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1491A -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1491A
TW202231491A TW111103593A TW111103593A TW202231491A TW 202231491 A TW202231491 A TW 202231491A TW 111103593 A TW111103593 A TW 111103593A TW 111103593 A TW111103593 A TW 111103593A TW 202231491 A TW202231491 A TW 2022314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lyester film
laminated polyester
laminated
fil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尋謙介
鈴木維允
坪倉翔
東大路卓司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927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12282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1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149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Coating with two or more layers, where at least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s a polymer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00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 B28B1/30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applying the material on to a core or other moulding surface to form a laye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4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next to a particulate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2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B32B7/022Mechanical propert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7/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on between layer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orient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layers, or by the relative values of a measurable parameter between layers, i.e. products comprising layers having different physical, chemical o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4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 B32B7/06Interconnection of layers permitting easy separ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7/00Chemical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shaped articles made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7/04Coating
    • C08J7/0427Coating with only one layer of a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 polymer bi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15/00Other materials containing non-metallic inorganic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32B2311/00 - B32B2313/04
    • B32B2315/02Ceram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329/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08J2329/04Polyvinyl alcohol; Partially hydrolysed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329/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etals or ketal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f unsaturated acetals or ketals or by after-treatment of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429/02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08J2429/04Polyvinyl alcohol; Partially hydrolysed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29/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n alcohol, ether, aldehydo, ketonic, acetal, or ketal radical; Hydrolysed polymers of est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with saturated carboxylic acid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
