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9286B - A method of thin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bsorber, and a device - Google Patents
A method of thin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bsorber, and a device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519286B TWI519286B TW099135584A TW99135584A TWI519286B TW I519286 B TWI519286 B TW I519286B TW 099135584 A TW099135584 A TW 099135584A TW 99135584 A TW99135584 A TW 99135584A TW I519286 B TWI519286 B TW I519286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er
- thickness
- holding surface
- absorbent body
- thinning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58—Forming continuous, e.g. composite, fibrous webs, e.g.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ulverulent material on part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用後即棄型紙尿褲等之吸收性物品所使用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及其裝置。
以往,作為吸收排泄液等液體之吸收性物品周知有用後即棄型紙尿褲或是生理用衛生棉。該吸收性物品,作為其構成組件,有吸收液體的吸收體,該吸收體,是將混入有高吸收性聚合物(藉由吸液進行膨潤等而具有較高的液體保持性能之高分子聚合體)所成之紙漿纖維等之液體吸收性纖維成形為預定形狀而製成。
另一方面,從增進著衣狀態下的外表美觀、或是降低膨鬆感等之觀點而言,對於紙尿褲或是生理用衛生棉等之吸收性物品,都期望能夠加以薄型化。
對於此點,於專利文獻1,作為薄化吸收體的方法,揭示有:使吸收體通過相互對向旋轉的一對輥筒彼此之間而予以夾壓的技術。
[專利文獻1] 日本特表2005-513288
然而,專利文獻1的方法,由於是利用一對輥筒來夾壓吸收體者,所以於其夾壓時,輥筒是使吸收體呈線接觸來壓扁吸收體。於此時,由於依據該線接觸的高壓縮力,吸收體內的粒狀高吸收性聚合物亦被過度地壓扁而更加硬化。其結果,造成吸收體整體變硬,因而在穿著有吸收性物品時,恐會對穿著者造成不適感之虞。
又,於吸收體中,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密度有粗密(偏重分布)之情形時,在該分布密度較高的區域中,多數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亦會被過度地壓潰而增大硬化,由於如此,該區域的硬度,會變得比位於吸收體的其他區域還要高。亦即,造成硬度不均更加顯現或是擴大,此亦成為於上述穿著時之不適感的一個原因。
又,在多數的高吸收性聚合物被過度壓潰後的部位中,由於該聚合物,對於與厚度方向垂直正交的面呈平面性連結而大大地擴開,因而變得容易引起凝膠聚塊現象(吸液後之高吸收性聚合物產生膨潤而如厚壁般地連結,阻礙液體朝向吸收體之厚度方向滲透的現象),亦即,亦有引起吸液阻礙之虞。
本發明,是有鑑於如上述般之以往的問題而硏創的,其目的是在於提供一種可以一面抑制高吸收性聚合物過度地崩潰,並同時能夠薄化吸收體厚度之薄化吸收體厚度的方法、及其裝置。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之主要發明,一種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是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方法,其特徵為,具有: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以及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其中,該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進行,該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能夠沿著上述移動路徑進行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內,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來夾壓上述吸收體而進行。
又,一種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裝置,是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裝置,其特徵為,具有:第1裝置、以及第2裝置,其中,該第1裝置,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搬運上述吸收體,該第2裝置,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能夠沿著上述移動路徑進行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中,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夾壓上述吸收體而薄化上述吸收體的厚度。
對於本發明之其他特徵,則由本專利說明書以及所添附圖面的記載可以明瞭。
依據本發明,係能夠一面抑制高吸收性聚合物過度地崩潰,並一面薄化吸收體厚度。
藉由本專利說明書及所添附圖面的記載,至少可以明瞭以下的事項。
一種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是對於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方法,其特徵為,具有: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以及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其中,該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進行,該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能夠沿著上述移動路徑進行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內,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來夾壓上述吸收體而進行。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與保持面共同地夾壓吸收體的構件,是被配置成能夠在跨及保持面之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的帶構件。因此,於上述預定範圍中,帶構件,是與保持面共同地能夠以面接觸之狀態夾壓吸收體,藉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對高吸收性聚合物造成過度壓縮力之作用。其結果,即使一面抑制過度地壓潰吸收體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也可以將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
又,夾壓吸收體時的夾壓力,是利用吸氣由作用於帶構件的吸引力所產生。因此,相較於油壓等,可以柔軟地夾壓吸收體,藉此也可以抑制過度地壓潰吸收體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
再者,帶構件對吸收體的接觸面,是基於帶構件的可撓性,故可仿造出:起因於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存在所形成之吸收體表面的凹凸形狀,藉此也可以抑制過度地壓潰吸收體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
又,在通過上述預定範圍之期間,是維持夾壓著吸收體的狀態。因此,相較於以一對輥筒進行夾壓,可以以較長時間確保夾壓時間,藉此,即使以面接觸狀態柔軟地夾壓著吸收體,也可以確實地薄化吸收體的厚度。
