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9564B -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 Google Patents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9564B
TWI619564B TW104120787A TW104120787A TWI619564B TW I619564 B TWI619564 B TW I619564B TW 104120787 A TW104120787 A TW 104120787A TW 104120787 A TW104120787 A TW 104120787A TW I619564 B TWI619564 B TW I6195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
die
wall portion
punch
cro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07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1921A (en
Inventor
宮城隆司
小川操
麻生敏光
田中康治
村上圭一
Original Assignee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19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19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95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95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2/00Shaping without cutting, by stamping, spinning, or deep-drawing
    • B21D22/20Deep-drawing
    • B21D22/26Deep-drawing for making peculiarly, e.g. irregularly, shap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24/00Special deep-drawing arrangements in, or in connection with,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53/00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1D53/88Making 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other parts for vehicles, e.g. cowlings, mudguard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而該製造方法是使用具有衝頭與衝模的壓製模具來製造壓製成形品的方法,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並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

Description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發明背景
眾所周知,汽車車體具有所謂的單殼式設計構造。即,汽車車體是藉由如下的車殼而構成:在許多成形板彼此重疊並接合的箱狀構造體中應力作用之部分或支持重量物的部分等重要部,接合有補強用之骨格構件。
圖11A~圖11D任一者均是顯示配置於車殼重要部之框架構件1~4的說明圖。如這些圖所示,框架構件1~4通常藉由對作為素材之毛胚使用衝頭與衝模來進行壓製成形,製造作為具有帽型横截面形狀之帽型構件。具體而言,框架構件1~4包含有頂板5(第1壁部)、形成於頂板5之兩緣之二條稜線6a、6b、分別與二條稜線6a、6b連接之二個縱壁7a、7b(第2壁部)、分別與二個縱壁7a、7b連接之二個曲線部8a、8b、及分別與二個曲線部8a、8b連接之二個凸緣9a、 9b(第3壁部)而構成。再者,圖11D是顯示框架透過凸緣9a、9b將封閉板P點焊於框架構件4的情形。
近年,作為兼具更加減低CO2排出量與提升衝撞安全性之車體輕量化的一環,框架構件1~4有進一步地高強度化與薄板化的傾向。故,框架構件1~4由具有例如590MPa以上、780MPa以上、視情況為980MPa以上之拉伸強度的素材鋼板構成。
圖12A~圖12C是顯示框架構件1~4之壓製成形後,脫模時所產生之縱壁7a、7b回彈之(本說明書中亦稱為「縱壁翹曲」)發生狀況的說明圖。具體而言,圖12A是顯示框架構件1~4之壓製成形之狀況的截面圖,圖12B是顯示壓製成形後之框架構件1~4之縱壁7a、7b之力矩分布的等值線圖,圖12C是顯示框架構件1~4之縱壁翹曲的截面圖。
如圖12A所示,在框架構件1~4之壓製成形中,成形於毛胚B之縱壁7a、7b的部分B1、B2會在壓製成形之過程中因衝頭10與衝模11而彎曲,並承受彎曲回復變形。故,如圖12B所示,伴隨著框架構件1~4之高強度化,在所成形之縱壁7a、7b,產生因毛胚B之板厚方向之應力差(外側面(表面)的應力與內側面(背面)之應力的應力差)而產生的力矩。詳而言之,在成形後之縱壁7a、7b之基端側之部分,壓縮應力會作用於外側面(表面),拉伸應力會作用於內側面(背面)。故,在縱壁7a、7b之基端側之部分,因縱壁7a、7b之外側面之應力與內側面之應力的差,而產生縱壁7a、7b之基端側之部分朝縱壁7a、7b之表面側成為凸狀(往框架 構件1~4之內側捲曲)而翹曲的力矩(以下稱為「內翹曲力矩」)。
另一方面,在成形後之縱壁7a、7b之前端側之部分,拉伸應力作用於外側面(表面),壓縮應力作用於內側面(背面)。故,在縱壁7a、7b之前端側之部分,因縱壁7a、7b之外側面之應力與內側面之應力的差,而產生縱壁7a、7b之前端側之部分朝縱壁7a、7b之背面側成為凸狀(朝框架構件1~4之外側捲曲)的力矩(以下稱為「外翹曲力矩」)。且,如圖12C所示,壓製成形後之脫模時,當除去衝頭10與衝模11之對框架構件1~4的加壓時,容易發生二個縱壁7a、7b因彈性之變形回復而偏離加壓時之形狀(製品形狀),回復到張開之形狀(二個凸緣9a、9b彼此分開之形狀)的縱壁翹曲。
相對於此,如圖13A~圖13C所示,為人所知有一技術,其可在縱壁7a、7b之一部分設置壓出凸緣12或段差13等,藉此抑制縱壁翹曲。又,例如日本專利第4984414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技術,其可在縱壁形成連續之凹凸形狀,來抑制回彈。
進而,日本專利出願公開2007-111725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揭示有一技術,其可藉由複數次壓製成形而使壓製成形品之回彈減低。例如,如圖14所示,揭示有一技術,其對施加了第1次壓製成形之壓製成形品(參照圖14之左側圖),使用寬度尺寸加大之衝頭並進行第2次之壓製成形(參照圖14之右側圖),藉此使壓製成形品之回彈減低。
發明概要
然而,上述圖13A~圖13C所示之習知技術及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技術並非可抑制或消除縱壁所產生之上述力矩本身者。特別是,並非是可抑制或消除縱壁之基端部所產生之內翹曲力矩者。又,圖13A~圖13C所示之習知技術必須在縱壁7a、7b形成壓出凸緣12或段差13,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技術必須使縱壁形成為凹凸狀。故,框架構件1~4中,在設計上無法允許形成壓出凸緣12或段差13或使縱壁形成為凹凸狀時,便會無法實施。
又,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亦非可抑制或消除在縱壁7a、7b產生之上述力矩本身者。特別是,並非可抑制或消除縱壁7a、7b之基端部所產生之內翹曲力矩者。從以上來看,這些技術中,對於抑制或消除在縱壁之基端部產生之內翹曲力矩的點,還有改善的餘地。
本發明是考量上述事實,有關於可獲得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與壓製模具,,其是在具有例如590MPa以上、780MPa以上,視情況為980MPa以上之高強度的壓製成形品中,可抑制第2壁部之基端部之壁翹曲的產生。
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使用具有衝頭與衝模的壓製模具來製造壓製成形品的方法,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之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 述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將前述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
