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1443B -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 Google Patents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1443B
TWI391443B TW095117655A TW95117655A TWI391443B TW I391443 B TWI391443 B TW I391443B TW 095117655 A TW095117655 A TW 095117655A TW 95117655 A TW95117655 A TW 95117655A TW I391443 B TWI391443 B TW I3914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component
parts
resin composition
titanium diox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5117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704709A (en
Inventor
Takuya Tomoda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Chemic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468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1904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468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2190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Chemicals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Chemicals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7047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7047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1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14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9/00Compositions of polycarbonat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poly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36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41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bound to oxygen
    • C08K5/42Sulfonic acids;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7/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7/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7/1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的樹脂組成物。更詳言之,關於一種熱安定性與色相優異的樹脂組成物。
由於聚碳酸酯樹脂具有優異的透明性、耐熱性與機械強度,已泛用於電子、機械、汽車與醫療等用途上。近年來,有人提案一種光反射性優異的樹脂組成物,其係將二氧化鈦顏料填充於聚碳酸酯樹脂中。由此樹脂組成物所構成的成形品已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用反射板、照光式按鍵開關或光電開關之反射板、自動販賣機之顯示內框與閃光反射器等。
此樹脂組成物要求光反射性優異的、高度白色且色相優異的。另外,隨著成形品之薄形、小型化,要求能承受高速且高溫射出成形之熱安定性。亦即,要求不導致成形時之熱劣化所造成的黃色化、銀色條紋之發生。黃色化係以使光反射特性降低為前提,而銀色條紋則以不存在於最初成形品為前提。再者,用於光反射板之樹脂組成物中,大多為尋求難燃性之情形。此情形下,為了減低環境負荷,再三要求不使用溴系難燃劑或磷系難燃劑。
也有人提出各種用以改良含有二氧化鈦顏料之樹脂組成物的熱安定性、難燃性之建議。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提案:於聚合物組成物用之二氧化鈦顏料表面被覆氧化鋁與有機矽氧烷,防止二氧化鈦顏料變黃。於專利文獻2中提案:將已利用氧化鋁進行表面處理的二氧化鈦顏料摻入聚碳酸酯樹脂中,使樹脂組成物之表面外觀、塗裝性得以改善。於專利文獻3中提案:為了使由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得以提高,摻入了聚有機氫矽氧烷。於專利文獻4中提案:一種光反射性優異的、耐熱性優異的樹脂組成物,其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含特定量氧化鋁的二氧化鈦顏料與金屬鹽。於專利文獻5中提案:一種耐熱性、全部光線反射率優異的光反射板,其係由聚碳酸酯樹脂、過氟烷磺酸鹼金屬鹽與二氧化鈦顏料所構成的。於專利文獻6中提案:一種難燃性、強度、剛性優異的樹脂組成物,其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玻璃填充材、氧化鈦與有機磺酸。於專利文獻7中提案:一種適用於反射板且難燃性優異的樹脂組成物,其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氧化鈦、二氧化矽、聚有機矽氧烷與聚四氟乙烯。於專利文獻8中提案:一種難燃性、耐衝擊性等優異的樹脂組成物,其含有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其他熱可塑性樹脂、氧化鈦、金屬鹽與氟聚合物。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公昭60-3430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平11-60743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公昭63-26140號公報(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3-183491號公報(專利文獻5)日本專利特開2002-372609號公報(專利文獻6)日本專利特開2003-226805號公報(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特開2003-213114號公報(專利文獻8)日本專利特開2003-342462號公報
但是,針對此等提案之樹脂組成物的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色相與難燃性,仍具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其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更且難燃性均為優異的。
另外,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樹脂組成物的丸粒、光反射材等成形品,其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更且難燃性優異的。
再者,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防止樹脂組成物分子量降低之方法,其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
本發明人等針對使聚碳酸酯樹脂之熱安定性提高的方法進行鑽研。其結果發現:二氧化鈦顏料中之揮發成分對聚碳酸酯樹脂之熱安定性造成重要的影響。於此二氧化鈦顏料中之揮發成分內含有:於進行二氧化鈦顏料之加熱時,至100℃進行揮發之主要由弱吸水性所構成的成分;及至100℃不進行揮發的成分。其中,發現前者係將二氧化鈦顏料加入聚碳酸酯樹脂中,由於進行熔融混攪後,於調製樹脂組成物之際容易脫離,對樹脂組成物之不良影響為少的,但是,後者容易殘留於樹脂組成物中而使樹脂組成物劣化。
另外,為了使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得以提高,必須將被覆於二氧化鈦顏料之鋁化合物或矽化合物的量設為既定範圍,使二氧化鈦之活性點予以安定化。
其結果,本發明人等發現:能夠藉由將揮發成分、Al元素與Si元素於既定範圍內之二氧化鈦顏料摻合在聚碳酸酯樹脂,製造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優異的樹脂組成物,於是完成了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推測條件(i)之重量減少行為係根據表面吸附水與源自表面處理劑之結晶水、水合水。並推測於23~100℃的重量減少係處於空氣中相對濕度平衡狀態下的物理吸附弱之吸附水,由於與聚碳酸酯樹脂之熔融混攪時容易脫離,對聚碳酸酯樹脂之不良影響為少的。另一方面,推測100℃以上之重量減少係根據強烈物理吸附的吸附水與源自表面處理劑的結晶水、水合水。源自此100℃以上重量減少的水份於高溫下導致脫離,容易誘發聚碳酸酯樹脂之分解,認為如此之分解係於成形時導致銀色條紋發生。
另一方面,藉由條件(ii)之螢光X線測定所定量的元素重量比係規定鋁化合物或矽化合物之適量範圍。此等化合物成為化學吸附水之存在部分,同時,藉由被覆於TiO2 表面而具有發揮使TiO2 之活性點予以安定化的功能。因而,若因此等化合物所導致的表面被覆過少時,將使樹脂組成物之色相惡化,尤其高填充時將使光反射率降低,另一方面,過多之情形,難以符合該條件(i),將造成熱安定性降低。
本發明包含利用該方法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與由該樹脂組成物而成的光反射材等之成形品。
另外,本發明包含一種丸粒,其係由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丸粒,其中丸粒中之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2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另外,本發明包含一種成形品,其係將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所得到之成形品,其中B成分為: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並且銀色條紋的發生率低於10%。
再者,本發明包含一種使用二氧化鈦顏料之方法,其係防止含有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分子量降低之方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
本發明係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除了混合A成分與B成分之外,較佳之成分還有C成分、D成分與E成分。另外,本發明包含利用此製法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針對下列A~E之成分加以說明:(A成分)本發明之A成分係一種聚碳酸酯樹脂。代表性之聚碳酸酯樹脂(以下,簡稱為「聚碳酸酯」)係使二元酚與碳酸酯先驅物反應所得到的,反應之方法可列舉:界面聚縮合法、熔融酯交換法、碳酸酯預聚物之固相酯交換法與環狀碳酸酯化合物之開環聚合法等。
該二元酚之具體例,可列舉:對苯二酚、間苯二酚、4,4’-雙酚、1,1-雙(4-羥基苯基)乙烷、2,2-雙(4-羥基苯基)丙烷(通稱“雙酚A”)、2,2-雙(4-羥基-3-甲基苯基)丙烷、2,2-雙(4-羥基苯基)丁烷、1,1-雙(4-羥基苯基)-1-苯基乙烷、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2,2-雙(4-羥基苯基)戊烷、4,4’-(p -苯基二亞異丙基)二酚、4,4’-(m -苯基二亞異丙基)二酚、1,1-雙(4-羥基苯基)-4-異丙基環己烷、雙(4-羥基苯基)氧化物、雙(4-羥基苯基)硫化物、雙(4-羥基苯基)亞碸、雙(4-羥基苯基)碸、雙(4-羥基苯基)酮、雙(4-羥基苯基)酯、2,2-雙(3,5-二溴-4-羥基苯基)丙烷、雙(3,5-二溴-4-羥基苯基)碸、雙(4-羥基-3-甲基苯基)硫化物、9,9-雙(4-羥基苯基)茀、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茀等。此等之中,泛用雙(4-羥基苯基)烷,尤以泛用雙酚A(以下,簡稱為”BPA”)特別理想。
於本發明中,除了泛用之聚碳酸酯樹脂的雙酚A系聚碳酸酯之外,也可以將使用其他二元酚類所製得的特殊聚碳酸酯作為A成分使用。
例如,二元酚成分之一部分或全部係使用4,4’-(m -苯基二亞異丙基)二酚(以下,簡稱為“BPM”)、1,1-雙(4-羥基苯基)環己烷、1,1-雙(4-羥基苯基)-3,3,5-三甲基環己烷(以下,簡稱為”Bis-TMC”)、9,9-雙(4-羥基苯基)茀與9,9-雙(4-羥基-3-甲基苯基)茀(以下,簡稱為”BCF”)之聚碳酸酯(均聚物或共聚物)特別適合於要求因吸水所造成的尺寸變化或形態安定性之嚴格用途。此等BPA以外之二元酚較宜使用構成該聚碳酸酯之所有二元酚成分的5莫耳%以上,尤以使用10莫耳%以上特別理想。
尤其,要求高剛性且更佳耐水解性的情形下,構成樹脂組成物之A成分,尤以下列(1)~(3)之共聚合聚碳酸酯特別合適:(1)構成該聚碳酸酯之二元酚成分100莫耳%中,BPM為20~80莫耳%(更佳為40~75莫耳%,最好為45~65莫耳%),並且,BCF為20~80莫耳%(更佳為25~60莫耳%,最好為35~55莫耳%)之共聚合聚碳酸酯。
(2)構成該聚碳酸酯之二元酚成分100莫耳%中,BPA為10~95莫耳%(更佳為50~90莫耳%,最好為60~85莫耳%),並且,BCF為5~90莫耳%(更佳為10~50莫耳%,最好為15~40莫耳%)之共聚合聚碳酸酯。
(3)構成該聚碳酸酯之二元酚成分100莫耳%中,BPM為20~80莫耳%(更佳為40~75莫耳%,最好為45~65莫耳%),並且,Bis-TMC為20~80莫耳%(更佳為25~60莫耳%,最好為35~55莫耳%)之共聚合聚碳酸酯。
此等特殊聚碳酸酯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適當混合二種以上後使用。另外,也可以將此等聚碳酸酯與所泛用的雙酚A型聚碳酸酯混合後使用。
針對此等特殊聚碳酸酯之製法與特性,例如,已詳細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平6-172508、特開平8-27370、特開2001-55435與特開2002-117580號公報等。
