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28524B -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 Google Patents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28524B
TWI328524B TW096129772A TW96129772A TWI328524B TW I328524 B TWI328524 B TW I328524B TW 096129772 A TW096129772 A TW 096129772A TW 96129772 A TW96129772 A TW 96129772A TW I328524 B TWI328524 B TW I3285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guiding passage
chamber
liquid stor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9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7176A (en
Inventor
Satoshi Shinada
Chiaki Miyajima
Masahide Matsuyama
Yuichi Seki
Hisashi Koike
Taku Ishizawa
Takayoshi Katsumura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2207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9923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869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2527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27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7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28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285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6Means for regulating the pressure in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9Cartridg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6Ink level or ink residue contro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FMEASURING VOLUME, VOLUME FLOW, MASS FLOW OR LIQUID LEVEL; METERING BY VOLUME
    • G01F23/00Indicating or measuring liquid level or level of fluent solid material, e.g. indicating in terms of volume or indicating by means of an alarm
    • G01F23/22Indicating or measuring liquid level or level of fluent solid material, e.g. indicating in terms of volume or indicating by means of an alarm by measuring physical variables, other than linear dimensions, pressure or weight, dependent on the level to be measured, e.g. by difference of heat transfer of steam or water
    • G01F23/28Indicating or measuring liquid level or level of fluent solid material, e.g. indicating in terms of volume or indicating by means of an alarm by measuring physical variables, other than linear dimensions, pressure or weight, dependent on the level to be measured, e.g. by difference of heat transfer of steam or water by measuring the variations of parameters of electromagnetic or acoustic waves applied directly to the liquid or fluent solid material
    • G01F23/296Acoustic waves
    • G01F23/2966Acoustic waves making use of acoustical resonance or standing wav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Ink Jet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 Devices For Dispensing Beverages (AREA)

Description

1328524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將液體注入到液體收容容器中之方法 及藉由液體注入而製造之液體收容容器,該液體收容容器 安裝於液體消耗裝置中且能夠進行裝卸,並將蓄積於液體 收容室中之液體供給至上述液體消耗裝置中。 【先前技術】
作為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及液體消耗裝置之例,例如可列 舉蓄積有墨水液之墨匿’與安裝有可更換之該墨匣之喷墨 式記錄裝置。 上述墨g通常構成為安裝於喷墨式記錄裝置之匠安裝部 且能夠進行裝卸,並且具備:墨水收容室,其填充有墨水 (液體);墨水供給孔’其用以將f積於上述墨水收容室中 之液體供給至嗔墨式邙絲#32+ ^ 金式°己錄裝置中;墨水引導通路,其連通 上述墨水收容室與墨水供仏 货…孔,以及大軋連通路,其隨著 上述墨水收容室内墨水之$ & ^ . $夂之岣耗,而自外部將大氣導入上述 墨水收容室内;且於安梦於#從壯Μ 文屐於έ己錄裝置之匣安裝部後,可夢 由裝備於上述匣安裝部中夕里> ^力丄& 土 曰 平之墨水供給針插入連接於上述墨 水供給孔中,而使蓄籍+审, 積之墨水供給至喷墨式記錄裝置之 錄頭。 。 喷墨式記錄裝置之印样 。錄頭利用熱量或振動,控制墨 之喷射,若墨匣中墨水估田—田 離m k山吏元畢’產生未能供給墨水之狀 態下進仃墨水喷出動作 作之空轉,則會導致故障出現。 此,於喷墨式記錄裝置φ 祝因 置中’必須監視墨匣中之墨水液的殘 i23666.doc 1328524 量,以使記錄頭不致空轉。 根據如此背景,開發有具備液體殘量感測器之墨匣,該 液體殘量感測器於蓄積於墨水收容室中之墨水殘量消耗至 預先設定的臨限值時,輸出既定電信號’以使蓄積於墨匣 t之墨水不會完全使用到最後而導致記錄裝置之記錄頭空 轉(例如,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曰本專利特開2〇〇 1_146030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墨匣係由多個零件構成且高精度形成之容器,故 於墨水耗盡時直接將其廢棄,將浪費有用資源,導致經濟 方面損失較大。 因此,業者期望可對使用完畢之墨匿再次注入墨水,使 之再生利用。 然而,先前之墨匣於其組裝步驟中途,設有墨水填充步
驟’故於墨g組裝結束後,λ多無法利用同樣之墨水填充 方法。 因此,必須開發無需使用組裝新墨昆時之墨水填充方 法,便可實現墨水填充之再生方法。 然而近來’墨g由於連通墨水收容室與墨水供給孔之墨 水引導通路中設有Μ閥,該差壓閥調整向墨水供給孔供 給之墨水壓力’並且亦用作止回閥, 出現逆流’或者設有用以檢測墨水殘 構’從而得以實現高性能化。進而, 防止自墨水供給孔側 星之液體殘量檢測機 為長期维持蓄積之墨 123666.doc 1328524 水°σ質’墨水收容室或大氣連通路之構造亦變得複雜化。 因此’若不精心加工用於墨水注入之墨匣,則於注入墨 X後有可能使墨水會茂漏至墨水收容室以外之部分,或 因填充墨水時混入氣泡而使初始功能受損,導致再生不 良。 又’為注入墨水而對墨匣實施之加工較為複雜,且加工 成本向額化’故而再生成本高於新墨匣之製造成本,則再 生意義變小。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廉價地製造液體收容容器,其 於將液體注入液體收容容器時’可減少對液體收容容器之 加工’並且可注入液體而不致損壞該液體收容容器之諸多 功能。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藉由一種液體注入方法而達 成’該液體注入方法係將液體注入至以下液體收容容器 者’上述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中;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中之液體引 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以及 液體殘量感測器,其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中途, 且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 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 123666.doc 10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交替重複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 接之方式而争聯狀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 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 由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 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消 耗裝置, 且該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上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注入 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根據上述構成’為注入液體而對液體收容容器所實施之 加工’包括使用以注入液體之注入口開口,及於注入液體 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均較為簡單。因此,加工成本 低廉,又不致費時費力。 使όχ置注入口之位置為大氣連通路時,可順利地將液體 注入裝備於液體收容容器中之複數個所有液體收容室、及 相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液體引導通路中。因此,於注入有 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中’使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下降型連接 之液體引導通路、及使該等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上升型連接 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造得以復原,即 便上游液體收容室中產生氣泡,殘存於下降型液體引導通 123666.doc 11 路之液體可成為阻止氣泡前進之防護壁。因此’進入液體 引導通路中之氣泡難以進入下游。 又,除了連接液體收容室彼此之曲折彎曲之流徑,下游 各液體收容室《上部空間亦可有效發揮收集所流入氣泡的 收集空間之作用,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 進而,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收容容 器而達成’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引 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以及 液體殘量感測器’其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途,於 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 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交替重複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 接之方式而串聯狀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 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 由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 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消 耗裝置, 且,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上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 123666.doc 12 1328524 注入口,並自上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體收 容容器中,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進入與液體供給 部連通之液體引導通路中,於連接彼此之液體收容室之曲 折狀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中存在能夠使用之液體殘 量之間’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之氣泡難以進入下游。