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9301B -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爲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 Google Patents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爲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9301B
TWI669301B TW104117133A TW104117133A TWI669301B TW I669301 B TWI669301 B TW I669301B TW 104117133 A TW104117133 A TW 104117133A TW 104117133 A TW104117133 A TW 104117133A TW I669301 B TWI669301 B TW I6693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substituted
groups
alkyl
aliphatic heterocycl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7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25589A (zh
Inventor
山元康王
佐藤篤史
諸熊賢治
舌間裕晃
足立尊史
宮代昌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田邊三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田邊三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田邊三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25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25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9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93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 C07D417/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sulfur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15/00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5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 A61K31/4523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61K31/454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containing a five-membered ring with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pimozide, domperido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A61K31/44Non condensed pyridines; Hydrogenated derivatives thereof
    • A61K31/445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 A61K31/4523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 A61K31/4545Non condensed piperidines, e.g. piperocaine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contain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pipamperone, anabas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496Non-condensed piperazines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rifampin, thiothixe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Pyridazines; Hydrogenated pyridazines
    • A61K31/501Pyridazines; Hydrogenated pyridazines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4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two or more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atoms, e.g. piperazine or tetrazines
    • A61K31/505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 A61K31/506Pyrimidines; Hydrogenated pyrimidines, e.g. trimethoprim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1/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organic active ingredients
    • A61K31/33Heterocyclic compounds
    • A61K31/39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 A61K31/535Heterocyclic compounds having nitrogen as a ring hetero atom, e.g. guanethidine or rifamycins having six-membered rings with at least one nitrogen and one oxygen as the ring hetero atoms, e.g. 1,2-oxazines
    • A61K31/5375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 A61K31/53771,4-Oxazines, e.g. morpholine not condensed and containing further heterocyclic rings, e.g. timol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ulcers, gastritis or reflux esophagitis, e.g. antacids, inhibitors of acid secretion, mucosal protect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7/00Drugs for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5/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nervous system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5/00Antineoplas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20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20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 C07D207/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 C07D207/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five-membered rings not condensed with other rings, with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with only hydrogen or carbon atoms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ring nitrogen atom having no double bonds between ring members or between ring members and non-ring members with hetero atoms or with 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directly attached to ring carbon atoms
    • C07D207/16Carbon atoms having three bonds to hetero atoms with at the most one bond to halogen, e.g. ester or nitrile radic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1/1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hain containing hetero atoms as chain l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1/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 C07D401/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t least one ring being a six-membered ring with only one nitrogen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0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directly linked by a ring-member-to-ring-member bo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06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only aliphatic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 C07D403/1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wo hetero rings linked by a carbon chain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 C07D40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C07D401/00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05/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 C07D405/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both one or more hetero rings having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and one or more rings having nitrogen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13/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 C07D413/1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hetero rings, at least one ring having nitrogen and oxy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hetero 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D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7D487/00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 C07D487/02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atoms as the only ring hetero atoms in the condensed system,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C07D451/00 - C07D477/00 in which the condensed system contains two hetero rings
    • C07D487/04Ortho-condensed systems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黑皮質素受體促效活性之新穎吡咯啶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以及其醫藥用途。本發明係關於通式[I]所示之吡咯啶衍生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式中,環A表示可經取代之芳基等;R1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等;R2表示鹵素原子等;R3為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等,且R4為氫原子等;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可部分包含雙鍵且可經取代之含氮脂肪族雜環]。

Description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為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黑皮質素受體(MCR)促效活性(促效劑活性)之新穎吡咯啶化合物。
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SH)係由前腦啡黑細胞促素皮質促素(proopiomelanocortin,POMC)所衍生之激素(非專利文獻1),與β-MSH、γ-MSH、及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並稱為黑皮質素肽。已知α-MSH係顯示出抑制與各種病態形成有關的炎症/纖維化相關媒介物產生之作用,在大腸炎、葡萄膜視網膜炎、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模型中顯示出有效性(非專利文獻2)。此外,已開發α-MSH的類似物於原紫質症、急性腎衰竭、或術後疼痛之治療用途。
作為α-MSH的受體之黑皮質素受體(MCR)係7次膜貫穿型G-蛋白質偶聯受體(GPCR),藉由其活化而使細胞內之環狀AMP(cAMP)上升(非專利文獻3)。MCR中存在有MC1R至MC5R之5種亞型。
MC1R係主要由α-MSH所活化之受體,在黑 色素細胞、免疫/炎症細胞、纖維母細胞、角蛋白生成細胞、內皮細胞、神經膠細胞等中表現。從而,已知若將MC1R活化,則在表現MC1R之細胞內cAMP水平上升,發揮對於皮膚中之黑色素形成或外部刺激之恆定性維持(非專利文獻4)、抗炎症作用、組織之纖維化抑制作用(非專利文獻5)等效果。MC2R係對於α-MSH之響應較低,主要由ACTH所活化之受體,大多在腎上腺皮質中表現。已知若將MC2R活化,則有類固醇產生效果。MC3R係主要由γ-MSH及ACTH所活化之受體,在中樞神經、巨噬細胞等中表現。已知若將MC3R活化,則發揮自律神經功能之調節、抗炎症作用等效果。MC4R係主要由α-MSH及ACTH所活化之受體,在中樞神經等中表現。從而,已知若將MC4R活化,則發揮攝食抑制、勃起功能亢進等效果。MC5R係主要由α-MSH所活化之受體,在外分泌腺、淋巴球等中表現。已知若將MC5R活化,則發揮外分泌液之調整、免疫功能調整等效果。如此,期待藉由活化此等黑皮質素受體(MCRs),通過cAMP之形成而獲得免疫調節、抗炎症、組織之纖維化抑制等效果。
揭示在吡咯啶之3-位具有胺甲醯基之吡咯啶化合物的文獻,舉例而言,已知有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然而,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化合物係在吡咯啶之2-位亦具有烷基、芳基、或雜芳基作為取代基之鍵結至HDM2而顯示出抗癌作用之化合物,而並未揭示如本發明之化合物般在1-位、3-位及4-位具有取代基之吡咯啶化合物。
此外,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之化合物係吡咯啶之3-位僅經胺甲醯基取代之化合物,而並未揭示如本發明之化合物般在吡咯啶3位具有2個取代基之3,3-二取代吡咯啶化合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WO2010/028862
[專利文獻2]WO2008/007930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1999;885:p.1-21
[非專利文獻2]Pharmacological Review,2004;56:p.1-29
[非專利文獻3]Endocrinology,1996;137:p.1627-1633
[非專利文獻4]Physiological Reviews,2000;80:p.979-1020
[非專利文獻5]Neuroimmunomodulation,1994;1:p.28-32
本發明係關於具有黑皮質素受體(MCR),特別是黑皮質素受體1(MC1R)促效活性(促效劑活性)之新穎 吡咯啶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係有用於與MCR,特別是MC1R之活化相關的各種疾病或症狀之預防或治療。
本發明係關於通式[I]所示之吡咯啶衍生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式中,環A表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R1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取代之胺甲醯基;R2表示鹵素原子、烷基、或可經取代之烷氧基;R3為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可部分包含雙鍵且可經取代之含氮脂肪族雜環]
[惟,排除下式(a)、(b)、(c)、(d)及(e)所示之化合物:
此外,本發明係關於與MCR(特別是MC1R)之活化相關的各種疾病或症狀之預防或治療方法,其係由將有效量之前述通式[I]所示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投予至患者所構成。此外,本發明係關於包含前述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之醫藥組成物,以及化合物[I]在該醫藥組成物之製造中之用途。此外,本發明係關於用以在與MCR(特別是MC1R)相關的各種疾病或症狀之預防或治療中使用之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或包含該等作為有效成分之醫藥組成物。此外,本發明係關於前述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化合物係發揮黑皮質素受體(MCR)促效活性(促效劑活性),尤其是MC1R促效劑活性。因此,本發明之化合物係有用於與MCR之活化,特別是MC1R之活化相關的各種疾病或症狀之預防或治療。
本說明書中之各基的定義,在沒有特別明確記載之前提下,可自由地組合。
本說明書中,烷基係指碳數1至6(C1~6)之直鏈或分枝鏈狀飽和烴鏈基。尤佳為碳數1至4(C1~4)之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三丁基、2-甲基-正丁基、異戊基(3-甲基-正丁基)、2-甲基-正戊基等。尤佳為甲基、乙基、異丙基、或第三丁基。
烯基係指具有至少1個雙鍵之碳數2至6(C2~6)之直鏈或分枝鏈狀烴鏈基。尤其可列舉碳數2至4(C2~4)之基。具體而言,可列舉乙烯基、丙烯基、丁烯基等。
環烷基係指碳數3至7(C3~7)之單環飽和烴基及金剛烷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庚基及金剛烷基。
環烯基係指具有至少1個雙鍵之碳數3至7(C3~7)之環狀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環丙烯基、環丁烯基、環戊烯基、環己烯基等。
烷氧基係指前述之烷基與氧原子鍵結而成之1價基,可列舉碳數1至6(C1~6)之直鏈或分枝鏈狀烷基-O-,較佳為碳數1至4(C1~4)之烷基-O-。具體而言,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正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第三丁氧基、2-甲基-正丙氧基、3-甲基-正丁氧基等。
烷醯基係指羰基(C=O)鍵結至前述之烷基而成之基,可列舉碳數1至6(C1~6)之直鏈或分枝鏈狀烷基-C(=O)-,較佳為碳數1至4(C1~4)之烷基-C(=O)-。具體而言,可列舉乙醯基、丙醯基、丁醯基等。
伸烷基係指碳數1至6(C1~6)之直鏈或分枝鏈狀飽和烴2價基,較佳為碳數1至4(C1~4)之基。具體而言,可列舉亞甲基、伸乙基、三亞甲基(伸丙基)、四亞甲基(伸正丁基)等。
伸烷基氧基係指氧原子鍵結至前述之伸烷基而成之2價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碳數1至6(C1~6)之伸烷基-O-,較佳為碳數1至4(C1~4)之伸烷基-O-。伸烷基氧基可在相異的2個原子(例如,碳原子)上同時進行取代,亦可在相同的原子(例如,碳原子)上進行取代而形成螺環。
作為鹵素或鹵者,可列舉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碘原子。尤其可列舉氟原子及氯原子。
鹵烷基係指經1至3個鹵素原子取代之烷基,可列舉例如二氟甲基、三氟甲基、1-氟甲基、2-氟乙基等作為具體例。
鹵烷氧基係指經1至3個鹵素原子取代之烷基-O-,可列舉例如三氟甲氧基等作為具體例。
羥基烷基係指經1個羥基取代之烷基,可列舉例如羥基甲基、羥基乙基、2-羥基-1,1-二甲基乙基、4-羥基-4-甲基-正戊基等作為具體例。
氰基烷基係指經1個氰基取代之烷基,可列舉例如氰 基甲基等作為具體例。
烷氧基烷基係指經1個烷氧基取代之烷基,可列舉例如甲氧基甲基、甲氧基乙基、2-甲氧基-1,1-二甲基乙基、4-甲氧基-4-甲基-正戊基等作為具體例。
作為芳基者,可列舉6至10員芳香族烴環式基。較佳為單環或二環式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苯基、萘基,尤佳為苯基。
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係指包含前述之芳基以及前述芳基經部分氫化而成者兩者,例如亦包含苯基與環烷基進行縮合而形成之環狀基、及苯基與環烯基進行縮合而形成之環狀基等。具體而言,可列舉苯基、萘基、二氫苯基、二氫茚基、二氫萘基、四氫萘基等。
雜芳基係指包含獨立地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10員單環式或二環式基。較佳可列舉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獨立地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此外,其他較佳者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苯并咪唑基等。
脂肪族雜環係指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 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雜原子之4至8員飽和環式基。此外,脂肪族雜環係可由構成環之2個碳原子經伸烷基橋接而形成二環式基或三環式基,亦可在環內具有雙鍵。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此外,作為其他較佳例者,係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具體而言,可列舉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二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等。較佳為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等。此外,較佳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等,特佳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此外,亦較佳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哌啶基等。
脂肪族雜環羰基係指羰基鍵結至前述脂肪族雜環而成之基,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C(=O)-。更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羰基。特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羰基,且 羰基鍵結至環中的氮原子者。
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係指磺醯基鍵結至前述脂肪族雜環而成之基,可列舉包含獨立地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SO2)-。尤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硫原子、氧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SO2)-。特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且磺醯基鍵結至氮原子而成之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SO2)-。
針對本發明之化合物[I]中之各記號,於以下進行說明。
作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之芳基部分者,可列舉6至10員單環或二環式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苯基、或萘基等。尤佳為苯基。
作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雜芳基部分者,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啶基、嘧啶基、嗒基等。特佳為吡啶基。
作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者,可為各自獨立地選出之1至3個基,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伸烷基氧基等。具體而言,可列舉氟 原子、氯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三氟甲基、環丙基、甲氧基、乙氧基、三氟甲氧基、伸乙基氧基等。
作為環A者,可列舉例如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芳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雜芳基等。較佳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芳基、及可經鹵素原子或烷氧基取代之雜芳基。更佳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芳基,特佳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芳基。
在此處,「經伸烷基氧基取代之芳基」中之「經伸烷基氧基取代之苯基」中,包含例如下式構造。
作為環A者,尚可列舉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芳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雜芳基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可經獨立地選自氟原子、氯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三氟甲基、環丙基、甲氧 基、乙氧基、及三氟甲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二氫苯并呋喃基;可經氟原子取代之吡啶基;可經甲氧基取代之吡啶基等。較佳為可經獨立地選自氟原子、氯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三氟甲基、環丙基、甲氧基、乙氧基、及三氟甲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更佳為可經甲氧基取代之苯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之烷基者,尤佳為第三丁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環烷基」之環烷基者,尤佳為環戊基、及環己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脂肪族雜環者,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具體而言,較佳為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或哌啶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之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者,可列舉苯基、萘基、二氫茚基等。尤佳為二氫茚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雜芳基者,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尤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含氮雜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 唑基、異唑基、噻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等。特佳可列舉吡啶基、嗒基、嘧啶基等。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及「可經取代之胺甲醯基」之取代基者,可為相同或相異的1至3個基,較佳為1至2個基,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伸烷基氧基等。
更詳細而言,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脂肪族雜環磺醯基(在此處,脂肪 族雜環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伸烷基氧基等。
在此處,「經伸烷基氧基取代之環烷基」中,包含伸烷基氧基鍵結至環烷基上之任意相同碳原子而成者(即,螺環),舉例而言,經三亞甲基氧基(伸丙基氧基)取代之環己基中包含下式之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之取代基者,可為相同或相異的1至3個基,較佳為1至2個基,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環烷基;烷氧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等。
更詳細而言,可列舉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鹵素原子;羥基;環烷基;烷氧基;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包含至少1個氧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 環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脂肪族雜環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
更具體而言,氟原子;羥基;環丙基;環丁基;甲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選自氟原子、甲基、三氟甲基、及甲氧基甲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1至2個氟原子取代之哌啶基羰基;嗎啉基羰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二甲基胺甲醯基等。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者,可列舉甲基、乙基、異丙基、異戊基(3-甲基-正丁基)、3-甲基-正丁基、1-氟甲基-2-氟乙基、第三丁基、環丙基甲基、環丁基甲基、2-羥基乙基、1,1-二甲基-2-N,N-二甲基胺甲醯基-乙基、4-羥基-4-甲基-正戊基、1,1-二甲基-2-甲氧基乙基、4-甲氧基-4-甲基-正戊基、N,N-二甲基胺基羰基甲基、2-N,N-二甲基胺基羰基乙基、1,1-二甲基-2-N,N-二甲基胺基羰基-乙基、3-N,N-二甲基胺基羰基-正丙基、四氫哌喃基甲基、哌基羰基甲基、吡咯啶基羰基、2-甲基-吡咯啶基羰基甲基、2-三氟甲基-吡咯啶基羰基甲基、2-甲氧基甲基-吡咯啶基羰基、3-氟-吡咯啶基羰基甲基、嗎啉基羰基甲基、4,4-二氟-哌啶基羰基甲基、3-吡咯啶基磺醯基丙基等, 尤佳為第三丁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環烷基」之取代基者,可為相同或相異的1至3個基,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伸烷基氧基等。在此處,伸烷基氧基可為環烷基之相同碳上之取代基。
作為該取代基者,更詳細而言,可列舉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等。更具體而言,獨立地選自氟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甲基、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甲氧基甲基、及三亞甲基氧基(伸丙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等。尤佳為甲氧基、乙氧基、及氰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環烷基」者,可列舉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環烷基。
更詳細而言,可列舉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及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等。
更具體而言,可列舉環丙基;環丁基;可經獨立地選自氟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甲基、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及甲氧基甲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取代之 環戊基;可經獨立地選自氟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甲基、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及三亞甲基氧基(伸丙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取代之環己基;環庚基等。
尤佳為可經選自甲氧基、乙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1個基取代之環戊基;可經選自甲氧基、乙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1個基取代之環己基等。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取代基者,可列舉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烷基磺醯基等。更具體而言,甲基、羥基甲基、2-氟-1-氟甲基-乙基、乙醯基、乙基羰基、乙基磺醯基等。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者,可列舉可經烷基、羥基、或羥基烷基取代之四氫呋喃基;可經羥基、烷基、或羥基烷基取代之四氫哌喃基;可經選自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哌啶基等。
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四氫呋喃基;可經甲基、或羥基甲基取代之四氫哌喃基;可經選自1-氟甲基-2-氟乙基、乙醯基、乙基羰基、及乙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哌啶基等,較佳為四氫哌喃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者,較佳為二氫茚基(尤其是1-二氫茚基、2-二氫茚基等)。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取代基者,可為相同或相異的1至3個基,可列舉氰基、烷基、 烷氧基、胺甲醯基等。更具體而言,氰基、甲基、甲氧基、胺甲醯基等。尤佳為甲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者,可列舉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個基取代之嗒基;可經獨立地選自氰基、烷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吡啶基;可經烷基取代之嘧啶基等。
更具體而言,可列舉可經選自氰基、甲基、甲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個基取代之嗒基;可經獨立地選自氰基、甲基、及甲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吡啶基;可經甲基取代之嘧啶基等,尤佳為可經甲基取代之嘧啶基、及經甲基之吡啶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胺甲醯基」之取代基者,可列舉烷基。更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異丙基等,尤佳為甲基。
作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胺甲醯基」者,可列舉胺甲醯基、單甲基胺甲醯基、二甲基胺甲醯基等,較佳為胺甲醯基、及單甲基胺甲醯基。
作為R1者,較佳為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脂肪族雜環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更詳細而言,較佳為烷基;可經氰基、或烷氧基取代之環烷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或可經烷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 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具體而言,較佳為第三丁基;環戊基;可經甲氧基、乙氧基、或氰基取代之環己基;四氫哌喃基;或可經甲基取代之吡啶基。
作為R1者,較佳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或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更詳細而言,較佳為可經氰基、或烷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可經烷基、鹵烷基、或羥基烷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吡咯啶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具體而言,較佳為環戊基;可經甲氧基、乙氧基、或氰基取代之環己基;可經鹵烷基取代之哌啶基;或可經烷基、或羥基烷基取代之四氫哌喃基。
作為R1者,特佳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更詳細而言,較佳為可經氰基、或烷氧基取代之環烷基。具體而言,較佳為環戊基;或可經選自甲氧基、乙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環己基。
作為R2所示之「烷基」之烷基者,較佳為C1~3烷基,具體而言,較佳為甲基、乙基、異丙基等。
作為R2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之烷氧基者,較佳為C1~4烷氧基,具體而言,甲氧基、乙氧基、異丙氧基、正丁氧基等。
作為R2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之取代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羥基、烷氧基等。更具體而言,氟原子、氯原子、羥基、甲氧基等。
作為R2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氧基」者,可列舉甲氧基、乙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等,較佳為甲氧基。
作為R2者,可列舉鹵素原子、烷基、烷氧基等作為適宜例,更佳為鹵素原子、烷氧基。尤佳為氟原子、或甲氧基。
作為R3所示之「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中之烷基者,較佳為C1~4直鏈或分枝鏈狀烷基。
作為芳基部分者,可列舉單環或二環式芳基,具體而言,苯基、萘基等。尤佳為苯基。
作為雜芳基部分者,可列舉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10員單環或二環式雜芳基。尤其可列舉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含氮雜芳基。具體而言,較佳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等。作為特別適宜例者,可列舉吡啶基等。
作為R3中之「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取代基者,可列舉(1)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2)可經取代之烷基。
作為上述(1)「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脂肪族雜環者,可列舉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 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具體而言,較佳為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等。作為特別適宜例者,可列舉哌啶基。在此處,作為脂肪族雜環基之取代基者,可列舉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基);烷基磺醯基;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較佳為羧基、及胺甲醯基,尤佳為羧基。
作為上述(2)「可經取代之烷基」者,較佳為鹵烷基,尤其可列舉三氟甲基、及二氟甲基作為適宜例。
作為R3所示之「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者,可列舉例如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甲基(在此處,苯基係經由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及三氟甲基所取代)。
作為R4所示之「烷基」者,較佳為C1~4之直鏈或分枝鏈狀烷基。
作為R4者,較佳為氫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等。
作為R3及R4者,較佳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可包含雙鍵且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之情況。
具體而言,較佳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之下式[II]所示之基: (式中,環B表示可部分包含雙鍵之含氮脂肪族雜環基,環C表示芳基、或雜芳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 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再佳可列舉前述通式[II]所示之基,其中,R7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 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
作為環B所示之「可部分包含雙鍵之含氮脂肪族雜環基」者,較佳為除了式[II]中所示之氮原子以外,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具體而言,可列舉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或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等。較佳可列舉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 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等。作為進一步適宜例者,可列舉吡咯啶基、哌啶基等,尤佳為吡咯啶基。
作為環C所示之「芳基」者,可列舉單環或二環式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苯基、或萘基,較佳為苯基。
作為環C所示之「雜芳基」者,可列舉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更具體而言,較佳為吡啶基。
作為R5及R6者,可列舉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氟原子、氰基、甲基、氟甲基、氰基甲基、羥基甲基、1-羥基-1-甲基乙基、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羧基、二甲基胺甲醯基、及甲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等。
作為適宜例者,可列舉R5為選自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6為氫原子;或者R5為烷氧基烷基,且R6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或者R5及R6皆為鹵素原子;或者R5及R6皆為烷基;或者R5及R6皆為氫原子之例等。更具體而言,可列舉R5為選自氟原子、氰基、甲基、氟甲基、氰基甲基、羥基甲基、1-羥基-1-甲基乙基、甲氧基甲基、乙氧基甲基、羧基、二甲基胺甲醯基、及甲氧基 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6為氫原子;或者R5為甲氧基甲基,且R6為氟原子、甲基、或甲氧基;或者R5及R6皆為氟原子;或者R5及R6皆為甲基;或者R5及R6皆為氫原子之例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之烷基者,較佳為乙基、正丁基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烯基」之烯基者,較佳為正丁烯基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環烷基」之環烷基者,較佳為環己基。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環烯基」之環烯基者,尤佳為環己烯基。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之芳基部分者,可列舉苯基、萘基等,尤佳為苯基。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雜芳基部分者,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或氮原子之1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具體而言,較佳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等。尤佳為吡唑基及唑基。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脂肪族雜環者,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 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具體而言,較佳為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等。作為特別適宜例者,可列舉哌啶基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之烷氧基者,較佳為甲氧基、正丙氧基、2-甲基-正丙氧基、3-甲基-正丁氧基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者,具體而言,可列舉N-甲基-N-3-羧基-正丙基胺基等。
作為R7所示之「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者,較佳可列舉胺甲醯基。
作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者,可為相同或相異的1至2個基,可列舉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更佳為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 基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更佳為5至6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
作為該取代基者,更具體而言,可列舉羥基、側氧基、氰基、甲基、羧基甲基、甲氧基、羧基、胺甲醯基、N-甲基胺甲醯基、N-乙基胺甲醯基、N-1-羧基甲基胺甲醯基、N-2-羥基乙基胺甲醯基、N-2-甲氧基乙基胺甲醯基、N-羥基胺甲醯基、N-甲基-N-1-羧基甲基胺甲醯基、N-甲基-N-2-羥基乙基胺甲醯基、N-甲基-N-2-甲氧基乙基胺甲醯基、N,N-二甲基胺甲醯基、第三丁氧基羰基、乙醯基、N,N-二甲基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甲基磺醯基、甲基磺醯基胺基羰基、胺基磺醯基、N,N-二甲基胺基磺醯基、N,N-二甲基胺基、N-甲基-N-乙醯基胺基、N-甲基-N-甲基磺醯基胺基、四唑基、4H-[1,2,4]二唑-5-酮-2-基、5-羥基-異唑基、吡咯啶羰基、2-羧基吡咯啶羰基、2-側氧基吡咯 啶基、1,1’-二側氧基異噻唑啶-2-基等。尤佳為胺甲醯基、及羧基,特佳為羧基。
作為R7者,可列舉(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 (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等。
具體而言,在「(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中,雜芳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舉例而言,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或三基,較佳為吡咯基、吡唑基、唑基、吡啶基、或嘧啶基,更佳為唑基、或吡唑基。
作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烷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者,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具體而言,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 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等。更佳為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
在此處,「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之該脂肪族雜環較佳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可列舉例如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或高嗎啉基。特佳為吡咯啶基。此外,「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該脂肪族雜環基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具體而言,可列舉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或高嗎啉基。特佳為吡咯啶基、或異噻唑啶基。
「(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中之雜芳基較佳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 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特佳為四唑基、二唑基、及異唑基。
作為R7之特別適宜例者,可列舉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經羧基取代之烯基、經羧基取代之環烷基、經羧基取代之環烯基、經羧基取代之芳基、經羧基取代之雜芳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經羧基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胺甲醯基等。尤佳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特佳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
作為R8或R9所示之「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中之鹵素原子者,較佳為氟原子、或氯原子。作為「烷基」者,可列舉甲基、乙基、及異丙基等作為適宜例。作為「鹵烷基」者,較佳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等。作為「鹵烷氧基」者,較佳為三氟甲氧基等。
作為R8及R9者,較佳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乙基、異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氧基等。
特佳為R8為氟原子、氯原子、甲基、異丙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氧基,且R9為氫原子之情況。此外,尤佳為R8為氟原子、氯原子、甲基、或三氟甲基,且R9為氫原子之情況。此外,亦較佳為R8及R9皆為 氟原子之情況。
作為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 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由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及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該芳基及該雜芳基可進一步經鹵烷基取代;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式中,環B表示可部分包含雙鍵之含氮脂肪族雜環基,環C表示芳基、或雜芳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R7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 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之芳基部分為單環或二環式芳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10員單環或二環式雜芳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 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再者,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 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及鹵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除了式[II]中所示之氮原子以外,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且可部分包含雙鍵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基,環C為單環式芳基、或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 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且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且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 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再者,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於R7上進行取代之雜芳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 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中之芳基部分為選自苯基及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及苯并咪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 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再者,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中之芳基部分為選自苯基、萘基、二氫苯基、二氫茚基、及四氫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及鹵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選自苯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R5及R6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 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再者,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7上進行取代之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 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萘基,或者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及苯并咪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環烷基;烷氧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 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選自苯基、萘基、二氫苯基、二氫茚基、及四氫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 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及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或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 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選自苯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 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 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更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再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