根據解決上述課題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由該製造方向成形之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之端部朝第1壁部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即,壓製成形品之横截面形狀會呈現所謂帽型或Z字型(曲柄型)。然而,使用衝頭與衝模製造成為如上述之横截面形狀的壓製成形品時,在成形後之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第1壁部側之部分),壓縮應力作用於表面(外側面),拉伸應力作用於背面(內側面)。故,在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因縱壁之基端側之部分之板厚方向的應力差(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之表面(外側面)的應力與背面(內側面)的應力的差),產生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翹曲成朝第2壁部表面(外側面)側為凸狀(往壓製成形品內側捲曲)的力矩(以下將該力矩稱為「內翹曲力矩」)。
其中,在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被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故,壓製模具脫模前的壓製成形品中,利用上述內翹曲力矩使第2壁部表面側(壓製成形品外側)翹曲成凸狀的第2壁 部基端側的部分便會矯正成朝第2壁部背面側(壓製成形品內側)翹曲成凸狀之第1翹曲形狀。因此,可消除第2壁部所產生之上述內翹曲力矩。其結果,在壓製模具之脫模時,解除衝頭與衝模之加壓之際,可減低縱壁之基端側之部分之板厚方向上的應變差,抑制縱壁基端部之壁翹曲的產生。
又,本發明之壓製模具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該壓製模具具有彼此具有藉由朝彼此接近之方向相對移動來成形前述壓製成形品的衝頭與衝模,且,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1加壓部會形成於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而該第1加壓部將前述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
根據解決上述課題之壓製模具,在衝頭與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1加壓部形成於衝頭與衝模,而該第1加壓部是將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朝第2壁部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故,與上述相同地,在壓製模具脫模前的壓製成形品,利用上述內翹曲力矩使第2壁部表面側(壓製成形品外側)翹曲成凸狀的第2壁部基端側的部分便會矯正成朝第2壁部背面側(壓製成形品內側)翹曲成凸狀之第1翹曲形狀。因此,便可消除第2壁部所產生之上述內翹曲力矩。其結果,在壓製模具脫模時,解除 衝頭與衝模之加壓之際,可減低縱壁基端側之部分之板厚方向中的應變差,便可抑制縱壁基端部之壁翹曲的產生。
根據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可抑制縱壁之基端部之壁翹曲的產生。
1~4‧‧‧框架構件
5‧‧‧頂板頂板5(第1壁部)
6a、6b‧‧‧稜線
7a、7b‧‧‧縱壁(第2壁部)
8a、8b‧‧‧曲線部
9a、9b‧‧‧凸緣(第3壁部)
10‧‧‧衝頭
11‧‧‧衝模
12‧‧‧壓出凸緣
13‧‧‧段差
20‧‧‧壓製成形品
21‧‧‧頂板
22a、22b‧‧‧稜線
23a、23b‧‧‧縱壁
23a-1、23b-1‧‧‧第1翹曲形狀
23a-2、23b-2‧‧‧第2翹曲形狀
24a、24b‧‧‧曲線部
25a、25b‧‧‧凸緣
26‧‧‧壓製成形品
27~29‧‧‧測定位置
27A~29A‧‧‧測定位置
30A、30B‧‧‧壓製模具
31‧‧‧衝頭
31A‧‧‧衝頭之角部
31B‧‧‧衝頭側凹曲面部
31C‧‧‧衝頭側凸曲面部
32‧‧‧衝模
32A‧‧‧衝模之角部
32B‧‧‧衝模側凸曲面部
32C‧‧‧衝模側凹曲面部
33‧‧‧毛胚保持座
34‧‧‧衝模墊
A‧‧‧放大部分
B‧‧‧毛胚
B1、B2‧‧‧成形於毛胚之縱壁的部分
L‧‧‧基準線
L1‧‧‧接線
P‧‧‧封閉板
θ、θ1‧‧‧傾斜角度
圖1A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壓製模具之一例之構成的截面圖。
圖1B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壓製模具之其他例之構成的截面圖。
圖2是顯示已放大圖1A所示之壓製模具之衝頭側凹曲面部及衝模側凸曲面部之周邊的截面圖(圖1A之A部放大部)。
圖3是用以說明使用本實施形態之壓製模具而成形之壓製成形品之形狀的說明圖。
圖4A是顯示第1壓製成形結束後且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之縱壁翹曲產生狀況的說明圖。
圖4B是顯示視需要而進行之第2壓製成形結束後且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之縱壁翹曲之產生狀況的說明圖。
圖5A是顯示利用圖1A所示之壓製模具來成形毛胚之稍前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5B是顯示衝頭從圖5A所示之狀態朝衝模側相對移動之狀態的截面圖。
圖6A是顯示實施例1所製造之壓製成形品之形狀的說 明圖。
圖6B是顯示圖6A之壓製成形品之尺寸的說明圖。
圖7是將使用了拉伸強度980MPa級DP鋼作為毛胚時之各方案之比較例與實施例1之壓製成形品之各個縱壁翹曲曲率加以彙整顯示的圖表。
圖8是針對將3種水準之拉伸強度之毛胚作為素材的情況,將比較例與實施例1之壓製成形品之各個縱壁翹曲曲率加以彙整顯示的圖表。
圖9是將使用了拉伸強度980MPa級DP鋼作為毛胚時之各方案之比較例與實施例2之壓製成形品之各個縱壁翹曲曲率加以彙整顯示的圖表。
圖10是針對將3種水準之拉伸強度之毛胚作為素材的情況,將比較例與實施例2之壓製成形品之各個縱壁翹曲曲率加以彙整顯示的圖表。
圖11A是顯示配置於車殼之重要部之框架構件的說明圖。
圖11B是顯示配置於車殼之重要部之框架構件之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11C是顯示配置於車殼之重要部之框架構件之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11D是顯示配置於車殼之重要部之框架構件之其他例的說明圖。
圖12A是顯示圖11A~圖11D之框架構件之壓製成形之狀況的截面圖。
圖12B是顯示圖11A~圖11D之框架構件之縱壁之力矩分布的等值線圖。
圖12C是顯示圖11A~圖11D之框架構件之縱壁翹曲的截面圖。
圖13A是用以說明習知技術之說明圖。
圖13B是用以說明習知技術之說明圖。
圖13C是用以說明習知技術之說明圖。
圖14是顯示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的說明圖。
以下,首先針對利用本實施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而成形之壓製成形品26來說明,接著針對用以成形壓製成形品26之壓製模具來說明。又,壓製成形品26是當作後述之壓製模具已脫模之狀態的成形品。
(針對壓製成形品26)
如圖3所示,壓製成形品26形成為具有所謂帽型横截面形狀之形態。即,壓製成形品26是包含以下元件來構成:作為以壓製成形品26之寬度方向(圖3之箭頭W方向)為長邊方向之「第1壁部」的頂板21;分別連接於該頂板21之長邊方向兩端部之一對稜線22a、22b;分別連接於該等一對稜線22a、22b並且從該各稜線22a、22b朝頂板21之板厚方向一側(背面側)延伸且作為「第2壁部」的一對縱壁23a、23b;分別連接於該等一對縱壁23a、23b之前端部(下端部)之一對曲線部24a、24b;及分別連接於該等一對曲線部24a、24b並且分別從曲線部24a、24b頂板21之長邊方向兩側(縱壁23a、 23b表面側)延伸且作為「第3壁部」之一對凸緣25a、25b。而,以下說明中,將壓製成形品26之表面側稱為壓製成形品26之外側,並將壓製成形品26之背面側稱為壓製成形品26之內側。
又,一對稜線22a、22b會彎曲成朝壓製成形品26之外側成為凸狀之略圓弧狀。即,二個稜線22a、22b構造成為朝壓製成形品26之外側成為凸狀之角部。進而,一對曲線部24a、24b會彎曲成朝壓製成形品26之內側成為凸狀之略圓弧狀。又,在壓製成形品26之横截面視點下,縱壁23a、23b會隨著朝向前端側而朝頂板21之長邊方向兩側(外側)傾斜。換言之,二個縱壁23a、23b會隨著朝向前端側而朝彼此分開之方向來傾斜。藉此,壓製成形品26中,縱壁23a、23b之前端部形成為朝頂板21之長邊方向外側張開,且頂板21與縱壁23a、23b所成之角度設定成鈍角。
再者,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26並不限定於上述形態。例如,壓製成形品26亦同樣適用於具有横截面形狀(具體而言為Z字型(曲柄型))之形態。即,在此種情況下,壓製成形品26包含以下元件來構成:頂板21、連接於該頂板21之長邊方向一側之端部的一個稜線22a、連接於該稜線22a並且從稜線22a朝頂板21之板厚方向一側延伸的一個縱壁23a、連接於該縱壁23a之一個曲線部24a、及連接於該曲線部24a並且從曲線部24a朝頂板21之長邊方向一側延伸之一個凸緣25a。