因此, 可注入液體’而不會導致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收容容器諸 多功能的降低。 又,因再生所需成本低廉,故可廉價提供液體收容容 器,因此有益於降低液體消耗裝置之運用成本。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注入方法 而達成,該液體注入方法係將液體注入到以下液體收容容 器者,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引 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 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對液體收容室,以. 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 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 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 123666.doc 1328524 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中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注入 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根據上述構成’為注入液體而對液體收容容器所實施之 _ 力 巴括使用以/主入液體之注入口開口,及於注入液體 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均較為簡單。因此,加工成本 低廉,又不致費時費力。 使《X置/主入口之位置為大氣連通路時,可順利地將液體 主入褒備於液體收容容器中之複數個所有液體收容室、及 相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液體引導通路令。因此,於注入有 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中,使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下降型連接 之液體引導料、及使該等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上升型連接 # 《液體引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造得以復原,即 便上游液體收容室中產生氣泡,殘存於下降型液體引導通 路之液體可成為阻止氣泡前進之防護壁。因此,進入液體 引導通路中之氣泡難以進入下游。 又,除了連接液體收容室彼此之彎曲流徑,下游各液體 收容室之上部空間亦可有效發揮收集所流入氣泡的收集空 間之作用,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中,較S想的是’設 置有複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 I23666.doc •14· 1328524 合。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複數組使液體收容室相 互為下降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及上升型連接之液體引 導通路中上下曲折f曲之流#構造得以復原使進入液體 引導通路中之氣泡更難以進入下游。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中,較理想的是,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設 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 接更下游處。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 進入連通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液體引導通路,亦可利用相互 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曲折狀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抑 制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到達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測 位置’因而可避免由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測器誤 測而導致未使用完畢即遭到廢棄之液體量增加的問題。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收容容器 而達成,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引 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123666.doc -15- 1328524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 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 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 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 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 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中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 注入口’並自上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體收 容容器’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進入連通液體供 給部之液體引導通路中,於相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曲折狀 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中存在可使用之液體殘量之 間’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亦難以進入下游。因.此, 可注入液體而不會導致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收容容器諸多 功能之下降。 又’因再生所需成本低廉,故可廉價提供液體收容容 器,因此亦有益於降低液體消耗裝置之運用成本。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設 置複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複數組使液體收容室 彼此為下降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與使該等液體收容室彼 此為上升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 造得以復原,使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更難以進入下 游。 123666.doc •16- 1328524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設 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 接更下游處。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蓄積於液體收容室中 之液體殘量消耗至預先設定之臨限值為止時,可輸出既定
仏號。又,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進入連通液體殘量感測 器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亦可利用連接液體收容室彼此之曲 折狀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抑制進人液體引導通路 中之氣泡到達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測位置,由此可避免由 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㈣器誤漁J而使未使用完畢即 廢棄之液體量增加的問題。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t,較理想的是,於
上述大氣連通路巾,設置防止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室戌漏 之空氣室。 據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即便於因熱膨脹等而使 液體自液體收容室向大氣側流出之情形時,亦可於空氣室 中確實進行收集’抑制液體洩漏之產生。X,因於空氣室 中收集之液體會隨著液體消耗,而流人液體收容室Z故 而可利用收容於内部之液體而不會造成浪費。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上述 大氣連通路之至少—部分通過上述液體容器之重力方向上 最上方之部分。 123666.doc 17 1328524 根 形時 容器 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 ,亦將難以越過重力方向上 本體之大氣開放孔。因此, 即便液體出現逆流之情 最上方之部分而最終到達 可抑制液體洩漏。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 述大氣連通路中設有氣液分離過濾器 並且阻斷液體使之無法通過。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液體流出至大氣連通 路之情形時’因於大氣連通路中設有氣液分離過遽器,故 而液體不會越過該氣液分離過渡器而漏出大氣開放孔側。 因此’可進而抑制墨水自大氣開放孔洩漏。 又,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較理想的是,包裝於以 内部氣壓達到大氣壓以下之方式減壓密封之減壓包裝中。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使用前利用減壓包裝 之負壓吸引力而將液體收容容器内部之氣壓保持為規定值 以下,以便供給溶存空氣較少之液體。
,較理想的是,於上 ’其可使氣體通過,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注入方法 而達成’該液體注入方法係將液體注入到以下液體收容容 器者,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孔 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123666.doc • 18- 1328524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 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對液體收容室,以 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 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 由下向上之上升 體消耗裝置;
於最上游上述液體收容室中形成注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根據上述構成,為注入液體而對液體收容容器所實施之 加工,包括使用以注入液體之注入口開口,及於注入液體 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均較為簡單。因此,加工成本 低廉,又不致費時費力。
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 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 且該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使设置注入口之位置為最上游液體收容室時,可順利地 將液體注入裝備於液體收容容器中之複數個所有液體收容 室、及相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液體引導通路中。因此,於 注入有液體之液體收容容器中,使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下降 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及使該等液體收容室彼此為上升 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造得以復 原’即便上游液體收容室中產生氣泡,殘存於下降型液體 引導通路之液體亦可成為阻止氣泡前進之防護壁。因此, 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難以進入下游。 又’除了連接液體收容室彼此之彎曲流徑,下游各液體 123666.doc 收谷室之上部空間亦可有效發揮 間之作用,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注 八万法中’較理想的是,設 置有複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速垃命^ 運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 合。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λ 士、+ 體主入方法’複數組使液體收容室相 互為下降型連接之液體引遙g 4篮引等通路、及上升型連接之液體引
