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2333B -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 Google Patents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2333B
TWI752333B TW108125547A TW108125547A TWI752333B TW I752333 B TWI752333 B TW I752333B TW 108125547 A TW108125547 A TW 108125547A TW 108125547 A TW108125547 A TW 108125547A TW I752333 B TWI752333 B TW I7523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icroneedle
sheet
cutting
outer edge
microneed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5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7616A (zh
Inventor
畠中瑛介
栗山和樹
山本直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久光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7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7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2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233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30Macromolecular organic or inorganic compounds, e.g. inorganic polyphosphates
    • A61K47/3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carbomers, poly(meth)acrylates, or polyvinyl pyrrolid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1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site of application
    • A61K9/0019Injectable compositions; Intramuscular, intravenous, arterial, subcutaneou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ions to be administered through the skin in an invasive manner
    • A61K9/0021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e.g. through microneedle arrays, needleless inje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23Drug applicators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53Methods for produc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7/00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 A61M37/0015Other apparatu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the body; Percutany, i.e. introducing medicines into the body by diffusion through the skin by using microneedles
    • A61M2037/0061Methods for using micronee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7/00Methods of manufacture, assembly or produ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包括:準備步驟,其係準備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片材;第1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1外緣;及第2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形成第1外緣後,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2外緣,藉此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

Description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關於一種微型針片材及其製造方法。
