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3734A - 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73734A CN102573734A CN2010800470882A CN201080047088A CN102573734A CN 102573734 A CN102573734 A CN 102573734A CN 2010800470882 A CN2010800470882 A CN 2010800470882A CN 201080047088 A CN201080047088 A CN 201080047088A CN 102573734 A CN102573734 A CN 10257373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bsorber
- face
- outer peripheral
- maintenance face
- mainten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15577—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 A61F13/15617—Making absorbent pads from fibres or pulverulent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reatment of the fibres
- A61F13/15658—Forming continuous, e.g. composite, fibrous webs, e.g.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pulverulent material on parts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通过移动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2)通过下述方式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即: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保持面吸引带构件,该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所述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被配置成可以在行进路径的所述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移动,并且将吸收体夹在保持面与带构件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用于诸如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吸收诸如身体废液等液体的吸收性物品,一次性尿布和卫生巾是公知的。这种吸收性物品,作为其组成部件,包括吸收液体的吸收体,该吸收体是通过将吸液性纤维模制成预定的形状而形成的,所述吸液性纤维例如是通过在其中混入高吸收性聚合物(具有高液体保持能力且通过吸收液体而膨胀等的高分子量聚合物)制成的纸浆纤维等。
另一方面,从在穿着衣服的状态下使外观更好看和降低笨重感的观点出发,需要使诸如尿布和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制造得更薄。
考虑到这一点,作为将吸收体制造成薄的吸收体的方法,PTL1揭示了一种方法,在所述方法中,使吸收体在一对相互对向并旋转的辊之间通过并被夹着和加压。
参考文献
专利文献
PTL1:PCT国际申请No.2005-513288的日文译文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PTL1中的方法,是利用一对辊夹着吸收体并进行加压,从而,当夹着吸收体并进行加压时,所述辊与吸收体进行线接触,并且将挤压吸收体。于是,这时,由于线接触造成的高压缩力,吸收体内的颗粒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也会被过度地挤压并变硬。其结果是,存在着吸收体整体上变得坚硬的可能性,并且在穿用吸收性物品时,会给予穿用者以不舒服的感觉。
进而,在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分布密度是有差异的情况下,在高分布密度区域,大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也会受到过度的挤压并变硬,从而,在吸收体中,该区域的硬度变得比其它区域的硬度高。换句话说,硬度的不一致变得很明显,或者被加大,从而,这也成为上面所述的当穿用时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进而,在大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被过度挤压的区域,这种聚合物在与厚度方向交叉的表面上平伏地连接并大幅度地扩展,容易发生凝胶化堵塞(如下所述的现象,即,已经吸收液体的高吸收性聚合物膨胀,并连接成壁,并且抑制液体在吸收体的厚度方向上渗透),换句话说,也存在着发生抑制液体吸收的可能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优点是,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通过抑制高吸收性聚合物被过度压扁,可以将所述吸收体的厚度制造得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移动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
通过下述方式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所述方式为:
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的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保持面上吸引带构件,该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能够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移动,以及
将吸收体夹在保持面与带构件之间。
进而,一种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通过具有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进行移动的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
第二装置,所述第二装置具有带构件,在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带构件向保持面抽吸,借此,将吸收体的厚度将薄,该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可移动地配置,并且将吸收体夹在所述保持面与所述带构件之间。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发明的有益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抑制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度挤压,可以将吸收体减薄。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10的的一个例子的中心垂直剖视图。
图2A和2B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吸收体1的减薄加工的说明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制造装置10b的改型例的吸收体1的中心垂直剖视图。
图5是纤维堆积装置11b的旋转鼓20g的透视图。
图6是已经采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减薄加工的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表示制造装置10c的中心垂直剖视图。
图7是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减薄装置61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第一区域Z11的区域划分的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和附图的描述,至少下面所述的事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包括:
通过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移动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
通过下述方式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所述方式为:
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保持面吸引带构件,该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能够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移动,以及
