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7368B -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 Google Patents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7368B
TWI487368B TW097118443A TW97118443A TWI487368B TW I487368 B TWI487368 B TW I487368B TW 097118443 A TW097118443 A TW 097118443A TW 97118443 A TW97118443 A TW 97118443A TW I487368 B TWI487368 B TW I48736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mode
viewpoint
view image
image cap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8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08707A (en
Inventor
岡本悟
Original Assignee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09087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087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7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736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04N13/286Image signal generato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04N13/289Switching between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89Recording image signals; Reproducing recorded imag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0Image signal gener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45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for generating image signals from two or more image sensors being of different type or operating in different modes, e.g. with a CMOS sensor for mov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harge-coupled device [CCD] for still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4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involving data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04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 H04N9/806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 H04N9/8063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involving 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the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with processing of the sound signal usin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of the PCM audio and PCM video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80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 H04N9/82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 H04N9/8205Transformation of the television signal for recording, e.g. modulation, frequency changing; Inverse transformation for playback the individual colour picture signal components being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only involving the multiplexing of an additional signal and the colour video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Television Signal Processing For Recording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Description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程式,及特定言之係關於一種可防止記錄的影像免於被錯誤抹除等之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程式。
相關技術之說明
已經提示下列技術作為防止影像攝取裝置諸如數位相機所記錄的影像被錯誤抹除或錯誤編輯之技術。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6-41699號揭示一種技術,當執行影像攝取時,可經由防止先前攝取的影像於記錄前被抹除來自動保護免於所拍攝的影像被抹除。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0-115685號揭示一種技術,其防止於編輯後的資料被寫入後因錯誤操作刪除母資料等所導致所拍攝的動態影像被抹除。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0-209535號揭示一種技術,於標準模式中經由禁止同一個資料夾內部之相同檔案的覆寫以及禁止刪除影像資料之操作來防止重要影像的喪失。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11-308563號揭示一種技術其經由對使用者不想改變壓縮比之壓縮的影像資料,執行禁止壓縮比改變之保護來防止所要求的影像被抹除或影像品質的降低。
於其中判定與3D(三維)/多視點影像之相關標準的情況下,當使用不支援該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或應用軟體來編輯與儲存一3D/多視點影像時,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6-41699、2000-115685及11-308563號所述,仍然會發生下列問題。
為了確保3D標準與習知標準間之可相容性,首先記錄來自於一3D/多視點影像之代表性視點的影像,隨後根據其餘視點之影像記錄格式,新導入的旗標(3D/多視點旗標)及一3D/多視點影像被記錄於記憶體等。此時,當使用不支援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或應用軟體讀取該3D/多視點影像檔案時,未識別該3D/多視點旗標之資料而無法讀取。當於此種狀態下執行包括調整尺寸或旋轉的編輯且再記錄編輯後影像時,再生該3D/多視點影像所需資料被拋棄。
考慮前述情況做出本發明,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使用不支援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或應用軟體執行一3D/多視點影像之編輯之情況下,也防止再生一3D/多視點影像所需資訊被抹除。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面相,一種影像攝取裝置,包括一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其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一影像攝取模式 檢測裝置,其檢測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一影像拾取裝置,其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中,攝取獲得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一記錄裝置,其利用該影像拾取裝置將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記錄於一記錄媒體上;以及一保護設定裝置,其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來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
根據該第一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當攝取多視點影像其中攝取由多個視點觀看一主題影像時,對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上之一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設定值,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例如,於多視點影像之情況下係經由將影像之存取旗標設定為「禁止寫入」或「唯讀」等來執行此項動作,或經由配置一寫入禁止屬性或唯讀屬性等予該影像檔案來改變一影像檔案之屬性之方法來執行。就此方面而言,經由將前述資訊寫入附接至該影像之旗標資訊來執行保護設定。如此,因於保護應用於所得多視點影像之狀態下進行記錄,故即使使用不支援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或應用軟體執行編輯等的情況下,仍然可防止回放該3D/多視點影像所需資訊被抹除。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該第一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其中該影像拾取裝置包括多個成像系統,其具有形成一主題影像之多個光學系統及影像 拾取元件;一驅動裝置,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其驅動該等多個成像系統,以及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其驅動單一成像系統;以及一驅動檢測裝置,其藉該驅動裝置對該成像系統之驅動檢測是否完成;其中,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且該驅動檢測裝置檢測該等多個成像系統未被驅動之情況下,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係由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
根據該第二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於其中設定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當多個成像系統未驅動時,換言之,當無法攝取多視點影像時,影像攝取裝置由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結果,當無法攝取多視點影像時,自動攝取二維影像,可進行設定因而不會保護所拍攝的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該第一或第二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垂直拍攝檢測裝置,其檢測該影像攝取裝置是否於垂直拍攝一主題影像之狀態,其中,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且該垂直拍攝檢測裝置檢測該影像攝取裝置係於垂直拍攝一主題影像之狀態之情況下,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係由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
根據該第三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在設定多視點影像 攝取模式之情況下,當該影像攝取裝置係於垂直拍攝一主題影像時,亦即當無法攝取多視點影像時,該影像攝取裝置由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結果,當無法攝取多視點影像時,可進行設定來自動拍攝二維影像且不保護所拍攝的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該第一至第三面相中之任一者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一抹除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抹除模式,該模式係抹除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期望影像;一抹除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抹除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抹除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抹除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抹除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以及一抹除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的情況下,取消對該被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之保護,且抹除該多視點影像。
