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41894A - 阻燃性黏扣帶 - Google Patents
阻燃性黏扣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341894A TW202341894A TW112108213A TW112108213A TW202341894A TW 202341894 A TW202341894 A TW 202341894A TW 112108213 A TW112108213 A TW 112108213A TW 112108213 A TW112108213 A TW 112108213A TW 202341894 A TW202341894 A TW 202341894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loop
- yarn
- fastening element
- heat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3063 flame retard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2,2,4,4,6,6-hexaphenoxy-1,3,5-triaza-2$l^{5},4$l^{5},6$l^{5}-triphosphacyclohexa-1,3,5-triene Chemical compound N=1P(OC=2C=CC=CC=2)(OC=2C=CC=CC=2)=NP(OC=2C=CC=CC=2)(OC=2C=CC=CC=2)=NP=1(OC=1C=CC=CC=1)OC1=CC=CC=C1 RNFJDJUURJAICM-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5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8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986 disperse dy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claims 2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8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10000000959 ear midd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975 dy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0270295 Serpent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QQVIHTHCMHWDBS-UHFFFAOYSA-N isophthalic acid Chemical group OC(=O)C1=CC=CC(C(O)=O)=C1 QQVIHTHCMHWDB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QTBSBXVTEAMEQO-UHFFFAOYSA-N Acet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C(O)=O QTBSBXVTEAMEQ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Propylene glycol Chemical compound CC(O)CO DNIAPMSPPWPWG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Sodium hydr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H-].[Na+] HEMHJVSKTPXQMS-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15 ingredi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25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23 S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WNLRTRBMVRJNCN-UHFFFAOYSA-N adip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CCC(O)=O WNLRTRBMVRJNC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431 cross linking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519 hom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3010 ion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64 tensile tes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RUKISNQKOIKZGT-UHFFFAOYSA-N 2-nitrodiphenylamine Chemical compound [O-][N+](=O)C1=CC=CC=C1NC1=CC=CC=C1 RUKISNQKOIKZG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KQZBSZUGKSCFBL-UHFFFAOYSA-N 2-phenyldiazenylaniline Chemical class NC1=CC=CC=C1N=NC1=CC=CC=C1 KQZBSZUGKSCF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YXDZDBXNUPOG-UHFFFAOYSA-N 4,5,6,7-tetrahydro-1,3-benzothiazole-2,6-diamine;dihydro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Cl.C1C(N)CCC2=C1SC(N)=N2 RYYXDZDBXNUPO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BDAGIHXWWSANSR-UHFFFAOYSA-M Formate Chemical compound [O-]C=O BDAGIHXWWSANSR-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OFOBLEOULBTSOW-UHFFFAOYSA-N Malon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O)CC(O)=O OFOBLEOULBTSO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677635 Tuxedo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6 adhesive bo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61 adipic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037 adipic aci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anthraquinone Natural products CCC(=O)c1c(O)c2C(=O)C3C(C=CC=C3O)C(=O)c2cc1CC(=O)OC PYKYMHQGRFAEB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056 anthraquinon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64 aqueous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40 col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2 cross lin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70 dispers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148 ester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015 heat resistant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0 industri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074 melt spi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68 molte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68 polyami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5 polyester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121 sodium hydroxid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09 synthetic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3 yel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8/00—Fasteners of the touch-and-close type; Making such fastener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lide Fasteners, Snap Fasteners, And Hook Fasteners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一種阻燃性黏扣帶,其係具有基布與存在於該基布之表面的扣合元件之黏扣帶,其特徵為:
該基布係由以下之紗所織成: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所構成之經紗、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熱熔接性長絲構成的複絲紗所構成之緯紗、以及由選自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單絲紗所組成之群組的至少1種所構成之扣合元件用紗,
該扣合元件係由該扣合元件用紗所形成,
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之0.94倍以下。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一種織物系阻燃性黏扣帶及其製造方法,該黏扣帶係阻燃性優異,即使重複扣合・剝離也不易發生扣合元件從織物基布被拔出,且黏扣帶幾乎不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再者扣合力亦優異,而且可寬幅化。
自以往以來,作為具有織物基布的黏扣帶,已知在該基布之表面具有多數的包含單絲紗之鉤狀扣合元件之所謂織物系鉤黏扣帶、與在織物基布之表面具有多數的能與該鉤狀扣合元件扣合之包含複絲紗的圈狀扣合元件之所謂織物系圈黏扣帶之組合,即使重複扣合・剝離扣合元件的損傷等也少,扣合力的降低少,因此廣泛使用於衣料品或日用雜貨或產業資材等之用途領域。
又,使上述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兩者在織物基布之同一表面上多數存在之所謂鉤・圈並存型織物系黏扣帶,亦由於以一種類的黏扣帶兼備鉤黏扣帶與圈黏扣帶兩者之黏扣帶的功能,不需要如以往的黏扣帶併用鉤黏扣帶與圈黏扣帶兩者,因此被廣泛使用。
近年來,作為固定汽車、列車、船舶、航空機等之交通工具的室內之壁面或頂棚材料、地板材料等之配件或構造材料或絕熱材料之手段,廣泛使用黏扣帶。而且,於該等用途領域中,皆要求高度的阻燃性,關於所使用的黏扣帶,亦要求高度的阻燃性。再者,如熔礦爐或鑄件工廠之高溫現場的作業服或消防服等特殊衣料領域或高溫氣體的過濾器固定材等之需要阻燃性或耐熱性的領域,亦要求具有高度的阻燃性之黏扣帶。
作為滿足那樣要求的阻燃性黏扣帶,有提案各式各樣者。例如,一般為在通常的織物系黏扣帶之表面,含浸或塗布加有阻燃劑的樹脂而賦予有阻燃性之黏扣帶。然而,如此的黏扣帶係在重複扣合・剝離時,賦予至表面的阻燃劑會剝離,或因洗滌等而阻燃劑消失,有阻燃效果無法持續之問題點。
又,於通常的織物系黏扣帶之情況中,為了防止因重複扣合・剝離而扣合元件從基布表面被拔出,在黏扣帶背面塗布被稱為背塗樹脂的聚胺基甲酸酯系或聚丙烯酸系接著劑液。然而,若在背面塗布接著劑,則黏扣帶喪失柔軟性而變僵硬,安裝有黏扣帶的布帛等之質感係大幅降低,再者由於變僵硬而扣合變困難,扣合性能亦降低。
再者,於編織黏扣帶之步驟與在背面塗布背塗樹脂液並乾燥之步驟中,由於步驟通過速度大不相同,故在途中需要暫時捲取黏扣帶,在黏扣帶之製造中需要工夫與時間。再者,為了使黏扣帶成為阻燃性,必須將阻燃劑賦予至背塗用接著劑,但使用如此添加有阻燃劑的背塗接著劑時,亦發生接著劑液的安定性或阻燃劑滲出之問題,甚至也發生背塗效果亦降低的問題。
作為將含浸塗布那樣的阻燃劑,或塗布添加有阻燃劑的背塗樹脂液,使黏扣帶阻燃化之技術的問題點予以消除之技術,有提案作為構成黏扣帶的紗,使用以聚苯硫醚(以下簡稱PPS)纖維為代表的包含阻燃性纖維之紗,而且於緯紗的一部分使用熱熔接性紗之織物系阻燃性黏扣帶。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使用PPS系複絲紗作為經紗,且使用PPS系複絲紗與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之併線紗(paralleled yarn)作為緯紗,再使用PPS系的複絲紗或單絲紗作為扣合元件用紗,由該等經紗、緯紗及扣合元件用紗所構成,且在其表面,編織使該扣合元件用紗以圈狀突出之黏扣帶用織物,然後使包含上述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之熱熔接成分進行熱熔融,而將構成織物基布的紗熔接固定,而且於扣合元件用圈為包含單絲紗之情況中,藉由切斷圈的單腳而成為鉤狀扣合元件,得到阻燃性黏扣帶。
於根據該專利文獻1中記載之技術而得之阻燃性黏扣帶的情況中,為了達成汽車或航空機等要求極高水準的阻燃性之領域中能使用高度阻燃性,提高構成黏扣帶的PPS紗之比例,降低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之比例者係有效。然而,僅提高PPS紗之比例,降低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之比例時,熱熔接成分所致的扣合元件之固定會變不充分,結果若重複扣合・剝離,則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之複絲紗所致的扣合元件之固定會逐漸鬆開,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發生扣合力降低之問題。
作為使用那樣的PPS紗,使用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之阻燃性黏扣帶的改良技術,專利文獻2中記載:在作為緯紗的一部分使用的PPS紗,使用細PPS長絲多數集束成的複絲紗,且作為與其併線使用的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使用具有高的熱收縮性之紗的技術。
若使用該技術,則在熱熔融時使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高度地熱收縮,繫緊扣合元件的根部,再者,由於細的多數PPS長絲可纏繞於扣合元件用紗,因此可某程度地防止因重複扣合・剝離而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者,但尚未到達能滿足之水準。