    • C08J2429/1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cetals or ketals obtained by polymerisation of unsaturated acetals or ketals or by after-treatment of 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48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483/04Polysiloxa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62Plastics recycling; Rubber recyc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yesters Or Polycarbonat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再利用性高、適合於後續步驟中的加工的積層聚酯膜。一種積層聚酯膜,具有聚酯膜、以及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X。 條件1:20≦γX P≦45 條件2:3.0≦γX H≦10 γX P(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 γX H(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

Description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於去除設置於積層聚酯膜的層的方面優異的積層聚酯膜。
塑膠可用於各個領域,另一方面,被認為是微塑膠等海洋污染的原因物,減少由塑膠引起的環境負荷已成為當務之急。另外,近年來,由於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的發展,搭載於電腦或智慧型手機的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電子元件急遽增加,伴隨於此,用於驅動電子元件的重要的積層陶瓷電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MLCC)的數量亦爆發式增加。MLCC的一般的製造方法是於以塑膠膜為基材且於該基材上設置了脫模層的脫模膜上積層陶瓷生片(ceramics green sheet)及電極並進行乾燥而固定後,將該積層體自脫模膜剝離,積層多層並進行煆燒。於該步驟中,脫模膜於步驟中作為不需要的物質被廢棄。
即,由於近年來MLCC數量的爆發式增加,由作為不需要的物質被廢棄的脫模膜增加引起的對環境的負荷逐漸成為課題。就脫模性的觀點而言,MLCC的製造步驟中使用的脫模膜中所含的脫模層的成分一般是與構成膜的成分不同的組成,因此於將帶有脫模層的脫模膜直接再熔融的情況下,脫模層的成分作為異物存在,因此難以再利用。
因此,作為再利用脫模膜的技術的例子,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使用金屬刷清洗具有脫模層的脫模用膜並再利用去除了脫模層的膜的方法。另外,專利文獻2中揭示了於脫模層與聚酯膜的中間設置水溶性樹脂的層並於藉由進行水洗而去除脫模層後再利用的方法。進而,專利文獻3中揭示了如下方法,即藉由規定陶瓷生片積層時的步驟條件,可獲得平滑性與剝離性良好的陶瓷生片,於脫模層與聚酯膜的中間設置水溶性樹脂的層並藉由進行水洗而去除脫模層後再利用的方法。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7127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第428493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4-160773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重要的是減少如上所述般的伴隨著MLCC數量的爆發式增加,由作為不需要的物質被廢棄的脫模膜增加引起的對環境的負荷。因此,用於脫模膜的基材的積層聚酯膜需要「再利用性」,對於膜自身,要求在後續步驟中的加工適應性。
針對以上的要求,本發明者等人對所述現有技術進行了確認,結果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技術的情況下,無法均勻地去除脫模層,於再利用時花費許多工夫,再利用性存在問題。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技術的情況下,再利用性亦不充分。另外,於專利文獻3中記載的技術的情況下,根據步驟條件,後加工性差,另外,再利用性亦存在改善的餘地。
根據以上方面,本發明的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再利用性高、適合於後續步驟中的加工的積層聚酯膜。 [解決課題之手段]
[I]一種積層聚酯膜,具有聚酯膜、以及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X。 條件1:20≦γX P≦45 條件2:3.0≦γX H≦10 γX P(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 γX H(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 [II]如[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nm)、和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B(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3:1.0≦RzjisB/xa≦20.0 xa(nm):層X的厚度 [III]如[I]或[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4:20≦γX P≦30 條件5:6.0≦γX H≦10 [IV]如[II]或[I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6:1.5≦RzjisB/xa≦10.0 [V]如[I]至[IV]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nm)與所述層X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X(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7:0.01≦RzjisX/xa≦3.0 [VI]如[I]至[V]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為10 nm以上且500 nm以下。 [VII]如[I]至[V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水的接觸角HX(1)(°)與HX(20)(°)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8:5≦|HX(1)-HX(20)|≦60 HX(1)(°):水與層X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X(20)(°):水與層X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VIII]如[I]至[VI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 [IX]如[VI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 [X]如[I]至[IX]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結晶度為14%以上且40%以下。 [XI]如[X]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結晶度大於31%且為40%以下。 [XII]如[I]至[X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聚合度大於200的樹脂。 [XIII]如[I]至[XI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依次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Y、層X、聚酯膜。 條件9:80≦HY(1)≦120 條件10:1≦|HY(1)-HY(20)|≦90 HY(1)(°):水與層Y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Y(20)(°):水與層Y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XIV]如[XI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Y的表面的利用以下方法求出的溶劑耐久率為5%以上且100%以下。 [溶劑耐久率的測定方法] 試驗機:學振型試驗機(日本工業標準(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L 0849(2013)中記載的摩擦試驗機II型) 摩擦件:於棉布(寬幅細棉布3號)中含浸甲苯:乙醇的混合溶媒(質量比1:1) 載荷:1 kg 次數:往返30次 溶劑耐久率(%)=F(A)/F(B)×100 F(A):層Y表面的剝離力 F(B):溶劑含浸布擦拭試驗後的層Y表面的剝離力 [XV]如[XIII]或[XIV]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Y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γY H為1.5以上且10以下。 [XVI]如[XIII]至[XV]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在所述層Y的和與層X接觸的面相反的面設置被脫模層並自層Y剝離被脫模層的脫模用途。 [XVII]如[XV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在自層Y剝離被脫模層之後去除層X及層Y的用途。 [XVIII]如[XV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再利用去除了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的用途。 [XIX]如[XVI]至[XVII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被脫模層是以鈦酸鋇為主成分的陶瓷生片。 [XX]如[I]至[XIX]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至少用作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製造步驟用的脫模膜的一部分。 [XXI]一種積層聚酯膜,於至少一個表層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Y。 條件11:80≦HY(1)≦120 條件12:1≦|HY(1)-HY(20)|≦90 HY(1)(°):水與層Y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Y(20)(°):水與層Y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XXII]如[I]至[XXI]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聚酯膜具有三層以上的積層結構,所述三層以上的積層結構具有構成作為所述聚酯膜的其中一表面的A面的層(A層)、構成作為另一表面的B面的層(B層)、以及不具有表面的層(C層),所述C層包含再生聚酯原料。 [XXIII]一種聚酯膜的製造方法,至少包括:使用依次具有被脫模層、層Y、聚酯膜的如[XXII]所述的積層聚酯膜,自所述層Y剝離被脫模層的步驟;自剝離了被脫模層的膜去除層Y的步驟;以及自去除了被脫模層與層Y的膜製造再生原料的步驟,更包括使用所述再生原料來對膜進行製膜的步驟。 [XXIV]一種積層聚酯膜,是於聚酯膜的單面(A面)積層以親水性樹脂為主要的構成成分的層X而成的聚酯膜,其中層X的厚度xa(nm)、和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B(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13:0.2≦RzjisB/xa≦20.0 [XXV]一種積層聚酯膜,具有聚酯膜及層X,所述積層聚酯膜中,層X含有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所述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的基於磺酸鹽的共聚量為0.1 mol%以上且10 mol%以下,且於利用JIS K 6726(1994)中記載的方法對層X求出平均聚合度的情況下,所求出的平均聚合度為200以上且2400以下,且於利用JIS K 6726(1994)中記載的方法對層X求出皂化度的情況下,所求出的皂化度為30以上且97以下。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再利用性高、適合於後續步驟中的加工的積層聚酯膜。
以下列舉具體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聚酯膜、以及一層以上的層的積層聚酯膜。本發明中提及的聚酯是具有二羧酸構成成分及二醇構成成分而成者。再者,於本說明書內,所謂構成成分,表示能夠藉由將聚酯水解而獲得的最小單位。作為構成所述聚酯的二羧酸構成成分,可列舉: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鄰苯二甲酸、1,4-萘二羧酸、1,5-萘二羧酸、2,6-萘二羧酸、1,8-萘二羧酸、4,4'-二苯基二羧酸、4,4'-二苯醚二羧酸等芳香族二羧酸或其酯衍生物。
另外,作為構成所述聚酯的二醇構成成分,可列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2-丁二醇、1,3-丁二醇等脂肪族二醇類、環己烷二甲醇、螺甘油等脂環式二醇類、所述二醇連結多個而成者等。其中,就機械特性、透明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乙烯-2,6-萘二羧酸酯(polyethylene-2,6-naphthalene dicarboxylate,PEN)及將間苯二甲酸或萘二羧酸與PET的二羧酸成分的一部分共聚而成者、將環己烷二甲醇、螺甘油、二乙二醇與PET的二醇成分的一部分共聚而成的聚酯。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較佳的一態樣是具有聚酯膜、以及滿足以下的條件1及條件2的層X的積層聚酯膜,就結構更簡單、生產性變高的觀點而言,更佳的一態樣是於聚酯膜的至少單面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1及條件2的層X的積層聚酯膜。 條件1:20≦γX P≦45 條件2:3.0≦γX H≦10 γX P(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 γX H(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 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是指如下值,所述值是藉由求出基於甘油、乙二醇、甲醯胺、二碘甲烷的於25℃下相對於積層聚酯膜的層X表面的靜態接觸角,並將各液體下的靜態接觸角與以下的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各液體的表面自由能的分散成分、極性成分、氫鍵成分導入至以下的非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畑、北崎的擴張霍克斯(Fowkes)公式」,求解聯立方程式而求出。