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25777B - MEMS components - Google Patents

MEMS compon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25777B
TWI525777B TW102108624A TW102108624A TWI525777B TW I525777 B TWI525777 B TW I525777B TW 102108624 A TW102108624 A TW 102108624A TW 102108624 A TW102108624 A TW 102108624A TW I525777 B TWI525777 B TW I5257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lit
opening
upper electrode
low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8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09645A (zh
Inventor
Yuriko Kato
Hiroaki Yamazaki
Etsuji Ogawa
Takayuki Masunaga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Kk filed Critical Toshiba Kk
Publication of TW201409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9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5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57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3/00Devices comprising flexible or deformable elements, e.g. comprising elastic tongues or membranes
    • B81B3/0064Constitution or structural means for improving or controll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device
    • B81B3/0086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e.g. reducing driving voltage, improving resistance to peak volt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5/00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5/16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using variation of distance between electrodes
    • H01G5/18Capacitors in which the capacitance is vari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turning a shaft;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using variation of distance between electrodes due to change in inclination, e.g. by flexing, by spiral w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1/00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B81B2201/02Sensors
    • B81B2201/0221Variable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Pressure Sensors (AREA)

Description

MEMS元件 相關申請案之相互參照
本申請案係根據2012年4月27日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申請案號:2012-103994)主張優先權,並併入該案所有內容。
本發明係關於MEMS元件。
具有機械可動部的MEMS(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元件被提出。此MEMS元件,具有被固定的下部電極與在上下方向可動的上部電極。藉由使這些下部電極與上部電極之間的電容改變,而可以應用於例如壓力感測器、可變電容、微泵等裝置。
然而,於MEMS元件,會有發生寄生電容的問題。此寄生電容,主要產生於下部電極與半導體基板之間,比例於下部電極的面積而變大。亦即,為了減低寄生電容,有必要縮小下部電極的面積。
(1)一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為包含:被固定於基板上的第1電極,以及對向配置於前述第1電極的上方,於上下方向可動之第2電極;前述第2電極,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前述第1電極,在對應於前述第2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1開口部。
(2)一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製造方法,為包含:於基板上形成被固定的第1電極的步驟;於前述第1電極,形成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1開口部的步驟;於前述第1電極上,形成犧牲層的步驟;於前述犧牲層上,在對應於前述第1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形成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的第2電極的步驟;以及透過前述第2開口部除去前述犧牲層的步驟。
10‧‧‧半導體基板
11‧‧‧層間絕緣層
12‧‧‧下部電極
12a‧‧‧金屬層
13‧‧‧孔
14‧‧‧下部電極保護層
15‧‧‧犧牲層
16‧‧‧上部電極
17‧‧‧孔
21‧‧‧第2彈簧部
22‧‧‧虛設電極
23‧‧‧第2錨部
24‧‧‧第1彈簧部
25‧‧‧第1錨部
26‧‧‧配線
33‧‧‧狹縫
37‧‧‧狹縫
41‧‧‧虛設電極
圖1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2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的構造。
圖3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
圖4~圖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
圖8係顯示比較例1之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
圖9係顯示比較例1之寄生電容與第1實施形態之寄生電容之圖。
圖10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11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的構造。
圖12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剖面圖。
圖13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2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14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2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的構造。
