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090B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Google Patents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2090B TWI722090B TW106100925A TW106100925A TWI722090B TW I722090 B TWI722090 B TW I722090B TW 106100925 A TW106100925 A TW 106100925A TW 106100925 A TW106100925 A TW 106100925A TW I722090 B TWI722090 B TW I72209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voltage
- signal
- voltage state
- output terminal
- symbol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12—Channel estimation of impulse respons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78—Line equalisers; line build-out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9/00—Logic circuits, i.e. having at least two inputs acting on one output; Inverting circuits
- H03K19/017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H03K19/0185—Coupling arrangements; Interface arrangements us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nly
- H03K19/018557—Coupling arrangements; Impedance matching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04B3/16—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egative-impedance network used
- H04B3/18—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negative-impedance network used wherein the network comprises semiconductor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78—Arrangements for impedance match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64—Arrangements for coupling to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8—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38—Synchronous or start-stop systems, e.g. for Baudot code
- H04L25/40—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 H04L25/49—Transmitting circuits; Receiving circuits using code conversion at the transmitter; using predistortion; using insertion of idle bits for obtaining a desired frequency spectrum; using three or more amplitude levels ; Baseband coding techniques specific to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傳送裝置具備:驅動器部,其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及控制部,其藉由設定與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驅動器部進行加強。
Description
本揭示係關於傳送信號的傳送裝置、於此種傳送裝置中所使用的傳送方法、及具備此種傳送裝置之通訊系統。
隨著近年來電子機器的高功能化及多功能化,而於電子機器搭載半導體晶片、感測器、顯示器件等各種器件。於該等器件間,進行大量資料之交換,且該資料量根據電子機器的高功能化及多功能化而增多。因此,動輒使用例如能以數Gbps收發資料之高速介面進行資料之交換。 為了謀求提高高速介面之通訊性能揭示有各種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2中揭示一種使用3條傳送路徑傳送3個差分信號之通訊系統。又,例如,於專利文獻3中揭示一種進行預加強之通訊系統。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06-261092號公報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8064535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11-142382號公報
如此,對通訊系統,期望提高通訊性能,且期待進一步提高通訊性能。 期望提供一種可提高通訊性能之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傳送裝置具備:驅動器部與控制部。驅動器部係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控制部係藉由設定與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驅動器部進行加強者。 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傳送方法係如下者: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藉由設定與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進行加強。 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具備:傳送裝置與接收裝置。傳送裝置具有:驅動器部、與控制部。驅動器部係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控制部係藉由設定與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驅動器部進行加強者。 於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中,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構成為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可設定。且,藉由設定對應於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之加強電壓而進行加強。 根據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由於藉由設定對應於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之加強電壓而進行加強,故可提高通訊性能。另,此處記載之效果未必為限定者,亦可為本揭示中記載之任意效果。
以下,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另,說明係按照以下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 2.應用例 <1.第1實施形態> [構成例]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通訊系統1)之一構成例者。通訊系統1係藉由去加強而謀求提高通訊性能者。 通訊系統1具備:傳送裝置10、傳送路徑100、及接收裝置30。傳送裝置10具有3個輸出端子ToutA、ToutB、ToutC,傳送路徑100具有線路110A、110B、110C,接收裝置30具有3個輸入端子TinA、TinB、TinC。且,傳送裝置10之輸出端子ToutA及接收裝置30之輸入端子TinA經由線路110A相互連接,傳送裝置10之輸出端子ToutB及接收裝置30之輸入端子TinB經由線路110B相互連接,傳送裝置10之輸出端子ToutC及接收裝置30之輸入端子TinC經由線路110C相互連接。線路110A~110C之特性阻抗於該例中大約為50[Ω]。 傳送裝置10自輸出端子ToutA輸出信號SIGA,自輸出端子ToutB輸出信號SIGB,自輸出端子ToutC輸出信號SIGC。且,接收裝置30經由輸入端子TinA接受信號SIGA,經由輸入端子TinB接受信號SIGB,經由輸入端子TinC接受信號SIGC。信號SIGA、SIGB、SIGC為可分別獲得3個電壓狀態SH、SM、SL者。 圖2係顯示3個電壓狀態SH、SM、SL者。電壓狀態SH係對應於3個高位準電壓VH(VH0、VH1、VH2)之狀態。高位準電壓VH0、VH1、VH2中之高位準電壓VH0係最低之電壓,高位準電壓VH2係最高之電壓。電壓狀態SM係對應於3個中位準電壓VM(VM0、VM1plus、VM1minus)之狀態。中位準電壓VM0、VM1plus、VM1minus中之中位準電壓VM1minus係最低之電壓,中位準電壓VM1plus係最高之電壓。電壓狀態SL係對應於3個低位準電壓VL(VM0、VL1、VL2)之狀態。低位準電壓VL0、VL1、VL2中之低位準電壓VL0係最高之電壓,低位準電壓VL2係最低之電壓。高位準電壓VH2係不施加去加強時之高位準電壓,中位準電壓VM0係不施加去加強時之中位準電壓,低位準電壓VL2係不施加去加強時之低位準電壓。 圖3係顯示信號SIGA、SIGB、SIGC之電壓狀態者。傳送裝置10使用3個信號SIGA、SIGB、SIGC,傳送6個符號“+x”、“-x”、“+y”、“-y”、“+z”、“-z”。例如,於傳送符號“+x”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H,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L,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M。於傳送符號“-x”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L,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H,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M。於傳送符號“+y”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M,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H,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L。於傳送符號“-y”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M,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L,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H。於傳送符號“+z”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L,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M,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H。於傳送符號“-z”之情形時,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H,將信號SIGB設為電壓狀態SM,將信號SIGC設為電壓狀態SL。 傳送路徑100可使用此種信號SIGA、SIGB、SIGC,傳遞符號之序列。即,3條線路110A、110B、110C作為傳遞符號之序列之1個信道發揮功能。 (傳送裝置10) 傳送裝置10如圖1所示,具有時脈產生部11、處理部12、及傳送部20。 時脈產生部11係產生時脈信號TxCK者。時脈信號TxCK之頻率例如為2.5[GHz]。另,並非限定於此者,例如,於使用所謂半速率架構構成傳送裝置10之電路之情形時,可將時脈信號TxCK之頻率設為1.25[GHz]。時脈產生部11例如使用PLL(Phase Locked Loop:鎖相迴路)構成,例如基於自傳送裝置10之外部供給之參考時脈(未圖示)而產生時脈信號TxCK。且,時脈產生部11將該時脈信號TxCK供給至處理部12及傳送部20。 處理部12為藉由進行特定之處理而產生轉換信號TxF0~TxF6、TxR0~TxR6、TxP0~TxP6者。此處,1組轉換信號TxF0、TxR0、TxP0係表示由傳送裝置10傳送之符號之序列中之符號之轉換者。同樣地,1組轉換信號TxF1、TxR1、TxP1係表示符號之轉換者,1組轉換信號TxF2、TxR2、TxP2為表示符號之轉換者,1組轉換信號TxF3、TxR3、TxP3為表示符號之轉換者,1組轉換信號TxF4、TxR4、TxP4為表示符號之轉換者,1組轉換信號TxF5、TxR5、TxP5為表示符號之轉換者,1組轉換信號TxF6、TxR6、TxP6為表示符號之轉換者。即,處理部12係產生7組轉換信號者。以下,作為表示7組轉換信號中之任意一組者適當使用轉換信號TxF、TxR、TxP。 圖4係顯示轉換信號TxF、TxR、TxP與符號之轉換之關係者。附註於各轉換之3位數值係依序表示轉換信號TxF、TxR、TxP之值者。 轉換信號TxF(Flip:反轉)係於“+x”與“-x”之間使符號轉換、於“+y”與“-y”之間使符號轉換、於“+z”與“-z”之間使符號轉換者。具體而言,於轉換信號TxF為“1”之情形時,以變更符號之極性之方式(例如,自“+x”向“-x”)轉換,於轉換信號TxF為“0”之情形時,不進行此種轉換。 轉換信號TxR(Rotation:旋轉)、TxP(Polarity:極性)於轉換信號TxF為“0”之情形時,係於“+x”與“-x”以外之間、於“+y”與“-y”以外之間、於“+z”與“-z”以外之間使符號轉換者。具體而言,於轉換信號TxR、TxP為“1”、“0”之情形時,保持符號之極性不變,於圖4中順時針(例如自“+x”向“+y”)轉換,於轉換信號TxR、TxP為“1”、“1”之情形時,變更符號之極性,且於圖4中順時針(例如自“+x”向“-y”)轉換。又,於轉換信號TxR、TxP為“0”、“0”之情形時,保持符號之極性不變,且於圖4中逆時針(例如自“+x”向“+z”)轉換,於轉換信號TxR、TxP為“0”、“1”之情形時,變更符號之極性,且於圖4中逆時針(例如自“+x”向“-z”)轉換。 處理部12產生7組此種轉換信號TxF、TxR、TxP。且,處理部12將該7組轉換信號TxF、TxR、TxP(轉換信號TxF0~TxF6、TxR0~TxR6、TxP0~TxP6)供給至傳送部20。 傳送部20係基於轉換信號TxF0~TxF6、TxR0~TxR6、TxP0~TxP6而產生信號SIGA、SIGB、SIGC者。 圖5係顯示傳送部20之一構成例者。傳送部20具有:串列化器21F、21R、21P、傳送符號產生部22、及輸出部26。 串列化器21F係基於轉換信號TxF0~TxF6及時脈信號TxCK,將轉換信號TxF0~TxF6依序串列化,而產生轉換信號TxF9者。串列化器21R係基於轉換信號TxR0~TxR6及時脈信號TxCK,將轉換信號TxR0~TxR6依序串列化,而產生轉換信號TxR9者。串列化器21P係基於轉換信號TxP0~TxP6及時脈信號TxCK,將轉換信號TxP0~TxP6依序串列化,而產生轉換信號TxP9者。 傳送符號產生部22係基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符號信號Tx1、Tx2、Tx3及符號信號D1、D2、D3者。傳送符號產生部22具有:信號產生部23、與正反器24。 信號產生部23係基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及符號信號D1、D2、D3,而產生當前符號NS之符號信號Tx1、Tx2、Tx3者。