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9392B -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 Google Patents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9392B
TWI709392B TW104104408A TW104104408A TWI709392B TW I709392 B TWI709392 B TW I709392B TW 104104408 A TW104104408 A TW 104104408A TW 104104408 A TW104104408 A TW 104104408A TW I709392 B TWI709392 B TW I7093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continence pad
layer
straight line
top sheet
absorb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4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2180A (zh
Inventor
戶田温樹
守屋綾子
永井貴仁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42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2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9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93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51Packaging before or after use
    • A61F13/55105Packaging before or after use packaging of diap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61F13/5110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the top sheet having corrugations or embossments having one axis relatively longer than the other axis, e.g. forming channels or grooves in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在於提供一種失禁墊,其係具備形成有凸部的透液性之頂面薄片且可展開地折疊的失禁墊,可維持形成在頂面薄片中之預定區域(例如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區域)的凸部之形態者,為了解決該課題,在吸收層的第1部分(40a)中之第1重疊部分(40a1)重疊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40b、40f、40d、40h及40e),在第2重疊部分(40a2)重疊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40c、40g、40d、40i及40e),並使朝厚度方向貫通吸收層的貫通孔(5)位於非重疊部(40a3)。

Description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本發明係關於可展開地折疊的失禁墊、及維持該失禁墊折疊狀態並加以收納之失禁墊收納物。
在專利文獻1,記載有失禁墊,其在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部分,配置有形成有貫通條孔的吸收層。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失禁墊,可提升失禁墊對穿用者的陰部之合身性。又,由於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部分不易成為濕潤狀態,故,能夠防止穿用者的不舒適感。
在專利文獻2至13,揭示有在表面形成有凸部的不織布及使用該不織布作為吸收性物品的頂面薄片之技術。在專利文獻2至13所記載的不織布,藉由形成於表面的凸部,可使不織布的透液性及肌膚觸感提升。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9515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30218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8-23326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8-25079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4-174234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9-160035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09-201964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12-5701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
[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2003-247155號公報
[專利文獻11]日本特開2007-177340號公報
[專利文獻12]日本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
[專利文獻13]日本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
失禁墊一般是在被收納於容器(例如,以塑膠薄膜等的包裝材所構成之袋狀成形物)的形態(亦即失禁墊收納物的形態)進行處理。此時,在容器中,已被折疊的複數失禁墊在被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收納。因此,被收納於容器的失禁墊係在容器內持續地承受壓力。
因此,在將形成有凸部的透液性之頂面薄片搭載於失禁墊的情況,會有因施加於失禁墊的壓力,壓潰形成在頂面薄片的凸部,造成凸部的功能(例如透液性的提升、肌膚觸感的提升等)降低之虞產生。
因此,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述情事而開發完成 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失禁墊,其具備形成有凸部的透液性的頂面薄片且可展開地被折疊,並且可維持形成在頂面薄片中之預定區域(例如,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區域)之凸部的形態之失禁墊,及提供一種失禁墊收納物,其維持該失禁墊折疊的狀態並予以收納之失禁墊收納物。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之失禁墊,係可展開地被折疊,且具備:具有形成有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透液性的頂面薄片;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及配置於前述頂面薄片及前述背面薄片之間的吸液性之吸收層,該吸收層具有將前述吸收層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或具有朝前述頂面薄片側開口的凹部,其特徵為:(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失禁墊具有相互地正交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吸收層具有藉由以下的第1虛擬平面至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之第1部分至第5部分: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1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長度方向上之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2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1虛擬直線平 行地延伸的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3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短邊方向上之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4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3虛擬直線平行地延伸的第4虛擬直線,又,該第1部分為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包圍;該第2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3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4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3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該第5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4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又,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第1部分,(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 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具有: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的第2重疊部分;及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不與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的任一者重疊之非重疊部分,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非重疊部分。又,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失禁墊收納物,其具備本發明的失禁墊;及前述失禁墊維持著折疊狀態而被收納之容器。
若依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失禁墊,其具備形成有凸部的透液性的頂面薄片且可展開地被折疊,並且可維持形成在頂面薄片中之預定區域(例如,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區域)之凸部的形態之失禁墊,並可提供失禁墊收納物,其該失禁墊維持著折疊的狀態而被收納之失禁墊收納物。
1:失禁墊
2:頂面薄片
21:肌膚抵接面
210:背脊溝構造(凹凸構造的一例)
211:隆起部(凸部的一例)
212:溝部(凹部的一例)
3:背面薄片
4:吸收層
40a至40i:藉由第1虛擬平面至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之吸收層的第1部分至第9部分
40a1: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第1重疊部分
40a2: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第2重疊部分
40a3: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非重疊部分
41:第1層
42:第2層
5:貫通孔
51:貫通孔
52:貫通孔
L1:第1虛擬直線
L2:第2虛擬直線
L3:第3虛擬直線
L4:第4虛擬直線
P1:第1虛擬平面
P2:第2虛擬平面
P3:第3虛擬平面
P4:第4虛擬平面
圖1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失禁墊的展開狀態之平面圖。
圖2係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分解斜視圖。
圖3係圖1的A-A線之斷面圖。
圖4係圖1所示的失禁墊所具備的頂面薄片之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
圖5係顯示對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厚度方向呈垂直的虛擬平面之圖,該虛擬平面為投影有該失禁墊所具備的吸收層之第1層及第2層的虛擬平面。
圖6係用來說明藉由第1虛擬平面至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9個部分(第1部分至第9部分)及該9個部分所含的吸收層之9個部分(第1部分至第9部分)的圖。
圖7係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折疊狀態的斜視圖。
圖8係圖7的B-B線之斷面圖。
圖9係藉由將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之失禁墊在第1虛擬直線折彎後,在第2虛擬直線加以折彎所形成的折疊構造體之平面圖。
圖10(a)係圖9的C-C線之斷面圖,圖10(b)係圖9的D-D線之斷面圖。
圖11係維持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折疊狀態並加以收納的失禁墊收納物之部分截斷側面圖。
圖12係維持圖1所示的失禁墊之折疊狀態並加以收 納的失禁墊收納物之部分截斷正面圖。
以下,說明關於本發明的失禁墊及失禁墊收 納物。
本發明的一態樣(態樣1)之失禁墊,係可展開地被折疊,且具備:具有形成有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透液性的頂面薄片;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及配置於前述頂面薄片及前述背面薄片之間的吸液性之吸收層,該吸收層具有將前述吸收層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或具有朝前述頂面薄片側開口的凹部,其特徵為:(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失禁墊具有相互地正交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吸收層具有藉由以下的第1虛擬平面至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之第1部分至第5部分: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1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長度方向上之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2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1虛擬直線平行地延伸的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3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短邊方向上之 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4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3虛擬直線平行地延伸的第4虛擬直線,又,該第1部分為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包圍;該第2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3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4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3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該第5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4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又,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第1部分,(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 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具有: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的第2重疊部分;及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不與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的任一者重疊之非重疊部分,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非重疊部分。