圖15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2之剖面圖。
圖16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3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1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3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的構造。
圖18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4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19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5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20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 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的構造。
圖21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的構造。
圖22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
圖23~圖24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
圖25係顯示比較例2之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
一般而言,根據一實施形態,一種MEMS裝置,包含:被固定於基板上的第1電極,以及對向配置於前述第1電極的上方,於上下方向可動之第2電極。前述第2電極,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前述第1電極,在對應於前述第2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1開口部。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實施型態。於圖式,同一部分賦與同一參照符號。此外,重複的說明則是因應需要而進行。
<第1實施形態>
使用圖1至圖13,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在第1實施形態,上部電極16具有供除去 犧牲層15之用的第2開口部(孔17、狹縫37),下部電極12在對應於第2開口部的位置具有第1開口部(孔13,狹縫33)。藉此,可以縮小下部電極12的面積,謀求寄生電容的減低。以下,詳細說明第1實施形態。
〔構造〕
首先,使用圖1至圖3,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
圖1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圖2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12的構造。圖3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係沿著圖1及圖2之A-A線的剖面圖。
如圖1至圖3所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具備設於半導體基板10上的層間絕緣層11上的下部電極12及上部電極16。
半導體基板10,例如為矽基板。層間絕緣層11,例如以SiH4或TEOS(Tetra Ethyl Ortho Silicate)為原料之氧化矽(SiOX)來構成。於以下的說明,亦有把半導體基板10及層間絕緣層11稱為基板的場合。
於半導體基板10的表面,設有場效應電晶體等元件亦可。這些元件,構成邏輯電路或記憶電路。層間絕緣層11,以覆蓋這些電路的方式,設於半導體基板10上。而 且,MEMS元件,設於半導體基板10上的電路的上方。
又,例如,振盪器(oscillator)之類的成為雜訊發生源的電路,以不配置於MEMS元件的下方為佳。此外,亦可於半導體基板10與層間絕緣層11之間設遮蔽金屬,抑制來自下層的電路的雜訊傳播到MEMS元件。
下部電極12,被形成、固定於基板上。下部電極12,例如為平行於基板的表面的平板形狀。下部電極12,例如以鋁(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銅(Cu)、金(Au)、或者鉑(Pt)來構成。下部電極12,被連接於以與下部電極12相同的材料構成的配線27,中介其而被連接於種種電路。於下部電極12的表面,例如被形成以SiOX、氮化矽(SiN)、或者比SiOX或SiN具有高介電率的高k值材料構成的下部電極保護層14。
上部電極16,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的上方,被支撐為中空狀態,可動於上下方向(對基板垂直的方向)。上部電極16,為平行於基板10的表面之平板形狀,對向於下部電極12而配置。亦即,上部電極16,在擴展於第1方向(圖1及圖2之左右方向(長邊方向))以及正交於第1方向的第2方向(圖1及圖2之上下方向(短邊方向))的平面(平行於基板10的表面之平面,以下,簡稱為平面)重疊於下部電極12。上部電極16,例如以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Cu、Au、或Pt構成。亦即,上部電極15,以延性材料構成。所謂延性材料,是指在 對由該材料所構成的構件施以應力而破壞的場合,其構件會產生大的塑性變化(延展)之後才被破壞的材料。但是,不以此為限,上部電極15以鎢(W)等脆性材料構成亦可。
又,於圖式,下部電極12及上部電極16之平面的形狀,為長方形,但是不以此為限,亦可為正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於被支撐為中空的可動的上部電極16,被連接第1彈簧部24及複數第2彈簧部21。這些第1彈簧部24及第2彈簧部21,以不同的材料構成。
第1彈簧部24的一端,被連接於上部電極16的第1方向之一端(端部)。第1彈簧部24,例如與上部電極16形成為一體。亦即,上部電極16與第1彈簧部24,係連接為1個的單層構造,被形成於相同高度。第1彈簧部24,例如具有蜿蜒(meander)狀的平面形狀。換句話說,第1彈簧部24,於平面被形成為細且長,具有彎曲的形狀。
第1彈簧部24,例如由具有導電性的延性材料構成,以與上部電極16相同的材料構成。亦即,第1彈簧部24,例如以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Cu、Au或Pt等金屬材料構成。
於第1彈簧部24的另一端,被連接於第1錨部25。藉由此第1錨部25,支撐上部電極16。第1錨部25,例如與第1彈簧部24形成為一體。因此,第1錨部25,例 如由具有導電性的延性材料構成,以與上部電極16以及第1彈簧部24相同的材料構成。第1錨部25,例如以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Cu、Au或Pt等金屬材料構成。又,第1錨部25,亦可以與上部電極16及第1彈簧部24不同的材料構成。
第1錨部25,設於配線26上。配線26設於層間絕緣層11上,以與下部電極12相同的材料構成。配線26表面,藉由未圖示的絕緣層覆蓋。絕緣層,例如與下部電極保護層14形成為一體。於此絕緣層設有開口部,第1錨部25經由此開口部直接接觸於配線26。亦即,上部電極16,中介第1彈簧部24及第1錨部25被導電連接於配線26,被連接於種種電路。藉此,於上部電極16,中介著配線26、第1錨部25、及第1彈簧部24被供給電位(電壓)。
此外,於長方形狀的上部電極16的四角落(第1方向及第2方向之各端部),1個個第2彈簧部21被連接。又,在本例,第2彈簧部21設有4個,此個數未被限制。
