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0706B -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0706B
TWI590706B TW100112400A TW100112400A TWI590706B TW I590706 B TWI590706 B TW I590706B TW 100112400 A TW100112400 A TW 100112400A TW 100112400 A TW100112400 A TW 100112400A TW I590706 B TWI590706 B TW I59070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ing
composition
layer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2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43504A (en
Inventor
田中太
高橋敦史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143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3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0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070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10K71/13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using ink-jet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5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us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21Y2105/10Planar 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21Y2105/12Planar 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disposition of th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e.g. arranging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in differing patterns or dens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F21Y2115/15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11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heteroaromatic, or aryl chains, e.g. polyaniline, polyphenylene or polyphenylene vinylene
    • H10K85/115Polyfluorene; Derivative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10Organic polymers or oligomers
    • H10K85/151Co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本發明係關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藉該製造方法所製造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藉該製造方法所製造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以含有該元件的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自從Kodak公司發表使用蒸鍍法之積層型的有機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以下有時簡稱為「EL」)元件以來,有機EL顯示器及有機EL照明的開發盛行,目前已供實用化。
此種積層型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於陽極與陰極之間積層設置複數之有機層(發光層、電洞注入層、電洞輸送膜及電子輸送層等)。此等有機層在多數情況下,係藉由將低分子系色素等之有機層材料進行真空蒸鍍而形成。然而,真空蒸鍍法難以得到均質且無缺陷的薄膜。又,因為在藉真空蒸鍍法形成複數層之有機層時需要長時間,故在元件製造效率方面亦有問題。
相對於此,已報告有藉濕式成膜法形成積層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複數有機層的技術。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藉由塗佈含有具交聯基之化合物的組成物並以光或熱使其交聯,而得到具有含交聯性聚合物之電荷輸送膜及發光層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若使用含交聯性聚合物之電荷輸送膜,於該電荷輸送膜之上層可藉濕式成膜法輕易地形成其他層。
藉此種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製造步驟,可期待大面積之有機EL顯示器製造的簡便化、效率化、低成本化,而受到各種研討。又,藉此種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製造步驟,由於例如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所記載般,可使用噴墨方式及噴嘴塗佈方式等進行濕式成膜,故認為可依低成本實現大面積之有機EL顯示器。
由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製造步驟中,係製造將用於形成具有各種機能之層的材料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的油墨,使用其製作塗佈膜。然而,此等油墨在使用前的期間有發生溶質之析出、凝集及結晶化等情形。
因此,通常在製作含濕式成膜法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時,實際上係在即將使用油墨前過濾該油墨(參照專利文獻4~8)。
如此,由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的製造技術,可期待用於步驟之簡便化、效率化、低成本化、大面積化,而自習知以來即進行各種開發。而且,對於藉濕式成膜法所製造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進一步要求驅動壽命更長、電流效率高之元件。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7-11498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4-12791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4-4194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平11-378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平9-263754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3-292948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2005-19159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專利特開2005-340042號公報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藉由濕式成膜法,製造驅動壽命長、電流效率高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本發明者等人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潛心研究。結果發現,因為將用於形成具有各種機能之層的材料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的液體保持一定期間,而對習知所認為的上述溶質之析出、凝集或結晶化所引起對元件特性之影響等,如將該液體過濾後,則變得不同。
進而經重複研討,結果發現,將上述液體過濾後,經過一定期間再用於濕式成膜而製作元件,藉此可解決上述課題,遂而達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要旨如下。
1.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進行過濾的過濾步驟,該組成物係將該過濾步驟後之液體歷經8小時以上之經過步驟後而獲得,其可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的濕式成膜。
2.如上述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分子量為100以上且10000以下。
3.如上述1或2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為發光層材料。
4.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其特徵為藉上述1至3項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所製造。
5.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係於陽極及陰極之間含有有機層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使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過濾後並歷經8小時以上後所得的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該有機層。
6.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係於陽極及陰極之間含有有機層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上述4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該有機層。
7.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其特徵為藉上述5或6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所製造。
8.一種有機EL顯示裝置,其特徵為具有上述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9.一種有機EL照明,其特徵為具有上述7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根據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可得到可用於藉由濕式成膜法,製造電流效率高、且驅動壽命長之元件的組成物。
藉本發明之方法所製造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因電流效率高、驅動壽命長,故可應用於平面面板‧顯示器(例如OA電腦用及壁掛式電視等)、發揮作為面發光體之特徵的光源(例如影印機之光源、液晶顯示器及計器類之背光源等)、顯示板及號誌燈等,其技術性價值極高。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有機電致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元件用組成物之使用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的實施態樣。
其中,以下記載之構成要件的說明僅為本發明實施形態的一例(代表例),本發明在不超過其要旨之前提下,並不限定於此等內容。又,本發明中,「重量%」係與「質量%」同義。
[1] 有機電致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以下有時記載為「本發明之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係具有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進行過濾的過濾步驟。又,該組成物係將該過濾步驟後之液體歷經8小時以上之經過步驟後所得的組成物,並可有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的濕式成膜。
[作用機構]
本發明中發揮效果之作用機構的詳情推測如下。若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使用例如過濾器等進行過濾,則液體因過濾而呈不穩定狀態。更具體而言,組成物中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等因接觸至過濾器等,而形成難以檢測之非常細微尺寸的叢集(cluster)。
推測若將此種不穩定狀態的液體供於濕式成膜步驟,則因在所成膜之膜內存在細微的叢集等,故損及電氣特性,而發生驅動壽命之降低及亮度效率之降低等。
另一方面,本發明中,認為藉由於過濾步驟後設置既定時間之經過步驟,可得到使過濾步驟中所發生之細微叢集等被分解的組成物。藉由使用該組成物進行濕式成膜,可使所得膜中含有之該叢集等的比例減少。藉此,認為可發揮所得之元件的驅動壽命長、亮度效率高等之效果。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係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與溶劑。於此,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可溶解於溶劑中,亦可分散於溶劑中。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
所謂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係指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陽極與陰極之間的層所含有的材料。作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可舉例如,具有電洞輸送能或電子輸送能之電荷輸送材料、發光材料及電子受容性化合物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視所形成之有機層適當選擇材料,亦可使用公知材料。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的分子量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的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5000以下、再更佳4000以下、特佳3000以下。又,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的分子量通常為100以上、較佳200以上、更佳300以上、特佳400以上。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分子量由玻璃轉移溫度、融點及分解溫度等較高、發光層材料及所形成之發光層的耐熱性優越的觀點,以及氣體發生、再結晶化及分子遷移等所造成之膜質降低或材料熱分解所伴隨之雜質濃度上升等不易發生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大分子量。另一方面,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分子量由有機化合物之精製容易、容易溶解於溶劑中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小分子量。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較佳為發光層材料。以下,例示尤其是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為發光層材料的情況,亦即,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為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情況進行詳述。有關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外的態樣,可舉例如後述[4]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項目中記載的材料及溶劑。