根據第四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當在抹除模式中選定多視點影像時會發出警告,其是抹除期望影像,該期望影像是選自於包括多視點影像之多個影像,而該等影像則是使用記錄裝置來記錄。於警告後當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時,取消該多視點影像之保護而抹除該影像。結果,因抹除多視點影像前發出警告,故可保護使用者錯誤抹除多視點影像。例如經由使用保護旗標分派讀取保護設定予多視點影像,使用者可於使用不同檔案名稱拷貝該3D/多視點 影像後編輯該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該第一至第四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編輯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編輯模式,該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一編輯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編輯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編輯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一保護取消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以及一編輯裝置,其編輯藉該保護取消裝置所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其中該記錄裝置記錄由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於該記錄媒體上,且該保護設定裝置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
根據第五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當在編輯模式中選定多視點影像時會發出警告,其是編輯期望影像,該期望影像是選自於包括多視點影像之多個影像,而該等影像則是使用記錄裝置來記錄。於警告後當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定時,多視點影像之保護被取消且該影像被編輯。影像攝取裝置將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記錄於記錄裝置上,且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結果,因於執行多視點影像之編輯前發出警告,故可防止使用者錯誤編 輯多視點影像。此外,因編輯後的影像受到保護,故可適當防護該編輯後的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該第五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其中於再度發出一警告後,該記錄裝置將藉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上。
根據第六面相之影像攝取裝置,於將所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記錄於記錄裝置前再度發出警告。結果,在多視點影像被編輯的情況下,可防止使用者錯誤儲存所編輯的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面相之一種影像再生裝置,包括一連結裝置,其連結一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一檢測裝置,其檢測該記錄媒體是否連結至該連結裝置;一第一判定裝置,其在藉該檢測裝置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屬於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以及一第一保護設定裝置,其在第一判定裝置判定記錄該多視點影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
根據第七面相之影像再生裝置,在多視點影像被記錄於記錄媒體之情況下,當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被連結時,影像再生裝置對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因此可自動保護使用不會自動保護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所拍攝的多視點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面相之一種影像再生裝置係根據該第七面相之影像再生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判定裝置,其當由該檢測裝置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時,判定一新主題影像是否可被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以及一第二保護設定裝置,其當該第二判定裝置判定一新主題影像無法被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時,對該記錄媒體設定保護,使得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
根據第八面相之影像再生裝置,當新主題影像無法記錄於所連結之記錄媒體時,該影像再生裝置對該記錄媒體設定保護,使得諸如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等資料不會被改變或刪除。由於可藉此對記錄媒體中所含括的多視點影像提供雙重保護,故可進一步增強影像資料之防護。
根據本發明之第九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裝置係根據第一至第六面相中之任一者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根據第七或第八面相之影像再生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其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之一步驟;檢測所切換之該影像攝取模式之一步驟;獲得於所切換之影像攝取模式中,所攝取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之一步驟;將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 視點影像記錄於記錄媒體上之一步驟;以及於檢測影像攝取模式之步驟中,在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之一步驟。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面相之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連結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之一步驟;檢測該記錄媒體被連結之一步驟;於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的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屬於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一步驟;以及於判定該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步驟中,在判定該多視點影像經記錄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之一步驟。
根據第十二面相之一種程式使得算術與邏輯單元執行根據第十面相或第十一面相之影像攝取方法。
根據本發明,即使當使用不支援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或應用軟體執行3D/多視點影像之編輯等時,可防止回放3D/多視點影像所需資訊被抹除。
後文將根據附圖說明實作根據本發明之一種具有整合式影像拾取元件之可更換鏡頭型數位相機之較佳實施例之細節。
第1圖為方塊圖,顯示複眼數位相機1之電氣組態。複眼數位相機1可攝取單視點影像(二維影像)及多視點影 像(三維影像),也可記錄與再生動態影像、靜態影像及聲音。進一步也可對動態影像及靜態影像二者不僅攝取單視點影像同時也攝取多視點影像。
複眼數位相機1主要包括由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所組成之兩個成像系統,當使用者使用複眼數位相機1時允許執行各項操作之一操作部3,提供操作的協助之一操作顯示LCD 4,解除開關5a及5b,及一影像顯示LCD 6。
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係平行設置,故其鏡頭光軸L1及L2係平行或形成預定角度。
第一成像系統2a係由沿鏡頭光軸L1設置之一第一變焦鏡頭11a、一第一光圈12a、一第一對焦鏡頭13a及一第一影像感測器14a所組構而成。光圈控制部16a係連結至第一光圈12a及計時產生器(TG)18a係連結至第一影像感測器14a。第一對焦鏡頭13a及第一光圈12a之操作係由光度與距離測量(CPU)19a控制。TG 18a之操作係由主CPU 10控制。
根據來自於操作部3之變焦操作,第一變焦鏡頭11a經由順著鏡頭光軸L1移動至NEAR側(伸長側)或INF側(回縮側)而改變變焦放大比。此種移動係由圖中未顯示之馬達所驅動。
第一光圈12a於AE(自動曝光)操作時改變敞開數值(光圈大小值)來限制光通量與調整曝光。
於AF(自動對焦)操作時,第一對焦鏡頭13a經由順著 鏡頭光軸L1移動至NEAR側或INF側來執行對焦調整。此項移動係藉圖中未顯示之馬達驅動。當檢測得靜態影像之解除開關5a處在半加壓狀態時,主CPU 10由第一影像感測器14a獲得範圍資料。基於所得之範圍資料,主CPU 10調整焦點及光圈等。
第一影像感測器14a為CCD或CMOS型影像感測器,其接收藉第一變焦鏡頭11a、第一光圈12a、及第一對焦鏡頭13a進行影像形成之一主題光,且儲存與光接收元件所接收之光數量相對應之光電荷。第一影像感測器14a之光電荷儲存及傳輸操作係由TG 18a控制。電子快門速度(光電荷儲存時間)係由從TG 18a輸入之計時信號(時鐘脈衝)測定。當於影像攝取模式中,第一影像感測器14a於各個預定時間對一個圖框獲得一影像信號。
第二成像系統2b具有與第一成像系統2a相同的組態,且係由第二變焦鏡頭11b、第二光圈12b、第二對焦鏡頭13b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連結一計時產生器(TG)18b所組態而成。
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之操作係由主CPU 10控制。雖然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基本上響應於彼此執行操作,但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也可能彼此各自獨立操作。
由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之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輸出之成像信號係分別輸入A/D轉換器30a及30b。
A/D轉換器30a及30b將輸入的影像資料由類比資料轉成數位資料。第一影像感測器14a之成像信號係透過A/D轉換器30a及30b而輸出作為第一影像資料(右眼之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之成像信號係輸出作為第二影像資料(左眼之影像資料)。
影像信號處理電路31a及31b分別將來自A/D轉換器30a及30b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接受各種影像處理諸如灰階轉換處理、白平衡校正處理、及γ-校正處理。
緩衝記憶體32a及32b暫時儲存於影像信號處理電路31a及31b進行各項影像處理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儲存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係透過系統匯流排輸出。
主CPU 10、EEPROM 21、工作記憶體24a及24b、緩衝記憶體32a及32b、控制器34、YC處理器35a及35b、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媒體控制器37、垂直拍攝檢測電路50、垂直拍攝旗標設定電路51、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及2D/3D模式切換旗標設定電路53係連結至系統匯流排。
主CPU 10執行複眼數位相機1之整體操作之統一控制。操作部3、解除開關5a及5b、保護取消開關7、2D/3D設定開關8、及垂直拍攝設定鈕9係連結至主CPU 10。
操作部3包括用於開啟電源來操作複眼數位相機1之一電源開關,用於選擇自動曝光或手動曝光等之一模式撥 盤,用於設定或選擇各種選單或執行變焦操作之十字鍵,用於發出閃光之一開關,及用於執行或取消使用該等十字鍵所選定之一選單之一資訊位置載明鍵。經由於操作部3執行適當操作,可執行諸如開關電源、切換成為各種模式(影像攝取模式、再生模式、抹除模式、編輯模式等)及變焦等各項操作。
解除開關5a及5b具有二階段開關組態。當於影像攝取模式中輕輕按壓(半按壓)解除開關5a及5b時,執行AF操作及AE操作作為影像攝取準備處理。當在此種狀態下強力按壓(完全按壓)解除開關5a、5b時,執行曝光處理且一個圖框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由圖框記憶體32傳輸至記憶卡38且記錄。
根據視差屏障系統或透鏡狀鏡頭系統,影像顯示LCD 6為3D監視器。影像顯示LCD 6於影像曝光時係用作為電子取景器。於影像再生時,影像顯示LCD 6執行藉影像攝取所得影像資料之立體鏡顯示。雖然未顯示影像顯示LCD 6之細節結構,但影像顯示LCD 6於其表面上包括視差屏障顯示層。當執行立體鏡顯示時,影像顯示LCD 6產生包括一圖案之視差屏障,其中一發光部及一遮光部以預定間距交替校準於該視差屏障顯示層上,且經由交替設置且顯示可顯示左影像及右影像之條形影像片段於其下層上之影像顯示幕上,因而允許立體鏡觀看。就此方面而言,無需限制允許立體鏡觀看之顯示裝置之組態為使用裂隙陣列片之視差系統,及使用透鏡狀鏡頭片之透鏡狀系統,也可採 用使用微鏡陣列片之整合式攝影系統及使用干涉現象之全像攝影系統。
保護取消開關7為規定對禁止抹除、編輯等之一影像規定取消保護之開關。
2D/3D設定開關8為規定介於拍攝單視點影像之2D模式與拍攝多視點影像之3D模式間切換之開關。
