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8374B -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 Google Patents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8374B
TWI448374B TW97142996A TW97142996A TWI448374B TW I448374 B TWI448374 B TW I448374B TW 97142996 A TW97142996 A TW 97142996A TW 97142996 A TW97142996 A TW 97142996A TW I448374 B TWI448374 B TW I4483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resin
magnification
longitudinal
stretc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71429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927455A (en
Inventor
Kenji Tsubouchi
Atsuko Noda
Hideki Kuwata
Original Assignee
Unitik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2902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95072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450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619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806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0529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843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6526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tika Ltd filed Critical Unitika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927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927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8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83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1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 B29C55/1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 B29C55/16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multiaxial biaxial simultaneously
    • B29C55/165Apparatu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77/00Use of PA, i.e. polyamides, e.g. polyesteramid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551Of polyamidoester [polyurethane, polyisocyanate, polycarbamate, etc.]
    • Y10T428/31562Next to polyamide [nylon,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 Y10T428/31728Next to second layer of polyam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 Y10T428/31736Next to polyes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31504Composite [nonstructural laminate]
    • Y10T428/31725Of polyamide
    • Y10T428/3175Next to addition polymer from unsaturated mono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以尼龍作為主成分之雙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biaxially orienter polyamide resin film),因強靭且氣阻性、耐針孔性、透明性、印刷性等優異,故已被廣泛實用於作為液狀食品、含水食品、冷凍食品、真空殺菌食品、糊狀食品、畜肉/水產食品等各種食品的包裝材料。尤其近年,已廣泛使用於真空殺菌食品的包裝中。(軸向配向,axially oriented有稱為軸向定向之情形)
一般,雙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膜係不單獨使用,而與聚乙烯系樹脂薄膜或聚丙烯系樹脂薄膜(密封層)積層,被加工成袋狀而成為包裝材料。又,依需要而實施易黏著塗佈、抗靜電塗佈、顯現氣阻性塗佈等之處理,實施金屬蒸鍍加工等之處理,或實施電暈處理等之後,與密封層積層,被加工成袋狀而成為包裝材料之情形也很多。
但,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物性於薄膜之橫方向(亦稱為「寬方向」)及縱方向(亦稱為「長方向」)為不均勻時,於塗佈層或金屬蒸鍍層之厚度或是產生參差不齊,或是與塗佈層或金屬蒸鍍層之黏著強度容易產生參差不齊。此之結果,薄膜之易黏著性能或抗靜電性能或氣阻性能會變成不均勻者。又,在與密封層之積層加工時因會造成薄膜變形成為彎曲狀之S字翹曲現象,故而成為問題。
一般,雙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可採用在擠出步驟實質上連續地使無配向之未延伸薄膜成型,使此未延伸薄膜朝此薄膜之縱方向與橫方向之雙軸拉伸,而得充分分子被配向之高強度的雙軸配向薄膜之方法。於雙軸延伸方法中有:縱延伸之後,繼而,進行橫延伸之逐次雙軸延伸法;與縱/橫同時延伸之同時雙軸延伸法。
關於逐次延伸,於JP3671978B已提出使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輥之沸水收縮率、沸水收縮率方向差、厚斑、厚方向的折射率等調整於特定的數值範圍,且藉由規定此等之長方向的變動率,而得到不產生S字翹曲現象之雙軸配向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方法。
但在JP3671978B中,係只著眼於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長度方向的參差不齊。一般在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係有製造時之薄膜的橫方向與縱方向於機械特性值之差。因此,於JP3671978B所揭示之技術中,使薄膜加工成包裝材料等製品時,製品性能出現各向異性現象,而有使用方便性變差之問題。
同時雙軸延伸法與逐次雙軸延伸法相比較,可得到薄膜面方向的配向均衡性為均質之薄膜的優點,故為解決JP3671978B之技術問題點的有效方法。但,物理上複雜的延伸機構,因伴隨著所謂的,機械性或電氣機械性加速控制經把持未延伸薄膜端部的夾具移動速度之縱延伸機構,故很難於延伸步驟均勻地延伸變形。
從以前,在精研同時雙軸延伸法中之縱延伸倍率的軌跡,謀求研究於延伸步驟之變形行為的均勻化。延伸倍率之軌跡係指從延伸起始點至達到最大延伸倍率點之延伸倍率的變化。
例如,作為欲抑制波音現象之方法,已提出一邊朝縱方向弛緩處理,一邊朝橫方向進行延伸之方法(JP2000-309051A)、或使縱延伸倍率軌跡較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之方法(JP2002-370278A)等。使縱延伸倍率軌跡較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之方法,係指使倍率之變化正規化時,從延伸起始點至達到最大延伸倍率點為止之任意點中,縱延伸倍率之變化值大於橫延伸倍率之變化值的值。換言之,使縱延伸倍率軌跡較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是指在延伸中之任意時點,相對於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在此時點之前述縱延伸的倍率,係高於相對於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在此時點之前述橫延伸的倍率。
但,若無法特別地巧妙控制縱延伸倍率軌跡時,在薄膜會產生因應力緩和而引起之延伸不均而有擴大厚度不均之問題。於此延伸步驟所產生之延伸不均,係首先出現厚度不均,同時並由於分子配向的差異而造成薄膜物性的不均。此物性之不均即使與直接薄膜生產步驟的弊端無關,於包裝用途之一例的所謂薄膜製品的印刷積層加工/製袋填充加工的加工步驟中,也會有印刷節距/蛇行/密封不良/製袋不均等的麻煩發生。且,因此,招致薄膜加工製品的品質惡化。如此之薄膜,特別在要求物性均衡之用途中,無法使被延伸之薄膜全寬處理成為具有同一物性者。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其係極力抑制起因於上述之同時雙軸延伸法成為問題之應力緩和的延伸不均、厚度不均的擴大,而為具有均勻且優異之品質安定性者。
亦即,本發明之特徵係如下述。
(1)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係以夾具(clip)把持未延伸薄膜之寬方向的端部,而使縱/橫同時進行以雙軸延伸之拉幅(tenter)法同時雙軸延伸方法,其特徵在於:使橫延伸開始後達到其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為止,係使以相鄰之夾具與夾具之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低於其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5%以上。
(2)如(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橫延伸開始後達到其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為止,係使以相鄰之夾具與夾具之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低於超過其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3%。
(3)如(1)或(2)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延伸中之任意時點,在相對於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之此時點的前述縱延伸的倍率,為高於在相對於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之此時點之前述橫延伸的倍率。
(4)如(1)至(3)項中任一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同時雙軸延伸之縱延伸倍率為2.5倍以上4.5倍以下,且,縱延伸倍率與橫延伸倍率之比率為1:0.5至1.5。
(5)如(1)至(4)項中任一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係將拉幅法同時雙軸延伸機以線性馬達方式進行驅動。
(6)如(1)至(5)項中任一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係於從模頭熔融擠出之聚醯胺系樹脂薄片押抵澆鑄輥而得到之未延伸薄膜的至少單面上,藉由澆鑄法而形成積層部,藉此所得到之積層體的寬方向之兩端部以夾具把持,而朝縱/橫同時地進行雙軸延伸。
(7)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膜,其特徵在於: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的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5%以下。
(8)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膜,其特徵在於: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的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25%以下。
(9)如(7)或(8)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10%以下。
(10)如(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25%以下,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8.0%以下。
(11)如(9)或(10)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於基材部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經積層有積層部之結構,前述積層部為以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樹脂、聚酯系樹脂、聚胺酯系樹脂、聚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羧酸系樹脂、烯烴-聚羧酸系共聚物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系共聚物樹脂之任一種以上的生成物所形成。
(12)如(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係於第1樹脂層(X)之至少單面上積層第2樹脂層(Z)之積層膜,第1樹脂層(X)係由二甲苯二胺成分與碳數4至12之脂肪族二羧酸成分所形成的聚醯胺樹脂(A)、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之任一者所構成者,第2樹脂層(Z)係在聚醯胺系樹脂(B)所構成者。
若依本發明,可得到具有均勻且優異之品質安定性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在本發明中係採用一種拉幅法同時雙軸延伸的方法,其係使未延伸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分別以多數的夾具把持而使薄膜之縱方向與橫方向同時地進行雙軸延伸。在此同時雙軸延伸方法中,橫延伸倍率軌跡達到最大倍率為止,係使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下降到最大延伸倍率的5%以上乃為最重要。較佳係不下降到超過3%,更佳係不下降到超過2%。
