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491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491B
TWI710491B TW108133742A TW108133742A TWI710491B TW I710491 B TWI710491 B TW I710491B TW 108133742 A TW108133742 A TW 108133742A TW 108133742 A TW108133742 A TW 108133742A TW I710491 B TWI710491 B TW I71049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box
vehicle
view
plan
mounting bracke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3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3874A (zh
Inventor
辻村幸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3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3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4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49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儲物箱10、座部9、包含一對後框架6及安裝托架65之車體框架2、及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後框架6之外側之後側蓋32。儲物箱10包含:凸緣部44,其自包圍儲物空間S1之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突出;及安裝部61,其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且置於安裝托架65之上。後側蓋32包含:上端部71,其於俯視下與凸緣部44重疊;及缺口72,其上下貫通上端部71,於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且於俯視下配置有安裝部61。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JP 2012144131 A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儲物箱,其藉由座部而開閉;及後框架,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之外側。儲物箱之寬度係隨著靠近儲物箱之底而階段性減少。儲物箱之側壁部之上部配置於較儲物箱之側壁部之下部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側壁部之階部自側壁部之下部之上端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延伸至側壁部之上部之下端部。側壁部之階部於俯視下與後框架重疊,且置於後框架之上。
JP 2009154849 A亦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儲物箱,其藉由座部而開閉;後框架,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之外側;及外蓋,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及後框架之外側。
儲物箱包含自儲物箱之上端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之凸緣。儲物箱之凸緣置於自後框架向上方突出之支撐架之上。於JP 2009154849 A之圖5中示出了儲物箱之凸緣係上下方向上較薄之板狀,且支撐架配置於儲物箱之側方。於JP 2009154849 A之圖1中,示出了後框架及支撐架於車輛側視下與儲物箱重疊。
於JP 2012144131 A中記載之速克達中,為了使後框架支持儲物箱之側壁部,而使儲物箱之側壁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陷。因此,儲物箱之容量減少。於JP 2009154849 A中記載之速克達中,儲物箱之凸緣而非儲物箱之側壁部支持於支撐架,因此,無需使儲物箱之側壁部之下部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凹陷。
另一方面,於JP 2009154849 A中記載之速克達中,儲物箱之凸緣以與儲物箱之開口大致相同之高度支持於支撐架,且支撐架之上端配置為與儲物箱之開口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儲物箱之開口朝向車寬方向之長度被支撐架限制。因此,無法為了使物品對於儲物箱之進出更簡單而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之開口。進而,因支撐架位於儲物箱之側方,故無法為了增加儲物箱之容量而使儲物箱之側壁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移動。若使後框架及支撐架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移動,則雖可於車寬方向上擴大儲物箱之開口或儲物箱整體,但速克達整體之寬度擴大。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可一面抑制全寬(最大寬度尺寸)之增加一面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之開口從而可增加儲物箱之容量之跨坐型車輛。此目的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達成。較佳之實施形態由附屬項規定。
一實施形態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儲物箱,其形成配置物品之儲物空間;座部,其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上方,藉由對於上述儲物箱上下旋動而將設置於上述儲物空間之上端之開口進行開閉;車體框架,其包含分別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右側及左側之一對後框架、及自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其中一者向上方突出且支持上述儲物箱之安裝托架;及後側蓋,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外側,且於車輛側視下與上述儲物箱及上述一對後框架重疊;上述儲物箱包含:筒狀部,其包圍上述儲物空間;凸緣部,其自上述筒狀部之外周面突出;及安裝部,其自上述凸緣部向下方延伸,且置於上述安裝托架之上;上述後側蓋包含:上端部,其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凸緣部重疊;及缺口,其上下貫通上述上端部,於車輛俯視下向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且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有上述安裝部。
根據該構成,可提供一種可一面抑制全寬(最大寬度尺寸)之增加一面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之開口從而可增加儲物箱之容量之跨坐型車輛。具體而言,於該構成中,車體框架之後框架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之外側,且於車輛側視下與儲物箱重疊。後側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後框架之外側,且於車輛側視下與儲物箱及後框架重疊。儲物箱包含:筒狀部,其包圍配置物品之儲物空間;凸緣部,其自筒狀部之外周面突出;及安裝部,其自凸緣部向下方延伸。儲物箱之安裝部支持於自後框架向上方突出之安裝托架。
如此,車體框架之安裝托架係經由自凸緣部向下方延伸之儲物箱之安裝部支持凸緣部而非直接支持儲物箱之凸緣部。於凸緣部與安裝托架之間存在安裝部,因此,安裝托架之上端於下方遠離儲物箱之開口。因此,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不易受到安裝托架限制。進而,安裝托架之上端之位置下降,因此,儲物箱之上端部之寬度不易受到安裝托架限制。因此,可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之開口,從而可增大儲物箱之容量。
進而,儲物箱之安裝部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後側蓋之缺口內。後側蓋之缺口上下貫通後側蓋之上端部,於車輛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於缺口未設置於後側蓋之情形時,必須將後側蓋之上端部配置於儲物箱之安裝部之側方。於此情形時,於設置有安裝部之位置,跨坐型車輛之寬度增加。因此,可藉由設置收容安裝部之缺口而一面抑制跨坐型車輛整體之寬度之增加一面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之開口,從而可增大儲物箱之容量。
若後側蓋之上端部於俯視下與儲物箱之凸緣部重疊,則後側蓋之上端部可配置於儲物箱之凸緣部之上方,亦可配置於儲物箱之凸緣部之下方。若安裝部之至少一部分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缺口之中,則安裝部可插入至缺口,亦可未插入至缺口。於後者之情形時,安裝部之上端亦可配置於較缺口更靠下方。
於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以下特徵之至少一個添加於上述跨坐型車輛。
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較上述車體框架之上述安裝托架於上下方向更長。
根據該構成,儲物箱之安裝部於上下方向較長,車體框架之安裝托架於上下方向較短。亦即,安裝部朝向上下方向之長度之最大值大於安裝托架朝向上下方向之長度之最大值。若安裝托架於上下方向較短,則安裝托架之上端之位置進而下降。藉此,於儲物箱中由安裝托架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之容量。
上述車體框架更包含後橫樑,該後橫樑自上述一對後框架之一者延伸至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另一者,且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後方,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包含配置於較上述後橫樑更靠下方之下端。