第2彈簧部21的一端,設於上部電極16上。因此,第2彈簧部21與上部電極16之接合部,為層積構造。第2彈簧部21的另一端,設於第2錨部23上。因此,第2彈簧部21與第2錨部23之接合部,為層積構造。藉由此第2錨部23,支撐上部電極16。此外,第2彈簧部21,於上部電極16與第2錨部23之間,為中空狀態,被形成 為與上部電極16相同高度。此外,第2彈簧部21,於上部電極16與第2錨部23之間,例如具有蜿蜒(meander)狀的平面形狀。
第2錨部23,設於虛設電極22上。虛設電極22設於層間絕緣層11上,以與下部電極12相同的材料構成。此虛設電極22,與電路等絕緣分離,為浮動狀態。虛設電極22表面,例如藉由與下部電極保護層14形成為一體的絕緣層來覆蓋。於此絕緣層設有開口部,第2錨部23經由此開口部直接接觸於虛設電極22。又,第2錨部23,未直接接觸於虛設電極22亦可。
第2彈簧部21,例如以脆性材料構成。所謂脆性材料,是指在對由該材料所構成的構件施以應力而破壞的場合,其構件幾乎不會產生塑性變化(形狀變化)而破壞的材料。
藉由作為第2彈簧部21使用脆性材料,可以抑制在使用延性材料的場合發生的在彈簧部之潛變現象。又,材料的潛變現象,是指在經年變化,或者對某個構件施加應力時,構件的應變(形狀的變化)會增大的現象。
又,第2彈簧部21以延性材料構成亦可,第2彈簧部21為導電性材料的場合,第1彈簧部24不形成亦可。
於第1實施形態,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7。此孔17,於後述之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此孔1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 去犧牲層15。
又,於圖式,上部電極16具有4個孔17,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1~3個或5個以上。此外,把上部電極16分割為複數區域的場合,複數之孔17於各區域被均等配置為較佳。藉此,可以使犧牲層15的蝕刻速率增大。此外,上部電極16的平面形狀,係正方形,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另一方面,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3。此孔1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孔17的位置。亦即,孔13與孔17於平面為重疊。換句話說,孔13以外的下部電極12與孔17以外的上部電極16,為重疊。此外,孔13的面積,最好是與孔17的面積同等或者比孔17的面積更大,但不限於此,孔13的面積,亦可比孔17的面積更小。此時,於平面俯視,面積大的孔(例如孔13),係以把面積小的孔(例如孔17)包含於其區域內的方式形成。此外,下部電極12的平面形狀,與上部電極16同樣為正方形,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比例於上部電極16與下部電極12重疊的面積,MEMS元件的寄生電容比例於下部電極12的面積。亦即,為了增大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必須要增大重疊面積,另一方面,要減少寄生電容必須要縮小下部電極12的面積。
在第1實施形態,藉由於下部電極12在對應於上部 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設置孔13,可以不減低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而減低寄生電容。MEMS元件之實質電容與寄生電容的詳細內容將於稍後說明。
〔製造方法〕
其次,使用圖4至圖7,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製造方法。此處,主要針對設於下部電極12的孔13以及設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
圖4至圖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係沿著圖1及圖2之A-A線的剖面圖。
首先,如圖4所示,例如藉由P-CVD(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於半導體基板10上形成層間絕緣層11。層間絕緣層11,例如採用以SiH4或TEOS為原料的SiOX來構成。其後,例如藉由濺鍍法,於層間絕緣層11上一樣地形成金屬層12a。金屬層12a,例如以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Cu、Au、或Pt構成。
其次,如圖5所示,例如藉由蝕刻術及RIE(Reactive Ion Etching),金屬層12a被圖案化。藉此,於層間絕緣層11上形成下部電極12。此外,同時於層間絕緣層11上,被形成虛設電極22、配線26、27。
此時,於下部電極12,被形成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 的孔13。孔13,設於對應於被形成在後述的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孔13的平面形狀,係正方形,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其次,如圖6所示,例如藉由P-CVD法,於全面形成下部電極保護層14。藉此,下部電極12、虛設電極22及配線26、27的表面,藉由下部電極保護層14覆蓋。下部電極保護層14,例如以SiOX、SiN、或者高k值材料構成。其後,藉由例如蝕刻術及RIE,蝕刻下部電極保護層14。藉此,於位在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的上部的下部電極保護層14被形成開口部,露出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又,此時,虛設電極22不露出亦可。
其次,於下部電極保護層14上,被塗布犧牲層15。犧牲層15,例如以聚醯亞胺等有機材料構成。其後,例如藉由蝕刻術及RIE,圖案化犧牲層15。藉此,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開口部上的犧牲層15被蝕刻,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露出。換句話說,於犧牲層15,被形成連接於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開口部的開口部。
其次,如圖7所示,例如藉由濺鍍法,於全面形成金屬層。更具體地說,金屬層,被形成於開口部外的犧牲層15的上面上,及開口部內的犧牲層15(及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側面上。藉此,金屬層,於開口部的底面,接於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而形成。金屬層,例如以Al、以Al為主成分的合金、Cu、Au、或Pt構成。
其次,例如藉由蝕刻術及濕式蝕刻,圖案化金屬層。 藉此,於犧牲層15上被形成對向於下部電極12的上部電極16。此外,於開口部的虛設電極22上,被形成第2錨部23。此外,於開口部的配線26上被形成第1錨部25,於犧牲層15上被形成與上部電極16與第1錨部25連接的第1彈簧部24。
此時,於上部電極16,被形成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7。孔17,設於對應於被形成在下部電極12的孔13的位置。孔17的平面形狀,係正方形,但不以此為限,亦可為長方形、圓形或橢圓形。
又,構成上部電極16等的金屬層的圖案化,最好是以犧牲層15不被蝕刻的方式藉由濕式蝕刻來進行,但是不以此為限。此外,一般而言RIE比濕式蝕刻的蝕刻精度更高。因此,藉由RIE圖案化下部電極12,藉由濕式蝕刻圖案化上部電極16的場合,以下部電極12比上部電極16更小的方式形成為較佳。換句話說,以設於下部電極12的孔13比設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更大的方式形成為較佳。亦即,藉由使根據濕式蝕刻的上部電極16的蝕刻量,比根據RIE的下部電極12的蝕刻量更小,可以減低製程的差異。
其次,例如藉由P-CVD法於全面形成以脆性材料構成的層之後,藉由蝕刻術及RIE蝕刻以脆性材料構成的層。藉此,形成被連接於上部電極16與第2錨部23的第2彈簧部23。更具體地說,第2彈簧部23,以連接於上部電極16上、犧牲層15上,及第2錨部23上的方式被 形成。
