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7265B -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 Google Patents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7265B
TWI727265B TW108106247A TW108106247A TWI727265B TW I727265 B TWI727265 B TW I727265B TW 108106247 A TW108106247 A TW 108106247A TW 108106247 A TW108106247 A TW 108106247A TW I727265 B TWI727265 B TW I7272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mixture
color material
material supply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6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7041A (zh
Inventor
谷口誠一
依田兼雄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35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2795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983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1057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7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7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72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726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1/00Process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lengths of paper, or of cardboard, or of wet web for fibre board production, on paper-making machines
    • D21F11/006Making patterned paper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9/00Complete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ing metho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sing technique, e.g. using action of vacuum or fluid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07Heat-activated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manufactured and immediately laminated before reaching its stable state, e.g. in which a layer is extruded and laminated while in semi-molten st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04Cutting, tearing or severing, e.g. bursting; Cutter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0012Mechanical treatment, e.g. roughening, deforming, stre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0/00Advancing webs
    • B65H20/14Advancing webs by direct action on web of moving fluid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1/00Disintegrating fibre-containing articles to obtain fibres for re-use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GPRELIMINARY TREATMENT OF FIBRES, e.g. FOR SPINNING
    • D01G13/00Mixing, e.g. blending, fibres; Mixing non-fibrous materials with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 D04H1/6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applying, incorporating or activating chemical or thermoplastic bonding agents, e.g. adhesives the bonding agent being applied in dry state, e.g. thermo-activatable agents in solid or molten state, and heat being applied subsequently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3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fluid current, e.g. air-lay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11/00Process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lengths of paper, or of cardboard, or of wet web for fibre board production, on paper-making machines
    • D21F11/02Process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lengths of paper, or of cardboard, or of wet web for fibre board production, on paper-making machines of the Fourdrinier type
    • D21F11/04Process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lengths of paper, or of cardboard, or of wet web for fibre board production, on paper-making machines of the Fourdrinier type paper or board consisting on two or more layer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3/00Press section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3/02Wet presses
    • D21F3/0272Wet presses in combination with suction or blowing devices
    • DTEXTILES; PAPER
    • D21PAPER-MAKING;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 D21FPAPER-MAKING MACHINES; METHODS OF PRODUCING PAPER THEREON
    • D21F3/00Press section of machines for making continuous webs of paper
    • D21F3/02Wet presses
    • D21F3/10Suction rolls, e.g. couch ro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B32B37/1207Heat-activated adhesive
    • B32B2037/1215Hot-melt adhesi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y Formation Of Fiberboard And The Like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對獲得之片材之各層賦予例如顏色等期望之功能的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特徵在於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1解纖物與第1有機黏合劑之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2解纖物與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之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2放出口;及搬送部,其形成上述第1材料及上述第2材料堆積而成之堆積物且予以搬送;上述第2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1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上述堆積物為上述第1材料層、與上述第2材料層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Description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近年來,對環境之意識提高,不僅要求削減職場之用紙量,還要求職場紙之再生、或其他對紙進行可再利用之「再使用對應型」印刷。作為將使用過之廢紙再生之裝置,已知有將廢紙解纖產生解纖物,並由該解纖物製造新紙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中具備搬送解纖物之搬送部、將解纖物供給至搬送部上之供給部、及將供給之解纖物加壓之加壓部。又,供給部及加壓部相對於1個搬送部於不同之位置設置複數對,且於每個供給部及加壓部之對(單元)形成解纖物經壓縮之層,製造由複數層積層體構成之再生紙。
又,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中,於每個供給部及加壓部之對(單元)設置有加濕部。因此,於加壓解纖物時,加壓經加濕之狀態之解纖物。因此,可提高解纖物層間之密接性。
又,作為再生使用過之廢紙之裝置,已知有一種藉由乾式將廢紙解纖產生解纖物,並由該解纖物製造新紙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於專利文獻2記載之裝置中,將解纖物、使解纖物黏結之樹脂、色材(著色材)於混合部中混合,隨後將該混合物於轉筒中解開,而可製造具有色彩之紙。
又,亦已知有一種具有複數個將混合物解開之轉筒之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又,亦已知有一種可使製造之紙之正面與背面之色材比例不同的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5-18699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5-92032號公報 [專利文獻3]美國專利申請案公開第2006/0008621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15-183321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專利文獻1記載之裝置中,例如於各層混合顏色不同之色材,而變更片材之顏色之情形時,由於水分浸透至積層體整體,故各層之色材容易於層間移動,導致色材混合。其結果,各層之顏色混合,而難以獲得期望顏色之再生紙。又,不僅僅是色材,亦有各層具有之添加劑、各層之主原料大幅浸透至其他層之虞。
又,於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專利文獻4中,任一個裝置於例如欲變更片材顏色之情形時,皆有因該顏色變更導致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之虞,但對於如何減少該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未作任何揭示。又,當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之片材時,有於裝置製造之片材變浪費(損耗)之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對獲得之片材之各層賦予例如顏色等期望之功能的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之至少一部分而完成者,且可作為以下者實現。
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1解纖物與第1有機黏合劑之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2解纖物與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之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2放出口;及搬送部,其形成上述第1材料及上述第2材料堆積而成之堆積物且予以搬送;上述第2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1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上述堆積物為上述第1材料層與上述第2材料層積層而成之積層體。
於上述網材形成裝置中,上述搬送部具有:網帶,其可朝上述搬送方向移動;及吸引部,其自上述網帶之另一面側吸引堆積於上述網帶之一面側之上述第1材料層及上述第2材料層。
於上述網材形成裝置中,上述吸引部具有:第1吸引部、及較上述第1吸引部設置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的第2吸引部。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之上述第1材料供給部具有:第1轉筒部,其具有可供上述第1材料通過之孔;及第1外殼部,其收納上述第1轉筒部,且具有上述第1放出口;上述第2材料供給部具有:第2轉筒部,其具有可供上述第2材料通過之孔;及第2外殼部,其收納上述第2轉筒部,且具有上述第2放出口。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具有將第1功能材供給至上述第1材料供給部的第1功能材供給部與將第2功能材供給至上述第2材料供給部的第2功能材供給部中之至少一者。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係以下者:具有上述第1功能材供給部及上述第2功能材供給部之兩者,上述第1功能材與上述第2功能材為色彩不同者。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具備調節上述第1材料供給量及上述第2材料供給量中之至少一者的供給量調節部。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具備:第3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3解纖物與第3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2材料不同之第3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3放出口,上述第3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2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方向下游側。