根據該構成,車體框架之後橫樑配置於儲物箱之後方。儲物箱之安裝部之下端配置於較後橫樑之下端更靠下方。若安裝部之下端之位置下降,則安裝托架之上端之位置亦下降。藉此,於儲物箱中由安裝托架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之容量。
上述儲物箱之上述開口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框架之內緣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上述外側區域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之側方部。上述外側區域亦可更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後方之後方部。
根據該構成,將儲物箱之開口以於車輛俯視下與後框架重疊之方式於車寬方向擴大。亦即,儲物箱之開口包含配置於較後框架之內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且該外側區域於車輛俯視下與後框架重疊。藉此,可增大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從而可使物品對於儲物箱之進出更簡單。
進而,儲物箱之開口係於托架設置位置、亦即車輛俯視下於車寬方向通過安裝托架之位置於車寬方向擴大而並非簡單地於車寬方向擴大。具體而言,外側區域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之側方部。
於上述先前之跨坐型車輛中,支撐架之上端配置為與儲物箱之開口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無法於托架設置位置擴大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於該構成中,於凸緣部與安裝托架之間存在安裝部,且安裝托架之上端之位置下降,因此,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不易受安裝托架限制。因此,可於托架設置位置擴大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從而可將側方部設置於儲物箱之開口。藉此,可使物品之進出更簡單。
上述儲物箱之上述開口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框架之內緣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且上述外側區域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後方之後方部。
根據該構成,儲物箱之開口中包含外側區域,且該外側區域配置於較後框架之內緣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進而,通常於後框架之後部,一對後框架之間隔於車寬方向較窄,因此,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亦於後框架之後部變窄。儘管如此,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後方之後方部亦設置於外側區域。因此,於後框架之後部亦可確保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從而可維持物品進出儲物箱之使用者之方便性。
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端部以保持著上述後側蓋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狀態下,直接對於上述車體框架安裝及拆卸上述儲物箱之方式,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下方。
根據該構成,後側蓋之上端部配置於儲物箱之下方。因此,即便使儲物箱向上方移動,後側蓋之上端部亦不會觸碰儲物箱。因此,可保持著後側蓋安裝於車體框架,直接將車體框架自儲物箱拆卸。進而,若於後側蓋之上端部之上方使儲物箱向下方移動,則可以保持著後側蓋安裝於車體框架之狀態下,直接將儲物箱安裝於車體框架。藉此,於跨坐型車輛之製造、維護、及修理時,可簡單地安裝及拆卸儲物箱。
上述後側蓋之上述缺口與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之間之間隙窄於上下方向上之上述安裝部之長度。
根據該構成,儲物箱之安裝部之外表面配置於後側蓋之缺口之內面之附近。後側蓋之缺口與儲物箱之安裝部之間之間隙窄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之長度。因安裝部與缺口之間之間隙較窄,故而於進行儲物箱之安裝及拆卸時,安裝部之外表面由缺口之內面於上下方向引導。藉此,可簡單地安裝及拆卸儲物箱。
除此以外,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之長度大於安裝部與缺口之間之間隙,且安裝部於上下方向較長,因此,支持儲物箱之安裝部之安裝托架之上端之位置進而下降。藉此,儲物箱中由安裝托架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之容量。
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凸緣部包含與上述座部接觸之台座部,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自上述台座部向下方延伸。
根據該構成,與座部接觸之台座部設置於儲物箱之凸緣部。施加至座部之下方向之荷重自座部傳遞至台座部,並自台座部傳遞至安裝部。進而,該荷重傳遞至支持安裝部之安裝托架。因此,可將施加至座部之下方向之荷重有效率地傳遞至車體框架。
上述台座部、安裝部、及安裝托架於車輛俯視下相互重疊。
根據該構成,設置於儲物箱之凸緣部之台座部配置於儲物箱之安裝部之上方,且安裝部配置於安裝托架之上方。施加至座部之下方向之荷重施加至與座部接觸之台座部,並自台座部傳遞至安裝部。台座部、安裝部、及安裝托架於車輛俯視下相互重疊。因此,可一面防止於台座部、安裝部、及安裝托架中產生之彎矩之增加,一面將施加至座部之下方向之荷重有效率地傳遞至車體框架。
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端部包含緊固於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凸緣部之被緊固部。
根據該構成,後側蓋之上端部不僅於車輛俯視下與儲物箱之凸緣部重疊,而且固定於凸緣部。亦即,後側蓋之上端部包含緊固於儲物箱之凸緣部之被緊固部。如此,將後側蓋之上端部中無缺口之部分固定於儲物箱,因此,可減少跨坐型車輛行駛中產生之後側蓋之振動。
本發明中之上述或又一目的、特徵及效果參照隨附圖式藉由以下所述之實施形態之說明而明確。
以下,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對配置於水平之路面上之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基準姿勢係將轉向把手14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直行之直行位置(圖2所示之位置),且後輪Wr之旋轉中心為水平之姿勢。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係基於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而定義。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車輛中央WO相當於通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Wr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直面。
圖1A中之「U」及「F」分別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上方向及前方向。圖2中之「L」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左方向。對於其他圖亦情況相同樣。以下說明中之俯視及側視只要無特別說明則分別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及側視。又,於以下說明中,只要無特別說明,則設為座部9配置於閉位置(圖1A中實線所示之座部9之位置)。
圖1A係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1B係將表示車體框架2之虛線添加至圖1A之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係例如速克達。如圖1B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由外蓋覆蓋之車體框架2。車體框架2包含:頭管3,其傾斜地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及下降框架4,其自頭管3傾斜地向後方且下方延伸。
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自下降框架4於車寬方向展開之一對下框架5。如圖1B所示,車體框架2更包含自一對下框架5之後端部傾斜地向後方且上方延伸之一對後框架6。一對下框架5於側視下相互重疊。一對後框架6亦於側視下相互重疊。下框架5之前端部配置於較頭管3更靠下方,且固定於下降框架4。
如圖2所示,車體框架2包含:前橫樑7,其自一後框架6延伸至另一後框架6;及後橫樑8,其配置於較前橫樑7更靠後方,且自一後框架6延伸至另一後框架6。圖2示出了前橫樑7包含於車寬方向延伸之管,後橫樑8包含於車寬方向延伸之板之例。於該例中,前橫樑7包含自一後框架6延伸至另一後框架6之橫管7p、及自橫管7p向前方延伸之2個撐桿7s。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包含騎乘者乘坐之跨坐型之座部9。圖1A示出了騎乘者乘坐之主座部9m及同乘者乘坐之串列座部9t設置於座部9之例。座部9亦可為一人乘坐用。座部9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座部9配置於一對後框架6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一對後框架6重疊。座部9可直接支持於車體框架2,亦可間接支持於車體框架2。
跨坐型車輛1之後把手11於側視下與座部9之後部重疊。如圖2所示,後把手11包含於俯視下於前方打開之U字狀之把手部11h。把手部11h包含:後方部,其於俯視下配置於座部9之後方;及一對側方部,其等於俯視下分別配置於座部9之右側及左側。把手部11h由乘坐於座部9之同乘者或站立於跨坐型車輛1之側方之使用者抓握。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收容頭盔等物品之儲物箱10。儲物箱10配置於座部9之下方。座部9經由鉸鏈12連結於儲物箱10。圖1A表示座部9之前端部經由鉸鏈12連結於儲物箱10之例。座部9能夠對於儲物箱10上下旋動。設置於儲物箱10之上端部之開口O1藉由座部9而開閉。
座部9能夠於將儲物箱10之開口O1打開之開位置(圖1A中以二點鏈線所示之位置)與儲物箱10之開口O1由座部9關閉之閉位置(圖1A中以實線所示之位置)之間上下旋動。跨坐型車輛1具備將座部9於閉位置鎖閉之座部鎖閉裝置。座部鎖閉裝置包含:按把13p,其與座部9一同地上下移動;鎖閉單元13L,其藉由保持按把13p而限制座部9之移動。按把13p安裝於座部9,鎖閉單元13L安裝於車體框架2。鎖閉單元13L配置於跨坐型車輛1之內部。