已知有用以輔助活性成分之經皮投予之微型針片材。該微型針片材具備於使用時刺入皮膚之一個以上(例如多個)微型針。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一種微型針片材,該微型針片材具備如下構成:藉由使片材彎曲而使微型針自主面立起,立起之該微型針刺入皮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187392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微型針之前端部較佳為銳利,以便穿刺。因此,希望有一種用以製作前端部銳利之微型針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係具有至少一個微型針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且包括:準備步驟,其係準備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片材;第1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1外緣;及第2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形成第1外緣後,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2外緣,藉此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
於此種態樣中,藉由於片材上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並非一次形成而是分別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兩個外緣(第1外緣及第2外緣)。藉由該方法,可使微型針之前端部變得銳利。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態樣,可製作前端部銳利之微型針。
以下,一面參照隨附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於圖式說明中,對同一或同等之要素標註同一符號,省略重複之說明。
[微型針片材之結構] 一面參照圖1~圖3,一面對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10之構造進行說明。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10之例之俯視圖。圖2係表示微型針片材10之兩個狀態之圖。圖3係表示微型針12之例之圖。
微型針片材10係用以向活體內經皮投予任意活性成分(例如藥劑)之器具。圖1之例中之微型針片材10呈帶狀(細長矩形)。微型針片材10具有薄板狀之片材本體11、及形成於該片材本體11之一個以上微型針12。於本實施形態中,將沿長邊之方向稱為微型針片材10(或片材本體11)之長度方向,將沿短邊之方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稱為微型針片材10(或片材本體11)之寬度方向。又,將與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兩者正交之方向稱為微型針片材10(或片材本體11)之厚度方向。
各個微型針12係於使用微型針片材10時刺入活體之皮膚之部分。例如,複數個微型針12亦可形成為於片材本體11之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上分別整齊排列兩個以上微型針12。
於提供微型針片材10之時點(即,於使用前之時點),微型針片材10為未彎曲之筆直之狀態。以下,亦將該狀態稱為「第1狀態」。另一方面,於使用微型針片材10時,微型針片材10以於與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朝向交叉之方向上形成曲面之方式使片材本體11之至少一部分成為彎曲之狀態。以下,亦將該狀態稱為「第2狀態」。例如,以沿與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朝向正交或大致正交之方向上形成曲面之方式將片材本體11彎曲。如圖2所示,微型針片材10可自第1狀態S1變為第2狀態S2,亦可自第2狀態S2回復至第1狀態S1。在如圖2所示之第2狀態S2下,以沿與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朝向正交之方向上形成曲面之方式將片材本體11彎曲。
所謂「微型針之前端部」係指微型針之前端側之區域。更具體而言,所謂「微型針之前端部」係指包含微型針之頂點(理論上為穿刺時最先接觸皮膚之部分)與接近該頂點之微型針之部分之區域。
在第1狀態S1下,各微型針12不自片材本體11之主面11a立起而處於沿主面11a平放之狀態。換言之,複數個微型針12之各者之前端部朝向長度方向上之片材本體11之一端(圖1中之左方)。或者,亦可稱各微型針12與片材本體11(主面11a)所成之角度為0°或大致為0°。再者,一部分微型針12之朝向亦可與其他微型針12之朝向不同。
第2狀態S2係藉由將向微型針12之前端部朝向之方向前進之片材本體11彎曲成銳角而產生。在該第2狀態S2下,位於片材本體11之彎曲之部分之至少一個微型針12自主面11a立起。位於微型針片材10之第1部分之微型針12與主面11a所成之角度因該第1部分之彎曲而變化(增大)。具體而言,其角度自0°或大致0°增大至更大之值(例如10~90°之間之任意值)。當立起之微型針12直接被推向皮膚時,該微型針12便可刺入皮膚。
當彎曲之第1部分回復至原先之狀態(即筆直之狀態)時,位於第1部分之微型針12與主面11a所成之角度變化(減小)。例如,其角度再次變成0°或大致0°。但,當然刺入皮膚之微型針12即便該微型針12所在之片材本體11之部位變得筆直,亦為自主面11a立起之狀態。
本實施形態中之微型針12之形狀為三角形,但其形狀沒有任何限定。於圖1之例中,微型針12之大小及朝向均勻,但其大小及朝向之至少一方亦可不均勻。微型針片材10中之微型針12之分佈可均勻亦可不均勻。例如,亦可以當沿長度方向觀察微型針片材10時,包括一個以上微型針12之區域與不包括微型針12之區域交替地存在之方式於片材本體11上形成複數個微型針12。
不限定微型針片材10之尺寸。具體而言,厚度之下限可為5 μm、10 μm、20 μm、30 μm、40 μm、或50 μm,厚度之上限可為1000 μm、500 μm、300 μm、200 μm、150 μm、100 μm、90 μm、80 μm、70 μm、60 μm、或50 μm。該厚度既為片材本體11之厚度,亦為微型針12之厚度。因此,微型針片材10之厚度之下限可考慮穿刺皮膚之微型針12之強度來決定。又,該厚度之上限可考慮片材本體11之彎曲性、微型針12之穿刺特性等來決定。微型針片材10之長度之下限可為0.1 cm亦可為1 cm,長度之上限可為50 cm亦可為20 cm。微型針片材10之寬度之下限可為0.1 cm亦可為1 cm,寬度之上限可為60 cm,亦可為30 cm。微型針片材10之長度及寬度之下限可考慮活性成分之投予量來決定。其長度及寬度之上限可考慮活體之大小來決定。