上述網材形成裝置具備:第1解纖部,其將廢紙解纖並產生上述第1解纖物;及第2解纖部,其將廢紙解纖並產生上述第2解纖物。
於上述網材形成裝置中,上述轉筒具有排出上述材料之排出部,且針對自上述色材供給部供給之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每種色材而配置複數個,上述混合部收納上述複數個轉筒,且分別自上述複數個轉筒將上述色材與上述材料一起排出,並將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彼此混合。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上述之網材形成裝置與將上述積層體加熱加壓而成形為片材狀的成形部。
又,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特徵在於具備:至少一個轉筒,其將包含經解纖之纖維之材料導入至內部並使其分散至空氣中;色材供給部,其可將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供給至上述轉筒之內部;及色材選擇部,其可選擇自上述色材供給部向上述轉筒內部供給之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
藉此,可由色材選擇部選擇期望之色材。且,可將該選擇之色材與包含經解纖纖維之材料獨立地供給至轉筒。因此,可藉由減少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而防止片材之浪費(損耗)。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具備將由上述色材選擇部選擇之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彼此混合的混合部。
藉此,於色材選擇部選擇複數種色材之情形時,對混合部供給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且,於該混合部內,可將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均勻地混合。
於上述之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為上述混合部配置於上述色材供給部與上述轉筒之間,且於較將上述色材供給至上述轉筒更前段,將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彼此混合。
藉此,於色材選擇部選擇複數種色材之情形時,對混合部供給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且,於儘可能早之階段,於混合部內將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均勻地混合。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轉筒兼作上述混合部。
藉此,於色材選擇部選擇複數種色材之情形時,對轉筒即混合部供給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且,可藉由使轉筒作動,而於轉筒內將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解開,且均勻地混合。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上述轉筒具有排出上述材料之排出部,且針對自上述色材供給部供給之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每種色材而配置複數個, 上述混合部收納上述複數個轉筒,並自上述複數個轉筒分別將上述色材與上述材料一起排出,且將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彼此混合。
藉此,於色材選擇部選擇複數種色材之情形時,對各轉筒供給含解纖物材料與該選擇之色材。且,各轉筒內之含解纖物材料與色材可藉由轉筒之作動而充分地解開並排出,並於混合部內與其他色材一起均勻地混合。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為上述色材供給部具有供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分別獨立地通過的流道, 上述色材選擇部設置於上述各流道,且具有切換上述色材之通過、與停止上述色材通過的切換部。
藉此,纖維原料再生裝置可取得供給色材之色材供給狀態、與停止供給色材之供給停止狀態。藉此,於色材供給狀態中,可獲得具有經選擇色材之片材,於供給停止狀態中,可獲得省略該色材之片材。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具備去除上述轉筒內之殘留物之去除部。
藉此,即便變更經選擇之色材,亦可自轉筒去除該變更前之色材,從而可防止變更前之色材、與變更後之色材於轉筒內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又,可防止因該混色所致之片材之浪費(損耗)。
於上述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中,較佳具備使用通過上述轉筒之上述材料形成網材的網材形成部。
藉此,可基於網材製造具有色彩亦即彩色之片材。
以下,基於隨附圖式所示之較佳實施形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另,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為了說明之方便,將概略側視圖及垂直剖視圖之圖中之上側稱為「上」或「上方」,將下側稱為「下」或「下方」。又,為了說明之方便,有時將相互正交之3個軸設為x軸、y軸及z軸而圖示。3個軸係包含x軸與y軸之xy平面為水平,z軸為鉛直。又,將各方向之箭頭所向之方向稱為「正」,將其相反方向稱為「負」。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應用於片材製造裝置時之第1實施形態之概略側視圖。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功能材供給部(第2功能材供給部)及其周邊的垂直剖視圖。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的概略構成圖(局部垂直剖視圖)。圖4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之概略構成圖(局部垂直剖視圖)。圖5係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
如圖1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為製造片材S之裝置,且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分選部14、第1網材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第1材料供給部18A、第2材料供給部18B、第2網材形成部19、成形部20、切斷部21、儲料部22、回收部27、作為第1功能材供給部之色材供給部3A、作為第2功能材供給部之色材供給部3B、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A、及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B。由該等中較成形部20更上游側之各部構成網材形成裝置1。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加濕部234、及加濕部235。此外,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鼓風機261、鼓風機262、及鼓風機263。
又,如圖5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之各部與控制部28電性連接。且,該等各部之作動由控制部28控制。控制部28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281及記憶部282。CPU281可進行例如各種判斷及各種命令等。記憶部282記憶有例如直至製造片材S為止之程式等各種程式。又,該控制部28可內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設置於外部之電腦等外部機器。又,外部機器有例如與片材製造裝置100經由纜線等進行通信之情形、進行無線通信之情形、與片材製造裝置100經由網路(例如網際網路)連接之情形等。又,CPU281與記憶部282例如可一體化而作為一個單元構成,亦可將CPU281內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將記憶部282設置於外部之電腦等外部機器,又可將記憶部282內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將CPU281設置於外部之電腦等外部機器。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依序執行原料供給步驟、粗碎步驟、解纖步驟、分選步驟、第1網材形成步驟、分斷步驟、混合步驟、解開步驟、第2網材物形成步驟、片材形成步驟、及切斷步驟。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亦可執行色材供給步驟。
以下,對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原料供給部11為進行將原料M1供給至粗碎部12之原料供給步驟之部分。作為該原料M1為包含纖維之片材狀材料。另,纖維可為天然纖維(動物纖維、植物纖維),亦可為合成纖維,但較佳為天然纖維。天然纖維(動物纖維、植物纖維)舉出例如包含纖維素、絲綢、羊毛、棉、大麻、洋麻、亞麻、苧麻、黃麻、馬尼拉麻、瓊麻、針葉樹、闊葉樹等之纖維,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適當混合使用,又可作為進行過精製等之再生纖維使用。又,纖維可為乾燥者,亦可為含有或含浸有水、有機溶劑等之液體者。
其中較佳使用纖維素。纖維素只要為以作為化合物之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為主成分且呈纖維狀者即可,除纖維素(狹義之纖維素)以外,亦可為包含半纖維素、木質素者。
又,原料M1可為織布、不織布等,形態不拘。又,原料M1可為例如將紙、廢紙解纖而製造(再生)之再生紙、合成紙之YUPO紙(註冊商標)。
粗碎部12為進行將自原料供給部11供給之原料M1於大氣中(空氣中)等空氣中粗碎之粗碎步驟的部分。粗碎部12具有:一對粗碎刃121及料筒(料斗)122。
一對粗碎刃121藉由於互為相反之方向旋轉,而於其等之間將原料M1粗碎,即,可裁斷為粗碎片M2。粗碎片M2之形狀及大小較佳為適於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者,例如,較佳為1邊長度為100 mm以下之小片,更佳為1邊長度係10 mm以上且70 mm以下之小片。
料筒122配置於一對粗碎刃121之下方,且為例如呈漏斗狀者。藉此,料筒122可接收由粗碎刃121粗碎而落下之粗碎片M2。
又,於料筒122之上方,與一對粗碎刃121相鄰地配置有加濕部231。加濕部231為加濕料筒122內之粗碎片M2者。該加濕部231由如下之氣化式(或暖風氣化式)加濕器構成,其具有包含水分之過濾器(未圖示),藉由使空氣通過過濾器,而將經提高濕度之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藉由將加濕空氣供給至粗碎片M2,可抑制粗碎片M2因靜電而附著於料筒122等。
料筒122經由管(流道) 241連接於解纖部13。料筒122中收集之粗碎片M2通過管241被搬送至解纖部13。
解纖部13為進行將粗碎片M2於空氣中、即以乾式解纖之解纖步驟的部分。藉由以該解纖部13之解纖處理,可由粗碎片M2產生解纖物M3。此處,「解纖」意指將複數條纖維黏結而成之粗碎片M2解開成1條1條纖維。而且該經解開者成為解纖物M3。解纖物M3之形狀為線狀或帶狀。又,解纖物M3彼此亦可以纏結成塊狀之狀態、即形成所謂之「團塊」之狀態存在。
解纖部13例如於本實施形態中,由具有高速旋轉之轉子、與位於轉子外周之襯片之葉輪粉碎機構成。流入至解纖部13之粗碎片M2被夾於轉子與襯片之間而被解纖。
又,解纖部13可藉由轉子之旋轉而產生自粗碎部12朝向分選部14之空氣之流動(氣流)。藉此,可將粗碎片M2自管241吸引至解纖部13。又,可於解纖處理後將解纖物M3經由管(流道)242送出至分選部14。
於管24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1。鼓風機261為產生朝向分選部14之氣流之氣流產生裝置。藉此,促進解纖物M3向分選部14之送出。
分選部14為進行根據纖維之長度大小而分選解纖物M3之分選步驟的部分。於分選部14中,解纖物M3被分選為第1分選物M4-1、及大於第1分選物M4-1之第2分選物M4-2。第1分選物M4-1為適於隨後之片材S之製造之大小。其平均長度較佳為100 μm以上且 10 mm以下。另一方面,第2分選物M4-2包含例如解纖不充分者、及經解纖之纖維彼此過度凝集者等。
分選部14具有轉筒部141及收納轉筒部141之外殼部142。
轉筒部141為由呈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旋轉之篩。解纖物M3向該轉筒部141流入。且,藉由轉筒部141旋轉,將小於網眼開度之解纖物M3分選為第1分選物M4-1,將網眼開度以上之大小之解纖物M3分選為第2分選物M4-2。另,轉筒部141之形狀不限定於圓筒,亦可為例如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角形之筒狀。 第1分選物M4-1自轉筒部141落下。
另一方面,第2分選物M4-2被送出至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管(流道) 243。管243之與連接於轉筒部141之端部相反側(下游側)之端部連接於管241。通過該管243之第2分選物M4-2於管241內與粗碎片M2合流,而與粗碎片M2一起流入至解纖部13。藉此,使第2分選物M4-2返回至解纖部13,且與粗碎片M2一起進行解纖處理。
又,自轉筒部141落下之第1分選物M4-1於空氣中分散並落下,且流向位於轉筒部141下方之作為分離部之第1網材形成部15。第1網材形成部15為進行自第1分選物M4-1形成第1網材M5之第1網材形成步驟的部分。第1網材形成部15具有:作為分離帶之網帶151、3根張力輥152、及作為抽吸機構之吸引部153。
網帶151為環形帶,且供第1分選物M4-1堆積。該網帶151繞掛於3根張力輥152。且,藉由各張力輥152之旋轉驅動,將網帶151上之第1分選物M4-1作為第1網材151搬送至下游側。
第1分選物M4-1為網帶151之網眼開度以上之大小。藉此,第1分選物M4-1之通過網帶151受到限制,從而可使第1分選物M4-1堆積於網帶151上。又,由於第1分選物M4-1堆積於網帶151上,並連同網帶151被搬送至下游側,故形成為層狀之第1網材M5。
又,有於第1分選物M4-1混合存在有例如塵埃或灰塵等之虞。塵埃或灰塵有可能因例如粗碎或解纖而產生。且,此種塵埃或灰塵會被回收至稍後敘述之回收部27。
吸引部153可對第1分選物M4-1之堆積面自網帶151之下方吸引空氣。藉此,可將通過網帶151之塵埃或灰塵連同空氣一起吸引。
又,吸引部153經由管(流道)244連接於回收部27。將由吸引部153吸引之塵埃或灰塵回收至回收部27。
於回收部27進而連接有管(流道)245。又,於管245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2。藉由該鼓風機262之作動,可在吸引部153產生吸引力。藉此,自下方吸引第1分選物M4-1而促進網帶151上之第1網材M5之形成。該第1網材M5為已去除塵埃或灰塵等者。又,塵埃或灰塵藉由鼓風機262之作動通過管244到達回收部27。
外殼部142與加濕部232連接。加濕部232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42內供給加濕空氣。可藉由該加濕空氣將第1分選物M4-1加濕,由此,亦可抑制第1分選物M4-1因靜電而附著於外殼部142之內壁。
於分選部14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5。加濕部235由霧狀噴射水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將水分供給至第1網材M5,從而調整第1網材M5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第1網材M5因靜電而吸附於網帶151。藉此,易於將第1網材M5於網帶151在張力輥152折返之位置自網帶151剝離。
另,施加至加濕部231~加濕部235之水分量(合計水分量)例如較佳相對於加濕前之材料100質量份為0.5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