再者,帶構件,由於是能夠在跨及保持面之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沿著上述移動路徑而移動,因此在與保持面共同進行夾壓吸收體之處理的上述預定範圍內,帶構件,係能夠與保持面的移動連動並與保持面於同方向進行移動。因此,可以抑制:與保持面大致成為一體之搬運中的吸收體與帶構件的相對滑移,藉此,能夠有效地防止吸收體從保持面捲翹。其結果,能夠安定地製造吸收體。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帶構件為橡膠帶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藉由橡膠之柔軟的彈性變形,帶構件之對吸收體的接觸面,可仿造成吸收體表面的凹凸形狀。又,同樣地藉由橡膠之柔軟的彈性變形,帶構件,可以一面抑制比液體吸收性纖維還硬之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崩潰,同時能夠選擇性地壓縮液體吸收性纖維。因此,可以一面有效地避免過度地壓潰吸收體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並一面薄化吸收體的厚度。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橡膠帶的硬度,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之蕭氏A型(Shore A type)表示下為35A~40A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由於是使用如上述之硬度範圍中的橡膠,所以可以確實地實施:相較於上述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先選擇性地壓縮液體吸收性纖維。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帶構件,是一面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連動,同時以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速度作為目標速度移動在上述預定範圍中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與保持面共同夾壓吸收體夾著處理進行上述預定範圍內,上述帶構件,在與保持面共同地進行夾壓吸收體之處理的上述預定範圍內,上述帶構件,係能夠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連動並與保持面以大致相同速度移動。因此,可以抑制:與保持面大致成為一體之搬運中的吸收體與帶構件的相對滑移,藉此,能夠更加有效地防止吸收體從保持面捲翹。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保持面,為預定構件所具備之預定面的一部分,上述預定面,係具有:與沿著上述移動路徑方向交叉的寬度方向,且於上述移動路徑中之該上述預定範圍內,上述帶構件為緊密貼著在:上述預定面之中之比上述保持面更位於上述寬度方向之外側的部分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帶構件,係緊密貼著在:比保持有吸收體之保持面更位於寬度方向之外側的部分。因此,可以提高由帶構件與保持面所區分出之吸收體之容納空間的氣密性,作為其結果,可以效率良好地降低吸收體內之纖維間縫隙的氣壓,藉此,可導致從吸氣孔作用於帶構件之吸引力的增大,結果,可以提高由帶構件與保持面所產生之對吸收體的夾壓力。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是藉由積纖裝置所成形,上述積纖裝置,係具備:具有於外周面形成凹狀的成形模並且可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連續旋轉的第1旋轉鼓、及設於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並朝向上述外周面供給混入有上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氣體的供給通氣管、以及設置在比上述周方向的上述預定位置更位於下游側,用以將上述吸收體從上述成形模脫模的脫模機構,並且上述保持面,為上述成形模的底部,上述帶構件,是在位於上述第1旋轉鼓之上述周方向的上述供給通氣管與上述脫模機構之間的位置,與上述外周面相向地配置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帶構件,是與第1旋轉鼓之外周面相向地配置,並於第1旋轉鼓執行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處理。因此,不用另外再設置其他的旋轉鼓等,可謀求裝置構成的簡略化及省空間。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是藉由積纖裝置所成形,上述積纖裝置,係具備:具有於外周面形成凹狀的成形模並且可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連續旋轉的第1旋轉鼓、以及設於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並朝向上述外周面供給混入有上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氣體的供給通氣管,並且於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中,具有:設置在比上述周方向的上述預定位置更位於下游側,用以從上述第1旋轉鼓的上述成形模接取上述吸收體的第2旋轉鼓,上述保持面,為上述第2旋轉鼓之外周面的一部分,藉由來自該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一面將從上述第1旋轉鼓所接取到的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外周面,同時上述第2旋轉鼓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旋轉,上述帶構件,係一面維持與上述第2旋轉鼓的上述外周面相向,同時被配置在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可以將第2旋轉鼓,作為用以薄化吸收體厚度的專用裝置來使用。因此,可以將第2旋轉鼓外周面之吸氣孔的孔徑或是其配置圖案等之規格圖樣,設計成特別針對薄化上述厚度的規格圖樣。其結果,可以更確實地執行:一面抑制壓潰高吸收性聚合物並一面薄化吸收體。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第2旋轉鼓的上述外周面,係形成為:不會比從上述第1旋轉鼓接取到之時點下的上述吸收體的厚度還深之凹部的大致平滑面,且至少在薄化上述厚度的期間,上述帶構件,是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連動而沿著上述外周面移動,並且,上述帶構件,是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外周面,而與上述外周面的上述保持面夾壓上述吸收體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上述第2旋轉鼓的外周面,係形成為:不會比從上述第1旋轉鼓接取到之時點下的上述吸收體的厚度還深之凹部的大致平滑面。因此,上述外周面,可以藉由與帶構件確實地將從該外周面突出的吸收體予以夾壓,其結果,可以確實地薄化吸收體的厚度。
對於此一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於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之移動構件之一側的面形成有上述保持面,並且於與位於上述移動構件之上述保持面相反側的面,相向地存在有:用以從上述保持面之上述吸氣孔進行吸氣的空間,上述空間,是沿著上述移動路徑劃分成複數個區,並且在該複數個區之中,上述預定範圍所對應之區的氣壓,是低於:比上述預定範圍更下游側之位置所對應之區,且上述預定範圍之下游端所對應之區的氣壓,其值是被設定在:在上述預定範圍所對應之區之中之上述下游端所對應之區以外之區的氣壓,與比上述預定範圍更位於下游側之位置所對應之區的氣壓之間為佳。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上述下游端所對應的區,可有效地發揮作為氣壓變更之緩衝區的功能,亦即,可以緩和保持面從較低氣壓區(特定範圍相對於應之區中上述下游端相對於應之區以外之區)移行往較高氣壓區(特定範圍比下游側之位於相對於應之區)時所會產生之急劇的吸氣壓力變動,所以能夠有效地防止起因於該吸氣壓力變動所導致之吸收體從保持面脫落或是捲翹等。
又,對於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裝置,其特徵為,具有:第1裝置、以及第2裝置,其中,該第1裝置,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搬運上述吸收體,該第2裝置,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能夠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中,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來夾壓上述吸收體而薄化上述吸收體的厚度。
依據如此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裝置,可以達成與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相同樣的作用效果。
第1圖,是於吸收體1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製造裝置10之一例的中心縱向斷面圖。第2A圖及第2B圖,是吸收體1之厚度薄化處理的說明圖,其中,第2A圖,是顯示處理之前或是處理過程前半段的狀態,第2B圖,是顯示處理之後或是處理過程後半段的狀態。第3圖是第1圖中的Ⅲ-Ⅲ斷面圖。