将吸收体夹在保持面与带构件之间。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与保持面相配合夹着吸收体的构件是带构件,该带构件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可以沿着该行进路径移动地配置。从而,在该预定范围内,该带构件能够与保持面配合,以面接触状态夹着吸收体并进行加压,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作用到高吸收性聚合物上的过度的压缩力,其结果是,可以在抑制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度挤压的同时,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
进而,根据通过抽吸空气作用到带构件上的抽吸力,在夹着吸收体时产生夹持和加压力。从而,与液压等相比,吸收体可以被柔和地夹持,从而,能够抑制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度挤压。
进而,基于带构件的柔软性,带构件对吸收体的接触面,可以追随由高吸收性聚合物等的存在引起的吸收体表面的凹入和凸出的形状,从而,可以抑制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度挤压。
进而,吸收体在沿着预定范围通过的同时,被保持在被夹持的状态。从而,与利用辊对夹持并加压时相比,可以将夹持和加压的时间保持得更长,从而,在以面接触的状态柔软地夹着吸收体的同时,能够可靠地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
进而,由于带构件可以在预定的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移动,所以,在和保持面相结合地进行吸收体的夹持工序的预定的范围内,带构件能够在和保持面相同的方向上与移动的保持面一起移动。从而,带构件可以变得与保持面基本上成为一体,并且可以抑制被输送的吸收体与带构件之间的任何滑动,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吸收体从保持面上剥离。其结果是,可以稳定地制造吸收体。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
优选地,所述带构件是橡胶带。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借助橡胶的柔性弹性变形,带构件与吸收体接触的接触面可以追随吸收体表面的凹入和凸出形状。进而,与橡胶的柔性弹性变形类似,带构件可以抑制比液体吸收性纤维硬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挤压,也选择性地压缩两者中的液体吸收性纤维。从而,在有效地避免吸收体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过度挤压的同时,可以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橡胶带的硬度优选为ISO(Internation 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的肖式硬度标号A中的35至40A。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由于采用在上述硬度范围内的橡胶,所以,如上所述,可以可靠地进行选择性地压缩液体吸收性纤维,而不压缩高吸收性聚合物。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
优选地,带构件在预定范围内以作为目标速度的保持面的移动速度与移动的保持面一起移动。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在和保持面相结合进行吸收体的夹持工序的预定范围内,带构件和移动的保持面一起以基本上和保持面相同的速度移动。从而,带构件可以变得基本上和保持面成为一体,并且能够可靠地抑制被输送的吸收体与带构件之间的任何滑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吸收体从保持面上脱落。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优选地,
所述保持面是包含在预定的构件中的预定的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预定的表面具有与沿着行进路径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以及
在行进路径的预定的范围内,所述带构件与预定的表面的保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紧密接触。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带构件与其上保持着吸收体的保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紧密接触。从而,可以增大被带构件和保持面限定的吸收体的容纳空间的气密性。其结果是,在吸收体中的纤维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压力能够被有效地降低,从而,从抽吸孔作用到带构件上的抽吸力增大,因此,可以增大带构件和保持面对吸收体的夹持力和加压力。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优选地,
由纤维堆积装置模制吸收体,
所述纤维堆积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凹状的模具;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连续旋转的第一旋转鼓;设置在所述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供应管,该供应管向所述外周面供应混合有所述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气体;以及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设置在所述周向上的所述预定位置的下游侧,将所述吸收体从所述模具中脱模,
所述保持面是模具的底部,以及
所述带构件在第一旋转鼓的周向上与所述外周面对向地设置在供应管与脱模机构之间的位置。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带构件与第一旋转鼓的外周面对向地配置,并且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加工利用第一旋转鼓来进行。从而,没有必要设置其它的旋转鼓等,并且可以实现装置结构的简化和节省空间。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优选地,
利用纤维堆积装置模制吸收体,
该纤维堆积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凹状的模具;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连续旋转的第一旋转鼓;设置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供应管,所述供应管向所述外周面供应内部混合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气体,以及
在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过程中,
包括在周向上设置在所述预定位置的下游侧的第二旋转鼓,该旋转鼓从所述第一旋转鼓的模具接收吸收体,
所述保持面是所述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保持面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从第一旋转鼓接收的吸收体保持在所述外周面上的同时,所述第二旋转鼓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以及
所述带构件配置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并且与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对向。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可以将第二旋转鼓用作专门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装置。从而,可以将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的抽吸孔的孔径及其配置图案的规格等设计成专门用于将厚度减薄的规格。其结果是,能够更可靠地在抑制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挤压的同时,将吸收体减薄。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优选地,
将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形成基本上光滑的表面,在该表面上没有深度比从第一旋转鼓上接收吸收体时的吸收体的厚度深的凹入部,并且
至少在进行厚度减薄时,所述带构件沿着所述外周面与移动的保持面一起移动,并且,所述带构件被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所述外周面吸引,并且与位于外周面上的保持面一起夹持吸收体并对吸收体加压。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将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形成基本上平滑的面,该基本上平滑的面不具有比吸收体当被从第一旋转鼓上接收时的厚度深的凹部。从而,该外周面能够和带构件一起可靠地夹着从该外周面凸出的吸收体,并对其加压。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
