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8999B - Connector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8999B
TWI398999B TW098136157A TW98136157A TWI398999B TW I398999 B TWI398999 B TW I398999B TW 098136157 A TW098136157 A TW 098136157A TW 98136157 A TW98136157 A TW 98136157A TW I398999 B TWI398999 B TW I3989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member
end portion
portions
sig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61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4313A (en
Inventor
Toshiharu Miyoshi
Hayato Kondo
Original Assignee
Hoside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iden Corp filed Critical Hoside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343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43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8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89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64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adding capaci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 H01R24/62Sliding engagements with one side only, e.g. modular jack coup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
本發明主要是關於使用在高速數位訊號傳輸,且適合於進行良好的阻抗匹配之連接器。
此類連接器,係有具備支援嶄新規格之一對差動對用接觸件、以及支援以往規格之接觸件者。當使差動對用接觸件支援嶄新規格時,差動對用接觸件之接點部附近的部分間之間距間隔與寬度尺寸,會與該差動對用接觸件的其他部分不同。因此,在接點部附近的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產生阻抗差。
此時,若在接點部附近的部分的旁邊配設接地用接觸件,則可進行差動對用接觸件之接點部附近的部分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調整(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3-505826號公報
惟當將接地用接觸件配置在差動對用接觸件之接點部附近的部分的旁邊時,零件數增加,使全體構造變得複雜。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情形而創作出之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會使構成變得複雜,而能夠達成接觸件的阻抗匹配之雙規格支援型的嶄新連接器。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之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具有絕緣性之外殼,以及配設於外殼內不同高度的位置,且當中任一方能夠彈性變形之第1、第2接觸件;第1接觸件,係具有阻抗較該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還高之不對齊部;第2接觸件,係具有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而靠近不對齊部之調整部。
當使用此連接器時,藉由使支援第1規格之第1接觸件與支援第2規格之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讓第2接觸件的調整部接近於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所以可增加該不對齊部的靜電電容,使阻抗降低。因此,不需使用如往例般之接地用接觸件,可抑制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不匹配,所以不會使構成變得複雜,而能夠達成低成本化。
當前述連接器具備差動訊號用的一對第1接觸件時,第2接觸件係配置在俯視位置上為前述第1接觸件之間。
在第1或第2接觸件呈彈性變形之狀態下,不對齊部與調整部之間的距離較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與第2接觸件的其他部分之間的距離還小。此時,藉由使調整部比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與第2接觸件的其他部分之間的距離更接近於不對齊部,可更一步提升不對齊部的阻抗,達成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匹配。
當一對第1接觸件之不對齊部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其他部分的間距間隔還大時,在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之狀態下,調整部被插入於一對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之間,且與該不對齊部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於外殼中,設置有: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在預載狀態下抵接,來防止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遠離的方向彈性變形之止動部。
如此,即使起因於不對齊部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其他部分的間距間隔還大者,使不對齊部較其他部分還大而導致阻抗降低時,亦可藉由使調整部被插入於一對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之間,且與該不對齊部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而分別達成一對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匹配。且由於第1接觸件之不對齊部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其他部分的間距間隔還大,所以可在調整部被插入於不對齊部之間之狀態下,防止其干涉該不對齊部。
於外殼中,較佳係設置有:使第1或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朝向該第1或第2接觸件的彈性變形方向移動自如地插入之導引孔。此時,由於第1或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藉由導引孔所導引,所以可正確地使該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
前述調整部可設為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
當第2接觸件偏向一對第1接觸件的任一方偏位配置時,第2接觸件,係具有:在俯視位置上重疊於一方的前述第1接觸件之第1重複部,以及在俯視位置上重疊於另一方的前述第1接觸件之第2重複部;此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前述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係因應該第1接觸件的阻抗差來調整。
此時,由於第2接觸件的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是因應該第1接觸件的阻抗差來調整,所以可達成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匹配。亦即,不僅可使用第2規格用的第2接觸件來達成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匹配,並且亦可進行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匹配,所以不會使構成變得複雜,而能夠達成低成本化。
較佳為,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此時,由於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所以第1接觸件的靜電電容大致相同,可達成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匹配。
當前述第1、第2重複部為第2接觸件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時,可使該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此時,藉由使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可使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亦即,僅需改變第2重複部的寬度尺寸,可簡單地達成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匹配。
當第2接觸件為能夠彈性變形的端子時,第2接觸件,較佳係設置有:用以抑制藉由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所導致之該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提高之彈性力抑制手段。此時,藉由彈性力抑制手段,可抑制藉由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所導致之該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提高。因此,可抑制伴隨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提高所導致之該第2接觸件的接點壓上升。
前述彈性力抑制手段可構成為設置於前述第2接觸件之第1、第2重複部之間的中間部之開口。此時,由於在第2接觸件之第1、第2重複部之間的中間部設置有開口,所以可抑制藉由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所導致之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提高,並抑制伴隨於此之接點壓上升。因此,能夠以特定的接點壓使第2接觸件接觸於對方側接觸件。且可藉由將開口的形狀及/或大小構成為可變,來調整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所以可簡單地進行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調整。再者,藉由在第2接觸件的中間部設置開口部,可縮小第2接觸件的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其結果可縮小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
或者是,第2接觸件更具有連結前端側的前述第1重複部與基端側的前述第2重複部之連結部,連結部可構成為與第1、第2重複部呈正交或傾斜之形狀。此時,僅需以連結部將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之前端側的前述第1重複部與基端側的前述第2重複部連結,可簡單地達成第1接觸件間之阻抗匹配。
