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6164A - 攝像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像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6164A
TW202406164A TW112140382A TW112140382A TW202406164A TW 202406164 A TW202406164 A TW 202406164A TW 112140382 A TW112140382 A TW 112140382A TW 112140382 A TW112140382 A TW 112140382A TW 202406164 A TW202406164 A TW 20240616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lower electrod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ctrode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40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瀨雅之
磯野俊介
留河優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6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616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09Pixel-elements with integrated switching, control, storage or amplification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65Imagers using a photoconductor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01L21/8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 H01L21/82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to produce devices, e.g. integrated circuits, each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component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silicon technology
    • H01L21/8232Field-effect technology
    • H01L21/8234MIS technology, i.e. integration processes of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of the conductor-insulator-semiconductor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4Assemblies, i.e. Hybrid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 H01L27/144Devices controlled by radiation
    • H01L27/146Imager structures
    • H01L27/14601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1L27/14636Interconnect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5/00Circuitry of solid-state image sensors [SSIS]; Control thereof
    • H04N25/70SSIS architectures; Circuits associated therewi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Solid State Image Pick-Up Elements (AREA)
  • Nitrogen And Oxygen Or Sulfur-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 Systems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具備:容量元件;絕緣層;至少1個溝,設置於前述絕緣層;及第1導電插塞,至少一部分被前述絕緣層所圍繞。前述容量元件包含:第1下部電極,沿前述至少1個溝的內壁所設置;介電質層,設置於前述第1下部電極上;及上部電極,設置於前述介電質層上。前述第1導電插塞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前述絕緣層的上表面與前述至少1個溝的最下部之間。

Description

攝像裝置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電子器件。
發明背景 在日本專利特開2016-76921號公報中,揭示有一種藉由在像素部設置容量元件,而能夠進行高動態範圍攝影的攝像裝置。
發明概要 本揭示之非限定的例示性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具備:容量元件;絕緣層;至少1個溝,設置於前述絕緣層;及第1導電插塞,至少一部分被前述絕緣層所圍繞。前述容量元件包含:第1下部電極,沿前述至少1個溝的內壁所設置;介電質層,設置於前述第1下部電極上;及上部電極,設置於前述介電質層上。前述第1導電插塞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前述絕緣層的上表面與前述至少1個溝的最下部之間。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在日本專利特開2016-76921號公報中所記載的攝像裝置中,容量元件的容量越大,便越可實現高動態範圍。像這樣,對於具備容量元件的電子器件,會被期待更進一步的大容量化。對於容量元件的大容量化,例如只要增大電極的面積即可。然而,由於電極的面積變大,電子器件會被大型化。
(本揭示之概要) 首先,在詳細說明本揭示的實施形態前,先說明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概要。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概要如以下。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具備:容量元件;絕緣層;至少1個溝,設置於前述絕緣層;及第1導電插塞,至少一部分被前述絕緣層所圍繞。前述容量元件包含:第1下部電極,沿前述至少1個溝的內壁所設置;介電質層,設置於前述第1下部電極上;及上部電極,設置於前述介電質層上。前述第1導電插塞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前述絕緣層的上表面與前述至少1個溝的最下部之間。
藉此,由於容量元件的第1下部電極是沿溝的內壁所設置,因此即便不增加容量元件在俯視下的面積,也能夠增大容量元件的容量。因此,能夠以俯視下的有限面積,亦即,以省面積的方式來實現具備大容量之容量元件的電子器件。亦即,依據本態樣,能夠提供一種具備大容量之容量元件的小型的電子器件。
又,由於第1導電插塞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溝之側方,因此能夠將容量元件與其他容量元件或配線等進行靜電屏蔽。因此,能夠抑制起因於容量元件的電容耦合,並能夠提高電子器件之動作的可靠性。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至少1個溝包含複數個溝,且,前述第1下部電極是沿前述複數個溝各自的內壁與前述絕緣層的前述上表面所設置。
藉此,由於設置有複數個溝,因此能夠將容量元件的容量更加增大。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容量元件更包含:第2下部電極,設置於前述絕緣層的前述上表面與前述第1下部電極之間,又,在前述第2下部電極上,設置有將前述至少1個溝之上部開口的開口部,且,前述第1下部電極連續地覆蓋前述至少1個溝的內壁與前述第2下部電極。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第2下部電極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視下與前述第1導電插塞重疊,且,前述第1導電插塞連接於前述第2下部電極。
藉此,由於第2下部電極位於第1導電插塞的正上方向上,因此能夠抑制第1導電插塞所包含的金屬原子擴散而露出於表面的情況。由於可抑制金屬原子的擴散,因此能夠抑制在容量元件的形成步驟中產生不良狀況,而損害電子器件之動作的可靠性的情況。
例如,在容量元件的形成步驟中將溝圖案化時,有時會使用抗蝕劑除去能力高的氧灰化處理。在進行氧灰化處理時,在金屬原子已露出於表面的情況下,會有金屬原子引起異常氧化的疑慮。依據本態樣,由於藉由第2下部電極可抑制金屬原子的擴散,因此也能夠抑制異常氧化的產生。
又,例如,也可以是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更具備:光電轉換部,將已入射的光轉換成電荷;及擴散區域,蓄積前述電荷,又,前述第2下部電極是透過前述第1導電插塞而與前述擴散區域連接。