雙軸延伸法薄膜係以朝薄膜之縱方向連續之狀態來製造,但在本發明中,所謂縱延伸倍率軌跡係指自沿著延伸 裝置中之薄膜縱方向的延伸開始點位置,至沿著該縱方向之最大延伸倍率到達點的位置之間的延伸倍率變化。又,關於薄膜橫方向之延伸倍率軌跡稱為橫延伸倍率軌跡。
在公知之技術中,例如JP2-131920A(特別第2頁左下欄第15至17行)等可看到,用以導引拉幅器之導軌的形狀決定延伸倍率軌跡。但在本發明中,係依據夾具之移動軌道而決定延伸倍率軌跡。作為縱延伸倍率軌跡者可以認為是(i)表示相鄰夾具與夾具之間的直線距離、(ii)以投影於縱(薄膜移動)方向之距離表示此夾具間距離。在本發明中係使用(i),稱此為「以夾具間之距離表示縱延伸倍率軌跡」。
如此依據夾具之運動而決定延伸倍率軌跡之理由係如下述。在拉幅式之同時雙軸延伸裝置中,夾具係安裝於被導軌導引之移動支撐體,但為了防止來自支撐體或軌道的油濺起所造成的薄膜污染,從支撐體亦即導軌向薄膜側偏離之位置而設置。因此,夾具之移動軌道是與支撐體之移動軌道亦即導軌形狀相異。總之,夾具之移動軌道係成為相對於導軌之形狀為歪斜者。
第1圖係表示縱延伸倍率軌跡之一例。薄膜之延伸處理時係進行預熱、延伸、熱處理之各步驟。第1圖的縱延伸倍率軌跡係表示從圖左側經過預熱步驟之薄膜在延伸步驟被延伸處理時之延伸倍率軌跡者。被延伸處理之薄膜係從圖右側供給至熱處理步驟。如上述之公知技術,以導軌之形狀決定延伸倍率軌跡時,係此延伸倍率軌跡相當於導軌之形狀。在第1圖中,11表示延伸開始點,12表示最大延伸倍率到達點。13表示從同時雙軸延伸機之預熱區的平行直線移動部朝延伸漸廣移動部進行移動之延伸序盤部。14係表示從延伸漸廣移動部朝熱處理區之平行直線移動部進行移動之延伸終盤部。
第2圖係表示延伸序盤部13之實際機構。21為導軌,22為支撐體,23為夾具。延伸序盤部13中係導軌21進行彎曲,支撐體22係被導軌21導引而沿著導軌21之形狀的軌道而移動。然而,夾具23係從導軌21於離薄膜側之位置於支撐體22上安裝,故其移動軌道係成為相對於導軌21之形狀為歪斜者。此處,如圖示般,相較於導軌21之形狀,夾具間直線距離D變大。亦即,於夾具間直線距離D產生開口,產生隨其之歪斜。
第3圖係表示延伸終盤部14之實際機構。此處導軌21也是彎曲,夾具23之移動軌道係成為相對於導軌21之形狀為歪斜者。此處,如圖示般,與導軌21之形狀相比,夾具間直線距離D變小。亦即,於夾具間直線距離D產生縮小,產生隨其之歪斜。
第2圖及第3圖係表示薄膜之寬方向的一端部者。實際上,即使於薄膜之寬方向的另一端部,藉由與此等對稱之機構,同樣地進行處理。亦即,薄膜係藉由其寬方向的兩端部受縱方向及橫方向拉拖而同時雙軸延伸。
從以上可知,藉由導軌21之形狀而規定延伸倍率軌跡時,於實際的延伸倍率軌跡產生歪斜。此歪斜如上述般,主要產生於:從第2圖所示之預熱區的平行直線移動朝延伸漸廣移動進行移動之延伸序盤部13的彎曲軌道、與從第3圖所示之下一個延伸漸廣移動朝熱處理區的平行直線移動朝進行移動之延伸終盤部14的逆彎曲軌道的2處所。亦即,在延伸序盤部13之彎曲軌道中係夾具間距離D暫時先移行而如張開或閉合般變化,延伸終盤部14之彎曲軌道係夾具間距離D暫時縮回又回原狀般變化。尤其,延伸終盤部14因係薄膜延伸應力很強地施加於薄膜面之階段,故於延伸中途朝縱方向暫時地鬆緩,其後再拉回而拉伸之動作,係對在延伸區的薄膜面全體的延伸變形行為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嚮。
有關此點而詳細說明。同時雙軸延伸係具有使薄膜朝縱方向與橫方向之雙軸方向同時拉伸之機構者。亦即,就縱延伸而言,朝向薄膜移動方向而排列於右及左,且把持薄膜端部而移行之夾具列之相鄰間的夾具與夾具之間隔逐漸擴展而朝薄膜移動方向拉伸(加速);與,就橫延伸而言,朝向薄膜移動方向而使左右對向之夾具的夾具間距離逐漸擴展而朝寬方向拉伸,同時地進行之延伸方法。此時,機械性漸廣之縱方向與橫方向的延伸倍率變化是於實際之薄膜變形中相互影嚮。其之理由係若進行縱(或橫)單軸方向的延伸變形時,依收縮應力作用於此直角方向的橫(或縱)而定。亦即,於薄膜面係施加於縱(或橫)單軸方向的延伸應力,其直角方向的收縮應力被加重,則兩者相互且同時地作用。
假如,縱延伸倍率呈現在延伸中途暫時下降而再返回而上昇之變化時,暫時會引起延伸應力降低,其應力降低亦波及縱方向之應力緩和以及橫方向,而即使再度返回縱延伸倍率,於薄膜之延伸部也是縱延伸倍率降低之前的延伸應力與再度返回延伸倍率時之延伸應力為平衡存在。橫延伸倍率因已經進行,故構成薄膜之材料互相之間在拉拖之延伸部係面倍率相異之延伸不均進行應力平衡而存在。尤其,若於薄膜具有厚度不均時,延伸應力低的厚度部份係由未達最大延伸倍率而直接通過延伸裝置的延伸區之結果。因此,被延伸之薄膜的厚度不均擴大率是增加。「厚度不均擴大率」之詳細內容後述。此現象尤其在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是很顯著。
在此面倍率相異(厚度不均擴大率大)之薄膜中,由於面倍率低的部分係厚度方向之折射率變低,面倍率高的部分係厚度方向之折射率變高,故折射率的變動出現很大。尤其,於薄膜輥之中央部與端部之薄膜厚度方向之折射率產生差時,結果,斜方向之收縮差變動大,而製袋時會形成明顯的S字捲曲袋子,成為填充異常等的原因。
本發明之製造方法的主旨係在於:在同時雙軸延伸之中途,使起因於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的應力降低不能超過容許限度。
此延伸區之應力,例如,可以計測施加於夾具之薄膜延伸應力來進行解析。將施加於夾具之薄膜延伸應力成分及向量合成應力與其斜率之關係表示於第4圖中。
此處,施加於夾具23之移行移動切線進行方向之應力FRD (逆方向為-FRD )與施加於夾具之移行移動的法線方向之應力FVD 因可以實測,故從夾具23之移行移動角α,可以計算縱進行方向的應力成分FMD (逆方向-FMD )與橫方向之應力成分FTD ,進一步此向量合成應力FCP 與FCP 之斜率ψ。應力FCP 係指從薄膜施加於夾具23之應力,亦即若相反的看法,賦予薄膜之應力的人小程度。
在本發明中,橫延伸倍率軌跡到達最大倍率為止,係為了免得使縱延伸倍率軌跡降低最大延伸倍率的5%以下,以免使向量合成應力FCP 降低至對所得到之薄膜的品質出現不良影響的程度乃為重點。
實際的延伸應力之檢測係在把持薄膜端部之夾具23之座台、或沿著軌道21而移行之支撐體22的軸承裝置與夾具23之單元連結的手臂,例如安裝應變規或壓電元件等之感測器,使此感測器訊號進行電腦解析。
為了超過容許界限而不降低縱延伸倍率軌跡,係只要修正前述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即可。
若超過容許界限而降低縱延伸倍率軌跡,經常,成為於薄膜之面倍率高(延伸應力高)的部分依序拉伸面倍率低之(延伸應力低)部分的動作,可得到延伸履歷均勻的薄膜。
具體的修正方法如下述。例如於JP51-33590B所記載之線性馬達式的同時雙軸延伸裝置,係單獨移行之夾具支撐部,被沿著軌道所配設之複數線性馬達之固定感應子產生的移動磁場牽引而移動。改變供給於此固定感應子之磁場線圈的交流頻率,因可個別地加減速調整各夾具支撐部的移行速度,故對各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加上修正,可修正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
機械式之同時雙軸延伸機,例如,於JP45-6785B(實用新型)所記載之縮放儀(pantograph)式的同時雙軸延伸機中,使連結單元無限地(endless)連結之循環連結裝置,一邊限制於薄膜的寬方向之一端部與另一端部所設之一對導軌,一邊藉鏈齒(sprocket)驅動。使固定於連結單元之夾具間的夾具間距延伸的縱延伸機構,係成為藉由使此一對導軌間隔逐漸狹窄來調整的結構。因此,由修正此導軌,或,連續地改變導軌之彎曲軌道之曲率半徑,可修正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
修正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的方法係亦可以採用其他各種方法,不限定於上述者。例如,使夾具23之安裝位置極力接近支撐體22移行軌道亦有效。
防止本發明之縱延伸倍率軌跡降低之方法,係可以適用與使縱延伸倍率軌跡比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之波音對策組合。使縱延伸倍率軌跡比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係指如前述,在延伸中之任意的時點,對於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此時點之前述縱延伸的倍率,高於對於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此時點之前述橫延伸的倍率。換言之,使縱延伸倍率軌跡比橫延伸倍率軌跡先移行係使延伸倍率正規化,在延伸開始點之延伸倍率為0,在延伸終止點之延伸倍率為1時,在沿著延伸步驟中之薄膜縱方向的任意點,亦即,在沿著延伸步驟中之薄膜的縱方向之任何點,亦顯示縱延伸倍率者高於橫延伸倍率之值。此波音對策之技術係詳細記載於本案申請人之申請案的前述JP2002-370278A中。
在本發明中,同時雙軸延伸之縱延伸倍率宜為2.5倍以上4.5倍以下,縱延伸倍率與橫延伸倍率之比率為0.5以上1.5以下。此範圍係為了賦予充分的配向所實用化之同時雙軸延伸薄膜的雙軸延伸倍率範圍,使本發明之要點的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到最大倍率的5%以上之效果,亦即,可明顯地呈現為了均勻延伸之效果的範圍。此延伸倍率範圍成為本發明特別有用者。
有關此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的橫延伸倍率軌跡之曲線,並無特別限定,但可依二次或三次函數、三角函數、圓弧與直線、曲線、或此等之組合等而設定。
本發明中之同時雙軸延伸,係可使用縮放儀方式拉幅器、螺桿方式拉幅器、線性馬達方式拉幅器等而實施。如此之方法的具體例,如上述般,各別的夾具以線性馬達方式單獨被驅動的拉幅器,係因具有控制可變頻率驅動器以使任意地控制縱延伸倍率變化之柔軟性,故最佳。亦即,此方式之拉幅器係,具有如下優點:修正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的調整很容易,可微妙而且自由地選定縱延伸倍率及軌跡之曲線。
說明有關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本發明之聚醯胺樹脂系薄膜必須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以下。宜為2.5倍以下。
本發明所謂之厚度不均擴大率係指比較單位長度之未延伸薄膜之厚度變動係數、與此被延伸後的延伸薄膜之厚度變動係數的擴大倍率。變動係數係指相對於平均值之標準偏差的比,表示數據之參差不齊度的統計用語。
若更詳細地說明時,本發明所謂之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係指以下之意思。亦即,於n處朝薄膜之寬方向以特定節距p的間隔求取未延伸薄膜之厚度,再朝沿著薄膜長方向之每一定距離d對於m處,合計n×m=nm處進行測定。繼而,從所得到之全部數據求出標準偏差與算術平均之後求出變動係數,以此作為未延伸薄膜之厚度變動係數CAD 。其次,使雙軸延伸後之薄膜的厚度朝寬方向以[p×橫延伸倍率×鬆弛率]節距測定n處,再朝長方向以每個[d×縱延伸倍率×鬆弛率]測定m處。繼而,從所得到之全數據(n×m處)同樣地做法而求出變動係數,作為延伸薄膜之厚度變動係數CBO 。繼而,求出CBO 對上述CAD 之倍率(CBO /CAD ),再以此作為厚度不均擴大率。
厚度不均擴大率係延伸薄膜時此薄膜之厚度藉由薄膜之位置而表示那一種程度參差不齊的程度者。若此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以下時,於薄膜加工時可得到無鬆弛或皺紋之薄膜,於蒸鍍加工步驟或積層步驟不會產生不適當之情形,可生產性佳地製造製品。又,在如此之薄膜中係可使所製造之薄膜幾乎全寬作為製品,生產性高。
若厚度不均擴大率超過3.5倍時,很難形成超過30000m之長薄膜輥。若即使可形成此,於蒸鍍加工、印刷加工、積層加工等之加工時也易產生鬆弛或皺紋。
因此,厚度不均擴大率係針對蒸鍍或印刷等加工時之薄膜輥的全寬,必須進行測定、評估者。
其次,說明有關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因含有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薄膜長方向中之變動率與薄膜寬方向之變動率,故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必須為0.5%以下。較佳係0.25%以下,更宜為0.19%以下。
所謂本發明之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係指以下之意思。亦即,於涵蓋延伸薄膜之全寬的複數位置切出試料,對於複數處沿著薄膜之長方向的每一定距離進行此切出,得到許多之試驗片。繼而,對於所得到之試驗片測定其厚方向之折射率,從多數點的數據求出平均折射率、最大折射率、最小折射率,從下述式以與平均值之差為大者的值作為折射率之變動率。
變動率=(|最大折射率或最小折射率-平均折射率|×100)/平均折射率
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係依薄膜之位置,而表示延伸情形的參差不齊者。
亦即,厚度方向之折射率係依構成薄膜之樹脂而異,規定此值本身是不太有意義。例如,若為尼龍6,雖為1.504至1.505,但若於尼龍6添加聚(間苯撐二甲基己二醯胺)等時,折射率就上昇。但,此厚方向之折射率若使未延伸薄膜進行延伸時,則依序降低,故成為一個延伸指標。亦即,於薄膜中之折射率的變動上有意義,藉由減少薄膜長度方向中之上述折射率的變動值、與薄膜寬方向中之上述折射率的變動值,則縱/橫的物性均衡變成更優異之薄膜。其結果,不產生印刷製袋時之印刷偏位或製袋品之扭曲等,而可得到良好的製品。
脫離上述之範圍時,成為縱方向/橫方向的物性均衡差之薄膜。如此之薄膜是會發生印刷製袋時之印刷偏位或製袋品之扭曲等,製袋加工不良率變高。
從如此之觀點而言,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對於進行蒸鍍或印刷等加工時之薄膜輥的全寬,為必須進行測定、評估者。
在本發明中所使用之聚醯胺系樹脂,可舉例如以ε-己內醯胺作為主原料之尼龍6。又,其他之聚醯胺樹脂,可舉例如3員環以上之內醯胺、ω-胺基酸、二元酸與二胺等之聚縮合所得到之聚醯胺系樹脂。
具體上己內醯胺類可於先前所示之ε-己內醯胺之外,可舉例如:辛內醯胺、癸內醯胺、月桂基內醯胺等。ω-胺基酸類可舉例如:6-胺基己酸、7-胺基庚酸、9-胺基壬酸、11-胺基十一碳烷酸等。二元酸類可舉例如己二酸、戊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碳烷二酮酸、十二碳烷二酮酸、十六碳烷二酮酸、二十碳烷二酮酸、二十碳二烯二酮酸、2,2,4-三甲基己二酸、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苯二甲基二羧酸等。二胺類可舉例如:乙二胺、三亞甲基二胺、四亞甲基二胺、六亞甲基二胺、五亞甲基二胺、十一亞甲基二胺、2,2,4(或2,4,4)-三甲基六亞甲基二胺、環己烷二胺、雙-(4,4’-胺基環己基)甲烷、間苯二甲基二胺等。
繼而,可使用聚縮合此等而得到之聚合物或此等之共聚物,例如,可以使用尼龍6、7、11、12、6.6、6.9、6.11、6.12、6T、6I、MXD6(間苯二甲基己二醯胺)、6/6.6、6/12、6/6T、6/6I、6/MXD6等。尚且,製造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時,可使上述聚醯胺樹脂成單獨、或2種以上進行混合或複層,而使用。