垂直拍攝設定鈕9為規定是否使用垂直拍攝或水平拍攝來執行影像攝取之按鈕。就此方面而言,可採用做選單選擇來執行垂直拍攝/水平拍攝之選擇之組態。
EEPROM 21為儲存各項控制等之設定資訊或程式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主CPU 10基於該等程式或設定資訊來執行各項處理。
工作記憶體24a及24b分別儲存於YC處理器35a及35b所處理的YC信號。
控制器34將儲存於工作記憶體24a及24b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之YC信號讀出至YC/RGB處理部22。
YC/RGB處理部22將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之YC信號轉成預定格式之視訊信號(例如NTSC格式之複合彩色視訊信號),以及然後合成帶有立體鏡影像資料之視訊信號用來於影像顯示LCD6上執行立體鏡顯示,且將所得資料輸出至LCD驅動器23供顯示用。當於影像攝取模式中,影像顯示LCD 6用作為電子取景器時,藉YC/RGB處理部22合成的立體鏡影像資料透過LCD驅動器23顯示於 影像顯示LCD 6上顯示成透視影像。進一步,當執行藉影像攝取所得影像資料之立體鏡顯示時,YC/RGB處理部22使用媒體控制器37讀取出記錄於記憶卡38上之個別影像資料,將接受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之放大處理之資料轉成立體鏡影像資料,且透過LCD驅動器23顯示該立體鏡影像資料於影像顯示LCD 6作為再生影像。
LCD驅動器23將由YC/RGB處理部22輸出之RGB信號輸出至影像顯示LCD 6。
YC處理器35a及35b將儲存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之影像資料轉成亮度信號(Y信號)及色差信號(Cr信號及Cb信號),也執行預定的處理諸如γ校正。
根據預定縮放格式諸如用於靜態影像之JPEG及用於動態影像之MPEG2、MPEG4、或H.264格式,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對儲存於個別工作記憶體24a及24b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執行縮放處理。
媒體控制器37將藉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進行縮放處理之各影像資料記錄於透過I/F 39而連結之記憶卡38或其它記錄媒體上。
記憶卡38可為多種可活動式插入複眼數位相機1之記錄媒體,諸如XD圖像卡(註冊商標)、以晶片媒體(註冊商標)為代表之半導體記憶卡、小尺寸行動硬碟、磁碟、光碟、或磁光碟。
垂直拍攝檢測電路50使用利用重力之感測器或利用赫爾裝置(Hall device)或MEMS等之感測器檢測是否使用 垂直拍攝或水平拍攝執行影像攝取。
垂直拍攝旗標設定電路51設定一旗標,指示複眼數位相機1係於垂直拍攝模式。
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設定抹除禁止旗標、編輯禁止旗標、覆寫禁止旗標等。通常若有抹除禁止旗標,則可禁止抹除、覆寫及編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除了抹除禁止旗標外,可個別提供與設定編輯禁止旗標及覆寫禁止旗標。於該種情況下,可禁止編輯,當欲執行編輯時,可編輯拷貝於不同名稱下之檔案。此時,經由做出設定允許即使當禁止編輯時仍可抹除,只要可確定檔案內容則可方便抹除操作。
旗標表示於2D/3D模式切換旗標設定電路53設定之模式為2D模式或3D模式。就此方面而言,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使用一個旗標可全部禁止抹除、編輯、覆寫等,而非一種組態其中個別提供編輯禁止旗標、覆寫禁止旗標等作為保護旗標。
垂直拍攝旗標、保護旗標、及2D/3D模式切換旗標以標籤(tag)資訊方式來寫入,其接至所得影像檔案、資料夾、或記憶卡38等。
電源供應電池組68係可卸式安裝於複眼數位相機1。
電源供應電池組68包括可充電式二次電池組,例如鎳-鎘電池組、鎳氫電池組、或鋰離子電池組。電源供應電池組68也包括拋棄式一次電池組,例如鋰電池組或鹼性電池組。經由將電源供應電池組68裝載入圖中未顯示之電池組 存放隔間內,電源供應電池組68與複眼數位相機1之各電路電性連接。
充電與發光控制部43a及43b接收來自電源供應電池組68之電力供應,為了讓電子閃光燈44a及44b發光,充電圖中未顯示之用於發閃光之電容器且控制電子閃光燈44a及44b之發光。
根據各種信號,諸如解除開關5a及5b之半按壓操作及全按壓操作信號、及從主CPU 10或光度與距離測量CPU 19a及19b所結合之指示發光亮與發光時間之信號,充電與發光控制部43a及43b執行電流供應予電子閃光燈44a及44b之控制,且執行控制使得於期望的時間可獲得期望的發光量。
雖然根據第1圖所示複眼數位相機1,舉例說明有兩個成像系統(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之實例,但可包括三個或多個成像系統。此外,成像系統無需以單一水平列設置而可以二維設置。
此外,替代如前述複眼數位相機1中對各個成像系統設置一個解除鈕,可只設置一個解除鈕。
第1圖所示之複眼數位相機1不僅可做立體鏡影像攝取,同時也可從多個面相或從全部方向做影像攝取。
現在將說明如前述組配之複眼數位相機1之影像攝取操作、記錄操作及再生操作。
於複眼數位相機1中,當電源供應鈕(圖中未顯示)被啟動時,主CPU 10檢測得電源供應鈕為on,啟動相機內 部之電源供應器來讓相機處於影像攝取模式中之影像攝取待機狀態。此外,使用者使用2D/3D設定開關8來設定2D模式或3D模式。視需要,使用者按下垂直拍攝設定鈕9來設定垂直拍攝。
於此種影像攝取待機狀態,主CPU 10通常顯示動態影像(透視影像)於影像顯示LCD 6上。
首先,主CPU 10參照2D/3D模式切換旗標設定電路53來檢測拍攝單視點影像(二維影像)之2D模式或拍攝多視點影像(三維影像)之3D模式。用於2D模式,主CPU 10只驅動第一成像系統2a,用於3D模式主CPU 10驅動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後文將以3D模式為例作說明。
第一變焦鏡頭11a、第二變焦鏡頭11b、第一對焦鏡頭13a、及第二對焦鏡頭13b儘量伸長至預定位置,隨後藉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執行透視影像之影像攝取來顯示透視影像於影像顯示LCD 6上。亦即,藉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連續拍攝影像,其影像信號藉連續處理來產生透視影像之影像資料。所產生的影像資料循序施加至控制器34,轉成顯示用之信號格式,然後輸出至影像顯示LCD 6。如此藉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拍攝的影像以透視狀況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
使用者(攝影者)執行圖框選取,檢查欲攝取的主題,於影像攝取後檢查影像,及設定影像攝取條件等,同時觀 看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之透視影像。
當於前述影像攝取待機狀態中,解除開關5a及5b被半按下時,S1 ON信號輸入主CPU 10。主CPU 10檢測該信號且執行AE光度測量及AF控制。於AE光度測量時,主CPU 10基於經由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等所結合之影像信號之積分值來對該主題亮度執行光度測量。藉此種光度測量所得數值(光度值)用來判定於實際影像攝取時之第一光圈12a及第二光圈12b之光圈大小值及快門速度。同時,主CPU 10基於檢測得之主題亮度判定是否需要電子閃光燈的發光。當主CPU 10判定需要電子閃光燈44a及44b的發光時,主CPU 10造成電子閃光燈44a及44b執行初步發光。基於從該初步發光之反射光,主CPU 10判定於實際影像攝取時之電子閃光燈44a及44b的發光量。主CPU 10也判定是否使用垂直拍攝檢測電路50來執行垂直拍攝或水平拍攝。
當解除開關5a及5b被全部按下時,S2 ON信號輸入主CPU 10。響應於S2 ON信號,主CPU 10執行影像攝取與記錄處理。
首先,主CPU 10基於前述光度值所決定之光圈大小值,透過光圈控制部16a及16b控制第一光圈12a及第二光圈12b,也於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控制充電儲存時間(所謂的電子快門)來達成基於光度值所決定的快門速度。
進一步,主CPU 10基於儲存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 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計算AF評估值及AE評估值。經由將各段影像資料之全區或預定區(例如中部)之亮度值之高頻成分積分算出AF評估值,且表示影像的鮮明度。「亮度值之高頻成分」一詞表示經由將預定區域內緊鄰像素間之亮度差(反差)加總所得數值。經由將各段影像資料之全區或預定區(例如中部)之亮度值積分算出AE評估值,且表示影像的亮度。AF評估值及AE評估值分別用於後文說明之影像攝取準備處理時執行的AF操作及AE操作。
主CPU 10經由基於循序獲得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判定算出的AF評估值之最大值來執行AF操作(反差AF);同時主CPU 10控制第一對焦鏡頭13a及第二對焦鏡頭13b來於預定方向移動第一對焦鏡頭13a及第二對焦鏡頭13b。
此時,當讓電子閃光燈44a及44b發光時,主CPU 10基於初步發光結果所判定之電子閃光燈44a及44b之發光量來讓電子閃光燈44a及44b發光。
主題光透過第一變焦鏡頭11a、第一光圈12a及第一對焦鏡頭13a入射於第一影像感測器14a之光接收面上。主題光透過第二變焦鏡頭11b、第二光圈12b及第二對焦鏡頭13b也入射於第二影像感測器14b之光接收面上。
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包括彩色CCD,其中設置具有預定彩色濾光片陣列(例如蜂巢式陣列或拜耳式陣列)之R、G及B之彩色濾光片。入射於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之光接收面上之光藉 設置於該光接收面上之各個光二極體而被轉換成與該入射光量相對應數量之信號電荷。積聚於個別光二極體上之信號電荷根據由計時產生器(TG)18a所施加之計時信號讀出,由第一影像感測器14a及第二影像感測器14b呈電壓信號(影像信號)循序輸出,且輸入A/D轉換器30a及30b。
A/D轉換器30a及30b包括CDS電路及類比放大器。CDS電路基於CDS脈衝執行CCD輸出信號之交互相關之雙重採樣處理。類比放大器使用從主CPU 10施加之用來設定成像敏感度之增益來放大由CDS電路所輸出之影像信號。於A/D轉換器30a及30b,個別類比影像信號轉成數位影像信號。
從A/D轉換器30a及30b輸出之第一影像資料及第二影像資料於影像信號處理電路31a及31b接受各項影像處理諸如灰階轉換、白平衡校正、γ-校正處理,然後暫時儲存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
由緩衝記憶體32a及32b讀出的R、G及B影像信號藉YC處理器35a及35b轉成亮度信號Y及色差信號Cr及Cb(YC信號)。Y信號藉邊緣校正電路接受邊緣加強處理。於YC處理器35a及35b處理的YC信號儲存於個別工作記憶體24a及24b。
前述方式儲存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之YC信號藉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壓縮且透過I/F 39記錄於記憶卡38成為具有預定格式之影像檔案。於根據本實例之複眼數位相機1之情況下,屬於靜態影像之二維影像資料根據 Exif標準儲存於記憶卡38作為影像檔案。Exif檔案具有儲存主影像資料之一區及儲存縮小影像(索引影像)資料之一區。經由基於藉影像攝取所拍攝得之主影像資料執行像素細化處理及其它所需資料處理,產生預定尺寸(例如160×120或80×60像素等)之索引影像。藉此方式產生之索引影像連同該主影像一起寫入該Exif檔案內部。進一步,諸如影像攝取資料及時間、影像攝取條件、臉部檢測資訊等標籤(tag)資訊也附在該Exif檔案。動態影像資料係根據預定縮放格式諸如MPEG2、MPEG4、或H.264格式進行縮放處理後儲存於記憶卡38。
當將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記錄於記憶卡38時,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將保護旗標寫入附在該影像資料之標籤資訊內部。藉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等寫入之影像資料係儲存於記憶卡38作為對該檔案設定保護之一影像檔案(容後詳述)。進一步,當檢測得使用垂直拍攝檢測電路50做垂直拍攝時,垂直拍攝旗標設定電路51將垂直拍攝旗標寫入附在該影像資料之旗標資訊。就此方面而言,當影像攝取係以2D模式執行時,並未設定保護旗標。
藉此方式記錄於記憶卡38之影像資料經由將複眼數位相機1模式設定為再生模式而被再生且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切換至再生模式係藉按壓再生鈕(圖中未顯示)來執行。
當選定再生模式時,記錄於記憶卡38上之一最終圖框之影像檔案透過I/F 39讀取出。所讀取出之該影像檔案之 壓縮資料透過壓縮/放大處理電路36a及36b被放大成未經壓縮的YC信號。
放大的YC信號被保留於緩衝記憶體32a及32b(或圖中未顯示之VRAM),藉控制器34轉成顯示用之信號格式,及輸出至影像顯示LCD 6。結果記錄於記憶卡38之最終圖框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
隨後當按下正向圖框進給開關(十字鍵之右鍵)時圖框係於正向進給;而當按下反向圖框進給開關(十字鍵之左鍵)時,圖框係於反向進給。於該圖框進給之該圖框位置之影像檔案隨後從記憶卡38讀取出,以前述相同方式將影像回放於影像顯示LCD 6上。
若有所需,使用者可檢查再生且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之影像而抹除記錄於記憶卡38之影像。影像之抹除係經由於影像回放且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上之狀態下按下照片模式鍵來執行。有關抹除影像之細節容後詳述。
複眼數位相機1係以前述方式進行影像之影像攝取、記錄及再生。雖然前文說明敘述攝取靜態影像的情況,但同樣也適用於攝取動態影像的情況。動態影像及靜態影像之攝取係藉個別解除鈕控制。也採用一種組態,其中介於動態影像與靜態影像間之切換係使用選單或對動態影像及靜態影像之模式選擇SW來執行。
<有關三維影像之影像攝取及記錄>
後文說明對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且攝取與記錄影像資料之方法。
(第一實施例)
第2圖為流程圖舉例說明於3D模式攝取與記錄影像之一系列操作之流程。主CPU 10根據此流程圖執行控制。