再者,若使用該專利文獻2之技術,則在使包含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熱熔融時發生大的熱收縮,因此黏扣帶基布係在上下方向發生起伏(亦即,裙帶菜狀地黏扣帶在上下方向浮起或沉入)。起伏係在黏扣帶之長度方向(經紗方向)及寬度方向(緯紗方向)兩者發生,但由於在緯紗使用高收縮性的紗,故而特別的是往寬度方向的起伏變大,結果在製造寬幅的黏扣帶之方面,成為大的障礙。
特別的是織物黏扣帶一般採用:首先編織寬幅的黏扣帶,其係使扣合元件用圈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分別在經紗方向連續地存在,且在緯紗方向使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者使扣合元件區域複數存在,然後最後平行於經紗方向而切割耳部用區域的中央部,同時製造數片的黏扣帶之方法,因為生產性優異。因此,當切割前的寬幅黏扣帶在上下方向發生起伏時,難以正確地切割耳部的中間部,耳部寬度變窄或變廣,再者經紗從經切割的耳部端部綻開,在品質上及表觀上變差。
再者,由於在黏扣帶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之原因,於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而成為鉤狀扣合元件時,在圈的切斷高度發生偏差,結果在扣合力發生偏差,或者發生兩腳皆被切斷者,或切斷到途中為止者,或未切斷而以圈狀殘留者。
再者,黏扣帶沿著其經紗方向在兩端部,具有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時,若黏扣帶具有上下方向的起伏,則該等耳部亦在緯紗方向容易晃動。在藉由縫製而安裝黏扣帶時,藉由縫紉線縫製該耳部,當耳部在緯紗方向發生晃動時,縫紉線係看起來蛇行,在美觀上成為大問題。
又,專利文獻3中記載:作為上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使用PPS紗的阻燃性黏扣帶之著色方法,將上述專利文獻1所製造的使用PPS紗的阻燃性黏扣帶浸漬於含有藉由具有離子性基的高分子型分散劑使顏料分散而成的水性分散體與交聯劑之浴中後,從該浴中取出,然後以捲繞在加熱輥之狀態,藉由重複2次的進行乾燥與160℃的熱處理10分鐘,而使該離子性基與交聯劑反應,使顏料強固地附著於黏扣帶表面之方法。然而,於該方法中,為了捲繞在加熱上輥的黏扣帶之扣合元件在熱處理中不倒塌,且為了防止捲成捲筒狀的黏扣帶之疊合扣合元件面與背面係密著而進行交聯反應,兩面強固地接著者,故黏扣帶不得不成為軟性捲繞狀態,進一步捲繞,僅在該狀態下加熱時幾乎不能改善黏扣帶的起伏問題。結果,縱然使用該專利文獻之方法,也無法改善上述黏扣帶之問題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8/059958號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9-15488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5-62599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本發明在於得到一種織物系阻燃性黏扣帶,其係消除了如上述的問題點之阻燃性的包含PPS系織物之黏扣帶,具體而言,阻燃性優異,且即使重複扣合・剝離也不易發生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且黏扣帶幾乎不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可寬幅化,再者編織藉由耳部用區域在緯紗方向分割扣合元件區域之寬幅的黏扣帶,而且亦可切割該耳部用區域而同時地得到複數的黏扣帶,而且在鉤狀扣合元件之單腳切斷高度無偏差。又,得到耳部在緯紗方向不發生晃動之附耳部的阻燃性織物系黏扣帶。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亦即,本發明為一種阻燃性黏扣帶,其係具有基布與存在於該基布之表面的扣合元件之黏扣帶,其特徵為:該基布係由以下之紗所織成:由PPS系複絲紗所構成之經紗、由PPS系複絲紗及熱熔接性長絲構成的複絲紗之併線紗所成之緯紗、以及選自包含PPS系複絲紗及單絲紗之群組的至少1種所構成之扣合元件用紗;該扣合元件係由該扣合元件用紗所形成;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之0.94倍以下。
而且,較佳的是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係滿足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之0.70~0.90倍之範圍。又,較佳的是於上述阻燃性黏扣帶中,緯紗為粗細度3~30分特克斯(decitex)的長絲被捆束5~90條之總粗細度120~300分特克斯的聚苯硫醚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性成分之粗細度3~8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15~40條之總粗細度80~150分特克斯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之併線紗。
又,於上述阻燃性黏扣帶中,較佳的是在黏扣帶之表面,扣合元件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而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係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者扣合元件區域係複數存在,亦即,切割耳部用區域而成為複數條細幅黏扣帶之前的寬幅黏扣帶。另外,較佳的是扣合元件為鉤狀扣合元件,該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拉拔出時的拔出力為5N以上。又,較佳的是在基布背面,不存在背塗樹脂層。另外,較佳的是被顏料或分散染料所著色。
又,本發明為一種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係具有:基布;與存在於該基布之表面的選自扣合元件用紗所形成之多數的鉤狀扣合元件及多數的圈狀扣合元件之群組的至少1種之黏扣帶之製造方法,
該基布係由以下之紗所織成: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所構成之經紗、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構成的複絲紗所構成之緯紗、以及選自包含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單絲紗之群組的至少1種所構成之該扣合元件用紗,
其特徵為依序進行以下之步驟A、步驟B、步驟C及步驟D。
[步驟A]於由經紗與緯紗來編織基布時,在平行於經紗而織入扣合元件用紗之同時,使該扣合元件用紗規則地跨過經紗之上,在跨過的部位從基布之表面使該扣合元件用紗以圈狀立起而編織圈織物之步驟,
[步驟B]將圈織物導引至加熱區域,加熱至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溫度以上,同時使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熱收縮,藉由從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而來的熔融物,將扣合元件用紗固定於基布之步驟,
[步驟C]從步驟B之加熱區域取出圈織物,於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一邊將基布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上,一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步驟,
[步驟D]從步驟C取出圈織物,將圈織物冷卻後,當扣合元件用紗為單絲紗時,切斷圈的單腳而使圈成為鉤狀扣合元件之步驟,
而且,於如此的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中,較佳為將圈織物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在經固定的面上改變圈織物的行進方向,而進行上述步驟C。又,較佳為不使從上述步驟B取出的圈織物暫時冷卻,而在步驟B後繼續利用步驟B之餘熱,進行上述步驟C。
又,於如此的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中,包含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在200℃的乾熱收縮率較佳為10~24%之範圍。又,較佳的是將施加於上述步驟C中的圈織物之張力設為50~600g/cm。另外,較佳的是在從步驟A至結束步驟D為止的途中,不捲取而連續進行。又,較佳的是於上述步驟中,在圈織物之表面,扣合元件用圈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存在,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者扣合元件區域複數存在之圈織物係被編織,而且在上述步驟D之後,在經紗方向切割耳部用區域的中央,同時地製造複數片的在經紗方向連續且在兩端部具有耳部之黏扣帶。
[發明之效果]
於本發明之阻燃性織物黏扣帶中,使用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的複絲紗作為緯紗之一部分,若使該紗在熱熔接時熱收縮,則繫緊扣合元件的根部,得到阻止扣合元件從織物基布被拔出的效果,但另一方面,在黏扣帶會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尤其在寬度方向會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難以得到無起伏之寬幅的黏扣帶。於本發明中消除該問題點,其係藉由在前述步驟B之後進行步驟C,亦即熱熔接處理後,於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了之狀態時,進行將基布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上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操作而消除。
結果,得到幾乎沒有起伏之寬幅的阻燃性織物黏扣帶。因此於首先製造寬幅的黏扣帶,最後平行於經紗方向而切割該黏扣帶,同時地製造複數片細幅的黏扣帶之技術中,若使用本發明,則黏扣帶不發生起伏,因此可正確地切割耳部用區域的中央部。
特別的是作為步驟C,使用將圈織物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在經固定的面上改變行進方向之方法時,可高度地消除起伏之問題,
而且,由於緯紗包含熱收縮性的紗,可藉由經熱收縮的紗而繫緊扣合元件的根部,且藉由熱熔接成分之熔接而將扣合元件用紗固定於基布,更藉由前述步驟C,將構成基布的紗彼此(包含熱熔接成分)予以壓接並密著,因此熱熔接成分的熔融物係因壓接而從緯紗被擠出,熔融物更多地侵入鄰接的紗而紗彼此的接合力升高等,其相輔相成而將扣合元件強固地固定於基布,而且由於可減少會損害阻燃性的熱熔接成分之表面比例,因此儘管熱熔接成分少,卻即使重複扣合・剝離,也幾乎不發生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同時關於阻燃性,亦由於損害阻燃性的成分即熱熔接性的紗之比例少,故得到阻燃性優異的黏扣帶。特別的是作為前述步驟C,藉由使用將圈織物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在經固定的面上改變行進方向之方法,而一邊更壓低熱熔接性的紗之比例一邊阻止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的效果係進一步升高。
又,黏扣帶為鉤黏扣帶時,基布在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被前述步驟C所消除,因此可在同一高度確實地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之單腳。而且,可防止:兩腳都未被切斷者或兩腳都被切斷者,以及單腳的根部被切斷者與單腳的前端部被切斷者混合存在,結果可防止得不到優異的扣合力者或扣合力的偏差或美觀變差者。
再者,於本發明之阻燃性黏扣帶中,由於基布在上下方向不起伏,故即使在沿著經紗方向的兩端部設置耳部,耳部也不蛇行,因此可藉由縫紉線美觀地縫合其中央部。
而且,於本發明之黏扣帶中,由於不需要如以往的黏扣帶在黏扣帶基布的背面塗布阻燃性背塗樹脂液,故亦不發生:因背塗樹脂而損害黏扣帶的柔軟性,或背塗樹脂液的安定性不足或添加於背塗樹脂液中的阻燃劑滲出而阻燃性經年劣化之問題,再者,不發生:於塗布・乾燥背塗樹脂液時,因該樹脂液的溶劑蒸氣等而職場環境變差,或由於在塗布・乾燥需要勞力和時間,故生產性降低等之問題點。
[用以實施發明的形態]
以下,詳細地說明本發明。首先,本發明之PPS系黏扣帶係大致區別為以下3種類:在基布之表面僅鉤狀扣合元件存在的鉤黏扣帶、在基布之表面僅圈狀扣合元件存在的圈黏扣帶、及在基布之表面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並存的鉤・圈並存型黏扣帶,本發明中以該等3種類的黏扣帶作為對象。
其中,鉤黏扣帶主要由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經紗用複絲紗及緯紗用複絲紗所形成。又,圈黏扣帶主要由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經紗用複絲紗及緯紗用複絲紗所形成。另外,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在同一表面並存的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主要由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經紗用複絲紗及緯紗用複絲紗所形成。
而且,於該等黏扣帶中,只要是少許的話,則視需要亦可織入上述以外的紗,也可不織入上述以外的紗。
本發明中,經紗及扣合元件用紗,從賦予優異的阻燃性,且纖維物性或織造性優異,進而可藉由熱熔接與熱熔接成分接合來看,必須都為包含PPS系的樹脂之紗。因此,於經紗中使用PPS系複絲紗,且於圈狀扣合元件用紗中使用PPS系複絲紗,而且於鉤狀扣合元件用紗中使用PPS系單絲紗。再者,於本發明中,為了更提高阻燃性,使用PPS系複絲紗作為構成緯紗構成的主體紗。
PPS樹脂係阻燃性且耐熱性優異,進而纖維形成性及纖維物性優異之樹脂,本發明所用的PPS系複絲紗或PPS系單絲紗係由重量平均分子量為2萬~10萬的PPS樹脂所得,亦即將PPS樹脂進行熔融紡絲、延伸,更視需要施予熱處理而得者。如此的PPS系複絲紗或PPS系單絲紗係目前市售各種者,再者按照使用者之要求,由纖維廠商製造提供喜好的粗細度的集束條數者。而且,於PPS系複絲紗或單絲紗中,可添加阻燃劑、著色劑、各種安定劑,再者,於不妨礙阻燃性能或纖維物性或織造性之範圍內,亦可添加少量的其它樹脂成分等。
作為用於本發明的經紗,粗細度2~10分特克斯的PPS系長絲集束24~90條的總粗細度為150~350分特克斯的PPS製複絲紗,係在覆蓋作為緯紗之一部分使用的包含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以下亦稱為熱熔接紗)之表面,提高熱熔接紗所致的接合,達成更高度的阻燃性之方面較宜。更佳為粗細度3~8分特克斯的PPS系長絲集束30~80條的總粗細度為200~30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而且,於如此PPS系複絲紗,賦予100~800T/m的撚轉者,係在織造性之點上較宜,更佳為賦予300~600T/m的撚轉之情況。尚且,T/m為turn/公尺之簡寫。
