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347B -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347B
TWI626347B TW101136705A TW101136705A TWI626347B TW I626347 B TWI626347 B TW I626347B TW 101136705 A TW101136705 A TW 101136705A TW 101136705 A TW101136705 A TW 101136705A TW I626347 B TWI626347 B TW I6263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rollers
seam
sensor
ta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6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5459A (zh
Inventor
Katsuaki Sakai
Shigeki Katou
Original Assignee
Ju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00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21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2007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21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Kk filed Critical Juki Kk
Publication of TW201335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5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3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15/00Machines for sewing leather goods
    • D05B15/02Shoe sewing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6HAND CUTTING TOOLS; CUTTING; SEVERING
    • B26DCUTTING; DETAILS COMMON TO MACHINES FOR PERFORATING, PUNCHING, CUTTING-OUT,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 B26D1/0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 B26D1/01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 B26D1/12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 B26D1/2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 B26D1/26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 B26D1/30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with limited pivotal movement to effect cut
    • B26D1/305Cutting through 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nature or movement of the cutting member or particular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aratus or machines therefor; Cutting members therefor involving a cutting member which does not travel with the work having a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with a non-circular cutting member moving about an axis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the line of cut with limited pivotal movement to effect cut for thin material, e.g. for sheets, strips or the like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5/00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5B35/06Work-feeding or -handling ele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attaching bands, ribbons, strips, or tapes or for binding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7/00Devices incorporated in sewing machines for slitting, grooving, or cutting
    • D05B37/04Cut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Forests & Fore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帶體送出裝置係具備有:1個馬達;2個滾輪,其係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於帶體來傳送帶體;保持具,其係對2個滾輪的旋轉軸分別以可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持;動力傳達機構,其係隔著保持具而在2個滾輪的相反側,將1個馬達的驅動軸的旋轉動力傳達至2個旋轉軸;及滾輪切換機構,其係使保持具以2個滾輪之間為支點來進行擺動,僅使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帶體。

Description

帶體送出裝置及帶體縫著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送出帶體的帶體送出裝置、及具備該帶體送出裝置的帶體縫著裝置。
發明背景
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一種帶圈縫著縫紉機的帶體送出裝置。
專利文獻1的帶體送出裝置係以1個滾輪送出帶體者,在滾輪的前方配置有切斷帶體的可動刃。以該可動刃所被切斷之帶體之具有接縫(接頭)的部分係藉由氣壓缸朝正下方落下而被排出。
接著,以滾輪的旋轉驅動而言,雖在專利文獻1並未明示,但是一般而言,較多為傳達馬達的動力的皮帶驅動方式。
此外,亦有控制2個滾輪間的旋轉差來防止帶體伸展的方式者。
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揭示一種帶狀包裝體的製造裝置。
專利文獻2的帶狀包裝體的製造裝置係將包裝體連續 相連的帶狀包裝體以驅動輥導入/搬送至製造裝置,為了形成為長形的帶狀包裝體,以感測器來偵測以帶體相連接的連接部之後,以夾具機構來固定所檢測出的連接部的前後的帶狀包裝體,接著以工件切割器切斷連接部的前後的包裝體的的密封部的中央來去除連接部,使該去除掉的連接部朝下方落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3155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282637號公報
發明概要
例如,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帶體時,為了將以預定長度切斷後的帶體供給至主布料的預定位置,如專利文獻1所示,除了在可動刃的跟前送出帶體的滾輪以外,在縫紉機的針的正前方必須要有另1個滾輪。
但是,若為了將2個滾輪分別進行驅動而設置2個馬達時,成本會變高。此外,如前所述,亦必須追加控制2個滾輪間的旋轉差來防止帶體伸展的方式,使得成本更高且構造更為複雜。
因此,考慮以1個馬達直接藉由皮帶驅動方式使2個滾輪旋轉,但是如此一來,在2個滾輪間,變得無法配置用以將帶體切斷成預定長度、或在有接縫的部分進行切斷的切 刀。
本發明之第1目的在提供以1個馬達驅動2個滾輪而使帶體送出,可減少帶體伸展,並且可在2個滾輪間配置切刀,帶體的排出變得較為容易的帶體送出裝置及帶體縫著裝置。
此外,為了在前後滾輪之間,使以可動刃所被切斷之帶體之具有接縫的部分朝正下方落下而排出,如專利文獻1所示,設置氣壓缸,或如專利文獻2所示,設置用以固定所被切斷的連接部的前後的帶狀包裝體的夾具機構亦會造成成本增加或構造複雜化。
本發明之第2目的在提供不需要有用以排出帶體接縫部分的專用手段,且容易以手指排出帶體接縫部分,並且可確實判別是否已除掉以手指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的帶體送出裝置及帶體縫著裝置。
