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91403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91403B
CN102891403B CN201210337993.2A CN201210337993A CN102891403B CN 102891403 B CN102891403 B CN 102891403B CN 201210337993 A CN201210337993 A CN 201210337993A CN 102891403 B CN102891403 B CN 1028914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ifferential signal
opening
signal terminals
tr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33799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91403A (zh
Inventor
川端隆志
菅原达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615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72035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914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14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914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914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以不影响弹簧性的方式以简单的装置结构来适当地调整端子的阻抗的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1)具备:外壳,能够安装卡(81、91);以及多个触点端子(5a、5b),以悬臂式支承于外壳,能够与卡(81、91)的焊盘(85、93a、93b)连接;多个触点端子中的至少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中,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54),从差动信号端子的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的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变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尤其涉及与数据传输的高速化对应的卡用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存储卡的存储容量的增加,为了与数据传输的高速化对应,提出了采用差动传输方式的连接器装置。在采用差动传输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中,为了提高传输效率,需要进行各差动端子的阻抗匹配。以往,作为与数据传输的高速化对应的连接器装置,提出了如下的连接器装置:在外壳上配设接地板,通过调整各差动端子与接地板的距离来进行阻抗匹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沿着卡插入方向延伸的多个端子配设于外壳的底壁部的上表面,接地板以与各端子对置的方式设置于底壁部的下表面。接地板具有端子的臂部的全长以上的纵向宽度和将位于两端的端子包含在内的横向宽度。这样,通过使接地板位于多个端子的下方,而在各端子形成微带状线构造。此外,作为连接器装置,还提出了通过调整差动端子的端子宽度来进行阻抗匹配的连接器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9168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由于在外壳设有接地板,所以存在部件数量增加并且产品尺寸大型化的问题。此外,对差动端子的端子宽度进行调整时,对端子的弹簧特性影响较大。而且,为了减少噪音的影响,有时将连接器装置设置在表面形成有接地图案的基板上,但是由于差动端子与接地图案接近而电容耦合变强,阻抗可能会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能够以不影响弹簧性的方式通过简单的装置结构适当调整端子的阻抗。
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壳,能够安装表面具有电极的被安装部件;以及多个端子,以悬臂式支承于所述外壳,在能够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电极连接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越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越变宽,从所述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减去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后的剩余宽度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变小。
根据该结构,在端子的前端侧剩余宽度较小地形成,在端子的基端侧剩余宽度较大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前端侧较大地挠曲,而抑制基端侧的挠曲,能够减小对端子的弹簧性的影响。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图案的基板上设置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与接地图案对置的端子的面积朝向前端侧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端子与基板表面的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降低电容耦合对阻抗的影响。此外,与在外壳上设置接地基板的结构相比,不增加部件个数,产品尺寸也不会大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至少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从基端到前端为止相同,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变宽。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改变端子的端子宽度地对阻抗进行调整。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二个端子是与差动传输对应的相邻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根据该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差动信号端子的阻抗匹配,能够提高传输效率。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一对差动信号端子以下述的虚拟截面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沿着所述差动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该一对差动信号端子间的中点。