第1實施形態中之薄化吸收體1厚度的方法,是擔任作為該吸收體1之製造方法的一個製程。亦即,吸收體1的製造方法,係具有:將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5之紙漿纖維2(相當於液體吸收性纖維)予以積層來成形吸收體1的吸收體成形製程、以及使所成形的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大致維持其基重同時予以薄化的吸收體厚度薄化製程,並且,對於此等兩製程中之後者的製程,適用本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方法。
前者之吸收體成形製程,是藉由所謂積纖裝置11所進行的,又,對於後者之吸收體厚度薄化製程,是由被緊接於積纖裝置11所配置的厚度薄化裝置51與積纖裝置11以共同進行之方式所成。亦即,積纖裝置11,是相當於「第1裝置」及「第2裝置」,而厚度薄化裝置51是相當於「第2裝置」。以下,對積纖裝置11及厚度薄化裝置51進行說明。
積纖裝置11,例如具備有:(1)以水平軸C20作為旋轉中心朝向圓周方向Dc1之一方向(例如朝順時鐘旋轉)連續地進行驅動旋轉的旋轉鼓20、及(2)從配置在旋轉鼓20之圓周方向Dc1之預定位置的供給開口部31a將含有紙漿纖維2的混入空氣3朝向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吐出供給的供給導風管31、及(3)設置於供給導風管31內,朝向上述外周面20a吐出粒狀之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聚合物投入管33、以及(4)配置在比供給導風管31更位於圓周方向Dc1的下游側,用以使吸收體1從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的成形模21脫模而進行吸引並搬運的吸引式輸送機41(相當於脫模機構)。
於以下,係將旋轉鼓20之圓周方向Dc1僅稱之為「周方向Dc1」,將沿著旋轉鼓20之上述水平軸C20的方向(貫穿第1圖之紙面的方向)稱之為「寬度方向Dw」。又,該寬度方向Dw係與周方向Dc1正交。
旋轉鼓20(移動構件,相當於第1旋轉鼓)為大致圓筒體,在其外周面20a,於周方向Dc1以預定間距間歇地設有:與所要成形之吸收體1的形狀相對應之凹形狀的成形模21。並且,在各成形模21的底部21a(相當於吸引保持面)於,設置有複數個吸氣孔22,經由此等吸氣孔22,成形模21的內側係與旋轉鼓20的內周側能夠通氣地連通著。
另一方面,於旋轉鼓20的內周側,設有與旋轉鼓20同芯的圓筒狀區隔壁24a,藉此,於旋轉鼓20的內周側被劃分成甜甜圈形的大致封閉空間SP(相當於空間)。又,該大致封閉空間SP,是由複數個區隔壁24b、24b、24b於周方向Dc1所區域分割,藉此,例如,於第1圖所示之第1區Z1,係維持在比外氣壓還低之氣壓的負壓狀態,而另一方面,其下游側之第3區Z3的氣壓P3,係維持在與外氣壓同壓力、或是維持在外氣壓與第1區Z1之氣壓P1之間的氣壓值。並且,與該第1區Z1相對應地,配置有上述供給導風管31的供給開口部31a,另一方面,與第3區Z3相對應地,配置有上述吸引式輸送機41。又,位於此等第1及第3區Z1、Z3之間之位置的第2區Z2,係相關於吸收體厚度薄化製程,關於此將於後述之。
而且,依據如此之積纖裝置11,以如下之方式來使吸收體1成形。首先,藉由旋轉鼓20的驅動旋轉,以沿著外周面20a的路徑作為移動路徑使成形模21移動。然後,該成形模21,在通過供給導風管31的位置時,從該供給開口部31a所吐出供給之混入空氣3當中,大致只有空氣被成形模21之底部21a的吸氣孔22吸入,藉此,於上述底部21a上,積層出混入空氣3中之紙漿纖維2及高吸收性聚合物5而產生吸收體1。然後,經過將於後述的厚度薄化裝置51之後,成形模21,當到達與吸引式輸送機41相向的位置時,成形模21內的吸收體1,藉由來自吸引式輸送機41的吸氣,被朝向外側吸引而依序地從成形模21脫模,再由之後的吸引式輸送機41所搬運。
厚度薄化裝置51,是用來將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予以薄化,該裝置51,是位在旋轉鼓20之周方向Dc1中之供給導風管31與吸引式輸送機41之間的位置,並與旋轉鼓20的外周面20a相向地配置。
該厚度薄化裝置51,是以移動於預定之環繞軌道上之非通氣性的環狀皮帶53(相當於帶構件)作為本體,該環狀皮帶53,是將其環繞軌道的一部分,以圓弧狀沿著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的一部分而配置。藉此,在被該圓弧狀所沿著的範圍A1(以下,稱之為帶設置範圍A1)中,環狀皮帶53,係藉由其平坦的外周面53a,一面從成形模21之底部21a的相反側將吸收體1覆蓋,同時與成形模21之移動一起連動,以與成形模21大致相同的速度朝向周方向Dc1移動。
並且,成形模21移動在該帶設置範圍A1之期間,係藉由來自該成形模21之底部21a的吸氣孔22進行吸氣,使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空氣被吸取,不過此時,該環狀皮帶53,基於其非通氣性而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因此,使得積層成形於成形模21內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2,比以上述供給導風管31進行積層時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1還低,藉此,有效地吸取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空氣,紙漿纖維2以緊密壓擠之方式使該纖維2往底部21a處移動,從第2A圖所示的狀態轉成為第2B圖所示的狀態地,將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t1薄化。
又,與上述同時進行,如第2B圖所示,藉由從吸氣孔22的吸氣,環狀皮帶53被往上述成形模21之底部21a處吸引而被吸入到成形模21內,此時,被吸入之環狀皮帶53的部分,係與上述底部21a一起夾壓上述吸收體1,藉此,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更加被薄化。不過該夾壓,由於是環狀皮帶53對吸收體1以大致平面狀之面接觸方式所進行,所以可有效地抑制對吸收體1內之高吸收性聚合物5造成過度壓縮力之作用,藉此而能夠一面防止過度地壓潰該高吸收性聚合物5,也一面能夠將吸收體1的厚度予以薄化。
又,該夾壓力,是根據:藉由吸氣而作用於環狀皮帶53的吸引力所產生。因此,相較於油壓等,可以柔軟地夾壓吸收體1,藉此也可以抑制過度地壓扁吸收體1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
再者,環狀皮帶53對吸收體1的接觸面,是根據環狀皮帶53的可撓性而快速地彈性變形,藉此,可仿造出:起因於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存在所形成之吸收體1表面的凹凸形狀。亦即,藉由環狀皮帶53之柔軟的彈性變形,可以一面持續抑制比紙漿纖維2還硬之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崩潰,同時能夠選擇性地僅壓縮紙漿纖維2。因此,藉此也可以抑制過度地壓扁吸收體1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又,為了更加確實地發揮此一作用效果,較理想是,環狀皮帶53以能夠柔軟地彈性變形之橡膠製為佳,更理想是,該橡膠的硬度以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蕭氏A型(Shore A type)之表示下,為35A~40A為佳。
又,根據上述構成,成形模21在通過帶設置範圍A1之期間,是維持在以環狀皮帶53與底部21a夾壓吸收體1的狀態。因此,可以長時間確保夾壓時間,藉此,即使一面以面接觸狀態柔軟地夾壓吸收體1,也可以一面以夾壓時間來彌補因其柔軟夾壓下所造成之夾壓力的不足,其結果,可以確實地薄化吸收體1的厚度。
再者,在環狀皮帶53與成形模21之底部21a共同地將吸收體1夾壓之上述帶設置範圍A1中,環狀皮帶53,是與成形模21的移動連動而以大致相同速度進行移動。因此,可以抑制:和成形模21之底部21a大致成為一體之搬運中的吸收體1,與環狀皮帶53的相對滑動,藉此,能夠防止吸收體1從成形模21捲翹。其結果,能夠安定地製造吸收體1。
然而,在該帶設置範圍A1中之吸氣孔22的吸氣,是依據旋轉鼓20內之上述第2區Z2的氣壓P2而進行。而該第2區Z2之氣壓P2的設定值,例如,是使由環狀皮帶53覆蓋於成形模21後之狀態下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2,以比由供給導風管31進行積層時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1還低方式所設定的氣壓值,並且是具有能夠達成將該環狀皮帶53往吸收體1方向拉近到足以使環狀皮帶53與吸收體1呈面接觸為止之力道的吸引力所決定出的氣壓值。
舉以一例,第2區Z2的氣壓P2,是被設定成與第1區Z1的氣壓P1相同壓力、或是比該氣壓還低之氣壓。亦可為相同壓力之理由是:由第1區Z1進行積層時,於供給導風管31內雖有上述混入空氣3供給,不過在第2區Z2中,並無供給上述混入空氣3,並且受到環狀皮帶53阻絕而抑制了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之故。