為了達成前述第1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1態樣係一種帶體送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2個滾輪,其係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於前述帶體來傳送前述帶體;1個馬達,其係作為使前述2個滾輪進行旋轉之驅動源;保持具,其係對前述2個滾輪的旋轉軸分別以可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持;動力傳達機構,其係隔著前述保持具而在前述2個滾輪的相反側,將前述1個馬達的驅動軸的旋轉動力傳達至前述 2個滾輪的旋轉軸;及滾輪切換機構,其係使前述保持具以前述2個滾輪之間為支點來進行擺動,僅使前述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前述帶體。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更具備有切刀,其係被配置在前述2個滾輪之間,用以切斷前述帶體。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更具備有:傳達腕,其係在一端側保持前述切刀,連同前述切刀一起上下移動;及壓桿,其係受前述傳達腕支持,連同前述切刀一起上下移動,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前述帶體。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前述動力傳達機構係由以下所構成:分別設在前述2個滾輪的旋轉軸與前述1個馬達的驅動軸的附齒帶輪;及被架設在前述附齒帶輪的時序皮帶。
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更具備有對前述保持具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的第1支軸,前述滾輪切換機構具有:連結桿,其係一端側被連結在前述保持具;第2支軸,其係以對前述連結桿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及汽缸單元,其係與前述連結桿的後端部連結。
為了達成前述第1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2態樣 係一種帶體縫著裝置,其係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桌檯,其係供安置前述主布料;如前述第1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及縫紉機,其係根據縫製模式(pattern)而在前述主布料縫著前述帶體。
為達成前述第2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3態樣係一種帶體送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2個滾輪,其係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於前述帶體來傳送前述帶體;帶體接縫感測器,其係相對前述2個滾輪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的上游側,用以檢測前述帶體的接縫;及帶體感測器,其係相對前述2個滾輪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的下游側,用以檢測有無前述帶體。
前述第3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更具備有:切刀,其係被配置在前述2個滾輪之間,用以切斷前述帶體;及控制機構,其係使前述2個滾輪進行旋轉驅動,使前述切刀上下移動,前述控制機構在前述帶體接縫感測器檢測出前述接縫之後,使前述切刀切斷包含前述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使前述2個滾輪之中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之下游側的前滾輪將所被切斷之包含前述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往前述 下游側送出。
前述第3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供給前述帶體的供給路徑及前述接縫係以反射光的反射材所形成,前述帶體係以不會反射光的材料所形成,前述帶體感測器係被配置成與前述供給路徑相對向,並且偵測前述反射材的反射型感測器,前述控制機構係依前述帶體感測器的偵測訊號的變化,來檢測前述所被切斷之包含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已由前述供給路徑被去除。
前述第3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中,亦可形成為以下構成:更具備有滾輪切換機構,其係僅使前述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前述帶體,前述控制機構係控制前述滾輪切換機構,將前述帶體朝前述下游側傳送。
為達成前述第2目的,本發明可採用的第4態樣係一種帶體縫著裝置,其係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桌檯,其係供安置前述主布料;如前述第3態樣之帶體送出裝置;及縫紉機,其係根據縫製模式而在前述主布料縫著前述帶體。
藉由上述構成,以1個馬達驅動2個滾輪,僅使1 個滾輪選擇性地壓接於帶體而使帶體送出,因此帶體的延展少即可。此外,由於未將2個滾輪直接以皮帶相連結,因此在2個滾輪間可配置切刀,亦可輕易地進行帶體的排出。此外,裝載1個馬達即可,可使帶體送出裝置小型化。
再者,壓桿連同切刀一起上下移動,壓桿按壓帶體,因此可防止在帶體供給裝置進行進退動作時發生帶體偏移。
此外,藉由上述構成,由於不需要用以排出帶體接縫部分的專用手段,因此可輕易地以手指抓取帶體接縫部分來排出。
再者,藉由設置帶體接縫感測器及帶體感測器,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藉由2個滾輪而被送出至帶體送出裝置的前端側後,可確實地判別是否作業人員以手指已去除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
1‧‧‧輔助桌檯
2‧‧‧縫紉機
3‧‧‧帶體供給裝置
4‧‧‧帶體架
5‧‧‧控制箱
6‧‧‧顯示裝置
7‧‧‧條碼讀取器
8‧‧‧縫紉機控制終端機(操作面板)
9‧‧‧捲線軸(上線供給手段)
10‧‧‧落針孔
11‧‧‧下板
12‧‧‧上壓腳
13‧‧‧上推驅動裝置
14(14a、14b、14c)‧‧‧圓孔
15(15a、15b、15c、15d)‧‧‧圓孔
16(16a、16b、16c)‧‧‧基準銷
17(17a、17b)、18(18a、18b)‧‧‧主布料感測器
19‧‧‧支架
20‧‧‧開始開關
21‧‧‧停止開關
22‧‧‧針
23‧‧‧中壓腳
31‧‧‧固定區塊
32‧‧‧空氣汽缸
33‧‧‧可動區塊
34‧‧‧固定帶體導件
35‧‧‧可動帶體導件
37‧‧‧螺絲棒
38‧‧‧帶體送出機構部
39‧‧‧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
41‧‧‧上段架
42‧‧‧中段架
43‧‧‧下段架
44‧‧‧旋轉板
45‧‧‧導件
46‧‧‧供給用孔
47‧‧‧近接開關(架用帶體感測器)
48‧‧‧LED燈
49‧‧‧待機用孔
50‧‧‧出口板
100‧‧‧桌檯
111‧‧‧桿
112‧‧‧支持板
113‧‧‧汽缸單元(基準銷驅動手段)
114‧‧‧可動板
115‧‧‧螺絲棒
116‧‧‧基準銷
301‧‧‧切刀
302‧‧‧桿(壓桿)
303‧‧‧帶體接縫感測器
304‧‧‧支架
305‧‧‧帶體感測器
306‧‧‧支架
307‧‧‧傳達腕
330‧‧‧滾輪切換機構
331‧‧‧第2支軸
332‧‧‧連結桿
333‧‧‧長孔
334‧‧‧連結小輪
335‧‧‧汽缸單元(滾輪切換汽缸)
336‧‧‧活塞桿
381‧‧‧前滾輪
382‧‧‧後滾輪
381A、382A‧‧‧旋轉軸
383‧‧‧保持具
384‧‧‧支架
385‧‧‧支軸
386‧‧‧切刀
391、392、393‧‧‧附齒帶輪
394‧‧‧時序皮帶
395‧‧‧拉伸帶輪
396‧‧‧支架
397‧‧‧延長部
398‧‧‧扣合銷
h‧‧‧基準孔
LI、LO、RI、RO‧‧‧主布料
M1‧‧‧馬達
M1a‧‧‧驅動軸
NT‧‧‧上線
T、Ts、Tm、Tm1、Tw‧‧‧帶體
TG‧‧‧帶體接縫部(帶體接頭)
圖1係顯示適用本發明之帶體縫著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的斜視圖。
圖2係顯示縫著帶體的鞋子的主布料的平面圖。
圖3係顯示圖1之帶體縫著裝置中的顯示畫面的顯示例的正面圖。
圖4係顯示由縫紉機側觀看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的斜視圖,在主布料按壓部安置主布料的狀態者。
圖5係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所配備的桌檯及主布料按壓部的放大圖。
圖6係由正面側觀看圖5的桌檯及主布料按壓部的斜視圖。
圖7係由下方觀看圖6的桌檯的下部的斜視圖。
圖8係由右側觀看圖7的桌檯下部的斜視圖。
圖9係圖4的主布料按壓部的放大圖。
圖10係將異於圖9的主布料安置在主布料按壓部的狀態圖。
圖11係顯示在圖1的帶體縫著裝置所配備的帶體供給裝置安置帶體的狀態的斜視圖。
圖12係由安置帶體的方向觀看圖11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斜視圖。
圖13係圖11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放大圖。