本發明之其他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具有絕緣性之外殼,以及配設於外殼內不同高度的位置,且當中任一方能夠彈性變形之第1、第2接觸件;第1接觸件,係具有阻抗較該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還低之不對齊部;第2接觸件,係具有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遠離的方向彈性變形而從不對齊部遠離之調整部。
當使用此連接器時,藉由使支援第1規格之第1接觸件或支援第2規格之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遠離的方向彈性變形,使第2接觸件的調整部遠離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所以可降低該不對齊部的靜電電容,使阻抗上升。因此,不需使用如往例般之接地用接觸件,可抑制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不匹配,所以不會使構成變得複雜,而能夠達成低成本化。
以下係參照下列圖面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概略性剖面圖,第2圖係顯示卸除同一連接器的外罩之狀態,透視其內部之概略性俯視圖,第3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A-A剖面圖,第4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B-B部分剖面圖,(a)為彈性變形前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後端部之圖,(b)為彈性變形後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後端部之圖,第5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C-C部分剖面圖,(a)為彈性變形前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前端部之圖,(b)為彈性變形後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前端部之圖,第6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外殼之概略性立體圖,第7圖係顯示透視同一連接器的外殼內部之概略性底視圖,第8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間隔件之概略性立體圖,第9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接觸件的配置關係之概略性底視圖,第10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第11圖(a)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TX+訊號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b)為TX-訊號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第12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Vbus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
在此所揭示之連接器,為安裝於基板10上且可讓圖中未顯示之USB3.0用插頭及USB2.0用插頭連接之插座連接器。
此插座連接器,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係具備:外殼100、USB3.0用連接器群200、USB2.0用連接器群300、覆蓋外殼100之外罩400、以及安裝於外殼100之間隔件500。以下詳細說明各部分。
外殼100,為將PB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或PPS(聚苯硫化合物)等之泛用絕緣性合成樹脂進行射出成形之成型品。此外殼100,如第1圖至第7圖所示,係具有大致呈直方體之外殼本體110、以及突出設置於外殼本體110的正面上側部之板狀的凸部120。
於外殼本體110及凸部120的上側部分,如第1圖至第3圖所示,係在外殼100的寬度方向上,隔著間隔埋設有USB3.0用連接器群200之後述的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此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係支援USB3.0用插頭之USB3.0用插頭接觸件的配置而配置。
於外殼本體110的正面中央部,如第1圖、第2圖及第7圖所示,大致呈矩形狀之4個正面側凹部111係支援USB2.0用插頭之USB2.0用插頭接觸件的配置而設置。於此外殼本體110之正面側凹部111的上方部位,設置有分別連通至正面側凹部111之4個壓入孔112。
於此壓入孔112,分別壓入有USB2.0用連接器群300之後述的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的壓入部311、321、331、341。此狀態下,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後述的彈性變形部312、322、332、342,係分別從正面側凹部111導出。
於凸部120的下端部,設置有大致呈直方體之4個凹部121。此凹部121之長度方向的一端側分別連通至正面側凹部111。於凹部121,分別插入有USB2.0用連接器群300之後述的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分別從正面側凹部111導出的彈性變形部312、322、332、342,以及後述之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
此外,於凹部121之長度方向的另一端側的內壁,如第1圖所示,設置有朝向上下方向延伸之導引孔121a。藉由此導引孔121a,可使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的前端部313a、323a、333a、343a上下移動自如地插入而導引。此外,導引孔121a的下側緣部抵接於前端部313a、323a、333a、343a,並成為以預載狀態來保持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止動部121b。
此外,於外殼本體110的背面中央部,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設置有連通至4個壓入孔112之背面側凹部113。分別插入於壓入孔112之USB2.0用連接器群300的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後述的導出部314、324、334、344,以及埋設於外殼本體110及凸部120的上側部分之USB3.0用連接器群200的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後述的導出部213、223、233、243,係分別從背面側凹部113朝向外殼100外被導出。此外,於背面側凹部113,如第1圖所示,係嵌合有側視大致呈L狀之間隔件500的垂直部510。
外罩400為金屬製的方型筒狀體。此外罩400,如第1圖所示,係具備外罩本體410、以及延續於外罩本體410的後端的上側部之蓋體420。
外罩本體410係覆蓋外殼100的外周。藉此,於外殼100的凸部120與外罩本體410的下端部之間形成有插頭插入空間α。於此插頭插入空間α,分別插入有USB3.0用插頭及USB2.0用插頭。此外,於外罩本體410的兩端,如第2圖所示,設置有連接於基板10的接地線之一對連接片411(圖示中為1個)。
蓋體420係被折彎為相對於外罩本體410大致呈直角,並覆蓋安裝於外殼100之間隔件500的後端面。
間隔件500,如第2圖及第8圖所示,為將與外殼100為相同之泛用絕緣性合成樹脂進行射出成形之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的成型品。此間隔件500,係具有垂直部510、以及相對於垂直部510呈直角地設置之基礎部520。
垂直部510,係設置有讓USB3.0用連接器群200之各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導出部213、223、233、243、253通過之5個貫通孔511。基礎部520為載置於基板10上之板狀體。於此基礎部520,設置有讓USB2.0用連接器群300之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後述的連接部315、325、335、345通過之4個貫通孔521。此外,於基礎部520上,設置有卡止於外殼100的兩端部之一對卡止臂。
USB3.0用連接器群200,如第2圖、第3圖及第9圖所示,係具有:TX+訊號用接觸件210(差動訊號用之一對第1接觸件的一方)、TX-訊號用接觸件220(前述第1接觸件的另一方)、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差動訊號用之一對第1接觸件的一方)、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前述第1接觸件的另一方)。
TX+訊號用接觸件210,如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a)所示,為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之導電端子。此TX+訊號用接觸件210,係具有:板狀的本體部211、延續於此本體部211的前端之接點部212、延續於此本體部211的後端之大致呈L字狀的導出部213、以及延續於此導出部213的後端之板狀的連接部214。
此本體部211,如第1圖所示,係藉由嵌入成型而埋設於外殼100之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的上方部分。本體部211係具有朝向寬度方向折彎之前端部211a、以及後端部211b。
接點部212,為折彎成剖面觀看大致呈U狀之寬度較本體部211還寬的板狀體。此接點部212係藉由嵌入成型而埋設於凸部120的前端部。接點部212的下面,係從設置於凸部120的前端部的下端部之缺口暴露出,而能夠與USB3.0用插頭接觸件接觸。
導出部213為從背面側凹部113所導出之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之部位。此導出部213的垂直部,係通過間隔件500之垂直部510的貫通孔511而構成。
連接部214係從間隔件500的下方突出,並藉由焊錫接合等電性連接於基板10的特定訊號線。
TX-訊號用接觸件220,如第9圖、第10圖及第11圖(b)所示,除了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朝向與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為相反之方向被折彎之外,其他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前端部221a以外的說明。
由於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朝向互為相反之方向被折彎,所以前端部221a、211a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後端部221b、211b之間的間距間隔還大。因此,本體部211之前端部211a的阻抗較後端部211b的阻抗還高,於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產生阻抗不匹配,並且本體部221之前端部221a的阻抗較後端部221b的阻抗還高,於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產生阻抗不匹配。其結果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產生阻抗不匹配。亦即,前端部211a、221a在申請專利範圍中相當於不對齊部,後端部211b、221b相當於其他部分。
RX+訊號用接觸件240,除了其形狀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呈對稱之外,其他大致相同。RX-訊號用接觸件250,除了其形狀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呈對稱之外,其他大致相同。因此省略此等的說明。