又,具有上述帽型横截面形狀之壓製成形品26 中,相對於壓製成形品26之寬度方向中央線呈現左右對稱的形狀,但壓製成形品26亦可呈現左右非對稱的形狀。進而,具有上述帽型横截面形狀之壓製成形品26中,其中一例是將頂板21與縱壁23a、23b構成之角度設定為鈍角,但在後述之壓製成形品中利用例如凸輪彎曲工法來做出壓製成形品26時,亦可將頂板21與縱壁23a、23b構成之角度設定為略直角或銳角。
又,本揭示之壓製成形品26是利用後述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對已用冷鍛或溫鍛施行下料或剩餘加工之毛胚,施行壓製成形(第1壓製成形)而獲得。進而,本揭示之壓製成形品26亦可在進行上述之第1壓製成形之後,視需要進行再鍛(第2壓製成形),藉此來獲得。
又,作為壓製成形品26之成形素材之毛胚或壓製成形品26之拉伸強度為590MPa以上,宜為780MPa以上,更宜為980MPa以上。拉伸強度小於590MPa時,難以產生本發明之課題即縱壁翹曲,這是因為拉伸強度愈高則縱壁翹曲愈容易產生之故。從上述觀點來看,不需要規定毛胚或壓製成形品26之拉伸強度之上限,但從壓製負重之實用性的上限來看宜為2000MPa以下。
再者,以下說明中,為了方便,對後述之壓製模具之脫模前之狀態之壓製成形品賦予標號20,以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與脫模後之狀態來區別壓製成形品。
(針對壓製模具)
圖1A圖示了在後述之第1壓製成形中,藉由對毛胚施加 引伸成形來製造壓製成形品26時之壓製模具30A。又,圖1B圖示了在後述之第1壓製成形中,藉由對毛胚施行彎曲成形來製造壓製成形品26時之壓製模具30B。再者,圖1A與圖1B中,壓製成形品20之寬度方向與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為一致。
如圖1A所示,對毛胚施加引伸成形時之第1壓製成形中,壓製模具30A包含有衝頭31、衝模32、及一對毛胚保持座33來構成。具體而言,衝模32構成壓製模具30A之上部,並在横截面視點下,形成為朝下方側開放之凹狀。又,衝頭31配置於衝模32之凹部之下方側,並且形成為朝上方側突出之凸狀。且,衝頭31構造成相對於衝模32可朝上方側相對移動。又,一對毛胚保持座33配置於衝頭31之寬度方向兩側,並利用一對毛胚保持座33與衝模32構造成挾持毛胚中成形為凸緣25a、25b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圖1B所示,對毛胚施加彎曲成形時之第1壓製成形中,壓製模具30B包含有衝頭31、一對衝模32、及衝模墊34而構成。具體而言,一對衝模32構成壓製模具30B之上部,整體形成為朝下方側開放之凹狀。又,衝頭31配置於衝模32之下方側,並且形成為朝上方側突出之凸狀。且,衝模32構造成相對於衝頭31可朝下方側相對移動。又,衝模墊34配置於一對衝模32之間,並構造成藉由毛胚保持座33與衝頭31挾持毛胚中形成於頂板21之部分。
進而,如圖1A與圖1B所示,衝頭31具有分別與 壓製成形品20之頂板21、稜線22a、22b及縱壁23a、23b之一部分相同的外面形狀。又,衝模32具有分別與壓製成形品20之頂板21、稜線22a、22b及縱壁23a、23b之一部分之外面形狀相同的內面形狀。
又,壓製成形品26中,頂板21與縱壁23a、23b構成之角度設定為鈍角,故,如圖5A所示,衝模32之角部32A相對於衝頭31之角部31A,與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外側有間隔地來配置。且,將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之衝頭31之角部31A(在横截面視點下成形頂板21之成形面與成形縱壁23a、23b之成形面的交點)與衝模32之角部32A(在横截面視點下成形縱壁23a、23b之成形面與成形凸緣25a、25b之成形面的交點)的距離當作距離X。
在此,本發明之壓製模具30A(30B)中,衝頭31與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的部分形成有凹凸狀之加壓部。藉此,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來成形壓製成形品20且將壓製模具30A(30B)脫模之後,在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便會減低縱壁23a、23b之板厚方向之應變差。以下,具體地來說明。
衝頭31中之成形縱壁23a、23b基端側之部分(頂板21與稜線22a、22b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作為「第1加壓部」之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該衝頭側凹曲面部31B形成為朝衝頭31之寬度方向內側(壓製成形品20之內側)成為凸狀之凹曲面狀。
又,衝頭31中之成形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 分(曲線部24a、24b與凸緣25a、25b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作為「第2加壓部」之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該衝頭側凸曲面部31C形成為朝衝頭31之寬度方向外側(壓製成形品20之外側)成為凸狀之凸曲面狀。
另一方面,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基端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作為「第1加壓部」之衝模側凸曲面部32B。該衝模側凸曲面部32B形成為朝衝模32之寬度方向內側(壓製成形品20內側)成為凸狀之凸曲面狀。藉此,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成形縱壁23a、23b時,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會被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與衝模側凸曲面部32B加壓挾持(參照圖1A)。
又,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前端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作為「第2加壓部」之衝模側凹曲面部32C。該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形成為朝衝模32之寬度方向外側(壓製成形品20外側)成為凸狀之凹曲面狀。藉此,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成形縱壁23a、23b時,縱壁23a、23b前端側之部分會被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與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加壓挾持(參照圖1A)。
因此,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衝頭31與衝模32之壓製成形結束後且壓製模具30A(30B)脫模前的壓製成形品20中,一對縱壁23a、23b之基端側部分會被衝頭31與衝模32加壓挾持成朝壓製成形品26之內側(縱壁23a、23b背面側)為凸狀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進而,壓製成形品20中,一對縱壁23a、23b前端側之部分被衝頭31與衝模32 加壓挾持成朝壓製成形品26外側(縱壁23a、23b表面側)為凸狀之第2翹曲形狀23a-2、23b-2。即,該狀態下之壓製成形品20中,二個縱壁23a、23b被衝頭31與衝模32加壓挾持成為S字狀横截面形狀。藉此,具體而言於後再述,但會構造成含括縱壁23a、23b之延伸方向的全體,來矯正縱壁23a、23b之翹曲。再者,亦可根據例如壓製成形品之規格等,使本發明之壓製模具30A(30B)為不設置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與衝模側凹曲面部32C的構成。即,亦可使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與衝模側凹曲面部32C成形為平面狀。
又,壓製成形品20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及第2翹曲形狀23a-2、23b-2形成為具有一定曲率之形狀。具體而言,以使第1翹曲形狀23a-1、23b-1及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之曲率半徑任一者均在10mm~800mm以下的型態形成有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衝模側凸曲面部32B、衝模側凹曲面部32C。當該曲率半徑小於10mm時,在成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產生撓曲殘留,在毛胚之拉伸強度為590MPa以上之情形下會有撓曲龜裂產生之虞。另一方面,當曲率半徑超過800mm時,會有對於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之板厚方向的應變差,矯正效果變少,無法減少縱壁23a、23b之回彈(壁翹曲)的可能性。而,第1翹曲形狀23a-1、23b-1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亦可為具有楕圓弧形、複數個曲率的形狀等。