測定方法的詳情將後述。再者,於層X未露出的情況下,設為藉由研磨至層X的厚度為原來的層X的厚度的30%~70%的範圍而使層X露出,求出層X的表面自由能。 非專利文獻1:J. 潘澤爾(J.Panzer):「膠體界面科學期刊(J. Colloid Interface Sci.)」,44, 142 (1973). 非專利文獻2:北崎寧昭,畑敏雄:「日本接著協會誌」,8, (3) 131(1972). 藉由將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設為該範圍,層X自身的內部相互作用、或層X與積層聚酯膜的相互作用變強,耐溶劑性提高,並且層X可容易吸收水,因此藉由使用水或水溶液進行清洗,可自積層聚酯膜容易地去除層X。再者,此處提及的耐溶劑性是指例如於層X上利用包含溶劑的塗劑塗佈脫模層,進而於其上利用包含溶劑的漿料塗敷陶瓷生片時,積層聚酯膜的平滑性或水洗性等亦不會大大惡化。就同樣的觀點而言,γX P更佳為20 mN/m以上且30 mN/m以下,進而佳為22 mN/m以上且28 mN/m以下,另外,γX H更佳為4.0 mN/m以上且10 mN/m以下,進而佳為6.0 mN/m以上且10 mN/m以下,尤佳為7 mN/m以上且9 mN/m以下。
於使用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層X的情況下,為了將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設為該範圍,導入羧酸鹽或磺酸鹽、三級銨鹽等的離子性極性基作為側鏈基是較佳的實施方式之一。其中,就水溶性與耐溶劑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磺酸鹽。即,更佳為層X包含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共聚量,相對於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整體,較佳為0.1 mol%以上且10 mol%以下,更佳為0.5 mol%以上且10 mol%以下,進而佳為0.5 mol%以上且5.0 mol%以下,尤佳為1.0 mol%以上且3.0 mol%以下。另外,聚合度較佳為超過200且為100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且1000以下,進而佳為400以上且600以下。另外,皂化度較佳為30以上且90以下,更佳為60以上且88以下。另外,藉由將共聚量或聚合度、皂化度設為所述範圍,容易將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設為所述範圍。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較佳為水與所述層X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HX(1)和水與層X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HX(20)之差的絕對值(|HX(1)-HX(20)|)為5°以上且60°以下。|HX(1)-HX(20)|表示經過一定時間前後的水的接觸角變化量,若該值小則表示經過一定時間前後的水的接觸角變化量小,若該值大則表示經過一定時間前後的水的接觸角變化量大。藉由將|HX(1)-HX(20)|設為5°以上,層X的吸水性提高,容易利用水進行清洗。另外,藉由將|HX(1)-HX(20)|設為60°以下,能夠穩定地對層X進行製膜。進而,藉由|HX(1)-HX(20)|為10°以上且30°以下,不易局部性地偏向存在,水洗性進一步提高。就所述觀點而言,進而佳為10°以上且25°以下。另外,就所述觀點而言,更佳為HX(1)-HX(20)≧0°。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較佳為包含水溶性的物質。藉由層X包含水溶性的物質,容易將|HX(1)-HX(20)|設為較佳的範圍。另外,於層X包含水溶性的物質的情況下,藉由對包含層X的積層聚酯膜進行水洗,層X溶出到水中,去除積層在層X或層X更上側的層,容易取出純度高的聚酯膜。相對於層X整體,水溶性的物質較佳為包含60質量%以上,更佳為包含90質量%以上,進而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僅包含水溶性的物質。再者,就取出純度高的聚酯膜的觀點而言,所述層X與所述聚酯膜較佳為接觸。
作為水溶性的物質,可例示含有具有水溶性的聚酯骨架的樹脂、具有聚酯胺基甲酸酯骨架的樹脂、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以下,有時將聚乙烯醇記載為PVA(polyvinyl alcohol))、具有聚乙烯吡咯啶酮骨架的樹脂(以下,有時將聚乙烯吡咯啶酮記載為PVP(polyvinyl pyrrolidone))、以澱粉為主成分者。此處提及的水溶性是指於50℃的水中浸漬10分鐘時的質量變化量為15%以上,而成為水溶液。具體的方法如以下所述。即,所謂水溶性,是指將該樹脂於50℃的水中浸漬10分鐘,自水中取出並測定利用碎布充分擦拭附著在表面的水滴後的質量,利用以下方法計算出的質量變化量ΔM為15%以上,而成為水溶液。 ΔM=|(M2-M1)|/M1×100(%) M1(g):於50℃的水中浸漬10分鐘前的樹脂質量 M2(g):於50℃的水中浸漬10分鐘後的樹脂質量。
再者,所謂主成分是指於該層100質量%中包含60質量%以上的所述成分。
就與聚酯膜的親和性、或水溶性、耐溶劑性的觀點而言,層X較佳為包含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層X更佳為僅包含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尤其是具有PVA骨架的樹脂由於無極性部位少,含有大量的親水基,因此水溶性高,進而具有耐溶劑性,因此較佳。
於使用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層X的情況下,聚合度較佳為超過200且為100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且1000以下,進而佳為400以上且600以下。藉由將聚合度設為1000以下,聚乙烯醇的分子鏈變長,抑制分子鏈內的封裝,可降低結晶度,且可提高層X的溶出性。另外,藉由將聚合度設為超過200,於藉由塗佈而設置層X時,可使塗佈性良好,且可抑制由於塗佈性的惡化而偏向存在於膜上、或者結晶度變高而水洗性惡化的情況。再者,聚合度是指利用JIS K 6726(1994)求出的平均聚合度。
就同樣的觀點而言,層X含有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於利用JIS K 6726(1994)中記載的方法對層X求出平均聚合度的情況下,所求出的平均聚合度較佳為超過200且為1000以下,更佳為300以上且1000以下,進而佳為400以上且600以下。
另外,就所述觀點而言,相對於層X整體,層X較佳為包含60質量%以上的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更佳為包含90質量%以上,進而佳為包含95質量%以上,尤佳為僅包含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另外,層X較佳為顯示出水溶性。
另外,於使用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層X的情況下,皂化度較佳為30以上且90以下,更佳為60以上且88以下。聚乙烯醇至少具有羥基與乙酸基作為側鏈,皂化度越高,作為官能基的體積小的羥基的量越多,乙酸基的量越少。因此,於皂化度高的情況下,存在容易產生由分子鏈封裝引起的結晶化的傾向。若將皂化度設為90以下,則可降低結晶度,水洗性進一步提高。另外,若將皂化度設為30以上,則可使乙酸基的量為一定以下,因此水洗性變得良好。另外,容易將|HX(1)-HX(20)|設為較佳的範圍,另外,可使耐溶劑性良好。