在上述聚醯胺樹脂之中,在本發明中尤佳者係相對黏度為2.0至3.5的範圍者。聚醯胺系樹脂之相對黏度會影響所得到之雙軸延伸薄膜的強韌性或延展性等,相對黏度未達2.0者,衝擊強度變成不足,相反地,相對黏度超過3.5者,因延伸應力之增大而有雙軸延伸性變差之傾向。又,此處所謂之相對黏度係指使用聚合物於96%硫酸中溶解成濃度1.0g/d1之溶液而以25℃測定時所得到的值。
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在不阻礙此特性之範圍內,亦可含有滑劑、防結塊劑、熱安定劑、抗氧化劑、抗靜電劑、耐光劑、耐衝擊性改良劑等之各種添加劑。尤其,使雙軸延伸薄膜之滑性變良好之目的下,宜含有各種之無機粒子作為滑劑。尚且,當添加發揮降低表面能量之效果的乙烯雙硬脂酸等之有機滑劑時,因可使構成薄膜輥之薄膜的滑性變成優異者,故而佳。滑劑之添加量宜為0.01至1質量%的範圍。
進一步,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為了隨著用途而使尺寸安定性良好,故亦可實施熱處理或調濕處理。尚且,為了使薄膜表面之黏著性變良好,可實施電暈處理、塗佈處理、火焰處理等,或亦可實施印刷等之加工。
本發明之薄膜,可形成在基材部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積層成積層部之結構。以下,說明有關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第1態樣。
此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情形,若其厚度不均擴大率也大時,當然積層部之厚度不均擴大率亦變大。結果,會招致薄膜表面之密著強度、帶電性能、氣阻性能等之不均勻性,無法得到安定之製品。
說明有關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宜在包含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的薄膜長度方向中之變動與薄膜寬方向中之變動的全平面之電動率為10%以下。更宜為8.0%以下,最宜為5.0%以下。
密著強度之測定,係以於構成積層薄膜之基材部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上將積層部為經積層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作為供試薄膜,於此供試薄膜之積層部的表層介由積層黏著劑而積層無延伸聚丙烯薄膜,其後,抓住基材部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聚丙烯薄膜而進行層間剝離。
在本發明中,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是指在:(i)構成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基材部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積層部之界面、(ii)積層部與積層黏著劑層之界面、(iii)黏著劑層與聚丙烯薄膜之界面、中之任一者產生剝離時之強度。
此時,在上述(i)、(ii)(iii)之任一者的界面即使剝離,所測定之值,可看成本發明之基材部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積層部之間的密著強度。查其理由是推測於(ii)之界面或(iii)之界面產生剝離時,(i)之界面係以至少大於此時所測定之密著強度的強度來密著。
在測定中,基材部之聚醯胺薄膜或所積層之聚丙烯薄膜被材料破壞時,係採用於前述之任一者或兩者之薄膜的背面貼黏黏著膠帶(日東聚酯膠帶公司製No. 31B)而補強,以免引起材料破壞之狀態所得到的數值,以此作為本發明之密著強度。
密著強度在薄膜全表面中之變動率,係如下述做法而求出。於涵蓋延伸薄膜之全寬的複數位置切出試料,對於複數處沿著薄膜之長方向的每一定距離進行此切出,得到許多之試驗片。繼而,對於所得到之試驗片測定剝離強度,從多數點的數據求出平均密著強度、最大密著強度、最小密著強度,從下述式以持有與平均值之差為大者的值作為密著強度之變動率。
變動率=(∣最大密著強度或最小密著強度-平均密著強度∣×100)/平均密著強度
若密著強度之變動率超過10%時,於被印刷積層之薄膜加工製袋品中填充內容物之後,施加落下等之衝擊時,於密著強度低的部分產生應力集中,致破袋率變高。
說明有關薄膜之氣阻性。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於作為基材層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所積層的積層部為氣阻性顯現層時,薄膜的氧透過度在含有薄膜長方向中之變動與薄膜寬方向中之變動的全平面之變動率,宜為15%以下。更宜為10%以下,最宜為5.0%以下。
若氧透過度之變動率超過15%時,於薄膜加工製袋品中填充內容物之後,在氧透過度差之部分係很難得到所希望之內容物保存性能。
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積層部所使用之樹脂,可舉例如: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樹脂、聚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羧酸系樹脂、烯烴系-聚羧酸系共聚物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等。尚且,可分別使用上述樹脂單獨,或使用至少一種以上與其他之樹脂之混合。即使在上述樹脂中,在本發明中較佳者係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樹脂、烯烴系-聚羧酸系共聚物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等。
於積層部所使用之前述樹脂,係宜作為溶液或乳膠而被塗佈於構成基材層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上,藉此而形成該積層部。
使用乳膠時,係於配向結晶化終了前之基材層薄膜塗佈乳膠後,藉薄膜延伸時之高熱量進行處理,亦即就提高與所形成之乳膠皮膜的氣阻性或基材層之薄膜的密著性之理由,較宜使用預塗法。乳膠係藉塗佈於基材層的薄膜,進行乾燥,以蒸發溶劑而呈現最密填充結構。進一步,藉由延伸基材層之薄膜,而一邊亦延伸乳膠本身,一邊變形、融接,而變化成連續皮膜狀態。
在此延伸過程中,乳膠皮膜係非常易受到基材層之薄膜本身的延伸應力影響。於基材層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產生延伸應力降低等時,在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乳膠皮膜之間或許會產生應力歪斜,於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乳膠皮膜之間易產生密著不良。又,若於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存在有面倍率相異之延伸不均時,乳膠皮膜本身當然也會產生延伸不均,而成為乳膠之熱融接情形或連續皮膜狀態等均勻性差之結果。因此,於乳膠皮膜上形成印刷油墨層或積層黏著劑層之情形,亦會受此等印刷油墨層或積層黏著劑層之密著強度影響。
可在本發明中使用之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係可使偏氯乙烯50至99質量%、以及可與偏氯乙烯共聚合之1種以上的其他單體1至50質量%,藉公知之乳化聚合方法而聚合,可以得到分散於溶劑之乳膠。若可共聚合之單體的比率為未達1質量%時,樹脂內部的可塑化不充分而皮膜的造膜性降低,又,若單體之比率超過50質量%時,氣阻性降低。
可與偏氯乙烯共聚合之上述單體,可舉例如:氯化乙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2-羥基乙基丙烯酸酯等之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等之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馬來酸等之不飽和羧酸等。此等之單體可選擇1種或2種以上而使用。
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係,進一步可與其他之樹脂組合而使用。其他之樹脂,可舉例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腈共聚物、甲基乙烯基醚-馬來酸酐共聚物等。此等之樹脂可選擇1種或2種以上而使用。
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固形分濃度,可依塗裝裝置或乾燥、加熱裝置的規格而適當變更而得者。但,在太稀薄的溶液中,易產生在乾燥步驟中需要長時間之問題。另外,若乳膠之濃度太高時,保存時會形成皮膜並且液體操作時間會變短,於塗佈性方面易產生問題。從如此之觀點而言,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固形分濃度宜為10至70質量%之範圍,更佳為30至55質量%之範圍。
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對基材薄膜之塗佈,可以在為了得到基材薄膜之未延伸薄膜的製造步驟中之任意階段進行。可舉例如,於基材薄膜上塗佈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後,直接同時實施延伸處理與皮膜形成處理之方法。或,可舉例如,經過藉由塗佈之後以吹風機等吹出熱風或紅外線照射等,使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水分蒸發乾燥的步驟後,同時實施延伸處理與皮膜形成處理之方法。此水分蒸發乾燥步驟的溫度,宜為70℃至150℃,更宜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造膜性佳的80至120℃之範圍。若乾燥溫度未達70℃時,造膜性會降低,若超過150℃時,乳膠之溫度上昇會產生激烈突沸等現象而很難得到均勻的皮膜。水分蒸發乾燥步驟亦可區隔成相異之溫度分布。花在呈現其中之最高溫度的處理步驟之時間,係依基材薄膜或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層的厚度、乳膠之固形分量、乳膠之比熱等而任意地選擇。一般為0.01至120秒,更宜為1至80秒。若未達0.01秒時,有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之水分蒸發性差,或,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皮膜之造膜不充分的傾向。又,若超過120秒鐘時,視情況,因受太促進聚醯胺樹脂之結晶化,導致不可能製造延伸薄膜,或,與乳膠皮膜之密著性變成不利之傾向。
使構成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積層部之材料,塗佈於為了構成基材層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凹版輥塗、逆式輥塗、線棒塗佈、氣刀塗佈、模頭塗佈、簾式塗佈等之一般方法。
在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中,積層部之膜厚宜為0.1至3.0μm,更宜為0.5至2.0μm。若皮膜未達0.1μm時,密著性或氣阻性易降低。相反地,若超過3.0μm,造膜性降低而易損及皮膜的外觀。
說明有關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第2態樣。
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第2態樣,係於作為阻隔層之第1樹脂層(X)的至少單面上積層作為基材層之第2樹脂層(Z),第1樹脂層(X)係由苯二甲基二胺成分與碳數為4至12之脂肪族二羧酸成分所形成之聚醯胺樹脂(A)、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中之任一者所構成者,第2樹脂層(Z)係以聚醯胺樹脂(B)所構成者。
於第1樹脂層(X)所含有之聚醯胺樹脂(A),可舉例如,從苯二甲基二胺成分亦即間及/或對苯二甲苯基二胺、與碳數為4至12之脂肪族二羧酸,藉由聚縮合反應所得到之聚醯胺樹脂。尤其,宜為由間苯二甲基二胺與己二酸所合成之聚間苯二甲基己二醯胺(MXD6)為適宜。又,於第1樹脂層(X),就以提昇與作為基材層之第2樹脂層(Z)的層間剝離強度之目的下,亦可含有未達20質量%之構成第2樹脂層(Z)之聚醯胺樹脂(B)。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EVOH),係乙烯成分之含有率為20至50莫耳%、宜為27至44莫耳%、醋酸乙烯酯成分之皂化度為96莫耳%以上,宜為99莫耳%以上者,因氣阻性或強度優,故而佳。EVOH係只要無損其特性,可添加與EVOH具有親和性之樹脂、抗氧化劑、可塑劑、抗靜電劑、滑劑、著色劑、填充劑等。
聚醯胺樹脂(A)或EVOH,在作為阻隔層之第1樹脂層(X)構成之樹脂中以含有80質量%以上為宜。若含量未達80質量%時,很難發揮所要之阻隔性能。因此,更宜含有90質量%以上。
構成作為基材層之第2樹脂層(Z)的聚醯胺樹脂(B),可含有尼龍6等之上述者。
有關構成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聚醯胺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上述之相對黏度同樣地宜為2.0至3.5。
在聚醯胺樹脂(B)及聚醯胺樹脂(A)中,亦可摻配其他之聚醯胺或熱塑性樹脂。此時,其摻配量宜為樹脂層(Z)或樹脂層(X)之20質量%以下。尤其,藉由積層作為阻隔層功能之聚醯胺樹脂(A),因積層薄膜全體的耐衝擊性會降低,在彌補其之目的下,宜於樹脂層(X)或/及樹脂層(Z)中添加0.5至20質量%之熱塑性彈性體。熱塑性彈性體可舉例如:尼龍6或尼龍12等之聚醯胺系樹脂與PTMG(聚四亞甲基二醇)或PEG(聚乙二醇)等之嵌段或隨機共聚物等之聚醯胺系彈性體;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之聚烯烴系彈性體;乙烯系離子聚合物等之烯烴系樹脂的離子聚合物等。
在聚醯胺樹脂(A)及聚醯胺樹脂(B)中,在不阻礙其特性之範圍內,亦可含有滑劑、防聚塊劑、熱安定劑、抗氧化劑、抗靜電劑、耐光劑、耐衝擊性改良劑等之各種添加劑。尤其,使雙軸延伸薄膜之滑性良好之目的下,宜含有各種之無機粒子作為滑劑。尚且,可添加發揮降低表面能量之效果的乙烯雙硬脂酸酯等之有機滑劑時,可成為構成薄膜輥之薄膜的滑性為優異者,故佳。為了此等之目的,滑劑之添加量宜為0.01至1質量%的範圍。
尤其,作為阻隔層之第1樹脂層(X)以聚醯胺樹脂(A)構成時,就以提昇作為基材層之第2樹脂層(Z)的層間剝離力之目的下,宜於兩者之間加入黏著層(Y)。構成黏著層(Y)之樹脂,宜為聚醯胺樹脂(A)與非晶性聚醯胺樹脂之混合物、或聚醯胺樹脂(A)與聚醯胺樹脂(B)之混合物。在黏著層(Y)中之非晶性聚醯胺樹脂或聚醯胺樹脂(B)之比率,宜為5至90質量%,更佳為20至80%,最佳為40至70%。