藉此,由於容量元件會蓄積以光電轉換部所生成的電荷,因此與容量元件並未連接於光電轉換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增大光電轉換部中之電荷的飽和量。亦即,由於能夠增大可進行光電轉換之光的極限強度,因此能夠擴大作為攝像裝置之電子器件的動態範圍。
又,例如,也可以是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更具備:像素電極,連接於前述光電轉換部;第2導電插塞,在俯視下與前述像素電極重疊,且連接於前述像素電極;及導電層,連接前述第2導電插塞與前述第1導電插塞,又,前述光電轉換部位於前述容量元件的上方。
藉此,會從像素電極透過第2導電插塞及導電層,且由第1導電插塞從下側來對第2下部電極進行連接。例如,在設置有複數個容量元件的情況下,在上部電極形成為大到會覆蓋第1下部電極時,會確保相鄰之2個以上的第1下部電極間之距離很長。因此,能夠抑制第1下部電極間之電容耦合的產生。
假使,在相鄰之2個以上的容量元件之電極間產生了電容耦合的情況下,會有容量元件所蓄積之電荷量變動的疑慮。在電子器件為生成靜態圖像或動態圖像的二維影像感測器的情況下,會有由於容量元件所蓄積之電荷量變動,而導致畫質劣化的疑慮。
相對於此,依據本態樣的電子器件,由於可抑制電容耦合的產生,因此可抑制容量元件所蓄積之電荷量的變動。因此,在電子器件為二維影像感測器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畫質的劣化。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導電層的至少一部分位於前述至少1個溝的前述最下部與前述第2下部電極之間。
藉此,由於導電層是利用溝之側方的空間所設置,所以可抑制電子器件的增高化。亦即,依據本態樣,除了俯視下之面積的省面積化外,也能夠實現厚度方向上的低高度化,而能夠實現更小型的電子器件。
又,例如,也可以是本揭示之一態樣的電子器件更具備:半導體基板;及多層配線層,設置於前述半導體基板的上方,包含複數個絕緣層及複數個配線層,又,前述複數個絕緣層包含前述絕緣層,且,前述複數個配線層包含有:第1配線層,設置於前述絕緣層的前述上表面與前述半導體基板之間。
一般而言,在半導體基板的附近,設置有複數個配線,在空間內所佔的配線密度會逐漸變高。依據本態樣,由於容量元件設置於遠離半導體基板之配線密度較低的位置,因此能夠提高容量元件之佈置的自由度。例如,由於能夠增大容量元件或將溝形成得很深,因此能夠更加增大容量元件的容量。
又,例如,前述電子器件也可以是一種攝像裝置,具備:像素區域,包含被排列配置的複數個像素;及周邊電路,用於驅動前述複數個像素,又,前述第1配線層包含有第1訊號線之一部分,前述第1訊號線連接於前述複數個像素當中2個以上的像素,且延伸至前述像素區域之外部。
藉此,例如,在容量元件與光電轉換部已被連接的情況下,由於能夠在容量元件蓄積電荷,因此能夠增大光電轉換部中之電荷的飽和量。亦即,由於能夠增大可進行光電轉換之光的極限強度,因此能夠擴大作為攝像裝置之電子器件的動態範圍。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複數個配線層更包含:第2配線層,設置於前述第1配線層與前述半導體基板之間,又,前述第2配線層包含有第2訊號線之一部分,前述第2訊號線連接於前述複數個像素當中2個以上的像素,且延伸至前述像素區域之外部。
藉此,由於至少2層配線層位於前述絕緣層的前述上表面與半導體基板之間,因此容量元件設置於更加遠離半導體基板的位置。因此,由於能夠提高容量元件之佈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夠輕易地實現容量元件的大容量化。
又,例如,也可以是前述第1配線層設置於前述至少1個溝的前述最下部與前述半導體基板之間。
藉此,由於至少1層配線層位於溝的最下部與半導體基板之間,因此容量元件設置於遠離半導體基板的位置。因此,由於能夠提高容量元件之佈置的自由度,因此能夠輕易地實現容量元件的大容量化。 在本揭示中,電路、單元、裝置、構件或者部的全部或一部分、又或者方塊圖之功能方塊的全部或一部分,亦可藉由包含半導體裝置、半導體積體電路(IC)、或LSI(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的一個或複數個電子電路來執行。LSI或IC可集成於一個晶片,亦可組合複數個晶片而構成。例如,記憶元件以外之功能方塊亦可集成於一個晶片。在此,雖然稱作LSI或IC,但可依據集成之程度而改變名稱,也可以是被稱作系統LSI、VLSI(超大型積體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或者ULSI(極大型積體電路,ultra large scale integration)者。在LSI之製造後所編程的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PGA)、或者能夠進行LSI內部之接合關係的再構成或LSI內部之電路區劃的設置(setup)之reconfigurable logic device(可重組式邏輯裝置)也能夠在相同的目的下使用。 此外,電路、單元、裝置、構件或者部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功能或操作,是能夠藉由軟體處理來執行的。在此情況下,軟體會被記錄於一個或複數個ROM、光碟、硬磁碟驅動機等的非暫時性記錄媒體中,在藉由處理裝置(processor)執行軟體時,可藉由處理裝置(processor)及周邊裝置來執行以該軟體所特定之功能。系統或裝置亦可具備有:記錄有軟體之一個或複數個非暫時性記錄媒體、處理裝置(processor)、及視為必要之硬體器件,例如介面。
在以下,針對實施形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具體地進行說明。
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實施形態皆是顯示總括性的或具體性的例子之實施形態。以下之實施形態顯示的數值、形狀、材料、構成要素、構成要素的配置位置及連接形態、步驟、步驟順序等,僅為一例,主旨並非是要限定本揭示。
又,各圖均為示意圖,未必是嚴密地被圖示的圖。因此,例如,在各圖中,比例尺等未必是一致的。又,在各圖中,對於實質上相同的構成會附加相同的符號,重複的說明會省略或簡化。
又,在本說明書中,平行或垂直等的顯示要素間的關係性之用語、及矩形等的顯示要素的形狀之用語、以及數值範圍並非是僅表示嚴格之意涵的表現,而是意味也包含實質上同等的範圍,例如數%左右之差異的表現。
又,在本說明書中,所謂「上方」及「下方」的用語並非指絕對之空間認識中的上方向(鉛正上方)及下方向(鉛正下方),而是作為以積層構成中的積層順序為基礎,藉由相對性之位置關係所規定的用語來使用。又,所謂「上方」及「下方」的用語,除了2個構成要素彼此隔著間隔被配置且在2個構成要素之間存在別的構成要素的情況外,也適用於2個構成要素彼此緊貼地被配置且2個構成要素接觸的情況。
又,在本說明書中,所謂「正上方向」及「正下方向」的用語,除了「上方」及「下方」之積層方向上的上下關係外,也意味俯視下至少一部分重複。例如,所謂「A位於B的正上方向上」,是意味A位於B的上方,且,俯視下A的至少一部分與B重複。
同樣,在A位於比B更上方的情況下,所謂「C位於A與B之間」,是意味C位於比A更下方,且,位於比B更上方。C可位於亦可不位於A的正下方向上。C可位於亦可不位於B的正上方向上。
再者,所謂「俯視」,是意味沿上下方向來看,具體而言,是意味從正面來看半導體基板的主面。
(實施形態1) 首先,針對實施形態1,利用圖1來進行說明。圖1是本實施形態之電子器件10所具備的容量元件100及其附近的截面圖。
如圖1所示,電子器件10具備容量元件100、絕緣層120及絕緣層130。電子器件10是例如攝像裝置或記憶裝置等。雖然未圖示,但電子器件10具備例如半導體基板。
在本實施形態中,容量元件100設置於電子器件10所具備的半導體基板(未圖示)的上方。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設置於電子器件10所具備的絕緣層120上。
絕緣層120是例如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上方的多層配線層所包含之複數個絕緣層中的1個。絕緣層120是例如使用氧化矽(SiOx)或氮化矽(SiNx)等之透光性的絕緣性材料所形成。
如圖1所示,在絕緣層120中設置有溝122。溝122具有底部124及側壁部126。底部124是平行於絕緣層120之上表面的平坦面。側壁部126是對於底部124正交或傾斜地交叉的平坦面。又或,底部124及側壁部126的至少其中一方亦可是彎曲面。再者,溝122亦可是2個側壁部126傾斜地交叉成會形成V字溝。亦即,溝122亦可不具有底部124。
雖然如圖1所示,溝122的截面形狀是在深度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但並非受限於此。溝122的截面形狀亦可是在深度方向上較長的倒梯形。又或,溝122的截面形狀亦可是在深度方向上較長的V字形或U字形。溝122的截面形狀亦可是在寬度方向上較長。
溝122的深度是例如比容量元件100的下部電極102或上部電極106的厚度更深。例如,溝122的深度是100nm以上且1μm以下。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絕緣層120中,設置有複數個溝122。在圖1中,雖然顯示有設置於絕緣層120中的2個溝122,但溝122的個數亦可是3個以上。又或,在絕緣層120中,亦可僅設置有1個溝122。
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設置有覆蓋容量元件100的絕緣層130。亦即,容量元件100是設置成會被包夾於絕緣層120與絕緣層130之間。絕緣層130是多層配線層所包含之複數個絕緣層中的1個。絕緣層130是例如使用氧化矽或氮化矽等的透光性的絕緣性材料所形成。絕緣層130可具有單層構造,亦可具有多層構造。