另外,使用將羥基或乙酸基以外的官能基於側鏈共聚而成的共聚聚乙烯醇作為用作層X的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亦為較佳的實施方式。尤其是,藉由導入親水性且體積大的官能基、例如磺酸鹽等,容易將γX P與γX H、|HX(1)-HX(20)|設為較佳的範圍。其中,就水溶性與耐溶劑性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磺酸。即,層X較佳為包含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共聚量,相對於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整體,較佳為0.1 mol%以上且10 mol%以下,更佳為0.5 mol%以上且5.0 mol%以下,進而佳為1.0 mol%以上且3.0 mol%以下。若將共聚量設為所述範圍,則於藉由塗佈而設置層X時,塗佈性變得良好,可抑制偏向存在於膜上且結晶度變得過高的情況。
作為所述共聚成分的磺酸鹽較佳為磺酸鈉。再者,共聚成分為如上所述般的鈉鹽時的鈉可由皂化時用作鹼的氫氧化鈉供給。
於使用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作為層X的情況下,較佳為於層X中不含有具有黏合劑能力的丙烯酸樹脂或聚酯樹脂、另外提高成膜性的三聚氰胺或噁唑啉等具有交聯作用的樹脂。具有黏合劑能力或交聯作用的樹脂與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的側鏈的羥基相互作用,存在難以將|HX(1)-HX(20)|設為較佳的範圍的傾向。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結晶度較佳為14%以上且40%以下,更佳為15%以上且40%以下,進而佳為大於31%且為40%以下。結晶度一般表示物質的結晶化程度,結晶度越高,該物質含有越多的自由能穩定的結晶部分。即,結晶度越高,該物質自身越穩定。若將結晶度設為15%以上,則可使耐溶劑性良好。另外,若將結晶度設為40%以下,則可使水洗性更良好。另外,亦可將|HX(1)-HX(20)|設為較佳的範圍。另外,藉由將共聚量或聚合度、皂化度設為所述較佳的範圍,可將層X的結晶度設為所述範圍。
再者,層X的結晶度設為利用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求出者。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較佳的一態樣是具有聚酯膜、以及層X的積層聚酯膜,所述積層聚酯膜中,所述層X的厚度xa(nm)、和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B(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0.2≦RzjisB/xa≦20.0 其中,就結構更簡單、生產性變高的觀點而言,更佳的一態樣是所述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為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的態樣。另外,就提高水洗性的觀點而言,可將層X為滿足所述性能的層X的態樣、或層X顯示出親水性的態樣作為與所述不同的更佳的態樣列舉。再者,所謂層X顯示出親水性是指於利用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測定時表面自由能的值為10 mN/m以上。於層X未露出的情況下,設為藉由研磨至層X的厚度為原來的層X的厚度的30%~70%的範圍而使層X露出,求出層X的表面自由能。
具有所述層X的膜於在保管狀態、尤其是捲繞成卷形狀並對膜施加面壓力的狀況下在濕熱環境中保管的情況下,膜的特性有時會大大地發生變化,於使用該膜時有時會產生問題。藉由製成具有所述層X且滿足條件3的膜,可大幅抑制產生該特性變化。以下對此進行詳細說明。
於將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以卷形狀捲繞的情況下,所述層X和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接觸。RzjisB是利用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測定的10點平均粗糙度,該值越大表示表面的凹凸越大。於RzjisB/xa的值小且不足0.2的情況下,即RzjisB小或xa的值大、或為此兩者的情況下,有時在以卷形狀施加面壓力的狀況下,在濕熱環境下層X容易與B面側的表面密接,層X轉印至B面側的表面。另外,層X的形狀發生變化,層X的水洗性有時降低,或者在與層X接觸而塗佈另一層時,該層的塗佈性或功能有時降低。
於RzjisB/xa的值大且超過20.0的情況下,即RzjisB大或xa的值小、或為此兩者的情況下,有時在以卷形狀施加面壓力的狀況下,在濕熱環境下層X的形狀根據B面側表面的凹凸自身而變化,層X的水洗性降低。另外,在與層X接觸而塗佈另一層時,該層的塗佈性或功能有時降低。就所述同樣的觀點而言,RzjisB/xa的值更佳為1.0以上且10.0以下,進而佳為1.5以上且10.0以下,尤佳為3.0以上且8.5以下。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較佳為所述層X的厚度xa(nm)與所述層X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X(nm)滿足以下的條件7。 條件7:0.01≦RzjisX/xa≦3.0 RzjisX是指層X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X,是利用實施例中記載的方法測定的10點平均粗糙度。於由層X與聚酯膜構成的雙層結構的情況下,RzjisX表示層X的與接觸聚酯膜的面為相反側的面的粗糙度。層X的粗糙度受到聚酯膜的A面的粗糙度的影響,藉由將RzjisX/xa設為3.0以下,層X能夠整體覆蓋A面側,可提高層X的親水性。另外,於與層X接觸而塗佈其他層的情況下,能夠充分顯現該層的塗佈性或功能。
藉由將RzjisX/xa設為0.01以上,可使膜的處理性良好。就所述同樣的觀點而言,RzjisX/xa更佳為0.5以上且1.5以下。
於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中,層X的厚度xa較佳為10 nm以上且500 nm以下。藉由將xa設為10 nm以上,容易滿足條件3、條件7,因此生產性變高。另外,藉由將xa設為500 nm以下,於藉由塗佈而設置層X的情況下,可使塗佈性良好。
作為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較佳的一態樣,可列舉於至少一表層具有滿足以下的式的層Y的積層聚酯膜。其中,就進一步提高水洗性的觀點而言,可列舉依次具有滿足以下的式的層Y、層X、聚酯膜的積層聚酯膜作為進而佳的一態樣,可列舉於所述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Y的積層聚酯膜作為尤佳的一態樣。 80≦HY(1)≦120、1≦|HY(1)-HY(20)|≦90 HY(1)(°):水與層Y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Y(20)(°):水與層Y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藉由控制相對於水的接觸角,且具有將HY(1)設為所述範圍的層Y,可降低層Y的表面能,結果能夠將具有層Y的積層聚酯膜用作脫模用膜。
即,藉由控制相對於水的接觸角並設為80≦HY(1),可使脫模性充分高,可將具有層Y的積層聚酯膜較佳地用作脫模用膜。另外,藉由設為HY(1)≦120,於藉由塗佈而設置被脫模層的情況下難以彈開被脫模層形成用的塗劑,可防止於被脫模層產生針孔等塗佈缺陷。就同樣的觀點而言,HY(1)更佳為85°以上且110°以下。
