擦傷性之評估) (1)由在丙烯酸薄膜上塗覆•成膜而成之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取樣直徑15mm左右之圓形樣本。 (2)其次,對前述樣本以螢光X射線(由島津製作所公司製:ZSX PrimusII)鑑別矽來測定Si塗佈量(Si0 )。接著,就前述丙烯酸薄膜上之前述空隙層,從前述經取樣的附近,將前述空隙層裁切成50mm×100mm,並將其固定於玻璃板(厚度3mm)後,利用BEMCOT(註冊商標)進行滑動試驗。滑動條件設為重100g且10個往復。  (3)自已終止滑動之前述空隙層,以與前述(1)相同方式進行取樣及螢光X射線測定,藉以測定擦傷試驗後之Si殘留量(Si1 )。耐擦傷性係以利用BEMCOT(註冊商標)進行滑動試驗前後的Si殘留率(%)來定義,並以下式表示。 耐擦傷性(%)=[殘留Si量(Si1 )/Si塗佈量(Si0 )]×100(%)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係例如前述,其利用MIT試驗測試之顯示可撓性之耐折次數為100次以上。本發明具有所述可撓性,因此於連續製造時之捲繞及使用時等之處理性優異。
前述耐折次數之下限例如為100次以上、500次以上、1000次以上,其上限無特別限定,例如為10000次以下,其範圍例如為100~10000次、500~10000次、1000~10000次。
前述可撓性意指例如物質變形之容易度。利用前述MIT試驗測試之耐折次數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測定。
(耐折試驗之評估) 將前述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裁切成20mm×80mm之短條狀後,安放於MIT耐折試驗機(Tester產業公司製:BE-202)並施加1.0N之負載。用以納入前述空隙層之夾盤部係使用R2.0mm,令耐折次數最多進行10000次,並以前述空隙層發生裂斷當下之次數為耐折次數。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的膜密度並無特別限定,其下限例如為1g/cm3 以上、10g/cm3 以上、15g/cm3 以上,其上限例如為50g/cm3 以下、40g/cm3 以下、30g/cm3 以下、2.1g/cm3 以下,其範圍例如為5~50g/cm3 、10~40g/cm3 、15~30g/cm3 、1~2.1g/cm3 。又,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基於前述膜密度之空孔率的下限例如為50%以上、70%以上、85%以上,其上限例如為98%以下、95%以下,其範圍例如為50~98%、70~95%、85~95%。
前述膜密度例如藉由如下方法測定,且前述空孔率例如可基於前述膜密度按以下方式算出。
(膜密度、空孔率之評估) 於基材(丙烯酸薄膜)上形成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後,針對該積層體之前述空隙層使用X射線繞射裝置(RIGAKU公司製:RINT-2000)測定全反射區域之X射線反射率。然後,在與強度(Intensity)進行2θ之擬合(Fitting)後,由前述積層體(空隙層•基板)之全反射臨界角算出膜密度(g/cm3 ),再利用下式算出空孔率(P%)。 空孔率(P%)=45.48×膜密度(g/cm3 )+100(%)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具有例如孔結構,孔之空隙大小設為意指空隙(孔)之長軸直徑及短軸直徑中之前述長軸直徑。較佳空孔大小例如為2nm~500nm。前述空隙大小之下限例如為2nm以上、5nm以上、10nm以上、20nm以上,其上限例如為500nm以下、200nm以下、100nm以下,其範圍例如為2nm~500nm、5nm~500nm、10nm~200nm、20nm~100nm。空隙大小要因應使用空隙結構之用途來決定較佳空隙大小,因此必須依目的調整為所需之空隙大小。空隙大小例如可藉由以下方法評估價。
(空隙大小之評估) 本發明中,前述空隙大小可利用BET試驗法來量化。具體上,係於比表面積測定裝置(Micromeritics公司製:ASAP2020)之毛細管中投入0.1g之樣本(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後,在室溫下進行減壓乾燥24小時,脫除空隙結構內之氣體。然後,使前述樣本吸附氮氣來繪製吸附等溫線,求算細孔分布。藉此可評估空隙大小。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只要如前述具有孔結構(多孔質結構)即可,例如可為前述孔結構連續而成的連續泡結構體。前述連續泡結構體意味了例如前述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聚矽氧樹脂多孔體)中孔結構係呈三維連結,亦可說是前述孔結構之內部空隙呈連續之狀態。多孔質體具有連續泡結構體時,藉此可提高於整體中所佔空孔率,但使用如中空氧化矽之類的獨立泡粒子時,則無法形成連續泡結構。相對於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使用例如氧化矽溶膠粒子(會形成溶膠之凝膠狀矽化合物的粉碎物)時,前述粒子具有三維樹狀結構,因此前述樹狀粒子會在塗覆膜(含有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粉碎物的溶膠之塗覆膜)中沉降•堆積,故能輕易形成連續泡結構。又,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形成連續泡結構具有多個細孔分布的整塊結構(monolithic structure)較佳。前述整塊結構係指例如存在奈米大小之微細空隙的結構、及以相同奈米空隙聚集成之連續泡結構存在的層化結構。形成前述整塊結構時,例如可於微細空隙賦予膜強度同時在粗大連續泡空隙賦予高空孔率,兼顧膜強度與高空孔率。形成該等整塊結構時,舉例言之,首先宜就粉碎成前述氧化矽溶膠粒子之前階段的凝膠(凝膠狀矽化合物)控制所生成之空隙結構的細孔分布。此外,例如在粉碎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時,藉由控制粉碎後之氧化矽溶膠粒子的粒度分布成所需大小,可形成前述整塊結構。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顯示透明性的霧度並無特別限定,其上限例如為小於5%,且以小於3%為宜。又,其下限例如為0.1%以上、0.2%以上,其範圍例如為0.1%以上且小於5%、0.2%以上且小於3%。
前述霧度例如可藉由如下方法測定。
(霧度之評估) 將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裁切成50mm×50mm大小,並設置於霧度計(村上色彩技術研究所公司製:HM-150)來測定霧度。霧度值則由以下算式算出。 霧度(%)=[漫透射率(%)/全光線透過率(%)]×100(%)
前述折射率通常係將真空中光於波面之傳輸速度與在介質中之傳播速度的比值稱為該介質的折射率。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的折射率上限例如為1.20以下、1.15以下,其下限例如為1.05以上、1.06以上、1.07以上,其範圍例如為1.05~1.20、1.06~1.20、1.07~1.15。
本發明中,折射率(例如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若無特別提及,則指於波長550nm下測得之折射率。又,折射率之測定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下述方法測定。
(折射率之評估) 於丙烯酸薄膜形成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後裁切成50mm×50mm大小,並以黏著層將其貼合於玻璃板(厚度:3mm)之表面。利用黑色麥克筆塗滿前述玻璃板之背面中央部(直徑約20mm),以製備不會在前述玻璃板背面反射的樣本。將前述樣本設置於橢圓偏光計(J.A.Woollam Japan公司製:VASE),在波長500nm且入射角50~80度之條件下測定折射率,將其平均值設為折射率。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形成於例如前述樹脂薄膜上時,顯示與前述樹脂薄膜間之密著性的黏著剝離強度並無特別限制,其下限例如為1N/25mm以上、2N/25mm以上、3N/25mm以上,其上限例如為30N/25mm以下、20N/25mm以下、10N/25mm以下,其範圍例如為1~30N/25mm、2~20N/25mm、3~10N/25mm。
前述黏著剝離強度之測定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藉由下述方法測定。
(剝離強度之評估) 於丙烯酸薄膜形成空隙層(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後,取樣50mm×140mm之短條狀樣本,並將前述樣本以雙面膠帶固定於不鏽鋼板。於PET薄膜(T100:三菱樹脂薄膜公司製)貼合丙烯酸黏著層(厚度20mm),並將裁切成25mm×100mm之黏著膠帶貼合於先前的前述空隙層,然後進行與前述PET薄膜之積層。其次,將前述樣本以夾盤間距離為100mm之方式夾定於拉伸試驗機(島津製作所公司製造:AG-Xplus)後,在0.3m/min之拉伸速度下進行拉伸試驗。令進行50mm剝離試驗所得平均試驗力為剝離強度。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厚度無特別限制,其下限例如為0.01mm以上、0.05mm以上、0.1mm以上、0.3mm以上,其上限例如為100mm以下、80mm以下、50mm以下、10mm以下,其範圍例如為0.01~100mm。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如前述含有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且前述粉碎物彼此化學鍵結。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前述粉碎物彼此之化學性鍵結(化學鍵)形態並無特別限制,前述化學鍵結之具體例可舉如交聯鍵結等。另外,使前述粉碎物彼此化學鍵結之方法會於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詳細敘述。
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凝膠形態無特別限制。「凝膠」一般指溶質以因相互作用失去獨立遷移性而聚集之結構發生固化的狀態。又,凝膠中,一般而言濕凝膠指含有分散介質且溶質於分散介質中呈一樣結構者,乾凝膠則指去除溶劑使溶質呈具空隙之網狀結構者。本發明中,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例如可為濕凝膠亦可為乾凝膠。
前述凝膠狀化合物可舉如將單體化合物凝膠化而成之凝膠化物。具體上,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係例如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相互鍵結之凝膠化物,舉具體例來說就是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相互氫鍵結或分子間力鍵結而成之凝膠化物。前述鍵結可舉如利用脫水縮合之鍵結。前述凝膠化之方法將在後面本發明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用以顯示前述粉碎物之粒度差異的體積平均粒徑無特別限制,其下限例如為0.10mm以上、0.20mm以上、0.40μm以上,其上限例如為2.00μm以下、1.50μm以下、1.00μm以下,其範圍例如為0.10μm~2.00μm、0.20μm~1.50μm、0.40μm~1.00μm。前述粒度分布可藉由例如動態光散射法、雷射繞射法等之粒度分布評估裝置及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型電子顯微鏡(TEM)等電子顯微鏡等來測定。