進而,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之截面周長的合計設定成壓製 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當該合計小於縱壁23a、23b之截面周長的50%時,會有對於縱壁23a、23b之板厚方向之應變差,矯正效果變少,無法減少縱壁23a、23b之回彈(壁翹曲)的可能性。
又,如圖1A與圖1B所示,亦可將衝頭31與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的部分構成為第1翹曲形狀23a-1、23b-1、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是連續地形成,亦可將衝頭31與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的部分構成為在兩者之間有例如直線狀部或曲線狀部等介於其中。
進而,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是設定為在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之衝頭31的角部31A與衝模32的角部32A之間的距離X以上,且為縱壁23a、23b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即,成形縱壁23a、23b時,毛胚以被衝頭31之角部31A推壓之部分為起點而彎曲,形成縱壁23a、23b,故,宜使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為距離X以上。又,成形縱壁23a、23b時,毛胚會拉進成形縱壁23a、23b之部分。故,考量拉進之毛胚,將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設定成縱壁23a、23b之1/2以下的長度。
又,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配置如以下來設定。即,如圖2所示,首先,將通過第1翹曲形狀23b-1(23a-1)之上端(與稜線22b(22a)之交點)且沿著壓製成形品26之上下方向(頂板21之板厚方向)的線當作基準線L。且,當將通過第1翹曲形狀23b-1(23a-1)之上端且與第1翹曲形狀 23b-1(23a-1)相接的接線當作接線L1時,接線L1隨著朝向縱壁23b(23a)之前端側往壓製成形品20之寬度方向外側傾斜。換言之,將接線L1相對於基準線L的傾斜角度作為θ1時,傾斜角度設定成θ1不成為負值。亦即是,傾斜角度θ為負值時,接線L1隨著朝向縱壁23b(23a)之前端側朝壓製成形品20之寬度方向內側傾斜。故,此時,當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成形壓製成形品20時,衝頭側凹曲面部31B會成為與衝模側凸曲面部32B之一部分在上下方向與第1翹曲形狀23b-1(23a-1)重疊(交疊)的狀態。藉此,當將衝頭31與衝模32朝上下方向脫模時,第1翹曲形狀23b-1(23a-1)被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與衝模側凸曲面部32B碰凹,而有傷及壓製成形品26的可能性。因此,為了防止傷及壓製成形品26,設定成傾斜角度θ1不會成為負值。
又,縱壁23a、23b形成為S字狀横截面形狀之前之毛胚的縱壁形成預定部在横截面下並不需為直線狀,例如亦可在形成為S字狀横截面形狀之前,形成凹形狀或彎曲形狀等。
接著,針對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來說明,並且針對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的作用及效果來說明。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具有第1壓製成形。該第1壓製成形中,如圖1A所示,使用衝頭31、衝模32及毛胚保持座33對毛胚進行引伸成形之壓製成形,或如圖1B所示,使用衝頭31、衝模32及衝模墊34對毛胚進行彎曲成形 之壓製成形,藉此製造壓製成形品26。而,第1壓製成形亦可利用其他工法。例如,可舉例有使用衝頭、衝模與模墊及毛胚保持座來進行之模墊引伸工法、或使用衝頭與衝模來進行之沖壓工法,進而使用衝頭、衝模及衝模墊來進行之凸輪彎曲工法等。
且,以圖1A所示之對毛胚施加引伸成形之第1壓製成形為例時,第1壓製成形中,將毛胚之長邊方向兩端部利用一對毛胚保持座33與衝模32挾持。且,如圖5A所示,使衝頭31朝上方側移動並朝衝模32接近。進而,如圖5B所示,從該狀態使衝頭31更加朝上方側移動並使之插入到衝模32之凹部內。故,毛胚被衝頭31之角部31A彎曲,並且被衝模32之角部32A彎曲。此時,衝頭31之角部31A與衝模32之角部32A在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是分開的,故,形成於毛胚之縱壁23a、23b基端側的部分會彎曲而朝衝頭31之角部31A之直徑方向外側成為凸狀,且形成於毛胚之縱壁23a、23b前端側之部分會彎曲而朝衝模32之角部32A之直徑方向外側成為凸狀。
且,使衝頭31更加朝上方側移動,並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加壓挾持毛胚,藉此成形壓製成形品20(參照圖1A)。藉此,利用衝頭31之角部31A(參照圖5B)與衝模32之角部32A(參照圖5B)而彎曲之毛胚會往回彎曲而形成縱壁23a、23b。如此,成形縱壁23a、23b時,利用衝頭31與衝模32,毛胚彎曲、並且往回彎曲變形,而在縱壁23a、23b產生縱壁23a、23b之板厚方向之應力差(縱壁23a、23b之表 面(外側面)之應力與背面(內側面)之應力的差)造成的力矩。
具體而言,在成形後之縱壁23a、23b之基端側的部分,壓縮應力作用於表面(外側面),且拉伸應力作用於背面(內側面)。故,在縱壁23a、23b之基端側的部分,因縱壁23a、23b之表面(外側面)之應力與背面(內側面)之應力的差,而產生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會翹曲而朝壓製成形品20之內側捲曲(換言之,朝縱壁23a、23b表面側翹曲成凸狀)之力矩(內翹曲力矩)便會產生(參照圖3之虛線所示之縱壁23a、23b之基端側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成形後之縱壁23a、23b之前端側的部分,拉伸應力作用於表面(外側面),壓縮應力作用於背面(內側面)。故,在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因縱壁23a、23b之表面(外側面)之應力與背面(內側面)之應力的差,而產生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會翹曲而朝壓製成形品20之外側捲曲(換言之,朝縱壁23a、23b背面側翹曲成凸狀)之力矩(外翹曲力矩)(參照圖3之虛線所示之縱壁23a、23b前端側的部分)。
在此,在衝頭31中之成形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頂板21與稜線22a、22b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衝頭側凹曲面部31B,並在衝頭31中之成形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曲線部24a、24b與凸緣25a、25b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衝頭側凸曲面部31C。又,在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衝模側凸曲面 部32B,並在衝模32中之成形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的部分,形成有衝模側凹曲面部32C。
因此,如圖1A與圖1B所示,在第1壓製成形結束後且壓製模具30A之脫模前之狀態下,一對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會被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與衝模側凸曲面部32B加壓挾持成朝縱壁23a、23b背面側為凸狀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另一方面,一對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被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與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加壓挾持成朝縱壁23a、23b表面側為凸狀之第2翹曲形狀23a-2、23b-2。即,在脫模前之壓製成形品20中,一對縱壁23a、23b被衝頭31與衝模32加壓挾持成為S字狀横截面形狀。