在態樣1之失禁墊,在吸收層的第1部分中之第1重疊部分及第2重疊部分,分別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的第2部分及第3部分,另外,在非重疊部分,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上均未重疊有吸收層的第2部分及第3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1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第2部分與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第3部分作為壓力緩衝層來發揮功能,保護非重疊部分不受壓力影響。因此,配置於非重疊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壓於失禁墊之壓力所按壓。又,因貫通孔或凹部位於非重疊部分,所以,即使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被按壓,也可迴避到貫通孔內或凹部內。如此,即使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配置於非重疊部分 的頂面薄片部分也不易被按壓,就算被按壓,也能迴避到貫通孔內或凹部內,因此,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1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2),(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吸收層除了前述第1部分至前述第5部分外,還具有藉由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的第6部分及第7部分:該第6部分為從前述第4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7部分為從前述第4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又,(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4部分在前述第4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6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4部分在前述第4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7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以前述第1虛擬直線及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後,再以前述第3虛擬直線朝 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1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2部分、前述第6部分及前述第4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重疊部分係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2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3部分、前述第7部分及前述第4部分重疊。
在態樣2之失禁墊,在吸收層的第1部分中 之第1重疊部分,重疊有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2部分、第6部分及第4部分),在第2重疊部分,重疊有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3部分、第7部分及第4部分)。 因此,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2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2部分、第6部分及第4部分)與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3部分、第7部分及第4部分)作為壓力緩衝層來發揮功能,保護非重疊部分不受壓力影響。因此,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的力量所按壓,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2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3),(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吸收層除了前述第1部分至前述第7部分外,還具有藉由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 以下的第8部分及第9部分:該第8部分為從前述第5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9部分為從前述第5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又,(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5部分在前述第5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8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5部分在前述第5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9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以前述第1虛擬直線及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後,再以前述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然後再以前述第4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1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2部分、前述第6部分、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8部分及前述第5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重疊部分係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2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3部分、前述第7部 分、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9部分及前述第5部分重疊。
在態樣3之失禁墊,在吸收層的第1部分中 之第1重疊部分,重疊有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2部分、第6部分、第4部分、第8部分及第5部分),在第2重疊部分,重疊有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3部分、第7部分、第4部分、第9部分及第5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3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2部分、第6部分、第4部分、第8部分及第5部分)與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的吸收層的複數個部分(第3部分、第7部分、第4部分、第9部分及第5部分)作為壓力緩衝層來發揮功能,保護非重疊部分不受壓力影響。因此,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的力量所按壓,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3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4),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凹部或前述貫通孔在前述失禁墊的短邊方向大致中央,延伸於前述失禁墊的長度方向,前述第1部分、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係形成前述失禁墊的胯下部,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6部分及前述第7部分係形成 前述失禁墊的腹部側部,前述第5部分、前述第8部分及前述第9部分係形成前述失禁墊的背部側部。
在態樣4之失禁墊,吸收層的凹部或貫通孔形成於失禁墊的胯下部,並且在失禁墊的短邊方向大致中央延伸於失禁墊的長度方向上。因此,吸收層的凹部或貫通孔的位置變得容易與穿用者的陰部(尿液排泄口)的位置一致,可提升失禁墊對穿用者之合身性。又,由於供穿用者的陰部抵接之部分不易成為濕潤狀態,故,能夠防止穿用者的不舒適感。
在態樣1至4中任一態樣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5),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第2部分具有: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前述高基重部分進一步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低基重部分,前述第3部分具有: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前述高基重部分進一步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在態樣5之失禁墊,在第1重疊部分之一部分,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高基重部分,在其他部分,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 之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5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壓力容易傳達至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2部分的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因此,配置於第1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的壓力所按壓,容易維持此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5之失禁墊,在第2重疊部分之一部 分,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高基重部分,在其他部分,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5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壓力容易傳達至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3部分的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因此,配置於第2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的壓力所按壓,容易維持此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5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6), 前述吸收層具有延伸直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為止之第1層、和未延伸至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之第2層,前述高基重部分是藉由前述第1層及前述第2層重疊之部分所形成,前述低基重部分是藉由前述第1層中之未與前述第2層重疊的部分所形成。
在態樣6之失禁墊,能容易地形成吸收層的第2部分及第3部分之高基重部分及低基重部分。又,因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高基重部分的厚度較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的厚度更大,所以,當將失禁墊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6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壓力容易傳達至吸收層的第1部分的第1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同樣地,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高基重部分的厚度是較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的厚度大,因此,壓力容易傳達至吸收層的第1部分的第2重疊部分中之與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與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因此,配置於第1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及配置於第2重疊部分中之吸收層的第3部分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的壓力 所按壓,容易維持此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在態樣6之失禁墊的理想一態樣(態樣7), 前述第1層位於較前述第2層更靠近前述頂面薄片側的位置。
在態樣7之失禁墊,由於延伸直到吸收層的 端緣部為止之第1層位於頂面薄片側的位置,故,穿用者不易感到因吸收層的第1層及第2層之尺寸差所引起的階差,可使失禁墊的穿著感提升。
本發明的一態樣的失禁墊收納物係具備有: 態樣1至態樣7中的任一個態樣之失禁墊;及前述失禁墊維持著折疊狀態而被收納之容器。
在本態樣之失禁墊收納物,當將失禁墊朝吸 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時(例如,態樣1至態樣7中的任一態樣之複數個失禁墊在被朝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厚度方向被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並被收納至容器時),由於配置於吸收層的第1部分之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也不易被按壓,就算被按壓,也能迴避到貫通孔內或凹部內,因此,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的頂面薄片部分之凸部的形態。
以下,依據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失禁墊及 失禁墊收納物的實施形態。