此處所謂之非晶性聚醯胺樹脂係指無結晶性者,或缺乏結晶性者之總稱。若缺乏結晶性,就無特別限制,但,一般可舉例如,由如阻礙結晶化之構造,亦即具有側鏈或環構造之單體成分所構成之聚合物。如此之聚合物可舉例如: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等之二羧酸、與六亞甲基二胺、4,4’-二胺基-3,3’-二甲基-二環己基甲烷、4,4’-二胺基-二環己撐基丙烷、異佛爾酮二胺等之二胺的反應所得到之聚醯胺。或,可舉例如於上述成分進一步使隨機成分、或4,4’-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等之異氰酸酯成分共聚合的聚醯胺。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在以聚醯胺樹脂(A)或EVOH作為主成分之作為阻隔層的第1樹脂層(X)之至少單面上,積層以聚醯胺樹脂(B)作為主成分之作為基材層的第2樹脂層(Z)之薄膜。積層的形態可舉例如:Z/X、Z/X/Z、X/Z/X、或於此加入黏著層(Y)之Z/Y/X/Y/Z、X/Y/Z/Y/X等。其中,宜為以阻隔層(X)作為中間層之Z/X/Z或Z/Y/X/Y/Z。
有關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各層之厚度,以聚醯胺樹脂(B)所構成之第2樹脂層(Z),一般為2至35μm,3至20μm左右為佳。作為阻隔層的第1樹脂層(X),一般為1至20μm,2至15μm為佳。有關黏著層(Y)一般為0.3至10μm,更佳為0.5至5μm左右。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亦必須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以下。以2.5倍以下為佳。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因含有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薄膜長方向中之變動率與薄膜寬方向之變動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必須在0.5%以下。較佳係0.25%以下,更佳為0.19%以下。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為了依照用途而使尺寸安定性良好,故亦可進行熱處理或調濕處理。尚且,為了使薄膜表面之黏著性良好,亦可實施電暈處理、塗佈處理、火焰處理等,或實施印刷等之加工。
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於其上直接或介由印刷油墨層而積層積層黏著劑層,進一步,於其上積層熱密封層,可形成積層積層物。為了提昇薄膜與積層黏著劑層或印刷油墨層之間的密著性,故亦可實施電暈處理、臭氧處理等之表面處理。
印刷油墨層,可舉例如:於胺基甲酸酯系、丙烯酸系、硝基纖維素系、橡膠系、氯化乙烯系等之習知所使用之油墨黏結劑樹脂中,藉由已添加各種顏料、體質顏料、可塑劑、乾燥劑、安定劑等之添加劑的油墨來形成者。印刷油墨層,可藉由上述之油墨而表示文字、圖案等者。印刷油墨層之形成方法,可使用膠版印刷法、凹版印刷法、絲網印刷法等周知的印刷方式、或輥塗、刮刀塗佈、凹版塗佈等周知的塗佈方式。
形成積層黏著劑層時所使用之塗佈劑可舉例如公知者。可舉例如:異氰酸酯系、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聚乙烯基亞胺系、聚丁二烯系、聚烯烴系、烷基鈦酸酯系等之塗佈劑。此等之中,若考量密著性、耐熱性、耐水性等之效果,宜為異氰酸酯系、聚胺基甲酸酯系、聚酯系之塗佈劑。尤其,宜為異氰酸酯化合物;聚胺基甲酸酯及胺基甲酸酯預聚物之一種或2種以上的混合物及反應生成物;聚酯、多元醇及聚醚之一種或2種以上與異氰酸酯之混合物及反應生成物;或,此等之溶液或分散液。積層黏著劑層,為了充分提高與熱密封層之密著性,宜至少比0.1μm還厚。積層黏著劑層之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但,可使用凹版輥塗、逆式輥塗、線棒塗佈、氣刀塗佈等之一般的方法。
熱密封層係在使用本發明之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而形成包裝袋等之時可用來作為熱黏著層者,可用熱密封、高頻密封等之材料來形成。如此之材料可舉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鹽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其厚度依目的而決定,但一般宜為15至200μm。
積層黏著劑層的形成法,可使用公知的方法。可舉例如:乾式積層法、濕式積層法、無溶劑乾式積層法、擠出積層法等之積層法、或、使二個以上之樹脂層同時地擠出積層之共擠出法、以塗佈器等生成膜之塗佈法等。其中,若考量密著性、耐熱性、耐水性等,宜為乾式積層法。
[實施例]
將以下之實施例、比較例中所使用的各種物性之評估方法表示於下。
(1)厚度不均擴大率
使未延伸薄膜的厚度朝其寬方向以5mm節距進行測定。再於長方向每10m測定10處,從全數據求出變動係數,作為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CAD 。其次,對於雙軸延伸後之薄膜,朝寬方向以[5×橫延伸倍率×鬆弛率]mm節距測定其厚度,再朝長方向以每[10×縱延伸倍率×鬆弛率]m測定10處,從全數據求出變動係數,作為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CBO
求出此CBO 對CAD 之倍率(CBO /CAD ),作為厚度不均擴大率。
厚度的測定器係使用Anritsu公司製之Film
Thickness Tester(KG601A)。
(2)方格延伸倍率(面倍率)
於未延伸薄膜全面印刷10mm2 之方格後,進行連續延伸。求出雙軸延伸後之方格四邊形的面積,計測相當於每一各方格的薄膜之實質延伸倍率(面倍率)。於長方向採取捲取薄膜的全寬5m,而從實質延伸倍率的排列矩陣得到面倍率分布。再於長方向每100m測定10處。從全部之面倍率數據求出變動係數。
(3)厚度方向之折射率
沿著延伸薄膜之寬方向且以中心部、離薄膜之兩端部5cm內側部(端部)、中心部與兩端部之中央部的合計5處作為中心,分別使10cm×10cm平方的試料,以試料的邊於薄膜之縱方向及寬方向以整齊的狀態切出。對於40處在薄膜之長方向每100m進行此切出,得到合計5×40=200片的試驗片。
在溫度20℃、濕度65%之環境下放置試驗片2小時以上之後,在溫度20℃、濕度65%之環境下使用Atago公司製之Abbe折射計(1T),測定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各試驗片中之測定點的數目n=3,以3點的平均值作為數據。
從200點的數據求出平均折射率、最大折射率、最小折射率,從下述式以與平均值之差大者的值而作為折射率的變動率。
變動率=(∣最大折射率或最小折射率-平均折射率∣×100)/平均折射率
(4)施加於夾具之延伸應力(FCP )
於第4圖所示之支撐體22與夾具23之連結部安裝應變規(strain gage),測定施加於夾具之延伸應力的分力(施加於移行方向之彎曲應力與施加於其直角方向的抗拉應力)。使應力訊號以超小型Telemeter NK 7690D(日本電氣三榮公司製)進行無線傳送,從被測定夾具之移行位置進行電腦解析而演算合力FCP 與角度ψ。
(5)S字翹曲現象
使雙軸延伸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與密封層薄膜(CP:Tohcello公司製無延伸聚丙烯薄膜RX-21、厚40μm),利用胺基甲酸酯系黏著劑(三井化學Polyurethane公司製Takelac A-525/A-52雙液型)並進行乾式積層(黏著劑塗佈量3g/m2 ),以製作積層薄膜。
將所得到之積層薄膜狹縫化成寬400mm。使所得到之狹縫薄膜,成為沿著其縱方向之折痕的方式成2個折疊,同時並使用測試密封機而每20mm以180℃連續地熱密封兩緣部,又與其呈直角方向以150mm間隔斷續地熱密封寬10mm,得到寬約200mm之半製品袋。此半製品袋,兩緣部的密封部分於縱方向成為10mm之方式裁切後,與此呈垂直方向以密封部的邊界進行切割,製成3向密封袋10片。使此等之3向密封袋在沸騰水中進行熱處理30分鐘後,於20℃、65% RH之環境下保持一晝夜,進一步,重疊此等10片的3向密封袋從上面對袋全面施加9.8N(1Kgf)的負重,保持一晝夜後卸下負重,觀察袋之反翹曲(S字翹曲)的情形。繼而,依以下之基準進行評估。
◎:10片全部無反翹曲
○:有看到稍反翹曲者,
×:有看到明顯的反翹曲者。
××:反翹曲顯著。
(6)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及其變動率
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表層的密著強度係以如下之方法製作試驗片,進行評估。
首先,於本發明之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積層部之面上藉凹版輥以乾燥塗佈量成為2.5g/m2 之方式塗佈乾式積層黏著劑(三井化學Polyurethane公司製Takelac A-525/A-52雙液型),其後以80℃進行熱處理。繼而,使無延伸聚丙烯薄膜(Tohcello公司製、RXC-21、70μm)在加熱至80℃之金屬輥上以490kPa的捏合壓力進行乾式積層。其次實施黏著劑建議的老化,而得到積層薄膜。
試驗片之取樣方法係與上述之「(3)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測定方法之情形相同,而得到200片之試料。
在測定密著強度時係從切出試料採取寬15mm之試驗片,在20℃、65% RH環境中,剝離試驗片的端部中之聚丙烯薄膜與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後,使用抗拉試驗機(島津製作所公司製AGS-100G),以抗拉速度300mm/分,相對於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聚丙烯薄膜以構成180°之方式彎折的狀態,拉伸聚丙烯薄膜,測定密著強度。但,使測定點的數目為n=3,以三點的平均值作為數據。
從200片的試料片之數據求出平均密著強度、最大密著強度、最小密著強度,從下述式以與平均值之差大者的值作為密著強度的變動率。
變動率=(∣最大密著強度或最小密著強度-平均密著強度∣×100)/平均密著強度
(7)氣阻性(氧透過度及其變動率)
使用Mocon公司製氧阻測定器(OX-TRAN 2/20),測定溫度20℃、相對濕度85%之環境下的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試驗片的氧透過度,作為氧氣阻性。測定點數n=3,取三點之平均值作為數據。
試驗片之取樣方法係與上述之「(3)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測定方法之情形相同,而得到200片之試驗片。
從此等200片的試料片之數據求出平均氧透過度、最大氧透過度、最小氧透過度,從下述式以與平均值之差大者的值而作為氧透過度的變動率。
變動率=(∣最大氧透過度或最小氧透過度-平均氧透過度∣x100)/平均氧透過度
[色母粒之製作]
在96%濃硫酸中以溫度25℃、濃度1.0g/dl的條件所測定之相對黏度為3.0的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加以乾燥,於其每100質量份,熔融混合二氧化矽(Silysia 310P平均粒徑2.7μm:富士Silysia化學公司製)6質量份,製作色母粒。
[聚偏氯乙烯共聚物(PVDC)乳膠之製作]
於已施予玻璃內襯之耐壓反應容器中,饋入水85質量份、烷基磺酸鈉0.15質量份及過硫酸鈉0.10質量份,脫氣後,使內容物之溫度保持於55℃。在另外的容器中計量混合偏氯乙烯97質量份與丙烯酸甲酯2質量份與丙烯酸1質量份,而製作單體混合物。於前述反應容器中饋入單體混合物10質量份,在攪拌下進行反應。以反應容器之內壓降下來確認反應幾乎全部進行後,壓入15質量%水溶液之烷基磺酸鈉10質量份,如此之後,使單體混合物之其餘全量經過15小時連續定量添加。在藉此所得到之乳膠中,以在20℃之液體表面張力成為42mN/m之方式加入15質量%水溶液的烷基磺酸鈉。
此時之聚合收率為99.9%。因此,所得到之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A)係其組成幾乎約相等於饋入比者。此乳膠(A)之固形分濃度為51質量%。以DSC之結晶融點測定,融點為190℃。
相較於上述,將偏氯乙烯變更為90質量份、丙烯酸甲酯變更為9質量份、丙烯酸變更為1質量份而製作單體混合物。繼而,其餘係與上述同樣操作,得到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乳膠(B)。此乳膠之固形分濃度為51質量%。以DSC之結晶融點測定,融點是140℃。
攪拌混合乳膠(A)與(B)而得到混合乳膠。此時,相對於混合乳膠所含有的偏氯乙烯系共聚物全量100質量份,(A)之偏氯乙烯系共聚物量,成為35質量份。
[其他之原料]
尼龍6(Ny6):Unitika公司製A1030BRF(相對黏度3.0)
MXD 6: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MX尼龍6907(相對黏度2.40)
非晶性聚醯胺(非晶Ny):EMS公司製Grivory XE3038
EVOH:Kuraray公司製Eval F101B(乙烯成分32莫耳%、皂化度99%以上)
乙烯-丁烯共聚物:三井化學公司製TAFMER A4085
實施例1
使尼龍6樹脂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於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進行吸水處理。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的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寬方向之兩端,在190℃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的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以夾具間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此縱延伸倍率軌跡之圖案在第1圖中以A表示。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鬆弛處理並冷卻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之後,得到厚15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在此實施例1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面倍率的變動係數為2%以下,被均勻延伸。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為0.07%。第1圖所示之FCP 的降低係完全沒有。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為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2
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條件,如第1圖的B所示,採用於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此之降低率為3%。在此實施例2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5%。面倍率的變動係數為4%以下,但厚度不均係增大。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為0.29%。FCP 係暫時地成為平衡狀態,但未降低。