如圖3所示,微型針12尖銳,以便穿刺。微型針12之前端部包括第1外緣121及第2外緣122。第1外緣121為自頂點123向根部124延伸之外緣。第2外緣為隔著頂點123位於第1外緣121之相反側,且自頂點123向根部124延伸之外緣。本實施形態中之微型針12為三角形,因此,由第1外緣121及第2外緣122構成微型針12之整體。但,如上所述,微型針之形狀並無限定,故微型針亦可包含第1外緣、第2外緣、及一個以上其他外緣。因此,有可能存在第1外緣及第2外緣之至少一方不延伸至微型針之根部(圖3中之根部124)之情況。
所謂尖銳之微型針係亦包括微型針之前端部於允許範圍內帶有弧度之情形之概念。例如若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曲率半徑R為30 μm以下,則可稱該微型針12尖銳。因此,尖銳可意為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曲率半徑R為30 μm以下。曲率半徑R越小,則微型針12越尖銳。曲率半徑亦可為0。圖3表示曲率半徑R為0之微型針12與曲率半徑R雖大於0但尖銳之微型針12。最終所獲得之微型針12之曲率半徑R可為於形成微型針12之階段產生之誤差,亦可為自微型針片材10之設計階段有意設定之值。
圖3所示之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角度(前端角度)α可為10°以上且未達180°。前端角度α之下限例如可為10°、20°、25°、或30°,前端角度α之上限例如可為150°、120°、90°、80°、70°、60°、50°、或40°。於第1外緣及第2外緣為曲線狀之情形時,前端角度α可定義為頂點附近之第1外緣之切線與第2外緣之切線所成之角度。
微型針12之高度(長度)之下限可為10 μm、100 μm、或200 μm,其高度之上限可為10000 μm,可為1000 μm,亦可為500 μm。微型針12之密度之下限可為0.05根/cm2 亦可為1根/cm2 ,其密度之上限可為10000根/cm2 亦可為5000根/cm2 。密度之下限可根據可投予1 mg之活性成分之微型針12之根數及面積進行換算。密度之上限可為考慮微型針12之形狀後之極限值設定。
微型針12係藉由於片材(片材本體11)上切出切入部而形成。因此,各個微型針12之厚度(沿厚度方向之長度)與片材本體11之厚度相同。
應用於皮膚之活性成分之準備方法並無限定。例如亦可預先使活性成分內包於微型針片材10本身(更具體而言,於微型針12本身)。或者,亦可預先將活性成分塗佈於微型針片材10本身。或者,亦可於微型針12穿刺皮膚之前將活性成分塗佈於該皮膚上。或者,亦可於微型針12穿刺皮膚之後將活性成分塗佈於該皮膚上。若預先將活性成分塗佈於微型針片材10,則將規定之黏度之塗佈液以儘可能均勻之厚度塗佈於片材整體為佳。因微型針12之前端部朝向片材本體11之一端(因微型針12沿主面11a平放),故可容易獲得該均勻之塗佈。塗佈可運用網版印刷之原理實施,亦可利用其他方法實施。例如於使用利用生物降解性片材或水溶性高分子製作之片材之情形時,可使活性成分內包於微型針片材10本身。
微型針片材10之主面11a亦可以被剝離襯墊保護之形態提供。可列舉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塑膠作為剝離襯墊之材料之例。但,該材料沒有任何限定,例如亦可使用金屬或其他種類之樹脂等。於以剝離襯墊保護微型針片材10之情形時,微型針片材10係藉由膠帶或黏著劑等固定或暫時黏於剝離襯墊之單面。
各微型針12於彎曲前處於沿片材本體11之主面11a平放之狀態。因此,於實際使用微型針片材10之前之階段,無須擔憂微型針12觸碰或鉤掛其他物體(例如使用者之皮膚或衣服等)。其結果,可確保微型針12使用時之安全性。例如,使用者可安全地進行微型針片材10之保管、搬送、以及即將使用前之準備。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 一面參照圖4~圖6,一面對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4係表示其製造方法之例之流程圖。圖5係表示其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刀組之例之圖。圖6係表示該製造方法之例之圖。
微型針片材10可藉由於片材上切出切入部形成微型針12而獲得。圖4係表示其程序之一例。此處,所謂「形成微型針」係指至少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外緣。
於步驟S11中,準備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片材(準備步驟)。於該片材上尚未形成微型針12。所謂第1面係指片材之一個面(於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之雙方擴展之面),所謂第2面係指第1面之相反側之面。片材之第1面及第2面之任一面為片材本體11之主面11a。
片材之材料並無限定。例如,其材料可為樹脂、水溶性高分子、生物降解性材料、活體吸收性材料、金屬、或陶瓷之任一種。作為材料之更具體之例,可列舉支鏈澱粉、玻尿酸鈉、玻尿酸、軟骨素硫酸鈉、硫酸軟骨素、羧甲基纖維素鈉(CMC-Na)、羧甲基纖維素(CMC)、聚乙烯醇(PVA)、聚乙烯吡咯啶酮(PVP)、明膠、海藻酸鈉、海藻酸、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羥丙基纖維素(HPC)、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乳酸(PLA)、澱粉、水前寺藍藻多醣體(Sacran)、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龍、聚醯亞胺、聚醚醚酮(PEEK)、及聚麩胺酸。或者,片材可組合該等材料而製作。
如上所述,微型針片材10可藉由於片材上切出切入部形成微型針12而獲得。因此,片材之材料亦為微型針片材10及微型針12之材料。所謂「片材之材料」係指製作者為製作微型針片材10及微型針12而有意地使用之物質。於片材或微型針片材10之製造過程中,有可能無意間混入未被選擇為材料之物質(例如微量之雜質),或者無法完全去除此種意料之外之物質。微型針片材10,除包含製作者有意使用之材料以外,亦可最終包含該製作者意料之外之物質。
於步驟S12中,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第1外緣121(第1切入步驟)。即,藉由自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第1外緣121。需要注意:「於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即「自第1面至第2面切出第1切入部」不依存於切出切入部之方向。因此,可自第1面朝向第2面切出第1切入部,亦可自第2面朝向第1面切出第1切入部。因第1切入部形成於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故第1切入部於厚度方向貫通片材。因此,於片材上產生因第1切入部所形成之空隙。