如圖1至圖10所示,本發明之失禁墊的一實施形態之失禁墊1係可展開地被折疊並具備有:透液性的頂面薄片2;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3;及配置於頂面薄片2與背 面薄片3之間的吸液性的吸收層4。
以下,對於失禁墊1,分開說明關於(a)已 將失禁墊1展開的狀態之情況、和(b)已將失禁墊1折疊的狀態之情況。再者,關於構成失禁墊1的構件(頂面薄片2、背面薄片3、吸收層4等),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在(a)中進行說明。
(a)在已將失禁墊1展開的狀態之情況
依據圖1至圖6,說明關於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圖1係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之平面圖,圖2係失禁墊1的分解斜視圖,圖3係圖1的A-A線斷面圖,圖4係失禁墊1所具備的頂面薄片2之一部分的放大斜視圖,圖5係顯示對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的厚度方向呈垂直的虛擬平面,亦即投影有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所具備之吸收層4的第1層41及第2層42的虛擬平面之圖,圖6係用來說明藉由第1虛擬平面P1至第4虛擬平面P4所區劃的失禁墊1之9個部分(第1部分10a至第9部分10i)及該9個部分所含的吸收層4之9個部分(第1部分40a~第9部分40i)的圖。
圖1至圖6所示之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 向及Z方向係分別與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以及其構成構件之頂面薄片2、背面薄片3及吸收層4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一致。再者,在本說明書中,X方向的尺寸係指[長度]、Y方向的尺寸係指[寬度]、Z方向的尺寸係指[厚度]。
如圖1所示,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具有排列 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腹部側部11、胯下部12及背部側部13。當穿用者穿用失禁墊1時,腹部側部11抵接於穿用者的腹部,胯下部12抵接於穿用者的胯下部,而背部側部13抵接於穿用者的臀部及/或背部。
失禁墊1是以頂面薄片2側的表面位於內側(穿用者的肌膚側)、背面薄片3側的表面位於外側(穿用者穿衣在身上之情況時的穿衣側)的方式進行穿用。穿用者所排泄的尿液透過頂面薄片2而浸透至吸收層4,被吸收層4吸收並保持。被吸收層4所吸收保持的尿液之洩漏是藉由背面薄片3所防止。
頂面薄片2為可讓自穿用者所排泄的尿液透過之透液性薄片。如圖1至圖4所示,頂面薄片2具有形成有隆起部211(凸部的一例)之肌膚抵接面21。頂面薄片2的肌膚抵接面21係當穿用者穿用失禁墊1時,與穿用者的肌膚抵接之面,當穿用者排泄尿液時接受尿液的供給之面。再者,肌膚抵接面21係為於頂面薄片2的雙面中之配置有吸收層4的面之相反側的面。
如圖1至圖4所示,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複數個隆起部211係以略等間隔排列於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上,在相鄰的2個隆起部211之間形成有1個溝部212。藉此,在肌膚抵接面21形成由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複數個隆起部211與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複數個溝部212所構成的背脊溝構造210。再者, 在圖1及圖2,省略背脊溝構造210的一部分。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有:隆起部211及溝部212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以外的方向之實施形態(例如,隆起部211及溝部212延伸於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且排列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上之實施形態);隆起部211及溝部212中的至少一方斷續地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實施形態;隆起部211及溝部212一邊改變方向(例如波浪狀)一邊延伸之實施形態;在相鄰的2個隆起部211之間配置2個以上的溝部212之實施形態;相鄰的2個隆起部211之間隔非一定之實施形態;相鄰的2個溝部212之間隔非一定之實施形態;以及將該等實施形態中可並立之2個以上的實施形態組合的實施形態等。再者,隆起部211及溝部212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之本實施形態,因被供給至頂面薄片2的尿液沿著隆起部211及溝部212容易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擴散,所以,能夠防止尿液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的擴散及因此擴散所引起之自失禁墊1的尿液洩漏,在這些點上極為優良。
如圖3及圖4所示,隆起部211的表面為曲 面,隆起部211的斷面形狀為朝表面呈略倒U字形狀。 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隆起部211的剖面形狀為梯形、三角形等之實施形態。再者,包含本實施形態,隆起部211從底部朝頂部前端變細之實施形態,在 即使隆起部211被施加於失禁墊1的力(例如穿用者的身體壓力)壓潰,也能夠維持溝部212的空間的這一點上極為優良。
如圖4所示,隆起部211具有厚度T1,溝部 212具有厚度T2。隆起部211的厚度T1,一般為0.3~1.5mm,理想為0.6~1.4mm、更理想為0.8~1.2mm,溝部212的厚度T2,一般為0.1~0.5mm,理想為0.2~0.4mm、更理想為0.2~0.3mm。再者,隆起部及溝部的厚度之測定,是使用從失禁墊切出的100mm×100mm之頂面薄片樣品與雷射移位計(例如,基恩斯(KEYENCE CORPORATION)股份有限公司製 高精度2次元雷射移位計LJ-G系列(型式:LJ-G030)),如以下的非接觸方式實施。將頂面薄片樣品放置於水平的測定台上,對不同的5個隆起部,以雷射移位計測定自測定台之移位,將5個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隆起部之厚度(mm)。同樣地,對不同的5個溝部,以雷射移位計測定自測定台之移位,將5個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溝部之厚度(mm)。
如圖4所示,隆起部211具有寬度W1,溝部 212具有寬度W2。隆起部211的寬度W1,一般為2.0~5.0mm,理想為3.0~4.0mm,溝部212的寬度W2一般為1.0~3.0mm,理想為1.0~2.0mm。相鄰的2個隆起部211之間隔一般是與溝部的寬度W2相等,相鄰的2個溝部212之間隔一般是與隆起部211的寬度相等。隆起部211的寬度W1係依據無加壓狀態之頂面薄片2的平面照片或 平面圖像,作為隆起部211與位於其兩側的2個溝部212之邊界線間的距離予以測定。溝部212的寬度W2也同樣。
在本實施形態,隆起部211的厚度T1及寬度 W1無論在哪一個隆起部均大致相同。溝部212的厚度T2及寬度W2也同樣。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存在有厚度及寬度不同的隆起部211之實施形態、及存在有厚度及寬度不同的溝部212之實施形態。
作為頂面薄片2所使用的透液性薄片為熱風 不織布。形成有背脊溝構造210之熱風不織布係在例如含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網材(人造毛)形成背脊溝構造210後,噴吹熱風使網材中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彼此的交叉部分熱融合來加以製造。
作為在網材形成背脊溝構造210之方法,可 舉出例如日本特開2008-25079號公報、日本特開2008-23326號公報、日本特開2009-30218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方法。若依據該等方法,將網材載置於通氣性支承構件(例如網狀支承構件),一邊使通氣性支承構件朝預定方向移動,一邊對網材的上面連續地噴吹氣體(通常為空氣),能夠在網材上形成背脊溝構造210。再者,在被噴吹了氣體之區域,形成有延伸於通氣性支承構件的移動方向之溝部212,並且在相鄰的2個溝部212之間形成隆起部211。此時,因噴吹了氣體之區域的纖維朝溝部212的兩 側移動,所以,隆起部211的基重一般變成較溝部212的基重高。隆起部211及溝部212的數量、間隔、基重、纖維密度等,可藉由調整噴嘴的數量、口徑、及間距,從噴嘴所噴射的氣體之溫度及噴射量、網材的張力等,可調整至期望範圍。
作為構成網材所含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之 熱可塑性樹脂,可舉出例如聚烯烴、聚酯、聚醯胺等。作為聚烯烴,可舉出例如直鏈低密度聚乙烯(LL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聚丁烯、以這些材料為主體之共聚物(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A)、離子性聚合物樹脂)等。作為聚酯,可舉出例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乳酸、聚乙醇酸為首的直鏈狀或分歧狀之碳數20為止之聚羥基酸等的聚酯、以這些為主體之共聚物、以苯二甲酸亞烷基酯為主成分並與少量的其他成分共聚而構成之共聚酯等。作為聚醯胺,可舉出例如6-耐綸、6,6-耐綸等。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係實施有親水化處理為佳。作為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親水化處理,可舉出例如利用界面活性劑、親水劑等的處理(例如對纖維內部拌入界面活性劑、對纖維表面塗佈界面活性劑等)、電漿加工等。
熱可塑性樹脂纖維,能以1種的熱可塑性樹 脂構成,但含有2種以上的熱可塑性樹脂之複合纖維為佳。理想的複合纖維為芯鞘型複合纖維。作為形成芯鞘型複合纖維的鞘成分之熱可塑性樹脂,選擇熔點較形成芯成分的熱可塑性樹脂的熔點低之熱可塑性樹脂。作為形成芯鞘型複合纖維的芯成分及鞘成分之熱可塑性樹脂,可舉出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的烯烴系樹脂,耐綸等的聚醯胺系樹脂,聚酯系樹脂,聚丙烯腈系樹脂等。形成鞘成分的熱可塑性樹脂,理想為聚乙烯(例如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這些的聚乙烯之混合物等),形成芯成分的熱可塑性樹脂,理想為聚丙烯及聚酯。芯鞘型複合纖維係芯成分與鞘成分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不會產生因加熱所引起之螺旋狀捲縮者為佳。
本實施形態之隆起部211(延伸於失禁墊1的 長度方向之凸條部)係凸部的一例,形成在頂面薄片2的肌膚抵接面之凸部不限於隆起部211。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作為頂面薄片2被使用之實施形態。在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形成有凸部的部分之厚度(從不織布的下面到凸部的頂部為止之距離)、未形成有凸部的部分(凹部)之厚度(從不織布的下面到凹部的最深部為止之距離)、凸部的間距(相鄰的2個凸部之頂部間的距離)等,可考量凹凸構造的功能(例如透液性的提升、肌膚觸感的提升等)加以適宜調整。作為製造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 布的方法,可舉出利用齒輪延伸之方法、利用熱伸長性纖維的熱伸長及/或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之方法等。
作為利用齒輪延伸之方法,可舉出例如日本 特開2004-174234號公報、日本特開2009-160035號公報、日本特開2009-201964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方法。若依據該等方法,藉由齒輪延伸將第1不織布層進行凹凸賦形後,在凸部以外的部分與第2不織布層部分地接合,藉此,能夠製造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如此所製造之不織布的凸部係朝肌膚抵接面隆起,內部成為空洞。作為凸部的形狀,可舉出例如稜線帶有圓弧的扁平長方體或截頭四角錐體、頂點帶有圓弧的角錐狀(例如三角錐狀、四角錐狀等),頂點帶有圓弧的圓錐狀、拱狀等。凸部可配置成例如平面視角呈鋸齒狀。在凸部配置成鋸齒狀之情況,1個凹部位於相鄰的2個凸部之間(亦即在1個凸部的周圍存在4個凹部)。作為使用作為第1不織布層及第2不織布層的不織布,可舉出例如紡黏不織布、點式黏合不織布、水針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熔噴不織布、及這些不織布的組合(例如紡黏-熔噴-紡黏(SMS)不織布等)等。第1不織布層與第2不織布層之接合,係藉由例如第1不織布層及/或第2不織布層所含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之熱熔融加以實施。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的意義及具體例與前述纖維相同。
作為利用熱伸長性纖維的熱伸長及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之方法,可舉出例如日本特開2012-5701號 公報所記載之方法。若依據此方法,將[在肌膚抵接面側具有熱伸長性纖維層、且在非肌膚抵接面側具有藉由接合部來與熱伸長性纖維層部分地接合的熱收縮性纖維層]之層積薄片進行加熱處理,藉由熱伸長性纖維層的熱伸長及熱收縮性纖維層的熱收縮,使熱伸長性纖維層朝肌膚抵接面側隆起,藉此能夠製造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熱伸長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伸長性纖維,可為藉由加熱處理使得實際的纖維長度伸長的纖維(例如,樹脂的結晶狀態改變,實際的纖維長度伸長之纖維),亦可為藉由進行加熱處理,實際的纖維長度不會伸長但表觀上的纖維長度伸長之纖維(例如產生的鋸齒狀、Ω狀、螺旋狀等的捲縮被解除而表觀上的纖維長度伸長之捲縮纖維)。各種的熱伸長性纖維為習知(例如,日本特開2004-218183號公報、日本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303035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204899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204901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204902號公報、日本特開2008-101285號公報等),適宜地選擇並加以使用。熱收縮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收縮性纖維,可為藉由加熱處理使得實際的纖維長度變短的纖維,亦可為藉由進行加熱處理,實際的纖維長度不會變短但表觀上的纖維長度變短之纖維(例如產生的鋸齒狀、Ω狀、螺旋狀等的捲縮而表觀上的纖維長度變短之潛在捲縮性纖維)。各種的熱收縮性纖維為習知(例如日本特開平9-296325號公報、日本特開平2-191720號公報、日本特開 2007-177335號公報),適宜地選擇並加以使用。將熱伸長性纖維層與熱收縮性纖維層部分地接合之接合部為例如藉由熱壓花處理所形成的凹部。接合部分可配置成例如平面視角呈鋸齒狀。因藉由複數個接合部所包圍的1個區域以該等接合部分作為起點而朝肌膚抵接面側隆起,藉此形成1個凸部,所以,接合部的數量、位置等可考量凸部的形成性、蓬鬆性等予以適宜調整。