還有,於該各種聚碳酸酯之中,由於調整共聚合組成等而將吸水率與Tg(玻璃轉移溫度)設於下列之範圍內,聚合物本身之耐水解性為良好的,並且,由於成形後之低彎曲性也特別優異,要求形態安定性之領域特別適合。
(i)吸水率為0.05~0.15%,更佳為0.06~0.13%,並且,Tg為120~180℃之聚碳酸酯;或(ii)Tg為160~250℃,較宜為170~230℃,並且,吸水率為0.10~0.30%,更佳為0.13~0.30%,最好為0.14~0.27%。
於此,聚碳酸酯之吸水率係使用直徑45mm、厚度3.0mm之圓板狀測試片,依據ISO62-1980,測定於23℃之水中浸漬24小時後水份率之值。另外,Tg(玻璃轉移溫度)係藉由依據JIS-K7121之微分掃描熱量計(DSC)測定所求出之值。
另一方面,碳酸酯先驅物使用鹵化羰、碳酸酯或鹵甲酸酯等,具體而言,可列舉:光氣、二苯基碳酸酯或二元酚之二鹵甲酸酯等。
適於利用界面聚合法而從如此之二元酚與碳酸酯先驅物製造聚碳酸酯,必要時也可以使用觸媒、末端終止劑、及為了防止二元酚進行氧化之抗氧化劑等。另外,聚碳酸酯也可以為進行三官能性以上之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共聚合的分枝聚碳酸酯。於此,所用的三官能性以上之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可列舉:1,1,1-(4-羥基苯基)乙烷、1,1,1-(3,5-二甲基-4-羥基苯基)乙烷等。
由二元酚所衍生的構造單位與由如此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所衍生的構造單位之合計10O莫耳%中,由分枝聚碳酸酯樹脂中的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所衍生的構造單位為0.03~1莫耳%,較宜為0.07~0.7莫耳%,尤以0.1~0.4莫耳%特別理想。
另外,如此之分枝構造單位不僅為由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所衍生的,也可以為不使用如熔融酯交換反應時之多官能性芳香族化合物副反應所衍生的。還有,針對如此分枝構造之比例,可以利用1 H-NMR測定後算出。
另外,本發明之聚碳酸酯也可以為進行芳香族或脂肪族(含脂環式)之二官能性羧酸共聚合的聚酯共聚物,以及同時進行二官能性羧酸與二官能性醇共聚合的聚酯碳酸酯。另外,即使摻合二種以上所得到的聚碳酸酯之混合物也可以。
於此所用之脂肪族二官能性羧酸較宜為α,ω-二羧酸。脂肪族二官能性羧酸,例如,較宜可列舉:癸二酸、十二烷二酸、十四烷二酸、十八烷二酸、二十烷二酸等直鏈飽和脂肪族二羧酸與環己烷二羧酸等脂環族二羧酸。二官能性醇較宜為脂環族二醇,例如,可列舉:環己烷二甲醇、環己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等。
再者,於本發明中,A成分也可以使用進行聚有機矽氧烷單位共聚合的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
A成分之聚碳酸酯也可以為混合二種以上含有不同於該二元酚之聚碳酸酯、含有分枝成分之聚碳酸酯、聚酯碳酸酯、聚碳酸酯-聚有機矽氧烷共聚物等各種聚碳酸酯。再者,也能夠使用混合二種以上不同製法的聚碳酸酯、末端終止劑不同的聚碳酸酯等。
A成分之聚碳酸酯樹脂的黏度平均分子量並未予以限定。然而,因為若黏度平均分子量低於1×104 時,強度等將降低,若超過5×104 時,成形加工特性將降低,較宜為1×104 ~5×104 之範圍,更佳為1.2×104 ~3×104 之範圍,最好為1.5×104 ~2.8×104 之範圍。此情形下,於維持成形性等範圍內,也可以混合黏度平均分子量為該範圍外之聚碳酸酯。例如,也可以摻合黏度平均分子量超過5×104 之高分子量的聚碳酸酯成分。
於本發明所謂的黏度平均分子量,首先,於20℃使用奧斯特(Ostwald)黏度計,將0.7g之芳香族聚碳酸酯溶入100ml之二氯甲烷溶液中,再由此溶液求得利用下式所算出的比黏度(ηS P ):比黏度(ηS P )=(t-t0 )/t0
〔t0 係二氯甲烷的下降秒數、t係試料溶液的下降秒數〕利用下列算式,由所求出的比黏度(ηS P )算出黏度平均分子量M:ηS P /c=〔η〕+0.45×〔η〕2 c(其中,〔η〕為極限黏度);〔η〕=1.23×10 4 M0 . 8 3 ;c=0.7。
還有,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黏度平均分子量之計算係依照下列要點所進行的。亦即,混合該組成物與其20~30倍重量之二氯甲烷,使組成物中之可溶成分予以溶解。藉由矽藻土過濾以採集如此之可溶成分。之後,去除所得到的溶液中之溶劑。將溶劑去除後之固體予以充分乾燥,得到溶入二氯甲烷成分的固體。將0.7g之如此固體溶入100ml之二氯甲烷溶液中,進行相同於該方式而求出20℃之比黏度,進行相同於該方式而由該比黏度計算黏度平均分子量M。
(B成分)本發明之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b)-(a)之值的下限較宜為0.15,上限較宜為0.5。(d)/(c)的下限較宜為0.003,其上限較宜為0.01。(e)/(c)的下限較宜為0.005,其上限較宜為0.015。(b)-(a)較宜為0.05≦(b)-(a)≦0.5,更佳為0.05≦(b)-(a)≦0.4,最好為0.05≦(b)-(a)≦0.3。
(b)-(a)超過0.6或(d)/(c)超過0.01或(e)/(c)超過0.02之二氧化鈦顏料,其對聚碳酸酯樹脂具有分解作用,容易造成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不足。(b)-(a)低於0.05、或(d)/(c)或(e)/(c)低於0.001之二氧化鈦顏料對聚碳酸酯樹脂具有改質作用,使樹脂組成物之色相降低,尤其容易使高填充時之光反射特性降低。
還有,該條件(i)之熱重量解析(TGA)的測定係藉由於TGA測定裝置內之氮氣環境氣體中,以20℃/分鐘之升溫速度,從23℃起升溫至900℃之測定條件所進行的。從該條件(ii)之螢光X線測定,計算元素重量比例的操作,其能夠根據從通常各元素標準品所求出的元素重量與波峰強度所算出的校正線而進行計算。近年來,可定量之程式已儲存於螢光X線測定裝置內,能夠從該裝置直接求出元素之重量比例。例如,該裝置可列舉:日本堀場製作所(股份)製之MESA-500型,便能夠適合利用於元素重量比例之計算。如此之計算係藉由MESA-500型之基礎參數法所進行的。
用於本發明之氧化鈦(TiO2 ),其結晶形可以為銳鈦礦型、金紅石型之任一種,必要的話,此等結晶形也可以混合後使用。還有,也可以於金紅石型結晶中含有銳鈦礦型結晶。基於初期機械特性或長期耐候性之觀點,較宜為金紅石型的。另外,TiO2 之製法也可以進一步利用硫酸法、氯化法、其他各種方法而進行製造者,更佳為氯化法。
另外,本發明之氧化鈦,並未特別限定其形狀,尤以粒狀更佳。氧化鈦之平均粒徑較宜為0.01~0.4 μ m,更佳為0.1~0.3 μ m,最好為0.15~0.25 μ m。如此之平均粒徑係從電子顯微鏡觀察,測定各個單一粒徑,再根據其數目平均所算出的。
對TiO2 表面之各種金屬氧化物所形成的被覆能夠利用通常所進行的各種方法進行。例如,從下列1)~8)之步驟進行製造。亦即,方法上可列舉:1)將乾式粉碎後之未處理TiO2 作為水性漿液;2)進行該漿液之濕式粉碎後予以微粒化;3)採集微粒漿液;4)將金屬鹽之水溶性化合物加入該微粒漿液中;5)進行中和後,利用含金屬之氫氧化物被覆TiO2 表面;6)進行副產物之去除、漿液pH之調整、過濾與純水洗淨;7)完成洗淨後,進行濾餅之乾燥;8)利用噴射磨機等進行該乾燥物之粉碎。除此方法之外,例如,可列舉:於氣相中,使活性之金屬化合物與TiO2 粒子反應的方法。進一步對TiO2 表面之金屬氧化物表面處理劑的被覆可以為下列之任一種方式:於表面處理後進行煅燒;於表面處理後,再次進行表面處理;及於表面處理後,進行煅燒,再次進行表面處理。另外,利用金屬氧化物所進行的表面處理可以選擇高密度處理與低密度(多孔質)處理之任一種。
該條件(i)與(ii)之調整能夠根據為了表面處理之金屬化合物的調整以及其煅燒處理之條件而進行調整。由如此之條件而明確得知:於本發明使用之二氧化鈦顏料係藉由氧化鋁與氧化矽而進行表面處理。設定此等條件之任一順序或是混合物均可進行表面處理,較宜於氧化鋁處理後進行氧化矽處理。還有,本發明之二氧化鈦顏料也包含利用此等以外之金屬氧化物所進行的表面處理。如此之金屬,可列舉:鈦、鋯、銻、錫、鋅等。另外,為了此等表面處理之金屬氧化物成分,其一部分也可以為存在於TiO2 粒子內部之形態。
再者,B成分之二氧化鈦顏料最好利用有機化合物進行表面處理。如此之表面處理劑能夠使用多元醇系、胺系與矽系等各種處理劑。多元醇系表面處理劑,例如,可列舉:季戊四醇、三羥甲基乙烷與三羥甲基丙烷等;胺系表面處理劑,例如,可列舉:三乙醇胺之醋酸鹽與三羥甲基胺之醋酸鹽等;矽系表面處理劑,例如,可列舉:鹵素取代有機矽化合物與含有烷氧基及/或Si-H基之有機矽化合物,尤以後者之有機矽化合物特別理想。鹵素取代有機矽化合物可列舉:烷基氯矽烷,含有烷氧基及/或Si-H基之有機矽化合物可列舉:烷基烷氧基矽烷、烷基烷氧基矽氧烷與烷基氫矽氧烷等。
如此之矽烷化合物與矽氧烷化合物,雖然其烷基之一部分可以利用苯基予以取代,但是,最好任一種均無苯基取代。如此烷基的碳數較宜為1~30,更佳為1~12。烷氧基較宜為碳數1~4之烷氧基,尤以甲氧基特別理想。
烷基烷氧基矽烷化合物可以含有1~3個烷氧基中任一種,或是也可以為此等之混合物,較宜為2~3個烷氧基,尤以3個烷氧基特別理想。烷基烷氧基矽烷化合物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甲基三甲氧基矽烷、乙基三甲氧基矽烷、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異丁基三甲氧基矽烷、甲基辛基二甲氧基矽烷、癸基三甲氧基矽烷與十八烷基甲氧基矽烷等。
矽氧烷化合物中之烷氧基與Si-H基的含有比例較宜為0.1~1.2mol/100g之範圍,更佳為0.12~1mol/100g之範圍,最好為0.15~0.6mol/100g之範圍。如此之比例係利用鹼分解法,藉由測定每單位重量之矽氧烷化合物所生成的氫或醇之量而求得。
一般而言,矽氧烷化合物之構造係藉由任意組合下列所示之四種矽氧烷單位所構成的。亦即,M單位:(CH3 )3 SiO1 / 2 、H(CH3 )2 SiO1 / 2 、H2 (CH3 )SiO1 / 2 、(CH3 )2 (CH2 =CH)SiO1 / 2 、(CH3 )2 (C6 H5 )SiO1 / 2 、(CH3 )(C6 H5 )(CH2 =CH)SiO1 / 2 等單官能性矽氧烷單位;D單位:(CH3 )2 SiO、H(CH3 )SiO、H2 SiO、H(C6 H5 )SiO、(CH3 )(CH2 =CH)SiO、(C6 H5 )2 SiO等二官能性矽氧烷單位;T單位:(CH3 )SiO3 / 2 、(C3 H7 )SiO3 / 2 、HSiO3 / 2 、(CH2 =CH)SiO3 / 2 、(C6 H5 )SiO3 / 2 等三官能性矽氧烷單位;Q單位:SiO2 所示之四官能性矽氧烷單位。
該矽氧烷化合物之構造,具體而言,可列舉:示性式之Dn 、Tp 、Mm Dn 、Mm Tp 、Mm Qq 、Mm Dn Tp 、Mm Dn Qq 、Mm Tp Qq 、Mm Dn Tp Qq 、Dn Tp 、Dn Qq 、Dn Tp Qq 。其中,較宜之矽化合物構造為Mm Dn 、Mm Tp 、Mm Dn Tp 、Mm Dn Qq ,更佳之構造為Mm Dn 或Mm Dn Tp
於此,該示性式中之係數m、n、p、q表示各矽氧烷單位聚合度為1以上之整數,各示性式中之係數總和成為矽氧烷化合物的平均聚合度。此平均聚合度較宜為2~150之範圍,更佳為3~80之範圍。另外,m、n、p、q之任一個為2以上數值的情形,進行鍵結之氫原子或有機殘基能夠設為二種以上不同的矽氧烷單位。
每100重量%之B成分,進行表面處理之有機化合物的量較宜為1重量%以下,更佳為0.6重量%以下。另一方面,下限可列舉:0.05重量%以上。利用含有烷氧基及/或Si-H基之有機矽化合物進行表面處理的二氧化鈦顏料係藉由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而賦與更良好之光反射性。
(C成分)所謂本發明C成分之含有酸性基的有機化合物,係指以具有羧基、酸酐基、磺酸基、亞磺酸基、膦酸基與次膦酸基為代表的酸性基之有機化合物。較宜為具有羧基、酸酐基、磺酸基、亞磺酸基、膦酸基與次膦酸基至少一種之有機化合物。更佳為由具有羧基、酸酐基與磺酸基所選出的至少一種酸性基之有機化合物。尤以具有羧基及/或酸酐基之有機化合物特別理想。
再者,本發明C成分之適宜形態係含有該酸性基的潤滑劑,更佳為具有該所列舉之至少一種酸性基的潤滑劑。再者,適宜的C成分為由具有羧基、酸酐基與磺酸基所選出的至少一種酸性基的潤滑劑,更佳為具有羧基及/或酸酐基的潤滑劑。尤以具有羧基及/或酸酐基的烯烴系蠟。含酸性基的有機化合物,於較宜為含酸性基的潤滑劑中,其酸性基的濃度為0.05~10meq/g之範圍,較宜為0.1~6meq/g之範圍,更佳為0.5~4meq/g之範圍。
於此,所謂的潤滑劑,係指於塑膠之成形加工時,為了得到與裝置或模具之摩擦減低或是良好之脫模所習知的化合物,具體而言,可列舉:烯烴系蠟、高級脂肪酸(例如,碳數16~60之脂肪族羧酸)、聚合度約10~200之聚烷二醇、矽油與氟化烴油等。烯烴系蠟可列舉:石蠟類之石蠟、微晶蠟、費托(Fischer-Tropsch)蠟與α-烯烴聚合物等,聚乙烯蠟可列舉:分子量約為1000~15000之聚乙烯或聚丙烯等。還有,如此之分子量係以根據GPC(凝膠滲透層析儀)之標準聚苯乙烯所得到的校正曲線為基準所算出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將羧基類鏈結於如此潤滑劑(除了高級脂肪酸之外)的方法,例如,可列舉:(a)進行具有羧基類之單體與α-烯烴單體共聚合的方法;(b)對該潤滑劑具有羧基類之化合物或單體進行鍵結或共聚合的方法等。
於該(a)之方法,除了溶液聚合、乳化聚合、懸浮聚合、塊狀聚合等自由基聚合法之外,也能夠採用活性聚合法。再者,暫時形成巨單體後進行聚合的方法也為可能的。共聚物之形態除了不規則共聚物之外,也能夠以交替共聚物、塊狀共聚物、錐形共聚物等各種形態之共聚物形態而使用。該(b)之方法,必要的話,能夠採用將過氧化物或2,3-二甲基-2,3-二苯基丁烷(通稱為”二異丙苯”)等自由基產生劑加入潤滑劑中,特別於烯烴系蠟中,於高溫下進行反應或共聚合的方法。如此之方法係於潤滑劑中生成熱狀態之反應活性點,於如此之活性點,使進行反應之化合物或單體予以反應。生成反應所需活性點的其他方法,可列舉:放射線或電子線之照射、或賦與根據機械手法所造成的外力等方法。再者,也可列舉:事先於潤滑劑中進行生成預反應所需活性點之單體共聚合的方法。為了反應之活性點,可列舉:不飽和鍵與過氧化鍵等,再者,得到活性點之方法,可列舉:藉由TEMPO為代表之氧化氮的自由基聚合法。
具有該羧基類的化合物或單體,例如,可列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馬來酸、富馬酸、馬來酸酐與檸康酸酐等,尤以馬來酸酐特別理想。
更佳之C成分係於烯烴系蠟中,每1g之含有羧基類的潤滑劑,較宜為存在含有0.05~10meq/g之羧基類範圍的烯烴系蠟,更佳為0.1~6meq/g範圍,最好為0.5~4meq/g範圍。再者,烯烴系蠟之分子量較宜為1000~10000。
C成分之適宜形態,可列舉:α-烯烴與馬來酸酐之共聚物,如此之共聚物尤以符合該羧基類之含有比例與分子量特別理想。如此之共聚物能夠遵照一般方法,於自由基觸媒之存在下,利用熔融聚合法或塊狀聚合法進行製造。於此,α-烯烴可列舉:其碳數之平均值較宜為10~60者。α-烯烴可列舉:其碳數之平均值更佳為16~60者,最好為25~55者。
(D成分)本發明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包含:如過氟烷基磺酸與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之金屬鹽、及芳香族磺酸與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之金屬鹽。