於加濕部235之下游側配置有細分部16。細分部16為進行將自網帶151剝離之第1網材M5分斷之分斷步驟的部分。細分部16具有:螺旋槳161,其可旋轉地受支持;及外殼部162,其收納螺旋槳161。且,可藉由旋轉之螺旋槳161將第1網材M5分斷。分斷後之第1網材M5成為細分體M6。又,細分體M6於外殼部162內降下。
外殼部162與加濕部233連接。加濕部233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6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亦可抑制細分體M6因靜電而附著於螺旋槳161或外殼部162之內壁。
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混合部17為進行將細分體M6與稍後敘述之黏合劑P1或黏合劑P2混合之混合步驟的部分。該混合部17具有黏合劑供給部171A、黏合劑供給部171B、管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連接細分部16、第1材料供給部18A及第2材料供給部18B,且為供細分體M6通過之流道。又,於管172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173。可藉由鼓風機173具有之葉片等旋轉部之作用,產生朝第1材料供給部18A及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氣流。
又,管172於中途分支為管172A及管172B。管172A連接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管172B連接於第2材料供給部18B。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管172流下之細分體M6於管172A及管172B中分配大致相同之量。另,將於管172A流下之細分體M6稱為細分體M6A且相當於第1解纖物。又,將於管172B流下之細分體M6稱為細分體M6B且相當於第2解纖物(參照圖4)。
又,於管172A設置有供給作為第1有機黏合劑之黏合劑P1之黏合劑供給部171A,於管172B設置有供給作為第2有機黏合劑之黏合劑P2之黏合劑供給部171B。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黏合劑供給部171A及黏合劑供給部171B為同樣之構成,故以下對黏合劑供給部171A代表性進行說明。
黏合劑供給部171A具有螺旋饋料器174。可藉由使該螺旋饋料器174旋轉驅動,而將黏合劑P1設為粉體或粒子並供給至管172A。供給至管172A之黏合劑P1與細分體M6A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6AP。又,供給至管172B之黏合劑P2與細分體M6B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6BP。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黏合劑P1及黏合劑P2為同樣之構成,故以下對黏合劑P1代表性進行說明。 作為黏合劑P1可使用熱塑性樹脂或熱硬化性樹脂等有機黏合劑,舉出例如AS樹脂、ABS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又,該等樹脂可單獨或適當混合使用。
又,作為黏合劑P1,作為樹脂粉體之成分即樹脂(樹脂粒子之成分)之種類可為天然樹脂、合成樹脂之任一者,亦可為熱塑性樹脂、熱硬化性樹脂之任一者。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中,構成樹脂粉體之樹脂較佳於常溫下呈固體,若鑑於藉由成形部20之熱使纖維黏結、及製造之片材之回收等考慮,則更佳為熱塑性樹脂。
作為天然樹脂,舉出松香、達瑪膠(dammar gum)、乳香脂(mastiche)、柯巴脂(copal)、琥珀、蟲膠、麒麟血、山達脂(Sandarac resin)、松脂(colophonium)等,舉出該等單獨或適當混合者,又,該等可經適當改質。
作為合成樹脂中之熱硬化性樹脂,舉出酚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胺酯、熱硬化性聚醯亞胺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
又,作為合成樹脂中之熱塑性樹脂舉出AS樹脂、ABS樹脂、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樹脂、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苯醚、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尼龍、聚醯胺、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硫醚、聚醚醚酮等。
又,可進行共聚合化或改質,作為此種樹脂之系統,舉出苯乙烯系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苯乙烯-丙烯酸系共聚樹脂、烯烴系樹脂、氯乙烯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醯胺系樹脂、聚胺酯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乙烯醚系樹脂、N-乙烯基系樹脂、苯乙烯-丁二烯系樹脂等。
另,作為自黏合劑供給部171A供給者,除黏合劑P1外,還可包含有例如用以抑制纖維凝集或黏合劑P1凝集之凝集抑制劑、用以使纖維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用以增強片材S之紙力之紙力增強劑等。或,亦可自黏合劑供給部171A供給預先使該等包含於黏合劑P1(經複合化)者。
又,於管172A之流道中,於黏合劑供給部171A之下游側,設置有供給作為第1功能材之色材CM1之色材供給部3A(第1功能材供給部),於管172B之流道中,於黏合劑供給部171B之下游側,設置有供給作為第2功能材之色材CM2之色材供給部3B(第2功能材供給部)。由於色材供給部3A及色材供給部3B除供給之色材種類(顏色)不同以外皆為同樣之構成,故以下對色材供給部3A代表性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色材供給部3A具有:儲存部31,其儲存色材CM1;及流道32,其連接於儲存部31。
儲存部31由內部具有儲存色材CM1之儲存空間311之中空體構成。該儲存部31自由裝卸地裝填於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裝填部33。且,於該裝填狀態下,儲存部31之儲存空間311與流道32連通。藉此,可使色材CM1流入至流道32。
另,儲存部31較佳為卡匣。藉此,於儲存部31變空,即色材CM1用完之情形時,可更換為新的儲存部31。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儲存部31內之色材CM1之剩餘量由剩餘量檢測部(未圖示)檢測。
如圖2及圖3所示,流道32於其上游側連接於儲存部31,於下游側連接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流入埠183。流道32例如由管321構成。該管321連接於管172A之中途。藉此,色材CM1與混合物M6AP混合而成為作為第1材料之混合物M7A。另,同樣地,於管172B中,色材CM2與混合物M6BP混合而成為作為第2材料之混合物M7B。
另,如圖3所示,管172A於中途分支為2根管,分支後之各管分別連接於各流入埠183。藉此,可將混合物M7A供給至轉筒部181內。
另,可省略色材供給部3A(第1功能材供給部)及色材供給部3B(第2功能材供給部)中之一者。
於該情形時,由於片材製造裝置100具有將色材CM1(第1功能材)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色材供給部3A(第1功能材供給部)、及將色材CM2(第2功能材)供給至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色材供給部3B(第2功能材供給部)中之至少一者,故可獲得正反功能(色彩)不同之片材S。
又,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具有色材供給部3A(第1功能材供給部)及色材供給部3B(第2功能材供給部)之兩者,且色材CM1(第1功能材)與色材CM2(第2功能材)為色彩不同者。藉此,亦可獲得正反色彩不同之片材S。
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A為調節自色材供給部3A向轉筒部181之色材CM1供給者,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B為調節自色材供給部3B向轉筒部181之色材CM2供給者。由於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A及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B為同樣之構成,故以下對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A代表性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色材供給部3A具有供色材CM1通過之流道32。如圖2所示,色材供給量調節部4A設置於流道32,且具有同心插入至流道32(管321)內之螺旋411、及使螺旋411旋轉驅動之驅動部412,可藉由使螺旋411旋轉,而將色材CM1自儲存部31拉出,並直接朝下游側擠出。藉此,色材CM1可通過流道32到達轉筒部181。又,亦可藉由停止螺旋411之旋轉而也停止色材CM1之擠出。
驅動部412例如由馬達等構成。又,如圖5所示,驅動部412與控制部28電性連接。藉此,由控制部28控制驅動部412之作動,從而能將螺旋411之旋轉數設為可變。可根據螺旋411之旋轉數大小而調整色材CM1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從而可獲得例如具有期望色彩之濃淡之片材S。另,驅動部412之作動資訊例如經由如未圖示之鍵盤或觸控面板等輸入部預先輸入至控制部28記憶。
作為色材CM1及色材CM2無特別限定,但可使用例如具有色彩之顏料,舉出例如藍色(C)、黃色(Y)、品紅(M)等顏色。
如圖3及圖4所示,將細分體M6A、黏合劑P1及色材CM1混合之作為第1材料之混合物M7A自管172A流下並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將細分體M6B、黏合劑P2及色材CM2混合之作為第2材料之混合物M7B自管172B流下並供給至第2材料供給部18B。
由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及第2材料供給部18B除設置位置不同及供給(放出)之材料不同外皆為同樣之構成,故對第1材料供給部18A代表性進行說明。
第1材料供給部18A為進行使混合物M7A堆積於作為分離帶之網帶191之步驟的部分。第1材料供給部18A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外殼部182。 另,第1材料供給部18A具有之轉筒部181相當於第1轉筒部,第2材料供給部18B具有之轉筒部181相當於第2轉筒部。
轉筒部181為由呈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O181 旋轉之篩。混合物M7A向該轉筒部181流入。接著,藉由轉筒部181旋轉,混合物M7A中小於網眼開度之纖維等可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A被解開。於該轉筒部181之內側(內部)形成有暫時收納混合物M7A之收納空間。
又,轉筒部181連結於馬達等之具有驅動源、變速機等之驅動部187(參照圖5),且可藉由該驅動部187之作動,而繞轉筒部181之中心軸O181 以特定之旋轉速度旋轉。驅動部187之作動由控制部28控制,例如亦可將轉筒部181之旋轉速度設定為多階段而可變。
如圖3所示,於轉筒部181設置有貫通圓筒狀之壁部之複數個開口部181a。各開口部181a為對轉筒部181之外周部開口之可供混合物M7A通過之孔。且,於轉筒部181繞中心軸O181 旋轉時,轉筒部181內之混合物M7A可自複數個開口部181a中位於較中心軸O181 之高度更下側之開口部181a朝下方通過。若混合物M7A於轉筒部181內與轉筒部181一起旋轉,則藉由通過開口部181a而適度且順利地被解開。
另,作為俯視時開口部181a之形狀無特別限定,較佳為例如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或多角形等。又,作為俯視時之開口部181a之大小無特別限定,例如於開口部181a為圓形之情形時,直徑較佳為0.5 mm以上且5 mm以下,更佳為1 mm以上且3 mm以下。又,作為開口部181a之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如衝孔等之機械加工之方法。又,機械加工中亦可使用雷射加工或蝕刻加工之方法。又,作為轉筒部181,可使用樹脂網、金屬網、擴張金屬。
另,轉筒部181可繞中心軸O181 朝一方向旋轉,亦可繞中心軸O181 交替地朝相反方向旋轉(搖動),又可進行該等之組合旋轉。又,轉筒部181不限定於旋轉者,亦可為例如沿中心軸O181 方向或與中心軸O181 交叉之方向往返移動者,又可為以離開中心軸O181 之位置為中心搖動者。
又,於轉筒部181之兩端部各自連接有供混合物M7A流入之流入埠183。各流入埠183呈例如圓環狀、圓筒狀或圓管狀,且插入至轉筒部181之各端部之內側。又,各流入埠183連通於管172之下游側。藉此,通過管172之混合物M7A可經由各流入埠183流入至轉筒部181內。
又,收納轉筒部181之框體即外殼部182之下方側朝向網帶191開放。藉此,通過轉筒部181之開口部181a之混合物M7A落下並堆積於網帶191上。
第1材料供給部18A中作為第1外殼部之外殼部182具有朝下側開放之作為第1放出口之開口部182A。另,同樣地,第2材料供給部18B中作為第2外殼部之外殼部182係將開口部182B作為第2放出口發揮功能。
轉筒部181中解開之混合物M7A自開口部182A放出並落下,且朝向位於轉筒部181下方之第2網材形成部19。同樣地,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轉筒部181中解開之混合物M7B自開口部182B放出並落下,且朝向位於轉筒部181下方之第2網材形成部19。
如此,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第1材料供給部18A具有:轉筒部181(第1轉筒部),其具有作為可供混合物M7A(第1材料)通過之孔之開口部181a;及外殼部182(第1外殼部),其收納轉筒部181(第1轉筒部),且具有開口部182A(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18B具有:轉筒部181(第2轉筒部),其具有作為可供混合物M7B(第2材料)通過之孔之開口部181a;及外殼部182(第2外殼部),其收納轉筒部181(第2轉筒部),且具有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
藉此,可藉由調節轉筒部181之旋轉速度之簡單構成而調節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之供給量。再者,由於分別設置有收納各轉筒部181之外殼部182,故可使稍後敘述之吸引部193A及吸引部193B之氣流穩定,可有效地抑制第2網材M8之厚度發生不均。
如圖1、圖4所示,第2網材形成部19為搬送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且形成第2網材M8之搬送部,且為進行第2網材形成步驟之部分。第2網材形成部19具有:網帶191、複數根張力輥192、及吸引部(抽吸機構)193。
網帶191為可移動之環形帶,且為供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堆積之部分。網帶191繞掛於4根張力輥192。且,藉由各張力輥192之旋轉驅動,將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搬送至下游側。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為網帶191之網眼開度以上之大小。藉此,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之通過網帶191受到限制,因此,可使其等堆積於網帶191上。又,由於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堆積於網帶191上,並連同網帶191搬送至下游側,故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材M8。如稍後敘述,作為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堆積成之堆積物之第2網材M8成為混合物M7A之層及混合物M7B之層積層成的積層體。