結果,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3
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條件,採用於夾具間直線距離表示之緃延伸倍率為降低2%,且如第1圖中以B所示的圖案之縱延伸倍率軌跡。
在此實施例3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4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4%。面倍率的變動係數為4%以下,但厚度不均係增大。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為0.24%。FCP 係暫時地成為平衡狀態,但未降低。
結果,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4
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條件,將未延伸聚醯胺薄膜供給至縮放儀(pantograph)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以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進行同時雙軸延伸。此時,調整導軌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以夾具間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為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此縱延伸倍率軌跡之圖案在第1圖中以A表示。
在此實施例4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2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2%。面倍率的變動係數為2%以下,被均勻延伸。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為0.08%。FCP 的降低係完全沒有。
依以上,在實施例1至4中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比較例1
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條件,採用於夾具間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為降低5%,如第1圖中以B所示的圖案之緃延伸倍率軌跡。
在此比較例1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5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5%。面倍率的變動係數為10%以上,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薄膜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變動率為1.2%。FCP 係暫時地降低30%。
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5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於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的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90℃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的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為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鬆弛處理,冷卻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厚15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5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其變動率為0.07%,被均勻地延伸。延伸中,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因此幾乎薄膜全寬為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6
與實施例5比較,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2%。其餘係與實施例5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6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4%),與實施例5相比,厚度不均係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其變動率為0.24%,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成為平衡狀態,但未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7
與實施例5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1%。其餘係與實施例5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7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9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9%),與實施例5相比,厚度不均是有些許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其變動率為0.18%。無FCP 之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8
將與實施例5同樣之條件所製造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供給至縮放儀(pantograph)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以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進行同時雙軸延伸。此時,調整導軌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其餘係與實施例5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8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2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2%)。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變動率為0.08%,被均勻地延伸。完全無FCP 之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9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2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於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縮放儀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兩端,在200℃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導軌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鬆弛處理,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厚25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9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3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3%)。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5,變動率為0.07%,被均勻地延伸。完全無FCP 之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0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MXD6(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商品名:MX尼龍S6907,相對黏度2.40)以80:20(質量比)進行混合,而得到聚醯胺組成物。使此聚醯胺組成物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於被調溫至6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縮放儀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延伸溫度185℃、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此時,調整導軌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05℃×4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5%鬆弛處理,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厚15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實施例10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4%)。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17,變動率為0.09%,被均勻地延伸。完全無FCP 之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比較例2
與實施例5相較,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5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比較例2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5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5%)。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變動率為1.2%,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1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3
與實施例9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9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比較例3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8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8%)。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變動率為1.4%,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1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4
與實施例10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此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10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1中。從表1可知,在此比較例4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10.1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19,變動率為2.9%,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1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11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相對黏度3.0)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於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進行吸水處理。
然後,於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的未處理面藉由氣刀塗佈法塗佈上述聚偏氯乙烯共聚物乳膠,由溫度110℃之紅外線照射機進行乾燥處理30秒,使乳膠中之水分蒸發乾燥,得到未延伸之積層薄膜。
其次,將此未延伸積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的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90℃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5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鬆弛處理,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基材層之聚醯胺薄膜的厚15μm、積層部的厚度1.2μm之同時雙軸延伸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1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5,其變動率為0.1%,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2