主CPU 10判定是否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若尚未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為否),則主CPU 10再度返回步驟S10。若已經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為是),則對2D/3D設定開關8係被設定為3D模式或設定為2D模式執行檢測(步驟S11)。
主CPU 10判定2D/3D設定開關8是否被設定為3D模式(步驟S12)。當2D/3D設定開關8被設定為3D模式(步驟S12為是)時,主CPU 10將操作模式切換為3D模式(步驟S13)。當2D/3D設定開關8被設定為2D模式(步驟S12為否)時,主CPU 10將影像攝取模式切換為2D模式(步驟S19)。
首先說明2D模式之情況(步驟S19至S21)。
用於2D模式,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設定為「off」(步驟S20),驅動預定的成像系統且執行二維影像的拍攝(步驟S21)。根據本實施例,只驅動第一成像系統2a。
其次說明3D模式之情況(步驟S14至S18)。
用於3D模式,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被設定為「on」(步驟S14),對多個成像系統(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執行操作測試(步驟S15)。
於操作測試中,得知多個成像系統之操作狀態(步驟S16),主CPU 10判定多個成像系統是否操作(步驟S17)。 當多個成像系統並未正常操作(步驟S17為否)時,主CPU 10切換為2D模式(步驟S19)。當多個成像系統正常操作(步驟S17為是)時,控制多個成像系統之驅動來拍攝三維影像(步驟S18)。
其次執行檔案初始化(步驟S22),所獲得之二維影像或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經攝取且記錄於記憶卡38(步驟S23)。
然後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是否完成(步驟S24)。當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尚未完成(步驟S24為否)時,主CPU 10判定於步驟S23執行影像攝取與記錄後是否已經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當尚未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為否)時,再度執行步驟S25。當已經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為是)時,主CPU 10返回執行影像攝取與記錄之步驟(步驟S23)。
若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已經完成(步驟S24為是),則更新於步驟S23記錄之影像資料之標頭資訊(步驟S26)。特定言之,當於3D模式執行影像攝取時,所獲得之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係於步驟S14被設定為「on」之保護旗標寫入標頭之狀態下記錄於記憶卡38。
雖然前文說明敘述拍攝靜態影像之情況,但同樣情況也適用於攝取動態影像。因動態影像係連續攝取,故當寫入資訊之同時諸如動態影像之影像攝取時間也可寫入保護旗標。
經由藉此方式自動設定保護旗標且執行三維影像之影 像攝取與記錄,可保護該三維影像不會被抹除,同時於使用只支援二維影像之裝置對使用支援三維影像之裝置所攝取之三維影像執行編輯等情況下,仍可防止該三維影像再生所需之資訊被刪除。
此外,因該三維影像受到保護,故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即使使用者操作不慎或操作錯誤也不會抹除三維影像。
雖然根據本實施例,於三維影像之情況下,保護旗標被設定為「on」,但也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影像係以影像檔案之存取旗標設定為「禁止寫入」之方式記錄。
(第二實施例)
為了形成三維影像,要求於水平方向由不同角度攝取至少兩個二維影像。當使用複眼數位相機1藉垂直拍攝攝取影像時,因無法由水平方向之不同角度獲得二維影像,故無法形成三維影像。
根據設定三維影像之保護旗標及攝取且記錄影像資料之第二實施例,主CPU 10判定是否欲以3D模式執行垂直拍攝或水平拍攝,當欲執行垂直拍攝時,主CPU 10由3D模式切換成2D模式。第3圖為流程圖舉例說明於3D模式攝取與記錄影像之第二實施例之一系列操作之流程。主CPU 10根據此流程圖執行控制。就此方面而言,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區段標示以相同元件符號,且刪除該等區段之細節說明。
主CPU 10判定是否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若尚未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為否),則主CPU 10再度 返回步驟S10。若已經輸入影像攝取指令(步驟S10為是),則判定2D/3D設定開關8是否設定為3D模式或設定為2D模式(步驟S11)。
主CPU 10判定2D/3D設定開關8是否被設定為3D模式(步驟S12)。當2D/3D設定開關8被設定為3D模式(步驟S12為是)時,主CPU 10將操作模式切換為3D模式(步驟S13)。當2D/3D設定開關8被設定為2D模式(步驟S12為否)時,主CPU 10將影像攝取模式切換為2D模式(步驟S19)。
於2D模式之情況下(步驟S19),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設定為「off」(步驟S20),驅動預定的成像系統且執行二維影像的拍攝(步驟S21)。
於3D模式之情況下(步驟S13),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被設定為「on」(步驟S14),對多個成像系統(第一成像系統2a及第二成像系統2b)執行操作測試(步驟S15)。
於操作測試中,得知多個成像系統之操作狀態(步驟S16),主CPU 10判定多個成像系統是否操作(步驟S17)。當多個成像系統並未正常操作(步驟S17為否)時,主CPU 10切換為2D模式(步驟S19)。
當多個成像系統正常操作(步驟S17為是)時,由垂直拍攝檢測電路50獲得指示是否欲執行垂直拍攝之資訊(步驟S27),主CPU 10判定複眼數位相機1是否於藉垂直拍攝來拍攝影像之垂直拍攝模式(步驟S28)。
當複眼數位相機1係於垂直拍攝模式(步驟S28為是) 時,由於無法獲得三維影像,故主CPU 10切換為2D模式(步驟S19)。
當複眼數位相機1並非於垂直拍攝模式(步驟S28為否)時,因可獲得三維影像,故驅動控制多個成像系統來獲得三維影像(步驟S18)。
其次執行檔案初始化(步驟S22),所獲得之二維影像或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經攝取且記錄於記憶卡38(步驟S23)。
然後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是否完成(步驟S24)。當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尚未完成(步驟S24為否)時,主CPU 10判定於步驟S23執行影像攝取與記錄後是否已經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當尚未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為否)時,再度執行步驟S25。當已經逾越預定時間(步驟S25為是)時,主CPU 10返回執行影像攝取與記錄之步驟(步驟S23)。
若主CPU 10判定影像攝取已經完成(步驟S24為是),則更新於步驟S23記錄之影像資料之標頭資訊(步驟S26)。特定言之,當影像攝取係於3D模式執行時,於步驟S14設定為「on」之保護旗標被寫入標頭。
就此方面而言,雖然於前文說明中,影像攝取係使用一個成像系統於垂直拍攝之情況下執行,但影像攝取也可使用一種組態其中成像系統數目由最大數目減少之情況下來執行。
經由藉此方式自動設定保護旗標且執行三維影像之影 像攝取與記錄,可保護該三維影像不會被抹除,同時於使用只支援二維影像之裝置對使用支援三維影像之裝置所攝取之三維影像執行編輯等情況下,仍可防止該三維影像再生所需之資訊被刪除。
此外,因該三維影像受到保護,故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即使使用者操作不慎或操作錯誤也不會抹除三維影像。
此外,於無法獲得三維影像之情況下,因即使當於3D模式中執行垂直拍攝等之情況下,2D模式可被切換為自動模式,且保護旗標可被設定為「off」。藉此可防止影像資料不必要地被保護的情況。
<其中帶有三維影像記錄於其上之記憶卡連結的案例>
現在說明一種案例,其中其上記錄有二維影像或三維影像之記憶卡38連結至複眼數位相機1。
雖然於影像記錄之同時藉前述複眼數位相機1所攝取之三維影像被自動施加保護,但也期望保護三維影像,其是藉由不會自動保護三維影像之複眼數位相機所攝取的三維影像。
後文將說明對未受保護之三維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方法。
(第一實施例)
第4圖為記憶卡38連結至複眼數位相機1諸如藉將記憶卡38插入複眼數位相機1之卡槽中而連結之情況下,舉例說明處理流程之流程圖。主CPU 10根據本流程圖執行控制。
首先,主CPU 10判定是否藉選單選擇等而做出對三維影像施加保護之指令(步驟S30)。當未對三維影像施加保護(步驟S30為否)時,處理結束。當欲對三維影像施加保護(步驟S30為是)時,主CPU 10判定記憶卡38是否插入卡槽(步驟S31)。就此方面而言,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刪除步驟S30之處理,而於記憶卡插入之全部情況下皆施予保護。但經由允許選擇是否對三維影像施予保護,可提高使用者選擇的自由度。
當記憶卡38未插入卡槽(步驟S31為否)時,再度執行步驟S31之處理。
當記憶卡38插入卡槽(步驟S31為是)時,主CPU 10判定影像是否記錄於記憶卡38(步驟S32)。
當記憶卡38上並無影像(步驟S32為否)時處理結束。
當記憶卡38上有影像(步驟S32為是)時,主CPU 10判定三維影像是否被含括於該等影像(步驟S33)。
當未含括三維影像(步驟S33為否)時,結束處理。
當含括三維影像(步驟S33為是)時,主CPU 10對該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為「on」(步驟S34),且將保護旗標寫入標頭(步驟S35)。
然後主CPU 10判定設定保護旗標為「on」且將保護旗標寫入標頭之處理(步驟S34及S35)是否已經對含括於記憶卡38中之全部三維影像執行(步驟S36)。
當步驟S34及S35之處理並未對全部三維影像完成(步驟S36為否)時,再度執行步驟S34及S35之處理。
當步驟S34及S35之處理對全部三維影像皆完成(步驟S36為是)時,處理結束。
當前述處理(步驟S30至S36)完成時,結束全部處理,或可設定前述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來執行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之攝取與記錄之處理。
如此,當插入包括該三維影像之記憶卡時,經由保護三維影像,可藉不會對3D/多視點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裝置來對所攝取的多視點影像自動施加保護。
雖然根據本實施例,採用一種組態其中檢測記憶卡之插入,然後對所插入之記憶卡執行檢測來確定記憶卡是否含有影像資料或檔案;也採用一種組態其中初步搜尋全部檔案與資料中之三維影像,且基於搜尋結果執行旗標的改寫。
雖然根據本實施例對全部三維影像施加保護(步驟S34),但也可採用一種組態其中附於該三維影像之旗標資訊經檢驗,而只對未受保護的三維影像而非對已經受保護之三維影像施加保護。
進一步,根據本實施例,檢測記憶卡之插入且對記錄於記憶卡上之三維影像施加保護,本實施例非僅限於記憶卡,也可應用於記錄於連結至複眼數位相機之個人電腦或透過LAN等網路連結之伺服器上的三維影像。於此種情況下,複眼數位相機可檢測於網路上與個人電腦或伺服器之連結狀況,隨後執行步驟S32至S36之處理。
(第二實施例)
對未受保護之三維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第一實施例,對於記憶卡38上取還之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但對三維影像施加保護之方法非僅限於對各段影像資料設定保護旗標。
對三維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第二實施例對其上記錄三維影像之記憶卡本身施加保護。第5圖為流程圖,顯示根據對三維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第二實施例進行一系列處理之流程圖。主CPU 10根據本流程圖執行控制。就此方面而言,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區段標示以相同之元件符號,而刪除其詳細說明。
首先,主CPU 10判定記憶卡38是否插入於卡槽(步驟S31)。當記憶卡38未插入卡槽(步驟S31為否)時,再度執行步驟S31之處理。
當記憶卡38插入卡槽(步驟S31為是)時,主CPU 10檢測記憶卡38之剩餘容量(步驟S37),且判定記憶卡38是否具有可記錄新攝取的影像之剩餘容量(步驟S38)。
當記憶卡38有足夠記錄新攝取的影像之剩餘容量(步驟S38為否)時處理結束。
當記憶卡38沒有可記錄新攝取影像之剩餘容量(步驟S38為是)時,主CPU 10判定是否應做設定來對整張記憶卡38施加保護(步驟S39)。
當未對整張記憶卡38施加保護(步驟S39為否)時,對記憶卡38之容量已經耗盡之效應顯示警告顯示內容(步驟S43),且隨後結束處理。
當對整張記憶卡38施加保護(步驟S39為是)時,主CPU 10判定記憶卡38中是否有三維影像(步驟S40)。
當記憶卡38中並無三維影像(步驟S40為否)時,對記憶卡38之容量已經耗盡之效應顯示警告顯示內容(步驟S43),且隨後結束處理。
當記憶卡38有三維影像(步驟S40為是)時,將整張記憶卡之保護旗標設定為「on」(步驟S41),保護旗標寫入附於該記憶卡38之標籤資訊等(步驟S42)。
隨後對記憶卡38之容量已經耗盡之效應顯示警告顯示內容(步驟S43),且結束處理。
當前述處理(步驟S31及步驟S37至S43)完成時,全部處理皆可結束,或前述保護旗標設定電路52可被設定執行處理來攝取與記錄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
如此一來,因施加保護於記錄三維影像之整個記錄媒體,可藉不會對3D/多視點影像自動施加保護之裝置來對所攝取的多視點影像自動施加保護。
進一步,於對含括於記錄媒體中之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之情況下,施加包括影像保護及記錄媒體保護二者之雙重保護,因而更加確保影像資料之保護效果。