又,用以顯示前述粉碎物的粒度差異之粒度分布並無特別限制,例如,粒徑0.4mm~1mm之粒子為50~99.9重量%、80~99.8重量%、90~99.7重量%,或者,粒徑1mm~2mm之粒子為0.1~50重量%、0.2~20重量%、0.3~10重量%。前述粒度分布例如可藉由粒度分布評估裝置或電子顯微鏡進行測定。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種類無特別限制。前述凝膠狀化合物可舉凝膠狀矽化合物為例。以下以凝膠狀化合物為凝膠狀矽化合物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以此為限。
前述交聯鍵結例如為矽氧烷鍵。矽氧烷鍵例如可列舉以下所示之T2之鍵結、T3之鍵結、T4之鍵結。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具有矽氧烷鍵時,例如可具有任一種鍵結,亦可具有任兩種之鍵結,或可具有全部三種鍵結。前述矽氧烷鍵中,T2及T3之比率越多越富可撓性,越可期待凝膠固有特性的展現,但膜強度卻變得脆弱。另一方面,前述矽氧烷鍵中T4比率越多,越容易顯現膜強度,但會使空隙大小縮減,可撓性變弱。因此,宜因應例如用途來改變T2、T3、T4之比率。
[化1]
Figure 02_image001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具有前述矽氧烷鍵時,T2、T3及T4的比例若例如以T2為「1」來相對表示的話,則為T2:T3:T4= 1:[1~100]:[0~50]、1:[1~80]:[1~40]、1:[5~60]:[1~30]。
又,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宜例如所含矽原子形成矽氧烷鍵結。具體例為前述低折射率層所含全部矽原子中,未鍵結之矽原子(即,殘留矽烷醇)之比率為例如小於50%、30%以下、15%以下。
前述凝膠狀化合物為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時,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並未特別限制。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可舉如下述式(1)所示化合物。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如前述為單體之矽化合物相互形成了氫鍵結或分子間力鍵結的凝膠化物時,式(1)之單體間例如可經由各自之羥基而形成氫鍵結。
[化2]
Figure 02_image003
前述式(1)中,舉例言之,X為2、3或4,R1 為直鏈或支鏈烷基。R1 之碳數例如為1~6、1~4、1~2。前述直鏈烷基可舉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戊基、己基等,前述支鏈烷基可舉如異丙基、異丁基等。前述X為例如3或4。
前述式(1)所示矽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如X為3之下述式(1’)所示化合物。下述式(1’)中,R1 與前述式(1)相同,例如為甲基。如果R1 為甲基,則前述矽化合物為參(羥基)甲矽烷。前述X為3時,前述矽化合物為例如具有3個官能基之3官能矽烷。
[化3]
Figure 02_image005
又,前述式(1)所示矽化合物之具體例,可舉如X為4之化合物。此時,前述矽化合物為例如具有4個官能基之4官能矽烷。
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例如可為矽化合物前驅物之水解物。前述矽化合物前驅物只要為例如可藉水解生成前述矽化合物者即可,具體例可舉下述式(2)所示化合物。
[化4]
Figure 02_image007
前述式(2)中,舉例言之,X為2、3或4; R1 及R2 分別為直鏈或支鏈烷基; R1 及R2 可相同亦可互異; X為2時,R1 可相同亦可互異; R2 為可相同亦可互異。
前述X及R1 例如與前述式(1)中之X及R1 相同。又,前述R2 例如可援用式(1)中之R1 的例示。
前述式(2)所示矽化合物前驅物之具體例,可舉如X為3之下述式(2’)所示化合物。下述式(2’)中,R1 及R2 分別與前述式(2)相同。R1 及R2 為甲基時,前述矽化合物前驅物為三甲氧(甲基)矽烷(以下亦稱「MTMS」)。
[化5]
Figure 02_image009
例如從低折射率性優異方面來看,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宜為前述3官能矽烷。又例如從強度(譬如耐擦傷性)優異方面來看,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宜為前述4官能矽烷。此外,成為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原料之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例如可只使用一種,亦可將兩種以上合併使用。具體例上,作為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例如可僅含前述3官能矽烷,亦可僅含前述4官能矽烷,或可含前述3官能矽烷與前述4官能矽烷兩者,進而可含有其他矽化合物。使用兩種以上矽化合物作為前述單體之矽化合物時,其比率並無特別限制,可妥適設定。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含有用以使前述形成微細空隙結構之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彼此化學鍵結的觸媒。前述觸媒之含有率無特別限定,相對於前述形成微細空隙結構之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的重量,例如為0.01~20重量%、0.05~10重量%或0.1~5重量%。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更含有用以使前述形成微細空隙結構之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彼此間接鍵結的交聯輔助劑。前述交聯輔助劑之含有率無特別限定,例如相對於前述形成微細空隙結構之一種或多種結構單元的重量,為0.01~20重量%、0.05~15重量%或0.1~10重量%。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形態無特別限制,通常為薄膜形狀。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為捲體。較具體言之,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更含有樹脂薄膜,並於長條之前述積層薄膜上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此時,於前述積層薄膜(前述樹脂薄膜與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積層體)可積層有其他長條薄膜,亦可為在包含前述樹脂薄膜與前述低折射率層之積層薄膜上積層其他長條樹脂薄膜(例如襯紙、脫模薄膜、表面保護薄膜等)後捲成捲體的形態。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製造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藉由以下所示製造方法(以下有時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來製造。
[1-3.低折射率層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製造方法例如宜包含下述步驟:製作含有微孔粒子之液體之步驟、於基材(例如樹脂薄膜)上塗覆前述液體之步驟以及使所塗覆液體乾燥之步驟。前述含有微孔粒子之液體(以下有時稱「含微孔粒子液體」)無特別限定,例如為含前述微孔粒子之懸浮液。另外,以下主要就前述微孔粒子為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且前述低折射率層為含有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的多孔體(宜為聚矽氧多孔體)的情形作說明。惟,前述微孔粒子非為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時也同樣可以實施本發明。本發明之積層薄膜捲材之製造方法中,前述低折射率層例如為前述微孔粒子彼此形成化學鍵結的多孔體,係於前述低折射率層形成步驟中例如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化學鍵結。舉例言之,前述微孔粒子為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前述多孔體為聚矽氧多孔體。前述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含有例如凝膠狀氧化矽化合物之粉碎體。又,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另一形態係由奈米纖維等纖維狀物質構成,具有該纖維狀物質交織而以含空隙形態形成層的空隙層。製造方法與前述微孔粒子相同。除此之外還可含有使用有中空奈米粒子或奈米黏土之空隙層、使用中空奈米球或氟化鎂形成之空隙層。又,該等低折射率層可為單一構成物質所構成之空隙層,亦可為數種構成物質所構成之空隙層。空隙層之形態同樣可為單一種前述形態,亦可為數種前述形態所構成之空隙層。以下主要就前述微孔粒子彼此形成化學鍵結之多孔體空隙層作說明。
依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形成顯示優異低折射率之低折射率層。其理由推測如下,但本發明並非以該推測為限。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使用之前述粉碎物係粉碎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而成者,故前述粉碎前之凝膠狀矽化合物之三維結構變成已分散成三維基本結構之狀態。並且,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係將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之粉碎物塗覆於前述基材上來形成以前述三維基本結構為主體之多孔性結構的前驅物。亦即,依據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形成新的多孔結構,係由與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之三維結構不同的前述三維基本結構之前述粉碎物所形成。因此,最終所得前述低折射率層可達到例如與空氣層同等效能的低折射率。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進一步使前述粉碎物彼此化學鍵結,故可固定前述新的三維結構。因此,最終所得前述低折射率層為具有空隙之結構,但可維持充分的強度與可撓性。如此一來,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作為前述空氣層之替代品,於低折射性之機能面向上以及強度與可撓性上殊為有用。又,以前述空氣層來說,係例如將構件與構件於兩者間中介間隔件設下空隙來進行積層,故須於前述構件間形成空氣層。但利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僅配置於目標部位,即可發揮與前述空氣層同等效能的低折射性。因此如前所述,相較於形成前述空氣層,可更容易且簡便地對例如光學構件賦予與前述空氣層同等效能的低折射性。