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调整一对差动信号端子间的阻抗。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对称地形成的差动信号端子中,设置于该差动信号端子的开口的形状也以所述虚拟截面为基准对称地形成。根据该结构,差动信号端子以虚拟截面为基准对称地位移,容易进行一对差动信号端子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此外,在本发明的上述连接器装置中,所述被安装部件为存储卡。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存储卡和电子设备之间的传输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装置具备:外壳,能够安装表面具有电极的被安装部件;以及多个端子,以悬臂式支承于所述外壳,在能够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电极连接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中,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所述一个端子包含有规定区域,该规定区域形成为,从所述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减去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后的剩余宽度在所述一个端子的前端相比基端侧变小。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装置,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起到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相同,从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朝向所述开口的另一端越变宽。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越朝向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变宽,从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起到所述开口的另一端相同。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装置中,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越朝向规定位置越变宽,从所述规定位置起到所述开口的另一端形成为使所述开口宽度朝向所述一个端子的前端变窄。
此外,在本发明的其他连接器装置,所述一个端子从延伸方向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排列形成有开口宽度不同的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开口按照随着从所述一个端子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而开口宽度变宽的顺序排列。
根据这些结构,在端子的前端侧剩余宽度较小地形成,在端子的基端侧剩余宽度较大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前端侧较大地挠曲,从而抑制基端侧的挠曲,能够减小对端子的弹簧性产生的影响。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图案的基板上设置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与接地图案对置的端子的面积朝向前端侧变小。因此,能够抑制端子与基板表面的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降低电容耦合对阻抗的影响。此外,与在外壳上设置接地基板的结构相比,不增加部件个数,产品尺寸也不会大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不影响弹簧性的方式适当地调整端子的阻抗。与在外壳上设置接地基板的结构相比,不增加部件个数,产品尺寸也不会大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不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罩部卸下后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周边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比较例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的说明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的说明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卡的安装动作的说明图。
图10是第一~第五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周边的示意图。
符号的说明
1连接器装置;2外壳主体(外壳);3罩部(外壳);4插入口;5a、5b触点端子(端子);6滑动部件;51、101、106、111、116、121差动信号端子;52、103、108、113、118、123弹簧部;53锡焊部;54、104、109、114、119、124开口;55接触部;56抵接部;59接地图案;81、91卡(被安装部件);83分隔壁;84槽部;85、93a、93b焊盘(电极);La端子宽度;Lb开口宽度;Lc剩余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将例示说明能够插入2种卡的卡用的连接器装置。但是,连接器装置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基板连结用的连接器装置或缆线用的连接器装置。
首先,在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之前,说明作为被安装部件的2种卡。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不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的俯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的俯视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卡81是所谓的SD卡,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状。在卡81的一个角部进行切缺而形成有约45度倾斜的倾斜面82。倾斜面82用于识别卡81的插入方向,形成有该倾斜面82的一侧为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相反侧为插入方向的后端侧。
此外,在卡81的形成有倾斜面82的前端侧,通过沿着插入方向延伸的多个分隔壁83而形成有多个槽部84。在该槽部84中设有与连接器装置1的多个触点端子5接触的多个焊盘85。此外,在卡81的一个侧面,设有与后述的滑动部件6的卡止部64卡止的切口86。此外,在卡81的另一侧面,设有用来禁止对卡内的存储器进行写入的操作部87。