根据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优选地,
所述保持面形成在沿着所述行进路径移动的移动构件的一侧,并且,在该移动构件的保持面的相反侧的面上,对向地设置用于从所述保持面上的所述抽吸孔进行吸气的空间,
该空间被限定成沿着行进路径的多个区域,并且与所述多个区域的预定范围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低于与该预定范围的下游侧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并且
将与所述预定范围的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设定成在与所述预定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中的与所述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空气压力和与所述预定范围的下游侧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之间的值。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当改变空气压力时,与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有效地起着缓冲区域的作用。换句话说,可以减轻当保持面从低气压区域(与所述预定范围相对应的区域中的与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向高气压区域(与预定范围的下游侧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变化时可能会发生的急剧的抽吸空气压力的变动,有效地防止由于抽吸空气的压力变动引起的吸收体从保持面脱落或剥离等。
进而,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在借助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通过移动保持面来输送吸收体;以及
第二装置,所述第二装置,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通过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带构件向所述保持面吸引,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所述带构件沿着所述行进路径与所述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可移动地配置,并且被配置将所述吸收体夹在所述保持面与所述带构件之间。
根据这种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装置,可以实现和上述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类似的效果。
===第一种实施形式===
图1是在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制造装置10的一个例子的中心垂直剖视图。图2A和图2B是吸收体1的减薄加工的说明图,图2A表示在加工之前或者加工过程的前一半的状态,图2B表示加工过程的后一半或者加工之后的状态。进而,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将吸收体1的厚度减薄的方法是该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中的一个工序。换句话说,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包括:吸收体模制工序,该工序通过层叠包含有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纸浆纤维2(对应于液体吸收性纤维)模制成形吸收体1;以及吸收体减薄工序,在基本上保持基本重量(单位面积重量)的同时,将模制的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根据该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方法被应用于上述两个工序中的后一个工序。
前面的吸收体模制工序由所谓的纤维堆积装置11执行,进而,关于后面的吸收体减薄工序,由靠近纤维堆积装置11配置的减薄装置51与纤维堆积装置11相结合来进行。换句话说,纤维堆积装置11对应于“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减薄装置51对应于“第二装置”。下面,描述纤维堆积装置11和减薄装置51。
<<<纤维堆积装置11>>>
纤维堆积装置11包括:例如,(1)旋转鼓20,所述旋转鼓20以水平轴C20作为旋转中心在周向的一个方向Dc1(例如顺时针方向)上被驱动旋转,(2)供应管31,所述供应管31从配置在旋转鼓20的周向方向Dc1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供应口31a将包括纸浆纤维2的混合空气3排出并向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供应,(3)聚合物插入管33,所述聚合物插入管33包含在供应管31中,并且向外周面20a排出颗粒状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以及(4)抽吸输送机41(对应于脱模机构),所述抽吸输送机41配置在供应管31的周向Dc1的下游侧,并且吸引吸收体1,以便将其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上的模具21中脱模,并将其输送。
下面,将旋转鼓20的周向Dc1简单地称为“周向Dc1”,将沿着旋转鼓20的水平轴C20的方向(通过图1中的穿过纸面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Dw”。应当指出,该宽度方向Dw垂直于周向Dc1。
旋转鼓20(对应于移动构件,第一旋转鼓)基本上是圆筒体,在其外周面20a上,在周向Dc1上以规定的节距间歇地设置模具21,所述模具21呈对应于将要模制的吸收体1的形状的凹状。于是,在每个模具21的底部21a(对应于保持面)设置多个抽吸孔22,通过这些抽吸孔22,模具21的内侧与旋转鼓20的内周侧以可透过的方式连通。
另一方面,在旋转鼓20的内周侧,包括与旋转鼓20同心的圆筒状的间隔壁24a,从而,在旋转鼓20的内周侧限定出环形的基本上封闭的空间SP(对应于空间)。进而,该基本上封闭的空间SP,是在周向Dc1上被多个间隔壁24b、24b、24b分开的区域。从而,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区域Z1被保持在负压状态,其气压低于外部气压,另一方面,在其更下游侧的第三区域Z3的气压P3被保持在和外部气压相同的压力,或者被保持在介于外部气压与第一区域Z1的气压P1之间的气压值。此外,与该第一区域Z1相对应,配置供应管31的供应口31a,另一方面,抽吸输送机41与第三区域Z3相对应地配置。应当指出,位于这些第一和第三区域Z1、Z2之间的第二区域Z2,与吸收体的减薄工序相关,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描述。
于是,根据这种纤维堆积装置11,按下述方式模制吸收体1。首先,通过旋转鼓20的驱动旋转,模具21以沿着外周面20a的路径作为行进路径移动。然后,当该模具21通过供应管31的位置时,基本上只有从该供应口31a排出并供应的混合空气3中的气体被抽吸到模具21的底部21a上的抽吸孔22中,从而,混合空气3中的纸浆纤维2和高吸收性聚合物5被堆积到底部21a上,并且被制成吸收体1。然后,当模具21经由后面描述的减薄装置51的位置到达与抽吸输送机41对向的位置时,模具21中的吸收体1被来自于抽吸输送机41的吸入空气向外部抽吸,并相继地被从模具21上脱模,之后,被抽吸输送机41运送。
<<<减薄装置51>>>
减薄装置51用于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该装置51旋转鼓20的周向Dc1上被配置在供应管31与抽吸输送机41之间的位置处,并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对向。
这种减薄装置51具有不透气性的环形带53(对应于带构件),该环形带53作为主体在预定的环形轨道上运动,该环形带53将其环形轨道的一部分沿着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的一部分配置成弧形。从而,在沿着该弧形的区域A1(下面,称之为带设置范围A1)内,环形带53利用其平坦的外周面53a从模具21的底部21a的对向侧覆盖该吸收体1,并且与模具21的运动连动地以和模具21基本上相同的速度在周向Dc1上移动。
于是,在模具21在该带设置范围A1内移动时,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被来自于该模具21的底部21a上的抽吸孔22的抽吸空气吸引,这时,环形带53借助其不透气性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气向吸收体1内流入。从而,使得已经在模具21中被层叠并模制的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f2,低于在上述供应管31处被层叠时的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f1,从而,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被有效地抽吸,以便将纤维2向底部21a移动,使得纸浆纤维2变得密集地压缩,从图2A所示的状态变成图2B所示的状态,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t1被减薄。