若無特別提及,則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可援用前述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說明。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前述凝膠狀化合物及其粉碎物、前述單體化合物及前述單體化合物之前驅物可援用前述本發明之多孔質結構之說明。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例如具有一如前述製作含有微孔粒子之液體之步驟。前述微孔粒子為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時,前述粉碎物係例如將前述凝膠狀化合物粉碎而得。藉由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即可如前述破壞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三維結構而分散成三維基本結構。
以下針對藉由前述單體化合物之凝膠化生成前述凝膠狀化合物及藉由粉碎前述凝膠狀化合物調製粉碎物加以說明。
前述單體化合物之凝膠化例如可藉由使前述單體化合物相互氫鍵結或分子間力鍵結來進行。
前述單體化合物可舉如前述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敘述中前述式(1)所示之矽化合物。
[化6]
Figure 02_image003
前述式(1)之矽化合物具有羥基,故前述式(1)之單體間例如可經由各自之羥基形成氫鍵結或分子間力鍵結。
又,前述矽化合物如前述可為前述矽化合物前驅物之水解物,亦可例如將前述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之敘述中前述式(2)所示之矽化合物前驅物水解來生成。
[化7]
Figure 02_image007
前述單體化合物前驅物之水解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藉由在觸媒存在下的化學反應來進行。前述觸媒可舉如草酸、乙酸等酸等。前述水解反應係例如在室溫環境下將草酸之水溶液緩慢滴下混合於前述矽化合物與二甲亞碸之混合液(例如懸浮液)中,然後在此狀態下攪拌30分鐘左右來進行。要將前述矽化合物前驅物水解之際,例如可藉由將前述矽化合物前驅物之烷氧基完全水解,使後續之凝膠化、熟化及形成空隙結構後之加熱與固定化更有效率地展現。
前述單體化合物之凝膠化例如可藉由前述單體間之脫水縮合反應來進行。前述脫水縮合反應宜例如在觸媒存在下進行,作為前述觸媒,可舉如鹽酸、草酸、硫酸等酸觸媒及氨、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銨等鹼觸媒這類的脫水縮合觸媒。前述脫水縮合觸媒以鹼觸媒尤佳。前述脫水縮合反應中,前述觸媒相對於前述單體化合物之添加量無特別限制,相對於前述單體化合物1莫耳,觸媒例如為0.01~10莫耳、0.05~7莫耳、0.1~5莫耳。
前述單體化合物之凝膠化宜例如在溶劑中進行。前述單體化合物在前述溶劑中之比例並無特別限制。前述溶劑可舉如二甲亞碸(DMSO)、N-甲基吡咯啶酮(NMP)、N,N-二甲基乙醯胺(DMAc)、二甲基甲醯胺(DMF),γ-丁內酯(GBL)、乙腈(MeCN)、乙二醇乙基醚(EGEE)等。前述溶劑例如可為1種,亦可將2種以上合併使用。用於前述凝膠化之溶劑以下亦稱為「凝膠化用溶劑」。
前述凝膠化之條件無特別限制。對含有前述單體化合物之溶劑的處理溫度為例如20~30℃、22~28℃、24~26℃,處理時間為例如1~60分、5~40分、10~30分。進行前述脫水縮合反應時,其處理條件並無特別限制,可援用該等例示。藉由進行前述凝膠化,例如可使矽氧烷鍵增長,形成氧化矽一次粒子,且藉由反應之繼續進行,前述一次粒子彼此會連成串珠狀而生成三維結構之凝膠。
由前述凝膠化得到的凝膠化合物,宜於凝膠化反應後施以熟化處理。藉由前述熟化處理,例如使具有經凝膠化所得三維結構之凝膠的一次粒子更為增長,藉此可增加粒子本身的大小,結果可使粒子彼此接觸之頸部的接觸狀態從點接觸增加為面接觸。已如上述進行熟化處理之凝膠,例如凝膠本身的強度會增加,結果便可提高進行粉碎後之三維基本結構的強度。因此,例如在塗覆前述粉碎物後之乾燥步驟中,可抑制前述三維基本結構堆積成的空隙結構之細孔大小隨著乾燥過程之溶劑揮發而收縮。
前述熟化處理係藉由例如在預定溫度下將前述凝膠狀化合物培育一段預定時間來進行。前述預定溫度無特別限制,其下限例如為30℃以上、35℃以上、40℃以上,其上限例如為80℃以下、75℃以下、70℃以下,其範圍例如為30~80℃、35~75℃、40~70℃。前述預定時間無特別限制,其下限例如為5小時以上、10小時以上、15小時以上,其上限例如為50小時以下、40小時以下、30小時以下,其範圍例如為5~50小時、10~40小時、15~30小時。另外,關於熟化之最佳條件,主要目的在於例如能使前述氧化矽一次粒子大小增加及頸部接觸面積增加的條件。此外,宜考慮所使用之溶劑的沸點,舉例言之,熟化溫度過高時,溶劑會過度揮發,可能會發生因塗覆液(凝膠液)濃度濃縮致使三維空隙結構之細孔封閉等不良狀態。另一方面,例如熟化溫度過低時,不僅不能充分得到前述熟化之效果,而且在經歷量產過程時溫度的變化增大,可能會製造出品質低劣的產品。
前述熟化過程例如可使用與前述凝膠化處理相同的溶劑,具體而言宜對前述凝膠化後之反應物(也就是含有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溶劑)直接施行。完成凝膠化後之熟化處理的凝膠(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例如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中所含殘留矽烷醇基之莫耳數,係例如將所添加之原材料(例如前述單體化合物前驅物)的烷氧基莫耳數設為100時殘留矽烷醇基的比率,其下限例如為1%以上、3%以上、5%以上,其上限例如為50%以下、40%以下、30%以下,其範圍例如為1~50%、3~40%、5~30%。為了提高凝膠之硬度,舉例言之,殘留矽烷醇基之莫耳數越低越佳。矽烷醇基莫耳數過高時,例如有可能無法保持空隙結構直到聚矽氧多孔體之前驅物交聯。另一方面,矽烷醇基莫耳數過低時,例如有可能在製作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例如懸浮液)之步驟及/或後續步驟時,無法將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交聯,從而無法賦予充分的膜強度。另外,上述為矽烷醇基的例子,在例如已將單體之矽化合物以各種反應性官能基加以改質時,同樣的現象亦可適用於各個官能基。
將前述單體化合物於前述凝膠化用溶劑中予以凝膠化後,粉碎所得之凝膠狀化合物。前述粉碎例如可對前述凝膠化用溶劑中之凝膠狀化合物直接施以粉碎處理,亦可將前述凝膠化用溶劑換成其他溶劑,再對前述其他溶劑中之凝膠狀化合物施以粉碎處理。又,例如用於凝膠化反應之觸媒及所用溶劑在熟化步驟後仍然殘留以致發生液體之歷時凝膠化(適用期)、乾燥步驟時之乾燥效率降低的情況下,宜換成其他溶劑。以下亦將前述其他溶劑稱為「粉碎用溶劑」。
前述粉碎用溶劑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有機溶劑。前述有機溶劑可舉如沸點130℃以下、沸點100℃以下、沸點85℃以下之溶劑。具體例方面,可舉如異丙醇(IPA)、乙醇、甲醇、丁醇、丙二醇單甲醚(PGME)、甲賽璐蘇、丙酮、二甲基甲醯胺(DMF)等。前述粉碎用溶劑例如可為1種,亦可為2種以上合併使用。
前述凝膠化用溶劑與前述粉碎用溶劑之組合無特別限制,可舉如DMSO與IPA之組合、DMSO與乙醇、DMSO與甲醇、DMSO與丁醇之組合等。如此一來,藉由將前述凝膠化用溶劑換成前述粉碎用溶劑,例如可在後述之塗膜形成時形成較均一的塗覆膜。
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之粉碎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藉由下述裝置進行:超音波均質機、高速旋轉均質機、其他利用空蝕現象之粉碎裝置或是以高壓使液體彼此斜向衝擊的粉碎裝置等。球磨機等用以進行介質粉碎之裝置係例如在粉碎時物理性破壞凝膠之空隙結構,相對於此,均質機等適合本發明使用的空蝕方式粉碎裝置則為無介質方式,故係以高速剪切力將已內包於凝膠三維結構中之鍵結較弱的氧化矽粒子接合面剝離。藉此,所得溶膠三維結構例如可保持具有一定範圍之粒度分布的空隙結構,並可藉由塗覆・乾燥時之堆積再形成空隙結構。前述粉碎條件無特別限制,例如宜藉由瞬間賦予高速流動,在不使溶劑揮發的狀態下將凝膠粉碎。例如,宜以使形成如前述之粒度差異(例如體積平均粒徑或粒度分布)的粉碎物之方式進行粉碎。假設當粉碎時間・強度等工作量不足時,例如不僅會殘留粗粒而無法形成緻密的細孔,還可能會增加外觀缺點,無法獲得高品質。另一方面,當工作量過多時,例如可能會形成比期望之粒度分布更微細的溶膠粒子,使塗覆・乾燥後堆積成的空隙大小變微細,而無法滿足期望的空孔率。
以上述方式可製作含有前述微孔粒子之液體(例如懸浮液)。此外,可在製作出含有前述微孔粒子之液體後或是在製作過程當中,藉由添加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之觸媒來製作含有前述微孔粒子及前述觸媒的含有液。前述觸媒之添加量無特別限定,相對於前述微孔粒子(凝膠狀矽化合物之粉碎物)之重量,例如為0.01~20重量%、0.05~10重量%或0.1~5重量%。藉由該觸媒,例如可在後述之鍵結步驟中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前述觸媒亦可為例如促進前述微孔粒子彼此交聯鍵結之觸媒。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之化學反應宜利用氧化矽溶膠分子中所含殘留矽烷醇基的脫水縮合反應。藉由前述觸媒促進矽烷醇基之羥基彼此的反應,可做到在短時間內使空隙結構硬化的連續成膜。前述觸媒可舉如光活性觸媒及熱活性觸媒。藉由前述光活性觸媒,例如不用加熱就可讓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例如交聯鍵結)。藉此,例如就不容易因加熱產生收縮,所以可維持較高的空隙率。此外,除了前述觸媒以外,亦可再使用可產生觸媒之物質(觸媒產生劑)或取而代之。例如,亦可為前述觸媒是交聯反應促進劑,而前述觸媒產生劑是產生前述交聯反應促進劑之物質。例如,可在前述光活性觸媒以外再使用藉由光產生觸媒之物質(光觸媒產生劑)或取而代之;亦可在前述熱活性觸媒以外再使用藉由熱產生觸媒之物質(熱觸媒產生劑)或取而代之。前述光觸媒產生劑無特別限定,可舉如光鹼產生劑(藉由光照射產生鹼性觸媒之觸媒)、光酸產生劑(藉由光照射產生酸性觸媒之物質)等,且以光鹼產生劑為佳。前述光鹼產生劑可舉如:9-蒽基甲基N,N-二乙基胺甲酸酯(9-anthrylmethyl N,N-diethylcarbamate、商品名WPBG-018)、(E)-1-[3-(2-羥苯基)-2-丙烯醯基]哌啶((E)-1-[3-(2-hydroxyphenyl)-2-propenoyl]piperidine、商品名WPBG-027)、1-(蒽醌-2-基)乙基咪唑羧酸酯(1-(anthraquinon-2-yl)ethyl imidazolecarboxylate、商品名WPBG-140)、2-硝苯基甲基 4-甲基丙烯醯氧基哌啶-1-羧酸酯(商品名WPBG-165)、1,2-二異丙基-3-[雙(二甲胺基)亞甲基]鈲2-(3-苯甲醯苯基)丙酸酯(商品名WPBG-266)、1,2-二環己基-4,4,5,5-四甲基雙鈲正丁基三苯基硼酸酯(商品名WPBG-300)及2-(9-氧雜二苯并哌喃-2-基)丙酸1,5,7-三氮雜雙環[4.4.0]癸-5-烯(東京化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含4-哌啶甲醇之化合物(商品名HDPD-PB100:Heraeus公司製)等。另外,前述含有「WPBG」之商品名均為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商品名。前述光酸產生劑可舉如芳香族鋶鹽(商品名SP-170:ADEKA公司)、三芳基鋶鹽(商品名CPI101A:San-Apro Ltd.)、芳香族錪鹽(商品名Irgacure250:Ciba Japan K.K.)等。此外,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之觸媒不限於前述光活性觸媒,例如亦可為脲之類的熱活性觸媒。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之觸媒可舉如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銨等鹼觸媒及鹽酸、乙酸、草酸等酸觸媒等。該等中又以鹼觸媒為佳。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之觸媒例如可在正要進行塗覆前才添加至含有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之溶膠粒子液(例如懸浮液)中作使用,或可作成已將前述觸媒混合至溶劑中之混合液來使用。前述混合液例如可為:直接添加溶解於前述溶膠粒子液中的塗覆液、已使前述觸媒溶解於溶劑中的溶液、或使前述觸媒分散於溶劑中的分散液。前述溶劑無特別限制,可舉如各種有機溶劑、水、緩衝液等。