而且,於緯紗中,較佳為以PPS系複絲紗作為主體成分,包含其與熱熔接紗之紗,特佳為將該等兩者併線的紗。其中,較佳為由粗細度3~30分特克斯的PPS系長絲被捆束5~90條之總粗細度120~30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成分之粗細度3~8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15~40條之總粗細度為80~150分特克斯的複絲紗所構成,PPS系複絲紗的總分特克斯大於熱熔接紗的總分特克斯之併線紗。
於該等併線紗之中,緯紗為粗細度3.5~24分特克斯的長絲被捆束6~80條之總粗細度140~28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成分之粗細度3~6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20~30條之總粗細度80~140分特克斯的複絲紗之併線紗的情況特佳。
特別的是於製造寬幅的黏扣帶後,切割而同時製造複數片細幅的黏扣帶時,在防止從切割部分的綻開上,較佳使用粗細度3.5~20分特克斯的長絲被捆束8~80條束之總粗細度150~28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成分之粗細度3~6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20~30條之總粗細度80~140分特克斯的複絲紗之併線紗作為緯紗。
另一方面,不切割細幅或寬幅的黏扣帶而從編織步驟來直接製造時,使用粗細度10~24分特克斯的長絲被捆束6~20條之總粗細度140~20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性成分之粗細度3~6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20~30條之總粗細度80~140分特克斯的複絲紗之併線紗作為緯紗者,係在外觀品質提升之點上較宜。
而且,構成緯紗之一部分的熱熔接紗,在熱熔接後亦保持紗之形態者,係在熱熔接性能之點上,進而熱熔接後的黏扣帶之性能上較宜。因此,作為熱熔接紗,較佳成為熱熔接成分露出纖維表面之鞘成分,芯成分在熱熔接溫度下不熔融的包含芯鞘型長絲的複絲紗。而且,該芯鞘型長絲之一部分的鞘成分在240℃以下之溫度進行熔融,其熔融物接著固定附近存在的PPS系扣合元件用紗或經紗。作為熱熔接紗,從與PPS系複絲紗或單絲紗的接著性或吸水安定性或熱安定性、耐變黃性等之點來看,鞘成分較佳為聚酯系樹脂。
特別的是基於熱熔接時的操作容易性或接著性,進而芯成分與鞘成分的剝離不易發生等,較佳為以低熔點的聚酯系樹脂作為鞘成分,以在使該鞘成分熱熔接時的溫度下不熔融之高熔點的聚酯系樹脂作為芯成分之芯鞘剖面的長絲所成的複絲紗,具體而言,鞘成分較佳為將間苯二甲酸或磺基間苯二甲酸或己二酸、丙二醇等共聚合成分進行共聚合而使熔點成為220℃以下,尤其是120~210℃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系的共聚物。
而且,芯成分為高熔點的聚酯,具體而言不被共聚合,或即使被共聚合也熔點比鞘成分樹脂高50~120℃的聚酯,例如較佳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均聚物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酯均聚物等。
芯鞘剖面長絲之剖面形狀可為一芯芯鞘或多芯芯鞘,另外也可為同心芯鞘或偏心芯鞘。再者,可為雙金屬狀的剖面。亦即,只要低熔點成分露出纖維表面即可。芯成分與鞘成分之重量比率較佳為75/25~30/70之範圍,特佳為80/20~55/45之範圍。
特別的是本發明中,為了提高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熱熔接紗較佳為具有熱收縮性,具體而言,使用200℃的乾熱收縮率為10~24%的紗。更佳是200℃的乾熱收縮率為12~22%之情況。
再者,關於經紗或扣合元件用紗或緯紗所用的PPS紗,亦從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之點來看,較佳為熱收縮性者,具體而言,於經紗或緯紗或圈狀扣合元件用紗所用的PPS系複絲紗之情況中,200℃的乾熱收縮率為3~15%者,但於作為鉤狀扣合元件用紗使用的單絲紗之情況中,該乾熱收縮率較佳為1~4%。
尚且,此處所言之200℃的乾熱收縮率,就是將50cm的紗以自由的狀態在200℃環境下放置1分鐘,從1分鐘放置後的收縮紗算出收縮率之值,為任意選出的10條紗之測定平均值。
而且,構成緯紗的PPS系複絲紗與熱熔接紗之重量比例,在兼顧阻燃性與扣合元件固定之點上,較佳為80:20~52:48之範圍,尤佳為75:25~55:45之範圍。尤其在製造寬幅的黏扣帶後,切割而同時地製造複數片細幅的黏扣帶時,較佳為75:25~60:40之範圍,另外不切割細幅或寬幅的黏扣帶而從編織步驟來直接製造時,較佳為70:30~55:45之範圍。
如此地作為緯紗使用的包含PPS系複絲紗與熱熔接紗之紗,較佳是撚數為0~80T/m之所謂無撚紗的狀態,由於使鞘成分的熱熔接樹脂有效地發揮作用,可強固地固定扣合元件用紗,因此較佳。
尚且,本發明中,於經紗、緯紗、扣合元件用紗中,在不損害黏扣帶的阻燃性或扣合力或高溫多濕條件下長期間放置時的性能之範圍內,可配合少量的其它長絲。
而且,作為鉤狀扣合元件使用的PPS系單絲紗,在扣合力之點上,進而從即使重複扣合・剝離鉤形狀不也被拉長來看,較佳為包含PPS系樹脂之直徑150~250μm的單絲紗,更佳為直徑180~220μm的單絲紗,特佳為直徑195~210μm的單絲紗。
又,作為圈狀扣合元件使用的PPS系複絲紗,在扣合力之點上,進而從不易因重複扣合・剝離而扣合元件被切斷來看,再者從黏扣帶表面的手觸感優異等來看,較佳為包含相同PPS系樹脂之粗細度8~30分特克斯的長絲被捆束8~30條之總粗細度200~50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特佳為粗細度12~20分特克斯的長絲被捆束16~24條之總粗細度250~450分特克斯的PPS系複絲紗。
於一般的黏扣帶中,作為圈狀扣合元件用紗,通常使用包含8~15條長絲的複絲紗,但於本發明之阻燃性黏扣帶中,較佳為使用比其更多的長絲條數之複絲紗作為圈狀扣合元件用紗,藉此可藉由PPS系圈狀扣合元件更密地覆蓋基布之表面,結果可更提高阻燃性。而且,圈狀扣合元件用紗係在作為扣合元件時,複絲紗散開而提高扣合力,因此較佳為未賦予撚轉的無撚複絲紗。
從如此的經紗、緯紗及扣合元件用紗,依序進行前述步驟A~步驟D而製造織物系的阻燃性黏扣帶。接著,對於織物系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依此步驟順序進行說明。
首先,藉由以下步驟A,編織在表面具有多數的扣合元件用圈之織物。
[步驟A]於由經紗與緯紗來編織基布時,在平行於經紗而織入扣合元件用紗之同時,使該扣合元件用紗規則地跨過經紗之上,在跨過的部位從基布之表面使該扣合元件用紗以圈狀立起而編織圈織物之步驟,
作為藉由該步驟A編織圈織物時的織組織,較佳為以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及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作為經紗的一部分之平織,該等扣合元件用紗係一邊與經紗平行地織入,一邊使緯紗3條浮沉而從基布表面立起,於鉤黏扣帶之情況中,一邊形成圈,一邊跨過1~3條經紗且潛入經紗間,使緯紗3條浮沉之織組織,係從容易高效率切斷鉤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來看較宜,又,於圈黏扣帶之情況中,一邊形成圈,一邊跨過1條經紗且潛入經紗間之織組織,係從容易將扣合元件固定於基布來看較宜。特別地鉤狀扣合元件用圈與圈狀扣合元件用圈皆使緯紗3條浮沉而浮起,一邊形成圈,一邊跨過1條經紗且潛入跨過之織組織,係從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優異來看,從扣合元件容易朝向同一方向立起來看,進而從得到高的扣合力來看較宜。
一般而言,於鉤黏扣帶之情況中,鉤狀扣合元件用紗係跨過2~3條經紗,在該部位形成鉤狀扣合元件形成用的圈,且於圈黏扣帶之情況中不跨過經紗而形成圈者,係在生產的容易性或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的扣合容易性之點上被採用,但於本發明中,與如此的一般跨過方式不同,較佳為使用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都在跨過一條經紗的部位形成圈之方法。
於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情況中亦同樣,而且,鉤狀扣合元件用紗與圈狀扣合元件用紗,較佳為各自夾住複數條的經紗而相鄰的2條皆以成為同一的扣合元件用紗之方式打入經紗間。而且,此時之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及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之條數比較佳為40:60~60:40之範圍。
織物的織密度較佳為經紗(包含扣合元件用紗)50~90條/cm,特佳為經紗55~80條/cm,而且較佳為緯紗10~30條/cm,特佳為緯紗12~24條/cm。而且,熱熔接紗佔黏扣帶全體之比例為5~15重量%,係在兼顧阻燃性與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之點上較佳,特佳為6~10重量%。
又,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高度係從基布面起1.2~2.0mm,另外,圈狀扣合元件的高度係從基布面起1.9~3.0mm,此係在扣合力之點上,進而扣合元件不易倒塌之點上較宜。
另外,鉤黏扣帶中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密度、圈黏扣帶中的圈狀扣合元件之密度、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中的鉤狀扣合元件與圈狀扣合元件之合計密度,係以扣合元件存在的基布部分基準且以熱收縮後的廣度基準,各自較佳為40~80個/cm
2、40~80個/cm
2、40~80個/cm
2,尤其以各自為45~75個/cm
2、45~75個/cm
2、45~75個/cm
2之方式,黏扣帶之表面被許多的PPS系扣合元件所被覆者,係在提高阻燃性上較宜,於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中,鉤狀扣合元件的個數與圈狀扣合元件的個數之比率較佳為40:60~60:40之範圍。
尚且,於形成鉤狀扣合元件用圈時,為了容易形成均一高度的鉤狀扣合元件用圈,較佳使用:將具有均一縱長剖面的金屬棒,在鉤狀扣合元件用紗跨過經紗的位置上平行於經紗而使該剖面成為高度方向之方式,並排配置與扣合元件用紗的條數相同的支數,藉由使扣合元件用紗跨過該金屬棒之上部而形成相同形狀的圈,於圈形成後將該金屬棒從圈拔出之方法。
再者,於上述步驟A中,在沿著圈織物的經紗方向之兩端部,可設置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於表面之耳部用區域,再者在兩端部以外亦可設置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於表面之耳部用區域(中耳用區域)。特別的是本發明由於適合製造寬幅的黏扣帶,故適合使用於:首先在寬幅的圈織物之表面,編織扣合元件區域與中耳用區域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存在,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中耳用區域交替地複數存在,而且扣合元件區域複數存在的圈織物,然後在上述步驟D之後,在經紗方向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同時地製造黏扣帶在經紗方向連續之複數條的在兩端部具有耳部(其至少一方的耳部係由中耳用區域所產生的耳部)之黏扣帶之方法。
具有上述耳部的扣合元件區域之寬度為10~50mm,又,設於兩端部的耳部用區域之寬度係以1.5~4mm為適當,另外,於中耳用區域之情況中,耳部區域之寬度較佳為3~8mm。而且,切割寬幅的黏扣帶之中耳用區域而同時地製造複數片的黏扣帶時,切割所得之細幅的黏扣帶之片數較佳為2~10片,切割前的黏扣帶之寬度較佳為50~300mm。
設有中耳用區域時,在步驟D之後,使用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而同時地得到細幅的黏扣帶膠帶之方法,於本發明之阻燃性黏扣帶之情況中,由於幾乎沒有上下方向的起伏,故可正確地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同時在兩端部一定寬度耳部不會沿經紗方向蛇行,而同時得到一直線持續的複數條黏扣帶。
接著,將如此所得之黏扣帶用圈織物送到以下之步驟B,進行使熱熔接紗的鞘成分之熱熔接成分進行熔融之熱處理。
[步驟B]將步驟A所得之圈織物導引至加熱區域,加熱至該熱熔接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溫度以上,同時使該熱熔接紗熱收縮,藉由從該熱熔接紗而來的熔融物,將包含扣合元件用紗的圈之立起部固定於基布之步驟,
較佳為在途中不捲取步驟A所製造的圈織物,而在步驟A後繼續如圖1所示,以長條狀態使圈織物在熱處理爐(3)內連續前進之方式進行熱處理。藉由該熱處理,使構成緯紗的熱熔接紗之鞘成分熔融,同時使其收縮而將扣合元件用的單絲紗或複絲紗固定於基布。而且於熱處理爐內前進中的長條黏扣帶用織物中,為了能充分收縮,較佳為在寬度方向不太施加張力而前進。
藉此,以往的織物系黏扣帶所進行的背塗接著劑塗布及使其乾燥之處理係變得不需要,可防止發生背塗用接著劑所造成的前述步驟上或性能上之問題點。再者,藉由該熱處理時之熱而固定鉤狀扣合元件的圈形狀。即使於以後步驟D中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而形成鉤狀扣合元件後,也保持鉤形狀,能夠得到充分的扣合強度。又,於圈狀扣合元件之情況,亦因該熱處理時之熱而圈形狀成為自然統一的形狀。
熱處理步驟B時之溫度係構成緯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或軟化但其以外的成分或紗不熔融之溫度,且使用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被形狀固定成圈狀之溫度的230~260℃,更佳為240~258℃之範圍。
如此之熱處理,通常藉由黏扣帶用織物在經加熱的爐內前進而進行。具體而言,藉由以0.30~1.30m/分鐘之速度在加熱爐中逗留20~120秒之方式前進,而完成熱處理。
如此地使熱熔接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對於熔融樹脂滲透至鄰接的紗後之圈織物,接著進行以下之步驟C。
[步驟C]從步驟B之加熱區域取出圈織物,於該熱熔接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一邊將基布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上,一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步驟,
亦即,於前述步驟B中,將進行熱處理後的黏扣帶用織物,以圖1所示之方式,離開熱處理爐(3)時,於熱熔接紗的熱熔接成分保持熔融之狀態下,進行將基布(1)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上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操作。圖1中記載在剛剛離開熱處理爐(3)之後,將黏扣帶用織物(1)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4)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操作的情況。
藉由該步驟C,可消除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得到幾乎無起伏的寬幅且平坦的阻燃性黏扣帶。再者,藉由該步驟,即使重複扣合剝離也能更防止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亦即,藉由該步驟將構成基布的紗彼此進行壓接,經由壓接所擠出的熱熔接成分係滲透至鄰接的紗而接合力更升高,使扣合元件強固地固定於基布,因此可減少熱熔接成分之比例,結果儘管熱熔接成分少,卻可防止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同時關於阻燃性,由於亦減少會損害阻燃性的熱熔接成分之比例,故得到阻燃性優異的黏扣帶。