如上文參照圖3所述,微型針12之前端部由隔著微型針12之頂點123相對之第1外緣121及第2外緣122構成。於步驟S12中,形成第1外緣121,但不形成第2外緣122。因此,於該階段微型針12之前端部尚未形成。即,步驟S12(第1切入步驟)可稱為不形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而形成第1外緣121之步驟。
於步驟S13中,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第2外緣122(第2切入步驟)。即,藉由自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第2外緣122。需要注意:「於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即「自第1面至第2面切出第2切入部」亦不依存於切出切入部之方向。因此,可自第1面朝向第2面切出第2切入部,亦可自第2面朝向第1面切出第2切入部。第2切入部與第1切入部相同,於厚度方向貫通片材,且與第1切入部相連。
該步驟S13於步驟S12之後進行。即,於形成第1外緣121之後形成第2外緣122。於該階段形成了第1外緣121及第2外緣122之雙方,其結果,形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於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周圍產生因第1及第2切入部所形成之空隙。此處,所謂「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係指形成與該前端部對應之微型針之外緣。
於步驟S14中,藉由裁斷片材,由一個片材產生複數個微型針片材10(裁斷步驟)。例如,圖1所示之帶狀之微型針片材10可藉由將經步驟S11~S13處理過之片材沿機械方向及寬度方向裁斷而獲得。此處,所謂機械方向係指製造微型針片材10時之片材之輸送方向。寬度方向係指與機械方向及片材之厚度方向之兩者正交之方向。
如上所述,微型針亦可包括與第1外緣及第2外緣之兩者不同之其他外緣。因此,本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除步驟S11~S14以外,亦可包括用以形成該其他外緣之步驟。換言之,微型針之整體可藉由步驟S12、S13之兩個階段形成,亦可藉由該等兩個步驟及更多之一個以上步驟形成。
步驟S14(裁斷步驟)並非必須。例如,於步驟S11(準備步驟)中準備了具有完成時之微型針片材10之形狀及尺寸之片材之情形時,可省略步驟S14。
於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不需要預先使微型針12自片材本體11之主面11a立起。因此,可容易且經濟地製造微型針片材10。
亦可使用兩種刀組以便分兩個階段於片材上切出切入部。即,亦可使用用以切出第1切入部之刀組與用以切出第2切入部之刀組。所謂刀組係指至少具有一個刀之物品、零件、或裝置。圖5表示作為該兩種刀組之例之第1刀組21及第2刀組22。於圖5之例中第1刀211及第2刀221之剖面形狀大致為三角形,但刀之形狀不限定於此,可根據任意方針進行設計。
第1刀組21具備以相對於機械方向MD傾斜預先決定之角度之方式配置的一個以上直線狀之第1刀211。第2刀組22具備配置於與一個以上第1刀211對應之位置之一個以上直線狀之第2刀221。亦可稱第1刀組21為一個以上第1刀211之集合,第2刀組22為一個以上第2刀221之集合。第2刀221之傾斜方向與第1刀211之傾斜方向相反。例如,若第1刀211相對於機械方向MD之傾斜角度為+θ,則第2刀221相對於機械方向MD之傾斜角度可為-θ。此處,刀之傾斜方向係指刀尖之延伸方向相對於機械方向傾斜之狀態下之該延伸方向。刀之傾斜角度係指刀尖之延伸方向與機械方向所成之角度。
因刀需要貫通片材,故可考慮刀之高度(自根部至刀尖之長度)來設定片材之厚度。例如,刀之高度可為片材之厚度以上。
構成刀之材料並無限定。例如,亦可使用不容易生銹且對活性成分不造成影響之不鏽鋼製之刀。
圖6表示使用第1刀組21及第2刀組22之微型針片材10之製造方法之例。首先,準備片材1(步驟S11),繼而,藉由使用第1刀組21於片材1上切出第1切入部31,形成第1外緣121(步驟S12)。於該階段,於片材1上僅形成與第1刀211對應之直線狀之第1切入部31,因此,不形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繼而,藉由使用第2刀組22於片材1上切出第2切入部32,形成第2外緣122(步驟S13)。直至該階段才形成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後,視需要藉由裁斷片材1獲得微型針片材10(步驟S14)。
如圖6所示,於步驟S13(第2切入步驟)中,亦可以第2切入部32與第1切入部31交叉之方式切出第2切入部32。所謂「第2切入部與第1之切入部交叉」係指第2切入部以橫穿第1切入部之中途之部分之方式形成。於此情形時,藉由第1切入部31及第2切入部32,於微型針片材10之片材本體11上形成第1外緣121及第2外緣122,並且於微型針12之前端部之附近形成X字狀之切入部33。藉由以與第1切入部31交叉之方式切出第2切入部32,可確實地形成前端部銳利之微型針12。例如,即便於微型針12之前端角度設定得較小之情形時,亦可確實地形成尖銳之微型針12。
X字狀之切入部33並非微型針片材10必須之構成要素。於一個微型針片材10中,亦可混合存在於前端部附近形成有X字狀切入部33之微型針12與於前端部附近不存在X字狀切入部33之微型針12。
於圖6之例中,使用第1刀組21切出第1切入部31,使用第2刀組22切出第2切入部32。但,需要注意:刀組與切入部之間之「第1」「第2」之關係係為了便於進行說明。因此,亦可使用第2刀組22切出第1切入部31,使用第1刀組21切出第2切入部32。