其次,如圖3所示,藉由向同性乾蝕刻,例如O2系及Ar系的灰化處理,透過端部側及孔17除去犧牲層15。此時,把上部電極16分割為複數區域的場合,藉由複數之孔17於各區域被均等配置,可以增大犧牲層15的蝕刻速率。藉此,使第1彈簧部24、第2彈簧部23、及上部電極16為中空狀態。換句話說,在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上部電極16下),被形成上部電極16之可動區域。
又,實際上於上部電極16也有必要形成可動區域。關於上部電極16上的可動區域的形成方法,藉由習知的種種方法來形成,省略詳細說明。
例如,使用脆性材料之第2彈簧部23之形成後,於上部電極16、第1彈簧部24、及第2彈簧部23上,被形成未圖示的犧牲層,於犧牲層上被形成未圖示的絕緣層。其後,藉由圖案化加工於絕緣層形成貫通孔,使犧牲層15及未圖示的犧牲層,藉由向同性的乾蝕刻,例如藉由O2系及Ar系的灰化處理統括除去。藉此,不僅上部電極16下,連上部電極16上,也被形成上部電極16的可動區域。
如此進行,形成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
〔效果〕
根據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話,上部電極16具有供除去犧牲層15之用的孔17,下部電極12於對應於孔17的位置具有孔13。藉此,可以得到以下之效果。
圖8係顯示比較例1之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
如圖8所示,於比較例1之MEMS元件,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之點,係在基板上,下部電極12a及下部電極保護層14a黏接地(一面地)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下方這一點。
此處,如圖8所示,比較例1之MEMS元件的電容Ca,使用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CaMEMS(下部電極12a及上部電極16間的電容)、MEMS元件的寄生電容CaPARA(下部電極12a及半導體基板10間的電容),用以下之(1)式來表示。
此處,g0為下部電極保護層14a的上面與上部電極16的下面之距離,tdie1為下部電極保護層14a的膜厚,tdie2為層間絶緣層11的膜厚(下部電極12a的下面與半導體基板10的上面之距離),Sa1為下部電極12a與上部電極16重疊的面積(上部電極16的面積),Sa2為下部電極12a的面積,ε0為真空的介電率,εdie1為下部電極保 護層14a的比介電率,εdie2為層間絕緣層11的比介電率。
對此,如圖3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的電容C,使用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CMEMS(下部電極12及上部電極16間的電容)、MEMS元件的寄生電容CPARA(下部電極12及半導體基板10間的電容),用以下之(2)式來表示。
此處,S1為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重疊的面積,S2為下部電極12的面積。
於MEMS元件,藉由移動上部電極16使g0改變,而使電容C為可變。亦即,藉由使實質電容CMEMS為可變而使MEMS元件動作。另一方面,寄生電容CPARA為不變。因此,於MEMS元件的動作,對電容C,有必要使可變的實質電容CMEMS的貢獻增大,不變的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減少。
如(2)式所示,MEMS元件的寄生電容CPARA比例於下部電極12的面積S2。亦即,要使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減少,必須要縮小面積S2。在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下部電極12有孔13。因此,第1實施形態之下部電極12的面積S2,與未被形成圖案的以黏接狀態被形成 的比較例1之下部電極12a的面積Sa2更少了孔13的面積部分。藉此,對於比較例1之寄生電容CaPARA,可以使第1實施形態之寄生電容CPARA減少。
更具體地說,如圖9所示,對於比較例1之寄生電容CaPARA,可以使第1實施形態之寄生電容CPARA減低30%程度。這是因為對於比較例1之下部電極12a的面積Sa2,使第1實施形態之下部電極12的面積S2減少30%程度。
此外,如(2)式所示,MEMS元件的實質電容CMEMS比例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重疊的面積S1。亦即,要使實質電容CMEMS的貢獻增大,必須要不縮小面積S1。在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下部電極12的孔13,被設於對應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上部電極16的孔17部分,原本為對實質電容CMEMS沒有貢獻的部分。亦即,即使把下部電極12的孔13設於對應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第1實施形態之重疊面積S1也不會變小,可以使與比較例1之重疊面積Sa1同程度。
亦即,在第1實施形態,藉由於下部電極12在對應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具有孔13,可以不減低實質電容CMEMs,而減低寄生電容CPARA。藉此,可以增大實質電容CMEMS的貢獻,減少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
又,下部電極12的面積與上部電極16的面積為同程度亦可,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小亦可,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大亦可。 換句話說,孔13的面積與孔17的面積為同程度亦可,孔13的面積比孔17的面積更大亦可,孔13的面積比孔17的面積更小亦可。
更具體地說,考慮使實質電容CMEMS的貢獻增大,使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減少,使下部電極12的面積與上部電極16的面積為同程度為較佳。此外,考慮到減少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使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小為較佳。但是,不以此為限,下部電極12的面積及上部電極16的面積(孔13的面積與孔17的面積),可以適當設定。
此外,第1實施形態,可以適用於在上部電極16具有犧牲層15除去用的孔17之MEMS元件。作為這樣的MEMS元件,例如可以舉出具有比較大面積的上部電極16之可變電容等。
〔變形例1〕
其次,使用圖10至圖12,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的變形例1。
圖10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圖11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12的構造。圖12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1之剖面圖,係沿著圖10及圖11之B-B線的剖面圖。
如圖10至圖12所示,於變形例1,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7。此狹縫37,於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此狹縫3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去犧牲層15。
狹縫37,於平面俯視係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的方式形成。此外,狹縫3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又,此處,所謂狹縫,是指比前述孔具有更大面積者,其平面形狀為長方形或橢圓形者。