再更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環C為苯基。
其他較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 (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再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
其他較佳可列舉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環C為苯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 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及鹵烷基;且 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 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 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及(2)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 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 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 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 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 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 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及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 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 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及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 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 (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 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 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 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 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 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 (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 (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 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 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 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 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 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 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 (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 (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 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 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 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 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 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 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 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 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經以羧基、或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
(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 基)、(7)經以獨立地選自經羧基取代之烷基、及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所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8)經羧基取代之烷氧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環C為苯基,R7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
(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烷基;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或可經烷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環B係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四氫吡啶基、及哌基所組成群組,且R5及R6為氫原子,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四氫哌喃基;或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5至6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係包含下列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前述通式[I]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5至6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在本發明之化合物[I]中,較佳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之化合物。在此處,化合物[I]中之其他取代基的定義係與本說明書所記載之本發明之任一實施態樣中所定義者相同。
此外,在本發明之化合物[I]中,較佳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之化合物。
再者,更佳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環C為苯基之化合物。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可列舉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乙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吡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嘧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氰基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氟-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 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吡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4-(氰基甲基)-1-{[(3R,4R)-1-環戊基-3- 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可列舉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乙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 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氰基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氟-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 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4-(氰基甲基)-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作為其他較佳實施態樣,本發明可列舉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在本發明之化合物[I]於分子內具有不對稱碳原子之情況,可基於該不對稱碳原子以複數種立體異構物(即,非鏡像異構物、光學異構物)之形式存在,但本發明包含所有此等內之任1個立體異構物或其混合物。為了顯示出本發明之化合物[I]為複數種立體異構物之混合物,亦可使用以下波線所示之鍵結來表示。
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I]可包含順式及反式異構物作為幾何異構物,再者,在於分子內具有軸不對稱性之情況,可包含基於軸不對稱性之異構物,且包含所有此等內之任1個異構物或其混合物。
本發明之化合物[I]包含經同位素(例如,3H、13C、14C、15N、18F、32P、35S、125I等)等標識之化合物及氘轉換體。
本發明之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具有特別優異的MC1R促效劑活性。本發明之目標化合物及含有該目標化合物作為有效成分之醫藥組成物係有用於用以治療或預防藉由MC1R之促效劑活性而預期有病態的改善之各式各樣的與自體免疫疾病或炎症相關的疾病、與纖維化相關的疾病。作為此種疾病者,可列舉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炎症性腸疾病、全身性硬皮症、乾癬、纖維症、原紫質症(例如,紅血球母細胞性原紫質症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疼痛、缺血/再灌流傷害、腦的炎症性疾病、肝炎、敗血症/敗血症性休克、腎炎、移植、HIV疾病的惡化、血管炎、葡萄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微生物感染、乳糜瀉、腎病症候群、黑色素瘤浸潤等。
尤其有用於用以治療或預防全身性硬皮症、乾癬、原紫質症、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視網膜色素 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腎病症候群等。特別有用於用以治療或預防全身性硬皮症、原紫質症、黑色素瘤、白斑症、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腎病症候群等。
本發明之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如上述,係具有對於MC1R之優異的促效劑活性,本案實施例所記載之化合物係依照後述實驗例1記載之分析方法,檢討對於人類MC1R之促效劑活性,結果,EC50值皆為1000nM以下。此外,本發明之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在由博來黴素(bleomycin)所誘發之炎症模型(以Arthritis and Rheumatology,2009;60:p.592-603所記載之方法為準的方法)中亦被認定出藥效。除此以外,本發明之化合物[I]中包含對於MC1R顯示出高選擇性的化合物。舉例而言,本案實施例147所記載之化合物(化學名: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人類MC1R促效劑活性中之EC50值(1.7nM)與人類MC4R促效劑活性中之EC50值(341nM)之比為約200倍,係對於MC1R顯示出高選擇性的化合物之一。
本發明之化合物[I]可呈游離之形式,亦可呈該等之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之形式供於醫藥用途。作為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者,可列舉例如諸如鹽酸鹽、硫酸鹽、磷酸鹽或氫溴酸鹽之無機酸鹽;諸如醋酸鹽、反丁烯二酸鹽、草酸鹽、檸檬酸鹽、甲磺酸鹽、苯磺酸鹽、對甲苯磺酸鹽 或順丁烯二酸鹽之有機酸鹽等。
本發明之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包含所有其分子內鹽或加成物、該等之溶媒合物或水合物、共結晶等。
雖然可將本發明之式[I]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之1種或2種以上直接投予至患者,但較佳可將本發明之式[I]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與藥理學上及製劑學上可容許之添加物進行混合,以熟習該項技術者習知的形態之製劑之形式進行提供。
作為藥理學上及製劑學上可容許之添加物者,可使用通常用於醫藥製造中之適當的賦形劑、崩解劑、黏合劑、潤滑劑、包覆劑、色素、稀釋劑、基劑、及等張化劑等。
然後,本發明之化合物可在連同上述添加物調製成適當的投予形態(粉末劑、注射劑、錠劑、膠囊劑或局部外用劑等)後,藉由配合其投予形態之適當的投予方法(例如靜脈內投予、經口投予、經皮投予或局部投予等),投予至患者(人類或動物)。
投予量係配合年齡、體重、一般的健康狀態、性別、飲食、投予時間、投予方法、排泄速度、藥物的組合、投予時所治療之患者的病狀之程度,考慮該等或者其他要因而決定。本發明化合物、或其藥理學上可容許之鹽可低毒性且安全地使用,其1日的投予量係因患者的狀態或體重、化合物的種類、投予途徑等而有所不同,但舉例 而言,較理想為就非經口而言,於皮下、靜脈內、肌肉內或直腸內投予約0.0001至1000mg/人/日、較佳為約0.001至1000mg/人/日、特佳為0.01至500mg/人/日,此外,就經口而言,投予約0.0001至1000mg/人/日、較佳為0.01至500mg/人/日。
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另外,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之簡寫符號分別表示以下意義。
Me:甲基
Et:乙基
合成法A-1
本發明之目標化合物[I]中之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或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通式[Ia](式中,R11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或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a](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或其鹽施以與通式[b](式中,Ra1表示可 經取代之烷基)所示之化合物、或其羰基等價體,或者通式[c](式中,Ra2及Ra3各自獨立地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或者Ra2及Ra3互相以末端鍵結,與Ra2及Ra3所鍵結之碳原子共同形成可經取代之環烷基、或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所示之化合物、或其羰基等價體之還原性胺化反應,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可獲得目標化合物[Ia]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作為羰基等價體者,可列舉例如縮酮,具體而言,可列舉烷氧基-三烷基矽基氧基-縮酮等。較佳係作為化合物[c]之羰基等價體,可列舉1-乙基氧基-1-(三甲基矽基氧基)環丙烷等。
作為化合物[a]之鹽者,可使用例如與鹽酸等無機酸之鹽、或與諸如醋酸之羧酸之鹽等。
化合物[a]或其鹽、與化合物[b]、化合物[c]、或各羰基等價體之還原性胺化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還原劑及酸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硼氫化鈉、氫及鈀觸媒(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例如醋酸等。化合物[b]、化合物[c]、或該等之羰基等價體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5當量。還原劑的使用量可 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酸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本反應可在-10至100℃,較佳為10至50℃實施。
合成法A-2
目標化合物[I]中之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之通式[Ib](式中,R12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化合物[a]或其鹽、與通式[d](式中,Ra4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X1表示脫離基)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可獲得目標化合物[Ib]。
此外,將化合物[a]或其鹽、與通式[e](式中,Ra5表示電子吸引性基(例如,烷氧基羰基、氰基、磺醯基等))所示之化合物施以麥可加成反應(Michael addition reaction),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亦可獲得化合物[Ib]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作為X1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例 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等)、甲基磺醯基氧基、對甲苯磺醯基氧基等。尤其適宜為鹵素原子。
化合物[a]或其鹽與化合物[d]之反應可例如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二甲基亞碸、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諸如二異丙基乙基胺之胺類、諸如碳酸鉀之鹼金屬碳酸鹽類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諸如碘化鈉或碘化鉀之無機鹽等。化合物[d]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1至10當量,較佳為0.8至2當量。鹼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反應輔助劑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01至10當量,較佳為0.1至1當量。本反應可在0至150℃,較佳為20至100℃實施。
化合物[a]或其鹽與化合物[e]之麥可加成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鹼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醇之醇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二甲基亞碸、諸如乙腈之腈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諸如三 乙基胺之胺類、諸如碳酸鉀之鹼金屬碳酸鹽類等。化合物[e]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鹼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本反應可在0至150℃,較佳為20至100℃實施。
合成法A-3
目標化合物[I]中之R1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通式[Ic](式中,R13表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化合物[a]或其鹽與通式[f](式中,X2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可獲得目標化合物[Ic]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作為X2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三氟甲基磺醯基氧基等。尤其適宜為鹵素原子。
化合物[a]或其鹽與化合物[f]之偶合反應可依 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鹼之存在下,進一步依所期望於鈀觸媒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1,4-二烷或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第三丁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醋酸鈀、肆(三苯基膦)鈀、氯化鈀、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第三丁氧基鈉、第三丁氧基鉀、碳酸銫、磷酸三鉀、二異丙基乙基胺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配位子。作為配位子者,可列舉例如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2-二第三丁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聯苯、2-二第三丁基膦基-3,4,5,6-四甲基-2’,4’,6’-三異丙基-1,1’-聯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等。化合物[f]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鈀觸媒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001至0.5當量,較佳為0.01至0.3當量。鹼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配位子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001至0.5當量,較佳為0.01至0.3當量。本反應可在0℃至200℃,較佳為50℃至150℃實施。
合成法A-4
目標化合物[I]中之R1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之通式[Id](式中,R14表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化合物[a]或其鹽與通式[g](式中,Ra6表示烷基、或三烷基矽基)或通式[h](式中,Ra7及Ra8各自獨立地為烷基,或者其中一者為烷基,另一者表示氫原子)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可獲得目標化合物[Id]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化合物[a]或其鹽與化合物[g]或[h]之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諸如三乙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等之胺類;諸如碳酸鉀之鹼金屬碳酸鹽類等。化合物[g]或[h]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0.5至30當量,較佳為1至20當量。鹼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a]而言為1至 10當量,較佳為1至5當量。本反應可在-20至100℃,較佳為10至50℃實施。
合成法B
本發明之目標化合物[I](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i](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其鹽、或其醯氯、與通式[j](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或其鹽進行縮合,依所期望將生成物作成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藉此可製造目標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
化合物[i]或其鹽與化合物[j]或其鹽之縮合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縮合劑之存在下實施。作為化合物[i]之鹽者,可使用例如與鈉或鉀之鹽。作為化合物[j]之鹽者,可使用例如鹽酸鹽、硫酸鹽等與無機酸之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縮合劑者,可列舉例如1-乙 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AC)、鄰-(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六氟磷酸鹽(HATU)、4-(4,6-二甲氧基-1,3,5-三-2-基)-4-甲基嗎啉鎓氯化物(DMT-MM)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鹼。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諸如三乙基胺、二異丙基乙基胺等之胺類;諸如碳酸鉀之鹼金屬碳酸鹽類等。此外,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該種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例如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HOAt)、1-羥基苯并三唑(HOBt)、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化合物[j]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i]而言為0.1至10當量,較佳為0.5至5當量。縮合劑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i]而言為0.5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鹼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i]而言為0至10當量,較佳為1至5當量。反應輔助劑的使用量可設為相對於化合物[i]而言為0.5至10當量,較佳為1至3當量。本反應可在-10至100℃,較佳為10至80℃實施。此外,化合物[i]之醯氯與化合物[j]或其鹽之縮合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實施。
化合物[i]之醯氯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將化合物[i]利用亞硫醯氯、草醯氯等慣用的試藥進行處理而予以製造。作為溶媒或鹼者,可適宜地使用在化合物[i]或其鹽與化合物[j]或其鹽之縮合反應中所列舉者。
中間體製法a
前述合成法A-1至A-4中所使用之化合物[a]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式中,X3表示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化合物[j]施以縮合反應,獲得通式[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a]。
作為X3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苄基、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化合物[1]與化合物[j]之縮合反應可依與前述合成法B所記載之化合物[i]與化合物[j]之縮合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實施。例如在X3為苄基之情況,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氫、及鈀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醋酸乙酯之酯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此外,例如在X3為第三丁氧基羰基之情況,可在適當的溶媒 中,於酸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1,4-二烷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例如鹽酸、三氟醋酸等。
中間體製法b-1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i]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4](式中,X4及X5表示羧基的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加成反應,藉此獲得通式[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5]施以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獲得通式[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6]施以還原反應,獲得通式[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取代基R1導入至化合物[7]之胺基,獲得通式[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之羧基的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i]。
作為X4及X5所示之羧基的保護基者,可列舉例如烷基等。
化合物[3]與化合物[4]之加成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在本反應中,可藉由在反應系統內添加對掌性(chiral)觸媒而施行立體選擇性加成反應。作為對掌性觸媒者,可列舉例如1-[3,5-雙(三氟甲基)苯基]-3-[(1R,2R)-(-)-2-(二甲基胺基)環己基]硫脲、6’-羥基金雞納鹼等。
化合物[5]之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利用還原劑進行處理後,依所期望利用鹼進行處理而實施。作為溶媒者,可列舉例如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使用氫及鈀觸媒(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硼氫化鈉及氯化鎳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還原反應之酸。作為酸者,可列舉鹽酸、醋酸等。其次,可藉由依所期望使鹼進行作用而施行環化反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等。
化合物[6]之還原反應可藉由依所期望將化合物[6]利用烷基化劑進行處理後,在適當的溶媒中,若有必要,於酸之共存下利用還原劑進行處理而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氰基硼氫化鈉或硼氫化鈉、硼烷-吡啶錯合物等。作為酸者,可列舉醋酸、三氟醋酸等。作為烷基化劑者,可列舉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或三氟甲磺酸甲酯等。
取代基(R1)導入至化合物[7]之胺基之反應可例如依與前述合成法A-1至A-4中所示之由化合物[a]成為化合物[Ia]、化合物[Ib]、化合物[Ic]、或化合物[Id]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由化合物[8]成為化合物[i]之羧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鹼之共存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甲醇之醇類、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氫氧化鈉等。
此外,本反應亦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酸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1,4-二烷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例如三氟醋酸或鹽酸等。
中間體製法b-2
在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i]中,在需要光學活性化合物之情況,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首先,使通式[9](式中,X6表示不對稱輔助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1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藉此獲得通式[1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11]的不對稱輔助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i]。
作為X6所示之不對稱輔助基者,可列舉對掌性4-苄基-2-唑啶酮、對掌性4-苯基-2-唑啶酮、對掌性10,2-樟腦磺內醯胺等。
化合物[9]與化合物[10]之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酸之存在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三氟醋酸等。
化合物[11]的不對稱輔助基之去除反應可依照一般方 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水之存在下、於鹼之共存下實施。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鋰等。
中間體製法b-3
在前述中間體製法b-1中所使用之化合物[7]中,在需要光學活性化合物之情況,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化合物[9]與通式[12](式中,X7表示胺基保護基)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獲得通式[1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13]之胺基保護基進行交換,轉換為通式[14](式中,X8表示與X7不同的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14]的不對稱輔助基予以去除,獲得通式[1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自所獲得之化合物[15]去除胺基保護基,並對羧基進 行保護,藉此獲得化合物[7]。
作為X7所示之胺基的保護基者,較佳為在酸性條件下不會被去除之胺基的保護基,可列舉例如苄基等。
作為X8所示之胺基的保護基者,只要是與上述X7不同者即可,尤佳為能夠利用酸去除之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化合物[9]與化合物[12]之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2中之化合物[9]與化合物[10]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13]成為化合物[14]之胺基保護基之取代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施行。例如在X7為苄基之情況,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氫、鈀觸媒、及胺基保護基的供體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乙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作為胺基保護基的供體者,例如,在X8為第三丁氧基羰基之情況,可列舉二碳酸二第三丁酯等。
化合物[14]的不對稱輔助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2中之化合物[11]的不對稱輔助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15]成為化合物[7]之轉換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酸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可列舉諸如甲醇之醇類。作為酸者,可列舉鹽酸等。此外,本反應亦可將諸如甲醇之醇類與亞硫醯氯進行組合而施行。
中間體製法c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R3及R4為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經芳基或雜芳基取代之含氮脂肪族雜環之基之通式[20](式中,r及s各自獨立地表示1或2之整數,r及s之和為3,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6](式中,X9表示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17](式中,X10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獲得通式[1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18]施以催化性氫化反應,獲得通式[19](式 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19]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20]。
作為X9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苄基、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作為X10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等。
化合物[16]與化合物[17]之偶合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鈀觸媒、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二烷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第三丁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碳酸鈉等。
化合物[18]之催化性氫化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氫氣、及鈀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醋酸乙酯之酯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
化合物[19]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d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2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21](式中,X11表示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22](式中,X12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2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23]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24]。
作為X11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作為X12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
化合物[21]與化合物[22]之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鉀等。
化合物[23]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e-1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32](式中,Re1表示氫原子、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e2表示烷氧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2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26](式中,X13及X14各自獨立地表示羧基的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加成反應,藉此製成通式[27](式中,記 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其次,將化合物[27]施以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藉此製成通式[2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28]施以還原反應,藉此製成通式[2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29]轉換成通式[30](式中,X15表示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0]之羥基進行烷基化,而製成通式[3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31]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32]。
作為X13及X14所示之羧基的保護基者,可列舉烷基等。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等。
作為X15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化合物[25]與化合物[26]之加成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3]與化合物[4]之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在本反應中,亦可藉由添加對掌性觸媒而施行立體選擇性加成反應。作為對掌性觸媒者,可列舉例如1-[3,5-雙(三氟甲基)苯基]-3-[(1R,2R)-(-)-2-(二甲基胺基)環己基]硫脲、1-[3,5-雙(三氟甲基)苯基]-3-[(1S,2S)-(-)-2-(二甲基胺基)環己基]硫脲、6’-羥基金雞納鹼等。
化合物[27]之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 製法b-1中之由化合物[5]成為化合物[6]之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化合物[28]之還原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還原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硼氫化鈉等。
化合物[29]成為化合物[30]之轉換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烷基化劑、還原劑、及保護基供體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烷基化劑者,可列舉例如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等三烷基氧鎓四氟硼酸鹽、或三氟甲磺酸甲酯等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硼氫化鈉或硼烷-吡啶錯合物等。作為保護基供體者,可列舉例如二碳酸二第三丁酯等。
化合物[30]中之羥基之烷基化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鹼及烷基化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氫化鈉或氫氧化鈉、碳酸鉀等。作為烷基化劑者,可列舉鹵化烷基(例如,甲基碘、乙基碘等)等。
化合物[31]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d中之化合物[23]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e-2a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39a]及[39a’](式中,Re3表示氫原子、氰基、或烷氧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33a](式中,X16表示不對稱輔助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34](式中,X17為胺基的保護基)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 藉此可獲得通式[35a]或[35a’](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5a]或[35a’]之胺基保護基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36a]或[36a’](式中,X18表示與X17不同的胺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6a]或[36a’]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37a]或[37a’](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7a]或[37a’]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38a]或[38a’](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然後,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8a]或[38a’]之胺基的保護基進行脫保護,而可製成式[39a]或[39a’]所示之化合物。
作為X16所示之不對稱輔助基者,可列舉對掌性4-苄基-2-唑啶酮、對掌性4-苯基-2-唑啶酮、對掌性10,2-樟腦磺內醯胺等。
作為X17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苄基等。
作為X18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只要是與X17不同者即可,較佳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中間體製法e-2中之各反應可依以下之方式實施。
化合物[33a]與化合物[34]之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3中之化合物[9]與化合物[12]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35a]成為化合物[36a]、或由化合物[35a’]成為化合物[36a’]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3中之由化合物[13]成為化合物[14]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36a]或化合物[36a’]之還原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還原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硼氫化鈉等。
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或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之轉換反應,在Re3為烷氧基之情況,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e-1所記載之由化合物[30]成為化合物[31]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或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之轉換反應,在Re3為氰基之情況,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偶氮二羧酸衍生物、膦衍生物、及氰基供體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偶氮二羧酸衍生物者,可列舉例如偶氮二羧酸二乙酯等。作為膦衍生物者,可列舉例如三苯基膦等。作為氰基供體者,可列舉丙酮氰醇等。
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或由化合物[37a’]成為化合物[38a’]之轉換反應,在Re3為氫原子之情況,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偶氮二羧酸衍生物、膦衍生物、及 脫氧化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偶氮二羧酸衍生物者,可列舉例如偶氮二羧酸二乙酯等。作為膦衍生物者,可列舉例如三苯基膦等。作為脫氧化劑者,可列舉N’-亞異丙基-2-硝基苯磺醯肼等。
化合物[38a]或化合物[38a’]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e-2b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39b](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及通式[39b’](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由通式[33b](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製造。具體而言,可藉由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e-2a中之由化合物[33a]成為化合物[39a]或化合物[39a’]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將化合物[33b]進行處理而實施。在必須選擇性地製造化合物[39b]及化合物[39b’]之情況,只要選 擇作為化合物[33b]之X4而言適當的不對稱輔助基即可。此外,以混合物之形式獲得化合物[39b]與化合物[39b’]後,亦可在次一步驟以後之任一步驟中將各非鏡像異構物予以分離。在該種情況,分離可利用通常的方法,例如矽膠管柱層析或液體層析等實施。
中間體製法e-3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4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化合物[2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之羧基的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通式[4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40]施以脫羧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4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41]進行還原,藉此可獲得化合物[42]。
由化合物[28]成為化合物[40]之轉換反應可依與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8]之羧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40]之脫羧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加熱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 可列舉例如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二甲基亞碸、或該等之混合物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醋酸等。
化合物[41]之還原反應可依與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6]之還原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f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50](式中,Rf表示鹵素原子、氰基、烷氧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或通式[5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43](式中,X19表示胺基保護基,X20表示脫離基,X21表示羥基保護基,n表示1或2)所示之化合物利用硼酸酯供體進行處理,可獲得通式[4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44]與通式[45](式中,X22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4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46]之羥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通式[4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47]進行立體選擇性還原,藉此可獲得通式[4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或通式[4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48]或化合物[48’]之羥基進行各種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4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或通式[4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49]或化合物[49’]之胺基保護基 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50]或化合物[50’]。
作為X19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作為X20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三氟甲基磺醯基氧基等。
作為X21所示之羥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等三烷基矽基。
作為X22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或三氟甲基磺醯基氧基等。
化合物[43]成為化合物[44]之轉換反應可藉由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鈀觸媒、鹼、及配位子之存在下,使其與硼酸酯供體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1,4-二烷之醚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第三丁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等。作為配位子者,可列舉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等。作為鹼者,可列舉醋酸鉀等。作為硼酸酯供體者,可列舉雙(頻哪醇基)二硼(bis(pinacolato)diboron)等。
化合物[44]與化合物[45]之偶合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c中之化合物[16]與化合物[17]之偶合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化合物[46]之羥基保護基之去除可取決於所去除之保 護基的種類,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脫保護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脫保護劑者,可列舉氟化四正丁基銨等。
化合物[47]之立體選擇性還原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氫氣、及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醋酸乙酯之酯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觸媒者,舉例而言,為了獲得諸如化合物[48]之順式體(例如,(2R,4S)體或(2S,4R)體),可使用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為了獲得諸如化合物[48’]之反式體(例如,(2S,4S)體或(2R,4R)體),可使用克拉布特利觸媒(Crabtree's catalyst)等。
由化合物[48]成為化合物[49]、或由化合物[48’]成為化合物[49’]之轉換反應,在Rf為氰基、或烷氧基之情況,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e-2所記載之由化合物[37]成為化合物[38]、或由化合物[37’]成為化合物[38’]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由化合物[48]成為化合物[49]、或由化合物[48’]成為化合物[49’]之轉換反應,在Rf為氟原子之情況,可藉由在適當的溶媒中,使其與氟化劑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諸如 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等。作為氟化劑者,可使用例如三氟化(二乙基胺基)硫等。
化合物[49]或化合物[49’]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另外,在化合物[48]與化合物[48’]係以混合物之形式獲得之情況,只要在該步驟或該步驟以後進行分離即可。分離可利用通常的方法,例如矽膠管柱層析或液體層析等實施。
中間體製法g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5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51](式中,X23表示胺基保護基)所示之化合物進行碘化,可獲得通式[5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 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52]與通式[53](式中,X24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5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54]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55]。