如圖1所示,容量元件100具備下部電極102、介電質層104、及上部電極106。容量元件100具有所謂的MIM(金屬-絕緣體-金屬,Metal-Insulator-Metal)構造。
下部電極102是沿溝122的內壁所設置的第1下部電極的一例。下部電極102是沿複數個溝122各自的內壁與絕緣層120的上表面所設置。具體而言,下部電極102是沿每一個溝122的底部124與側壁部126,以大致均一的膜厚所設置。亦即,下部電極102的上表面會形成比溝122更小且恰好相當於下部電極102之膜厚的溝。雖然下部電極102的膜厚是例如15nm,但並非受限於此。
如圖1所示,下部電極102連續地覆蓋絕緣層120的上表面、側壁部126、及底部124。在此,所謂的連續,是意味下部電極102並未在途中被斷開。具體而言,在下部電極102中,並未設置有貫通孔。
在本實施形態中,下部電極102的膜厚在位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上的平坦部分、與溝122內的部分是不同的。具體而言,平坦部分的膜厚比溝122內的部分的膜厚更大。由於溝122內的部分已被薄膜化,因此能夠縮窄溝122的寬度。藉此,能夠以更狹窄的面積來實現容量元件100的大容量化。
下部電極102是使用金屬或金屬化合物等的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作為導電性的材料,能夠使用鈦(Ti)、鋁(Al)、金(Au)或鉑(Pt)等的金屬單體,或該等2個以上之金屬的合金。又或,作為導電性的材料,亦能夠使用氮化鈦(TiN)、氮化鉭(TaN)或氮化鉿(HfN)等的導電性的金屬的氮化物。
介電質層104設置於下部電極102上。具體而言,介電質層104接觸於下部電極102的上表面,且是沿下部電極102的上表面以大致均一的膜厚所形成。亦即,介電質層104的上表面也與下部電極102的上表面同樣,會形成比溝122更小且恰好相當於下部電極102及介電質層104之總計膜厚的溝。介電質層104的膜厚是例如10nm以上,雖然作為一例是20nm,但並非受限於此。
介電質層104是例如使用介電常數比氧化矽更高,所謂的high-k材料所形成。具體而言,介電質層104含有鉿(Hf)的氧化物或鋯(Zr)的氧化物來作為主成分。具體而言,介電質層104含有鉿的氧化物或鋯的氧化物50莫耳%以上。又或,介電質層104亦可是使用氧化鋁(Al 2O 3)所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介電質層104完全地覆蓋下部電極102。具體而言,在俯視下,下部電極102位於介電質層104的內部。如圖1所示,介電質層104的端部位於比下部電極102的端部更外側處,且設置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上。藉由介電質層104覆蓋下部電極102,能夠抑制下部電極102與上部電極106間的短路。
上部電極106設置於介電質層104上。具體而言,上部電極106接觸於介電質層104的上表面,且是沿介電質層104的上表面以大致均一的膜厚所形成。亦即,上部電極106的上表面也與下部電極102的上表面及介電質層104的上表面同樣,會形成比溝122更小且恰好相當於下部電極102、介電質層104及上部電極106之總計膜厚的溝。再者,上部電極106亦可形成為會充填溝122。亦即,上部電極106的上表面亦可是平行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的平坦面。
上部電極106是例如使用與下部電極102相同的材料所形成。又或,上部電極106亦可是使用與下部電極102不同的材料所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上部電極106完全地覆蓋介電質層104。具體而言,在俯視下,介電質層104位於上部電極106的內部。如圖1所示,上部電極106的端部位於比介電質層104的端部更外側處,且設置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上。
如以上所述,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容量元件100的下部電極102是沿溝122的內壁所設置,因此即便不增加容量元件100在俯視下的面積,也能夠增大容量元件100的容量。因此,能夠以俯視下的有限面積,亦即,以省面積的方式來實現具備大容量之容量元件100的電子器件10。
(實施形態1的變形例) 在此,針對實施形態1的變形例,利用圖2來進行說明。圖2是本變形例之電子器件11所具備的容量元件100及其附近的截面圖。再者,在本變形例的說明中,會以與實施形態1間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並省略或簡化共通點的說明。
如圖2所示,本變形例之電子器件11具備導電插塞140。導電插塞140是至少一部分被絕緣層120所圍繞之第1導電插塞的一例。
導電插塞140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溝122的最下部與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之間。換言之,導電插塞140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虛擬面與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之間,前述虛擬面包含溝122的最下部且平行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再者,溝122的最下部是底部124。亦即,導電插塞140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比溝122的底部124更上方處,且位於比絕緣層120的上表面更下方處。亦即,導電插塞140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溝122之側方。
在本變形例中,導電插塞140位於如下部分的正下方向上,前述部分是下部電極102的一部分,且位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上。亦即,在俯視下,導電插塞140與下部電極102重疊。
導電插塞140是例如使用金屬等的導電性材料所形成。具體而言,導電插塞140是使用銅(Cu)或鎢(W)等所形成。導電插塞140是例如電子器件11所具備的訊號線或電源線的一部分,或是將各元件間加以連接之導電線的一部分。導電插塞140亦可連接於容量元件100的下部電極102或上部電極106。
依據本變形例,由於導電插塞140的至少一部分位於溝122之側方,因此能夠將容量元件100與其他容量元件或配線等進行靜電屏蔽。因此,能夠抑制起因於容量元件100的電容耦合,並能夠提高電子器件11之動作的可靠性。
(實施形態2) 接著,針對實施形態2,利用圖3來進行說明。圖3是本實施形態之電子器件12所具備的容量元件200及其附近的截面圖。再者,在本實施形態的說明中,會以與實施形態1及其變形例間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並省略或簡化共通點的說明。
如圖3所示,容量元件200具備第1下部電極202、第2下部電極208、介電質層104、及上部電極106。
第1下部電極202與實施形態1的下部電極102同樣,是沿溝122的內壁所設置。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下部電極202連續地覆蓋溝122的內壁與第2下部電極208。第1下部電極202除了覆蓋第2下部電極208此點外,與實施形態1的下部電極102是相同的。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下部電極202完全地覆蓋第2下部電極208。具體而言,第1下部電極202是除了第2下部電極208的上表面上外,也沿第2下部電極208的端面、及第2下部電極208之開口部209的壁面所設置。例如,在俯視下,第2下部電極208位於第1下部電極202的內部。如圖3所示,第1下部電極202的端部位於比第2下部電極208的端部更外側處,且設置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上。
第2下部電極208設置於絕緣層120的上表面與第1下部電極202之間。具體而言,第2下部電極208的至少一部分設置於導電插塞140的正上方向上。第2下部電極208是沿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以大致均一的膜厚所形成。具體而言,第2下部電極208是平板狀的導電膜,如圖3所示,具有開口部209。
開口部209是用於將溝122之上部開口的貫通孔。開口部209是一對一地對應於溝122所設置。具體而言,在俯視下,開口部209的形狀及大小與溝122的形狀及大小是相同的。
第2下部電極208是使用與第1下部電極202不同的材料所形成。具體而言,第2下部電極208是以鉭(Ta)或鎢(W)等的金屬材料,或氮化鉭或氮化鎢(WN)等的金屬的氮化物等所形成。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電子器件12的製造方法,利用圖4A至圖4M來進行說明。圖4A至圖4M各自是用於說明電子器件12的製造方法中的各步驟的截面圖。
首先,如圖4A所示,在被成膜於半導體基板(未圖示)之上方的第1絕緣膜120a上形成導電插塞140。具體而言,將從氧化矽膜所形成的第1絕緣膜120a藉由光刻及蝕刻而圖案化,藉此來形成接觸孔。藉由蒸鍍法或濺鍍法等,在接觸孔內形成銅(Cu)等的金屬材料,藉此來形成導電插塞140。