作為利用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之方法,可 舉出例如日本特開2002-187228號公報、日本特開2003-247155號公報、日本特開2007-177340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方法。若依據該等方法,將[在肌膚抵接面側具有非熱收縮性纖維層、且在非肌膚抵接面側具有藉由接合部來與非熱收縮性纖維層部分地接合的熱收縮性纖維層]之層積薄片進行加熱處理,藉由熱收縮性纖維層的熱收縮,使非熱收縮性纖維層朝肌膚抵接面側隆起,藉此能夠製造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非熱收縮性纖維層所含有的非熱收縮性纖維,可為實質上不具有熱收縮性的纖維,亦可為雖具有熱收縮性但其熱收縮開始溫度較熱收縮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開始溫度更高的纖維(亦即,在熱收縮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收縮性纖維的熱收縮開始溫度以下的溫度實質上不會產生熱收縮之纖維)。作為非熱收縮性纖維,可舉出例如嫘縈等的再生纖維;乙酸酯等的半合成纖維;綿、羊毛等的天然纖維;及聚烯烴(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酯(例如聚對苯 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醯胺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等。熱收縮性纖維及接合部的意義及具體例與前述相同。
作為利用熱伸長性纖維的熱伸長之方法,可 舉出例如日本特開2005-350836號公報、日本特開2010-168715號公報等所記載之方法。若依據該等方法,將[在肌膚抵接面側具有熱伸長性纖維、且在非肌膚抵接面側具有藉由接合部來與熱伸長性纖維層部分地接合的非熱伸長性纖維層]之層積薄片進行加熱處理,藉由熱伸長性纖維層的的熱伸長,使熱伸長性纖維層朝肌膚抵接面側隆起,藉此能夠製造具有形成有多數個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不織布。非熱伸長性纖維層所含有的非熱伸長性纖維,可為實質上不具有熱伸長性的纖維,亦可為雖具有熱伸長性但其熱伸長開始溫度較熱伸長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伸長性纖維的熱伸長開始溫度更高的纖維(亦即,在熱伸長性纖維層所含有的熱伸長性纖維的熱伸長開始溫度以下的溫度實質上不會產生熱伸長之纖維)。作為非熱伸長性纖維,可舉出例如嫘縈等的再生纖維;乙酸酯等的半合成纖維;綿、羊毛等的天然纖維;及聚烯烴(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醯胺等的熱可塑性樹脂纖維等。熱伸長性纖維及接合部的意義及具體例與前述相同。
頂面薄片2的基重,可考量肌膚觸感等予以 適宜調整。熱風不織布的基重,一般為20~40g/m2,理想為25~35g/m2
從提高頂面薄片2的隱蔽性的觀點來看,可 使頂面薄片2含有氧化鈦、硫酸鋇、碳酸鈣等的無機填料。在頂面薄片2含有芯鞘型複合纖維之情況,無機填料可含於芯成分及鞘成分中的其中一方或雙方。
在本實施形態,其他的透液性薄片未中介於 接頂面薄片2與吸收層4之間,但此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必須的。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在頂面薄片2與吸收層4之間配置其他的透液性薄片之實施形態。作為頂面薄片2以外的透液性薄片,可舉出例如配置於頂面薄片2及吸收層4之間的第2薄片。作為使用作為第2薄片之透液性薄片,可舉出例如不織布、織布、形成有透液孔之合成樹脂薄膜等,但在這些之中,不織布為佳。
背面薄片3為可防止被吸收層4所吸收保持 的尿液洩漏之不透液性薄片。作為不透液性薄片,可舉出例如實施有防水處理的不織布(例如,點式黏合不織布、紡黏不織布、水針不織布等)、合成樹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薄膜、不織布與合成樹脂薄膜之複合薄片等。在本實施形態,其他的不透液性薄片未中介於接背面薄片3與吸收層4之間,但此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必須的。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本實施形態以外之實施形態,包含在背面薄片3與吸收層4之間配置其他的不透液性薄片之實施形態。
背面薄片3的材料、厚度、基重等,在可防 止被吸收層4所吸收並保持的尿液洩漏的範圍內予以適宜調整。為了減低穿用時的悶熱,背面薄片3除了不透液性外,還具有通氣性或透濕性為佳。
頂面薄片2及背面薄片3係在相互地重疊的 周緣部接合。作為接合形態,可舉出例如藉由熱壓花處理之接合、藉由超音波壓花處理之接合、藉由熱熔膠型接著劑之接合等。
如圖1至圖3所示,吸收層4配置於頂面薄 片2與背面薄片3之間。如圖1所示,吸收層4配置成從腹部側部11透過胯下部12而到達背部側部13。
如圖1至圖3所示,吸收層4具有第1層41 及第2層42。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以單一層構成吸收層4之實施形態、以及吸收層4具有第1層41及第2層42以外的1層或2層以上的層之實施形態。
如圖1至圖3所示,在第1層41形成有將第 1層41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貫通孔51,在第2層42形成有將第2層42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貫通孔52。如圖1所示,貫通孔51及52係為於失禁墊1的胯下部12,並且在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大致中央延伸於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上。如圖1至圖3所示,第1層41及第2層42係層積成貫通孔51及52的位置形成一致(亦即,貫通孔51及52相互地連通),藉此,朝厚度方向貫通吸收層4之貫通孔 5是藉由貫通孔51及52所形成。因此,如圖1所示,貫通孔5係與貫通孔51及52同樣地,位於失禁墊1的胯下部12,並且在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大致中央延伸於失禁墊的長度方向上。因此,貫通孔5的位置變得容易與穿用者的陰部(尿液排泄口)的位置一致,可提升失禁墊1對穿用者之合身性。又,由於供穿用者的陰部(尿液排泄口)抵接之部分不易成為濕潤狀態,故,能夠防止穿用者的不舒適感。
本發明之失禁墊,包含在吸收層4形成朝頂 面薄片2側開口的凹部來取代貫通孔5之實施形態。具有朝頂面薄片2側開口的凹部之吸收層4,例如可藉由層積具有貫通孔51的第1層41和不具有貫通孔52的第2層42加以形成。
如圖1及圖2所示,第1層41的平面視角形 狀為長度方向的略中央縮徑之葫蘆狀,第2層42的平面視角形狀為略矩形狀。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第1層41為葫蘆狀以外的形狀、第2層42為矩形狀以外的形狀之實施形態。
如圖1至圖3及圖5所示,第1層41的長度 方向一方側之端緣部411是與第2層42的長度方向一方側的端緣部421大致一致,第1層41的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的端緣部412是與第2層42的長度方向另一方側的端緣部422大致一致。另外,第1層41的短邊方向一方側 之端緣部413是較第2層42的短邊方向一方側的端緣部423位於更靠近短邊方向外側,第1層41的短邊方向另一方側的端緣部414是較第2層42的短邊方向另一方側的端緣部424位於更靠近短邊方向外側。如此,第2層42的端緣部421、422係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1、412一致,第2層42的端緣部423、424位於較第1層41的端緣部413、414更內側的位置,因此,吸收層4的平面視角形狀是與第1層41的平面視角形狀一致。亦即,吸收層4的平面視角形狀為長度方向的略中央縮徑之葫蘆狀。藉此,吸收層4的縮徑之部分變得容易吻合於穿用者的胯下,使得吸收層4的位置容易與穿用者的胯下一致。 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包含:第1層41的端緣部411、412中的至少一方是較所對應的第2層42的端緣部更朝長度方向延伸之實施形態;及第2層42的端緣部421、422中的至少一方較所對應的第1層41之端緣部更朝長度方向延伸之實施形態。
在本實施形態,第1層41的端緣部413與第 2層42的端緣部423之位置關係、及第1層41的端緣部414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位置關係是如以下的方式進行設定。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當將通過貫通孔 51的周緣上的點中之位於最靠近第1層41的端緣部411側的點並朝Y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設為LP,將通過貫通 孔51的開口部上的點中之位於最靠近第1層41的端緣部412側之點並朝Y方向延伸的虛擬直線設為LQ,將通過貫通孔51的周緣上的點中之位於最靠近第1層41的端緣部413側的點並朝X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設為LR,將通過貫通孔51周緣上的點中之位於最靠近第1層41的端緣部414側之點並朝X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設為LS時,虛擬直線LP與虛擬直線LR之交叉點設為IPR,將虛擬直線LQ與虛擬直線LR之交叉點設為IQR,將虛擬直線LP與虛擬直線LS之交叉點設為IPS,將虛擬直線LQ與虛擬直線LS之交叉點設為IQS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將從將點IPR及點 IQR設為兩端之線段上的任意點到[通過該任意點並朝Y方向延伸的虛擬直線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3交叉的點]為止之距離設為D1。在本實施形態,第1層41的端緣部413中,從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到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為止延伸之部分(亦即,第1層41的縮徑部分之一方側的端緣部)是與虛擬直線LR大致呈平行。因此,虛擬直線LR與第1層41之端緣部413之距離D1大致呈一定。虛擬直線LR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3之距離D1,一般為40~100mm,理想為50~70mm。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將從將點IPR及點 IQR設為兩端之線段上的任意點到[通過該任意點並朝Y方向延伸的虛擬直線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交叉的點]為止之距離設為D2。在本實施形態,因第2層42在平面視 角大致呈矩形狀,所以,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中,從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到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為止延伸之部分是與虛擬直線LR大致呈平行。因此,虛擬直線LR與第2層42之端緣部423之距離D2大致呈一定。虛擬直線LR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之距離D2,一般為30~90mm,理想為40~60mm。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將從將點IPS及點 IQS設為兩端之線段上的任意點到[通過該任意點並朝Y方向延伸的虛擬直線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4交叉的點]為止之距離設為D3。在本實施形態,第1層41的端緣部414中,從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到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為止延伸之部分(亦即,第1層41的縮徑部分之另一方側的端緣部)是與虛擬直線LS大致呈平行。因此,虛擬直線LS與第1層41之端緣部414之距離D3大致呈一定。虛擬直線LS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4之距離D3,一般為40~100mm,理想為50~70mm。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將從將點IPS及點 IQS設為兩端之線段上的任意點到[通過該任意點並朝Y方向延伸的虛擬直線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交叉的點]為止之距離設為D4。在本實施形態,因第2層42在平面視角大致呈矩形狀,所以,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中,從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到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為止延伸之部分是與虛擬直線LS大致呈平行。因此,虛擬直線LS與第2層42之端緣部424之距離D4大致呈一定。虛擬 直線LS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距離D4,一般為30~90mm,理想為40~60mm。
在前述條件下,第1層41的端緣部413與第 2層42的端緣部423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2>D1/2,第1層41的端緣部414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4>D3/2。再者,本實施形態係如圖5所示,符合這些條件。
與本實施形態不同,在距離D1變動之情況 (例如,從第1層41的端緣部413之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延伸至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之部分是未與虛擬直線LR大致呈平行之情況)、在距離D2變動之情況(例如,從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中之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延伸至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之部分是未與虛擬直線LR大致呈平行之情況)、在距離D3變動之情況(例如,從第1層41的端緣部414中之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延伸至與虛擬直線LQ交叉的點之部分是未與虛擬直線LS大致呈平行之情況)、或在距離D4變動之情況(例如,從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中之與虛擬直線LP交叉的點延伸至與虛擬直線LQ交差的點之部分是未與虛擬直線LS大致呈平行之情況),第1層41的端緣部413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之位置關係、及第1層41的端緣部414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位置關係係以下述的方式進行設定。
將虛擬直線LR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3之 距離D1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設為D1(max)及D1(min),將虛擬直線LR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之距離D2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設為D2(max)及D2(min),將虛擬直線LS與第1層41的端緣部414之距離D3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設為D3(max)及D3(min),將虛擬直線LS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距離D4的最大值及最小值分別設為D4(max)及D4(min)。
在前述條件下,第1層41的端緣部413與第 2層42的端緣部423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2(max)>D1(max)/2,第1層41的端緣部414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4(max)>D3(max)/2。理想為第1層41的端緣部413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3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2(max)>D1(max)/2、及D2(min)>D1(max)/2,第1層41的端緣部414與第2層42的端緣部424之位置關係係設定成符合D4(max)>D3(max)/2、及D4(min)>D3(max)/2。