收集所流入氣泡的收集空 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栌 θ < "IL仫構造侍以復原,使進入液體 引導通路中之氣泡更難以進入下游。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中,較s想的是,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人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設 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比上述下降型連減上述上升型連 接更下游處。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注入方法,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 進入連通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亦可利用相 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曲折狀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 抑制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到達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 測位置’因而可避免由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測器 誤測而導致未使用完畢即遭到廢棄之液體量增加的問題。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收容容器 而達成’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123666.<1〇, •20· 1328524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孔 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 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 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 φ 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 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 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中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 /主入口,並自上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體收 谷谷器’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根據上述構成,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進入連通液體供 給部之液體引導通路中,於相互連接液體收容室之曲折狀 • 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中存在可使用之液體殘量之 間,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亦難以進入下游。因此, 可注入液體而不會導致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收容容器諸多 功能之下降。 -又,因再生所需成本低廉,故可廉價提供液體收容容 器,因此亦有益於降低液體消耗裝置之運用成本。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設 置複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複數組使液體收容室 123666.doc 21 1328524 彼此為下降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與使該等液體收容室彼 此為上升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 造得以復原’使進入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氣泡更難以進入下 游。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設
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 接之更下游處。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蓄積於液體收容室中 之液體殘量消耗至預先設定之臨限值為止時,可輸出既定 佗號。又,即使氣泡自液體收容室進入連通液體殘量感測 器之液體引導通路中,亦可利用連接液體收容室彼此之曲 折狀液體引導通路或液體收容室,抑制進入液體引導通路 中之氣泡到達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測位置,由此可避免由
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測器誤測而使未使用完畢即 廢棄之液體量增加的問題。 再者,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於 上述大氣連通路中,設置防止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室汽漏 之空氣室。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 液體自液體收容室向大氣側流 中確實進行收集,抑制液體洩 中收集之液體會隨著液體消耗 器,即便於因熱膨脹等而使 出之情形時,亦可於空氣室 漏之產生。又,因於空氣室 ,而流入液體收容室侧,故 123666.doc -22· 1328524 而可利用收容於内部之液體而不會造成浪費。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上述 大氣連通路之至少一部分通過上述液體容器之重力方向上 最上方之部分。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即便液體出現逆流之情 形時,亦將難以越過重力方向上最上方之部分而最終到達 容器本體之大氣開放孔。因此,可抑制液體洩漏。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理想的是,於上 述大氣連通路中設有氣液分離過濾器,其可使氣體通過, 並且阻斷液體使之無法通過。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液體流出至大氣連通 路之情形時,因於大氣連通路中設有氣液分離過濾器,故 而液體不會越過該氣液分離過濾器而漏出至大氣開放孔 侧。因此,可進而抑制墨水自大氣開放孔洩漏。 又,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較理想的是,包裝於以 内部氣壓達到大氣壓以下之方式減壓密封之減壓包裝中。 根據如此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於使用前利用減壓包裝 之負壓吸引力而將液體收容容器内部之氣壓保持為規定值 以下,以便供給溶存空氣較少之液體。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收容容器 而達成, 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裴卸於液體消耗裝置,並且具備. 至少3個以上之液體收容部; 液體供給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123666.doc -23· 1328524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上述液體供給部 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大氣連通; 且’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τ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 接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 . 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 則吏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向上之 9 上升流, 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進一步具備: 薄膜構件,其形成上述大氣連通路之至少一部分;以及 密封部,其形成於形成上述大氣連通路之薄膜構件上, 且將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注入口加以密封。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好的是,上述密 封部由薄膜或栓塞形成。 •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好的是,具備液 體檢測部,該液體檢測部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並 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及氣體流入上述液 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 又,本發明之上述課題之解決可藉由一種液體收容容器 而達成,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液體消耗裝置,並1 具備: ~ 至少3個以上之液體收容部; 液體供給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123666.doc •24· 1328524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上述液體供給部 連通;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大氣連通; 且,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 接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向 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室, 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向上之 上升流, 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進一步具備: 薄膜構件’其形成最上游之液體收容 密封部,其形成於上述薄膜構件上, 容部連通之注入口加以密封。 室;以及 且將與上述液體收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 封部由薄臈或栓塞形成。 較好的是,上述密
又’於上述構成之液體收容容器中,較好的是,且備液 體檢測部’該液體檢測部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並 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及氣體流入上述液 體引導通路流入之情形時可輸出不同信號。 【實施方式】 Γ,I照圖式,就本發 容器之較佳實施形態加以詳細說明 =下實施形態中’列舉安裝於液體噴射裝置之一例即 式記錄裝置(印表機)中之墨匿,作為液體收容容器之 123666.doc -25. 1328524 例進行說明。 圖1係作為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之墨匣的外觀立體 圖’圖2係自與圖!相反之角度觀察圖1之墨匣的外觀立體 圖。圖3係圖1之墨匣之分解立體圖,圖4係自與圖3相反之 角度觀察圖3之墨匣的分解立體圖。圖5係表示將圖丨之墨 匣安裝於喷墨式記錄裝置托架中之狀態的圖,圖6係表示 安裝於托架前之狀態的剖面圖,圖7係表示安裴於托架後 之狀態的剖面圖。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之墨匣丨係具有近似長方體形 狀,並將墨水蓄積·收容於設於内部之墨水收容室中的液 體收容容器。墨匣1安裝於作為液體消耗裝置之一例的喷 墨式記錄裝置之托架2〇〇中,並將墨水供給至該喷墨式記 錄裝置(參照圖5)。 現就墨匣1之外觀特徵加以說明,如圖i及圖2所示,墨