構成D成分之鹼金屬可列舉:鋰、鈉、鉀、銣與銫。鹼土金屬可列舉:鈹、鎂、鈣、鍶與鋇。較宜為鹼金屬。也於如此之鹼金屬之中,要求更高透明性的情形下,較宜為離子半徑較大的銣與鍶。由於此等金屬並非泛用的或是精製上為困難的,基於成本之觀點,其結果將成為不利的情形。另一方面,基於難燃性之觀點,鋰與鈉等較小離子半徑之金屬反而成為不利的情形。考量此等觀點,能夠分別使用磺酸烷基金屬鹽中之鹼金屬,於任一觀點下,均衡性特性優異的磺酸鉀鹽最為適合。也能夠合併如此之鹼鹽與由其他鹼金屬而成的磺酸鹼金屬鹽後使用。
過氟烷基磺酸鹼金屬鹽之具體例,可列舉:三氟甲磺酸鉀、過氟丁磺酸鉀、過氟己磺酸鉀、過氟辛磺酸鉀、五氟乙磺酸鈉、過氟丁磺酸鈉、過氟辛磺酸鈉、三氟甲磺酸鋰、過氟丁磺酸鋰、過氟戊磺酸鋰、三氟甲磺酸銫、過氟丁磺酸銫、過氟辛磺酸銫、過氟己磺酸銫、過氟丁磺酸銣與過氟己磺酸銣等。此等過氟烷基磺酸鹼金屬鹽可以使用一種或合併二種以上後使用。於此,過氟烷基之碳數較宜為1~18之範圍,更佳為1~10之範圍,最好為1~8之範圍。於此等過氟烷基磺酸鹼金屬鹽之中,尤以過氟丁磺酸鉀特別理想。
由鹼金屬而成的過氟烷基磺酸鹼(土)金屬鹽之中,通常混入不少的氟化物離子(F )。因為如此氟化物離子之存在而成為使難燃性降低的主因,較宜予以盡量減低。如此氟化物離子的比例能夠利用離子層析法進行測定。氟化物離子的含量較宜為100ppm以下,更佳為40ppm以下,尤以10ppm以下特別理想。另外,含量為0.2ppm以上,製造效率為適合的。如此之氟化物離子量所減低的過氟烷基磺酸鹼(土)金屬鹽可利用習知方法加以製造。此外,可以利用下列方法進行製造:減低製造含氟有機金屬鹽時之原料中所含之氟化物離子量的方法;藉由於反應時所產生之氣體或加熱而去除經反應所得到之氟化氫等的方法;及於製造含氟有機金屬鹽之步驟,利用再結晶與再沈澱等精製方法以減低氟化物離子量的方法等。尤其由於D成分較易溶於水中,較宜使用離子交換水,尤以電阻值為18MΩ.cm以上,亦即,符合電導係數約為0.55 μ S/cm以下之水,並且,藉由於較常溫為高的溫度下,使其予以溶解後進行洗淨,其後使其冷卻而予以再結晶化之步驟進行製造。
芳香族磺酸鹼(土)金屬鹽之具體例,例如,可列舉:二苯硫基-4,4’-二磺酸二鈉、二苯硫基-4,4’-二磺酸二鉀、5-磺基對苯二甲酸鉀、5-磺基對苯二甲酸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多磺酸多鈉、1-甲氧基萘-4-磺酸鈣、4-十二烷基苯基醚二磺酸二鈉、聚(2,6-二甲基苯基氧基)多磺酸多鈉、聚(1,3-苯基氧基)多磺酸多鈉、聚(1,4-苯基氧基)多磺酸多鈉、聚(2,6-二苯基苯基氧基)多磺酸多鈉、聚(2-氟-6-丁基苯基氧基)多磺酸鋰、苯磺酸鹽之磺酸鉀、苯磺酸鈉、苯磺酸鍶、苯磺酸鎂、p -苯二磺酸二鉀、萘-2,6-二磺酸二鉀、聯苯-3,3’-二磺酸鈣、二苯基碸-3-磺酸鈉、二苯基碸-3-磺酸鉀、二苯基碸-3,3’-二磺酸二鉀、二苯基碸-3,4’-二磺酸二鉀、α,α,α-三氟乙醯苯酚-4-磺酸鈉、二苯甲酮-3,3’-二磺酸二鉀、噻吩-2,5-二磺酸二鉀、噻吩-2,5-二磺酸鉀、苯並噻吩磺酸鈉、二苯基亞碸-4-磺酸鉀、萘磺酸鈉之福馬林縮合物與蒽磺酸鈉之福馬林縮合物等。此等芳香族磺酸鹼(土)金屬鹽之中,尤以鉀鹽特別理想。此等芳香族磺酸鹼(土)金屬鹽之中,較宜為二苯基碸-3-磺酸鉀與二苯基碸-3,3’-二磺酸二鉀,尤以此等之混合物(前者與後者之重量比為15/85~30/70)特別理想。
(E成分)滴下防止劑可列舉: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之含氟聚合物(E成分),如此之聚合物可列舉:聚四氟乙烯、四氟乙烯系共聚物(例如,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如美國專利第4379910號公報之部分氟化聚合物、由氟化二酚所製得的聚碳酸酯樹脂等。較宜為四氟乙烯(以下,稱為PTFE)。
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之聚四氟乙烯(原纖化PTFE)具有極高的分子量,藉由剪切力等外在作用,鍵結彼此之PTFE,顯示成為纖維狀之傾向。其數目平均分子量為150萬~數千萬之範圍。如此之下限較宜為300萬。如此之數目平均分子量係如於日本專利特開平6-145520號公報所揭示的,根據於380℃之聚四氟乙烯熔融黏度所算出的。亦即,原纖化PTFE係利用於如此公報所揭示之方法而測出於380℃時的熔融黏度為107 ~101 3 poise之範圍,較宜為108 ~101 2 poise之範圍。
除了固體形狀之外,如此之PTFE可以使用水性分散液形態。另外,具有如此原纖維形成能力之PTFE也可以使用使樹脂中之分散性得以提高、為了得到更為良好之難燃性與機械特性而與其他樹脂混合形態的PTFE混合物。另外,如日本專利特開平6-145520號公報所揭示的,較宜利用構造上具有以如此之原纖化PTFE作為內核,並以低分子量之聚四氟乙烯作為外殼。
如此之原纖化PTFE的市售品,例如,可列舉:三井Du Pont Fluro Chemical(股)製之Teflon(註冊商標)6J;Daikin化學工業(股)之Polyfuron MPA FA500、F-201L等。原纖化PTFE水性分散液的市售品,例如,可列舉:以旭ICI Fluoro Polymers(股)製之Fluron AD-1、AD-936;Daikin工業製之Fluron D-1、D-2;三井Du Pont Fluro Chemical(股)製之Teflon(註冊商標)30J等為代表。
能夠使用以下列方法所得到的混合形態之原纖化PTFE:(1)混合原纖化PTFE之水性分散液與有機聚合物之水性分散液或溶液,進行共沈澱而得到共凝聚混合物的方法(日本專利特開昭60-258263號公報、特開昭63-154744號公報等所揭示之方法);(2)混合原纖化PTFE之水性分散液與已乾燥之有機聚合物粒子的方法(日本專利特開平4-272957號公報所揭示之方法);(3)均勻混合原纖化PTFE之水性分散液與有機聚合物粒子溶液,再從如此之混合物同時去除各個溶劑的方法(日本專利特開平6-220210號公報、特開平8-188653號公報等所揭示之方法);(4)於原纖化PTFE之水性分散液中,進行形成有機聚合物之單體聚合的方法(日本專利特開平9-95583號公報所揭示之方法);及(5)均勻混合PTFE之水性分散液與有機聚合物分散液後,進一步於該混合分散液中,進行乙烯系單體之聚合,其後得到混合物的方法(日本專利特開平11-29679號公報等所揭示之方法)等。此等混合形態之原纖化PTFE的市售品,可列舉:三菱Rayon(股)製之「Metablen A3800」(商品名)及GE Speciality Chemicals公司製之「BLENDEX B449」(商品名)等。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具有可求得高表面平滑性之情形。因而,該原纖化PTFE較宜被微分散。達成如此微分散之手段,該混合形態之原纖化PTFE為有利的。另外,將水性分散液形態者直接供應至熔融混攪機的方法也有利於微分散。但是,水性分散液形態者需考量色相稍微變差的觀點。於100重量%之如此混合物中,混合形態之原纖化PTFE的比例,原纖化PTFE較宜為10~80重量%,更佳為15~75重量%。原纖化PTFE之比例於如此範圍內的情形,能夠達成原纖化PTFE之良好分散性。
(各成分之摻合量)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聚碳酸酯樹脂組成係由下列組成所構成的:A成分為60~99.9重量份,較宜為70~95重量份,更佳為70~90重量份,最好為75~85重量份;B成分為0.1~40重量份,較宜為5~30重量份,更佳為10~30重量份,最好為15~25重量份。藉以如此之比例,將B成分摻入A成分中,能夠製造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若B成分低於該下限,熱安定性之改善效果明確變得困難,或是難以得到良好之光反射效果;另一方面,若B成分遠超過該上限之情形,將發生使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降低的情形,同時,也將發生導致其物性降低的情形。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C成分之摻合量為0.001~5重量份,較宜為0.01~3重量份,更佳為0.1~1重量份。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D成分之摻合量為0.0001~2重量份,較宜為0.001~0.6重量份,更佳為0.005~0.2重量份。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E成分之摻合量為0.05~1重量份,較宜為0.1~0.8重量份,更佳為0.15~0.7重量份。還有,E成分之摻合量係指混合形態之PTFE情形下的PTFE淨重。若為如此D成分與E成分之較佳含量的話,能夠兼顧良好之難燃性與熱安定性。
(混合)各成分之混合方法並未予以特別限定。然而,為達成二氧化鈦顏料之良好分散。,較佳之製法係利用如雙螺桿擠壓機之多螺桿擠壓機而進行各成分之熔融混攪的方法。
雙螺桿擠壓機之代表例可列舉:ZSK(Werner & Pfleiderer公司製之商品名)。同樣類型之具體例,可列舉:TEX(日本製鋼所(股)製之商品名)、TEM(東芝機械(股)製之商品名)、KTX(神戶製鋼所(股)製之商品名)等。其他,可列舉:FCM(Farrel公司製之商品名)、Ko-Kneader(Buss公司製之商品名)與DSM(Krauss-Maffei公司製之商品名)等之熔融混攪機。其中,更佳為以ZSK為代表之類型。於如此ZSK類型之雙螺桿擠壓機中,該螺旋係完全咬合型的,螺旋係由長度與間距不同的各種螺旋區段及寬度不同的各種需求盤(另外,相當於此需求盤之混攪用區段)所構成的。
雙螺桿擠壓機之較佳形態係如下所示:螺旋形狀可以使用一條、二條與三條的螺絲螺旋,尤其較宜使用能適用於熔融樹脂之搬送能力或剪切混攪能力二者廣範圍的二條螺絲螺旋。雙螺桿擠壓機中之螺旋長度(L)與直徑(D)之(L/D)較宜為20~45,更佳為28~42。L/D越大,均質分散越容易達到,另一方面,過大之情形下,因熱劣化而容易引起樹脂之分解。螺旋中必須具有一個以上之由為了提高混攪性之需求盤區段(或相當於此區段的混攪區段)所構成的混攪區,較宜具有1~3處。
再者,擠壓機較宜使用具有能將原料中之水份或熔融混攪樹脂所產生的氣體予以脫氣的通風口。且較宜設置為了有效地將從通風口產生之水份或揮發氣體排放至擠壓機外部的真空泵。另外,將為了去除已混入擠壓原料中之異物等網板設置於擠壓機塑模部前之區域,也可能從樹脂組成物去除異物。如此之網板可列舉:鐵絲網、更換式網板、燒結金屬板(換濾網盤等)等。
再者,將B成分與其他添加劑(以下之例示中,簡稱為”添加劑”)供應至擠壓機的方法並未予以特別限定,可列舉下列之代表例:(i)將添加劑供應至與聚碳酸酯樹脂獨立之擠壓機中的方法。(ii)利用高速混合機等混合機,預先混合添加劑與聚碳酸酯樹脂粉未後,再供應至擠壓機的方法。(iii)預先熔融混攪添加劑與聚碳酸酯樹脂後,予以標準丸粒化的方法。
該方法(ii)之一係預先混合所有必要的原料後供應至擠壓機的方法。另外,其他方法係作成已摻合高濃度添加劑的標準劑,並進一步將該標準劑與獨立或殘留的聚碳酸酯樹脂予以預混合後,供應至擠壓機的方法。還有,該標準劑也可以選擇粉末形態與進行該粉末的壓縮製粒等形態之任一種。另外,其他預備混合的手段,例如,可列舉:Nautamixer(諾塔混合機)、V型摻合機、Henschel摻合機、機械摻合機裝置與擠壓摻合機等,較宜為如高速摻合機般之高速攪拌型混合機。再者,其他預先混合的方法,例如,可列舉:作成使聚碳酸酯樹脂與添加劑均勻分散於溶劑中的溶液後,去除該溶劑的方法。
利用擠壓機所擠壓的樹脂直接進行切斷後予以丸粒化,或是於形成股線後,利用製丸機切斷股線而予以丸粒化。再者,必須減低外部塵埃等影響之情形下,較宜將擠壓機周圍的氣體環境予以清淨化。再者,於如此之丸粒製造中,利用已於光碟用聚碳酸酯樹脂所提案的各種方法,能夠適度進行丸粒形狀分布之狹窄化、切壞物之減低、於運送或輸送時所發生的微小粉末之減低、及於股線或丸粒內部所生成的氣泡(真空氣泡)之減低。能夠藉由此等處理方式而進行成形之高循環化與如銀色條紋的不良比例之減低。
(形態)本發明製法之較佳形態,可列舉如下:(1)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3~0.1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2~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1≦(b)-(a)≦0.4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3≦(d)/(c)≦0.01,並且,符合0.003≦(e)/(c)≦0.02。
(2)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3~0.05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4~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2≦(b)-(a)≦0.3;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5≦(d)/(c)≦0.01,並且,符合0.008≦(e)/(c)≦0.02。
(3)一種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5~0.3重量份之馬來酸酐與α-烯烴共聚物的酸改質烯烴蠟(C1成分)、0.03~0.1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2~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14≦(b)-(a)≦0.4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4≦(d)/(c)≦0.01,並且,符合0.003≦(e)/(c)≦0.015。
(4)一種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1~0.3重量份之馬來酸酐與α-烯烴共聚物的酸改質烯烴蠟(C1成分)、0.03~0.05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4~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O℃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26≦(b)-(a)≦0.3;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6≦(d)/(c)≦0.01,並且,符合0.008≦(e)/(c)≦0.01。
<丸粒>
本發明包含一種丸粒,其係由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丸粒,其中丸粒中之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2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丸粒係由下列組成所構成的:A成分為60~99.9重量份,較宜為70~95重量份,更佳為70~90重量份,最好為75~85重量份;B成分為0.1~40重量份,較宜為5~30重量份,更佳為10~30重量份,最好為15~25重量份。
丸粒中的B成分之條件(i)與(ii)能夠利用下列方法進行測定。亦即,首先,稱量約2g之試料,使其溶於約50mml之二氯甲烷中,經濾紙過濾後,乾燥其殘留部分。利用與該原料之二氧化鈦含量同樣的方法,測定藉由此操作所採集的二氧化鈦含量,並藉由熱重量解析(TGA)與螢光X線測定,進行條件(i)與(ii)之測定。