本發明中作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較佳為含有發光層材料與溶劑。作為發光層材料,較佳為至少含有發光材料,更佳為含有電荷輸送材料。又,發光層材料係以提升成膜性為目的,亦可含有均平劑及消泡劑等各種添加劑。
<發光材料>
作為發光材料,若為一般使用作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發光材料者則無限定。發光材料例如可為螢光發光材料,亦可為磷光發光材料。又,發光材料例如可依藍色為使用螢光發光材料,綠色及紅色為使用磷光發光材料等般,組合使用螢光發光材料與磷光發光材料。
(螢光發光材料)
以下列舉發光材料中之螢光發光材料。然而,螢光發光材料並不限定於以下例示物。
作為賦予藍色發光之螢光發光材料(藍色螢光色素),可舉例如萘、、苝、芘、蒽、香豆素、對雙(2-苯基乙烯基)苯、及芳基胺以及此等之衍生物等。作為賦予藍色發光之螢光發光材料,其中較佳者為蒽、香豆素、芘及芳基胺以及此等之衍生物等。
作為賦予綠色發光的螢光發光材料(綠色螢光色素),可舉例如喹吖酮衍生物、香豆素及Al(C9H6NO)3等之鋁錯合物及此等之衍生物等。
作為賦予黃色發光之螢光發光材料(黃色螢光色素),可舉例如紅螢烯及呸酮(perimidone)以及此等之衍生物等。
作為賦予紅色發光之螢光發光材料(紅色螢光色素),可舉例如DCM(4-(二氰亞甲基)-2-甲基-6-(對二甲基胺基苯乙烯基)-4H-哌喃)系化合物、苯并哌喃衍生物、羅丹明衍生物、苯并硫衍生物、偶氮苯并硫等之以及此等之衍生物等。
作為上述屬於賦予藍色螢光之衍生物的芳基胺衍生物,更具體而言,例如下式(X)所示之化合物由元件之發光效率及驅動壽命等之觀點而言,適合作為螢光發光材料。
[化1]
式(X)中,Ar21為核碳數10~40之取代或無取代之縮合芳香族環基,Ar22及Ar23分別獨立為核碳數6~40之取代或無取代之1價芳香族烴基,p為1~4之整數。
作為Ar21,具體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的萘、菲、、蒽、芘、苝、蒄、香豆素、苉、二苯基蒽、茀、三苯、茹、苯并蒽、苯基蒽、雙蒽、二蒽基苯及二苯并蒽等。
於此,本發明中所謂游離原子價,係如日本有機化學‧生化學命名法(上)(改定第2版,南江堂,1992年發行)所記載,可與其他游離原子價形成鍵結者。
以下,例示作為螢光發光材料之芳香胺衍生物的較佳具體例,但本發明中作為螢光發光材料的芳基胺衍生物並不限定於此等。以下,「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化2]
[化3]
[化4]
[化5]
(磷光發光材料)
作為磷光發光材料,可舉例如含有選自長周期型周期表(以下,在無特別記載之前提下,「周期表」即指長周期型周期表。)第7~11族之金屬作為中心金屬的韋納型錯合物或有機金屬錯合物等。
作為選自周期表第7~11族之金屬,較佳可舉例如釕、銠、鈀、銀、錸、鋨、銥、鉑及金等。作為選自周期表第7~11族之金屬,更佳為銥及鉑。
作為錯合物之配位子,較佳為(雜)芳基吡啶配位子及(雜)芳基吡唑配位子等之(雜)芳基與吡啶、吡唑或啡啉等所鍵結之配位子,特佳為苯基吡啶配位子及苯基吡唑配位子。於此,(雜)芳基係指芳基或雜芳基。
作為磷光發光材料,具體可舉例如參(2-苯基吡啶)銥、參(2-苯基吡啶)釕、參(2-苯基吡啶)鈀、雙(2-苯基吡啶)鉑、參(2-苯基吡啶)鋨、參(2-苯基吡啶)錸、八乙基鉑紫質、八苯基鉑紫質、八乙基鈀紫質及八苯基鈀紫質等。
作為磷光發光材料之磷光性有機金屬錯合物,特佳可舉例如下式(III)或式(IV)所示化合物。
ML(q-j)L’j(III)
式(III)中,M表示金屬,q表示上述金屬之價數。又,L及L’表示雙配位子。j表示0、1或2之數。
[化6]
式(IV)中,M7表示金屬,T表示碳原子或氮原子。R92~R95分別獨立表示取代基。其中,T為氮原子時,無R94及R95
以下,首先說明式(III)所示之化合物。
式(III)中,M表示任意金屬。作為較佳M之具體例,可舉例如作為選自周期表第7~11族之金屬的上述金屬等。
又,式(III)中,雙配位子L表示具有以下部分構造的配位子。
[化7]
上述L之部分構造中,環A1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本發明之芳香環基可為芳香族烴基,亦可為芳香族雜環基。
作為上述芳香族羥基,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之5或6員環的單環或2~5縮合環等。
作為上述芳香族烴基之具體例,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之苯環、萘環、蒽環、菲環、苝環、稠四苯環、芘環、苯并芘環、香豆素環、三苯環、二氫苊環、環及茀環等。
作為上述芳香族雜環基,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之5或6員環的單環或2~4縮合環等。
作為上述芳香族雜環基之具體例,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的呋喃環、苯并呋喃環、噻吩環、苯并噻吩環、吡咯環、吡唑環、咪唑環、二唑環、吲哚環、咔唑環、吡咯并咪唑環、吡咯并吡唑環、吡咯并吡咯環、噻吩并吡咯環、噻吩并噻吩環、呋喃并吡咯環、呋喃并呋喃環、噻吩并呋喃環、苯偶姻唑環、苯偶姻噻唑環、苯并咪唑環、吡啶環、吡環、嗒環、嘧啶環、三環、喹啉環、異喹啉環、啉(cinnoline)環、喹啉環、啡啶環、苯并咪唑環、呸啶環、喹唑啉環、喹唑啉酮環及薁環等。
另外,上述L之部分構造中,環A2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
作為上述含氮芳香族雜環基,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的5或6員環之單環或2~4縮合環等。
作為上述含氮芳香族雜環基之具體例,可舉例如具有1個游離原子價的吡咯環、吡唑環、咪唑環、二唑環、吲哚環、咔環、吡咯并咪唑環、吡咯并吡唑環、吡咯并吡咯環、噻吩并吡咯環、呋喃并吡咯環、噻吩并呋喃環、苯偶姻唑環、苯偶姻噻唑環、苯并咪唑環、吡啶環、吡環、嗒環、嘧啶環、三環,喹啉環、異喹啉環、喹啉環、啡啶環、苯并咪唑環、呸啶環、喹唑啉環及喹唑啉酮環等。
作為環A1或環A2分別亦可具有之取代基的例子,可舉例如鹵原子、烷基、烯基、烷氧基羰基、烷氧基、芳氧基、二烷基胺基、二芳基胺基、咔唑基、醯基、鹵烷基、氰基、芳香族烴基等。又,在環A1或環A2為含氮芳香族雜環基時,亦可具有芳香族烴基作為取代基。
另外,式(III)中,雙配位子L’表示具有以下部分構造的配位子。其中,以下式中,「Ph」表示苯基。
[化8]
其中,作為L’,由錯合物之穩定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以下列舉之配位子。
[化9]
作為式(III)所示之化合物,更佳可舉例如下式(IIIa)、(IIIb)或(IIIc)所示之化合物。
[化10]
式(IIIa)中,M4表示與M相同的金屬,w表示上述金屬之價數,環A1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環A2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
[化11]
式(IIIb)中,M5表示與M相同的金屬,w表示上述金屬之價數,環A1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環A2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
[化12]
式(IIIc)中,M6表示與M相同之金屬,w表示上述金屬之價數,j表示0、1或2,環A1及環A1’分別獨立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環A2及環A2’分別獨立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
上式(IIIa)~(IIIc)中,環A1及環A1’之芳香環基的較佳例,可舉例如苯基,聯苯基、萘基、蒽基、噻吩基、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吡啶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及咔唑基等。
上式(IIIa)~(IIIc)中,環A2及環A2’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的較佳例,可舉例如吡啶基、嘧啶基、吡基、三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唑基、苯并咪唑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喹唑啉基及菲啶基等。
上式(IIIa)~(IIIc)中之環A1及環A1’的芳香環基、環A2及環A2’之含氮芳香族雜環基所亦可具有的取代基,可舉例如鹵原子、烷基、烯基、烷氧基羰基、烷氧基、芳氧基、二烷基胺基、二芳基胺基、咔唑基、醯基、鹵烷基、氰基等。
尚且,此等取代基亦可彼此鍵結形成環。作為具體例,可為藉由環A1所具有之取代基與環A2所具有之取代基鍵結、或環A1’所具有之取代基與環A2’所具有之取代基鍵結,而形成一個縮合環。作為此種縮合環,可舉例如7,8-苯并喹啉基等。
其中,作為環A1、環A1’、環A2及環A2’之取代基,較佳可舉例如烷基、烷氧基、芳香族烴基、氰基、鹵原子、鹵烷基、二芳基胺基及咔唑基等。
另外,式(IIIa)~(IIIc)中之M4~M6的較佳例,可舉例如釕、銠、鈀、銀、錸、鋨、銥、鉑或金等。
上式(III)及(IIIa)~(IIIc)所示之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具體例示於以下。其中,上式(III)及(IIIa)~(IIIc)所示之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具體例並不限定於下述化合物。
[化13]
[化14]
上式(III)所示之有機金屬錯合物中,特佳為具有2-芳基吡啶系配位子,亦即,2-芳基吡啶、於其鍵結有任意取代基者、以及於其縮合任意基而成者作為配位子L及/或L’的化合物。
另外,亦可使用國際公開第2005/019373號記載之化合物作為發光材料。
其次,說明式(IV)所示之化合物。
式(IV)中,M7表示金屬。具體例可舉例如作為選自周期表第7~11族之金屬的上述金屬。作為M7,其中較佳有如釕、銠,鈀,銀,錸、鋨、銥、鉑或金,特佳可舉例如鉑及鈀等之2價金屬。
另外,式(IV)中,R92及R93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鹵原子、烷基、芳烷基,烯基、氰基,胺基、醯基、烷氧基羰基、羧基、烷氧基、烷基胺基、芳烷基胺基、鹵烷基、羥基、芳氧基或芳香環基。
再者,在T為碳原子時,R94及R95分別獨立表示與R92及R93相同之例示物所示的取代基。又,在T為氮原子時,無R94及R95
另外,R92~R95亦可進一步具有取代基。在具有取代基的情況,其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可以任意基作為取代基。
再者,R92~R95中亦可任意2個以上之基彼此鍵結形成環。
式(IV)所示之有機金屬錯合物的具體例(T-1、T-10~T15)示於以下,但並不限定於下述例示物。又,以下化學式中,「Me」表示甲基,Et表示乙基。
[化15]
此等發光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使用2種以上。
(分子量)
本發明之發光材料的分子量,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本發明之發光材料的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5000以下、再更佳4000以下、特佳3000以下。又,本發明之發光材料之分子量通常較佳為100以上、更佳200以上、再更佳300以上、特佳400以上。
發光材料之分子量由玻璃轉移溫度、融點及分解溫度等較高、發光層材料及所形成之發光層的耐熱性優越的觀點,以及氣體發生、再結晶化及分子遷移等所造成之膜質降低或材料熱分解所伴隨之雜質濃度上升等不易發生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大分子量。另一方面,發光材料之分子量由有機化合物之精製容易、容易溶解於溶劑中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小分子量。
<電荷輸送材料>
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較佳係含有電荷輸送材料。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中,發光材料較佳係由具有電荷輸送性能之主體材料接受電荷或能量而發光者。因此,作為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所含有之發光層材料,較佳為例如被使用作為該主體材料的電荷輸送材料。作為電荷輸送材料,可舉例如具有電洞輸送能之化合物及電子輸送能之化合物。
於此,作為電荷輸送材料,可舉例如芳香族胺系化合物、酞菁系化合物、紫質系化合物、噻吩系化合物、苄基苯基系化合物、茀系化合物、腙系化合物、矽氮系化合物、矽胺系化合物、磷胺系化合物、喹吖啶酮系化合物、三苯系化合物、咔唑系化合物、芘系化合物、蒽系化合物、啡啉系化合物、喹啉系化合物、吡啶系化合物、三系化合物、二唑系化合物及咪唑系化合物等。
更具體而言作為低分子量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以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為代表而含有2個以上3級胺且2個以上縮合芳香族環,取代為氮原子的芳香族胺系化合物(日本專利特開平5-234681號公報);4,4’,4”-參(1-萘基苯基胺基)三苯基胺等具有星爆構造的芳香族胺系化合物(Journal of Luminescence,1997年,Vol.72-74,pp.985);由三苯基胺之四聚物所構成的芳香族胺系化合物(Chemical Communications,1996年,pp.2175);及2,2’,7,7’-肆-(二苯基胺基)-9,9’-螺聯茀等之茀系化合物(Synthetic Metals,1997年,Vol.91,pp.209)等。又,可使用後述之[電洞注入層]中作為(低分子量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所例示的化合物。
另外,作為低分子量之電子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2,5-雙(1-萘基)-1,3,4-二唑(BND)、2,5-雙(6’-(2’,2”-聯,比啶基))-1,1-二甲基-3,4-二苯基,噻咯(silole)(PyPySPyPy)、二氧雜菲(Bathophenanthroline,BPhen),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啡啉(BCP,浴銅靈)、2-(4-聯苯基)-5-(對第三丁基苯基)-1,3,4-二唑(tBu-PBD)及4,4’-雙(9-咔唑)-聯苯(CBP)等。
此等之電荷輸送材料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使用2種以上。
本發明中電荷輸送材料之分子量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本發明之電荷輸送材料的分子量較佳為10000以下、更佳5000以下,再更佳4000以下、特佳3000以下。又,本發明電荷輸送材料之分子量通常較佳為100以上、更佳200以上、再更佳300以上、特佳400以上。
若電荷輸送材料之分子量為上述範圍內,則由玻璃轉移溫度,融點及分解溫度等較高、發光層材料及所形成之發光層的耐熱性良好的觀點;再結晶化及分子遷移等所造成之膜質降低、以及材料熱分解所伴隨之雜質濃度上升等不易發生而元件性能優越的觀點;及若精製容易的觀點而言,屬較佳。
{溶劑}
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較佳係進一步含有溶劑。溶劑若為發光材料及電荷輸送材料等之發光層材料可良好地溶解或分散之溶劑則無特別限定。
作為溶劑之溶解性,較佳係於25℃、1大氣壓下使發光材料及電荷輸送材料分別溶解通常0.01重量%以上,更佳為溶解0.05重量%以上,再更佳為溶解0.1重量%以上。
以下,列舉溶劑之具體例,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溶劑並不限定於此等。