接地GND用接觸件230,如第9圖所示,除了本體部231為未被折彎之直線狀的板體之外,其他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等大致相同。因此省略接地GND用接觸件230的說明。
USB2.0用連接器群300,如第2圖、第3圖及第9圖所示,係具有:Vbus用接觸件310(第2接觸件)、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以及GND用接觸件340(第2接觸件)。
Vbus用接觸件310,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為較TX+訊號用接觸件210等還小之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之導電端子。此Vbus用接觸件310,如第9圖、第10圖及第12圖所示,係具有:壓入部311、延續於此壓入部311的前端之彈性變形部312、延續於此彈性變形部312的前端之可動接點部313、延續於壓入部311的後端之導出部314、以及延續於此導出部314的後端之板狀的連接部315。
於壓入部311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設置有一對突起部。含有此突起部之壓入部311的寬度尺寸,係較外殼100的壓入孔112若干大。因此,壓入部311被插入於外殼100的壓入孔112而保持於外殼100。當此壓入部311被保持於外殼100時,如第2圖及第9圖所示,為了支援USB2.0規格,所以Vbus用接觸件310係在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下方位置,偏向TX+訊號用接觸件210側偏位配置。因此,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產生阻抗差。
可動接點部313,如第1圖、第9圖、第10圖及第12圖所示,為寬度較彈性變形部312還窄之剖面觀看大致呈V狀的板狀體。此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係以舌頭狀延伸。
彈性變形部312,如第1圖所示,為朝下傾斜之大致呈長方形的板狀體,能夠朝向上下方向彈性變形。
在壓入部311被保持於外殼100之狀態下,彈性變形部312被插入於外殼100的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內,可動接點部313被插入於外殼100的凹部121。在此狀態下,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凹部121的導引孔121a,並抵接於該導引孔121a的止動部121b。當前端部313a抵接於止動部121b時,彈性變形部312朝向上方若干地彈性變形。藉此,Vbus用接觸件310係在預載狀態下抵接於止動部121b,使可動接點部313的頂部從凹部121朝向下方突出。
前端部313a,隨著彈性變形部312的彈性變形被導引至導引孔121a,並從第5圖(a)所示之抵接位置往第5圖(b)所示之插入位置移位。前述抵接位置,為前端部313a抵接於止動部121b之位置。前述插入位置,為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之間之位置。插入位置之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係較第4圖(b)所示之彈性變形部312之後述的端部312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之間的距離還近,插入位置之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係較第4圖(b)所示之彈性變形部312之後述的端部312b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之間的距離還近。因此,當前端部313a從抵接位置往插入位置移位,並插入於前端部211a、221a之間時,前端部211a、221a的靜電電容分別增加,使該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分別降低。藉此,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並且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亦即,前端部313a具有申請專利範圍中之調整部的功能。
由於插入位置之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和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所以前端部211a、221a的靜電電容同樣地增加,該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同樣地降低。此外,由於前端部211a、221a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後端部211b、221b之間的間距間隔還寬,所以在插入位置上,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211a不會互相干涉。
在彈性變形部312被插入於外殼100的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內之狀態下,該彈性變形部312之寬度方向的端部312a、312b(此為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第1、第2重複部),如第4圖、第9圖及第10圖所示,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係以在俯視位置上重疊之方式所配置。
端部312a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後端部211b之重疊面積與端部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後端部221b之重疊面積,係因應該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阻抗差來調整。本實施形態中,端部312a、312b中之TX-訊號用接觸件220側的端部312b,係以使端部312a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後端部211b之重疊面積與端部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後端部221b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之方式,朝向寬度方向擴展。亦即,彈性變形部312的寬度形狀,係設定為使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阻抗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阻抗大致相同。關於壓入部311及導出部314的各寬度,亦配合彈性變形部312的寬度來設定。
因此,可將藉由Vbus用接觸件310偏向TX+訊號用接觸件210側偏位配置者所起因之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阻抗不匹配加以修正。
於彈性變形部312之端部312a、312b間的中間部,設置有長孔狀的開口312c(彈性力抑制手段)。藉由設置此開口312c,可抑制藉由擴展Vbus用接觸件310的端部312a所導致之該Vbus用接觸件310的彈性力上升。其結果可抑制伴隨Vbus用接觸件310的彈性力上升所導致之Vbus用接觸件310相對於USB2.0用插頭接觸件的接點壓上升,而能夠設定在可達成與USB2.0用插頭接觸件之適當的電性連接之特定值。
導出部314,如第1圖、第10圖及第12圖所示,為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的板狀體。此導出部314係從外殼100朝向後方突出。
連接部315,如第1圖、第10圖及第12圖所示,為直線狀的板狀體。此連接部315係通過間隔件500之基礎部520的貫通孔521,並藉由焊錫接合等電性連接於基板10的特定訊號線。
GND用接觸件340,如第9圖所示,其形狀與Vbus用接觸件310呈對稱,且寬度方向的端部342a、342b在俯視位置上重疊於RX-訊號用接觸件250、RX+訊號用接觸件240,除此之外其他為相同。因此省略GND用接觸件340的說明。
此外,Date-用接觸件320,如第9圖所示,為剖面觀看大致呈L狀之導電端子。Date-用接觸件320係具有:壓入部321、延續於此壓入部321的前端之彈性變形部322、延續於此彈性變形部322的前端之可動接點部323、延續於壓入部321的後端之導出部324、以及延續於此導出部324的後端之連接部325。
壓入部321除了其寬度尺寸較壓入部311還小之外,其他與壓入部311大致相同。藉由將壓入部321壓入至外殼100的壓入孔112,使Date-用接觸件320配置在接地GND用接觸件230之下方的圖示左側。
可動接點部323與可動接點部313大致相同,為剖面觀看大致呈V狀的板狀體。彈性變形部322除了寬度尺寸與可動接點部323相同且未設置開口312之外,其他與彈性變形部312相同。導出部324與連接部325,除了寬度尺寸與導出部314與連接部315不同之外,其他大致相同。
Date+用接觸件330為與Date-用接觸件320相同之接觸件。Date+用接觸件330,藉由將壓入部331壓入至外殼100的壓入孔112,而配置在接地GND用接觸件230之下方的圖示右側。除此之外的說明係與Date-用接觸件320者相同,所以在此省略。
以上構成之插座連接器,係以下列方式進行組裝。首先將外殼100安裝於外罩本體410。此時,蓋體420係與外罩本體410的頂板呈平行狀態。
然後,將Vbus用接觸件310的可動接點部313從外殼100的背面側插入於正面側凹部111。接著使可動接點部313朝向外殼100的前端側移動,將Vbus用接觸件310的壓入部311壓入至外殼100的壓入孔112。如此,使Vbus用接觸件310的彈性變形部312,被插入於外殼100的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內,可動接點部313被插入於外殼100的凹部121。此時,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凹部121的導引孔121a,並抵接於該導引孔121a的止動部121b,而在預載狀態下卡止。如此,可將Vbus用接觸件310安裝於外殼100。
接著以與Vbus用接觸件310同樣的方式,將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安裝於外殼100。藉此,Vbus用接觸件310係在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為不同高度之位置上,被配置在俯視位置上為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Date-用接觸件320及Date+用接觸件330配置在接地用接觸件230之垂直位置的兩側。GND用接觸件340係在與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為不同高度之位置上,被配置在俯視位置上為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
在此狀態下,將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連接部214、224、234、244、254,分別插入於間隔件500的貫通孔511,並且將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以及GND用接觸件340的連接部315、325、335、345,分別插入於間隔件500的貫通孔521。
然後,將間隔件500插入於外殼100的背面側凹部113。如此,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導出部213、223、233、243被插入於間隔件500的貫通孔511,連接部214、224、234、244、254從該貫通孔511朝向下方突出。並且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以及GND用接觸件340的連接部315、325、335、345的下端部從間隔件500的貫通孔521朝向下方突出。
接著將蓋體420折彎為大致直角。藉此以蓋體420覆蓋間隔件500的背面。