具體而言,信號產生部23基於符號信號D1、D2、D3表示之符號(前一個符號DS)、與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如圖3所示般,求出當前符號NS,並作為符號信號Tx1、Tx2、Tx3輸出。 正反器24係基於時脈信號TxCK對符號信號Tx1、Tx2、Tx3進行取樣,並將該取樣結果作為符號信號D1、D2、D3分別輸出者。 圖6係顯示傳送符號產生部22之一動作例者。該圖6係顯示基於符號信號D1、D2、D3所表示之符號DS與轉換信號TxF9、TxR9、TxP9而產生之符號NS。舉符號DS為“+x”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為“000”之情形時,符號NS為“+z”,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為“001”之情形時,符號NS為“-z”,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為“010”之情形時,符號NS為“+y”,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為“011”之情形時,符號NS為“-y”,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為“1xx”之情形時,符號NS為“-x”。此處,“x”表示可為“1”、“0”之任一者。關於符號DS為“-x”之情形、“+y”之情形、“-y”之情形、“+z”之情形、“-z”之情形時亦相同。 輸出部26係基於符號信號Tx1、Tx2、Tx3、符號信號D1、D2、D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SIGA、SIGB、SIGC者。 圖7係顯示輸出部26之一構成例者。輸出部26具有:驅動器控制部27N、驅動器控制部27D、加強控制部28A、28B、28C、及驅動器部29A、29B、29C。 驅動器控制部27N係基於當前符號NS之符號信號Tx1、Tx2、Tx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SUBCN者。具體而言,驅動器控制部27N係基於符號信號Tx1、Tx2、Tx3所示之當前符號NS,如圖3所示,分別求出信號SIGA、SIGB、SIGC之電壓狀態。且,驅動器控制部27N例如於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H之情形時,分別將信號MAINAN、SUBAN設為“1”、“0”,於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L之情形時,分別將信號MAINAN、SUBAN設為“0”、“1”,於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M之情形時,將信號MAINAN、SUBAN均設為“1”或“0”。關於信號MAINBN、SUBBN、及信號MAINCN、SUBCN亦相同。且,驅動器控制部27N將信號MAINAN、SUBAN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A,將信號MAINBN、SUBBN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B,將信號MAINCN、SUBCN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C。 驅動器控制部27D係基於前一個符號DS之符號信號D1、D2、D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MAINAD、SUBAD、MAINBD、SUBBD、MAINCD、SUBCD者。驅動器控制部27D係具有與驅動器控制部27N相同之電路構成者。且,驅動器控制部27D將信號MAINAD、SUBAD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A,將信號MAINBD、SUBBD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B,將信號MAINCD、SUBCD供給至加強控制部28C。 加強控制部28A係基於信號MAINAN、SUBAN及信號MAINAD、SUBAD而產生8個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者。驅動器部69A係基於8個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而產生信號SIGA者。 加強控制部28B係基於信號MAINBN、SUBBN及信號MAINBD、SUBBD而產生8個信號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DNBB1者。驅動器部69A係基於8個信號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DNBB1而產生信號SIGB者。 加強控制部28C係基於信號MAINCN、SUBCN及信號MAINCD、SUBCD而產生8個信號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DNCB1者。驅動器部69A係基於8個信號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DNCB1而產生信號SIGC者。 圖8係顯示驅動器部29A之一構成例者。另,關於驅動器部29B、29C亦相同。驅動器部29A具有:M個電路UA0(電路UA01
~UA0M
)、N個電路UB0(電路UB01
~UB0N
)、M個電路UA1(電路UA11
~UA1M
)、N個電路UB1(電路UB11
~UB1N
)、M個電路DA0(電路DA01
~DA0M
)、N個電路DB0(電路DB01
~DB0N
)、M個電路DA1(電路DA11
~DA1M
)、及N個電路DB1(電路DB11
~DB1N
)。此處,“M”係大於“N”之數。另,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代替此,例如將“M”設為小於“N”之數。 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A11
~UA1M
、UB11
~UB1N
各具有電晶體91與電阻元件92。電晶體91於該例中係N通道MOS(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型之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場效電晶體)。於電路UA01
~UA0M
各者中,於電晶體91之閘極供給有信號UPAA0,於汲極供給有電壓V1,且源極與電阻元件92之一端連接。於電路UB01
~UB0N
各者中,於電晶體91之閘極供給有信號UPAB0,於汲極供給有電壓V1,且源極與電阻元件92之一端連接。於電路UA11
~UA1M
各者中,於電晶體91之閘極供給有信號UPAA1,於汲極供給有電壓V1,且源極與電阻元件92之一端連接。於電路UB11
~UB1N
各者中,於電晶體91之閘極供給有信號UPAB1,於汲極供給有電壓V1,且源極與電阻元件92之一端連接。於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A11
~UA1M
、UB11
~UB1N
各者中,電阻元件92之一端與電晶體91之源極連接,另一端與輸出端子ToutA連接。電晶體91之接通狀態之電阻值、與電阻元件92之電阻值之和於該例中係“50×(2×M+2×N)”[Ω]。 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DB11
~DB1N
各具有電阻元件93與電晶體94。於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DB11
~DB1N
各者中,電阻元件93之一端與輸出端子ToutA連接,另一端與電晶體94之汲極連接。電晶體94於該例中係N通道MOS型之FET。於電路DA01
~DA0M
各者中,於電晶體94之閘極供給有信號DNAA0,汲極與電阻元件93之另一端連接,源極接地。於電路DB01
~DB0N
各者中,於電晶體94之閘極供給有信號DNAB0,汲極與電阻元件93之另一端連,源極接地接。於電路DA11
~DA1M
各者中,於電晶體94之閘極供給有信號DNAA1,汲極與電阻元件93之另一端連接,源極接地。於電路DB11
~DB1N
各者中,於電晶體94之閘極供給有信號DNAB1,汲極與電阻元件93之另一端連接,源極接地。電阻元件93之電阻值、與電晶體94之接通狀態之電阻值之和於該例中係“50×(2×M+2×N)”[Ω]。 圖9係顯示加強控制部28A之一動作例者。圖10A~10C係顯示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H時之驅動器部29A之一動作例者,圖11A~11C係顯示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M時之驅動器部29A之一動作例者,圖12A~12C係顯示將信號SIGA設為電壓狀態SL時之驅動器部29A之一動作例者。於圖10A~10C、11A~11C、12A~12C中,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A11
~UA1M
、UB11
~UB1N
中之以實線顯示之電路表示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之電路,以虛線顯示之電路表示電晶體91為斷開狀態之電路。同樣地,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DB11
~DB1N
中之以實線顯示之電路表示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之電路,以虛線顯示之電路表示電晶體94為斷開狀態之電路。另,此處舉加強控制部28A及驅動器部29A為例進行說明,但關於加強控制部28B及驅動器部29B亦相同,關於加強控制部28C及驅動器部29C亦相同。 加強控制部28A於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或“1”之情形時,如圖11A~11C所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3個中位準電壓VM0、VM1plus、VM1minus之任一者。 具體而言,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如圖9所示,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1001100”。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1B所示,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中位準電壓VM0,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1”,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0”之情形時亦相同。又,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1”之情形時亦相同。又,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1”,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1”之情形時亦相同。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1”,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1011000”。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1A所示,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B11
~UB1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A01
~DA0M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中位準電壓VM1plus,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1”,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1”之情形時亦相同。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0001101”。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1C所示,電路UA01
~UA0M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B11
~DB1N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中位準電壓VM1minus,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0”,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1”之情形時亦相同。 又,加強控制部28A於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1”之情形時,如圖12A~12C所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3個低位準電壓VL0、VL1、VL2之任一者。 具體而言,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1”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00001111”。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2C所示,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DB11
~DB1N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低位準電壓VL2,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1”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01001110”。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2B所示,電路UB01
~UB0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低位準電壓VL1,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1”,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1”之情形時亦相同。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1”,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0”、“1”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01011010”。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2B所示,電路UB01
~UB0N
、UB11
~UB1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A01
~DA0M
、DA11
~DA1M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低位準電壓VL0,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 又,加強控制部28A於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0”之情形時,如圖10A~10C所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3個高位準電壓VH0、VH1、VH2之任一者。 具體而言,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1”,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1110000”。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0A所示,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A11