作為溶劑,可舉例如:正癸烷、環己烷、乙基環己烷、十氫萘及聯環己烷等之烷類;甲苯、二甲苯、均三甲苯、環己基苯、四甲基環己烷及四氫萘等之芳香族烴類;氯苯、二氯苯及三氯苯等之鹵化芳香族烴類;1,2-二甲氧基苯、1,3-二甲氧基苯、苯甲醚、苯基乙基醚、2-甲氧基甲苯、3-甲氧基甲苯、4-甲氧基甲苯、2,3-二甲基苯甲醚、2,4-二甲基苯甲醚及二苯基醚等之芳香族醚類;醋酸苯基酯、丙酸苯基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及苯甲酸正丁酯等之芳香族酯類;環己酮、環辛酮及葑酮等之脂環族酮類;環己醇及環辛醇等之脂環族醇類;甲基乙基酮及二丁基酮等之脂肪族酮類;丁醇及己醇等之脂肪族醇類;乙二醇二甲基醚、乙二醇二乙基醚及丙二醇-1-單甲基醚醋酸酯(PGMEA)等之脂肪酸醚類;等。
溶劑之中,較佳為烷類或芳香族烴類。
此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使用2種以上。
另外,為了得到更均勻之膜,較佳係由成膜即刻後之液膜依適當速度蒸發溶劑,因此,溶劑之沸點通常較佳為80℃以上、更佳100℃以上、再更佳120℃以上。又,溶劑之沸點通常較佳為270℃以下、更佳250℃以下,再更佳230℃以下。
[組成]
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溶劑的含量,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溶劑之含量係相對於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100重量份,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50重量份以上、特佳80重量份以上。又,溶劑之含量較佳為99.95重量份以下、更佳99.9重量份以下、再更佳99.8重量份以下。
若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之溶劑含量較多,則由黏性低、成膜之作業性優越的觀點而言屬較佳。另一方面,若溶劑之含量較少,則由成膜後容易去除溶劑而得到所需之膜厚、成膜容易的觀點而言屬較佳。又,在混合使用2種以上溶劑作為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情況,較佳係使此等溶劑之合計滿足此範圍。
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較佳係含有發光材料0.01重量%以上,更佳0.05重量%以上,再更佳0.1重量%以上。又,較佳係含有發光材料20重量%以下,更佳10重量%以下、再更佳5重量%以下。
本發明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較佳係含有電荷輸送材料0.1重量%以上,更佳0.5重量%以上、再更佳1重量%以上。又,較佳係含有電荷輸送材料20重量%以下、更佳10重量%以下、再更佳5重量%以下。
另外,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發光材料與電荷輸送材料之含量的重量比(發光材料/電荷輸送材料)較佳為0.01以上、更佳0.03以上。又,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發光材料與電荷輸送材料之含量的重量比(發光材料/電荷輸送材料)較佳為0.5以下、更佳0.2以下。
[過濾步驟]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係具有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與溶劑之液體進行過濾的步驟。
本發明中所謂過濾,係指以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之液體中可能存在之凝集體、雜質及粒子去除等為目的而進行者。作為過濾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列舉公知方法,例如具有物理性之細孔或間隙等之過濾器,填充劑及離子交換樹脂等。
過濾步驟中所使用之過濾器的孔徑,較佳為5μm以下、更佳0.5μm以下。又,過濾步驟中所使用之過濾器的孔徑較佳為0.1μm以上。若孔徑為此範圍內,則因不易混入雜質、或不易發生過濾器之堵塞等而屬較佳。
另外,作為填充劑,可舉例如具有藉分子篩機能及靜電效果去除雜質之機能的樹脂及陶瓷多孔質體等。作為填充劑,其代表例有如GPC(凝膠滲透層析)等所使用之多孔性高分子凝膠、二氧化矽凝膠、矽藻土及活性碳等。
作為離子交換樹脂,可舉例如具有將鈉離子、鈣離子及銨離子等之無機/有機陽離子、以及氫氧化物離子、硫化物離子等及羧酸等之無機/有機陰離子等,藉靜電性效果予以去除之效果的樹脂等。
此等各種之過濾方法可僅進行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順序進行2種以上。
尚且,過濾步驟可於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之液體的調製後立刻進行。又,過濾步驟亦可於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之液體的調製後,經過12~24小時左右後再進行。
然而,在如具過濾器噴嘴般,於將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進行濕式成膜之裝置搭載過濾用過濾器的情況,從供給至裝置之液體與過濾器間的接觸至成膜為止的時間非常短,在該液體中細微叢集形成至對元件特性造成影響之大量前即進行成膜,故並不包括於本發明之過濾步驟中。於此,所謂供給至裝置之液體與過濾器間的接觸至成膜為止的時間非常短,係指5分鐘以內、較佳3分鐘以內、特佳1分鐘以內。
[經過步驟]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係將上述過濾步驟後之液體歷經8小時以上之經過步驟後所得的組成物,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的濕式成膜。
本發明中所謂經過步驟,係指在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過濾後,藉濕式成膜法形成有機層之前為止的期間。亦即,本發明中所謂經過步驟,係指在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進行過濾後,填充至濕式成膜用裝置以進行成膜時為止的期間。
尚且,在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進行複數次過濾的情況,係指在進行最後之過濾後,藉濕式成膜法形成有機層前的期間。
此經過步驟之期間通常較佳為8小時以上、更佳12小時以上、再更佳24小時以上、特佳36小時以上。又,經過步驟之期間較佳為3個月以下、更佳2個月以下、再更佳1個月以下。
若經過期間較長,則由在上述過濾步驟中所產生之叢集等容易分解的觀點而言屬較佳。又,若經過期間較短,則由不易發生因氧混入所造成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材料之劣化、凝集及析出等的觀點而言屬較佳。
經過步驟的環境並無特別限制,可舉例如惰性氣體環境及大氣環境等。經過步驟之環境由不易發生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劣化、凝集及析出等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惰性氣體環境。作為惰性氣體,具體而言較佳為例如氮及氬等。惰性氣體亦可為此等之混合氣體。惰性氣體由操作容易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氮氣。
經過步驟之壓力較佳為大氣壓。又,經過步驟之溫度在不大幅損及本發明優越效果之下,並無特別限制。經過步驟中之溫度較佳為-40℃以上、更佳-20℃以上,再更佳0℃以上。又,經過步驟中之溫度較佳為60℃以下、更佳40℃以下。若經過步驟中之溫度為該範圍內,則由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劣化、凝集及析出等不易發生的觀點而言為較佳。
另外,經過步驟中之濕度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並無特別限制。經過步驟中之濕度係以相對濕度計,較佳為90%以下、更佳80%以下、再更佳70%以下。又,經過步驟中之濕度以相對濕度計,通常為0%以上、更佳20%以上。若濕度為該範圍內,則由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劣化、凝集及析出等不易發生的觀點而言屬較佳。
經過步驟中,由於不易發生溶劑之揮發,故較佳係將過濾後之液體保存於密閉容器中。又,經過步驟中所使用之容器,由不易發生因紫外光所造成之聚合性化合物等之分解/聚合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可遮光之容器。
作為經過步驟中所使用之容器,較佳為例如附有墊圈之褐色螺旋蓋瓶及不銹鋼製之加壓槽等。又,由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製程之效率化的觀點而言,較佳係經過步驟所使用之容器可直接設置於濕式成膜裝置。
[濕式成膜]
藉由本發明之製造方法所得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係將上述過濾步驟後之液體歷經8小時以上之經過步驟後,再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的濕式成膜。
本發明中所謂濕式成膜法,係指成膜方法(即,塗佈方法),為可採用例如旋塗法、浸塗法、模塗法、棒塗法、刮刀塗佈法、輥塗法、噴塗法、毛細管塗佈法、噴墨法、噴嘴印刷法、網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及可撓性印刷法等之以濕式進行成膜的方法,並使藉該成膜方法所得之塗佈膜乾燥而進行膜形成的方法。
此等成膜方法中,較佳為旋塗法、噴塗法、噴墨法及噴嘴印刷法。其理由在於,濕式成膜法適合使用作為塗佈用組成物之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液性。
尚且,以下有時將藉濕式成膜法所成膜之膜稱為「塗膜」。本發明中,由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濕式成膜步驟本身可依常法進行。
[2]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係藉上述之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所形成的組成物。
[3]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係如上述般,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於過濾後經既定時間而得的組成物進行濕式成膜,而形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陽極與陰極間之有機層的方法。
[4]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依照上述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藉由濕式成膜法形成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陽極與陰極間之有機層,較佳為發光層。
以下,參照圖1說明依本發明方法所製造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層構成及其一般形成方法等。
圖1為表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10之構造例的概略剖面圖。圖1中,1為基板,2為陽極,3為電洞注入層,4為電洞輸送層,5為發光層,6為電洞阻止層,7為電子輸送層,8為電子注入層、9為陰極。
[基板]
基板1係成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支撐體者。作為基板1,係使用例如石英或玻璃之板、金屬板或金屬箔、及塑膠薄膜或片材等。特佳為玻璃板,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及聚碸等之透明的合成樹脂之板。
在使用合成樹脂基板的情況,最好注意阻氣性。由於不易發生因通過基板之外氣所造成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劣化,故基板阻氣性較大者為較佳。因此,於合成樹脂基板之至少單面設置緻密之矽氧化膜等以確保阻氣性的方法亦為較佳方法之一。
[陽極]
陽極2係發揮對發光層5側之層進行電洞注入的功能。
此陽極2通常係由鋁、金、銀、鎳、鈀及鉑等之金屬;銥及/或錫之氧化物等之金屬氧化物;碘化銅等之鹵化金屬;碳黑、或聚(3-甲基噻吩)、聚吡咯及聚苯胺等之導電性高分子等所構成。
陽極2之形成通常大多藉濺鍍法或真空蒸鍍法等方法進行。又,在使用銀等之金屬微粒子、碘化銅等之微粒子、碳黑、導電性之金屬氧化物微粒子或導電性高分子微粉末等形成陽極2的情況,亦可將此等微粒子等分散於適當的黏結劑樹脂溶液中,再塗佈於基板1,藉此形成陽極2。
再者,在導電性高分子的情況,亦可藉電解聚合而直接於基板1上形成薄膜。又,亦可於基板1上塗佈導電性高分子而形成陽極2(Appl. Phys. Lett.,60卷,2711頁,1992年)。
陽極2通常為單層構造,亦可視需要設為由複數材料所構成的積層構造。
陽極2之厚度亦可配合所需之透明性等而適當選擇。在需要透明性的情況,可見光之穿透率較佳係設為60%以上、更佳80%以上。此時,陽極2之厚度較佳為5nm以上、更佳10nm以上。
另外,此時,陽極2之厚度較佳為1000nm以下、更佳500nm以下。在可為不透明的情況,陽極2之厚度為任意者。亦可使用兼具陽極2之機能的基板1。又,亦可進而於上述陽極2上積層不同的導電材料。
為了去除附著於陽極2之雜質、調整離子電位而提升電洞注入性之目的,較佳係對陽極2進行紫外線(UV)/臭氧處理,或進行氧電漿、氬電漿處理。
[電洞注入層]
電洞注入層3係將電洞至陽極2輸送至發光層5的層。電洞注入層3並非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所必要的層,但在設置電洞注入層3的情況下,電洞注入層3通常形成於陽極2上。
本發明之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方法,可為真空蒸鍍法或濕式成膜法,並無特別限制。由減低暗點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注入層3,特佳係將上述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注入層3。
電洞注入層3之膜厚通常為5nm以上、較佳10nm以上,又,通常為1000nm以下、較佳500nm以下的範圍。
{藉濕式成膜法進行電洞注入層之形成}
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注入層3的情況,通常係將構成電洞注入層3之材料(在將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電洞注入層3時,係相當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與適當溶劑(電洞注入層用溶劑:在將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電洞注入層3的情況,係相對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的「溶劑」)混合而調製成膜用組成物(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將此電洞注入層3形成用組成物藉適當手法,在相當於電洞注入層之下層的層(通常為陽極2)上進行塗佈而成膜,予以乾燥而形成電洞注入層3。
<電洞輸送性化合物>
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通常係含有作為電洞注入層3構成材料的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及溶劑。
電洞輸送性化合物若為通常使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電洞注入層3中具有電洞輸送性之化合物,則可為聚合體等之高分子化合物,亦可為單體等之低分子化合物,但較佳為高分子化合物。
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由自陽極2朝電洞注入層3之電荷注入蔽障的觀點而言,較佳係具有4.5eV~6.0eV之離子化電位的化合物。
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芳香族胺衍生物、酞菁衍生物、紫質衍生物、寡聚噻吩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苄基苯基衍生物、以茀基連結有三級胺的化合物、腙衍生物、矽氮衍生物、矽胺衍生物、磷胺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聚苯胺衍生物、聚吡咯衍生物、聚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伸噻吩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喹啉衍生物、聚喹啉衍生物及碳等。