將如此組裝之插座連接器安裝於基板10上。亦即,將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連接部214、224、244、254,分別連接於基板10的訊號線,將接地用接觸件230的連接部234連接於基板10的接地線。並且將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及Date+用接觸件330的連接部315、325、335分別連接於基板10的訊號線,將GND用接觸件340的連接部345連接於基板10的接地線。再者,將外罩400的一對連接片411連接於基板10的接地線。
如此安裝於基板10之插座連接器,係以下列方式連接有USB3.0用插頭及USB2.0用插頭。
當將USB3.0用插頭插入於插頭插入空間α時,USB3.0用插頭的接觸件分別接觸於USB3.0用連接器群200的接點部212、222、232、242、252。並且藉由USB3.0用插頭來按壓USB2.0用連接器群300的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的頂部,使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及彈性變形部312、322、332、342,在外殼100的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內朝向上方彈性變形。
此時,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從第5圖(a)所示之抵接位置往第5圖(b)所示之插入位置移位。如此,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間,該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接近。在此狀態下,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較第4圖(b)所示之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a與後端部211b之間的距離還近,且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較第4圖(b)所示之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b與後端部221b之間的距離還近。因此,前端部211a、221a的靜電電容增加,使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降低。藉此,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並且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在前述插入位置上,由於前端部313a位在相對於前端部211a、221a為等距離之位置,所以前端部211a的靜電電容及前端部221a的靜電電容同樣地增加,前端部211a的阻抗及前端部221a的阻抗同樣地降低。
同樣的,可動接點部343的前端部34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從前述抵接位置往第前述插入位置移位。如此,前端部343a被插入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之間。在此狀態下,前端部343a與前端部24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42的端部342b與後端部241b之間的距離還近。同樣的,前端部343a與前端部25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42的端部342a與後端部251b之間的距離還近。因此,前端部241a、251a的靜電電容增加,使前端部241a、251a的阻抗降低。藉此,前端部241a與後端部24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並且前端部251a與後端部251b之間可達成阻抗匹配。在前述插入位置上,由於前端部343a位在相對於前端部241a、251a為等距離之位置,所以前端部241a的靜電電容及前端部251a的靜電電容同樣地增加,前端部241a的阻抗及前端部251a的阻抗同樣地降低。
並且,可動接點部323的前端部323a及可動接點部333的前端部33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朝向上方移位。藉此,可動接點部323、333及彈性變形部322、332大致平行於接地用接觸件230的本體部231。
當將USB2.0用插頭插入於插頭插入空間α時,USB2.0用連接器群300的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的頂部分別接觸於USB2.0用插頭接觸件而被按壓。藉此,使可動接點部313、323、333、343及彈性變形部312、322、332、342,在外殼100的正面側凹部111及凹部121內朝向上方彈性變形。
此時,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從第5圖(a)所示之抵接位置往第5圖(b)所示之插入位置移位。如此,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間。
同樣的,可動接點部343的前端部34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從前述抵接位置往第前述插入位置移位。如此,前端部343a被插入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之間。
並且,可動接點部323的前端部323a及可動接點部333的前端部333a被導引至外殼100的導引孔121a,並朝向上方移位。藉此,可動接點部323、333及彈性變形部322、332大致平行於接地用接觸件230的本體部231。
在使用上述插座連接器時,當將USB3.0用插頭插入於插頭插入空間α時,Vbus用接觸件310的彈性變形部312及GND用接觸件340的彈性變形部342係朝向上方彈性變形。藉此,Vbus用接觸件310之可動接點部313的前端部313a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可動接點部343的前端部343a,從上述抵接位置往插入位置移動。如此,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間,前端部343a被插入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之間。在前述插入位置上,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之間的距離還近,該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亦較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b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之間的距離還近。此外,前端部343a與前端部241a之間的距離,亦較彈性變形部342的端部342b與RX+訊號用接觸件240之本體部241的後端部241b之間的距離還近,該前端部343a與前端部25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42的端部342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後端部251b之間的距離還近。因此,前端部211a、221a、241a、251a的靜電電容分別增加,使該前端部211a、221a、241a、251a的阻抗分別降低。如此,運用USB2.0規格用的Vbus用接觸件310,來進行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以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之阻抗匹配,並且運用GND用接觸件340,來進行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後端部241b之間、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與後端部251b之間之阻抗匹配,其結果可進行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之阻抗匹配。
並且,Vbus用接觸件310的端部312a、312b中之一方的端部312b朝向寬度方向擴展,且端部312a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之重疊面積、與端部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同樣的,GND用接觸件340的端部342a、342b中之一方的端部342b朝向寬度方向擴展,且端部342a相對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之本體部241的後端部241b之重疊面積、與端部342b相對於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本體部251的後端部251b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因應USB2.0規格,將Vbus用接觸件310偏向TX+訊號用接觸件210側,且將GND用接觸件340偏向RX-訊號用接觸件250側偏位配置,亦可達成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阻抗匹配、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阻抗匹配。就此點而言,亦可使用USB2.0規格用的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阻抗匹配、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的阻抗匹配。
亦即,使用USB2.0規格用的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分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後端部241b之間、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與後端部251b之間進行阻抗匹配,並且達成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阻抗匹配、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的阻抗匹配。因此,不僅構成簡單並達成低成本化,並且可防止一對差動訊號用的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以及另一對差動訊號用的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傳輸特性的劣化。
再者,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由於在彈性變形部312之端部312a、312b間的中間部、以及彈性變形部342之端部342a、342b間的中間部設置有開口312c、342c,所以可降低藉由擴展端部312b、342b所提升之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的彈性力。其結果可將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相對於USB2.0用插頭接觸件的接點壓降低至特定的接點壓。
此外,可藉由將開口312c的形狀及/或大小構成為可變,來調整端部312a、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重疊面積,所以可簡單地進行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之阻抗調整。同樣的,藉由將開口342c的形狀及/或大小構成為可變,可簡單地進行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之阻抗調整。
此外,再者,藉由在前述中間部設置開口部312c、342c,可縮小端部312a、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重疊面積以及端部342a、342b相對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重疊面積。因此,可縮小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阻抗。