按把13p與座部9一同地於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移動。按把13p自座部9之後端部向下方突出。若將座部9向閉位置之方向放下,則按把13p與鎖閉單元13L接觸,朝向下方壓抵於鎖閉單元13L。藉此,按把13p保持於設置於鎖閉單元13L之鉤,將座部9鎖閉於閉位置。於此狀態下,若騎乘者操作鎖閉解除裝置,則鎖閉單元13L對按把13p之保持被解除,將座部9之鎖閉解除。
跨坐型車輛1包含:轉向把手14,其由騎乘者進行轉向;及前叉15,其支持前輪Wf使之可旋轉。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15包含分別配置於前輪Wf之右側及左側之一對前叉管15p、及插入至頭管3之轉向軸。轉向軸自頭管3之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轉向把手14連結於轉向軸之上端部。轉向把手14配置於頭管3之上方。若轉向把手14轉向,則前輪Wf與轉向把手14及前叉15一同地繞著頭管3之中心線左右旋動。
跨坐型車輛1包含使相當於驅動輪之後輪Wr旋轉之動力單元16。動力單元16包含:引擎17,其產生使跨坐型車輛1行駛之動力;及驅動機構18,其將引擎17之動力傳遞至後輪Wr。引擎17為原動機之一例。原動機亦可為電動馬達。於原動機為引擎17之情形時,跨坐型車輛1包含貯存供給至引擎17之燃料之燃料箱。燃料箱配置於下述腳踏板29之下方。一對下框架5分別配置於燃料箱之右側及左側。
圖1A表示動力單元16為可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之例。於該例之情形時,動力單元16經由連桿機構19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Wr可旋轉地由動力單元16之後端部支持。後輪Wr及動力單元16可繞著於車寬方向通過連桿機構19之水平之樞軸線Ap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後緩衝器20之上端部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緩衝器20之下端部安裝於動力單元16之後端部。
跨坐型車輛1包含對前方發光之頭燈21、及根據騎乘者之操作進行閃爍之2個前閃光器22。跨坐型車輛1更包含對後方發光之尾燈23、及根據騎乘者之操作進行閃爍之2個後閃光器24。圖1A表示於1個後燈單元包含尾燈23及後閃光器24之例。頭燈21及前閃光器22配置於較座部9更靠前方。尾燈23及後閃光器24配置於較後輪Wr之前端更靠後方。
跨坐型車輛1之外蓋包含:把手蓋25,其配置於轉向把手14之前方及後方;前蓋26,其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及護腿板28,其配置於頭管3之後方。把手蓋25與轉向把手14一同地左右旋動。外蓋之前擋泥板27與前輪Wf一同地左右旋動。前擋泥板27配置於前輪Wf之上方。護腿板28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頭管3與座部9之間。座部9配置於護腿板28之後方。
外蓋包含:腳踏板29,其配置於一對下框架5之上方;一對下側蓋30,其等分別配置於一對下框架5之右側及左側;及中央中心蓋31,其自腳踏板29之後緣向上方延伸。中央中心蓋31配置於座部9之下方。中央中心蓋31配置於護腿板28之後方。外蓋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8與中央中心蓋31之間形成有配置乘坐於座部9之騎乘者之腳及腿之置腿空間SL。
乘坐於座部9之騎乘者之腳置於設置於腳踏板29之上表面之平坦面29s。如圖2所示,平坦面29s於俯視下與車輛中央WO相交。平坦面29s可為無凹凸之完全之平面,亦可為設置有不會對置腳造成妨礙之程度之凹部或凸部(例如1~2 cm左右之凹部或凸部)之實質之平面。於乘坐於座部9之騎乘者之腳置於平坦面29s時,騎乘者之腿配置於護腿板28之後方。騎乘者之腿與護腿板28之後表面於前後方向直接相向。
如圖1A所示,外蓋包含:一對後側蓋32,其等分別配置於一對後框架6之右側及左側;及後部中心外殼35,其配置於一對後側蓋32之間。後側蓋32於側視下配置於座部9之下方。外蓋之後擋泥板36於側視下自後部中心外殼35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後擋泥板36配置於後輪Wr之上方及後方。
一對後側蓋32分別配置於儲物箱10之右側及左側。後側蓋32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0重疊。後框架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10與後側蓋32之間。因此,如圖1B所示,後側蓋32於側視下亦與後框架6重疊。後側蓋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後框架6之外側。
圖1A及圖1B表示後側蓋32包含第1側蓋33及第2側蓋34之例。第2側蓋34係連結於第1側蓋33之與第1側蓋33不同之構件。第2側蓋34亦可與第1側蓋33為一體。亦即,後側蓋32亦可為包含相當於第1側蓋33及第2側蓋34之部分之一體之一個構件。
如圖1A及圖1B所示,第1側蓋33及第2側蓋34均於側視下配置於座部9之下方。第1側蓋33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0重疊,第2側蓋34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0及後框架6重疊。第1側蓋33於側視下配置於第2側蓋34之前方。第1側蓋33於側視下自腳踏板29之後緣向上方延伸。中央中心蓋31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第1側蓋33之間。
如圖1A所示,第1側蓋33之後緣形成有隨著靠近第1側蓋33之後端而變細之側視下為V字狀之凸部33a。第2側蓋34之前緣形成有側視下於前方打開之V字狀之凹部34a。第1側蓋33之凸部33a配置於第2側蓋34之凹部34a內。第2側蓋34之凹部34a包含側視下配置於凸部33a之上方之上方部34u、及側視下配置於凸部33a之下方之下方部34L。
圖3係座部9及儲物箱10之立體圖。圖4係表示沿著圖2所示之IV-IV線之座部9及儲物箱10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圖5係表示儲物箱10及車體框架2之左側視圖。圖6A係表示儲物箱10及車體框架2之俯視圖。圖6B係將表示後框架6及後橫樑8之虛線添加至圖6A之俯視圖。
如圖3所示,儲物箱10包含形成收容頭盔等物品之儲物空間S1之本體41。圖4表示將全罩型之頭盔HL配置於儲物空間S1之例。本體41包含包圍儲物空間S1之筒狀部42、及配置於儲物空間S1之下方之底部43。筒狀部42自底部43之外緣向上方延伸。筒狀部42之底由底部43封閉。
如圖6A所示,筒狀部42包含:前壁42f,其配置於儲物空間S1之前方;後壁42r,其配置於儲物空間S1之後方;及一對側壁42s,其等分別配置於儲物空間S1之右側及左側。前壁42f及後壁42r於前後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一對側壁42s於車寬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一對側壁42s分別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側及左側。
如圖5所示,前橫樑7及後橫樑8於側視下配置於較座部9之前端9f更靠後方。儲物箱10之筒狀部42配置於前橫樑7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前橫樑7重疊。後橫樑8配置於筒狀部42之後方。筒狀部42於側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如圖6B所示,筒狀部42於俯視下亦與後框架6重疊。換言之,儲物箱10以筒狀部42之一部分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之方式於車寬方向展開。藉此,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即儲物空間S1之體積。
儲物空間S1之上端相當於儲物箱10之開口O1。於圖6B中,以粗線表示筒狀部42之內周面42i之環狀之上緣42u。儲物箱10之開口O1由筒狀部42之內周面42i之上緣42u形成。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外緣相當於筒狀部42之內周面42i之上緣42u。儲物箱10之開口O1位於與筒狀部42之內周面42i之上緣42u相同之高度。
如圖6B所示,儲物箱10之開口O1包含:內側區域Ri,其於俯視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一對後框架6之內緣6i之間;及至少一個外側區域Ro,其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後框架6之內緣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圖6B表示2個外側區域Ro分別配置於內側區域Ri之右側及左側之例。外側區域Ro配置於儲物箱10之筒狀部42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筒狀部42之側壁42s重疊。外側區域Ro之任一部分均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後框架6之外緣6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外緣(圖6B中之粗線)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之內緣6i於2個交點相交。2個交點前後相隔。前方之交點相當於外側區域Ro之前端Rf。後方之交點相當於外側區域Ro之後端Rr。外側區域Ro之前端Rf配置於較外側區域Ro之後端Rr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外側區域Ro之前端Rf及後端Rr於俯視下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前橫樑7與後橫樑8之間。
如圖3所示,儲物箱10係除本體41以外還包含自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突出之凸緣部44。凸緣部44配置於筒狀部42之外側。凸緣部44沿著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於筒狀部42之圓周方向延伸。凸緣部44可為遍及筒狀部42之全周連續之環狀,亦可於筒狀部42之圓周方向不連續。
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包含自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向前方延伸之前面板45、及自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向後方延伸之後面板48。如圖5所示,前面板45配置於較後面板48更靠前方且較後面板48更靠下方之位置。前面板45配置於較前橫樑7更靠前方且較前橫樑7更靠上方之位置。座部9經由鉸鏈12(參照圖1A)而安裝於前面板45。