雖然丸粒的形狀可作成圓柱形、角柱形與球形等一般形狀,但是,更佳為圓柱形。如此圓柱形之直徑較宜為1~5mml,更佳為1.5~4mm,最好為2~3.3mm。另一方面,圓柱之長度較宜為1~30mm,更佳為2~5mm,最好為2.5~3.5mm。
<成形品>
丸粒能夠進行射出成形而製造各種成形品。再者,不經由丸粒,也可以利用擠壓機而將已熔融混攪的樹脂直接作成薄片、薄膜、異形擠壓成形品、直接流動成形品與射出成形品。
於如此之射出成形中,不僅利用通常之成形方法,也能夠因應於適切目的,利用射出壓縮成形、射出擠壓成形、氣體輔助射出成形、發泡成形(包含因超臨界流體之注入所成形者)、內側成形、模內塗層成形、絕熱模具成形、急速加熱冷卻模具成形、二色成形、夾層成形與超高速射出成形等射出成形法而得到成形品。此等各種成形法之優點早已習知。另外,成形也可以選擇冷式流道方式與熱式流道方式之任一種。
另外,根據本發明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也能夠藉由擠壓成形而利用各種異形擠壓成形品、薄片與薄膜等形狀。另外,對於薄片、薄膜之成形,也可以使用吹塑法、壓延法、流延法等。再者,也可以藉由施加特定之拉伸操作,以熱收縮管之方式而成形。另外,利用旋轉成形或流動成形等而將根據本發明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作成成形品。
藉此,提供一種具有優異的光反射率與熱安定性之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成形品。亦即,若根據本發明的話,提供一種成形品,其係進行由60~99.9重量份之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B成分的合計100重量份所構成的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之熔融成形而成的。
可列舉: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用反射板等光反射材作為如此之成形品。如此之背光光源可列舉:冷陰極管與發光二極體(LED,尤其是白色LED),對於白色LED之陣列特別適合。
再者,對於由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而成的成形品,進行各種表面處理為可能的。此處所謂的表面處理,係指於蒸鍍(物理蒸鍍、化學蒸鍍等)、電鍍(電解電鍍、無電解電鍍、熔融電鍍等)、塗裝、塗布、印刷等樹脂成形品之表層上,使新的薄層得以形成,能夠採用可用於通常之聚碳酸酯樹脂的方法。具體而言,表面處理可列舉:硬質塗布、防水-防油塗布、紫外線吸收塗布、紅外線吸收塗布以及金屬化(蒸鍍等)等各種表面處理。
一種成形品,其較宜將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所得到之成形品,其中B成分為: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並且銀色條紋的發生率低於10%。
銀色條紋的發生率係利用下列方法進行測定。亦即,藉由進行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 m、厚度2mm之成形板(長度90mm×寬度50mm)的射出成形,觀察有無銀色條紋所進行的。自氣體沖刷後起至第10發為止之成形板加以廢棄,針對第11發至第20發為止之成形板,藉由目視有無銀色條紋之發生所進行的。
所謂銀色條紋之發生率低於10%,其主旨在於該方法中,10發所得到的10個成形板內,將即使1個發生銀色條紋也予以剔除。
<防止樹脂組成物之分子量降低的方法>
本發明係一種防止樹脂組成物分子量降低的方法,其含有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1≦(e)/(c)≦0.02。
A成分與B成分係如樹脂組成物項中所說明的。B成分較宜符合0.05≦(b)-(a)≦0.4。另外,B成分之平均粒徑較宜為0.01~0.4 μ m,更佳為0.15~0.25 μ m。B成分之結晶形為金紅石型,較宜利用氯化法所製造。若根據本發明的話,藉由將符合條件(i)與條件(ii)之B成分摻入A成分中,能夠隨著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之加熱而防止分子量之降低。
<其他之成分>
本發明係以A成分、B成分作為必要成分使用,以C~E成分作為適宜成分使用,除了此等成分以外,必要時也可以使用下列成分:(i)磷系安定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進一步摻合各種磷系安定劑。摻合如此磷系安定劑之主要目的,在於使樹脂組成物成形加工時的熱安定性得以提高,得到良好之光反射性的觀點。如此之磷系安定劑可列舉:亞磷酸、磷酸、亞磺酸、磺酸與此等之酯及第3級膦等。
具體而言,亞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甲亞膦酸酯化合物、膦酸酯化合物,可列舉: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2004-137472號公報所揭示之化合物。
第3級膦可列舉:三乙基膦、三丙基膦、三丁基膦、三辛基膦、三戊基膦、二甲基苯基膦、二丁基苯基膦、二苯基甲基膦、二苯基辛基膦、三苯基膦、三-p -甲苯基膦、三萘基膦與二苯基苯甲基膦。尤以第3級膦為三苯基膦特別理想。
不僅該磷系安定劑可以使用一種,也可以混合二種以上後使用。該磷系安定劑之中,較宜為亞磷酸酯化合物、甲亞膦酸酯化合物。最好之亞磷酸酯化合物為三(2,4-二-tert -丁基苯基)亞磷酸酯。甲亞膦酸酯化合物較宜為四(2,4-二-tert -丁基苯基)-4,4’-聯苯二甲亞膦酸酯與雙(2,4-二-tert -丁基苯基)苯基-苯基二甲亞膦酸酯與此等之混合物,最好為此等之混合物。二者之重量比例(前者/後者)較宜為90/10~70/30之範圍,更佳為85/15~75/25之範圍。另外,此等甲亞膦酸酯與磷酸酯化合物合併使用也為較佳之形態。
(ii)阻礙酚系安定劑於本發明中,為了使成形加工時之熱安定性、耐熱老化性與耐紫外線得以提高,也可以將阻礙酚系安定劑摻入樹脂組成物中。如此之阻礙酚系安定劑,例如,可列舉:α-生育酚、丁基羥甲苯、芥基醇、維生素E、十八烷基-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2-tert -丁基-6-(3-tert -丁基-5-甲基-2’-羥基苯甲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6-二-tert -丁基-4-(N,N-二甲胺基甲基)酚、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甲基膦酸酯二乙酯、2,2’-亞甲基雙(4-甲基-6-tert -丁基酚)、2,2’-亞甲基雙(4-乙基-6-tert -丁基酚)、4,4’-亞甲基雙(2,6-二-tert -丁基酚)、2,2’-亞甲基雙(4-甲基-6-環己基酚)、2,2’-二亞甲基雙(6-α-甲基苯甲基-p -甲酚)、2,2’-亞乙基雙(4,6-二-tert -丁基酚)、2,2’-亞丁基雙(4-甲基-6-tert -丁基酚)、4,4’-亞丁基雙(3-甲基-6-tert -丁基酚)、三乙二醇-N-雙-3-(3-tert -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1,6-己二醇雙〔3-(3,5-二-tert -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酸酯〕、雙〔2-tert -丁基-4-甲基-6-(3-tert -丁基-5-甲基-2-羥基苯甲基)苯基〕對苯二甲酸酯、3,9-雙{2-〔3-(3-tert -丁基-4-羥基-5-甲基苯基)丙醯氧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噁螺〔5,5〕十一烷、4,4’-硫基雙(6-tert -丁基-m -甲酚)、4,4’-硫基雙(3-甲基-6-tert -丁基酚)、2,2’-硫基雙(4-甲基-6-tert -丁基酚)、雙(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甲基)硫醚、4,4’-二-硫基雙(2,6-二-tert -丁基酚)、4,4’-三-硫基雙(2,6-二-tert -丁基酚)、2,2’-硫基伸乙基雙〔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2,4-雙(n -辛硫基)-6-(4羥基-3,5-二-tert -丁基苯胺基)-1,3,5-三嗪、N,N’-六亞甲基雙(3,5-二-tert -丁基-4-羥基氫化肉桂醯胺)、N,N’-雙〔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基〕聯胺、1,1’,3-三(2-甲基-4-羥基-5-tert -丁基苯基)丁烷、1,3,5-三甲基-2,4,6-三(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甲基)苯、三(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甲基)苯、三(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異氰酸酯、三(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甲基)異氰酸酯、1,3,5-三(4-tert -丁基-3-羥基-2,6-二甲基苯甲基)異氰酸酯、1,3,5-三-2-〔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醯氧基〕乙基異氰酸酯與四〔亞甲基-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甲烷等。此等之中,較宜為十八烷基-3-(3,5-二-tert -丁基-4-羥基苯基)丙酸酯(代表性之市售品為CIBA SPECILATY CHEMICALS公司製之Irganox 1076(商品名))。該阻礙酚系抗氧化劑之任一種均為容易取得的,此等阻礙酚系抗氧化劑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二種以上後使用。
分別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該(i)磷系安定劑與(ii)阻礙酚系抗氧化劑之摻合量為0.0001~1重量份,較宜為0.001~0.1重量份,更佳為0.005~0.1重量份。若安定劑遠較該範圍為少之情形,難以得到良好之安定化效果,若遠較該範圍為多之情形,將有導致組成物物性降低之情形。
於本發明中,為了進一步使成形品熱處理時之色相得以安定化,可以使用除了該阻礙酚系抗氧化劑以外之其他抗氧化劑。如此之其他抗氧化劑,例如,可列舉:以3-羥基5,7-二-tert -丁基呋喃-2-酮與o -二甲苯之反應生成物為代表的內酯系安定劑(如此安定劑之詳細內容已揭示於日本專利特開平7-233160號公報)、季戊四醇四(3-巰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月桂硫基丙酸酯)與丙二醇-3-硬脂醯硫基丙酸酯等含硫系安定劑。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此等其他抗氧化劑之摻合量較宜為0.001~0.05重量份。進一步於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中,也可以含有阻礙胺系之光安定劑。
(iii)難燃劑於樹脂組成物中,也可以摻合習知作為聚碳酸酯樹脂難燃劑之磺酸鹼(土)金屬鹽以外的各種化合物。如此化合物之摻合將導致難燃性的提高,除此之外,也基於各化合物的性質,例如導致流動性、剛性與熱安定性之提高等。如此之難燃劑可列舉:(i)有機磷系難燃劑(例如,一磷酸酯化合物、磷酸酯寡聚物、膦酸酯寡聚物、膦酸丁腈寡聚物與膦酸醯胺化合物等);(ii)由矽化合物而成的矽系難燃劑;(iii)鹵素系難燃劑(例如,溴化環氧樹脂、溴化聚苯乙烯、溴化聚碳酸酯(包含寡聚物)、溴化聚丙烯酸酯與氯化聚乙烯等);及(iv)磺酸鹼(土)金屬鹽以外之有機金屬鹽等。
(iii-i)有機磷系難燃劑於樹脂組成物中,也可以摻合有機磷系難燃劑。有機磷系難燃劑較宜為芳基磷酸酯化合物。如此之磷酸酯化合物大致上色相優異,因此,對光高反射性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為少的。另外,由於磷酸酯化合物具有可塑化效果,基於可提高本發明樹脂組成物成形加工性的觀點為有利的。如此之磷酸酯化合物可以使用習知作為難燃劑之各種磷酸酯化合物,更佳的話,尤其可列舉下列通式(1)所示之一種或二種以上的磷酸酯化合物: (其中,該式中之X表示由二元酚所衍生的二元有機基,R1 1 、R1 2 、R1 3 與R1 4 分別表示由一元酚所衍生的一元有機基,n表示0~5之整數。)
該式之磷酸酯化合物可以為具有不同n數化合物的混合物,如此混合物之情形,平均n數較宜為0.5~1.5,更佳為0.8~1.2,最好為0.95~1.15,尤以1~1.14之範圍特別理想。
進行該X衍生之二元酚的較宜具體例,可列舉:對苯二酚、間苯二酚、雙(4-羥基二苯基)甲烷、雙酚A、二羥基二苯基、二羥基萘、雙(4-羥基苯基)碸、雙(4-羥基苯基)酮與雙(4-羥基苯基)苯硫醚,其中,較宜為間苯二酚、雙酚A與二羥基二苯基。
衍生該R1 1 、R1 2 、R1 3 與R1 4 之一元酚合適的具體例,例如,可列舉:酚、甲酚、二甲苯酚、異丙酚、丁酚與p -戊酚。其中,較宜為酚與2,6-二甲基酚。
還有,如此之一元酚可以取代鹵素原子,具有由該一元酚所衍生的官能基之磷酸酯化合物的具體例,可列舉:三(2,4,6-三溴苯基)磷酸酯、三(2,4-二溴苯基)磷酸酯與三(4-溴苯基)磷酸酯等。
另一方面,未取代鹵素原子的磷酸酯具體例,較宜可列舉:三苯基磷酸酯與三(2,6-二甲苯基)磷酸酯等一磷酸酯化合物;以間苯二酚雙二(2,6-二甲苯基)磷酸酯為主體之磷酸酯寡聚物、以4,4’-二羥基二苯基雙(二苯基磷酸酯)為主體之磷酸酯寡聚物;及以雙酚A雙(二苯基磷酸酯)為主體之磷酸酯寡聚物(其中,所謂主體係表示也可以含有少量聚合度不同之其他成分,顯示含有該式(1)之n=1的成分較宜為80重量%以上,更佳為85重量%以上,最好為90重量%以上。)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有機磷系難燃劑之摻合量較宜為1~20重量份,更佳為2~10重量份,最好為2~7重量份。
(iii-ii)矽系難燃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矽系難燃劑。作為矽系難燃劑使用之矽化合物係藉由燃燒時之化學反應而使難燃劑得以提高。該化合物能夠使用已提案作為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之難燃劑的各種化合物。認為矽化合物係於其燃燒時,本身進行鍵結或是與源自樹脂之成分進行鍵結而形成構造,另外,藉由該構造形成時之還原反應而將難燃效果賦與聚碳酸酯樹脂。然而,較宜含有如此反應之活性高的官能基,更具體而言,較宜含有既定量之從烷氧基與氫(亦即,Si-H基)所選出的至少一種官能基。如此之官能基(烷氧基、Si-H基)之含有比例較宜為0.1~1.2mol/100g之範圍,更佳為0.12~1mol/100g之範圍,最好為0.15~0.6mol/100g之範圍。如此之比例係利用鹼分解法,藉由測定每單位重量之矽化合物所產生的氫或醇之量所求出的。還有,烷氧基較宜為碳數1~4之烷氧基,尤以甲氧基特別理想。