此外,例如在前述微孔粒子為得自於至少含有3官能以下飽和鍵官能基之矽化合物的凝膠狀矽化合物粉碎物時,可在製作出含有前述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的液體後或於製作過程中進一步添加交聯輔助劑,該交聯輔助劑係用以使前述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彼此間接鍵結。藉由該交聯輔助劑進入粒子彼此之間,利用粒子與交聯輔助劑各自的相互作用或鍵結,可讓距離上稍顯分離的粒子彼此也得以鍵結,進而可有效率地提升強度。前述交聯輔助劑以多交聯矽烷單體為佳。前述多交聯矽烷單體具體上具有例如2以上且3以下之烷氧矽基,且烷氧矽基間之鏈長可為碳數1以上且10以下,並可含有碳以外之元素。前述交聯輔助劑可舉如:雙(三甲氧矽基)乙烷、雙(三乙氧矽基)乙烷、雙(三甲氧矽基)甲烷、雙(三乙氧矽基)甲烷、雙(三乙氧矽基)丙烷、雙(三甲氧矽基)丙烷、雙(三乙氧矽基)丁烷、雙(三甲氧矽基)丁烷、雙(三乙氧矽基)戊烷、雙(三甲氧矽基)戊烷、雙(三乙氧矽基)己烷、雙(三甲氧矽基)己烷、雙(三甲氧矽基)-N-丁基-N-丙基-乙烷-1,2-二胺、參-(3-三甲氧矽基丙基)三聚異氰酸酯、參-(3-三乙氧矽基丙基)三聚異氰酸酯等。該交聯輔助劑之添加量無特別限定,例如相對於前述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的重量為0.01~20重量%、0.05~15重量%或0.1~10重量%。
其次,本發明之製造方法如前述具有一於樹脂薄膜上塗覆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例如懸浮液)之步驟。前述塗覆例如可採用後述之各種塗覆方式,惟不受該等限定。又,藉由將含有前述粉碎物之溶劑直接塗覆於前述基材,可形成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塗覆膜)。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例如亦可謂為塗覆層。此外,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亦即後述鍵結步驟前的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例如亦可說是相對於前述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的前驅膜(或前驅層)。藉由形成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塗覆膜),例如可讓前述三維結構已遭破壞的前述粉碎物沉降・堆積而構建出新的三維結構。
前述溶劑(以下亦稱「塗覆用溶劑」)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有機溶劑。前述有機溶劑可舉如沸點130℃以下之溶劑。其具體例可舉如IPA、乙醇、甲醇、丁醇等,還可使用與前述粉碎用溶劑相同者。本發明包含粉碎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之步驟時,在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之形成步驟中例如可直接使用含有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的前述粉碎用溶劑。
於前述塗覆步驟,例如宜將已分散於前述溶劑中之溶膠狀的前述粉碎物 (以下亦稱「溶膠粒子液」)塗覆於前述基材上。本發明之溶膠粒子液例如可在塗覆於基材上並經乾燥後,藉由鍵結步驟進行化學交聯而連續成膜出具有一定程度以上強度的空隙層。此外,本發明之「溶膠」係指將凝膠之三維結構予以粉碎,使保持有空隙結構一部分的奈米三維結構之氧化矽溶膠粒子分散於溶劑中而顯示流動性的狀態。
前述粉碎物於前述溶劑中之濃度無特別限制,例如為0.3~50%(v/v)、0.5~30%(v/v)、1.0~10%(v/v)。前述粉碎物濃度一旦過高,例如可能會使前述溶膠粒子溶液之流動性顯著降低以致於塗覆時產生凝集物・塗痕。另一方面,前述粉碎物濃度一旦過低,例如不僅前述溶膠粒子溶液之溶劑要乾燥需耗費相當的時間,剛乾燥後之殘留溶劑也會增加,因而可能降低空孔率。
前述溶膠之物性並無特別限制。前述溶膠之剪切黏度在例如10001/s之剪切速度下,例如為黏度100cPa・s以下、黏度10cPa・s以下、黏度1cPa・s以下。剪切黏度一旦過高,例如可能會產生塗痕,而出現凹版塗覆之轉印率降低等不良情況。相反地,剪切黏度一旦過低,例如可能無法加厚塗覆時的濕式塗佈厚度而無法於乾燥後獲得期望的厚度。
前述粉碎物對前述基材之塗覆量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因應期望之前述聚矽氧多孔體之厚度等妥適設定。具體例方面,在形成厚度0.1~1000μm之前述聚矽氧多孔體時,前述粉碎物對前述基材之塗覆量係前述基材面積每1m2 例如為0.01~60000μg、0.1~5000μg、1~50μg。前述溶膠粒子液的較佳塗覆量與例如液體濃度或塗覆方式等相關,因而難以作單一定義,若考慮生產性,則以盡可能塗薄為佳。塗佈量一旦過多,例如於溶劑揮發前在乾燥爐被乾燥的可能性會提高。因此,可能會在奈米粉碎溶膠粒子於溶劑中沉降・堆積形成空隙結構之前,溶劑就乾燥,從而阻礙空隙形成,使空孔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塗佈量一旦過薄,可能會提高因基材之凹凸・親疏水性之差異等而產生塗覆收縮(cissing)的風險。
進而,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例如具有一如前述將所塗覆之含微孔粒子液體(多孔體之前驅物(塗覆膜))加以乾燥的步驟。此步驟之目的在於藉由前述乾燥處理,例如不僅可去除前述多孔體之前驅物中的前述溶劑(前述溶膠粒子液所含溶劑),還要在乾燥處理中使溶膠粒子沉降・堆積,形成空隙結構。前述乾燥處理之溫度例如為50~250℃、60~150℃、70~130℃,前述乾燥處理之時間例如為0.1~30分、0.2~10分、0.3~3分。關於乾燥處理溫度及時間,在例如連續生產性或顯現高空孔率的關係上,以越低越短為佳。若條件過度嚴苛,例如在基材為樹脂薄膜的情況下,可能會在接近前述基材之玻璃轉移溫度時,前述基材在乾燥爐中伸展而於剛塗覆後就在所形成之空隙結構產生裂痕等缺點。另一方面,若條件太過寬鬆,可能會在例如離開乾燥爐的時間點含有殘留溶劑,因而在下一步驟中與捲材摩擦時發生出現刮傷等外觀上的不良情況。
前述乾燥處理例如可為自然乾燥,亦可為加熱乾燥,或可為減壓乾燥。前述乾燥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一般的加熱機構。前述加熱機構可舉如熱風器、加熱輥、遠紅外線加熱器等。其中,在以工業上連續生產為前提下,宜使用加熱乾燥。又,關於可使用的溶劑,當目的為抑制隨乾燥時溶劑揮發而產生收縮應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空隙層(前述聚矽氧多孔體)之裂痕現象時,以表面張力低的溶劑為佳。前述溶劑可舉如以異丙醇(IPA)為代表之低級醇、己烷、全氟己烷等,惟不受該等限定。
前述乾燥處理例如可為自然乾燥,亦可為加熱乾燥,或可為減壓乾燥。前述乾燥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可使用一般的加熱機構。前述加熱機構可舉如熱風器、加熱輥、遠紅外線加熱器等。其中,在以工業上連續生產為前提下,宜使用加熱乾燥。又,關於可使用的溶劑,當目的為抑制隨乾燥時溶劑揮發而產生收縮應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空隙層(前述聚矽氧多孔體)之裂痕現象時,以表面張力低的溶劑為佳。前述溶劑可舉如以異丙醇(IPA)為代表之低級醇、己烷、全氟己烷等,惟不受該等限定。又,可於上述IPA等少量添加全氟系界面活性劑或聚矽氧系界面活性劑使表面張力降低。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例如可使前述多孔體前驅物的前述粉碎物之三維結構固定化。習知以燒結進行固定化時,例如係以施行200℃以上之高溫處理來激發矽烷醇基之脫水縮合,形成矽氧烷鍵。本發明係藉由使催化上述脫水縮合反應之各種添加劑進行反應,而於例如基材為樹脂薄膜時,可於不損傷前述基材之情形下,在100℃前後之較低乾燥溫度及僅數分鐘的短暫處理時間下連續形成空隙結構並予以固定化。
前述行化學鍵結之方法無特別限制,例如可因應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之種類妥適決定。就具體例來說,吾人認為前述化學鍵結例如可藉由前述粉碎物彼此之化學交聯鍵結來進行,其他例如在將氧化鈦等無機粒子等添加於前述矽化合物的情況下,可使前述無機粒子與前述粉碎物進行化學交聯鍵結。此外,有時是載持酵素等生物觸媒,有時則是使觸媒活性點之外的其他部位與前述粉碎物行化學交聯鍵結。因此,咸以為本發明不僅只應用於例如以前述溶膠粒子彼此形成之空隙層(聚矽氧多孔體),也可擴展應用於有機無機混成空隙層、主客(host-guest)空隙層等,惟不受該等限定。
前述鍵結例如可藉由因應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種類,在用以使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彼此化學鍵結之觸媒存在下行化學反應來進行。前述觸媒可為例如用以促進微孔粒子彼此交聯鍵結之觸媒。本發明之化學反應宜利用氧化矽溶膠分子所含殘留矽烷醇基之脫水縮合反應。以前述觸媒促進矽烷醇基之羥基彼此的反應,可做到在短時間內使空隙結構硬化的連續成膜。前述觸媒可舉如氫氧化鉀、氫氧化鈉、氫氧化銨等鹼觸媒及鹽酸、乙酸、草酸等酸觸媒等,惟不受該等限定。前述脫水縮合反應之觸媒以鹼觸媒尤佳。此外,亦適宜使用藉由照射光(例如紫外線)來顯現觸媒活性的光酸產生觸媒、光鹼產生觸媒、光酸產生劑、光鹼產生劑等。光酸產生觸媒、光鹼產生觸媒、光酸產生劑及光鹼產生劑並無特別限定,如同前述。舉例言之,前述觸媒可同前述一樣在製作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之步驟時,添加於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例如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中。更具體舉例來說,宜於正要進行塗覆前才將前述觸媒添加於含有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之溶膠粒子液(例如懸浮液)中作使用,或宜作成已使前述觸媒混合於溶劑中之混合液來使用。前述混合液例如可為:直接添加溶解於前述溶膠粒子液中之塗覆液、使前述觸媒溶解於溶劑中之溶液及使前述觸媒分散於溶劑中之分散液。前述溶劑無特別限制,如前述可舉如水、緩衝液等。