如圖4所示,座部9包含:座部外殼51,其與人之臀部相接;海綿狀之軟墊52,其由座部外殼51覆蓋;及底板53,其支持軟墊52。軟墊52配置於底板53之上。座部外殼51配置於軟墊52之上。軟墊52及基底板54由座部外殼51覆蓋。座部外殼51之緣配置於底板53之下。座部外殼51之緣藉由複數根卡釘(staple)固定於底板53。
底板53包含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上方之基底板54。如圖3所示,座部鎖閉裝置之按把13p自基底板54向下方突出,固定於底板53。基底板54經由鉸鏈12(參照圖1A)連結於儲物箱10。若使座部9移動至閉位置,則基底板54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上方,於俯視下與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整體重疊。儲物空間S1由底板53及儲物箱10形成。
底板53除基底板54以外還包含與儲物箱10接觸之複數個突起55、56。圖3表示4個突起55、56設置於底板53之例。突起55、56自基底板54向下方突出。突起55、56與基底板54一同地於開位置與閉位置之間移動。若使座部9移動至閉位置,則所有突起55、56與儲物箱10接觸。藉此,座部9支持於儲物箱10。
4個突起55、56包含自基底板54之右端部及左端部向下方突出之2個側方突起55、及自基底板54之後端部向下方突出之2個後方突起56。2個側方突起55配置於較2個後方突起56更靠前方。2個側方突起55於車寬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2個後方突起56亦於車寬方向隔開間隔而配置。車寬方向上之2個側方突起55之間隔較車寬方向上之2個後方突起56之間隔更寬。
如圖6B所示,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包含與複數個突起55、56相同數量之台座部46、47。複數個台座部46、47包含分別與2個側方突起55接觸之2個側方台座部46、及分別與2個後方突起56接觸之2個後方台座部47。2個側方台座部46分別配置於筒狀部42之右側及左側。2個後方台座部47配置於筒狀部42之後方。2個後方台座部47設置於後面板48。2個後方台座部47配置於後橫樑8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後橫樑8重疊。後方台座部47支持於後橫樑8。
若使座部9移動至閉位置,則座部9之2個側方突起55分別與儲物箱10之2個側方台座部46接觸,座部9之2個後方突起56分別與儲物箱10之2個後方台座部47接觸。此時,座部9之側方突起55於俯視下配置於與側方台座部46重疊之位置,且於俯視下位於儲物空間S1之右側或左側。座部9之後方突起56於俯視下配置於與後方台座部47重疊之位置,且於俯視下位於儲物空間S1之後方。乘坐於座部9之人之體重經由側方台座部46傳遞至後框架6,且經由後方台座部47傳遞至後橫樑8。
如圖3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將座部9與儲物箱10之間之間隙密閉之密封圈57。密封圈57保持於座部9及儲物箱10之任一者。圖3表示密封圈57保持於座部9之例。於該例之情形時,保持密封圈57之密封座設置於座部9,被壓抵密封圈57之密封面58設置於儲物箱10。
密封圈57之表面由橡膠或樹脂等彈性材料製作。若使座部9移動至閉位置,則密封圈57之表面壓抵於設置於儲物箱10之密封面58,密封圈57彈性變形。藉此,密封圈57之表面密接於密封面58,將座部9與儲物箱10之間之間隙密閉。因此,由座部9及儲物箱10形成之儲物空間S1之密閉度提高。
保持密封圈57之密封座設置於底板53。如圖4所示,密封圈57保持於底板53。密封圈57配置於底板53之下方。圖4表示密封座為設置於底板53之環狀之槽59,且將密封圈57之突起57p插入至槽59之例。亦可為突起57p設置於密封座,且將槽59設置於密封圈57。
如圖3所示,複數個突起55、56配置於密封圈57之外側。座部鎖閉裝置之按把13p亦配置於密封圈57之外側。2個側方突起55分別設置於密封圈57之右側及左側。2個後方突起56及按把13p配置於密封圈57之後方。2個後方突起56配置於較按把13p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
如圖4所示,被壓抵密封圈57之密封面58設置於儲物箱10。密封面58於俯視下包圍儲物空間S1之全周。筒狀部42之上表面包含於密封面58。亦即,密封面58自筒狀部42之內周面42i之上緣42u向筒狀部42之徑向上之外側延伸。筒狀部42之上表面亦可未包含於密封面58。例如,亦可為筒狀部42之上表面於俯視下在筒狀部42之徑向上隔開間隔地由密封面58包圍。
如圖6B所示,設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後面板48配置於後橫樑8之上,且於俯視下與後橫樑8重疊。後面板48支持於後橫樑8。將後面板48固定於後橫樑8之螺栓B5插入至上下貫通後面板48之通孔。藉此,將儲物箱10固定於後橫樑8。圖6B表示利用2個螺栓B5將儲物箱10固定於後橫樑8之例。
如圖5所示,後把手11係除把手部11h以外還包含於俯視下配置於把手部11h之內側之托架部11b(亦參照圖8B)。托架部11b配置於後橫樑8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後橫樑8重疊。後面板48配置於托架部11b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托架部11b重疊。托架部11b藉由複數個螺栓而固定於後橫樑8。藉此,將後把手11固定於車體框架2。
前橫樑7配置於儲物箱10之底部43之下方。底部43配置於前橫樑7之撐桿7s之上,且於俯視下與前橫樑7重疊。底部43支持於前橫樑7。如圖6B所示,將底部43固定於撐桿7s之螺栓B1插入至上下貫通底部43之通孔。藉此,將儲物箱10固定於前橫樑7。圖6B表示利用2個螺栓B1將儲物箱10固定於前橫樑7之例。
圖7係表示座部9、儲物箱10、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之分解立體圖。圖8A係表示儲物箱10及後側蓋32之俯視圖。圖8B係表示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之俯視圖。圖9係表示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及車體框架2之安裝托架65之左側視圖。
如圖7所示,儲物箱10係除本體41及凸緣部44以外還包含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之至少一個安裝部61。車體框架2包含與至少一個之安裝部61為相同數量之安裝托架65。於圖7所示之例中,2個安裝部61設置於儲物箱10,2個安裝托架65設置於車體框架2。
儲物箱10係與座部9一同地安裝於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如圖8A所示,於安裝有座部9及儲物箱10之狀態下,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配置於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重疊。進而,於此狀態下,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於俯視下配置於後側蓋32之缺口72內。如圖8B所示,後側蓋32之缺口72於上下方向貫通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於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
如圖8A所示,2個安裝部61分別配置於儲物箱10之筒狀部42之右側及左側。設置於凸緣部44之側方台座部46配置於安裝部61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安裝部61重疊。安裝部61配置於安裝托架65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安裝托架65重疊。側方台座部46、安裝部61、及安裝托架65於俯視下相互重疊。
如圖9所示,2個安裝托架65分別自2個後框架6向上方突出(亦參照圖4)。安裝托架65可為固定於後框架6之與後框架6不同之構件,亦可與後框架6為一體。安裝部61自側方台座部46向下方延伸至安裝托架65。側方台座部46介隔安裝部61支持於安裝托架65。安裝部61及安裝托架65於側視下與筒狀部42重疊。
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與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相接。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配置於較底部43更靠上方。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配置於較前橫樑7之上端更靠上方且較後橫樑8之下端更靠下方之位置。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進而配置於較前橫樑7之後端更靠後方且較後橫樑8之前端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安裝部61於前後方向上之前橫樑7與後橫樑8之間之位置支持於安裝托架65。
如前述般,設置於後側蓋32之第2側蓋34之凹部34a(參照圖1B)包含於側視下配置於凸部33a之上方之上方部34u。如圖8B所示,上方部34u之前端部34t配置於第1側蓋33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第1側蓋33重疊。第2側蓋34之前端部34t藉由螺栓B2而固定於第1側蓋33。後側蓋32之缺口72於俯視下配置於螺栓B2及前端部34t之後方。如圖8A所示,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配置於螺栓B2及前端部34t之上方,螺栓B2及前端部34t被凸緣部44隱藏。
後側蓋32緊固於儲物箱10。後側蓋32包含緊固於儲物箱10之至少一個被緊固部73m、73r。儲物箱10包含與至少一個被緊固部73m、73r為相同數量之緊固部49m、49r。圖8B表示2個被緊固部73m、73r設置於後側蓋32之例。因此,如圖8A所示,儲物箱10包含2個緊固部49m、49r。
如圖8A所示,儲物箱10之2個緊固部49m、49r包含設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凸緣部44之中間部之中間緊固部49m、及配置於較中間緊固部49m更靠後方之後方緊固部49r。中間緊固部49m及後方緊固部49r配置於較儲物箱10之側方台座部46更靠後方。中間緊固部49m亦可配置於較側方台座部46更靠前方。
如圖8B所示,後側蓋32之2個被緊固部73m、73r包含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中間緊固部49m之下方之中間被緊固部73m、及配置於儲物箱10之後方緊固部49r之下方之後方被緊固部73r。中間被緊固部73m及後方被緊固部73r配置於較後側蓋32之缺口72更靠後方。中間被緊固部73m亦可配置於較缺口72更靠前方。中間被緊固部73m及後方被緊固部73r配置於後框架6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