一般而言,矽化合物的構造係藉由任何組合下列所示之四種矽氧烷單位所構成的。亦即,M單位:(CH3 )3 SiO1 / 2 、H(CH3 )2 SiO1 / 2 、H2 (CH3 )SiO1 / 2 、(CH3 )2 (CH2 =CH)SiO1 / 2 、(CH3 )2 (C6 H5 )SiO1 / 2 、(CH3 )(C6 H5 )(CH2 =CH)SiO1 / 2 等單官能性矽氧烷單位;D單位:(CH3 )2 SiO、H(CH3 )SiO、H2 SiO、H(C6 H5 )SiO、(CH3 )(CH2 =CH)SiO、(C6 H5 )2 SiO等二官能性矽氧烷單位;T單位:(CH3 )SiO3 / 2 、(C3 H7 )SiO3 / 2 、HSiO3 / 2 、(CH2 =CH)SiO3 / 2 、(C6 H5 )SiO3 / 2 等三官能性矽氧烷單位;Q單位:SiO2 所示之四官能性矽氧烷單位。
使用於矽系難燃劑之矽化合物的構造,具體而言,可列舉:示性式之Dn 、Tp 、Mm Dn 、Mm Tp 、Mm Qq 、Mm Dn Tp 、Mm Dn Qq 、Mm Tp Qq 、Mm Dn Tp Qq 、Dn Tp 、Dn Qq 、Dn Tp Qq 。其中,較宜之矽化合物構造為Mm Dn 、Mm Tp 、Mm Dn Tp 、Mm Dn Qq ,更佳之構造為Mm Dn 或Mm Dn Tp
於此,該示性式中之係數m、n、p、q表示各矽氧烷單位聚合度為1以上之整數,各示性式中之係數總和成為矽氧烷化合物的平均聚合度。此平均聚合度較宜為3~150之範圍,更佳為3~80之範圍,最好為3~60之範圍,尤以4~40之範圍特別理想。越是於如此之合適範圍內,難燃性越為優異。再者,如後所述,於含有既定量之芳香族基的矽化合物中,透明性或色相也為優異的。其結果,可以得到良好之反射光。
另外,m、n、p、q之任一個為2以上數值的情形,賦與此係數之矽氧烷單位能夠設定進行鍵結之氫原子或有機殘基為二種以上不同的矽氧烷單位。
矽化合物可以為直鏈狀或具有分枝構造。或是,鍵結於矽原子的有機殘基之碳數為1~30,更佳為1~20之有機殘基。如此之有機殘基,具體而言,可列舉: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己基與癸基等之烷基;如環己基之環烷基;如苯基之芳基;及如甲苯基之芳烷基。再者,較宜為碳數1~8之烷基、烯基或芳基。烷基尤以甲基、乙基與丙基等碳數1~4之烷基特別理想。
再者,作為矽系難燃劑所用之矽化合物較宜含有芳基。另一方面,基於不含芳基而可以得到較佳效果的觀點,作為二氧化鈦顏料有機表面處理劑的矽化合物與矽氧烷化合物,於其適宜形態中,明確與矽系難燃劑加以區分。更合適的矽系難燃劑係下列通式(2)所示之含芳香族基的比例(芳香族基量)為10~70重量%(更佳為15~60重量%)的矽化合物。
(於式(2)中,X表示各自獨立之OH基、碳數1~20之一元有機殘基。n表示0~5之整數。再者,於式(2)中,n為2以上之情形,能夠採取個別各自不同種類的X。)
作為矽系難燃劑使用之矽化合物也可以含有除了該Si-H基與烷氧基以外之反應基,如此之反應基,例如,可列舉:胺基、羧基、環氧基、乙烯基、巰基與甲基丙烯醯氧基等。
具有Si-H基之矽化合物,較佳之矽化合物可列舉:含有下列通式(3)與通式(4)所示之構造單位的至少一種以上。
(式(3)與式(4)中,Z1 ~Z3 表示各自獨立之氫原子、碳數1~20之一元有機基,另外,下列通式(5)所示之化合物。α 1~α 3表示各自獨立之0或1。m1表示0或1以上之整數。再者,於式(3)中,m1為2以上情形的重複單位能夠採取各自相互不同的數個重複單位。)
(式(5)中,Z4 ~Z8 表示各自獨立之氫原子、碳數1~20之一元有機基。α 4~α 8表示各自獨立之0或1。m2表示0或1以上之整數。再者,於式(5)中,m2為2以上情形的重複單位能夠採取各自相互不同的數個重複單位。)
於矽系難燃劑所用之矽化合物中,具有烷氧基之矽化合物,例如,可列舉:由通式(6)與通式(7)所示之化合物所選出的至少一種化合物。
(式(6)中,β1 表示乙烯基、碳數1~6之烷基、碳數3~6之環烷基、及碳數6~12之芳基與芳烷基。γ1 、γ2 、γ3 、γ4 、γ5 與γ6 表示碳數1~6之烷基與環烷基、及碳數6~12之芳基與芳烷基,至少一基為芳基或芳烷基。δ1 、δ2 與δ3 表示碳數1~4之烷氧基。)
(式(7)中,β2 與β3 表示乙烯基、碳數1~6之烷基、碳數3~6之環烷基、及碳數6~12之芳基與芳烷基。γ7 、γ8 、γ9 、γ1 0 、γ1 1 、γ1 2 、γ1 3 與γ1 4 表示碳數1~6之烷基、碳數3~6之環烷基、及碳數6~12之芳基與芳烷基,至少一基為芳基或芳烷基。δ4 、δ5 、δ6 與δ7 表示碳數1~4之烷氧基。)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矽系難燃劑之摻合量較宜為0.1~10重量份,更佳為0.5~7重量份,最好為1~5重量份。
(iii-iii)鹵素系難燃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鹵素系難燃劑。鹵素系難燃劑尤以溴化聚碳酸酯(包含寡聚物)特別合適。光反射材係藉由光源而曝露於高溫之情形為多的。因而,導致必須具有耐熱性優異的溴化聚碳酸酯之情形。本發明所用之溴化聚碳酸酯係下列通式(8)所示之構造單位至少為所有構造單位之60莫耳%、較宜至少為80莫耳%、實質上尤以由下列通式(8)所示之構造單位而成的溴化聚碳酸酯化合物: (式(8)中,X為溴原子、R為碳數1~4之伸烷基、碳數1~4之亞烷基或-SO2 -。)
另外,於如此之式(8)中,R較宜表示為亞甲基、伸乙基、亞異丙基、-SO2 -,尤以表示為亞異丙基更為理想。
溴化聚碳酸酯所殘存的氯甲酸基末端為少的,末端氯量較宜為0.3ppm以下,更佳為0.2 ppm以下。如此之末端氯量能夠使試料溶入二氯甲烷中,添加4-(p -硝基苯甲基)吡啶後與末端氯(末端氯甲酸)進行反應,再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立製作所(股)製之U-3200)測定此溶液後求出。若末端氯量為0.3ppm以下時,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變得更為良好,提供一種光反射性與成形加工性優異的樹脂組成物。
另外,溴化聚碳酸酯所殘存的羥基末端較宜為少的。更具體而言,相對於1莫耳之溴化聚碳酸酯構造單位,末端羥基量較宜為0.0005莫耳以下,更佳為0.0003莫耳以下。末端羥基量能夠將試料溶入重氯仿中,利用1 H-NMR法進行測定而求出。若為如此之未端羥基量,較宜進一步提高樹脂組成物之熱安定性。
溴化聚碳酸酯之比黏度較宜為0.015~0.1之範圍,更佳為0.015~0.08之範圍。溴化聚碳酸酯之比黏度係於算出該本發明A成分之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的黏度平均分子量時,遵照所用之該比黏度算式進行計算。
摻合鹵素系難燃劑之情形,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其摻合量較宜為0.1~20重量份,更佳為0.5~10重量份,最好為1~7重量份。
(iii-iv)磺酸鹼(土)金屬鹽以外之有機金屬鹽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磺酸鹼(土)金屬鹽以外之有機金屬鹽。如此之有機金屬鹽可列舉:硫酸酯之鹼(土)金屬鹽與芳香族磺醯胺之鹼(土)金屬鹽等。硫酸酯之鹼(土)金屬鹽可列舉:尤其一元與/或多元醇之硫酸酯鹼(土)金屬鹽,如此之一元與/或多元醇類之硫酸酯,可列舉:甲基硫酸酯、乙基硫酸酯、月桂基硫酸酯、十六烷基硫酸酯、聚羥乙基烷基苯基醚之硫酸酯、季戊四醇之一、二、三、四硫酸酯、月桂酸一甘油酯之硫酸酯、棕櫚酸一甘油酯之硫酸酯與硬脂酸一甘油酯之硫酸酯等。此等之硫酸酯的鹼(土)金屬鹽可列舉:較宜為月桂基硫酸酯的鹼(土)金屬鹽。
芳香族磺醯胺之鹼(土)金屬鹽,例如,可列舉:糖精、N-(p -甲苯基硫醯基)-p -甲苯磺醯亞胺、N-(N’-苯甲基胺基羰基)硫醯基醯亞胺與N-(苯基羧基)對照基苯磺醯亞胺之鹼(土)金屬鹽等。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磺酸鹼(土)金屬鹽以外的有機金屬鹽含量較宜為0.001~1重量份,更佳為0.005~0.5重量份,最好為0.01~0.1重量份。
(iv)螢光增白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螢光增白劑。含有螢光增白劑可提高反射光量。螢光增白劑可列舉:習知之雙苯并噁唑、香豆素與雙(苯乙烯基)聯苯等。其中,較宜為香豆素系螢光增白劑。香豆素系螢光增白劑可列舉:三嗪-苯基香豆素、苯并三唑-苯基香豆素與萘并三唑-苯基香豆素等。例如,較宜為下式(9)所示之螢光增白劑。
(但是,該式中,R1 表示胺基、烷基取代胺基、羥基與下式(9-i)、(9-ii)或(9-iii)之任一種,R2 表示氫原子或氟烷基,R3 表示氫原子、烷基或芳基之任一種。)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螢光增白劑之含量較宜為0.0001~l重量份,更佳為0.0005~0.5重量份,最好為0.001~0.1重量份。於如此之範圍內,可達成良好之光反射性。
(v)脫模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脫模劑。例如,脫模劑可列舉:飽和脂肪酸酯、不飽和脂肪酸酯、聚烯烴系蠟(聚乙烯酯、1-烯聚合物等)、矽化合物、氟化合物(以聚氟烷基醚為代表之氟油等)、石蠟、蜜蠟等。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如此離型劑之摻合量較宜為0.005~2重量份,更佳為0.01~0.8重量份。
於如此之脫模劑中,較宜為飽和脂肪酸酯,尤以高級脂肪酸與多元醇之部分酯及/或全酯特別理想。尤以為全酯特別理想。此處所謂的高級脂肪酸係指碳原子數10~32之脂肪族羧酸,其具體例可列舉:癸酸、十一烷酸、十二烷酸、十三烷酸、十四烷酸、十五烷酸、十六烷酸(棕櫚酸)、十七烷酸、十八烷酸(硬脂酸)、十九烷酸、二十烷酸、二十二烷酸、二十六烷酸等飽和脂肪族羧酸;以及,棕櫚烯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二十碳烯酸、二十五碳烯酸、鯨蠟烯酸等不飽和脂肪族羧酸。此等之中,脂肪族羧酸較宜為碳原子數10~22者,更佳為碳原子數14~20者。特別為碳原子數14~20之飽和脂肪族羧酸,尤以硬脂酸與棕櫚酸特別理想。如硬脂酸之脂肪族羧酸,通常大多為含有碳原子數不同的其他羧酸成分之混合物。於該飽和脂肪酸酯中,較宜使用由如此天然油脂類所製造的、由含有其他羧酸成分之混合物形態所構成的硬脂酸或棕櫚酸所得到的酯化合物。
另一方面,成為飽和脂肪酸酯構造單位之多元醇,更佳為碳原子數3~32者。如此之多元醇的具體例,可列舉:甘油、雙甘油、多甘油(例如,十甘油等)、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二乙二醇與丙二醇等。
於本發明之飽和脂肪酸酯中的酸價較宜為20以下(實質上,可取0),羥基價較宜為20~500(更佳為50~400)之範圍。再者,碘價較宜為10以下(實質上,可為0)。此等特性能夠利用JIS K 0070所規定的方法而求出。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脫模劑之含量為0.005~2重量份,更佳為0.01~1重量份,最好為0.05~0.5重量份。於如此之範圍內,樹脂組成物兼顧良好之脫模性與光反射性。
(vi)強化填充材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強化填充材。強化填充材可列舉習知之各種填充材。但是,於本發明中,由於樹脂組成物要求光反射性,強化填充材之含量宜盡量少者為佳,較宜不含強化填充材。於必須添加強化填充材之情形下,強化填充材較宜為白色度高的矽酸鹽礦物系填充材或玻璃系填充材。如此之矽酸鹽礦物系填充材可列舉:滑石、白雲母、合成氟雲母、蒙脫石與矽灰石。作為玻璃系填充材可列舉:玻璃纖維、玻璃鱗片與玻璃軟纖維等。矽酸鹽礦物系填充材與玻璃系填充材也可以使用於此等表面上塗布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鈰與氧化矽等金屬氧化物的填充材。
該強化填充材也可以預先利用各種表面處理劑進行表面處理。如此之表面處理劑也可以利用下列各種表面處理劑進行表面處理:矽耦合劑(包含烷基烷氧基矽烷或聚有機氫矽氧烷等)、高級脂肪酸酯、氧化物(例如,亞磷酸、磷酸、羧酸與酸酐等)與蠟等。再者,也可以利用各種樹脂、高級脂肪酸酯與蠟等凝聚劑進行製粒而作成顆粒狀。
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強化填充材也能夠以100重量份為上限而加以摻合。如此之上限較宜為25重量份,更佳為20重量份。若強化填充材過多之情形下,色相將變差,光反射性便容易變低。另外,表面平滑性也將失去,不宜作為光反射材。
(vii)抗靜電劑於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抗靜電劑。例如,抗靜電劑(1)可列舉: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鏻鹽為代表之芳基磺酸鏻鹽、烷基磺酸鏻鹽等有機磺酸鏻鹽、及如四氟硼酸鏻鹽之硼酸鏻鹽。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該硼酸鏻鹽宜為5重量份以下,較宜為0.05~5重量份,更佳為1~3.5重量份,最好為1.5~3重量份之範圍。
例如,抗靜電劑(2)可列舉:有機磺酸鋰、有機磺酸鈉、有機磺酸鉀、有機磺酸銫、有機磺酸銣、有機磺酸鈣、有機磺酸鎂與有機磺酸鋇等有機磺酸鹼(土)金屬鹽。如此之金屬鹽係如上所述,也可以作為難燃劑使用。如此之金屬鹽,更具體而言,例如,可列舉:十二烷基苯磺酸之金屬鹽或過氟烷磺酸之金屬鹽等。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有機磺酸鹼(土)金屬鹽之抗靜電劑宜為0.5重量份以下,較宜為0.001~0.3重量份,更佳為0.005~0.2重量份。尤以鉀、銫與銣等之鹼金屬特別理想。
例如,抗靜電劑(3)可列舉:烷基磺酸銨鹽與芳基磺酸銨鹽等有機磺酸銨鹽。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該銨鹽宜為0.05重量份以下。例如,抗靜電劑(4)可列舉:含有將如聚醚酯醯胺之聚(環氧烷基)二醇成分作為其構造成分的聚合物。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該聚合物宜為5重量份以下。
(viii)其他之添加劑於本發明之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中,也可以摻合A成分以外之熱可塑性樹脂、橡膠質聚合物、光擴散劑、該螢光增白劑以外之染色顏料、流動改質劑、抗菌劑、如流動石蠟之分散劑、光觸媒系防污劑、熱輻射吸收劑與光致變色劑等。
A成分以外之熱可塑性樹脂可列舉:苯乙烯系樹脂(例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樹脂組成物(AS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樹脂組成物(ABS樹脂)、及聚苯乙烯樹脂等)、芳香族聚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樹脂)、環已烷二甲醇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謂的PET G樹脂)、聚對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與聚對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PMMA樹脂)、環狀聚烯烴樹脂、聚乳酸樹脂、聚己內酯樹脂、熱可塑性氟樹脂(例如,以聚氟化亞乙烯基為代表)及聚烯烴樹脂(聚乙烯樹脂、乙烯-(α-烯烴)共聚物樹脂、聚丙烯樹脂、及丙烯-(α-烯烴)共聚物樹脂等)。橡膠質聚合物可列舉:各種內核-外殼型接枝共聚物與熱可塑性彈性體。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該熱可塑性樹脂與橡膠質聚合物較宜為2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份以下。另一方面,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摻合熱可塑性樹脂與橡膠質聚合物之情形較宜為0.05重量份以上。