匣1具有平坦上表面la,且於與上表面la對向之底面U 上,設置有墨水供給孔50,其連接於噴墨式記錄裝置並供 給墨水。又,於底面11;)上,開口有將大氣導入墨匣丨内部 之大氣開放孔1〇〇。即,墨匣〗係自大氣開放孔1〇〇導入空 氣並且自墨水供給孔5 0供給墨水之大氣開放型墨匣。 如圖6所示,墨匿丨之大氣開放孔1〇〇具有:於底面^上 底面側朝向上表面側開口之近似圓筒狀凹部1 〇 1,及於 凹部⑻内周面開口之小孔102。小孔1〇2與下述大氣連通 路連通,可經由該小孔102將大氣導入至下述最上游墨水 收容室370中。 I23666.doc -26 - 1328524 大氣開放孔100之凹部101構成為其深度可放入形成於托 架200之突起230。該突起230係用以防止忘記剝離作為氣 密性阻塞大氣開放孔100之阻塞機構之密封薄膜9〇的防未 剝離突起。亦即’於貼附有密封薄膜9〇之狀態下,大氣開 放孔100内並未插入突起230’故墨匣1並未安裝於托架 200。藉此’使用者於大氣開放孔1〇〇上貼附有密封薄膜 之狀態下即便意欲直接將墨匣1安裝於托架2〇0時亦將無法 進行安裝’由此可促使於安裝墨匣1時確實將密封薄膜9〇 剝離。 又,如圖1所示,於與墨匣丨之上表面1&之一個短邊側相 鄰接之短側面1 c上,形成有用以防止將墨匣丨安裝於錯誤 位置上之誤插入防止突起22。如圖5所示,於作為被安裝 方之托架200側,形成有與誤插入防止突起22對應之凹凸 220,墨匣1僅於誤插入防止突起22與凹凸22〇不產生干擾 之情形時能夠安裝於托架200中。誤插入防止突起22,具 有因墨水種類不同而不同之形狀,且所具有之形狀對應於 與作為被安裝方之托架2〇〇側之凹凸220對應的墨水I種 類。因此’如圖5所示’即使托架2〇〇可安裝複數個墨匣之 情形時’亦不會將墨匣安裝於錯誤位置上。 又,如圖2所示,於與墨匣丨之短侧面lc對向之短側面Μ 上設有扣合桿1 1。該扣合桿丨丨上,形成有對托架2〇〇進行 女裝時與形成於托架2〇〇上之凹部21〇扣合之突起iia,因 扣合桿11彎曲且突起lla與凹部21〇扣合故墨匣丨位置固 定於托架200上。 123666.doc -27· 又,於扣合桿11下方設置有電路基板34。於該電路基板 34上,形成有複數個電極端子34a,該等電極端子34a與設 置於托架200上之電極構件(未圖示)接觸,藉此墨匣i與噴 墨式s己錄裝置電性連接。於電路基板“上,設置有可重寫 貝料的非揮發性記憶體,故可記憶有與墨匣丨相關之各種 資訊或喷墨式記錄裝置之墨水使用資訊等。又,於電路基 板^之背面側,設置有根據墨匣之墨水殘量輸出不同 信號之墨水殘量感測器(液體檢測部)31(參照圖3或圖4)。 以下說明中’將墨水殘量感測器3丨與電路基板34合稱為墨 水耗盡感測器3 0。 又,如圖1所示,於墨E1之上表面1&,貼附有表示墨匿 之内含物的標籤60a。該標籤6〇a以覆蓋長側面丨[之外表面 薄膜60之端部越過上表面la之方式貼附而形成。 又’如圖1及圖2所*,,SE1之與上表面la 2個長邊側相 鄰接之長側面le、If,形成為平坦面形狀。以下說明中’ 為方便起見,將長側面le之側作為正面側,將長側面“之 侧作為背面側,將短側面le之側作為右側面側,並將短側 面1 d之側作為左側面侧進行說明。 其次,一面參照圖3及圖4,一面就構成墨匣丨之各部分 加以說明。 墨ϋΐ包括作為容器本體之g本體10,&覆蓋匿本體ι〇 正面側之覆蓋構件20。 匣本體10中,於其正面側形成有具有各種形狀之阻隔壁 10a,該等阻隔壁l〇a作為間壁,於内部劃分形成填充有墨 123666.doc -28- 1328524 水i之複數個墨水收容室(液體收容部)' 未填充墨水i之未 填充室、位於下述大氣連通路150中途之空氣室等。 於S本體10與覆蓋構件20之間’設置有覆蓋匣本體1〇正 面側之薄模80’並精由該薄膜8〇而遮蔽阻隔壁、凹部及槽 之上表面’形成複數個流徑或墨水收容室、未填充室 '空 氣室。 又’於匣本體10之背面側,形成有收容差壓閥40之凹部 即差壓閥收容室40a及構成氣液分離過濾器70之凹部即氣 液分離室70a。 差壓閥收容室40a中,收容有閥構件41、彈簧42及彈簧 座43,由此構成差壓閥40。差壓閥4〇配置於下游側之墨水 供給孔5 0與上游側之墨水收容室之間,受壓而成為阻斷墨 水自墨水收容室側流向墨水供給孔5〇側之關閥狀態。隨著 墨水自墨水供給孔50供給至印表機側,差壓閥4〇之墨水供 給孔50側與墨水收容室側之差壓將達到固定值以上,藉此 可使差壓閥40由關閥狀態過渡至開閥狀態,使墨水〗供給 至墨水供給孔50中’並對由墨水供給孔50供給之墨水“乍 用負壓。 於氣液分離室7〇a之上表面,沿著設置於氣液分離室70a 之中央部附近且包圍外周的圍堰7〇b貼附有氣液分離膜 71 °該氣液分離膜71係可使氣體通過且阻斷液體使之無法 通過之材料’並整體構成氣液分離過濾器7〇。氣液分離過 渡器70設置於連結大氣開放孔1 00與墨水收容室之大氣連 通路150内’使墨水收容室之墨水I不會經由大氣連通路 123666.do< -29· 1328524 1 5 0而自大氣開放孔i 〇〇中流出。 於匣本體10之背面側,除差壓閥收容室40a與氣液分離 室70a以外,亦勾刻有複數個槽l〇b。該等槽l〇b因於構成 差壓閥40與氣液分離過濾器70之狀態下由外表面薄膜60覆 蓋外表面,使得各槽l〇b之開口部被阻塞,而形成大氣連 通路150或墨水引導通路。 如圖4所示,於匣本體1〇之右側面側,形成有感測器室 • 30&作為收容構成墨水耗盡感測器30之各構件的凹部。於 該感測器室30a中,收容有墨水殘量感測器3 1及壓縮彈簧 32 ’該壓縮彈簧32將墨水殘量感測器3丨擠壓固定於感測器 室3 0a之内壁面上。又,感測器室3〇a之開口部由覆蓋構件 33覆蓋’且於該覆蓋構件33之外表面33&上固定有電路基 板3 4 °墨水殘量感測器3 1之感測構件與電路基板3 4連接。 墨水殘量感測器3 1包括:腔室,其形成墨水收容室至墨 水供給孔50之間的墨水引導通路之一部分;振動板,其形 • 成該腔室之壁面之一部分;以及壓電元件(壓電致動器), 其將振動施加於該振動板上;且將振動施加於上述振動板 時之殘餘振動,作為信號輸出至喷墨記錄裝置中。噴墨記 錄裝置之液體殘量檢測部,根據該墨水殘量感測器31輸出 - 之信號,檢測墨水I與氣體(混入墨水中之氣泡B)之間的殘 餘振動振幅、頻率等之差異,由此檢測匣本體1〇内有無墨 水 I 〇 '、 具體而言,當匣本體1〇内之墨水收容室之墨水1耗盡或 減少至既定量,導入至墨水收容室内之大氣將於墨水引導 123666.doc 1328524 通路中進行傳送’並進入墨水殘量感測器3丨之腔室内時, 噴墨記錄裝置之液體殘量檢測部,根據來自墨水殘量感測 器31之乜號,並由此時殘餘振動之振幅或頻率之變化,偵 測匣本體10内墨水收容室之墨水丨耗盡或減少至既定量之 情形,並輸出表示墨水耗盡或墨水接近耗盡之電信號。 於匣本體10之底面側,除經上述說明之墨水供給孔5〇與 大氣開放孔100以外,如圖4所示,尚形成有減壓孔丨丨〇, φ 其用於進行墨水注入時經由真空抽吸機構,自墨匣i内部 吸出空氣進行減壓;凹部95a ’其構成墨水收容室至墨水 供給孔50之墨水引導通路;以及緩衝室3〇b,其設置於墨 水耗盡感測器30之下方。 墨水供給孔50、大氣開放孔100、減壓孔11〇、凹部95a 及緩衝室30b,於墨S製造後,立即全部成為分別由密封 薄膜54、90、98、95、35密封各自開口部之密封狀態。其 中,密封大氣開放孔100之密封薄膜9〇,於將墨匿安裝於 • 喷墨式記錄裝置進行使用之狀態前,由使用者剝離。藉 此,大氣開放孔1 〇〇暴露於外部,使得墨匣1内部之墨水收 容室經由大氣連通路150而與外部氣體連通。 -又,如圖6及圖7所示,貼附於墨水供給孔5〇外表面之密 .㈣膜54,於安裝於喷墨式記錄裝置時,由喷墨式記錄裝 置側之墨水供給針240刺破。 如圖6及圖7所示,於墨水供給孔5〇之内部,具備環狀密 封構件,其於安裝時被擠壓至墨水供給針24〇之外表面 上;彈簧座52,其於未安裝於印表機之情形時與密封構 123666.doc 31 1328524 件51抵接’阻塞墨水供給孔50 ;以及壓縮彈簧53,其於密 封構件51之抵接方向上對彈簧座52進行施壓。 如圖6及圖7所示’當墨水供給針24〇插入至墨水供給孔 50内時’密封構件5 1内周與墨水供給針24〇外周受到密 封’故而於墨水供給孔50與墨水供給針24〇之間的間隙得 以液密性密封。又,墨水供給針51前端與彈簧座52抵接 後,將彈簧座52向上頂起,使彈簧座52與密封構件5ι之密 封被解除’藉此可使墨水自墨水供給孔5 〇供給至墨水供給 針 240 » 其次,一面參照圖8〜圖12,一面上述墨匣i之内部構造 加以說明。 圖8係自正面側觀察墨匣1之匣本體丨〇的圖,圖9係自背 面側觀察墨匣1之匣本體10的圖,圖10(a)係圖8之簡略模式 圖’圖10(b)係圖9之簡略模式圖,圖11係圖8之Α·Α剖面 圖。又’圖12係圖8所示之流徑之局部放大立體圖。 上述墨匣1中,於匣本體10之正面側形成有3個墨水收容 至’作為填充墨水I之主要墨水收容室,上述3個墨水收容 室包括:上下隔斷為2個的上部墨水收容室370及下部墨水 收容室390,以及由該等上下墨水收容室夾持定位之緩衝 室 430。 又’於匣本體10之背面側形成有大氣連通路150,其根 據墨水I之消耗量,將大氣導入至作為最上游墨水收容室 的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中。 墨水收容室370、390及緩衝室430由阻隔壁i〇a劃分。而 123666.doc -32· 1328524 且’該等各墨水收容室中,於水平方向延伸成為收容室底 壁之阻隔壁l〇a之一部分,形成有形狀為向下凹陷之凹槽 374 、 394 、 434 。 凹槽374係使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之阻隔壁i之底壁375 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者。凹槽394係藉由下部墨水收容室 390之阻隔壁1〇a之底壁395與壁面突出部而向匣厚度方向 犬出者。凹槽434係使緩衝室430之阻隔壁1〇a之底壁435之 _ 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者。 而且,於各凹槽374、394、434之底部或其附近’設置 有與墨水引導通路380、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 通路400及墨水引導通路44〇連通之墨水排出口 37ΐ、3ιι、 432 〇 墨水排出口 371、432係於匣本體10厚度方向上貫通各墨 水收谷室壁面之貫通孔。又,墨水排出口 3丨2係墨水殘量 感測器3 1内之腔室(流徑)之出口。 φ 墨水引導通路38〇,一端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之墨水排 出口 371連通,並且另一端與設於下部墨水收容室39〇中之 墨水流入口 391連通,構成將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之墨水引 導至下部墨水收容室390中之液體引導通路。該墨水引導 • 通路380,以自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之墨水排出口 371垂直 向下方延伸之形態設置,且以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 方向為由上向下之下降流的下降型連接,將一對液體收容 室370、390相互連接。 墨水引導通路420,一端與墨水殘量感測器3丨内之腔室 123666.doc -33- 1328524 之墨水排出口 312連通,並且另一端與設置於緩衝室43 0中 之墨水流入口 43 1連通’並經由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 體引導通路400 ’將下部墨水收容室39〇之墨水引導至緩衝 室430中。該墨水引導通路42〇,以自液體殘量感測器3 j内 之腔室之墨水排出口 3 12傾斜向上方延伸之形態設置,且 以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為由下向上之上升流的 上升型連接’將一對墨水收容室390、430相互連接》
即’上述圖示例之匣本體1〇中,3個墨水收容室37〇、 390、430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方式連 接。 墨水引導通路440係自緩衝室430之墨水排出口 432將墨 水引導至差壓閥4 0中之墨水流徑。 又’上述各墨水收容室之墨水流入口 3 72、391、43 1於 各墨水收容室中’均設於各墨水收容室之底壁375、395、 435之附近。
以下,首先一面參照圖8〜圖12,一面說明作為主要墨水 收容室之上部墨水收容室3 7 0至墨水供給孔5 〇為止之墨水 引導通路。 上部墨水收容室3 7 0係Ε本體丨〇内最上游(最前位)之墨 水收容室,如圖8所示,形成於匣本體1〇之正面側。該上 部墨水收谷至370之墨水收容區域約占墨水收容室之—半 左右’且形成於E本體10之大致一半處向上之部分。於上 部墨水收容室370底壁之凹槽374,開口有與墨水引導通路 380連通之墨水排出口 37i。該墨水排出口 371位於成為上 123666.doc -34. 1328524 部墨水收容室370底壁之阻隔壁i〇a之下方處,故而即使上 部墨水收容室370内之墨水液面下降至底壁為止,亦由於 位於此時液面之下方,而可穩定持續導出墨水I。 如圖9所示,墨水引導通路3 80形成於匣本體10之背面 侧,並自上方將墨水引導至下方之下部墨水收容室39〇 〇 下部墨水收容室390係導入有蓄積於上部墨水收容室370 中之墨水I之墨水收容室,如圖8所示,其墨水收容區域約 占形成於匣本體1 0正面側之墨水收容室之一半左右,且形 成於自匣本體10之大致一半處向下之部分。於成為該下部 墨水收容室390底壁之阻隔壁i〇a附近,與墨水引導通路 380連通之墨水流入口 391,開口於配置於下部墨水收容室 390之底壁395下方的連通流徑,故經由該連通流徑流入有 來自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之墨水I。 下部墨水收容室390,藉由貫通底壁395之墨水排出口 3 11而與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00連通。於 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00中,形成有三維 形成之迷宮構造流徑,於該迷宮構造流徑中,於墨水耗盡 前收集所流入之氣泡等,使之不致流入至下游侧。 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00,經由未圖示 之貫通孔而與下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10連 通’且經由下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10使墨 水I導入至墨水殘量感測器3 1中。 導入至墨水殘量感測器3 1中之墨水,通過墨水殘量感測 123666.doc •35· 1328524 器31内之腔室(流徑)’而自作為腔室出口之墨水排出口 312 導入至形成於匣本體1 〇背面側之墨水引導通路420中β墨 水引導通路420以自墨水殘量感測器3 1將墨水傾斜向上方 引導之方式形成,且連接於與緩衝室430連通之墨水流人 口 43 1。藉此’自墨水殘量感測器3 1流出之墨水,經由墨 水引導通路420而導入至緩衝室430。 緩衝室430係藉由阻隔壁10a而劃分形成於上部墨水收容 室370與下部墨水收容室390之間的小腔室,且形成為差壓 閥40近前之墨水蓄積空間。緩衝室430以與差壓閥40背面 側對向之方式形成’故墨水I經由形成於緩衝室43〇之凹槽 434上的墨水排出口 432所連通之墨水引導通路440而流入 差壓閥40中。 流入差壓閥40中之墨水,由差壓閥4〇導向下游侧,並經 由貫通孔45 1導入至出口流徑450。出口流徑450與墨水供 給孔5 0連通’故墨水I經由插入至墨水供給孔$ 〇中之墨水 供給針240而供給至噴墨式記錄裝置側。 其次,一面參照圖8〜圖12,一面說明大氣開放孔i〇〇至 上部墨水收容室370為止之大氣連通路15〇。 若墨匣1内之墨水I消耗後使墨匣丨内部之壓力降低,則 大氣(二氣)會以對應於所畜積墨水I減少之量自大氣開放孔 1 00流入到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中。 