與實施例11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2%。其餘係與實施例11相同,得到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2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4%),與實施例11相較,厚度不均係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3,其變動率為0.5%。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成為平衡狀態,但未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雙軸延伸積層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13
與實施例11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1%。其餘係與實施例11相同,得到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3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9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9%),與實施例11相較,厚度不均是有些許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2,其變動率為0.3%。第4圖所示之FCP 無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14
與實施例11相比,將未延伸積層薄膜供給至縮放儀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的兩端,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其他之條件係與實施例11相同做法。但,此時,調整用以導引縮放儀式之移行且朝薄膜之寬方向設有一對的導軌間之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在此實施例14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2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2%)。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8,其變動率為0.2%,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無降低。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5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2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於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進行吸水處理。
然後,於未延伸薄膜的未處理面藉氣刀塗佈法塗佈前述之偏氯乙烯共聚物乳膠,藉溫度110℃之紅外線照射機進行乾燥處理30秒,使乳膠中之水分蒸發乾燥。
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縮放儀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寬方向之兩端,在200℃的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一對的導軌間之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5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鬆弛處理,然後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基材層之聚醯胺薄膜的厚25μm、積層部的厚度1.2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5之寬方向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3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3%。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5,其變動率為0.2%,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6
使已乾燥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MXD6(三菱瓦斯化學公司製MX尼龍S6907、相對黏度2.40)以80:20(質量比)所混合之聚醯胺樹脂組成物、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練而投入擠出機中,從寬600mm之T型模頭熔融擠出,於冷卻輥上冷卻固化成片狀,成形為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於被調溫至60℃之溫水槽進行吸水處理。
然後,於未延伸薄膜的未處理面藉氣刀塗佈法塗佈上述之偏氯乙烯共聚物乳膠,藉溫度110℃之紅外線照射機進行乾燥處理30秒,使乳膠中之水分蒸發乾燥。
其次,將此薄膜供給至縮放儀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寬方向之兩端,在延伸溫度185℃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導軌間之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05℃ x 5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5%鬆弛處理,然後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基材層之聚醯胺薄膜的厚15μm、積層部的厚度1.2μm之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6之寬方向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4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4%。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170,其變動率為0.2%,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7
使聚乙烯醇(PVA)(Kuraray公司製,Poval(聚乙烯皂化度98至99%、平均聚合度約500))溶解於熱水之後,冷卻至室溫,而得到固形分15質量%之PVA水溶液。
使用乙烯-馬來酸共聚物(EMA)(重量平均分子量60000、馬來酸單元45至50莫耳%)與氫氧化鈉,溶解於熱水後,冷卻至室溫,以氫氧化鈉中和羧基之10莫耳%,調製固形分15質量%之EMA水溶液。
然後,以PVA與EMA就質量比(固形分)成為30/70之方式,混合上述PVA水溶液與EMA水溶液,得到固形分10質量%之烯烴-羧酸系共聚物混合水溶液。
然後,與實施例11相同配方所得到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的未處理面藉氣刀塗佈法塗佈上述之烯烴-羧酸系共聚物混合液,藉溫度110℃之紅外線照射機進行乾燥處理30秒,使混合液中之水分蒸發乾燥,得到未延伸之積層薄膜。
其次,將此未延伸積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延伸溫度19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5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之鬆弛處理,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基材層之聚醯胺薄膜的厚15μm、積層部的厚度0.3μm且同時雙軸延伸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7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6,其變動率為0.1%,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又,因積層EMA系之樹脂,故與積層實施例11至16之PVDC系的樹脂相比較,積層密著強度提高,氣阻性降低,但此等之性質的變動率係與實施例11至16者同等,為性能之均勻性優異者。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18
將三井化學POLYURETHANE公司製胺基甲酸酯乳液Takelac WS-5100以水稀釋,得到調整成濃度10質量%之易黏著水溶液。
然後,於依實施例11相同配方所得到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的未處理面藉氣刀塗佈法塗佈上述之易黏著水溶液,藉溫度110℃之紅外線照射機進行乾燥處理30秒,使混合液中之水分蒸發乾燥,得到未延伸之積層薄膜。
其次,將此未延伸積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延伸溫度19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軌跡不降低的條件。
進一步於拉幅烘箱中實施215℃×5秒之熱處理,進行縱橫2%之鬆弛處理,冷卻之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捲取。如此做法之後,得到基材層之聚醯胺薄膜的厚15μm、積層部的厚度0.1μm且同時雙軸延伸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的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實施例18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6,其變動率為0.1%,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沒有降低。又,因積層胺基甲酸酯系之樹脂,故與積層實施例11至16之 PVDC系的樹脂相比較,積層密著強度提高,而且其變動率係與實施例11至16者同等,為性能之均勻性優異者。但胺基甲酸酯系之樹脂,亦即,因非氣阻性之樹脂,有關氧透過度並未評估。
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比較例5
與實施例11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條件。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11相同之條件,得到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比較例5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5倍。亦即,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5%。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37,其變動率為1.2%,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因此,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6
與實施例15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15相同之條件,得到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比較例6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8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8%)。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42,其變動率為1.4%,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因此,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7
與實施例16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16相同之條件,得到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2中。從表2可知,在此比較例7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10.1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191,其變動率為2.9%,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因此,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19
使用5層共擠出T模頭,從第1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X)之MXD6以280℃熔融擠出,從第2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Z)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混練者以270℃熔融擠出,從第3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Y)之30質量份的MXD6與70質量份之XE3038混合之樹脂以280℃熔融擠出。於是,使Z/Y/X/Y/Z之順序重疊之積層未延伸薄片從模頭擠出,密著於調整成表面溫度20℃之冷卻鼓上而急速冷卻,得到厚150μm之未延伸積層薄片。繼而,通過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然後,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9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所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使橫方向之弛緩率為5%,以210℃實施4秒鐘的熱處理,徐冷至室溫,得到厚度為Z/Y/X/Y/Z-4.5/0.5/5.0/0.5/4.5μm之積層延伸薄膜的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19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2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2%。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7,此變動率為0.04%,被均勻地延伸。延伸中,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未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因此,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20