光擴散劑可列舉:高分子微粒(較宜為粒徑為數μ m之丙烯基交聯粒子與矽交聯粒子等)、該強化填充材以外之低折射率無機微粒、及此等之複合物等,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其含量較宜為20重量份以下,更佳為10重量份以下。另外,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摻合光擴散劑之情形較宜為0.005重量份以上。
該螢光增白劑以外之染色顏料更佳摻合所謂的藍墨水劑。此外,反射光色相之調節為必要的情形下,也可以配合如此色相而使用各種染色顏料。使用如此染色顏料的情形,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其含量較宜為0.00001~0.1重量份,更佳為0.00005~0.05重量份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
於實施例與比較例中,評估係利用下列方法所進行的。但是,於實施例16~19中,於圓筒溫度280℃、模具溫度70℃,使熔融樹脂於管柱內滯留10分鐘而進行分子量降低量(△Mv)之測定。
(1)光反射率:利用彩色電腦(Color Computer)(日本東京電色製之TC-1800MK-II),測定根據射出成形所得到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 m之厚度2mm的成形板(長度90mm×寬度50mm)。評估波長450nm~850nm之最低反射率的數值。
(2)熱安定性:(i)分子量降低量(△Mv)之測定:於120℃,藉由熱風乾燥機進行所得到的丸粒6小時之乾燥後,利用射出成形機(住友重機械工業(股)製之SG-150U),作成於圓筒溫度270℃、模具溫度70℃之含有拉伸測試片的成形品。連續20發成形成如此之成形品後,結束測定之狀態下,使射出圓筒退後,再使熔融樹脂於圓筒內滯留5分鐘。於如此之滯留後,再利用相同的條件進行4發之成形。藉由如此之成形,作成於圓筒內所滯留的樹脂組成物之成形品。其中,利用本申請書揭示的方法測定第2發成形品的黏度平均分子量。另一方面,同樣測定滯留前第20發成形品之黏度平均分子量。將由如此滯留前之分子量減去滯留後之分子量的數值設為△Mv而加以評估。如此之△Mv越小,熱安定性越為良好。
(ii)外觀評估:進行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 m之厚度2mm的成形板(長度90mm×寬度50mm)之射出成形,觀察色相與銀色條紋之有無。自氣體沖刷後起至第10發為止之成形板予以廢棄,將第11發作為色相評估用,並將其後至20發為止之成形板作為銀色條紋評估用。
色相係利用彩色電腦(東京電色(股)製之TC-1800MK-II),測定如此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 m之厚度2mm成形板部分的L值。還有,由於L值越大,亮度變得越高,目視觀察時,成形品具有更強的白色感。因而,於如此之評估中,L值越大越好。另外,全部發生銀色條紋者評估為×,發生一次者即評估為△,一次也未發生者評估為○。
實施例1~13與比較例1~6
利用界面聚合法,由雙酚A與光氣所製得的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中,以各摻合量摻入表2~4所揭示的各種添加劑中,利用摻合機進行混合後,再利用通風口式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所(股)製之TEX30 α(完全咬合、同方向旋轉、二條螺絲螺旋)),進行熔融混攪後得到丸粒。二氧化鈦顏料以外之添加劑係以各自摻合量的10倍濃度,利用Henschel摻合機,預先作成與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之預備混合物後,進行依摻合機所造成的整體混合。擠壓條件如下:噴出量20kg/h、螺旋旋轉數150rpm、通風口真空度3kPa,另外,設定從第1供應口至塑模擠壓模部分為止之擠壓溫度為260℃。
於120℃,藉由熱風循環式乾燥機進行所得到的丸粒6小時之乾燥後,利用射出成形機,於圓筒溫度270℃、模具溫度70℃、及射速50mm/sec之條件下,成形長度90mm與寬度50mm且厚度2mm、表面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 μ m之平滑平板狀的測試片。使用射出成形機(住友重機械工業(股)製之SG-150U)。將所得到的成形板之各評估結果顯示於表2~4。
還有,表1~4中之各成分的詳細內容係如下所示:(A成分)A-1:利用界面聚合法,由雙酚A與作為末端終止劑之ptert -丁基酚、及光氣所合成的直鏈狀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粉末(帝人化成(股)製之Paralite L-1225WX(商品名)、黏度平均分子量19700)
A-2:利用界面聚合法,由雙酚A與作為末端終止劑之ptert -丁基酚、及光氣所合成的直鏈狀芳香族聚碳酸酯樹脂粉末(帝人化成(股)製之CM-1000(商品名)、黏度平均分子量16000)
(B成分)B-1:二氧化鈦(Resino Color工業(股)製之White DCF-T-17007,該二氧化鈦係利用氯化法所製得的金紅石型結晶,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為0.28;並且,螢光X線測定之Al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為0.008、及Si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為0.009的二氧化鈦顏料。)
還有,螢光X線測定之各元素重量比例的算出係利用堀場製作所(股)製之MESA-500型,並利用基礎參數法進行的。如此之計算方法係相同於其他二氧化鈦顏料。
B-2:二氧化鈦(該二氧化鈦係使用相同於石原產業(股)製之Taipeic PC-3(商品名)之TiO2 原料與表面處理劑,使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測定其表面處理劑量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調整成為0.24;並且,螢光X線測定之Al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06、及Si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19的二氧化鈦顏料。)
(B成分之比較用)B-3:二氧化鈦(石原產業(股)製之Taipeic PC-3(商品名)、該二氧化鈦係利用氯化法所製得的金紅石型結晶,使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測定其表面處理劑量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調整成為0.57;並且,螢光X線測定之Al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14、及Si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18的二氧化鈦顏料。)
B-4:二氧化鈦(該二氧化鈦係使用相同於石原產業(股)製之Taipeic PC-3(商品名)之TiO2 原料與表面處理劑,使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測定其表面處理劑量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調整成為0.50;並且,螢光X線測定之Al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06、及Si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23的二氧化鈦顏料。)
B-5:二氧化鈦(該二氧化鈦係使用相同於Resino Color工業(股)製之White DCF-T-17007之TiO2 原料與表面處理劑,使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測定其表面處理劑量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調整成為1.38;並且,螢光X線測定之Al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05、及Si元素/Ti元素之重量比例比調整成為0.008的二氧化鈦顏料。)
將B-1~B-5成分之特徵顯示於表1。
參考例
針對該二氧化鈦B-1~B-5,於260℃、進行1分鐘熱處理後,測定利用熱重量解析(TGA)裝置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之(b)-(a)。將其結果顯示於表1。
(C成分)C-1:馬來酸酐與α-烯烴之共聚物的酸改質烯烴蠟(三菱化學(股)製之DIACARNA PA30M)
(D成分)D-1:過氟丁磺酸鉀鹽(大日本油墨化學(股)製之MEGAFAC F-114P)
(E成分)E-1: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之聚四氟乙烯(DAIKIN工業(股)製之POLYFLON MPA FA500)
E-2:由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之聚四氟乙烯粒子與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粒子而成的混合物(聚四氟乙烯之含量為50重量%)(GE SPECIALTY CHEMICAL(股)製之BLENDEX449)
(其他)HP:阻礙酚系抗氧化劑(CIBA SPECIALTY CHEMICALS製之Irganox1076)VP:由季戊四醇與脂肪族羧酸而成的分子量1061之全酯(COGNIS JAPAN(股)製之LOXIOL VPG-861)CE:環狀醯亞胺基酯系紫外線吸收劑(竹本油脂(股)製之CEi-P)PSR:香豆素系螢光增白劑(HAKKOL CHEMICAL(股)製之HAKKOL PSR-B(商品名))
如表2~表4明確得知: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具有優異的光反射性與熱安定性。亦即,該樹脂組成物具有適合於光反射材的特性。
實施例14
使用實施例2所得到的丸粒,利用相同於該實施例1之成形機與溫度條件,形成顯示於第1圖之具有長度6cm與寬度4cm大小之有底格子形狀的LED陣列型背光用光反射板,將白色LED裝設於各區塊後作成背光,藉由與利用於行動電話之液晶顯示器背光單位進行交換而作成液晶顯示器。所觀察到的影像為清晰度高的影像。
實施例15
使用實施例8所得到的丸粒,作成相同於實施例14之背光,相較於實施例14,同樣觀察到的影像可以得到清晰度更高的影像之液晶顯示器。
實施例16~19
利用界面聚合法,由雙酚A與光氣所製得的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中,以各摻合量摻入表5所揭示的各種添加劑中,利用摻合機進行混合後,再利用通風口式雙螺桿擠壓機(日本製鋼所(股)製之TEX30α(完全咬合、同方向旋轉、二條螺絲螺旋)),進行熔融混攪後得到丸粒。二氧化鈦顏料以外之添加劑係以各自摻合量的10倍濃度,利用Henschel摻合機,作成與聚碳酸酯樹脂粉末之預備混合物後,進行依摻合機所形成的整體混合。擠壓條件如下:噴出量20kg/h、螺旋旋轉數150rpm、通風口真空度3kPa,另外,設定從第1供應口至塑模擠壓模部分為止之擠壓溫度為260℃。
於120℃,藉由熱風循環式乾燥機進行所得到的丸粒6小時之乾燥後,利用射出成形機,於圓筒溫度280℃、模具溫度70℃、及射速50mm/sec之條件下,成形長度90mm與寬度50mm且厚度2mm、表面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3μm之平滑平板狀的測試片。使用射出成形機(住友重機械工業(股)製之SG-150U)。將所得到的成形板之各評估結果顯示於表5。
如表5明確得知: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具有優異的光反射性與熱安定性。亦即,該樹脂組成物具有適合於光反射材的特性。
實施例20
使用實施例16所得到的丸粒,利用相同於實施例16之成形機與溫度條件,形成顯示於第1圖之具有長度6cm與寬度4cm大小之有底格子形狀的LED陣列型背光用光反射板,將白色LED裝設於各區塊後作成背光,藉由與利用於行動電話之液晶顯示器背光單位進行交換而作成液晶顯示器。所觀察到的影像為清晰度高的影像。
實施例21
使用實施例19所得到的丸粒,作成相同於實施例20之背光,相較於實施例20,同樣觀察到的影像可以得到清晰度更高的影像之液晶顯示器。
發明之效果
若根據本發明樹脂組成物之製法的話,能夠提供一種樹脂組成物,其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更且難燃性均為優異的。
另外,若根據本發明的話,能夠提供一種丸粒、成形品,其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更且難燃性均為優異的。
再者,若根據防止本發明之樹脂組成物分子量降低之方法的話,能夠防止因含有聚碳酸酯樹脂與二氧化鈦顏料之樹脂組成物加熱過程所導致的分子量降低,並能夠提供一種丸粒、成形品,其熱安定性、光反射性與色相、更且難燃性均為優異的。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根據本發明所得到的樹脂組成物能夠適用於燈反射板等各種光反射材。例如,能夠適用於螢光燈等照明燈用之反射板、液晶顯示裝置等各種顯示裝置之背光用反射板、開關類用之反射板、LED陣列用之反射板、及已複合此等機能之反射板等。
1...光反射板主體(長度60mm、寬度40mm、高度4mm)
2...各LED之區塊(深度2.5mm、凹部之內圍均為鏡面加工)
3...LED固定用之凹部
第1圖係顯示於實施例作成的LED陣列型背光用光反射板之斜視概略圖。

Claims (24)

  1. 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符合0.05≦(b)-(a)≦0.5。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符合0.05≦(b)-(a)≦0.4。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之平均粒徑為0.01~0.4μ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之平均粒徑為0.15~0.25μ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之結晶型為金紅石(rutile)型,且係利用氯化法所製造。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進一步混合0.001~5重量份之含酸性基的有機化合物(C成分)。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方法,其中C成分為具有羧基及/或羧酸酐基之烯烴系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進一步混合0.0001~2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以A成分與B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為基準,進一步混合0.05~1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A成分與B成分之比例,A成分為70~90重量份與B成分為10~30重量份。