尚且,本發明中,所謂衍生物係若以例如芳香族胺衍生物為例,則包括芳香族胺本身及以芳香族胺為主骨架的化合物,其可為聚合物、亦可為單體。
使用作為電洞注入層3材料的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含有此種化合物中之單獨任一種,亦可含有2種以上。於含有2種以上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情況,其組合為任意者,較佳係併用芳香族三級胺高分子化合物之1種或2種以上、與其他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之1種或2種以上。
上述例示中,由非晶質性、可見光之穿透率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芳香族胺化合物,特佳為芳香族三級胺化合物。於此,所謂芳香族三級胺化合物,係指具有芳香族三級胺構造的化合物,亦包括具有來自芳香族三級胺之基的化合物。
芳香族三級胺化合物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制,由表面平滑化效果所造成之均勻發光的觀點而言,更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1000以上、1000000以下的高分子化合物(重複單位呈相連的聚合型化合物)。
作為芳香族三級胺高分子化合物的較佳例,可舉例如具有下式(I)所示之重複單位的高分子化合物。
[化16]
式(I)中,Ar1~Ar5分別獨立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Zb表示選自下述鍵結基群中之鍵結基。又,Ar1~Ar5中,鍵結於同一N原子上的二個基亦可互相鍵結形成環。
[化17]
上述各式中,Ar6~Ar16分別獨立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R1及R2分別獨立表示氫原子或任意之取代基。
作為Ar1~Ar16之芳香環基,係由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性、耐熱性、電洞注入‧輸送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具有1個或2個游離原子價的苯環、萘環、菲環、噻吩環及吡啶環,更佳為苯環及萘環。
Ar1~Ar16之芳香環基亦可進一步具有取代基。作為取代基之分子量,通常為400以下、較佳250以下左右。作為取代基,較佳為烷基、烯基、烷氧基及芳香環基等。
在R1及R2為任意之取代基時,作為該取代基,可舉例如烷基、烯基、烷氧基、矽烷基、矽氧基及芳香環基等。
作為具有式(I)所示之重複單位的芳香族三級胺高分子化合物的具體例,可舉例如國際公開第2005/089024號記載者。
另外,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較佳為將屬於聚噻吩衍生物的3,4-伸乙烯基二氧基噻吩於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磺酸中進行聚合而成的導電性聚合物(PEDOT/PSS)。另外亦可為將此聚合物之末端藉甲基丙烯酸酯予以封端(capped)者。
尚且,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亦可為下述[電洞輸送層]項目中記載之交聯性化合物。使用該交聯性化合物時的成膜方法亦相同。
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中,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之濃度係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前提下為任意者,但由膜厚均勻性的觀點而言,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濃度通常為0.01重量%以上、較佳0.1重量%以上、更佳0.5重量%以上,又,另一方面,通常為70重量%以下、較佳60重量%以下、更佳50重量%以下。由不易發生膜厚不均的觀點而言,該濃度最好較小。又,由在所成膜之電洞注入層中不易發生缺陷的觀點而言,該濃度最好較大。
<電子受容性化合物>
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較佳係含有電子受容性化合物作為電洞注入層3之構成材料。
所謂電子受容性化合物,較佳係具有氧化力,具有由上述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接受電子之能力的化合物。具體而言,作為電子受容性化合物,較佳係電子親和力為4eV以上之化合物,更佳為5eV以上的化合物。
作為此種電子受容性化合物,可舉例如從由三芳基硼化合物、鹵化金屬、路易斯酸、有機酸、鎓鹽、芳基胺與鹵化金屬的鹽、芳基胺與路易斯酸的鹽所組成群中選出的1種或2種以上的化合物等。
作為電子受容性化合物,更具體可舉例如:4-異丙基-4’-甲基二苯基錪鎓肆(五氟苯基)硼酸鹽、三苯基鋶四氟硼酸鹽等之經有機基取代的鎓鹽(國際公開第2005/089024號);氯化鐵(III)(日本專利特開平11-251067號公報),及全氧二硫酸銨等之高原子價之無機化合物;四氰乙烯等之氰化合物、參(五氟苯基)硼烷(日本專利特開2003-31365號公報)等之芳香族硼化合物;富勒烯衍生物;碘;聚苯乙烯磺酸離子、烷基苯磺酸離子,樟腦磺酸離子等磺酸離子等。
此等電子受容性化合物可藉由使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氧化而提升電洞注入層3之導電率。
電洞注入層3或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之電子受容性化合物相對於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含量,通常為0.1莫耳%以上、較佳1莫耳%以上。其中通常為100莫耳%以下、較佳40莫耳%以下。
<其他構成材料>
作為電洞注入層3之材料,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除了上述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或電子受容性化合物以外,亦可進一步含有其他成分。作為其他成分之例子,可舉例如各種之發光材料、電子輸送性化合物、黏結劑樹脂、塗佈性改良劑等。又,其他成分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的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溶劑>
濕式成膜法所使用之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溶劑中之至少1種,較佳係可使上述電洞注入層3之構成材料溶解的化合物。又,此溶劑之沸點通常為110℃以上、較佳140℃以上、特佳200℃以上,通常為400℃以下、較佳300℃以下。溶劑之沸點若過低,則乾燥速度過快,由膜質優越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高。又,另一方面,溶劑之沸點係由可進行低溫乾燥而不易對其他層或基板造成熱影響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低。
作為溶劑,可舉例如醚系溶劑、酯系溶劑、芳香族烴系溶劑、醯胺系溶劑等。
作為醚系溶劑,可舉例如:乙二醇二甲基醚、乙二醇二乙 基醚、丙二醇-1-單甲基醚醋酸酯(PGMEA)等之脂肪族醚;1,2-二甲氧基苯、1,3-二甲氧基苯、苯甲醚、苯乙醚、2-甲氧基甲苯、3-甲氧基甲苯、4-甲氧基甲苯、2,3-二甲基苯甲醚、2,4-二甲基苯甲醚等之芳香族醚等。
作為酯系溶劑,可舉例如醋酸苯基酯、丙酸苯基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正丁酯等之芳香族酯等。
作為芳香族烴系溶劑,可舉例如甲苯、二甲苯、3-異丙基聯苯、1,2,3,4-四甲苯基、1,4-二異丙基苯、環己基苯、甲基萘等。
作為醯胺系溶劑,可舉例如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等。
其他亦可使用二甲基亞碸等。
此等溶劑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使用2種以上。
<成膜方法>
調製了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後,將此組成物藉濕式成膜,於相當於電洞注入層3之下層的層(通常為陽極2)上進行塗佈成膜,予以乾燥而形成電洞注入層3。又,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較佳係將含有構成上述電洞注入層3之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而且,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特佳係將含有構成電洞注入層3之低分子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塗佈步驟中之溫度,係為了防止組成物中發生結晶所造成的膜缺陷,較佳為10℃以上、較佳50℃以下。塗佈時之相對濕度,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並無限定,通常為0.01ppm以上,通常為80%以下。
塗佈後,通常使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之膜乾燥。使其乾燥時可進行加熱或不加熱。若列舉加熱乾燥時所使用之加熱手段的例子,可舉例如無塵烤箱、加熱板、紅外線、鹵素加熱器、微波照射等。其中,為了對膜整體均等地賦予熱,較佳為無塵烤箱及加熱板。
加熱時之加熱溫度,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前提下,較佳係依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使用之溶劑之沸點以上的溫度進行加熱。又,在電洞注入層所使用之溶劑為含有2種以上之混合溶劑的情況,較佳係依至少一種溶劑之沸點以上的溫度進行加熱。
若考慮到溶劑之沸點上升,則在加熱步驟中,較佳為120℃以上、較佳410℃以下進行加熱。加熱時,加熱溫度並無特別限制,但在與電洞注入層之陰極側接觸之層為藉濕式成膜法進行成膜的情況,加熱溫度較佳係依塗膜之充分不溶化的溫度進行加熱。
加熱時之加熱時間較佳雖為10秒以上,又,另一方面,通常為180分鐘以下較佳。由不易發生其他層之成分擴散的觀點而言,加熱時間較短為佳,但由電洞注入層容易變得均質的觀點而言,則較長為佳。加熱亦可分為2次進行。
{藉真空蒸鍍法進行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
在藉真空蒸鍍法形成電洞注入層3時,例如可如下述般形成電洞注入層3。將電洞注入層3之構成材料(上述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電子受容性化合物等)之1種或2種以上,放入設置於真空容器內的坩鍋中(使用2種以上之材料時則放入各別的坩鍋中),藉適當的真空泵將真空容器內排氣至10-4Pa左右。
其後,使坩鍋(使用2種以上之材料時,係對各別的坩鍋進行加熱)加熱,控制蒸發量並使其蒸發(使用2種以上之材料時,係分別獨立控制蒸發量並使其蒸發),於與坩鍋相對向設置的基板1之陽極2上形成電洞注入層3。又,在使用2種以上之材料時,亦可將該等之混合物放入坩鍋中,予以加熱、蒸發而形成電洞注入層3。
蒸鍍時之真空度,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前提下並無限定,通常為0.1×10-6Torr(0.13×10-4Pa)以上,又,通常為9.0×10-6Torr(12.0×10-4Pa)以下。
蒸鍍速度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前提下並無限定,通常為0.1/秒以上,通常5.0/秒以下。蒸鍍時之成膜溫度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並無限定。蒸鍍時之成膜溫度較佳為10℃以上,較佳為50℃以下。
[電洞輸送層]
電洞輸送層4係自陽極2朝發光層5進行輸送的層。電洞輸送層4並非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必須的層,在設置電洞輸送層4時,於設有電洞注入層3的情況係將電洞輸送層4設於電洞注入層3上,在未設有電洞注入層3的情況係將電洞輸送層4設於陽極2上。
電洞輸送層4的形成方法可為真空蒸鍍法或濕式成膜法,並無特別限制。由暗點減低的觀點而言,較佳為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輸送層4,特佳為將上述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輸送層4。
另外,電洞輸送層4之形成較佳係將含有後述之形成電洞輸送層4之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所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而且,電洞輸送層4之形成特佳係將含有構成電洞輸送層4之低分子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作為形成電洞輸送層4的材料(在將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電洞輸送層4的情況,則相當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較佳為電洞輸送性高、且可效率佳地輸送所注入之電洞的材料。
因此,形成電洞輸送層4的材料較佳係離子化電位小、對可見光之透明性高、電洞移動度大、穩定性優越、於製造時或使用時不易發生成為陷阱之雜質。
又,大多的情況下,由於電洞輸送層4係接觸發光層5,故較佳為不使來自發光層5之發光消光、或不在與發光層5之間形成激發複合物(exciplex)而使效率降低者為佳。
作為此種電洞輸送層4之材料,如為習知使用作為電洞輸送層4之構成材料的材料者即可。作為電洞輸送層4之材料,可舉例如於上述電洞注入層3所使用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所例示者。
又,可舉例如芳基胺衍生物、茀衍生物、螺衍生物、咔唑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吡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啡啉衍生物、酞菁衍生物、紫質衍生物、噻咯(silole)衍生物、寡聚噻吩衍生物、縮合多環芳香族衍生物及金屬錯合物等。
另外,可舉例如聚乙烯基咔唑衍生物、聚芳基胺衍生物、聚乙烯基三苯基胺衍生物、聚茀衍生物、聚伸芳基衍生物、含有四苯基聯苯基之聚伸芳基醚碸衍生物、聚伸芳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矽氧烷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等。
此等可為交差共聚物、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或接枝共聚物之任一種。又,亦可為在主鏈上具有分枝、末端部為3個以上之高分子或所謂的樹枝狀聚合物。其中,作為電洞輸送層4之材料,較佳者為聚伸芳基胺衍生物或聚伸芳基衍生物。
作為聚伸芳基胺衍生物,較佳者為含有下式(II)所示之重複單位的聚合物。特佳者為由下式(II)所示之重複單位所構成的聚合物,此時,各個重複單位中,Ara或Arb亦可相異。
[化18]
式(II)中,Ara及Arb分別獨立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
作為具有Ara及Arb取代基亦可之芳香族烴基,可舉例如具有1價或2價之游離原子價的苯環、萘環、蒽環、菲環、苝環、稠四苯環、芘環、苯并芘環、香豆素環、三苯環、苊萘環、環、茀環等之具有1價或2價之游離原子價的6員環之單環或2~5縮合環的基及使此等環之2環以上直接鍵結而成的基。
作為具有取代基亦可之芳香族雜環基,可舉例如具有1價或2價之游離原子價的呋喃環、苯并呋喃環、噻吩環、苯并噻吩環、吡咯環、吡唑環、咪唑環、二唑環、吲哚環、咔唑環、吡咯并咪唑環、吡咯并哌唑環、吡咯并吡咯環、噻吩并吡咯環、噻吩并噻吩環、呋喃并吡咯環、呋喃并呋喃環、噻吩并呋喃環、苯偶姻唑環、苯偶姻噻唑環、苯并咪唑環、吡啶環、哌啶環、嗒環、嘧啶環、三環、啉環、異喹啉環、啉環、喹啉環、啡啶環、苯并咪唑環、呸啶環、喹唑啉環、喹唑啉酮環、薁環等之、具有1價或2價之游離原子價的5或6員環之單環或2~4縮合環及使此等環之2環以上直接鍵結而成的基。
由溶解性及耐熱性的觀點而言,Ara及Arb較佳者係分別獨立具有1價或2價之游離原子價從由苯環、萘環、蒽環、菲環、三苯環、芘環、噻吩環、吡啶環、茀環所組成群選出之環,或使苯環之2環以上鍵結而成的基(例如聯苯基或三苯基等)。
其中,具有1價游離原子價之苯環(苯基)、使苯環之2環鍵結而成之基(聯苯基)及茀環(茀基)較佳。
Ara及Arb中具有芳香環基亦可的取代基,可舉例如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芳氧基、烷氧羰基、二烷基胺基、二芳基胺基、醯基、鹵原子、鹵烷基、烷硫基、芳硫基、矽烷基、矽氧基、氰基及芳香環基等。