導電插塞140是例如用於連接於容量元件200之第2下部電極208的接觸插塞。再者,在圖4A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導電插塞140外,還同時形成2個導電插塞140a及140b。導電插塞140a是用於連接於光電轉換元件210(參照圖4M)之像素電極214的接觸插塞之一部分。導電插塞140b是用於連接於容量元件200之上部電極106的接觸插塞。再者,亦可不設置導電插塞140、140a及140b的至少1個。
接著,如圖4B所示,藉由電漿CVD(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在整面上依序將第2絕緣膜120b及第3絕緣膜120c成膜。具體而言,以覆蓋導電插塞140、140a及140b各自的上表面、以及第1絕緣膜120a的上表面的方式,依序將第2絕緣膜120b及第3絕緣膜120c成膜。第2絕緣膜120b是例如氮碳化矽膜(SiCN膜)。第3絕緣膜120c是例如氧化矽膜。氮碳化矽膜能夠抑制導電插塞140、140a及140b所包含之金屬的擴散。
再者,藉由第1絕緣膜120a、第2絕緣膜120b及第3絕緣膜120c,便可形成圖3所示的絕緣層120。亦即,在本實施形態中,絕緣層120具有積層了複數個絕緣膜的多層構造。再者,絕緣層120亦可是單層的絕緣膜。
接著,如圖4C所示,藉由乾蝕刻,來形成貫通第2絕緣膜120b及第3絕緣膜120c的開口120d。開口120d是用於使導電插塞140及140b露出的貫通孔。
接著,如圖4D所示,依序將第1導電膜208a及第2導電膜202a成膜。第1導電膜208a是例如氮化鉭膜。第2導電膜202a是例如氮化鈦膜。第1導電膜208a相當於第2下部電極208。第2導電膜202a相當於第1下部電極202的下層部分。
氮化鈦膜能夠抑制導電插塞140、140a及140b所包含之銅的擴散。氮化鈦膜在後面步驟中,會作為用於形成溝122的金屬掩模而發揮功能。氮化鉭膜及氮化鈦膜各自是藉由濺鍍法、電漿CVD法或原子層沉積(ALD: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等所形成。
接著,如圖4E所示,形成溝122。具體而言,在形成抗蝕劑掩模(resist mask)後,例如藉由使用了氯(Cl 2)氣體的乾蝕刻,來將第1導電膜208a及第2導電膜202a圖案化。藉此,便可形成第2下部電極208的開口部209。
之後,將抗蝕劑掩模剝離,並且將已被圖案化的第2導電膜202a作為掩模來利用,藉此將第3絕緣膜120c、第2絕緣膜120b及第1絕緣膜120a的一部分,藉由使用了四氟化碳(CF 4)及乙烷(C 2H 6)氣體的乾蝕刻來加以除去。
此時,例如,藉由進行氧灰化處理,來除去抗蝕劑。在進行氧灰化處理時,在金屬原子已露出於表面的情況下,會有金屬原子引起異常氧化的疑慮。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藉由第1導電膜208a可抑制金屬原子的擴散,因此也能夠抑制異常氧化的產生。
接著,如圖4F所示,以覆蓋溝122的內壁的方式,在整面上形成第3導電膜202b。第3導電膜202b是例如氮化鈦膜。氮化鈦膜是例如藉由電漿CVD法或ALD法等所形成。
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第3導電膜202b與第2導電膜202a,便可形成第1下部電極202。由於第2導電膜202a並未設置於溝122內,因此第1下部電極202的膜厚在溝122內的部分變得比平坦部分更薄。
接著,如圖4G所示,將第3導電膜202b及第2導電膜202a圖案化。具體而言,在形成抗蝕劑掩模後,例如藉由使用了氯氣體的乾蝕刻,來將第3導電膜202b及第2導電膜202a圖案化。之後,再將抗蝕劑掩模剝離。
接著,如圖4H所示,在整面上依序將介電質膜104a、及第4導電膜106a成膜。介電質膜104a是例如氧化鉿膜。第4導電膜106a是例如氮化鈦膜。氧化鉿膜及氮化鈦膜各自是例如藉由ALD法或電漿CVD法所形成。
接著,如圖4I所示,將第4導電膜106a及介電質膜104a圖案化。具體而言,在形成抗蝕劑掩模後,例如藉由使用了氯氣體的乾蝕刻,來將第4導電膜106a及介電質膜104a圖案化。之後,再將抗蝕劑掩模剝離。已被圖案化的介電質膜104a相當於介電質層104。
接著,如圖4J所示,將第5導電膜106b在整面上成膜。第5導電膜106b是例如氮化鈦膜。氮化鈦膜是例如藉由ALD法或電漿CVD法所形成。
接著,如圖4K所示,將第5導電膜106b圖案化。具體而言,在形成抗蝕劑掩模後,例如藉由使用了氯氣體的乾蝕刻,來將第5導電膜106b圖案化。之後,再將抗蝕劑掩模剝離。
已被圖案化的第5導電膜106b及第4導電膜106a相當於容量元件200的上部電極106。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4導電膜106a及第5導電膜106b皆是氮化鈦膜,因此上部電極106實質上會成為單層的氮化鈦膜。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5導電膜106b接觸並覆蓋位於導電插塞140b的正上方向上的第2導電膜202a。具體而言,第5導電膜106b是從位於溝122及導電插塞140的正上方向上的部分起,連續至位於導電插塞140b的正上方向上的部分。藉此,容量元件200的上部電極106與導電插塞140b會電性連接。
經過以上的步驟,便可在絕緣層120上形成溝122,且沿溝122的內壁形成容量元件200。
再者,如後述的實施形態3等,會有電子器件12是攝像裝置,且在容量元件200的上方形成光電轉換元件的情況。在此情況下,繼容量元件200的形成步驟之後,在容量元件200的上方形成光電轉換元件。在以下,利用圖4L及圖4M,針對光電轉換元件210的形成方法簡單地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4L所示,以覆蓋容量元件200的方式,依序將第4絕緣膜130a、第5絕緣膜130b及第6絕緣膜130c成膜。第4絕緣膜130a是例如氮碳化矽膜。第5絕緣膜130b是例如氮化矽膜。第6絕緣膜130c是例如氧化矽膜。各絕緣膜是例如藉由電漿CVD法所成膜。成膜後,將第6絕緣膜130c的表面藉由化學機械研磨(CMP: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來平坦化。藉由第4絕緣膜130a、第5絕緣膜130b及第6絕緣膜130c,便可形成圖3所示的絕緣層130。
接著,如圖4M所示,依序形成導電插塞140c、像素電極214、有機光電轉換膜212、及透明電極216。具體而言,形成用於使導電插塞140a露出的接觸孔,並藉由蒸鍍法或濺鍍法等,在接觸孔內形成銅(Cu)等的金屬材料,藉此來形成導電插塞140c。
另外,例如將氮化鈦膜成膜並進行圖案化,藉此來形成像素電極214。氮化鈦膜的成膜是例如藉由濺鍍法或電漿CVD法等所進行。圖案化是以使用了氯氣體的乾蝕刻等所進行。再者,像素電極214是例如依攝像裝置所具備的每個像素進行圖案化而成為島狀。
另外,以覆蓋像素電極214的方式,在整面上塗佈有機光電轉換材料並使其硬化,藉此來形成有機光電轉換膜212。在已形成之有機光電轉換膜212的上表面上,例如將銦錫氧化物(ITO:Indium Tin Oxide)等的透明導電膜成膜來作為透明電極216。透明導電膜的成膜是例如以濺鍍等所進行。
經過以上的步驟,例如便可形成攝像裝置等的電子器件12。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第2下部電極208位於導電插塞140的正上方向上,因此能夠抑制導電插塞140所包含的金屬原子擴散而露出於表面的情況。由於可抑制金屬原子的擴散,因此能夠抑制在容量元件200的形成步驟中產生不良狀況,而損害電子器件12之動作的可靠性的情況。
(實施形態3) 接著,針對實施形態3的攝像裝置,利用圖5及圖6來進行說明。
圖5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3的構成的圖。圖6示意地顯示從光入射側來看攝像裝置13時的平面佈置。攝像裝置13是具備容量元件100或200的電子器件的一例。例如,攝像裝置13是正面照射型的CMOS(互補金氧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影像感測器。
如圖5所示,攝像裝置13具備像素區域14及周邊電路區域15。周邊電路區域15是在俯視像素區域14的情況下,位於像素區域14之周邊的區域。
在像素區域14中,排列配置有複數個像素20。雖然複數個像素20是同一平面地排列配置成行列狀,但並非受限於此。例如,複數個像素20亦可排列配置成一列。
複數個像素20各自連接有複數個電源線及複數個訊號線。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攝像裝置13具備複數個第1電源線40、複數個第2電源線42、複數個重置訊號線44、複數個選擇訊號線46、及複數個垂直訊號線48。
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第1電源線40及垂直訊號線48各自是依複數個像素20的每一列所設置。例如,在一條第1電源線40上連接有複數個像素20,前述複數個像素20是配置於像素區域14的複數個像素20當中排列成一列的複數個像素20。關於垂直訊號線48也是同樣。
第2電源線42、重置訊號線44及選擇訊號線46各自是依複數個像素20的每一行所設置。例如,在1條第2電源線42上連接有複數個像素20,前述複數個像素20是配置於像素區域14的複數個像素20當中排列成一行的複數個像素20。關於重置訊號線44及選擇訊號線46也是同樣。
像這樣,在本實施形態中,各電源線及各訊號線是連接於複數個像素20當中2個以上的像素,且延伸至像素區域14之外部的第1訊號線或第2訊號線的一例。關於像素20之詳細的構成、以及各電源線及訊號線各自與像素20內之元件間的連接關係,將在後面進行說明。