又,張力輥192之至少一者連結於馬達等之具有驅動源、變速機等之驅動部194(參照圖5),且可藉由該驅動部194之作動,而以特定之旋轉速度旋轉。驅動部194之作動由控制部28控制,例如亦可將張力輥192之旋轉速度設為可變(設定為多階段)。
吸引部193可對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之堆積面自網帶191之下方吸引空氣。即,自網帶191之下表面側(另一面側)吸引堆積於網帶191之上表面側(一面側)之混合物M7A(第1材料)層及混合物M7B(第2材料)層。藉此,可促進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向網帶191上之堆積,且抑制形成之第2網材M8之厚度發生不均。
吸引部193具有作為第1吸引部之吸引部193A、與較吸引部193A(第1吸引部)設置於搬送方向下游側之作為第2吸引部之吸引部193B。
於吸引部193A及吸引部193B分別連接有管(流道)246。又,於各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可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於吸引部193A及吸引部193B中產生吸引力。
如此,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第2網材形成部19(搬送部)具有:網帶191,其可沿搬送方向移動;及吸引部193,其自網帶191之另一面側(下表面側)吸引堆積於網帶191之一面側(上表面側)之混合物M7A(第1材料)層及混合物M7B(第2材料)層。藉此,可促進混合物M7A與混合物M7B向網帶191之堆積,且可抑制第2網材M8之厚度發生不均。
外殼部182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可藉由該加濕空氣將外殼部182內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A與混合物M7B因靜電而附著於外殼部182之內壁。
如圖1所示,於第2網材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成形部20。成形部20為進行由第2網材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的部分。該成形部20具有加壓部201、與加熱部202。
加壓部201具有一對壓輥203,且於一對壓輥203之間不加熱第2網材M8,換言之可不使黏合劑P1熔融地加壓。藉此,提高第2網材M8之密度。且,將該第2網材M8朝加熱部202搬送。另,一對壓輥203中之一者為藉由馬達(未圖示)之作動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
加熱部202具有一對加熱輥204,可於一對加熱輥204之間加熱且加壓第2網材M8。藉由該加熱加壓,於第2網材M8內,黏合劑P1熔融,使得纖維彼此經由該熔融之樹脂P1而黏結。藉此形成片材S。且,將該片材S朝切斷部21搬送。另,一對加熱輥204之一者為藉由馬達(省略圖示)之作動而驅動之主動輥,另一者為從動輥。
於成形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為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的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刀211與第2切割刀212。
第1切割刀211為於與片材S之搬送方向交叉之方向切斷片材S者。
第2切割刀212為於第1切割刀211之下游側且於平行於片材S之搬送方向之方向切斷片材S者。
藉由此種第1切割刀211與第2切割刀212之切斷,可獲得期望大小之片材S。且,將該片材S進而搬送至下游側,蓄積於儲料部22。
再者,如上所述,於網帶191上,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堆積而成之第2網材M8(堆積物)為混合物M7A層及混合物M7B層積層之積層體。以下,對此進行說明。
如圖1及圖4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具有第1材料供給部18A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外殼部182(第1外殼部)之開口部182A(第1放出口)、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外殼部182(第2外殼部)之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沿著網帶191之搬送方向形成於不同之位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相對於開口部182A(第2放出口)位於網帶191之搬送方向下游側。
因此,於網帶191上,首先堆積自搬送方向上游側之開口部182A放出之混合物M7A(第1材料),於其上堆積自搬送方向下游側之開口部182B放出之混合物M7B(第2材料)。因此,於網帶191上,形成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積層之積層體即第2網材M8。可藉由以網帶191搬送該第2網材M8,並以成形部20加熱加壓,而使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黏結,獲得2層構成之片材S。
又,如上所述,由於混合物M7A之色材CM1、與混合物M7B之色材CM2係色彩不同,故片材S成正反不同之色彩。
此處,混合物M7A含有黏合劑P1(第1有機黏合劑),混合物M7B含有黏合劑P2(第2有機黏合劑)。因此,於加熱加壓第2網材M8時,成為黏合劑P1及黏合劑P2熔融或軟化之狀態,而抑制色材CM1或色材CM2移動至纖維彼此之間隙。因此,可減少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混合之情況。其結果,可明確地形成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之界面,可製造正反不同色彩之片材S。即,可以較高之概率製造具有期望色彩之片材S。
又,與於纖維層使用水使層與層間黏合之情形相比,藉由加熱加壓第2網材M8,使黏合劑P1及黏合劑P2彼此黏合,而獲得層間剝離進一步減少之片材S。
又,如上所述,於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所含之纖維為天然纖維之情形時,可更顯著地獲得本發明之效果。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可藉由調節各轉筒部181之旋轉速度,而調節第2網材M8中混合物M7A層之厚度、與混合物M7B層之厚度。即,於本實施形態中,各轉筒部181係作為調節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之供給量之供給量調節部發揮功能。
可藉由調節混合物M7A層之厚度、或混合物M7B層之厚度而調節成形後之片材S之色調。例如,於自混合物M7A層及混合物M7B層中厚度較薄之層側觀察時,看起來像混合了另一(背側)層之色調,但於自厚度較厚層側觀察時,看起來像強調該層本身之顏色。
另,只要複數個轉筒部181中之至少一者之旋轉速度可變,則可發揮上述效果。即,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可藉由具有調節混合物M7A(第1材料)之供給量及混合物M7B(第2材料)之供給量中之至少一者的供給量調節部,而調節混合物M7A層之厚度、與混合物M7B層之厚度中之至少一者(本實施形態中為兩者)。其結果,可獲得上述效果。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藉由調節各轉筒部181之旋轉速度來進行混合物M7A(第1材料)之供給量及混合物M7B(第2材料)之供給量之調節的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亦可為變更各轉筒部181之開口部181a之大小、或調節混合物M7A或混合物M7B向各轉筒部181之供給量本身的構成。又,亦可調節網帶191之移動速度之快慢。於加快網帶191之移動速度時,可將混合物M7A層之厚度或混合物M7B層之厚度薄化。相反,於放慢網帶191之移動速度時,可將混合物M7A層之厚度或混合物M7B層之厚度加厚。
另,自開口部182A放出之混合物M7A之量、與自開口部182B放出之混合物M7B之量可相同。
又,如上所述,吸引部193具有:吸引部193A(第1吸引部)、與較吸引部193A(第1吸引部)設置於搬送方向下游側之吸引部193B(第2吸引部)。吸引部193A主要具有吸引自第1材料供給部18A放出之混合物M7A及堆積於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A層的功能。吸引部193B主要具有吸引自第2材料供給部18B放出之混合物M7B及堆積於網帶191上之第2網材M8(積層體)的功能。可藉由此種吸引部193A及吸引部193B,促進混合物M7A層及混合物M7B層依序堆積,且抑制第2網材M8之厚度發生不均。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吸引部193B之吸引力强於吸引部193A之吸引力。即,相較於主要吸引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A層之吸引部193A,主要吸引混合物M7B及第2網材M8(積層體)之吸引部193之吸引力更強。藉此,可適當且儘量均勻地吸引網帶191上之第2網材M8(堆積物)。其結果,可進而有效地抑制第2網材M8之厚度發生不均。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中,可根據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B之堆積量(放出量)調節吸引部193A及吸引部193B之吸引力。
如以上所說明,網材形成裝置1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18A,其具有將包含細分體M6A(第1解纖物)與黏合劑P1(第1有機黏合劑)之混合物M7A(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開口部182A(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18B,其具有將包含細分體M6B(第2解纖物)與黏合劑P2(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混合物M7A(第1材料)不同之混合物M7B(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及第2網材形成部19(搬送部),其形成混合物M7A(第1材料)及混合物M7B(第2材料)堆積成之堆積物且搬送;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相對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開口部182A(第1放出口)位於第2網材形成部19(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第2網材M8(堆積物)為混合物M7A(第1材料)層、與混合物M7B(第2材料)層積層成之積層體。
藉此,於加熱加壓所得之第2網材M8作成片材S時,可減少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混合之情況。因此,可製造積層具有不同功能(本實施形態中為色彩)之層,且層與層間之混合減少的片材S。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網材形成裝置1、與加熱加壓第2網材M8(積層體)而成形為片材狀之成形部20(成形部)。可藉由加熱加壓第2網材M8,使黏合劑P1及黏合劑P2熱黏合,而明確地形成混合物M7A層及混合物M7B層之界面,且提高各層之接合強度。因此,如上所述,可獲得混合物M7A層與混合物M7B層混合之情況進一步減低之片材S,且可獲得強度較高之片材S。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第1材料供給部18A(轉筒部181及外殼部182)、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轉筒部181及外殼部182)沿著網帶191之搬送方向配置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只要將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開口部182A、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開口部182B沿著網帶191之搬送方向配置,則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轉筒部181及外殼部182、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轉筒部181及外殼部182之位置關係無特別限定。
例如,即便將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轉筒部181、與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轉筒部181沿著y軸或z軸配置,若各開口部182A、182B滿足如上所述之位置關係之構成(形狀),則亦包含於本發明。
又,對第1材料供給部18A藉由轉筒部181旋轉而放出混合物M7A之構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代替轉筒部18,而以噴霧式噴射混合物M7A之構成、或藉由擋板之開閉而使混合物M7A落下之構成。關於第2材料供給部18B亦同樣。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色材供給部3A設置於管172A之黏合劑供給部171A與第1材料供給部18A間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不限定於此,只要為較管172之分支部更靠下游側,且最終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位置即可,可為例如供給至轉筒部181內之構成、或供給至黏合劑供給部171A之構成,亦可設置於較黏合劑供給部171A更上游側。關於色材供給部3B亦同樣。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構成為將細分體M6於管172之中途大致相同量地分配至管172A及管172B,即,細分體M6A(第1解纖物)及細分體M6B(第2解纖物)為大致相同之量,但不限定於此,亦可於管172之分支部設置例如電磁閥,並藉由控制該電磁閥而控制細分體M6對管172A及管172B之分配比。又,亦可為於管172A及管172B設置可調節各者之開閉程度之開閉閥而調節第1解纖物即細分體M6A及第2解纖物即細分體M6B之量的構成。藉此,可調整第2網材M8中混合物M7A層及混合物M7B之厚度。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第1功能材及第2功能材即色材CM1及色材CM2為互不相同色彩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第1功能材及第2功能材亦可為相同之色彩。於該情形時,只要第1解纖物及第2解纖物之材料不同、或黏合劑P1(第1有機黏合劑)及黏合劑P2(第2有機黏合劑)之材料不同、或該等兩者皆不同即可。即,只要第1材料及第2材料非完全相同者,則皆包含於本發明。
又,即便於細分體M6A(第1解纖物)及細分體M6B(第2解纖物)之材料相同,黏合劑P1(第1有機黏合劑)及黏合劑P2(第2有機黏合劑)之材料相同,且色材CM1(第1功能材)及色材CM2(第2功能材)之材料相同之情形,若該等之調配比(含量比)不同,則混合物M7A(第1材料)與混合物M7B(第2材料)不同,亦包含於本發明。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對第1功能材及第2功能材即色材CM1及色材CM2為彩色色材之情形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亦可為例如透明、白色等無色彩之樹脂材料(樹脂粉末或樹脂纖維)、或金屬材料(金屬粉末或金屬纖維)等,又可為第1功能材及第2功能材為不同材料之組合,例如彩色色材與無色彩之樹脂材料之組合、或彩色之樹脂材料與金屬材料之組合、或無色彩之樹脂粉末與金屬材料之組合等。
於使用無色彩之樹脂材料之情形時,可藉由調節其供給量而根據用途進行表面光澤度大小之調節。
作為金屬材料舉出鋁、鐵、銀、銅、鎳等。於使用金屬材料之情形時,可獲得水蒸氣透過率相對較低之片材S,而可用於例如食品之包裝體等。又,於使用金屬材料之情形時,可獲得具有導電性之片材S,可用作防靜電片材。又,於使用金屬材料之情形時,亦可作為防輻射片材(電磁波遮蔽片材)用於電子機器之框體等。又,於使用具有抗菌性之金屬材料(例如銀)之情形時,可用作抗菌片材、殺菌片材、除臭片材。