與實施例19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其降低率為2%。其餘係與實施例19相同做法,得到同時雙軸延伸積層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之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0之寬方向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4%),與實施例19相較,厚度不均係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0,其變動率為0.26%,被均勻地延伸。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成為平衡狀態但未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21
與實施例19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其降低率為1%。其餘係與實施例19相同做法,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1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1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3.1%),與實施例19相較,厚度不均係有些許增大。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8,其變動率為0.22%。FCP 未降低。亦即,可得到幾乎被均勻地延伸且實用上無問題之薄膜。因此,可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實施例22
將與實施例19同樣之條件所製造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供給至縮放儀(pantograph)式同時雙軸延伸機,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的兩端,以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進行同時雙軸延伸。此時,調整導軌間隔,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採用如第1圖之A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其餘係與實施例19相同,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2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4%)。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6,變動率為0. 11%,被均勻地延伸。FCP 完全無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23
使用5層共擠出T模頭,從第1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X)之MXD6以280℃熔融擠出,從第2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Z)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練者以270℃熔融擠出,從第3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Y)之30質量份的MXD6與70質量份之XE3038混合之樹脂以280℃熔融擠出。繼而,使Z/Y/X/Y/Z之順序重疊之積層未延伸薄片從模頭擠出,密著於溫度調整成表面溫度18℃之冷卻鼓上而急速冷卻,得到厚250μm之未延伸積層薄片。繼而,通過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然後,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9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使橫方向之弛緩率為5%,以210℃實施4秒鐘的熱處理,徐冷至室溫,得到厚度為Z/Y/X/Y/Z-8.0/0.5/8.0/0.5/8.0μm之積層延伸薄膜的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3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4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4%。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9,其變動率為0.33%,被均勻地延伸。延伸中,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未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因此,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24
使用3層共擠出T模頭,從第1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X)之MXD6與作為耐衝擊性改良性樹脂之乙烯-丁烯共聚物,成MXD6/乙烯-丁烯共聚物=97/3(質量比)而以280℃熔融擠出。從第2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Z)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練者以270℃熔融擠出。繼而,使Z/X/Z之順序重疊之積層未延伸薄片從模頭擠出,密著於溫度調整成表面溫度19℃之冷卻鼓上而急速冷卻,得到厚度150μm之未延伸積層薄片。繼而,通過被調溫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然後,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8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使橫方向之弛緩率為5%,以210℃實施4秒鐘的熱處理,徐冷至室溫,得到厚度為Z/X/Z-5.0/5.0/5.0μm之積層延伸薄膜的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4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1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6,其變動率為0.07%,被均勻地延伸。延伸中,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未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因此,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實施例25
使用3層共擠出T模頭,從第1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X)之EVOH(Kuraray公司製F101B)以270℃熔融擠出,從第2擠出機使構成樹脂層(Z)之尼龍6樹脂(Unitika公司製A1030-BRF)與上述色母粒以二氧化矽之調配比率成為0.05質量%之方式進行混練者以270℃熔融擠出,使尼龍6/EVOH/尼龍6之構成的積層未延伸薄片從寬600mm的T型模頭熔融擠出,密著於溫度調整成表面溫度18℃之冷卻鼓上而急速冷卻,形成厚150μm之未延伸聚醯胺薄膜。繼而,通過被溫調至50℃之溫水槽而進行吸水處理。然後,將此薄膜供給至線性馬達驅動之同時雙軸延伸拉幅,以夾具把持其寬方向之兩端,在170℃之條件下,進行同時雙軸延伸呈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3.3倍。此時,調整線性馬達驅動器之頻率,而對縱延伸倍率軌跡之歪斜加以修正,如第1圖之A表示般採用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
進一步,以210℃實施4秒鐘的熱處理,立即在170℃之環境下實施10秒鐘的熱處理,以90℃冷卻薄膜2.0秒後,使薄膜之寬方向的兩端部進行修邊後,以捲取機進行捲取。如此一來,得到尼龍6/EVOH/尼龍6-5.0/5.0/5.0μm之同時雙軸積層延伸聚醯胺薄膜之製品輥。捲取速度為120m/分。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實施例25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5倍。詳細地係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2.5%。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5,其變動率為0.23%,被均勻地延伸。延伸中,第4圖所示之FCP 係完全未降低。亦即,可得到於寬方向、長方向均被均勻延伸之薄膜。因此,幾乎薄膜全寬可實用來作為製品。
比較例8
與實施例19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19相同做法,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之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比較例8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4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5%)。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501,變動率為1.3%,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第4圖所示之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3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9
與實施例23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23相同做法,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之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比較例9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9.7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9.7%)。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8,變動率為l.5%,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3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比較例10
與實施例25相比,採用如第1圖之B表示的以夾具間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降低的縱延伸倍率軌跡。又其降低率為5%。其餘係與實施例25相同做法,得到同時雙軸延伸聚醯胺薄膜之製品輥。
有關所得到之薄膜的各特性之測定結果表示於表3中。從表3可知,在此比較例10之寬方向的厚度不均擴大率為11.J倍(相對於未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0%,延伸薄膜的厚度變動係數為1.1.1%)。厚度方向的折射率之平均值為1.499,變動率為3.2%,可觀察到明顯的延伸不均。FCP 係暫時地降低30%。從表3可知,不能採用來作為薄膜製品。
11...延伸開始點
12...最大延伸倍率到達點
13...延伸序盤部
14...延伸終盤部
21...導軌
22...支撐體
23...夾具
D...夾具間直線距離
第1圖表示依據本發明之縱延伸倍率軌跡的例子圖。
第2圖表示延伸序盤部中之實際機構圖。
第3圖表示延伸終盤部中之實際機構圖。
第4圖表示施加於夾具之延伸應力圖。
11...延伸開始點
12...最大延伸倍率到達點
13...延伸序盤部
14...延伸終盤部

Claims (12)

  1. 一種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係使用具備夾具之延伸裝置,以夾具把持未延伸薄膜之寬方向的端部而使縱/橫同時進行雙軸延伸之拉幅法同時雙軸延伸方法,其特徵在於:前述延伸裝置係藉由將前述夾具安裝於具有彎曲部分之被導軌導引之移動支撐體,以從前述導軌向薄膜側偏離之位置把持該薄膜,夾具之移動軌道係成為相對於導軌之形狀而成為歪斜,且前述彎曲部分係由相對於導軌之形狀,相鄰之夾具與夾具之直線距離產生收縮而構成,而前述拉幅法同時雙軸延伸方法係使橫延伸開始後達到其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為止,係使以前述相鄰之夾具與夾具之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到其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5%以上。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橫延伸開始後達到其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為止,係使以相鄰之夾具與夾具之直線距離表示之縱延伸倍率,不降低到超過其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的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延伸中之任意的時點,在相對於縱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之該時點之前述縱延伸的倍率為形成高於在相對於橫延伸之最大延伸倍率之該時點之前述橫延伸的倍率。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同時雙軸延伸之縱延伸倍率為2.5倍以上4.5 倍以下,且,縱延伸倍率與橫延伸倍率之比率為1:0.5至1.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使拉幅法同時雙軸延伸機以線性馬達方式進行驅動。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從模頭熔融擠出之聚醯胺系樹脂薄片押抵澆鑄輥而得到之未延伸薄膜的至少單面上,藉由塗佈法而形成積層部,藉其所得到之積層體的寬方向之兩端部以夾具把持,朝縱/橫同時地進行雙軸延伸。