作為聚伸芳基衍生物,可舉例如亦可具有上式(II)中之Ara及Arb所例示之取代基的芳香環基等之於其重複單位中具有伸芳基的聚合物。
作為聚伸芳基衍生物,較佳係具有由下式(V-1)及/或下式(V-2)所構成之重複單位的聚合物。
[化19]
式(V-1)中,Ra、Rb、Rc及Rd分別獨立為烷基、烷氧基、苯基烷基、苯基烷氧基、苯基、苯氧基、烷苯基、烷氧基苯基、烷基羰基、烷氧基羰基或羧基。t及s分別獨立表示0~3之整數。在t或s為2以上的情況,一分子中所含之複數個Ra或Rb可為相同或相異,相鄰接之Ra或Rb彼此亦可形成環。
[化20]
式(V-2)中,Re及Rf分別獨立與上式(V-1)中之Ra、Rb、Rc或Rd同義。r及u分別獨立表示0~3之整數。在r或u為2以上時,一分子中可含有之複數的Re及Rf可為相同或相異,相鄰接之Re或Rf彼此亦可形成環。X表示構成5員環或6員環之原子或原子群。
作為X之具體例,為-O-、-BR-、-NR-、-SiR2-、-PR-、-SR-、-CR2-或此等鍵結而成的基。尚且,R表示氫原子或任意之有機基。本發明中之有機基,係包括至少一個碳原子的基。
另外,作為聚伸芳基衍生物,除了由上式(V-1)及/或上式(V-2)所構成的重複單位以外,較佳為進一步具有下式(V-3)所示之重複單位。
[化21]
式(V-3)中,Arc及Arj分別獨立表示亦可具有取代基之芳香環基。v及w分別獨立表示0或1。
Arc~Arj之具體例,係與上述(II)中之Ara及Arb相同。
上式(V-1)~(V-3)之具體例及聚伸芳基衍生物的具體例等,可舉例如日本專利特開2008-98619號公報記載者等。
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輸送層4時,係與上述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同樣地,在調製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後,予以濕式成膜後,再乾燥。
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中,除了上述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以外,尚含有溶劑(在將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電洞輸送層4的情況,則相當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溶劑」)。所使用之溶劑係與上述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使用者相同。又,成膜條件、乾燥條件等亦與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情況相同。
在藉真空蒸鍍法形成電洞輸送層4時,其成膜條件等亦與上述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時相同。
電洞輸送層4係除了上述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以外,亦可含有各種發光材料、電子輸送性化合物、黏結劑樹脂、塗佈性改良劑等。
電洞輸送層4亦可為使交聯性化合物進行交聯而形成的層。交聯性化合物為具有交聯性基的化合物,藉由交聯而形成網目狀高分子化合物。
作為交聯性基,可舉例如具有1價之游離原子價的氧雜環丁烷(oxetane)及環氧基等之環狀醚;乙烯基、三氟乙烯基、苯乙烯基、丙烯基、甲基丙烯醯基及桂皮醯基等之來自不飽和雙鍵的基;具有1價之游離原子價的苯并環丁烯等。
交聯性化合物可為單體、寡聚物、聚合物之任一種。交聯性化合物可僅具有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具有2種以上。
作為交聯性化合物,較佳者係使用具有交聯性基的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上述例示者,而作為具有交聯性基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對此等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使交聯性基鍵結於主鏈或側鏈。特佳係使交聯性基經由伸烷基等之鍵結基而鍵結於主鏈上。
又,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特佳係含有具交聯性基之重複單位的聚合物。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特佳者為具有在上式(II)或式(V-1)~(V-3)使交聯性基直接或經由鍵結基而鍵結之重複單位的聚合物。
作為交聯性化合物,較佳者係使用具有交聯性基的電洞輸送性化合物。
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舉例如吡啶衍生物、吡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啡啶衍生物、咔唑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及紫質衍生物等之含氮芳香族化合物衍生物;三苯基胺衍生物、噻咯衍生物、寡聚噻吩衍生物、縮合多環芳香族衍生物及金屬錯合物等。
其中,作為電洞輸送性化合物,較佳者為吡啶衍生物、吡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衍生物、喹啉衍生物、啡啉衍生物及咔唑衍生物等之含氮芳香族衍生物;三苯基胺衍生物、噻咯衍生物、縮合多環芳香族衍生物、金屬錯合物等,特佳為三苯基胺衍生物。
在使交聯性化合物交聯而形成電洞輸送層4時,通常調製將交聯性化合物溶解或分散於溶劑中的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藉濕式成膜進行成膜使其交聯。
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中,除了交聯性化合物以外,亦可含有促進交聯反應的添加物。作為促進交聯反應之添加物,可舉例如:烷基苯酮化合物、醯基氧化膦化合物、二茂金屬化合物、肟酯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及鎓鹽等之聚合起始劑及聚合促進劑;縮合多環烴、紫質化合物及二芳基酮化合物等之光增感劑;等。
再者,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亦可含有均平劑、消泡劑等之塗佈性改良劑、電子受容性化合物及黏結劑樹脂等。
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中,通常含有交聯性化合物0.01重量%以上、較佳0.05重量%以上、更佳0.1重量%以上。又,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交聯性化合物通常含有50重量%以下、較佳20重量%以下、更佳10重量%以下。
將依此種濃度含有交聯性化合物之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於下層(通常為電洞注入層3)上成膜後,藉由加熱及/或光等之活性能量照射,使交聯性化合物交聯而形成網目狀高分子化合物。
成膜型之溫度、濕度等條件,係與上述電洞注入層之濕式成膜時相同。成膜後之加熱手法並無特別限定。作為加熱溫度條件,通常為120℃以上、較佳400℃以下。
作為加熱時間,通常為1分鐘以上、較佳24小時以下。作為加熱手段並無特別限定,可使用將具有所成膜之層的積層體載置於加熱板上,於烤箱內進行加熱等手段。作為加熱方法,具體可為例如於加熱板上使用120℃以上加熱1分鐘以上等條件。
在藉光等之活性能量照射使其交聯時,作為活性能量照射的方法,可舉例如直接使用超高壓水銀燈、高壓水銀燈、鹵素燈、紅外燈等之紫外‧可見‧紅外光源進行照射的方法,或使用內藏上述光源之遮罩對準器、輸送帶型光照射裝置進行照射的方法等。
在光以外之活性能量照射時,可舉例如使用照射藉磁控所產生之微波的裝置、即所謂微波爐進行照射的方法。作為照射時間,較佳者係設定用於使膜之溶解性降低的必須條件,通常為照射0.1秒以上、較佳10小時以下。
加熱及光等之活性能量照射,可針對各方法及條件而分別單獨進行或組合進行。在組合的情況,實施順序並無特別限定。
如此形成的電洞輸送層4的膜厚,通常為5nm以上、較佳10nm以上,又,通常為300nm以下、較佳100nm以下。
[發光層]
發光層5係在被賦予電場的電極間,藉由從陽極2被注入之電洞、與從陰極9所注入之電子間的再結合而被激發,成為主要之發光源的層。發光層5通常係在設有電洞輸送層4時則形成於電洞輸送層4上,在未設置電洞輸送層4且設有電洞注入層3時則形成於電洞注入層3上,在未設置電洞輸送層4與電洞注入層3時則形成於陽極2上。
本發明之發光層5之形成方法可為真空蒸鍍法或濕式成膜法,並無特別限制。發光層5較佳為藉濕式成膜法形成,特佳為將上述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法予以形成。
在將本發明組成物藉濕式成膜形成發光層5時,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係含有發光材料等之發光層材料(相當於上述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與溶劑(相當於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溶劑」)。
{發光層材料}
發光層5中,作為其構成材料,係至少含有具發光性質之材料(發光材料),且較佳者係含有具電洞輸送性質之化合物(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或具電子輸送性質之化合物(電子輸送性化合物)。亦可將發光材料使用作為摻雜物材料,將電洞輸送性化合物或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等使用作為主體材料。
關於發光材料並無特別限定,若使用依所需發光波長進行發光、發光效率良好之物質即可。再者,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的範圍內,發光層5亦可含有其他成分。又,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發光層5的情況,可使用低分子量材料。
<發光材料>
作為發光材料,可應用任意公知之材料。發光材料可為螢光發光材料,亦可為磷光發光材料。由內部量子效率之觀點而言,發光材料較佳者為磷光發光材料。又,發光材料中,亦可於藍色使用螢光發光材料,於綠色或紅色使用磷光發光材料等而予以組合使用。
另外,由對溶劑之溶解性優越的觀點而言,較佳者係使用使分子對稱性或剛性減低之發光材料或導入有烷基等之親油性取代基的發光材料。
發光材料中,作為螢光發光材料及磷光發光材料,可舉例如[1]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中所列舉的螢光發光材料及磷光發光材料等。
發光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發光層中之發光材料的比例,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自不易發生發光不均的觀點而言,發光材料最好為較多為佳,但另一方面,由發光效率優越的觀點而言,則以較少為佳。
因此,發光層中之發光材料的比例較佳為0.05重量%以上,又,較佳為35重量%以下。又,在併用2種以上之發光材料時,較佳係使發光材料之合計含量為上述範圍。
<電洞輸送性化合物>
發光層5中,亦可含有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作為其構成材料。於此,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中,作為低分子量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例子,可舉例如[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中所列舉的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等。
尚且,發光層5中,電洞輸送性化合物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發光層5中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比例,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由不易受到短路影響的觀點而言,電洞輸送性化合物之比例最好為較高,另一方面,由不易發生膜厚不均的觀點而言,則以較低為佳。
發光層5中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比例,具體而言較佳為0.1重量%以上,又,較佳為65重量%以下。又,在併用2種以上之電洞輸送性化合物的情況,較佳係使此等之合計含量為上述範圍。
<電子輸送性化合物>
發光層5中,亦可含有電子輸送性化合物作為其構成材料。於此,電子輸送性化合物中,作為低分子量之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的例子,可舉例如[1]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中所列舉的低分子量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等。
尚且,發光層5中,電子輸送性化合物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發光層5中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的比例,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由不易受到短路影響的觀點而言,電子輸送性化合物之比例最好為較高,另一方面,由不易發生膜厚不均的觀點而言,以較低為佳。發光層5中之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的比例,具體而言較佳為0.1重量%以上,又,較佳為65重量%以下。又,在併用2種以上之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的情況,較佳係使此等之合計含量為上述範圍。
{發光層之形成}
在藉本發明之濕式成膜法形成發光層5的情況,通常係將上述材料溶解於適當溶劑中而調製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又,發光層5之形成,特佳係將含有上述發光層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中。
作為用於藉本發明之濕式成膜法形成發光層5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所含有的發光層用溶劑,若為可形成發光層則可使用任意者。發光層用之溶劑的較佳例,可舉例如,於[1]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中,濕式成膜法所進行之有機層形成中所使用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之溶劑的一例。
發光層用溶劑相對於用於形成發光層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比率,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發光層用溶劑相對於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的比率,係如上述般,相對於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100重量份,較佳為10重量份以上、更佳50重量份以上、特佳80重量份以上,又,較佳為99.95重量份以下、更佳99.9重量份以下、特佳99.8重量份以下。又,在混合使用2種以上溶劑作為發光層用溶劑時,較佳係使此等溶劑之合計滿足此範圍。
另外,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之發光材料、電洞輸送性化合物、電子輸送性化合物等之合計量(固形份濃度),由不易發生膜厚不均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少。另一方面,由不易發生膜缺陷的觀點而言,則以較多為佳。因此,固形份濃度具體而言較佳為0.01重量%以上,又,較佳為70重量%以下。
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濕式成膜後,將所得塗膜乾燥,去除溶劑,藉此形成發光層5。此濕式成膜法具體而言,係與上述電洞注入層3之形成中所記載之方法相同。濕式成膜法之方式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並無限定,亦可使用上述任一方式。
發光層5之膜厚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由不易發生膜缺陷的觀點而言,發光層5之膜厚最好為較厚,由容易降低驅動電壓的觀點而言,最好為較薄。發光層5之膜厚具體而言較佳為3nm以上、更佳5nm以上,又,較佳為200nm以下、更佳100nm以下。