本發明中,作為經紗或扣合元件用紗、進而緯紗之一部分使用的PPS系紗,由於與包含通常的合成纖維之紗相比,遠較僵硬,因此僅將包含那樣的紗之圈織物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時,難以展現如上述的效果,但若以一邊將圈織物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上一邊在同面上使其滑動之方法來進行上述步驟C,則可高度地展現上述效果。亦即,於PPS系黏扣帶之情況中,縱然使圈織物接觸以與該織物的行進速度相同的表面速度旋轉的輥之表面,也不在該面上滑動,因此無法期待效果。
總之,必須都滿足:將圈織物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而且在與推壓面相反側之面存在的扣合元件用圈係不因該操作而被壓倒,再者使行進的圈織物在經固定的面(4)上或在以與圈織物(1)的行進速度不同的表面速度旋轉的輥面上滑動。
如此地,藉由一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一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同時在該面上行進,而促進構成經紗的長絲向安定的位置之移動,伴隨其,緯紗亦穩定地往自然的狀態,收縮狀態被均勻化,結果消除應變,同時促進來自緯紗的熱熔接成分之擠出。而且,藉由一邊推壓至如此之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一邊在該面上滑動,同時在該面上行進,後述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在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厚度變成滿足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的0.94倍以下。
再者,為了成為那樣的狀態,如後述,較佳為在與經固定的面或輥面接觸後一邊改變圈織物的行進方向,一邊使施加於圈織物的張力成為50~600g/cm左右。更佳為施加100~400g/cm左右的張力之情況。
而且,於本發明中,較佳為以將圈織物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同時改變行進方向之方法進行之情況,藉由改變行進方向,往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之推壓變容易,或推壓使其滑動的效果係提升。
又,較佳的是不使從前述步驟B取出的圈織物暫時冷卻,於步驟B後繼續,在圈織物藉由步驟B所賦予之熱還保持高溫狀態之時間點,利用步驟B之餘熱,進行上述步驟C。在通過步驟B後使圈織物暫時冷卻後,再加熱亦可期待某程度的效果,但暫時冷卻而固定的圈織物之應變係難以被消除,難以充分得到本發明的效果。因此,步驟C較佳為在進行步驟B的場所之附近,針對從步驟B出來的黏扣帶用織物立刻進行。
而且,送到該步驟的黏扣帶用圈織物,較佳為在進入熱處理爐(3)後到背面被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為止,其表面及背面完全不接觸輥或導件等之固體物,經固定的面或輥面為初次的接觸物。
本發明中,作為用於步驟C之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與基布背面的接觸長度較佳為20~100mm,接觸時間較佳為2~10秒,作為具體的面,可舉出金屬製或陶瓷製或耐熱性樹脂製之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作為合適材料。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之表面可為鏡面狀態,也可為梨皮狀,另外,只要能推壓圈織物背面而使圈織物背面光滑,則亦可具有些許凹凸。又,在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上滑動時的行進速度較佳為5~22mm/秒。
在步驟C中使用輥面時,如前述,較佳為使輥之表面速度與推壓其表面而行進的圈織物之行進速度之間具有差異,一邊在該面上滑動,一邊使圈織物行進。此時的輥之表面速度與在該輥面上行進的圈織物之速度差較佳為10~100mm/秒。
又,如圖1所示,具有如織物背面沿著經固定的面使行進方向改變30~180°的形狀者,係特別容易得到效果而較宜,圖1中,黏扣帶用織物(1)係沿著經固定的面(4)改變90°行進方向。
再者,如此之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為了提高接觸效果,較佳為被加熱至比前述熱處理溫度低80~180℃之溫度,但通常只要利用從熱處理爐出來的基布(1)所具有的餘熱來溫熱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之表面即可。推壓基布背面的面可為面被固定的面,或也可隨著基布之行進,接觸面以與基布的速度不同的表面速度施轉的輥面,在積極地拉伸基布之附驅動的輥面,以與基布的速度不同的表面速度旋轉的輥面之任一者,但於輥面時如前述,必須使輥之表面速度與推壓其表面而行進的圈織物之行進速度之間具有差異,使圈織物的背面在輥表面上滑動,因此從構造上簡單且容易確實地得到效果來看,較佳為使用如圖1所示之經固定的面。又,可為導件狀的寬度窄之面,但較佳為具有如上述的接觸長度之固定面。
本發明中,如圖1所示,使基布(1)行進而通過熱處理爐(3),藉由該熱處理爐(3)而緯紗如前述地遭受收縮,然後從熱處理爐(3)出來,接著在經固定的面(4)上連續行進後,在壓接於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之狀態下,基布(1)成為在經紗方向施加張力之狀態。在提高效果上,較佳為剛剛基布通過經固定的面(4)之後立刻施加於基布的張力為施加50~600g/cm左右的張力之情況。更佳為施加100~400g/cm左右的張力之情況。
於本發明之織物系黏扣帶的情況,經紗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因此基布的背面成為被經紗所覆蓋之狀態,於是此熱熔接成分存在的緯紗係幾乎不直接接觸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因此,亦幾乎不發生:熱熔接成分的熔融物直接附著於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之表面,以其為原因而發生困擾者。
將黏扣帶用織物(1),在構成緯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一邊將其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一邊使其滑動之操作,係如前述,不將在步驟B進行熱處理後的黏扣帶用織物暫時冷卻,而如圖1中記載,以連續地熱處理爐(3)之熱處理的方式,利用熱處理時的餘熱進行者,係在提高本發明的效果上,且在生產性之點上較宜,但從熱處理爐(3)取出黏扣帶用織物,暫時冷卻後,再加熱基布的背面側,成為黏扣帶用織物的背面側之緯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的狀態,雖然於該狀態下可進行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之操作,但是所得之效果低。
藉由在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進行將基布(1)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操作[步驟C],而如圖2所示,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的基布厚度方向之厚度(Tb)成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s)的0.94倍以下。特別的是如前述,藉由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同時在該面上行進,且改變行進方向,而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厚度可滿足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的0.90倍以下,而較佳。再者,圖2及圖3中,K表示基布厚度方向。
惟,(Tb)太低時,黏扣帶基布係因熱熔接而背面緻密平坦化,損害基布為織物的優點之柔軟性或質感以及通氣性・通液性而不宜,因此,(Tb)較佳為(Ts)之0.7倍以上,特佳為0.75倍以上。
圖2係示意地顯示藉由在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進行將基布(1)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邊使其在該面上滑動之操作,得到本發明之效果的織物黏扣帶之剖面狀態,亦即,(Tb)為(Ts)的0.94倍以下之情況(以下,亦以(Tb)/(Ts)比或(Tb)與(Ts)之比表現)。另一方面,圖3係示意地顯示未進行在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將基布(1)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4)之操作的情況之織物黏扣帶的剖面狀態之圖,於該情況中,(Tb)與(Ts)成為大致相同之值,如上述的(Tb)/(Ts)比不滿足0.94以下。
再者,即使於未進行在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將基布的背面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操作,亦即,未進行[步驟C]之情況,也可能發生在黏扣帶織物之製程中因黏扣帶之自然重力而(Tb)之值比(Ts)之值稍微變小之現象,但該減少為極些微,(Tb)不低於(Ts)之0.96倍以下。
接著,說明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之(Tb)與(Ts)之測定方法。
首先,選擇表面上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且扣合元件的影響少之部位,使用刮鬍子用的安全剃刀作為切斷裝置,以切斷經紗之隆起的中央部之方式,平行於經紗而切斷黏扣帶。將所得之剖面放大至200倍,拍攝照片。結果,圖2示意地顯示所得之切斷部的照片。由此照片,任意選擇3處經紗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亦任意選擇3處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測定各自之基布厚度方向的厚度。在黏扣帶之任意10處進行同樣的測定,測定各自的基布厚度方向之厚度。從所測定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厚度之測定值合計30個與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厚度之測定值合計30個中,去除從最高者起依序5個者、從最低者起依序5個者,求出剩餘的20個之平均值。所得之各自的平均值為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b)及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s)。
再者,即使於緯紗的熱熔接成分保持熔融狀態之時間點,將黏扣帶織物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也並非是在黏扣帶織物之背面所存在的經紗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全部被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其中亦存在不被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而經紗之背面側的厚度(Tb)與表面側的厚度(Ts)幾乎不變的部位,本發明中那樣的部位亦被含於經任意選擇的部位之中。因此,本發明所規定的(Tb)/(Ts)比可說是亦包含該等部位而求出的平均值。
另一方面,圖3係如前述將黏扣帶織物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的情況之圖,於如該圖3之情況,亦即,(Tb)與(Ts)為大致相同值之情況中,得不到使用步驟C所得之效果,亦即,減少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等之發生,以及高度防止因重複扣合剝離而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之效果。
本發明中,(Tb)與(Ts)之比主要係被將黏扣帶基布邊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邊使其滑動時的推壓強度所左右。因此,使黏扣帶基布在施加張力的狀態下邊在經固定的面上或輥面上滑動邊行進,且如圖1所示,藉由沿著經固定的面或輥面改變行進方向,可自由地改變該值。
再者,於本發明中,在構成緯紗的熱熔接成分保持熔融狀態之時間點,將黏扣帶基布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時,必須做到不使黏扣帶的扣合元件用圈存在的黏扣帶基布之表面側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亦即,於將黏扣帶基布夾於輥間,進行如從上下來推壓黏扣帶基布之操作時,好不容易地在基布之表面上直立的扣合元件用圈係因來自上方的推壓而被壓倒,在該狀態下固定於基布之表面,因此黏扣帶的扣合能降低,同時黏扣帶的美觀亦變差。又,將黏扣帶基布之表面側及背面側之兩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時,(Tb)與(Ts)大致變成同等,無法滿足本發明所規定的(Tb)/(Ts)比為0.94以下。
其次,當扣合元件用圈為鉤狀扣合元件用圈時,將如此所得之在表面具有扣合元件用圈的織物送到以下之步驟D,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成為鉤狀扣合元件。[步驟D]從步驟C拉出圈織物,將圈織物冷卻後,當扣合元件用紗為單絲紗時,切斷圈的單腳而使圈成為鉤狀扣合元件之步驟。
作為因此而使用的切斷裝置,較佳為具有藉由在2支固定刀之間的可動切斷刀之往復運動,而切斷在經紗方向行進的鉤黏扣帶用基布或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用基布之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之構造的切斷裝置。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被切斷了的織物,係作為鉤黏扣帶或作為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來使用。
然後,從步驟C出來的圈織物,由於基布在上下方向無起伏,故於下一步驟D中,可確實地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之大致相同高度處之單腳,因此可防止:發生兩腳都未被切斷者或兩腳都被切斷者,以及單腳的根部附近被切斷者與單腳的前端部附近被切斷者混合存在等,可防止扣合力之偏差,同時亦可防止黏扣帶的美觀降低。
藉由本發明,可得到儘管損害阻燃性的熱熔接紗之比例少,也得到不因重複扣合・剝離而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之優異耐拔出的阻燃性織物黏扣帶,尤其是當扣合元件為鉤狀扣合元件時,不損害阻燃性,達成鉤狀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係極困難,藉由本發明,可得到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之拔出力為5N以上的耐拔出性。
再者,於以往的阻燃性黏扣帶中,當背塗樹脂層存在於背面時,缺乏柔軟性等,且在緯紗使用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的紗,藉此而賦予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時,因熱熔接處理而在上下方向發生起伏等,難以製造具有商品價值之寬幅的阻燃性黏扣帶,但藉由本發明,可得到寬幅且在上下方向不發生起伏之表面平坦的黏扣帶。