另外,HY(20)與HY(1)相比發生變化,將|HY(1)-HY(20)|設為所述範圍,藉此能夠以水為媒介使層Y的物性發生變化。即,藉由以水為媒介使物性發生變化而使層Y與積層聚酯膜的接著性發生變化,從而容易使用水自積層聚酯膜去除層Y。
所謂設為1≦|HY(1)-HY(20)|,是指層Y逐漸透過水。藉由設為1≦|HY(1)-HY(20)|,水大量滲透至作為基材的聚酯膜側,因此於基材表面部分容易與其他層剝離,使用水自積層聚酯膜去除層Y,容易供於再循環。就同樣的觀點而言,更佳為設為5≦|HY(1)-HY(20)|。另外,藉由設為|HY(1)-HY(20)|≦90,層Y的物性穩定,可抑制層Y因水蒸氣等而變質。另外,藉由設為|HY(1)-HY(20)|≦30,容易於層Y上形成其他層,或者可抑制由於在層Y上形成其他層時層Y發生改性或偏析而導致水洗性局部惡化,因此更佳。就所述同樣的觀點而言,|HY(1)-HY(20)|進而佳為5°以上且25°以下。另外,就所述觀點而言,較佳為HY(1)-HY(20)≧0。
為了將層Y的|HY(1)-HY(20)|設為所述較佳的範圍的方法不受特別限定,可列舉如下方法等作為較佳的實施方式:使層Y包含後述的樹脂與界面活性劑的方法;或製成於在聚酯膜的至少單面具有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為20 mN/m以上且30 mN/m以下且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γX H為6.0 mN/m以上且10 mN/m以下的層X的積層聚酯膜中在所述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具有層Y的積層聚酯膜的方法。
若表面自由能為所述範圍的層X與層Y接觸,則為了促進在層Y上接觸的水透過層Y,可增大|HY(1)-HY(20)|。層Y的撥水性越高,另外層Y的水的透過性越高,越可增大|HY(1)-HY(20)|。
作為可用於包含基材/層Y的結構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中的樹脂,可較佳地列舉選自具有二甲基矽氧烷骨架的矽酮化合物、具有長鏈烷基的化合物、具有聚烯烴骨架的化合物、全氟烷基等具有氟的化合物中的一種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可較佳地使用具有聚烯烴骨架的化合物。以聚烯烴為主骨架的化合物存在與後述的界面活性劑的相容性良好的傾向,因此容易將|HY(1)-HY(20)|設為所述範圍。作為具有聚烯烴骨架的化合物的例子,可列舉單獨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氫化聚丁二烯、聚異戊二烯、氫化聚異戊二烯、聚異丁烯及α-烯烴中的一種的聚合物、或者兩種以上的共聚物。所謂α-烯烴是指於分子鏈的單末端具有雙鍵的烯烴,例如可列舉1-辛烯等。
於在包含基材/層Y的結構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中使用具有聚烯烴骨架的化合物的情況下,層Y較佳為包含界面活性劑。藉由設為所述態樣,透過層Y的水容易向基材側表面擴散,容易設為1≦|HY(1)-HY(20)|。相對於具有聚烯烴骨架的化合物100質量份的界面活性劑添加量較佳為0.5質量份以上且4質量份以下,更佳為1質量份以上且2質量份以下。若界面活性劑的量為0.5質量份以上,則界面活性劑成為足以向層Y整體擴散的量,水容易透過層Y。於界面活性劑添加量超過4質量份的情況下,界面活性劑聚集在層Y的表層,有時會污染被脫模物。
作為可用於包含基材/層Y的結構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中的界面活性劑的例子,可列舉各種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例如聚氧乙烯月桂基醚、聚氧乙烯十六烷基醚、聚氧乙烯硬脂基醚、聚氧乙烯油烯基醚等聚氧乙烯烷基醚;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壬基苯基醚等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單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單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單油酸酯等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山梨糖醇單棕櫚酸酯、山梨糖醇單硬脂酸酯、山梨糖醇單油酸酯等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棕櫚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三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三異硬脂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油酸酯、聚氧乙烯山梨糖醇三油酸酯等聚氧乙烯山梨糖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甘油醚脂肪酸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該些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可單獨使用一種或者組合使用兩種以上。
作為可用於具有基材、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中的撥水性高的樹脂,可列舉:具有二甲基矽氧烷骨架的矽酮化合物、具有長鏈烷基的化合物、具有氟的化合物。其中,較佳為具有水的透過性高的二甲基矽氧烷骨架的矽酮(有機聚矽氧烷),尤其是可較佳地使用具有硬化型矽酮骨架的樹脂。具有硬化型矽酮骨架的樹脂可列舉:將有機氫聚矽氧烷與含有烯基的有機聚矽氧烷以鉑觸媒為基礎進行了加熱硬化的「加成反應型」;使用有機錫觸媒將有機氫聚矽氧烷與末端含有羥基的有機聚矽氧烷進行了加熱硬化的「縮合反應型」;於含有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的有機聚矽氧烷、或者含有烯基的有機聚矽氧烷與含有巰基的有機聚矽氧烷中調配光聚合起始劑,藉由照射UV光而硬化的「UV硬化型」;利用鎓鹽起始劑使環氧基進行光開環而硬化的「陽離子聚合型」等。可使用任一種,但就生產性、剝離力的觀點而言,較佳為加成反應型或UV硬化型。
作為具有加成反應型矽酮骨架的樹脂的具體例,較佳為包含在末端含有乙烯基的聚二甲基矽氧烷與氫矽氧烷者,可列舉: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KS-847、KS-847T、KS-841、KS-774、KS-3703T、X-62-2825、陶氏東麗(Dow 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SD7333、SRX357、SRX345、LTC310、LTC303E、LTC300B、LTC350G、LTC750A、LTC851、LTC759、LTC755、LTC761、LTC856等(再者,「LTC」為註冊商標)。
作為具有縮合反應型矽酮骨架的樹脂與觸媒的具體例,較佳為包含在末端含有羥基的聚二甲基矽氧烷與氫矽氧烷及有機錫觸媒者,可列舉陶氏東麗(Dow 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SRX290或SY LOFF23。