又,依據情況,也可以利用區隔壁24c將上述第2區Z2更於周方向Dc1細分成複數個區。在第1圖的例子中,是細分成兩個區Z2a、Z2b。而於如此細分化之情形時,較佳是將與上述帶設置範圍A1中之周方向Dc1之下游端E1相對應之區Z2b的氣壓P2b,設定成:相鄰於其上游側之區Z2a的氣壓P2a,與相鄰於其下游側之上述第3區Z3的氣壓P3之間的值為佳。如此設定的話,與該帶設置範圍A1之下游端E1相對應的上述區Z2b,可有效地具有作為氣壓變動之緩衝區的功能,亦即,可以緩和成形模21從較低氣壓之第2區Z2往較高氣壓之第3區Z3移行時所產生之急劇的吸氣壓力變動,而能夠有效地防止起因於該吸氣壓力變動之吸收體1從成形模21脫落或是捲翹等。
在此,較理想是,從抑制外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的觀點而言,是將如第3圖所示的環狀皮帶53的寬幅W53,設成比成形模21之上述寬度方向Dw的尺寸W21還寬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受到來自成形模21之吸氣孔22的吸氣而被朝向外周面20a所吸引的環狀皮帶53,便成為如第3圖所示地,成為:比位於旋轉鼓20(相當於預定構件)之外周面20a(相當於預定面)的成形模21更緊貼在上述寬度方向Dw之外側的各部分20b、20b之狀態,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氣從上述寬度方向Dw流入。又,從同樣的觀點而言,除上述之外,是將如第1圖所示之上述帶設置範圍A1之周方向Dc1的長度,設成比成形模21之周方向Dc1的全長L21還長為佳,更佳理想的是,設成比上述全長L21的1.5倍更長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就可以從該四周緣部之全方位(寬度方向Dw及周方向Dc1之全方位)地以環狀皮帶53阻塞住正在吸取紙漿纖維間縫隙S之空氣中的成形模21,藉此,可以幾乎完全防止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
又,參照第2A圖便可瞭解,成形模21的深度方向與積層厚度方向為同方向。因此,較理想為,將以旋轉鼓20的外周面20a為基準之成形模21之底部21a的深度d21,設定在:由供給導風管31進行積層時之吸收體1之目標積層厚度t1的0.5倍~1.0倍的範圍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在厚度薄化裝置51的處理下,即使環狀皮帶53不較大地陷入於成形模21內的內側,也能夠利用環狀皮帶53擠壓吸收體1。藉此,可以更確實地薄化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
然而,如第1圖所示地,環狀皮帶53的環繞軌道,是藉由該環狀皮帶53掛繞在:於預定位置所配置的複數個路徑輥筒55a、55b、55c所形成。並且,此等路徑輥筒55a、55b、55c當中的至少一個,是當作成與馬達等之驅動源連結的驅動輥筒55a而構成。因此,藉由對該驅動源進行適當速度控制等,以上述成形模21的移動速度作為目標速度,來驅動控制位於上述帶設置範圍A1之環狀皮帶53的移動速度的話,就可以如前所述地使環狀皮帶53與成形模21相互以大致相同速度移動。
在此,較理想為,此等路徑輥筒55a、55b、55c之中,擔任上述帶設置範圍A1之軌道的輥筒55c、55c…,亦即,對於擔任沿著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之圓弧狀軌道的輥筒55c、55c…,藉由適當的導引構件相對於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能夠移動在接觸開離方向上地被導引,並且藉由彈簧等之彈性構件對上述外周面20a施以按壓方向之按壓力為佳。如此實施的話,環狀皮帶53可易於被維持在面接觸於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的狀態,而能夠提高成形模21內的氣密性(請參照第3圖)。並且,由於可易於將環狀皮帶53的張力保持於一定值,所以也可謀求環狀皮帶53之移動狀態的安定化。
再者,從抑制外部空氣往供給導風管31內侵入的觀點而言,較理想是如第1圖所示地,是以使環狀皮帶53一面跨越於周方向Dc1並一面將供給導風管31之供給開口部31a之周方向Dc1之下游側的端緣31e予以覆蓋之方式,來設定該環狀皮帶53的環繞軌道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可以抑制外部空氣從供給開口部31a的上述端緣31e與旋轉鼓20的外周面20a之間的縫隙往供給導風管31內侵入,而可以謀求在供給導風管31進行積層的安定化。
第4圖及第5圖,是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的說明圖。第4圖,是吸收體1之製造裝置10b的中心縱向斷面圖。第5圖,是積纖裝置11b之旋轉鼓20g的立體圖。
在第1實施形態中,吸收體1為間歇性地形成在旋轉鼓20的周方向Dc1,是與此變形例中,吸收體1形成為:連續於周方向Dc1之吸收體的連續體1a此點有所不同。亦即,如第5圖所示,於此變形例中之該積纖裝置11b之旋轉鼓20g的外周面20a,作為成形模21t是形成為沿著周方向Dc1呈環圈狀連續之一條的溝部21t。並且,於該溝部21t的底部21a,如第4圖所示,是繞及於周方向Dc1之全周設有複數個吸氣孔22,藉由從此等吸氣孔22之吸氣,使紙漿纖維2等積層於該溝部21t內,藉此形成吸收體的連續體1a。除此之外,大致與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相同。
在此,於此變形例之情形,較理想為,將上述厚度薄化裝置51之該環狀皮帶53的寬幅W53,設為比溝部21t的寬幅W21t還窄為佳,如此實施的話,藉由從溝部21t之吸氣孔22的吸氣,使被朝向溝部21t所吸引的環狀皮帶53,可以快速地進入溝部21t內,藉此,藉由來自環狀皮帶53的擠壓,吸收體的連續體1a被確實地朝向積層厚度方向被壓縮,結果,可以更薄化該連續體1a的積層厚度。
換言之,若使環狀皮帶53的寬幅W53,過窄於溝部21t的寬幅W21t時,會變寬無法以環狀皮帶53覆蓋於吸收體之連續體1a的部分,而降低抑制外部空氣往吸收體之連續體110a內流入的效果。因此,環狀皮帶53的寬幅W53,以窄於溝部21t之寬幅W21t的0.4倍至0.8倍的範圍為佳。
又,較理想為,對於擔任上述帶設置範圍A1之軌道的輥筒55c、55c…,將其寬幅尺寸以窄於溝部21t之寬幅W21t的0.5倍至0.8倍的範圍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如第4圖所示,此等輥筒55c、55c…亦可以快速地朝向溝部21t內的內側進入,藉此,此等輥筒55c、55c…亦中介環狀皮帶53可以對吸收體1的擠壓上做出極大貢獻,其結果,可提升厚度薄化能力。
第6圖,是第2實施形態之厚度薄化處理所適用之吸收體1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亦即,是以中心縱向斷面視圖來顯示該製造裝置10c。第7圖,是該製造裝置10c具備之該厚度薄化裝置61的放大圖。又,第8圖,是第7圖中之Ⅷ-Ⅷ斷面圖。
在第1實施形態中,積纖裝置11為擔任吸收體厚度薄化製程的一端,但在該第2實施形態中,積纖裝置11,僅專門進行吸收體成形製程,大致無關係於吸收體厚度薄化製程。亦即,在第2實施形態中之厚度薄化裝置61為收取由積纖裝置11成形的吸收體1,然後,該厚度薄化裝置61,一面搬運吸收體1並一面薄化該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亦即,積纖裝置11是相當於「第1裝置」,厚度薄化裝置61是相當於「第2裝置」。
並且,依據此功能分化後的構成,可以將厚度薄化裝置61之該後述的轉印鼓63,作為用來薄化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之專用的裝置來使用。亦即,具有下述的優異特點:可以將該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之後述的吸氣孔66的孔徑或是其配置圖案等之規格,設計成特用於薄化積層厚度的規格。
積纖裝置11,是與第1實施形態大致相同構造。亦即,是具有:以水平軸C20作為旋轉中心朝向周方向Dc1之一方向(例如是繞逆時鐘方向)進行驅動旋轉的旋轉鼓20,並於旋轉鼓20之周方向Dc1的預定位置配置供給導風管31。又,在比供給導風管31更位於周方向Dc1之下游側的位置,設為用以將藉由供給導風管31而成形於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之成形模21內的吸收體1,朝向厚度薄化裝置61進行遞送的遞送位置Qout1。又,對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或類似之構成標示以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厚度薄化裝置61,亦具有旋轉輥筒63(以下,稱為轉印鼓63(相當於移動構件、第2旋轉鼓))。該轉印鼓63亦大致為圓筒體,是以與上述積纖裝置11之旋轉鼓20的上述軸C20平行的軸C63作為旋轉中心,並與該旋轉鼓20連動地朝向周方向Dc2之一方向(例如是繞順時鐘方向)進行驅動旋轉。又,該轉印鼓63,是在上述遞送位置Qout1中,使其外周面63a與積纖裝置11之旋轉鼓20的外周面20a相向而配置。因此,在轉印鼓63側,是以上述遞送位置Qout1作為接取位置Qin2,將旋轉鼓20之外周面20a的吸收體1,在轉印鼓63的外周面63a進行接取並保持於該外周面63a。然後,藉由轉印鼓63的驅動旋轉,在以沿著該外周面63a的路徑作為移動路徑將吸收體1於周方向Dc2進行搬運的期間,該吸收體1受到薄化其積層厚度的處理,也就是受到厚度薄化處理,然後,吸收體1被朝向周方向Dc2的遞送位置Qout2搬運,而被遞送於該位置Qout2的吸引式輸送機81,之後就由吸引式輸送機81所搬運。