第2實施形態: 圖6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2實施形態)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第3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圖7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圖8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圖9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圖10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式對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之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色材供給部之構成不同、及具有第3材料供給部外皆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大致同樣。
如圖6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A除第1材料供給部18A及第2材料供給部18B外,進而具備第3材料供給部18C。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管172分支為管172A、管172B及管172C之3根管,管172C連接於第3材料供給部18C。又,於管172C之中途,設置供給作為第3有機黏合劑之黏合劑P3之黏合劑供給部171C。因此,於管172C中,產生包含作為第3解纖物之細分體M6C及黏合劑P3(第3有機黏合劑)之混合物M7CP。且,於管172C內,稍後敘述之色材CM3與該混合物M7CP混合而產生混合物M7C,並供給至第3材料供給部18C。
第3材料供給部18C為與第1材料供給部18A及第2材料供給部18B同樣之構成,但於外殼部182中,作為第3放出口之開口部182C位於較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更下游側。又,第3材料供給部18C之開口部182C放出與混合物M7B不同之混合物M7C。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A具有吸引部193A、吸引部193B及吸引部193C。吸引部193A、吸引部193B及吸引部193C自搬送方向之上游側起依序排列配置。
接著,對色材供給部30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色材供給部30具有:儲存部301,其儲存藍色(C)之色材CM(C);儲存部302,其儲存品紅(M)之色材CM(M);儲存部303,其儲存黃色(Y)之色材CM(Y);儲存部304,其儲存白色(W)之色材CM(W);及儲存部305,其儲存透明(無色透明)之色材CM(CL)。又,色材供給部30可將該等儲存部301~儲存部305內之色材分別獨立地選擇性供給至管172A、管172B及管172C。
雖未圖示,但於色材供給部30中,可設為例如以下構成:儲存部301以3條配管分別連接於管172A、管172B及管172C,儲存部302以3條配管分別連接於管172A、管172B及管172C,儲存部303以3條配管分別連接於管172A、管172B及管172C,儲存部304以3條配管分別連接於管172A、管172B及管172C,儲存部305以3條配管分別連接於管172A、管172B及管172C,且於該等15根配管設置開閉閥。可藉由以控制部(未圖示)控制各開閉閥而選擇將哪種色材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第2材料供給部18B及第3材料供給部18C。
又,可藉由控制各開閉閥之開度,而調節色材CM(C)、色材CM(M)、色材CM(Y)、色材CM(W)及色材CM(CL)之供給量。
又,可藉由調節各開閉閥開閉之選擇與開度,而選擇色材CM(C)、色材CM(M)、色材CM(Y)、色材CM(W)及色材CM(CL)混合(混色)後之色彩。
例如,如圖7~圖10所示於顯示裝置400(輸入裝置)顯示選擇畫面401並由使用者選擇,藉此實現所選擇之顏色組合。又,顯示裝置400可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之任意場所,且可設為例如觸控面板式。該顯示裝置400與控制部電性連接,包含使用者選擇之顏色資訊之信號被發送至控制部。控制部基於該資訊,如上所述,決定以哪種程度供給哪種色材而調節色彩。另,該決定可基於例如預先記憶於記憶部(未圖示)之校正線或表格等進行。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所得之片材S為3層構成,故使用者可分別選擇3層之顏色。
以下,說明顯示裝置400顯示之選擇畫面401之例。 圖7所示之選擇畫面401具有:選擇色彩模式之2個項目、選擇藍色(C)濃度之項目、選擇品紅(M)濃度之項目、選擇黃色(Y)濃度之項目、選擇色調之項目、選擇鮮豔度之項目、及選擇亮度之項目。可藉由觸控設置於該等項目旁邊之模仿上下方向之箭頭之選擇開關,而調節該等項目。
又,於圖8所示之選擇畫面401中,色彩互不相同之方塊成列行狀配置之矩陣狀。於圖示之構成中,於最上行橫向排列配置基本色,且縱向排列配置各色之亮度不同之方塊。使用者藉由觸控方塊而選擇其色彩。
又,於圖9所示之選擇畫面401中,亮度互不相同之方塊之行彼此分開且放射狀配置。各行之色彩不同。於圖示之構成中,於各行中,亮度自中心側朝外周側依序降低。使用者藉由觸控方塊而選擇其色彩。
又,於圖10所示之選擇畫面401中,鋪設色相及亮度之至少一者互不相同之顏色方塊,且整體上呈六角形。又,亮度較高之顏色之方塊配置於中心側,亮度較低之顏色之方塊配置於外側。又,以色彩接近之顏色方塊彼此位於接近之位置之方式配置。使用者藉由觸控方塊而選擇其色彩。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100A,製造之片材S之色彩變化增加。尤其,由於為3層構成,故於自正面側觀察片材S時,看起來像正面側之層與中間層混合之色彩,於自反面側觀察片材S時,看起來像反面側之層與中間層混合之色彩。即,正面側之層與反側面之層不易被彼此影響。其結果,可以較高之概率獲得具有期望色彩之片材S。
如以上所說明,片材製造裝置100A具備:第3材料供給部18C,其具有將包含細分體M6C(第3解纖物)與黏合劑P3(第3有機黏合劑),且與混合物M7B(第2材料)不同之混合物M7C(第3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開口部182C(第3放出口),第3材料供給部18C之開口部182C(第3放出口)相對於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開口部182B(第2放出口)位於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
根據此種構成,堆積於網帶191之第2網材M8成為混合物M7A、混合物M7B及混合物M7C自網帶191側起依序堆積之積層體。從而可藉由以成形部20加熱加壓該積層體而獲得混合物M7A層、混合物M7B層及混合物M7C層之混合進一步減低的片材S。
第3實施形態: 圖11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3實施形態)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第3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之概略側視圖。圖12係顯示由圖1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製造之第2網材(堆積物)之一例的剖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之第3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除解纖部之設置數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大致同樣。
如圖11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B具有:3個之第1解纖部13A、第2解纖部13B及第3解纖部13C。第1解纖部13A經由管172A連接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第2解纖部13B經由管172B連接於第2材料供給部18B。第3解纖部13C經由管172C連接於第3材料供給部18C。
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管242(參照圖1)於中途分支為3根,且分別連接於第1解纖部13A、第2解纖部13B及第3解纖部13C。
又,於管172A設置有開閉閥7A,且可調節第1解纖部13A中解纖之細分體M6A向第1材料供給部18A之供給量。於管172B設置有開閉閥7B,且可調節第2解纖部13B中解纖之細分體M6B向第2材料供給部18B之供給量。於管172C設置有開閉閥7C,且可調節第3解纖部13C中解纖之細分體M6C向第3材料供給部18C之供給量。
又,於管172A之較開閉閥7A更下游側,自上游側起依序連接有黏合劑供給部171A及色材供給部3A。因此,於較開閉閥7A更下游側,產生細分體M6A、黏合劑P1及色材CM1混合之混合物M7A,且該混合物M7A被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
又,於管172B之較開閉閥7B更下游側,自上游側起依序連接有黏合劑供給部171B及色材供給部3B。因此,於較開閉閥7B更下游側,產生細分體M6B、黏合劑P2及色材CM2混合之混合物M7B,且該混合物M7B被供給至第2材料供給部18B。
又,於管172C之較開閉閥7C更下游側,自上游側起依序連接有黏合劑供給部171C及色材供給部3C。因此,於較開閉閥7C更下游側,產生細分體M6C、黏合劑P3及色材CM3混合之混合物M7C,且該混合物M7C被供給至第3材料供給部18C。
根據此種片材製造裝置100B,可於網帶191上獲得混合物M7A層、混合物M7B層及混合物M7C層依序積層之積層體即第2網材M8。從而可以成形部20獲得3層構成之片材S。
又,片材製造裝置100B具有第1解纖部13A、第2解纖部13B及第3解纖部13C,且獨立地分別連接於第1材料供給部18A、第2材料供給部18B及第3材料供給部18C。因此,可藉由調節第1解纖部13A、第2解纖部13B及第3解纖部13C之解纖力或解纖時間而分別將例如纖維長度不同之細分體M6A、細分體M6B及細分體M6C獨立地供給至第1材料供給部18A、第2材料供給部18B及第3材料供給部18C。
因此,可獲得例如如圖12所示之第2網材M8。於該第2網材M8中,混合物M7A之纖維之平均長度長於混合物M7B之纖維及混合物M7C之纖維,故成形後負責提高片材S整體之強度。又,混合物M7C之纖維之平均長度短於混合物M7A之纖維及混合物M7B之纖維,故成形後發揮作為墨水接受層之優異功能。即,由於平均長度較短,故可防止墨水滲開,而獲得解像度較高之印刷物。
又,於第2網材M8中,由於混合物M7A層最厚,混合物M7C層厚於混合物M7B層,故混合物M7A層於成形後可發揮優異之強度。混合物M7A層之厚度可設為例如0.1 mm以上且5 mm以下左右。又,混合物M7B層可設為例如0.01 mm以上且0.1 mm以下左右。又,混合物M7B層可設為例如0.01 mm以上且0.1 mm以下左右。
又,可藉由使成形後成為中間層之混合物M7B層之黏合劑P2之供給量多於混合物M7A及混合物M7C,而防止墨水於片材S之厚度方向浸透。即,混合物M7B層於成形後作為防墨水浸透層發揮功能。
如此,片材製造裝置100B具備:第1解纖部13A,其將原料M1(廢紙)解纖產生細分體M6A(第1解纖物);第2解纖部13B,其將原料M1(廢紙)解纖產生細分體M6B(第2解纖物);及第3解纖部13C,其將原料M1(廢紙)解纖產生細分體M6C(第3解纖物)。藉此,如上所述,可根據用途產生平均長度互不相同之細分體M6A、細分體M6B及細分體M6C。其結果,可對片材S賦予各種功能。
另,亦可省略第1解纖部13A~第3解纖部13C之任一者,而設置供給纖維長度相對較長之原生纖維之原生纖維供給部。於該情形時,可設為例如將第1解纖部13A及第3解纖部13C分別代替為原生纖維供給部之構成。藉此,所得之片材S係正面及背面為由原生纖維形成之原生紙層,中間層為再生紙層。從而可藉由使用再生紙之原生紙製造更接近原生紙之紙。
又,可於上述原生纖維供給部連接黏合劑供給部,亦可於原生纖維供給部之下游側(例如材料供給部)連接黏合劑供給部。
又,可根據片材S之用途,變更片材S中細分體(解纖物)之量、或原生纖維之供給量。即,可根據片材S之用途,變更廢紙利用率。例如,於將片材S用作明信片之情形時,廢紙利用率較佳為50%以上。
又,亦可於原生紙層與再生紙層之間設置有抑制墨水含浸之含浸抑制層(止擋層)。
第4實施形態: 圖13係顯示將纖維原料再生裝置應用於片材製造裝置時之第4實施形態之概略側視圖。圖14係顯示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之垂直剖視圖。圖15係由圖14中之二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垂直剖視圖。圖16係顯示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之垂直剖視圖。圖17係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
以下,參照該等圖式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標註相同之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如圖13所示,作為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100C為製造片材S之裝置。該片材製造裝置100具備:分散部18,其具有將包含使原料M1即紙解纖之解纖物M3之含解纖物材料(混合物M7)導入至內部,使其於空氣中分散並解開之至少1個(本實施形態中為1個)之筒狀的轉筒部(轉筒)181;色材供給部3,其可將複數種不同之色材CM供給至轉筒部(轉筒)181之內部;及色材選擇部4,其可選擇自色材供給部3向轉筒部(轉筒)181之內部供給各色材CM。
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可由色材選擇部4選擇期望之色材CM(例如設為「色材CM(C)」)。且,可將該選擇之色材CM(C)以獨立,即減少與其他顏色之色材CM(色材CM(Y)或色材CM(M))混合之狀態,供給至目標部位(例如轉筒部181)。
又,即便於色材CM(C)後,變更為選擇例如色材CM(Y)而代替該色材CM(C)之情形時,亦可以將該色材CM(Y)以防止與色材CM(C)或色材CM(M)混合之狀態供給至轉筒部181。
如此,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可減少變更色材CM之選擇時之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於上述情形時為選擇後之色材CM(Y)與色材CM(C)或色材CM(M)之混色)。
又,於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之情形時,一般有片材S被浪費(損耗)之虞,但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如上所述,可藉由構成為防止產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而減少片材S之浪費(損耗)。
如圖13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分選部14、第1網材形成部15、細分部16、混合部17C、分散部18、第2網材形成部19、成形部20、切斷部21、儲料部22、回收部27、色材供給部3、及色材選擇部4。又,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加濕部234、加濕部235、及加濕部236。此外,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鼓風機261、鼓風機262、及鼓風機263。
又,如圖17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之各部例如分散部18之驅動部187、第2網材形成部19之驅動部194、色材選擇部4之驅動部412等與控制部28電性連接。且,該等各部之作動由控制部28控制。控制部28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281及記憶部282。CPU281可進行例如各種判斷或各種命令等。記憶部282記憶有例如直至製造片材S為止之程式等各種程式。