作為具有UV硬化型矽酮骨架的樹脂與觸媒的具體例,較佳為包含含有丙烯醯基或甲基丙烯醯基的有機聚矽氧烷與光聚合起始劑者、或包含含有烯基的聚二甲基矽氧烷與含有巰基的聚二甲基矽氧烷及光聚合起始劑者,可列舉JN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FM-0711、FM-0721、FM-0725、FM-7711、FM-7721、FM-7725、陶氏東麗(Dow 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BY24-510H及BY24-544等。
作為具有陽離子聚合型矽酮骨架的樹脂與觸媒的具體例,較佳為包含含有環氧基的矽氧烷與鎓鹽起始劑者,可列舉日本邁圖高新材料(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Japan)聯合公司製造的TPR6501、UV9300及XS56-A2775等。
另外,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的表面的溶劑耐久率較佳為5%以上且100%以下。更佳為10%以上且100%以下。所謂溶劑耐久率是指對積層聚酯膜的層Y的表面進行使用溶劑的擦拭試驗,並將層Y表面的剝離力除以擦拭試驗後的層Y表面的剝離力而得的值。測定方法的詳情將後述。溶劑耐久率越高,意味著耐溶劑性越高,可抑制由後續步驟引起的平滑性的惡化或由水引起的去除性的惡化。溶劑耐久率的實質上限為100%。若為了提高再利用性而使用去除性高的樹脂,則溶劑耐久率存在變低的傾向。藉由將|HY(1)-HY(20)|設為所述範圍且將溶劑耐久率設為所述範圍,可使再利用性良好且使耐溶劑性亦良好。
另外,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γY H較佳為1.5 mN/m以上且10 mN/m以下,更佳為1.5 mN/m以上且5.0 mN/m以下。藉由將γY H設為該範圍,層Y容易透過水,因此於使用水清洗時,不僅層Y的去除性變得良好,而且可藉由透過層Y的水自更接近基材表面的一側剝離基材上所形成的層而容易地去除。尤其是於亦一併具有層X的情況下,能夠藉由透過層Y的水更積極地去除層X,可容易地自積層聚酯膜去除層X及層Y。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靈活利用所述特性,可較佳地用於在層Y的和與層X或基材接觸的面相反的面設置被脫模層並自層Y剝離被脫模層的脫模用途。進而,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能夠藉由水去除層X或層Y,因此於剝離被脫模物後,能夠去除層X或層Y,取出純度高的聚酯膜。進而,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較佳為於去除層X或層Y後,取出純度高的聚酯膜並再利用。再者,更佳為於去除層X或層Y後,僅取出聚酯膜並再利用。作為再利用的方法,可列舉於取出的聚酯膜再次設置層X或層Y來作為脫模用膜使用的方法、或將聚酯膜再熔融並再次成型為聚酯膜的方法。關於再熔融並再次成型為聚酯膜的方法,再利用的用途不受限定,能夠用於各種用途,能夠大大有助於環境負荷減少,因此較佳。
於使用矽酮化合物、尤其是含有二甲基矽氧烷鍵的化合物作為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層Y的情況下,包含二甲基矽氧烷鍵的成分若與聚酯膜混合並再熔融,則有時容易成為異物而促進聚酯的劣化,或者於熔融後無法進行擠出成形,因此為了對本發明的膜進行再熔融並再利用,較佳為去除層Y。
於使用具有層X或層Y的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作為脫模用膜的情況下,被脫模層可列舉以丙烯酸為主成分的有機系黏著劑、或者以金屬或金屬氧化物為主成分的無機物的片。尤其是,金屬氧化物的鈦酸鋇是為了製造MLCC而必不可少者,用於製造鈦酸鋇的片的步驟用脫模膜的使用量增加。於所述狀況下,於製造鈦酸鋇的片的步驟中,藉由使用具有層X或層Y的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可於製造鈦酸鋇的片的步驟中使用後,自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去除層X或層Y而獲得純度高的聚酯膜並再利用,從而能夠大大有助於環境負荷減少。
以下說明製造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方法,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藉由該方法而獲得的積層聚酯膜。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聚酯膜可使用視需要將乾燥的原料於擠出機內加熱熔融,自模口擠出至冷卻的鑄造鼓上並加工成片狀的方法(熔融鑄造法)。該片較佳為於冷卻至表面溫度20℃以上且60℃以下的鼓上利用靜電進行密接冷卻固化,製作未拉伸片。鑄造鼓的溫度更佳為20℃以上且40℃以下,進而佳為20℃以上且30℃以下。
較佳為接下來將未拉伸片於滿足下述(i)式的溫度T1n(℃)下,雙軸拉伸至於膜的長邊方向(MD)上為3.6倍以上、於膜的寬度方向(TD)上為3.9倍以上、面積倍率為14.0倍以上且20.0倍以下。
膜寬度方向的拉伸倍率較佳為4.0倍以上,更佳為4.3倍以上且5.0倍以下。藉由將膜寬度方向的拉伸倍率設為4.0倍以上,於使用後述的線內塗佈法(inline coating method)將層X塗佈於單軸拉伸後的膜的情況下,構成層X的成分追隨膜而被拉伸而延長,因此能夠抑制構成層X的成分有規律地排列,將層X的結晶度設為較佳的範圍。若寬度方向拉伸倍率超過5.0倍,則膜的製膜性有時會降低。 (i)Tg(℃)≦T1n(℃)≦Tg+40(℃) Tg:聚酯膜的玻璃轉移溫度(℃) 膜的長邊方向的拉伸方法可較佳地使用利用輥間的速度差的方法。此時,為了不使膜滑動,一邊利用夾持輥固定膜,一邊分成多個區間進行拉伸亦為較佳的實施方式。
較佳為接下來於滿足下述(ii)式的溫度(Th0(℃))下,對雙軸拉伸膜進行1秒鐘以上且30秒鐘以下的熱固定處理,於均勻地緩冷後,冷卻至室溫,藉此獲得聚酯膜。 (ii)Tmf-35(℃)≦Th0(℃)≦Tmf(℃) Tmf:膜的熔點(℃) 藉由利用滿足(ii)的條件獲得雙軸拉伸膜,可對膜賦予適度的配向,提高作為脫模用膜使用時的處理性。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聚酯膜中,除了所述製造方法以外,為了將條件3及條件7設為所述範圍,較佳為使膜中含有粒子。所含的粒子可較佳地使用粒度分佈均勻的球形粒子,例如膠體二氧化矽粒子、交聯聚苯乙烯粒子、碳酸鈣粒子。相對於聚酯膜的質量,粒子含量較佳為0.01質量%以上且3.0質量%以下。另外,粒子的粒徑較佳為50 nm以上且5000 nm以下。為了滿足條件6,粒子的粒徑為100 nm以上且5000 nm以下,尤佳為300 nm以上且2000 nm以下。為了滿足條件7,粒子的粒徑為50 nm以上且1000 nm以下,尤佳為50 nm以上且400 nm以下。關於本發明的聚酯膜,為了將條件6及條件7分別設為較佳的範圍,擠出至鑄造鼓上的片較佳為設為兩層以上的積層結構,且較佳為設為於構成A面的層(A層)、構成B面的層(B層)之間更具有中間層(C層)的三層以上的積層結構。尤其是於在A層與B層之間具有中間層(C層)的情況下,可於C層中使用利用後述的方法再循環的原料,因此較佳。
接下來,以下對在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聚酯膜上設置層X、層Y的方法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於藉由該方法獲得的膜。
於由容易吸收水的樹脂形成層X的情況下,可較佳地使用使形成層X的樹脂溶解於水中並塗佈於本發明的聚酯膜上的方法。作為塗佈方法,可利用凹版塗佈、邁耶棒(meyer bar)塗佈、氣刀塗佈、刮刀塗佈等一般的塗佈方式。尤其是,就控制層X的結晶度的觀點而言,可較佳地使用線內塗佈法,所述線內塗佈法是於沿長邊方向單軸拉伸後的聚酯膜的表層塗佈作為層X的基礎的樹脂,於沿寬度方向拉伸聚酯膜的同時使層X成膜。層X的厚度較佳為10 nm以上且500 nm以下。藉由設為10 nm以上,可充分顯現出層X的吸水性,可使去除性良好。另外,藉由設為500 nm以下,可抑制發生結塊(blocking)而處理性降低。就同樣的觀點而言,更佳為50 nm以上且200 nm以下。