如图2A及图2B所示,卡91是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形成为与SD卡大致相同形状,与SD卡相比增加了焊盘数。卡91与卡81同样,具有将俯视时矩形状的一个角部以约45度进行切缺而得到的用于识别插入方向的倾斜面92。在卡91的背面,多个焊盘93a、93b配置为前后2列。后列的一部分焊盘93a中包含有差动信号用的焊盘。此外,卡91在一个侧面设有与滑动部件6的卡止部64卡止的切口94,在另一侧面设有用来禁止对卡内的存储器进行写入的操作部95。
接着,参照图3及图4说明连接器装置的整体结构。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罩部卸下后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通过将罩部3从上方安装到上表面及前表面开口的外壳主体2上,而构成具有插入口4的箱状体(外壳)。插入口4在正视时具有与2种卡81、91互补的形状。该连接器装置1安装于在表面形成有接地图案的未图示的基板上。
在外壳主体2的底壁部21上,例如由磷青铜等形成的多个触点端子5a、5b沿宽度方向前后配置为两列。前列侧的触点端子5a由沿宽度方向横穿外壳主体2的第一端子保持部25隔开规定间隔地横向排列保持。触点端子5a的一端在底壁部21的窗部27a朝向里侧延伸,能够与卡91的跟前的焊盘93a连接。触点端子5a的另一端向前方突出,并焊接在安装基板上。此外,触点端子5a的相邻的一部分端子成为差动传输用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
后列侧的触点端子5b在第一端子保持部25的里侧,由沿宽度方向横穿外壳主体2的第二端子保持部26隔开规定间隔地横向排列保持。触点端子5b的一端在底壁部21的窗部27b朝向里侧延伸,能够与卡81、91的焊盘85、93b连接。触点端子5b的另一端经由底壁部21上的导电线而从里壁部22向外壳外突出,并焊接在基板上。触点端子5a、5b通过嵌入成形而被安装于由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等合成树脂形成的外壳主体2。
在外壳主体2的一个侧壁部23,设有能够沿着侧面滑动的滑动部件6和伴随着滑动部件6的滑动进行伸缩的线圈状的排出弹簧(未图示)。排出弹簧的一端与里壁部22抵接,另一端与滑动部件6抵接,沿排出方向对滑动部件6施力。滑动部件6构成为,能够在受到排出弹簧施力的状态下向插入及排出方向滑动。
外壳主体2的另一侧壁部24形成为一部分被切缺,在该切口部分设有对卡81、91的写入禁止状态进行检测的开关端子7。开关端子7是沿插入方向延伸的悬臂式的金属弹簧,形成为在卡81、91的操作部87、95被设定在写入禁止位置时被按下。通过开关端子7的按下,检测到卡81、91的写入禁止状态。
在滑动部件6的前端侧的上表面形成有心形凸轮槽61,通过该心形凸轮槽61和设于侧壁部23前端侧的闩销(latch pin)62来限定滑动部件6的位置。闩销62沿侧壁部23延伸,两端朝向下方弯曲为大致直角。闩销62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承在壁部23的前端侧,另一端在滑动部件6的心形凸轮槽61上滑动。
心形凸轮槽61具有多个阶梯和倾斜,形成为俯视时呈心形的环状,与滑动部件6的滑动相应地使闩销62的另一端沿一个方向滑动。若将滑动部件6按入到里壁部22附近的安装位置,则闩销62的另一端与心形凸轮槽61的卡止部分卡止,基于排出弹簧的施力进行的滑动部件6的复位被限制。若从该状态进一步按入滑动部件6,则闩销62与心形凸轮槽6的卡止状态被解除,通过排出弹簧的施力使滑动部件6复位。这样,闩销62和心形凸轮槽61具有滑动部件6的安装位置的保持功能。
滑动部件6设有金属性的板簧63,该板簧63以后端侧为基端而向前方延伸。在板簧63的前端侧形成有卡止部64,该卡止部64是将板面的一部分朝向外壳的内侧弯折为山形而形成的。通过将插入至外壳的卡81、91的切口86、94与卡止部64卡止,使得滑动部件6与卡81、91一体地滑动。
在滑动部件6的后端侧形成有朝向外壳的中央突出的突出部65。突出部65的前端侧以沿着卡81、91的倾斜面82、92的倾斜的方式以大约45度倾斜。此外,板簧63的基端侧与突出部65的倾斜一起以沿着卡81、91的倾斜面82、92的方式倾斜。通过该突出部65的倾斜部分和板簧63的基端侧的倾斜部分,使得卡81、91仅在正插入时被引导至安装位置,所以防止了卡的误安装。
罩部3是将金属板材弯折而形成的,在与侧壁部23对应的上板部分形成有对闩销62进行按压的销按压部31。销按压部31是向底壁部21侧翘起的悬臂式弹簧,对闩销62的中间部分进行按压而将闩销62的另一端按压到心形凸轮槽61上。此外,在销按压部31的后方形成有锁止部32,该锁止部32在安装位置将板簧63向外侧的打开锁止。锁止部32在卡81、91被定位于安装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抑制板簧63向外侧的打开,来防止卡81、91的强行拔出。
参照图5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周边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周边的立体图。另外,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连接器装置的图。
如图5所示,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与利用在相邻的端子间传输的信号的电位差来传输信号(数据)的差动传输对应,是卡91的焊盘93a用的触点端子。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以虚拟截面A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A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各差动信号端子51具有:悬臂式的弹簧部52,从第一端子保持部25向外壳里侧延伸;以及锡焊部53,从第一端子保持部25向外壳前方引出。
弹簧部52形成为,从被保持在第一端子保持部25的基端朝向前端具有大致一定的端子宽度La。弹簧部52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宽度Lb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54。因此,弹簧部52中,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朝向前端变小。此外,为了使弹簧部52具有弹簧性,形成为在延伸方向上在将开口54大致两等分的位置进行弯折。该弹簧部52的弯折位置成为差动信号端子51向下方挠曲状态下的最下点。
此外,弹簧部52的前端部分被分为两股,一片部形成为细长,另一片部形成为宽幅且较短。弹簧部52的一片部为了不划伤卡81、91而向上弯曲,成为与卡91的焊盘93a接触的接触部55。弹簧部52的另一片部为了不划伤卡81、91而向上弯曲,成为在安装不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81时与卡背面的分隔壁83抵接的抵接部56。
如图6所示,该抵接部56通过与配置在卡81的焊盘85之间的分隔壁83抵接,而将差动信号端子51按下。结果,接触部55从卡81的背面向离开方向移动,接触部55与卡81的焊盘85的接触被抑制。此外,接触部55的侧面与分隔壁83的内侧面不接触。因此,在安装不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81时,接触部55与焊盘85不会滑动,有效防止了接触部55的摩耗。此外,由于接触部55的侧面与分隔壁83的内侧面不接触,所以防止了接触部55的变形,并且防止了分隔壁83的内侧面被划伤。
此外,在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中进行差动传输,但是当在端子的输入端至输出端之间阻抗大幅变化的情况下,回损或插入损失等会导致传输效率恶化。在信号损失较大的情况下,差动信号波形严重变形,难以判别数据。本发明的申请人调查之后发现,在形成有接地图案的基板上设置连接器装置1的情况下,除了端子形状之外,差动信号端子51与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也会引起阻抗变化。