第1層41及第2層42的厚度、基重等,可 依據失禁墊1所應具備的特性(例如,尿液的吸收量等)予以適宜調整。第1層41的厚度,一般為1.5~5.0mm、理想為2.5~3.5mm,基重一般為150~400g/m2、理想為200~300g/m2。第2層42的厚度,一般為1.5~5.0mm、理想為2.5~3.5mm,基重一般為150~400g/m2、理想為 200~300g/m2。再者,吸收層的厚度之測定係使用從失禁墊切出的100mm×100mm之吸收層樣品與市面販賣的厚度測定器(例如PEACOCK公司製JA257,測定面50mm(直徑),測定壓3g/cm2),以下的方式加以實施。藉由厚度測定器,以定壓3g/cm2將吸收層樣品的不同之5個部位加壓,測定各部位之加壓10秒後的厚度,將5個測定值的平均值作為厚度(mm)。
貫通孔51及52的長度、寬度等,可依據第1 層41及第2層42的尺寸等予以適宜調整。貫通孔51的寬度,一般為5.0~50mm、理想為10~20mm。貫通孔52的寬度係與貫通孔51的寬度相等或較窄,一般為5.0~40mm、理想為10~15mm。貫通孔51的長度,一般為50~300mm、理想為50~200mm、更理想為50~150mm。 貫通孔52的長度係與貫通孔51的長度相等或較短,一般為30~250mm、理想為30~150mm。藉由貫通孔51的寬度及長度是與貫通孔52的寬度及長度相等或較大,使得即使在層積第1層41及第2層42之製程產生稍許的偏移,也能夠將從吸收層4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所看到的貫通孔5之大小保持成大致一定。又,因在貫通孔5的內壁面產生階差,使得貫通孔5的內表面積變大,所以,可使形成有貫通孔5的部分之吸收層4的尿液吸收性能提升。
如圖3所示,貫通孔51的寬度是從第1層41 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到背面薄片3側表面為止大致呈一定。同樣地,貫通孔52的寬度是從第2層42的頂面薄片 2側表面到背面薄片3側表面為止大致呈一定。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貫通孔51的寬度及貫通孔52的寬度中之一方或雙方是從第1層41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朝背面薄片3側表面變窄或變寬之實施形態。
在尺寸大的第1層41較尺寸小的第2層42 位於更靠近頂面薄片2側的位置之本實施形態,穿用者不易感覺掉因第1層41及第2層42的尺寸差所引起之階差感,能夠使失禁墊1的穿用感提升。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第2層42位於較第1層41更靠近頂面薄片2側的位置之實施形態。
吸收層4係具有:藉由第1層41及第2層42 重疊的部分所形成之高基重部分;和藉由第1層41中之不與第2層42重疊的部分所形成之低基重部分。再者,高基重及低基重係指相對的基重之高低。亦即,高基重部分係指基重較低基重部分高的部分,低基重部分係指基重較高基重部分低之部分。
吸收層4的第1層41及第2層42係含有可 吸收來自穿用者所排泄的尿液之吸收性材料。作為吸收性材料,可舉出例如親水性纖維、高吸收性聚合物等。作為親水性纖維,可舉出例如以針葉木或闊葉木為原料所獲得的木材紙漿(例如碎木漿、精磨木紙漿、熱機械紙漿、化學熱機械紙漿等的機械紙漿,牛皮紙漿,硫化紙漿、鹼法 製紙漿等的化學紙漿,半化學紙漿等);對木材紙漿實施化學處理所獲得之鹼化紙漿或交聯紙漿;蔗渣、洋麻、竹、麻、綿(例如棉短絨)等的非木材紙漿;嫘縈、原纖維人造絲等的再生纖維素;乙酸酯、三乙酸酯等的半合成纖維素等,但在這些纖維中,從低成本、容易成形的觀點來看,粉碎紙漿為佳。作為高吸收性聚合物(Superabsorbent Polymer:SAP),可舉出例如聚丙烯酸鹽系、聚碸酸鹽系、無水馬來酸鹽系、聚丙烯酸胺系、聚乙烯醇系、聚氧化乙烯系、聚天冬胺酸鹽系、聚谷氨酸鹽系、聚藻酸鹽系、澱粉系、纖維素系等的高吸收性聚合物;澱粉-丙烯酸(鹽)接枝共聚物、澱粉-丙烯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纖維素鈉之交聯物等的澱粉系或纖維素系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等,但在這些聚合物中,聚丙烯酸鹽系(特別是聚丙烯酸鈉系)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為佳。作為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形狀,可舉出例如粒子狀、纖維狀、鱗片狀等,在粒子狀之情況,粒徑是50~1000μm為佳,100~600μm更佳。吸收層4除了含有吸收性材料外,亦可因應需要含有氧化防止劑、光穩定劑、紫外線吸收劑、中和劑、造核劑、環氧穩定劑、滑劑、抗菌劑、難燃劑、帶電防止劑、顏料、可塑劑等的添加劑。例如,吸收層4可藉由含有銀、銅、鋅、二氧化矽、活性碳、鋁矽酸酸鹽化合物、沸石等,發揮除臭性、抗菌性、吸熱效果等的功能。
吸收層4亦可具有配置在第1層41與第2層 42之間的薄紙等的吸液擴散薄片。藉由使吸液擴散薄片中介於第1層41與第2層42之間,能夠使到達吸收層4之尿液沿著吸液擴散薄片擴散,因此,能夠防止吸收層4之局部尿液飽和的情況產生。
吸收層4亦可具有被覆第1層41及第2層42 之芯材繞包層。藉由以芯材繞包層被覆吸收性材料的層狀成形體之第1層41及第2層42,能夠防止第1層41及第2層42的崩壞。芯材繞包層為可讓自穿用者所排泄的尿液透過之透液性薄片。作為芯材繞包層可舉出例如不織布、織布、形成有透液孔的合成樹脂薄膜等,但理想為不織布。芯材繞包層可被覆第1層41及第2層42的表面全體,亦可被覆一部分。
在頂面薄片2與吸收層4之界面(在本實施 形態,為頂面薄片2與吸收層4的第1層41之界面)及背面薄片3與吸收層4之界面(在本實施形態,為背面薄片3與吸收層4的第2層42之界面),塗佈有接著劑(例如,熱熔膠接著劑),在吸收層4的其中一方的面接合有頂面薄片2,在另一方的面接合有背面薄片3。從頂面薄片2朝吸收層4之透液性的觀點來看,接著劑未塗佈於頂面薄片2與吸收層4之界面全體,而是以例如點、螺旋、條紋等的圖案塗佈。作為接著劑可舉出例如以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E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苯乙烯-異戊二烯-苯乙烯(SIS)等的橡膠系為主體、或以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等的烯烴系為主體之感壓 型接著劑或感熱型接著劑;由水溶性高分子(例如聚乙烯醇、羧甲基纖維素、明膠等)或水膨潤性高分子(例如聚乙烯乙酸酯、聚丙烯酸鈉等)所構成之水敏性接著劑等。 作為接著劑的塗佈方法,可舉出例如螺旋塗佈、塗佈機塗佈、簾幕塗佈機塗佈、撒米德噴鎗塗佈等。接著劑的塗佈量(基重),一般為0.5~20g/m2,理想為2~10g/m2
如圖6所示,吸收層4係具有藉由以下的虛擬平面P1至虛擬平面P4所區劃成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朝失禁墊1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平面P1,其包含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之表面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L1;朝失禁墊1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平面P2,其包含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之表面,與虛擬直線L1平行地延伸之虛擬直線L2;朝失禁墊1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平面P3,其包含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之表面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L3;朝失禁墊1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平面P4,其包含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之表面,與虛擬直線L3平行地延伸之虛擬直線L4,又,前述第1部分40a是藉由虛擬平面P1至虛擬平面P4所包圍; 前述第2部分40b是從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前述第3部分40c是從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前述第4部分40d是從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3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前述第5部分40e是從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4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前述第6部分40f是從第4部分40d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前述第7部分40g是從第4部分40d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前述第8部分40h是從第5部分40e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前述第9部分40i是從第5部分40e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至吸收層4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
再者,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係形成失禁墊1的胯下部12,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第6部分40f及第7部分40g係形成失禁墊1的腹部側部11,吸收層4的第5部分40e、第8部分40h及第9部分40i係形成失禁墊1的背部側部13。
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係為 了方便說明折疊狀態的失禁墊1而藉由虛擬平面P1~P4所區劃的部分,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中之相鄰接的部分彼此實際上相連續。
在本實施形態,吸收層4除了第1部分40a 至第5部分40e以外,還具有第6部分40f至第9部分40i,但第6部分40f至第9部分40i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包含:不具有第6部分40f至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及具有第6部分40f至第9部分40i中之1個或2個以上的部分之實施形態(例如,具有第6部分40f及第7部分40g的實施形態、具有第8部分40h及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等。
在本實施形態,虛擬平面P1及虛擬平面P2的 位置是利用以下的方式所設定。再者,因虛擬直線L1及虛擬直線L2係虛擬平面P1及虛擬平面P2與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的表面之交叉線,所以虛擬直線L1及虛擬直線L2之位置係因應虛擬平面P1及虛擬平面P2的位置明確地設定。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當將虛擬直線LR 與虛擬平面P1之距離設為D5時,虛擬平面P1係設定成符合D2>D5>D1/2。本實施形態係如圖5所示,符合這些條件。在虛擬平面P1符合此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第2層42的端緣部423與虛擬平面P1之距離(從D2減去D5後的值),一般為10~70mm、理想為10~50mm。在本實施形態,在第2層42的端緣部423的長度方向全區域範圍,維持這樣的第2層42的端緣部423與虛擬平面P1之距離。因此,吸收層4的第6部分40f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8部分40h也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e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當將虛擬直線LS 與虛擬平面P2之距離設為D6時,虛擬平面P2係設定成符合D4>D6>D3/2。本實施形態係如圖5所示,符合這些條件。在虛擬平面P2符合此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 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第2層42的端緣部424與虛擬平面P2之距離(從D4減去D6後的值),一般為10~70mm、理想為10~50mm。在本實施形態,在第2層42的端緣部424的長度方向全區域範圍,維持這樣的第2層42的端緣部424與虛擬平面P2之距離。因此,吸收層4的第7部分40g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9部分40i也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5部分40e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與本實施形態不同,在距離D1及距離D2變 動之情況,虛擬平面P1的位置係設定成符合D2(max)>D5>D1(max)/2。在虛擬平面P1符合此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理想為虛擬平面P1設定成符合D2(max)> D5>D1(max)/2、及D2(min)>D5>D1(max)/2。在虛擬平面P1符合這些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分是沿著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 之虛擬平面P1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
與本實施形態不同,在距離D3及距離D4變 動之情況,虛擬平面P2的位置係設定成符合D4(max)>D6>D3(max)/2。在虛擬平面P2符合此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具有:從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該高基重部分朝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進一步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理想為虛擬平面P2設定成符合D4(max)> D6>D3(max)/2、及D4(min)>D6>D3(max)/2。在虛擬平面P2符合這些條件之情況,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所具有的高基重部分是沿著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虛擬平面P2側的端緣部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
在如圖5所示的虛擬平面,虛擬平面P3係設 定成較虛擬直線Lp位於更靠近吸收層4的第1層41的端緣部411側,虛擬平面P4係設定成較虛擬直線LQ位於更靠近吸收層4的第1層41的端緣部412側。此時,虛擬平面P3及虛擬平面P4,一般係設定成虛擬平面P3與吸收層4的第1層41之端緣部411之距離、虛擬平面P3與吸收層4的第2層42之端緣部421之距離、虛擬平面P4與吸收層4的第1層41之端緣部412之距離、及虛擬平面P4與吸收層4的第2層42之端緣部422之距離是和虛擬平面P3與虛擬平面P4之距離略相等或較該距離小。再者,因虛擬直線L3及虛擬直線L4係虛擬平面P3及虛擬平 面P4與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2側的表面之交叉線,所以虛擬直線L3及虛擬直線L4之位置係因應虛擬平面P3及虛擬平面P4的位置明確地設定。
如圖6所示,失禁墊1係與吸收層4同樣地 具有藉由虛擬平面P1至虛擬平面P4所區劃的第1部分10a至第9部分10i。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分別含於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至第9部分10i。再者,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第2部分10b及第3部分10c係構成失禁墊1的胯下部12,失禁墊1的第4部分10d、第6部分10f及第7部分10g係構成失禁墊1的腹部側部11,失禁墊1的第5部分10e、第8部分10h及第9部分10i係構成失禁墊1的背部側部13。