进而,与此同时,如图2B所示,环形带53被来自于抽吸孔22的抽吸空气向模具21的底部21a吸引,并且被拉进模具21,这时,已经被拉进的环形带53的部分和底部21a夹持吸收体1,从而,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这种夹持和加压通过环形带53与吸收体1基本上均匀地面接触来进行,因此,有效地抑制作用到吸收体1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上的过度的压缩力。从而,在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5被过度地挤压的同时,可以将吸收体1的厚度减薄。
进而,这种夹持和加压力是基于利用抽吸空气作用到环形带53上的抽吸力产生的。从而,与液压等相比,可以柔和地夹持吸收体1,从而可以抑制吸收体1内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被过度挤压。
进而,环形带53对吸收体1的接触面,基于环形带53的柔性而快速地弹性变形,从而,可以追随由于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存在引起的吸收体1的表面的凹凸形状。换句话说,由于环形带53的柔性的弹性变形,可以抑制比纸浆纤维2硬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被挤压,能够选择性地压缩两者中的纸浆纤维2。从而,按照这种方式,可以抑制吸收体1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被过度挤压。应当指出,为了更可靠地发挥这一效果,优选地,利用能够进行柔性的弹性变形的橡胶制造环形带53,更优选地,橡胶的硬度是ISO(Internation al Organization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肖式硬度A标号中的35至40A。
进而,根据上述结构,在模具21通过带设置范围A1时,保持吸收体1被环形带53与底部21a夹持的状态。从而,夹持和加压时间可以确保长的时间,从而,吸收体1以面接触的状态被柔和地夹持,并且,由于柔和的夹持和加压造成的夹持和加压力的缺乏,可以被(长的)夹持和加压时间所补偿,所以,其结果是,能够可靠地将吸收体1的厚度减薄。
进而,与模具21的底部21a相结合,在环形带53夹持着吸收体1的带设置范围A1内,环形带53以基本上相同的速度和模具21的运动一起移动。从而,可以抑制基本上与模具21的底部21a成一体地被输送的吸收体1与环形带53之间的任何滑动,从而,可以防止吸收体1从模具21上剥离。其结果是,可以稳定地制造吸收体1。
顺便提及,根据旋转鼓20中的第二区域Z2的空气压力P2,进行该带设置范围A1中的抽吸孔22的空气的抽吸。于是,例如,第二区域Z2的空气压力P2的值被设定为在模具21被环形带53覆盖的状态下、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f2变得低于在利用供应管31层叠时的吸收体1内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1的空气压力值,而且,被确定可以达到将该环形带53拉向吸收体1直到环形带53与吸收体1面接触的水平的吸引力的气压值。
作为一个例子,将第二区域Z2的空气压力P2设定成和第一区域的空气压力P1相同或者低于该空气压力P1的空气压力。之所以可以是相同的气压,是因为当在第一区域Z1中层叠时,混合空气3被供应到供应管31内,但是,在第二区域Z2中,不供应混合空气3,外部空气向吸收体1内的流入可以被环形带53抑制。
应当指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利用间隔壁24c在周向Dc1上进一步将第二区域Z2细分为多个区域。在图1的例子中,被细分为两个区域Z2a、Z2b。此外,在这种细分的情况下,优选地,可以将与带设置范围A1的周向Dc1上的下游端E1相对应的区域Z2b的空气压力P2b设定成这样的值,该值介于在其上游侧与之邻接的区域Z2a的空气压力P2a与在其下游侧与之邻接的第三区域Z3的空气压力P3之间。于是,与带设置范围A1的下游端E1相对应的区域Z2b,在空气压力变化中,有效地起着缓冲区域的作用,换句话说,可以减轻当模具21从低气压的第二区域Z2向高气压的第三区域Z3移动时可能会发生突然的气压变动,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抽吸空气压力的变动引起的吸收体1从模具21上脱落或剥离等。
这里,优选地,从抑制外部空气流入吸收体1的观点出发,如图3所示,优选地,使环形带53的宽度W53比模具21的宽度方向Dw的尺寸W21宽。于是,如图3所示,已经被来自于模具21的抽吸孔22的抽吸空气吸向外周面20a的环形带53,在旋转鼓20(对应于预定构件)的外周面20a(对应于预定的表面)上的模具21的宽度方向Dw上的外则,成为与宽度方向Dw上的外侧的各个部分20b、20b紧密地接触的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气从宽度方向Dw的流入。进而,从类似的观点出发,除了上面所说的之外,优选地,图1所示的带设置范围A1的周向Dc1上的长度被设定得比模具21的周向Dc1上的整个长度L21长,更优选地,设定成比整个长度L21的1.5倍长。于是,对于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正处于被抽吸的状态的模具21,可以从其四周缘的全方位(宽度方向Dw和周向方向Dc1的全方位)用环形带53盖住,从而,可以几乎完全地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吸收体1内。
进而,如可以通过参考图2A理解的那样,模具21的深度方向和层叠厚度方向在同一个方向上。从而,优选地,将以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为基准的模具21的底部21a的深度d21设定在当利用供应管31进行层叠时的吸收体1的目标层叠厚度t1的0.5至1.0倍的范围。从而,在减薄装置51的处理中,吸收体1可以被环形带53加压,而环形带53不会过大地进入模具21内的深处。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
顺便提及,如图1所示,利用围绕配置在预定位置上的多个通过线辊55a、55b、55c设置的环形带53,形成环形带53的环形轨道。于是,这些通过线辊55a、55b、55c中的至少一个被制成与诸如马达等驱动源连接的驱动辊55a。从而,若通过对该驱动源进行适当的速度控制等,以模具21的移动速度作为目标速度,并且驱动控制在带设置范围A1中的环形带53的移动速度,则如上所述,环形带53和模具21能够以相互大致相同的速度移动。
这里,优选地,在这些通过线辊55a、55b、55c中,负责带设置范围A1的轨道的辊55c、55c…,换句话说,负责沿着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的弧形轨道的辊55c、55c…,被适当的导向构件在相对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分离的方向上可移动地导向,并被诸如弹簧等弹性构件向推压外周面20a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因而,环形带53可以被容易地保持在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的面接触状态,并且模具21中的气密性增加(参照图3)。进而,可以容易地将环形带53的张力保持在确定的值,从而,也可以稳定环形带53的运转状态。
进而,从抑制外部空气进入供应管31的角度出发,优选地,如图1所示,可以将环形带53的环形轨道设定成使得供应管31的供应口31a在周向Dc1的下游侧的端缘31e在周向Dc1上被环形带53盖住。这样,从供应口31a的端缘31e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之间的间隙进入供应管31的外部空气能够受到抑制,能够稳定由供应管31进行的层叠。
图4和图5是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改型例的说明图。图4是吸收体1的制造装置10b的中心垂直剖视图。图5是纤维堆积装置11b的旋转鼓20g的透视图。
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在旋转鼓20的周向Dc1上间歇式地模制抽吸吸收体1,但是,该改型例与之不同之处在于,模制吸收体的连续体1a,该吸收体的连续体1a由吸收体1在周向Dc1上连续地构成。换句话说,如图5所示,在根据本改型例的纤维堆积装置11b的旋转鼓20g的外周面20a上,作为模具21t,形成沿着周向Dc1呈环形连续的单一的槽部21t。于是,在该槽部21t的底部21a,如图4所示,在周向Dc1的整周上设置多个抽吸孔22,并且利用来自于这些抽吸孔22的抽吸空气,在槽部21t中层叠纸浆纤维2等,从而,模制吸收体的连续体1a。其它部分和上述第一种实施形式实质上相同。
这里,在该改型例的情况下,优选地,将根据上述减薄装置51的环形带53的宽度W53制造得比槽部21t的宽度W21t薄。于是,已经被来自于槽部21t的抽吸孔22的抽吸空气向槽部21t吸引的环形带53,可以快速地进入槽部21t,从而,吸收体的连续体1a可靠地被来自于环形带53的加压力在层叠方向上压缩,其结果是,可以将连续体1a的层叠厚度制造得更薄。
顺便提及,在将环形带53的宽度W53制造得比槽部21t的宽度W21t薄的情况下,吸收体的连续体1a的不能被环形带53盖住的部分变大,抑制外部空气流入吸收体的连续体1a中的效果降低。从而,优选地,将环形带53的宽度W53减薄到在槽部21t的宽度W21t的0.4至0.8倍的范围内。
进而,优选地,对于负责带设置范围A1的轨道的辊55c、55c…,可以将其宽度尺寸减薄到槽部21t的宽度W21t的0.5倍至0.8倍的范围。于是,如图4所示,这些辊55c、55c…能够快速地进入槽部21t的深处侧,从而,这些辊55c、55c…也能够非常有助于经由环形带53对吸收体1施加压力,其结果是,改进减薄的能力。