为了对阻抗进行调整,通常采用改变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的端子宽度或厚度的方法,但是对差动信号端子51的弹簧性的影响较大。特别是,若将差动信号端子51整体形成得较窄,则存在差动信号端子51的基端侧的弹簧压力降低而位移量增加的可能。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中,通过从差动信号端子5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开口54,能够抑制基端侧的弹簧压力的降低,并且抑制在前端侧与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
以下,参照图7及图8说明抑制差动信号端子的阻抗的变化的结构。图7是比较例的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的说明图。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的说明图。另外,图7A、B示出了未形成有开口的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状态,图7C、D示出了形成有俯视时呈长方形状的直型的开口的差动信号端子的位移状态。
差动信号端子51的阻抗如下式(1)所示那样通过电感和电容求出。在此,在式(1)中,Z表示阻抗、L表示电感、C表示电容。
【数学式1】
( 1 ) L C
电感L通过改变差动信号端子51的端子长度而变化,例如通过加长端子长度而变大。电容C如下式(2)所示那样通过平行导体的对置的面积和对置间隔求出。在此,在式(2)中,A表示面积、ε表示介电常数、W表示对置间隔。电容C不仅在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之间产生,还在差动信号端子51与接地图案之间等产生。
C=A·ε/W…(2)
如图7A、B所示,比较例1的差动信号端子71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的不同点在于,未形成有开口。差动信号端子71的板宽是均一的,所以像通常的板簧那样挠曲而在弯折位置P2与基板的接地图案59最接近。
由于弹簧压力较高地形成,所以差动信号端子71与卡91的焊盘93a的接触稳定性变高。另一方面,由于在弯折位置P2难以挠曲,所以作为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的位移量变大。在差动信号端子71中,由于最下点的位移量较大,所以无法实现连接器装置的薄型化。此外,差动信号端子71的前端侧的面积增大与未形成有开口相应的量,所以与接地图案59较强地电容耦合。因此,阻抗Z不仅受到一对差动信号端子51间的电容C的影响,还较强地受到该电容耦合的影响,从而传输损失变大。
如图7C、D所示,比较例2的差动信号端子75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的不同点在于,形成有长方形状的开口76。差动信号端子75设计为以基端位置P1和弯折位置P2为支点挠曲,在延伸方向上在将开口76在大致两等分的位置设置有弯折位置P2。在弯折位置P2处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较窄地形成,所以差动信号端子75的前端侧容易挠曲。
在差动信号端子75的前端侧形成为易挠曲,所以作为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的位移量与比较例1的差动信号端子71相比被抑制。在差动信号端子75中,通过抑制最下点的位移量,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薄型化。此外,与比较例1的差动信号端子71的情况相比,能够较大地取得作为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与接地图案59的距离,所以能够减弱它们之间的电容耦合。另外,开口76形成在比基端位置P1靠前端侧,所以对基端位置P1处的弹簧性没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差动信号端子75的前端侧的面积减小了与形成有开口76相应的量。这样,差动信号端子75与比较例1的差动信号端子71相比,能够减小与接地图案59对置的前端侧的面积。但是,无法充分减弱差动信号端子75与接地图案59的电容耦合,无法充分减小阻抗所受到的影响。
相对于这些比较例1、2,如图8A、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54。差动信号端子51形成为以基端位置P1和弯折位置P2为支点挠曲,在延伸方向上在将开口54大致两等分的位置设有弯折位置P2。在弯折位置P2,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较窄地形成,所以使差动信号端子51的前端侧易挠曲。
差动信号端子51形成为,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开口宽度Lb变大而剩余宽度Lc变小。差动信号端子51中由于剩余宽度Lc从弯折位置P2朝向前端渐渐变窄,所以弯折位置P2的前端侧变得更易挠曲。因此,差动信号端子51与比较例1、2的差动信号端子71、75相比,基端位置P1的位移量变小,作为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的位移量被进一步抑制。在差动信号端子51中,通过抑制最下点的位移量,与比较例1、2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连接器装置的薄型化。此外,与比较例2的差动信号端子75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大地取得作为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与接地图案59的距离,所以能够有效地减弱它们之间的电容耦合。另外,由于在基端位置P1的前端侧形成有开口54,所以对基端位置P1处的弹簧性的影响较小。
此外,差动信号端子51的前端侧通过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54,使得面积从基端朝向前端渐渐变小。这样,差动信号端子51与比较例1、2的差动信号端子71、75相比,与接地图案59对置的前端侧的面积进一步变小。因此,如上述那样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到达更加远离接地图案59的位置,与此相应地,差动信号端子51与接地图案59的电容耦合被充分抑制,能够更加减小阻抗所受到的影响。
以下,参照图9说明各卡的安装动作。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卡的安装动作的说明图。另外,在图9中为了便于说明,除了锁止部附近之外省略了罩部。此外,在图9中,例示说明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但是不与差动传输对应的卡的安装动作也同样。
如图9A所示,在滑动部件6处于排出位置的情况下,板簧63的基端侧被定位于锁止部32,板簧63向外侧的揺动被允许。若在该状态下将卡91插入连接器装置1,则卡止部64被卡侧面按入,从而板簧63向外侧打开。当卡91与滑动部件6的突出部65抵接时,卡止部64进入切口94,板簧63复位到原来的状态。在该排出位置,板簧63不被锁止部32限制而能够揺动,所以允许卡91的插拔。
若从图9A的状态进一步按入卡91,则如图9B所示,卡91与滑动部件6成为一体并向安装位置移动。当滑动部件6移动到安装位置时,闩销62的另一端与心形凸轮槽61的卡止部分卡止,与卡91一起被保持在安装位置。在该滑动部件6处于安装位置的情况下,板簧63的前端侧被锁止部32锁止,板簧63向外侧的揺动被限制。若在该状态下对卡91施加拉出方向的力,则对板簧63作用朝向外壳外侧的力,但是板簧63的揺动被锁止部32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这样,通过锁止部32限制板簧63的揺动,所以板簧63的卡止部64不会从卡91的切口94脱离,防止了卡91的强行拔出。这时,在要进一步用较强的力将卡91拔出的情况下,锁止部32由于以悬臂式设置于罩部3,因此以搭到板簧63上端面上的方式挠曲,从而允许卡91的拔出。