在周邊電路區域15中,設置有用於將複數個像素20各自驅動之1個以上的周邊電路。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攝像裝置13具備垂直掃描電路30、水平掃描電路32、列訊號處理電路34、負載電路36、及反向放大器38,來作為1個以上的周邊電路。列訊號處理電路34、負載電路36、及反向放大器38各自是依複數個像素20的每一列,亦即,每一垂直訊號線48所設置。
垂直掃描電路30會控制供給至訊號線等的電位,前述訊號線是用於選擇成為讀取訊號電荷之對象的像素20。具體而言,垂直掃描電路30會控制供給至重置訊號線44及選擇訊號線46的電位。
水平掃描電路32會處理訊號電荷,前述訊號電荷是透過依每一列所設置的垂直訊號線48從各像素20所轉移。在水平掃描電路32中連接有輸出訊號線33,會順次輸出從複數個像素20各自所轉移的訊號電荷。具體而言,水平掃描電路32會將從各像素20所轉移且由列訊號處理電路34所處理過的訊號電荷,從輸出訊號線33順次輸出。
列訊號處理電路34連接於垂直訊號線48所連接的各像素20與水平掃描電路32之間。列訊號處理電路34會進行以相關雙重取樣為代表的雜訊處理、及類比數位轉換(AD轉換)等。
負載電路36會與像素20所具有的放大電晶體24(參照圖6)一起形成源極隨耦電路。負載電路36會作為定電流源(constant current source)而發揮功能。
反向放大器38構成供給重置電壓的回授電路,前述重置電壓是用於重置各像素20的電荷蓄積部。具體而言,反向放大器38具備:反相輸入端子,連接於垂直訊號線48;非反相輸入端子,供給規定的參考電壓Vref;及輸出端子,連接於反饋線39。如圖6所示,反饋線39連接於複數個像素20各自的重置電晶體22,前述複數個像素20連接於已連接反相輸入端子的垂直訊號線48。
接著,利用圖6及圖7,針對攝像裝置13的像素20之構成來進行說明。圖6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3的像素20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圖7是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3的像素20的截面圖。在本實施形態中,複數個像素20各自的電路構成及截面構成是彼此相同的。在以下,首先,針對像素20的電路構成,利用圖6來進行說明。
如圖6所示,像素20具有容量元件200、光電轉換元件210、重置電晶體22、放大電晶體24、及選擇電晶體26。
容量元件200是為了蓄積以光電轉換元件210所生成的訊號電荷所設置。由於以光電轉換元件210所生成的訊號電荷會被蓄積於容量元件200,因此能夠增大光電轉換元件210的飽和量。因此,便能夠擴大像素20的動態範圍。
容量元件200是例如圖3所示的實施形態2的容量元件200。再者,攝像裝置13亦可具備圖1或圖2所示的容量元件100來替代容量元件200。
容量元件200所具備的2個電極的其中一個連接於光電轉換元件210。容量元件200所具備的2個電極的另一個連接於第2電源線42。例如,容量元件200的第1下部電極202連接於光電轉換元件210,上部電極106連接於第2電源線42。
光電轉換元件210會生成因應了入射光的電荷。例如,光電轉換元件210是具備有機光電轉換膜212、及包夾有機光電轉換膜212之2個電極的有機光電轉換元件。
有機光電轉換膜212是生成因應了入射光的電荷的光電轉換部的一例。在光入射至有機光電轉換膜212的情況下,會生成電子-電洞對。在本實施形態中,會使所生成的電子-電洞對之其中一方的電荷作為訊號電荷而蓄積於容量元件200。再者,關於光電轉換元件210之具體的構成,將利用圖7在後面進行說明。
在光電轉換元件210與容量元件200之間,設置有用於使電荷蓄積的擴散區域(浮動擴散(floating diffusion))FD。例如,如圖7所示,擴散區域FD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50內。擴散區域FD、與連接於擴散區域FD之容量元件200的其中一個電極及光電轉換元件210的其中一個電極,相當於蓄積訊號電荷的電荷蓄積部。
重置電晶體22是用於切換擴散區域FD與反饋線39間之導通及非導通的開關元件。重置電晶體22是為了重置擴散區域FD的電荷所設置。重置電晶體22的汲極及源極的其中一方連接於反饋線39,汲極及源極的另一方連結於擴散區域FD。
放大電晶體24會與作為定電流源而發揮功能的負載電路36一起構成源極隨耦電路。具體而言,放大電晶體24將閘極的電位轉換成電壓,而對垂直訊號線48輸出。放大電晶體24的汲極及源極的其中一方連接於第1電源線40,汲極及源極的另一方連接於垂直訊號線48。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放大電晶體24的汲極及源極的另一方是透過選擇電晶體26連接於垂直訊號線48。放大電晶體24的閘極連接於擴散區域FD。
選擇電晶體26是用於切換放大電晶體24與垂直訊號線48間之導通及非導通的開關元件。選擇電晶體26的汲極及源極的其中一方連接於放大電晶體24的汲極及源極的另一方。選擇電晶體26的汲極及源極的另一方連接於垂直訊號線48。選擇電晶體26的閘極連接於選擇訊號線46。
在本實施形態中,重置電晶體22、放大電晶體24及選擇電晶體26各自是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又或,各電晶體亦可是薄膜電晶體(TFT:Thin Film Transistor)。
例如,各電晶體是n型的MOS電晶體。各電晶體在對各電晶體之閘極所供給的電位為高位準的情況下,會被導通(ON),亦即成為導通狀態。又,在對閘極所供給的電位為低位準的情況下,會被截止(OFF),亦即成為非導通狀態。再者,各電晶體亦可是p型的MOS電晶體。在此情況下,對各電晶體之閘極所供給的電位之位準與各電晶體的導通截止(ON/OFF)間的關係,會變成與n型的MOS電晶體的情況相反。再者,在各電晶體中,亦可混有n型的MOS電晶體、及p型的MOS電晶體。
在此,針對來自像素20之訊號電荷的讀取處理進行說明。
最初,進行重置動作,也就是將蓄積於包含擴散區域FD之電荷蓄積部的電荷加以重置之處理。具體而言,藉由垂直掃描電路30對重置訊號線44及選擇訊號線46各自供給高位準的電位,來將重置電晶體22及選擇電晶體26各自成為導通狀態。藉此,便可形成透過反饋線39的回授電路。
藉由形成回授電路,垂直訊號線48的電壓會被對反向放大器38之非反相輸入端子的輸入電壓Vref所拘束。換言之,擴散區域FD的電壓會被重置為像是垂直訊號線48的電壓成為Vref般的電壓。藉此,能夠抑制由於重置電晶體22的導通及截止所產生之kTC雜訊的影響。Vref的大小是在例如電源電壓VDD與接地電壓之間的範圍內。再者,電源電壓VDD的大小是例如3.3V,但並非受限於此。
在重置動作後,藉由垂直掃描電路30對重置訊號線44及選擇訊號線46各自供給低位準的電位,來將重置電晶體22及選擇電晶體26各自成為非導通狀態。之後,使光電轉換元件210曝光。藉由曝光,可將以光電轉換元件210所生成的訊號電荷積蓄於擴散區域FD及容量元件200。
在曝光後之規定的時間點,藉由垂直掃描電路30對選擇訊號線46供給高位準的電位,來將選擇電晶體26成為導通狀態。在放大電晶體24的閘極,連接有包含擴散區域FD及容量元件200的電荷蓄積部。因此,閘極的電位會因應於積蓄於電荷蓄積部的電荷而變化,而對垂直訊號線48輸出因應了該電位之變化的電壓訊號。對垂直訊號線48所輸出的訊號會由列訊號處理電路34及水平掃描電路32來處理,而從輸出訊號線33被讀取作為像素訊號。
藉由對於複數個像素20各自進行同樣的處理,便可讀取以各像素20所生成的訊號電荷,而生成圖像資料。
接著,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3的像素20之截面構成,利用圖7來進行說明。
如圖7所示,攝像裝置13具備半導體基板150及多層配線層160。像素20所包含的重置電晶體22、放大電晶體24及選擇電晶體26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50的正面附近。容量元件200設置於多層配線層160的內部。光電轉換元件210設置於多層配線層160的上方。
半導體基板150是例如由矽等的半導體材料所形成的基板。如圖7所示,在半導體基板150上,設置有分離區域152及雜質區域154。分離區域152及雜質區域154是例如藉由離子注入等,被注入雜質而藉此所形成。
分離區域152是用於分離像素20所含之元件的區域。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分離區域152是為了將相鄰的像素20間、以及將像素20內的重置電晶體22與放大電晶體24分離所設置。分離區域152在例如各電晶體為n型電晶體的情況下,是藉由將硼(B)等的離子注入於半導體基板150所形成。又,分離區域152在例如各電晶體為p型電晶體的情況下,是藉由將磷(P)或砷(As)等的離子注入於半導體基板150所形成。又,分離區域152亦可是埋入氧化膜的STI(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構造。
雜質區域154是各電晶體的源極或汲極。如圖7所示,在半導體基板150的正面附近設置有複數個雜質區域154。複數個雜質區域154各自是例如藉由將磷(P)或砷(As)等的離子注入於半導體基板150所形成。例如,雖然雜質區域154是n型的半導體區域,但亦可是p型的半導體區域。
在本實施形態中,設置有擴散區域FD來作為雜質區域154的1個。擴散區域FD相當於重置電晶體22的源極或汲極。
多層配線層160設置於半導體基板150的上方。如圖7所示,多層配線層160具有複數個絕緣層120、130、162、164及166、及複數個配線層170及174。具體而言,在半導體基板150的上表面上依序設置有絕緣層162、配線層174、絕緣層164、配線層170、絕緣層166、絕緣層120及絕緣層130。
絕緣層162、164及166各自是設置於配線層間的層間絕緣層。絕緣層162、164及166各自是例如以氧化矽膜或氮化矽膜等所形成。絕緣層162、164及166各自的膜厚是例如比配線層170及配線層174各自的膜厚更大。