  12. 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3~0.1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2~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1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1≦(b)-(a)≦0.45;及 (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3≦(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
  13. 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3~0.05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4~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1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2≦(b)-(a)≦0.3;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5≦(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
  14. 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05~0.3重量份之馬來酸酐與α-烯烴共聚物的酸改質烯烴蠟(C1成分)、0.03~0.1重量 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2~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1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14≦(b)-(a)≦0.4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4≦(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15。
  15. 一種製造樹脂組成物之方法,其係由混合70~90重量份之雙酚A型聚碳酸酯樹脂(A1成分),10~3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1成分),以及相對於A1成分與B1成分之合計100重量份,0.1~0.3重量份之馬來酸酐與α-烯烴共聚物的酸改質烯烴蠟(C1成分)、0.03~0.05重量份之磺酸鹼(土)金屬鹽(D成分)與0.4~0.8重量份之具有原纖維形成能力的含氟聚合物(E成分)所構成的樹脂組成物之製法,其中B1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26≦(b)-(a)≦0.3;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 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6≦(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1。
  16. 一種樹脂組成物,其係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而得到。
  17. 一種丸粒,其係由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丸粒,其中丸粒中之B成分為:(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25;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
  18. 一種成形品,其係將含有60~99.9重量份之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0.1~40重量份之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予以成形所得到之成形品,其中B成分為:(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而且銀色條紋的發生率係低於10%。
  19. 一種光反射材,其係由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樹脂組成物而構成。
  20. 一種使用二氧化鈦顏料之方法,其係防止含有聚碳酸酯樹脂(A成分)與二氧化鈦顏料(B成分)的樹脂組成物分子量降低之方法,其中作為B成分,係使用:(i)將利用熱重量解析(TGA)所得到的23℃~100℃之重量減少設為(a)重量%,與將23℃~300℃之重量減少設為(b)重量%時,符合0.05≦(b)-(a)≦0.6;及(ii)分別將來自螢光X線測定之Ti元素、Al元素與Si元素的重量比例設為(c)重量%、(d)重量%與(e)重量%時,其係符合0.001≦(d)/(c)≦0.01,並且,符合0.009≦(e)/(c)≦0.02之二氧化鈦。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符合0.05≦(b)-(a)≦0.4。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之平均粒徑為0.01~0.4μm。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之平均粒徑為0.15~0.25μm。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之方法,其中B成分係金紅石型,且係利用氯化法所製造者。
TW095117655A 2005-05-19 2006-05-18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TWI391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46896A JP5319047B2 (ja) 2005-05-19 2005-05-19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5146897A JP5021906B2 (ja) 2005-05-19 2005-05-19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04709A TW200704709A (en) 2007-02-01
TWI391443B true TWI391443B (zh) 2013-04-01

Family

ID=37431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5117655A TWI391443B (zh) 2005-05-19 2006-05-18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939591B2 (zh)
EP (1) EP1882718B1 (zh)
KR (1) KR101380026B1 (zh)
DE (1) DE602006020717D1 (zh)
TW (1) TWI391443B (zh)
WO (1) WO20061238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59291A (en) * 1961-09-28 1964-12-01 Blaw Knox Co Furnace charging machine peels
KR100869967B1 (ko) * 2006-12-29 2008-11-24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난연성 및 내광성이 우수한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CN101067037B (zh) * 2007-05-30 2010-05-26 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p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05358B (zh) * 2007-09-30 2011-04-27 佛山市顺德区瑞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光反射性的聚碳酸酯组合物及其用途
US8042976B2 (en) * 2007-11-30 2011-10-25 Taiyo Holdings Co., Ltd. White hardening resin composition, hardened material, printed-wiring board and reflection board f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0935869B1 (ko) * 2008-04-17 2010-01-0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열가소성 수지 기판을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0905089B1 (ko) * 2008-05-15 2009-06-30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내광성 및 치수 안정성이 우수한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조성물
KR101065337B1 (ko) * 2008-12-19 2011-09-16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내광성 및 난연성이 우수한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DE102009052042A1 (de) * 2009-11-05 2011-05-12 Bayer Materialscience Ag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 mit verbesserter Flammwidrigkeit für Extrusionsanwendungen
EP2496636B1 (de) * 2009-11-05 2019-05-15 Covestro Deutschland AG Polycarbonatzusammensetzung mit verbesserter flammwidrigkeit für extrusionsanwendungen
US8871843B2 (en) * 2009-12-15 2014-10-28 Apple Inc. Halogen-free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
WO2011125906A1 (ja) * 2010-03-31 2011-10-13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同樹脂の組成物及び同樹脂の成形体
US9664818B2 (en) 2010-05-27 2017-05-30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polycarbonate resin
EP2581413B2 (en) 2010-06-09 2019-02-27 Idemitsu Kosan Co., Ltd. Polycarbonate-based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thereof
KR101333589B1 (ko) 2010-12-29 2013-11-28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난연성이 우수한 유리섬유 보강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US20120245262A1 (en) * 2011-03-23 2012-09-27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 with improved impact strength
US9290618B2 (en) 2011-08-05 2016-03-22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having enhanced optical properties, methods of making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WO2013130333A1 (en) * 2012-02-28 2013-09-06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rocesses and compositions for cleaning mixing devices to improve polycarbonate production
US9287471B2 (en) 2012-02-29 2016-03-15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conversion material chemistry and having enhanced optical properties, methods of making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US9090759B2 (en) 2012-04-05 2015-07-28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High reflectance polycarbonate
US9346949B2 (en) * 2013-02-12 2016-05-24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High reflectance polycarbonate
CN104918992B9 (zh) 2012-10-25 2017-05-24 沙特基础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装置、制造方法、其应用