===第二种实施形式===
图6是已经采用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减薄加工的吸收体1的制造方法的说明图,换句话说,表示这种制造装置10c的中心垂直剖视图。图7是装配在这种制造装置10c中的减薄装置61的放大图。进而,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纤维堆积装置11担负着吸收体减薄工序的一部分,但是,在该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堆积装置11只执行吸收体模制工序,并且基本上不参与吸收体减薄工序。换句话说,根据第二种实施形式的减薄装置61,接收被纤维堆积装置11模制的吸收体1,之后,减薄装置61在输送吸收体1的同时,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换句话说,纤维堆积装置11对应于“第一装置”,减薄装置61对应于“第二装置”。
而且,根据这种从功能上区分开的结构,根据减薄装置61的后面将要描述的转移鼓63,可以被用作专门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的装置。换句话说,其优点是,在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上的后面将要描述的抽吸孔66的孔径及其配置图案等可以被设计成专门用于将层叠厚度减薄的规格。
纤维堆积装置11具有和第一种实施形式中基本上类似的结构。换句话说,纤维堆积装置11具有旋转鼓20,该旋转鼓20以水平轴C20作为旋转中心,在周向Dc1的一个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上驱动旋转,并且在旋转鼓20的周向Dc1上的预定位置设有供应管31。进而,在供应管31的周向Dc1上的下游侧的位置,设置交付位置Qout1,用于将已经利用供应管31在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上的模具21中模制的吸收体1交付给减薄装置61。应当指出,对于和第一种实施形式中的结构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减薄装置61也具有旋转鼓63(下面,称之为转移鼓63(对应于移动构件,第二旋转鼓))。该转移鼓63也基本上是圆筒体,以与纤维堆积装置11的旋转鼓20的轴C20平行的轴C63作为旋转中心,和旋转鼓20一起,在周向Dc2的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上驱动旋转。进而,该转移鼓63以其外周面63a与纤维堆积装置11的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对向的方式,设置在上述交付位置Qout。从而,在转移鼓63侧,以交付位置Qout1作为接收位置Qin2,将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上的吸收体1接收到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上,并且被保持在该外周面63a上。而且,借助转移鼓63的驱动旋转,在以沿着其外周面63a的路径作为行进路径,在周向Dc2上输送吸收体1的同时,吸收体1经受将其层叠厚度减薄的处理,换句话说,经受减薄处理,之后,在周向Dc2上,将吸收体1输送到交付位置Qoyt2上,在该同一个位置Qout2移交给抽吸输送机81,之后,被抽吸输送机81输送。
如图7的放大图中所示,将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形成基本上平滑的表面,在该外周面63a上在周向Dc2上以预定的节距间歇式地设定多个保持面64,以便保持被接收的吸收体1。每个保持面64分别是一个平滑的面,其面积对应于吸收体1的平面尺寸,每个保持面64以适当的配置图案,例如栅格配置图案或交错的配置图案,设有多个抽吸孔66。此外,每个保持面64具有利用来自于这些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保持吸收体1的能力。
这些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源是位于转移鼓63的内周侧的负压空间Z11。更详细地说,在转移鼓63的内周侧,包括与转移鼓63同心的圆筒形的间隔壁67a,从而,在转移鼓63的内周侧,被限定出环状的基本上封闭的空间SP63(对应于空间)。进而,该基本上封闭的空间SP63是在周向Dc2上被多个间隔壁67b、67b划分出的区域。
例如,该区域被划分成两个区域,以便形成从接收位置Qut2到交付位置Qout2的第一区域Z11和从交付位置Qout2到接收位置Qin2的第二区域Z22。并且,第一区域Z11被保持在负压状态,其气压低于外部空气压力,从而,借助来自于从保持面64上的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在接收位置Qin2被接收的吸收体1,被吸引并被保持在保持面64上。另一方面,第二区域Z22被保持在与外部空气压力相同或者比外部空气压力稍高的气压,从而,可以顺畅地进行吸收体1在交付位置Qout2向抽吸输送机81的移交。
这里,将在转移鼓63的周向Dc2上使吸收体1减薄的减薄处理的区域,被设定在对应于第一区域Z11的范围内。换句话说,在该范围的一部分中,配置在预定的环形轨道上移动的不透气性的橡胶环形带73(对应于带构件)。更详细地说,该环形带73将其环形轨道的一部分以弧形沿着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配置。从而,在沿着该弧形的范围(下面,称之为带设置范围A2)中,环形带73利用其平坦的外周面73a从与转移鼓63的保持面64相对的一侧覆盖吸收体1,并且在周向Dc2上与保持面64的移动一起以基本上和保持面64相同的速度移动。
此外,在该保持面64在带设置范围A2中移动时,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被来自于保持面64上的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抽吸,这时,环形带73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气向吸收体1内的流入。从而,被保持在保持面64上的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f4能够被确保低于当被纤维堆积装置11层叠时的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压力Pf1,其结果是,可以将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减薄。
进而,如图7和图8所示,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被形成基本上平滑的面,没有比在从纤维堆积装置11上被接收时的吸收体1的层叠厚度t1深的凹入部,从而,将吸收体1以从外周面63a突出的状态保持在保持面64上。从而,与上面所述的第一种实施形式(参照图2B和图3)的情况相比,已经被来自于保持面64的抽吸孔64的抽吸空气吸引向外周面63a的环形带73,可以和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上的保持面64一起夹持吸收体1并对其加压,而没有大的凹入变形,从而,不在环形带53上施加导致变形的不合理的负荷,就能够将吸收体1减薄。进而,在进行这种夹持和加压时,环形带73借助其由于用橡胶制造而产生的柔性的弹性变形,可以抑制比纸浆纤维2硬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挤压,选择性地压缩两者中的纸浆纤维2。应当注意,为了可靠地享有这些效果,如上所述,优选使用具有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肖式硬度标号A中的35至40A的硬度的橡胶环形带73。
不言而喻,尽管省略了其详细说明,但是,借助根据该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环形带73,可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在第一种实施形式中描述的“在面接触的状态下利用环形带53对吸收体12加压”的效果、“环形带53和模具21一起移动”的效果、以及“环形带53借助基于抽吸空气的抽吸力施加夹持和加压力”的效果等。
顺便提及,根据上述第一区域Z11的空气压力P11,进行在该带设置范围A2内的来自于抽吸孔66的空气的抽吸。此外,第一区域Z11的空气压力P11的值例如被以如下方式设定:在环形带73覆盖保持面64上的吸收体1的状态下,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压力Pf4,被确定为低于在被纤维堆积装置11进行层叠时的吸收体1中的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的空气压力Pf1的气压值。
进而,在某些情况下,第一区域Z11可以在周向Dc2上被间隔壁67c进一步划分成多个区域。例如,在图9的例子中,可以被划分成三个区域α、β、和ZB。换句话说,首先,划分成基本上对应于带设置范围A2的上游区域ZA、和在周向Dc2上的下游侧的下游区域ZB,进而,对于作为前者的上游区域ZA,划分成在其周向Dc2上的区域α和在其下游侧的区域β。从而,在以这种方式这样划分的情况下,进而,在将下游区域ZB中的空气压力Pb被设定成高于上游区域ZA中的空气压力Pa的情况下,优选地,将区域β的空气压力Pβ设定成介于区域α的空气压力Pα与下游区域ZB的空气压力Pb之间的空气压力值。于是,对应于带设置范围A2中的下游端E2的区域β,起着在空气压力变化中的缓冲区域的作用,换句话说,可以减轻当保持面64从低空气压力的上游区域ZA移动到高空气压力的下游区域ZB时可能会发生的快速的抽吸空气压力变动,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空气压力变动引起的吸收体1从保持面64上的脱落或剥离。