~UA1M
、UB11
~UB1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高位準電壓VH2,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0”、“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0110001”。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0B所示,電路UA01
~UA0M
、UA11
~UA1M
、UB11
~UB1N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B11
~DB1N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高位準電壓VH1,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1”,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0”之情形時亦相同。 又,加強控制部28A係例如於前一個符號DS之信號MAINAD、SUBAD為“1”、“0”,且當前符號NS之信號MAINAN、SUBAN為“1”、“0”之情形時,將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設為“10100101”。藉此,於驅動器部29A中,如圖10C所示,電路UA01
~UA0M
、UA11
~UA1M
之電晶體91為接通狀態,且電路DB01
~DB0N
、DB11
~DB1N
之電晶體94為接通狀態。其結果,信號SIGA之電壓變為高位準電壓VH0,且驅動器部29A之輸出終端電阻(輸出阻抗)變為約50[Ω]。 如此,輸出部26基於當前符號NS,設定輸出端子ToutA、ToutB、ToutC之電壓狀態,且基於當前符號NS及前一個符號DS,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位準。此時,傳送裝置10如所謂之2分接頭FIR(Finite Impulse Response:有限脈衝響應)濾波器般動作而進行去加強動作。藉此,於通訊系統1中,可提高通訊性能。 (接收裝置30) 如圖1所示,接收裝置30具有:接收部40、與處理部32。 接收部40係接收信號SIGA、SIGB、SIGC,且基於該信號SIGA、SIGB、SIGC而產生轉換信號RxF、RxR、RxP及時脈信號RxCK者。 圖13係顯示接收部40之一構成例者。接收部40具有:電阻元件41A、41B、41C、開關42A、42B、42C、放大器43A、43B、43C、時脈產生部44、正反器45、46及信號產生部47。 電阻元件41A、41B、41C係作為通訊系統1之終端電阻而發揮功能者,電阻值於該例中係50[Ω]左右。電阻元件41A之一端與輸入端子TinA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A,另一端與開關42A之一端連接。電阻元件41B之一端與輸入端子TinB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B,另一端與開關42B之一端連接。電阻元件41C之一端與輸入端子TinC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C,另一端與開關42C之一端連接。 開關42A之一端與電阻元件41A之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開關42B、42C之另一端連接。開關42B之一端與電阻元件41B之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開關42A、42C之另一端連接。開關42C之一端與電阻元件41C之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開關42A、42B之另一端連接。於接收裝置30中,開關42A、42B、42C設定為接通狀態,電阻元件41A~42C作為終端電阻發揮功能。 放大器43A之正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C之負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A之一端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A,負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B之正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B之一端連接且供給有信號SIGB。放大器43B之正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A之負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B之一端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B,負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C之正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C之一端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C。放大器43C之正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B之負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C之一端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C,負輸入端子與放大器43A之正輸入端子及電阻元件41A連接且被供給信號SIGA。 藉由該構成,放大器43A輸出對應於信號SIGA與信號SIGB之差分AB(SIGA-SIGB)之信號,放大器43B輸出對應於信號SIGB與信號SIGC之差分BC(SIGB-SIGC)之信號,放大器43C輸出對應於信號SIGC與信號SIGA之差分CA(SIGC-SIGA)之信號。 圖14係顯示接收部40接收符號“+x”時之放大器43A、43B、43C之一動作例者。另,由於開關42A、42B、42C為接通狀態,故省略圖示。於該例中,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係電壓狀態SH,信號SIGB之電壓狀態係電壓狀態SL,信號SIGC之電壓狀態係電壓狀態SM。於該情形時,電流Iin按照輸入端子TinA、電阻元件41A、電阻元件41B、輸入端子TinB之順序流通。且,由於對放大器43A之正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H之電壓且對負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L之電壓,且差分AB為正(AB>0),故放大器32A輸出“1”。又,由於對放大器43B之正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L之電壓且對負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M之電壓,且差分BC為負(BC<0),故放大器43B輸出“0”。又,由於對放大器43C之正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M之電壓且對負輸入端子供給對應於電壓狀態SH之電壓,且差分CA為負(CA<0),故放大器43C輸出“0”。 時脈產生部44係基於放大器43A、43B、43C之輸出信號而產生時脈信號RxCK者。 正反器45係使放大器43A、43B 、43C之輸出信號延遲時脈信號RxCK之1時脈而分別輸出者。正反器46係使正反器45之3個輸出信號延遲時脈信號RxCK之1時脈而分別輸出者。 信號產生部47係基於正反器45、46之輸出信號、及時脈信號RxCK,而產生轉換信號RxF、RxR、RxP者。該轉換信號RxF、RxR、RxP係分別對應於傳送裝置10之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圖5)者,且表示符號之轉換。信號產生部47基於正反器45之輸出信號所表示之符號、與正反器46之輸出信號所表示之符號,特定出符號之轉換(圖4),而產生轉換信號RxF、RxR、RxP。 處理部32(圖1)係基於轉換信號RxF、RxR、RxP及時脈信號RxCK而進行特定之處理者。 此處,驅動器部29A、29B、29C係對應於本揭示之「驅動器部」之一具體例。信號SIGA、SIGB、SIGC係對應於本揭示之「資料信號」之一具體例。驅動器控制部27N、27D、及加強控制部28A、28B、28C係對應於本揭示之「控制部」之一具體例。傳送符號產生部22係對應於本揭示之「信號產生部」之一具體例。電路UA01
~UA0M
、UB01
~UB0N
、UA11
~UA1M
、UB11
~UB1N
各者係對應於本揭示之「第1子電路」之一具體例。電路DA01
~DA0M
、DB01
~DB0N
、DA11
~DA1M
、DB11
~DB1N
各者係對應於本揭示之「第2子電路」之一具體例。 [動作及作用]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1之動作及作用進行說明。 (整體動作概要) 首先,參照圖1、5、7,說明通訊系統1之整體動作概要。傳送裝置10之時脈產生部11產生時脈信號TxCK。處理部12藉由進行特定之處理,產生轉換信號TxF0~TxF6、TxR0~TxR6、TxP0~TxP6。於傳送部20(圖5)中,串列化器21F基於轉換信號TxF0~TxF6及時脈信號TxCK產生轉換信號TxF9,串列化器21R基於轉換信號TxR0~TxR6及時脈信號TxCK產生轉換信號TxR9,串列化器21P基於轉換信號TxP0~TxP6及時脈信號TxCK產生轉換信號TxP9。傳送符號產生部22基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及時脈信號TxCK,產生當前符號NS之符號信號Tx1、Tx2、Tx3、及前一個符號DS之符號信號D1、D2、D3。 於輸出部26(圖7)中,驅動器控制部27N基於當前符號NS之符號信號Tx1、Tx2、Tx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SUBCN。驅動器控制部27D基於前一個符號DS之符號信號D1、D2、D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MAINAD、SUBAD、MAINBD、SUBBD、MAINCD、SUBCD。加強控制部28A基於信號MAINAN、SUBAN、MAINAD、SUBAD而產生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加強控制部28B基於信號MAINBN、SUBBN、MAINBD、SUBBD而產生信號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DNBB1。加強控制部28B基於信號MAINCN、SUBCN、MAINCD、SUBCD而產生信號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DNCB1。驅動器部29A基於信號UPAA0、UPAB0、UPAA1、UPAB1、DNAA0、DNAB0、DNAA1、DNAB1而產生信號SIGA。驅動器部29B基於信號UPBA0、UPBB0、UPBA1、UPBB1、DNBA0、DNBB0、DNBA1、DNBB1而產生信號SIGB。驅動器部29C基於信號UPCA0、UPCB0、UPCA1、UPCB1、DNCA0、DNCB0、DNCA1、DNCB1而產生信號SIGC。 於接收裝置30(圖1)中,接收部40接收信號SIGA、SIGB、SIGC,且基於該信號SIGA、SIGB、SIGC,產生轉換信號RxF、RxR、RxP及時脈信號RxCK。處理部32基於轉換信號RxF、RxR、RxP及時脈信號RxCK,進行特定之處理。 (詳細動作) 接著,對傳送裝置10之動作,詳細地進行說明。於傳送裝置10中,輸出部26基於當前符號NS而設定輸出端子ToutA、ToutB、ToutC之電壓狀態,且基於當前符號NS及前一個符號DS而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位準。 圖15A係顯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H轉換為其他電壓狀態時之信號SIGA之電壓變化者。另,關於信號SIGB、SIGC亦相同。於該圖15A中,1UI(Unit Interval:單位間隔)係傳送1個符號之期間。又,ΔV係高位準電壓VH0與中位準電壓VM0之差,同樣地,係中位準電壓VM0與低位準電壓VL0之差。該等高位準電壓VH0、中位準電壓VM0、及低位準電壓VL0係成為去加強動作之基準之電壓。 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H轉換為電壓狀態SM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高位準電壓VH(VH0、VH1、VH2)之任一者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minus。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D、SUBAD係“1”、“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中位準電壓VM1minus。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低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minus。 又,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H轉換為電壓狀態SL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高位準電壓VH(VH0、VH1、VH2)之任一者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2。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D、SUBAD係“1”、“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1”。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低位準電壓VL2。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降低2階段之低位準電壓VL2。 另,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電壓狀態SH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高位準電壓VH(VH0、VH1、VH2)之任一者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0。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D、SUBAD係“1”、“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1”、“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高位準電壓VH0。如此,於傳送裝置10中,於跨及複數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於電壓狀態SH之情形時,於第2個以後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高位準電壓VH0。即,該高位準電壓VH0係經去加強之電壓。 圖15B係顯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M轉換為其他電壓狀態時之信號SIGA之電壓變化者。 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M轉換為電壓狀態SH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中位準電壓VM(VM0、VM1plus、VM1minus)之任一者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1。