前述觸媒存在下之化學反應並未限定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中之哪一階段進行(引發)。前述化學反應可藉由下述方式進行,例如:對含有事先已添加於前述溶膠粒子液(例如懸浮液)中之前述觸媒的前述塗覆膜進行光照射或加熱;或對前述塗覆膜噴附前述觸媒後進行光照射或加熱;又或是在噴附前述觸媒的同時進行光照射或加熱。舉例言之,前述觸媒為光活性觸媒時,藉由光照射可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而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又,前述觸媒為熱活性觸媒時,藉由加熱可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而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前述光照射之累積光量並無特別限定,在@360nm換算下例如為200~800mJ/cm2 、250~600mJ/cm2 或300~400mJ/cm2 。從防止因為照射量不足無法利用觸媒之光吸收進行分解而導致效果不彰的觀點來看,以200mJ/cm2 以上之累積光量為佳。此外,基於防止空隙層下之基材受損傷產生熱皺痕的觀點,以800mJ/cm2 以下之累積光量為佳。前述加熱處理之條件無特別限制,前述加熱溫度例如為50~250℃、60~150℃、70~130℃,前述加熱時間例如為0.1~30分、0.2~10分、0.3~3分。又或者,將所塗覆之前述溶膠粒子液(例如懸浮液)予以乾燥之步驟,同時可兼為在前述觸媒存在下進行化學反應之步驟。即,於進行將所塗覆之前述溶膠粒子液(例如懸浮液)予以乾燥之步驟時,可藉由在前述觸媒存在下之化學反應使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彼此行化學鍵結。此時,可藉由在前述乾燥步驟後將前述塗覆膜再加熱,使前述粉碎物(微孔粒子)彼此更強固鍵結。進而可推測,前述觸媒存在下之化學反應,有時在製作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例如懸浮液)之步驟及塗覆前述含微孔粒子液體之步驟也會引發。然而,此一推測並不對本發明有任何限定。此外,關於可使用之溶劑,例如當目的為抑制隨乾燥時溶劑揮發而產生收縮應力及隨之而來的空隙層之裂痕現象時,以低表面張力之溶劑為佳。可舉如以異丙醇(IPA)為代表之低級醇、己烷、全氟己烷等,惟不受該等限定。
以上述方式可製造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惟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不受此限定。
此外,亦可對所得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進行例如行加熱老化等處理以提升強度的強度提升步驟(以下有時亦稱「老化步驟」)。例如,在樹脂薄膜上積層有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的情況下,藉由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可提升對前述樹脂薄膜之黏著剝離強度。可在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中,例如將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加熱。前述老化步驟之溫度例如為40~80℃、50~70℃、55~65℃。前述反應時間例如為5~30hr、7~25hr或10~20hr。於前述老化步驟,例如可藉由將加熱溫度設為低溫,在抑制前述低折射率層收縮的同時提升黏著剝離強度,得以達成兼顧高空隙率及強度兩者。
在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中引發的現象及機制不明,吾等認為係因為例如藉由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所含觸媒,使前述微孔粒子彼此之化學鍵結(例如交聯反應)進一步發展而提升強度。就具體例而言,當前述微孔粒子為矽化合物之微孔粒子(例如凝膠狀氧化矽化合物之粉碎體)且前述低折射率層中有殘留矽烷醇基(OH基)存在時,前述殘留矽烷醇基彼此會藉由交聯反應進行化學鍵結。另外,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所含觸媒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之觸媒,亦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之光鹼產生觸媒藉由光照射而產生的鹼性物質,或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之光酸產生觸媒藉由光照射而產生的酸性物質等。惟,此說明僅為舉例,並非限制本發明。
又,亦可於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上進一步形成黏接著層(黏接著層形成步驟)。具體上,例如可藉由於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上塗佈(塗覆)黏著劑或接著劑而形成前述黏接著層。此外,亦可將基材上積層有前述黏接著層之黏著膠帶等之前述黏接著層側貼合至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上,藉此於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上形成前述黏接著層。此時,前述黏著膠帶等之基材可維持在貼合狀態,亦可自前述黏接著層剝離。本發明中,「黏著劑」及「黏著層」係指例如以被黏著體之再剝離為前提之劑或層。本發明中,「接著劑」及「接著層」係指例如不以被接著體之再剝離為前提之劑或層。惟,本發明中,「黏著劑」及「接著劑」並非可明確區別者,「黏著層」及「接著層」亦非可明確區別者。在本發明中,形成前述黏接著層之黏著劑或接著劑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一般的黏著劑或接著劑等。前述黏著劑或接著劑可舉如丙烯酸系、乙烯醇系、聚矽氧系、聚酯系、聚胺甲酸乙酯系、聚醚系等聚合物製接著劑及橡膠系接著劑等。此外,亦可列舉由戊二醛、三聚氰胺、草酸等乙烯醇系聚合物之水溶性交聯劑等構成的接著劑等。該等黏著劑及接著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將多種合併使用(例如混合、積層等)。前述黏接著層之厚度無特別限制,例如為0.1~100μm、5~50μm、10~30μm或12~25μm。
進而,亦可使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與前述黏接著層進行反應而形成配置在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與前述黏接著層中間的中間層(中間層形成步驟)。藉由前述中間層,例如可使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不容易與前述黏接著層剝離。其理由(機制)不明,推測例如為前述中間層之錨定性(錨定效果)所致。前述錨定性(錨定效果)係指在前述空隙層與前述中間層之界面附近形成前述中間層嵌入前述空隙層內部之結構,因而使前述界面被牢固固定的現象(效果)。惟,該理由(機制)僅為推測之理由(機制)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與前述黏接著層之反應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為藉由觸媒作用之反應。前述觸媒例如可為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中所含的觸媒。具體舉例來說,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的觸媒,亦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之光鹼產生觸媒藉由光照射而產生的鹼性物質,或可為前述鍵結步驟中所採用之光酸產生觸媒藉由光照射而產生的酸性物質等。又,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與前述黏接著層之反應例如可為可生成新的化學鍵之反應(例如交聯反應)。前述反應之溫度例如為40~80℃、50~70℃、55~65℃。前述反應時間例如為5~30hr、7~25hr、10~20hr。又,該中間層形成步驟亦可兼作用以提升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強度的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
以上述方式製得之本發明之低折射率層例如可進一步與其他薄膜(層)積層而形成含有前述多孔質結構的積層結構體。此時,在前述積層結構體中,各構成要素例如可藉黏著劑或接著劑積層。
從效率上來看,前述各構成要素之積層例如可藉由使用長條薄膜的連續處理(所謂的輥對輥(Roll to Roll)等)進行積層,當基材為成形物・元件等時,亦可將經過批式處理者予以積層。
[1-4.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以圖2~圖5舉例說明。另外,圖2~圖5中與圖1相同之構件便以同一符號標示。
首先,於圖2之剖面圖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中之步驟一例。首先如圖所示,準備一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其係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黏接著層40,再以保護層(分離件)50被覆黏接著層40而成。
另外在圖2中,為予簡化故省略發光體層10之詳細圖示。圖2之發光體層10係在其供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積層之側積層黏接著層40。譬如像圖1之撓性發光組件1在與第1電極12、有機EL層(發光層)13及第2電極14相反之側積層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時,係於基材11之與第1電極12、有機EL層(發光層)13及第2電極14相反之側積層黏接著層40。又,發光體層10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藉由前述方法於基材11上依序形成第1電極12、有機EL層(發光層)13及第2電極14即可。
接著如圖所示,進行一將保護層50自黏接著層剝離之保護層剝離步驟(A)。藉此,可得到一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有黏接著層40且呈無保護層狀態露出黏著劑的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另外,本發明並非一定要有保護層剝離步驟(A),可在最初便準備一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有黏接著層40且呈無保護層狀態露出黏著劑的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另一方面如圖所示,準備一於高折射率層30上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之積層體。高折射率層30並無特別限定,同前述為金屬板、金屬箔、樹脂板、樹脂薄膜、撓性玻璃等。然後進行貼合步驟(B),係將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有黏接著層40的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的黏接著層40側貼合於低折射率層20。如此即可得到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1A。如圖所示,撓性發光組件1A係於高折射率層30上依序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黏接著層40及發光體層10。