圖14係圖13的帶體供給裝置所配備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放大圖。
圖15係顯示在圖14的帶體送出機構部中使切刀作動的狀態圖。
圖16係顯示圖13的帶體供給裝置的帶體供給路徑的平面圖。
圖17係圖14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側面圖。
圖18係顯示圖17的帶體送出機構部的切換動作圖。
圖19係顯示圖16的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補正機構部的斜視圖。
圖20係藉由圖19的寬幅補正機構部,將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補正為較窄的狀態圖。
圖21係顯示對主布料供給帶體的瞬前的開始縫製狀態的放大斜視圖。
圖22係顯示對主布料供給帶體的狀態圖。
圖23係顯示對主布料開始縫著帶體的狀態圖。
圖24係顯示在圖23的主布料開始縫著帶體時的中壓腳的圖。
圖25係與圖13同樣的帶體供給裝置的斜視圖,顯示檢測帶體接縫時者。
圖26係顯示帶體接縫的送出狀態的斜視圖。
圖27係顯示圖26的帶體接縫的去除方法的圖。
圖28係帶體縫著的一般流程圖。
圖29係接續圖28的一般流程圖。
圖30係帶體供給裝置初期化的流程圖。
圖31係帶體檢查的流程圖。
圖32係AB感測器檢查的流程圖。
圖33係IO感測器位置運算的流程圖。
圖34係IO感測器檢查的流程圖。
圖35係縫製的流程圖。
圖36係等待回收縫製物的流程圖。
圖37係在桌檯上安置左右、內外不同的主布料的狀態圖。
圖38係顯示切斷後的帶體接縫的狀態的平面圖,顯示藉由該切斷位置(尺寸)所發生的3種狀態(a)~(c)者。
圖39係本實施形態的控制區塊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參照圖示,詳加說明用以實施本發明的形態。
(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適用本發明之帶體縫著裝置之一實施形態之構成者。
其中,在該實施形態之說明中,將上下方向設為Z軸方向,與此呈正交的水平方向一方設為X軸方向(左右方向),將與Z軸方向及X軸方向呈正交的水平方向設為Y軸方向(前後方向)。在縫紉機2的頭部長邊方向中,將針側設為Y軸方向跟前側(跟前側)、將針的相反側設為Y軸方向後方側(後方側)。此外,由Y軸方向跟前側觀看縫紉機2而將右方設為X軸方向右側(僅稱為「右側」),將左方設為X軸方向左側(僅稱為「左側」)。
如圖1所示,在桌檯100上,朝向X軸方向配列載置有縫紉機2、帶體供給裝置3、顯示裝置6。在縫紉機2的頭部上固定輔助桌檯1,下板11及上壓腳12以可在輔助桌檯1上沿著XY合成方向移動的方式而設。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Y軸方向後方側配置有帶體架4。
如圖5所示,縫紉機2係設有:與藉由縫紉機馬達而旋轉的縫紉機主軸(未圖示)連動而上下移動的針22;對應針22的上下移動而上下移動,在針22扎入縫製物(帶體、主布料)後抽出為止的期間按壓縫製物的針貫穿部周圍的中壓腳 23。中壓腳23係與針22同步而以一定的行程上下移動者,如日本專利4526917號之記載所示,在縫製中可變更其高度。此外,雖未圖示,具備有:與針22協同動作而一面供給下線一面形成針腳的旋梭、及按照磁鐵(切線驅動裝置)的動作來切斷上下線的切線手段。
返回至圖1,在輔助桌檯1形成有供針22貫穿的落針孔10,此外,在縫紉機2的頭部係設有開始開關20及停止開關21。
帶體供給裝置3係以將被支持在帶體架4的帶體Ts、Tm、Tw選擇性地供給至縫紉機2的縫合位置的方式,在被配置在輔助桌檯1的右側而固定在桌檯100上的固定區塊31,透過省略圖示的線性導件安裝有可動區塊33。此外,在固定區塊31係固定有空氣汽缸(進退汽缸)32。空氣汽缸32的驅動桿的前端側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若空氣汽缸32的驅動桿(活塞)作進退時,被線性導件導引,可動區塊33係相對輔助桌檯1而由右斜上方進行進退動作。
接著,在桌檯100的左側下方固定有控制箱5。
在顯示裝置6的跟前下,以可安裝卸下自如地支持的方式配置有條碼讀取器7。在顯示裝置6的上方係以可安裝卸下的方式支持縫紉機控制終端機(操作面板)8。在顯示裝置6的後方係配置有對縫紉機2供給針線的捲線軸(上線供給手段)9。
縫著帶體的鞋子的主布料係如圖2所示,通常為左外側的主布料LO、左內側的主布料LI、右內側的主布料 RI、右外側的主布料RO等4枚。
通常,在已完成的鞋子的狀態中,位於踝部(腳踝)之下的主布料的高度係左右均為外側的主布料LO、RO比內側的主布料LI、RI為更低。亦即,外側的主布料LO、RO的主布料寬幅會變窄。
接著,在沿著4枚主布料LO、LI、RI、RO的底側的部分,係分別貫穿形成有同一間距的2個基準孔h。該2個基準孔h係共通設在全尺寸的主布料,在與鞋底接著時折返而使基準孔h被隱藏。
顯示裝置6係具有液晶類型的一般顯示器構造,進行各種設定的畫面顯示,可藉由觸控面板來進行各種輸入設定。
條碼讀取器7若為具有由光學系統掃描器及解碼器所成之一般構成即可。作業人員持有條碼讀取器7,讀取主布料或作業表所附之未圖示的條碼表上的條碼。在該條碼係包含有由此縫著帶體的預定鞋子尺寸等資訊。例如,若藉由前述條碼讀取器7而被讀入條碼時,在顯示裝置6係進行如圖3所示之顯示畫面的顯示。在該圖3之例中,作為條碼的讀入結果,在「讀取器讀入值」係顯示「8」,在畫面上係顯示與讀入值「8」相關連的資料。
操作面板8係液晶顯示用以輸入關於縫紉機2的動作的資訊的操作開關等。
圖4係顯示安置主布料LI(或RO)的狀態,主布料LI(或RO)係被夾在輔助桌檯1上的下板11與上壓腳12之 間。因此,下板11與上壓腳12構成主布料按壓部。
上壓腳12係可藉由具有空氣汽缸等致動器的上推驅動裝置13來相對下板11作上下移動。此外,未圖示之周知的X-Y進給裝置係具有:使支持主布料的主布料按壓部朝X軸方向移動的X軸馬達、與朝Y軸方向移動的Y軸馬達。亦即,X-Y進給裝置係可使主布料按壓部沿著水平一平面移動。
如圖5及圖6所示,在輔助桌檯1係形成有:基準銷16(16a、16b、16c)的出沒用的3個圓孔14(14a、14b、14c)、及藉由主布料感測器17(17a、17b)、18(18a、18b)所為之檢測用的4個圓孔15(15a、15b、15c、15d)。
亦即,跟前側的二個圓孔14a、14b、及後方側的圓孔14c被形成在預定的位置。
此外,在該左右圓孔14a、14b之跟前側形成有二個圓孔15a、15d,位於圓孔15a、15d之X軸方向中間並且位於稍微後方而形成有二個圓孔15b、15c。
接著,以沿著Y軸方向的線段為中心,圓孔14a與圓孔14b、15a與圓孔15d、15b與圓孔15c係位於左右對稱的位置。
此外,圖5所示狀態係主布料按壓部11、12在縫製前位於用以安置主布料的初期位置。
在輔助桌檯1之下係配置有:藉由進行上下移動而在圓孔14a、14b、14c出沒的3個基準銷16a、16b、16c、及藉由位於圓孔15a、15b、15c、15d之正下方的光電管所得之4個主布料感測器17a、17b、18a、18b。
亦即,在被固定在輔助桌檯1之下面的4個支架19的各 個的前端安裝有4個主布料感測器17a、17b、18a、18b。
如圖7及圖8所示,在輔助桌檯1的下部係透過桿111而固定有支持板112。在該支持板112上裝載汽缸單元(基準銷驅動手段)113且予以固定。在汽缸單元113的驅動桿(活塞)被固定有可動板114。在可動板114係在以螺絲帽加以固定的3個螺絲棒115上分別組裝有基準銷16。該基準銷16係若對螺絲棒115施加預定以上的荷重時,以拉入至內部的方式介裝彈簧來進行組裝。若汽缸單元113的驅動桿上下移動時,基準銷116透過可動板114來作上升、下降。
當將內側主布料LI或外側主布料RO配置在下板11時,如圖9所示,由作業人員側觀看為跟前右側的基準銷16b與中央後方的基準銷16c被插入在形成於主布料LI(或RO)的2個基準孔h而被定位。
當將外側主布料LO或內側主布料RI配置在下板11時,如圖10所示,由作業人員側觀看為跟前左側的基準銷16a與中央後方的基準銷16c被插入在置放於下板11之上的主布料LO(或RI)的2個基準孔h而被定位。
其中,上述任何情形均為各主布料LI、LO、RI、RO係以其前端側(鞋子前側)成為後方側的方式被定位。
如圖12所示,帶體架4係形成為上段架41、中段架42、下段架43的3段構成,在各個設有用以載置帶體T(Ts、Tm、Tw)的旋轉板44,分別在捲繞狀態下,在上段架41的旋轉板44上置放小寬幅的帶體Ts,在中段架42的旋轉板44上置放一般寬幅的帶體Tm,在下段架43的旋轉板44 上置放大寬幅的帶體Tw。
在圖12所示例中,最為多數使用的普通寬幅的帶體Tm被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供給路徑。
在此,在上段架41、中段架42、下段架43係在帶體排出部被固定配置有出口板50,在各出口板50、50、50係設有:當使用帶體Ts、Tm、Tw時使帶體前端插通的供給用孔46;檢測被插通在供給用孔46的帶體的近接開關(架用帶體感測器)47;以將帶體導引至供給用孔46的方式由出口板50突出的導件45;及在比導件45更為接近帶體供給源側,插通未使用的帶體前端來進行保持的待機用孔49。此外,在各出口板50設有LED燈48,以前述條碼讀取器7讀取預定的鞋子尺寸的條碼時,被配置在適合鞋子尺寸的帶體寬幅的架41~43的LED燈48會亮燈而通知作業人員(operator)。
如圖13所示,帶體供給裝置3的前述可動區塊33係上面形成為左下降形狀,其上面被使用作為帶體供給路徑。
該帶體供給路徑係藉由設置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8上的固定帶體導件34、及以可朝寬幅方向移動的方式被支持在可動區塊33上的可動帶體導件35,來限制帶體T的兩側。此外,該帶體供給路徑係可將可動帶體導件35藉由變更寬幅方向的移動位置來進行寬幅補正。