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D、SUBAD係“0”、“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1”、“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高位準電壓VH1。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更高1階之高位準電壓VH1。 又,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M轉換為電壓狀態SL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中位準電壓VM(VM0、VM1plus、VM1minus)之任一者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1。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D、SUBAD係“0”、“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1”。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低位準電壓VL1。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更低1階之低位準電壓VL1。 另,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在電壓狀態SM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中位準電壓VM(VM0、VM1plus、VM1minus)之任一者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0。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D、SUBAD係例如“0”、“0”,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中位準電壓VM0。如此,於傳送裝置10中,於跨複數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在電壓狀態SM之情形時,於第2個以後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中位準電壓VM0。 圖15C係顯示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L轉換為其他電壓狀態時之信號SIGA之電壓變化者。 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L轉換為電壓狀態SM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低位準電壓VL(VL0、VL1、VL2)之任一者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plus。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D、SUBAD係“0”、“1”,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M,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中位準電壓VM1plus。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大約(+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高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plus。 又,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自電壓狀態SL轉換為電壓狀態SH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低位準電壓VL(VL0、VL1、VL2)之任一者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2。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D、SUBAD係“0”、“1”,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H,故信號MAINAN、SUBAN係“1”、“0”。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高位準電壓VH2。即,於該情形時,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加強控制部28A係將信號SIGA之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提高2階段之高位準電壓VH2。 另,於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於電壓狀態SL之情形時,信號SIGA之電壓自3個低位準電壓VL(VL0、VL1、VL2)之任一者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0。具體而言,於該情形時,由於前一個符號D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D、SUBAD係“0”、“1”,由於當前符號NS之電壓狀態為電壓狀態SL,故信號MAINAN、SUBAN係例如“0”、“1”。因此,如圖9所示,驅動器部29A基於自加強控制部28A供給之信號而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低位準電壓VL0。如此,於傳送裝置10中,於跨及複數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狀態維持於電壓狀態SL之情形時,於第2個以後之單位間隔,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低位準電壓VL0。即,該低位準電壓VL0係經去加強之電壓。 如此,傳送裝置10於信號SIGA、SIGB、SIGC各者中,根據電壓之伴隨電壓狀態轉換之轉換量而設定轉換後之電壓。具體而言,傳送裝置10於電壓狀態轉換為高1歩階之狀態之情形時,將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電壓(例如中位準電壓VM0或高位準電壓VH0)更高1階之電壓。即,於該情形時,傳送裝置10設定1階段之正加強電壓。又,傳送裝置10於電壓狀態轉換為高2歩階之狀態之情形時,將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電壓(例如高位準電壓VH0)提高2階段之電壓。即,於該情形時,傳送裝置10設定2階段量之正加強電壓。又,傳送裝置10於電壓狀態轉換為低1歩階之狀態之情形時,將轉換後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電壓(例如中位準電壓VM0或低位準電壓VL0)更低1階之電壓。即,於該情形時,傳送裝置10設定1階段之負加強電壓。又,傳送裝置10於電壓狀態轉換為低2歩階之狀態之情形時,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電壓(例如低位準電壓VL0)降低2階段之電壓。即,於該情形時,傳送裝置10設定2階段量之負加強電壓。如此,傳送裝置10於信號SIGA、SIGB、SIGC各者中,根據電壓之轉換量,以與該轉換量成比例之方式設定加強電壓。 圖16A~16E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x”以外之符號時之通訊系統1之一動作例者,圖16A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x”之情形,圖16B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y”之情形,圖16C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y”之情形,圖16D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z”之情形,圖16E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z”之情形。於圖16A~16E各者中,(A)表示傳送裝置10之輸出端子ToutA、ToutB、ToutC之信號SIGA、SIGB、SIGC之波形,(B)表示接收裝置30之差分AB、BC、CA之波形。又,實線表示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波形,虛線表示不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波形。又,轉換前之信號SIGA之電壓係3個高位準電壓VH之任一者,但於該圖中,為了說明之方便起見,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為高位準電壓VH0。同樣地,將轉換前之信號SIGB之電壓設為低位準電壓VL0,將轉換前之信號SIGC之電壓設為中位準電壓VM0。 於符號自“+x”轉換為“-x”之情形時,如圖16A(A)所示,信號SIGA自高位準電壓VH0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2,信號SIGB自低位準電壓VL0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2,信號SIGC維持中位準電壓VM0。即,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降低2階段之低位準電壓VL2。又,由於信號SIGB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B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提高2階段之高位準電壓VH2。此時,如圖16A(B)所示,由於差分AB(SIGA-SIGB)之轉換量為約(-4ΔV),故轉換後之差分AB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4階段。又,由於差分BC (SIGB-SIGC)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轉換後之差分BC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2階段。又,由於差分CA(SIGC-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轉換後之差分CA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2階段。 又,於符號自“+x”轉換為“+y”之情形時,如圖16B(A)所示,信號SIGA自高位準電壓VH0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minus,信號SIGB自低位準電壓VL0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2,信號SIGC自中位準電壓VM0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1。即,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低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minus。又,由於信號SIGB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B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提高2階段之高位準電壓VH2。又,由於信號SIGC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C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更低1階之低位準電壓VL1。此時,如圖16B(B)所示,由於差分AB(SIGA-SIGB)之轉換量為約(-3ΔV),故轉換後之差分AB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3階段。又,由於差分BC(SIGB-SIGC)之轉換量為約(+3ΔV),故轉換後之差分BC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3階段。 又,於符號自“+x”轉換為“-y”之情形時,如圖16C(A)所示,信號SIGA自高位準電壓VH0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minus,信號SIGB維持於低位準電壓VL0,信號SIGC自中位準電壓VM0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1。即,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低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minus。又,由於信號SIGC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C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更高1階之高位準電壓VH1。此時,如圖16C(B)所示,由於差分AB(SIGA-SIGB)之轉換量為約(-ΔV),故轉換後之差分AB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1階。又,由於差分BC(SIGB-SIGC)之轉換量為約(-ΔV),故轉換後之差分BC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1階。又,由於差分CA (SIGC-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轉換後之差分CA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2階段。 又,於符號自“+x”轉換為“+z”之情形時,如圖16D(A)所示,信號SIGA自高位準電壓VH0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2,信號SIGB自低位準電壓VL0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plus,信號SIGC自中位準電壓VM0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1。即,由於信號SIGA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A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降低2階段之低位準電壓VL2。又,由於信號SIGB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B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高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plus。又,由於信號SIGC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C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高位準電壓VH0更高1階之高位準電壓VH1。此時,如圖16D(B)所示,由於差分AB(SIGA-SIGB)之轉換量為約(-3ΔV),故轉換後之差分AB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3階段。又,由於差分CA(SIGC-SIGA)之轉換量為約(+3ΔV),故轉換後之差分CA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3階段。 