如圖1至圖3所示,失禁墊1具備以不透液 性薄片所形成的防漏側邊6a、6b。如圖1至圖3所示,防漏側邊6a、6b係位於失禁墊1的短邊方向兩側並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防漏側邊6a、6b的其中一方之端緣部為固定於頂面薄片2的固定端,另一方的端緣部為自由端。在防漏側邊6a、6b的自由端,設有朝失禁墊1的長度方向延伸之彈性部61a、61b,當穿用者穿用失禁墊1時,防漏側邊6a、6b朝穿用者的肌膚方向立起。
[折疊狀態]
依據圖7至圖10,說明關於折疊狀態的失禁墊1。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被折疊成失禁墊 1的第1部分10a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分別與如圖1至圖6所示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持續一致,因此,如圖7至圖10所示的相互正交之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分別與如圖1至圖6所示的相互正交之X方向、Y方向及Z方向一致。亦即,當折疊狀態的失禁墊1被展開成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分別與如圖7至圖10所示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持續一致時,如圖7至圖10所示的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分別與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之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一致。
圖7係折疊狀態的失禁墊1之斜視圖,圖8 係圖7的B-B線斷面圖。在圖8中,吸收層4的第1層41中之含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之部分,分別以符號41a至41i予以表示。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2層42中之含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至第9部分40i之部分,分別以符號42a至42i予以表示。又,吸收層4的第1層41中之含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部分41a進一步被區劃成含於第1重疊部分40a1、第2重疊部分40a2及非重疊部分40a3之部分,分別以符號41a1~41a3予以表示。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2層42中之含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部分42a進一步被區劃成含於第1重疊部分40a1、第2重疊部分40a2及非重疊部分40a3之部分,分別以符號42a1~42a3予以表示。
如圖8所示,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具 有: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40a1;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重疊的第2重疊部分40a2;及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不與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的任一者重疊之非重疊部分40a3。再者,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係與如圖8所示的Z方向一致。在此,[第1部分40a在厚度方向上與其他部分重疊]之表現係指從第1部分40a朝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與該其他部分交叉。因此,第1部分40a及其他部分,可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隔著間隔(換言之,在非接觸的狀態下)重疊,亦可在接觸的狀態下重疊。
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具有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中的任一者重疊之部分(參照圖9)。這樣的部分可分類成與第2部分40b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40a1,亦可分類成與第3部分42重疊之第2重疊部分40a2
如圖8所示,貫通孔5係位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中之非重疊部分40a3
如圖8所示,第1部分40a的第1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第4部分40d、第8部分40h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 此,[第1重疊部分40a1在厚度方向上與複數個部分重疊]之表現係指從第1重疊部分40a1朝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與該複數個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皆有交叉。因此,相鄰的2個部分,可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隔著間隔(換言之,在非接觸的狀態下)重疊,亦可在接觸的狀態下重疊。
再者,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6部分40f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4部分40d、第8部分40h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8部分40h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6部分40f及第8部分40h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
如圖8所示,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第4部分40d、第9部分40i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此,[第2重疊部分40a2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 與複數個部分重疊]之表現係指從第2重疊部分40a2朝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延伸之虛擬直線與該複數個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皆有交叉。因此,相鄰的2個部分,可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隔著間隔(換言之,在非接觸的狀態下)重疊,亦可在接觸的狀態下重疊。
再者,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7部分40g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4部分40d、第9部分40i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7部分40g及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
如圖7及圖8所示的折疊構造係經過第1階段至第4階段所形成。再者,各階段之折彎,可藉由手動加以實施,亦可藉由機械加以實施。以下,依據圖7至圖10,說明第1階段至第4階段。圖9係藉由將展開狀態之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1折彎後,在虛擬直線L2加以折彎所形成的折疊構造體之平面圖。圖10(a)係圖9的C-C 線斷面圖,圖10(b)係圖9的D-D線斷面圖。
(1)第1階段
在第1階段,展開狀態的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1朝頂面薄片2側折彎。在此,虛擬直線L1之朝頂面薄片2側的折彎係指虛擬直線L1被隱藏於內側之折彎(所謂的谷折)。
如圖9及圖10所示,第1階段之折彎係以失禁墊1的第2部分10b、第6部分10f及第8部分10h的頂面薄片側表面分別與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第4部分10d及第5部分10e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相對的方式實施。再者,第1階段之折彎,亦能以失禁墊1的第2部分10b、第6部分10f及第8部分10h的頂面薄片側表面分別與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第4部分10d及第5部分10e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接觸的方式實施,亦能以不接觸的方式加以實施。
因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係以虛擬直線L1為軸而折彎,所以,虛擬直線L1係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所描繪的曲面,位於Y方向之最外側。
如圖9及圖10所示,藉由第1階段之折彎,使得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在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上與第2部分40b重疊,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在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之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6部分40f重疊,吸收層4的第5部分40e在吸收層 4的第5部分40e之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8部分40h重疊。
再者,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6部分40f的實 施形態及吸收層不具有第8部分40h之實施形態,即使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1朝頂面薄片2側被折彎,也不會產生這樣的重疊。
(2)第2階段
在第2階段,第1階段後的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2朝頂面薄片2側折彎。在此,虛擬直線L2之朝頂面薄片2側的折彎係指虛擬直線L2被隱藏於內側之折彎(所謂的谷折)。
如圖9及圖10所示,第2階段之折彎係以失 禁墊1的第3部分10c、第7部分10g及第9部分10i的頂面薄片側表面分別與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第4部分10d及第5部分10e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相對的方式實施。再者,第2階段之折彎,亦能以失禁墊1的第3部分10c、第7部分10g及第9部分10i的頂面薄片側表面分別與失禁墊1的第1部分10a、第4部分10d及第5部分10e的頂面薄片2側表面接觸的方式實施,亦能以不接觸的方式加以實施。
因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係以虛擬直線 L2為軸而折彎,所以,虛擬直線L2係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所描繪的曲面,位於Y方向之最外側。
如圖9及圖10所示,藉由第2階段之折彎, 使得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重疊。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4部分40d係在第4部分40d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7部分40g重疊,吸收層4的第5部分40e係在第5部分40e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9部分40i重疊。
但,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7部分40g的實施 形態及吸收層4不具有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即使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2朝頂面薄片2側被折彎,也不會產生這樣的重疊。
在本實施形態,第2階段(虛擬直線L2的折 彎)在第1階段(虛擬直線L1的折彎)後實施。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1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1,作為其他實施形態還包含虛擬直線L2的折彎在虛擬直線L1的折彎前進行之實施形態。
藉由第1階段及第2階段,在吸收層4的第1 部分40a形成有: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40a1;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重疊的第2重疊部分40a2;及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不與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的任一者重疊之非重疊部分40a3,貫通孔5位於非重疊部分40a3。如圖8所示,第1重疊部分40a1及第2重疊部分40a2係形成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Y方向兩側。再者,在本實施形態,如圖9所示, 第1重疊部分40a1及第2重疊部分40a2係形成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周圍。
(3)第3階段
在第3階段,第2階段後的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3朝頂面薄片2側折彎。在此,虛擬直線L3之朝頂面薄片2側的折彎係指虛擬直線L3成為內側之折彎(所謂的谷折)。
如圖7及圖8所示,第3階段之折彎係以重 疊於第4部分10d之第6部分10f及第7部分10g的背面薄片側表面分別與重疊於第1部分10a之第2部分10b及第3部分10c的背面薄片側表面相對的方式實施。再者,第3階段之折彎,亦能以重疊於第4部分10d的第6部分10f及第7部分10g的背面薄片側表面與重疊於第1部分10a之第2部分10b及第3部分10c的背面薄片側表面接觸的方式實施,亦能以不接觸的方式加以實施。
因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係以虛擬直線 L3為軸而折彎,所以,虛擬直線L3係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所描繪的曲面,位於X方向之最外側。
藉由第3階段之折彎,使得吸收層4的第1 部分40a之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及第4部分40d重疊。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 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及第4部分40d重疊。
再者,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6部分40f之實 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及第4部分40d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7部分40g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及第4部分40d重疊。