然后,若从图9B的状态进一步按入卡91,则闩销62与心形凸轮槽61的卡止状态被解除,滑动部件6通过排出弹簧被按回到排出位置。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差动信号端子51的前端侧,剩余宽度Lc较小地形成,在差动信号端子51的基端侧,剩余宽度Lc较大地形成。因此,能够使前端侧较大地挠曲,抑制基端侧的挠曲,能够减小对差动信号端子51的弹簧性的影响。此外,在形成有接地图案59的基板上设置连接器装置1的情况下,与接地图案59对置的差动信号端子51的面积朝向前端侧变小。此外,差动信号端子51的弯折位置P2的最下点成为远离接地图案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差动信号端子51与基板表面的接地图案59的电容耦合,能够降低电容耦合对阻抗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限于附图所示的大小和形状等,可以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进行适当的变更。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进行一对差动信号端子的阻抗匹配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本发明不限于差动信号端子,也能够应用于进行连接器装置的端子的阻抗匹配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触点端子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开口只要是从触点端子的端子宽度减去开口宽度后的剩余宽度变小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是,触点端子是从中途部分朝向前端侧变细的形状,开口为大致长方形的笔直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差动信号端子以虚拟截面A为基准对称地形成,但不限于此。在一对差动信号端子非对称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阻抗的变化。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安装于连接器装置的被安装部件而例示了存储卡,但不限于此。连接器装置也可以是将基板彼此连接的连接器装置或将基板与缆线连接的连接器装置。即,作为被安装部件,包含与主基板连接的副基板的插头或缆线的插头等。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基板上设置连接器装置、并抑制形成于基板上的接地图案与差动信号端子的电容耦合的结构,但不限于此。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在基板的表里相反地设置的换向型的连接器装置。在换向型的连接器装置中,由金属板材形成的罩部作为接地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将本发明应用于换向型的连接器装置,能够抑制罩部与差动信号端子的电容耦合。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触点端子的剩余宽度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逐渐变小,但不限于该结构。触点端子只要包含有剩余宽度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变小的规定区域即可。即,不限于在触点端子上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至前端而整体地形成有开口的结构,也可以部分地形成有开口。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并说明了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状的开口的差动信号端子,但不限于该结构。在以下的图10A-图10E所示的差动信号端子中,也能够得到与本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以下,参照图10A-图10E说明差动信号端子的变形例。另外,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的不同点仅在于开口的形状。因此,仅着重说明不同点。
如图10A所示,第一变形例所示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1以悬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02,具有端子宽度La大致一定的弹簧部103。在弹簧部103,从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104。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口104中,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基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为一定宽度的狭缝形状。此外,在开口104中,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前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为,朝向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前端而开口宽度Lb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因此,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基端附近的开口104的开口宽度Lb,从开口104的一端起到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为止以窄幅形成为大致一定,从该中途部分朝向开口104的另一端变宽地形成。
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从开口104的一端起到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为止为大致一定,从该中途部分朝向开口104的另一端变小。由此,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前端侧容易挠曲。因此,与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前端侧变得易挠曲相应地抑制了基端侧的挠曲,能够减小对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弹簧性的影响。此外,由于差动信号端子101的前端侧的面积较小,所以能够抑制与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这样,在第一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01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同样,能够以不影响弹簧特性的方式适当地调整阻抗。