設置於大氣開放孔1 〇〇内部之小孔丨〇2,與形成於匮本體 ίο背面側之蜿蜒路徑310之一端連通。蜿蜒路徑31〇係形成 為細長狀,以使自大氣開放孔100至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為 123666.doc •36· 1328524 止之距離變長,抑制墨水中水分蒸發的蛇行路徑。蜿蜒路 徑3 10之另一端連接於氣液分離過濾器7〇。 於構成氣液分離過濾器70之氣液分離室7〇a底面,形成 有貫通孔322 ’且可經由貫通孔322,而與形成於匣本體 正面側之空間320連通。於氣液分離過濾器7〇中,貫通孔 322與蜿蜒路徑3 10之另一端之間配置有氣液分離膜71。氣 液分離膜71由斥水性及斥油性較高之纖維材料編為網狀者 而形成。 自E本體10正面側觀察’空間32〇形成於上部墨水室之 右上方。於空間320中,於貫通孔322上部開口有貫通孔 321。空間320經由該貫通孔321,與形成於背面側之上部 連結流徑330連通。 上部連結流徑3 3 0具有流徑部分3 3 3及流徑部分3 3 7,其 中上述流徑部分333以通過墨匣i之最上表面側,亦即安裝 有墨匣1之狀態下重力方向上最上方之部分的方式,自背 面側觀察自貫通孔321沿著長邊向右向延伸;流徑部分337 於短邊附近之折回部335折回,通過流徑部分333靠近墨匡 1之上表面側,而延伸至形成於貫通孔32丨附近之貫通孔 341為止。再者,貫通孔341與形成於正面側之墨水收集室 340連通。 此處’若自背面側觀察該上部連結流徑33〇,則於自折 回部335延伸至貫通孔341為止之流徑部分337中,設置有 形成有貫通孔341之位置336,及自位置336於匡厚度方向 上位置深陷之凹部332,且以分隔該凹部332之方式形成有 123666.doc -37- 丄⑽!)24 複數個阻隔壁331。又,由貫通孔321延伸至折回部335為 止之流徑部分333,形成為深度淺於由折回部335延伸至貫 通孔341為止之流徑部分337。 又’上述墨E 1構成為,上部連結流徑33〇形成於重力方 向最上方之部分上,故基本上墨水〗不會通過上部連結流 彳3 3 0而向大氧開放孔! 〇 〇側移動。又上部連結流徑3 3 〇 具有不會因毛細管現象等而產生墨水〗之逆流程度之較粗 的粗度,並且於流徑部分337中形成有凹部332,故易於收 集逆流墨水。 墨水收集室34〇為長方體形狀之空間,自正面側觀察形 成於匣本體10之右上方角部位置。如圖12所示,自正面側 觀察,貫通孔34 1開口於墨水收集室34〇之左上方裏側角部 附近。又,於墨水收集室34〇之右下方近前側角部,形成 有作為間壁之阻隔壁10a之一部分被切除而成之缺口部 342,且經由該缺口部342與連接緩衝室35〇連通。此處, 墨水收集室340及連接緩衝室35〇為大氣連通路15〇之中途 容積經擴展之形態的空氣室,且構成如下,即使因某些原 因墨水I自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出現逆流之情形時,亦可將 墨水留存於該墨水收集室340及連接緩衝室35〇中,使其儘 里不再流向大氣開放孔100側。關於墨水收集室34〇及連接 緩衝室350之具體作用,如下所述。 連接緩衝室350係形成於墨水收集室34〇下方之空間。於 連結緩衝室350之底面352,設置有用以於墨水注入時對空 氣進行抽氣之減壓孔110。又,於底面352附近且安裝於噴 123666.doc -38· 1328524 墨式記錄裝置時重力方向最下方之部位,於厚度方向側開 口有貫通孔351,經由該貫通孔351與形成於背面側之液體 引導通路360連通。 液體引導通路360,自背面側觀察延伸於中央上方側, 且經由於上部墨水收容室370底面附近開口之貫通孔372, 與上部墨水收谷室370連通。亦即,自大氣開放孔1〇〇至液 體引導通路3 60為止構成上述墨匣i之大氣連通路15〇<>液 體引導通路360形成彎液面’且所形成之大致粗細度不會 使墨水I產生逆流。 進而,上述墨匣1之情形,亦如圖8所示,於匣本體1〇之 正面側’除上述墨水收容室(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390、 緩衝室430)、空氣室(墨水收集室34〇、連接緩衝室35〇)、 墨水引導通路(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〇〇、 下游侧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1〇)以外,亦劃分形 成有未填充有墨水I之未填充室5〇1。 未填充室5 01於匣本體1 〇之正面侧,以於靠近左側面畫 有影線之區域上,由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與下部墨水收容 室390夾持之方式劃分形成。 而且’該未填充室501,於其内部區域之左上角,設置 有貫通於背面侧之大氣開放孔502,並藉由該大氣開放孔 5 02而與外部氣體連通。 於減壓包裝包裝墨匣1後,該未填充室5〇1成為蓄積除氣 用負壓之除氣室。 以上說明之墨匣1例如使用中途,自托架2〇〇上拆卸後傾 123666.doc •39- 1328524 倒,或者即便安裝於托架200之狀態,因外部振動之,塑 等,使各墨水收容室370、390、430内之墨水液面摇^ 時二則墨水殘量較少之墨水收容室中,有時空氣層會與該 收谷至内之墨水排出口接觸,使氣泡B進入與墨水排出口 連通之墨水引導通路。 然而,根據上述墨匣!之構成,3個墨水收容室叨〇、 390、430分別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方式連
接,故而至墨水供給孔50為纟之液體引導通路成為上下曲 折之流徑,殘存於下降型液體引導通路之墨水I成為阻止 氣泡前進之防護壁。因&,進人墨水引導通路中之氣泡B 難以進入下游。 成為上升型連接之墨水引導通路於自托架200中拆 卸之墨H 1倒置之情形時’可用作下降型連接,阻止氣泡 向下游侧移動°即’即使墨匡1倒置’亦可獲得藉由下降 型連接而阻止氣泡向下游側移動之作用。 進而,連接於第2階以後之墨水收容室39〇、43〇可發揮 收集自上游之上部墨水收容室370流入之氣泡的收集空間 的左右,例如,於墨以為橫置之狀態後,於上下方向延 伸之流成為水平方向延伸之形態,則使墨水收容室彼此 下降型連接無法發揮充分阻止氣泡移動之作用。然而, 即便如此情形時,各墨水收容室则、43〇之上部空間亦可 :揮收集流入氣泡之收集空間的作用,殘存於該墨水收容 至390、430之墨水1將起到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之防護壁 的作用,確實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 土 123666.doc 1328524 又,即便氣泡B自前位之墨水收容室37〇進入墨水引導通 路380,連接墨水收容室彼此之向下彎曲的墨水引導通路 380或墨水收容室390中存在可使用墨水殘量之間,亦可抑 制進入到墨水引導通路中之氣泡B到達墨水殘量感測器3 i 之檢測位置,因此可避免由於因氣泡進入造成墨水殘量感 測器3 1誤測而使未使用完畢即廢棄之墨水量增加的問題。 再者,於上述墨匣1中,於一個匣本體内劃分形成有3個 墨水收容室,但可考慮裝備於匣本體内之墨水收容室之數 量為3個以上之任意數,墨水收容室之裝備數量越增加, 則氣泡收集越可多元化,使阻止氣泡向下游移動之性能得 以提昇。尤其,使上游之墨水收容室或下降型連接及上升 型連接之裝備數量越多於液體殘量感測器,則越可確實抑 制氣泡到達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測位置。 其次,根據圖13〜圖14,就以上所說明之墨匣i内之墨水 I耗盡後之情形時,或減少至既定量之情形時,將墨水注 入到該使用完畢之墨S 1之方法的一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首先’就本實施形態之再生方法所用之墨水再注入裝置 之構成加以說明。 如圖13所示,墨水再注入裝置600包括:墨水注入機構 610,其連接於由穿孔加工而使匣本體10開孔之注入口 601;及真空柚吸機構620,其連接於匣本體1〇之墨水供給 子L 50 。 墨水注入機構610包括·墨水槽611,其蓄積所填充之墨 水I ;泵613,其將該墨水槽61 1内之墨水壓送至連接於上 123666.doc -41 · 1328524 述注入口 601之流徑612中;以及閥614,其於該泵613與注 入口 60 1之間開關流徑612。 真空抽吸機構620包括:真空泵621,其產生真空抽吸所 必需之負壓;液體引導通路622,其使該真空泵621所產生 . 之負磨作用於墨水供給孔50 ;墨水收集器623,其裝備於 液體引導通路622之中途’且藉由真空抽吸而收集·回收自 E本體10側流入液體引導通路622中之墨水【,並且保護真 φ 空泵62 1不受墨水霧等影響;以及閥624,其於該墨水收集 器623與墨水供給孔50之間開關液體引導通路622。 於本實施形態中’考慮到墨匣1之構造或功能,而使於 大氣連通路150上形成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連通之注入口 601之位置,靠近與位於構成一部分大氣連通路15〇之液體 引導通路360下游端之貫通孔372對向之位置。 而且,與貫通孔372對向之注入口 601,藉由以與貫通孔 3 72保持一致之方式,對覆蓋匣本體1〇背面側之外表面薄 φ 膜60(薄膜構件)進行開孔而形成。再者,插入至該注入口 601中之流徑6 12之前端部設置有密封圈等,例如其抵壓至 貫通孔372時,則可氣密性密著於貫通孔372周圍之容器壁 面,使流徑612與貫通孔372為氣密性連接狀態。 - 再者,匣本體10上之注入口 6〇1,可為形成於大氣連通 路150上之注入口與最上游之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連通之形 態,注入口 60 1之裝備位置無需特別限定於貫通控372之對 向位置。例如’於自昆本體1〇背面側形成注入口 6〇1之情 形時,如圖14所示,可對應於上部墨水收容室370之區 123666.doc -42· 1328524 域’將與裝備於背面側之婉誕路徑3l〇或墨水引導通路38ο 不產生干擾之適當位置P2設定於注入口 601之裝備位置。 本實施形態之注入法’首先藉由依次實施以下步驟,而 將使用完畢之墨匣1恢復為可再次使用的墨匣(再生液體收 容容器),上述步驟包括注入口形成步驟,其於大氣連通 路150中使注入口 601開口,以便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連 通;真空抽吸步驟,其藉由真空抽吸機構62〇而自墨水供 給孔50中抽吸去除殘存於内部之墨水及殘餘氣體;液體填 充步驟,其藉由墨水注入機構6 1 〇而自注入口 6〇 1注入既定 量之墨水;以及密封步驟,其於液體填充步驟結束後將注 入口 601加以密封。 具體而言,密封步驟係使用密封薄膜或膠帶等接著或炼 接注入口 60 1,或利用栓塞等氣密性阻塞注入口 6〇 1之處理 步驟。 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之墨匣1之再生方法中,為注入 墨水I而對墨匣1實施之加工係以與最上游之上部墨水收容 室370連通之方式,使用以注入墨水I之注入口 601開口於 大氣連通路150上,及於注入墨水I後密封注入口 6〇1之加 工’均為簡單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廉,而且不致費時費 力。 而且,本實施形態中,具備自墨水供給孔50將殘存於内 部之墨水及殘餘氣體抽吸去除之真空抽吸步驟,故自注入 口 601注入既定量墨水之液體填充步驟,可於減壓環境中 管理匣本體10之各墨水引導通路38〇、42〇、44〇及各墨水 123666.doc -43- 1328524 收容室,可將所注 入之墨水1不僅有效填充至墨水收容室 370、390、430中,亦可古4话士 兀了有效填充至墨水供給孔50之所有 墨水引導通路之角落為止。 又,填充墨水1時所混入之氣泡,亦可藉由真空抽吸而 自墨水供給孔50排到外部,或可利用由真空抽吸形成之容 器内減壓環境,使流入之氣泡溶解.消失於液體中。
因此,注入墨水ί時混入之氣泡3不會漂浮於墨水收容室 或墨水引導通路中,或者附著殘存於流徑壁面i,例如亦 不會產生氣泡B殘存於液體殘量感測器之檢測部附近而使 液體殘量感測器無法正常作動之不良情形。 又,由於設置注入口 601之位置於與最上游之上部墨水 收谷至370連通之大氣連通路上,故可順利地將墨水注入 到裝備於匣本體10之複數個所有墨水收容室、及連接墨水 收容室彼此之液體引導通路中。
因此,於注入有墨水之再生墨匣丨中,使墨水收容室彼 此為下降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38〇、及使該等墨水收容 室彼此為上升型連接之液體引導通路42〇中上下曲折脊曲 之流役構造得以復原,即便上游之墨水收容室370中產生 氣泡B ’殘存於下降型液體引導通路中之墨水I可成為阻止 氣泡B向下游移動之防護壁。因此,進入墨水引導通路38〇 中之氣泡B難以進入下游。 又’除了連接墨水收容室彼此之上下曲折之流徑,下游 各墨水收容室390、430之上部空間亦可有效發揮收集所流 入氣泡的收集空間之作用,阻止氣泡B向下游移動。 123666.doc -44 - ^28524 即’墨水收容室相互之液體引導通路380、420之氣泡收 集功能,或下游之墨水收容室390、430之氣泡收集功能, 可恢復為與新墨匣1製造時相同。 因此’與新製造之墨匣1之情形相同,可抑制自墨水收 容室進入到墨水引導通路之氣泡B到達墨水殘量感測器31 之檢須丨位置’因此可避免由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 測器誤測而使未使用完畢即廢棄的墨水量増加之問題。