另一方面,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3。此狹縫3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狹縫37的位置。亦即,狹縫33與狹縫37於平面為重疊。換句話說,狹縫33以外的下部電極12與狹縫37以外的上部電極16,為重疊。此外,狹縫33的面積,最好是與狹縫37的面積同等或者比狹縫37的面積更大,但不限於此,狹縫33的面積,亦可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此時,於平面俯視,面積大的狹縫(例如狹縫33),係以把面積小的狹縫(例如狹縫37)包含於其區域內的方式形成。
根據變形例1,可以得到以下之效果。
上部電極16具有狹縫37的場合,比不具有狹縫37的場合更容易於短邊方向撓曲。亦即,具有狹縫37的上部電極,在移動於上下方向時,於短邊方向容易彎曲。
更具體地說,把上部電極16往下部電極12吸引時, 對下部電極12施加驅動電壓。藉此,於上部電極16與下部電極12之間發生靜電力,上部電極16被吸引至下部電極12。此時,首先,被設置狹縫37的部分,亦即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撓曲。接著,上部電極16之中央部與下部電極12之間隙50的尺寸變小。此處,靜電引力,反比於被形成在上部電極16的主面與下部電極12的主面之間的間隙50的尺寸的平方。因此,間隙50的尺寸變得更小的話,發生更大的靜電引力。藉此,上部電極16更容易被下部電極12吸引。接著,在被設置狹縫37的部分被牽引,使上部電極16以彎曲的方式撓曲。接著,間隙50的尺寸變得更小的部分,亦即發生更大靜電引力的部分逐漸擴大至短邊方向的周緣部。藉此,容易使上部電極16吸引至下部電極12,可以成為down-state的狀態。亦即,可以謀求驅動電壓的降低。
其次,使上部電極16與下部電極12隔離時,停止往下部電極12之驅動電壓的施加。藉此,解除上部電極16與下部電極12之間的靜電引力。接著,藉由使根據驅動電壓之靜電電壓減少,上部電極16離開下部電極12。此時,首先,上部電極16的周緣部,藉由的2彈簧部21的彈性力由下部電極12離開。接著,上部電極16之周緣部與下部電極12之間隙50的尺寸變大。因此,上部電極16由下部電極12隔離開的部分(周緣部)之靜電引力變小,上部電極16容易由下部電極12離開。接著,受到上部電極16由下部電極12離開的部分所牽引,上部電極 16以彎曲的方式撓曲。接著,間隙50的尺寸變得更大的部分,亦即靜電引力變得更小的部分逐漸往短邊方向的中央部擴大。藉此,可以容易使上部電極16由下部電極12離開,成為up-state的狀態。
又,下部電極12的面積與上部電極16的面積為同程度亦可,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小亦可,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大亦可。換句話說,狹縫33的面積與狹縫37的面積為同程度亦可,狹縫33的面積比狹縫37的面積更大亦可,狹縫33的面積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亦可。
更具體地說,考慮使實質電容CMEMS的貢獻增大,使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減少,使下部電極12的面積與上部電極16的面積為同程度為較佳。此外,考慮到減少寄生電容CPARA的貢獻,使下部電極12的面積比上部電極16的面積更小為較佳。但是,不以此為限,下部電極12的面積及上部電極16的面積(狹縫33的面積與狹縫37的面積),可以適當設定。
〔變形例2〕
其次,使用圖13至圖15,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的變形例2。
圖13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2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圖14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 變形例2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12的構造。圖15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2之剖面圖,係沿著圖13及圖14之C-C線的剖面圖。
如圖13至圖15所示,於變形例2,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7及狹縫37。這些孔17及狹縫37,於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這些孔17及狹縫3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去犧牲層15。
狹縫37,於平面俯視係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的方式形成。此外,狹縫3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孔1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周緣部。亦即,孔17,設於狹縫37的周邊。此外,孔17的面積,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
另一方面,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3。此狹縫3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狹縫37的位置。亦即,狹縫33與狹縫37於平面為重疊。換句話說,狹縫33以外的下部電極12與狹縫37及孔17以外的上部電極16,為重疊。此外,狹縫33的面積,最好是與狹縫37的面積同等或者比狹縫37的面積更大,但不限於此,狹縫33的面積,亦可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此時,於平面俯視,面積大的狹縫(例如狹縫33),係以把面積小的狹縫(例如狹縫37)包含於其區域內的方式形成。
根據變形例2,可以得到與變形例1同樣的效果。
進而,於變形例2,下部電極12,於對應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沒有孔13。換句話說,下部電極12,在上部電極16的孔17以及狹縫37之中,僅具有對應於狹縫37的狹縫33而已。這是因為狹縫37比孔17具有更大的面積的緣故。亦即,在變形例2,由製程的容易性的觀點來看,為了減低MEMS元件之寄生電容,藉由下部電極12僅優先形成對應於具有大的面積之狹縫37之狹縫33。又,由製程的容易性的觀點,以儘量在對應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位置也形成孔13為較佳。
〔變形例3〕
其次,使用圖16至圖17,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的變形例3。
圖16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3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圖17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3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12的構造。
如圖16至圖17所示,於變形例3,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7。此狹縫37,於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此狹縫3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去犧牲層15。狹縫37,於平面俯視係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的方式形成。此外,狹縫3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 部。進而,狹縫37,於平面俯視開口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之一端。換句話說,上部電極12,在長邊方向之一端側藉由狹縫37而在短邊方向分離。