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1以虚拟截面B1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B1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因此,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1以虚拟截面B1为基准对称地位移,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动信号端子101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如图10B所示,第二变形例所示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6以悬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07,具有端子宽度La大致一定的弹簧部108。在弹簧部108,从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109。在这种情况下,在开口109中,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基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为,朝向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前端而开口宽度Lb变大的大致三角形状。此外,在开口109中,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前端附近的大致半部形成为一定宽度的矩形状。因此,开口109的开口宽度Lb,从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基端附近的开口109的一端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变宽地形成,从该中途部分到开口109的另一端为止以宽幅形成为大致一定。
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从开口109的一端朝向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变小,从该中途部分起到开口109的另一端为止成为大致一定。由此,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前端侧容易挠曲,并且差动信号端子106的前端侧的面积也变小。因此,在第二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06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同样,能够以不影响弹簧特性的方式适当地调整阻抗。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6以虚拟截面B2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B2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因此,即使在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06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动信号端子106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如图10C所示,第三变形例所示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1以悬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12,具有端子宽度La大致一定的弹簧部113。在弹簧部113,从差动信号端子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114。开口114形成为,从差动信号端子11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附近而开口宽度Lb变大,在差动信号端子111的前端附近开口宽度Lb变小。因此,开口114的开口宽度Lb从开口11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变宽地形成,在开口114的另一端变窄地形成。该开口114的另一端成为通过冲压加工赋予的避让形状。
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从开口11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变小,在另一端变大。由此,差动信号端子111的前端侧容易挠曲,并且差动信号端子111的前端侧的面积也变小。特别是,第三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11通过设置于开口114的加工上的避让形状,与其他变形例相比,前端侧的面积变小,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与接地图案的电容耦合。因此,在第三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11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同样,能够以不影响弹簧特性的方式适当调整阻抗。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1以虚拟截面B3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B3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因此,即使在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1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动信号端子111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如图10D所示,第四变形例所示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6以悬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17,具有端子宽度La大致一定的弹簧部118。在弹簧部118,从差动信号端子11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119。开口119以开口宽度Lb从差动信号端子116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变大的方式形成为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即,在第四变形例中,在差动信号端子116形成有相对于差动信号端子116的中心线左右而非对称的开口119。