螺帽N3安裝於後側蓋32之中間被緊固部73m。螺帽N4安裝於後側蓋32之後方被緊固部73r。圖8B表示螺帽N3為包含形成為U字狀之金屬板之彈簧片螺帽之例。於該例中,螺帽N4亦為彈簧片螺帽。彈簧片螺帽包含設置有母螺紋之主板、及隔著間隔而與主板相向之輔助板。
螺帽N3之主板配置於後側蓋32之中間被緊固部73m之下方,螺帽N3之輔助板配置於後側蓋32之中間被緊固部73m之上方。同樣地,螺帽N4之主板配置於後側蓋32之後方被緊固部73r之下方,螺帽N4之輔助板配置於後側蓋32之後方被緊固部73r之上方。
如圖8A所示,螺栓B3之頭部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中間緊固部49m之上方。螺栓B3之軸部上下貫通儲物箱10之中間緊固部49m,其後,上下貫通後側蓋32之中間被緊固部73m及螺帽N3。同樣地,螺栓B4之頭部配置於儲物箱10之後方緊固部49r之上方。螺栓B4之軸部上下貫通儲物箱10之後方緊固部49r,其後,上下貫通後側蓋32之後方被緊固部73r及螺帽N4。
設置於螺栓B3之軸部之公螺紋安裝於螺帽N3之母螺紋。儲物箱10之中間緊固部49m及後側蓋32之中間被緊固部73m由螺栓B3及螺帽N3夾持於螺栓B3之軸向上,相互固定。同樣地,儲物箱10之後方緊固部49r與後側蓋32之後方被緊固部73r由螺栓B4及螺帽N4夾持於螺栓B4之軸向上,相互固定。
圖10係將圖9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圖11係表示沿著圖8A所示之XI-XI線之儲物箱10、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圖12係表示沿著圖8A所示之XII-XII線之儲物箱10、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圖13A係將圖8A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圖13B係將圖8B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圖11表示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剖面,圖12表示與車寬方向正交之鉛直剖面。
圖10表示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為中空之角柱狀之例。安裝部61可為實心之角柱狀,亦可形成為角柱以外之形狀。如圖11所示,安裝部61與筒狀部42及凸緣部44為一體,由與筒狀部42及凸緣部44相同之材料製作。若安裝部61固定於凸緣部44,則安裝部61亦可為與筒狀部42及凸緣部44不同之構件。
於圖10所示之例之情形時,安裝部61包含與安裝托架65相接之一對接觸板62、64、及將一對接觸板62、64彼此連結之連結板63。一對接觸板62、64包含於前後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之前板62及後板64。連結板63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前板62及後板64之間。連結板63自前板62向後方延伸至後板64。
安裝部61之前板62自凸緣部404向下方延伸,並且自筒狀部42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安裝部61之後板64亦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並且自筒狀部42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安裝部61之連結板63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但於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離開筒狀部42。
安裝部61之前板62較安裝部61之後板64於上下方向更短。安裝部61之連結板63較前板62於上下方向更短。前板62及後板64與安裝托架65相接。連結板63向上方離開安裝托架65,未與安裝托架65相接。連結板63亦可與安裝托架65相接。
於圖10所示之例之情形時,前板62之前表面相當於安裝部61之前表面61f,後板64之後表面相當於安裝部61之後表面61r。又,於該例之情形時,前板62之側面、連結板63之側面、及後板64之側面相當於安裝部61之側面61s,前板62之下端面、及後板64之下端面相當於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相當於安裝部61之下端。
如圖12所示,安裝部61之前表面61f及安裝部61之後表面61r係與前後方向正交之鉛直之平面。如圖11所示,安裝部61之側面61s係以隨著靠近凸緣部44而位於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方式相對於鉛直面傾斜之平面。安裝部61之側面61s亦可為與車寬方向正交之鉛直之平面。安裝部61之前表面61f及安裝部61之後表面61r之至少一者亦可相對於鉛直面傾斜。
安裝部61之側面61s自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凸緣部44包含自安裝部61之側面61s之上端61u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突出之突出部。亦即,於圖11所示之剖面中,安裝部61之側面61s之上端61u配置於較車寬方向上之凸緣部44之外端44o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凸緣部44亦可未自安裝部61之側面61s之上端61u於車寬方向突出。
如圖11所示,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係與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平行之平面。只要與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平行,則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可為水平之平面,亦可為相對於水平面傾斜之平面。圖11表示車寬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之外端61o與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相接,且車寬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之內端61i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之例。外端61o亦可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內端61i亦可配置於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之上。
安裝托架65包含與安裝部61相接之接觸板67、及支持接觸板67之一對支持板66、68。接觸板67及支持板66、68之至少一者亦可為形成有輕量化用之至少一個貫通孔65h之板。圖11及圖12表示複數個貫通孔65h形成於接觸板67及支持板66、68之例。
如圖11所示,安裝托架65之支持板66、68自後框架6向上方延伸。支持板66、68之下端部固定於後框架6。一對支持板66、68包含於車寬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之外板66及內板68。接觸板67配置於一對支持板66、68之間。接觸板67自外板66向車寬方向上之內側延伸至內板68。
接觸板67包含與安裝部61接觸之上表面。接觸板67之上表面相當於安裝部61之上表面65u。如圖12所示,安裝部61之前板62藉由前板62之下端面與安裝部61之上表面65u之接觸而支持於安裝托架65。同樣地,安裝部61之後板64藉由後板64之下端面與安裝部61之上表面65u之接觸而支持於安裝托架65。
如圖10所示,安裝托架65之高度、亦即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長度隨著靠近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而增加。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之長度相當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長度之最大值H2。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後板64之長度相當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之最大值H1。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之最大值H1大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長度之最大值H2。因此,安裝部61較安裝托架65於上下方向更長。
如前述般,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於俯視下配置於後側蓋32之缺口72內。如圖13A所示,後側蓋32之缺口72配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下方,且於俯視下與凸緣部44重疊。於圖13B中,以粗線表示缺口72之內面72i。於圖13B所示之例中,缺口72係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之U字狀。若安裝部61之至少一部分於俯視下配置於缺口72之中,則俯視下之缺口72之形狀亦可為U字以外。
如圖13B所示,缺口72之內面72i包含:前表面72f,其於俯視下位於安裝部61之前方;側面72s,其於俯視下位於車寬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外側;及後表面72r,其於俯視下位於安裝部61之後方。前表面72f與後表面72r於前後方向隔開間隔而相向。缺口72之寬度W1較缺口72之深度D1更長。亦即,自前表面72f至後表面72r之前後方向之距離之最大值大於車寬方向上之前表面72f之內端72a或車寬方向上之後表面72r之內端72b至側面72s之車寬方向之距離之最大值。
於未安裝儲物箱10時,車體框架2之安裝托架65於俯視下配置於後側蓋32之缺口72中,且於俯視下可視認。缺口72之前表面72f於俯視下配置於安裝托架65之前方,缺口72之後表面72r於俯視下配置於安裝托架65之後方。缺口72之側面72s於俯視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外側。
缺口72之前表面72f、側面72s、及後表面72r配置於後框架6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缺口72之前表面72f之內端72a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同樣地,缺口72之後表面72r之內端72b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前表面72f之內端72a及後表面72r之內端72b之至少一者亦可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後框架6之內緣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內側。