就此方面而言,至於警告方法,除了於螢幕上顯示訊息之文字顯示法之外,也可採用利用聲響或警報等之方法。
進一步,雖然根據本實施例,檢測記憶卡之插入且對整張記憶卡施加保護,但本實施例並非限於記憶卡,也可 應用至連結複眼數位相機之PC或透過LAN等連結之伺服器上的影像資料夾。於此種情況下,複眼數位相機可檢測與PC或於網路上與伺服器之連結,檢測於PC或伺服器上是否有影像資料夾,隨後執行步驟S40至S42之處理。
<抹除與編輯三維影像>
現在說明記錄於記憶卡38上且設定有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之抹除及編輯。
因對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來保護三維影像,故影像無法於該狀態被抹除或編輯。但於使用者確認影像受保護之事實的情況下需要抹除或編輯影像時,須將該影像置於允許抹除或編輯處理之狀態。
後文將說明設定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之抹除與編輯方法。
(抹除三維影像)
第6圖為流程圖顯示抹除三維影像之處理流程。為了執行此項處理,需要事先設定抹除許可模式,允許使用保護取消開關7只對設定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執行抹除。主CPU 10係根據本流程圖進行控制。
首先主CPU 10判定複眼數位相機1之操作模式是否設定為抹除模式,抹除模式為抹除二維影像或三維影像之一種操作模式(步驟S50)。
當操作模式未設定為抹除模式(步驟S50為否)時,處理結束。
當操作模式設定為抹除模式(步驟S50為是)時,選定 使用者想要抹除之影像(步驟S51)。然後對使用者顯示該選定之影像欲被抹除之訊息警告(步驟S52)。於使用者想要抹除之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之狀態下,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影像的選擇。影像抹除之警告係由主CPU 10執行,透過控制器34於影像顯示LCD 6上顯示一訊息,訊息傳遞該影像將被抹除之事實諸如「抹除本影像ok?」。除了前述該種文字顯示之外,也可使用聲響等來發出警告。
其次,主CPU 10判定所選定之影像是否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當選定之影像非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為否)時,主CPU 10前進至抹除二維影像之步驟(步驟S63至S65)。
當選定之影像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為是)時,主CPU 10檢測對該三維影像是否設定抹除許可旗標(步驟S54)。抹除許可旗標為只有於抹除許可模式被設定之情況下允許設定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抹除之情況下所設定的旗標。對設定保護旗標之各個三維影像設定抹除許可旗標。
主CPU 10判定對所選定之三維影像是否選定抹除許可旗標,亦即於步驟S54是否檢測得抹除許可旗標(步驟S55)。
當未設定抹除許可旗標(步驟S55為否)時,因未設定抹除許可模式,亦即因三維影像無法被抹除,故顯示訊息提醒使用者不可能抹除影像之事實(步驟S56)且結束處理。
當設定抹除許可旗標(步驟S55為是)時,顯示訊息來警告使用者該三維影像將被抹除(步驟S57),然後主CPU 10 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抹除指令(步驟S58)。藉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抹除指令之輸入。
主CPU 10基於抹除指令之輸入來判定影像之抹除是否可能(步驟S59)。當抹除為不可能(步驟S59為否)時,主CPU 10再度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抹除指令(步驟S58)。
當影像之抹除為可能(步驟S59為是)時,主CPU 10取消該三維影像之保護旗標設定(步驟S60)且執行抹除處理(步驟S61)。保護旗標之取消係由系統呼叫執行。透過I/F 39抹除記錄於記憶卡38上之影像檔案來執行抹除處理。
於抹除二維影像之步驟中(步驟S63至S65),顯示訊息來警告使用者該二維影像將被抹除(步驟S63),主CPU 10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抹除指令(步驟S64)。藉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抹除指令之輸入。
主CPU 10基於抹除指令之輸入來判定影像之抹除是否可能(步驟S65)。當抹除為不可能(步驟S65為否)時,主CPU 10再度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抹除指令(步驟S64)。
當影像之抹除為可能時(步驟S65為是),主CPU 10執行抹除處理(步驟S61)。透過I/F 39抹除記錄於記憶卡38上之影像檔案來執行抹除處理。
採用一種組態,藉此當前述處理(步驟S50至S65)完成時,結束全部處理,再度執行抹除處理,或複眼數位相機1自動切換至影像攝取模式。
如此因於抹除三維影像前發出警告,故可防止使用者錯誤抹除三維影像。
進一步,因只要設定為允許影像之抹除則可使用支援三維影像之裝置來執行三維影像之抹除,故可抹除該裝置知曉可被抹除之三維影像而無需保留非期望的檔案。
本實施例不僅適用於記錄於內部記憶體或儲存媒體等上之三維影像,同時也適用於儲存於PC或網路上之伺服器之三維影像。進一步,經由使用一種允許執行前述處理之程式,本實施例不僅可應用於複眼數位相機,同時也可應用於多種裝置諸如PC或影像列印用之終端機。
(編輯三維影像)
第7圖為流程圖顯示編輯三維影像之處理流程。本處理係於編輯許可模式執行,編輯許可模式為允許設定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進行編輯之編輯模式。主CPU 10根據本流程圖執行控制。可於已經使用複眼數位相機1等之設定螢幕而設定編輯許可模式之狀態下開始本項處理。於後文說明中,使用相同元件符號來表示與三維影像之抹除處理步驟相同的處理步驟,且刪除此等處理步驟之說明。
首先主CPU 10判定複眼數位相機1之操作模式是否設定為編輯模式,編輯模式為編輯二維影像或三維影像之一種操作模式(步驟S70)。
當操作模式未設定為編輯模式(步驟S70為否)時,處理結束。
當操作模式設定為編輯模式(步驟S70為是)時,選定使用者想要編輯之影像(步驟S51)。然後對使用者顯示該選定之影像欲被編輯之訊息警告(步驟S71)。於使用者想要編 輯之影像顯示於影像顯示LCD 6之狀態下,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影像的選擇。影像編輯之警告係由主CPU 10執行,透過控制器34於影像顯示LCD 6上顯示一訊息,訊息傳遞該影像將被編輯之事實諸如「編輯本影像ok?」。除了前述該種文字顯示之外,也可使用聲響等來發出警告。
其次,主CPU 10判定所選定之影像是否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當選定之影像非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為否)時,主CPU 10前進至編輯二維影像之步驟(步驟S78至S80)。
當選定之影像為三維影像(步驟S53為是)時,主CPU 10該三維影像是否設定編輯許可旗標(步驟S72)則被檢測。編輯許可旗標為只有於編輯許可模式被設定之情況下允許設定保護旗標之三維影像編輯之情況下所設定的旗標。對設定保護旗標之各個三維影像設定編輯許可旗標。
主CPU 10判定對所選定之三維影像是否選定編輯許可旗標,亦即於步驟S72是否檢測得編輯許可旗標(步驟S73)。
當未設定編輯許可旗標(步驟S73為否)時,因未設定編輯許可模式,亦即因三維影像無法被編輯,故顯示訊息提醒使用者不可能編輯影像之事實(步驟S74)且結束處理。
當設定編輯許可旗標(步驟S73為是)時,顯示訊息來警告使用者該三維影像將被編輯(步驟S75),然後主CPU 10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編輯指令(步驟S76)。藉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編輯指令之輸入。
主CPU 10基於編輯指令之輸入來判定影像之編輯是否可能(步驟S77)。當編輯為不可能(步驟S77為否)時,主CPU 10再度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編輯指令(步驟S76)。
當影像之編輯為可能(步驟S77為是)時,主CPU 10取消該三維影像之保護旗標設定(步驟S60)且執行三維影像之編輯處理(步驟S78)。編輯處理係藉先前登錄的多型編輯內容執行,使用資訊位置載明鍵從多型編輯內容中選出期望的編輯內容,且按下選單/OK來執行所選之編輯內容。
當編輯處理完成時,三維影像之檔案由編輯前檔案更新為編輯後檔案(步驟S79),其對更新後的檔案寫入保護旗標(步驟S80)。結果編輯後的三維影像檔案受到保護。
於編輯二維影像之步驟中(步驟S81至S85),顯示訊息來警告使用者該二維影像將被編輯(步驟S81),主CPU 10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編輯指令(步驟S82)。藉按下資訊位置載明鍵來執行編輯指令之輸入。
主CPU 10基於編輯指令之輸入來判定影像之編輯是否可能(步驟S83)。當編輯為不可能(步驟S83為否)時,主CPU 10再度檢測使用者是否輸入編輯指令(步驟S82)。
當影像之編輯為可能時(步驟S83為是),主CPU 10執行二維影像之編輯處理(步驟S84),且將該二維影像檔案從編輯前檔案更新為編輯後檔案(步驟S85)。編輯處理(步驟S84)係與三維影像之編輯處理相同(步驟S78)。
採用一種組態,藉此當前述處理(步驟S51、S53、及S70至S85)完成時,結束全部處理,再度執行編輯處理, 或複眼數位相機1自動切換至影像攝取模式。
如此,對三維影像自動設定保護旗標,即使當使用只支援二維影像來執行使用支援三維影像之裝置所攝取之三維影像之編輯等時,不會意外喪失三維影像。
進一步,因於執行三維影像之編輯前發出警告,故可防止使用者錯誤編輯三維影像。例如經由使用保護旗標事先對三維影像施加讀取禁止設定,使用者可能不慎使用不同檔名而拷貝三維影像且執行所拷貝之三維影像的編輯,藉此可有效保護所拍攝之三維影像。
此外,經由對編輯後之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不僅可保護所拍攝之三維影像,同時也可保護編輯後之三維影像。
此外,因支援三維影像之裝置被設定來允許影像之編輯,由於三維影像之編輯為可能,故可於該裝置上執行影像之編輯。
當選定影像之編輯時,可以接近於該所選定影像之檔名之名稱來將一影像拷貝至一檔案且編輯拷貝後之影像。
也可採用一種組態,於記錄前再度發出警告。藉此可防止三維影像之記錄被錯誤編輯。
本實施例不僅適用於記錄於內部記憶體或儲存媒體等上之三維影像,同時也適用於儲存於PC或網路上之伺服器之三維影像。進一步,經由使用一種允許執行前述處理之程式,本實施例不僅可應用於複眼數位相機,同時也可應用於多種裝置諸如PC或影像列印用之終端機。
根據本發明,由於單純讓本發明與符合3D/多視點影像之裝置相對應,故可確保與習知標準具有可相容性,可避免因3D/多視點影像之存在發生問題。
就此方面而言,三維影像並非必要藉前述複眼數位相機1來拍攝,三維影像也可使用單眼相機藉動態立體方法連續影像攝取來拍攝。
1‧‧‧複眼數位相機
2a‧‧‧第一成像系統
2b‧‧‧第二成像系統
3‧‧‧操作部
4‧‧‧操作顯示LCD
5a、5b‧‧‧解除開關
6‧‧‧影像顯示LCD
L1、L2‧‧‧鏡頭光軸
7‧‧‧保護取消開關
8‧‧‧2D/3D設定開關
9‧‧‧垂直拍攝設定鈕
10‧‧‧主CPU
11a‧‧‧第一變焦鏡頭
11b‧‧‧第二變焦鏡頭
12a‧‧‧第一光圈
12b‧‧‧第二光圈
13a‧‧‧第一對焦鏡頭
13b‧‧‧第二對焦鏡頭
14a‧‧‧第一影像感測器
14b‧‧‧第二影像感測器
16a、16b‧‧‧光圈控制部
18a、18b‧‧‧計時產生器(TG)
19a、19b‧‧‧光度與距離測量CPU
21‧‧‧EEPROM
22‧‧‧YC/RGB處理部
23‧‧‧LCD驅動器
24a、24b‧‧‧工作記憶體
30a、30b‧‧‧A/D轉換器
31a、31b‧‧‧影像信號處理電路
32‧‧‧圖框記憶體
32a、32b‧‧‧緩衝記憶體
34‧‧‧控制器
35a、35b‧‧‧YC處理部
36a、36b‧‧‧壓縮/放大處理電路
37‧‧‧媒體控制器
38‧‧‧記憶卡
39‧‧‧I/F
43a、43b‧‧‧充電與發光控制部
44a、44b‧‧‧電子閃光燈
50‧‧‧垂直拍攝檢測電路
51‧‧‧垂直拍攝旗標設定電路
52‧‧‧保護旗標設定電路
53‧‧‧2D/3D模式切換旗標設定電路
68‧‧‧電源供應電池組
第1圖為應用本發明之複眼數位相機1a之方塊圖;第2圖為流程圖顯示對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且拍攝與記錄該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之一第一實施例之處理流程;第3圖為流程圖顯示對三維影像設定保護旗標且拍攝與記錄該三維影像之影像資料之一第二實施例之處理流程;第4圖為流程圖顯示在記錄三維影像之記憶卡插入的情況下之處理流程;第5圖為流程圖顯示在記錄三維影像之記憶卡插入的情況下之處理流程;第6圖為流程圖顯示抹除三維影像之處理流程;及第7圖為流程圖顯示編輯三維影像之處理流程。

Claims (16)

  1. 一種影像攝取裝置,包括:一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其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一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一影像拾取裝置,其獲得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中,所攝取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一記錄裝置,其將利用該影像拾取裝置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記錄於一記錄媒體上;一保護設定裝置,其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來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一編輯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編輯模式,該編輯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一編輯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編輯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編輯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 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一保護取消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以及一編輯裝置,其編輯藉該保護取消裝置所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其中該記錄裝置記錄由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於該記錄媒體上,且該保護設定裝置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