配線層170是設置於設有溝122之絕緣層120的上表面與半導體基板150之間的第1配線層的一例。具體而言,配線層170設置於溝122的最下部與半導體基板150之間。換言之,配線層170設置於包含溝122的最下部之虛擬面與半導體基板150之間。在本實施形態中,配線層170是位於絕緣層164與絕緣層166之間的層,包含有:構成訊號線或電源線的導電線171、及位於導電線171之側方的絕緣層172。
配線層174是設置於配線層170與半導體基板150之間的第2配線層的一例。配線層174位於配線層170的下方。配線層174是位於絕緣層164與絕緣層162之間的層,包含有:構成訊號線或電源線的導電線175、及位於導電線175之側方的絕緣層176。
再者,配線層174亦可位於配線層170的上方。多層配線層160所包含之各配線層的上下關係並未特別受到限定。
跨越複數個像素20所設置的訊號線及電源線被包含於多層配線層160所包含之1個以上的配線層。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第1電源線40、垂直訊號線48及反饋線39是第1訊號線的一例,且被包含於配線層170。選擇訊號線46是第2訊號線的一例,且被包含於配線層174。第2電源線42被包含於絕緣層120的下層部分。雖然在圖7並未被顯示,但重置訊號線44是例如被包含於配線層170或配線層174。再者,在多層配線層160內,各訊號線及各電源線被設置的位置並未特別受到限定。
在本實施形態中,光電轉換元件210位於容量元件200的上方。如圖7所示,光電轉換元件210具備有機光電轉換膜212、像素電極214、及透明電極216。
有機光電轉換膜212是例如跨越複數個像素20連續地被設置。例如,有機光電轉換膜212設置於多層配線層160之上方的整面上。
像素電極214是用於取出以有機光電轉換膜212所生成的訊號電荷的電極。像素電極214連接於有機光電轉換膜212。像素電極214是依每一像素20所設置。如圖7所示,像素電極214設置於多層配線層160的最上面。像素電極214是例如使用銅等的金屬材料或氮化鈦等的金屬氮化物所形成。
透明電極216設置於有機光電轉換膜212的上表面上。透明電極216是用於將以有機光電轉換膜212所生成的電子-電洞對之另一方的電荷回收的電極。透明電極216是例如接觸於有機光電轉換膜212的上表面而被設置於整面上。透明電極216是例如使用ITO等的具有透光性及導電性的材料所形成。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攝像裝置13具備導電插塞142、及導電層144。導電插塞142位於像素電極214的正下方向上,是連接於像素電極214之第2導電插塞的一例。導電層144連接導電插塞142與導電插塞140。
在本實施形態中,容量元件200的第1下部電極202及第2下部電極208是透過導電插塞140、導電層144及導電插塞142,而連接於像素電極214及擴散區域FD。第1下部電極202、第2下部電極208、導電插塞140、導電層144、導電插塞142、像素電極214及擴散區域FD會形成電荷蓄積部。
如圖7所示,導電層144位於溝122的最下部與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之間。換言之,導電層144位於包含溝122的最下部之虛擬面與絕緣層120的上表面之間。亦即,導電層144位於溝122之側方。藉此,能夠有效地利用溝122之側方的空間,而抑制攝像裝置13之厚度的增加。
如以上所述,依據本實施形態的攝像裝置13,由於容量元件200會蓄積以光電轉換元件210所生成的電荷,因此能夠增大光電轉換元件210中之電荷的飽和量。因此,便能夠擴大攝像裝置13的動態範圍。
(變形例1) 接著,針對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1,利用圖8來進行說明。圖8是本變形例之攝像裝置16的像素20的截面圖。在本變形例的說明中,會以與實施形態3間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並省略或簡化共通點的說明。
如圖8所示,在本變形例的攝像裝置16中,導電插塞140連接於容量元件200的上部電極106。亦即,光電轉換元件210的像素電極214與上部電極106是透過導電插塞142、導電層144及導電插塞140所連接。在本變形例中,容量元件200的上部電極106構成電荷蓄積部的一部分。第1下部電極202及第2下部電極208連接於第2電源線42。
在本變形例中,與實施形態3同樣,由於以光電轉換元件210所生成的訊號電荷也會被蓄積於容量元件200,因此能夠增大光電轉換元件210中之電荷的飽和量。因此,便能夠擴大攝像裝置16的動態範圍。
(變形例2) 接著,針對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2,利用圖9來進行說明。圖9是本變形例之攝像裝置17的像素20的截面圖。在本變形例的說明中,會以與實施形態3間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並省略或簡化共通點的說明。
本變形例的攝像裝置17是背面照射型的CMOS影像感測器。再者,所謂的背面是半導體基板150所具有之2個主面的其中一面,且是與設置有多層配線層160之主面為相反側的面。在本變形例的攝像裝置17中,光會入射至半導體基板150的背面側。
如圖9所示,本變形例的攝像裝置17具備光二極體PD來替代光電轉換元件210。光二極體PD是生成因應了入射光之電荷的光電轉換部的一例。光二極體PD是例如具有pn接面的光二極體。pn接面是藉由形成於半導體基板150內的雜質區域等所形成。
在本變形例中,在光二極體PD、與擴散區域FD、容量元件200及放大電晶體24的閘極之間,設置有轉移電晶體28。轉移電晶體28是控制以光二極體PD生成的電荷之轉移的開關元件的一例。具體而言,在轉移電晶體28為導通狀態的情況下,以光二極體PD所生成的電荷會被轉移並蓄積於擴散區域FD及容量元件200。在此狀態下,藉由將選擇電晶體26設成導通,便可從垂直訊號線48讀取因應了蓄積於擴散區域FD及容量元件200之電荷量的電壓訊號。
再者,在圖9中,雖然並未圖示重置電晶體22,但攝像裝置17亦可具備重置電晶體22。
像這樣,在本變形例中,由於以光二極體PD所生成的訊號電荷也會被蓄積於容量元件200,因此能夠增大光二極體PD中之電荷的飽和量。因此,便能夠擴大攝像裝置17的動態範圍。
(變形例3) 接著,針對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3,利用圖10來進行說明。圖10是本變形例之攝像裝置18的像素20的截面圖。在本變形例的說明中,會以與實施形態3及其變形例2間的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並省略或簡化共通點的說明。
本變形例的攝像裝置18是正面照射型的CMOS影像感測器。如圖10所示,在本變形例中,光會透過半導體基板150的正面側,亦即,多層配線層160而入射至光二極體PD。因此,設置於多層配線層160內的容量元件200為了不妨礙入射光,並未設置於光二極體PD的正上方向上。例如,容量元件200設置於轉移電晶體28、放大電晶體24及選擇電晶體26的正上方向上。
再者,在圖10中,雖然顯示設置於絕緣層120上的溝122為1個的情況,但與其他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同樣,亦可設置有複數個溝122。
如以上所述,在本變形例中,由於以光二極體PD所生成的訊號電荷也會被蓄積於容量元件200,因此能夠增大光二極體PD中之電荷的飽和量。因此,便能夠擴大攝像裝置18的動態範圍。
[其他的實施形態] 以上,針對1個或複數個態樣的電子器件,依據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該等實施形態。只要不脫離本揭示的主旨,將本領域之技術人員可設想得到的各種變形施行於本實施形態者、及組合不同之實施形態中的構成要素而建構之形態,均可包含在本揭示的範圍內。
例如,在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說明了電子器件為攝像裝置的例子,但並非受限於此。電子器件亦可是例如具備1個以上的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的記憶裝置。記憶裝置例如具備:複數個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設置於半導體基板之上方;及複數個讀取電晶體,用於讀取複數個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各自所蓄積的電荷。由於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已被作成省面積且大容量化,因此能夠實現記憶裝置的小型化。
又,例如,在俯視下,介電質層104亦可位於下部電極102的內部。亦即,介電質層104亦可不完全地覆蓋下部電極102。又,在俯視下,上部電極106亦可位於介電質層104的內部。亦即,上部電極106亦可不完全地覆蓋介電質層104。
又,例如,在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的上方設置有光電轉換元件210的情況下,亦可將像素電極214與上部電極106以導電插塞直接連接。
又,例如,多層配線層160所包含之配線層的數量可是1層,亦可是3層以上。
又,例如,容量元件100或容量元件200的介電質層104亦可並非使用了high-k材料的薄膜,而是氧化矽膜或氮化矽膜等的絕緣膜。
又,上述的各實施形態在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的變更、置換、附加、省略等。