特別的是本發明係適合製造緯紗方向之寬度為15~200mm,且在上下方向不發生起伏之黏扣帶。再者,藉由本發明,可得到:在兩側扣合元件不存在的一定寬度之耳部,係在經紗方向不蛇行,附有以一直線存在的耳部之阻燃性黏扣帶。又,例如本發明亦適合於:首先製作寬度為50~300mm之寬幅的黏扣帶,最後在經紗方向切割而同時地製造複數條細幅的黏扣帶之方法,該情況下,於上述步驟A中,在圈織物之表面,扣合元件用圈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係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存在,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而扣合元件區域複數存在之圈織物係被編織,而且在上述步驟D之後,藉由在經紗方向切割耳部用區域的中央,同時地製造複數條的在兩側具有均勻寬度的耳部之黏扣帶之方法中亦適合,得到耳部在經紗方向不蛇行且以一直線存在的黏扣帶。當然,即使寬度為15mm以下的黏扣帶之情況,也藉由本發明,可得到一種黏扣帶,其即使重複扣合・剝離也不易發生扣合元件從基布被拔出,且黏扣帶幾乎不發生上下方向的起伏,進而兩端部的耳部不蛇行,甚至在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切斷高度沒有偏差。
再者,於本發明中,在從上述步驟A至結束步驟D為止的途中,不捲取織物而連續進行者,從於容易得到本發明的效果來看,進而在生產性之點上,且在容易得到具有相同形狀的扣合元件之鉤形狀或圈形狀之黏扣帶之點上較宜。亦即,於以往的織物黏扣帶之情況,由於在將背塗樹脂液塗布於基布背面,乾燥該樹脂液之步驟中需要時間,故必須在背塗樹脂液塗布之前暫時捲取織物,在將樹脂液乾燥了的時間點再度捲取,但本發明中沒有該必要,可說是生產性極優異者。
又,若於步驟之途中捲取,則因此捲取而扣合元件用圈倒塌,或扣合元件用圈之形狀被壓潰,亦或者由於扣合元件用圈被從上方推壓,而扣合元件陷入基布內,此係即使在通過步驟D後也造成不良影響,但本發明中從步驟A到步驟D為止可以相同速度前進,結果在途中不需要捲取,因此可避免上述不良影響。再者,如果在生產途中多次捲取,則在捲出開始或捲繞結束的部位無論如何都會發生損失而產率降低,但在本發明中,由於沒有中間捲取,所以產率降低少。
如此所得之PPS製的織物系黏扣帶係因PPS紗之影響而為稍微帶有茶色系顏色之白色黏扣帶。該黏扣帶由於多用於不觸及人眼或不拘黏扣帶的色調之產業用途領域,因此沒有必要特意藉由用染料或顏料等進行染色,使用於觸及人眼的用途之情況等,可按照使用者的要求,藉由分散染料進行染色而使用。一般而言,PPS系的纖維製品由於難以被染色,故本發明之黏扣帶亦難以染色成深色,但使用分散染料作為染料,以水作為介質,藉由在高溫高壓下染色,可得到某程度的深色品。
使用分散染料作為染料,以水作為介質,在高溫高壓下染色時,藉由將本發明之黏扣帶在含有分散染料的120~145℃之溫度範圍的水溶液中染色處理90分鐘以上,可得到被染色成某程度深色的PPS系黏扣帶。所使用的分散染料之種類係沒有特別的限制,在聚酯纖維製品之染色所習用的分散染料皆可使用,例如可舉出胺基偶氮苯系、蒽醌系、硝基二苯基胺衍生物等之硝基芳基胺系分散染料。特別的是PPS纖維製品從使用於耐熱用途或阻燃用途來看,較佳為能得到該等用途之製品所要求的色調之黑色系分散染料。
藉由以上詳述的方法所得之PPS製的織物系黏扣帶,係適合於高度要求阻燃性或耐熱性之用途,例如適合作為汽車或飛機或列車或船舶等之交通工具的內裝材或座椅用材料、窗簾等之安裝材,特別適合作為該等交通工具的座椅之緩衝體與固定表皮材的卡止材,更適合作為上述交通工具地板用地毯的固定材或窗簾的安裝材,再者適合於如熔礦爐、鑄件工廠、玻璃製品工廠之高溫現場的工作服或消防服等特殊服裝領域,還適合高溫氣體的過濾器固定材等需要阻燃性或耐熱性的領域之固定材。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來具體地說明本發明。再者,實施例及比較例中,關於阻燃性,依照垂直阻燃試驗法[14 CFR PART25 Sec25.853(a)]進行測定。具體而言,於燃燒試驗機中,以黏扣帶的露出面成為5.08cm×30.48cm長之方式安裝U字型夾具,使試料呈垂直,觀測從下方接觸手持噴火器的火焰12秒後之燃燒狀態,測定從移開噴火器起到自熄為止的時間。測定係實施5次,求出其平均值。
又,關於扣合力,依照JIS L 3416-2000進行測定。而且作為當時的扣合對象之黏扣帶,於實施例及比較例之黏扣帶為鉤黏扣帶時,作為扣合對象的圈黏扣帶,使用B48000(Kuraray Fastening(股)公司製),又圈黏扣帶時,作為扣合對象的鉤黏扣帶,使用A48600(Kuraray Fastening(股)公司製),另外,鉤・圈並存型黏扣帶時,作為扣合對象,使用相同的鉤・圈並存型黏扣帶,進行測定。
扣合元件的拔出力,係關於扣合元件的拔出力之測定方法,使用SHIMADZU公司製拉伸試驗機,以容易抓住鉤狀扣合元件之方式,將黏扣帶在寬度方向(緯紗方向)折彎,固定於拉伸試驗機的夾盤,以鉗子抓住經固定的黏扣帶之鉤狀扣合元件1支,以拉伸速度100mm/min從基布拔出鉤狀扣合元件,測定從當時的黏扣帶之基布拔出鉤扣合元件時的最大強力。於圈黏扣帶之情況中,將成為測定對象的圈之沉入基布後接著浮起於基布表面的圈狀扣合元件用紗在基布表面頂部進行切斷,為在該狀態下藉由上述方法所測定之值。又,於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情況中,將鉤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之值當作其扣合元件的拔出力。該等係隨機地選擇任意的10支,測定彼等的拔出力,採用彼等的平均值。
實施例1
作為構成阻燃性鉤黏扣帶的基布之經紗、緯紗及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分別準備以下的紗。
[經紗]
・PPS製的複絲紗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250dtex、60條
・撚數419T/m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7.7%
[緯紗(以下2種的複絲紗之無撚併線紗)]
・芯鞘型複合長絲製的複絲紗
・芯成分: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鞘成分:間苯二甲酸25莫耳%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軟化點:190℃)
・芯鞘比率(重量比):70:30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99dtex、24條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17.1%
・PPS製的複絲紗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167dtex、10條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9.0%
[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
・PPS製的單絲紗
・直徑(熱收縮前):0.20mm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2.8%
[鉤黏扣帶之製造]
使用上述經紗、緯紗及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使用平織作為織組織,以織密度(熱收縮處理後)成為經紗56條/cm、緯紗16.5條/cm之方式,且對經紗4條以1條之比例將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平行於經紗而打入,以浮沉緯紗3條後跨過經紗1條之方式,而且以在跨過的部位形成圈之方式在基布上形成圈。
再者,形成鉤狀扣合元件用圈時,使用:將具有均一縱長剖面的金屬棒,在鉤狀扣合元件用紗跨過經紗的位置上平行於經紗而使該剖面的縱長方向成為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高度方向之方式,豎立與扣合元件用紗的條數相同的支數,並排配置,使扣合元件用紗跨過該金屬棒之上部,而且在圈形成後將金屬棒從圈拔出之方法。
將上述條件下織成的鉤黏扣帶用膠帶(tape),僅緯紗的鞘成分進行熱熔融,且在經紗、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甚至是緯紗的芯成分不會熱熔融的溫度之246℃,在熱處理爐中行進60秒而施予熱處理,使經紗、緯紗及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熱收縮。結果,膠帶係在緯紗方向收縮8%,同時鞘成分被熔融而使鄰近的紗熔接。
然後,在緯紗的熱熔接成分(鞘成分)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如圖1所記載,沿著就在熱處理爐之出口旁邊所設置的具有鏡面加工的表面之不銹鋼製的經固定的面,使鉤黏扣帶用織物膠帶通過經固定的面後,在施加200g/cm的張力之狀態下行進,將其背面推壓至該經固定的面5秒,同時在該表面上以10mm/秒之速度使其滑動5秒,然後使行進方向沿該面彎曲90度。然後,冷卻所得之織物,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部而形成鉤狀扣合元件。
以上之結果,完全看不到黏扣帶之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鉤狀扣合元件之單腳切斷亦可毫無問題地進行。又,從上述織步驟到熱處理步驟、對固定面之壓接步驟、進而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切斷步驟為止,在途中不捲取而連續進行。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用織物之寬度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以均勻寬度不蛇行地存在。測定該鉤黏扣帶的阻燃性,結果為3.4秒之極優異,可知在航空機用途亦為能充分合格的水準。
於該鉤黏扣帶中,鉤狀扣合元件密度為56個/cm
2,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1.8mm。觀察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結果是任一鉤狀扣合元件均在從單腳的根部起之高度的70%之部位被切斷。又,測定該鉤黏扣帶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b)與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s),結果(Tb)為0.125mm,(Ts)為0.107mm,因此(Tb)/(Ts)為0.86。
測定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之拔出力,結果為6.3N,可知耐拔出性亦極優異。再者,以在平坦的玻璃板上不施加荷重而靜置黏扣帶之方法,觀察該黏扣帶有無往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完全看不到起伏。
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4N/cm
2、剝離強力為1.39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2N/cm
2、剝離強力為1.26N/cm,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完全看不到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或鉤狀態拉長斷裂而使扣合能力消失之鉤狀扣合元件,可知儘管背塗層不存在,卻作為鉤黏扣帶極優異。
再者,該鉤黏扣帶柔軟,因此藉由使用縫紉機縫其耳部,安裝作為衣服之袖口的扣具,但不使衣服的外觀變差。當時,縫紉線不在耳部蛇行,可以使耳部的中央部一直線地存在之方式縫合,美觀上亦優異。
比較例1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1中,卸除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設置的不銹鋼製經固定的面,不進行於熱處理後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將黏扣帶的背面側推壓至該經固定的面之操作,使用從熱處理爐取出並進行冷卻後以輥牽引之方法以外,與上述實施例1同樣地進行,製作鉤黏扣帶。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平均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之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存在。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密度為56個/cm
2,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1.8mm,阻燃性為3.6秒,為與實施例1者同等之優異者。而且,觀察鉤狀扣合元件的切斷狀態,在接近鉤狀扣合元件的根部之位置被切斷者,或在接近頂部之位置被切斷者等係連續存在,再者於鉤狀扣合元件之中單腳的根部未被切斷而為圈狀者或兩腳都被切斷而不成為鉤形狀者或只切斷到單腳的途中者亦處處可見。而且,將該黏扣帶靜置於水平的玻璃板上,結果亦看到上下方向的大起伏或細的起伏,從玻璃板浮起的部位係重複被觀察到。
測定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結果為4.2N,成為比實施例1者還要糟很多之結果。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6N/cm
2、剝離強力為1.28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9.7N/cm
2、剝離強力為1.02N/cm,於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係處處可見。
該鉤黏扣帶之(Tb)/(Ts)為0.96。再者,將該鉤黏扣帶,與實施例1之情況同樣地,使用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由於耳部之蛇行而難以用縫紉線縫其中央部,縫好的袖口之黏扣帶係縫紉線到處蛇行,在美觀之點亦比實施例1者差。
實施例2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實施例1的鉤黏扣帶之製造方法中,將扣合元件用紗變更為下述之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使用平織作為織組織,以織密度(熱收縮處理後)成為經紗54條/cm、緯紗18.8條/cm之方式編織,然後,對經紗4條以1條之比例將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平行於經紗而打入,浮沉緯紗3條後,跨過經紗1條,以在跨過的部位形成圈之方式在基布上形成圈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來製作圈黏扣帶。由於扣合元件為圈狀扣合元件,故實施例1所進行的步驟D中之圈的單腳切斷係不進行。又,從上述織步驟到熱處理步驟、進而對固定面之壓接步驟為止,在途中不捲取而連續進行。
[圈狀扣合元件用紗]
・包含PPS的複絲紗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334dtex、20條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9.1%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用織物之寬度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寬度2.5mm的圈狀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以均勻寬度存在。測定該圈黏扣帶的阻燃性,結果是3.0秒之極優異,可知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在航空機用途亦為能合格的水準,可知能與實施例1者組合而使用。