如第7圖之放大圖所示,轉印鼓63的外周面63a,是形成為大致平滑面,並且於該外周面63a,於周方向Dc2間歇地以預定間距設定有:用以保持所接取到之吸收體1的複數個保持面64。各保持面64,為各別具有與吸收體1的平面尺寸相對應之面積的平滑面,於各保持面64,以方格配置或是交叉配置等之適當的配置圖案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吸氣孔66。並且,藉由從此等吸氣孔66進行吸氣來使各保持面64取得對吸收體1的保持力。
此等吸氣孔66的吸氣源,為轉印鼓63之內周側的負壓空間Z11。詳細而言,是在轉印鼓63的內周側,設置有與轉印鼓63同圓心的圓筒狀區隔壁67a,藉此在轉印鼓63的內周側被劃分成甜甜圈形的大致封閉空間SP63(相當於空間)。再者,該大致封閉空間SP63,係藉由複數個區隔壁67b、67b於周方向Dc2所區域分割。
例如,被區分成:從接取位置Qin2一直到遞送位置Qout2為止的第1區Z11、以及從遞送位置Qout2一直到接取位置Qin2為止的第2區Z22之兩區。並且,在第1區Z11中,是維持在比外部空氣壓力還低之氣壓的負壓狀態,藉此,藉由來自保持面64之吸氣孔66的吸氣,將在接取位置Qin2所接取到的吸收體1吸著並保持於保持面64。另一方面,在第2區Z22中,是維持在與外部空氣壓力同壓或是較高若干的氣壓,藉此,能夠圓滑地進行在遞送位置Qout2之吸收體1之朝向吸引式輸送機81的遞送。
在此,於轉印鼓63的周方向Dc2將吸收體1薄化之厚度薄化處理的區域,是設定在與第1區Z11相對應的範圍。亦即,在該範圍的一部分,配置有:移動在預定之環繞軌道之非通氣性的橡膠製環狀皮帶73(相當於帶構件)。更詳細而言,該環狀皮帶73,是使其環繞軌道的一部分,圓弧狀地沿著轉印鼓63的外周面63a而配置。藉此,於圓弧狀所沿貼的範圍(以下,稱之為:帶設置範圍A2)中,環狀皮帶73,係藉由其平坦的外周面73a從轉印鼓63之保持面64的相反側一面覆蓋吸收體1,同時與保持面64的移動連動而以與保持面64大致相同速度移動於周方向Dc2。
並且,保持面64在移動於該帶設置範圍A2的期間,利用來自於保持面64之吸氣孔66的吸氣,使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空氣被吸取,不過於此時,該環狀皮帶73,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因此,可以將被保持在該保持面64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4,比由積纖裝置11進行積層時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1確實地降低,其結果,可以薄化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
又,如第7圖及第8圖所示,該轉印鼓63的外周面63a,係形成為大致平滑面,並具有不會比從積纖裝置11接取到之時點下之吸收體1的積層厚度t1還深的凹部,藉此吸收體1在從該外周面63a突出的狀態下被保持於保持面64。因此,藉由來自於保持面64之吸氣孔66的吸氣而被吸引往外周面63a的環狀皮帶73,相較於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情形(請參照第2B圖及第3圖),係在無大的凹陷變形下,便可以與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的保持面64來夾壓吸收體1,因此,可以在不會對環狀皮帶53施加過度變形因素的負荷下,便可以薄化吸收體1。又,在進行該夾壓時,環狀皮帶73,基於其為橡膠製而可柔軟的彈性變形,藉此可以一面抑制比紙漿纖維2還硬之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崩潰,同時選擇性地壓縮紙漿纖維2。又,為了確實地享有此一作用效果,如前所述地,使用硬度在以ISO(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蕭氏A型(Shore A type)之表示下為35A~40A的橡膠製環狀皮帶73為佳。
又,以下雖省略詳細說明,對於在第1實施形態中已說明過之「環狀皮帶53在面接觸狀態下擠壓吸收體1」之作用效果、或「環狀皮帶53與成形模21連動地移動」之作用效果、或是「藉由來自於吸氣的吸引力使環狀皮帶53產生夾壓力」之作用效果等,無須贅言當然此第2實施形態之該環狀皮帶73也同樣地皆可達成該等功效。
另一方面,在該帶設置範圍A2中之吸氣孔66的吸氣,是依據上述第1區Z11的氣壓P11所進行。並且,該第1區Z11之氣壓P11的設定值,例如,是以以下的方式來決定氣壓值,使在以環狀皮帶73覆蓋於保持面64上之吸收體1的狀態時之該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4,低於由積纖裝置11進行積層時之吸收體1內之紙漿纖維間縫隙S的氣壓Pf1之方式。
又,可依情形,利用區隔壁67c在周方向Dc2更加地將上述第1區Z11細分成複數個區。例如在第9圖之例中是細分成α、β、ZB三區。亦即,首先,區分成:與上述帶設置範圍A2大致對應的上游區ZA、以及該周方向Dc2之下游側的下游區ZB,然後進一步地對前者之上游區ZA,於同周方向Dc2區分成:區α以及其下游側的區β。並且,於如此區分之情形時,更進一步地將上述下游區ZB的氣壓Pb設定成高於上述上游區ZA的氣壓Pa之情形時,較理想是,將區β的氣壓Pβ設定為在區α的氣壓Pα與上述下游區B的氣壓Pb之間的氣壓值為佳。如此實施的話,與該帶設置範圍A2的下游端E2相對應的上述區β,係具有作為氣壓變更的緩衝區的功能,亦即,當保持面64從較低氣壓的上述上游區ZA往較高氣壓的上述下游區ZB移行時可以緩和可能發生之急劇的吸氣壓變,而能夠有效地防止吸收體1起因於該吸氣壓力變動而從保持面64脫落或捲翹等。
又,較理想為,從抑制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的觀點而言,是將如第8圖所示之環狀皮帶73的寬幅W73,設定成比保持面64之上述寬度方向Dw的尺寸W64還寬為佳。如此實施的話,藉由來自保持面64之吸氣孔66的吸氣而被吸引往外周面63a的環狀皮帶73,如第8圖所示,是成為比位於轉印鼓63(相當於預定構件)之外周面63a(相當於預定面)的保持面64更緊貼於上述寬度方向Dw之外側的各部分63b、63b的狀態,藉此,可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氣從上述寬度方向Dw流入。又,從同樣的觀點而言,除上述之外,如第7圖所示,將上述帶設置範圍A2之周方向Dc2的長度,設定成比保持面64之周方向Dc2的全長L64還長為佳,如此實施的話,可以從其四周緣的全方位(寬度方向Dw及周方向Dc2的全方位)以環狀皮帶73將紙漿纖維間縫隙S之空氣吸取中的保持面64予以封塞住,藉此,可以完全防止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又,也可以相對於位在上述外周面63a之上述外側的各部分63b、63b來形成吸氣孔66(請參照兩點虛線),如此實施的話,可以更加提高環狀皮帶73與上述外側之各部分63b、63b的緊密貼著度。
另一方面,於第7圖的例中,環狀皮帶73的環繞軌道,是藉由使上述環狀皮帶73掛繞在配置於預定位置的複數個路徑輥筒75a、75b、75c所形成,此等路徑輥筒75a、75b、75c之中之至少一個,是作為與馬達等之驅動源連結的驅動輥筒75a所構成。因此,藉由適當的速度控制該驅動源等,以上述保持面64的移動速度作為目標速度,來驅動控制位於上述帶設置範圍A2之環狀皮帶73的移動速度的話,如前述地就可以使環狀皮帶73與保持面64相互以大致相同的速度移動。
在此較佳為,在此等路徑輥筒75a、75b、75c之中,對於擔任上述帶設置範圍A2之軌道的輥筒75c、75c…,亦即,擔任沿著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之圓弧狀軌道的輥筒75c、75c…,是藉由適當的導引構件可相對於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移動於接觸與離開方向地被導引,並且藉由彈簧等彈性構件施予朝向上述外周面63a按壓之方向的按壓力為佳。如此實施的話,由於藉由該按壓力,環狀皮帶73也可以被按壓在轉印鼓63的外周面63a,所以可以提高吸收體1內的氣密性或是對吸收體1的擠壓力。
又,如該第7圖所示,將該環狀皮帶73之環繞軌道整體,以非通氣性的箱構件77圍住亦可。在此,是採用只有與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相向的面呈開口的箱構件77。還有,如此實施的話,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氣往吸收體1內流入。
再者,作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之該積纖裝置11的旋轉鼓20,亦可以以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中之上述旋轉鼓20g(請參照第5圖)來適用之,如此實施的話,可以相對於吸收體的連續體1a將積層厚度薄化。