該控制部28由於其構成、及與片材製造裝置100C之連接、設置形態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又,由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之製造步驟及步驟順序與上述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同樣,故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以下,對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另,片材製造裝置100C係原料供給部11、粗碎部12、解纖部13、分選部14、第1網材形成部15、細分部16、成形部20、切斷部21、儲料部22、及回收部27與上述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同樣。又,加濕部231、加濕部232、加濕部233、加濕部234、加濕部235、鼓風機261、鼓風機262、及鼓風機263亦與上述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同樣。因此,省略該等詳細之說明。
如圖1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於細分部16之下游側配置有混合部17C。混合部17C為進行混合細分體M6與樹脂R1之混合步驟的部分。該混合部17C具有樹脂供給部171、管(第1流道)172及鼓風機173。
管172為連接細分部16與分散部18,且供細分體M6與樹脂R1之混合物M7通過之流道。
於管172之中途,連接有樹脂供給部171。樹脂供給部171具有螺旋饋料器174。可藉由使該螺旋饋料器174旋轉驅動,而將樹脂R1以粉體或粒子供給至管172。供給至管172之樹脂R1與細分體M6混合而成為混合物M7。
另,樹脂R1為於後續之步驟中使纖維彼此黏結者,例如,可使用熱塑性樹脂、硬化性樹脂等,但較佳使用熱塑性樹脂。作為熱塑性樹脂,舉出例如AS樹脂、ABS樹脂、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聚烯烴、改質聚烯烴、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樹脂、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等聚酯、尼龍6、尼龍46、尼龍66、尼龍610、尼龍612、尼龍11、尼龍12、尼龍6-12、尼龍6-66等聚醯胺(尼龍)、聚苯醚(PPE:Polyphenylene Ether)、聚縮醛、聚醚、聚苯醚(PPO:Polyphenylene Oxide)、聚醚醚酮、聚碳酸酯、聚苯硫醚、熱塑性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芳香族聚酯等液晶聚合物、苯乙烯系、聚烯烴系、聚氯乙烯系、聚胺酯系、聚酯系、聚醯胺系、聚丁二烯系、反式聚異戊二烯系、氟橡膠系、氯化聚乙烯系等各種熱塑性彈性體等,亦可將自該等中選擇之1種或2種以上組合使用。較佳而言,作為熱塑性樹脂,可使用聚酯或包含聚酯者。
另,作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者,除樹脂R1以外,還可包含例如用以抑制纖維凝集或樹脂R1凝集之凝集抑制劑、用以使纖維等不易燃燒之阻燃劑、用以增強片材S之紙力之紙力增強劑等。或,亦可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預先使該等包含於樹脂R1(經複合化)者。
又,於管172之中途,於較樹脂供給部171更下游側設置有鼓風機173。藉由鼓風機173所具有之葉片等旋轉部之作用,將細分體M6與樹脂R1混合。又,鼓風機173可產生朝向分散部18之氣流。藉由該氣流,可於管172內攪拌細分體M6與樹脂R1。藉此,混合物M7可在細分體M6與樹脂R1均勻分散之狀態下流入至分散部18。又,混合物M7中之細分體M6於通過管172內之過程中被解開,而成為更細之纖維狀。
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構成為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樹脂R1,但不限定於此。例如,樹脂R1可儲存於稍後敘述之儲存部31,並與色材CM一起通過流道(第2流道)32,而供給至轉筒部181。又,於停止自樹脂供給部171供給之情形時,可將包含於色材CM之樹脂代用為樹脂R1。
分散部18為進行使混合物M7堆積於網帶191(分離帶)之步驟的部分。分散部18具有轉筒部181及收納轉筒部181之外殼部182。
如圖14所示,轉筒部181由呈圓筒狀之網體構成且繞其中心軸O181 旋轉之篩。混合物M7自混合部17C向該轉筒部181流入。且,可藉由轉筒部181旋轉,而使混合物M7中小於網眼開度之纖維等通過轉筒部181。此時,混合物M7被解開。
另,由於轉筒部181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接著,轉筒部181中被解開之混合物M7於空氣中分散並落下,流向位於轉筒部181下方之第2網材形成部19。第2網材形成部19為進行由混合物M7形成第2網材M8之第2網材形成步驟的部分。第2網材形成部19具有網帶(分離帶)191、張力輥192、及吸引部(抽吸機構)193。
網帶191為環形帶,且供混合物M7堆積。該網帶191繞掛於4根張力輥192。且,藉由各張力輥192之旋轉驅動,將網帶191上之混合物M7搬送至下游側。
又,網帶191上之大部分混合物M7為網帶191之網眼開度以上之大小。藉此,混合物M7之通過網帶191受到限制,從而可堆積於網帶191上。又,由於混合物M7堆積於網帶191上,並連同網帶191被搬送至下游側,故形成為層狀之第2網材M8。
又,於張力輥192連結有至少1個馬達等之具有驅動源、變速機等之驅動部194,且可藉由該驅動部194之作動而以特定之旋轉速度旋轉。驅動部194之作動由控制部28控制(參照圖17),且亦可使例如張力輥192之旋轉速度可變(設定為多層級)
吸引部193可自網帶191之下方吸引空氣。藉此,可將混合物M7吸引至網帶191上,從而促進混合物M7向網帶191上之堆積。
於吸引部193連接有管(流道)246。又,於該管246之中途設置有鼓風機263。藉由該鼓風機263之作動,可在吸引部193產生吸引力。
外殼部182與加濕部234連接。加濕部234由與加濕部231同樣之氣化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對外殼部182內供給加濕空氣。藉由該加濕空氣可將外殼部182內加濕,由此,亦可抑制混合物M7因靜電而附著於外殼部182之內壁。
於分散部18之下游側配置有加濕部236。加濕部236由與加濕部235同樣之超音波式加濕器構成。藉此,可將水分供給至第2網材M8,由此調整第2網材M8之水分量。藉由該調整,可抑制因靜電所致之第2網材M8向網帶191之吸附。藉此,第2網材M8易於在網帶191在張力輥192折返之位置自網帶191剝離。
另,添加至加濕部231~加濕部236之水分量(合計水分量)例如較佳相對於加濕前之材料100質量份為0.5質量份以上且20質量份以下。
於第2網材形成部19之下游側配置有成形部20。成形部20為進行由第2網材M8形成片材S之片材形成步驟的部分。該成形部20具有加壓部201與加熱部202。 由於成形部20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詳細之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成形部20之加熱加壓,於第2網材M8內,樹脂R1熔融, 使得纖維彼此經由該熔融之樹脂R1而黏結。藉此形成片材S。
於成形部20之下游側配置有切斷部21。切斷部21為進行將片材S切斷之切斷步驟的部分。該切斷部21具有第1切割刀211及第2切割刀212。由於切斷部21與上述實施形態同樣,故省略詳細之說明。於本實施形態中,可藉由切斷部21獲得期望大小之片材S。且,將該片材S進而搬送至下游側,並蓄積於儲料部22。
此外,片材製造裝置100C構成為可製造具有色彩即彩色之片材S。以下,對該構成及作用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分散部18為進行將細分體M6(解纖物M3)與樹脂R1混合者即混合物M7解開之處理者。藉此,混合物M7於空氣中均勻地即消除纏結成塊狀之狀態分散並落下,而堆積於第2網材形成部19之網帶191。
如圖14所示,於分散部18具備之轉筒部181之下側(外周側)設置有第2網材形成部19(堆積部)。第2網材形成部19為供通過轉筒部181之開口部181a之混合物M7堆積的部分。且,作為堆積於第2網材形成部19之堆積物之混合物M7成為層狀之第2網材M8。
如上所述,第2網材形成部19具備供第2網材M8堆積,且搬送第2網材M8之網帶191。該網帶191具有於其厚度方向貫通而形成之複數個貫通孔191a。另,作為俯視時之貫通孔191a之形狀無特別限定,較佳為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或多角形等。又,作為俯視時之貫通孔191a之大小無特別限定,例如貫通孔191a之開口之最大長度較好為0.02 mm以上且2 mm以下,更佳為0.05 mm以上且1 mm以下。又,作為貫通孔191a之形成方法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如衝孔等之機械加工之方法。又,機械加工中亦可使用雷射加工或蝕刻加工之方法。又,作為網帶191,可使用樹脂網、金屬網、擴張金屬。
如圖13、圖14所示,於分散部18之轉筒部181更上游側,配置有色材供給部3。色材供給部3為進行將由色材選擇部4選擇之色材CM供給至分散部18之轉筒部181之色材供給步驟的部分。
色材CM存在複數種不同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舉出至少顏色不同之3種色材CM。該等3種色材CM分別為具有色彩之顏料,例如為藍色(C)、黃色(Y)、品紅(M)。於以下,有時將藍色色材CM稱為「色材CM(C)」、將黃色色材CM稱為「色材CM(Y)」、將品紅色材CM稱為「色材CM(M)」。另,各色材CM之顏色不限定於藍色、黃色、品紅。
如圖14所示,色材供給部3具有:複數個儲存部31,其等分別獨立地儲存色材CM(C)、色材CM(Y)、色材CM(M);及流道320,其連接於各儲存部31。由於各儲存部31與各流道320除供給至轉筒部181之色材CM不同以外皆為相同之構成,故以下對1個儲存部31、及連接於該儲存部31之流道320代表性進行說明。
如圖15所示,儲存部31由於內部具有儲存色材CM之儲存空間311之中空體構成。該儲存部31自由裝卸地裝填於設置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之裝填部33。且,於該裝填狀態下,儲存部31之儲存空間311與流道320連通。藉此,可使色材CM流入至流道320。
另,儲存部31較佳為卡匣。藉此,於儲存部31變空,即色材CM用完之情形時,可更換為新的儲存部31。又,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儲存部31內之色材CM之剩餘量由剩餘量檢測部(未圖示)檢測。
如圖14所示,流道320於其上流側連接於儲存部31,於下游側連接於分散部18之各流入埠183。藉此,色材CM可自儲存部31至流入埠183以獨立,即防止與其他色材CM混合之狀態通過流道320。
流道320例如由管321構成。於該管321中,具有經由分支部322分支為2根之分支管323及分支管324。且,將分支管323連接於2個流入埠183內之一流入埠183,將分支管324連接於另一流入埠183。藉此,儲存部31與各流入埠183經由流道320連通。且,於轉筒部181中,可使混合物M7與色材CM合流,從而產生包含混合物M7與色材CM之混合物M7C。
色材選擇部4為選擇性地進行自色材供給部3向轉筒部181供給各色材CM。
如上所述,色材供給部3具有供顏色互不相同之各色材CM分別獨立通過之流道320。如圖14所示,色材選擇部4具有設置於各流道320,且切換色材CM之通過、及停止其通過之切換部41。藉此,片材製造裝置100C可取得供給色材CM之色材供給狀態、及停止供給色材CM之供給停止狀態。藉此,於色材供給狀態中,可獲得具有所選擇之色材CM之片材S,於供給停止狀態中,可獲得省略該色材CM之片材S。
如圖15所示,切換部14為螺旋饋料器,且具有同心插入至流道320(管321)內之螺旋411、及使螺旋411旋轉驅動之驅動部412。
可藉由使螺旋411旋轉,而將色材CM自儲存部31拉出,並直接朝下游側擠出。藉此,色材CM可通過流道320到達轉筒部181。又,亦可藉由停止螺旋411之旋轉而停止色材CM之擠出。
驅動部412例如由馬達等構成。又,如圖17所示,驅動部412與控制部28電性連接。藉此,由控制部28控制驅動部412之作動,因此能將螺旋411之旋轉數設為可變。可根據螺旋411之旋轉數大小而調整色材CM之供給量或供給速度,從而可獲得具有期望之色彩濃淡之片材S。另,驅動部412之作動資訊例如經由如未圖示之鍵盤或觸控面板等輸入部預先輸入、記憶至控制部28。
可藉由如上構成之色材選擇部4選擇性地進行色材CM之供給。藉此,可將色材CM(C)、色材CM(Y)、色材CM(M)之任一色材CM單獨地供給至轉筒部181,或將色材CM(C)、色材CM(Y)、色材CM(M)中之至少2種色材CM組合並供給至轉筒部181。又,於將色材CM彼此組合之情形時,可藉由變更螺旋411之旋轉數而調整各色材CM之混合比例。
另,切換部41不限定於螺旋饋料器,亦可為例如具有帶體搬送機構者。
如圖14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將由色材選擇4選擇且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CM彼此混合之混合部5。於本實施形態中,轉筒部(轉筒)181為兼作混合部5者。
於由色材選擇部4選擇複數種色材CM之情形時,對轉筒部181,即混合部5將混合物M7與各色材CM作為混合物M7C供給。且,藉由轉筒部181繞中心軸O181 旋轉,而於轉筒部181內,可將混合物M7與各色材CM解開且均勻地混合。
又,轉筒部(轉筒)181為具有作為將色材CM與混合物M7(含解纖物材料)一起排出之排出部的複數個開口部181a者。
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第2網材形成部19(網材形成部),其使用以分散部18解開處理(經解開處理)且通過之混合物M7(含解纖物材料)形成第2網材M8(網材)。具體而言,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第2網材形成部19(網材形成部), 其配置於較轉筒部(轉筒)181更下游側,且由經由開口部181a(排出部)排出之混合物M7(含解纖物材料)與各色材CM,即由混合物M7C形成第2網材M8(網材)。藉此,可製造以第2網材M8為基礎而具有各色材CM之顏色混色之色彩,即彩色之片材S。又,如上所述,藉由調整各色材CM之混合比例,即便為相同之混色,亦可製造漸層豐富之片材S。又,於將色材CM(C)、色材CM(Y)、色材CM(M)之任一種色材CM單獨地供給至轉筒部18之情形時,亦可製造藍色、黃色或品紅之單色片材S。如此,片材製造裝置100C可製造具有期望色彩之片材S。又,片材製造裝置100C係只要停止色材CM之供給,則亦可製造省略色彩之片材S。
於如上構成之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可由色材選擇部4選擇期望之色材CM(例如設為「色材CM(C)」)。且,可將該選擇之色材CM(C)以獨立,即防止與其他顏色之色材CM(色材CM(Y)或色材CM(M))混合之狀態,供給至轉筒部181(流入埠183)。
又,即便於變更為選擇例如色材CM(Y)而代替色材CM(C)之情形時,亦可將該色材CM(Y)以防止與色材CM(C)或色材CM(M)混合之狀態供給至轉筒部181。
如此,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可防止變更色材CM之選擇時之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於上述之情形時為選擇後之色材CM(Y)與色材CM(C)或色材CM(M)之混色)。
又,於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之情形時,一般有片材S被浪費(損耗)之虞,但於片材製造裝置100C中,如上所述,可藉由構成為防止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而減少片材S之浪費(損耗)。
如圖16所示,片材製造裝置100C具備去除轉筒部(轉筒)181內之殘留物之去除部6。去除部6具有沿y方向延伸,且抵接於轉筒部181之內周部181b之板狀刮刀61。刮刀61係無關於轉筒部181之旋轉而維持固定之位置及姿勢。附著於轉筒部181之內周部181b之殘留物於轉筒部181旋轉時,被刮刀61削去。接著,該被削去之殘留物例如自連通於轉筒部181內之排出口(未圖示)排出。另,作為殘留物,有例如包含色材CM之混合物M7C等。
藉由此種構成之去除部6,即便變更選擇之色材CM,亦可將該變更前之色材CM自轉筒部181去除。藉此,可防止變更前之色材CM、與變更後之色材CM於轉筒部181內發生使用者不期望之混色。又,亦可防止因該混色所致之片材S之浪費(損耗)。
第5實施形態: 圖18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5實施形態)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5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D除混合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混合部5d為配置於色材供給部3與轉筒部(轉筒)181之間,且於較將色材CM供給至轉筒部(轉筒)181更前段,將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CM彼此混合者。