  2. 一種影像攝取裝置,包括:一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其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一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一影像拾取裝置,其獲得由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所切換成的一影像攝取模式中,所攝取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一記錄裝置,其將利用該影像拾取裝置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記錄於一記錄媒體上;一保護設定裝置,其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 置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來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刪除;一抹除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抹除模式,該模式係抹除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期望影像;一抹除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抹除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抹除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抹除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抹除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以及一抹除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的情況下,取消對該被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之保護,且抹除該多視點影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編輯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編輯模式,該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一編輯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編輯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編輯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一保護取消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 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以及一編輯裝置,其編輯藉該保護取消裝置所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其中該記錄裝置記錄由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於該記錄媒體上,且由於該保護設定裝置將該多視點影像設定為無法變更及刪除的保護,該保護設定裝置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及刪除。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影像攝取裝置,其中該影像拾取裝置包括:多個成像系統,其具有形成一主題影像之多個光學系統及影像拾取元件;一驅動裝置,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其驅動該等多個成像系統;以及其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其驅動單一成像系統;以及一驅動檢測裝置,其檢測藉該驅動裝置對該成像系統之驅動是否完成;其中,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且該驅動檢測裝置檢測該等多個成像系統未被驅動之情況下,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係由該 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影像攝取裝置,進一步包括一垂直拍攝檢測裝置,其檢測該影像攝取裝置是否於垂直拍攝一主題影像之狀態,其中,在藉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切換成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且該垂直拍攝檢測裝置檢測該影像攝取裝置係於垂直拍攝一主題影像之狀態之情況下,該影像攝取模式切換裝置係由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切換成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影像攝取裝置,其中於再度發出一警告後,該記錄裝置將藉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上。
  7. 一種影像再生裝置,包括:一連結裝置,其連結一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一檢測裝置,其檢測該記錄媒體是否連結至該連結裝置;一第一判定裝置,其在藉該檢測裝置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一第一保護設定裝置,其在該第一判定裝置判定記錄該多視點影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編輯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 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編輯模式,該編輯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一編輯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編輯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編輯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一保護取消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以及一編輯裝置,其編輯藉該保護取消裝置所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其中該記錄裝置記錄由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於該記錄媒體上,且該保護設定裝置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
  8. 一種影像再生裝置,包括:一連結裝置,其連結一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一檢測裝置,其檢測該記錄媒體是否連結至該連結裝置;一第一判定裝置,其在藉該檢測裝置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一第一保護設定裝置,其在該第一判定裝置判定記 錄該多視點影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刪除;一抹除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抹除模式,該模式係抹除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期望影像;一抹除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抹除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抹除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抹除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抹除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以及一抹除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的情況下,取消對該被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之保護,且抹除該多視點影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影像再生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編輯模式設定裝置,其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設定一編輯模式,該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一編輯模式檢測裝置,其檢測該編輯模式是否設定;一警告裝置,其在藉該編輯模式檢測裝置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一保護取消裝置,其於該警告裝置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以及 一編輯裝置,其編輯藉該保護取消裝置所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其中該記錄裝置記錄由該編輯裝置所編輯之多視點影像於該記錄媒體上,且由於該保護設定裝置將該多視點影像設定為無法變更及刪除的保護,該保護設定裝置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及刪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之影像再生裝置,進一步包括:一第二判定裝置,其當由該檢測裝置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時,判定一新主題影像是否可被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以及一第二保護設定裝置,其當該第二判定裝置判定一新主題影像無法被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時,對該記錄媒體設定保護,使得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或刪除。
  11. 一種影像攝取裝置,包括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至9項中任一項之影像再生裝置。
  12. 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 檢測所切換之該影像攝取模式;獲得於所切換之影像攝取模式中,所攝取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將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記錄於記錄媒體上;於檢測影像攝取模式之步驟中,在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檢測是否設定一編輯模式,該編輯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其在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警告;於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編輯已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
  13. 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於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與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間切換,其中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而該單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係攝取由單一 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檢測所切換之該影像攝取模式;獲得於所切換之影像攝取模式中,所攝取之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將所獲得的多視點影像或單視點影像記錄於記錄媒體上;於檢測影像攝取模式之步驟中,在檢測該多視點影像攝取模式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之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刪除;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檢測是否設定一抹除模式,該模式係抹除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期望影像;在檢測該抹除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抹除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以及於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的情況下,取消對該被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之保護,且抹除該多視點影像。