进而,优选地,从抑制外部空气向吸收体1中流入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8所示,将环形带73的宽度W73制造得比保持面64的宽度方向Dw上的尺寸W64宽。从而,如图8所示,已经被来自于保持面64上的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吸引向外周面63a的环形带73,成为在转移鼓63(对应于预定的构件)的外周面63a(对应于预定的表面)上的保持面64的宽度方向Dw上的外侧与各个部分63b、63b紧密接触的状态,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气从宽度方向Dw的流入。进而,从类似的观点出发,除了上面所述的之外,优选地,如图7所示,将带设置范围A2的周向方向Dc2上的长度设定得比保持面64的周向方向Dc2上的整个长度L64长。因此,抽吸纸浆纤维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的保持面64,可以被环形带73从其四周缘的全方位(宽度方向Dw和周向Dc2的全方位)覆盖,从而,可以完全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吸收体1。应当注意,抽吸孔66可以相对于外周面63a的外侧的各个部分63b、63b形成(参照双点划线),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环形带73与外侧的各个部分63b、63b的紧密接触的程度。
顺便提及,在图7的例子中,通过将环形带73围绕配置在预定位置上的多个通过线辊75a、75b、75c设置,形成环形带73的环形轨道,并且,这些通过线辊75a、75b、75c中的至少一个被制成驱动辊75a,该驱动辊75a被连接到诸如马达等驱动源上。从而,通过对驱动源的适当的速度控制等,以保持面64的移动速度作为目标速度,当驱动控制在带设置范围A2内的环形带73的移动速度时,如上所述,环形带73和保持面64可以基本上以彼此相同的速度运动。
这里,优选地,在这些通过线辊75a、75b、75c之中,对于负责带设置范围A2内的轨道的辊75c、75c…,换句话说,对于负责沿着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的弧形轨道的辊75c、75c…,被适当的导向构件相对于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可移动地在分离的方向上导向,并且利用诸如弹簧等弹性构件在加压方向上向外周面63a上施加压力。此外,借助该加压力,环形带73被压在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上,从而,可以增大吸收体1的气密性和吸收体1上的加压力。
进而,如图7所示,该环形带73的整个环形轨道可以被不透气性的盒构件77包围。这里,采用只有和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对向的面被敞开的盒构件77。从而,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外部空气流入吸收体1。
进而,作为根据上述第二种实施形式的纤维堆积构件11的旋转鼓20,可以应用根据第一种实施形式的改型例的旋转鼓20g(参照图5),从而,可以相对于吸收体的连续体1a将层叠厚度减薄。
===其它实施形式===
上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形式,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形式,下面所述的改型是可能的。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作为环形带53、73,举例说明了橡胶制造的环形带,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由树脂或金属制造环形带。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作为带构件,举例说明了不透气性环形带53、73等,但是,它们也可以具有轻微的透气性。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利用来自于抽吸孔22、66的抽吸空气将环形带53、73向模具21的底部21a或保持面64吸引,并且将吸收体1夹在保持面64的底部21a与带构件之间,则带构件可以具有一些空气透气性。但是,不言而喻,优选地,带构件不具有透气性。
在上述第一种实施形式中,作为带构件,举例说明了具有平坦的外周面53a的环形带5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在环形带53的外周面53a上至少将要与吸收体1接触的部分、和/或与旋转鼓20的外周面20a接触的部分是平坦的环形带,进而,可以采用具有不平坦的外周面53a的环形带。但是,平坦的面是优选的,因为外周面53a中的每个部分都能够与对应的部分紧密接触,并且可以增大吸收体1中的气密性。
在上述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作为带构件,举例说明了具有平坦的外周面73a的环形带73,但是例如,可以采用环形带73的外周面73a上的至少将要与吸收体1接触的部分和/或将要与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接触的部分是平坦的环形带,并且可以采用具有不平坦的外周面73a的环形带。然而,平坦的面是优选的,因为外周面73a中的各个部分能够与对应的部分紧密接触,并且能够增加吸收体1中的气密性。
在上述第二种实施形式中,没有在纤维堆积装置11、11b的旋转鼓20、20g的外周面20a上卷绕诸如薄纸或无纺织物等的透气性的连续片。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换句话说,可以以预定的卷绕角度卷绕连续片,并且,该连续片可以借助旋转鼓20、20g的旋转而被输送,并且,当连续片通过供应管31上的位置时,吸收体1可以被叠层到该连续片上。应当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二种实施形式中(图7),连续片和吸收体1成一体地被从纤维堆积装置11输送向转移鼓63,并且在转移鼓63上,该连续片被置于比吸收体1更靠近环形带73侧。从而,借助来自于转移鼓63的外周面63a上的抽吸孔66的抽吸空气,当连续片被吸向转移鼓63时,该连续片能够对吸收体1加压,从而,可以将吸收体1制造得更薄。进而,该连续片是薄纸或无纺织物等,具有柔软性,并且还起着减轻环形带73的压力的缓冲材料的作用,并将其转移给吸收体1,从而抑制吸收体1中的高吸收性聚合物5的挤压。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作为纤维堆积装置11、11b,使用旋转鼓20、20g,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模具21可以在带式输送机的带上形成凹入状,抽吸孔22可以包含在模具21的底部21a上,并且该带可以在预定的轨道上被移动,供应管31等可以被设置在该轨道的预定的位置。
进而,类似地,在上述第二种实施形式中,作为减薄装置61,采用转移鼓63,换句话说采用旋转鼓6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将保持面64设置在带式输送机的带的表面上,抽吸孔66可以设置在保持面64上,并且带可以在预定的轨道上被移动,于是,环形带73可以设置在该轨道上的预定的范围,以便覆盖被保持在保持面64上的吸收体1。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将空气作为从供应管31排出并供应的气体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包含混合在其中的诸如纸浆纤维2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5并且不与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5发生化学反应等的气体即可,例如可以是诸如氮气等气体。
在上述实施形式中,作为液体吸收性纤维,举例说明了纸浆纤维2(被粉碎成纤维状态的纸浆),但是,也可以采用诸如棉等纤维素,诸如人造丝原纤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诸如醋酸纤维和三醋酸纤维等半合成纤维素,纤维状聚合物,热塑性纤维,或者上述材料的组合。
附图标记
1吸收体,1a吸收体的连续体(吸收体),2纸浆纤维(液体吸收性纤维),3混合空气(气体),5高吸收性聚合物,10制造装置,10b制造装置,10c制造装置,11纤维堆积装置(第一装置,第二装置),11b纤维堆积装置(第一装置,第二装置),20旋转鼓(移动构件,第一旋转鼓,预定构件)20a外周面(预定面),20b部分,20g旋转鼓(移动构件,预定构件),21模具,21a底部(保持面),21t槽部(模具),22抽吸孔,24a圆筒形的间隔壁,24b间隔壁,24c间隔壁,31供应管,31a供应口,31e端缘,33聚合物插入管,41抽吸输送机(脱模机构),51减薄装置(第二装置),53环形带(带构件),53a外周面,55a通过线辊,55b通过线辊,55c通过线辊,61减薄装置(第二装置),63转移鼓(移动构件,第二旋转鼓,预定构件),63a外周面(预定面),63b部分,64保持面,66抽吸孔,67a圆筒形间隔壁,67b间隔壁,67c间隔壁,73环形带(带构件),73a外周面,75a通过线辊,75b通过线辊,75c通过线辊,77盒构件,81抽吸输送机,A1带设置范围,A2带设置范围,E1下游端,E2下游端,SP基本上封闭的空间(空间),Z1第一区域,Z2第二区域,Z2a 区域,Z2b区域,Z3第三区域,SP63基本上封闭的区域(区域),Z11第一区域,ZA上游区域,ZB下游区域,Z22第二区域,Qout1交付位置,Qin2接收位置,Qout2交付位置
Claims (10)