該混合部5d係上游側經由流道32連接於各儲存部31,下游側經由流道(第3流道)29連接於轉筒部181。又,混合部5d由中空體構成,且可於其內部將通過各流道32之色材CM彼此混合。接著,該色材混合物CMd可通過流道29流入至轉筒部181。於轉筒部181中,色材混合物CMd與混合物M7合流,且與混合物M7一起被解開,並進而與混合物M7均勻地混合。
此種構成為於將色材CM彼此混合時,欲於該等色材CM彼此與混合物M7合流之前進行該混合時有效之構成。
另,混合部5d可構成為如第4實施形態之混合部5般旋動。又,混合部5d亦可構成為於內部產生氣流。藉由此種構成,可謀求色材CM對混合物M7更均勻之混合。藉此,可防止片材S發生色差。
第6實施形態: 圖19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6實施形態)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6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E除混合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19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分散部18e中,針對自色材供給部3供給之顏色互不相同之每種色材CM配置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3個)轉筒部(轉筒)181。各轉筒部181經由流道320與儲存部31逐一連接。
且,混合部5e由統一收納該等複數個轉筒部(轉筒)181之外殼部182構成。混合部5e,即外殼部182為於自複數個轉筒部(轉筒)181將各色材CM與混合物M7(含解纖物材料)一起排出時,可將色材CM彼此混合者。
此種構成為於將色材CM彼此混合時,欲儘量恰在形成第2網材M8之前進行色材CM彼此之混合時有效之構成。又,可藉由配置複數個轉筒部181,而將片材製造裝置100E設為能將纖維長度(平均)不同之混合物M7供給至各轉筒部181之構成。
第7實施形態: 圖20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7實施形態)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7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F除色材供給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20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F中,色材供給部3構成為除色材CM(C)、色材CM(Y)及色材CM(M)外,還可供給白色(無色彩)之色材CM即色材CM(W)、與無色透明之色材CM即色材CM(CL)。色材CM(CL)例如由無色透明之樹脂粒子構成。又,亦可根據需要構成黑色之色材CM即色材CM(BK)。
色材供給部3進而具有:複數個儲存部31,其等分別獨立地儲存色材CM(W)、色材CM(CL);及流道320,其連接於各儲存部31。於該等各流道320配置有色材選擇部4之切換部41。
藉由此種構成之色材供給部3,可製造顏色漸層豐富之片材S。
第8實施形態: 圖21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8實施形態)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剖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8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G除色材選擇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21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選擇部4g之切換部42為振動饋料器,且具有蓋體421,其以接近、離開儲存部31之供給口312之方式可旋動地受支持;及賦能部422,其由將蓋體421朝接近供給口312之方向賦能之彈簧構成。
於蓋體421對抗賦能部422之賦能力而成為打開狀態之情形時,經由供給口312供給色材CM。又,於蓋體421因賦能部422之賦能力而成為關閉狀態之情形時,停止色材CM之供給。藉由此種構成之切換部42,可容易地切換色材供給狀態與停止供給狀態。
第9實施形態: 圖22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9實施形態)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剖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9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H除色材選擇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2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選擇部4h之切換部43為旋轉饋料器,且具有葉片431,其於流道320內可旋轉地受支持;及驅動部432,其由使葉片431旋轉驅動之馬達構成。
藉由葉片431旋轉,將色材CM自儲存部31拉出,並直接朝下游側擠出,而成為色材供給狀態。藉此,色材CM可通過流道320到達轉筒部181。又,藉由葉片431之旋轉停止,色材CN之擠出亦停止而成為停止供給狀態。根據此種構成之切換部43亦可容易地切換色材供給狀態與停止供給狀態。
第10實施形態: 圖23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第10實施形態)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剖視圖。
以下,參照該圖對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片材製造裝置之第10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以與上述之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同樣之事項省略其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100J除色材選擇部之構成不同以外皆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同樣。
如圖23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色材選擇部4j之切換部44為CS饋料器(直進饋料器),且具有:蓋體441,其可將流道32j之中途開閉地受支持,且帶有磁性;賦能部442,其由將蓋體441朝例如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向賦能之彈簧構成;及電磁鐵443。
於電磁鐵443之斥力作用於蓋體441,蓋體441對抗賦能部442之賦能力而成為打開狀態時,供給色材CM。又,於上述斥力消失,蓋體441因賦能部442之賦能力而成為關閉狀態之情形時,停止色材CM之供給。藉由此種構成之切換部44,可容易地切換色材供給狀態與停止供給狀態。
以上,雖對本發明之網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並非限定於此者,構成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之各部可置換成能發揮同樣功能之任意之構成。又,亦可附加任意之構成物。
又,本發明之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亦可為將上述之實施形態中之任意2個以上之構成(特徵)組合而成者。
又,片材製造裝置可為如下之構成:不限於製造片材S,而可製造由硬質之片材或積層之片材構成之板狀、或網材狀之製造物。又,製造物不限定於紙,亦可為不織布。片材S之性狀無特別限定,可為能作為以書寫或印刷為目的之記錄紙(例如所謂之PPC(Plain Paper Copy:普通紙影印)用紙)使用之紙,亦可為壁紙、包裝紙、色紙、折紙、明信片、繪畫用紙、製圖紙(Kent Paper)等。又,於片材S為不織布之情形時,除了一般之不織布以外,還可作為纖維板、面紙、廚房用紙、清潔片、過濾器、液體吸收材、吸音材、緩衝材、氈片等。
1‧‧‧網材形成裝置 3A‧‧‧色材供給部 3B‧‧‧色材供給部 3C‧‧‧色材供給部 4A‧‧‧色材供給量調節部 4B‧‧‧色材供給量調節部 4g‧‧‧色材選擇部 4h‧‧‧色材選擇部 4j‧‧‧色材選擇部 5‧‧‧混合部 5d‧‧‧混合部 5e‧‧‧混合部 6‧‧‧去除部 7A‧‧‧開閉閥 7B‧‧‧開閉閥 7C‧‧‧開閉閥 11‧‧‧原料供給部 12‧‧‧粗碎部 13‧‧‧解纖部 13A‧‧‧第1解纖部 13B‧‧‧第2解纖部 13C‧‧‧第3解纖部 14‧‧‧分選部 15‧‧‧第1網材形成部 16‧‧‧細分部 17‧‧‧混合部 17C‧‧‧混合部 18‧‧‧分散部 18A‧‧‧第1材料供給部 18B‧‧‧第2材料供給部 18C‧‧‧第3材料供給部 18e‧‧‧分散部 19‧‧‧第2網材形成部 20‧‧‧成形部 21‧‧‧切斷部 22‧‧‧儲料部 27‧‧‧回收部 28‧‧‧控制部 29‧‧‧流道 30‧‧‧色材供給部 31‧‧‧儲存部 32‧‧‧流道 32j‧‧‧流道 33‧‧‧裝填部 41‧‧‧切換部 42‧‧‧管 43‧‧‧切換部 44‧‧‧切換部 61‧‧‧刮刀 100‧‧‧片材製造裝置 100A~100H‧‧‧片材製造裝置 100J‧‧‧片材製造裝置 121‧‧‧粗碎刃 122‧‧‧料筒 141‧‧‧轉筒部 142‧‧‧外殼部 151‧‧‧網帶 152‧‧‧張力輥 153‧‧‧吸引部 161‧‧‧螺旋槳 162‧‧‧外殼部 171‧‧‧樹脂供給部 171A‧‧‧黏合劑供給部 171B‧‧‧黏合劑供給部 171C‧‧‧黏合劑供給部 172‧‧‧管 172A‧‧‧管 172B‧‧‧管 172C‧‧‧管 173‧‧‧鼓風機 174‧‧‧螺旋饋料器 181‧‧‧轉筒部 181a‧‧‧開口部 181b‧‧‧內周部 181A‧‧‧轉筒部 181B‧‧‧轉筒部 181C‧‧‧轉筒部 182‧‧‧外殼部 182A‧‧‧開口部 182B‧‧‧開口部 182C‧‧‧開口部 183‧‧‧流入埠 187‧‧‧驅動部 191‧‧‧網帶 192‧‧‧張力輥 193‧‧‧吸引部 193A‧‧‧吸引部 193B‧‧‧吸引部 193C‧‧‧吸引部 194‧‧‧驅動部 201‧‧‧加壓部 202‧‧‧加熱部 203‧‧‧壓輥 204‧‧‧加熱輥 211‧‧‧第1切割刀 212‧‧‧第2切割刀 231‧‧‧加濕部 232‧‧‧加濕部 233‧‧‧加濕部 234‧‧‧加濕部 235‧‧‧加濕部 236‧‧‧加濕部 241‧‧‧管 242‧‧‧管 243‧‧‧管 244‧‧‧管 245‧‧‧管 246‧‧‧管 261‧‧‧鼓風機 262‧‧‧鼓風機 263‧‧‧鼓風機 281‧‧‧CPU 282‧‧‧記憶部 301‧‧‧儲存部 302‧‧‧儲存部 303‧‧‧儲存部 304‧‧‧儲存部 305‧‧‧儲存部 311‧‧‧儲存部 312‧‧‧供給口 320‧‧‧流道 321‧‧‧管 322‧‧‧分支部 323‧‧‧分支管 324‧‧‧分支管 400‧‧‧顯示裝置 401‧‧‧選擇畫面 411‧‧‧螺旋 412‧‧‧驅動部 421‧‧‧蓋體 422‧‧‧賦能部 431‧‧‧葉片 432‧‧‧驅動部 441‧‧‧蓋體 442‧‧‧賦能部 443‧‧‧電磁鐵 A‧‧‧區域 C‧‧‧藍色 CL‧‧‧透明 CM‧‧‧色材 CM1‧‧‧色材 CM2‧‧‧色材 CM3‧‧‧色材 CM(C)‧‧‧藍色之色材 CMd‧‧‧色材混合物 CM(M)‧‧‧品紅之色材 CM(Y)‧‧‧黃色之色材 M‧‧‧品紅 M1‧‧‧原料 M2‧‧‧粗碎片 M3‧‧‧解纖物 M4-1‧‧‧第1分選物 M4-2‧‧‧第2分選物 M5‧‧‧第1網材 M6‧‧‧細分體 M6A‧‧‧細分體 M6AP‧‧‧混合物 M6B‧‧‧細分體 M6BP‧‧‧混合物 M6C‧‧‧細分體 M6CP‧‧‧混合物 M7‧‧‧混合物 M7A‧‧‧混合物 M7AP‧‧‧混合物 M7B‧‧‧混合物 M7BP‧‧‧混合物 M7C‧‧‧混合物 M7CP‧‧‧混合物 M8‧‧‧第2網材 O181‧‧‧中心軸 P1‧‧‧黏合劑 P2‧‧‧黏合劑 P3‧‧‧黏合劑 R1‧‧‧樹脂 S‧‧‧片材 W‧‧‧白色 Y‧‧‧黃色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圖1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概略側視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功能材供給部(第2功能材供給部)及其周邊的垂直剖視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的概略構成圖(局部垂直剖視圖)。 圖4係顯示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之概略構成圖(局部垂直剖視圖)。 圖5係圖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 圖6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第3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之概略側視圖。 圖7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 圖8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 圖9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 圖10係顯示圖6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輸入裝置之畫面之一例的圖。 圖11係顯示應用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第1材料供給部、第2材料供給部、第3材料供給部及其周邊之概略側視圖。 圖12係顯示由圖11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製造之第2網材(堆積物)之一例的剖視圖。 圖13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4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之概略側視圖。 圖14係顯示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之垂直剖視圖。 圖15係由圖14中之二點鏈線包圍之區域A之垂直剖視圖。 圖16係顯示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之垂直剖視圖。 圖17係圖13所示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主要部之方塊圖。 圖18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5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圖19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6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圖20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7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分散部及其周邊的概略側視圖。 圖21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8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側視圖。 圖22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9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側視圖。 圖23係顯示應用纖維原料再生裝置之第10實施形態之片材製造裝置具備之色材選擇部之構成的垂直側視圖。
1‧‧‧網材形成裝置
3A‧‧‧色材供給部
3B‧‧‧色材供給部
4A‧‧‧色材供給量調節部
4B‧‧‧色材供給量調節部
31‧‧‧儲存部
32‧‧‧流道
33‧‧‧裝填部
100‧‧‧片材製造裝置
311‧‧‧儲存部
321‧‧‧管
411‧‧‧螺旋
412‧‧‧驅動部
CM1‧‧‧色材
CM2‧‧‧色材
x‧‧‧方向
y‧‧‧方向