如圖12所示,前後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前表面61f與缺口72之前表面72f之間隔Gf窄於前後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後表面61r與缺口72之後表面72r之間隔Gr。車寬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側面61s與缺口72之側面72s之間隔Gs(參照圖11)窄於間隔Gf。間隔Gf、間隔Gr、及間隔Gs之任一者均小於前後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L1(參照圖12)、亦即自安裝部61之前表面61f至安裝部61之後表面61r之前後方向之長度。進而,間隔Gf、間隔Gr、及間隔Gs之任一者均小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之最大值H1(參照圖10)。
於進行儲物箱10之安裝及拆卸時,於已將儲物箱10對於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之固定解除之狀態下,使座部9及儲物箱10對於車體框架2及後側蓋32上下移動。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以保持著後側蓋32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狀態下,可直接將座部9及儲物箱10安裝於車體框架2及自車體框架2拆卸之方式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下方。
於安裝座部9及儲物箱10時,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一面由缺口72之內面72i於上下方向引導,一面於上下方向通過缺口72。藉此,將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載置於車體框架2之安裝托架65之上。於將座部9及儲物箱10拆卸時亦同樣地,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一面由缺口72之內面72i於上下方向引導,一面於上下方向通過缺口72。藉此,可簡單地安裝及拆卸座部9及儲物箱10。
於圖13A中,對儲物箱10之開口O1所包含之外側區域Ro實施交叉影線。外側區域Ro係於俯視下位於較後框架6之內緣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部分。外側區域Ro包含側方部Ra及後方部Rb。側方部Ra係較交界線X1更靠前方之部分,後方部Rb係較交界線X1更靠後方之部分。交界線X1係於俯視下與前後方向正交且通過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之直線。
外側區域Ro之側方部Ra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更靠後方且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外側區域Ro之前端Rf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更靠後方且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前方之位置。藉此,儲物箱10之開口O1於托架設置位置、亦即於俯視下在車寬方向通過安裝托架65之位置於車寬方向擴大。
外側區域Ro之後方部Rb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後方。因此,外側區域Ro之後端Rr(參照圖6B)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後方。藉此,儲物箱10之開口O1不僅於托架設置位置於較托架設置位置更靠後方之位置亦於車寬方向擴大。
如以上般,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框架2之後框架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10之外側,且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0重疊。後側蓋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後框架6之外側,且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0及後框架6重疊。儲物箱10包含:筒狀部42,其包圍配置物品之儲物空間S1;凸緣部44,其自筒狀部42之外周面42o突出;及安裝部61,其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支持於自後框架6向上方突出之安裝托架65。
如此,車體框架2之安裝托架65並非直接支持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而係經由自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之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而支持凸緣部44。由於凸緣部44與安裝托架65之間存在安裝部61,故而安裝托架65之上端(安裝托架65之上表面65u)向下方遠離儲物箱10之開口O1。因此,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不易受安裝托架65限制。進而,由於安裝托架65之上端之位置下降,故而儲物箱10之上端部之寬度不易受安裝托架65限制。因此,可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10之開口O1,從而可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
進而,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於俯視下配置於後側蓋32之缺口72內。後側蓋32之缺口72上下貫通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且於俯視下向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於缺口72未設置於後側蓋32之情形時,必須將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配置於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側方。於此情形時,於設置有安裝部61之位置,跨坐型車輛1之寬度增加。因此,藉由設置收容安裝部61之缺口72,可一面抑制跨坐型車輛1整體之寬度之增加一面於車寬方向擴大儲物箱10之開口O1,從而可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於上下方向較長,車體框架2之安裝托架65於上下方向較短。亦即,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之最大值H1較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長度之最大值H2更大。若安裝托架65於上下方向較短,則安裝托架65之上端之位置進而下降。藉此,於儲物箱10中由安裝托架65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框架2之後橫樑8配置於儲物箱10之後方。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下端(安裝部61之下表面61L)配置於較後橫樑8之下端更靠下方。若安裝部61之下端之位置下降,則安裝托架65之上端之位置亦下降。藉此,於儲物箱10中由安裝托架65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儲物箱10之開口O1以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之方式於車寬方向擴大。亦即,儲物箱10之開口O1包含配置於較後框架6之內緣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Ro,該外側區域Ro於俯視下與後框架6重疊。藉此,可增大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從而可使物品對於儲物箱10之進出更簡單。
進而,儲物箱10之開口O1不僅於車寬方向擴大,於托架設置位置、亦即在俯視下於車寬方向通過安裝托架65之位置亦於車寬方向擴大。具體而言,外側區域Ro包含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更靠後方且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前方之位置之側方部Ra。
於前述之習知之跨坐型車輛中,支撐架之上端配置於與儲物箱之開口大致相同之高度,因此於托架設置位置無法擴大儲物箱之開口之寬度。於該構成中,於凸緣部44與安裝托架65之間存在安裝部61,安裝托架65之上端之位置下降,因此,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不易受安裝托架65限制。因此,可於托架設置位置擴大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從而可將側方部Ra設置於儲物箱10之開口O1。藉此,可使物品之進出更簡單。
於本實施形態中,儲物箱10之開口O1包含外側區域Ro,該外側區域Ro配置於較後框架6之內緣6i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進而,通常,於後框架6之後部,一對後框架6之間隔於車寬方向較窄,因此,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亦於後框架6之後部較窄。即便如此,於俯視下配置於較安裝托架65之後端65r更靠後方之後方部Rb設置於外側區域Ro。因此,於後框架6之後部亦可確保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寬度,從而可維持將物品拿進拿出儲物箱10之使用者之方便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配置於儲物箱10之下方。因此,即便使儲物箱10向上方移動,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亦不會觸碰儲物箱10。因此,可於將後側蓋32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狀態下直接將車體框架2自儲物箱10拆卸。進而,若於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之上方使儲物箱10向下方移動,則可於將後側蓋32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狀態下直接將儲物箱10安裝於車體框架2。藉此,於跨坐型車輛1之製造、維護、及修理時,可簡單地安裝及拆卸儲物箱10。