[變化例] 如上所述,微型針之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微型針亦可具有如圖7所示之形狀。圖7示出四種形狀,並就各種形狀示出形成有X字狀之切入部33之情形與未形成該切入部之情形。微型針12A之形狀接近三角形,但第1外緣121A及第2外緣122A呈朝向微型針12A之內側凸之弧狀。微型針12B之形狀亦接近三角形,但第1外緣121B及第2外緣122B呈朝向微型針12B之外側凸之弧狀。微型針12C呈如矩形之根部與三角形之前端部組合之形狀。構成前端部之第1外緣121C及第2外緣122C為直線狀。微型針12D呈如矩形之根部與菱形狀之前端部組合之形狀。構成菱形形狀之前端側之第1外緣121D及第2外緣122D為直線狀。圖3及圖7之例中之微型針之形狀為線對稱,但其形狀亦可不為線對稱。
本實施形態中之微型針片材10為帶狀。但,微型針片材之形狀並無限定,例如可為圓或橢圓,可為八邊形等其他多邊形,亦可為更複雜之形狀。
於如圖6所示之例中,雖切出第1切入部之刀組與切出第2切入部之刀組不同,但亦可用一個刀組切出第1及第2切入部。例如,用唯一之刀組切出第1切入部後,使片材旋轉與微型針之前端角度相當之角度。繼而,藉由於旋轉後之片材上用該刀組切出第2切入部,從而可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
本實施形態中,使用刀組切出第1切入部及第2切入部,但用以切出該等切入部之物品、零件、或裝置之構成並無限定。例如,可使用除刀組以外之切割器,亦可使用雷射光。
於本實施形態中,各個微型針12在片材本體11筆直之狀態下為平放狀態,藉由將片材本體11彎曲,才使位於彎曲之部分之微型針12立起。即,藉由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所形成之微型針12於提供微型針片材10之時點(即使用前之時點)為平放狀態。但,藉由本實施形態之製造方法所形成之微型針亦可於其製造步驟中自主面立起。即,微型針亦可於提供微型針片材之時點便已經自主面立起。
[效果] 如以上說明,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係具有至少一個微型針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且包括:準備步驟,其係準備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片材;第1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1外緣;及第2切入步驟,其係於形成第1外緣後,藉由於片材之第1面至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2外緣,藉此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
於此種態樣中,藉由以兩個階段於片材上切出切入部,而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兩個外緣(第1外緣及第2外緣)並非一次形成而是分別形成。藉由該方法,可使微型針之前端部變得銳利。
本發明者等人就微型針之形成進行了銳意研究,結果發現,藉由使構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兩個外緣並非一次形成而是分別形成,可形成尖銳之微型針。若使用與微型針之前端部對應之V字狀之刀以一個階段切出切入部,則容易形成前端部缺損或變圓之微型針。於在片材上形成複數個微型針之情形時,存在雖一部分微型針尖銳但其他微型針前端缺損或變圓之傾向。微型針之前端角度越小,則該傾向越顯著。這意味著微型針片材品質較差。另一方面,若於片材上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則前端部缺損或變圓之微型針之數量大幅度減少,可提高微型針片材之品質。例如,可使構成微型針片材之複數個微型針之大部分、或幾乎全部、或全部變得尖銳。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為第1外緣為自微型針之頂點向微型針之根部延伸之外緣,第2外緣為隔著頂點位於第1外緣之相反側,且自頂點向根部延伸之外緣。因微型針之頂點於切出第2階段切入部即第2切入部之後才形成,故可使微型針之前端部變得銳利。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於第1切入步驟中,藉由第1刀組切出第1切入部,於第2切入步驟中,藉由與第1刀組不同之第2刀組切出第2切入部。藉由使用兩種刀組,製造步驟變得簡單,故可高速地製造微型針片材。又,可以低價構築製造中所使用之物品、零件、或裝置。進而,可降低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成本。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為第1刀組為直線狀之第1刀之集合,第2刀組為直線狀之第2刀之集合。藉由將用以切出切入部之刀設為直線狀,可以低價構築用以製造微型針片材之物品、零件、或裝置。進而,可降低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成本。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為第1刀相對於機械方向之傾斜角度為+θ,第2刀相對於機械方向之傾斜角度為-θ。以當將沿機械方向之軸視為對稱軸時,第1刀及第2刀之斜率成為線對稱之方式配置第1刀組與第2刀組。根據該配置,用以製造微型針片材之物品、零件、或裝置之構成變得簡單,因此可相應地降低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成本。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於第2切入步驟中,以第2切入部與第1切入部交叉之方式切出第2切入部。並非以與第1切入部之一端相連之方式切出第2切入部,而以橫穿第1切入部之中途之部分之方式切出第2切入部,藉此可更確實地使微型針之前端部變得銳利。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於第2切入步驟中,以微型針之前端部之曲率半徑為30 μm以下之方式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藉由如此設定曲率半徑,可獲得確實地穿刺皮膚之微型針。