上述連接器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申請專利範圍內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以下詳細說明。第13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的設計變更例之模式圖,(a)為底視圖,(b)為剖面圖,第14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的其他設計變更例之模式圖,(a)為底視圖,(b)為剖面圖,第15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Vbus用接觸件的設計變更例之模式性底視圖,(a)為顯示未設開口之形狀的圖,(b)為顯示彈性變形部的中間部被折彎之形狀的圖,(c)為顯示在彈性變形部的兩端設置有半圓形的重複部之狀態的圖。
關於外殼100,只要可保持第1接觸件,以及在與此第1接觸件為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配設在俯視位置上為該第1接觸件之間之第2接觸件者,則可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
此外,關於USB3.0用連接器群200之各接觸件的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亦即,關於USB3.0用連接器群200,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支援USB3.0的規格,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任意地適用其他規格。
此外,關於USB3.0用連接器群200的各接觸件,係構成為埋設在外殼100內,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可設置與Vbus用接觸件310等為同樣的壓入孔,並將USB3.0用連接器群200的各接觸件壓入於該壓入孔內。
上述實施形態中,前端部313a被插入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間,前端部343a被插入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之間,但亦可只須使前端部313a接近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使前端部343a接近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即可。此時,亦可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後端部241b之間、以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與後端部251b之間分別進行阻抗匹配。以下係省略前端部343a和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之關係,而說明前端部313a和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關係。該理由係因後者的說明可直接使用於前者的說明之故。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後端部211b之間的距離還近,該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較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b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後端部221b之間的距離還近,但並不限定於此。可因應前端部211a、221a之間的間距間隔或形狀等,在前端部313a接近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之狀態下,使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成為和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後端部211b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或較遠,使該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成為和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b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後端部221b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或較遠。此時,亦可藉由使前端部313a接近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進行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的阻抗匹配。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在上述插入位置上,前端部313a係位在相對於前端部211a、221a為等距離之位置,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當前端部211a、221a的寬度尺寸等形狀為不同時,在上述插入位置上,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11a之間的距離與前端部313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距離,亦可非大致相同。此外,如上述般,即使前端部313a接近於前端部211a、221a,亦可說是相同。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本體部211、221的前端部211a、221a是與本體部211、221的後端部211b、221b產生阻抗差之不對齊部,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如第13圖(a)所示,當本體部211、221的中間部211c、221c的間距間隔為較寬時,中間部211c、221c成為不對齊部,本體部211、221之中間部211c、221c的以外部分成為其他部分。此時,如第13圖(b)所示,Vbus用接觸件310的彈性變形部312之中間部的折彎部312d,可因應該彈性變形部312的彈性變形而成為接近中間部211c、221c之構成。亦即,折彎部312d係具有調整部的功能。此外,申請專利範圍中之其他部分,並不限定於本體部之不對齊部以外的部分。亦即,前述其他部分,係以與不對齊部之關係來適當地設定。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起因於前端部211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後端部211b與後端部221b之間的間距間隔還寬者,而使前端部211a、221a成為不對齊部,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即使前端部211a、221a的寬度尺寸或厚度尺寸等形狀與後端部211b、221b不同等,前端部211a、221a亦可成為不對齊部。此點在如上述般之前端部211a、221a以外的部分為不對齊部時亦相同。
此外,即使起因於前端部211a與前端部221a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後端部211b與後端部221b之間的間距間隔還狹窄等,前端部211a、221a亦可成為不對齊部。亦即使前端部211a、221a的阻抗較後端部211b、221b的阻抗還低。此時,如第14圖所示,使TX+訊號用接觸件210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朝向遠離Vbus用接觸件310之方向彈性變形,而使該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朝向遠離Vbus用接觸件310的前端部313a之方向移位。由於此移位,可使前端部211a、221a的靜電電容降低,阻抗上升。此時,可運用USB2.0規格用的Vbus用接觸件310,來進行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後端部211b之間、以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與後端部221b之間之阻抗匹配。此外,亦可構成為並非使TX+訊號用接觸件210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而是Vbus用接觸件310朝向遠離TX+訊號用接觸件210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方向彈性變形,而使Vbus用接觸件310的前端部313a朝向遠離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前端部221a之方向移位。此點在如上述般之前端部211a、221a以外的部分為不對齊部時亦可同樣地適用。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是產生彈性變形的可動端子,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是埋設於外殼100之固定端子,但亦可將Vbus用接觸件310、Date-用接觸件320、Date+用接觸件330及GND用接觸件340構成為固定端子,將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接地用接觸件23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構成為可動端子。此時,使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藉由插頭的插入等而產生彈性變形,藉此使前端部313a相對地接近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前端部211a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前端部221a,使前端部343a相對地接近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的前端部241a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的前端部251a。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TX+訊號用接觸件210及TX-訊號用接觸件22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40及RX-訊號用接觸件250是一對差動訊號用的接觸件,但亦可為差動訊號用接觸件以外的接觸件。亦即,即使由於與相鄰的接觸件之關係或形狀等而在一個接觸件(第1接觸件)的一部分(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產生阻抗差時,亦可適用本發明。具體而言,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彈性變形,將配置在與前述第1接觸件為不同高度的位置之第2接觸件的一部分相對地接近於前述不對齊部,而能夠進行前述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與其他部分之間之阻抗匹配。
此外,關於USB2.0用連接器群300之各接觸件的形狀及配置,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例,可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亦即,關於USB2.0用連接器群300,係構成為支援USB2.0的規格,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任意地適用其他規格。