另一方面,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3。此狹縫3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狹縫37的位置。亦即,狹縫33與狹縫37於平面為重疊。換句話說,狹縫33以外的下部電極12與狹縫37以外的上部電極16,為重疊。此外,狹縫33的面積,最好是與狹縫37的面積同等或者比狹縫37的面積更大,但不限於此,狹縫33的面積,亦可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此時,於平面俯視,面積大的狹縫(例如狹縫33),係以把面積小的狹縫(例如狹縫37)包含於其區域內的方式形成。
又,在此,所謂狹縫37的面積,如圖16所示,係表示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之一端,以連接端部的虛線所區劃的區域。此外,所謂狹縫33的面積,如圖17所示,係表示於下部電極12的長邊方向之一端,以連接端部的虛線所區劃的區域。
根據變形例3,可以得到與變形例1同樣的效果。
〔變形例4〕
其次,使用圖18,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的變形例4。
圖18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4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
如圖18所示,於變形例4,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7及狹縫37。這些孔17及狹縫37,於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這些孔17及狹縫3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去犧牲層15。
狹縫37,於平面俯視係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的方式形成。此外,狹縫3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進而,狹縫37,於平面俯視開口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之一端。換句話說,上部電極12,在長邊方向之一端側藉由狹縫37而在短邊方向分離。
孔1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周緣部。亦即,孔17,設於狹縫37的周邊。此外,孔17的面積,比狹縫37的面積更小。此外,複數之孔17之中,亦可為開口上部電極16的端部之孔17。此開口上部電極16的端部的孔17,例如,開口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之另一端。換句話說,上部電極12,在長邊方向之另一端側藉由孔17而在短邊方向分離。又,此處,所謂開口上部電極16的端部的孔17的面積,如圖18所示,係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之另一端以連接端部的虛線所區劃的區域。
另一方面,變形例4之下部電極12,具有與變形例3之圖17相同的構造。亦即,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3。此狹縫3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 狹縫37的位置。
根據變形例4,可以得到與變形例2同樣的效果。
〔變形例5〕
其次,使用圖19,說明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的變形例5。
圖19係顯示相關於第1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的變形例5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
如圖19所示,於變形例5,上部電極16,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7及狹縫47。此狹縫37及狹縫47,於製造步驟,係供除去被形成於下部電極12與上部電極16之間的犧牲層15之用者。亦即,藉由透過此狹縫37及狹縫47之向同性的蝕刻,可以除去犧牲層15。
狹縫37,於平面俯視係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長邊方向的方式形成。此外,狹縫37,於平面俯視被形成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
狹縫47,於平面俯視以延伸於上部電極16的短邊方向的方式形成,與狹縫37交叉。此外,狹縫47例如形成3個。3個狹縫47,分別例如以平面俯視交叉於狹縫37的長邊方向之一端部、中央部、以及另一端部的方式形成。
另一方面,變形例5之下部電極12,具有與變形例2之圖14相同的構造。亦即,下部電極12,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狹縫33。此狹縫33,於平面被形成於對應 狹縫37的位置。
根據變形例5,具有與變形例2同樣的效果。
進而,根據變形例5,上部電極16具有狹縫47。此狹縫47,於長邊方向,具有與狹縫37的短邊方向的效果同樣的效果。亦即,與變形例2相比,更容易把上部電極16往下部電極12吸引,可以使成為down-state的狀態,可以謀求驅動電壓之更為減低。此外,可更容易使上部電極16由下部電極12離開,成為up-state的狀態。
<第2實施形態>
使用圖20至圖24,說明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在第2實施形態,於下部電極12之孔13的中央部設虛設電極41。藉此,提高犧牲層15的平坦性,可以把上部電極16形成為所要的形狀。以下,詳細說明第2實施形態。又,於第2實施形態,對於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點省略其說明,主要針對不同點進行說明。
〔構造〕
首先,使用圖20至圖22,說明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構造。
圖20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上部電極16的構造。圖21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平面圖,主要顯示下部電極12的構造。圖22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 型態的MEMS元件的構造之剖面圖,係沿著圖20及圖21之D-D線的剖面圖。
如圖20至圖22所示,於第2實施形態,與前述的1實施形態不同點在於下部電極12之孔13的中央部設有虛設電極41這點。
更具體地說,虛設電極41,被形成於層間絕緣層11上之孔13的中央部。此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同時形成。因此,虛設電極41,以與下部電極12相同高度形成,以與下部電極12相同材料構成。此外,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絕緣分離,為浮動狀態。換句話說,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之間被形成溝42,藉由在溝42內被形成下部電極保護層14,使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分離。
〔製造方法〕