即’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墨匣1之再生方法,於將墨水注 入到使用完畢之墨匣1時,可減少對墨匣1之加工,並且, 注入墨水亦不會損壞該墨匣1之諸多功能,因此可廉價製 造再生墨匣1。 而且,若提供藉由如此再生方法而再生之再生墨匣,則 可延長作為墨匣容器的產品壽命,故有益於節約資源、防 止環境污染。又,再生所需之成本較低,故可廉價予以提 供,因此亦有益於噴墨式記錄裝置之運用成本之降低。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置注入口 6〇1之位置位於 與最上游之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連通之大氣連通路上,但 並非限定於此。例如’可以將注入口形成於薄膜6〇、薄膜 8〇或匣本體10上,以便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直接連通。 具體而言,於覆蓋匣本體1〇背面側之外表面薄膜6〇上開 孔後,亦可形成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7〇直接連通之注入 口,又,去除覆蓋構件20使薄膜80露出後,亦可形成與上 部墨水收容室370直接連通之注入口。進而,亦可於溶接 有薄臈60之匣本體10上形成注入口。 123666.doc •45· ;、上說明之形成與上部墨水收容室3 70直接連通之注 之隋形時,使用以注入墨水之注入口開口,及於填充 墨水I後,密封注入口之加工,均為簡單加工。因此可 使加工成本低廉,又,亦不致費時費力。 因《又置注入口之位置位於最上游之上部墨水收容室 0故而可順利將墨水注入到裝備於匣本體10中之複數 個所有墨水收容室、及連接墨水收容室彼此之液體引導通 路中。 因此,於注入有墨水之再生墨匣丨中,使墨水收容室彼 此為下降型連接之作為液體引導通路之墨水引導通路 3 80、及使該等墨水收容室彼此為上升型連接之作為液體 引導通路之墨水引導通路42〇中上下曲折彎曲之流徑構造 侍以復原,即便上游之墨水收容室37〇中產生氣泡B,殘存 於下降型液體引導通路中之墨水1可成為阻止氣泡B向下游 移動之防護壁。因此,進入墨水引導通路38〇中之氣泡]3難 以進入下游》 又’除了連接墨水收容室彼此之上下曲折之流徑,下游 各墨水收容室390、430之上部空間亦可有效發揮收集所流 入氣泡的收集空間之作用,阻止氣泡B向下游移動。 即,墨水收容室相互之液體引導通路380、420之氣泡收 集功能,或下游之墨水收容室390、430之氣泡收集功能, 可恢復為與新墨匣1製造時相同。 因此’與新製造之墨匣1之情形相同,可抑制自墨水收 容室進入到墨水引導通路之氣泡B到達墨水殘量感測器3 1 123666.doc •46· 1328524 之檢測位置,因此可避免由於因氣泡進入造成液體殘量感 測器誤測而使未使用完畢即廢棄的墨水量增加之問題。 再者,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墨匣1中,以上升型連接而相 互連接一對墨水收容室之墨水引導通路420,經由上游侧 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400及下游側墨水耗盡感測 器液體引導通路410’而使下部墨水收容室390與緩衝室 430連接’下部墨水收容室390與緩衝室430並未由墨水引 導通路420直接連接。當然,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並非 限定於如此構成,一對液體收容室彼此亦可以交替重複下 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之串聯狀連接。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之墨匣1構成為,於下降型連接之 墨水引導通路380後’使墨水引導通路420進行上升型連 接’其後於上升型連接之墨水引導通路44〇後,使出口流 徑450進行下降型連接,以此設置複數組具有下降型連接 與上升型連接之組合(與下降與上升之順序無關)。此處, 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具備4個以上液體收容室時,該等 液體收容室彼此可分別單獨至少具有一個下降型連接與上 升i連接,¾然剩餘之液體收容室彼此之連接可適當採用 下降型連接或上升型連接、或液體流動方向為水平流動之 水平型連接等其他連接形態。 進而,藉由本發明製造之液體收容容器並非限定於上述 實施形態所示之墨!’具備安裝有藉由本發明製造之 液體收容容器之容器安裝部的液體消耗裝置亦不限於上 述實施形態所示之噴墨式記錄裝置。 123666.doc • 47- 1328524 具備安裴有能夠進行裝卸之液體收容容器的容器安裝 部,並可將蓄積於液體收容容器中之液體供給至裝置中的 各種裝置均屬於液體消耗裝置,作為其具體例’例如可列 舉具備液晶顯示器等之彩色濾光片製造中使用之有色材料 喷射頭之裝置,具備有機EL (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 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FED,Field Emission Display ’場發射顯示器)等之電極形成中使用之電極材料 (導電膏)喷射頭之裝置,具備生物晶片製造中使用之活體 内有機物噴射頭之裝置,具備作為精密吸量管之試料嘴射 頭之裝置等。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作為利用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之再生方法而再 生之液體收容容器的墨匣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自與圖1相反之角度觀察圖丨之墨匣的外觀立體 圖。 圖3係圖1之墨匣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自與圖3相反之角度觀察圖3之墨匣的分 圖。 體 圖5係表示圖1之墨匣安裝於噴墨式記錄裝置之托 態的圖。 ’、(狀 圖6係表示圖1之墨匿安裝於托架前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7係表示圖1 m安裝於㈣後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8係自正面側觀察圖1之墨昆之S本體的圖。 圖9係自背面側觀察圖1之墨E之E本體的圖。 123666.doc -48- 1328524 圖10(a)係圖8之簡略模式圖,(b)係圖9之簡略模式圖。 圖11係圖8之A-A剖面圖。 圖12係表示圖8所示之匣本體内之流徑構造之一部分的 放大立體圖。 圖13係表示實施本發明之液體收容容器之液體注入方法 之墨水再注入裝置之構成的方塊圖。 圖14係圖10(b)所示之墨匣構造中可利用本發明之液體
注入方法注入墨水之部位的說明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墨匣(液體收容容器) 10 匣本體(容器本體) 11 扣合桿 20 覆蓋構件 30 墨水耗盡感測器 31 墨水殘量感測器(液體殘量感測器) 40 差壓閥 50 墨水供給孔(液體供給孔) 70 氣液分離過濾器 80 薄膜 90 密封薄膜(阻塞機構) 100 大氣開放孔 150 大氣連通路 200 托架 330 上部連結流徑 123666.doc -49- 3401328524 350 370 371 、 432 374 、 394 、 434 墨水收集室(空氣室) 連結緩衝室(空氣室) 上部墨水收容室(液體收容室) 墨水排出口(液體排出口) 凹槽 375 、 395 、 435 380 390
391 、 431 400 410 液體收容室之底壁 墨水引導通路(液體引導通路) 下部墨水收容室(液體收容室) 墨水流入口(液體流入口) 上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 (液體引導通路) 下游側墨水耗盡感測器液體引導通路 (液體引導通路) 420 墨水引導通路(液體引導通路) 430 緩衝室(液體收容室)
501、511、512、521未填充室(除氣室) 600 墨水再注入裝置 601 注入口 610 墨水注入機構 620 真空抽吸機構 123666.doc • 50·

Claims (1)

1328524 修(¼)正替换頁丨 第096129772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替換本(99年4月). 十、申請專利範圍: 一種液體注入方法,其係將液體注入至液體收容容器 者,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部中之液體 引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以及 液體殘量感測器’其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中 途’並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及氣 體流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交替重複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 連接之方式而串聯狀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 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上述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上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注 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123666-990402.doc 月J/日修(吏)正替換IT 2·—種液體收容容器,其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 引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以及 液體殘量感測器’其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途, 並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及氣體流 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中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交替重複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 連接之方式而串聯狀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 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上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 之注入口,並自上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 體收容容器中,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3· -種液體注入方法’《係將丨體注入到㈣收容容器 者,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濟邮/日修次)正替換頁 _ - 丨 _ _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 弓丨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中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 注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如請求項3之液體注入方法,其中設置有複數組具有上 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如請求項3或4之液體注入方法,其中於液體充滿上述液 體引導通路之情形,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 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係設於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接更下游 處。 6· —種液體收容容器,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月曰修(更)正替換頁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 引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3亥專液體收谷至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違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甸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消耗裝置, 且,於上述大氣連通路中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 之注入口,並自上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 體收容容器,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設置有複數組具有上 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8_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 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係設於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接更下游 處。 9.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於上述大氣連通路設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户库J月Y日修浼〉正替換頁 置有防止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室----* 10.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大氣連通路之至 少一部分通過上述液體容器之重力方向上的最上方部 分。