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若不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而欲僅藉由一次切入部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則無法穩定地製作前端部之曲率半徑為30 μm以下之微型針。作為其因素之一,可列舉難以準備用以切出曲率半徑為30 μm以下之切入部之V字型之刀。因製造用以穩定地形成曲率半徑為30 μm以下之切入部之V字型之刀要花費成本,故若欲以低成本實現該V字型之刀,則會遭遇技術上之限制。另一方面,本發明者等人發現,藉由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即便於前端部之曲率半徑設定為30 μm以下之情形時,亦可不花費特別之成本而穩定地製作尖銳之微型針。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亦可藉由於形成微型針之前端部之後裁斷片材,由片材產生複數個微型針片材。藉由於形成微型針之後形成微型針片材之外形,可高效率地製造微型針片材。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包括:片材本體,其具有主面;一個以上微型針,其等形成於片材本體上,且具有前端部;及X字狀之切入部,其形成於一個以上微型針中之至少一個微型針之前端部附近。
若於至少一部分微型針之前端部附近形成X字狀之切入部,則可稱該微型針片材係藉由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製作而成。因此,藉由具有尖銳之微型針之該微型針片材,可確實地穿刺皮膚。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中,亦可為在片材本體未彎曲之第1狀態下,一個以上微型針之各者之前端部朝向片材本體之一端,在片材本體彎曲之第2狀態下,一個以上微型針中之位於片材本體之彎曲之部分之至少一個微型針自主面立起。因於將片材本體彎曲時才使至少一個微型針立起,故可更確實地確保微型針12之使用時之安全性。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中,亦可為當自第2狀態回復至第1狀態時,立起之至少一個微型針與主面所成之角度減小。因僅於將片材本體彎曲時使至少一個微型針立起,故可更確實地確保微型針12之使用時之安全性。
於另一態樣之微型針片材中,一個以上微型針之前端部之曲率半徑亦可為30 μm以下。藉由如此設定曲率半徑,可獲得確實地穿刺皮膚之微型針。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具體地說明,但本發明不受該等實施例之任何限定。
準備PVA製之片材,如上述實施形態所述,藉由於該片材上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來製作實施例之微型針片材。關於各個微型針之設計,形狀設為三角形,高度(自根部至前端之長度)設為500 μm,前端角度設為45°,曲率半徑設為0。微型針之密度設為256根/cm2 。準備支持體、黏著劑、及襯墊,使用該等構件與所製作出之微型針片材製作製劑。將該製劑設置於專用之施作器。
藉由於固定之無毛大鼠之皮膚上移動該施作器而將製劑(微型針片材)應用於該皮膚,於應用後立即自皮膚上剝離製劑。對應用製劑之部位進行若丹明染色,利用螢光顯微鏡(525 μm)拍攝該應用部位。使用攝影圖像觀察微型針之穿刺之痕跡,評價穿刺之均勻程度。
作為比較例,準備PVA製之片材,使用作為V字狀之刀之集合之刀組於該片材上以一個階段切出切入部,藉此製作比較例之微型針片材。關於各者之微型針之設計,形狀設為三角形,高度(自根部至前端之長度)設為500 μm,前端角度設為45°,曲率半徑設為30 μm。微型針之密度設為256根/cm2 。使用該微型針片材以與實施例相同之方法製作製劑。繼而,以與實施例相同之方式將製劑應用於無毛大鼠之皮膚,使用螢光顯微鏡評價穿刺之均勻程度。
將該等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取得之攝影圖像示於圖8。根據該圖可知,實施例與比較例相比,可更確實地穿刺應用範圍整體,且穿刺之均勻性明顯較高。可稱這表示實施例與比較例相比可更穩定地製作尖銳之複數個微型針。
關於支鏈澱粉製之片材及PET製之片材亦進行與PVA製之片材相同之實驗。關於該等兩種片材,結果同樣為於片材上以兩個階段切出切入部形成微型針與以一個階段切出切入部之方法相比可提高穿刺之均勻性。
以上,基於其實施形態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化。
1:片材 10:微型針片材 11:片材本體 11a:主面 12:微型針 12A:微型針 12B:微型針 12C:微型針 12D:微型針 21:第1刀組 22:第2刀組 31:第1切入部 32:第2切入部 33:X字狀之切入部 121:第1外緣 121A:第1外緣 121B:第1外緣 121C:第1外緣 121D:第1外緣 122:第2外緣 122A:第2外緣 122B:第2外緣 122C:第2外緣 122D:第2外緣 123:頂點 124:根部 211:第1刀 221:第2刀 MD:機械方向 S1:第1狀態 S2:第2狀態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例之俯視圖。 圖2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兩個狀態之圖。 圖3係表示微型針之例之圖。 圖4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之例之流程圖。 圖5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刀組之例之圖。 圖6係表示實施形態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之例之圖。 圖7係表示微型針之另一例之圖。 圖8係表示利用微型針進行穿刺之實驗結果之圖。

Claims (12)

  1. 一種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係具有至少一個微型針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且包括:準備步驟,其係準備具有第1面與第2面之片材;第1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上述片材之上述第1面至上述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1切入部,形成構成上述微型針之前端部之第1外緣;及第2切入步驟,其係藉由於形成上述第1外緣後,於上述片材之上述第1面至上述第2面之範圍切出第2切入部,形成構成上述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之第2外緣,藉此形成上述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