亦即,如圖16所示,被設在帶體供給方向前後的一對螺絲棒37以可朝軸方向進退的方式螺合在固定帶體導件34,該螺絲棒37的一端被固定在可動帶體導件35。此外, 在一對螺絲棒37的下方係藉由未圖示的蝸形齒輪,連結有被配置成與螺絲棒37呈正交的未圖示的1支傳達軸。此外,傳達軸的一端係齒輪連結於未圖示的脈動馬達(寬幅變更馬達)。
接著,藉由該寬幅變更馬達的驅動,若一對螺絲棒37透過傳達軸、蝸形齒輪而旋轉時,相對於固定帶體導件34,可動帶體導件35進行平行移動來補正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
亦即,藉由前述脈動馬達(寬幅變更馬達)的驅動,螺絲棒37進行旋轉,相對於固定帶體導件34,可動帶體導件35進行平行移動,可形成為如圖19所示,帶體供給路徑的寬幅被補正為較寬的狀態;及如圖20所示,將帶體供給路徑寬幅補正為較窄的狀態。
如圖14所示,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具備有:壓接於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上面來傳送帶體的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將該等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旋轉軸381A、382A,分別旋轉自如地進行保持的保持具383;及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中央正下方,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的馬達M1。
其中,保持具383係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中央,以可旋動的方式被支持在支軸(第1支軸)385。支軸385係被固定在支架384,此外,支架384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
此外,前滾輪381與後滾輪382係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 著間隔作配置,壓接在帶體來傳送帶體的2個滾輪。
此外,馬達(帶體進給馬達)M1係作為使2個滾輪進行旋轉的帶體進給驅動源的脈動馬達。
此外,保持具383係分別旋轉自如地支持2個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
接著,隔著保持具883而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相反側,該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以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予以連動連結。
亦即,時序皮帶機構39係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的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分別裝設附齒帶輪391、392、393,在該等3個附齒帶輪391、392、393纏繞時序皮帶394,在支架384的兩側部,設置分別壓接在時序皮帶394的外周面的拉伸帶輪395所構成。拉伸帶輪395係透過支架396而被安裝在保持具383的側面。
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係隔著保持具383而在前後的二個滾輪381、382的相反側,將馬達M1的驅動軸M1a的旋轉動力傳達至前後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
若詳細敘述之,時序皮帶機構(動力傳達機構)39係由分別設在前後滾輪的旋轉軸381A、382A與馬達M1的驅動軸M1a的附齒帶輪391、392、393;及被架設在該等附齒帶輪的時序皮帶394所構成。
此外,在前滾輪381及後滾輪382之間的帶體供給路徑上,用以切斷帶體的切刀301可動地被安裝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對切刀301賦予上下移動的傳達腕307係被配置 在前滾輪381、後滾輪382的Y軸方向後方側。在該切刀301設有一體化的桿(壓桿)302。
亦即,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具備有:在一端側保持切刀301,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的傳達腕307;及受傳達腕307支持,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且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的壓桿302。
此外,與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方相對向配置有帶體接縫感測器303及帶體感測器305。
在使切刀386作動的狀態下,如圖15所示,壓桿302係在切刀301進行作動的狀態下,藉由板簧而將帶體T由上方推壓。藉此,防止在帶體供給裝置3進退動作時發生帶體T偏移。將帶體T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時,以手上舉壓桿302,來抽出替換前的帶體T,插入所要使用的帶體T而將帶體端抵碰於切刀301側面,放回桿302且進行固定。
亦即,壓桿302係受傳達腕307支持,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T。
如圖16及圖17所示,在帶體送出機構部38係設有擺動保持具383來切換前滾輪381與後滾輪382的滾輪切換機構330。
滾輪切換機構330係藉由連結桿332及汽缸單元(滾輪切換汽缸)335等所構成。
在被安裝在保持具383的側面的後側的支架396所形成之朝向下方的延長部397扣合有扣合銷398。將該扣合銷398插入在形成於連結桿332之前側端的長孔333。連結 桿332係藉由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之側面的第2支軸331,旋動自如地支持其中間部。
此外,在連結桿332的後側端係配置有具有朝向上方的活塞桿336的汽缸單元335。汽缸單元335係被固定在可動區塊33的側面。連結桿332的後側係透過連結小輪334而被連結於活塞桿336的上端部。
亦即,滾輪切換機構330係以2個滾輪之間為支點來使保持具383擺動,僅使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帶體。
若詳細敘述之,滾輪切換機構330係具有:一端側被連結在保持具383的連結桿332;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連結桿332的第2支軸331;及與連結桿332的後端部相連結的汽缸單元335。
由後滾輪382退至帶體供給路徑上來傳送帶體的狀態(圖17),如圖18所示,若使汽缸單元335進行動作而降低活塞桿336時,連結桿832以中間部的第2支軸331為支點而以順時針進行擺動。藉此,透過長孔333及扣合銷398,後側的支架396移動至上方,與支架396一體化的保持具383以中央的支軸385為支點而以逆時針進行擺動。藉此,形成為在後滾輪382由帶體供給路徑上升的同時,前滾輪381下降至帶體供給路徑上而傳送帶體的狀態。
藉由該帶體縫著裝置所為之對主布料LI(或RO)的帶體Tm的縫著動作係如圖21、圖22、圖23所示予以開始。
在對主布料LI(或RO)供給帶體Tm的瞬前的開始縫製 狀態下,如圖21所示,在開始縫製時,使針22至少貫穿3次以上在主布料LI(或RO)上,藉由插通在針22的上線NT與由旋梭所被供給的下線,在主布料LI(或RO)形成針腳而使上下線進行結節。
之後,在對主布料LI(或RO)上開始供給帶體Tm時,如圖22所示,使前滾輪381旋轉而將帶體Tm供給至針22下,而抵碰於與針22與主布料L1(或RO)相連的上線NT。其中,Tm1為前次所被縫入的帶體。
之後,如圖23所示,藉由X-Y進給裝置,使主布料LI(或RO)沿著帶體供給方向移動,並且使前滾輪381旋轉來傳送帶體,藉此使針22貫穿2次以上在主布料LI(或RO)上的帶體Tm上,藉由上下線來將帶體Tm與主布料LI(或RO)相縫合。
此時,以比平常的縫製間距(例如2mm~2.5mm)為小的1mm前後(例如0.7mm~1.3mm)的小幅度縫製間距來傳送主布料的方式,使X-Y進給裝置進行動作,並且此時的帶體進給量係以成為與小幅度縫製間距為等量或小幅度縫製間距的2倍進給量之間的進給量的方式使馬達M1進行動作。其實際的帶體進給量係依所使用的帶體的特性(硬度、伸縮性、光滑度)而改變,因此藉由馬達M1所為之設定進給量係可利用顯示裝置6進行設定變更。
之後,以平常的縫製間距傳送主布料LI(或RO)並且縫著帶體Tm。
如前所述,在開始縫製時,當針22貫穿成以比平 常的縫製間距為小的1mm前後的小幅度縫製間距,在主布料LI(或RO)上的帶體Tm上形成2針以上的針腳時,如圖24所示,以將中壓腳23下降至相當於主布料厚度程度的方式,將中壓腳23下降而將帶體Tm按壓在主布料LI(或RO)上。藉此,帶體Tm被確實保持在主布料LI(或RO)上。
之後,以平常的縫製間距縫著帶體Tm時,係將中壓腳23的高度恢復成平常的高度,亦即相當於主布料厚度+帶體厚度程度的高度。
被裝載於帶體架4的長形帶體T(例如一般寬幅的帶體Tm)由於長度有限度,因此使末端與其他帶體T的始端重複,藉由接著等相接來使用。該重複部分並不適於縫製,因此通常必須在縫製前進行切除。在本實施形態中,金色的反射帶體被黏貼在帶體接縫部(帶體接頭)TG。
如圖25所示,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係透過支架304而被配置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藉由光電管,在帶體安置側檢測帶體接縫TG。
如圖26所示,帶體感測器305係透過支架306而被配置在可動區塊33的上面,藉由光電管,在帶體送出側端檢測帶體T。