[電洞阻止層]
在發光層5與後述之電子注入層8之間,亦可設置電洞阻止層6。電洞阻止層6係於發光層5上,以接觸發光層5之陰極9側界面的方式所積層的層。
此電洞阻止層6具有阻止由陽極2移動而來的電洞到達陰極9的功能,與將自陰極9所注入之電子效率佳地朝發光層5方向輸送的功能。
作為構成電洞阻止層6之材料所要求的物性,可舉例如電子移動度高、電洞移動度低、能隙(HOMO、LUMO之差)大、激發三重態能階(T1)高。
作為滿足此種條件的電洞阻止層6之材料,可舉例如:雙(2-甲基-8-羥基喹啉基)(苯酚基)鋁及雙(2-甲基-8-羥基喹啉基)(三苯基矽烷醇基)鋁等之混合配位子錯合物,雙(2-甲基 -8-羥基喹啉)鋁-μ-側氧基-雙(2-甲基-8-羥基喹啉)鋁二核金屬錯合物等之金屬錯合物,二苯乙烯基聯苯衍生物等之苯乙烯基化合物(日本專利特開平11-242996號公報)、3-(4-聯苯基)-4-苯基-5(4-第三丁基苯基)-1,2,4-三唑等之三唑衍生物(日本專利特開平7-41759號公報)、浴銅靈(Bathocuproin)等之啡啶衍生物(日本專利特開平10-79297號公報)等。再者,國際公開第2005/022962號記載之具有至少一個於2,4,6位經取代之吡啶環的化合物,亦可作為電洞阻止層6之材料。
尚且,電洞阻止層6之材料可僅使用一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電洞阻止層6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因此,可藉濕式成膜法、蒸鍍法或其他方法形成電洞阻止層6。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洞阻止層6的情況,較佳係將含有構成上述電洞阻止層6之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電洞阻止層6之膜厚,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者。電洞阻止層6之膜厚通常為0.3nm以上、較佳0.5nm以上,又通常為100nm以下、較佳50nm以下。
[電子輸送層]
在發光層5與後述之陰極9之間,亦可設置電子輸送層7。電子輸送層7係在設有電子輸送層7及後述之電子注入層8時則通常設於電子注入層8上,在未設置電子注入層8時則設於陰極9上。
電子輸送層7係以進一步提升元件之發光效率為目的而設置的層。電子輸送層7係由可在賦予了電場之電極間使從陰極9注入之電子效率佳地朝發光層5方向輸送的化合物所形成。
作為電子輸送層7所使用的電子輸送性化合物,通常使用從陰極9或電子注入層8之電子注入效率高,且具有高電子移動度、可效率佳地輸送所注入之電子的化合物。
作為滿足此種條件的化合物,可舉例如8-羥基喹啉之鋁錯合物等之金屬錯合物(日本專利特開昭59-194393號公報)、10-羥基苯并[h]喹啉之金屬錯合物、二唑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聯苯衍生物、噻咯衍生物、3-羥基黃酮金屬錯合物、5-羥基黃酮金屬錯合物、苯并唑金屬錯合物、苯并噻唑金屬錯合物、參苯并咪唑苯(美國專利第5645948號說明書)、喹啉化合物(日本專利特開平6-207169號公報)、啡啉衍生物(日本專利特開平5-331459號公報)、2-第三丁基-9,10-N,N’-二氰基蒽醌二亞胺、n型氫化非晶質碳化矽、n型硫化鋅及n型硒化鋅等。
尚且,電子輸送層7之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電子輸送層7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因此,可藉濕式成膜法、蒸鍍法或其他方法形成電子輸送層7。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子輸送層7的情況,較佳者係將含有構成上述電子輸送層7之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另外,電子輸送層7之形成,特佳者係將含有構成電子輸送層7之低分子有機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電子輸送層7的膜厚,係在不顯著損及本發明效果之下為任意。電子輸送層7的膜厚通常為1nm以上、較佳5nm以上,又,通常為300nm以下、較佳100nm以下的範圍。
[電子注入層]
在發光層5與後述之陰極9之間,亦可設置電子注入層8。於設電子注入層8的情況,電子注入層8通常設於陰極9下。
電子注入層8係發揮使從陰極9注入之電子效率佳地注入至發光層5的功能。為了有效率地進行電子注入,形成電子注入層8的材料最好為低功函數的金屬。例如可使用鈉或銫等之鹼金屬,鋇或鈣等之鹼土族金屬等。電子注入層8之膜厚通常為0.1nm以上,又,較佳為5nm以下。
再者,電子注入層8係藉由於以二苯啡啉(Bathophenanthroline)等之含氮雜環化合物或8-羥基喹啉之鋁錯合物等金屬錯合物為代表的有機電子輸送化合物中,摻雜鈉、鉀、銫、鋰、銣等之鹼金屬(日本專利特開平10-270171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2-100478號公報、日本專利特開2002-100482號公報等記載),則可兼顧電子注入‧輸送性之提升及優越膜質,因此較佳。此時之電子注入層8的膜厚通常為5nm以上、較佳10nm以上,又,通常為200nm以下、較佳100nm以下。
尚且,電子注入層8之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使用2種以上。
電子注入層8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因此,可藉濕式成膜法、蒸鍍法或其他方法形成電子注入層8。在藉濕式成膜法形成電子注入層8的情況,較佳者係將含有構成上述電子注入層8之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另外,形成電子注入層8時,特佳者係將含有構成電子注入層8之低分子有機材料及溶劑的液體過濾後歷經8小時以上而得的組成物用於濕式成膜。
[陰極]
陰極9係為發揮對發光層5側之層(電子注入層8或發光層5等)注入電子的功能。
作為陰極9之材料,可使用上述陽極2所使用的材料。作為陰極9之材料,為了有效率地進行電子注入,較佳者為低功函數的金屬,可使用例如錫、鎂、銦、鈣、鋁及銀等之適當金屬或其等的合金。作為具體例,可舉例如鎂-銀合金、鎂-銦合金、鋁-鋰合金等之低功函數合金電極。
尚且,陰極9之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陰極9之膜厚通常與陽極2相同。
再者,在保護由低功函數金屬所構成之陰極的目的下,若於其上進一步積層高功函數且對大氣呈穩定的金屬層,則可增加元件的穩定性,因此較佳。為了此目的,可使用例如鋁、銀、銅、鎳、鉻、金、鉑等金屬。尚且,此等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其他層]
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在不超離其要旨的範圍內,亦可具有其他構成。具體而言,例如,在不損及其性能之前提下,在陽極2與陰極9之間,亦可具有上述說明之層以外的其他任意層,或者亦可省略上述說明之層。
上述說明之層以外亦可具有的層,可舉例如電子阻止層。
在設置電子阻止層的情況,通常設於電洞注入層3或電洞輸送層4與發光層5之間。電子阻止層係藉由阻止從發光層5移動而來的電子到達電洞注入層3,而增加發光層5內電洞與電子間的再結合確率,具有使所生成之激發子封閉於發光層5內的功能、與使從電洞注入層3所注入之電洞有效率地輸送至發光層5方向的功能。尤其是在使用磷光材料作為發光材料、或使用藍色發光材料的情況,設置電子阻止層特別有效。
作為電子阻止層所要求之特性,可舉例如電洞輸送性高、能隙(HOMO、LUMO之差)大、激發三重態能階(T1)高。
再者,本發明中,在以濕式成膜法製作發光層5以作為本發明之有機層的情況,被要求電子阻止層亦具有濕式成膜的適合性。作為此種電子阻止層所使用的材料,可舉例如以F8-TFB為代表之二辛基茀與三苯基胺之共聚物(國際公開第2004/084260號)等。
尚且,電子阻止層之材料可僅使用1種,亦可依任意組合及比率併用2種以上。
電子阻止層之形成方法並無限制。因此,可藉由濕式成膜法、蒸鍍法或其他方法形成電子阻止層。
再者,於陰極9與發光層5或電子輸送層7之界面,插入例如由氟化鋰(LiF)、氟化鎂(MgF2)、氧化鋰(Li2O)及碳酸銫(II)(CsCO3)等所形成的極薄絕緣膜(0.1~5nm),亦為可提升元件效率的有效方法(參照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97年,Vol.70,pp.152;日本專利特開平10-74586號公報;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1997年,Vol.44,pp.1245;SID 04 Digest,pp.154等)。
另外,以上所說明之層構成中,亦可使基板以外之構成要件依相反順序積層。例如,若為圖1之層構成,則亦可於基板1上將其他構成要件依陰極9、電子注入層8、電子輸送層7、電洞阻止層6、發光層5、電洞輸送層4、電洞注入層3、陽極2之順序設置。
再者,藉由在至少一者具有透明性的2片基板之間,積層基板以外的構成要件,則亦可構成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另外,亦可作成使基板以外之構成要件(發光元件)重疊複數段的構成(使發光元件複數積層的構造)。此時,若取代各段間(發光元件間)之界面層(在陽極為ITO、陰極為Al的情況,則為其等2層),設置例如由五氧化釩(V2O5)等所構成的電荷發生層(Carrier Generation Layer:CGL),則段間之壁障變少,由發光效率‧驅動電壓的觀點而言屬較佳。
再者,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可構成作為單一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亦可應用於使複數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配置成陣列狀的構成,或應用於使陽極與陰極配置成X-Y矩陣狀的構成。
另外,上述各層中,在不明顯損及本發明效果之前提下,亦可含有上述說明以外之成分作為材料。
[5]有機EL顯示裝置
本發明之有機EL顯示裝置,係具有上述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者。本發明之有機EL顯示裝置之型式或構造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依常法予以組裝。
例如,可依「有機EL顯示器」(OHM公司,平成16年8月20日發行,時任靜士、安達千波矢、村田英幸著)記載之方法,形成本發明之有機EL顯示裝置。
[6]有機EL照明
本發明之有機EL照明係具有上述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者。本發明之有機EL照明之型式或構造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依常法予以組裝。
(實施例)
接著,藉實施例更具體說明本發明,但在不超過其要旨之前提下,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之記載。
[特性評價用元件之製作] {實施例1}
製作圖1所示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首先,在玻璃基板上堆積厚度150nm之ITO透明導電膜,並圖案化成2mm寬的條紋以形成ITO層之陽極2,對此基板(三容真空公司製,濺鍍成膜品)1依界面活性劑水溶液之超音波洗淨、超純水之水洗、超純水之超音波洗淨、超純水之水洗的順序予以洗淨後,再以壓縮空氣予以乾燥,最後進行紫外線臭氧洗淨。
接著,調製含有具有下述(P1)所示之重複構造的電洞輸送性高分子化合物2.0重量%、與下述(A1)所示之4-異丙基-4’-甲基二苯基錪肆(五氟苯基)硼酸鹽0.8重量%的苯甲酸乙酯溶液(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
[化22]
將此電洞注入層形成用組成物依下示成膜條件藉旋塗法於上述ITO基板上進行成膜,再依下示烘烤條件進行烘烤,藉此得到膜厚42nm的電洞注入層3。
<成膜條件>
旋塗旋轉數 1500rpm
旋塗時間 30秒
旋塗環境 大氣中
烘烤條件 大氣中,230℃,1小時
其後,調製下述(H1)所示之電洞輸送性高分子化合物之1重量%環己基苯溶液(電洞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將其依下示成膜條件於電洞注入層3上藉旋塗進行成膜,以烘烤進行交聯處理,藉此形成膜厚15nm之電洞輸送層4。
[化23]
<成膜條件>
旋塗旋轉數 1500rpm
旋塗時間 120秒
旋塗環境 氮環境下
烘烤條件 氮環境下,230℃,1小時
接著,在形成發光層5時,使用以下所示之發光材料(C6)及(C7)、電荷輸送材料(C1)及(C2),調製以下所示之組成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
[化24]
<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
溶劑 環己基苯
成分濃度 C1:1.25重量%
C2:3.75重量%
C6:0.25重量%
C7:0.35重量%
其後,將此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具有0.2μm細孔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過濾後,裝入褐色瓶容器中並於瓶內填充N2氣體後,在氣溫18~25℃、相對濕度30~60%之大氣環境下(大氣壓)經過12小時。
將經過12小時之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使用微量吸管抽出,依以下所示條件,於電洞輸送層4上依旋塗法形成膜厚58nm之發光層5。又,於此,上述所謂「經過12小時」係指自過濾了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時起至開始藉微量吸管吸出時為止的時間。
<成膜條件>
旋塗旋轉數 2000rpm
旋塗時間 120秒
旋塗環境 氮環境下
烘烤條件 氮環境下,130℃,10分鐘
其次,將經濕式成膜了電洞注入層3、電洞輸送層4及發光層5的基板搬入真空蒸鍍裝置內,進行粗排氣。其後,使用冷凍泵排氣至裝置內之真空度為3.0×10-4Pa以下後,於發光層5上,將下述構造式(C9)所示化合物藉真空蒸鍍法進行蒸鍍,得到膜厚10nm之電洞阻止層6。於此,蒸鍍時之真空度保持為2.2×10-4Pa以下,蒸鍍速度控制於0.6~1.2/秒之範圍。
[化25]
接著,藉由將參(8-羥基喹啉基)鋁加熱,其使蒸鍍於電洞阻止層6上,藉此成膜出膜厚20nm的電子輸送層7。於此,蒸鍍時之真空度保持為2.2×10-4Pa以下,蒸鍍速度控制於0.7~1.3/秒之範圍。
於此,將成膜至電子輸送層7之基板,由使其蒸鍍至電子輸送層7之有機層蒸鍍室搬送至金屬蒸鍍室中。然後,在成膜至電子輸送層7之基板上,將作為陰極蒸鍍用遮罩之2mm寬之條狀遮罩,依與陽極2之ITO條紋正交之方式密黏設置,並與有機層蒸鍍時同樣地排氣至真空度成為1.1×10-4Pa以下。
其後,在將真空度保持為1.0×10-4Pa以下的狀態,於電子輸送層7上使用鉬舟,將氟化鋰(LiF)依蒸鍍速度控制於0.07~0.15/秒之範圍、膜厚0.5nm進行成膜,形成電子注入層8。
接著,在將真空度保持為2.0×10-4Pa之狀態,同樣地藉鉬舟加熱鋁,依蒸鍍速度控制為0.6~10.0/秒之範圍、膜厚80nm進行成膜,形成陰極9。於此,此2層型陰極之蒸鍍時的基板溫度係保持為室溫。
接著,為了防止元件於保管中因大氣中之水分等而劣化,故依以下記載之方法進行密封處理。
於氮氣手套箱中,對23mm×23mm尺寸之玻璃板外周部,依1mm寬度塗佈光硬化性樹脂30Y-437(Three Bond公司製)。於玻璃板中央部,設置水分吸收片材(DYNIC公司製)。之後,將結束了陰極形成之上述基板搬入,依蒸鍍面與乾燥劑片材相對向之方式予以貼合。其後,僅對塗佈了光硬化性樹脂之區域照射紫外線,使樹脂硬化。
如上述般,得到具有2mm×2mm尺寸之發光面積部分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實施例2}
除了在實施例1中,於形成發光層5時,使用將上述發光材料(C6)、與以下所之電荷輸送材料(C3)及(C4)依以下所示組成所調製成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元件。
[化26]
<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組成>
溶劑 環己基苯
成分濃度 C3:1.275重量%
C4:3.825重量%
C6:0.51重量%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中,除了於形成發光層5時,使用將以下所示發光材料(C8)、與以下所示電荷輸送材料(C5)依以下所示組成調製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並將濕式成膜時之烘烤時間設為20分鐘,得到膜厚50nm之發光層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元件。