  7. 一種由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所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特徵在於: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3.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5%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25%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10%以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薄膜之厚度不均擴大率為2.5倍以下,薄膜之厚度方向的折射率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0.25%以下,薄膜表層之密著強度在全平面中之變動率為8.0%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於基材 部的聚醯胺系樹脂薄膜係經積層有積層部之結構,前述積層部為以聚偏氯乙烯系共聚物樹脂、聚酯系樹脂、聚胺基甲酸酯系樹脂、聚丙烯酸系樹脂、聚乙烯醇系樹脂、聚羧酸系樹脂、烯烴-聚羧酸系共聚物樹脂、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之任一種以上的生成物所形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聚醯胺系樹脂膜,其中於第1樹脂層(X)之至少單面積層第2樹脂層(Z)之積層膜,第1樹脂層(X)係以苯二甲基二胺成分與碳數4至12之脂肪族二羧酸成分所形成的聚醯胺樹脂(A)、與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之任一者所構成者,第2樹脂層(Z)係以聚醯胺系樹脂(B)所構成者。
TW97142996A 2007-11-08 2008-11-07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TWI4483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90239A JP4195072B1 (ja) 2007-11-08 2007-11-08 同時二軸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8245054A JP5561923B2 (ja) 2008-09-25 2008-09-25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
JP2008280620A JP2010105295A (ja) 2008-10-31 2008-10-31 積層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84323A JP5665267B2 (ja) 2008-11-05 2008-11-05 積層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927455A TW200927455A (en) 2009-07-01
TWI448374B true TWI448374B (zh) 2014-08-11

Family

ID=40625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7142996A TWI448374B (zh) 2007-11-08 2008-11-07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21554A1 (zh)
EP (1) EP2223791B1 (zh)
CN (1) CN101842219B (zh)
HK (1) HK1147973A1 (zh)
TW (1) TWI448374B (zh)
WO (1) WO20090606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9214B2 (ja) * 2010-03-31 2014-10-01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同時二軸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US8753729B2 (en) 2011-03-25 2014-06-17 Mitsui Chemicals, Inc. Adhesiv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ultilayer structure using the same
WO2013084845A1 (ja) 2011-12-05 2013-06-13 東洋紡株式会社 二軸配向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60002419A1 (en) * 2013-03-11 2016-01-07 Toyobo Co., Ltd. Biaxially oriented polyamide-based resin film
WO2015147121A1 (ja) * 2014-03-26 2015-10-01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二軸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723546B (zh) * 2015-03-25 2017-04-05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鞍形曲面过渡的薄膜无级双向拉伸方法
TWI725066B (zh) * 2015-10-30 2021-04-21 日商宇部興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疊層體及包裝材料或容器
JP6912697B2 (ja) * 2016-10-14 2021-08-04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積層剥離容器
TWI822929B (zh) * 2019-01-28 2023-11-21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雙軸配向聚醯胺膜以及聚醯胺膜修邊捲筒
CN114555711A (zh) * 2020-03-26 2022-05-27 尤尼吉可股份有限公司 聚酰胺6树脂膜
CN111590988B (zh) * 2020-05-07 2022-04-01 合肥佛斯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高温蒸煮袋用ny/rcpp复合膜的加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0421A (en) * 1971-08-05 1975-06-17 Cellophane Sa Method for biaxially drawing plastic films
US5780577A (en) * 1995-11-02 1998-07-14 Ube Industries, Lt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23966A (en) * 1960-02-09 Continuous biaxial stretching device
DE1258591B (de) * 1961-09-16 1968-01-11 Kalle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gleichzeitigen Laengs- und Querverstrecken thermoplastischer Kunststoffolienbahnen
JPS61273931A (ja) * 1985-05-10 1986-12-04 Mitsubishi Monsanto Chem Co 積層2軸延伸フイルムの製造方法
US4853602A (en) * 1985-12-24 1989-08-01 E. I. Du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ystem for using synchronous secondaries of a linear motor to biaxially draw plastic films
JP2511989B2 (ja) * 1987-07-20 1996-07-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シ−ト状物の同時二軸延伸方法
US4862564A (en) * 1987-11-09 1989-09-05 Mobil Oil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stretching a thermoplastic material web
JPH064278B2 (ja) * 1988-11-14 1994-01-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同時二軸延伸装置の運転方法
AU6247898A (en) * 1997-01-27 1998-08-18 Velcro Industries B.V. Stretched fasteners
US5885501A (en) * 1997-06-24 1999-03-2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Process for preparing dimensionally stabilized biaxially stretched thermoplastic film
JP4651228B2 (ja) * 2001-06-14 2011-03-16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同時二軸延伸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671978B1 (ja) * 2004-06-02 2005-07-1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070114280A (ko) * 2005-03-28 2007-11-30 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향족 폴리이미드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001156B2 (ja) * 2005-04-01 2007-10-31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29863B1 (ja) * 2005-06-10 2006-10-0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90421A (en) * 1971-08-05 1975-06-17 Cellophane Sa Method for biaxially drawing plastic films
US5780577A (en) * 1995-11-02 1998-07-14 Ube Industries, Ltd. Polyamide resin composi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2219A (zh) 2010-09-22
HK1147973A1 (zh) 2011-08-26
EP2223791A1 (en) 2010-09-01
EP2223791A4 (en) 2014-07-30
US20100221554A1 (en) 2010-09-02
EP2223791B1 (en) 2017-08-23
CN101842219B (zh) 2014-12-10
TW200927455A (en) 2009-07-01
WO2009060618A1 (ja) 2009-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8374B (zh) 聚醯胺系樹脂膜之製造方法及依該製造方法製得之聚醯胺系樹脂膜
KR20150105943A (ko) 이형 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9065161A1 (ja) 積層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TWI607869B (zh) 聚醯胺系樹脂膜
US4690792A (en) Biaxially drawn laminated films prepared by sequential stretching
JP4618228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103046B (zh) 双轴拉伸聚酰胺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080687A (ja) 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製造方法
JP2007021773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2120334A (zh) 積層延伸聚醯胺膜
JP5383563B2 (ja) ポリアミド系多層フィルム
JP5561923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
JP4386001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05295A (ja) 積層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65267B2 (ja) 積層ポリアミド系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475191B2 (ja) ポリアミド系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80689A (ja) 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8094049A (ja) 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10111098A (ja) 二軸延伸ポリアミド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78202A (ja) 多層延伸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080650A (ja) 易裂性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及び易裂性袋
JP6851918B2 (ja) ポリアミド系多層フィルム
JP2008094048A (ja) ポリアミド延伸フィルムおよび製造方法
JP7463961B2 (ja) ガスバリア性ポリアミドフィルム
JP2008087379A (ja) ポリアミド系混合樹脂積層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