若帶體接縫部TG到達帶體供給裝置3上的帶體供給路徑,如圖25所示,前述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測帶體接縫TG在金帶體所反射的光。
藉由該檢測,在被後滾輪382所傳送的帶體接縫TG的跟前,使切刀301進行動作而切斷帶體Tm,再次在被後滾 輪382所傳送的帶體接縫TG的後側,使切刀301進行動作而切斷帶體Tm。
亦即,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係相對2個滾輪381、382,被配置在長形帶體的送出方向上游側,來檢測帶體的接縫。
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係以前滾輪381被送出,如圖26所示,利用藉由光電管所得之帶體感測器305,來檢測帶體的送出。
亦即,帶體感測器305係相對2個滾輪381、382,被配置在帶體送出方向的下游側,來檢測有無帶體。
在去除帶體接縫TG時,如圖27所示,作業人員以手指抓取所被送出的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來去除。
在此,帶體T所載置的可動區塊33的前端為藉由鍍敷處理而進行反射的表面。
切斷後的帶體接縫TG係依該切斷位置(尺寸),會發生圖38(a)至圖38(c)的3種狀態。
圖38(a)係帶體接縫TG剛好位於帶體感測器305下的情形,此時,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切換成ON(金帶體)→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圖38(b)係帶體感測器305位於帶體接縫TG之後的情形,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切換成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圖38(c)係帶體感測器305位於帶體接縫TG之前的情形,若作業人員去除帶體接縫TG,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 係切換成OFF(帶體)→ON(金帶體)→OFF(帶體)→ON(無帶體=可動區塊33表面)。
任何情形下均為若去除帶體接縫TG時,帶體感測器305係會發生OFF→ON的切換。
上述帶體縫著裝置中的控制電路係藉由圖39所示區塊圖的構成所達成。
在圖39中,在控制箱5的內部係至少配置有ROM、RAM、CPU,透過未圖示之I/O電路而被連接在縫紉機2、帶體供給裝置3、帶體架4、顯示裝置6、條碼讀取器7。
ROM為非揮發性的記憶手段,記憶有複數縫製模式,並且記憶有控制縫紉機2的各種裝置來進行預定縫製模式的縫製動作的縫製程式、及控制帶體縫著裝置的各種裝置來進行預定的帶體縫著動作的縫製程式等控制程式或預設資料等。
RAM為可寫入抹除的記憶手段,記憶來自顯示裝置6的操作面板或條碼讀取器7的輸入資訊、或被選擇而由ROM被讀出的程式或資料。
CPU係構成執行被記憶在RAM或ROM的各種程式的控制單元。
接著,按照圖28之後的流程圖來說明藉由以上構成所為之帶體縫著裝置的控制。
其中,以下控制係藉由前述控制單元(CPU)予以處理。
在帶體縫著的一般流程圖(圖28)中,首先,接通電源(步驟S1),將帶體供給裝置3初期化(步驟S2)。
圖30係帶體供給裝置3的初期化(步驟S2)的流程圖,檢索可動帶體導件35的原點(步驟S201),將可動帶體導件35以(帶體寬幅+寬幅補正值)進行移動(步驟S202)。接著,將帶體供給裝置3移動至待機位置(步驟S203),將前滾輪381下降而將後滾輪382上升(步驟S204),將切刀(cutter)301下降(步驟S205)而結束處理。
在圖28的一般流程圖中,接續帶體供給裝置3的初期化(步驟S2),等待在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的初期畫面所顯示之未圖示的準備鍵的按下(步驟S3),若準備鍵被按下時,將上壓腳12、下板11移動至工件安置位置(圖5所示之初期位置)(步驟S4)。接著,將上壓腳12上升(步驟S5),且將定位銷(基準銷16)上升(步驟S6)。
接著,判斷有無藉由條碼讀取器7所為之條碼的讀取(步驟S7),若有條碼讀取時(步驟S7的YES),根據該條碼來取得鞋子尺寸與帶體寬幅(步驟S8)。接著,判斷有無帶體寬幅變化(步驟S9),若有帶體寬幅變化時(步驟S9的YES),將寬幅補正值設為0(步驟S10),將作為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PL(指示燈)的LED燈48亮燈,將其他PL滅燈(步驟S11)。其中,在步驟S9中,若沒有帶體寬幅變化時(步驟S9的NO),係進至步驟S11。
接著,將可動帶體導件35以(帶體寬幅+寬幅補正值)進行移動(步驟S12),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7中,若無條碼讀取時(步驟S7的NO),判斷有無寬幅補正值輸入(步驟S13),若有寬幅補正 值輸入時(步驟S13的YES),更新寬幅補正值(步驟S13),且進至步驟S12。其中,在步驟S13中,若無寬幅補正值輸入時(步驟S13的NO),係進至圖29的步驟S15。
在此,在步驟S14中,更新寬幅補正值,並且移動縫製模式,另外將縫製模式進行放大或縮小。亦即,在圖1的顯示裝置6的圖3所示顯示畫面中,與藉由操作人員對其觸控面板的設定所得的寬幅補正值(在圖示例中為-0.5mm)相對應,移動縫製模式,甚至將縫製模式進行放大或縮小。
因此,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係兼作可將帶體寬幅相對設定值暫時性作增減的設定手段。
圖29係接續圖28的一般流程圖,在步驟S15中,判斷起動SW(開始開關)20是否為ON,若開始開關20為ON時(步驟S15的YES),進行帶體的檢查(步驟S16),若開始開關20為OFF時(步驟S15的NO),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帶體檢查次常式(步驟S16)係如圖31所示之流程圖般執行,判斷是否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FF(步驟S1601),若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FF時(步驟S1601的YES),進行檢測有無供給帶體(步驟S1602)。亦即,縫製開始當初係必須藉由作業人員的手工作業,在帶體Tm的前端部被抵碰於切刀301的狀態下安置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供給路徑。在該檢測有無供給帶體的處理中,利用被設在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帶體接縫感測器303,執行判定帶體Tm 是否被安置在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游部。
接著,若藉由檢測有無供給帶體而被判定為有帶體時(步驟S1602的YES),設為OK(步驟S1603)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1601中,若與帶體寬幅相對應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為ON而除此之外的架用帶體感測器47非為OFF時(步驟S1601的NO),設為NG(步驟S1604)而結束處理。
此外,在步驟S1602中,藉由檢測有無供給帶體而被判定為無帶體時(步驟S1602的NO),設為NG(步驟S1604)而結束處理。
在圖29中,接續帶體檢查(步驟S16),判斷帶體檢查是否為OK(步驟S17),若帶體檢查OK時(步驟S17的YES),進行AB感測器(主布料感測器17)的檢查(步驟S18)。
另一方面,若帶體檢查NG時(步驟S17的NO),在顯示裝置6顯示「無材料」而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其中,以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查出安置有材料(帶體)(步驟S18)時,在該顯示裝置6上的「無材料」的顯示即會消失。
在圖32所示之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流程圖中,判斷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之中是否僅有一個為ON(步驟S1801),若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為ON時(步驟S1801的YES),取得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的狀態(步驟S1802)。亦即,取得左、右的哪一個為ON?。
亦即,在步驟S1802中,如圖37所示,若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a為ON,則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左外側主布料LO 或右內側主布料RI,此外,若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b為ON,則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左內側主布料LI或右外側主布料RO。
接著,在步驟S1802的處理後,設為OK(步驟S1803)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1801中,若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非為ON時(步驟S1801的NO),設為NG(步驟S1804),在顯示裝置6顯示「等待安置工件」而結束處理。