作為X23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作為X24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例如,溴原子等)等。
由化合物[51]成為化合物[52]之碘化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碘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三苯基膦、咪唑等。
化合物[52]與化合物[53]之偶合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鋅試藥及鈀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甲基乙醯胺之醯胺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鋅試藥者,可列舉鋅粉末、氯化鋅(II)等。作為鈀觸媒者, 可列舉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等。在本反應中,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碘化銅等。
化合物[54]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h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5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56](式中,X25表示胺基保護基)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5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取代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5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58]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59]。
作為X25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化合物[56]與化合物[57]之取代反應可依照一般方 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N-甲基吡咯啶酮之醯胺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1,4-二烷之醚類、二甲基亞碸、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碳酸鉀等。
化合物[58]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i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R3為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R4為氫原子、或烷基之通式[63](式中,Ri表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t表示1至3之整數)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6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61](式中,X26表示胺基保護基或氫,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還原性胺化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6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其次,若有必要,將化合物[62]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63]。
作為X26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苄基等。
化合物[60]與化合物[61]之還原性胺化反應可依與前述合成法A-1中之化合物[a]與化合物[b]或化合物[c]之還原性胺化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6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j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69](式中,Rj表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64](式中,X27表示脫離基,X28表示羥基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65](式中,X29表示胺基保護基)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獲得通式[6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 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66]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6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67]之羥基進行烷基化,藉此可獲得通式[68](式中,Rj表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68]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69]。
作為X27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鹵素原子等。
作為X28所示之羥基保護基者,較佳為苄基。
作為X29所示之胺基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苄基等。
化合物[64]與化合物[65]之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金屬化試藥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己烷之脂肪族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金屬化試藥者,可列舉正丁基鋰等。
由化合物[66]成為化合物[67]之轉換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三烷基矽烷、酸、氫、及鈀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三烷基矽烷者,可列舉三乙基矽烷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三氟醋酸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
化合物[67]中之羥基之烷基化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e-1中之化合物[30]之烷基化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68]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k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7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7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化合物[1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7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71]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72]。
化合物[70]與化合物[12]之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酸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四氫 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酸者,可列舉例如三氟醋酸等。
化合物[7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1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7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對通式[7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之內醯胺基進行保護,藉此可獲得通式[74](式中,X30表示內醯胺基的保護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74]進行氟化,藉此可獲得通式[7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75]之內醯胺基的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通式[7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 化合物。
將化合物[76]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化合物[77]。
作為X30所示之內醯胺基的保護基者,可列舉第三丁氧基羰基等。
化合物[73]之內醯胺基的保護基之導入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內醯胺基的保護基供體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保護基供體者,可列舉二碳酸二第三丁酯等。在本反應中,亦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4-二甲基胺基吡啶等。
化合物[74]之氟化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氟化劑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氟化劑者,可列舉N-氟苯磺醯亞胺等。作為鹼者,可列舉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鋰等。
化合物[75]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76]之還原反應可依與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6]之還原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m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81](式中,Rm1及Rm2各自獨立地表示烷基或烷氧基烷基)所示之化合物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2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7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加成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7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化合物[79]施以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8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0]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8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化合物[25]與化合物[78]之加成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例如於烷基化劑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己烷之脂肪族烴 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烷基化劑者,可列舉異酪酸乙酯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二異丙基胺化鋰等。
化合物[79]之還原反應及環化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5]之環化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化合物[80]之還原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1中之化合物[6]之還原反應同樣之方式實施。
中間體製法n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i]亦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化合物[8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與通式[1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可獲得通式[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之羧基的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i]。
化合物[82]與化合物[10]之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2中之化合物[9]與化合物[10]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8]成為化合物[i]之羧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 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1中之由化合物[8]成為化合物[i]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o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8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6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8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8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4]之羥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通式[8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5]之羥基轉換成脫離基(例如,三氟甲磺醯基氧基),藉此可獲得通式[8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使所獲得之化合物[86]與所期望的硼酸化合物或其酯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8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87]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8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
化合物[64]與化合物[83]之偶合反應可依與前述合成法A-3中之由化合物[a]成為化合物[Ic]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84]成為化合物[85]之轉換反應可例如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氫、及鈀觸媒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醋酸乙酯之酯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例如載持於活性碳之鈀觸媒等。
由化合物[85]成為化合物[86]之轉換反應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例如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使其與酸酐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例如諸如二異丙基乙基胺之胺類、諸如碳酸鉀之鹼金屬碳酸鹽類等。作為酸酐者,可列舉例如三氟甲磺酸酐等。
由化合物[86]轉換為化合物[87]之步驟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例如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鈀觸媒、及鹼之存在下, 使其與所期望的硼酸化合物或其酯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1,4-二烷之醚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諸如第三丁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鈀觸媒者,可列舉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碳酸鈉、醋酸鉀等。
化合物[87]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p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9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8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 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9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偶合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9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91]進行鹵化,藉此可獲得通式[92](式中,X31表示鹵素原子,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使所獲得之化合物[92]與所期望的硼酸化合物或其酯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9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93]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9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
化合物[89]與化合物[90]之偶合反應可依與前述合成法A-3中之由化合物[a]成為化合物[Ic]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由化合物[91]成為化合物[92]之鹵化反應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使鹵化劑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氯仿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鹵化劑者,可列舉例如N-溴琥珀醯亞胺等。
使化合物[92]與所期望的硼酸化合物或其酯進行反應而轉換為化合物[93]之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o中之由化合物[86]成為化合物[87]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93]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 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q
前述合成法B中所使用之化合物[j]中之通式[10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使通式[9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與通式[6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9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96]之羥基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9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 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97]之羥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通式[9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98]之羥基轉換成脫離基,藉此可獲得通式[9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使所獲得之化合物[99]與所期望的硼酸化合物或其酯進行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0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0]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10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
化合物[95]與化合物[64]之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金屬化試藥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己烷之脂肪族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金屬化試藥者,可列舉溴化異丙基鎂等。在本反應中,可添加用以促進反應之反應輔助劑。作為反應輔助劑者,可列舉碘化銅等。
由化合物[96]成為化合物[97]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e-1所記載之由化合物[30]成為化合物[31]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97]成為化合物[98]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o中之由化合物[84]成為化合物[85]之反應同樣 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98]成為化合物[99]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o中之由化合物[85]成為化合物[86]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99]成為化合物[100]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o中之由化合物[86]成為化合物[87]之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100]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r
實施例340之原料可例如依照上述方案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0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03] (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3]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104](式中,Xr1表示脫離基,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4]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10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5]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0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6]之胺基保護基予以去除,藉此可獲得化合物[107](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
作為Xr1所示之脫離基者,可列舉甲基磺醯基氧基等。
化合物[102]之還原反應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使還原劑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硼氫化鈉等。
由化合物[103]成為化合物[104]之轉換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磺醯基化劑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磺醯基化劑者,可列舉例如甲磺醯氯等。作為鹼者,可列舉二異丙基乙基胺等。
化合物[104]成為化合物[105]之轉換反應可藉由在適 當的溶媒中,於鹼之存在下進行加熱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鹼者,可列舉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等。
化合物[105]之催化性氫化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c中之化合物[18]之催化性氫化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化合物[106]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a中之化合物[2]之胺基保護基之去除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s
在前述中間體製法f中,通式[4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08](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 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09](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09]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110](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10]施以氧化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11](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11]進行轉換,藉此可獲得通式[4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化合物[108]之還原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還原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硼氫化鈉、硼氫化鋰等。
由化合物[109]成為化合物[110]之轉換反應可配合保護基的種類藉由慣用的方法實施。例如,成為具有三烷基矽基作為X21之化合物之轉換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矽基化劑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之醯胺類、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矽基化劑,可列舉例如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氯等。
化合物[110]之氧化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自由基反應劑及氧化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 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二氯甲烷之鹵化脂肪族烴類、諸如乙腈之腈類、水、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自由基反應劑,可列舉例如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等。作為氧化劑者,可列舉例如三氯異三聚氰酸、間氯苄酸等。
由化合物[111]成為化合物[43]之轉換反應可在適當的溶媒中,於磺醯基化劑及鹼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苯之芳香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磺醯基化劑者,可列舉例如N-苯基雙(三氟甲磺醯亞胺)等。作為鹼者,可列舉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鈉等。
中間體製法t
在前述中間體製法s中,通式[109]所示之化合物中之通式[11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12](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施以還原反應,藉此可獲得通式[113](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將所獲得之化合物[113]之胺基保護基進行轉換,藉此 可獲得通式[114](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化合物[112]之還原反應可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於還原劑之存在下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還原劑者,可列舉例如硼氫化鈉、硼氫化鋰等。
由化合物[113]成為化合物[114]之轉換反應可依與前述中間體製法b-3中之由化合物[13]成為化合物[14]之轉換反應同樣之方式施行。
中間體製法u
前述中間體製法g之[53]所示之化合物中之通式[116](式中,X24a表示鹵素原子,Ru1及Ru2係Ru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Ru2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u1及Ru2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可經取代之含氮脂肪族雜環,其他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可例如依以下之方式予以製造。
將通式[115](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進行鹵化,藉此可獲得通式[116](式中,記號具有與前述相同的意義)所示之化合物。
化合物[115]之鹵化反應可藉由依照一般方法,在適當的溶媒中,使鹵化劑進行反應而施行。作為溶媒者,只要是不會對本反應造成妨礙者即可,可列舉例如諸如四氫呋喃之醚類、諸如甲醇之醇類、諸如氯仿之鹵化脂肪族烴類、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作為鹵化劑者,可列舉例如N-溴琥珀醯亞胺等。
上述方法中之原料化合物可依與已知方法及/或後述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同樣之方式予以製造。
另外,對官能基導入保護基及官能基保護基之去除可參照已知方法(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Theodora W.Greene,Peter G.M.Wuts著)等)而實施。
此外,藉由上述方法所製造之本發明化合物、及中間體化合物可進一步藉由後述實施例所記載之方法及/或已知方法或該等之組合,而予以構造轉換成另外的目標化合物、或中間體。具體而言,可列舉以下方法。
(1)由烷氧基羰基等轉換為羧基
將烷氧基羰基利用諸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之氫氧化鹼金屬鹼予以水解,在苄基氧基羰基之情況係在氫環境下,利用鈀碳進行處理而予以氫化分解,或在第三丁氧基 羰基之情況係利用諸如鹽酸、三氟醋酸之酸進行處理,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羧基。
(2)由羧基轉換為胺甲醯基
使羧基、或其鹽於縮合劑之存在下與胺進行反應,或者使羧基、或其鹽在轉換成醯基鹵化物後與胺進行反應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胺甲醯基。
(3)由氰基轉換為四唑基
對於氰基,使三丁基錫疊氮化物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四唑基。
(4)由氰基轉換為二唑基
對於氰基,例如於鹼之存在下使羥基胺鹽酸鹽進行反應,並使1,1’-羰基二咪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二唑基。
(5)由胺基轉換為胺甲醯基胺基
對於胺基,使其與所期望的異氰酸酯進行反應,或者使其與所期望的胺甲醯基鹵化物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胺甲醯基胺基。
(6)由胺基轉換為磺醯基胺基
對於胺基,使其與所期望的磺醯基鹵化物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磺醯基胺基。
(7)由胺基轉換為胺基磺醯基胺基
對於胺基,使其與所期望的胺基磺醯基鹵化物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胺基磺醯基胺基。
(8)由羥基轉換為鹵素原子
對於羥基,例如使其與諸如三氟化(二乙基胺基)硫之氟化劑或諸如亞硫醯氯之氯化劑等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鹵素原子。
(9)由羥基轉換為氰基
對於羥基,例如使其與丙酮氰醇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氰基。
(10)由羥基轉換為烷氧基
對於羥基,於鹼之存在下使其與所期望的烷基化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烷氧基。或者,於偶氮二羧酸二乙酯之存在下,使其與所期望的醇進行反應,藉此亦可轉換為對應之烷氧基。
(11)由羥基轉換為芳基
將羥基藉由一般方法轉換為脫離基(三氟甲基磺醯基氧基等),並使其與所期望的芳基鹵化物等進行偶合,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芳基。
(12)由甲醯基轉換為羥基甲基
將甲醯基利用硼氫化鈉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羥基甲基。
(13)由鹵素原子轉換為環烷基
對於具有鹵素原子之化合物,例如在與環烷基硼酸等進行偶合,或者與環烯基硼酸酯等進行偶合後,利用氫及鈀碳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環烷基。或者,在使烷基鋰等進行反應,並與對應之環烷酮等進行反應後, 將所產生之羥基於酸之存在下利用三烷基矽烷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環烷基。
(14)由羰基轉換為胺基
對於羰基,於還原劑之存在下使所期望的胺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胺基。
(15)由鹵素原子轉換為烷基
對於具有鹵素原子之化合物,例如在與烷基硼酸衍生物等進行偶合,或者與烯基硼酸衍生物等進行偶合後,利用氫及鈀碳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烷基。或者,在使烷基鋰等進行反應,並與對應之烷酮等進行反應後,將所產生之羥基於酸之存在下利用三烷基矽烷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烷基。
(16)由甲醯基轉換為二鹵化烷基
對於甲醯基,例如使其與諸如三氟化雙(2-甲氧基乙基)胺基硫之氟化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二鹵化烷基。
(17)由硫醚基轉換為磺醯基
對於硫醚基,例如使諸如過硫酸氫鉀(oxone)之氧化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磺醯基。
(18)由羥基甲基轉換為羧基
對於羥基烷基,使氧化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羧基。
(19)由羥基轉換為環烷基
將羥基轉換為脫離基(三氟甲基磺醯基氧基等),並與 環烯基硼酸衍生物等進行偶合後,利用氫及鈀碳等將烯基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環烷基。
(20)由胺甲醯基轉換為氰基
對於胺甲醯基,例如使其與三聚氰醯氯等脫水化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氰基。
(21)由烷氧基羰基炔基轉換為3-羥基異唑基
對於烷氧基羰基炔基,於鹼之存在下使羥基胺鹽酸鹽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3-羥基異唑基。
(22)由羰基轉換為羥基
將羰基利用硼氫化鈉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羥基。
(23)由羧基轉換為羥基甲基
將羧基利用氯甲酸異丁酯等進行活化後,利用硼氫化鈉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羥基甲基。或者,利用氫化鋁鋰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羥基甲基。
(24)由伸烯基轉換為伸烷基
將伸烯基利用氫及鈀碳等進行還原,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伸烷基。
(25)由氰基轉換為甲醯基
對於氰基,例如使其與諸如氫化二異丁基鋁之還原劑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甲醯基。
(26)由縮醛轉換為烷氧基
對於縮醛,例如於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基酯之存在下 使硼烷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烷氧基。
(27)由鹵素原子轉換為烯基
對於具有鹵素原子之化合物,例如與烯基羧酸衍生物或烯基硼酸衍生物等具有烯基之化合物進行偶合,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烯基。
(28)由鹵素原子轉換為芳基
對於具有鹵素原子之化合物,例如與芳基硼酸等進行偶合,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芳基。
(29)由甲醯基轉換為烷氧基羰基烯基
對於甲醯基,使其與所期望的(烷氧基羰基亞甲基)三苯基正膦進行反應,或者與所期望的膦醯基醋酸三烷酯進行反應,藉此可轉換為對應之烷氧基羰基烯基。
依上述之方式所製造之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原料化合物係以維持著其游離形態或者以其鹽之形式進行單離、精製。鹽可藉由施以通常使用之造鹽處理而予以製造。單離精製可應用萃取、濃縮、結晶化、過濾、再結晶、各種層析等通常的化學性操作而實施。
在本發明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係基於不對稱碳以光學異構物之形式存在之情況,可藉由通常的光學拆分手段(例如,分段結晶法、使用對掌性管柱之拆分法)分離成個別的光學異構物。此外,亦可使用光學上純粹的起始物質,而合成光學異構物。再者,藉由利用不對稱輔助基或不對稱觸媒而立體選擇性地施行各反應,亦可合成光學異構物。
[實施例] 實施例1
於化合物1(142mg)及化合物2(26μL)之二氯甲烷溶液(2mL)中添加醋酸(20μL)並在室溫攪拌10分鐘後,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74mg)並攪拌16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3)(154mg)。MS(ESI):m/z 690[M+H]+
實施例2
於化合物1(80mg)及化合物2(528μL)之二氯甲烷(2mL)溶液中添加醋酸(76μL)及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336mg)並於加熱回流下攪拌16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環丙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3)(29mg)。MS(APCI):m/z 646[M+H]+
實施例3
將化合物1(150mg)、溴醋酸第三丁酯(44μL)、二異丙基乙基胺(66μL)及碘化鈉(19mg)之乙腈(2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 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2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2-第三丁氧基-2-側氧基乙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2)(159mg)。MS(ESI):m/z 720[M+H]+
實施例4
將化合物1(150mg)、丙烯酸第三丁酯(44μL)及三乙基胺(53μL)之乙醇(2mL)混合液在80℃攪拌16小時。追加丙烯酸第三丁酯(88μL)及三乙基胺(106μL),進一步攪拌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3-第三丁氧基-3-側氧基丙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 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2)(89mg)。MS(ESI):m/z 734[M+H]+
實施例5
將化合物1(100mg)、化合物2(31mg)、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15mg)、(±)-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20mg)及第三丁氧基鈉(46mg)之甲苯混合液(2mL)於氮環境下在110℃攪拌21小時。追加化合物2(21mg),進一步攪拌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40:6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橙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嘧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3)(36mg)。MS(APCI):m/z 714[M+H]+
實施例6
(1)將化合物1(100mg)、化合物2(73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197μL)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於氮環境下加熱回流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07mg)。MS(APCI):m/z 358[M+H]+
(2)在室溫對化合物3(106mg)之乙醇(2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297μL)並在70℃攪拌6小時。添加鹽酸水(2mol/L,297μL)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38mg)。MS(APCI):m/z 344[M+H]+
(3)將化合物4(65mg)、化合物5(50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55mg)及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39mg)添加至N,N-二甲基甲醯胺(2mL)中,在室溫攪拌13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5-氟-2-[(3S,5S)-1-{[(3R,4R)-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嘧啶-4-基)吡咯啶-3-基] 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6)(64mg)。MS(APCI):m/z 676[M+H]+
實施例7
(1)對化合物1(300mg)之氯仿混合物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mol/L,1.03mL)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化合物2(333mg)、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95mg)、(±)-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129mg)及第三丁氧基鈉(299mg)之甲苯混合物(4mL)於氮環境下在100℃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以水稀釋,添加鹽酸水(1mol/L)並予以中和,進行過濾。將濾液以氯仿洗淨,將所獲得之水層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等之粗製品之化合物3(344mg)。
(2)將化合物3(68mg)、化合物4(68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49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35mg)及三乙基胺(53μL)添加至N,N-二甲基甲醯胺(2mL)中,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 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嘧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5)(28mg)。MS(APCI):m/z 714[M+H]+
實施例8
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90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40μL)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滴加甲基胺基甲醯氯(17mg)之二氯甲烷(1mL)懸浮液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追加四氫呋喃(1mL)、乙腈(1mL)、甲基胺基甲醯氯(51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120μL),進一步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40:6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胺甲醯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2)(77mg)。MS (ESI):m/z 649[M+H]+
實施例9
於攪拌下對化合物1(200mg)及三乙基胺(157μL)之二氯甲烷溶液(8mL)添加異氰酸三甲基矽酯(894μL)後,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鈉水溶液(5mL)及水(80mL)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甲基胺甲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2)(192mg)。MS(ESI):m/z 663[M+H]+
實施例10
將化合物1(116mg)、化合物2(120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85.5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60.7mg)及三乙基胺(109.7μL)添加至N,N-二甲基甲醯胺(2.4mL)中,在室溫攪拌5小時。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1-[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乙酯(3)(181mg)。MS(ESI):m/z 662[M+H]+
實施例11
在室溫對化合物1(181mg)之乙醇溶液(2mL)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1.09mL)並攪拌1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1.09mL),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醇基矽膠管柱層析(SHOKO SCIENTIFIC Purif-Pack(註冊商標)球狀矽膠30g)(氯仿:甲醇=100:0至95: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254μL),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2)(134mg)。MS(APCI):m/z 634[M+H]+
實施例12至39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40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41
(1)將化合物1(150mg)及化合物2(45mg)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180mg)。MS(APCI)m/z 762[M+H]+
(2)在室溫對化合物3(180mg)之四氫呋喃溶液(1.2mL)滴加鹽酸水(2mol/L,1.2mL),攪拌15小時。於冰冷下滴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2.4m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1.2mL),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懸浮於氯仿中並進行過濾,將濾液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85:1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1,4-二烷溶液(1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71μL),將溶媒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4-側氧基環己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4)(81mg)。MS(ESI):m/z 704[M+H]+
實施例42至46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3,其次,實施 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47至6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5,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所記載之化 合物。
實施例65至66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6,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5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67至68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7,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6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69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8,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7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70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9,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8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71至202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0,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9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03至21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進一步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添加2或3等量以上的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等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下述表10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12a、及實施例212b
(1)將化合物1(90mg)及化合物2(85mg)以與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3(106mg)。MS (ESI):m/z 716[M+H]+
(2)將化合物3(100mg)以對掌性HPLC(Daicel公司CHIRALPAK IE(20×250mm),移動相:己烷/乙醇/二乙基胺=75/25/0.1,流量:10mL/分鐘)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光學活性化合物4(43mg)及5(42mg)。化合物4:MS(ESI):m/z 716[M+H]+(於Daicel公司CHIRALPAK IE-3(4.6×150mm)、移動相:己烷/乙醇/二乙基胺=75/25/0.1、流量:0.500mL/分鐘、管柱溫度:25℃之條件下在HPLC上之化合物4及5之保持時間分別為10.23分鐘、11.64分鐘)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4(43mg)之氯仿溶液(1mL)添加三氟醋酸(300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氯仿稀釋後,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mol/L)並中和至pH=7。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85:1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25μL)後,將溶媒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4-二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30mg)之其中一者的立體異構物6(實施例212a)。MS(ESI):m/z 660[M+H]+
(4)依與上述(3)同樣之方式由化合物5獲得 1-[2-(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4-二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之另一者的立體異構物7(實施例212b)。MS(ESI):m/z 660[M+H]+
實施例213至22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12a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1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22
(1)將化合物1及化合物2以與前述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3(138mg)。(ESI):m/z 727[M+H]+
(2)對化合物3之甲醇(6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 含水,41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過濾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4-[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氧基]-2,2-二甲基丁酸鹽酸鹽(4)(127mg)。MS(APCI):m/z 637[M+H]+
實施例223
(1)將化合物1及化合物2以與前述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3(300mg)。MS(ESI):m/z 879[M+H]+
(2)在室溫對化合物3之四氫呋喃溶液(2mL)添加氫氧化鋰(1水合物)(17mg)之水溶液(1mL)並攪拌20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1mol/L,410μL)後,添加水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80:20)進行精製而獲得呈無色的粉體 之(3R,4S)-4-{2-[4-(第三丁氧基羰基)哌啶-1-基]-4-(三氟甲基)苯基}-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羧酸(4)(204mg)。MS(ESI):m/z 720[M+H]+
實施例224
(1)於氮氣流下一面對化合物1(116mg)之1,2-二甲氧基乙烷溶液(2mL)進行冰冷一面添加N-甲基嗎啉(20μL)及氯甲酸異丁酯(23μL),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將所析出之不溶物濾除,一面將濾液於氮氣流下進行冰冷一面添加硼氫化鈉(9mg)之水溶液(1m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30:70)進行精製而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97mg)。MS(ESI):m/z 706[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94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三氟醋酸(500μL)後,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中和至pH=7,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 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75:2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7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羥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3)(84mg)。MS(ESI):m/z 650[M+H]+
實施例225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24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2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26