又,於符號自“+x”轉換為“-z”之情形時,如圖16E(A)所示,信號SIGA維持高位準電壓VH0,信號SIGB自低位準電壓VL0變化為中位準電壓VM1plus,信號SIGC自中位準電壓VM0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1。即,由於信號SIGB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B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中位準電壓VM0更高1階之中位準電壓VM1plus。又,由於信號SIGC之轉換量為約(-ΔV),故傳送裝置10將信號SIGC之電壓設定為較成為基準之低位準電壓VL0更低1階之低位準電壓VL1。此時,如圖16E(B)所示,由於差分AB(SIGA-SIGB)之轉換量為約(-ΔV),故轉換後之差分AB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1階。又,由於差分BC(SIGB-SIGC)之轉換量為約(+2ΔV),故轉換後之差分BC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提高2階段。又,由於差分CA(SIGC-SIGA)之轉換量為約(-ΔV),故轉換後之差分CA與不進行去加強動作之情形相比降低1階。 如此,於通訊系統1中,於信號SIGA、SIGB、SIGC各者中,根據電壓之轉換量設定加強電壓。即,傳送裝置10對信號SIGA、SIGB、SIGC各者(單端信號)進行去加強動作。其結果,於通訊系統1中,由於可針對信號SIGA、SIGB、SIGC各者提高波形品質,故可提高通訊性能。 又,於通訊系統1中,藉由如此對信號SIGA、SIGB、SIGC各者設定加強電壓,於差動信號即差分AB、BC、CA各者中亦根據電壓之轉換量設定加強電壓。其結果,於通訊系統1中,由於可針對差分AB、BC、CA各者提高波形品質,故可提高通訊性能。 圖17A、17B係顯示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信號SIGA與信號SIGB之差分AB、信號SIGB與信號SIGC之差分BC、信號SIGC與信號SIGA之差分CA之眼圖者。圖18A、18B係顯示不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信號SIGA與信號SIGB之差分AB、信號SIGB與信號SIGC之差分BC、信號SIGC與信號SIGA之差分CA之眼圖者。圖17A、18A係顯示無傳送路徑100時之傳送裝置10之輸出端子ToutA、ToutB、ToutC之眼圖,圖17B、18B係顯示有傳送路徑100時之接收裝置30之輸入端子TinA、TinB、TinC之眼圖。於通訊系統1中,如圖17B、18B所示,藉由進行去加強動作,可擴大眼開口,其結果,可提高通訊性能。 (比較例) 接著,與比較例進行對比,說明本實施形態之作用。比較例之通訊系統1R具備傳送裝置10R。傳送裝置10R係進行預加強動作者。傳送裝置10R具有:2個驅動器部29RA,其相互與輸出端子ToutA連接;2個驅動器部29RB,其相互與輸出端子ToutB連接;及2個驅動器部29RC,其相互與輸出端子ToutC連接。該傳送裝置10R例如藉由使2個驅動器部29RA一起動作,可將輸出阻抗設為約25[Ω],藉由使2個驅動器部29RB一起動作,可將輸出阻抗設為約25[Ω],藉由使2個驅動器部29RC一起動作,可將輸出阻抗設為約25[Ω]。傳送裝置10R以此方式降低輸出阻抗,而進行預加強動作。 圖19A~19E係顯示符號自“+x”轉換為“+x”以外之符號時之通訊系統1R之一動作例者。例如,如圖19A所示,於符號自“+x”轉換為“-x”之情形時,信號SIGA自高位準電壓VH0經過低於低位準電壓VL0之電壓而變化為低位準電壓VL,信號SIGB自低位準電壓VL0經過高於高位準電壓VH0之電壓而變化為高位準電壓VH,信號SIGC維持中位準電壓VM0。此時,於傳送裝置10R輸出符號“-x”之期間之前半期間(例如0.5 UI),2個驅動器部29RA一起動作,藉此輸出阻抗成為約25[Ω],藉由使2個驅動器部29RB一起動作,輸出阻抗成為約25[Ω],藉由使2個驅動器部29RC一起動作,輸出阻抗成為約25[Ω]。關於圖19B~19E所示之其他之符號轉換亦相同。另,於該例中,將前半期間之長度設為0.5 UI,但並非限定於此者,可取代其而為長於0.5 UI之期間。 如此,於比較例之通訊系統1R中,由於藉由將輸出阻抗設為約25[Ω]而進行預加強動作,故產生輸出阻抗與傳送路徑100之特性阻抗不一致之期間。因此,於通訊系統1R中,有波形品質降低、通訊性能降低之虞。又,於通訊系統1R中,由於輸出中位準電壓VM0時輸出阻抗過渡性變為約25[Ω],故戴維寧終端(Thevenin termination)之直流電流增多,其結果,導致該直流電流之消耗電力增加。又,於通訊系統1R中,由於設置2個驅動器部29RA、2個驅動器部29RB、及2個驅動器部29RC,故導致電路面積增大。 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1中,由於藉由變更設為接通狀態之電晶體91、94之數量,而進行去加強動作,故可將輸出阻抗維持為約50[Ω]。其結果,輸出阻抗與傳送路徑100之特性阻抗一致,故可提高波形品質,可提高通訊性能。又,於通訊系統1中,與比較例之通訊系統1R相比,由於可抑制戴維寧終端之直流電流,故可降低消耗電力。又,於通訊系統1中,由於各設置一個驅動器部29A、29B、29C,故與比較例之通訊系統1R相比,可減小電路面積。 [效果] 如上所述之本實施形態中,於信號SIGA、SIGB、SIGC各者中,由於根據電壓之轉換量設定加強電壓,故可針對信號SIGA、SIGB、SIGC各者提高波形品質,因此可提高通訊性能。 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藉由變更設為接通狀態之電晶體91、94之數量,一面將輸出阻抗維持為約50[Ω],一面設定加強電壓,故可提高通訊性能,且降低消耗電力。 [變化例]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輸出部26基於符號信號Tx1、Tx2、Tx3、符號信號D1、D2、D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SIGA、SIGB、SIGC,但並非限定於此者。於以下,對本變化例之傳送裝置10A詳細地進行說明。 圖20係顯示傳送裝置10A之傳送部20A之一構成例者。傳送部20A具有:傳送符號產生部22A與輸出部26A。傳送符號產生部22A係基於轉換信號TxF9、TxR9、TxP9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符號信號Tx1、Tx2、Tx3者。輸出部26A係基於符號信號Tx1、Tx2、Tx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SIGA、SIGB、SIGC者。 圖21係顯示輸出部26A之一構成例者。輸出部26A具有:驅動器控制部27N、與正反器17A、17B、17C。驅動器控制部27N係基於當前符號NS之符號信號Tx1、Tx2、Tx3、及時脈信號TxCK而產生信號MAINAN、SUBAN、MAINBN、SUBBN、MAINCN、SUBCN者。正反器17A係使信號MAINAN、SUBAN延遲時脈信號TxCK之1時脈並作為信號MAINAD、SUBAD而分別輸出者。正反器17B係使信號MAINBN、SUBBN延遲時脈信號TxCK之1時脈並作為信號MAINBD、SUBBD而分別輸出者。正反器17C係使信號MAINCN、SUBCN延遲時脈信號TxCK之1時脈並作為信號MAINCD、SUBCD而分別輸出者。 即便如此構成,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情形相同之效果。 [變化例2]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傳送裝置10進行去加強動作,但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進行預加強動作。圖22係顯示3個電壓狀態SH、SM、SL者。電壓狀態SH係對應於3個高位準電壓VH(VH0、VH1、VH2)之狀態,電壓狀態SM係對應於3個中位準電壓VM(VM0、VM1plus、VM1minus)之狀態,電壓狀態SL係對應於3個低位準電壓VL(VM0、VL1、VL2)之狀態。高位準電壓VH0係不施加預加強時之高位準電壓,中位準電壓VM0係不施加預加強時之中位準電壓,低位準電壓VL0係不施加預加強時之低位準電壓。即便如此構成,亦可獲得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情形相同之效果。 [變化例3] 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於信號SIGA、SIGB、SIGC各者中,設置3個電壓狀態SH、SM、SL,但並非限定於此者。本技術可應用於使用3個以上之複數個電壓狀態而傳送資料之通訊系統。 圖23係顯示本變化例之通訊系統所使用之n個電壓狀態S(1)~S(n)者。各電壓狀態S對應於n個電壓。具體而言,例如電壓狀態S(1)對應於n個電壓V(1)0
、V(1)1
、V(1)2
、……、V(1)n-1
。電壓狀態S(2)對應於n個電壓V(2)(n-1)×0.5minus
、……、V(2)1minus
、V(2)0
、V(2)1plus
、……、V(2)(n-1)×0.5plus
。電壓狀態S(n-1)對應於n個電壓V(n-1)(n-1)×0.5minus
、……、V(n-1)1minus
、V(n-1)0
、V(n-1)1plus
、……、V(n-1)(n-1)×0.5plus
。電壓狀態S(n)對應於n個電壓V(n)0
、V(n)1
、V(n)2
、……、V(n)n-1
。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使用3個信號SIGA、SIGB、SIGC傳遞資料,但並非限定於此者。可使用2個以下或4個以上之信號傳遞資料。 [其他之變化例] 又,可將該等變化例中之2個以上加以組合。 <2.應用例> 接著,對上述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中說明之通訊系統之應用例進行說明。 (應用例1) 圖24係顯示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通訊系統之智慧型手機300(多功能行動電話)之外觀者。於該智慧型手機300搭載有各種器件,且對該等器件之間進行資料之交換之通訊系統,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圖25係顯示用於智慧型手機300之應用處理器310之一構成例者。應用處理器310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311、記憶體控制部312、電源控制部313、外部介面314、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圖形處理單元)315、媒體處理部316、顯示器控制部317、及MIPI(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行動產業處理器介面)介面318。CPU311、記憶體控制部312、電源控制部313、外部介面314、GPU315、媒體處理部316、顯示器控制部317於該例中與系統匯流排319連接,且可經由該系統匯流排319相互進行資料之交換。 CPU311係根據程式而處理以智慧型手機300操作之各種資訊者。記憶體控制部312係控制CPU311進行資訊處理時所使用之記憶體501者。電源控制部313係控制智慧型手機300之電源者。 外部介面314係用以與外部器件通訊之介面,於該例中,與無線通訊部502及影像感測器410連接。無線通訊部502係與行動電話之基地台進行無線通訊者,例如包含基頻部、或RF(Radio Frequency:射頻)前端部等而構成。影像感測器410係取得圖像者,例如包含CMOS感測器而構成。 GPU315係進行圖像處理者。媒體處理部316係處理聲音、或文字、或圖形等資訊者。顯示器控制部317係經由MIPI介面318,而控制顯示器504者。MIPI介面318係將圖像信號傳送至顯示器504者。作為圖像信號,例如可使用YUV格式或RGB格式等信號。MIPI介面318例如基於自包含晶體振盪器之振盪電路330供給之基準時脈而動作。對該MIPI介面381與顯示器504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通訊系統。 圖26係顯示影像感測器410之一構成例者。影像感測器410具有:感測器部411、ISP(Image Signal Processor:影像信號處理器)412、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聯合圖像專家群)編碼器413、CPU414、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415、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416、電源控制部417、I2
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內置積體電路)介面418、及MIPI介面419。該等各區塊於該例中與系統匯流排420連接,且可經由該系統匯流排420相互進行資料之交換。 感測器部411係取得圖像者,例如藉由CMOS感測器構成。ISP412係對感測器部411所取得之圖像進行特定之處理者。JPEG編碼器413係對經ISP412處理之圖像進行編碼而產生JPEG格式之圖像者。CPU414係根據程式而控制影像感測器410之各區塊者。RAM415係CPU414進行資訊處理時所使用之記憶體。ROM416係記憶CPU414中執行之程式及藉由校正而獲得之設定值等者。電源控制部417係控制影像感測器410之電源者。I2
C介面418係自應用程式處理器310接收控制信號者。又,雖未圖示,但影像感測器410除了自應用程式處理器310接收控制信號以外,亦可接收時脈信號。具體而言,影像感測器410係以可基於各種頻率之時脈信號而動作之方式構成。MIPI介面419係將圖像信號傳送至應用程式處理器310者。作為圖像信號,例如可使用YUV格式或RGB格式等之信號。MIPI介面419例如基於自包含晶體振盪器之振盪電路430供給之基準時脈而動作。對該MIPI介面419與應用處理器310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應用例2) 圖27係顯示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之車輛控制系統600之一構成例者。車輛控制系統600係控制汽車、電動汽車、油電混合汽車、機車等之動作者。該車輛控制系統600具有: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620、電池控制單元63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64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0、及整合控制單元660。該等單元經由通訊網路690相互連接。通訊網路690例如可使用依據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區域網路)、LIN(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區域互連網路)、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FlexRay(註冊商標)等任意規格之網路。各單元例如包含微電腦、記憶部、驅動控制對象裝置之驅動電路、通訊I/F等而構成。 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0係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相關之裝置之動作者。於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0連接有車輛狀態檢測部611。車輛狀態檢測部611係檢測車輛之狀態者,包含例如陀螺儀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檢測加速踏板或煞車踏板之操作量及轉向角度等之感測器等而構成。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0基於藉由車輛狀態檢測部611檢測出之資訊,控制與車輛之驅動系統相關之裝置的動作。對該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0與車輛狀態檢測部611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車體系統控制單元620係控制無鍵盤輸入系統、電動車窗裝置、各種燈等車輛所配備之各種裝置的動作者。 電池控制單元630係控制電池631者。