其中,若材料(主布料)被安置,而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之中僅有一個被設為ON時,該顯示裝置6上的「等待安置工件」的顯示即會消失。
在圖29中,接續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判斷AB感測器檢查是否為OK(步驟S19),若AB感測器檢查OK(步驟S19的YES),即進行IO感測器(主布料感測器18)的位置運算(步驟S20),若AB感測器檢查NG(步驟S19的NO),則再次返回至步驟S7的處理。
在圖33所示之IO感測器位置運算(步驟S20)的流程圖中,由鞋子尺寸/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17a、17b)的狀態,取得供朝向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的任一者的檢查位置移動之用的模式No、或座標(取得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的任一者的位置資訊)(步驟S2001)而結束處理。
亦即,若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a為ON,選擇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8a作為IO感測器,並且取得該檢查位置,若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b為ON,選擇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 18b作為IO感測器,並且取得該檢查位置。如圖3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將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18對稱配置,左右各個主布料感測器18的檢查位置係成為縱方向D的距離。
在圖29中,接續IO感測器位置運算(步驟S20),將上壓腳12下降(步驟S21),將基準銷16下降(步驟S22),將下板11及上壓腳12,連同夾在其間的主布料一起移動至左右的任一者主布料感測器18(18a、18b)的檢查位置(步驟S23),進行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的檢查(步驟S24)。
在圖34所示之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的流程圖中,判斷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是否均為ON(步驟S2401),若非均為ON(步驟S2401的NO),以AB感測器檢查(主布料感測器17的檢查)所取得之左右任一者主布料感測器18進行IO檢測(步驟S2402)。
亦即,在步驟S2402中,係在圖32的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步驟S1802中若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a為ON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左外側主布料LO或右內側主布料RI時,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8a為OFF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低(寬幅窄)的左外側主布料LO,此外,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a為ON,左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8a為ON,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高(寬幅寬)的右內側主布料RI。
此外,在步驟S2402中,係在圖32的AB感測器檢查(步驟S18)的步驟S1802中若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b為ON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左內側主布料LI或右外側主布料 RO時,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8b為OFF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低(寬幅窄)的右外側主布料RO,此外,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7b為ON,右方的主布料感測器18b為ON,而在輔助桌檯1安置有腳踝下的高度較高(寬幅寬)的左內側主布料LI。
接著,在步驟S2402的處理後,由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的狀態/鞋子尺寸/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的狀態,決定帶體長度,並且在複數縫製模式之中選擇最適縫製模式(步驟S2403),設為OK(步驟S2404)而結束處理。
其中,在步驟S2401中,若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8均為ON時(步驟S2401的YES),設為NG(步驟S2405),在顯示裝置6顯示「工件安置異常」而結束處理。
在圖29中,接續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判斷IO感測器檢查是否為OK(步驟S25),若IO感測器檢查OK(步驟S25的YES),即根據所被選擇的縫製模式來進行縫製(步驟S26)。
在圖35所示之縫製(步驟S26)的流程圖中,進行平常縫製至接下來的「帶體供給命令」或「縫製結束命令」為止(步驟S2601),判斷是否為帶體供給指令(步驟S2602),若為帶體供給指令時(步驟S2602的YES),檢查帶體接縫感測器(帶體接頭感測器)303(步驟S2603),判斷是否有帶體接縫(帶體接頭)TG(步驟S2604)。
其中,在步驟S2602中,若非為帶體供給指令(步驟S2602的NO),則結束處理。
在步驟S2604中,若無帶體接縫(帶體接頭)TG時(步驟S2604的NO),判斷是否為接縫旗標ON(步驟S2605),若非為接縫旗標ON(步驟S2605的NO),使切刀(cutter)301上升(步驟S2606),使後滾輪382下降(步驟S2607),以在圖34的IO感測器檢查(步驟S24)的步驟S2403中所決定的預定的帶體長度程度傳送帶體T(步驟S2608)。
接著,將切刀(cutter)301下降(步驟S2609),將帶體T切成預定長度,使前滾輪381下降(步驟S2610)。
接著,為了使主布料與線進行結節,僅在主布料縫製數針(例如3針以上)(步驟S2611)之後,以前滾輪381傳送帶體T,將帶體T抵碰於主布料與線的結節部分(步驟S2612)。所被傳送的帶體係被送至針下,為可與主布料縫著的位置。將該位置的帶體T設為帶體開始縫製預定位置。
如上所示,在縫製初期狀態下,使切刀(cutter)301下降,並且使前滾輪381下降,供作業人員供給預定長度的帶體T。
接著,為了使帶體與主布料進行結節,一面將帶體T朝向預定的縫製間距送出方向連續送出,一面以小幅度縫製間距(1mm前後,例如0.7mm~1.3mm)縫製數針(步驟S2613)。其中,縫製間距進給方向係當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直線狀的帶體時,由於沿著其長邊方向(X軸方向)形成針腳,因此形成在帶體供給裝置3的帶體進給方向(帶體供給路徑)亦即X軸方向。
之後,使後滾輪382下降(步驟S2615)之後繼續縫製。帶 體T係藉由主布料與線而相結合,主布料藉由進給(上壓腳12、下板11)進行移動,藉此針腳間距所需的量被拉出來進行。之後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1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2604中,若有帶體接縫TG時(步驟S2604的YES),將接縫旗標(接頭旗標)設為ON(步驟S2616),將至接縫為止的長度設為C(由帶體接縫感測器303至切刀301的長度為固定)(步驟S2617)。
接著,判斷是否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步驟S2618),若非為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步驟S2618的NO),在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顯示接縫錯誤(接頭錯誤)(步驟S2619),如圖26所示,將包含帶體接縫TG的帶體排出(步驟S2620)。
接著,如圖27所示,在帶體感測器305的狀態下檢測是否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步驟S2621),若帶體已被去除時(步驟S2621的YES),將顯示裝置6的顯示畫面所顯示的未圖示之接縫錯誤解除(步驟S2622),等待起動SW(開始開關)20的按下(步驟S2623)。之後,將接縫旗標設為OFF(步驟S2624),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6的處理。