(1)對化合物1(8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mL)添加二甲基胺(2mol/L四氫呋喃溶液,220μ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84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60mg)及三乙基胺(61μL),在室溫攪拌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20:8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55mg)。MS(ESI):m/z 747[M+H]+
(2)對化合物2(53mg)之二氯甲烷溶液(2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6mL)並在室溫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二甲基胺甲醯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3)(50mg)。MS(ESI):m/z 691[M+H]+
實施例227
(1)對化合物1(14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mL)添加氯化銨(20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73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52mg)及三乙基胺(106μL),在室溫攪拌6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4:6)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29mg)。MS(ESI):m/z 719[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28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mL)添加三聚氰醯氯(99mg),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冰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118mg)。MS(ESI):m/z 701[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117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三氟醋酸(500μL)後,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中和至pH=7,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 醇=98:2至85:1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84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4)(100mg)。MS(APCI):m/z 645[M+H]+
實施例228
(1)對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實施例22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所獲得之化合物1(1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mL)添加甲基碘(19μL)及碳酸鉀(55mg),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11mg)。MS(ESI):m/z 746[M+H]+
(2)於氮環境下一面對化合物2(110mg)之四氫呋喃溶液(2mL)進行冰冷一面滴加溴化甲基鎂(3mol/mL,172μ L),在室溫攪拌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添加醋酸乙酯。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30mg)。MS(ESI):m/z 746[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9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三氟醋酸(500μL)後,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中和至pH=7,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進行合併,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85:1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2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2-羥基丙烷-2-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4)(18mg)。MS(ESI):m/z 690[M+H]+
實施例229
(1)將化合物1及化合物2以與前述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3(93mg)。MS(APCI)m/z 819[M+H]+
(2)對化合物3之1,4-二烷溶液(1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500μL)。在室溫攪拌2小時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4:6)進行精製而獲得化合物4。MS(ESI):m/z 704[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4之乙醇溶液(1mL)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220μL)並攪拌2小時。添加鹽酸水(2mol/L,220μL)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氯仿及水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並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55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3- 氟-1-(反-4-羥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5)(65mg)。MS(ESI):m/z 676[M+H]+
實施例230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2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3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31
對化合物1(101mg)之二氯甲烷溶液(2mL)添加甲基胺鹽酸鹽(21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61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65mg)及三乙基胺 (111μL),在室溫攪拌4小時。追加甲基胺鹽酸鹽(21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61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44mg)及三乙基胺(111μ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氯仿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N-甲基哌啶-4-羧醯胺2鹽酸鹽(2)(50mg)。MS(ESI):m/z 647[M+H]+
實施例232至267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3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4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68
(1)將化合物1(60mg)、甘胺酸甲酯鹽酸鹽(15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31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2mg)及三乙基胺(45μL)添加至N,N-二甲基甲醯胺(1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60:40至30:7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57mg)。MS(APCI):m/z 747[M+H]+
(2)在室溫對化合物2(56mg)之甲醇溶液(1mL)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300μL)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300μL)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懸浮於醋酸乙酯中並進行過濾,將濾液進行減壓濃 縮。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1,4-醋酸乙酯溶液(4mol/L,94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N-[(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基)羰基]甘胺酸2鹽酸鹽(3)(82mg)。MS(APCI):m/z 733[M+H]+
實施例269至27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68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5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72
對化合物1(150mg)之氯仿(1mL)/四氫呋喃(2mL)溶液添加N,N-二甲基磺醯胺(62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96mg)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16mg),在室溫攪拌6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 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91:9)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3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在二異丙基醚及庚烷的混合溶媒中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4-[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氧基]-N-(二甲基胺磺醯基)丁醯胺鹽酸鹽(2)(159mg)。MS(APCI):m/z 715[M+H]+
實施例273至276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7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6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277
(1)在室溫將化合物1(200mg)、肼甲酸第三丁酯(66 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127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90mg)及三乙基胺(138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2mL)攪拌6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5: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88mg)。MS(ESI):m/z 723[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80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三氟醋酸(1mL)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溶解於四氫呋喃中,添加1,1'-羰基二咪唑(203mg)並在室溫攪拌1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後,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3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5-{3-[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氧基]丙基}-1,3,4-二唑-2(3H)-酮鹽酸鹽(3)(93mg)。MS(APCI):m/z 649[M+H]+
實施例278
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31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4.5mL)添加三聚氰醯氯(166mg),在相同溫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冰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60:40至30:70),其次,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4:6)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85mg)。對化合物2(35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26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甲腈2鹽酸鹽(3)(34mg)。MS(ESI):m/z 673[M+H]+
實施例279
將化合物1(80mg)及三正丁基錫疊氮化物(331μL)之甲苯溶液(2mL)加熱回流17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2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吡咯啶-3-基][(3R,4S)-3-(甲氧基甲基)-4-{2-[4-(1H-四唑-5-基)哌啶-1-基]-4-(三氟甲基)苯基}吡咯啶-1-基]甲酮2鹽酸鹽(2)(66mg)。MS(ESI):m/z 716[M+H]+
實施例280
將化合物1(193mg)及三正丁基錫疊氮化物(901μL) 之甲苯溶液(6mL)加熱回流14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5:5至80:2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3-(1H-四唑-5-基)丙氧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鹽酸鹽(2)(66mg)。MS(ESI):m/z 633[M+H]+
實施例281
(1)將化合物1及化合物2以與前述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3(500mg)。
(2)對化合物3之甲醇(10mL)/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25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10mL)及10%鈀碳(約50%含水,125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二氯甲烷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 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而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哌-1-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4)(379mg)。MS(ESI):m/z 591[M+H]+
實施例282
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90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52μL)之二氯甲烷溶液(2mL)添加乙醯氯(16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5:25至25:7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4-[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1-基}乙酮2鹽酸鹽(2)(86mg)。MS(ESI):m/z 633[M+H]+
實施例283
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90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52μL)之二氯甲烷溶液(2mL)添加甲磺醯氯(17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40:6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4-(甲基磺醯基)哌-1-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2鹽酸鹽(2)(93mg)。MS(ESI):m/z 669[M+H]+
實施例284
於攪拌下對化合物1(90mg)及三乙基胺(71μL)之二氯甲烷溶液(3mL)添加異氰酸三甲基矽酯(406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88:12)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0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4-[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1-羧醯胺2鹽酸鹽(2)(87mg)。MS(ESI):m/z 634[M+H]+
實施例285
於攪拌下對化合物1(90mg)及依照美國專利公開公報第US5192785號記載之手法所合成之化合物2(39mg)之氯仿(1.5mL)/乙腈(1.5mL)溶液添加三乙基胺(105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3:7)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75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4-[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1-磺醯胺2鹽酸鹽(3)(87mg)。MS(ESI):m/z 670[M+H]+
實施例286a、286b
(1)將化合物1(430mg)及化合物2(343mg)以與實施例 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之化合物3(492mg)。MS(APCI):m/z 648[M+H]+
(2)將化合物3(420mg)以對掌性HPLC(Daicel公司CHIRALPAK IA(20×250mm),移動相:己烷/乙醇/二乙基胺=60/40/0.1,流量:10mL/分鐘)進行分離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光學活性化合物4(184mg)及光學活性化合物5(169mg)。皆為MS(APCI):m/z 648[M+H]+(於Daicel公司CHIRALPAK IA-3(4.6×150mm)、移動相:己烷/乙醇/二乙基胺=60/40/0.1、流量:0.500mL/分鐘、管柱溫度:25℃之條件下在HPLC上之化合物4及化合物5之保持時間分別為6.28分鐘、7.52分鐘)。將參考例100中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光學活性胺與化合物1進行縮合而成之醯胺化合物係與化合物5一致,確認化合物4及化合物5係分別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
(3)將化合物4及化合物5以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分別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6)(實施例286a)及1-{2-[(3R)-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7)(實施例286b)。皆為MS(APCI):m/z 620[M+H]+
實施例287至29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8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而獲得屬於中間體之酯化合物,其次,以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7記載之化合物。在酯中間體之HPLC分析時,係使用Daicel公司製HPLC管柱(4.6×150mm),以流量:0.500mL/分鐘,管柱溫度:25℃於下述所記載之條件下實施。
分析條件:
A:CHIRALPAK IA-3,移動相:己烷/異丙醇/四氫呋喃/二乙基胺=80/10/10/0.1
B:CHIRALPAK IC-3,移動相:乙醇/二乙基胺=100/0.1
C:CHIRALPAK IA-3,移動相:己烷/乙醇/二乙基胺=80/20/0.1
D:CHIRALPAK IA-3,移動相:己烷/異丙醇/四氫呋喃/二乙基胺=80/10/10/0.1
實施例295
將化合物1(300mg)、羥基胺鹽酸鹽(42mg)及三乙基胺(106μL)之乙醇溶液(4mL)在室溫攪拌6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0:10)進行精製。將所獲得之混合物(165mg)及1,1'-羰基二咪唑(215mg)之四氫呋喃溶液(3mL)在70℃攪拌6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水及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3:7)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6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3-[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氧基]丙基}-1,2,4-二唑-5(4H)-酮鹽酸鹽(2)(57mg)。MS(ESI):m/z 649[M+H]+
實施例296a、296b、296c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302mg)之氯仿(7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3.5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mL)而使其成為pH=8,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所獲得之化合物(化合物2)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7.1mL)添加化合物3(314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272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93mg)及三乙基胺(200μL),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403mg)。MS(ESI):m/z 604[M+H]+
(2)對化合物4(88mg)之二氯甲烷溶液(1.5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7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 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酮2鹽酸鹽(5)(實施例296a,69mg)。MS(ESI):m/z 604[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4(314mg)之甲醇(5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24mg),在相同溫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202mg)。MS(ESI):m/z 606[M+H]+
(4)對化合物6(100mg)之二氯甲烷溶液(1.7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83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4-羥基哌啶-1-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2鹽酸鹽(7)(實施例296b,105mg)。MS(ESI):m/z 606[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6(1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1.2mL)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15mg)並攪拌10分鐘後,添加甲基碘(31μL)並在室溫攪拌2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追加氫化鈉(60%於油中,50mg)及甲基碘(160μL),在60℃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 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5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4-甲氧基哌啶-1-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2鹽酸鹽(8)(實施例296c,62mg)。MS(ESI):m/z 620[M+H]+
實施例297a、297b、297c
(1)在室溫對化合物1(348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15mL)添加三乙基胺(422μL)及N,O-雙(三甲基矽基)乙醯胺(204μL)並攪拌30分鐘。添加化合物2(349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290mg)及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06mg),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 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50:5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羥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3)(實施例297a,406mg)。MS(ESI):m/z 676[M+H]+
(2)於氮環境下,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101mg)之二氯甲烷溶液(3mL)添加三氟化(二乙基胺基)硫(59μL)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60:40),其次,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30:70)進行精製,獲得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氟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4)(實施例297b,45mg)。MS(ESI):m/z 678[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3(119mg)及三苯基膦(370mg)之四氫呋喃溶液(4mL)添加丙酮氰醇(129μL)及偶氮二羧酸二乙酯(2.2mol/L甲苯溶液,640μL)後,攪拌1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30:70)進行精製,獲得1-{2-[(3S,5S)-5-(氰基甲基)-1-{[(3R,4R)-1-環戊基-3-氟 -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5)(實施例297c,90mg)。MS(ESI):m/z 685[M+H]+
實施例298至300
將上述實施例297a、實施例297b、及實施例297c所記載之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8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01
(1)將化合物1(500mg)、炔丙基溴(114μL)及碳酸鉀(4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懸浮液(5mL)於氮氣流下在70℃加熱攪拌2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混合物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553mg)。MS(ESI):m/z 284[M-Boc+H]+
(2)對化合物2(340mg)之1,4-二烷溶液(2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2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未將所獲得之化合物3進行精製而使用於次一步驟。
(3)在室溫對化合物3及化合物4(31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混合液(3mL)添加三乙基胺(496μ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341mg)及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242mg),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 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417mg)。MS(ESI):m/z 561[M+H]+
(4)於氮氣流下在-78℃對化合物5(410mg)之二乙基醚溶液(3mL)滴加甲基鋰-二乙基醚溶液(1.14mol/mL,772μL)並攪拌1.5小時後,添加氯甲酸甲酯(138mg)之二乙基醚溶液(1mL),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進一步在室溫攪拌3小時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5:5)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416mg)。MS(ESI):m/z 619[M+H]+
(5)於冰冷下對羥基胺鹽酸鹽(410mg)之甲醇溶液(4mL)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mL,860μL)後,滴加化合物6(410mg)之甲醇溶液(2mL),在室溫攪拌20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檸檬酸水溶液進行中和後,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165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3R,4R)-1-第三丁基-3-氟 -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4-{2-[(3-羥基異唑-5-基)甲氧基]-4-(三氟甲基)苯基}哌啶-1-基)甲酮鹽酸鹽(7)(140mg)。MS(APCI):m/z 620[M+H]+
實施例302
(1)對化合物1(152mg)之1,4-二烷溶液(1.5mL)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5mL)後,在室溫攪拌2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N,N-二甲基甲醯胺(2mL)、二甲基胺水溶液(50%、38μ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81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57mg)及三乙基胺(117μL),在室溫攪拌18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與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40:60至0:100)進行精製。
(2)在室溫對化合物2(73mg)之乙醇溶液(2mL)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636μL)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650μL),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水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 甲醇=99:1至85:1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6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1-{[(3R,4R)-1-[2-(二甲基胺基)-2-側氧基乙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3)(72mg)。MS(APCI):m/z 663[M+H]+
實施例303至318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30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19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19
(1)於冰冷下對環戊烷甲醛(51μL)之二乙基醚溶液(1mL)添加溴(18μL)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追加溴(18μL),進一步攪拌30分鐘。對反應液添加冰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1,2-二甲氧基乙烷(2mL)、碳酸鉀(100mg)及化合物1(150mg),在80℃攪拌15小時。追加由環戊烷甲醛(51μL)以同樣之方式另行調製之1-溴-環戊烷甲醛的粗製品,在80℃攪拌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 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40:6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11mg)。MS(ESI):m/z 718[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10mg)之四氫呋喃(1mL)/甲醇(1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7mg),攪拌2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60:40至20:8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98mg)。MS(ESI):m/z 720[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9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溶液(1mL)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6.4mg),攪拌5分鐘後,添加甲基碘(12.5μL)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追加氫化鈉(60%於油中,6.4mg)及甲基碘(12.5μ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添加水及1N鹽酸而調整成pH=7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溶解於甲醇(1mL)中,在室溫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266μL)並攪拌1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266μL)並進行攪拌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懸浮於氯仿中,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0:1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50μL)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異 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1-{2-[(3S,4R)-1-{[(3R,4R)-3-氟-1-[1-(甲氧基甲基)環戊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2鹽酸鹽(4)(70mg)。MS(ESI):m/z 720[M+H]+
實施例320至322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31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0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23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312mg)之氯仿溶液(3.9mL)添加三氟醋酸(1.9m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仿並進行稀釋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使其成為鹼性,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水層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進行合併並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進行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而獲得呈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280mg)。MS(ESI):m/z 705[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00mg)及三乙基胺(60μL)之二氯甲烷溶液添加乙醯氯(20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以氯仿稀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50:50至100: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1-{2-[(3S,4R)-1-{[(3R,4R)-1-(1-乙醯基哌啶-4-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甲酯(3)(62mg)。MS(ESI):m/z 747[M+H]+
實施例324至325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32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1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26至328
將前述實施例323、實施例324、及實施例325所記載之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2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29至33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3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32至345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10,其次,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4所記載之化合物。
實施例346、347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28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而獲得屬於中間體之酯化合物,其次,以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5記載之化合物。在酯中間體之HPLC分析時,係使用Daicel公司製HPLC管柱(CHIRALPAK IF(4.6×150mm)),於流量:0.500mL/分鐘、管柱溫度:25℃、移動相:己烷/甲醇/四氫呋喃/二乙基胺=83/5/12/0.1之條件下實施。
實施例348
(1)對化合物1(100mg)及化合物2(124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混合液添加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96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68mg),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的無色粉體(118mg)之化合物3。MS(APCI):m/z 760[M+H]+
(2)對化合物3(115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605μL)並在室溫攪拌4小時。對反應 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605μL)並進行攪拌,進行減壓濃縮,添加二氯甲烷及水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進行減壓濃縮。將所獲得之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分別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58mg)及化合物5(49mg)。MS(APCI):皆為m/z 746[M+H]+。於TLC(氯仿:甲醇=95:5)中化合物4之Rf值≒0.30、化合物5之Rf值≒0.15(TLC板係使用Merck KGaA公司製1.05715.0001 TLC Silica gel 60 F254)。由於實施例146及化合物5之1H-NMR數據係一致,因而確認化合物4係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
(3)對化合物4(54mg)之二氯甲烷溶液(1mL)添加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90μL),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淡桃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45mg)。MS(APCI):m/z 746[M+H]+
實施例349、350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之實施例348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6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 參考例1
(1)於氮環境下,於冰冷下對2-氟-2-膦醯基醋酸三乙酯(55.6g)之四氫呋喃(100mL)溶液添加溴化鎂-二乙基醚錯合物(71.3g)及三乙基胺(35.3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滴加化合物1(25g)之四氫呋喃(375mL)溶液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濃縮直至容積成為約一半,添加水(400mL)及醋酸乙酯(500mL)並進行攪拌。將不溶物濾除,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在室溫對殘渣之四氫呋喃(210mL)/乙醇(210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188mL)。對反應混合物追加乙醇(300mL)及四氫呋喃(100mL)並進行攪拌,在1小時後添加鹽酸水(1mol/L,390mL)後,將四氫呋喃予以減壓餾除。對所獲得之懸浮液添加水(300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對析出物加以濾取。以水,其次,以二異丙基醚將析出物洗淨,在60℃通風乾燥12小時,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26.63g)。MS(APCI):m/z 197[M+H]+
(2)對化合物2(26.6g)之二氯甲烷(270mL)懸浮液添加亞硫醯氯(29.7mL)及N,N-二甲基甲醯胺(1.04mL),加熱回流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甲苯共沸濃縮2次。對殘渣之二氯甲烷(532mL)溶液添加化合物3(26.3g)及氯化鋰(12.5g),於氮環境下,一面進行冰冷一面滴加三乙基胺(65.9mL)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懸浮液於冰冷下注入檸檬酸水溶液(檸檬酸102g+水950mL)中,以氯仿(300mL)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 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44.7g)。MS(APCI):m/z 356[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4(10g)及化合物5(13.3g)之二氯甲烷(100mL)懸浮液添加三氟醋酸(215μL),於氮環境下加熱回流1小時。在室溫於反應液中追加化合物5(3.34g)及三氟醋酸(54μL),進一步加熱回流30分鐘。將反應液於冰冷下注入檸檬酸水溶液(檸檬酸35g+水350mL)中,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40:60)進行精製,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結晶化,藉此分別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6.06g)及化合物7(3.3g)。MS(APCI):皆為m/z 489[M+H]+。於TLC(己烷:醋酸乙酯=80:20)中化合物6之Rf值≒0.45,化合物7之Rf值≒0.2(TLC板係使用Merck KGaA公司製1.05715.0001 TLC Silica gel 60 F254)。將化合物6溶解於少量的二氯甲烷及醋酸乙酯的混合溶液中,添加二乙基醚並進行再結晶。使用所獲得之結晶,進行X射線結晶構造解析,藉此確認化合物6及化合物7係分別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
(4)於攪拌下對化合物6(6.05g)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2.84g)之乙醇(85mL)/四氫呋喃(150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1.8g),於氫環境下(1atm)攪拌24小時。將析出物溶解於氯仿(100mL)及甲醇(20mL)中,將鈀碳濾除。 將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以己烷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8(6.28g)。MS(APCI):m/z 399[M-Boc+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8(6.28g)之四氫呋喃(45mL)懸浮液添加氫氧化鋰水溶液(氫氧化鋰(1水合物)635mg+水20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將四氫呋喃餾除。對殘渣添加水(20mL)後,以醋酸乙酯及二乙基醚的(1:1)混合液(30mL)洗淨4次。以鹽酸水(1mol/L,15.5mL)使所獲得之水層成為酸性後,以氯仿進行萃取2次。將所獲得之有機層進行合併,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將溶媒餾除,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9(4.11g)。MS(APCI):m/z 338[M-H]-
參考例2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6g)之甲醇(45mL)溶液滴加亞硫醯氯(5.16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後,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4.906g)。MS(APCI):m/z 254[M+H]+
(2)對化合物2(579mg)、及環己酮(248μL)之二氯甲烷(15mL)懸浮液添加醋酸鈉(197mg)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 後,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509mg)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678mg)。MS(ESI):m/z 336[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3(655mg)之甲醇(6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1.27mL)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1.27mL)並進行攪拌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780mg)。MS(ESI):m/z 322[M+H]+
參考例3至16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7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7
(1)在室溫對化合物1(500mg)及醋酸鈉(142mg)之二氯甲烷(20mL)懸浮液添加化合物2(413mg)、醋酸(99μL)及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585mg)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720mg)。MS(APCI):m/z 437[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719mg)之二氯甲烷(14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4mL)後,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二氯甲烷並進行稀釋後,於攪拌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之二氯甲烷(24mL)溶液添加化合物4(741mg)、醋酸(101μL)及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967mg)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283mg)。MS(APCI):m/z 415[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5(280mg)之甲醇(6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405μL)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405μL)並進行攪拌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320mg)。MS(APCI):m/z 401[M+H]+
參考例18a、參考例18b
(1)在室溫對化合物1(200mg)及化合物2(128mg)之二氯甲烷(7mL)溶液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219mg)並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順式體)(81mg)及化合物4(反式體)(10mg)。於TLC(展開溶媒:醋酸乙酯)中化合物3之Rf值≒0.35,化合物4之Rf值≒0.45(TLC板係使用Merck KGaA公司製1.05715.0001 TLC Silica gel 60 F254)。 使用由化合物3之二異丙基醚溶液所獲得之結晶施行X射線結晶構造解析,確認化合物3及化合物4係分別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皆為MS(ESI):m/z 392[M+H]+
(2)在室溫對化合物3(40mg)之甲醇(1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220μL)並攪拌2.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220μL)並進行攪拌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參考例18a、52mg)。MS(ESI):m/z 378[M+H]+
(3)將化合物4(110mg)以與上述步驟(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參考例18b、125mg)。MS(ESI):m/z 378[M+H]+
參考例19
(1)將化合物1(7.45g)及依照WO2004/089307記載之手法所合成之化合物2(8.54g)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3.58g)。MS(ESI):m/z 455[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7.9g)之四氫呋喃(140mL)溶液添加氫氧化鋰水溶液(氫氧化鋰(1水合物)3.09g+水70mL),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1mol/L,73.7mL)並進行攪拌,將四氫呋喃予以減壓餾除。 將所獲得之水溶液以醋酸乙酯洗淨3次,將水層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使用二醇基矽膠(FUJI SILYSIA CHEMICAL LTD.)之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7:3至80:20)進行精製,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8.04g)。MS(ESI):m/z 296[M+H]+
參考例20至3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8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32
(1)於氮環境下,對化合物1(1.3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一面進行冰冷一面滴加二異丙基胺化鋰-四氫呋喃溶液(2mol/mL,14mL)後,在50℃攪拌3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滴加甲基碘(1.87mL),在室溫攪拌19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10%檸檬酸水溶液(20mL)並進行攪拌後,將四氫呋喃予以減壓餾除,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褐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05g)。對化合物2(896mg)之甲苯(37mL)溶液添加三乙基胺(1.12mL)及化合物3(1.39mL),於氮環境下,在85℃攪拌17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液滴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mol/mL,27mL),添加醋酸乙酯及水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褐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的粗製品(671mg)。對化合 物4(665mg)之四氫呋喃(55mL)溶液添加濃鹽酸(3.05mL)及水(5.5mL)的混合溶液,在室溫攪拌48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褐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的粗製品(558mg)。MS(ESI):m/z 116[M+H]+
(2)將化合物5(630mg)、(氯甲基)三甲基矽烷(695μL)、碘化鈉(746mg)及碳酸鉀(1.38g)之乙腈(10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88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500mg)。MS(ESI):m/z 202[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6(400mg)添加甲醛液(37%、216μL),其次,添加甲醇(488μL),在室溫攪拌1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碳酸鉀(720mg)並在室溫攪拌12小時後,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包含化合物7之粗製品。本粗製品係直接將總量使用於次一步驟中。MS(ESI):m/z 202[M+H]+
(4)將化合物8(283mg)及化合物7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9(59mg)。MS(ESI):m/z 497[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9(59mg)之四氫呋喃(1mL)溶液添加氫氧化鋰水溶液(氫氧化鋰(1水合物)7mg+水500μL),在室溫攪拌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83.5μL)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及二乙基醚的 (1:2)混合液洗淨3次,將水層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鋰之無色的粗製品之化合物10(48mg)。MS(ESI):m/z 338[M+H]+
參考例33
(1)依照文獻記載之方法(J.Am.Chem.Soc.2005,127,119-125),製造化合物5。即,對化合物1(1g)及化合物2(1534μL)之甲苯(10mL)溶液添加1-[3,5-雙(三氟甲基)苯基]-3-[(1R,2R)-(-)-2-(二甲基胺基)環己基]硫脲(231mg),在室溫攪拌2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後,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1294mg)。MS(APCI):m/z 342[M+H]+光學純度92.18% e.e.