藉此,在壓製模具30A脫模前之壓製成形品20中,因上述內翹曲力矩而朝縱壁23a、23b之表面側(壓製成形品20之外側)翹曲為凸狀之縱壁23a、23b之基端側的部分,會矯正成朝縱壁23a、23b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23a-1、23b-1。又,在壓製成形品20中,因上述外翹曲力矩而朝縱壁23a、23b之背面側(壓製成形品20之內側)翹曲為凸狀之縱壁23a、23b之前端側的部分會矯正成朝縱壁23a、23b之表面側翹曲為凸狀之第2翹曲形狀23a-2、23b-2。因此,在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產生之內翹曲力矩會消失,並且在縱壁23a、23b之前端側之部分產生之外翹曲力矩會消失。其結果,如圖4A所示,在壓製模具30A脫模時,對壓製成形品20解除衝頭31與衝模32之加壓時,會減低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與前端側之部分之板厚方向的應 變差,便可抑制縱壁23a、23b(圖4A中,只圖示了縱壁23b)之壁翹曲的產生。
且,圖4A所示之壓製成形品26之形狀滿足製品形狀時,只要使壓製成形品26以該狀態作為最終製品即可。但,壓製成形品26中,必須更進一步壓入稜線22a、22b時,亦可接在第1壓製成形,將壓製成形品26重整而成形作為最終製品的壓製成形品。即,在第1壓製成形之後,使用重整用衝頭與重整用衝模來進行第2壓製成形,並利用重整更進一步壓入稜線22a、22b,藉此只要作成具有圖4B所示之期望之截面形狀的最終製品(圖4B中,只圖示縱壁23b)即可。再者,在重整壓製成形品26之重整用衝頭與重整用衝模中,成形縱壁23a、23b之面會形成為平面狀(在横截面視點下為直線狀)。
如此,根據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具有例如在590MPa以上、780MPa以上,視情況為980MPa以上之高拉伸強度之壓製成形品26中,不會在縱壁23a、23b形成壓出凸緣或段差,而可實質地消除縱壁23a、23b之回彈(縱壁翹曲),並且製造壓製成形品26。
又,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衝頭側凸曲面部31C、衝模側凸曲面部32B、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形成為壓製成形品20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之曲率半徑任一者均為10mm~800mm以下。藉此,便可良好地減少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全體的壁翹曲。
進而,壓製成形品20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之截面周長的合計設定成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藉此,便可有效果地減少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全體的壁翹曲。
又,壓製成形品20之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截面周長設定成在壓製模具30A(30B)之寬度方向之衝頭31之角部31A與衝模32之角部32A之間的距離X以上,並為縱壁23a、23b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藉此,對應於第1壓製成形之彎曲成形或引伸成形等,可減少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的壁翹曲。
(實施例1)
實施例1中,是以製造具有帽型之横截面形狀之壓製成形品26的情況為例。具體而言,使用圖1A所示之壓製模具30A,對3種水準之鋼製且矩形之毛胚(長度250mm、寬度27mm、板厚:1.2mm、材質:拉伸強度1180MPa級DP鋼(A鋼)、拉伸強度980級DP鋼(B鋼)、拉伸強度590級DP鋼(C鋼))進行第1壓製成形,製造壓製成形品26。且,圖6A中,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26以用立體圖來顯示,圖6B顯示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26的尺寸。
且,將壓製模具30A脫模前之壓製成形品20之縱壁23a、23b之角度(縱壁角度,詳言之是縱壁23a、23b對於基準線L之角度)、與第1翹曲形狀23a-1、23b-1及第2翹曲形狀23a-2、23b-2之各個曲率半徑,如表1之表所示進行各種 變更,製造許多壓製成形品26(表1之表所示之實施例1-(1)~實施例1-(9))。
且,如圖6A與圖6B所示,測定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b中通過上部、中央部及下部的3處測定位置27~29的曲率半徑,並將縱壁23b之回彈(縱壁23a、23b之壁翹曲)與比較例一起評價。再者,比較例中,在壓製模具30A之衝頭31未設置衝頭側凹曲面部31B與衝頭側凸曲面部31C,在壓製模具30A之衝模32未設置衝模側凸曲面部32B與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即,在壓製模具30A脫模前之比較例的壓製成形品中,縱壁23a、23b會形成第1翹曲形狀23a-1、23b-1與第2翹曲形狀23a-2、23b-2,而是形成為略直線狀。
圖7是針對使用了拉伸強度980MPa級DP鋼(B鋼)作為毛胚之各案例,將令比較例3中所測定之曲率半徑為1時之比較例1~3與實施例1-(1)~1-(9)中分別測定之曲率半徑以相對值顯示的圖表。
又,圖8是針對將上述3種水準之拉伸強度之毛胚(A~C鋼)當作素材的情形下,將令A鋼所構成之比較例3中所測定之曲率半徑為1時,比較例2、3及實施例1-(3)、1-(5)之各個測定的曲率半徑以相對值顯示的圖表。
且,如圖7之圖表所示,可得知實施例1-(1)~1-(9)之壓製成形品26之曲率會比比較例1~3之壓製成形品之曲率的略1/5更小。即,可得知在實施例1-(1)~1-(9)之壓製成形品26中,相較於比較例1~3,已大幅抑制並實質地消除縱 壁23a、23b之壁翹曲。
又,如圖8之圖表所示,可知在實施例1-(3)、1-(5)之壓製成形品26中,雖然因毛胚之拉伸強度而有若干之差異,但曲率相較於比較例2及3之壓製成形品之曲率大幅地變小。即,在實施例1-(3)、1-(5)之壓製成形品26中,相較於比較例2及3,已大幅抑制並實質地消除縱壁23a、23b之壁翹曲。
由以上知,根據使用了壓製模具30A、30B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可減少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的壁翹曲。
(實施例2)
實施例2中,與實施例1相同地,使用圖1A所示之壓製模具30A,對3種水準之鋼製且矩形之毛胚進行第1壓製成形,製造壓製成形品26。但,實施例2中,在壓製模具30A,未設置衝頭31之衝頭側凸曲面部31C,且未設置衝模32之衝模側凹曲面部32C。即,脫模前之壓製成形品20中,只有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會加壓成第1翹曲形狀23a-1、23b-1,而縱壁23a、23b前端側之部分在横截面視點下會加壓成略直線狀。再者,實施例2中所使用之毛胚是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毛胚,且實施例2之壓製成形品26具有與實施例1相同的尺寸。
且,與實施例1相同地,將脫模前之壓製成形品20之縱壁23a、23b的角度(縱壁角度)、與第1翹曲形狀23a-1、23b-1之曲率半徑,如表1之表所示進行各種變更,製造出 許多壓製成形品26(表1之表所示之實施例2-(1)~2-(4))。
且,實施例2中,測定脫模後之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b中通過基端側之部分(與壓製成形品20之第1翹曲形狀23b-1對應之部分)的上部、中央部及下部3處的測定位置27A~29A(參照圖3)的曲率半徑,藉此將縱壁23b之基端側之部分的壁翹曲與上述比較例一起評價。
且,圖9是針對使用了拉伸強度980MPa級DP鋼(B鋼)作為毛胚之各例,顯示令比較例3之測定位置27A~29A之曲率半徑為1時,比較例1~3及實施例2-(1)~2-(4)之各個測定位置27A~29A之曲率半徑的相對值的圖表。
又,圖10是針對將上述3種水準之拉伸強度之毛胚(A~C鋼)作為素材之情形下,顯示令A鋼所構成之比較例3之測定位置27A~29A之曲率半徑為1時,比較例2、3及實施例2-(2)、2-(3)之各個測定位置27~29之曲率半徑的相對值的圖表。
如圖9之圖表所示,可知實施例2中,相較於比較例1~3,實施例2-(1)~2-(4)之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的壁翹曲已抑制並實質地消除。特別是,可得知與比較例1~3相比,已大幅抑制實施例2-(4)之壓製成形品26之壁翹曲。