上述實施形態中,係記述著Vbus用接觸件310的端部312a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之重疊面積、與Vbus用接觸件310的端部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GND用接觸件340的端部342a相對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之本體部241的後端部241b之重疊面積、與GND用接觸件340的端部342b相對於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本體部251的後端部251b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者。然而,當Vbus用接觸件310未偏向TX+訊號用接觸件210側,且GND用接觸件340未偏向RX-訊號用接觸件250側偏位配置時(亦即,Vbus用接觸件310配置在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中間,GND用接觸件340配置在RX+訊號用接觸件240與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間的中間)時),在俯視位置上,Vbus用接觸件310的端部312a、312b亦可不重疊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TX-訊號用接觸件220,GND用接觸件340的端部342a、342b不重疊於RX+訊號用接觸件240、RX-訊號用接觸件250。
此外,如上述實施形態所述,當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偏位配置時,端部312a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10的後端部211b之重疊面積與端部312b相對於TX-訊號用接觸件220的後端部221b之重疊面積,只需因應該TX+訊號用接觸件210與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間的阻抗差來調整即可,不需如上述般使重疊面積彼此大致相同。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彈性變形部312的端部312a、312b在俯視位置上與TX+訊號用接觸件210之本體部211的後端部211b、TX-訊號用接觸件220之本體部221的後端部221b重疊,彈性變形部342的端部342a、342b在俯視位置上與RX+訊號用接觸件240之本體部241的後端部241b、RX-訊號用接觸件250之本體部251的後端部251b重疊,但亦可將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的其他部分構成為在俯視位置上為重疊。
例如,如第15圖(a)所示之Vbus用接觸件310’般,不擴展彈性變形部312’之兩端部的一方,並且將一端部(第1重複部)相對於第1差動訊號用接觸件之重疊面積與另一端部(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2差動訊號用接觸件之重疊面積,構成為大致相同的形狀。
此外,如第15圖(b)所示,可構成為設置有連結彈性變形部312’的前端部312a’(第1重複部)與彈性變形部312’(第2重複部)的基端部312b’之間之連結部312c’的形狀。連結部312c’係與前端部312a’、基端部312b’呈正交。此時,亦可將前端部312a’相對於第1差動訊號用接觸件之重疊面積與基端部312b’相對於第2差動訊號用接觸件之重疊面積構成為大致相同,來達成第1接觸件的阻抗匹配。連結部312c’亦可與前端部312a’、基端部312b’呈傾斜。
再者,如第15圖(c)所示,可構成為在彈性變形部312’的中間部設置半圓狀的重複部312a’、312b’。由於重複部312a’、312b’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亦設定為大致相同,所以可達成第1接觸件的阻抗匹配。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係構成為在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之彈性變形部312、342的中間部設置有開口312c、342c作為彈性力抑制手段,但前述彈性力抑制手段的設置與否,可任意選擇。此彈性力抑制手段並不限定於開口,只要是可將為了達成阻抗匹配進行擴展而被提升之Vbus用接觸件310及GND用接觸件340等之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予以抑制者,則能夠任意地進行設計變更。例如,彈性力抑制手段,可為設置於彈性變形部312、342的基端部兩端之缺口,或是設置於彈性變形部312、342之薄層部等。
以上係說明上述連接器為支援USB2.0及USB3.0的2種規格者,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任意地適用於其他規格。此外,以上係說明上述連接器為插座型,但亦可用作為在接觸件連接有纜線之插頭連接器。
100...外殼
210...T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11a...前端部(不對齊部)
211b...後端部(其他部分)
220...T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21a...前端部(不對齊部)
221b...後端部(其他部分)
240...R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41a...前端部(不對齊部)
241b...後端部(其他部分)
250...R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51a...前端部(不對齊部)
251b...後端部(其他部分)
310...Vbus用接觸件(第2接觸件)
312...彈性變形部
312a...端部(第2重複部)
312b...端部(第1重複部)
312c...開口(彈性力抑制手段)
313...可動接點部
313a...前端部(調整部)
340...GND用接觸件(第2接觸件)
342...彈性變形部
342a...端部(第2重複部)
342b...端部(第1重複部)
342c...開口(彈性力抑制手段)
343...可動接點部
343a...前端部(調整部)
400...外罩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的連接器之概略性剖面圖。
第2圖係顯示卸除同一連接器的外罩之狀態,透視其內部之概略性俯視圖。
第3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A-A剖面圖。
第4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B-B部分剖面圖,(a)為彈性變形前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後端部之圖,(b)為彈性變形後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後端部之圖。
第5圖係顯示第2圖之模式性C-C部分剖面圖,(a)為彈性變形前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前端部之圖,(b)為彈性變形後之Vbus用接觸件的本體部的前端部之圖。
第6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外殼之概略性立體圖。
第7圖係顯示透視同一連接器的外殼內部之概略性底視圖。
第8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間隔件之概略性立體圖。
第9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接觸件的配置關係之概略性底視圖。
第10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
第11圖(a)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TX+訊號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b)為TX-訊號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
第12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的Vbus用接觸件之概略性立體圖。
第13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的設計變更例之模式圖,(a)為底視圖,(b)為剖面圖。
第14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TX+訊號用接觸件、TX-訊號用接觸件及Vbus用接觸件的其他設計變更例之模式圖,(a)為底視圖,(b)為剖面圖。
第15圖係顯示同一連接器之Vbus用接觸件的設計變更例之模式性底視圖,(a)為顯示未設開口之形狀的圖,(b)為顯示彈性變形部的中間部被折彎之形狀的圖,(c)為顯示在彈性變形部的兩端設置有半圓形的重複部之狀態的圖。
100...外殼
110...外殼本體
111...正面側凹部
112...壓入孔
113...背面側凹部
120...凸部
121...凹部
121a...導引孔
210...T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20...T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30...接地用接觸件
240...R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250...RX-訊號用接觸件(第1接觸件)
310...Vbus用接觸件(第2接觸件)
320...Date-用接觸件
330...Date+用接觸件
340...GND用接觸件(第2接觸件)

Claims (13)

  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具有絕緣性之外殼,以及配設於外殼內不同高度的位置,且當中任一方能夠彈性變形之第1、第2接觸件;第1接觸件,係具有:藉由形狀或位置配置的變更而讓阻抗較該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還高之不對齊部;第2接觸件,係具有阻抗調整部,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而讓阻抗調整部靠近不對齊部,使該不對齊部的阻抗降低。
  2.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在具備差動訊號用的一對第1接觸件時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連接器中,第2接觸件係配置在俯視位置上為前述第1接觸件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在第1或第2接觸件呈彈性變形之狀態下,不對齊部與調整部之間的距離較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與第2接觸件的其他部分之間的距離還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一對第1接觸件之不對齊部之間的間距間隔較其他部分的間距間隔還大;在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接近的方向彈性變形之 狀態下,調整部被插入於一對第1接觸件的不對齊部之間,且與該不對齊部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於外殼中,設置有: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在預載狀態下抵接,來防止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遠離的方向彈性變形之止動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於外殼中,設置有:使第1或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朝向該第1或第2接觸件的彈性變形方向移動自如地插入之導引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3或4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調整部為第2接觸件的前端部。