其次,使用圖23至圖24,說明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之製造方法。此處,主要針對設於下部電極12的孔13(溝42)以及設於上部電極16的孔17的形成方法進行說明。
圖23至圖24係顯示相關於第2實施型態的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係沿著圖20及圖21之D-D線的剖面圖。
首先,進行第1實施形態之圖4的步驟。亦即,於半導體基板10上,依序被形成層間絕緣層11及金屬層 12a。
其次,如圖23所示,例如藉由蝕刻術及RIE,金屬層12a被圖案化。藉此,於層間絕緣層11上形成下部電極12。此外,同時於層間絕緣層11上,被形成虛設電極22、配線26、27。
此時,於下部電極12,被形成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3,於孔13的中央部被形成虛設電極41。換句話說,以下部電極12與虛設電極41分離的方式,於其間形成溝42。
孔17內的虛設電極41,係考慮到其後形成的犧牲層15的平坦性、及與下部電極12的耦合電容而形成的。亦即,以使其平面尺寸變大的方式形成虛設電極41,至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之耦合電容成為可忽視的程度。換句話說,以使其平面尺寸(寬幅)變小的方式形成溝42,至虛設電極41與下部電極12之耦合電容成為可忽視的程度。
其次,如圖24所示,例如藉由P-CVD法,於全面形成下部電極保護層14。藉此,下部電極12、虛設電極22、41及配線26、27的表面,藉由下部電極保護層14覆蓋。其後,藉由例如蝕刻術及RIE,蝕刻下部電極保護層14。藉此,於位在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的上部的下部電極保護層14被形成開口部,露出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又,此時,虛設電極22不露出亦可。
其次,於下部電極保護層14上,被塗布犧牲層15。 犧牲層15,例如以聚醯亞胺等有機材料構成。此時,於下部電極12的孔13內形成虛設電極41。因此,犧牲層15於孔13的上方不形成凹部,被形成為平坦。
其後,例如藉由蝕刻術及RIE,圖案化犧牲層15。藉此,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開口部上的犧牲層15被蝕刻,配線26及虛設電極22露出。換句話說,於犧牲層15,被形成連接於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開口部的開口部。
其次,例如藉由濺鍍法,於全面形成金屬層。更具體地說,金屬層,被形成於開口部外的犧牲層15的上面上,及開口部內的犧牲層15(及下部電極保護層14)的側面上。
其次,例如藉由蝕刻術及濕式蝕刻,圖案化金屬層。藉此,於犧牲層15上被形成對向於下部電極12的上部電極16。此外,於開口部的虛設電極22上,被形成第2錨部23。此外,於開口部的配線26上被形成第1錨部25,於犧牲層15上被形成與上部電極16與第1錨部25連接的第1彈簧部24。
此時,於上部電極16,被形成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孔17。孔17,設於對應於被形成在下部電極12的孔13的位置。
其次,例如藉由P-CVD法於全面形成以脆性材料構成的層之後,藉由蝕刻術及RIE蝕刻以脆性材料構成的層。藉此,形成被連接於上部電極16與第2錨部23的第2彈簧部23。
其次,如圖22所示,藉由向同性乾蝕刻,例如O2系及Ar系的灰化處理,透過端部側及孔17除去犧牲層15。藉此,使第1彈簧部24、第2彈簧部23、及上部電極16為中空狀態。
如此進行,形成相關於第2實施形態之MEMS元件。
〔效果〕
根據前述第2實施形態,可以得到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效果。
進而,在第2實施形態,於下部電極12之孔13的中央部設虛設電極41。藉此,可以得到以下之效果。
圖25係顯示比較例2之MEMS元件的製造步驟之剖面圖。
如圖25所示,於比較例2之MEMS元件之製造步驟,形成具有孔13的下部電極12之後形成犧牲層15b的場合,於孔13之上方會在犧牲層15b形成凹部。亦即,犧牲層15b的平坦化會劣化。於具有此凹部的犧牲層15b上,形成具有孔17b的上部電極16b的場合,無法形成所要的形狀之上部電極16b。結果,MEMS元件之上部電極16b成為down-state的場合,上部電極16b與下部電極保護層14不密接,產生間隙而無法得到所要的特性。
對此,在第2實施形態,於下部電極12之孔13內設虛設電極41。藉此,不會於形成於其上方的犧牲層15形 成凹部,可以提高其平坦性。
又,亦可以將第2實施形態適用於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1乃至變形例5。
以上所示之特定實施型態僅為例示,並不用於限制本發明之範疇,實際上此處所描述之新穎方法及系統可以有種種變形,此外,各種省略,替換與變化,只要方法和系統不偏離本發明之精神均屬於本文所述的發明。隨附的請求項與其均等的手段意圖涵蓋本發明的範圍與精神。
10‧‧‧半導體基板
11‧‧‧層間絕緣層
12‧‧‧下部電極
13‧‧‧孔
14‧‧‧下部電極保護層
16‧‧‧上部電極
17‧‧‧孔

Claims (15)

  1. 一種MEMS元件,其特徵為包含:被固定於基板上的第1電極,以及對向配置於前述第1電極的上方,於上下方向可動之第2電極;前述第2電極,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前述第1電極,在對應於前述第2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具有由其上面的內側部份貫通至下面的內側部分的第1開口部,且前述第1開口部被前述第1電極完全包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1開口部的面積,與前述第2開口部的面積同等,或者比前述第2開口部的面積更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1開口部,於平面之其區域內包含前述第2開口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MEMS元件,其中進而具有被配置於前述第1開口部的中央部,與前述第1電極分離的虛設電極。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虛設電極,被形成與前述第1電極相同高度,以與前述第1電極相同的材料構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MEMS元件,其中 前述第2開口部包含複數之第2孔,前述第1開口部包含被形成於對應於前述複數第2孔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之第1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開口部包含第2狹縫,前述第1開口部包含被形成於對應於前述第2狹縫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之第1狹縫。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狹縫,延伸於前述第2電極的長邊方向。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狹縫,被形成於前述第2電極的短邊方向之中央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狹縫,開口前述第2電極的端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開口部包含第2狹縫及複數之第2孔,前述第1開口部包含被形成於對應於前述第2狹縫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之第1狹縫。