如請求項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於上述大氣連通路 上,設置有氣液分離過濾器’該氣液分離過濾器可使氣 體通過,並且阻斷液體使之無法通過。 如請求項6至11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裝於以 内部氣壓達到大氣壓以下之方式減壓密封之減壓包裝 中。 13- —種液體注入方法,該液體注入方法係將液體注入到以 下液體收容容器者,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 孔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一 ^^3肜/曰修蟓)正替換頁 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注入方法包括: 於最上游之上述液體收容室形成注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14. 如請求項13之液體注入方法,其中設置有複數組具有上 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液體注入方法,其中於液體充滿上述 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 _ 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係設於上述 液體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接更 下游處》 16_ —種液體收容容器,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 孔連通;以及 籲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塑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尸务3月碎日修$)正替換頁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消耗裝置, 且’於最上游之上述液體收容室形成注入口,並自上 述注入口將既定量液體注入到上述液體收容容器,於液 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 17.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設置有複數組具有上 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18.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於液體充滿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 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係設於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升型連接更下游 處。 19.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於上述大氣連通路 中,設置有防止液體自上述液體收容室洩露的空氣室。 20.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大氣連通路之至 少一部分通過上述液體容器之重力方向上之最上方部 分。 21. 如請求項1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_於上述大氣連通路設 置有氣液分離過濾器,該氣液分離過濾器使氣體通過, 並且阻斷液體使之無法通過。 22. 如凊求項16至21中任一項之液體收容容器,其包裝於以 内部氣壓達到大氣壓以下之方式減壓密封之減壓包裝 中。 23. —種液體收容容器,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液體消 123666-990402.doc Ϊ328524 ?养3月3/日修〇|)正替换頁 耗裝置,並且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 部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參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 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進一步具備: 薄膜構件,其形成上述大氣連通路之至,丨、一立 夕一部分; 以及 之薄膜構件 以密封。 由薄膜或 密封部,其形成於形成上述大氣連通路 上,且將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之注入口加 24. 25. 如請求項23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密封邹 栓塞形成。 如请求項23或24之液體收容容器,盆中 35兵甲具備液體檢測 部,該液體檢測部設置於上述液體 、 , 並於液於 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人上诚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26· —種液體收容容器,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液體消 耗袭置,並且具備: 至少3個以上之液體收容部; 液體供給部,其可連接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上述液體供給 部連通;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部與大氣連通; 籲 且,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 連接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對液體收 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 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 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 下向上之上升流, 上述液體收容容器進一步具備: 薄膜構件,其形成最上游之液體收容室;以及 • 密封部,其形成於上述薄膜構件上,且與將上述液 體收容部連通之注入口加以密封。 27.如請求項26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上述密封部由薄膜或 栓塞形成。 28•如請求項26或27之液體收容容器,其中具備液體檢測 部,該液體檢測部設置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並於液體 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體 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 29. —種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太 窃万去,其係如下液體收容容器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辨J月《3/日修(Mj正替換頁 之製造方法’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收容室中之液體 引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以及 液體殘量感測器,其設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並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 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交替重複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 連接之方式而串聯狀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上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 對液體收容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 向成為由下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 於上述液體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注 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30. -種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係如下液體收容容器 之製造方法,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123666-990402.doc •10·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一~— --一1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裝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將蓄積於上述液體 狀聪收谷室中之液體 引導至上述液體供給孔;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t*升流’且5亥液體收谷谷盗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包括: 於上述大氣連通路形成與上述液體收容室連通之注 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31. 如請求項30之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中設置有複 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32. 如請求項30或31之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 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 係設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ί_____ ?泽J月3/曰修(fc正替換頁 升型連接更下游處。 33. -種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係如下液體收容容器 之製造方法’該液體收容容器具備: 液體收容室’其收容液體; 液體供給孔’其可連接於液體消耗農置; 液體引導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上述液體供給 孔連通;以及 大氣連通路’其使上述液體收容室與大氣連通; 且具備至少3個以上上述液體收容室,並且 該等液體收容室相互以具有下降型連接與上升型連接 之方式連接’該下降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上 向下之下降流,該上升型連接係相互連接一對液體收容 室’以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内之液體流動方向成為由下 向上之上升流’且該液體收容容器能夠裝卸於上述液體 消耗裝置; 且該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包括: 於最上游之上述液體收容室形成注入口之步驟; 自上述注入口注入既定量液體的步驟;以及 於液體注入後,將上述注入口加以密封之步驟。 34_如請求項33之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中設置有複 數組具有上述下降型連接與上述上升型連接之組合。 35.如請求項33或34之液體收容容器之製造方法,其中於液 體充滿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及氣體流入上述液 123666-990402.doc 1328524
辨d月修(更)正替换頁 體引導通路之情形時輸出不同信號的液體殘量感測器, 係設於上述液體引導通路之比上述下降型連接及上述上 升型連接之更下游處。 123666-990402.doc 13·
TW096129772A 2006-08-11 2007-08-10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TWI328524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0755A JP4992338B2 (ja) 2006-08-11 2006-08-11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6220762 2006-08-12
JP2007186992A JP5125277B2 (ja) 2006-08-12 2007-07-18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7176A TW200827176A (en) 2008-07-01
TWI328524B true TWI328524B (en) 2010-08-11

Family

ID=38543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9772A TWI328524B (en) 2006-08-11 2007-08-10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ountry Status (19)

Country Link
US (1) US8235513B2 (zh)
EP (2) EP2050570B1 (zh)
KR (1) KR101024158B1 (zh)
AR (1) AR062342A1 (zh)
AT (1) ATE540817T1 (zh)
AU (1) AU2007282345B2 (zh)
BR (1) BRPI0716484A2 (zh)
CA (1) CA2660430A1 (zh)
CL (1) CL2007002335A1 (zh)
DE (1) DE102007037915A1 (zh)
ES (1) ES2377212T3 (zh)
FR (1) FR2915707A1 (zh)
GB (2) GB2440837B (zh)
HK (1) HK1117469A1 (zh)
MX (1) MX2009001581A (zh)
MY (1) MY149588A (zh)
PL (1) PL2050570T3 (zh)
TW (1) TWI328524B (zh)
WO (1) WO20080186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0212B2 (ja) * 2005-03-14 2011-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985501B2 (ja) * 2008-03-21 2012-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4985500B2 (ja) * 2008-03-21 2012-07-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2010023247A (ja) * 2008-07-15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5338547B2 (ja) * 2009-07-31 2013-11-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方法