以上,雖已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過,但本發明,並非僅侷限於上述有關的實施形態者,而是可以有如以下所示般的變形。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橡膠製來作為環狀皮帶53、73,不過依情況,也可以使用樹脂製或是金屬製者。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非通氣性的環狀皮帶53、73等來作為帶構件,不過以具備有若干的通氣性亦可。也就是說,只要是藉由從吸氣孔22、66的吸氣而能夠將環狀皮帶53、73往成形模21的底部21a或是保持面64吸引,並以上述底部21a或是保持面64與上述帶構件來夾壓上述吸收體1的話,即使該帶構件具有些許的通氣性亦可。不過,不用贅言當然是以沒有通氣性會較為理想。
於上述的第1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外周面53a為平坦的環狀皮帶53來作為帶構件,但並非僅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於環狀皮帶53的外周面53a中,至少在需要與吸收體1抵接的部分以及/或是需要與旋轉鼓20的外周面20a抵接的部分,為使用平坦的環狀皮帶、或是進一步地使用外周面53a為非平坦的環狀皮帶亦可。不過仍以平坦者,其位於外周面53a的各部分可與對應的部分緊密貼著,而可以提高吸收體1內的氣密性為佳。
在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外周面73a為平坦的環狀皮帶73來作為帶構件,不過例如,也可以是於環狀皮帶73的外周面73a中,至少在需要與吸收體1抵接的部分以及/或是需要與旋轉鼓63的外周面63a抵接的部分,為使用平坦的環狀皮帶、或是進一步地使用外周面73a為非平坦的環狀皮帶亦可。不過仍以平坦者,其位於外周面73a的各部分可與對應的部分緊密貼著,而可以提高吸收體1內的氣密性為佳。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於積纖裝置11、11b之旋轉鼓20、20g的外周面20a,雖沒有捲繞纖維紙或是不織布等之通氣性的連續薄片,但不局限於此。亦即,可以以預定的捲繞安裝角度來捲繞該連續薄片並藉由旋轉鼓20、20g的旋轉來搬運連續薄片,並在該連續薄片通過供給導風管31的位置時,可以將吸收體1積層在該連續薄片之上。又,此情形時,對於第2實施形態(第7圖),連續薄片,係與吸收體1成為一體並從積纖裝置11往轉印鼓63運送,不過連續薄片在轉印鼓63上會成為位於比吸收體1更靠近環狀皮帶73側的位置。因此,藉由從轉印鼓63之外周面63a之吸氣孔66所進行的吸氣,使得連續薄片被吸引往轉印鼓63時,該連續薄片可以擠壓吸收體1,藉此可以更加薄化吸收體1。又,由於連續薄片為纖維紙或不織布等,具有柔軟性,所以可以緩和源於環狀皮帶73的擠壓力而發揮作為擠壓力往吸收體1傳達時之緩衝材的功能,藉此也可以抑制吸收體1內之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崩潰。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是使用旋轉鼓20、20g來作為積纖裝置11、11b,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將成形模21以凹狀形成在帶式輸送機的帶上,於成形模21的底部21a設置吸氣孔22,並且使帶移動於預定軌道,並在該軌道上的預定位置配置供給導風管31等亦可。
又,同樣地,在上述的第2實施形態中,雖是使用轉印鼓63,亦即旋轉輥筒63來作為厚度薄化裝置61,但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在帶式輸送機之帶的表面設置保持面64,於保持面64設置吸氣孔66,並且使帶移動於預定軌道,然後,在及於該軌道上的預定範圍中,以能夠使環狀皮帶73覆蓋被保持在上述保持面64的吸收體1之方式沿著環狀皮帶73來配置亦可。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空氣作為從供給導風管31吐出進行供給之氣體的一例,但只要是能夠與紙漿纖維2等之液體吸收性纖維或是高吸收性聚合物5混合在一起而不會與該纖維或是高吸收性聚合物5產生化學反應等之氣體的話即可,並非限定於此,為氮氣等亦可。
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是例示出以紙漿纖維2(粉碎成纖維狀的紙漿)作為液體吸收性纖維,不過以棉質等之纖維素、嫘縈或原纖維嫘縈等之再生纖維素、醋酸酯或三醋酸酯等之半合成纖維素、纖維狀聚合物、熱可塑性纖維等亦可,或是此等所組合者亦可。
1‧‧‧吸收體
1a‧‧‧吸收體的連續體(吸收體)
2‧‧‧紙漿纖維(液體吸收性纖維)
3‧‧‧混入空氣(氣體)
5‧‧‧高吸收性聚合物
10‧‧‧製造裝置
10b‧‧‧製造裝置
10c‧‧‧製造裝置
11‧‧‧積纖裝置(第1裝置)
11b‧‧‧積纖裝置(第1裝置)
20‧‧‧旋轉鼓(移動構件、第1旋轉鼓、預定構件)
20a‧‧‧外周面(預定面)
20b‧‧‧外周面的一部分
20g‧‧‧旋轉鼓(移動構件、預定構件)
21‧‧‧成形模
21a‧‧‧底部(保持面)
21t‧‧‧溝部(成形模)
22‧‧‧吸氣孔
24a‧‧‧圓筒狀區隔壁
24b‧‧‧區隔壁
24c‧‧‧區隔壁
31‧‧‧供給通氣管
31a‧‧‧供給開口部
31e‧‧‧端緣
33‧‧‧聚合物投入管
41‧‧‧吸引式輸送機(脫模機構)
51‧‧‧厚度薄化裝置(第2裝置)
53‧‧‧環狀皮帶(帶構件)
53a‧‧‧外周面
55a‧‧‧路徑輥筒
55b‧‧‧路徑輥筒
55c‧‧‧路徑輥筒
61...厚度薄化裝置(第2裝置)
63...轉印鼓(移動構件、第2旋轉鼓、預定構件)
63a...外周面(預定面)
63b...外周面的一部分
64...保持面
66...吸氣孔
67a...圓筒狀區隔壁
67b...區隔壁
67c...區隔壁
73...環狀皮帶(帶構件)
73a...外周面
75a...路徑輥筒
75b...路徑輥筒
75c...路徑輥筒
77...箱構件
81...吸引式輸送機
A1...帶設置範圍
A2...帶設置範圍
E1...下游端
E2...下游端
SP...大致封閉空間(空間)
Z1...第1區
Z2...第2區
Z2a...區
Z2b...區
Z3...第3區
SP63...大致封閉空間(空間)
Z11...第1區
ZA...上游區
ZB...下游區
Z22...第2區
Qout1...遞送位置
Qin2...接取位置
Qout2...遞送位置
第1圖,是於吸收體1之製造方法中,所使用之製造裝置10之一例的中心縱向斷面圖。
第2圖之第2A圖及第2B圖,是第1實施形態中之該吸收體1之厚度薄化處理的說明圖。
第3圖是第1圖中之Ⅲ-Ⅲ斷面圖。
第4圖是第1實施形態之變形例中之該吸收體1之製造裝置10b的中心縱向斷面圖。
第5圖是同一積纖裝置11b之旋轉鼓20g的立體圖。
第6圖是第2實施形態之厚度薄化處理所適用之吸收體1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是以中心縱向斷面視圖來顯示該製造裝置10c。
第7圖是第2實施形態中之該厚度薄化裝置61的放大圖。
第8圖是第7圖中之Ⅷ-Ⅷ斷面圖。
第9圖是第1區Z11之區分割之一例的說明圖。
1‧‧‧吸收體
2‧‧‧紙漿纖維(液體吸收性纖維)
3‧‧‧混入空氣(氣體)
5‧‧‧高吸收性聚合物
10‧‧‧製造裝置
11‧‧‧積纖裝置(第1裝置)
20‧‧‧旋轉鼓(移動構件、第1旋轉鼓、預定構件)
20a‧‧‧外周面(預定面)
20b‧‧‧外周面的一部分
21‧‧‧成形模
21a‧‧‧底部(保持面)
22‧‧‧吸氣孔
24a‧‧‧圓筒狀區隔壁
24b‧‧‧區隔壁
24c‧‧‧區隔壁
31‧‧‧供給通氣管
31a‧‧‧供給開口部
31e‧‧‧端緣
33‧‧‧聚合物投入管
41‧‧‧吸引式輸送機(脫模機構)
51‧‧‧厚度薄化裝置(第2裝置)
53‧‧‧環狀皮帶(帶構件)
53a‧‧‧外周面
55a‧‧‧路徑輥筒
55b‧‧‧路徑輥筒
55c‧‧‧路徑輥筒
A1‧‧‧帶設置範圍
E1‧‧‧下游端
SP‧‧‧大致封閉空間(空間)
Z1‧‧‧第1區
Z2‧‧‧第2區
Z2a‧‧‧區
Z2b‧‧‧區
Z3‧‧‧第3區
Claims (10)
- 一種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是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方法,其特徵為,具有: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以及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其中,該搬運上述吸收體的製程,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進行,該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能夠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內,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夾壓上述吸收體而進行,上述帶構件的環繞軌道,是藉由該帶構件掛繞在:於預定位置所配置的複數個路徑輥筒所形成,上述複數個路徑輥筒當中的至少一個,係藉由導引構件相對於上述保持面能夠移動在接觸與離開方向上地被導引,並且藉由彈性構件對上述保持面施以按壓方向之按壓力。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帶構件為橡膠帶。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 的方法,其中上述橡膠帶的硬度,在ISO(國際標準化組織)之蕭氏A型(Shore A type)表示下為35A~40A。