10,11,12:電子器件 13,16,17,18:攝像裝置 14:像素區域 15:周邊電路區域 20:像素 22:重置電晶體 24:放大電晶體 26:選擇電晶體 28:轉移電晶體 30:垂直掃描電路 32:水平掃描電路 33:輸出訊號線 34:列訊號處理電路 36:負載電路 38:反向放大器 39:反饋線 40:第1電源線 42:第2電源線 44:重置訊號線 46:選擇訊號線 48:垂直訊號線 100,200:容量元件 102:下部電極 104:介電質層 104a:介電質膜 106:上部電極 106a:第4導電膜 106b:第5導電膜 120,130:絕緣層 120a:第1絕緣膜 120b:第2絕緣膜 120c:第3絕緣膜 120d:開口 122:溝 124:底部 126:側壁部 130a:第4絕緣膜 130b:第5絕緣膜 130c:第6絕緣膜 140,140a,140b,140c,142:導電插塞 144:導電層 150:半導體基板 152:分離區域 154:雜質區域 160:多層配線層 162,164,166,172,176:絕緣層 170,174:配線層 171,175:導電線 202:第1下部電極 202a:第2導電膜 202b:第3導電膜 208:第2下部電極 208a:第1導電膜 209:開口部 210:光電轉換元件 212:有機光電轉換膜 214:像素電極 216:透明電極 FD:擴散區域 PD:光二極體 VDD:電源電壓 Vref:參考電壓
圖1是實施形態1之電子器件所具備的容量元件及其附近的截面圖。 圖2是實施形態1的變形例之電子器件所具備的容量元件及其附近的截面圖。 圖3是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所具備的容量元件及其附近的截面圖。 圖4A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在絕緣膜上形成導電插塞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B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覆蓋導電插塞的絕緣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C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針對導電插塞的接觸孔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D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第2下部電極用的導電膜及金屬掩模用的導電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E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溝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F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第1下部電極用的導電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G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將導電膜圖案化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H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介電質膜及金屬掩模用的導電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I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將介電質膜及導電膜圖案化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J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上部電極用的導電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K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將導電膜圖案化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L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覆蓋容量元件的絕緣膜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4M是用於說明在實施形態2之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中,形成光電轉換元件之步驟的截面圖。 圖5是顯示實施形態3之攝像裝置的構成的圖。 圖6是顯示實施形態3之攝像裝置的像素之電路構成的電路圖。 圖7是實施形態3之攝像裝置的像素的截面圖。 圖8是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1之攝像裝置的像素的截面圖。 圖9是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2之攝像裝置的像素的截面圖。 圖10是實施形態3的變形例3之攝像裝置的像素的截面圖。
10:電子器件
100:容量元件
102:下部電極
104:介電質層
106:上部電極
120,130:絕緣層
122:溝
124:底部
126:側壁部

Claims (11)

  1. 一種攝像裝置,具備: 半導體基板; 光電轉換元件,設於前述半導體基板,且藉由光電轉換來生成訊號電荷; 第1擴散區域,保持從前述光電轉換元件轉移之前述訊號電荷; 容量元件,保持以前述光電轉換元件所生成之前述訊號電荷; 第1接觸件,與前述第1擴散區域連接;及 第1配線,與前述第1接觸件連接, 包含前述第1配線的配線層設於前述半導體基板與前述容量元件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更具備: 放大電晶體,將因應了前述第1擴散區域之前述訊號電荷的訊號輸出;及 第2接觸件,連接於前述放大電晶體的閘極及前述第1配線。
  3.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具備複數個配線層,前述複數個配線層包含前述配線層, 包含前述第1配線的前述配線層是在前述複數個配線層當中與前述半導體基板為最靠近的配線層。
  4. 如請求項3之攝像裝置,其更具備:放大電晶體,將因應了前述第1擴散區域之前述訊號電荷的訊號輸出, 前述最靠近的配線層是不包含前述放大電晶體之閘極的配線層。
  5. 如請求項1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容量元件包含: 第1電極,沿著至少1個溝的內壁而設; 介電質層,設於前述第1電極上;及 第2電極,設於前述介電質層上。
  6. 如請求項5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至少1個溝是包含複數個溝, 前述第1電極沿著前述複數個溝的每一個的內壁而設。
  7. 如請求項5之攝像裝置,其中包含前述第1配線的前述配線層是設於前述半導體基板與前述至少1個溝的底部之間。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攝像裝置是背面照射型構造。
  9. 如請求項8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容量元件在俯視下與前述光電轉換元件的至少一部分重疊。
  10.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攝像裝置是正面照射型構造。
  11. 如請求項10之攝像裝置,其中前述容量元件在俯視下與前述光電轉換元件不重疊。
TW112140382A 2018-04-04 2018-12-13 攝像裝置 TW2024061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2409 2018-04-04
JP2018-072409 2018-04-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6164A true TW202406164A (zh) 2024-02-01

Family

ID=681004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40382A TW202406164A (zh) 2018-04-04 2018-12-13 攝像裝置
TW107144956A TWI818937B (zh) 2018-04-04 2018-12-13 電子器件及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4956A TWI818937B (zh) 2018-04-04 2018-12-13 電子器件及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96422B2 (zh)
JP (2) JP7228849B2 (zh)
CN (1) CN111656511A (zh)
TW (2) TW202406164A (zh)
WO (1) WO20191937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88074A (zh) * 2020-02-20 2022-09-20 新唐科技日本株式会社 固体摄像装置以及摄像装置
US20220013555A1 (en) * 2020-07-13 2022-01-13 Drs Network & Imaging Systems, Llc High-density capacitor for focal plane arrays