1.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通过移动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
通过下述方式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
在所述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的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保持面吸引带构件,该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可以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沿着行进路径移动地配置,并且
将吸收体夹在保持面与带构件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构件是橡胶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橡胶带的硬度为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肖式硬度标号A中的35至40A。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构件在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目标速度的保持面的移动速度与移动的保持面一起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面是包含在预定构件中的预定表面的一部分,
所述预定表面具有与沿着行进路径的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并且
在行进路径的预定的范围内,所述带构件与所述预定表面的保持面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紧密接触。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纤维堆积装置模制吸收体,
纤维堆积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凹状的模具;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连续旋转的第一旋转鼓;设置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供应管,该供应管向所述外周面供应混合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气体;以及脱模机构,所述脱模机构设置在周向上的所述预定位置的下游侧,将所述吸收体从所述模具中脱模,
所述保持面是所述模具的底部,并且
所述带构件与所述外周面对向地配置在第一旋转鼓的周向上的所述供应管与所述脱模机构之间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纤维堆积装置模制吸收体,
该纤维堆积装置具有:在外周面上形成凹状的模具;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连续旋转的第一旋转鼓;以及设置在周向上的预定位置处的供应管,所述供应管向所述外周面供应混合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气体,并且
在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过程中,
包括设置在周向上的所述预定位置的下游侧的第二旋转鼓,该旋转鼓从第一旋转鼓的模具接收吸收体,
所述保持面是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并且,在所述保持面利用来自于所述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从第一旋转鼓接收的吸收体保持在所述外周面上的同时,所述第二旋转鼓在周向的一个方向上旋转,并且
所述带构件配置在周向的预定位置,并且与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对向。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第二旋转鼓的外周面形成基本上光滑的表面,而没有深度比当从第一旋转鼓接收吸收体时的吸收体的厚度深的凹入部,以及
至少在进行厚度减薄时,所述带构件与移动的保持面一起沿着所述外周面移动,并且,利用来自于所述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向所述外周面吸引所述带构件,并且与外周面上的保持面一起夹持吸收体并对吸收体加压。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面形成在沿着所述行进路径移动的移动构件的一侧,并且在该移动构件的保持面的对向面上,对向地设置能够通过所述保持面上的抽吸孔进行空气的抽吸的空间,
所述空间被限定成沿着所述行进路径的多个区域,并且与多个区域的预定范围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低于与该预定范围的下游侧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并且
将与该预定范围中的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设定成下面所述的空气压力之间的值,即:
与对应于该预定范围的区域的下游端相对应的区域以外的区域的空气压力,和
与该预定范围的下游侧的位置相对应的区域的空气压力。
10.一种将包含有液体吸收性纤维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装置,该第一装置通过具有在利用来自于保持面上的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吸收体保持在保持面上的同时进行移动的保持面,输送所述吸收体;以及
第二装置,所述第二装置具有带构件,在保持面的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利用来自于抽吸孔的抽吸空气将带构件向保持面吸引,借此,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所述带构件沿着行进路径与保持面对向地配置,并且在行进路径的预定范围内沿着行进路径可移动地配置,并且将吸收体夹在所述保持面与所述带构件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40708A JP5469994B2 (ja) | 2009-10-19 | 2009-10-19 | 吸収体の厚みを薄く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JP2009-240708 | 2009-10-19 | ||
PCT/JP2010/067735 WO2011048963A1 (ja) | 2009-10-19 | 2010-10-08 | 吸収体の厚みを薄く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73734A true CN102573734A (zh) | 2012-07-11 |
CN102573734B CN102573734B (zh) | 2014-07-02 |
Family
ID=43900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47088.2A Active CN102573734B (zh) | 2009-10-19 | 2010-10-08 | 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和装置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20247349A1 (zh) |
EP (1) | EP2491907A4 (zh) |
JP (1) | JP5469994B2 (zh) |
KR (1) | KR101582716B1 (zh) |
CN (1) | CN102573734B (zh) |
AR (1) | AR078669A1 (zh) |
AU (1) | AU2010309133A1 (zh) |
MY (1) | MY153823A (zh) |
TW (1) | TWI519286B (zh) |
WO (1) | WO201104896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86123B2 (ja) | 2008-07-31 | 2014-01-15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JP5836075B2 (ja) * | 2011-11-15 | 2015-12-24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EP3626214B1 (en) * | 2018-09-20 | 2021-08-25 | GDM S.p.A. | Method and unit for forming an absorbent articl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1263A1 (en) * | 2002-09-26 | 2004-04-01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ir forming an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uperimposed fibrous layers |
US20060105075A1 (en) * | 2004-11-18 | 2006-05-18 | Uni-Charm Corporation | Liquid absorbent material molding drum |