於高折射率層30上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之積層體可藉由例如圖3(a)或圖3(b)之步驟剖面圖所示製造方法來製造。首先,圖3(a)之製造方法係如圖所示藉由下述塗覆步驟(1)及塗覆膜形成步驟(乾燥步驟)(2)而可製造於高折射率層30上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的附基材之低折射率層:該塗覆步驟(1)係於高折射率層30上塗覆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的溶膠粒子液20”;該塗覆膜形成步驟(乾燥步驟)(2)係使溶膠粒子液20”乾燥而形成低折射率層20。另一方面,圖3(b)之製造方法則更包含一化學處理步驟(3)。具體言之,圖3(b)之製造方法係如圖所示包含下述步驟:塗覆步驟(1),於高折射率層30上塗覆前述凝膠狀化合物之粉碎物的溶膠粒子液20”;塗覆膜形成步驟(乾燥步驟)(2),使溶膠粒子液20”乾燥而形成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前驅層亦即塗覆膜20’;及化學處理步驟(例如交聯處理步驟)(3),對塗覆膜20’進行化學處理(例如交聯處理)而形成低折射率層20。如此即可如圖所示於高折射率層30上形成低折射率層20。另外,有時低折射率與膜強度高低(強弱)會是取捨關係,故可考慮此點來決定是否進行前述化學處理步驟(例如交聯步驟)(3)。又,例如在如圖3(a)所示藉由乾燥步驟(2)形成低折射率層20後,亦可利用樹脂薄膜等(未予圖示)被覆低折射率層20加以保護。藉此,即使未藉由例如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使低折射率層20之強度提升,仍可不破壞低折射率層20地進行連續生產。此外,用以被覆低折射率層20加以保護之前述樹脂薄膜例如可於即將開始前述貼合步驟(B)之前自低折射率層20剝離。
在前述塗覆步驟(1)中,溶膠粒子液20”之塗覆方法並無特別限定,可採用一般的塗覆方法。前述塗覆方法可舉如狹縫式模塗(slot die)法、反向凹版塗佈(reverse gravure coat)法、微凹版(micro gravure)法(微凹版塗佈(micro gravure coat)法)、浸漬法(浸塗法)、旋塗法、刷塗法、輥塗法、柔版印刷法、線棒塗佈法、噴塗法、擠壓塗佈法、淋幕式塗佈法、反向塗佈法等。從生產性、塗膜之平滑性等觀點來看,該等中又以擠壓塗佈法、淋幕式塗佈法、輥塗法、微凹版塗佈法等為佳。溶膠粒子液20”之塗覆量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以使低折射率層20成為適當厚度的方式予以妥適設定。低折射率層20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定,可如同前述。
在前述乾燥步驟(2)中,將溶膠粒子液20”乾燥(亦即去除溶膠粒子液20”所含分散介質)而形成塗覆膜(前驅層)20’。乾燥處理之條件並無特別限定,就如同前述。
進而,在前述化學處理步驟(3)中,對含有塗覆前所添加之前述觸媒(例如光活性觸媒或KOH等熱活性觸媒)的塗覆膜20’進行光照射或加熱,使塗覆膜20’中之前述粉碎物彼此行化學鍵結(例如進行交聯)而形成低折射率層20。前述化學處理步驟(3)之光照射或加熱條件無特別限定,就如同前述。就高折射率層30而言,例如亦可藉由使用前述樹脂薄膜,在前述樹脂薄膜(高折射率層30)上直接積層低折射率層20。
又,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形成方法可適當包含亦可不包含前述步驟(1)~(3)以外之步驟。舉例言之,於形成低折射率層20之前述化學處理步驟(例如交聯處理步驟)(3)後可進行一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係使低折射率層20之強度提升,作成已提升強度之低折射率層。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並未特別限定,可如同前述。再舉例言之,如圖2進行一將黏接著層40貼合於低折射率層20之貼合步驟(B),於貼合步驟(B)後,可進行一使低折射率層20與黏接著層40反應而形成中間層(未予圖示)之中間層形成步驟(5)。另外,前述貼合步驟例如可在前述乾燥步驟(2)或前述化學處理步驟(3)後進行。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同時可兼為例如使低折射率層20強度提升之步驟(強度提升步驟)。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並未特別限定,可如同前述。此外同前所述,有時低折射率與膜強度高低(強弱)會是取捨關係,故可考慮此點來決定是否進行前述強度提升步驟(4)及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舉例言之,本發明之積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係如前述,即使低折射率層之膜強度低,前述低折射率層亦難受破壞,因此有時亦可不進行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及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例如藉由前述乾燥步驟(2)或化學處理步驟(3)形成低折射率層20後,亦可利用樹脂薄膜等(未予圖示)被覆低折射率層20加以保護。藉此,即使未藉由例如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及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使低折射率層20之強度提升,仍可不破壞低折射率層20地進行連續生產。此外,用以被覆低折射率層20加以保護之前述樹脂薄膜例如可於即將開始前述貼合步驟(B)之前自低折射率層20剝離。
繼之,於圖4示意性顯示狹縫式模塗法之塗覆裝置及使用其之本發明之積層薄膜製造方法一例。另外,圖4為剖面圖,但為了觀看容易故省略了剖面線(hatch)。
如圖示,使用該裝置之方法的各步驟係藉由輥件將高折射率層30朝一方向搬送來進行。搬送速度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1~100m/分、3~50m/分、5~30m/分。
首先,從送出輥101輸出高折射率層30進行搬送,同時於塗覆輥102進行塗覆步驟(1)來將溶膠粒子液20”塗覆於高折射率層30上,繼而移動至烘箱110內進行乾燥步驟(2)。於圖4之塗覆裝置中,在塗覆步驟(1)之後且在乾燥步驟(2)之前,會進行一預備乾燥步驟。預備乾燥步驟可在不予加熱就在室溫下進行。乾燥步驟(2)係使用加熱機構111。加熱機構111可如前述適當使用熱風器、加熱輥、遠紅外線加熱器等。此外,例如亦可將乾燥步驟(2)分成數個步驟,並使越後面之乾燥步驟的乾燥溫度越高。
於乾燥步驟(2)後,在化學處理區120內進行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在化學處理步驟(3)中,例如當乾燥後之塗覆膜20’含有光活性觸媒時,會以配置在高折射率層30上下的燈(光照射機構)121進行光照射。或者,例如當乾燥後之塗覆膜20’含有熱活性觸媒時,會使用熱風器(加熱機構)來替代燈(光照射裝置)121,以配置在高折射率層30上下的熱風器121將高折射率層30加熱。藉由該交聯處理,可引發塗覆膜20’中之前述粉碎物彼此的化學鍵結,讓低折射率層20硬化.強化。另外,本例係於乾燥步驟(2)後進行化學處理步驟(3),但或可如前述在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任一階段就引發前述粉碎物彼此之化學鍵結,並不予以限定。舉例言之,可如前述讓乾燥步驟(2)兼行化學處理步驟(3)。又,即使於乾燥步驟(2)便引發前述化學鍵結的情況下,亦可再進行化學處理步驟(3),使前述粉碎物彼此之化學鍵結更為強力穩固。此外,亦可於乾燥步驟(2)之前的步驟(例如預備乾燥步驟、塗覆步驟(1)、製作塗覆液(例如懸浮液)之步驟等)便引發前述粉碎物彼此之化學鍵結。再者又如前述,本發明中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可任意進行或不進行。例如可同前述,如圖3(a)所示藉由乾燥步驟(2)形成低折射率層20後,利用長條狀樹脂薄膜等(未予圖示)被覆低折射率層20予以保護。藉此,即使未利用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使低折射率層20之強度提升,仍可不破壞低折射率層20地連續生產。另外,用以被覆低折射率層20予以保護之前述樹脂薄膜例如可於後述貼合步驟(B)開始前自低折射率層20剝離。
另一方面,準備一捲取有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作成捲狀的捲材106,該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係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黏接著層40再以保護層(分離件)50被覆黏接著層40而成者。然後如圖示進行保護層剝離步驟(A),將保護層50自捲材106剝離。經剝離之保護層50則如圖示予以捲取成捲材107。
接著,於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後(若未進行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則於乾燥步驟(2)後)進行貼合步驟(B),將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有黏接著層40之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的黏接著層40側貼合於低折射率層20。如此即可以長條狀積層薄膜型態獲得圖2所示結構之積層薄膜1A。所製造之積層薄膜1A則由捲取輥105進行捲取。
於圖5示意性顯示微凹版法(微凹版塗佈法)之塗覆裝置及使用其之前述低折射率層之形成方法一例。另外,同圖雖為剖面圖,但為了觀看容易故省略了剖面線。
如圖示,使用該裝置之方法的各步驟與圖4同樣藉由輥件將高折射率層30朝一方向搬送來同時進行。搬送速度無特別限定,例如為1~100m/分、3~50m/分、5~30m/分。
首先,從送出輥201輸出高折射率層30進行搬送,同時進行塗覆步驟(1)來將溶膠粒子液20”塗覆於高折射率層30。溶膠粒子液20”之塗覆如圖示係使用儲液區202、刮刀(doctor knife)203及微凹版204來進行。具體言之,係使儲存於儲液區202之溶膠粒子液20”附著於微凹版204表面,再以刮刀203控制為預定厚度,同時以微凹版204塗覆於高折射率層30。另外,微凹版204為例示,並非以此為限,亦可使用其他任何塗覆機構。
其次,進行乾燥步驟(2)。具體上係如圖示,將經塗覆溶膠粒子液20”之高折射率層30搬送至烘箱區210中,並藉由烘箱區210內之加熱機構211進行加熱使溶膠粒子液20”乾燥。加熱機構211例如可與圖4之加熱機構111相同。此外,例如亦可將烘箱區210分成數個區段,藉以將乾燥步驟(2)分成數個步驟,並使越後面之乾燥步驟的乾燥溫度越高。於乾燥步驟(2)後,在化學處理區220內進行化學處理步驟(3)。在化學處理步驟(3)中,例如當乾燥後之塗覆膜20’含有光活性觸媒時,會以配置在高折射率層30上下的燈(光照射機構)221進行光照射。或者,例如當乾燥後之塗覆膜20’含有熱活性觸媒時,使用熱風器(加熱機構)取代燈(光照射裝置)221,以配置在高折射率層30下方的熱風器(加熱機構)221將高折射率層30加熱。藉由該交聯處理,會引發塗覆膜20’中之前述粉碎物彼此的化學鍵結,形成低折射率層20。再者如前述,本發明中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可任意進行或不進行。例如可同圖4之說明一樣,藉由乾燥步驟(2)形成低折射率層20後,利用長條狀樹脂薄膜等(未予圖示)被覆低折射率層20予以保護。前述樹脂薄膜例如可於後述貼合步驟(B)開始前自低折射率層20剝離。