(2)對化合物3(1200mg)之甲醇(36mL)溶液添加鹽酸水(1mol/L,3867μL)及10%鈀碳(約50%含水,24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1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甲苯並再度進行減壓濃 縮,將所獲得之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1174mg)。MS(APCI):m/z 312[M+H]+
(3)在-70℃對化合物4(1170mg)之二氯甲烷(23mL)懸浮液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1258μL),在相同溫度攪拌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1mol/L,10mL)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577mg)。MS(APCI):m/z 280[M+H]+
(4)對化合物5(570mg)之二氯甲烷(11mL)溶液添加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604mg),在室溫攪拌6小時。追加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604mg),在室溫進一步攪拌22小時(反應液A)。另一方面進行對氰基硼氫化鈉(1026mg)之甲醇(11mL)溶液添加醋酸(1167μL),冷卻至0℃(反應液B)。在0℃將反應液A滴加至反應液B中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367mg)。MS(APCI):m/z 266[M+H]+
(5)對化合物6(320mg)及環己酮(131μL)之二氯甲烷(6mL)懸浮液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383mg),在室溫攪 拌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7(345mg)。MS(APCI):m/z 348[M+H]+
(6)在室溫對化合物7(343mg)之乙醇(7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987μL)並在70℃攪拌13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987μL)並進行攪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8(423mg)。MS(APCI):m/z 334[M+H]+
參考例34至40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3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29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41
(1)將化合物1(100mg)、化合物2(73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197μL)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於氮環境下加熱回流3小時。對反應溶液追加化合物2(24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66μL),加熱回流1小時。將反應溶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07mg)。MS(APCI):m/z 358[M+H]+
(2)將化合物3(106mg)以與參考例33之步驟(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38mg)。MS(APCI):m/z 344[M+H]+
參考例42
(1)對化合物1(265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濃硫酸(20μL)並在50℃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追加濃硫酸(200μL)並在70℃攪拌3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217mg)。MS(ESI):m/z 358/360[M+H]+
(2)將化合物2(105mg)、環丙基硼酸(38mg)、三環己 基膦(8.1mg)、及磷酸鉀(123mg)之甲苯(2mL)/水(100μL)混合液進行脫氣後,添加醋酸鈀(3.3mg)並於氮環境下,在100℃攪拌1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依序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78mg)。MS(ESI):m/z 320[M+H]+
(3)在室溫對化合物3(77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480μL)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480μL)並進行攪拌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30mg)。MS(APCI):m/z 306[M+H]+
參考例43
(1)對化合物1(700mg)之甲醇(5mL)溶液添加亞硫醯氯(205μL)並在室溫攪拌6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585mg)。MS(ESI):m/z 314/316[M+H]+
(2)對化合物2(580mg)之1,2-二氯乙烷(5mL)溶液添加氯甲酸1-氯乙酯(300μL)後,在70℃進行攪拌。對反應混合物滴加二異丙基乙基胺(484μL)之1,2-二氯乙烷(5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加氯甲酸1-氯乙酯(300μL)之1,2-二氯乙烷(5mL)溶液後,滴加二異丙基乙基胺(484μL)之1,2-二氯乙烷(5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19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甲醇(5mL),在70℃攪拌1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褐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65mg)。MS(ESI):m/z 258/260[M+H]+
(3)對化合物3(80mg)及化合物4(34μL)之二氯甲烷(2mL)懸浮液添加醋酸(27μL),在室溫攪拌30分鐘後,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100mg)並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93mg)。MS(ESI):m/z 342/344[M+H]+
(4)對化合物5(93m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540μL),在40℃攪拌1小時。對反應 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540μL)並進行攪拌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151mg)。MS(ESI):m/z 328/330[M+H]+
參考例4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4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0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45
(1)對化合物1(167mg)及化合物2(15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混合液添加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126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89 mg)及三乙基胺(183μL),在室溫攪拌2.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218mg)。MS(APCI):m/z 706[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18mg)之二氯甲烷(4.4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1mL)後,在室溫攪拌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稀釋後,於攪拌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直至成為鹼性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86mg)。MS(ESI):m/z 606[M+H]+
參考例46至48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4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1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49
(1)於冰冷下對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所獲得之化合物1(735mg)之四氫呋喃(8mL)溶液添加氫氧化鋰水溶液(氫氧化鋰(1水合物)78mg+水4mL)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後,將四氫呋喃餾除。對殘渣添加水(20mL)後,以醋酸乙酯及二乙基醚的(1:3)混合液(20mL)洗淨3次。對所獲得之水層添加鹽酸水(2mol/L,935μ L)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鋰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610mg)。MS(ESI):m/z 314[M+H]+
(2)將化合物2(200mg)、化合物3(303mg)、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184mg)、1-羥基-7-氮雜苯并三唑(131mg)及三乙基胺(357μL)添加至N,N-二甲基甲醯胺(5mL)中,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280mg)。MS(ESI):m/z 696[M+H]+
(3)對化合物4(280mg)之甲醇(5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80mg),於氫環境下(1atm)攪拌2小時。將鈀碳濾除並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240mg)。MS(ESI):m/z 606[M+H]+
參考例50至51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4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2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52
(1)將化合物1(590μL)、化合物2(3162μL)及碳酸鉀(1191mg)之N-甲基吡咯啶酮(3mL)懸浮液於微波照射下在180℃加熱2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3.336g)。MS(ESI):m/z 380/382[M+H]+
(2)對化合物3(3336mg)及化合物4(3256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67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3.16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358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攪拌4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混合物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3483mg)。MS(APCI):m/z 483[M+H]+
(3)對化合物5(3000mg)之乙醇(3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60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4.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6(2880mg)。MS(APCI):m/z 485[M+H]+
(4)對化合物6(2880mg)之1,4-二烷(57.6mL)/乙醇(10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4.86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的粉體之化合物7(2454mg)。MS(ESI):m/z 385[M+H]+
參考例53至63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 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3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64
參考例55之原料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於冷卻下對化合物1(1.296mg)之二氯甲烷(12mL) 溶液滴加三氟化雙(2-甲氧基乙基)胺基硫(1.294mL),在室溫攪拌12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2:8)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液體之化合物2(1.38g)。
(2)將化合物2(1.38g)、化合物3(1.6mL)及碳酸鉀(1.61g)之1,3-二甲基-2-咪唑啶酮(6mL)溶液於微波照射下在180℃加熱24小時後,添加乙基碘(1.43mL)及碳酸鉀(924mg),在50℃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7:3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1g)。MS(ESI):m/z 362/364[M+H]+
參考例65
參考例56之原料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1574mg)之二氯甲烷(10mL)溶液添加二甲基胺水溶液(50%水溶液,2m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0.5mol/L)及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 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1.609g)。MS(APCI):m/z 327[M+H]+
(2)對化合物2(1.57g)之甲醇(5mL)/四氫呋喃(2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30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906mg)。MS(APCI):m/z 193[M+H]+
(3)將化合物3(880mg)、化合物4(556mg)及碳酸鉀(665mg)之1,3-二甲基-2-咪唑啶酮(5mL)溶液於氮環境下在190℃加熱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固體之化合物5(119mg)。MS(ESI):m/z 415/417[M+H]+
參考例66
參考例57之原料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將化合物1(2g)、化合物2(2.01g)、硫酸鎂(950mg) 及三乙基胺(2.75mL)之四氫呋喃(40mL)溶液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於冰冷下對殘渣之二氯甲烷(40mL)溶液添加溴三氯甲烷(2.33mL),其次,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3.55mL),並攪拌1小時。在室溫攪拌6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以己烷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936mg)。MS(APCI):m/z 327[M+H]+
參考例67
參考例58之原料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將化合物1(3g)及化合物2(2.47mL)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71g)。
(2)對化合物3(1.7g)之N-甲基吡咯啶酮(30mL)溶液添加過硫酸氫鉀(Sigma-Aldrich公司,4.8g),在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 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055mg)。MS(ESI):m/z 358/360[M+H]+
參考例68
參考例60之原料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於攪拌下對化合物1(1g)、化合物2(794μL)及三苯基膦(2.177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滴加偶氮二羧酸二乙酯(40重量%甲苯溶液,3.722mL)。在70℃加熱4小時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對殘渣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後,將所析出之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濃縮後,再度重複相同的操作。將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319mg)。
(2)對化合物3(1310mg)及化合物4(1369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6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5.533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51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 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1423mg)。MS(APCI):m/z 458[M+H]+
參考例69
(1)將化合物1及化合物2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而獲得化合物3(305mg)。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之氯仿(6.5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3.2mL)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4(235mg)。MS(ESI):m/z 371[M+H]+
參考例70至73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6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4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74
參考例73之原料係依以下之方式進行合成。
(1)將化合物1(1385mg)及化合物2(740mg)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1104mg)。MS(ESI)m/z 310/312[M+H]+
(2)在-78℃對草醯氯(525μL)之二氯甲烷(20mL)溶液 滴加二甲基亞碸(652μL)之二氯甲烷(15mL)溶液後,在相同溫度攪拌1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滴加化合物3(950mg)之二氯甲烷(10mL)溶液後,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加三乙基胺(2.56mL)後,在室溫攪拌1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稀釋後,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予以乾燥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對殘渣之第三丁醇(15mL)/水(3mL)溶液添加磷酸二氫鈉(807mg)、2-甲基-2-丁烯(6.5mL)。將反應混合物進行冰冷,添加亞氯酸鈉(609mg)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水及飽和食鹽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依序以水、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8:2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788mg)。MS(ESI):m/z 324/326[M+H]+
(3)對化合物4(78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5mL)溶液添加碳酸鉀(500mg)及甲基碘(180μL),在室溫攪拌1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稀釋後,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766mg)。MS(ESI):m/z 338/340[M+H]+
參考例75
作為參考例59之原料,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 考例74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5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76
(1)將利用國際公開公報第WO2006/47277號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250mg)。
(2)將化合物2(250mg)溶解於鹽酸-甲醇溶液(2mol/L,12mL)中,在50℃攪拌1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甲苯並再度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3(193mg)。MS(ESI):m/z 371[M+H]+
參考例77
(1)將化合物1(3g)、化合物2(3.07mL)及碳酸鉀(2.76g)之N-甲基吡咯啶酮(3mL)懸浮液於微波照射下在190℃加熱2小時後,冷卻至室溫,注入水中。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7:3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2.449g)。MS(ESI):m/z 438/440[M+H]+
(2)對化合物3(1g)及化合物4(450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30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3.42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93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3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將反應混合物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768 mg)。MS(ESI):m/z 353[M+H]+
(3)將化合物5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6。MS(APCI)m/z 359[M+H]+
參考例78
(1)將化合物1(1.5g)、化合物2(1618μL)及碳酸鉀(2073mg)之N-甲基吡咯啶酮(15mL)懸浮液於微波照射下在190℃加熱1.5小時後,冷卻至室溫,注入水中。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731mg)。MS(APCI):m/z 337/339[M+H]+
(2)對化合物3(730mg)之三氟醋酸(4mL)溶液添加濃硫酸(1mL),在室溫攪拌7日。將反應液滴加至冰水中後,添加1N氫氧化鈉水溶液並進行中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 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664mg)。MS(APCI):m/z 355/357[M+H]+
(3)將化合物4(640mg)及化合物5(613mg)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631mg)。MS(APCI)m/z 458[M+H]+
(4)將化合物6(620mg)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7(621mg)。MS(APCI)m/z 460[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7(50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0mL)溶液添加三聚氰醯氯(590mg),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冰水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8(459mg)。MS(ESI):m/z 442[M+H]+
(6)將化合物8(458mg)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4)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9(458mg)。MS(ESI)m/z 342[M+H]+
參考例79
(1)將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393mg)。
(2)對化合物2(393mg)之乙醇(4mL)/醋酸(4mL)溶液添加氧化鉑(IV)(99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對濾液添加水及醋酸乙酯,利用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使其成為鹼性,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202mg)。MS(ESI):m/z 451/453[M+H]+
(3)將化合物3(200mg)以與參考例52之步驟(4)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81mg)。MS(ESI):m/z 351/353[M+H]+
參考例80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4g)之甲醇(80mL)溶液添加濃硫酸(1.94mL),加熱回流15小時。對將甲醇予以減壓餾除而成之殘渣添加冰水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3.68g)。MS(APCI):m/z 283/285[M+H]+
(2)將化合物2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MS(ESI)m/z 288[M+H]+
(3)將化合物3以與實施例10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MS(ESI)m/z 565[M+H]+
(4)將化合物4以與實施例1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MS(ESI)m/z 551[M+H]+
參考例81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2g)及苄基溴(1086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40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398mg)後,在室溫攪拌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2.7g)。
(2)對化合物2(1g)及化合物3(102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0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4.53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23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935mg)。MS(APCI):m/z 334[M-Boc+H]+
(3)對化合物4(930mg)之甲醇(19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186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4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723mg)。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5(300mg)之二氯甲烷(3.6mL)溶液添加三氟甲磺酸酐(183μL),其次,添加三乙基胺(182μL)並攪拌10分鐘後,升溫至室溫並攪拌1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追加三氟甲磺酸酐(43μL),其次,追加三乙基胺(43μL),在室溫攪拌1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之N,N-二甲基甲醯胺(2mL)溶液添加4-甲氧基羰基苯基硼酸(45mg)、碳酸鈉水溶液(2mol/L,251μ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7mg),於氮氣流下在80℃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62mg)。MS(APCI):m/z 464[M+H]+
(5)對化合物6(60mg)之1,4-二烷(1.2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324μL),在室溫攪拌2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 粉體之化合物7(49mg)。MS(APCI):m/z 364[M+H]+
參考例82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800mg)之二氯甲烷(23mL)溶液添加三氟甲磺酸酐(487μL),其次,添加三乙基胺(484μL)並攪拌10分鐘後,升溫至室溫並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冰水,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的半量及利用WO2013/187496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化合物2(361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8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1759μ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48mg),於氮氣流下在60℃加熱2.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追加化合物2(164mg)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48mg),在60℃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以消旋體之形式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502mg)。 MS(ESI):m/z 482[M+H]+
(2)對化合物3(100mg)之1,4-二烷(2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519μL),在室溫攪拌2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81mg)。MS(APCI):m/z 382[M+H]+
參考例83
(1)將化合物1(173mg)及化合物2以與參考例8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02mg)。MS(ESI):m/z 482[M+H]+
(2)對化合物3(95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mL),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72mg)。MS(ESI):m/z 382[M+H]+
參考例84
(1)對化合物1(400mg)之乙醇(8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8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3.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390mg)。MS(ESI):m/z 384[M-Boc+H]+
(2)對化合物2(290mg)之第三丁醇(6mL)溶液添加第三丁氧基鉀(74mg)後,在40℃加熱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30μL)並攪拌1.5小時後,進一步添加水(50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900μL),在30℃攪拌0.5小時後,在室溫靜置2日。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1200μL)後,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己烷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3(反式體)(210mg)。MS(APCI):m/z 454[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05mg)之甲醇(3mL)溶液添加亞硫醯氯(174μL)後,在室溫加熱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80mg)。MS(APCI):m/z 370[M+H]+
參考例85
(1)將化合物1(200mg)、化合物2(100μL)及碳酸鉀(16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mL)懸浮液於氮氣流下在70℃加熱2.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7:3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263mg)。MS(APCI):m/z 460[M+H]+
(2)對化合物3(263mg)之1,4-二烷(5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431μL),在室溫攪拌2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84mg)。MS(APCI):m/z 360[M+H]+
參考例86
(1)將化合物1(200mg)、化合物2(70μL)及碳酸鉀(16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mL)懸浮液於氮氣流下在70℃加熱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245mg)。MS(ESI):m/z 413[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40mg)之二氯甲烷(3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2m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4(175mg)。MS(ESI):m/z 313[M+H]+
參考例87
(1)在室溫對化合物1(200mg)、化合物2(193mg)及三苯基膦(304mg)之四氫呋喃(4mL)溶液添加偶氮二羧酸二乙酯(40重量%甲苯溶液,526μL)後,在70℃加熱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進行減壓濃縮,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將所析出之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85: 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24mg)。MS(ESI):m/z 550[M+H]+
(2)對化合物3(123mg)之1,4-二烷(2.5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120μL),在室溫攪拌1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03mg)。MS(APCI):m/z 450[M+H]+
參考例88
(1)將化合物1(3g)、化合物2(3.54g)及碳酸鉀(2.56g)之1,3-二甲基-2-咪唑啶酮(6mL)溶液在120℃加熱16小時後,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14g)。MS(ESI):m/z 366/368[M+H]+
(2)對化合物3(769mg)之四氫呋喃(4mL)溶液滴加鹽酸水(2mol/mL,1.05mL)後,在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中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 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8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494mg)。MS(ESI):m/z 322/324[M+H]+
(3)對化合物4(494mg)及化合物5(57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12mL)溶液添加碳酸鈉水溶液(2mol/L,1.5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25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641mg)。MS(ESI):m/z 425[M+H]+
(4)對化合物6(641mg)之乙醇(15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213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30:7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213mg)。MS(ESI):m/z 427[M+H]+
參考例89
(1)對化合物1(150mg)及二甲基胺-四氫呋喃溶液(2mol/mL,210μL)之1,2-二氯乙烷(2mL)溶液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112mg)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134mg)。MS(ESI):m/z 456[M+H]+
(2)對化合物2(134mg)之氯仿(3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5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02mg)。MS(ESI):m/z 356[M+H]+
參考例90
(1)對化合物1(300mg)及甲基胺-甲醇溶液(40%、90μL)之1,2-二氯乙烷(3.5mL)溶液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224mg)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 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307mg)。MS(ESI):m/z 442[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00mg)之氯仿(1mL)溶液添加三乙基胺(40μL)及乙醯氯(20μL)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20:8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86mg)。MS(ESI):m/z 484[M+H]+
(3)對化合物3(85mg)之氯仿(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8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固體之化合物4(63mg)。MS(ESI):m/z 384[M+H]+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100mg)及三乙基胺(80μL)之氯仿(2mL)溶液添加甲磺醯氯(40μL)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並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64mg)。MS(ESI):m/z 520[M+H]+
(5)對化合物5(64mg)之氯仿(1.2mL)溶液添加三氟醋 酸(0.6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固體之化合物6(48mg)。MS(ESI):m/z 420[M+H]+
參考例91
(1)對化合物1(400mg)及苄基胺(120μL)之1,2-二氯乙烷(5mL)溶液添加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298mg)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的固體之化合物2(408mg)。MS(ESI):m/z 518[M+H]+
(2)對化合物2(400mg)之四氫呋喃(6mL)/二異丙基醚(2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80mg)及20%氫氧化鈀碳(約50%含水,8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5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50:5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3(222mg)。MS(ESI):m/z 428[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100mg)之氯仿(2.3mL)溶液添加三乙基胺(40μL)及4-氯丁醯氯(30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並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於冰冷下對殘渣之N,N-二甲基甲醯胺(2.3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11mg)並攪拌2小時後,於冰冷下追加氫化鈉(60%於油中,11mg),在室溫進一步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30:7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87mg)。MS(ESI):m/z 496[M+H]+
(4)對化合物4(87mg)之氯仿(1.8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0.88mL),在室溫攪拌4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65mg)。MS(ESI):m/z 396[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80mg)之二氯甲烷(1.9mL)溶液添加吡啶(100μL)及3-氯丙烷磺醯氯(60μL)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並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在室溫對殘渣之N,N-二甲基甲醯胺(1.9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8.2mg)並攪拌2小時後,在 60℃加熱1.5小時,在室溫進一步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25mg)。MS(ESI):m/z 532[M+H]+
(6)對化合物6(25mg)之氯仿(0.5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0.5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7(18mg)。MS(ESI):m/z 432[M+H]+
參考例92
(1)對化合物1(4g)之甲苯(31mL)溶液添加化合物2(6.06g)後,加熱回流1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濃縮後,對殘渣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4.7g)。MS(APCI):m/z 323/325[M+H]+
(2)使用化合物3,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MS(APCI)m/z 330 [M+H]+
參考例93
(1)於氮氣流下,在-78℃對化合物1(1g)之二氯甲烷(10mL)溶液滴加氫化二異丁基鋁-甲苯溶液(1mol/L,9.6mL),在0℃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冰水後,添加酒石酸鉀鈉四水合物,添加醋酸乙酯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之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67:33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醇體(252mg)。
(2)在-78℃對草醯氯(111μL)之二氯甲烷(5mL)溶液滴加二甲基亞碸(137μL)之二氯甲烷(1mL)溶液,攪拌10分鐘。在相同溫度對反應混合物滴加上述(1)所獲得之醇體(250mg)之二氯甲烷(5mL)溶液,攪拌30分鐘。在相同溫度對反應混合物滴加三乙基胺(540μL)後,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 水洗淨,予以乾燥,予以減壓餾除,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263mg)。
(3)對化合物2(262mg)之甲苯(1.4mL)溶液添加化合物3(262mg)後,在70℃加熱回流2.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後,對殘渣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將所析出之不溶物濾除後,將所獲得之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208mg)。MS(ESI):m/z 456[M+H]+
(4)將化合物4(60mg)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51mg)。MS(APCI)m/z 356[M+H]+
(5)對化合物4(145mg)之乙醇(3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29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過濾,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140mg)。MS(ESI):m/z 458[M+H]+
(6)將化合物6(139mg)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7(118mg)。MS(APCI)m/z 358[M+H]+
參考例94
(1)對化合物1(15g)及苄基溴(7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120mL)溶液添加碳酸鉀(12.9g)後,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2(19.67g)。
(2)於氮環境下在-78℃對化合物2(19.66g)之四氫呋喃(60mL)溶液滴加正丁基鋰-己烷溶液(1.59mol/L,39.2mL),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加化合物3(3.39g)之四氫呋喃(60mL)溶液後,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加鹽酸水(1mol/L,80mL)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橙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2.76g)。MS(ESI):m/z 365[M-H]-