又,如圖10之圖表所示,可知在各毛胚之拉伸強度中,實施例2-(2)、2-(3)之壓製成形品26之縱壁23a、23b的曲率相較於比較例2及3之壓製成形品的曲率變得較小。即,可知在實施例2-(2)、2-(3)之壓製成形品26中,相較於 比較例2及3,已抑制並實質地消除縱壁23a、23b之壁翹曲。
由以上可知,即使在只有將壓製成形品20之縱壁23a、23b之基端側之部分使用壓製模具30A(30B)來加壓挾持成第1翹曲形狀23a-1、23b-1時,亦可減少壓製成形品26之基端部之縱壁23a、23b的壁翹曲。
又,因參照2014年6月26日所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第2014-131901號的揭示而將其全體納入本說明書。
(附記)
第1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使用具有衝頭與衝模的壓製模具來製造壓製成形品的方法,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
又,第2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在第1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宜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2壁部前端側之部分,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2翹曲形狀。
又,第3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在第2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宜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使前述第1翹曲形狀及前述第2 翹曲形狀的曲率半徑為10mm~800mm。
又,第4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在第2或第3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宜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使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與前述第2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的合計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
又,第5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在第2~第4態樣之任1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宜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設定成前述壓製模具之寬度方向之前述衝頭的角部與前述衝模的角部之間的距離以上,並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
又,第6態樣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在第1~第5態樣之任1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中,前述壓製成形品的拉伸強度宜為590Mpa以上。
第1態樣之壓製模具宜是用以製造壓製成形品,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該壓製模具具有藉由朝彼此接近之方向相對移動來成形前述壓製成形品的衝頭與衝模,且,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1加壓部形成於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而該第1加壓部是將前述第2壁部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 為凸狀的第1翹曲形狀。
又,第2態樣之壓製模具是在第1態樣之壓製模具中,宜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2加壓部形成於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而該第2加壓部是將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翹曲為凸狀的第2翹曲形狀。
又,第3態樣之壓製模具是在第2態樣之壓製模具中,宜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1加壓部與前述第2加壓部形成為前述第1翹曲形狀與前述第2翹曲形狀之曲率半徑為10mm~800mm。
又,第4態樣之壓製模具是在第2或第3態樣之壓製模具中,宜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1加壓部與前述第2加壓部之截面周長設定如下: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與前述第2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的合計為前述縱壁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
又,第5態樣之壓製模具在第2~第4態樣中任1壓製模具中,宜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1加壓部的長度設定為: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為前述壓製模具寬度方向之前述衝頭之角部與前述衝模之角部之間的距離以上,並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
又,本發明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是對毛胚使用第1衝頭與第1衝模,並進行在完成成形品之後脫模的第1壓製成形,而該成形品具有頂板、連接於該頂板之稜線、 連接於該稜線之縱壁、連接於該縱壁之曲線部、及連接於該曲線部之凸緣所構成的横截面形狀,且,該成形品具有S字狀横截面形狀,而該S字狀横截面形狀具有前述縱壁形成於前述稜線之側並朝向前述横截面形狀內部之曲線所構成的凸形狀部、與前述縱壁形成於前述曲線部之側並朝向前述横截面形狀外部之曲線所構成的凸形狀部。
又,本發明之壓製模具是一種具有第1衝頭與第1衝模之壓製成形品的製造裝置,而該第1衝頭與第1衝模是進行將毛胚加以成形為成形品的第1壓製成形,而該成形品具有由頂板、連接於該頂板之稜線、連接於該稜線之縱壁、連接於該縱壁之曲線部、及連接於該曲線部之凸緣所構成的横截面形狀,且,該成形品具有S字狀横截面形狀,而該S字狀横截面形狀具有:前述縱壁形成於前述稜線之側並朝向前述横截面形狀內部之曲線所構成的凸形狀部、與前述縱壁形成於前述曲線部之側並朝向前述横截面形狀外部之曲線所構成之凸形狀部,又,前述第1衝頭具有與前述頂板、前述稜線、及前述縱壁之一部分之各個內面形狀相同的外面形狀,並且前述第1衝模具有與前述頂板、前述稜線及前述縱壁之一部分之各個外面形狀相同的內面形狀,以及朝向前述內部之曲線所構成之凸形狀、及朝向前述外部之曲線構成之凸形狀,各個曲率半徑均為10~800mm。

Claims (8)

  1. 一種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是使用具有衝頭與衝模的壓製模具來製造拉伸強度為590Mpa以上之壓製成形品的方法,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之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將前述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且曲率半徑為10mm~800mm的第1翹曲形狀。
  2. 如請求項1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利用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將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翹曲為凸狀且曲率半徑為10mm~800mm的第2翹曲形狀。
  3. 如請求項2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與前述第2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的合計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