另一方面,準備一捲取有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作成捲狀的捲材261,該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係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黏接著層40再以保護層(分離件)50被覆黏接著層40而成者。然後如圖示進行保護層剝離步驟(A),將保護層50自捲材261剝離。經剝離之保護層50則如圖示予以捲取成捲材271。
接著,於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後(若未進行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則於乾燥步驟(2)後)進行貼合步驟(B),將於發光體層10上積層有黏接著層40之附黏接著層之積層體的黏接著層40側貼合於低折射率層20。如此即可以長條狀積層薄膜型態獲得圖2所示結構之積層薄膜1A。所製造之積層薄膜1A則由捲取輥251進行捲取。
然後,將藉由圖4或圖5製成之積層薄膜1A例如適當裁切作成圖2之撓性發光組件1A即可。另外,積層薄膜1A之製造步驟中,例如於化學處理步驟(交聯步驟)(3)後,可如前述進行前述強度提升步驟(老化步驟)(4)及前述中間層形成步驟(5),亦可不進行。
[2.撓性發光組件之用途] 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例如可同前述用於照明裝置或影像顯示裝置。更具體言之,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例如可作為有機EL照明裝置、有機EL影像顯示裝置或電子紙、無機EL影像顯示裝置、LED影像顯示裝置之撓性發光組件使用。惟,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非以該等為限,可用於任何用途。
[實施例] 接下來,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加以說明。惟,本發明不受以下實施例限定。
[參考例1:調製塗覆液] (1)矽化合物之凝膠化 於DMSO 2.2g中溶解矽化合物之前驅物MTMS 0.95g。於前述混合液添加0.01mol/L之草酸水溶液0.5g,並在室溫下攪拌30分使MTMS水解而生成參(羥)甲矽烷。
於DMSO 5.5g中添加28%濃度之氨水0.38g及純水0.2g後,再追加添入前述經水解處理的前述混合液,在室溫下攪拌15分,進行參(羥)甲矽烷之凝膠化而獲得凝膠狀矽化合物。
(2)熟化處理 將前述已進行凝膠化處理的混合液直接在40℃下培育20小時,進行熟化處理。
(3)粉碎處理 接著,使用刮勺將前述經熟化處理的凝膠狀矽化合物粉碎成數mm~數cm大小的顆粒狀。在其中添加IPA 40g並稍作攪拌後在室溫下靜置6小時,傾析出凝膠中之溶劑及觸媒。同樣的傾析處理重複3次便結束溶劑取代。然後對前述混合液中之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進行粉碎處理(高壓無介質粉碎)。前述粉碎處理(高壓無介質粉碎)係使用均質機(商品名 UH-50、SMT公司製)並於5cc之螺旋瓶中,秤量出前述已結束溶劑取代之凝膠狀化合物1.85g及IPA 1.15g後,在50W、20kHz之條件下粉碎2分鐘。
藉由前述粉碎處理使前述混合液中之前述凝膠狀矽化合物粉碎後,前述混合液即成為前述粉碎物之溶膠液。以動態光散射式Nanotrac粒度分析計(日機裝公司製、UPA-EX150型)確認體積平均粒徑的結果為0.50~0.70,前述體積平均粒徑係表示前述混合液中所含前述粉碎物之粒度差異。進而,對該溶膠液0.75g以光鹼產生劑(和光純藥工業(股)公司:商品名WPBG266)之1.5%濃度MEK(甲基乙基酮)溶液為0.062g、雙(三甲氧矽基)乙烷之5%濃度MEK溶液為0.036g的比率作添加,從而得到塗覆液。
[參考例2:形成使用有塗覆液之低折射率層] 將參考例1所調製之塗覆液塗佈(塗覆)於厚度600μm、長100m、折射率1.51之丙烯酸薄膜(高折射率層)表面而形成塗覆膜。前此時前述塗覆膜之Wet厚度(乾燥前之厚度)約為27μm。將前述塗覆膜在溫度100℃下處理1分予以乾燥,再使用波長360nm之光並以300mJ/cm2 之光照射量(能量)對乾燥後之塗覆膜照射UV,從而獲得於前述薄膜(高折射率層)上形成有低折射率層的積層體。另外,利用前述方法測定該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結果為1.18。
[實施例1] 依下述方式製造出本實施例之撓性發光組件。本實施例之撓性發光組件為撓性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亦即有機EL組件)。本實施例之撓性發光組件與圖2之撓性發光組1A相同,係於發光體層10隔著黏接著層40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且其上積層有高折射率層30。發光體層10係如圖1所示,於基材11之積層有低折射率層20及高折射率層30之側的相反側之面上,依序積層有第1電極12、有機EL層13及第2電極14。
首先,利用參考例2之方法製造出於高折射率層30上形成有低折射率層20的積層體。又,本實施例中低折射率層20之霧度為0.7%。另一方面,依據日本專利特開2014-89825號公報所載方法製造出於基材11上積層有第1電極12、有機EL層13及第2電極14之發光體層(OLED層)10。然後,於發光體層10之基材11側塗佈厚度20μm之日東電工公司製丙烯酸系黏著劑來形成黏接著層,並使前述積層體之低折射率層20側貼合其上,從而獲得本實施例之撓性發光組件(OLED)。
[比較例1] 將於高折射率層30上形成有低折射率層20的積層體改為於發光體層(OLED層)10之基材11側僅貼合高折射率層30而未形成低折射率層20,除此之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方式製造出撓性發光組件(OLED)。
將實施例1及比較例1之OLED分別以彎曲半徑R=7mm之方式彎曲,確認端部之漏光。結果如圖6之照片所示,實施例1之OLED未發現漏光,但比較例1之OLED則確認有漏光。
本發明申請案以2015年9月29日提申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5-192324為基礎主張優先權,並將其揭示之全部內容納入本案。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以上說明,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即使變形亦難引起漏光。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例如同前述用可於照明裝置或影像顯示裝置。更具體言之,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例如可作為有機EL照明裝置、有機EL影像顯示裝置或電子紙、無機EL影像顯示裝置、LED影像顯示裝置之撓性發光組件使用。惟,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非以該等為限,可用於任何用途。
1‧‧‧撓性發光組件1A‧‧‧撓性發光組件(積層薄膜)10‧‧‧發光體層11‧‧‧基材12‧‧‧第1電極13‧‧‧有機EL層(發光層)14‧‧‧第2電極20‧‧‧低折射率層20’‧‧‧塗覆膜(前驅層)20”‧‧‧溶膠粒子液30‧‧‧高折射率層40‧‧‧黏接著層50‧‧‧保護層(分離件)101‧‧‧送出輥102‧‧‧塗覆輥105‧‧‧捲取輥106、107‧‧‧捲材110‧‧‧烘箱區111‧‧‧熱風器(加熱機構)120‧‧‧化學處理區121‧‧‧燈(光照射機構)或熱風器(加熱機構)201‧‧‧送出輥202‧‧‧儲液區203‧‧‧刮刀(doctor knife)204‧‧‧微凹版210‧‧‧烘箱區211‧‧‧加熱機構220‧‧‧化學處理區221‧‧‧燈(光照射機構)或熱風器(加熱機構)251‧‧‧捲取輥261、271‧‧‧捲材
圖1係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構造一例的剖面圖。 圖2係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步驟一例的步驟剖面圖。 圖3係示意性顯示於高折射率層30上形成低折射率層20之方法例的步驟剖面圖。 圖4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中之部分步驟與其所使用裝置之一例。 圖5示意性顯示本發明之撓性發光組件之製造方法中之部分步驟與其所使用裝置之另一例。 圖6係顯示使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撓性發光組件變形(彎曲)時之漏光狀態的照片。

Claims (7)

  1. 一種撓性發光組件,其特徵在於依序積層有發光體層、低折射率層及高折射率層,並且,前述低折射率層其折射率低於前述發光體層,且其霧度小於5%;前述高折射率層之折射率高於前述低折射率層;前述低折射率層包含凝膠狀矽化合物的粉碎物;前述低折射率層是直接積層於前述發光體層上或是隔著黏接著層而積層於前述發光體層上。
  2. 如請求項1之撓性發光組件,其中前述低折射率層之折射率小於1.20。
  3. 如請求項1或2之撓性發光組件,其中前述發光體層包含有機EL層。
  4. 如請求項3之撓性發光組件,其中前述發光體層更包含基材、第1電極、第2電極;並且,前述基材上依序積層有前述第1電極、前述有機EL層及前述第2電極。
  5. 如請求項4之撓性發光組件,其於前述基材之積層有前述第1電極、前述有機El層及前述第2電極之側的相反側,積層有前述低折射率層及前述高折射率層。
  6. 種照明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撓性發光組件。
  7. 一種影像顯示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撓性發光組件。
TW105131309A 2015-09-29 2016-09-29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TWI757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2324A JP2017069003A (ja) 2015-09-29 2015-09-29 フレキシブル発光デバイス、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5-192324 2015-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200A TW201722200A (zh) 2017-06-16
TWI757251B true TWI757251B (zh) 2022-03-11

Family

ID=58427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1309A TWI757251B (zh) 2015-09-29 2016-09-29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1776B2 (zh)
JP (1) JP2017069003A (zh)
KR (1) KR102648444B1 (zh)
TW (1) TWI757251B (zh)
WO (1) WO20170573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7458B1 (ja) * 2015-10-13 2017-06-14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
JP6823262B2 (ja) 2017-03-15 2021-02-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モジュール