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帶構件,是一面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連動,同時以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速度作為目標速度移動在上述預定範圍中。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保持面,為預定構件所具備之預定面的一部分,上述預定面,係具有:與沿著上述移動路徑方向交叉的寬度方向,且於上述移動路徑中之該上述預定範圍內,上述帶構件為緊密貼著在:上述預定面之中之比上述保持面更位於上述寬度方向之外側的部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是藉由積纖裝置所成形,上述積纖裝置,係具備:具有於外周面形成凹狀的成形模並且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連續旋轉的第1旋轉鼓、及設於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並朝向上述外周面供給混入有上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氣體的供給通氣管、以及設置在比上述周方向的上述預定位置更位於下游側,用以將上述吸收體從上述成形模脫模的脫模機構, 並且上述保持面,為上述成形模的底部,上述帶構件,是在位於上述第1旋轉鼓之上述周方向的上述供給通氣管與上述脫模機構之間的位置,和上述外周面相向地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上述吸收體,是藉由積纖裝置所成形,上述積纖裝置,係具備:具有於外周面形成凹狀的成形模並且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連續旋轉的第1旋轉鼓、以及設於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並朝向上述外周面供給混入有上述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氣體的供給通氣管,並且於薄化上述吸收體之厚度的製程中,具有:設置在比上述周方向的上述預定位置更位於下游側,用以從上述第1旋轉鼓的上述成形模接取上述吸收體的第2旋轉鼓,上述保持面,為上述第2旋轉鼓之外周面的一部分,藉由來自該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一面將從上述第1旋轉鼓所接取到的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外周面,同時上述第2旋轉鼓朝向周方向之一方向旋轉,上述帶構件,係一面維持與上述第2旋轉鼓的上述外周面相向,同時被配置在上述周方向的預定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 的方法,其中,上述第2旋轉鼓的上述外周面,係形成為:不會比從上述第1旋轉鼓所接取到之時點下的上述吸收體的厚度還深之凹部的大致平滑面,且至少在薄化上述厚度的期間,上述帶構件,是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連動而沿著上述外周面移動,並且,上述帶構件,是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外周面,而與上述外周面的上述保持面夾壓上述吸收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或3項所述之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方法,其中,於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之移動構件之一側的面形成有上述保持面,並且於與位於上述移動構件之上述保持面相反側的面,相向地存在有:用以從上述保持面之上述吸氣孔進行吸氣的空間,上述空間,是沿著上述移動路徑劃分成複數個區,並且在該複數個區之中,上述預定範圍所對應之區的氣壓,是低於:比上述預定範圍更下游側之位置所對應之區,且上述預定範圍之下游端所對應之區的氣壓,其值是被設定在:在上述預定範圍所對應之區之中之上述下游端所對應之區以外之區的氣壓;與比上述預定範圍更位於下游側之位置所對應之區的氣壓之間。
- 一種薄化吸收體之厚度的裝置,是將具有液體吸收性纖維及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吸收體的厚度予以薄化的裝置,其特徵為,具有:第1裝置、以及第2裝置, 其中,該第1裝置,是一面藉由來自保持面之吸氣孔的吸氣而將上述吸收體保持於上述保持面,並一面藉由移動上述保持面而搬運上述吸收體,該第2裝置,是使:被配置成一面維持與上述保持面的移動路徑相向,同時能夠在跨及該移動路徑的預定範圍中沿著上述移動路徑移動的帶構件,在上述預定範圍中,藉由來自上述吸氣孔的吸氣而被吸引往上述保持面,並藉由以上述保持面與上述帶構件來夾壓上述吸收體而薄化上述吸收體的厚度,上述帶構件的環繞軌道,是藉由該帶構件掛繞在:於預定位置所配置的複數個路徑輥筒所形成,上述複數個路徑輥筒當中的至少一個,係藉由導引構件相對於上述保持面能夠移動在接觸與離開方向上地被導引,並且藉由彈性構件對上述保持面施以按壓方向之按壓力。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40708A JP5469994B2 (ja) | 2009-10-19 | 2009-10-19 | 吸収体の厚みを薄く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119633A TW201119633A (en) | 2011-06-16 |
TWI519286B true TWI519286B (zh) | 2016-02-01 |
Family
ID=43900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9135584A TWI519286B (zh) | 2009-10-19 | 2010-10-19 | A method of thin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bsorber, and a device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47349A1 (zh) |
EP (1) | EP2491907A4 (zh) |
JP (1) | JP5469994B2 (zh) |
KR (1) | KR101582716B1 (zh) |
CN (1) | CN102573734B (zh) |
AR (1) | AR078669A1 (zh) |
AU (1) | AU2010309133A1 (zh) |
MY (1) | MY153823A (zh) |
TW (1) | TWI519286B (zh) |
WO (1) | WO20110489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86123B2 (ja) | 2008-07-31 | 2014-01-15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JP5836075B2 (ja) * | 2011-11-15 | 2015-1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EP3626214B1 (en) * | 2018-09-20 | 2021-08-25 | GDM S.p.A. | Method and unit for form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82597T1 (de) * | 1985-12-10 | 1992-12-15 | Kimberly Clark Co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uer die erzeugung eines faservlieses. |
JPH07114784B2 (ja) * | 1986-12-02 | 1995-12-13 | 株式会社瑞光 | 衛生用吸収成形体製造装置 |
JP3408086B2 (ja) * | 1996-11-15 | 2003-05-19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
JP3290114B2 (ja) * | 1997-07-25 | 2002-06-10 | 北辰工業株式会社 | 紙葉類搬送用無端ベルト |
JP4152049B2 (ja) * | 1999-12-22 | 2008-09-17 | 花王株式会社 | 粒子堆積体の製造方法 |
SE520009C2 (sv) | 2001-09-17 | 2003-05-06 | Sca Hygiene Prod Ab |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komprimering av fiberkroppar |
US6982052B2 (en) * | 2002-09-26 | 2006-01-03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ir forming an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uperimposed fibrous layers |