其中,步驟S2621之所排出的帶體是否已被去除,係在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切換狀態下進行判別。如圖38(a)~(c)所示,在任何情形下均去除帶體時,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成為「OFF→ON」的狀態,藉由檢測該切換狀態,可判斷出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
此外,在步驟S2605中,若接縫旗標為ON(步驟 S2605的YES),即進至步驟S2618的處理。
此外,在步驟S2618中,若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C>帶體長度(所需帶體長度)(步驟S2618的YES),將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設為至帶體接縫TG為止的長度-帶體長度(步驟S2625),再次返回至步驟S2606的處理。
如上所示,帶體接縫TG的檢測係在帶體供給路徑的上游側,藉由帶體接縫感測器303來進行,與所需帶體長度相比較,不會浪費地供給帶體。
在圖29中,接續縫製(步驟S26),將上壓腳12上升(步驟S27),之後,將帶體供給裝置3移動至工件安置位置(步驟S28),進行縫製物回收等待處理(步驟S29)。
在圖36所示之縫製物回收等待(步驟S28)的流程圖中,由AB感測器的狀態,亦即左右的主布料感測器17的狀態,取得原為ON的主布料感測器17(步驟S2801),等待原為ON的主布料感測器17成為OFF(步驟S2802)而結束處理。
之後,再次返回至步驟S6的處理。
此外,在圖29中,在步驟S25中,若IO感測器檢查非為OK時(步驟S25的NO),係進至步驟S29。
如上所述,作為控制機構的控制箱5係使2個滾輪381、382進行旋轉驅動,使切刀301上下移動。
接著,控制機構5在帶體接縫感測器303檢測到帶體的接縫之後,將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以前述切刀301切斷,接著,以被配置在前述帶體之送出方向下游側的前滾輪381,將所切斷之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送 出至下游側。
此外,帶體本身係以皮革或布等不會反射光的材料所形成,作為供給帶體的供給路徑之經鍍敷處理的可動區塊33與帶體的接縫TG係以反射光的塑膠材或塗敷材等反射材所形成,接縫TG係貼著或縫著在帶體。帶體感測器305係以與供給路徑相對向的方式作配置,並且偵測反射材的反射型感測器。
接著,前述控制機構5係藉由帶體感測器的偵測訊號的變化,來檢測所切斷之包含帶體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已由供給路徑被去除。
亦即,若去除帶體,帶體感測器305的檢測係成為「OFF→ON」的狀態,藉由檢測其切換狀態,可判斷出所排出的帶體已被去除。此外,具備有僅使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在帶體的滾輪切換機構330,控制機構5係控制滾輪切換機構330而將帶體送至下游側。
以上,藉由實施形態的帶體送出裝置(帶體送出機構部)38及帶體縫著裝置,以1個馬達M1來驅動2個滾輪381、382,2個滾輪381、382之中僅使1個滾輪選擇性地壓接在帶體而使帶體T送出,因此帶體T的延展少即可。此外,由於未將2個滾輪381、382直接以皮帶相連結,因此可在2個滾輪381、382間配置切刀301,亦可輕易進行帶體T的排出。此外,裝載1個馬達M1即可,可使帶體送出裝置38小型化。
此外,壓桿302連同切刀301一起上下移動,壓桿302會 按壓帶體T,因此可防止帶體T在帶體供給裝置3進行進退動作時發生偏移。
此外,藉由實施形態的帶體送出裝置38及帶體縫著裝置,由於不需要用以排出帶體接縫部分的專用手段,因此在排出帶體接縫部分時,容易以手指抓取帶體接縫部分而排出。
此外,藉由設置帶體接縫感測器303及帶體感測器305,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在藉由2個滾輪381、382而被送出至帶體送出裝置38的前端側之後,可確實地判別是否作業人員以手指已去除所被切斷的帶體接縫部分。
(變形例)
其中,本發明並非侷限於上述實施形態。
在以上之實施形態中,係形成為以金帶體所相連的帶體接縫,但是帶體接縫亦可以銀帶體或其他反射帶體來相連。
此外,感測器的種類、配置及使用個數、帶體供給裝置的構成等為任意,此外關於具體的細部構造等,亦可適當變更,自不待言。
其中,本申請案係根據2011年10月4日申請的2件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1-220067號、特願2011-220074號),藉由引用而援用其全體。此外,在此所引用的所有參照係被全體取入。

Claims (8)

  1. 一種帶體送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2個滾輪,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於前述帶體來傳送前述帶體;1個馬達,作為使前述2個滾輪進行旋轉之驅動源;保持具,對前述2個滾輪的旋轉軸分別以可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持;動力傳達機構,隔著前述保持具而在前述2個滾輪的相反側,將前述1個馬達的驅動軸的旋轉動力傳達至前述2個滾輪的旋轉軸;滾輪切換機構,使前述保持具以前述2個滾輪之間為支點來進行擺動,僅使前述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前述帶體;及切刀,被配置在前述2個滾輪之間,用以切斷前述帶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其中更具備有:傳達腕,在一端側保持前述切刀,連同前述切刀一起上下移動;及壓桿,受前述傳達腕支持,連同前述切刀一起上下移動,可按壓帶體供給路徑上的前述帶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其中,前述動力傳達機構是由以下所構成:分別設在前述2個滾輪的旋轉軸與前述1個馬達的驅動軸的附齒帶輪;及被架設 在前述附齒帶輪的時序皮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其中更具備有對前述保持具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的第1支軸,前述滾輪切換機構具有:連結桿,一端側被連結在前述保持具;第2支軸,對前述連結桿以可旋動的方式支持;及汽缸單元,與前述連結桿的後端部連結。
  5. 一種帶體縫著裝置,是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桌檯,供安置前述主布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及縫紉機,根據縫製模式(pattern)而在前述主布料縫著前述帶體。
  6. 一種帶體送出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2個滾輪,於帶體的送出方向隔著間隔作配置,壓接於前述帶體來傳送前述帶體;帶體接縫感測器,相對前述2個滾輪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的上游側,用以檢測前述帶體的接縫;帶體感測器,相對前述2個滾輪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的下游側,用以檢測有無前述帶體;切刀,被配置在前述2個滾輪之間,用以切斷前述帶體;及控制機構,使前述2個滾輪進行旋轉驅動,使前述 切刀上下移動,前述控制機構在前述帶體接縫感測器檢測出前述接縫之後,使前述切刀切斷包含前述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使前述2個滾輪之中被配置在前述送出方向之下游側的前滾輪將已被切斷之包含前述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往前述下游側送出,供給前述帶體的供給路徑及前述接縫是以反射光的反射材所形成,前述帶體是以不會反射光的材料所形成,前述帶體感測器是被配置成與前述供給路徑相對向,並且偵測前述反射材的反射型感測器,前述控制機構是依前述帶體感測器的偵測訊號的變化,來檢測前述已被切斷之包含接縫的任意長度的帶體已由前述供給路徑被去除。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其中更具備有滾輪切換機構,僅使前述2個滾輪的其中一個選擇性地壓接於前述帶體,前述控制機構是控制前述滾輪切換機構,將前述帶體朝前述下游側傳送。
  8. 一種帶體縫著裝置,是在鞋子的主布料縫著帶體的帶體縫著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桌檯,供安置前述主布料;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或第7項之帶體送出裝置;及縫紉機,根據縫製模式而在前述主布料縫著前述帶 體。
TW101136705A 2011-10-04 2012-10-04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TWI626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20067A JP5982106B2 (ja) 2011-10-04 2011-10-04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JP2011220074A JP5982107B2 (ja) 2011-10-04 2011-10-04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5459A TW201335459A (zh) 2013-09-01