JP7136532B2 (ja) * 2018-03-30 2022-09-13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及び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KR20190118220A (ko) * 2018-04-09 2019-10-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백라이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411605B1 (ko) * 2018-11-23 2022-06-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실리카 졸 조성물
CN110098225B (zh) * 2019-04-18 2021-06-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985841B2 (en) 2020-12-07 2024-05-14 Oti Lumionics Inc. Patterning a conductive deposited layer using a nucleation inhibiting coating and an underlying metallic coating
CN114694484B (zh) * 2020-12-25 2023-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模组和终端
CN113903263B (zh) * 2021-10-29 2023-06-2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98421A1 (en) * 2010-10-20 2012-04-26 Thompson David S Light Extraction Films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s)
TW201523953A (zh) * 2013-09-30 2015-06-16 Lg Chemical Ltd 有機電子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2392A (ja) 1984-07-24 1986-02-15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ツセンス素子
JP2004281086A (ja) 2003-03-12 2004-10-0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フレキシブルフルカラー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75214A (ja) * 2004-03-26 2005-10-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膜、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
JP4448392B2 (ja) 2004-06-28 2010-04-07 Hoya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膜を有する光学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06096019A (ja) 2004-08-31 2006-04-13 Nippon Zeon Co Ltd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096967A (ja) 2004-08-31 2006-04-13 Nippon Zeon Co Ltd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951237B2 (ja) 2004-12-27 2012-06-13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防曇性反射防止膜の製造方法
JP4650025B2 (ja) 2005-03-01 2011-03-1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4938994B2 (ja) 2005-04-22 2012-05-23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シリカエアロゲル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40171A (ja) 2006-08-07 2008-02-21 Pentax Corp セルフクリーニング効果を有する反射防止膜を設けた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00110551A1 (en) 2008-10-31 2010-05-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extraction film with high index backfill layer and passivation layer
US20110244225A1 (en) 2008-11-07 2011-10-06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Transparent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5330966B2 (ja) * 2009-05-14 2013-10-30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透明基板ならびに透明基板を用いた表示素子、太陽電池および照明素子
WO2011010582A1 (ja) * 2009-07-23 2011-01-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構造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発光体
JP2015118863A (ja) * 2013-12-19 2015-06-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JP2015144110A (ja) 2013-12-25 2015-08-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101549773B1 (ko) * 2014-01-20 2015-09-04 광운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광 추출 효율이 증대된 유기 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994884B2 (ja) * 2015-03-03 2016-09-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098421A1 (en) * 2010-10-20 2012-04-26 Thompson David S Light Extraction Films fo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OLEDs)
TW201523953A (zh) * 2013-09-30 2015-06-16 Lg Chemical Ltd 有機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200A (zh) 2017-06-16
KR20180063067A (ko) 2018-06-11
US10741776B2 (en) 2020-08-11
US20180309073A1 (en) 2018-10-25
JP2017069003A (ja) 2017-04-06
WO2017057332A1 (ja) 2017-04-06
KR102648444B1 (ko) 2024-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7251B (zh) 撓性發光組件、照明裝置及影像顯示裝置
JP7309787B2 (ja) 低屈折率層、積層フィルム、低屈折率層の製造方法、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KR102477728B1 (ko) 실리콘 다공체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604781B2 (ja) 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31866B (zh) 光學積層體、光學積層體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影像顯示裝置、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及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KR102477732B1 (ko) 촉매 작용을 통하여 결합한 공극 구조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324895B1 (ko) 적층 필름, 광학 부재,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2549648B1 (ko) 도료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691732B (zh) 積層薄膜卷材及其製造方法
KR102265851B1 (ko) 광학 적층체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학 적층체 중간체
WO2017022690A1 (ja) 光学積層体、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画像表示装置
JP725799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発光デバイス、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7043496A1 (ja) 低屈折率層、積層フィルム、低屈折率層の製造方法、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光学部材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1712889A (zh) 發光元件
KR102418071B1 (ko) 적층 광학 필름, 적층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광학 부재,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758809B2 (ja) 多孔体ゲル含有液の製造方法、多孔体ゲル含有液、高空隙層の製造方法、高空隙率多孔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7064954A (ja) 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744241B (zh) 積層薄膜、積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光學構件、影像顯示裝置、光學構件之製造方法及影像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TW201628998A (zh) 經由觸媒作用結合之空隙結構薄膜及其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