於電池控制單元630連接有電池631。電池631係向驅動用馬達供給電力者,包含例如2次電池、冷卻裝置等而構成。電池控制單元630自電池631取得溫度、輸出電壓、電池剩餘量等資訊,基於該等資訊,控制電池631之冷卻裝置等。對該電池控制單元630與電池631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車外資訊檢測單元640係檢測車輛之外部資訊者。於車輛外部資訊檢測單元640連接有攝像部641及車外資訊檢測部642。攝像部641係拍攝車外之圖像者,包含例如ToF(Time of Flight:飛行時間)相機、立體相機、單眼相機、紅外線相機等而構成。車外資訊檢測部642係檢測車外之資訊者,包含例如檢測天候或氣象之感測器、及檢測車輛周邊之其他車輛、障礙物、行人等之感測器等而構成。車外資訊檢測單元640基於藉由攝像部641獲得之圖像、及藉由車外資訊檢測部642檢測出之資訊,辨識例如天候或氣象、路面狀況等,而進行車輛周邊之其他車輛、障礙物、行人、標誌及路面上之文字等之物體檢測,或檢測該等與車輛之間之距離。對該車外資訊檢測單元640與攝像部641及車外資訊檢測部642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0係檢測車輛之內部資訊者。於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0連接有駕駛者狀態檢測部65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651係檢測駕駛者之狀態者,包含例如相機、生物體感測器、麥克風等而構成。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0基於藉由駕駛者狀態檢測部651檢測出之資訊,監控例如駕駛者之疲勞程度、駕駛者之精神集中程度、駕駛者是否打瞌睡等。對該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0與駕駛者狀態檢測部651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整合控制單元660係控制車輛控制系統600之動作者。於整合控制單元660,連接有操作部661、顯示部662、及儀錶板663。操作部661係供搭乘者操作者,包含例如觸控面板、各種按鈕及開關等而構成。顯示部662係顯示圖像者,例如使用液晶顯示面板等而構成。儀錶板663係顯示車輛之狀態者,包含車速表等儀錶類及各種警告燈等而構成。對該整合控制單元660與操作部661、顯示部662、及儀錶板663之間之通訊系統,例如應用上述實施形態等之通訊系統。 以上,舉出實施形態及變化例,以及對電子機器之應用例而說明本技術,但本技術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形態等,而可有各種變化。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等,基於當前符號NS及前一個符號DS而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位準,但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代替此,而例如基於當前符號NS、前一個符號DS、及進而前一個符號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位準。於該情形時,傳送裝置如所謂之3分接頭FIR濾波器般動作而進行去加強動作。另,並非限定於此者,亦可基於包含當前符號NS之4個以上之符號而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位準。 另,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效果僅為例示而非限定者,亦可為其他效果。 另,本技術可設為如下之構成。 (1)一種傳送裝置,其具備:驅動器部,其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及 控制部,其藉由設定與上述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上述驅動器部進行加強。 (2)如上述(1)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包含:第1電壓狀態、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1電壓狀態與上述第2電壓狀態之間之第3電壓狀態;且 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2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大於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3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 (3)如上述(2)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驅動器部具有: 第1驅動器部,其將第1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 第2驅動器部,其將第2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及 第3驅動器部,其將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且 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互不相同。 (4)如上述(3)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資料信號表示符號之序列,且 上述控制部根據上述符號之序列,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5)如上述(4)之傳送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產生部,其基於表示符號之轉換之轉換信號,而產生表示符號之第1符號信號、與上述第1符號信號所表示之符號之前一個之符號的第2符號信號;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第1符號信號及上述第2符號信號,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6)如上述(5)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第1驅動器部、上述第2驅動器部、及上述第3驅動器部基於上述第1符號信號,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 (7)如上述(4)之傳送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產生部,其基於表示符號之轉換之轉換信號而產生表示符號之符號信號;且 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符號信號所表示之符號之序列,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8)如上述(3)至(7)中任一項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第1驅動器部具有: 第1電路,其設置於第1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 第2電路,其設置於第2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且 上述控制部藉由設定上述第1電路之阻抗、與上述第2電路之阻抗的阻抗比,而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9)如上述技術方案(8)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控制部以上述第1電路之阻抗及上述第2電路之阻抗的並聯阻抗為一定之方式設定上述阻抗比。 (10)如上述(8)或(9)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第1電路具有:複數個第1子電路,其各自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之第1電阻元件及第1電晶體;且 上述第2電路具有:複數個第2子電路,其各自包含設置於上述第2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之第2電阻元件及第2電晶體;且 上述控制部設定上述第1電路之複數個第1電晶體中之設為接通狀態之第1電晶體之數量,且設定上述第2電路之複數個第2電晶體中之設為接通狀態之第2電晶體之數量,藉此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11)如上述(10)之傳送裝置,其中 將上述複數個第1子電路分群為複數個第1群, 將上述複數個第2子電路分群為複數個第2群,且 上述控制部以上述第1群單位接通斷開上述第1電路之複數個第1電晶體,以上述第2群單位接通斷開上述第2電路之複數個第2電晶體,藉此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12)如上述(11)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複數個第1群包含第1子群、與第2子群,且 屬於上述第1子群之上述第1子電路之數量與屬於上述第2子群之上述第1子電路之數量不同。 (13)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項之傳送裝置,其中 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可設定為互不相同且與上述特定數量同數之電壓。 (14)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加強係去加強。 (15)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項之傳送裝置,其中 上述加強係預加強。 (16)一種傳送方法,其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 藉由設定與上述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進行加強。 (17)一種通訊系統,其具備: 傳送裝置;及 接收裝置;且 上述傳送裝置具有: 驅動器部,其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及 控制部,其藉由設定與上述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上述驅動器部進行加強。 本申請案主張向日本特許廳於2016年2月22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6-031222號之優先權,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之方式併入本文中。 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則根據設計上之必要條件及其他必要原因,當可想出各種修正、組合、子組合、及變更,但應理解該等皆包含於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及與其均等之範圍內。
1‧‧‧通訊系統10‧‧‧傳送裝置11‧‧‧時脈產生部12‧‧‧處理部17A‧‧‧F/F(正反器)17B‧‧‧F/F(正反器)17C‧‧‧F/F(正反器)20‧‧‧傳送部20A‧‧‧傳送部21F‧‧‧串列化器21R‧‧‧串列化器21P‧‧‧串列化器22‧‧‧傳送符號產生部22A‧‧‧傳送符號產生部23‧‧‧信號產生部24‧‧‧F/F(正反器)26‧‧‧輸出部26A‧‧‧輸出部27D‧‧‧驅動器控制部27N‧‧‧驅動器控制部28A‧‧‧加強控制部28B‧‧‧加強控制部28C‧‧‧加強控制部29A‧‧‧驅動器部29B‧‧‧驅動器部29C‧‧‧驅動器部30‧‧‧接受裝置32‧‧‧處理部40‧‧‧接收部41A‧‧‧電阻元件41B‧‧‧電阻元件41C‧‧‧電阻元件42A‧‧‧開關42B‧‧‧開關42C‧‧‧開關43A‧‧‧放大器43B‧‧‧放大器43C‧‧‧放大器44‧‧‧時脈產生部45‧‧‧F/F(正反器)46‧‧‧F/F(正反器)47‧‧‧信號產生部91‧‧‧電晶體92‧‧‧電阻元件93‧‧‧電阻元件94‧‧‧電晶體110A‧‧‧線路110B‧‧‧線路110C‧‧‧線路300‧‧‧智慧型手機310‧‧‧應用處理器311‧‧‧CPU312‧‧‧記憶體控制部313‧‧‧電源控制部314‧‧‧外部介面315‧‧‧GPU316‧‧‧媒體處理部317‧‧‧顯示器控制部318‧‧‧MIPI介面319‧‧‧系統匯流排330‧‧‧振盪電路410‧‧‧影像感測器411‧‧‧感測器部412‧‧‧ISP413‧‧‧JPEG編碼器414‧‧‧CPU415‧‧‧RAM416‧‧‧ROM417‧‧‧電源控制部418‧‧‧I2C介面419‧‧‧MIPI介面420‧‧‧系統匯流排430‧‧‧振盪電路501‧‧‧記憶體502‧‧‧無線通訊部504‧‧‧顯示器600‧‧‧車輛控制系統610‧‧‧驅動系統控制單元611‧‧‧車輛狀態檢測部620‧‧‧車體系統控制單元630‧‧‧電池控制單元631‧‧‧電池640‧‧‧車外資訊檢測單元641‧‧‧攝像部642‧‧‧車外資訊檢測部650‧‧‧車內資訊檢測單元651‧‧‧駕駛者狀態檢測部660‧‧‧整合控制單元661‧‧‧操作部662‧‧‧顯示部663‧‧‧儀錶板690‧‧‧通訊網路AB‧‧‧差分BC‧‧‧差分CA‧‧‧差分D1~D3‧‧‧符號信號DA0‧‧‧電路DA01~DA0M‧‧‧電路DA1‧‧‧電路DA11
~DA1M‧‧‧電路DB0‧‧‧電路DB01~DB0N‧‧‧電路DB1‧‧‧電路DB11~DB1N‧‧‧電路DNAA0‧‧‧信號DNAA1‧‧‧信號DNAB0‧‧‧信號DNAB1‧‧‧信號DNBA0‧‧‧信號DNBA1‧‧‧信號DNBB0‧‧‧信號DNBB1‧‧‧信號DNCA0‧‧‧信號DNCA1‧‧‧信號DNCB0‧‧‧信號DNCB1‧‧‧信號DS‧‧‧前一個符號Iin‧‧‧電流MAINAN‧‧‧信號MAINAD‧‧‧信號MAINBN‧‧‧信號MAINBD‧‧‧信號MAINCN‧‧‧信號MAINCD‧‧‧信號NS‧‧‧當前符號RxCK‧‧‧時脈信號RxF‧‧‧轉換信號RxP‧‧‧轉換信號RxR‧‧‧轉換信號S(1)‧‧‧電壓狀態S(2)‧‧‧電壓狀態SIGA‧‧‧信號SIGB‧‧‧信號SIGC‧‧‧信號SH‧‧‧電壓狀態SL‧‧‧電壓狀態SM‧‧‧電壓狀態S(n)‧‧‧電壓狀態S(n-1) ‧‧‧電壓狀態SUBAN‧‧‧信號SUBAD‧‧‧信號SUBBN‧‧‧信號SUBBD‧‧‧信號SUBCN‧‧‧信號SUBCD‧‧‧信號TinA‧‧‧輸入端子TinB‧‧‧輸入端子TinC‧‧‧輸入端子ToutA‧‧‧輸出端子ToutB‧‧‧輸出端子ToutC‧‧‧輸出端子Tx1‧‧‧符號信號Tx2‧‧‧符號信號Tx3 ‧‧‧符號信號TxCK‧‧‧時脈信號TxF0~TxF6‧‧‧轉換信號TxF9‧‧‧轉換信號TxP0~TxP6‧‧‧轉換信號TxP9‧‧‧轉換信號TxR0~TxR6‧‧‧轉換信號TxR9‧‧‧轉換信號UA0‧‧‧電路UA01~UA0M‧‧‧電路UA1‧‧‧電路UA11~UA1M‧‧‧電路UB0‧‧‧電路UB01~UB0N‧‧‧電路UB1‧‧‧電路UB11~UB1N‧‧‧電路UI‧‧‧單位間隔UPAA0‧‧‧信號UPAA1‧‧‧信號UPAB0 ‧‧‧信號UP‧‧‧信號UPBA0‧‧‧信號UPBA1‧‧‧信號UPBB0‧‧‧信號UPBB1‧‧‧信號UPCA0‧‧‧信號UPCA1‧‧‧信號UPCB0‧‧‧信號UPCB1‧‧‧信號V1‧‧‧電壓V(1)0‧‧‧電壓V(1)1‧‧‧電壓V(1)2‧‧‧電壓V(1)n-1‧‧‧電壓V(2)0‧‧‧電壓V(2)1plus‧‧‧電壓V(2)1minus‧‧‧電壓V(2)(n-1)×0.5minus‧‧‧電壓V(n)0‧‧‧電壓V(n)1‧‧‧電壓V(n)2‧‧‧電壓V(n)n-1‧‧‧電壓V(n-1)0‧‧‧電壓V(n-1)1plus‧‧‧電壓V(n-1)1minus‧‧‧電壓V(n-1)(n-1)×0.5minus‧‧‧電壓VH0‧‧‧高位準電壓VH1‧‧‧高位準電壓VH2‧‧‧高位準電壓VL0‧‧‧低位準電壓VL1‧‧‧低位準電壓VL2‧‧‧低位準電壓VM0‧‧‧中位準電壓VM1minus‧‧‧中位準電壓VM1plus‧‧‧中位準電壓+x‧‧‧符號-x ‧‧‧符號+y‧‧‧符號-y‧‧‧符號+z‧‧‧符號-z‧‧‧符號0.5 UI‧‧‧一半單位間隔ΔV‧‧‧電壓差-ΔV‧‧‧電壓差2ΔV‧‧‧電壓差-2ΔV‧‧‧電壓差