  14. 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連結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檢測該記錄媒體為已連結的;於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的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 體上;於判定該多視點影像記錄之步驟中,在判定該多視點影像經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檢測是否設定一編輯模式,該編輯模式係編輯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的期望影像;其在檢測該編輯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編輯之功效發出警告;於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情況下,取消對該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的保護;編輯已取消保護之多視點影像;以及對於由該記錄裝置所記錄之該經編輯的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改變。
  15. 一種影像攝取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連結可記錄主題影像之記錄媒體;檢測該記錄媒體為已連結的;於檢測該記錄媒體之連結的情況下,判定由多個視點所觀看之主題影像之多視點影像是否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於判定該多視點影像記錄之步驟中,在判定該多視點影像經記錄於該記錄媒體上之情況下,對該所記錄的 多視點影像設定保護,使得該多視點影像不會被刪除;在包括該多視點影像之影像係記錄於該記錄裝置中之情況下,檢測是否設定一抹除模式,該模式係抹除選自於該等影像中之一期望影像;在檢測該抹除模式之情況下,當該期望影像為該多視點影像時,對該多視點影像將被抹除之功效發出一警告;以及於發出警告後,在確認該多視點影像之選擇的情況下,取消對該被選定之多視點影像所設定之保護,且抹除該多視點影像。
  16. 一種電腦程式,其讓運算邏輯單元執行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至15項中任一項之影像攝取方法。
TW097118443A 2007-05-21 2008-05-20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TWI487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4267A JP4720785B2 (ja) 2007-05-21 2007-05-21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08707A TW200908707A (en) 2009-02-16
TWI487368B true TWI487368B (zh) 2015-06-01

Family

ID=39820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8443A TWI487368B (zh) 2007-05-21 2008-05-20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8072485B2 (zh)
EP (1) EP1998557A3 (zh)
JP (1) JP4720785B2 (zh)
KR (1) KR101450032B1 (zh)
CN (1) CN101312502B (zh)
TW (1) TWI4873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20785B2 (ja) * 2007-05-21 2011-07-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962525B2 (ja) * 2009-04-08 2012-06-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再生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250491B2 (ja) * 2009-06-30 2013-07-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記録再生装置
JP5415170B2 (ja) * 2009-07-21 2014-02-1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眼撮像装置
JP5503438B2 (ja) * 2009-07-21 2014-05-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JP5127787B2 (ja) * 2009-07-30 2013-01-2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複眼撮影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1075675A (ja) * 2009-09-29 2011-04-14 Fujifilm Corp 複眼撮像装置
JP5267421B2 (ja) * 2009-10-20 2013-08-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896668B2 (en) 2010-04-05 2014-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bining data from multiple image sensors
US20110242342A1 (en) * 2010-04-05 2011-10-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bining data from multiple image sensors
JP5604173B2 (ja) * 2010-04-30 2014-10-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表示装置、記録装置及び格納媒体
US20110304695A1 (en) * 2010-06-10 2011-12-15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of
US9596453B2 (en) * 2010-06-14 2017-03-14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468482B2 (ja) * 2010-07-14 2014-04-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撮像装置
JP2012034215A (ja) * 2010-07-30 2012-02-16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493482B2 (en) * 2010-08-18 2013-07-23 Apple Inc. Dual image sensor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CN102821263A (zh) * 2011-06-09 2012-12-12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图像储存方法
JP2013046323A (ja) * 2011-08-26 2013-03-04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記録装置/方法/媒体、再生装置/方法
CN103314409B (zh) * 2011-10-28 2016-03-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能够维持与旧格式的兼容且能对记录内容进行编辑的记录介质、再现装置、记录装置、再现方法、记录方法
JP2013115668A (ja) * 2011-11-29 2013-06-10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8817120B2 (en) 2012-05-31 2014-08-26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llecting fixed pattern noise statistics of image data
US9332239B2 (en) 2012-05-31 2016-05-03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GB image processing
US9105078B2 (en) 2012-05-31 2015-08-11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cal tone mapping
US8953882B2 (en) 2012-05-31 2015-02-10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noise statistics of image data
US9743057B2 (en) 2012-05-31 2017-08-22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ens shading correction
US8872946B2 (en) 2012-05-31 2014-10-28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aw image processing
US9031319B2 (en) 2012-05-31 2015-05-12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uma sharpening
US9142012B2 (en) 2012-05-31 2015-09-22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hroma noise reduction
US8917336B2 (en) 2012-05-31 2014-12-23 Apple Inc. Image signal processing involving geometric distortion correction
US9025867B2 (en) 2012-05-31 2015-05-05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YCC image processing
US9077943B2 (en) 2012-05-31 2015-07-07 Apple Inc. Local image statistics collection
US11089247B2 (en) 2012-05-31 2021-08-10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fixed pattern noise in image data
US9014504B2 (en) 2012-05-31 2015-04-21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ghlight recovery in an image signal processor
US8718459B2 (en) * 2012-06-01 2014-05-0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digital camera having improved autofocus
JP5583242B2 (ja) 2012-07-05 2014-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3248822B (zh) * 2013-03-29 2016-12-07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终端的对焦方法及摄像终端
US20150215530A1 (en) * 2014-01-27 2015-07-30 Microsoft Corporation Universal capture
CN104349073B (zh) * 2014-11-12 2017-05-31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光场编辑传播方法及装置
KR20160059765A (ko) * 2014-11-19 2016-05-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의 디스플레이 방법 및 장치
KR102383888B1 (ko) * 2015-11-25 2022-04-07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홀로그래픽 영상 화질 측정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6735474B2 (ja) * 2016-02-29 2020-08-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2630681B1 (ko) * 2016-10-11 2024-01-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캡처 이미지 생성 방법
JP6772035B2 (ja) * 2016-11-10 2020-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205212A (ja) * 2017-06-07 2018-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影装置、ステレオカメラシステム、計測装置、及び計測システム
CN116091392B (zh) * 2022-08-16 2023-10-20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图像处理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6177A (zh) * 2002-09-17 2004-05-12 ������������ʽ���� 具有二维和三维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582030A (zh) * 2003-08-04 2005-02-16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编辑图片功能的移动通讯装置和处理方法以及储存媒体