WO2022102273A1 (ja) * 2020-11-10 2022-05-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CN113725002B (zh) * 2021-09-02 2023-03-14 江门市东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层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WO2023074068A1 (ja) * 2021-10-27 2023-05-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3148A (ja) * 1996-12-13 1998-06-26 Hitachi Ltd 半導体記憶装置
JP2001267520A (ja) * 2000-03-21 2001-09-28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023033A (ja) * 2002-06-20 2004-01-22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半導体装置
JP2004327770A (ja) 2003-04-25 2004-11-18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キャパシタの製造方法
JP2006019379A (ja) * 2004-06-30 2006-01-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35947A (ja) * 2005-07-27 2007-02-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59761A (ja) 2005-08-26 2007-03-08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60392B2 (en) 2006-05-10 2009-07-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Electrical components for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JP4533919B2 (ja) * 2007-09-18 2010-09-01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メモリの製造方法
KR20100076525A (ko) 2008-12-26 2010-07-06 주식회사 동부하이텍 후면 수광 이미지센서의 제조방법
JP5464928B2 (ja) * 2009-07-02 2014-04-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1049250A (ja) 2009-08-25 2011-03-10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21533A (ja) 2011-07-12 2013-01-31 Sony Corp 固体撮像装置、固体撮像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168548A (ja) 2012-02-16 2013-08-29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0269863B2 (en) * 2012-04-18 2019-04-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via last through-vias
JP2014160723A (ja) * 2013-02-19 2014-09-04 Panasonic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334213B1 (ko) 2013-09-02 2013-11-29 (주)실리콘화일 칩 적층 이미지 센서
JP6263093B2 (ja) * 2014-06-25 2018-01-1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MY193320A (en) 2014-09-26 2022-10-04 Intel Corp Integrated circuit die having backside passive components and methods associated therewith
JP6213743B2 (ja) 2014-10-08 2017-10-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
JP6390856B2 (ja) * 2014-12-26 2018-09-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10212372B2 (en) 2014-12-26 2019-02-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maging device including signal line and unit pixel cell including charge storage region
JP6555468B2 (ja) 2015-04-02 2019-08-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9620548B1 (en) * 2015-10-30 2017-04-1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Image sensor with wide contact
CN108886048B (zh) 2016-03-31 2022-12-16 索尼公司 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和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28849B2 (ja) 2023-02-27
JP2023041957A (ja) 2023-03-24
CN111656511A (zh) 2020-09-11
US20210013253A1 (en) 2021-01-14
TW201943090A (zh) 2019-11-01
WO2019193787A1 (ja) 2019-10-10
JPWO2019193787A1 (ja) 2021-04-22
US11996422B2 (en) 2024-05-28
TWI818937B (zh) 2023-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18937B (zh) 電子器件及電子器件的製造方法
JP5696081B2 (ja) 固体撮像装置
US9214488B2 (en) Solid state imaging device
US9166090B2 (en) Solid-state image pickup device
JP5843475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固体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US9171799B2 (en)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apparatus, image pickup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9142587B2 (en)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members for the same, and imaging system
JP6193695B2 (ja)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41382B2 (ja)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光電変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9106534A (ja) 撮像装置
JP2019165212A (ja) 撮像装置
US20160156817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system
JP5704848B2 (ja) 固体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US7884400B2 (en) Im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TW201803100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WO2021044762A1 (ja) 撮像装置
CN220963352U (zh) 集成芯片以及半导体结构
JP2011204884A (ja) 光電変換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0114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TW202414583A (zh) 積體晶片及其形成方法以及半導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