於本實施形態中,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外表面配置於後側蓋32之缺口72之內面72i之附近。後側蓋32之缺口72與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間之間隙(間隔Gf、間隔Gr、及間隔Gs)窄於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之最大值H1。因安裝部61與缺口72之間之間隙較窄,故於進行儲物箱10之安裝及拆卸時,安裝部61之外表面由缺口72之內面72i於上下方向引導。藉此,可簡單地安裝及拆卸儲物箱10。
除此以外,上下方向上之安裝部61之長度大於安裝部61與缺口72之間之間隙,因安裝部61於上下方向較長,故而支持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安裝托架65之上端之位置進而下降。藉此,於儲物箱10中由安裝托架65限制寬度之範圍於上下方向變短,因此,可進一步增加儲物箱10之容量。
於本實施形態中,與座部9接觸之側方台座部46設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施加至座部9之下方向之荷重自座部9傳遞至側方台座部46,並自側方台座部46傳遞至安裝部61。進而,該荷重傳遞至支持安裝部61之安裝托架65。因此,可將施加至座部9之下方向之荷重有效率地傳遞至車體框架2。
於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側方台座部46配置於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上方,且安裝部61配置於安裝托架65之上方。施加至座部9之下方向之荷重施加至與座部9接觸之側方台座部46,並自側方台座部46傳遞至安裝部61。側方台座部46、安裝部61、及安裝托架65於俯視下相互重疊。因此,可一面防止於側方台座部46、安裝部61、及安裝托架65中產生之彎矩之增加,一面將施加至座部9之下方向之荷重有效率地傳遞至車體框架2。
於本實施形態中,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於俯視下不僅與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重疊,而且固定於凸緣部44。亦即,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包含緊固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被緊固部(中間被緊固部73m及後方被緊固部73r)。如此,於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可將無缺口72之部分固定於儲物箱10,因此,可減少跨坐型車輛1行駛中產生之後側蓋32之振動。
另一實施形態
亦能以如下方式變更前述實施形態。
例如,若安裝托架65之上端於下方離開儲物箱10之開口O1,則上下方向上之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長度亦可為上下方向上之安裝托架65之長度以下。
若安裝托架65之上端於下方離開儲物箱10之開口O1,則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之下端可配置於與後橫樑8之下端相同之高度,亦可配置於較後橫樑8之下端更靠上方。
儲物箱10之開口O1中所含之外側區域Ro亦可包含於俯視下位於較安裝托架65之前端65f更靠前方之部分。
儲物箱10之開口O1之整體於俯視下亦可配置於一對後框架6之內緣6i之間。亦即,儲物箱10之開口O1亦可未包含外側區域Ro。
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亦可配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上方而不配置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下方。
若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自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向下方延伸,則儲物箱10之安裝部61亦可自側方台座部46以外之部分向下方延伸。
側方台座部46、安裝部61、及安裝托架65於俯視下亦可不相互重疊。例如,側方台座部46之整體於俯視下亦可不與安裝托架65重疊。
後側蓋32之上端部71亦可不包含緊固於儲物箱10之凸緣部44之至少一個被緊固部(中間被緊固部73m及後方被緊固部73r)。
跨坐型車輛1並不限於具備支持後輪Wr且能夠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之機車,亦可為具備支持後輪Wr且能夠對於引擎17及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臂之機車。跨坐型車輛1亦可為具備3個以上之車輪之車輛。
亦可將前述所有構成之2種以上組合。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4:下降框架 5:下框架 6:後框架 6i:內緣 6o:外緣 7:前橫樑 7p:橫管 7s:撐桿 8:後橫樑 9:座部 9f:前端 9m:主座部 9t:串列座部 10:儲物箱 11:後把手 11b:托架部 11h:把手部 12:鉸鏈 13L:鎖閉單元 13p:按把 14:轉向把手 15:前叉 15p:前叉管 16:動力單元 17:引擎 18:驅動機構 19:連桿機構 20:後緩衝器 21:頭燈 22:前閃光器 23:尾燈 24:後閃光器 25:把手蓋 26:前蓋 27:前擋泥板 28:護腿板 29:腳踏板 29s:平坦面 30:下側蓋 31:中央中心蓋 32:後側蓋 33:第1側蓋 33a:凸部 34:第2側蓋 34L:下方部 34a:凹部 34t:前端部 34u:上方部 35:後部中心外殼 36:後擋泥板 41:本體 42:筒狀部 42f:前壁 42i:內周面 42o:外周面 42r:後壁 42s:側壁 42u:上緣 43:底部 44:凸緣部 44o:外端 45:前面板 46:側方台座部 47:後方台座部 48:後面板 49m:中間緊固部 49r:後方緊固部 51:座部外殼 52:軟墊 53:底板 54:基底板 55:側方突起 56:後方突起 57:密封圈 57p:突起 58:密封面 59:槽 61:安裝部 61L:下表面 61f:前表面 61i:內端 61o:外端 61r:後表面 61s:側面 61u:上端 62:前板 63:連結板 64:後板 65:安裝托架 65f:前端 65h:貫通孔 65r:後端 65u:上表面 66:外板 67:接觸板 68:內板 71:上端部 72:缺口 72a:內端 72b:內端 72f:前表面 72i:內面 72r:後表面 72s:側面 73m:中間被緊固部 73r:後方被緊固部 Ap:樞軸線 B1:螺栓 B2:螺栓 B3:螺栓 B4:螺栓 B5:螺栓 D1:缺口之深度 F:前方向 Gf:間隔 Gr:間隔 Gs:間隔 H1:安裝部之長度之最大值 H2:安裝托架之長度之最大值 HL:頭盔 L:左方向 L1:前後方向上之安裝部之長度 N3:螺帽 N4:螺帽 O1:開口 Ri:內側區域 Ro:外側區域 Rf:前端 Rr:後端 Ra:側方部 Rb:後方部 S1:儲物空間 SL:置腿空間 U:上方向 W1:缺口7之寬度 WO:車輛中央 Wf:前輪 Wr:後輪 X1:交界線
圖1A係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B係將表示車體框架之虛線添加於圖1A所得之左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座部及儲物箱之立體圖。
圖4係表示沿著圖2所示之IV-IV線之座部及儲物箱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圖5係表示儲物箱及車體框架之左側視圖。
圖6A係表示儲物箱及車體框架之俯視圖。
圖6B係將表示後框架及後橫樑之虛線添加於圖6A所得之俯視圖。
圖7係表示座部、儲物箱、車體框架、及後側蓋之分解立體圖。
圖8A係表示儲物箱及後側蓋之俯視圖。
圖8B係表示車體框架及後側蓋之俯視圖。
圖9係表示儲物箱之安裝部及車體框架之安裝托架之左側視圖。
圖10係將圖9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
圖11係表示沿著圖8A所示之XI-XI線之儲物箱、車體框架、及後側蓋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圖12係表示沿著圖8A所示之XII-XII線之儲物箱、車體框架、及後側蓋之鉛直剖面之剖視圖。
圖13A係將圖8A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
圖13B係將圖8B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放大圖。
2:車體框架
6:後框架
7:前橫樑
8:後橫樑
9:座部
10:儲物箱
11:後把手
11b:托架部
11h:把手部
23:尾燈
29:腳踏板
29s:平坦面
30:下側蓋
31:中央中心蓋
32:後側蓋
33:第1側蓋
33a:凸部
34:第2側蓋
34a:凹部
34L:下方部
34t:前端部
34u:上方部
35:後部中心外殼
36:後擋泥板
41:本體
42:筒狀部
42f:前壁
42i:內周面
42o:外周面
42r:後壁
42s:側壁
43:底部
44:凸緣部
45:前面板
46:側方台座部
47:後方台座部
48:後面板
57:密封圈
58:密封面
61:安裝部
62:前板
63:連結板
64:後板
65:安裝托架
71:上端部
72:缺口
F:前方向
L:左方向
O1:開口
S1:儲物空間