(3)對化合物4(2.75g)之甲醇(25mL)溶液滴加三甲基 矽基重氮甲烷-己烷溶液(2mol/L,30mL),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滴加醋酸直至變得不會發泡,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2.019g)。MS(ESI):m/z 379[M-H]-
(4)將化合物5(2.01g)、三乙基矽烷(4.2mL)及三氟醋酸(3.9mL)的混合物在室溫攪拌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6(1.31g)。MS(ESI):m/z 379[M-H]-
(5)對化合物6(1.3g)之甲醇(2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65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7(865mg)。MS(APCI):m/z 275[M+H]+
(6)將化合物7(855mg)之二氯甲烷(15mL)溶液進行冰冷,於氮環境下添加三乙基胺(652μL)及三氟甲磺酸酐(629μL)後,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所獲得之殘渣之N,N-二甲基甲醯胺(15mL)溶液添加化合物8(1.06g)、碳酸鈉水溶液(2mol/L,4.68m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27mg),於氮氣流 下在80℃加熱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9(順式體)(465mg)及化合物10(反式體)(164mg)。皆為MS(APCI):m/z 440[M+H]+
(7)對化合物9(460mg)之甲醇(3mL)/醋酸(3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23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鈀碳以矽藻土濾除後,將所獲得之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溶解於二氯甲烷中,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405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11(314mg)。MS(ESI):m/z 342[M+H]+
(8)使用化合物10,以與步驟7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12。MS(ESI):m/z 342[M+H]+
參考例95
(1)於氮環境下在室溫對化合物1(1g)及化合物2(870mg)之甲苯(2.5mL)溶液添加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鉀-甲苯溶液(0.5mol/L,8.23mL)後,加熱回流15分鐘。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注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鹽酸水(1mol/L)、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08g)。MS(APCI):m/z 333/335[M-Boc+H]+
(2)對化合物3(16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mL)溶液添加4-甲氧基羰基苯基硼酸(93mg)、碳酸鈉水溶液(2mol/L,554μL)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4mg),於氮氣流下在80℃加熱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並注入水中,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7:33)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4(164mg)。
(3)對化合物4(164mg)之1,4-二烷(3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680μL),在室溫攪拌14小 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134mg)。MS(ESI):m/z 389[M+H]+
參考例96
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200mg)之氯仿(4.1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2mL)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氯仿稀釋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2(186mg)。MS(ESI):m/z 383[M+H]+
參考例97
使用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52及前述參考例96同樣之方式進行反應、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6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98
使用利用國際公開公報第WO2006/47277號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5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導出化合物2(106mg)。將化合物2溶解於鹽酸-甲醇溶液(2mol/L,5.2mL)中,在50℃攪拌18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添加甲苯並再度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化合物3(180mg)。MS(ESI):m/z 369[M+H]+
參考例99
(1)將化合物1(3.05g)、化合物2(3.25g)及碳酸鉀(3.3g)之N-甲基吡咯啶酮(40mL)懸浮液在80℃攪拌19小時。 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8:12)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4.61g)。MS(ESI):m/z 358[M+H]+
(2)對化合物3(4.61g)之二氯甲烷(16mL)溶液添加化合物4(4.43g)之二氯甲烷(16mL)溶液,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E體:Z體≒88:12之淡黃色的粉體之化合物5(5.16g)。MS(ESI):m/z 414[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5(3.8g)之甲醇(20mL)/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5.05mL)並在 室溫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5.05mL)並進行攪拌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6:4)進行精製,獲得呈E體:Z體≒95:5之淡黃色的粉體之化合物6(2.07g)。MS(ESI):m/z 398[M-H]-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6(2.06g)及N,N-二甲基甲醯胺(10滴)之二氯甲烷(30mL)溶液添加草醯氯(873μ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溶解於二氯甲烷(30mL)中,於冰冷下添加氯化鋰(437mg)、化合物7(1g)及三乙基胺(1.58mL)並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將反應液注入經冰冷之檸檬酸水溶液(檸檬酸10g及水100mL)中,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粉體之化合物8(2.21g)。MS(APCI):m/z 559[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8(2.21g)及化合物9(2.82g)之二氯甲烷(20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30μL)並在40℃攪拌1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二氯甲烷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0(1.19g)及化合物11(1.15g)。MS(APCI):皆為m/z 692[M+H]+。於TLC(己烷:醋酸乙酯=2:1)中化合物10之Rf值≒0.8,化合 物11之Rf值≒0.4(TLC板係使用Merck KGaA公司製1.05715.0001 TLC Silica gel 60 F254)。使用對化合物10之醋酸乙酯溶液添加1.2當量的鹽酸-醋酸乙酯溶液(4mol/L)所獲得之鹽酸鹽結晶12進行X射線結晶構造解析,確認化合物10及11係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
(6)對化合物11(288mg)之甲醇(6mL)/四氫呋喃(6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15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鈀碳以矽藻土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3(261mg)。MS(ESI):m/z 602[M+H]+
參考例100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500mg)之四氫呋喃(7.2mL)溶液滴加氫氧化鋰(1水合物)(36mg)之水溶液(0.7mL)並在室溫攪拌3小時。於減壓下餾除四氫呋喃,對殘渣添加氯仿及水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水層以氯仿萃取2次,將所獲得之有機層進行合併並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2 (328mg)。MS(ESI):m/z 533[M+H]+
(2)於遮光下對化合物2(260mg)之二氯甲烷(2.5mL)溶液添加N-羥基吡啶-2-硫酮(75mg)後,進行冰冷,添加N,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102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0分鐘,在室溫攪拌3小時。添加1,4-二烷(5.0mL)、2,2'-偶氮雙(異丁腈)(12mg)、及氫化三丁基錫(0.40mL)並在100℃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液進行過濾,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3(125mg)。MS(ESI):m/z 489[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120mg)之氯仿(2.5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2mL)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進行冰冷,以氯仿稀釋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中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於冰冷下對殘渣之N,N-二甲基甲醯胺(2.5mL)溶液添加N,N'-二環己基碳二亞胺(61mg)及乙醇(0.15mL)並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70mg)。MS(ESI):m/z 461[M+H]+
(4)對化合物4(70mg)之乙醇(1.5mL)溶液添加醋酸(0.6mL)、10%鈀碳(約50%含水,42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鈀碳濾除,進行減壓濃縮。 將殘渣以醋酸乙酯稀釋後,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16mg)。MS(ESI):m/z 371[M+H]+
參考例101
(1)將化合物1(30.5g)、化合物2(25g)及碳酸鉀(33g)之N-甲基吡咯啶酮(150mL)懸浮液在130℃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48.28g)。MS(ESI):m/z 316[M+H]+
(2)於冰冷下對二乙基膦醯基醋酸第三丁酯(2.08g)之 四氫呋喃(40mL)溶液添加溴化鎂-二乙基醚錯合物(2.56g)及三乙基胺(1.26mL)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化合物3(2.00g)並在室溫攪拌2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507mg)並在室溫攪拌23小時後,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黃色黏體的粗製品之化合物4(3.17g)。本化合物係未予以精製而使用於次一步驟。MS(APCI):m/z 414[M+H]+
(3)對化合物4(53.0g)之二氯甲烷(500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60mL),在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後,將析出物加以濾取,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5(26.3g)。MS(ESI):m/z 358[M+H]+
(4)以與前述參考例98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由化合物5(34g)獲得呈黃色粉體之化合物6(45.6g)。MS(APCI):m/z 517[M+H]+
(5)以與前述參考例98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由化合物6(45g)獲得皆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7(26.89g)及化合物8(22.34g)。MS(APCI):皆為m/z 650[M+H]+
(6)對化合物7(24g)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8.45g)之甲醇(200mL)/四氫呋喃(20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4.8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鈀 碳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9(23.06g)。MS(ESI):m/z 660[M+H]+
(7)於冰冷下對化合物9(10.0g)之四氫呋喃(100mL)/水(20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1.15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3.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0(6.93g)。MS(APCI):m/z 487[M+H]+
(8)對化合物10(3.82g)之N,N-二甲基甲醯胺(80mL)溶液添加甲基碘(4.9mL)並冷卻至-15℃,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411mg),在-10℃攪拌1小時,在0℃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添加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1(3.19g)。MS(ESI):m/z 501[M+H]+
(9)對化合物11(3.18g)之二氯甲烷(30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5mL)並在室溫攪拌19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後,以氯仿稀釋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12(3.16 g)。MS(ESI):m/z 401[M+H]+
(10)依與上述步驟(6)至(9)同樣之方式,由化合物8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13。MS(APCI):m/z 401[M+H]MS(ESI):m/z 401[M+H]+
參考例102至10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7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05
參考例104之中間體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將化合物1(2g)、化合物2(1.78g)、膦配位子3(483mg)、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474mg)及碳酸銫(10.1g)之1,4-二烷(103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100℃加熱攪拌16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4(1266mg)。MS(ESI):m/z 256[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4(700mg)之氯仿(27mL)/甲醇(13mL)溶液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488mg)後,在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水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5(747mg)。MS(ESI):m/z 334/336[M+H]+
(3)將化合物5(1.5g)、化合物6(2.88g)、三間甲苯基膦(273mg)、醋酸鈀(100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1.53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15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藉由微波照射在140℃加熱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以水 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的黏體之化合物7(1.455g)。MS(ESI):m/z 382[M+H]+
參考例106
(1)將化合物1(400mg)及乙基碘(656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4mL)溶液進行冰冷,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39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148mg)。MS(ESI):m/z 515[M+H]+
(2)對化合物2(140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mL),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3(110mg)。MS(ESI):m/z 415[M+H]+
參考例107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0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8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08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600mg)、丙酮氰醇(228μL)及三苯基膦(648mg)之四氫呋喃(2mL)溶液添加偶氮二羧酸二乙酯(40重量%甲苯溶液,1.12mL)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後,追加丙酮氰醇(228μL)、三苯基膦(648mg)及偶氮二羧酸二乙酯(40重量%甲苯溶液,1.12mL)並在室溫攪拌1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添加二異丙基醚並進行攪拌。將析出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4:16至70:30)進 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838mg)。MS(ESI):m/z 496[M+H]+
(2)對化合物2(120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0.5mL)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以二氯甲烷稀釋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55mg)。MS(ESI):m/z 396[M+H]+
參考例109
(1)於氮環境下在-40℃對化合物1(342mg)之四氫呋喃(1.5mL)溶液添加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鋰-四氫呋喃溶液(1.09mol/L,1.26m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添加甲基碘(85μ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食鹽水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3:7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167mg)。MS(APCI):m/z 515[M+H]+
(2)對化合物2(162mg)之氯仿(4mL)溶液添加三氟醋 酸(4mL)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146mg)。MS(APCI):m/z 415[M+H]+
參考例110
(1)於冰冷下對化合物1(500m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三苯基膦(484mg)、N'-亞異丙基-2-硝基苯磺醯肼(474mg)及偶氮二羧酸二乙酯(40重量%甲苯溶液,833μ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液添加苯基肼(564μ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0:40)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2(168mg)。MS(ESI):m/z 421[M+H]+
(2)對化合物2(165mg)之二氯甲烷(1.6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0.8mL),在室溫攪拌6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濃縮後,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 性,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橙色黏體之化合物3(149mg)。MS(APCI):m/z 321[M+H]+
參考例111
(1)於冰冷下對2-氟-2-膦醯基醋酸三乙酯(1.01g)之四氫呋喃(18mL)溶液添加溴化鎂-二乙基醚錯合物(1.29g)及三乙基胺(638μL),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化合物1(1.14g)之四氫呋喃(5mL)溶液並在室溫攪拌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黃色粉體之Z體:E體≒85:15的化合物2(1.41g)。本化合物係未予以精製而使用於次一步驟。MS(APCI):m/z 446[M+H]+
(2)對化合物2(2.65g)之乙醇(13mL)/四氫呋喃(13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5.95mL)並在室溫攪拌 1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鹽酸水(1mol/L,10mL)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將析出物加以濾取,溶解於醋酸乙酯及鹽酸水(0.1mol/L)的混合液中,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1.79g)。MS(APCI):m/z 418[M+H]+
(3)將化合物3(500mg)以與前述參考例9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123mg)。MS(APCI):m/z 577[M+H]+
(4)將化合物4(400mg)以與前述參考例9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橙色黏體之化合物5(107mg)。MS(APCI):m/z 710[M+H]+
(5)將化合物5(105mg)以與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119mg)。MS(APCI):m/z 720[M+H]+
(6)將化合物6(100mg)以與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57.9mg)。MS(APCI):m/z 547[M+H]+
(7)將化合物7(56mg)以與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8(50.3mg)。MS(APCI):m/z 561[M+H]+
(8)對化合物8(48mg)之甲醇(1.9mL)溶液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1.9mL)並在50℃攪拌5小時。將反應 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二氯甲烷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9(37.9mg)。MS(APCI):m/z 419[M+H]+
參考例112
(1)將化合物1(10.0g)、化合物2(14.0g)及碳酸鉀(13.1g)之1,3-二甲基-2-咪唑啶酮(80mL)懸浮液在100℃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19.0g)。MS(APCI):m/z 324/326[M+H]+
(2)對化合物3(15.3g)及硝基甲烷(12.8mL)之甲醇(76.5mL)溶液添加甲氧化鈉-甲醇溶液(5mol/L,0.94mL)並在室溫攪拌4小時後,追加硝基甲烷(25.6m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液添加鹽酸水(1mol/L,4.7mL)並進行中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醋酸乙酯及水稀釋,添 加鹽酸水(1mol/L)而使其成為酸性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於冰冷下對殘渣之四氫呋喃(76.5mL)溶液滴加甲磺醯氯(4.39mL)及三乙基胺(16.46mL),在相同溫度攪拌40分鐘。將四氫呋喃予以減壓餾除後,對殘渣添加水(200mL)並進行攪拌。將析出物加以濾取,使其溶解於醋酸乙酯中後,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85:15)進行精製,以經冷卻之己烷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黃色粉體之化合物4(11.12g)。MS(ESI):m/z 367/369[M+H]+
如下述(3)及(4)所記載,將化合物4以與文獻記載之方法(J.Am.Chem.Soc.2005,127,119-12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製造化合物6。
(3)對化合物4(11.12g)之甲苯(55.6mL)溶液添加1-[3,5-雙(三氟甲基)苯基]-3-[(1S,2S)-(-)-2-(二甲基胺基)環己基]硫脲(630mg)及丙二酸二乙酯(9.2mL)並在室溫攪拌62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橙色黏體之化合物5(16.13g)。MS(ESI):m/z 527/529[M+H]+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5(16.13g)及氯化鎳6水合物(7.27g)之甲醇(161.3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6.95g)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液進行冰冷,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 液並進行攪拌後,將甲醇予以減壓餾除。對殘渣添加氯仿及水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67:33至40:6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淡橙色粉體之化合物6(3.52g)。MS(ESI):m/z 451/453[M+H]+
(5)於冰冷下對化合物6(2.31g)之乙醇(45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775mg)並在室溫攪拌10分鐘,在40℃攪拌4小時。將反應液進行冰冷,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3:7)進行精製後,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7(1.84g)。MS(APCI):m/z 409/411[M+H]+
(6)對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1.32g)之二氯甲烷(36mL)溶液添加化合物7(1.82g)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後,追加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330mg)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液進行減壓餾除二氯甲烷直至容積成為1/3左右後,添加甲醇(36mL)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1.07g)並進行冰冷,添加硼氫化鈉(505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 酯=85:1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8(1.18g)。MS(APCI):m/z 495/497[M+H]+
(7)將化合物8(1.16g)及甲基碘(1.46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23.2mL)溶液冷卻至-20℃,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123mg),於氮環境下在-15℃攪拌1小時,在-8℃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9(1.21g)。MS(APCI):m/z 509/511[M+H]+
(8)對化合物9(1.16g)之甲醇(2mL)溶液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17.6mL)並在50℃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飽和碳酸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將甲醇予以減壓餾除,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0(839mg)。MS(APCI):m/z 367/369[M+H]+
參考例113至11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1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39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15
(1)將依照前述參考例112由化合物1所製造之化合物2(100mg)、4-甲氧基羰基苯基硼酸(47m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20mg)、碳酸鈉水溶液(2mol/L,300μL)及N,N-二甲基甲醯胺(2mL)的混合物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20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 物3(52.7mg)。MS(ESI):m/z 480[M+H]+
(2)將化合物3(51mg)、醋酸(18μL)、1-乙基-3-(3-二甲基胺基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30mg)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6.5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2mL)溶液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47mg)。MS(ESI):m/z 422[M-Boc+H]+
(3)對化合物4(45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mL),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5(35mg)。MS(ESI):m/z 422[M+H]+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250mg)及甲基碘(110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2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31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6(166mg)。MS(ESI):m/z 382/384[M-tBu]+
(5)依與前述步驟(1)中由化合物2獲得化合物3之反應同樣之方式將化合物6(160mg)進行處理,獲得呈無色粉 體之化合物7(171mg)。MS(ESI):m/z 394[M-Boc+H]+
(6)對化合物7(165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1mL),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的黏體之化合物8(130mg)。MS(ESI):m/z 394[M+H]+
參考例116
(1)將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11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36.2g)。
(2)對化合物2之乙醇(360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mol/L,82.2mL)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乙醇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水稀釋後,於冰冷下添加鹽酸水(1mol/L)直至成為pH=4,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甲苯(180mL)並加熱回流2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5:5)進行精製後,以己烷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固體之化合物3(27.5g)。MS(ESI):m/z 413[M+H]+
(3)對化合物3(4.12g)之四氫呋喃(82mL)溶液添加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1.77g)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半。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甲醇(82mL),於冰冷下添加醋酸(4.46mL)及硼氫化鈉(3.04g),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甲醇=100: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2.95g)。MS(ESI):m/z 399[M+H]+
參考例117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1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0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18
(1)將參考例112所獲得之化合物1(2g)以與參考例11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829mg)。MS(ESI):m/z 379/381[M+H]+
(2)對化合物2(300mg)之1,4-二烷(6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300mg)及醋酸(454μL)並在100℃攪拌30分鐘。將反應液進行冰冷,添加甲醇(3mL)並進行攪拌後,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進行水洗,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之甲醇(2mL)溶液進行冰冷,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16mL)並加熱回流18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128mg)。MS(ESI):m/z 323/325[M+H]+
參考例119
(1)將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11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3.39g)。
(2)對化合物2(3.39g)之乙醇(39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mol/L,8.58mL)並在室溫攪拌3小時。將乙醇予以減壓餾除,將殘渣以水稀釋後,於冰冷下添加鹽酸水(1mol/L,8.8mL),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甲苯(34mL)並加熱回流1小時後,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7:3)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2.8g)。MS(APCI):m/z 363[M+H]+
(3)對化合物3(2.63g)之1,4-二烷(53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1.37g)及醋酸(2.08mL)並在100℃攪拌25小時。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添加水(5滴)並進行攪拌後,添加甲醇(19mL)。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530mg),在室溫攪拌3日後,將鈀碳濾除,以甲醇洗淨。將濾液進行濃縮後,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醋酸乙酯:甲醇=100:0至98:2)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1.226g)。MS(APCI):m/z 349[M+H]+
參考例120
(1)將化合物1(10.0g)、化合物2(30.5g)及碳酸鉀(17.1g)之1,3-二甲基-2-咪唑啶酮(50mL)溶液在155℃攪拌5小時。在室溫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稀釋,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3(8.70g)。MS(APCI):m/z 380/382[M+H]+
(2)對三乙基胺(4.18mL)及甲酸(0.384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20mL)溶液添加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205mg)、化合物3(1.90g)、化合物4(3.98g)及N,N-二甲基甲醯胺(10mL)並在95℃攪拌2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5(1.14g)。MS(APCI):m/z 461[M+H]+
(3)對化合物5(611mg)之乙醇(12mL)溶液添加10%鈀 碳(約50%含水,611mg)並在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深褐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6(447mg)。MS(APCI):m/z 371[M+H]+
參考例121
(1)將化合物1(20g)、哌啶-4-羧酸(15.9g)及碳酸鉀(34.12g)之N-甲基吡咯啶酮(160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190℃攪拌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注入經冰冷之鹽酸水(1mol/L,480mL)中,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中和後,以水稀釋並以醋酸乙酯萃取2次。將所獲得之有機層進行合併,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添加硫酸鎂及活性碳並攪拌後,進行過濾,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 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固體之化合物2(14.1g)。MS(APCI):m/z 352/354[M+H]+
(2)對化合物2(21.3g)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15.8g)之乙腈(200mL)懸浮液添加4-二甲基胺基吡啶(1.48g)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三乙基胺(8.42m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添加三乙基胺(4.21mL)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2.60g)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濃縮後,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96:4)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固體之化合物3(20.4g)。MS(APCI):m/z 408/410[M+H]+
(3)化合物4係依照文獻記載之手法(J.Org.Chem.2003,68,3923-3931)所製造。
(4)將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鉀-甲苯溶液(2mol/L,18.14mL)之四氫呋喃(110mL)溶液冷卻至-78℃,滴加化合物4(2.49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25分鐘後,滴加N-苯基雙(三氟甲磺醯亞胺)(4.05g)之四氫呋喃(20mL)溶液,在室溫攪拌15小時。在0℃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3.39g)。
(5)對化合物5(1.5g)之1,4-二烷(11mL)溶液添加雙(頻哪醇基)二硼(991m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 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33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90mg)及醋酸鉀(958mg)並在100℃攪拌50分鐘。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N,N-二甲基甲醯胺(11mL)、水(3mL)、化合物3(1.33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33mg)及碳酸鈉(1.03g)並在100℃攪拌2.5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1.63g)。
(6)對化合物6(1.63g)之四氫呋喃(6mL)溶液添加氟化四丁基銨-四氫呋喃溶液(1mol/L,2.80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1.16g)。MS(ESI):m/z 527[M+H]+
(7)對化合物7(917mg)之二氯甲烷(34.8mL)溶液添加克拉布特利觸媒(14mg)並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9.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8(870mg)。MS(ESI):m/z 529[M+H]+
(8)對化合物8(870mg)之四氫呋喃(8mL)溶液添加甲基碘(1.03mL)及氫化鈉(60%於油中,99mg)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15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9(864mg)。
(9)對化合物9(31.4g)之甲醇(314mL)溶液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314mL)並在50℃攪拌10小時。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後,對殘渣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褐色黏體之化合物10(23.8g)。MS(ESI):m/z 401[M+H]+
參考例122至124
使用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參考例12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1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25
對化合物1(529mg)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25mL)並在50℃攪拌15小時。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後,對殘渣添加甲苯並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淡褐色粉體之化合物2(460mg)。MS(ESI):m/z 387[M+H]+
參考例126
(1)將依照文獻記載之手法(J.Org.Chem.2012,77,5286-5296)所製造之化合物1(2.25g)、雙(頻哪醇基)二硼(1.83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245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166mg)及醋酸鉀(1.77g)之1,4-二烷(60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1.5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化合物2(2.45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490mg)、2M碳酸鈉水溶液(9mL)及N,N-二甲基甲醯胺(60mL)並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30分鐘。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飽和食鹽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3(1.23g)。MS(ESI):m/z 555[M+H]+
(2)對化合物3(373mg)之甲醇(7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75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追加10%鈀碳(約50%含水,150mg),於氫環境下(1 atm),在室溫進一步攪拌1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293mg)。MS(APCI):m/z 485[M+H]+
(3)對化合物4(282mg)之四氫呋喃(4mL)/甲醇(1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77mg)及氯化鋰(86mg)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254mg)。MS(ESI):m/z 529[M+H]+