JP6363618B2 (ja) 2012-12-27 2018-07-25 ダウ シリコーンズ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優れた反射率及び難燃性を有する物品を形成するための組成物、並びにそれらから形成された物品
JP5744077B2 (ja) * 2013-01-29 2015-07-01 ユーエムジー・エービーエス株式会社 強化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US9995961B1 (en) * 2013-02-13 2018-06-12 Rockwell Collins, Inc. Display apparatus with reflective structure
KR101716929B1 (ko) 2013-12-06 2017-03-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폴리카보네이트 수지 조성물
JP6361205B2 (ja) * 2014-03-24 2018-07-25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光線反射樹脂組成物
US9671085B2 (en) 2014-04-22 2017-06-06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Reflector for an LED light source
WO2017110754A1 (ja) * 2015-12-22 2017-06-29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品
JP6924823B2 (ja) * 2016-09-08 2021-08-25 ブローミン コンパウンズ リミテッド 難燃性透明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組成物
CN116057111A (zh) 2020-07-30 2023-05-02 高新特殊工程塑料全球技术有限公司 含玻璃的阻燃聚碳酸酯组合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7092A (ja) * 1993-01-12 1994-07-26 Teijin Chem Ltd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5015655A (ja) * 2003-06-26 2005-01-20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光線反射板
TW200505979A (en) * 2003-08-07 2005-02-16 Daicel Polymer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shaped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21728A (en) 1977-12-28 1980-09-0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abilized polycarbonate compositions
JPS603430B2 (ja) 1980-08-13 1985-01-28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重合体組成物用二酸化チタン顔料
JPS6326140A (ja) 1986-07-18 1988-02-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通信制御装置
JPH0623304B2 (ja) * 1988-07-28 1994-03-30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樹脂組成物
JP2671500B2 (ja) * 1989-05-30 1997-10-29 株式会社明電舎 冷却器付電気機器
JP2535445B2 (ja) * 1990-10-23 1996-09-18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ポリカ―ボネ―ト樹脂組成物
JP3356885B2 (ja) * 1994-07-01 2002-12-16 住友ダウ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3464284B2 (ja) * 1994-08-19 2003-11-05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H093211A (ja) 1995-04-18 1997-01-07 Sakai Chem Ind Co Ltd 樹脂組成物
JP4535469B2 (ja) 1997-08-21 2010-09-01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二酸化チタン含有樹脂組成物
US6362269B1 (en) * 1998-10-09 2002-03-26 Teijin Chemicals, Ltd. Resin composition
US6133360A (en) * 1998-10-23 2000-10-1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olycarbonate resin blends containing titanium dioxide
AU3727300A (en) * 1999-03-15 2000-10-04 Bayer Corporation Melt-stable, pigmented polycarbonate molding composition
US20020111409A1 (en) * 1999-05-28 2002-08-15 Talibuddin Sapna H. Polyester compositions having improved color stability
US6476158B1 (en) 1999-08-31 2002-11-0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rocess for colored polycarbonate-polyester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weathering
JP2002080709A (ja) 2000-09-06 2002-03-19 Teijin Chem Ltd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DE60109120T2 (de) * 2000-12-21 2005-12-29 Mitsubishi Engineering-Plastics Corp. Polycarbonatharzzusammensetzung und Formteile davon
JP3871307B2 (ja) 2000-12-21 2007-01-24 三菱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成形品
JP5031949B2 (ja) 2001-03-29 2012-09-26 帝人化成株式会社 難燃性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2372609A (ja) 2001-06-13 2002-12-26 Ge Plastics Japan Ltd 光線反射板
JP2003183491A (ja) 2001-12-18 2003-07-03 Teijin Chem Ltd 難燃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DE10162747A1 (de) * 2001-12-20 2003-07-03 Bayer Ag Extrudierbare Polycarbonat-Formmassen
JP4008253B2 (ja) 2002-02-06 2007-11-14 三菱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4236964B2 (ja) 2002-03-18 2009-03-11 旭化成ケミカルズ株式会社 難燃性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系樹脂組成物
JP3914858B2 (ja) 2002-11-13 2007-05-16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配合用酸化チタン、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成形体
WO2004076560A1 (en) * 2003-02-26 2004-09-10 Dow Corning Toray Silicone Co.,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US20040232598A1 (en) * 2003-05-20 2004-11-25 Constantin Donea Flame resistant thermoplastic composition, articles thereof, and method of making articles
JP200529013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Ishihara Sangyo Kaisha Ltd 二酸化チタン顔料及びそれを含む樹脂組成物
JP4705339B2 (ja) * 2004-06-03 2011-06-22 石原産業株式会社 二酸化チタン顔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む樹脂組成物
EP1770126B1 (en) * 2004-07-20 2018-01-10 Teijin Chemicals, Ltd. Aromatic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7092A (ja) * 1993-01-12 1994-07-26 Teijin Chem Ltd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5015655A (ja) * 2003-06-26 2005-01-20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及び光線反射板
TW200505979A (en) * 2003-08-07 2005-02-16 Daicel Polymer Ltd Thermoplast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shaped art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82718A1 (en) 2008-01-30
US7939591B2 (en) 2011-05-10
KR20080007615A (ko) 2008-01-22
KR101380026B1 (ko) 2014-04-02
TW200704709A (en) 2007-02-01
DE602006020717D1 (de) 2011-04-28
WO2006123833A1 (ja) 2006-11-23
EP1882718A4 (en) 2008-07-09
EP1882718B1 (en) 2011-03-16
US20090118406A1 (en) 200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1443B (zh) 聚碳酸酯樹脂組成物
TWI606079B (zh)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JP5021928B2 (ja) ガラス繊維強化難燃性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鏡筒
JP5602997B2 (ja) ガラス繊維強化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5571279B2 (ja) 難燃光拡散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TWI492985B (zh) Aromatic polycarbonate resin composition
JP5524463B2 (ja) ガラス繊維強化難燃性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鏡筒
TWI553056B (zh) A resin composition having a light-guiding property, and a light-conducting molded article comprising the same Surface light source body
JP6343680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JP6196072B2 (ja) 加飾成形用樹脂組成物
JP2011026439A (ja) ガラス繊維強化樹脂組成物
JP5319047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8231303A (ja) 難燃性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18095669A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樹脂金属複合成形体
JP5021906B2 (ja)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6124600A (ja) 光高反射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3883B2 (ja) 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10275413A (ja) ガラス強化樹脂組成物
JP4817678B2 (ja) 光高反射性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05112974A (ja)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6110197B2 (ja) 導電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WO2019004127A1 (ja) 強化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2019006954A (ja) 強化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4820072B2 (ja) 光高反射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
JP4870367B2 (ja) 強化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