[化27]
<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組成>
溶劑 環己基苯
成分濃度 C5:3.3重量%
C8:0.33重量%
{實施例4}
於實施例1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5}
於實施例2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6}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7}
於實施例1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6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8}
於實施例2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6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9}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6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0}
於實施例1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1}
於實施例2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2}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3}
於實施例1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1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4}
於實施例2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1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實施例15}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1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1}
於實施例1中,除了未設置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2}
於實施例2中,除了未設置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3}
於實施例3中,除了未設置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4}
於實施例1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4天,並於即將進行濕式成膜前予以再度過濾(於過濾後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5}
於實施例2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4天,並於即將進行濕式成膜前予以再度過濾(於過濾後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比較例6}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31天,並於即將進行濕式成膜前予以再度過濾(於過濾後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同樣進行而製作元件。
[元件特性之評價]
針對實施例1~15及比較例1~6所製作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分別進行直流驅動試驗,調查初期亮度。又,調查1000cd/m2下之亮度電流效率(cd/A),分別求得相對於比較例1~3之亮度電流效率的差(以下稱為「亮度電流效率差」)。亮度係測定至初期亮度降低70%為止的驅動壽命,分別將比較例1~3之驅動壽命設為100而求得相對值(以下稱為「相對驅動壽命」)。結果示於表1~3。
{實施例16}
與實施例1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17}
與實施例2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18}
於實施例3中,除了將發光層膜厚設為40nm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19}
於實施例16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0}
於實施例17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1}
於實施例1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2}
於實施例16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3}
於實施例17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4}
於實施例1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5}
於實施例16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6}
於實施例17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7}
於實施例1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8}
於實施例16中,除了將使用微量管所抽出之經過12小時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置入附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Millipore公司製)的注射器中,由此注射器直接滴下至電洞輸送層4上而依旋塗法形成發光層5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29}
於實施例28中,除了在形成發光層5時,使用將上述發光材料(C6)、與上述電荷輸送材料(C3)及(C4)依上述實施例2所示組成而調製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0}
於實施例28中,除了在形成發光層5時,使用將下示發光材料(C8)、與下示電荷輸送材料(C5)依上述實施例3所示組成而調製的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並將濕式成膜時之烘烤時間設為20分鐘,得到膜厚40nm之發光層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1}
於實施例2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2}
於實施例29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9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3}
於實施例30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24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0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4}
於實施例2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5}
於實施例29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9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6}
於實施例30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48小時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0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7}
於實施例28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8}
於實施例29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9相同地製作元件。
{實施例39}
於實施例30中,除了將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之過濾後的經過時間變更為7天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0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7}
於實施例16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8}
於實施例17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9}
於實施例18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8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0}
於實施例28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1}
於實施例29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9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2}
於實施例30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0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3}
於實施例16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6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4}
於實施例17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7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5}
於實施例18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18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6}
於實施例28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8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7}
於實施例29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29相同地製作元件。
{比較例18}
於實施例30中,除了於過濾發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後經過7天後,藉孔徑0.2μm之薄膜過濾器(GE Healthcare公司製)進行再過濾後未設置經過期間而(於10~20分鐘後)進行濕式成膜以外,其餘與實施例30相同地製作元件。
[元件特性之評價]
針對實施例16~39及比較例7~18所製作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分別進行直流驅動試驗。
直流驅動試驗中,分別依下述初期亮度進行:實施例16、19、22、25、28、31、34及37以及比較例7、10、13及16,初期亮度為5000cd/m2;實施例17、20、23、26、29、32、35及38以及比較例8、11、14及17,初期亮度為8000cd/m2;實施例18、21、24、27、30、33、36及39以及比較例9、12、15及18,初期亮度為3000cd/m2
針對48小時後的亮度,算出實施例16~39及比較例13~18相對於比較例7~12的增減率。結果示於表4~6。
如表1~6所示,可知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係電流效率高,且驅動壽命長。
以上雖使用特定態樣詳細說明了本發明,但本領域從業者當知,在不脫離本發明意圖與範圍之下,可進行各種變更及變形。又,本申請案係根據2010年4月9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特願2010-090459),在此其全體被引用。
1‧‧‧基板
2‧‧‧陽極
3‧‧‧電洞注入層
4‧‧‧電洞輸送層
5‧‧‧發光層
6‧‧‧電洞阻止層
7‧‧‧電子輸送層
8‧‧‧電子注入層
9‧‧‧陰極
10‧‧‧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圖1為表示本發明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構造之一例的概略剖面圖。
1‧‧‧基板
2‧‧‧陽極
3‧‧‧電洞注入層
4‧‧‧電洞輸送層
5‧‧‧發光層
6‧‧‧電洞阻止層
7‧‧‧電子輸送層
8‧‧‧電子注入層
9‧‧‧陰極
10‧‧‧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Claims (3)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將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進行過濾的過濾步驟,將該過濾步驟後之液體歷經8小時以上之經過步驟後獲得組成物,該組成物係用於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有機層的濕式成膜,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分子量為100以上且10000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為發光層材料。
  3.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係於陽極及陰極之間含有有機層之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將使含有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及溶劑之液體過濾後並歷經8小時以上後所得的組成物,藉由進行濕式成膜而形成該有機層,上述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材料之分子量為100以上且10000以下。
TW100112400A 2010-04-09 2011-04-08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TWI5907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90459 2010-04-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3504A TW201143504A (en) 2011-12-01
TWI590706B true TWI590706B (zh) 2017-07-01

Family

ID=44763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2400A TWI590706B (zh) 2010-04-09 2011-04-08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568183B2 (zh)
EP (1) EP2557898B1 (zh)
JP (2) JP6035706B2 (zh)
KR (1) KR101842290B1 (zh)
CN (1) CN102860130B (zh)
TW (1) TWI590706B (zh)
WO (1) WO201112609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1700B2 (ja) * 2012-01-17 2013-10-2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照明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KR20190091381A (ko) 2013-08-12 2019-08-05 카티바, 인크. 인쇄 가능한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잉크 배합물을 위한 에스테르계 용매 시스템