TWI626347B true TWI626347B (zh) 2018-06-11

Family

ID=480437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6705A TWI626347B (zh) 2011-10-04 2012-10-04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101956316B1 (zh)
CN (1) CN103842275B (zh)
TW (1) TWI626347B (zh)
WO (1) WO20130516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93872A (zh) * 2014-11-25 2015-04-08 南通四通林业机械制造安装有限公司 一种杠杆切纸装置
JP6913846B2 (ja) * 2016-07-25 2021-08-04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長尺帯状物縫い付け用ミシン
JP7081276B2 (ja) * 2018-03-30 2022-06-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布接着装置と布接着装置の布搬送機構
CN110318172B (zh) * 2019-08-12 2024-01-09 深圳超诚缝纫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送带装置、送带方法和缝纫设备
CN115182103B (zh) * 2022-07-28 2024-01-23 东莞市扬侨电子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式缝纫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923A (ja) * 1993-03-31 1994-10-04 New Oji Paper Co Ltd ウェブ走行制御装置
TW512834U (en) * 2001-11-30 2002-12-01 Shiue-Jung Liu Belt-like material fee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JP2005219405A (ja) * 2004-02-06 2005-08-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TWI268969B (en) * 2002-05-14 2006-12-21 Juki Kk Needle thread controller of sewing machine
JP2010023948A (ja) * 2008-07-16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TWI340188B (en) * 2006-03-22 2011-04-11 Groz Beckert Kg Needle holder for a sewing machine
JP2011121762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hinko Seisakusho Co Ltd ロール紙繰出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107Y1 (zh) * 1969-11-29 1975-01-13
JPS4736197U (zh) * 1971-05-08 1972-12-21
JPS53102742A (en) * 1977-02-18 1978-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heet feeder
JP2539741B2 (ja) 1993-05-08 1996-10-02 ハム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ル―プ縫付けミシンにおける長尺テ―プの継目検出及び継目排出機構
JPH06319884A (ja) * 1993-05-12 1994-11-22 Yamato Sewing Mach Seizo Kk ゴム付け用ミシン
US5410975A (en) * 1993-12-15 1995-05-02 Ykk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sewing fabric pieces to slide fastener chain
JP3599418B2 (ja) 1995-04-18 2004-12-08 株式会社常盤産業 帯状包装体の製造装置
IL130275A (en) * 1999-06-03 2004-08-31 R M D Robotics Ltd Tape feeder for a stitching machine
JP4526917B2 (ja) 2004-10-12 2010-08-18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中押え装置
JP4993172B2 (ja) * 2006-05-09 2012-08-08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帯状物縫着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212935B2 (ja) * 2008-02-22 2013-06-19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帯状物の縫着方法
JP2009247376A (ja) * 2008-04-01 2009-10-29 Juki Corp ベルトループの供給装置
JP5410204B2 (ja) * 2009-08-31 2014-02-0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貼付け方法および粘着テープ貼付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78923A (ja) * 1993-03-31 1994-10-04 New Oji Paper Co Ltd ウェブ走行制御装置
TW512834U (en) * 2001-11-30 2002-12-01 Shiue-Jung Liu Belt-like material feeding device for sewing machine
TWI268969B (en) * 2002-05-14 2006-12-21 Juki Kk Needle thread controller of sewing machine
JP2005219405A (ja) * 2004-02-06 2005-08-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TWI340188B (en) * 2006-03-22 2011-04-11 Groz Beckert Kg Needle holder for a sewing machine
JP2010023948A (ja) * 2008-07-16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1121762A (ja) * 2009-12-14 2011-06-23 Shinko Seisakusho Co Ltd ロール紙繰出し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2275B (zh) 2016-06-01
KR101956316B1 (ko) 2019-03-08
KR20140074987A (ko) 2014-06-18
TW201335459A (zh) 2013-09-01
WO2013051629A1 (ja) 2013-04-11
CN103842275A (zh) 2014-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6347B (zh) Belt delivery device and belt seaming device
TWI615521B (zh) 帶體縫著裝置
CN103842572B (zh) 布带缝制方法及装置、主布料设置方法及装置
US5803001A (en) Sewing machine having thread cutting device
JP5982106B2 (ja)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CN103603145B (zh) 布带缝制装置
US5784990A (en) Sewing machine having spindle drive motor and rotary hook drive motor
TW201341617A (zh) 帶體縫著方法及帶體縫著裝置
US5784989A (en) Sewing machine having thread cutting mechanism
JP2018051147A (ja) ミシンとミシンの制御方法
JP5982107B2 (ja) テープ送り出し装置、及びテープ縫い付け装置
CN205474322U (zh) 带供给装置及带缝合装置
CN107663718A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2017070503A (ja) ミシン
CN107881657A (zh) 缝纫机和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JPH04276288A (ja) 縫製装置
JPH0928958A (ja) ミシンの生地セッ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