  4. 如請求項2之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壓製模具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將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設定成前述壓製模具之寬度方向之前述 衝頭的角部與前述衝模的角部之間的距離以上,並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
  5. 一種壓製模具,其是用以製造壓製成形品,而該壓製成形品具有第1壁部、從前述第1壁部之長邊方向至少一側的端部朝前述第1壁部之背面側延伸的第2壁部、及從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部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延伸的第3壁部,又,該壓製模具具有藉由朝彼此接近之方向相對移動來成形前述壓製成形品的衝頭與衝模,且,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1加壓部形成於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而該第1加壓部是將前述第2壁部之基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背面側翹曲為凸狀且曲率半徑為10mm~800mm的第1翹曲形狀。
  6. 如請求項5之壓製模具,其中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第2加壓部形成於前述衝頭及前述衝模,而該第2加壓部是將前述第2壁部之前端側之部分加壓挾持成朝前述第2壁部之表面側翹曲為凸狀且曲率半徑為10mm~800mm的第2翹曲形狀。
  7. 如請求項6之壓製模具,其中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1加壓部與前述第2加壓部之截面周長設定如下: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與前述第2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的合計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50%以上。
  8. 如請求項6之壓製模具,其中在前述衝頭與前述衝模脫模前之狀態的横截面視點下,前述第1加壓部的長度設定為:前述第1翹曲形狀之截面周長為前述壓製模具寬度方向之前述衝頭之角部與前述衝模之角部之間的距離以上,並為前述第2壁部之截面周長的1/2以下。
TW104120787A 2014-06-26 2015-06-26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TWI6195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1902 2014-06-26
JP2014-131902 2014-06-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1921A TW201611921A (en) 2016-04-01
TWI619564B true TWI619564B (zh) 2018-04-01

Family

ID=549383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0787A TWI619564B (zh) 2014-06-26 2015-06-26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0092B2 (zh)
EP (1) EP3162456A4 (zh)
JP (1) JP6458802B2 (zh)
KR (1) KR102007557B1 (zh)
CN (1) CN106413935B (zh)
BR (1) BR112016030404A8 (zh)
CA (1) CA2953313C (zh)
MX (1) MX2016017226A (zh)
RU (1) RU2668171C2 (zh)
TW (1) TWI619564B (zh)
WO (1) WO20151992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4699B2 (ja) * 2015-04-22 2017-03-15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プレス成形品及びプレス装置
CN106140924A (zh) * 2016-08-30 2016-11-23 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强度厚钢板的引伸方法
KR102555350B1 (ko) * 2017-08-18 2023-07-12 유니프레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클러치판 보유 지지용 통상 부품 및 그 프레스 성형 방법
JP6714568B2 (ja) * 2017-11-01 2020-06-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ビードシール構造
DE102018209847B4 (de) * 2018-06-19 2020-01-02 Audi Ag Blechbauteil
JP7200551B2 (ja) * 2018-08-31 2023-01-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ハット型部材及びハット型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9317562A (zh) * 2018-09-25 2019-02-12 重庆通达模具有限公司 一种后地板纵梁成型模具
JP7173847B2 (ja) * 2018-11-30 2022-11-1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方法
US20230032130A1 (en) * 2020-01-08 2023-02-02 Honda Motor Co., Ltd. Press forming method
CN112719011B (zh) * 2020-12-15 2022-07-29 重庆伟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电控助力器壳体上定位安装凸包的成型工艺
JP7008159B1 (ja) 2021-10-05 2022-01-25 株式会社ジーテクト 曲げ加工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7980A (ja) * 2003-04-22 2004-12-02 Toyota Motor Corp チャンネル部品およびそのステップ形状の決定方法
US7213437B2 (en) * 2004-06-01 2007-05-08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Bent-forming method
TW201206590A (en) * 2010-05-25 2012-02-16 Nippon Steel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member having excellent shape freezing propert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U759177A1 (ru) * 1978-05-31 1980-08-30 За витель Гибочный штамп дл изготовлени скоб с отогнутыми полками
RU2057606C1 (ru) * 1992-10-20 1996-04-10 Челяби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филей
DE4411337A1 (de) * 1994-03-30 1995-10-05 Eberhard Jahn Verfahren zum Formen eines schlanken Behälters, Behälter und Tiefziehwerkzeug
US6748788B2 (en) * 2001-09-26 2004-06-15 Kobe Steel, Ltd. Method for bending metal plate
JP4198445B2 (ja) * 2002-11-19 2008-12-17 菊池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荷重受け物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製造装置
CN1325185C (zh) * 2004-06-01 2007-07-11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弯曲成型方法
JP4476913B2 (ja) * 2004-12-13 2010-06-0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カップ状部材の成形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6263788A (ja) 2005-03-25 2006-10-05 Jfe Steel Kk 見込み金型形状設計システム