  2. 如請求項1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外緣為自上述微型針之頂點向上述微型針之根部延伸之外緣,上述第2外緣為隔著上述頂點位於上述第1外緣之相反側,且自上述頂點向上述根部延伸之外緣。
  3. 如請求項1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1切入步驟中,藉由第1刀組切出上述第1切入部,於上述第2切入步驟中,藉由與上述第1刀組不同之第2刀組切出上述第2切入部。
  4. 如請求項2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 於上述第1切入步驟中,藉由第1刀組切出上述第1切入部,於上述第2切入步驟中,藉由與上述第1刀組不同之第2刀組切出上述第2切入部。
  5. 如請求項3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刀組為直線狀之第1刀之集合,上述第2刀組為直線狀之第2刀之集合。
  6. 如請求項5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1刀相對於機械方向之傾斜角度為+θ,上述第2刀相對於上述機械方向之傾斜角度為-θ。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2切入步驟中,以上述第2切入部與上述第1切入部交叉之方式切出上述第2切入部。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第2切入步驟中,以上述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之曲率半徑為30μm以下之方式形成上述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
  9.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其進而包括裁斷步驟,其係藉由於形成上述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後裁斷上述片材,由上述片材產生複數個上述微型針片材。
  10. 一種微型針片材,其包括:片材本體,其具有主面;一個以上微型針,上述一個以上微型針形成於上述片材本體,且具有前端部;及X字狀之切入部,其形成於上述一個以上微型針中之至少一個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附近;在上述片材本體未彎曲之第1狀態下,上述一個以上微型針之各者之上述前端部朝向上述片材本體之一端,在上述片材本體彎曲之第2狀態下,上述一個以上微型針中之位於上述片材本體之彎曲部分之至少一個微型針自上述主面立起。
  11. 如請求項10之微型針片材,其中當自上述第2狀態回復至上述第1狀態時,立起之上述至少一個微型針與上述主面所成之角度減小。
  12. 如請求項10或11之微型針片材,其中上述一個以上微型針之上述前端部之曲率半徑為30μm以下。
TW108125547A 2018-07-19 2019-07-19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TWI752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5912 2018-07-19
JP2018-135912 2018-07-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7616A TW202017616A (zh) 2020-05-16
TWI752333B true TWI752333B (zh) 2022-01-11

Family

ID=691635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5547A TWI752333B (zh) 2018-07-19 2019-07-19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44925A1 (zh)
EP (1) EP3824941A4 (zh)
JP (1) JP6974617B2 (zh)
KR (1) KR102499227B1 (zh)
CN (1) CN112334181B (zh)
TW (1) TWI752333B (zh)
WO (1) WO2020017436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34860A1 (en) * 2009-08-04 2011-02-10 Cook Incorporated Micro-needle array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WO2016147476A1 (ja) * 2015-03-18 2016-09-2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薬剤投与装置および薬剤投与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44364A1 (en) * 2003-11-10 2005-05-19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Microneedles and microneedle fabrication
JP2008284318A (ja) * 2007-05-15 2008-11-27 Kosumedei Seiyaku Kk 生体由来物質からなる投薬用微細針
EP2859910B1 (en) * 2012-06-12 2020-03-25 Hisamitsu Pharmaceutical Co., Inc. Microneedle sheet
EP3175882A1 (en) * 2012-11-13 2017-06-07 Fujifilm Corporation Molding mol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ransdermal absorption sheet
JP6111634B2 (ja) * 2012-12-10 2017-04-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針状構造体の製造装置