(4)對化合物5(248mg)之四氫呋喃(5mL)溶液添加甲基碘(292μL)及氫化鈉(60%於油中,28mg)並在室溫攪拌5分鐘後,在50℃攪拌20分鐘。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167mg)。
(5)將化合物6(160mg)及鹽酸-甲醇溶液(2mol/L,8mL)的混合物在60℃攪拌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褐色粉體之化合物7(140mg)。MS(ESI):m/z 401[M+H]+
參考例127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參考例12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 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2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28
(1)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參考例12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1(260mg)。
(2)對化合物1(260mg)之四氫呋喃(4mL)/甲醇(1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71mg)及氯化鋰(79mg)並在室溫攪拌1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270mg)。MS(ESI):m/z 527[M+H]+
(3)對化合物2(240mg)之二氯甲烷(10mL)溶液添加克 拉布特利觸媒(7.3mg)並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218mg)。MS(ESI):m/z 529[M+H]+
(4)將化合物3以與參考例12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4。MS(ESI):m/z 401[M+H]+
參考例129
(1)對化合物1(2.0g)之甲苯(115mL)溶液添加咪唑(2.36g)、三苯基膦(6.06g)及碘(4.4g)並在100℃攪拌1小時45分鐘。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添加碘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2(3.23g)。
(2)於氮環境下,對鋅(292mg)之N,N-二甲基乙醯胺(0.9mL)懸浮液添加1,2-二溴乙烷(0.04mL)並在65℃攪拌10分鐘後,添加三甲基矽基氯化物(0.09mL),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滴加化合物2(1.04g)之N,N-二甲基乙 醯胺(1.8mL)溶液,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滴加至化合物3(1g)、碘化銅(50mg)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07mg)之N,N-二甲基甲醯乙醯胺(3.6mL)懸浮液中,於氮環境下在85℃攪拌15小時。在室溫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以醋酸乙酯稀釋,以水、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543mg)。MS(ESI):m/z 457[M+H]+
(3)對化合物4(110mg)之二氯甲烷(2.4mL)溶液添加2,6-二甲基吡啶(0.11mL)並冷卻至0℃,滴加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基酯(0.13m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二氯甲烷稀釋後,以稀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黃色的黏體之粗製品的化合物5(96.9mg)。MS(ESI):m/z 357[M+H]+
參考例130
(1)將化合物1(5.52g)、碳酸鉀(6.28g)及化合物2(4.65g)之N-甲基吡咯啶酮(70mL)懸浮液在190℃攪拌3小時後,在室溫添加二碳酸二第三丁酯(4.96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添加己烷並進行攪拌,將析出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3.80g)。MS(ESI):m/z 409/411[M+H]+
(2)將化合物3(1.23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22mg)、碳酸鈉水溶液(2mol/L,4.5mL)及4-甲氧基羰基苯基硼酸(649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30mL)懸浮液於氮環境下,在80℃攪拌1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1.19g)。MS(ESI):m/z 465[M+H]+
(3)對化合物4(1.16g)之1,4-二烷(20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6.25m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5(1.09g)。MS(ESI):m/z 365[M+H]+
(4)於氮環境下對化合物3(1.5g)、利用WO2013/187496記載之方法所獲得之化合物6(732mg)及碳酸鈉水溶液(2 mol/L,3.56mL)之N,N-二甲基甲醯胺(30mL)懸浮液添加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122mg)並在80℃攪拌3.5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之有機層予以分離,以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7(1.15g)。MS(APCI):m/z 483[M+H]+
(5)對化合物7(1.0g)之乙醇(20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20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6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8(943mg、順式:反式=2.1:1)。MS(ESI):m/z 485[M+H]+
(6)對化合物8(943mg)之第三丁醇(19mL)溶液添加第三丁氧基鉀(240mg)並在35℃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25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0分鐘後,追加水(25μL)並攪拌5小時,進一步添加水(25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直至一半量後,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己烷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反式體的化合物9(747mg)。MS(APCI):m/z 457[M+H]+
(7)將化合物9(747mg)之甲醇(11mL)溶液進行冰冷, 添加亞硫醯氯(597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以二異丙基醚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反式體的化合物10(702mg)。MS(APCI):m/z 371[M+H]+
參考例131
(1)對化合物1(3.0g)之N-甲基吡咯啶酮(30mL)溶液添加化合物2(2.64mL)及碳酸鉀(3.22g)並在130℃攪拌2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4.94g)。MS(ESI):m/z 330[M+H]+
(2)對化合物3(600mg)及甲基胺-乙醇溶液(33重量%,257mg)之二氯甲烷(10mL)溶液添加醋酸(156μL)及三乙醯氧基硼氫化鈉(579mg)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 製,獲得呈淡桃色黏體之化合物4(435mg)。MS(ESI):m/z 345[M+H]+
參考例132至133
使用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3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3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34
(1)將屬於前述參考例81之中間體(化合物2)之化合物 1(500m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冷卻至-78℃,於氮環境下,滴加正丁基鋰-己烷溶液(1.6mol/L,1.04m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5分鐘後,添加化合物2(308mg)並攪拌40分鐘,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3(288mg)。MS(ESI):m/z 438[M+H]+
(2)將化合物3(100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冷卻至-30℃,添加三乙基矽烷(197μL)及三氟醋酸(289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後,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73mg)添加二碳酸二第三丁酯(59mg)、三乙基胺(63μL)及四氫呋喃(1m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2:18)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粗製品(35mg)之甲醇(2.4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17.5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鈀碳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己烷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21mg)。
(3)對化合物4(21mg)及碳酸鉀(17.5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0.80mL)懸浮液添加4-溴酪酸乙酯(10.9μL)並 在70℃攪拌15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醋酸乙酯及食鹽水,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28mg)。MS(ESI):m/z 446[M+H]+
(4)對化合物5(25mg)之1,4-二烷(2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40μ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追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840μL)並在室溫攪拌8小時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紫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6(21mg)。MS(ESI):m/z 346[M+H]+
參考例135
(1)於冰冷下對屬於參考例101之中間體(化合物2)之化合物1(315m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二溴二氟甲烷(365mg)及參(二甲基胺基)膦(727μL),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添加鋅(262mg)並加熱回流1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 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2(159mg)。MS(ESI):m/z 350[M+H]+
(2)對化合物2(105mg)及化合物3(214mg)之二氯甲烷(2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4.5μL),加熱回流16小時後,追加化合物3(214mg)及三氟醋酸(4.5μL),加熱回流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追加三氟醋酸(9.0μL)並加熱回流18小時後,冷卻至室溫,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88:12)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4(86mg)。MS(ESI):m/z 483[M+H]+
(3)對化合物4(266mg)之甲醇(4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80mg)及醋酸(5mL),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鈀碳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消旋體的化合物5(184mg)。MS(ESI):m/z 393[M+H]+
參考例136
(1)將屬於參考例116之中間體(化合物3)之化合物1(3.24g)、二碳酸二第三丁酯(2.06g)及4-二甲基胺基吡啶(0.01g)之乙腈(32.4mL)溶液在室溫攪拌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2(3.78g)。MS(APCI):m/z 530[M+NH4]+
(2)將化合物2(3.34g)之四氫呋喃(25mL)溶液冷卻至-78℃後,於氮環境下,滴加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鋰-四氫呋喃溶液(1.09mol/L,6.28mL),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滴加N-氟苯磺醯亞胺(4.11g)之四氫呋喃(8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6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2.08g)。MS(APCI):m/z 548[M+NH4]+
(3)對化合物3(1.0g)之甲醇(10mL)溶液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10mL)並在50℃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後,添加氯仿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4(711g)。MS(APCI):m/z 389[M+H]+
(4)對化合物4(350mg)之二氯甲烷(7mL)溶液添加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1.11g),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反應液滴加至經冷卻至0℃之氰基硼氫化鈉(630mg)及醋酸(717μl)之甲醇(7mL)溶液中,在室溫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4:6)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244mg)。MS(APCI):m/z 375[M+H]+
(5)於氮環境下在-78℃對化合物3(710m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滴加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鋰-四氫呋喃溶液(1.09mol/L,1.29mL),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滴加2,6-二第三丁基酚(331mg)之四氫呋喃(4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6(308mg)。MS(APCI):m/z 548 [M+NH4]+
(6)將化合物6以與上述步驟(3)及(4)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MS(APCI):m/z 375[M+H]+
參考例137
(1)於冰冷下對二苯基膦醯基醋酸乙酯(3.05g)之四氫呋喃(143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381mg),於氮環境下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將反應液冷卻至-78℃,滴加屬於參考例99之中間體(化合物2)之化合物1(3.40g)之四氫呋喃(48mL)溶液,在相同溫度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在室溫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2(3.65g)。MS(ESI):m/z 428[M+H]+
(2)對化合物2(3.64g)之乙醇(30mL)溶液添加氫氧化 鈉水溶液(2mol/L,4.69mL),在室溫攪拌3小時。將反應液進行冰冷,添加鹽酸水(2mol/L,4.69mL)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二異丙基醚及己烷的混合溶媒(混合比=1:2)予以粉末化,加以濾取後,予以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1.84g)。MS(ESI):m/z 400[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300mg)及碳酸鉀(207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mL)溶液添加甲基碘(70μL)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9:1至91:9)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294mg)。MS(ESI):m/z 414[M+H]+
(4)於冰冷下對化合物4(288mg)及化合物5(499mg)之二氯甲烷(3mL)溶液添加三氟醋酸(5.4μL),在室溫攪拌2小時後,追加化合物5(499mg)及三氟醋酸(10.8μL)並在室溫進一步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所獲得之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順式體(消旋體)的無色黏體之化合物6(335mg、61%)。MS(ESI):m/z 547[M+H]+
(5)對化合物6(330mg)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137mg) 之甲醇(5mL)/四氫呋喃(5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99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315mg)。MS(ESI):m/z 557[M+H]+
(6)於冰冷下對化合物7(240mg)之甲醇(1mL)/四氫呋喃(4mL)溶液添加硼氫化鋰(37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8(187mg)。MS(ESI):m/z 529[M+H]+
(7)於冰冷下對化合物8(210mg)及甲基碘(212μL)之N,N-二甲基甲醯胺(4mL)溶液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19mg),在相同溫度攪拌3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9(200mg)。MS(APCI):m/z 543[M+H]+
(8)對化合物9(195mg)之甲醇(1mL)溶液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2.7mL),在50℃攪拌3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 藉此獲得呈順式體(消旋體)的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0(133mg)。MS(ESI):m/z 401[M+H]+
參考例138
(1)將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11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化合物2。
(2)於氮環境下在-78℃對四氫呋喃(1.1mL)添加正丁基鋰-己烷溶液(1.6mol/L,1.4mL)後,滴加二異丙基胺(0.32mL),於冰冷下攪拌10分鐘。在-78℃對反應液滴加異酪酸乙酯(0.28m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對反應液滴加化合物2(750mg)之四氫呋喃(2mL)溶液,在-78℃至-40℃攪拌1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816mg)。MS(ESI):m/z 517[M+H]+
(3)將化合物3(1.23g)、甲酸銨(1.31g)及10%鈀碳(約50%含水,410mg)之甲醇(24mL)懸浮液於微波照射下在120℃加熱15分鐘。將反應混合物冷卻至室溫,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添加醋酸乙酯,將不 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消旋體)之化合物4(428mg)。MS(ESI):m/z 441[M+H]+
(4)將化合物4(220mg)及三甲基氧鎓四氟硼酸鹽(148mg)之二氯甲烷(5mL)溶液在室溫攪拌1小時半。將反應液滴加至經冷卻至0℃之氰基硼氫化鈉(314mg)及醋酸(0.29mL)之甲醇(5mL)溶液中,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後,在室溫攪拌5小時。將反應液進行冰冷,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消旋體的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85mg)。MS(ESI):m/z 427[M+H]+
參考例139
(1)對化合物1(5.13g)及化合物2(1.3mL)之甲醇溶液(45mL)滴加濃硫酸(350μL),在50℃攪拌2小時。在室溫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添加氯仿並進行攪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後,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並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 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7:3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液體之化合物3(6.2g)。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6.2g)之甲醇溶液(60mL)添加硼氫化鈉(4.4g)後,在室溫攪拌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在室溫將甲醇予以減壓餾除。對所獲得之水溶液添加氯仿並進行攪拌後,將有機層予以分離。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並在室溫減壓餾除。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4:6)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的液體之化合物4(3.65g)。1H-NMR(CDCl3)δ 1.18(s,6H),1.55-1.68(m,4H),2.28(t,J=5.4Hz,1H),3.20(s,3H),3.64(td,J=5.7,5.7Hz,2H)
(3)在-78℃對二甲基亞碸(4.81mL)之二氯甲烷溶液(40mL)滴加草醯氯(2.91mL)之二氯甲烷溶液(60mL),攪拌2分鐘後,在相同溫度滴加化合物4(3.64g)及吡啶(4.97mL)之二氯甲烷溶液(30mL),攪拌15分鐘。在相同溫度對反應混合物滴加三乙基胺(21.5mL)之二氯甲烷溶液(15mL)後,於冰冷下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1mol/L,240mL)並進行攪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並在室溫減壓餾除。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的液體之化合物5(3.29g)。1H-NMR(CDCl3)δ 1.16(s,6H),1.82(t,J=7.5Hz,2H),2.49(td,J=7.5,1.5Hz,2H),3.15(s,3H),9.78(t,J=1.8Hz,1H)
參考例140
一面對化合物1(3.54g)之四氫呋喃溶液(50mL)進行冰冷一面於氮環境下滴加吡咯啶(2.13g)及三乙基胺(1.9mL)之四氫呋喃溶液(20mL)後,在室溫攪拌1小時。將不溶物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化合物2(3.99g)。MS(APCI):m/z 212/214[M+H]+
參考例141
於氮環境下在-15℃對化合物1(1mL)之二乙基醚溶液(60mL)滴加溴化甲基鎂(0.99mol/L,15.6mL)後,升溫至室溫並攪拌18小時。對反應混合物依序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鹽酸水(1mol/L,10mL)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並在室溫減壓餾除。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75:25)進行粗精製,將所獲得之化合物2(853mg)直接使用於次一步驟。
參考例142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4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43
(1)將化合物1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2(1240mg)。MS(APCI):m/z 484[M+H]+
(2)對化合物2(620mg)之二氯甲烷(6.2mL)溶液添加氯甲酸1-氯乙酯(550mg)並於加熱回流下攪拌2小時後,添加二異丙基乙基胺(998μL)並於加熱回流下進一步攪拌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後,對進行減壓濃縮所獲得之殘渣添加甲醇(6.2mL)並於加熱回流下攪拌30分 鐘。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後,添加二碳酸二第三丁酯(336mg)並在室溫攪拌1小時。追加二碳酸二第三丁酯(672mg)及二異丙基乙基胺(998μL)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橙色黏體之化合物3(374mg)。MS(APCI):m/z 249[M-Boc+H]+
(3)對化合物3(365mg)之甲醇(3.7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0mol/L,1.3mL)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進行冰冷,添加鹽酸水(1.0mol/L,1.3mL)後,添加醋酸乙酯及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4(331mg)。MS(APCI):m/z 333[M-H]-
參考例14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3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5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45
(1)對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33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所獲得之化合物1(1.19g)之四氫呋喃(11.9mL)溶液添加鹽酸水(1.0mol/L,11.9mL)並在室溫攪拌16小時15分鐘後,在40℃攪拌3小時45分鐘。放冷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0mol/L)而使其成為鹼性(pH 8),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99:1至95:5)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2(757mg)。MS(ESI):m/z 390[M+H]+
(2)對化合物2(376mg)之乙醇(3.76mL)溶液添加原甲 酸三乙酯(715mg)、硼氟化鋰(109mg)並在室溫攪拌1.5小時後,在80℃攪拌43小時30分鐘。放冷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3(430mg)。MS(APCI):m/z 464[M+H]+
(3)在-63℃對化合物3(425mg)之二氯甲烷(4.3mL)溶液添加硼烷-四氫呋喃錯合物-四氫呋喃溶液(1mol/L,1.0mL)後,添加三氟甲磺酸三甲基矽酯(414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乙醇(1mL)後,於冰冷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溶於甲醇(8.5mL)中,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98mg)並進行攪拌後,以矽藻土過濾,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4(159mg)。MS(ESI):m/z 420[M+H]+
(4)對化合物4(425mg)之乙醇(1.5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0mol/L,906μL)並在室溫攪拌30分鐘,在60℃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1.0mol/L)並進行中和後,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無色固體之化合物5(246mg)。MS(ESI):m/z 392[M+H]+
參考例146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4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6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47
(1)將化合物1以與文獻記載之手法(Tetrahedron 1994,50,7543-7556)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2(47.6g)。MS(APCI):m/z 223[M+H]+
(2)將以與文獻記載之手法(J.Med.Chem.1996,39,314-322、WO2007/006760、J.Med.Chem.2013,56,10003-10015、WO2004/089307)同樣之方式所製造之化合物 3(984mg)之二氯甲烷(6mL)溶液滴加至經加熱至45℃之化合物2(400mg)、三氟醋酸(42μL)之二氯甲烷(6mL)溶液中,在相同溫度攪拌3小時。對經冰冷之檸檬酸水溶液(檸檬酸10g+水100mL)注入經放冷至室溫之反應液,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50:50至0:100)進行精製,獲得呈消旋體(順式體)的淡黃色液體之化合物4(522mg)。MS(APCI):m/z 392[M+H]+
(3)對化合物4(520mg)之乙醇(10mL)溶液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2mol/L,1328μL)並在70℃攪拌20小時。冷卻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鹽酸水(2mol/L,1328μL)並進行攪拌,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包含氯化鈉之消旋體(順式體)的無色粉體之化合物5(656mg)。MS(APCI):m/z 378[M+H]+
參考例148
(1)將以與文獻記載之手法(Chemistry Letters 2008,37,809-810)同樣之方式所製造之化合物1(565mg)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2(341mg)。MS(APCI):m/z 186[M+H]+
(2)將化合物2(320mg)及化合物3(310mg)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灰色粉體之化合物4(529mg)。MS(APCI):m/z 331[M+H]+
(3)將化合物4(520mg)及化合物5(1121mg)以與參考例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液體之化合物6(439mg)。MS(APCI):m/z 464[M+H]+
(4)將化合物6(435mg)以與參考例4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包含氯化鋰之無色的粉體之化合物7(307mg)。MS(APCI):m/z 319[M+H]+
(5)將化合物7(75mg)及化合物8(80mg)以與參考例 49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9(116mg)。MS(APCI):m/z 701[M+H]+
(6)將化合物9(113mg)以與參考例49伺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10(85mg)。MS(APCI):m/z 611[M+H]+
參考例149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4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7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50
(1)將化合物1(108mg)及化合物2(142mg)以與前述參考例4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 合物3(129mg)。MS(ESI):m/z 718[M+H]+
(2)將化合物3(129mg)及鹽酸-甲醇溶液(2mol/L,449μL)的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4(117mg)。MS(ESI):m/z 618[M+H]+
參考例151
(1)於冰冷下對以與文獻記載之手法(Tetrahedron 2012,68,9578-9582)同樣之方式所製作之化合物1(14.34g)之四氫呋喃(80mL)/甲醇(20mL)混合溶液每次少量添加硼氫化鋰,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添加氯化鈉,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40:60至0:100)進行精製。對所 獲得之粗製品(10.69g)之二氯甲烷(166mL)溶液依序添加三乙基胺(20.55mL)、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氯化物(8.16g),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60:40)進行精製,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3(13.24g)。MS(APCI):m/z 232[M-Boc+H]+
(2)將化合物3(13.24g)之二氯甲烷(201mL)溶液進行冰冷後,添加三氯異三聚氰酸(9.23g)、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624mg),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鹽酸水(0.5mol/L)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7:3至85:15)進行精製,獲得呈消旋體的無色液體之化合物4(13.22g)。MS(APCI):m/z 330[M+H]+
(3)將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鈉-甲苯溶液(1.0mol/L,10mL)之四氫呋喃(30mL)溶液冷卻至-78℃,滴加化合物4(3.0g)之四氫呋喃(6mL)溶液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滴加N-苯基雙(三氟甲磺醯亞胺)(4.89g)之四氫呋喃(12mL)溶液,在室溫攪拌18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100: 0至95/5)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3.57g)。MS(APCI):m/z 462[M+H]+
(4)對化合物5(3.57g)之1,4-二烷(36mL)溶液添加雙(頻哪醇基)二硼(2.36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318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216mg)及醋酸鉀(2.28g)並在100℃攪拌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化合物6(3.16g)、碳酸鈉水溶液(2mol/L,11.6mL)並在100℃攪拌1.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7(2.55g)。MS(APCI):m/z 641[M+H]+
(5)對化合物7(2.54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添加氟化四丁基銨-四氫呋喃溶液(1mol/L,4.36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8(2.01g)。MS(APCI):m/z 527[M+H]+
(6)對化合物8(1.0g)之二氯甲烷(35mL)溶液添加克拉布特利觸媒(31mg)並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6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後,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5:35)進行精製,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9(518mg)。MS(APCI):m/z 529[M+H]+
(7)於冰冷下對化合物9(511mg)之四氫呋喃(5.1mL)溶液添加甲基碘(604μL)及氫化鈉(60%於油中,46mg)並在室溫攪拌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10(433mg)。MS(APCI):m/z 543[M+H]+
(8)對化合物10(427mg)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8.5mL)並在50℃攪拌3小時。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後,將殘渣以氯仿稀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11(329mg)。MS(APCI):m/z 401[M+H]+
參考例152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8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53
參考例152之中間體係利用以下手法進行合成。
(1)將化合物1(15g)之乙醇(150mL)溶液進行冰冷,添加硼氫化鈉(2.0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0分鐘後,在室溫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進行冰冷,添加鹽酸水(1.0mol/L)並進行攪拌後,進行減壓濃縮。以氯仿進行萃取,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50:50)進行精製,獲得呈順式體(消旋體)的無色粉體之化合物2(6.44g)。MS(APCI):m/z 288[M+H]+
(2)對化合物2(6.43g)之四氫呋喃(130mL)溶液添加二異丙基乙基胺後,於冰冷下滴加甲磺醯氯(3.84g),在室溫 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對殘渣之四氫呋喃(130mL)溶液添加1,8-二氮雜雙環[5.4.0]-7-十一烯(5.0mL)並在70℃攪拌30分鐘。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後,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3(5.59g)。MS(APCI):m/z 287[M+NH4]+
(3)對化合物3(5.58g)之乙醇(112mL)溶液添加10%鈀碳(約50%含水,56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消旋體的無色液體之化合物4(5.37g)。MS(APCI):m/z 272[M+H]+
(4)對化合物4(5.36g)之1,4-二烷(15mL)溶液添加鹽酸-1,4-二烷溶液(4mol/L,15mL)並在室溫攪拌23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以二乙基醚予以粉末化並加以濾取,進行減壓乾燥,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5。MS(APCI):m/z 172[M+H]+
參考例154
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下述表49所記載之化合物。
參考例155
(1)對4-碘三氟甲苯(1015mg)、鈀(II)二亞苄基丙酮(67mg)、(±)-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92mg)、第三丁氧基鈉(565mg)之甲苯(20mL)懸浮液添加化合物1(1000mg)並在85℃攪拌6小時。放冷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橙色液體之化合物2(644mg)。MS (APCI):m/z 357[M+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2(376mg)之氯仿(5mL)溶液添加N-溴琥珀醯亞胺(320mg)並在室溫攪拌14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5:25)進行精製,獲得呈淡黃色液體之化合物3(663mg)。MS(APCI):m/z 435/437[M+H]+
(3)將化合物3(660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4(602mg)。MS(APCI):m/z 491[M+H]+
(4)將化合物4(590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液體之化合物5(500mg)。MS(APCI):m/z 391[M+H]+
參考例156
(1)將化合物1(5.0g)、苄基溴(2.96mL)、碳酸鉀(4.3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0.7mL)懸浮液在80℃攪拌90分 鐘。放冷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2(6.34g)。MS(ESI):m/z 329/331[M-H]-
(2)將化合物2(1000mg)、化合物3(714μL)、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138mg)、(±)-2,2’-雙(二苯基膦基)-1,1’-聯萘(188mg)及第三丁氧基鈉(581mg)之甲苯(10mL)溶液於氮環境下在100℃攪拌15小時。放冷至室溫後,對將反應混合物以矽藻土過濾所獲得之濾液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4(1070mg)。MS(ESI):m/z 451[M+H]+
(3)對化合物4(1070mg)之乙醇(7.9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214mg),於氫環境下(1atm)攪拌6.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798mg)。MS(ESI):m/z 361[M+H]+
(4)將化合物5(400mg)、吡啶(449μL)之二氯甲烷(5.5mL)溶液進行冰冷,添加三氟甲磺酸酐(280μL)後,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有機層以飽和氯化銨水溶液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 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對所獲得之化合物(537mg)之1,4-二烷(3.6mL)/水(364μL)溶液添加4-甲氧基羰基苯基硼酸(294mg)、碳酸鈉(347mg)及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45mg),在100℃攪拌19.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醋酸乙酯及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6(410mg)。MS(ESI):m/z 479[M+H]+
(5)將化合物6(101mg)及鹽酸-甲醇溶液(2mol/L,1.01mL)的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3.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7(88mg)。MS(ESI):m/z 379[M+H]+
參考例157
(1)將化合物1(2.0g)、化合物2(1.8mL)、碳酸鉀(2.1 g)之乙腈(26mL)懸浮液在60℃攪拌17小時。放冷至室溫後,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3(2.9g)。MS(APCI):m/z 381/383[M+H]+
(2)將化合物3(2.9g)及化合物4(3.3mL)以與前述參考例10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2.8g)。MS(ESI):m/z 429[M+H]+
(3)以與前述參考例101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由化合物5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6(48mg)。MS(ESI):m/z 502[M+H]+
(4)將化合物6(48mg)及鹽酸-甲醇溶液(2mol/L,479μL)的混合物在室溫攪拌18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7(45mg)。MS(ESI):m/z 402[M+H]+
參考例158
(1)將對應原料化合物以與參考例121同樣之方式進行 處理,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1108mg)。MS(ESI):m/z 466[M+H]+
(2)對化合物1(1070mg)之乙醇(7.9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222mg),於氫環境下(1atm)攪拌3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496mg)。MS(ESI):m/z 374[M-H]-
(3)將化合物2(200mg)、化合物3(126mg)、偶氮二羧酸二異丙酯(309μL)、三苯基膦(419mg)之四氫呋喃(2.7mL)溶液在室溫攪拌24小時。將反應混合物以醋酸乙酯稀釋,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及飽和氯化銨水溶液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4(183mg)。MS(ESI):m/z 516[M+H]+
(4)將化合物4(180mg)及鹽酸-甲醇溶液(2mol/L,873μL)的混合物在室溫攪拌6.5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5(157mg)。MS(ESI):m/z 416[M+H]+
參考例159
(1)對硼氫化鋰(622mg)之四氫呋喃(25mL)懸浮液添加以與文獻記載之手法(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1996,6,963-966)同樣之方式所製造之化合物1(2.0g)之四氫呋喃(15mL)溶液,在室溫攪拌1小時後,添加甲醇(5mL)並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藉此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2.09g)。MS(APCI):m/z 236[M+H]+