JP4984414B2 (ja) * 2005-03-28 2012-07-25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金属板のプレス加工方法及びプレス金型並びに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4681420B2 (ja) * 2005-10-19 2011-05-11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形状凍結性に優れたプレス成形方法及びプレス金型
WO2008026777A1 (fr) * 2006-08-31 2008-03-06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Procédé d'identification de cause d'occurrence de retour élastique, procédé d'affichage du degré d'influence du retour élastique, procédé d'identification de la partie à l'origine de l'occurrence de retour élastique, procédé de spécif
JP5355905B2 (ja) * 2007-04-10 2013-11-27 新日鐵住金ステンレス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特性、形状凍結性及びフランジ部切断性に優れた、自動車、二輪車または鉄道車両用構造部材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4766084B2 (ja) 2008-07-18 2011-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ワークの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装置
JP6069223B2 (ja) * 2011-12-22 2017-02-01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プレス成形品
JP5965159B2 (ja) * 2012-02-22 2016-08-03 東プレ株式会社 プレス部品の成形方法
EP2896467B1 (en) * 2012-09-12 2020-08-19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curved article
BR112016012725A2 (pt) * 2013-12-26 2017-08-08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Método de produção de um componente de seção transversal em forma de chapéu
JP6354859B2 (ja) * 2014-12-22 2018-07-11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ハット形断面部品の製造方法
MX2017014313A (es) * 2015-05-11 2018-03-07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Dispositivo de moldeo por prensado y metodo de moldeo por prensad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37980A (ja) * 2003-04-22 2004-12-02 Toyota Motor Corp チャンネル部品およびそのステップ形状の決定方法
US7213437B2 (en) * 2004-06-01 2007-05-08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Bent-forming method
JP4264054B2 (ja) * 2004-06-01 2009-05-1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曲げ成形方法およびその成形方法に用いる成形金型
TW201206590A (en) * 2010-05-25 2012-02-16 Nippon Steel Corp Method for forming metal member having excellent shape freezing propert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6030404A8 (pt) 2021-03-16
CN106413935B (zh) 2019-04-16
US10730092B2 (en) 2020-08-04
EP3162456A1 (en) 2017-05-03
RU2668171C2 (ru) 2018-09-26
CA2953313C (en) 2020-09-01
EP3162456A4 (en) 2018-03-14
JP6458802B2 (ja) 2019-01-30
TW201611921A (en) 2016-04-01
RU2016150578A3 (zh) 2018-07-26
CN106413935A (zh) 2017-02-15
KR20170010832A (ko) 2017-02-01
KR102007557B1 (ko) 2019-08-05
CA2953313A1 (en) 2015-12-30
MX2016017226A (es) 2017-04-27
JPWO2015199231A1 (ja) 2017-05-25
WO2015199231A1 (ja) 2015-12-30
US20170151599A1 (en) 2017-06-01
RU2016150578A (ru)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9564B (zh) 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及壓製模具
JP6281670B1 (ja) プレス部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5281519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JP6032374B2 (ja) プレス成形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09562427B (zh) 冲压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WO2017170533A1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6315163B1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2011045905A5 (zh)
JP5812312B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およびプレス製品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レス成形装置
CN111727089B (zh) 冲压部件的制造方法、冲压成型装置和冲压成型用的金属板
JP5020858B2 (ja) 部材長手方向の平面内に屈曲部を有する金属製断面ハット型形状部材およびそのプレス成形方法
JP6665612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レス装置
JP6738055B2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設計方法、プレス成形金型、プレス成形品および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5079604B2 (ja) 金属製断面ハット型形状部材のプレス成形用金型およびプレス成形方法
WO2015064175A1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JP2021164954A (ja) プレス部品の製造方法、曲げ戻し用の金型、プレス部品の成形方法及び高強度鋼板
TWI554343B (zh) 壓製成形模具及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JP7310712B2 (ja) プレス成形方法
TWI555592B (zh) 壓製成形模具及壓製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JP5459183B2 (ja) 金属製車両用クロスメンバー
JP2008149351A (ja) 金属板のプレス成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