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从开口119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变小。由此,差动信号端子116的前端侧容易挠曲,并且差动信号端子116的前端侧的面积也变小。因此,在第四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16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同样,能够以不影响弹簧特性的方式适当调整阻抗。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6以虚拟截面B4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B4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因此,即使形成了相对于各差动信号端子116的中心线左右非对称的开口119,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6也以虚拟截面B4为基准对称地位移。例如,在图10的例中,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6容易相互向内挠曲。因此,即使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16发生位移的情况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动信号端子116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如图10E所示,第五变形例所示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21以悬臂式保持在端子保持部122,具有端子宽度La大致一定的弹簧部123。在弹簧部123,从差动信号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宽度Lb不同的多个(例如3个)开口124。多个开口124从差动信号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按照开口宽度Lb从窄到宽的顺序排列形成。即,在第五变形例中,开口124的开口宽度Lb形成为从差动信号端子121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断续地变大。
从端子宽度La减去开口宽度Lb后的剩余宽度Lc,从开口124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断续地变小。由此,差动信号端子121的前端侧容易挠曲,并且差动信号端子121的前端侧的面积也变小。因此,在第五变形例的差动信号端子121中,也与本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端子51同样,能够以不影响弹簧特性的方式适当调整阻抗。此外,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21以虚拟截面B5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B5沿着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端子间的中点。因此,即使一对差动信号端子121存在位移的情况下,也容易取得左右的差动信号端子121的传输特性的匹配。

Claims (14)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能够安装表面具有电极的被安装部件;以及
多个端子,以悬臂式支承于所述外壳,在能够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电极连接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中,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
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越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越变宽,从所述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减去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后的剩余宽度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变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从基端到前端为止相同,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越朝向延伸方向的前端越变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二个端子是与差动传输对应的相邻的一对差动信号端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差动信号端子以下述的虚拟截面为基准对称地形成,该虚拟截面沿着所述差动信号端子的延伸方向穿过该一对差动信号端子间的中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称地形成的差动信号端子中,设置于该差动信号端子的开口的形状也以所述虚拟截面为基准对称地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存储卡。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存储卡。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存储卡。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安装部件为存储卡。
10.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外壳,能够安装表面具有电极的被安装部件;以及
多个端子,以悬臂式支承于所述外壳,在能够与所述被安装部件的电极连接的宽度方向上排列配置;
所述多个端子中的至少一个端子中,从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形成有开口,
所述一个端子包含有规定区域,该规定区域形成为,从所述一个端子的端子宽度减去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后的剩余宽度在所述一个端子的前端相比基端侧变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
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起到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相同,从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朝向所述开口的另一端越变宽。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
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越朝向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越变宽,从所述开口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起到所述开口的另一端相同。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从所述一个端子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延伸,
所述开口的开口宽度,从所述一个端子的靠近基端的所述开口的一端越朝向规定位置越变宽,从所述规定位置起到所述开口的另一端形成为使所述开口宽度朝向所述一个端子的前端变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端子中,从延伸方向的所述中途部分朝向前端排列形成有开口宽度不同的多个开口,
所述多个开口按照随着从所述一个端子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朝向前端而开口宽度变宽的顺序进行排列。