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密度為63個/cm
2,且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2.1mm。又,該圈黏扣帶的(Tb)/(Ts)為0.88。
其次,測定該圈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結果為10.3N,可知耐拔出性亦極優異。再者,在平坦的玻璃板上靜置黏扣帶,觀察該圈黏扣帶有無往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完全看不到起伏。
再者,測定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2N/cm
2、剝離強力為1.38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1N/cm
2、剝離強力為1.24N/cm,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完全看不到從圈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圈狀扣合元件,可知儘管背塗層不存在,卻作為圈黏扣帶具有極優異的扣合力。
而且,該鉤黏扣帶由於極柔軟,故使用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縫紉線係不在耳部蛇行,使耳部的中央部以一直線存在,美觀上亦優異。
比較例2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2中,卸除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設置的不銹鋼製之經固定的面,不進行於熱處理後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將黏扣帶的背面側推壓至固定面之操作,冷卻後以輥牽引以外,與上述實施例2同樣地進行,製作圈黏扣帶。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平均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存在。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密度為63個/cm
2,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2.1mm,阻燃性為3.1秒。然後,將該黏扣帶靜置於水平的玻璃板上,結果與比較例1之鉤黏扣帶同樣地看到上下方向的大起伏或細的起伏。
又,測定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的拔出力,結果為8.7N,成為比實施例2者差的結果。再者,測定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4N/cm
2、剝離強力為1.26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9.6N/cm
2、剝離強力為1.01N/cm,扣合力為比實施例2者差,再者,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與實施例2者不同,從圈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圈狀扣合元件係處處可見。
該圈黏扣帶之(Tb)/(Ts)為0.97。將該圈黏扣帶,與實施例2之情況同樣地,使用其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但難以用縫紉線縫耳部的中央部,結果看到縫紉線稍微地蛇行,在美觀之點上亦比實施例2者差。
實施例3
[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製造]
使用上述實施例1及實施例2所用的經紗、緯紗、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及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製造鉤・圈並存型黏扣帶。
具體而言,使用平織作為當時的織組織,以織密度(熱收縮處理後)成為經紗54條/cm、緯紗16.5條/cm之方式,且對經紗4條以1條之比例將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或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以浮沉緯紗3條後跨過經紗1條之方式,以在跨過的部位形成圈之方式在基布上形成圈。當時,以圈狀扣合元件用複絲紗與鉤狀扣合元件用單絲紗分別以2條單位連續而交替存在之方式織入。
關於其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編織,且與實施例1同樣地熱處理,及進行向經固定的面之推壓,進而鉤狀扣合元件用圈的單腳切斷,而製造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然後,從上述織步驟到熱處理步驟、對固定面之壓接步驟、進而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切斷步驟為止,在途中不進行捲取,連續地進行。
[所得之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用織物之寬度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以均勻寬度存在。鉤狀扣合元件密度為28個/cm
2,圈狀扣合元件密度為28個/cm
2,再者,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1.8mm,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2.1mm。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阻燃性為3.2秒,可知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2者同樣地在航空機用途為能使用的水準。
觀察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結果任一鉤狀扣合元件皆從單腳的根部起之高度的70%之部位被切斷。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Tb)/(Ts)為0.87。
其次,測定鉤狀扣合元件及圈狀扣合元件之拔出,結果分別為6.5N、9.9N,可知耐拔出性亦極優異。再者,與實施例1或實施例2者同樣地在平坦的玻璃板上靜置黏扣帶,觀察該黏扣帶有無往上下方向的起伏,結果完全看不到起伏。
再者,測定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0.1N/cm
2、剝離強力為1.02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9.6N/cm
2、剝離強力為0.97N/cm,可知作為鉤・圈並存型黏扣帶極優異之值。而且,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完全看不到從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圈狀扣合元件,可知儘管背塗層不存在,卻作為鉤・圈並存型黏扣帶極優異。
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由於極柔軟,故使用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縫紉線係不在耳部蛇行,可以一直線縫耳部的中央部,美觀上亦優異。
比較例3
[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3中,卸除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安裝的固定面,省略於熱處理後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將黏扣帶的背面側推壓至該固定面之步驟,從熱處理爐取出的黏扣帶冷卻後,以輥牽引以外,與上述實施例3同樣地進行,製作鉤・圈並存型黏扣帶。
[所得之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平均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存在。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密度為28個/cm
2,圈狀扣合元件密度為28個/cm
2,再者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1.8mm、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2.1mm。而且,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阻燃性為3.4秒之優異。
觀察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結果與比較例1者同樣地,在根部的附近被切斷者或在幾乎接近頂部被切斷者等雖然少但被看到。其次,將該黏扣帶靜置於水平的玻璃板上,觀察起伏狀態,結果與比較例1之鉤黏扣帶或比較例2之圈黏扣帶同樣地,在上下方向有大的起伏,其中細的起伏被頻繁看到。
又,測定鉤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與圈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結果分別為4.1N與8.6N,皆成為比實施例3者差之結果。再者,測定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9.2N/cm
2、剝離強力為0.92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8.1N/cm
2、剝離強力為0.80N/cm,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從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雖然少但被看到。
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之(Tb)/(Ts)為0.97。將該鉤・圈並存型黏扣帶,與實施例3之黏扣帶同樣地,使用其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但難以用縫紉線縫耳部的中央部,結果看到縫紉線蛇行,在美觀之點上亦比實施例3者差。
實施例4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1中,將在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保持熔融狀態之時間點推壓之經固定的面,置換成表面為梨皮狀的不銹鋼製之鏡面加工輥面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鉤黏扣帶。尚且,上述輥面係比接觸行進的鉤黏扣帶用織物之行進速度慢5mm/秒地旋轉,基布背面與輥面之接觸時間為5秒,於熱熔接性纖維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推壓至輥面,且使其在輥面上滑動。然後,基布係在輥面通過後施加250g/cm的張力。再者,從上述織步驟起到熱處理步驟、對輥面之壓接步驟、進行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切斷步驟為止,在途中不進行捲取而連續地進行。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用織物之寬度係扣合元件存在的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寬度2.5mm的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以均勻寬度存在。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密度及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係與實施例1者相同。又,該鉤黏扣帶的阻燃性為3.5秒,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極優異。該鉤黏扣帶之(Tb)/(Ts)為0.92。
又,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6.0N,可知耐拔出性亦優異。再者,對該黏扣帶有無往上下方向的起伏,在平坦的玻璃板上靜置黏扣帶,結果幾乎看不到大的起伏,但到處看到從玻璃面稍微浮起的部位。對於鉤狀扣合元件的切斷狀態,亦任一鉤狀扣合元件皆在單腳的高度之大致70%的部位被切斷,但看到切斷部位在上下方向稍微偏移。
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0N/cm
2、剝離強力為1.35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0.9N/cm
2、剝離強力為1.21N/cm,具有優異的值。而且,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幾乎看不到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使用該鉤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結果縫紉線不蛇行,可以大致一直線縫耳部的中央部,但亦看到一部分從中央部稍微偏離。
實施例5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2中,與實施例4同樣地,將在熱熔接性芯鞘型長絲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推壓之經固定的面,置換成表面為梨皮狀的不銹鋼製之輥面以外,與實施例2同樣地製造圈黏扣帶。當時之輥面的旋轉速度或張力係與實施例2之情況相同。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用織物之寬度及耳部之寬度係與實施例2相同,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以均勻寬度存在。而且,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密度及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係與實施例2者相同。該圈黏扣帶的阻燃性為3.3秒,極優異。該圈黏扣帶之(Tb)/(Ts)為0.93。
又,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9.6N,可知耐拔出性亦優異。再者,對該黏扣帶有無往上下方向的起伏,在平坦的玻璃板上靜置黏扣帶,結果幾乎看不到大的起伏,但與上述實施例4之黏扣帶同樣地,到處看到從玻璃面稍微浮起的部位。
再者,測定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8N/cm
2、剝離強力為1.31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0.5N/cm
2、剝離強力為1.17N/cm,大體上具有優異的值。使用該圈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縫紉線幾乎不蛇行,可以一直線縫耳部的中央部,與上述實施例4之情況同樣地,亦看到一部分從中央部偏離,美觀上成為比實施例2者稍差的結果。
比較例4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1中,作為緯紗,不使用包含聚苯硫醚系複絲紗與熱熔接性的長絲的複絲紗之併線紗,而使用僅包含下述芯鞘型複合長絲的複絲紗構成之紗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鉤黏扣帶。