  12. 一種MEMS元件,其特徵為包含:被固定於基板上的第1電極,以及對向配置於前述第1電極的上方,於上下方向可動之第2電極;前述第2電極,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 前述第1電極,在對應於前述第2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1開口部;前述第2開口部包含第2狹縫及交叉於前述第2狹縫的第3狹縫,前述第1開口部包含被形成於對應於前述第2狹縫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之第1狹縫。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MEMS元件,其中前述第2狹縫,延伸於前述第2電極的長邊方向,前述第3狹縫延伸於短邊方向。
  14. 一種MEMS元件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包含:於基板上形成被固定的第1電極的步驟;於前述第1電極,形成由其上面的內側部份貫通至下面的內側部分,且被前述第1電極完全包圍的第1開口部的步驟;於前述第1電極上,形成犧牲層的步驟;於前述犧牲層上,在對應於前述第1開口部之至少一部份的位置,形成具有由其上面貫通至下面的第2開口部的第2電極的步驟;以及透過前述第2開口部除去前述犧牲層的步驟。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MEMS元件之製造方法,其中形成前述第1開口部時,形成被配置於前述第1開口部的中央部,與前述第1電極分離之虛設電極。
TW102108624A 2012-04-27 2013-03-12 MEMS components TWI525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03994A JP2013230523A (ja) 2012-04-27 2012-04-27 Mems素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645A TW201409645A (zh) 2014-03-01
TWI525777B true TWI525777B (zh) 2016-03-11

Family

ID=49476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8624A TWI525777B (zh) 2012-04-27 2013-03-12 MEMS components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45330B2 (zh)
JP (1) JP2013230523A (zh)
TW (1) TWI52577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0665A (ja) * 2001-02-23 2002-09-06 Omron Corp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088281A (ja) * 2004-09-24 2006-04-06 Fuji Xerox Co Ltd 微小構造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基板
US20070222334A1 (en) * 2006-03-24 2007-09-27 Chang-Feng Wa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tep actuator capable of both analog and digital movements
JP2008132583A (ja) 2006-10-24 2008-06-12 Seiko Epson Corp Memsデバイス
US7999335B2 (en) 2007-12-05 2011-08-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icromach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9017578A (ja) * 2008-08-21 2009-01-22 Yamaha Corp コンデンサマイクロホン
JP2011044556A (ja) * 2009-08-20 2011-03-03 Toshiba Corp プログラマブル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ミング方法
JP4871389B2 (ja) 2009-11-27 2012-02-08 株式会社東芝 静電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51344B2 (ja) * 2012-04-27 2016-07-13 株式会社東芝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9645A (zh) 2014-03-01
JP2013230523A (ja) 2013-11-14
US20130285163A1 (en) 2013-10-31
US9045330B2 (en) 2015-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51344B2 (ja)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94861B2 (ja) 半導体力学量センサ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力学量センサ
JP5198322B2 (ja) Mems素子及びmems素子の製造方法
TW202015432A (zh) 具有薄膜的微機電系統麥克風
JP2010135634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JP5305735B2 (ja) 微小電気機械システム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77189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ir pulse generating element
US9287050B2 (en) MEM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3145802A (ja)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96176B (zh) 微機電系統裝置和製造微機電系統裝置的方法
CN111170268A (zh) Mem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TWI525777B (zh) MEMS components
JP2009277617A (ja) 微細電子機械スイッ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84536A (ja) 電気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7652B2 (ja) Mems素子
US20230232159A1 (en) Top notch slit profile for mems device
TWI516436B (zh) 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8502328B2 (en) Micro electronic mechanical system structure
JP2012024861A (ja) Mems装置
WO2012102292A1 (ja) 静電容量式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TWI571978B (zh)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microelement with a support structure
JP2007216358A (ja) Mems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21394A (ja) Mems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211650A (ja) Mems振動子およびmems振動子の製造方法
JP2009006479A (ja) Mems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