(4)第4階段
在第4階段,第3階段後的失禁墊1在虛擬直線L4朝頂面薄片2側折彎。在此,虛擬直線L4之朝頂面薄片2側的折彎係指虛擬直線L4成為內側之折彎(所謂的谷折)。
如圖7及圖8所示,第4階段之折彎係以在 虛擬直線L1及虛擬直線L2被折彎的第8部分10h及第9部分10i的背面薄片側表面與在第3虛擬直線L3折彎之第4部分10d的背面薄片側表面相面對的方式實施。再者,第4階段之折彎,亦能以在虛擬直線L1及虛擬直線L2被折彎的第8部分10h及第9部分10i的背面薄片側表面與在虛擬直線L3折彎之第4部分10d的背面薄片側表 面接觸的方式實施,亦能以不接觸的方式實施。
因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係以虛擬直線 L4為軸而折彎,所以,虛擬直線L4係在失禁墊1的頂面薄片側表面所描繪的曲面,位於X方向之最外側。
藉由第4階段之折彎,使得吸收層4的第1 部分40a之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第4部分40d、第8部分40h及第5部分40e重疊。同樣地,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第4部分40d、第9部分40i及第5部分40e重疊。
再者,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8部分40h之實 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1重疊部分40a1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1重疊部分40a1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在吸收層4不具有第9部分40i之實施形態,第1部分40a的第2重疊部分40a2係在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從第2重疊部分40a2側起,依序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第4部分40d及第5部分40e重疊。
經過以上的第1階段至第4階段,形成如圖7 及圖8所示的折疊構造。在本實施形態,於第1階段及第 2階段後,再實施第3階段及第4階段,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並非必須。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包含:在第1階段及第2階段後,實施第3階段,但未實施第4階段之實施形態;及在第1階段及第2階段後,未實施第3階段,而實施第4階段之實施形態。
在折疊狀態之失禁墊1,在吸收層4的第1部 分40a中之第1重疊部分40a1及第2重疊部分40a2,分別於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另外,在非重疊部分40a3,於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上均未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及第3部分40c。因此,當將失禁墊1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1時(例如已被折疊之複數個失禁墊1在被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40a1的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與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40a2的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作為壓力緩衝層來發揮功能,保護非重疊部分40a3不受壓力影響。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40a1的吸收層4之複數個部分(第2部分40b、第6部分40f、第4部分40d、第8部分40h及第5部分40e)、和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40a2的吸收層4之複數個部分(第3部分40c、第7部分40g、第4部分40d、第9部分40i及第5部分40e)作為壓力緩衝層來發揮作用,有效果地保護非重疊部分不受壓力影響。因此,配置於非 重疊部分40a3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壓於失禁墊1之壓力所按壓。又,因貫通孔5位於非重疊部分40a3,所以,即使配置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頂面薄片部分被按壓,也可迴避到貫通孔5內。如此,即使將失禁墊1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1,配置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頂面薄片部分也不易被按壓,就算被按壓,也能迴避到貫通孔5內,因此,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頂面薄片部分之隆起部211的形態。這樣的作用效果,在吸收層4形成朝頂面薄片2側開口的凹部來取代貫通孔5之實施形態亦可同樣地達成。
在折疊狀態之失禁墊1,在吸收層4的第1部 分40a之第1重疊部分40a1之一部分,於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高基重部分,在其他部分,於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低基重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1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1時(例如已被折疊之複數個失禁墊1在被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壓力容易傳達至重疊於第1重疊部分40a1中之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的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特別是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高基重部分的厚度是較吸收層4的第2部分之低基重部分的 厚度大,因此,壓力容易傳達至第1重疊部分40a1中之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因此,配置於第1重疊部分40a1中之與吸收層4的第2部分40b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1的壓力所按壓,容易維持此頂面薄片部分之隆起部211的形態。
在折疊狀態之失禁墊1,在吸收層4的第1部 分40a之第2重疊部分40a2之一部分,於第1部分40a的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高基重部分,在其他部分,於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上重疊有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低基重部分。因此,當將失禁墊1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1時(例如已被折疊之複數個失禁墊1在被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被收納至容器時),壓力容易傳達至重疊於第2重疊部分40a2中之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的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特別是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高基重部分的厚度是較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低基重部分的厚度大,因此,壓力容易傳達至第2重疊部分40a2中之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高基重部分重疊之部分,且不易傳達至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因此,配置於第2重疊部分40a2中之 與吸收層4的第3部分40c之低基重部分重疊的部分之頂面薄片部分不易被施加於失禁墊1的壓力所按壓,容易維持此頂面薄片部分之隆起部211的形態。
本發明之失禁墊收納物的一實施形態之失禁墊收納物100係如圖11及圖12所示,具備:複數個失禁墊1;及複數個失禁墊1在維持著折疊構造體的狀態下被收納之容器7。
如圖11及圖12所示,收納於容器7之失禁墊1的個數為複數個。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收納物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收納物,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被收納於容器7之失禁墊1的個數為1個之實施形態。
如圖11及圖12所示,複數個失禁墊1係在維持著各失禁墊1的折疊構造之狀態下縱向排列而收納於容器7內。但,這樣的條件在本發明之失禁墊收納物並非一定需要。因此,本發明之失禁墊收納物,作為其他實施形態包含複數個失禁墊1橫向排列而收納於容器7之實施形態。
容器7若為可收納複數個失禁墊1之情況,則未特別限定。容器7為以例如塑膠薄膜等的包裝材所構成之袋狀成形品。
在失禁墊收納物100,在複數個失禁墊1於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被壓縮的狀態下相互地鄰接而收納於容器的情況,失禁墊1的作用效果尤其顯 著。亦即,在這樣的情況,雖將失禁墊1朝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之厚度方向壓縮的壓力施加於失禁墊1,但,配置於吸收層4的第1部分40a的非重疊部分40a3的頂面薄片部分也不易被按壓,就算被按壓,也能迴避到貫通孔5內,因此,容易維持配置於非重疊部分40a3的頂面薄片部分之隆起部211的形態。
1:失禁墊
2:頂面薄片
3:背面薄片
6a、6b:防漏側邊
21:肌膚抵接面
41:第1層
42:第2層
51:貫通孔
52:貫通孔
210:背脊溝構造(凹凸構造的一例)
411:端緣部
412:端緣部
413、414:第1層41的端緣部
421、422:第2層42的端緣部
423、424:第2層42的端緣部

Claims (8)

  1. 一種失禁墊,係可展開地折疊,並具備有:具有形成有凸部的肌膚抵接面之透液性的頂面薄片;不透液性的背面薄片;及吸液性吸收層,其配置於前述頂面薄片與前述背面薄片之間,並具有將前述吸收層朝厚度方向貫通之貫通孔或朝前述頂面薄片側開口的凹部,其特徵為:(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失禁墊具有相互地正交的長度方向、短邊方向及厚度方向,前述吸收層具有藉由以下的第1虛擬平面至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之第1部分至第5部分: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1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長度方向上之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2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1虛擬直線平行地延伸的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3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延伸於前述短邊方向上之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厚度方向延伸之第4虛擬平面,其包含在前述失禁墊的前述頂面薄片側之表面,與前述第3虛擬直線平 行地延伸的第4虛擬直線;又,該第1部分為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包圍;該第2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3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4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3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該第5部分為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4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長度方向延伸者;又,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第1部分,(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2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具有: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 前述第2部分重疊之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3部分重疊的第2重疊部分;及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不與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的任一者重疊之非重疊部分,前述貫通孔或前述凹部位於前述非重疊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失禁墊,其中,(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吸收層除了前述第1部分至前述第5部分外,還具有藉由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的第6部分及第7部分:該第6部分為從前述第4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7部分為從前述第4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又,(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4部分在前述第4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6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4部分在前述第4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7部分重疊, 藉由前述失禁墊以前述第1虛擬直線及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後,再以前述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1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2部分、前述第6部分及前述第4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重疊部分係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2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3部分、前述第7部分及前述第4部分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失禁墊,其中,(a)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吸收層除了前述第1部分至前述第7部分外,還具有藉由前述第1虛擬平面至前述第4虛擬平面所區劃的以下的第8部分及第9部分:該第8部分為從前述第5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該第9部分為從前述第5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者,又,(b)在已將前述失禁墊折疊的狀態,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1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5部分在前述第5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8部分重疊, 