JP6331349B2 (ja) * 2013-11-19 2018-05-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機能層形成用インク、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6120007A1 (en) * 2015-01-30 2016-08-04 Merck Patent Gmbh Formulations with a low particle content
KR102575102B1 (ko) * 2015-11-30 2023-09-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스미카 분세키 센터 유기 전자 소자를 제조하는 제조 장치의 관리 방법
JP6380692B2 (ja) * 2016-01-28 2018-08-2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膜の製造方法
JP6891505B2 (ja) * 2017-01-16 2021-06-18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N108630726A (zh) * 2017-03-21 2018-10-09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JP6624153B2 (ja) * 2017-04-27 2019-12-2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9507A (en) 1983-03-25 1985-09-03 Eastman Kodak Company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ing improved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US5061569A (en) 1990-07-26 1991-10-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it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edium
JP3562652B2 (ja) 1992-04-03 2004-09-08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06207169A (ja) 1992-11-17 1994-07-26 Idemitsu Kosan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734341B2 (ja) 1993-03-26 1998-03-3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DE4325885A1 (de) 1993-08-02 1995-02-09 Basf Ag Elektrolumineszierende Anordnung
JP3991378B2 (ja) 1996-01-24 2007-10-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H1079297A (ja) 1996-07-09 1998-03-24 Sony Corp 電界発光素子
US5776622A (en) 1996-07-29 1998-07-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Bilayer eletron-injeting electrode for use in a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5645948A (en) 1996-08-20 1997-07-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Blu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PH10270171A (ja) 1997-01-27 1998-10-09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3540915B2 (ja) 1997-06-10 2004-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有機薄膜el素子
JPH11242996A (ja) 1998-02-25 1999-09-07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H11251067A (ja) 1998-03-02 1999-09-17 Junji Kido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
JP4937440B2 (ja) * 2000-09-04 2012-05-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00478A (ja) 2000-09-20 2002-04-0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00482A (ja) 2000-09-20 2002-04-0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2289359A (ja) * 2001-03-27 2002-10-04 Nec Kansai Ltd 分散型el素子
JP4023204B2 (ja) 2001-05-02 2007-12-19 淳二 城戸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2359073A (ja) 2001-05-31 2002-12-13 Ricoh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0300154A (en) * 2001-11-09 2003-05-16 Jsr Corp Light emitting polymer composition,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e device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JP3896947B2 (ja) * 2001-11-09 2007-03-22 Jsr株式会社 発光性重合体組成物並びに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75335B2 (ja) 2002-04-05 2007-09-12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赤色発光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03347050A (ja) 2002-05-30 2003-12-05 Seiko Epson Corp 液状体製造方法と液状体製造装置及び製膜方法、製膜装置、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機器
WO2003106391A1 (ja) * 2002-06-01 2003-12-24 タイホー工業株式会社 青色発光化合物、フッ化アルキル基含有スチルベン系青色発光化合物、及び発光素子
JP4405137B2 (ja) 2002-07-12 2010-01-27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塗布装置
JP4852224B2 (ja) 2002-07-30 2012-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有機el装置の製造装置
GB0306409D0 (en) 2003-03-20 2003-04-23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JP2005022962A (ja) 2003-06-11 2005-01-27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ガラス組成物、混合体、ペースト、グリーンシートおよびpdp
JP2005019159A (ja) 2003-06-25 2005-01-20 Tdk Corp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el素子の耐久性向上方法
DE10338550A1 (de) 2003-08-19 2005-03-31 Basf Ag Übergangsmetallkomplexe mit Carbenliganden als Emitter für organische Licht-emittierende Dioden (OLEDs)
KR20080064201A (ko) 2004-03-11 2008-07-08 미쓰비시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하 수송막용 조성물 및 이온 화합물, 이를 이용한 전하수송막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의제조 방법 및 전하 수송막의 제조 방법
JP2005340042A (ja) * 2004-05-28 2005-12-08 Bando Chem Ind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05144A (ja) * 2004-06-17 2006-01-05 Seiko Epson Corp 導電性高分子の精製方法、正孔注入層形成材料、及び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0499199C (zh) 2004-07-12 2009-06-10 西安宝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改善有机薄膜元器件中有机膜电荷注入的方法
JP5092248B2 (ja) 2005-02-21 2012-12-0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薄膜、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薄膜転写用部材、有機電界発光素子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070075628A1 (en) * 2005-10-04 2007-04-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latent activated layers
US20070077452A1 (en) 2005-10-04 2007-04-05 Jie Liu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having latent activated layer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KR100886949B1 (ko) * 2007-05-17 2009-03-09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실리콘 또는/및 주석을 포함하는 비닐단위를 기본으로 하는oled 유기막용 고분자 중합체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 발광 소자
JP5287455B2 (ja) 2008-04-16 2013-09-1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正孔注入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正孔注入輸送層形成用組成物の製造方法、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有機el照明
JP5366118B2 (ja) * 2008-05-19 2013-12-11 日本放送協会 有機el素子および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並びに有機el素子用の正孔輸送性高分子化合物
JP2010080759A (ja) * 2008-09-26 2010-04-08 Sharp Corp 有機デバイス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92121A (ja) * 2009-02-13 2010-09-02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照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41782A (ko) 2013-04-25
US8568183B2 (en) 2013-10-29
CN102860130B (zh) 2016-03-09
KR101842290B1 (ko) 2018-03-26
EP2557898A4 (en) 2017-10-25
EP2557898A1 (en) 2013-02-13
WO2011126095A1 (ja) 2011-10-13
JP6035706B2 (ja) 2016-11-30
CN102860130A (zh) 2013-01-02
JP2016181528A (ja) 2016-10-13
EP2557898B1 (en) 2022-03-30
TW201143504A (en) 2011-12-01
US20130043784A1 (en) 2013-02-21
JP2011233516A (ja) 2011-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0706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之製造方法,有機電致發光元件,有機el顯示裝置及有機el照明
JP575724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5768860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照明
JP5577685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照明
TWI553930B (zh)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s, and organic EL lighting
KR102160394B1 (ko)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유기 el 디스플레이 및 유기 el 조명
JP2015093938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TWI594473B (zh) 有機電場發光元件,有機el照明及有機el顯示裝置
JP200925240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8135656A1 (ja) 発光層形成用組成物及び該発光層形成用組成物を含有す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TWI609874B (z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用組成物、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顯示裝置及照明裝置
JP5402703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有機el照明及び有機el信号装置
JP5644196B2 (ja) 化合物、電荷輸送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照明
JP6724294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0192474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照明
JP2010239127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照明。
JP2010209248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有機el照明
JP2010045199A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