CN1988863A (zh) * | 2004-07-28 | 2007-06-27 | 宝洁公司 | 吸收胶凝材料的间接印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TE82597T1 (de) * | 1985-12-10 | 1992-12-15 | Kimberly Clark Co |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fuer die erzeugung eines faservlieses. |
JPH07114784B2 (ja) * | 1986-12-02 | 1995-12-13 | 株式会社瑞光 | 衛生用吸収成形体製造装置 |
JP3408086B2 (ja) * | 1996-11-15 | 2003-05-19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 |
JP3290114B2 (ja) * | 1997-07-25 | 2002-06-10 | 北辰工業株式会社 | 紙葉類搬送用無端ベルト |
JP4152049B2 (ja) * | 1999-12-22 | 2008-09-17 | 花王株式会社 | 粒子堆積体の製造方法 |
SE520009C2 (sv) | 2001-09-17 | 2003-05-06 | Sca Hygiene Prod Ab |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komprimering av fiberkroppar |
PL1621166T5 (pl) * | 2004-07-28 | 2019-06-28 | The Procter And Gamble Company | Proces wytwarzania struktur wkładów chłonnych |
DE602004026566D1 (de) * | 2004-07-28 | 2010-05-27 | Procter & Gamble | Indirekter Druck von AMG |
JP4974522B2 (ja) * | 2005-12-26 | 2012-07-11 |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 |
US7704439B2 (en) * | 2006-11-15 | 2010-04-27 |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 Method for making air-laid structures |
JP2008132055A (ja) * | 2006-11-27 | 2008-06-12 | Kao Corp | 吸収体 |
JP4711945B2 (ja) * | 2006-12-22 | 2011-06-29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5019906B2 (ja) * | 2007-02-23 | 2012-09-05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
JP4905973B2 (ja) * | 2007-03-20 | 2012-03-28 | 花王株式会社 | 吸引装置、シートの搬送方法、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
JP5227621B2 (ja) * | 2008-03-17 | 2013-07-03 |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US8480387B2 (en) * | 2010-08-12 | 2013-07-09 | Johnson & Johnson Do Brasil Industria E Comercio Produtos Para Saude Ltda. | Apparatus for making a fibrous article having a three dimensional profile |
-
2009
- 2009-10-19 JP JP2009240708A patent/JP5469994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08 US US13/501,279 patent/US201202473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0-08 WO PCT/JP2010/067735 patent/WO201104896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10-08 EP EP10824812A patent/EP249190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10-08 KR KR1020127012791A patent/KR10158271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0-10-08 CN CN201080047088.2A patent/CN102573734B/zh active Active
- 2010-10-08 MY MYPI2012001710A patent/MY153823A/en unknown
- 2010-10-08 AU AU2010309133A patent/AU201030913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0-18 AR ARP100103798A patent/AR078669A1/es unknown
- 2010-10-19 TW TW099135584A patent/TWI519286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40061263A1 (en) * | 2002-09-26 | 2004-04-01 |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air forming an arti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superimposed fibrous layers |
CN1988863A (zh) * | 2004-07-28 | 2007-06-27 | 宝洁公司 | 吸收胶凝材料的间接印刷 |
US20060105075A1 (en) * | 2004-11-18 | 2006-05-18 | Uni-Charm Corporation | Liquid absorbent material molding dr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MY153823A (en) | 2015-03-20 |
EP2491907A4 (en) | 2013-03-13 |
KR101582716B1 (ko) | 2016-01-05 |
TWI519286B (zh) | 2016-02-01 |
EP2491907A1 (en) | 2012-08-29 |
AU2010309133A1 (en) | 2012-05-17 |
JP2011083546A (ja) | 2011-04-28 |
TW201119633A (en) | 2011-06-16 |
US20120247349A1 (en) | 2012-10-04 |
CN102573734B (zh) | 2014-07-02 |
WO2011048963A1 (ja) | 2011-04-28 |
KR20120084311A (ko) | 2012-07-27 |
AR078669A1 (es) | 2011-11-23 |
JP5469994B2 (ja)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73733A (zh) |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 | |
JP4542900B2 (ja) | 複数の重ね合わされた繊維層を持つ物品を空気形成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 |
CN103282001B (zh) | 粒状体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
TW201201776A (en) |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absorber | |
CN102573734A (zh) | 将吸收体的厚度减薄的方法和装置 | |
KR20120091391A (ko) | 흡수체의 제조방법 및 제조장치 | |
CN1558743A (zh) | 制造一次性流体处理制品的方法 | |
CN105849328A (zh) | 片材制造装置 | |
TWI617297B (zh) | Absorber manufacturing device | |
JP5723859B2 (ja) | 吸収性物品に係る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
CN101484106B (zh) | 衬垫形成轮 | |
TW201804973A (zh) | 吸收體之製造裝置及吸收體之製造方法 | |
JP5475434B2 (ja) |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JP5748806B2 (ja) | 液体適用装置及び液体適用方法 | |
JPH04161153A (ja) | 繊維の積繊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
JP4786745B2 (ja) | エアレイド物品を製造する装置 | |
JP2013027588A (ja) | 吸収体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