(2)於攪拌下對化合物2(2.09g)及二碳酸二第三丁酯(2.03g)之甲醇(42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625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3(2.33g)。MS(APCI):m/z 232[M+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2.33g)及第三丁基二甲基矽基氯化物(1.67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7mL)溶液添加三乙基胺(2.10mL),在室溫攪拌7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及醋酸乙酯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0:10至70:3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4(1.99g)。MS(APCI):m/z 346[M+H]+
(4)將化合物4(1.99g)之二氯甲烷(30mL)溶液進行冰冷後,添加三氯異三聚氰酸(1.34g)、2,2,6,6-四甲基哌啶-1-氧基(90mg),在相同溫度攪拌3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1.67g)。MS(APCI):m/z 344[M+H]+
(5)將雙(三甲基矽基)胺化鈉-甲苯溶液(1mol/L,5.3mL)之四氫呋喃(50mL)溶液冷卻至-78℃,滴加化合物5(1.67g)之四氫呋喃(10mL)溶液並在相同溫度攪拌40分鐘後,添 加N-苯基雙(三氟甲磺醯亞胺)(2.60g)之四氫呋喃(7mL)溶液,在室溫攪拌2小時。於冰冷下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3/7)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6及化合物7的混合物(2.43g)。MS(APCI):m/z 476[M+H]+
(6)對化合物6及化合物7的混合物(2.43g)之1,4-二烷(24mL)溶液添加雙(頻哪醇基)二硼(1.55g)、二氯[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鈀(II)二氯甲烷加成物(416mg)、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282mg)及醋酸鉀(1.50g)並在100℃攪拌1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化合物8(2.08g)、碳酸鈉水溶液(2mol/L,7.63mL)並在85℃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8:2至92:8)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9及化合物10的混合物(1.50g)。MS(APCI):m/z 655[M+H]+
(7)對化合物9及化合物10的混合物(1.49g)之四氫呋喃(7.5mL)溶液添加氟化四丁基銨-四氫呋喃溶液(1mol/L,3.4mL),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 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及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1及化合物12的混合物(1.53g)。MS(APCI):m/z 541[M+H]+
(8)於攪拌下對化合物11及化合物12的混合物(1.17g)之甲醇(23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350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89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的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3(1.15g)。MS(APCI):m/z 543[M+H]+
(9)對化合物13(1.23g)之N,N-二甲基甲醯胺(25mL)溶液添加甲基碘(1.41mL)後,於冰冷下添加氫化鈉(60%於油中,109mg)並在室溫攪拌21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14(683mg)、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5(164mg)。MS(APCI):皆為m/z 557[M+H]+。於TLC(己烷:醋酸乙酯=80:20)中化合物14之Rf值≒0.55,化合物15之Rf值≒0.50(TLC板係使用Merck KGaA公司製1.05715.0001 TLC Silica gel 60 F254)。由化合物1之立體構造及1D NOESY光譜,確認化合物14係呈上述所示之立體構造。
(10)對化合物14(500mg)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5mL)並在50℃攪拌4小時。追加鹽酸-甲醇溶液(2 mol/L,2mL)並在60℃攪拌2小時。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後,將殘渣以氯仿稀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氯仿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6(367mg)。MS(APCI):m/z 415[M+H]+
(11)對化合物15(149mg)添加鹽酸-甲醇溶液(2mol/L,4mL)並在60℃攪拌5小時。追加硫酸(0.15mL)並在60℃攪拌2小時。將溶媒予以減壓餾除後,將殘渣以二氯甲烷稀釋,添加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而使其成為鹼性,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氯仿:甲醇=100:0至90:1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17(80.4mg)。MS(APCI):m/z 415[M+H]+
參考例160
(1)對化合物1(3.0g)之二氯甲烷(30mL)溶液添加3- 氯過氧苄酸(8.74g),在室溫攪拌2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氫氧化鈉水溶液(1.0mol/L)並進行攪拌後,以二氯甲烷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氫氧化鈉水溶液(1.0mol/L)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5:15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液體之化合物2(2.52g)。MS(APCI):m/z 130[M-tBu+2H]+
(2)於冰冷下對化合物3(1.29g)之四氫呋喃(9mL)溶液添加溴化異丙基鎂之四氫呋喃溶液(2mol/L,2.1mL),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再度進行冰冷,添加碘化銅(62mg)及化合物2(600mg)之四氫呋喃(4mL)溶液,在室溫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冰冷,添加鹽酸水(1.0mol/L)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碳酸氫鈉水溶液洗淨後,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NH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淡黃色粉體之化合物4(2.52g)。MS(APCI):m/z 338[M-Boc+H]+
(3)於冰冷下對化合物4(460mg)之N,N-二甲基甲醯胺(4.6mL)溶液添加甲基碘(262μL)及氫化鈉(60%於油中,50mg),在室溫攪拌2小時。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水及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95:5至80:20)進行精製,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無色黏體之化合物5(362 mg)。MS(APCI):m/z 352[M-Boc+H]+
(4)於攪拌下對化合物5(355mg)之甲醇(4mL)/四氫呋喃(2mL)溶液添加10%鈀碳(含水約50%、106mg),於氫環境下(1atm)在室溫攪拌15小時。將鈀碳濾除後,將濾液進行濃縮,藉此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無色粉體之化合物6(280mg)。MS(APCI):m/z 262[M-Boc+H]+
(5)將化合物6(275mg)及化合物7以與參考例82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無色粉體之化合物8(293mg)。MS(APCI):m/z 380[M-Boc+H]+
(6)將化合物8(287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反式體(消旋體)的淡黃色液體之化合物9(215mg)。MS(APCI):m/z 380[M+H]+
參考例161
(1)對化合物1(150mg)、三苯基膦(186mg)之四氫呋喃(3mL)溶液添加四氯化碳(68μL)並在60℃攪拌17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將不溶物濾除。將濾液進行減壓濃縮後,添加乙腈(3mL)及三甲基矽基氰化物(133μ L)、氟化四氟銨-四氫呋喃溶液(1mol/L,1.06mL)並在80℃攪拌3小時。追加三甲基矽基氰化物(44μL)、氟化四氟銨-四氫呋喃溶液(1mol/L,354μL)並在80℃進一步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放冷至室溫,添加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以飽和食鹽水洗淨,予以乾燥,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80:20至60:4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黏體之化合物2(120mg)。MS(APCI):m/z 333/335[M-Boc+H]+
(2)將化合物2(118mg)之甲苯(3mL)溶液冷卻至-78℃,添加氫化二異丁基鋁-甲苯溶液(1.01mol/L,674μL)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小時後,在室溫攪拌2小時。將反應混合物進行冰冷,添加1當量鹽酸水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於冰冷下對所獲得之粗製品之四氫呋喃(4mL)/水(1mL)溶液添加硼氫化鈉(12mg)並在相同溫度攪拌10分鐘。對反應混合物添加氯化銨水溶液並進行攪拌後,以醋酸乙酯進行萃取。將所獲得之有機層乾燥後,進行減壓濃縮。將殘渣以矽膠管柱層析(己烷:醋酸乙酯=70:30至40:60)進行精製,獲得呈無色粉體之化合物3(59mg)。MS(APCI):m/z 338/340[M-Boc+H]+
(3)將化合物3(87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4(71mg)。MS(APCI):m/z 352/354[M-Boc+H]+
(4)將化合物4(69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5(79mg)。MS(APCI):m/z 408[M-Boc+H]+
(5)將化合物5(78mg)以與前述參考例115同樣之方式進行處理,藉此獲得呈淡黃色黏體之化合物6(77mg)。MS(APCI):m/z 408[M+H]+
[實驗例] 實驗例1:MCR促效劑測定(cAMP測定)
(1)細胞之培養方法
在人類MC1R促效劑活性測定中係使用人類黑色素瘤細胞株HBL。HBL之培養:使用包含10%FCS、青黴素-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之F-10營養素混合物進行培養。
(2)cAMP分析及數據之計算
將各濃度的化合物溶液與cAMP分析緩衝液(包含10mM HEPES、0.1%BSA之漢克氏平衡鹽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進行混合,分注於96孔盤中。HBL係以成為5×104/mL之方式懸浮於包含0.5mM IBMX之cAMP分析緩衝液中,在分注於上述96孔盤中後進行混合,在37℃靜置30分鐘後,藉由使用Envision之螢光法測定細胞內cAMP濃度(ex.320nm,em.590nm及665nm)。所獲得之數據係由比值(665nm測定值/590nm測定值×10000),使用Prism 5.02算出cAMP濃度的定量值, 算出誘發%值(將媒劑之cAMP濃度平均值設為0%、α MSH於10-6M之cAMP濃度平均值設為100%時之各樣品的%),計算EC50值及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IA)%值。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目標化合物[I]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係具有優異的MCR促效劑活性,特別是MC1R促效劑活性,可使用於藉由MC1R之活化而預期有病態的改善之各種疾病及/或症狀,例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炎症性腸疾病、全身性硬皮症、乾癬、纖維症、原紫質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疼痛,缺血/再灌流傷害、腦的炎症性疾病、肝炎、敗血症/敗血症性休克、腎炎、移植、HIV疾病的惡化、血管炎、葡萄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微生物感染、乳糜瀉、腎病症候群、黑色素瘤浸潤等之預防、或治療,或者可使用作為此等疾病之病後改善劑。

Claims (26)

  1. 一種下式[I]所示之吡咯啶衍生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式中,環A表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R1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取代之胺甲醯基;R2表示鹵素原子、烷基、或可經取代之烷氧基;R3為經可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中,環B表示可部分包含雙鍵之含氮脂肪族雜環基,環C表示芳基、或雜芳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表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部分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表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或經由經取代之雜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及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該芳基及該雜芳基可進一步經鹵烷基取代;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中,各符號之定義係分別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定義。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之芳基部分為單環或二環式芳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10員單環或二環式雜芳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3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再者,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及鹵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除了式[II]中所示之氮原子以外,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且可部分包含雙鍵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基,環C為單環式芳基、或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且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且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再者,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至少1個氮原子,亦可進一步包含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個雜原子之4至7員單環式脂肪族雜環,於R7上進行取代之雜芳基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4個雜原子之5至6員單環式雜芳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包含獨立地選自氧原子、硫原子、及氮原子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雜原子之4至8員單環或二環式脂肪族雜環,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取代之芳基、或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芳基中之芳基部分為選自苯基及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A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及苯并咪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或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環烷基;烷氧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及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烷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烷基磺醯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伸烷基氧基,再者,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1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且可經部分氫化之芳基中之芳基部分為選自苯基、萘基、二氫苯基、二氫茚基、及四氫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芳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芳基中之取代基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及鹵烷基;且R4為氫原子、或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選自苯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5及R6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可經取代之烷基、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取代之烷氧基、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可經取代之烷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此外,可經取代之烯基、可經取代之環烷基、可經取代之環烯基、可經取代之芳基、可經取代之雜芳基、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及可經取代之烷氧基中之取代基為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再者,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7上進行取代之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於R7上進行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雜芳基中之雜芳基部分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所示之可經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之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萘基,或者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及苯并咪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環烷基;烷氧基;脂肪族雜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脂肪族雜環羰基、及脂肪族雜環磺醯基中之脂肪族雜環部分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選自苯基、萘基、二氫苯基、二氫茚基、及四氫萘基所組成群組之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及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吡啶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或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選自苯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及高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四氫呋喃基、咪唑啉基、噻唑啶基、異噻唑啶基、哌啶基、哌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四氫哌喃基、高哌基、高嗎啉基、3-氮雜雙環[3.1.0]己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咪唑基、吡唑基、唑基、異唑基、噻唑基、四唑基、二唑基、吡啶基、吡基、嘧啶基、嗒基、噻基、及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或者可經選自鹵素原子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吡啶基;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烷基:鹵素原子;羥基;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烷氧基;四氫哌喃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為選自吡咯啶基、哌啶基、及嗎啉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吡咯啶基磺醯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2)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3)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4)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5)二氫茚基、(6)可經選自氰基、烷基、烷氧基、及胺甲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胺甲醯基、或(8)單-烷基胺甲醯基;R2為鹵素原子、C1-3烷基、或烷氧基;R3為經由經取代之苯基所取代之烷基,在此處,經取代之苯基之取代基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及鹵烷基;且R4為烷基;或者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四氫吡啶基、哌基、高哌基、及八氫吡咯并[3,4-c]吡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且R5及R6皆表示氫原子,或者環B為哌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氰基、及烷氧基烷基所組成群組之基,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或吡啶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R1為(1)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2)可經羥基取代之金剛烷基;或(3)可經選自烷基、羥基烷基、鹵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1)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2)可經羧基取代之烯基、(3)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4)可經羧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烯基、(5)可經羧基取代之苯基、(6)可經以羧基、或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所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唑基、及吡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7)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8)可經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烷氧基:氰基;羧基;可經羥基、或側氧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異唑基、二唑基、及四唑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胺基羰基;以及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9)可經由可經羧基取代之1至2個烷基所取代之胺基、或(10)胺甲醯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烷基、鹵烷基、環烷基、烷氧基、鹵烷氧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獨立地選自鹵素原子、羥基、側氧基、氰基、烷基、烷氧基、烷氧基烷基、及伸烷基氧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式[II]中,環B為吡咯啶基,且R5及R6各自為獨立地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氰基烷基、羥基烷基、烷氧基烷基、羧基、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甲醯基、及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環C為苯基,R7為可經獨立地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羥基;側氧基;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烷基;烷氧基;烷醯基;羧基;烷氧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該烷基可經羥基、烷氧基、或羧基取代)、及羥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甲醯基;烷基磺醯基胺基羰基;可經羧基取代之吡咯啶基羰基;可經獨立地選自烷基、烷醯基、及烷基磺醯基所組成群組之1至2個基取代之胺基;可經1至2個側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吡咯啶基及異噻唑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烷基磺醯基;四唑基;以及可經1至2個烷基取代之胺基磺醯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及R9各自獨立地為選自氫原子、鹵素原子、氰基、烷基、鹵烷基、及鹵烷氧基所組成群組之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烷基;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四氫呋喃基、四氫哌喃基、及哌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3至7員單環式環烷基;或可經烷基取代之雜芳基(在此處,雜芳基為選自嗒基、吡啶基、及嘧啶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係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四氫吡啶基、及哌基所組成群組,且R5及R6為氫原子,或者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脂肪族雜環基(在此處,脂肪族雜環基為選自氮雜環丁基、吡咯啶基、哌啶基、嗎啉基、硫代嗎啉基、哌基、及3-氮雜雙環[3.1.0]己基所組成群組之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四氫哌喃基;或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5至6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其中,環A為可經烷氧基取代之苯基,R1為可經選自烷氧基及氰基所組成群組之基取代之5至6員單環式環烷基,R2為鹵素原子、或烷氧基,R3及R4互相以末端鍵結,並與該等所鍵結之氮原子共同形成式[II]所示之基:環B為吡咯啶基,且R5為烷氧基烷基,R6為氫原子、或鹵素原子,環C為苯基,R7為經羧基取代之哌啶基,R8為鹵素原子、或鹵烷基,R9為氫原子。
  16. 一種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該化合物係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乙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吡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嘧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氰基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氟-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四氫-2H-哌喃-4-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4-(4-甲氧基苯基)-1-(2-甲基吡啶-4-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4-(氰基甲基)-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17. 一種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該化合物係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乙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氰基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氟-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己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4-(氰基甲基)-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哌啶-4-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18. 一種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該化合物係選自下列者所組成群組:1-{5-氟-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反-4-乙氧基環己基)-3-甲氧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5S)-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5-(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S)-4-氟-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1-{5-氯-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苯基}哌啶-4-羧酸;1-{2-[(3S,4R)-1-{[(3R,4R)-3-氟-1-(反-4-甲氧基環己基)-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以及1-{2-[(3S,4R)-1-{[(3R,4R)-1-環戊基-3-氟-4-(4-甲氧基苯基)吡咯啶-3-基]羰基}-4-(甲氧基甲基)吡咯啶-3-基]-5-(三氟甲基)苯基}哌啶-4-羧酸。
  19. 一種醫藥組成物,其係以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作為有效成分而成者。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係使用於會因為黑皮質素受體1之活化而預期有病態的改善之各種疾病及/或症狀之預防或治療、或此等疾病之病後改善。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係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炎症性腸疾病、全身性硬皮症、乾癬、纖維症、原紫質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疼痛、缺血/再灌流傷害、腦的炎症性疾病、肝炎、敗血症/敗血症性休克、腎炎、移植、HIV疾病的惡化、血管炎、葡萄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微生物感染、乳糜瀉、腎病症候群、或黑色素瘤浸潤之預防或治療劑。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係全身性硬皮症、乾癬、原紫質症、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腎病症候群、視網膜色素變性症、或老年性黃斑病變之預防或治療劑。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係全身性硬皮症、原紫質症、黑色素瘤、白斑症、腎病症候群、視網膜色素變性症、或老年性黃斑病變之預防或治療劑。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醫藥組成物,其中,原紫質症為紅血球母細胞性原紫質症。
  25. 一種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8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化合物或其藥理上可容許之鹽之用途,係用以製造與黑皮質素受體1之活化相關的各種疾病及/或症狀之預防劑或治療劑。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用途,其中,疾病及/或症狀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變形性關節症、炎症性腸疾病、全身性硬皮症、乾癬、纖維症、原紫質症、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黑色素瘤、皮膚癌、白斑症、脫毛、疼痛、缺血/再灌流傷害、腦的炎症性疾病、肝炎、敗血症/敗血症性休克、腎炎、移植、HIV疾病的惡化、血管炎、葡萄膜炎、視網膜色素變性症、老年性黃斑病變、微生物感染、乳糜瀉、腎病症候群、或黑色素瘤浸潤。
TW104117133A 2014-05-29 2015-05-28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爲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TWI669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1378 2014-05-29
JP2014111378 2014-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25589A TW201625589A (zh) 2016-07-16
TWI669301B true TWI669301B (zh) 2019-08-21

Family

ID=54699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7133A TWI669301B (zh) 2014-05-29 2015-05-28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爲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19)

Country Link
US (1) US9981960B2 (zh)
EP (1) EP3150578B1 (zh)
JP (1) JP6377736B2 (zh)
KR (1) KR101919680B1 (zh)
CN (2) CN112194649A (zh)
AU (1) AU2015268505C1 (zh)
CA (1) CA2950072C (zh)
DK (1) DK3150578T3 (zh)
ES (1) ES2841308T3 (zh)
HU (1) HUE052714T2 (zh)
MX (1) MX2016015641A (zh)
MY (1) MY193597A (zh)
PH (1) PH12016502358A1 (zh)
PL (1) PL3150578T3 (zh)
PT (1) PT3150578T (zh)
RU (1) RU2669938C2 (zh)
SG (1) SG11201609864UA (zh)
TW (1) TWI669301B (zh)
WO (1) WO20151827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PT3333165T (pt) 2015-08-04 2019-10-29 Astellas Pharma Inc Derivado de piperazina
JP6837004B2 (ja) * 2015-11-27 2021-03-03 田辺三菱製薬株式会社 新規イミダゾール化合物およびメラノコルチン受容体作動薬としての用途
JP6972033B2 (ja) * 2017-01-31 2021-11-24 田辺三菱製薬株式会社 光学活性ピロリジン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CN111094270B (zh) * 2017-09-29 2023-09-22 田边三菱制药株式会社 光学活性吡咯烷化合物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073497A1 (en) * 2018-12-28 2022-03-10 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Corporation Crystal of pyrrolidine compound
WO2021091283A1 (en) * 2019-11-07 2021-05-14 Lg Chem, Ltd. Melanocortin-4 receptor agonists
IL298951A (en) * 2020-06-10 2023-02-01 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Corp Preventive or therapeutic agent for actinic skin disease
TW202214249A (zh) 2020-06-10 2022-04-16 日商田邊三菱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紫質症之預防或治療劑
MX2022015804A (es) * 2020-06-10 2023-04-05 Mitsubishi Tanabe Pharma Corp Agente profilactico o terapeutico para porfiria.
EP4221705A1 (en) 2020-09-09 2023-08-09 Clinuvel (UK) Ltd. Pyrrolidine compounds to treat xeroderma pigmentosum
KR102394875B1 (ko) * 2021-05-11 2022-05-06 주식회사 비드테크 피롤리딘을 링커로 포함하는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약학 조성물
WO2024029599A1 (ja) * 2022-08-03 2024-02-08 田辺三菱製薬株式会社 1-{2-[(3s,4r)-1-{[(3r,4r)-1-シクロペンチル-3-フルオロ-4-(4-メトキシフェニル)ピロリジン-3-イル]カルボニル}-4-(メトキシメチル)ピロリジン-3-イル]-5-(トリフルオロメチル)フェニル}ピペリジン-4-カルボン酸もしくはその医薬的に許容し得る塩又は共結晶を含有する医薬組成物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77935A1 (en) * 2004-02-04 2005-08-25 Pfizer Limited Piperidinylcarbonyl-pyrrolidines and their use as melanocortin agonis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76489B1 (en) 1999-12-23 2002-04-23 Icos Corporation Cyclic AMP-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US6294561B1 (en) 1999-12-23 2001-09-25 Icos Corporation Cyclic AMP-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US6258833B1 (en) * 1999-12-23 2001-07-10 Icos Corporation Cyclic AMP-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AU770918B2 (en) * 1999-12-23 2004-03-11 Icos Corporation Cyclic AMP-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inhibitors
ATE358481T1 (de) * 2001-02-28 2007-04-15 Merck & Co Inc Acylierte piperidinderivate als melanocortin-4- rezeptoragonisten
AR043434A1 (es) * 2003-03-03 2005-07-27 Merck & Co Inc Derivados de piperizacina acilados como agonistas del receptor de melanocortina-4. composiciones farmaceuticas y usos
US20050192286A1 (en) * 2003-10-22 2005-09-01 Neurocrine Biosciences, Inc. Ligands of melanocortin receptors and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related thereto
TWI332501B (en) * 2006-07-14 2010-11-01 Lg Life Sciences Ltd Melanocortin receptor agonists
KR20080007046A (ko) * 2006-07-14 2008-01-17 주식회사 엘지생명과학 멜라노코틴 수용체의 항진제
US20090253744A1 (en) * 2006-09-27 2009-10-08 Bakshi Raman K Acylated piperidine derivatives as melanocortin-4 receptor modulators
AR073578A1 (es) 2008-09-15 2010-11-17 Priaxon Ag Pirrolidin-2-ona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77935A1 (en) * 2004-02-04 2005-08-25 Pfizer Limited Piperidinylcarbonyl-pyrrolidines and their use as melanocortin agonist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016151381A (ru) 2018-06-26
ES2841308T3 (es) 2021-07-08
KR101919680B1 (ko) 2018-11-16
AU2015268505C1 (en) 2018-04-05
US9981960B2 (en) 2018-05-29
PH12016502358B1 (en) 2017-02-13
HUE052714T2 (hu) 2021-05-28
BR112016027352A8 (pt) 2021-06-29
CN112194649A (zh) 2021-01-08
EP3150578A4 (en) 2017-12-06
BR112016027352A2 (pt) 2017-08-15
PT3150578T (pt) 2021-01-18
CA2950072C (en) 2019-03-26
EP3150578B1 (en) 2020-10-14
JP6377736B2 (ja) 2018-08-22
RU2669938C2 (ru) 2018-10-17
EP3150578A1 (en) 2017-04-05
DK3150578T3 (da) 2021-01-18
CA2950072A1 (en) 2015-12-03
KR20170012413A (ko) 2017-02-02
JPWO2015182723A1 (ja) 2017-04-20
SG11201609864UA (en) 2016-12-29
AU2015268505A1 (en) 2017-01-12
PL3150578T3 (pl) 2021-07-19
CN106458887A (zh) 2017-02-22
CN106458887B (zh) 2020-10-30
MX2016015641A (es) 2017-08-04
US20170190697A1 (en) 2017-07-06
PH12016502358A1 (en) 2017-02-13
RU2016151381A3 (zh) 2018-06-26
WO2015182723A1 (ja) 2015-12-03
TW201625589A (zh) 2016-07-16
AU2015268505B2 (en) 2017-11-23
MY193597A (en) 2022-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9301B (zh) 新穎吡咯啶化合物及作爲黑皮質素受體促效藥之用途
TWI606039B (zh) Apj受體之三唑激動劑
WO2023046034A1 (zh) 一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其中间体及其应用
JP7033079B2 (ja) 芳香族スルホンアミド誘導体
CN102153540A (zh) 具有强效的与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的杂环化合物
CN108026050B (zh) 作为RORγ调节剂的新型化合物
CN103298788A (zh) 吡啶衍生物及医药
CA2555800C (en) Piperidinylcarbonyl-pyrrolidines and their use as melanocortin agonists
EP1150955A2 (en) G-protein coupled heptahelical receptor binding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TW202208367A (zh) 作為il-17調節劑之咪唑并嗒類
TW201718533A (zh) 針對疼痛具有多模式活性的經取代的醯胺衍生物
JP6392297B2 (ja) 医薬組成物
KR20240019071A (ko) N2-페닐피리미딘-2,4-디아민 화합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사용 방법
TW202246214A (zh) 蛋白磷酸酶 2a (pp2a) 的經取代環狀調節劑及使用其之方法
AU2014354085B2 (en) Novel 3-azabicyclo[3.1.0]hexane derivative and use thereof for medical purposes
CN105451737B (zh) 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以及所述药物组合物用于按需避孕的施用方法
WO2021139595A1 (zh) RORγt抑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TWI831855B (zh) 新穎吲唑化合物或其鹽
TW202029960A (zh) 新穎吲唑化合物或其鹽
WO2024067818A1 (zh) 一种用于bcl-2蛋白靶向降解的嵌合体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
TW201714884A (zh) 新穎化合物
BR112016027352B1 (pt) Composto de pirrolidina, composição farmacêutica compreendendo o referido composto e uso do mes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