[緯紗(包含芯鞘型複合長絲的複絲紗)]
・關於芯成分、鞘成分及芯鞘比率,與用於實施例1緯紗者相同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240dtex、48條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17.0%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關於所得之鉤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或扣合元件的耐拔出性或扣合力等,並無問題,但關於阻燃性,為19.2秒而遠比實施例1者差,不是航空機用途能使用之阻燃水準。
實施例6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1中,將作為緯紗使用的包含PPS系複絲紗與熱熔接性的長絲的複絲紗之併線紗中使用的PPS系複絲紗換成以下的PPS系複絲紗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造:扣合元件存在的寬度20mm之區域係平行於經紗方向4條、在其一端部寬度2.5mm的耳部及上述扣合元件區域所夾住的寬度5mm的中耳用區域係平行於經紗方向3條、扣合元件區域與中耳用區域係在緯紗方向交替地存在之寬幅的鉤黏扣帶,而且在最後將上述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在平行於經紗方向進行切割,製造4條的鉤黏扣帶。再者,關於其以外之製造條件,與實施例1相同。
[緯紗之併線紗中使用的包含PPS的複絲紗]
・總分特克斯及長絲條數:250dtex、60條
・在200℃的乾熱收縮率:7.8%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4條的鉤黏扣帶用的鉤狀扣合元件密度及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係與實施例1者大致相同,關於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亦任一鉤狀扣合元件皆在單腳的高度之大致70%的部位被切斷。然後,測定該鉤黏扣帶的阻燃性,結果為2.0秒,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極優異。又,該鉤黏扣帶之(Tb)/(Ts)為0.87。
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6.1N,關於耐拔出性,雖然亦比實施例1者若干差,但為極優異。再者,該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完全看不到,另外正確地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所產生的耳部之寬度亦為固定的2.5mm。將該黏扣帶切斷成寬度15cm,重複進行50次洗滌時,從所切割的耳部端部之綻開亦完全看不到。
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2N/cm
2、剝離強力為1.36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1N/cm
2、剝離強力為1.24N/cm,具有極優之值。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幾乎看不到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或鉤狀態拉長斷裂的鉤狀扣合元件。
使用該鉤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結果縫紉線可以一直線、且容易地縫耳部的中央部。
比較例5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6中,卸除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設置的不銹鋼製之經固定的面,不進行於熱處理後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推壓黏扣帶的背面側之操作,冷卻後使用以輥牽引之方法以外,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進行,製作4片的鉤黏扣帶。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皆與實施例6同樣地,寬度20mm的扣合元件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平均寬度2.5mm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存在。觀察該鉤黏扣帶之鉤狀扣合元件的切斷狀態,結果與比較例1者同樣,該黏扣帶之上下方向的起伏狀況亦與比較例1者同樣,亦看到大的起伏或細的起伏,從玻璃板浮起的部位係被重複觀察到。所切割的耳部由於起伏,故難以寬度成為2.5mm之方式正確地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寬幅的部位與窄寬度的部位係被到處看到。再者,將該黏扣帶切斷成寬度15cm,進行50次的重複洗滌時,在約2成的黏扣帶,觀察到從被切割的耳部之端部發生經紗綻開。
關於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及扣合力,為與比較例1者大致相同之值,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之從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支數係與比較例1同樣。該鉤黏扣帶之(Tb)/(Ts)係與比較例1者同樣為0.96。再者,將該鉤黏扣帶,使用耳部,藉由縫紉機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因耳部之寬度不均勻及蛇行而難以用縫紉線縫其中央部。
實施例7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2中,將作為緯紗使用的包含PPS系複絲紗與熱熔接性的長絲的複絲紗之併線紗中使用的PPS系複絲紗換成與上述實施例6所使用者相同的PPS系複絲紗以外,與實施例2同樣地,且與上述實施例6同樣地,製造寬度20mm的扣合元件區域與寬度5mm的耳部用區域在緯紗方向交替存在之圈黏扣帶,而且在最後將上述耳部用區域的中央部在平行於經紗方向進行切割,製造4條的圈黏扣帶。再者,關於其以外之製造條件,除了將經固定的面通過後之張力從200g/cm變更為400g/cm以外,與實施例2相同。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4條圈黏扣帶用的圈狀扣合元件之密度及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與實施例2者大致相同。測定該圈黏扣帶的阻燃性,結果為3.3秒而與實施例2者同樣地極優異。又,該圈黏扣帶之(Tb)/(Ts)為0.82。
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9.8N,關於耐拔出性,亦極優異。再者,該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與實施例2者同樣地完全看不到,再者,因切割而從中耳用區域產生的耳部係寬度為2.5mm,平行於經紗方向以一直線存在。又,將該黏扣帶切斷成寬度15cm,重複進行50次洗滌時,與上述實施例6之鉤黏扣帶同樣地,經紗從所切割的耳部綻開係完全看不到。
再者,測定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0N/cm
2、剝離強力為1.34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0.8N/cm
2、剝離強力為1.21N/cm,具有極優異之值。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從圈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圈狀扣合元件係完全看不到。使用該圈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結果縫紉線可以一直線縫耳部的中央部,在美觀上亦優異。
比較例6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7中,卸除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設置的不銹鋼製之經固定的面,不進行於熱處理後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保持熔融狀態之狀態下推壓黏扣帶的背面側之操作,冷卻後使用以輥牽引之方法以外,與上述實施例7同樣地進行,製作4片的圈黏扣帶。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皆與實施例7同樣地,寬度20mm的扣合元件區域為寬度20mm,在其兩端部平均寬度2.5mm的耳部係平行於經紗方向存在。該圈黏扣帶之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與比較例2者同樣,亦看到大的起伏或細的起伏。所切割的耳部由於起伏,故難以正確地切割中耳用區域的中央部,寬幅的部位與窄寬度的部位係被頻繁看到。
關於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及扣合力,為與比較例2者大致相同之值。該鉤黏扣帶之(Tb)/(Ts)係與比較例2者同樣為0.97。再者,將該圈黏扣帶,使用其耳部,藉由縫紉機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因耳部之寬度不均勻及蛇行而難以用縫紉線縫其中央部。
實施例8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1中,將經固定的面通過後之張力從200g/cm變更為640g/cm以外,於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下製作鉤黏扣帶。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用的鉤狀扣合元件密度及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係與實施例1者完全相同,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亦與實施例1者相同且極為統一。再者,關於阻燃性能,亦與實施例1相同且極優異。
測定該鉤黏扣帶之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b)與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Ts),結果(Tb)/(Ts)為0.76。
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6.2N,關於耐拔出性,亦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極優異。再者,該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與實施例1者同樣地完全看不到。而且,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2N/cm
2、剝離強力為1.36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1N/cm
2、剝離強力為1.24N/cm,具有極優異之值。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完全看不到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或鉤狀態拉長斷裂之鉤狀扣合元件。
使用該鉤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時,縫紉線可以一直線縫耳部的中央部。但是,該黏扣帶由於基布比實施例1者僵硬,故安裝於布料時作業性稍差,再者,由於該僵硬性,未必能說是適合衣服等之觸及人體。
實施例9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2中,將經固定的面通過後之張力從200g/cm變更為560g/cm以外,於與實施例2相同之條件下製作圈黏扣帶。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密度及圈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係與實施例2者完全相同。再者,關於阻燃性能,亦與實施例2相同而極優異。該圈黏扣帶之(Tb)/(Ts)為0.74。
該圈黏扣帶的圈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為10.2N,關於耐拔出性,亦與實施例2者同樣地極優異。再者,該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係與實施例2者同樣地完全看不到。測定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2.0N/cm
2、剝離強力為1.34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0.7N/cm
2、剝離強力為1.20N/cm,具有極優異之值。即使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也完全看不到從圈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圈狀扣合元件。
使用該圈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衣服的袖口時,縫紉線可使耳部的中央部以一直線存在。但是,該黏扣帶由於基布比實施例2者稍僵硬,故與上述實施例8的鉤黏扣帶同樣地,未必能說是最適合觸及人體。
比較例7
[鉤黏扣帶之製造]
於上述實施例1中,使就在熱處理爐的出口之旁邊所設置的具有鏡面加工的表面之不銹鋼製經固定的面遠離出口85cm,以該經固定的面之表面溫度成為160℃之方式從經固定的面之背面來加熱。從熱處理爐的出口拉出上述實施例1之經熱處理的鉤黏扣帶用織物膠帶,使其行進85cm(該膠帶係在行進中被自然冷卻,確認緯紗所使用的熱熔接成分係充分地固化),將此經冷卻的該膠帶之背面推壓至上述表面溫度為160℃的經固定的面5秒,同時使其在該面上滑動,再者,使行進方向沿該面彎曲90度,通過該經固定的面後,於施加200g/cm的張力之狀態下進行牽引操作以外,藉由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製造鉤黏扣帶。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係在性能上與比較例1非常相似,亦即雖然具有與實施例1者同等之優異的阻燃性,但放置於水平的玻璃板上時,看到上下方向的大起伏或細的起伏,再者,不切斷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根部而仍然圈狀者,或兩腳都被切斷者,進而只切斷到單腳的途中者,係到處看見。鉤狀扣合元件密度為56個/cm
2,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面起的高度為1.8mm。鉤狀扣合元件的單腳切斷狀態亦稍微連續地被看到:在接近鉤狀扣合元件的根部之位置被切斷者,或在接近頂部的位置被切斷者等。
又,鉤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為4.4N,相較於實施例1,頗差。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結果初期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11.8N/cm
2、剝離強力為1.29N/cm,1000次扣合・剝離後的扣合力係剪切強力為9.9N/cm
2,剝離強力為1.04N/cm,於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係處處可見。