  7.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在第2接觸件偏向一對第1接觸件的任一方偏位配置時之申請專利範圍第2、3或4項所述之連接器中,第2接觸件,係具有:在俯視位置上重疊於一方的前述第1接觸件之第1重複部,以及在俯視位置上重疊於另一方的前述第1接觸件之第2重複部;此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前述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係因應該第1接觸件的阻抗差來調整。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第1、第2重複部相對於第1接觸件之重疊面積大致相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第1、第2重複部為第2接觸件之寬度方向的兩端部,該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第2接觸件更具有連結前端側的前述第1重複部與基端側的前述第2重複部之連結部,連結部係與第1、第2重複部呈正交或傾斜。
  11.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在第2接觸件為能夠彈性變形的端子時之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連接器中,第2接觸件,係設置有:用以抑制藉由第1、第2重複部中之至少一方朝向寬度方向擴展所導致之該第2接觸件的彈性力提高之彈性力抑制手段。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連接器,其中前述彈性力抑制手段為設置於第2接觸件之第1、第2重複部之間的中間部之開口。
  13. 一種連接器,其特徵為具備:具有絕緣性之外殼,以及配設於外殼內不同高度的位置,且當中任一方能夠彈性變形之第1、第2接觸件;第1接觸件,係具有:藉由形狀或位置配置的變更而讓阻抗較該第1接觸件的其他部分還低之不對齊部;第2接觸件,係具有阻抗調整部,藉由使第1或第2接觸件朝向互相遠離的方向彈性變形而讓阻抗調整部從不對齊部遠離,使該不對齊部的阻抗上升。
TW098136157A 2009-02-09 2009-10-26 Connector TWI398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27320A JP4795444B2 (ja) 2009-02-09 2009-02-0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4313A TW201034313A (en) 2010-09-16
TWI398999B true TWI398999B (zh) 2013-06-11

Family

ID=4213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6157A TWI398999B (zh) 2009-02-09 2009-10-26 Connecto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33619B2 (zh)
EP (1) EP2216857B1 (zh)
JP (1) JP4795444B2 (zh)
KR (1) KR101095114B1 (zh)
CN (1) CN101800388B (zh)
TW (1) TWI3989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720A (zh) * 2007-12-20 2018-04-06 Trw汽车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外壳
US9011177B2 (en) 2009-01-30 2015-04-21 Molex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assembly
US8638011B2 (en) 2009-07-10 2014-01-28 Protonex Technology Corporation Portable power manager operating methods
TWI382606B (zh) * 2009-09-16 2013-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JP5397338B2 (ja) * 2010-07-21 2014-01-2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WO2012106554A2 (en) * 2011-02-02 2012-08-09 Amphenol Corporation Mezzanine connector
CN102684009B (zh) * 2011-02-18 2017-08-22 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具有公共接地屏蔽的电连接器
US8951050B2 (en) 2011-02-23 2015-02-1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Differential signal connector capable of reducing skew between a differential signal pair
JP5930272B2 (ja) * 2011-10-11 2016-06-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5492844B2 (ja) * 2011-08-31 2014-05-14 レノボ・シンガポール・プライベート・リミテッド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
CN102891403B (zh) * 2011-09-16 2015-07-0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JP5172035B1 (ja) * 2011-09-16 2013-03-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802561B2 (ja) * 2012-01-06 2015-10-2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45095B2 (ja) * 2012-01-16 2016-01-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用補助部材
JP5830394B2 (ja) * 2012-01-26 2015-12-0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のインピーダンス調整方法、コンタク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2013242983A (ja) * 2012-05-18 2013-12-05 Hosiden Corp コネクタ
CN104704682B (zh) 2012-08-22 2017-03-22 安费诺有限公司 高频电连接器
TWI506883B (zh) * 2012-12-27 2015-11-01 Contek Electronics Co Ltd 通用序列匯流排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US9142921B2 (en) 2013-02-27 2015-09-22 Molex Incorporated High speed bypass cable for use with backplanes
JP2014165084A (ja) * 2013-02-27 2014-09-08 D D K Ltd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US9118134B2 (en) * 2013-03-01 2015-08-25 Panduit Corp. RJ-45-compatible communication connector with contacts having wider distal ends
CN105210238B (zh) 2013-03-13 2018-03-30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高速电连接器的引线框
SG11201508091PA (en) 2013-04-01 2015-10-29 Protonex Technology Corp Power manager
CN104124549B (zh) * 2013-04-23 2016-11-0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US10451618B2 (en) 2013-05-23 2019-10-22 Qorvo Us, Inc. Resonator sensor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US11476605B2 (en) 2013-05-23 2022-10-18 Qorvo Biotechnologies, Llc Interconnect device and module using same
EP3042420A4 (en) 2013-09-04 2017-04-05 Molex, LLC Connector system with cable by-pass
US9293865B2 (en) * 2013-10-08 2016-03-22 Blackberry Limited High digital bandwidth connection apparatus
WO2015172084A1 (en) * 2014-05-08 2015-11-12 Apple Inc. Connector system impedance matching
US10103494B2 (en) 2014-05-08 2018-10-16 Apple Inc. Connector system impedance matching
AU2015346641A1 (en) 2014-11-11 2017-05-18 Revision Military Soldier Power, Llc Control module for DC power network
CN111641083A (zh) 2014-11-12 2020-09-08 安费诺有限公司 在配合区域中具有阻抗控制的非常高速、高密度电互连系统
CN104538759A (zh) * 2014-12-19 2015-04-22 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KR20170102011A (ko) * 2015-01-11 2017-09-06 몰렉스 엘엘씨 바이패스 루트설정 조립체에 사용하기 적합한 와이어-대-기판 커넥터
KR102299742B1 (ko) 2015-01-11 2021-09-09 몰렉스 엘엘씨 회로 기판 바이패스 조립체 및 그를 위한 구성요소
WO2016179263A1 (en) * 2015-05-04 2016-11-10 Molex, Llc Computing device using bypass assembly
US11258366B2 (en) 2015-11-20 2022-02-22 Galvion Soldier Power, Llc Power manager with reconfigurable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s
AU2016355125A1 (en) 2015-11-20 2018-07-05 David Long Power manager with reconfigurable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s
US10848067B2 (en) 2015-11-20 2020-11-24 Galvion Soldier Power, Llc Power manager with reconfigurable power converting circuits
US10424878B2 (en) 2016-01-11 2019-09-24 Molex, Llc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KR102092627B1 (ko) 2016-01-11 2020-03-24 몰렉스 엘엘씨 루트설정 조립체 및 이를 사용한 시스템