U:上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儲物箱,其形成配置物品之儲物空間;座部,其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上方,藉由對於上述儲物箱上下地旋動而將設置於上述儲物空間之上端之開口進行開閉;車體框架,其包含分別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右側及左側之一對後框架、及自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其中一者向上方突出且支持上述儲物箱之安裝托架;及一對後側蓋,其等分別配置於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右側及左側,且於車輛側視下與上述儲物箱及上述一對後框架重疊;上述儲物箱包含:筒狀部,其包圍上述儲物空間;凸緣部,其自上述筒狀部之外周面突出;及安裝部,其自上述凸緣部向下方延伸,且置於上述安裝托架之上;上述後側蓋包含:上端部,其於車輛俯視下與上述凸緣部重疊;及缺口,其上下貫通上述上端部,於車輛俯視下向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凹陷,且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有上述安裝部。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較上述車體框架之上述安裝托架於上下方向更長。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體框架更包含後橫樑,該後橫樑係自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其中一者向上述一對後框架之另一者延伸, 且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後方,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包含配置於較上述後橫樑更靠下方之下端。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儲物箱之上述開口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框架之內緣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上述外側區域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前端更靠後方且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前方之位置之側方部。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外側區域更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後方之後方部。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儲物箱之上述開口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後框架之內緣更靠上述車寬方向上之外側之外側區域,上述外側區域包含於車輛俯視下配置於較上述安裝托架之後端更靠後方之後方部。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端部以保持著上述後側蓋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之狀態下,可直接對於上述車體框架安裝及拆卸上述儲物箱之方式,配置於上述儲物箱之下方。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側蓋之上述缺口與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之間之間隙窄於上下方向上之上述安裝部之長度。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凸緣部包含與上述座部接觸之台座部,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安裝部自上述台座部向下方延伸。
  10.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台座部、安裝部、及安裝托架於車輛俯視下相互重疊。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側蓋之上述上端部包含緊固於上述儲物箱之上述凸緣部之被緊固部。
TW108133742A 2018-10-11 2019-09-19 跨坐型車輛 TWI7104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538A JP2020059423A (ja) 2018-10-11 2018-10-11 鞍乗型車両
JP2018-192538 2018-10-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874A TW202023874A (zh) 2020-07-01
TWI710491B true TWI710491B (zh) 2020-11-21

Family

ID=68242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3742A TWI710491B (zh) 2018-10-11 2019-09-19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636524B1 (zh)
JP (1) JP2020059423A (zh)
BR (1) BR102019021235A2 (zh)
PH (1) PH12019050186A1 (zh)
TW (1) TWI7104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90978B (zh) * 2020-12-30 2022-05-17 南京金城机械有限公司 踏板摩托车置物箱安装结构
JP7324816B2 (ja) 2021-09-30 2023-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収納ボックスのシール構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39077A1 (en) * 2006-12-27 2008-07-02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N100500501C (zh) * 2003-10-10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行李存放装置
TW200944415A (en) * 2008-03-31 2009-11-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body cov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1654133A (zh) * 2008-08-19 2010-02-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6059B2 (ja) 2007-12-28 2012-1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5690147B2 (ja) 2011-01-11 2015-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938302B2 (ja) * 2012-08-28 2016-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ッドロッ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00501C (zh) * 2003-10-10 2009-06-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行李存放装置
EP1939077A1 (en) * 2006-12-27 2008-07-02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200944415A (en) * 2008-03-31 2009-11-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body cov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1654133A (zh) * 2008-08-19 2010-02-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3874A (zh) 2020-07-01
EP3636524B1 (en) 2022-02-23
PH12019050186A1 (en) 2020-07-13
EP3636524A1 (en) 2020-04-15
BR102019021235A2 (pt) 2020-05-26
JP2020059423A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470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用フューエルタンク配設構造
TWI710491B (zh) 跨坐型車輛
JP6403895B2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JP2006281919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5579000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8201286A (ja) 自動二輪車
JP3205322B2 (ja)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4107809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JP200201967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18172064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キャッチ取付構造
JP5865883B2 (ja) 自動2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JP2002234476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取付構造
JP2002019661A (ja) 車両用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3205005B2 (ja) スクータ形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7592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周辺構造
JP200201966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200502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681620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フィラキャップの拘束構造
JP2014076759A (ja) 自動二輪車
WO201713483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2019665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センタートンネル部構造
WO2018180033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JP200201967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フォーク廻り構造
JPH0924877A (ja) モータサイクルのステアリング機構
JP2002019664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外装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