z‧‧‧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網材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1解纖物與第1有機黏合劑之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2解纖物與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之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2放出口;搬送部,其形成上述第1材料及上述第2材料堆積而成之堆積物且予以搬送;及第3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3解纖物與第3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2材料不同之第3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3放出口;上述第2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1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上述堆積物為上述第1材料層與上述第2材料層積層而成的積層體,上述第3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2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方向下游側。
  2. 一種網材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1解纖物與第1有機黏合劑之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2解纖物與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之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2放出口;搬送部,其形成上述第1材料及上述第2材料堆積而成之堆積物且予以搬送; 第1解纖部,其將廢紙解纖並產生上述第1解纖物;及第2解纖部,其將廢紙解纖並產生上述第2解纖物;上述第2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1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上述堆積物為上述第1材料層與上述第2材料層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3. 一種網材形成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第1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1解纖物與第1有機黏合劑之第1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1放出口;第2材料供給部,其具有將包含第2解纖物與第2有機黏合劑,且與上述第1材料不同之第2材料放出至空氣中的第2放出口;搬送部,其形成上述第1材料及上述第2材料堆積而成之堆積物且予以搬送;色材供給部,其供給色材;轉筒,其具有排出材料之排出部,且針對自上述色材供給部供給之顏色互不相同之每種色材而配置複數個;及混合部,其收納複數個上述轉筒,且自複數個上述轉筒分別將上述色材與上述材料一起排出,並將上述顏色互不相同之色材彼此混合;上述第2放出口相對於上述第1放出口位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上述堆積物為上述第1材料層與上述第2材料層積層而成的積層體。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網材形成裝置,其中上述搬送部具有:網 帶,其可朝上述搬送方向移動;及吸引部,其自上述網帶之另一面側吸引堆積於上述網帶之一面側之上述第1材料層及上述第2材料層。
  5. 如請求項4之網材形成裝置,其中上述吸引部具有:第1吸引部、及較上述第1吸引部設置於上述搬送部之搬送方向下游側的第2吸引部。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網材形成裝置,其中上述第1材料供給部具有:第1轉筒部,其具有可供上述第1材料通過之孔;及第1外殼部,其收納上述第1轉筒部,且具有上述第1放出口;且上述第2材料供給部具有:第2轉筒部,其具有可供上述第2材料通過之孔;及第2外殼部,其收納上述第2轉筒部,且具有上述第2放出口。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網材形成裝置,其具有將第1功能材供給至上述第1材料供給部的第1功能材供給部與將第2功能材供給至上述第2材料供給部的第2功能材供給部中之至少一者。
  8. 如請求項7之網材形成裝置,其具有上述第1功能材供給部及上述第2功能材供給部之兩者,且上述第1功能材與上述第2功能材為色彩不同者。
  9.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網材形成裝置,其具備調節上述第1材料供給量及上述第2材料供給量中之至少一者的供給量調節部。
  10. 一種片材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網材形成裝置;及成形部,其將上述積層體加熱加壓並成形為片材狀。
TW108106247A 2018-02-28 2019-02-25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TWI7272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5259 2018-02-28
JP2018035259A JP7027957B2 (ja) 2018-02-28 2018-02-28 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JP2018-109830 2018-06-07
JP2018109830A JP2019210574A (ja) 2018-06-07 2018-06-07 ウェブ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7041A TW201937041A (zh) 2019-09-16
TWI727265B true TWI727265B (zh) 2021-05-11

Family

ID=65628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6247A TWI727265B (zh) 2018-02-28 2019-02-25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1970B2 (zh)
EP (1) EP3533926B1 (zh)
CN (1) CN110202904B (zh)
TW (1) TWI7272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93238B2 (en) * 2016-08-31 2021-12-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for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EP3508636B1 (en) * 2016-08-31 2024-05-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Sheet production device
JP7211022B2 (ja) * 2018-11-07 2023-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ウェブ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22056063A (ja) 2020-09-29 2022-04-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22101323A (ja) * 2020-12-24 2022-07-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繊維体形成装置および繊維体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EP4400646A1 (en) * 2023-01-16 2024-07-17 Puricelli S.r.l. Plant and process for making panel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7918A (en) * 1991-12-17 1996-04-16 J.M. Voith Gmbh Twin-wire former
JP2015183321A (ja) * 2014-03-25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CN106471170A (zh) * 2014-04-14 2017-03-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7945A (en) * 1990-12-17 1993-08-24 American Colloid Company Water barrier formed from a clay-fiber mat
JPH05186996A (ja) 1992-01-07 1993-07-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乾式抄紙装置
JP3020917B2 (ja) * 1997-07-29 2000-03-15 彰根 郭 蓬含有シート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SI21513A (sl) * 2003-06-16 2004-12-31 TERMO, d.d., Industrija termi�nih izolacij, �kofja Loka Večslojna plošča iz mineralnih vlaken visoke gostote in naprava ter postopek za njeno izdelavo
US20060008621A1 (en) * 2004-07-08 2006-01-12 Gusky Robert I Textured air laid substrate
JP6609898B2 (ja) 2013-10-01 2019-1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らにより製造されるシート、並びに、これらに用いる複合体、その収容容器、及び複合体の製造方法
US10390637B2 (en) * 2014-01-13 2019-08-27 Ronle Reub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thermally insulating stretchable down feather sheet and the product therefrom
JP6264986B2 (ja) * 2014-03-26 2018-01-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
DE15838331T1 (de) * 2014-09-05 2018-02-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lattmaterial
JP6511803B2 (ja) * 2014-12-25 2019-05-1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シート製造方法
JP6589298B2 (ja) * 2015-03-04 2019-10-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TW201700831A (zh) * 2015-04-06 2017-01-01 Seiko Epson Corp 片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製造方法
JP6888800B2 (ja) 2016-08-31 2021-06-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真空ポンプ油
CN109661488B (zh) * 2016-08-31 2021-09-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及薄片制造装置的控制方法
TWI720414B (zh) * 2018-01-30 2021-03-01 日商精工愛普生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7918A (en) * 1991-12-17 1996-04-16 J.M. Voith Gmbh Twin-wire former
JP2015183321A (ja) * 2014-03-25 2015-10-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及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CN106471170A (zh) * 2014-04-14 2017-03-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薄片制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33926B1 (en) 2020-10-07
US20190264393A1 (en) 2019-08-29
EP3533926A1 (en) 2019-09-04
TW201937041A (zh) 2019-09-16
US11001970B2 (en) 2021-05-11
CN110202904A (zh) 2019-09-06
CN110202904B (zh) 2021-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7265B (zh) 網材形成裝置及片材製造裝置
JP6500329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TWI638074B (zh)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287365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US9637863B2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JP6269181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US20180080176A1 (en) Sheet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sheet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932674A (zh) 片材製造裝置及片材製造方法
TWI704267B (zh) 用於紙製造裝置之添加物及紙
WO2018043047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WO2016139885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TW201915260A (zh) 片材製造裝置
TWI715836B (zh)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TWI700410B (zh) 處理裝置、片材製造裝置、處理方法及片材之製造方法
JP2019210574A (ja) ウェブ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製造装置
JP2015183319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及びシート製造方法
JP2019148047A (ja) 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JPWO2018043078A1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
JP6361772B2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22111606A (ja) 繊維構造体製造装置、繊維構造体製造方法、繊維構造体
JP2019105012A (ja) 繊維処理装置、および、繊維原料再生装置
JP2019119957A (ja) 脱墨剤、処理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処理方法およ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