US11151300B2 (en) 2016-01-19 2021-10-19 Molex, Llc Integrated routing assembly and system using same
US10312638B2 (en) 2016-05-31 2019-06-04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CN206225604U (zh) * 2016-09-22 2017-06-0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复合式连接器
CN115189162A (zh) 2016-10-19 2022-10-14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安装接口的组件、电连接器、电子系统和印刷电路板
CN111164836B (zh) 2017-08-03 2023-05-12 安费诺有限公司 用于低损耗互连系统的连接器
JP6423060B2 (ja) 2017-09-21 2018-11-1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0665973B2 (en) 2018-03-22 2020-05-26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 density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12514175B (zh) 2018-04-02 2022-09-09 安达概念股份有限公司 受控阻抗顺应性线缆终端头
US10931062B2 (en) 2018-11-21 2021-02-23 Amphenol Corporation High-frequency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257512B2 (ja) * 2018-12-03 2023-04-13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シールド端子付きコネクタ
CN116247455A (zh) 2019-01-25 2023-06-09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电连接器
CN117175250A (zh) 2019-01-25 2023-12-05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被配置用于线缆连接到中板的i/o连接器
CN113728521A (zh) 2019-02-22 2021-11-30 安费诺有限公司 高性能线缆连接器组件
TW202114301A (zh) 2019-09-19 2021-04-01 美商安芬諾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中間板纜線連接器的高速電子系統
WO2021154702A1 (en) 2020-01-27 2021-08-05 Fci Usa Llc High speed connector
US11469554B2 (en) 2020-01-27 2022-10-11 Fci Usa Llc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direct mate orthogonal connector
CN113258325A (zh) 2020-01-28 2021-08-13 富加宜(美国)有限责任公司 高频中板连接器
USD1002553S1 (en) 2021-11-03 2023-10-24 Amphenol Corporation Gasket for conne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4995A (en) * 1999-03-09 2000-12-26 Molex Incorporated Impedance tuning in electrical switching connector
US6575789B2 (en) * 1999-07-16 2003-06-10 Maxwill P. Bassler Impedance-tuned termination assembly and connectors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46764B2 (ja) * 1989-10-31 1997-08-2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四輪駆動車の駆動力配分制御装置
DK28193D0 (da) * 1993-03-12 1993-03-12 Poul Kjeldahl Forbindelsesstik til kommunikationsnet
US5599209A (en) * 1994-11-30 1997-02-04 Berg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reducing electrical crosstalk and common mode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modular jack for use therein
US5647770A (en) * 1995-12-29 1997-07-15 Berg Technology, Inc. Insert for a modular jack useful for reducing electrical crosstalk
ATE278257T1 (de) * 1999-07-16 2004-10-15 Molex Inc Impedanz-abgestimmter verbinder
US6368155B1 (en) * 1999-07-16 2002-04-09 Molex Incorporated Intelligent sensing connectors
US6454605B1 (en) 1999-07-16 2002-09-24 Molex Incorporated Impedance-tuned termination assembly and connectors incorporating same
JP3507434B2 (ja) * 2000-07-21 2004-03-15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および弾性コンタクト片
US6896557B2 (en) * 2001-03-28 2005-05-24 Ortronics, Inc. Dual reactance low noise modular connector insert
US6540559B1 (en) * 2001-09-28 2003-04-01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nnector with staggered contact pattern
US6817897B2 (en) * 2002-10-22 2004-11-16 Alexander B. Chee End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US6830479B2 (en) * 2002-11-20 2004-12-14 Randall A. Holliday Universal crimping connector
JP2004363017A (ja) * 2003-06-06 2004-12-24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2005149770A (ja) 2003-11-11 2005-06-09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US7485010B2 (en) * 2007-06-14 2009-02-03 Ortronics, Inc. Modular connector exhibiting quad reactance balance functionality
JP5001734B2 (ja) * 2007-07-13 2012-08-15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932626B2 (ja) 2007-07-13 2012-05-16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931072B2 (ja) 2007-07-18 2012-05-16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音響信号発生装置
US7575454B1 (en) * 2008-06-05 2009-08-18 Taiko Denki Co., Ltd. Receptacle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of
JP4647675B2 (ja) 2008-07-22 2011-03-09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64995A (en) * 1999-03-09 2000-12-26 Molex Incorporated Impedance tuning in electrical switching connector
US6575789B2 (en) * 1999-07-16 2003-06-10 Maxwill P. Bassler Impedance-tuned termination assembly and connectors incorporating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16857A2 (en) 2010-08-11
US8333619B2 (en) 2012-12-18
CN101800388B (zh) 2014-08-13
KR20100091103A (ko) 2010-08-18
TW201034313A (en) 2010-09-16
US20100203768A1 (en) 2010-08-12
CN101800388A (zh) 2010-08-11
JP2010182623A (ja) 2010-08-19
EP2216857A3 (en) 2011-07-20
JP4795444B2 (ja) 2011-10-19
KR101095114B1 (ko) 2011-12-16
EP2216857B1 (en)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8999B (zh) Connector
JP4647675B2 (ja) コネクタ
US7909648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contacts formed from a grounding shield
JP4382834B2 (ja) 回路基板用同軸電気コネクタ
JP4898860B2 (ja) コネクタ
JP5896959B2 (ja)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実装体
JP6418324B2 (ja) 多極コネクタ
JP500174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1711658B1 (ko) 커넥터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JP6133107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JP2004178837A (ja) 誤嵌合防止可能な電気コネクタ
TW201813221A (zh) 電連接器
CN214176261U (zh) 插头连接器
CN213660668U (zh) 插头连接器
CN210489982U (zh) 一种改进的板连接器
CN102959810A (zh) 被屏蔽的插塞连接器
CN113193393A (zh) 板对板连接器
JP2020102424A (ja)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載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7543248A (zh) 一种基板用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