該鉤黏扣帶之(Tb)/(Ts)為0.96。將該鉤黏扣帶,使用耳部,藉由縫紉線縫合於坯布時,難以用縫紉線縫耳部的中央部,其結果係看到縫紉線蛇行,在美觀之點來說亦比實施例1者差。
比較例8
[鉤黏扣帶之製造]
將經由上述比較例1所製造的鉤黏扣帶,以扣合元件面成為外側,在表面為平滑的不銹鋼製之直徑12.5cm的加熱輥上,以不推壓之方式捲繞成捲筒狀,於該狀態下進行20分鐘195℃的熱處理。再者,為了儘量不因捲繞時的壓力而使扣合元件倒塌,以下層的黏扣帶不被上層的黏扣帶所推壓之方式進行捲繞,亦即使用如儘量不鎖緊的捲繞方法。然後,在該熱處理完成後,冷卻黏扣帶並從加熱輥取下,觀察・測定該經熱處理的鉤黏扣帶之性能或鉤狀扣合元件之狀態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其結果係乍看之下相較於比較例1而幾乎不變,將該黏扣帶靜置於水平的玻璃板上時,亦看到上下方向的大起伏或細的起伏,不密著於玻璃板,全然得不到上述熱處理所致的起伏消除效果。
測定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結果為與比較例1幾乎同等的4.1N。再者,測定該鉤黏扣帶的扣合力時,即使在初期扣合力與1000次扣合・剝離的扣合力中,也與比較例1者幾乎同等之值,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從鉤黏扣帶之表面被拔出的鉤狀扣合元件係處處可見。
關於該鉤黏扣帶之(Tb)/(Ts),亦與比較例1同樣為0.96。再者,將該鉤黏扣帶,使用耳部,藉由縫紉線縫製而安裝於衣服的袖口時,由於難以用縫紉線縫耳部的中央部,縫好的袖口之黏扣帶係縫紉線到處蛇行。
比較例9
[鉤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4中,將輥面之表面速度設為與鉤黏扣帶用織物之行進速度相同,將該織物的背面推壓至輥面上,但不在輥表面上滑動以外、藉由與實施例4相同之方法,製造鉤黏扣帶。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切斷狀態,雖然較比較例1的狀態有所改善,但是可以看到:在接近鉤狀扣合元件的根部之位置被切斷者、接近頂部的位置被切斷者、單腳的根部不被切割而成為圈狀者、或兩腳都被切斷而不成為鉤形狀者、只切斷到單腳的途中者等。該黏扣帶之起伏狀況雖然較比較例1更有改善,但在一部分看到大的起伏,同時觀察到細的起伏。
該鉤黏扣帶的鉤狀扣合元件之拔出力或扣合力,或進而重複1000次扣合・剝離後之從鉤黏扣帶表面拔出鉤狀扣合元件的狀況等亦與比較例1者同樣。又,該鉤黏扣帶之(Tb)/(Ts)為0.95。
再者,使用該鉤黏扣帶的耳部,藉由縫紉線安裝到衣服的狀況,雖然相較於比較例1而亦稍有改善,但大致為與比較例1者類似之結果。
比較例10
[圈黏扣帶之製造]
除了於上述實施例5中,與上述比較例9同樣地,將輥面之表面速度設為與圈黏扣帶用織物之行進速度相同,將圈黏扣帶用織物之背面推壓至輥面上,但不在輥表面上滑動以外,藉由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法,製造圈黏扣帶。
[所得之圈黏扣帶的性能等]
所得之圈黏扣帶之(Tb)/(Ts)為0.96,且圈狀扣合元件的拔出力為8.8N,為與比較例2者類似的性能。再者,該黏扣帶往上下方向的起伏亦幾乎未改善,與比較例2者同樣地多數觀察到浮起的部位。再者,該圈黏扣帶的扣合力或使用耳部的縫製容易性等,係與上述比較例9者同樣地為差之結果。
實施例10
於以下之染色條件下,將實施例1所得之鉤黏扣帶、實施例2所得之圈黏扣帶及實施例3所得之鉤・圈並存型黏扣帶分別染色,得到經染色成深黑色的3種黏扣帶。
[染色條件]
染料:Tuxedo Black H(DEISTER公司製) 7%owf
助劑:Niccasunsalt SN130(日華化學(股)公司製) 2g/l
Texport SN10(日華化學(股)公司製) 2g/l
Sunmall 120 1g/l
乙酸 2g/l
MYS 0.10%
浴比:1:15
染色溫度・時間:135℃×120分鐘(從40℃到135℃為止以30分鐘升溫,在135℃保持120分鐘)
還原洗淨:苛性鈉 1g/l
二氧化硫脲 0.5g/l
Escudo NEO‐2E 1g/l
80℃×15分鐘
水洗:15分鐘
乾燥:60℃×30分鐘
任一黏扣帶皆被染色成深色,染色品的摩擦堅牢度及熱水堅牢度皆優異,同時充分耐得住在嚴酷條件下的使用。再者,關於阻燃性或扣合力,亦與染色前者不變,關於(Tb)/(Ts)比,分別與染色前者不變。
1:基布(圈織物)
2:扣合元件用圈
3:熱處理爐
4:經固定的面或輥面
5:經紗
6:緯紗
7:鉤狀扣合元件
K:基布厚度方向
Tb: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經紗的基布厚度方向之厚度
Ts: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經紗的基布厚度方向之厚度
圖1係示意地顯示在製造本發明之阻燃性黏扣帶時所適用的[步驟B]之熱處理裝置的一例及適用於[步驟C]之裝置的一例之圖。
圖2係示意地顯示於本發明之阻燃性黏扣帶的合適一例中,進行[步驟C]時的平行於基布的經紗之面的剖面之圖。
圖3係示意地顯示未進行[步驟C]時的阻燃性黏扣帶之平行於基布的經紗之面的剖面之圖。
1:基布(圈織物)
2:扣合元件用圈
3:熱處理爐
4:經固定的面或輥面
Claims (14)
- 一種阻燃性黏扣帶,其係具有基布與存在於該基布之表面的扣合元件之黏扣帶,其特徵為: 該基布係由以下之紗所織成: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所構成之經紗、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熱熔接性長絲構成的複絲紗所構成之緯紗、以及選自包含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單絲紗之群組的至少1種所構成之扣合元件用紗, 該扣合元件係由該扣合元件用紗所形成, 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係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之0.94倍以下。
- 如請求項1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中夾住緯紗而在其上下浮沉的經紗係滿足最沉入背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為最浮起表面側的部位之基布厚度方向的經紗厚度之0.70~0.90倍之範圍。
- 如請求項1或2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中緯紗為粗細度3~30分特克斯(decitex)的長絲被捆束5~90條之總粗細度120~300分特克斯的聚苯硫醚系複絲紗、與鞘成分為低熔點的熱熔接性成分之粗細度3~8分特克斯的聚酯系芯鞘型長絲被捆束15~40條之總粗細度80~150分特克斯的熱熔接性複絲紗之併線紗(paralleled yarn)。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中在黏扣帶之表面,扣合元件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而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係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者扣合元件區域係複數存在。
-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中扣合元件為鉤狀扣合元件,該鉤狀扣合元件從基布拉拔出時的拔出力為5N以上。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中在基布背面,不存在背塗樹脂層。
-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其係被顏料或分散染料所著色。
- 一種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係具有基布與存在於該基布之表面的選自包含扣合元件用紗所形成之多數的鉤狀扣合元件及多數的圈狀扣合元件之群組的至少1種之黏扣帶之製造方法, 該基布係由以下之紗所織成: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所構成之經紗、由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構成的複絲紗所構成之緯紗、以及選自包含聚苯硫醚系複絲紗及單絲紗之群組的至少1種所構成之該扣合元件用紗, 其特徵為依序進行以下之步驟A、步驟B、步驟C及步驟D: [步驟A]於由經紗與緯紗來編織基布時,在平行於經紗而織入扣合元件用紗之同時,使該扣合元件用紗規則地跨過經紗之上,在跨過的部位從基布之表面使該扣合元件用紗以圈狀立起而編織圈織物之步驟, [步驟B]將圈織物導引至加熱區域,加熱至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溫度以上,同時使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熱收縮,藉由從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而來的熔融物,將扣合元件用紗固定於基布之步驟, [步驟C]從步驟B之加熱區域取出圈織物,於包含該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的熱熔接成分熔融之狀態下,一邊將基布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或輥面上,一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之步驟, [步驟D]從步驟C取出圈織物,將圈織物冷卻後,當扣合元件用紗為單絲紗時,切斷圈的單腳而使圈成為鉤狀扣合元件之步驟。
- 如請求項8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一邊將圈織物的背面推壓至經固定的面,一邊在該面上使其滑動,在經固定的面上改變圈織物的行進方向,而進行上述步驟C。
- 如請求項8或9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不使從上述步驟B取出的圈織物暫時冷卻,而在步驟B後繼續利用步驟B之餘熱,進行上述步驟C。
- 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包含熱熔接性且熱收縮性之長絲之複絲紗在200℃的乾熱收縮率為10~24%之範圍。
- 如請求項8至11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將施加於步驟C中的圈織物之張力設為50~600g/cm。
- 如請求項8至12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從步驟A至結束步驟D為止的途中,不捲取而連續進行。
- 如請求項8至13中任一項之阻燃性黏扣帶之製造方法,其中於上述步驟A中,在圈織物之表面,扣合元件用圈存在的扣合元件區域與扣合元件用圈不存在的耳部用區域各自在經紗方向連續存在,且在緯紗方向,扣合元件區域與耳部用區域交替地複數存在,再者,扣合元件區域複數存在之圈織物係被編織,而且在上述步驟D之後,在經紗方向切割耳部用區域的中央,同時地製造複數片的在經紗方向連續且在兩端部具有耳部之黏扣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34177 | 2022-03-07 | ||
JP2022-034177 | 2022-03-0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341894A true TW202341894A (zh) | 2023-11-01 |
Family
ID=87935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2108213A TW202341894A (zh) | 2022-03-07 | 2023-03-07 | 阻燃性黏扣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742235A (zh) |
TW (1) | TW202341894A (zh) |
WO (1) | WO202317160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27661B2 (ja) * | 2018-03-15 | 2022-03-02 | クラレファスニング株式会社 | 難燃性の面ファスナー |
JP7439115B2 (ja) * | 2019-09-18 | 2024-02-27 | クラレファスニング株式会社 | 難燃性ループ面ファスナー |
KR20230096995A (ko) * | 2020-11-06 | 2023-06-30 | 구라레파스닝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폴리에스테르계 직물 면 파스너 및 그 제조 방법 |
US20240279850A1 (en) * | 2021-06-22 | 2024-08-22 | Kuraray Fastening Co., Ltd. |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based hook-and-loop fasten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
-
2023
- 2023-03-06 WO PCT/JP2023/008256 patent/WO2023171602A1/ja unknown
- 2023-03-06 CN CN202380025247.6A patent/CN118742235A/zh active Pending
- 2023-03-07 TW TW112108213A patent/TW202341894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71602A1 (ja) | 2023-09-14 |
CN118742235A (zh) | 2024-10-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74644B (zh) | 黏扣帶及黏扣帶用接合元件之組合 | |
WO2022097593A1 (ja) | ポリエステル系織物面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743154B2 (ja) | フック・ループ混在型面ファスナー | |
JP6265904B2 (ja) | 両面係合タイプの布製面ファスナー | |
JP6249330B2 (ja) | 同一面にフックとループの両係合素子を有する面ファスナー | |
WO2022270159A1 (ja) |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織面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966195B2 (ja) | 布製面ファスナーの組み合わせ | |
CN111133140A (zh) | 编织扣环产品 | |
JP4171450B2 (ja) | 面ファスナー | |
JP2014027989A (ja) | 耳部を有する面ファスナー | |
TW202341894A (zh) | 阻燃性黏扣帶 | |
JP7301041B2 (ja) | ポリフェニレンサルファイド繊維からなる繊維製品の染色方法および繊維製品 | |
JP7027661B2 (ja) | 難燃性の面ファスナー | |
JP2015043807A (ja) | 布製の面ファスナー | |
JP6717448B2 (ja) | 面ファスナーの製造方法 | |
JP2018000436A (ja) | 結束ベルトに適した布製面ファスナー | |
JP6413123B2 (ja) | 布製ループ面ファスナー | |
WO2023210293A1 (ja) | ポリエステル系織面ファスナ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WO2023171616A1 (ja) | 耳部を有するポリエステル系織物面ファスナー | |
JP2022166370A (ja) | ポリエチレンテレフタレート系面ファスナ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