CN201210337993.2A 2011-09-16 2012-09-13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28914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3095 2011-09-16
JP2011203095 2011-09-16
JP2012-161535 2012-07-20
JP2012161535A JP5172035B1 (ja) 2011-09-16 2012-07-20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1403A CN102891403A (zh) 2013-01-23
CN102891403B true CN102891403B (zh) 2015-07-08

Family

ID=47534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37993.2A Active CN102891403B (zh) 2011-09-16 2012-09-13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8914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8214B2 (ja) * 2013-06-17 2015-10-2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Molex Incorporated カードソケットのための接触端子
CN104300260B (zh) * 2014-10-17 2017-04-05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卡连接器
JP7225150B2 (ja) * 2020-03-06 2023-02-20 株式会社東芝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ディスク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88574Y (zh) * 2002-09-11 2003-11-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1507681A (zh) * 2001-08-01 2004-06-23 莫莱克斯公司 阻抗调谐连接器
CN2914388Y (zh) * 2006-05-18 2007-06-20 三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化可开闭匣式连接器
CN200947473Y (zh) * 2006-08-16 2007-09-12 三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活动式退卡连接器
CN101431190A (zh) * 2007-04-20 2009-05-1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635403A (zh) * 2008-07-22 2010-01-27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00388A (zh) * 2009-02-09 2010-08-11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47657B2 (ja) * 2008-11-25 2013-02-20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7681A (zh) * 2001-08-01 2004-06-23 莫莱克斯公司 阻抗调谐连接器
CN2588574Y (zh) * 2002-09-11 2003-11-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914388Y (zh) * 2006-05-18 2007-06-20 三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微型化可开闭匣式连接器
CN200947473Y (zh) * 2006-08-16 2007-09-12 三瑞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活动式退卡连接器
CN101431190A (zh) * 2007-04-20 2009-05-1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1635403A (zh) * 2008-07-22 2010-01-27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800388A (zh) * 2009-02-09 2010-08-11 星电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91403A (zh) 2013-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5994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less resonance
US8152539B2 (en) Connector unit for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US7335039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JP5147658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N101490906B (zh) 边缘连接器
CN104934818A (zh) 连接器
TW200536208A (en) Card connector and contact terminal for the same
TWI433409B (zh) Connector device
CN104638403A (zh) 电连接器
CN104124578B (zh) 改善电磁屏蔽效应同时抑制外部尺寸增大的电连接器
CN102891403B (zh) 连接器装置
US6551131B1 (en) Stacke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7326071B1 (en) Card connector
CN100452542C (zh) 卡连接器组件
JP5147657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US6634905B2 (en) Stacke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CN102655288B (zh) 连接器装置
US789203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nsuring proper connection
US7670161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EP1282197B1 (en) Card adapter
JP5044049B1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6478615B1 (en) Stacked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060172604A1 (en) Card connector
CN2749131Y (zh) 电子卡连接器
JP4272939B2 (ja)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