圖1係顯示本揭示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所收發之信號之電壓狀態之說明圖。 圖3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所收發之信號之電壓狀態之另一說明圖。 圖4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所收發之符號之轉換之說明圖。 圖5係顯示圖1所示之傳送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6係顯示圖5所示之傳送符號產生部之一動作例之表。 圖7係顯示圖5所示之輸出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8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9係顯示圖7所示之加強控制部之一動作例之表。 圖10A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0B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0C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1A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1B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1C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2A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2B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2C係顯示圖7所示之驅動器部之另一動作例之說明圖。 圖13係顯示圖1所示之接收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4係顯示圖13所示之接收部之接收動作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5A係顯示圖7所示之傳送部之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5B係顯示圖7所示之傳送部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5C係顯示圖7所示之傳送部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6A(A)、(B)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之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6B(A)、(B)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6C(A)、(B)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6D(A)、(B)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6E(A)、(B)係顯示圖1所示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7A係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無傳送路徑時之信號之一例的眼圖。 圖17B係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通過傳送路徑後之信號之一例的眼圖。 圖18A係不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無傳送路徑時之信號之一例的眼圖。 圖18B係不進行去加強動作時之通過傳送路徑後之信號之一例的眼圖。 圖19A係顯示比較例之通訊系統之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9B係顯示比較例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9C係顯示比較例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9D係顯示比較例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19E係顯示比較例之通訊系統之另一動作例之時序波形圖。 圖20係顯示變化例之傳送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1係顯示圖20所示之輸出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2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通訊系統所收發之信號之電壓狀態之說明圖。 圖23係顯示其他變化例之通訊系統所收發之信號之電壓狀態之說明圖。 圖24係顯示應用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之智慧型手機之外觀構成之立體圖。 圖25係顯示應用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之應用處理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6係顯示應用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之影像感測器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7係顯示應用一實施形態之通訊系統之車輛控制系統之一構成例之方塊圖。
29A‧‧‧驅動器部
DA0‧‧‧電路
DA1‧‧‧電路
DB0‧‧‧電路
DB1‧‧‧電路
SIGA‧‧‧信號
ToutA‧‧‧輸出端子
UA0‧‧‧電路
UA1‧‧‧電路
UB0‧‧‧電路
UB1‧‧‧電路
VM1plus‧‧‧中位準電壓
Claims (14)
- 一種傳送裝置,其具備:時脈產生部,其產生時脈信號;處理部,其藉由進行特定之處理而產生轉換信號;及傳送部,其基於上述轉換信號及上述時脈信號而產生資料信號,且上述傳送部包含輸出部,該輸出部包括:驅動器部,其構成為: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上述資料信號,且可設定各電壓狀態之電壓,其中上述特定數量之上述電壓狀態包含:第1電壓狀態、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1電壓狀態與上述第2電壓狀態之間之第3電壓狀態;及控制部,其藉由設定與上述特定數量之上述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使上述驅動器部進行加強;其中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2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大於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3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1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驅動器部具有:第1驅動器部,其將第1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第2驅動器部,其將第2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及第3驅動器部,其將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選擇性地設定為上述第1 電壓狀態、上述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3電壓狀態中之任一者;且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互不相同。
- 如請求項2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資料信號表示符號之序列,且上述控制部根據上述符號之序列,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3之傳送裝置,其進而具備:信號產生部,其基於表示符號之轉換之轉換信號,而產生表示符號之第1符號信號、與上述第1符號信號所表示之符號之前一個符號的第2符號信號;且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第1符號信號及上述第2符號信號,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4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第1驅動器部、上述第2驅動器部、及上述第3驅動器部基於上述第1符號信號,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電壓狀態。
- 如請求項3之傳送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產生部,其基於表示符號之轉換之轉換信號而產生表示符號之符號信號;且上述控制部基於上述符號信號所表示之符號之序列,分別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上述第2輸出端子、及上述第3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2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第1驅動器部具有:第1電路,其設置於第1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第2電路,其設置於第2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且上述控制部藉由設定上述第1電路之阻抗、與上述第2電路之阻抗的阻抗比,而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7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控制部以上述第1電路之阻抗及上述第2電路之阻抗的並聯阻抗為一定之方式設定上述阻抗比。
- 如請求項7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第1電路具有:複數個第1子電路,其各自包含設置於上述第1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之第1電阻元件及第1電晶體;且上述第2電路具有:複數個第2子電路,其各自包含設置於上述第2電源至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路徑上之第2電阻元件及第2電晶體;且上述控制部設定上述第1電路之上述第1電晶體中之設為接通狀態之第1電晶體之數量,且設定上述第2電路之上述第2電晶體中之設為接通狀 態之第2電晶體之數量,藉此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
- 如請求項9之傳送裝置,其中將上述複數個第1子電路分群為複數個第1群,將上述複數個第2子電路分群為複數個第2群,且上述控制部以上述第1群單位接通斷開上述第1電路之上述第1電晶體,及以上述第2群單位接通斷開上述第2電路之上述第2電晶體,藉此設定上述第1輸出端子之上述加強電壓;其中上述複數個第1群包含第1子群、與第2子群,且屬於上述第1子群之上述第1子電路之數量與屬於上述第2子群之上述第1子電路之數量不同。
- 如請求項1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各電壓狀態之上述電壓可設定為互不相同且與上述特定數量同數之電壓。
- 如請求項1之傳送裝置,其中上述加強係去加強或預加強。
- 一種傳送方法,其具備:產生時脈信號;藉由進行特定之處理而產生轉換信號;基於上述轉換信號及上述時脈信號而產生資料信號; 使用3個以上之特定數量之電壓狀態傳送上述資料信號,其中上述特定數量之上述電壓狀態包含:第1電壓狀態、第2電壓狀態、及上述第1電壓狀態與上述第2電壓狀態之間之第3電壓狀態;且藉由設定與上述特定數量之上述電壓狀態間之轉換相應之加強電壓而進行加強,其中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2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大於自上述第1電壓狀態轉換為上述第3電壓狀態時之上述加強電壓。
- 一種通訊系統,其具備: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傳送裝置;及接收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31222 | 2016-02-22 | ||
JP??2016-031222 | 2016-02-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733279A TW201733279A (zh) | 2017-09-16 |
TWI722090B true TWI722090B (zh) | 2021-03-21 |
Family
ID=59686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00925A TWI722090B (zh) | 2016-02-22 | 2017-01-12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10693685B2 (zh) |
EP (1) | EP3422649B1 (zh) |
JP (2) | JP6950674B2 (zh) |
KR (1) | KR102612111B1 (zh) |
CN (2) | CN108702341B (zh) |
SG (1) | SG11201806229UA (zh) |
TW (1) | TWI722090B (zh) |
WO (1) | WO20171455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22090B (zh) * | 2016-02-22 | 2021-03-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US10419246B2 (en) | 2016-08-31 | 2019-09-1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PHY training pattern for adaptive equalization, adaptive edge tracking and delay calibration |
CN114553368B (zh) | 2017-03-22 | 2024-05-17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在通信或广播系统中使用harq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
KR102422140B1 (ko) * | 2017-11-07 | 2022-07-1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하이브리드 자동차 및 그를 위한 주행 모드 제어 방법 |
US10298381B1 (en) | 2018-04-30 | 2019-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hase clock data recovery with adaptive tracking for a multi-wire, multi-phase interface |
US10333690B1 (en) | 2018-05-04 | 2019-06-2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alibration pattern and duty-cycle distortion correction for clock data recovery in a multi-wire, multi-phase interfac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1257A1 (en) * | 2013-08-08 | 2015-02-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hase signal transition alignment |