JP5728959B2 (ja) 2010-03-25 2015-06-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RU2533107C2 (ru) 2010-07-15 2014-11-20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Контейнер для жидкости и система выталкивания жидкости
JP6155556B2 (ja) * 2012-05-31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WO2014024458A1 (ja) 2012-08-10 2014-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液体消費装置、液体供給システム、液体収容体ユニット
JP6102149B2 (ja)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6102150B2 (ja)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3979B2 (ja) 1994-09-16 2004-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5790158A (en) * 1992-01-28 1998-08-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cartridge therefor
US5790157A (en) * 1993-08-31 1998-08-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fil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 cartridge
JP3713632B2 (ja) * 1994-12-28 2005-11-09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5721576A (en) * 1995-12-04 1998-02-2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Refill kit and method for refilling an ink supply for an ink-jet printer
US5774530A (en) * 1996-02-09 1998-06-30 Bell Atlantic Network Services, Inc.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circuit usage measurement
JP3513377B2 (ja) * 1996-12-05 2004-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充填方法、該充填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充填ユニットと該充填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吐出記録装置
JPH11207990A (ja) * 1998-01-30 1999-08-03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補充装置およびインク補充方法
EP1016533B3 (en) * 1998-07-15 2011-08-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supply unit
JP3925038B2 (ja) 1999-05-20 2007-06-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EP1679196B1 (en) * 2000-06-15 2008-05-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harging method, liq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685262B2 (ja) 2000-10-20 2005-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S2306687T3 (es) * 2000-10-20 2008-11-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ucho de tinta para un dispositivo de registro de inyeccion de tinta.
SG148861A1 (en) * 2001-05-17 2009-01-29 Seiko Epson Corp Ink cartridge and method of ink injection thereinto
ATE367271T1 (de) * 2001-05-17 2007-08-15 Seiko Epson Corp Tintenkartusche und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das diese verwendet
CN2611150Y (zh) * 2001-05-17 2004-04-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
EP1314565B1 (en) * 2001-11-26 2006-09-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 apparatus using ink cartridge
DE60300624T2 (de) * 2002-02-14 2006-04-27 Seiko Epson Corp. Tintenbehälter und Tintenstrahldrucker
JP3772859B2 (ja) * 2002-07-09 2006-05-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減圧包装品
JP2004167692A (ja) 2002-11-15 2004-06-17 Sharp Corp インクタンク及びそのインクエンプティ検知方法
EP1852260A1 (en) * 2002-12-10 2007-11-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artridge
JP4182491B2 (ja) * 2003-01-21 2008-11-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KR100526199B1 (ko) * 2003-10-09 2005-11-08 주식회사 프린톤 잉크카트리지의 잉크리필방법
US8070272B2 (en) * 2004-06-16 2011-12-0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dapted to be mounted on a carriage to reciprocate together with a liquid ejecting head
JP4715115B2 (ja) * 2004-06-23 2011-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06069233A (ja) 2004-08-31 2006-03-1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ゴムブッシュ付きスタビライザーバーの製造方法
AR051513A1 (es) * 2004-11-29 2007-01-17 Seiko Epson Corp Metodo para cargar liquido en un cartucho dispositivo de carga de liquido y cartucho
JP4770212B2 (ja) 2005-03-14 2011-09-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735344B2 (ja) * 2005-03-28 2011-07-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JP4682862B2 (ja) * 2005-03-31 2011-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及びその液体充填方法
US7635180B2 (en) * 2005-09-29 2009-12-2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JP4793163B2 (ja) * 2005-11-30 2011-10-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
CN101817261B (zh) * 2006-03-24 2013-0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水容器
WO2007122793A1 (ja) * 2006-03-24 2007-11-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液体収容容器
US8141992B2 (en) * 2006-03-24 2012-03-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4407678B2 (ja) 2006-08-12 2010-02-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KR100936840B1 (ko) * 2006-08-11 2010-01-14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주입 방법,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7282345B2 (en) 2010-12-02
BRPI0716484A2 (pt) 2014-03-18
CL2007002335A1 (es) 2008-04-18
GB0715668D0 (en) 2007-09-19
AR062342A1 (es) 2008-10-29
EP2353873A1 (en) 2011-08-10
US8235513B2 (en) 2012-08-07
ATE540817T1 (de) 2012-01-15
CA2660430A1 (en) 2008-02-14
KR20090047467A (ko) 2009-05-12
HK1117469A1 (en) 2009-01-16
PL2050570T3 (pl) 2012-05-31
EP2050570B1 (en) 2012-01-11
FR2915707A1 (fr) 2008-11-07
US20080036833A1 (en) 2008-02-14
KR101024158B1 (ko) 2011-03-22
EP2050570A1 (en) 2009-04-22
GB0814989D0 (en) 2008-09-24
WO2008018602A1 (en) 2008-02-14
GB2440837B (en) 2009-03-18
GB2451194A8 (en) 2009-02-25
GB2451194A (en) 2009-01-21
MY149588A (en) 2013-09-13
GB2440837A (en) 2008-02-13
TW200827176A (en) 2008-07-01
ES2377212T3 (es) 2012-03-23
AU2007282345A1 (en) 2008-02-14
MX2009001581A (es) 2009-04-24
DE102007037915A1 (de) 2008-02-14
EP2050570A4 (en) 2010-11-03
GB2451194B (en) 2009-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28524B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TWI328525B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TWI327965B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JP4992338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5125277B2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10005956A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28284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TW200831301A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JP438067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US20080036806A1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JP5126187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044192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14926A (ja) 液体収容体
JP2008044200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214925A (ja) 液体収容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