藉由前述失禁墊在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5部分在前述第5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與前述第9部分重疊,藉由前述失禁墊以前述第1虛擬直線及前述第2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後,再以前述第3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然後再以前述第4虛擬直線朝前述頂面薄片側折彎,使得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重疊部分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1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2部分、前述第6部分、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8部分及前述第5部分重疊,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重疊部分係在前述第1部分的厚度方向上,自前述第2重疊部分側起,依序與前述第3部分、前述第7部分、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9部分及前述第5部分重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失禁墊,其中,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凹部或前述貫通孔在前述失禁墊的短邊方向大致中央,延伸於前述失禁墊的長度方向,前述第1部分、前述第2部分及前述第3部分係形成前述失禁墊的胯下部,前述第4部分、前述第6部分及前述第7部分係形成前述失禁墊的腹部側部,前述第5部分、前述第8部分及前述第9部分係形成前述失禁墊的背部側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失禁墊,其 中,在已將前述失禁墊展開的狀態,前述第2部分具有: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1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前述高基重部分進一步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低基重部分,前述第3部分具有:從前述第1部分的前述第2虛擬平面側的端緣部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高基重部分;及從前述高基重部分進一步朝前述短邊方向延伸之低基重部分。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失禁墊,其中,前述吸收層具有延伸直到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為止之第1層、和未延伸至前述吸收層的端緣部之第2層,前述高基重部分是藉由前述第1層及前述第2層重疊之部分所形成,前述低基重部分是藉由前述第1層中之未與前述第2層重疊的部分所形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失禁墊,其中,前述第1層係較前述第2層位於更靠近前述頂面薄片側的位置。
  8. 一種失禁墊收納物,其特徵為:具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7項中任一項之失禁墊;及前述失禁墊維持著折疊狀態而被收納之容器。
TW104104408A 2014-02-25 2015-02-10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TWI709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4602A JP5539601B1 (ja) 2014-02-25 2014-02-25 尿取りパッド及び尿取りパッド収納品
JP2014-034602 2014-0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2180A TW201542180A (zh) 2015-11-16
TWI709392B true TWI709392B (zh) 2020-11-11

Family

ID=514094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4408A TWI709392B (zh) 2014-02-25 2015-02-10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539601B1 (zh)
CN (1) CN106029024B (zh)
TW (1) TWI709392B (zh)
WO (1) WO20142035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0482B2 (ja) * 2014-12-15 2018-12-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396383B2 (ja) 2016-09-29 2018-09-26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パッド
JP6842967B2 (ja) * 2017-03-28 2021-03-17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13867B2 (ja) * 2020-05-27 2022-08-0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45263B1 (ja) 2021-03-18 2022-09-30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折り畳まれた吸収性物品および吸収性物品包装体
JP7169391B2 (ja) 2021-03-26 2022-11-10 株式会社リブドゥ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折り畳まれた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7033815A1 (en) * 1996-03-15 1997-09-18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A method of package-fold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TW342330B (en) * 1996-08-08 1998-10-11 Yuni Cyamu Kk Disposable diaper
EP0532649B2 (en) * 1990-06-05 2001-09-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fold releasable wrapper
JP2004298571A (ja) * 2003-04-01 2004-10-28 Livedo Corporation 表裏判別手段を有する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6340974A (ja) * 2005-06-10 2006-12-21 Daio Paper Corp 個装吸収性物品
TW201121520A (en) * 2009-12-28 2011-07-01 Livedo Corp Absorbent article and absorbent article packaging
WO2012132518A1 (ja) * 2011-03-29 2012-10-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US8317766B2 (en) * 2007-06-28 2012-11-27 Daio Paper Corporation Individually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
US8496637B2 (en) * 2007-06-18 2013-07-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Tri-folded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 and array of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substantially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absorbent particulate polymer material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0300346D0 (sv) * 2003-02-10 2003-02-10 Sca Hygiene Prod Ab Ett i ett förpackningsomslag förpackat, sammanvikt absorberande alster
JP4683892B2 (ja) * 2004-09-30 2011-05-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パッド
US8545470B2 (en) * 2009-07-30 2013-10-01 Mcneil-Ppc, Inc. Method of packag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and attaching the absorbent article to an undergarment
JP5566666B2 (ja) * 2009-11-13 2014-08-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457904B2 (ja) * 2010-03-26 2014-04-0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尿処理用構造体
SG187679A1 (en) * 2010-08-03 2013-03-28 Kao Corp Absorbent pants
JP5702105B2 (ja) * 2010-10-12 2015-04-15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個装体
JP5769655B2 (ja) * 2012-03-30 2015-08-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03349590B (zh) * 2013-07-11 2016-01-13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吸收制品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32649B2 (en) * 1990-06-05 2001-09-05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C-fold releasable wrapper
WO1997033815A1 (en) * 1996-03-15 1997-09-18 Sca Hygiene Products Ab A method of package-fold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TW342330B (en) * 1996-08-08 1998-10-11 Yuni Cyamu Kk Disposable diaper
JP2004298571A (ja) * 2003-04-01 2004-10-28 Livedo Corporation 表裏判別手段を有する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6340974A (ja) * 2005-06-10 2006-12-21 Daio Paper Corp 個装吸収性物品
US8496637B2 (en) * 2007-06-18 2013-07-30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Tri-folded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 and array of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s with substantially continuously distributed absorbent particulate polymer material
US8317766B2 (en) * 2007-06-28 2012-11-27 Daio Paper Corporation Individually packaged absorbent article
TW201121520A (en) * 2009-12-28 2011-07-01 Livedo Corp Absorbent article and absorbent article packaging
WO2012132518A1 (ja) * 2011-03-29 2012-10-0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包装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9024A (zh) 2016-10-12
WO2014203570A1 (ja) 2014-12-24
CN106029024B (zh) 2019-08-13
JP5539601B1 (ja) 2014-07-02
JP2015157047A (ja) 2015-09-03
TW201542180A (zh) 201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9392B (zh) 失禁墊及失禁墊收納物
JP586811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00501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8555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86817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517290B2 (ja) 吸収性物品
JP4754528B2 (ja) 吸収性物品
EP3470034B1 (en) Absorbent article
JP4118640B2 (ja) 吸収性複合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596706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5005502A2 (ja) 吸収性物品
JP5432753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19088B (zh) 吸收性物品
JP5475353B2 (ja) 被包装吸収性物品
JP485950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9531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3210014U (ja) 吸収性物品
JP674685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1003382A (ja) 吸収性物品
JP734414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38138B1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103608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0137764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113512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7169804A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