CN103623499A (zh) * 2013-06-15 2014-03-12 陈彦彪 一种微针晶片载板
JP6265774B2 (ja) * 2014-02-18 2018-01-24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貼付剤
WO2015190098A1 (ja) * 2014-06-13 2015-12-1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針状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針状体
JP6586329B2 (ja) * 2015-08-17 2019-10-02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中空突起物の製造方法
JP6064012B1 (ja) * 2014-10-17 2017-01-18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中空突起物の製造方法
JP6126658B2 (ja) * 2015-08-17 2017-05-10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中空突起物の製造方法
WO2016072493A1 (ja) * 2014-11-06 2016-05-1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17002466A1 (ja) * 2015-06-30 2017-01-05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86317B2 (ja) * 2015-08-19 2019-10-02 花王株式会社 微細突起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90184366A1 (en) * 2016-08-03 2019-06-20 Verndari, Inc. Microarrays and methods
WO2018043574A1 (ja) * 2016-09-01 2018-03-08 久光製薬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
CN110076528A (zh) * 2019-05-13 2019-08-0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平面金属微针阵列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3651B (zh) * 2019-05-13 2021-05-11 大连理工大学 大长径比平面金属微针阵列、制备方法及其夹持、刺入辅助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34860A1 (en) * 2009-08-04 2011-02-10 Cook Incorporated Micro-needle array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WO2016147476A1 (ja) * 2015-03-18 2016-09-22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薬剤投与装置および薬剤投与装置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74617B2 (ja) 2021-12-01
US20210244925A1 (en) 2021-08-12
EP3824941A1 (en) 2021-05-26
EP3824941A4 (en) 2022-06-08
CN112334181B (zh) 2023-03-14
JPWO2020017436A1 (ja) 2021-02-18
TW202017616A (zh) 2020-05-16
CN112334181A (zh) 2021-02-05
WO2020017436A1 (ja) 2020-01-23
KR20210002550A (ko) 2021-01-08
KR102499227B1 (ko) 2023-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93423B2 (en) Microneedle deposition method
JP6325082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シート
WO2018124290A1 (ja) 薬剤を塗布した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KR20230014702A (ko) 고성능 마이크로니들 어레이
JP5688752B2 (ja) 経皮吸収製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752333B (zh) 微型針片材之製造方法及微型針片材
KR102249243B1 (ko) 마이크로 니들·시트
JP6681378B2 (ja) 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WO2020262473A1 (ja) 針密度が不均一な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CN114555065A (zh) 微针片材以及敷贴器
JP2021003547A (ja) 針密度が不均一な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JP2016123776A (ja) 針状体の製造方法
JP2019092846A (ja) 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および、経皮投与デバイスの使用方法
WO2023042889A1 (ja) 薬剤を塗布したマイクロニードルアレイ
JP2016123743A (ja) 針状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7121315A (ja) 針状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