WO2015146511A1 (ja) * | 2014-03-25 | 2015-10-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WO2015182047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unit, reception uni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60861B2 (ja) | 1993-03-02 | 2003-01-07 | 株式会社ソニー木原研究所 | シリアルディジタルデータの伝送方法及び伝送装置 |
JP3573701B2 (ja) * | 2000-09-14 | 2004-10-06 |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出力バッファ回路 |
JP2003309461A (ja) * | 2002-04-15 | 2003-10-31 | Nec Electronics Corp | 出力バッファ回路 |
JP2005012586A (ja) * | 2003-06-20 | 2005-01-13 | Nec Electronics Corp | データ転送装置 |
US7233165B2 (en) * | 2005-03-31 | 2007-06-19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High speed driver for serial communications |
JP5017903B2 (ja) * | 2006-03-30 | 2012-09-0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プリエンファシス調整方式及び方法 |
US7375573B2 (en) * | 2006-05-25 | 2008-05-20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De-emphasis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upling digital signals through capacitively loaded lines |
US9231790B2 (en) * | 2007-03-02 | 2016-01-0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hase phase and polarity encoded serial interface |
US8064535B2 (en) | 2007-03-02 | 2011-1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hree phase and polarity encoded serial interface |
JP2009077099A (ja) | 2007-09-20 | 2009-04-09 | Panasonic Corp | 信号送信機、信号受信機及び多重差動伝送システム |
JP2011142382A (ja) | 2010-01-05 | 2011-07-21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プリエンファシス機能を含む出力回路と半導体装置 |
JP2012049784A (ja) * | 2010-08-26 | 2012-03-08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出力バッファ回路及び半導体装置 |
US8446168B2 (en) * | 2010-12-14 | 2013-05-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e-emphasis technique for on-chip voltage-driven single-ended-termination drivers |
US8415986B2 (en) * | 2010-12-28 | 2013-04-09 |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 Voltage-mode driver with pre-emphasis |
US8669792B2 (en) * | 2011-09-02 | 2014-03-11 | Kool Chip, Inc. | Voltage mode driver using pre-emphasis and de-emphasis signals |
CN102545884B (zh) * | 2012-02-17 | 2014-04-16 | 无锡芯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带有高效能预加重均衡的电压型数据发送器 |
US20140112401A1 (en) * | 2012-06-15 | 2014-04-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3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an n-phase polarity data communications link |
US9325543B2 (en) | 2012-11-11 | 2016-04-26 | Ethertronics, Inc. | Multi-mode active circuit control and activation system |
CN202998056U (zh) * | 2012-12-11 | 2013-06-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预加重装置 |
US9065399B2 (en) * | 2013-06-14 | 2015-06-23 | Altera Corporation | Programmable high-speed voltage-mode differential driver |
KR101919625B1 (ko) * | 2013-08-23 | 2018-11-19 | 매그나칩 반도체 유한회사 | 전류제어 모드 dc-dc 컨버터 |
US9041439B2 (en) * | 2013-08-30 | 2015-05-2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Transmitter having voltage driver and current driver |
JP6295559B2 (ja) | 2013-09-13 | 2018-03-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信号送信装置、信号受信装置及び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
TWI538417B (zh) * | 2014-05-05 | 2016-06-11 | 創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電壓模式信號發射器 |
US9148198B1 (en) * | 2014-05-21 | 2015-09-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rogrammable pre-emphasis circuit for MIPI C-PHY |
US9473291B2 (en) * | 2014-07-08 | 2016-10-18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switching jitter |
KR102221788B1 (ko) * | 2014-07-14 | 2021-03-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으로 동작하는 디스플레이 구동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
CN106028905B (zh) | 2014-08-01 | 2018-06-12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控制装置以及内窥镜系统 |
CN104678311B (zh) * | 2015-01-29 | 2017-10-20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动力电压状态的检测装置 |
KR20160121224A (ko) | 2015-04-10 | 2016-10-19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 통신을 위한 전송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인터페이스 회로 및 시스템 |
US9470566B1 (en) | 2015-04-14 | 2016-10-18 | Onicon, Inc. | Transducer mounted between two spaced-apart interior surfaces of a cavity in the wall of a flow tube |
KR20170025868A (ko) * | 2015-08-31 | 2017-03-08 |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 고속 통신을 위한 전송 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인터페이스 회로 및 시스템 |
TWI748976B (zh) * | 2016-02-02 | 2021-12-1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發送裝置及通信系統 |
TWI722090B (zh) * | 2016-02-22 | 2021-03-21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TW202337178A (zh) * | 2016-03-01 | 2023-09-16 |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 發送裝置、發送方法及通信系統 |
JP6780296B2 (ja) * | 2016-05-31 | 2020-11-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9479039B (zh) * | 2016-07-26 | 2022-01-04 |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US10763901B2 (en) * | 2016-12-14 | 2020-09-01 |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de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
2017
- 2017-01-12 TW TW106100925A patent/TWI722090B/zh active
- 2017-01-18 CN CN201780011618.XA patent/CN108702341B/zh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WO PCT/JP2017/001545 patent/WO201714558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1-18 SG SG11201806229UA patent/SG11201806229UA/en unknown
- 2017-01-18 KR KR1020187020839A patent/KR1026121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1-18 JP JP2018501048A patent/JP6950674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EP EP17756027.3A patent/EP3422649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US US16/074,260 patent/US1069368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1-18 CN CN202111307017.8A patent/CN114006796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2 US US16/890,262 patent/US11218344B2/en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9-16 JP JP2021150997A patent/JP7259904B2/ja active Active
- 2021-12-01 US US17/539,905 patent/US1175042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21257A1 (en) * | 2013-08-08 | 2015-02-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N-phase signal transition alignment |
WO2015146511A1 (ja) * | 2014-03-25 | 2015-10-0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WO2015182047A1 (en) * | 2014-05-30 | 2015-12-03 | Sony Corporation | Transmission unit, reception uni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422649B1 (en) | 2020-05-13 |
US10693685B2 (en) | 2020-06-23 |
JP6950674B2 (ja) | 2021-10-13 |
US20200304346A1 (en) | 2020-09-24 |
CN108702341A (zh) | 2018-10-23 |
JP7259904B2 (ja) | 2023-04-18 |
KR20180117599A (ko) | 2018-10-29 |
SG11201806229UA (en) | 2018-08-30 |
KR102612111B1 (ko) | 2023-12-11 |
EP3422649A4 (en) | 2019-01-16 |
CN108702341B (zh) | 2021-11-23 |
TW201733279A (zh) | 2017-09-16 |
WO2017145585A1 (ja) | 2017-08-31 |
US20190386855A1 (en) | 2019-12-19 |
CN114006796B (zh) | 2024-04-05 |
US11218344B2 (en) | 2022-01-04 |
JP2021185721A (ja) | 2021-12-09 |
EP3422649A1 (en) | 2019-01-02 |
CN114006796A (zh) | 2022-02-01 |
JPWO2017145585A1 (ja) | 2019-01-24 |
US20220191068A1 (en) | 2022-06-16 |
US11750421B2 (en) | 2023-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22090B (zh) | 傳送裝置、傳送方法及通訊系統 | |
TWI787166B (zh) | 信號之發送裝置、信號之發送方法及通信系統 | |
TWI748976B (zh) | 發送裝置及通信系統 | |
WO2017159074A1 (ja)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
CN108476182B (zh) | 发送装置、发送方法和通信系统 | |
JP7416779B2 (ja) |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