CN1719921A (zh) * 2004-07-06 2006-01-11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的数据删除防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67532A (en) * 1983-09-16 1986-01-28 Sanders Associates, Inc. Selectable view video record/playback system
JP2575358B2 (ja) 1986-03-28 1997-01-22 シチズン時計株式会社 Icカ−ド
US5384588A (en) * 1991-05-13 1995-01-24 Telerobotics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for omindirectional image viewing at a remote location without the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signals to select viewing parameters
JPH07123331B2 (ja) 1991-07-19 1995-12-25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導電部過熱検出報知方法
JP3081675B2 (ja) * 1991-07-24 2000-08-28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再生装置
JPH06148764A (ja) * 1992-11-10 1994-05-27 Konica Corp 縦位置撮影の防止装置付ステレオカメラ
US5684937A (en) * 1992-12-14 1997-11-04 Oxaal; For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on visible stimuli
ES2131193T3 (es) * 1993-05-05 1999-07-16 Pierre Allio Dispositivo de video autoestereoscopico.
EP0684585B1 (en) * 1994-04-22 2003-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614898B2 (ja) 1994-11-08 2005-01-26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写真撮影装置、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立体写真作成方法
US5729471A (en) * 1995-03-31 1998-03-17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achine dynamic selection of one video camera/image of a scene from multiple video cameras/images of the scene in accordance with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on the scene, an object in the scene, or an event in the scene
EP2259584B1 (en) 1996-12-04 2013-10-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Optical disk for high resolution and three dimensional video recording, optical disk reproduction apparatus, and optical disk recording apparatus
JPH10224820A (ja) 1997-02-07 1998-08-21 Canon Inc 複眼カメラ装置
JP4073994B2 (ja) 1998-04-21 2008-04-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デジタル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6545702B1 (en) * 1998-09-08 2003-04-08 Sri Internationa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anoramic imaging
JP3172496B2 (ja) 1998-09-29 2001-06-0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編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具備し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0209535A (ja) 1999-01-13 2000-07-28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アルバム装置
JP2001016616A (ja) 1999-06-30 2001-01-19 Canon Inc 立体撮影装置
KR100475060B1 (ko) * 2002-08-07 2005-03-1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시점 3차원 동영상에 대한 사용자 요구가 반영된 다중화장치 및 방법
JP4197427B2 (ja) 2002-09-27 2008-1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データ生成装置、画像データ再生装置、画像データ生成方法、画像データ再生方法、画像データ又は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および画像データ記録方法
JP2004274253A (ja) * 2003-03-06 2004-09-30 Sharp Corp 映像記録装置および映像送信装置
JP2004297540A (ja) 2003-03-27 2004-10-21 Sharp Corp 立体映像記録再生装置
JP4266333B2 (ja) 2003-09-01 2009-05-20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拡大観察装置、画像ファイル生成装置、画像ファイル生成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で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US8027531B2 (en) * 2004-07-21 2011-09-27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a scene using staggered triggering of dense camera arrays
JP2006041699A (ja) * 2004-07-23 2006-02-09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4467574B2 (ja) * 2004-08-18 2010-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データ表示装置
KR100677569B1 (ko) * 2004-12-13 2007-0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입체영상장치
CN1832537A (zh) 2005-03-11 2006-09-13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照相机、照相机系统以及图像数据控制方法
JP2006287909A (ja) 2005-03-11 2006-10-19 Olympus Imaging Corp カメラ、カメラ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データの制御方法
JP4971660B2 (ja) 2005-03-31 201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US7872665B2 (en) * 2005-05-13 2011-01-18 Micoy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e and processing
JP4665167B2 (ja) * 2005-06-29 2011-04-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ステレオ画像処理装置、ステレオ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ステレオ画像処理用プログラム
US7903737B2 (en) * 2005-11-30 2011-03-0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ndomly accessing multiview videos with known prediction dependency
JP4993578B2 (ja) 2007-01-15 2012-08-08 オリンパス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画像ファイル再生装置,画像ファイル加工編集装置
US8072487B2 (en) * 2007-04-25 2011-12-06 Fujifilm Corporation Picture processing apparatus, picture record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thereof
JP4720785B2 (ja) * 2007-05-21 2011-07-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6177A (zh) * 2002-09-17 2004-05-12 ������������ʽ���� 具有二维和三维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CN1582030A (zh) * 2003-08-04 2005-02-16 英华达(南京)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编辑图片功能的移动通讯装置和处理方法以及储存媒体
CN1719921A (zh) * 2004-07-06 2006-01-11 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的数据删除防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98557A2 (en) 2008-12-03
KR20080103018A (ko) 2008-11-26
JP2008289065A (ja) 2008-11-27
EP1998557A3 (en) 2012-05-02
US20080316300A1 (en) 2008-12-25
US20120050569A1 (en) 2012-03-01
CN101312502B (zh) 2012-07-25
TW200908707A (en) 2009-02-16
US8072485B2 (en) 2011-12-06
US8363092B2 (en) 2013-01-29
CN101312502A (zh) 2008-11-26
KR101450032B1 (ko) 2014-10-13
JP4720785B2 (ja) 201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7368B (zh) 影像攝取裝置、影像再生裝置、影像攝取方法及電腦程式
JP4662071B2 (ja) 画像再生方法
JP5383356B2 (ja) 撮像装置、情報処理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764854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撮像方法、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276536B2 (ja)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JP2007163589A (ja) 表示装置
JP2007295547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08310696A (ja) 撮像装置、立体画像再生装置及び立体画像再生プログラム
JP2008186287A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5322817B2 (ja) 3次元画像撮像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JP2006197055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表示方法
JP4696322B2 (ja) 撮像装置
JP2005217861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83394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画像編集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4887461B2 (ja) 3次元画像撮像装置及び3次元画像表示方法
JP5144782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再生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5278003A (ja) 画像処理装置
JP5555103B2 (ja) 画像記録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4809295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7219822A (ja) 撮像装置
JP2007101877A (ja) 撮影装置
JP2005184063A (ja)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014217A (ja) 撮像装置
JPH09186913A (ja) スチルカメラ一体型ビデオカメラ
JP2007025128A (ja) 撮影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