ES2343955T3 (es) * | 2004-07-28 | 2010-08-13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Impresion indirecta de agm. |
PL1621166T5 (pl) * | 2004-07-28 | 2019-06-28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Proces wytwarzania struktur wkładów chłonnych |
DE602004026566D1 (de) * | 2004-07-28 | 2010-05-27 | Procter & Gamble | Indirekter Druck von AMG |
JP4580736B2 (ja) * | 2004-11-18 | 2010-11-17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液性芯材成型ドラム |
JP4974522B2 (ja) * | 2005-12-26 | 2012-07-11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
US7704439B2 (en) * | 2006-11-15 | 2010-04-27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 for making air-laid structures |
JP2008132055A (ja) * | 2006-11-27 | 2008-06-12 | Kao Corp | 吸収体 |
JP4711945B2 (ja) * | 2006-12-22 | 2011-06-29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5019906B2 (ja) * | 2007-02-23 | 2012-09-0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JP4905973B2 (ja) * | 2007-03-20 | 2012-03-2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引装置、シートの搬送方法、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
JP5227621B2 (ja) * | 2008-03-17 | 2013-07-03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US8480387B2 (en) * | 2010-08-12 | 2013-07-09 | Johnson & Johnson Do Brasil Industria E Comercio Produtos Para Saude Ltda. | Apparatus for making a fibrous article having a three dimensional profile |
-
2009
- 2009-10-19 JP JP2009240708A patent/JP54699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08 US US13/501,279 patent/US201202473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0-08 WO PCT/JP2010/067735 patent/WO20110489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0-08 EP EP10824812A patent/EP249190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0-08 KR KR1020127012791A patent/KR10158271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10-08 CN CN201080047088.2A patent/CN102573734B/zh active Active
- 2010-10-08 MY MYPI2012001710A patent/MY153823A/en unknown
- 2010-10-08 AU AU2010309133A patent/AU201030913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0-18 AR ARP100103798A patent/AR078669A1/es unknown
- 2010-10-19 TW TW099135584A patent/TWI51928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Y153823A (en) | 2015-03-20 |
EP2491907A4 (en) | 2013-03-13 |
CN102573734A (zh) | 2012-07-11 |
KR101582716B1 (ko) | 2016-01-05 |
EP2491907A1 (en) | 2012-08-29 |
AU2010309133A1 (en) | 2012-05-17 |
JP2011083546A (ja) | 2011-04-28 |
TW201119633A (en) | 2011-06-16 |
US20120247349A1 (en) | 2012-10-04 |
CN102573734B (zh) | 2014-07-02 |
WO2011048963A1 (ja) | 2011-04-28 |
KR20120084311A (ko) | 2012-07-27 |
AR078669A1 (es) | 2011-11-23 |
JP5469994B2 (ja)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19287B (zh) | A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n absorbent body, and a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 |
JP3719819B2 (ja) | 吸収性物品用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性物品 | |
KR101827288B1 (ko) | 흡수체의 제조방법 | |
JP5368082B2 (ja) |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 |
TW201402098A (zh) | 纖維堆積裝置 | |
TWI519286B (zh) | A method of thinn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absorber, and a device | |
JP7027103B2 (ja)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 |
JP5457506B2 (ja) | 積繊装置 | |
JPH07121271B2 (ja)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US9617105B2 (en) | Wrinkle smoothing method for a composite body of a continuous sheet related to absorbent articles | |
JP6583131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
JP2018117866A (ja) | 吸収性物品 | |
CN114126559B (zh) |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 |
WO2011111397A1 (en) | Laminated product treating apparatus | |
JPH09182768A (ja) | 帯状の繊維集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JP7298358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 |
JP6819744B2 (ja)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 |
JP6859845B2 (ja) | 搬送装置およ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 |
JP2014117421A (ja) |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吸収体の製造装置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 |
JP2022006224A (ja) | 吸収体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体製造装置 | |
JP2022006225A (ja) | 吸収体製造方法および吸収体製造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