接下來,對設置層Y的方法進行說明。層Y可與層X同時設置,亦可分開設置。於同時設置的情況下,可列舉使用模具等同時對兩層進行塗佈的方法、或者使用預先混合了層X的成分及層Y的成分的塗劑進行塗佈的方法。為了提高層X與層Y的積層精度,於設置層X與層Y的情況下,較佳為層X與層Y分開設置。可使用使層Y的成分溶解的塗液,並利用凹版塗佈、邁耶棒塗佈、氣刀塗佈、刮刀塗佈等一般的塗佈方式塗佈於利用所述方法獲得的包含層X的積層聚酯膜上。層Y的厚度較佳為10 nm以上且1000 nm以下。藉由設為10 nm以上,能夠充分地顯現出層Y的功能,藉由設為1000 nm以下,可充分地顯現出層Y的水分透過性,容易將|HY(1)-HY(20)|設為較佳的範圍。就同樣的觀點而言,更佳為50 nm以上且500 nm以下。
接下來,對去除層X及層Y的方法進行說明。層X具有所述特性,因此利用水進行清洗為較佳的實施方式。例如,較佳為於去除層X及層Y時,將本發明的包含層X、層Y的積層聚酯膜提供給將積層聚酯膜捲出的步驟、向捲出的積層聚酯膜表面供給溫水並自該積層聚酯膜剝離表面積層部(層X、層Y)的步驟、以及將剝離後的聚酯膜捲取的步驟。溫水的溫度較佳為50℃以上且120℃以下。藉由設為50℃以上,可充分地獲得清洗性。藉由設為120℃以下,可抑制發生超過聚酯膜的玻璃轉移溫度而無法搬運膜的情況。水與積層聚酯膜的表面接觸的時間較佳為5秒以上,更佳為10秒以上,進而佳為30秒以上且600秒以下。向捲出的積層聚酯膜表面提供溫水的步驟可列舉於水槽中進行,覆蓋積層聚酯膜整體的方法,或者對加熱的水進行加壓並向積層聚酯膜噴射的方法。藉由向積層聚酯膜的層Y供給水,水透過層Y而於層X或基材側被吸收,可使層Y的物性發生變化,結果層Y容易自積層聚酯膜剝落,清洗性提高。於所述步驟中,搬運積層聚酯膜的速度為5 m/分鐘以上,較佳為10 m/分鐘以上,更佳為20 m/分鐘以上且100 m/分鐘以下。於去除層X及層Y的步驟中,在搬運設置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時,對積層聚酯膜施加張力亦可作為較佳的態樣列舉。藉由施加張力來使積層聚酯膜的表面延展,提高層X與層Y的剝離性,結果可提高清洗性。張力較佳為5 N/m以上且100 N/m以下,更佳為20 N/m以上且80 N/m以下,進而佳為30 N/m以上且50 N/m以下。藉由將張力設為所述的5 N/m以上,積層聚酯膜的表面充分延展,可使清洗性良好。另外,藉由將張力設為100 N/m以下,可抑制膜有褶皺而表面的延展性降低,可使清洗性良好。
接下來,對以去除了層X及層Y的膜作為再生原料的方法的較佳的一態樣進行敘述。較佳為採用如下方法:將利用所述方法去除了層X或層Y的膜輥導入至具有由馬達驅動的旋轉刃的粉碎機中進行粉碎後,導入至擠出機中進行熔融,擠出加工成股線狀,裁切成料粒(pellet)狀而獲得再生原料。為了將再生原料的固有黏度設為較佳的範圍,進行熔融的溫度較佳為250℃以上且300℃以下。另外,擠出機具有的螺桿可為單軸亦可為雙軸。於去除了層X或層Y的膜中,有時膜本身含有粒子,或者有時包含去除了層X或層Y時的殘渣,因此就均勻地混練所含的成分的觀點而言,擠出機較佳為雙軸。另外,於進行熔融擠出時,為了將聚酯以外的成分設為適當的範圍,亦較佳為利用過濾器進行過濾。所得的再生原料可用作所述A層、B層、C層的原料。
所得的再生原料較佳為含有0.0001質量%以上且0.3質量%以下的聚酯以外的成分。若聚酯以外的成分超過0.3質量%,則根據製造裝置,於使用再生原料將膜製膜的情況下產生大量的異物,難以獲得所期望的特性,例如於將再生原料用於本發明的積層膜的A層或B層的情況下,有時無法滿足A層或B層的表面特性。若欲使雜質量降低至聚酯的成分未滿0.0001質量%的程度,則由去除了層X或層Y的步驟引起的對基材膜的損傷變大,有時難以獲得再生聚酯。
再生原料可用於A層、B層、C層中的任一者,尤佳為用於C層。再生原料有時含有積層膜中所含的粒子作為聚酯以外的成分,因此於將再生原料用於A層或B層的情況下,有時會影響A層或B層的表面特性。另一方面,於用於A層與B層的中間層、即C層的情況下,C層不具有表面,因此即使於使用再生原料的情況下亦不會損害表面特性,因此較佳。
作為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較佳的態樣,可列舉如上所述般於在聚酯膜的至少單側設置層X後,設置層Y而作為步驟用的脫模用膜或其他功能性積層膜使用,進而藉由水來清洗層X及層Y並加以去除,從而獲得純度高的聚酯膜。因此,能夠直接再利用所得的聚酯膜,或者將該膜再熔融後進行晶片化,作為再生原料用於膜的製膜,並作為膜再利用。作為再生原料,就製膜性的觀點而言,固有黏度(IV)為0.5以上且0.7以下,尤佳為0.55以上且0.65以下。
[特性的評價方法] A.各層的厚度 利用下述方法求出積層膜各層的厚度。利用切片機於與膜寬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切出膜剖面。利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以5000倍的倍率觀察該剖面,測定積層膜各層的厚度。
B.固有黏度(IV) 於鄰氯苯酚100 ml中溶解本發明的聚酯膜(溶液濃度C=1.2 g/dl),使用奧士華黏度計(Ostwald viscometer)測定該溶液於25℃下的黏度。另外,同樣地測定溶媒的黏度。使用所得的溶液黏度、溶媒黏度,藉由下述(a)式計算出[η](dl/g),將所得的值設為固有黏度(IV)。 (a)ηsp/C=[η]+K[η] 2·C (此處,ηsp=(溶液黏度(dl/g)/溶媒黏度(dl/g))-1,K為赫金斯(Huggins)常數(設為0.343))。
B-2.末端羧基量 末端羧基量(COOH末端基量)藉由國際公開第2010/103945號中記載的方法求出。
C.層X的組成分析 測定層X的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譜(Time Of 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TOF-SIMS)光譜及傅立葉轉換紅外分光(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光譜,分析有無聚乙烯醇骨架等。 [TOF-SIMS的測定條件] 對於層X表面,使用下述裝置測定TOF-SIMS光譜。 裝置:艾飛拓(ION-TOF)公司製造的TOF.SIMS5 一次離子種:Bi 3 ++一次離子的加速電壓:25 kV 脈衝寬度:125 ns 衝孔:無(高空間分解能測定) 光柵尺寸:40 μm×40 μm 掃描次數:64次 二次離子的極性:正 帶電中和:有 後段加速電壓:9.5 kV。 [FT-IR的測定條件] 對於層X表面,使用下述裝置測定FT-IR光譜。 裝置:珀金埃爾默(PerkinElmer)公司製造的光譜(Spectrum)100 光源:特殊陶瓷 檢測器:DTGS 分解能:4 cm -1累計次數:256次 測定頻率範圍:4,000 cm -1~680 cm -1測定模式:衰減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ATR)法 附屬裝置:一次反射型ATR晶體(材質:金剛石/ZnSe)。
C-2.層X的共聚量(mol%) 使用下述裝置,於 13C-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光譜、DEPT135光譜中,根據導入改性基的碳訊號的峰值面積求出共聚量(mol%)。 裝置:ECZ-600R(捷歐路共振(JEOL RESONANCE)股份有限公司製造) 測定方法:具有反門控1H去耦的單 13C脈衝(Single 13C pulse with inverse gated 1H decoupling) 測定頻率:150.9 MHz 脈衝寬度:5.25 μs 鎖定溶媒:D 2O 化學位移基準:TSP(0 ppm) 累計次數:10000次 測定溫度:20℃ 試樣轉速:15 Hz。
D.層X的皂化度 依據JIS K 6726(1994)聚乙烯醇試驗方法,利用基於氫氧化鈉水溶液的滴定法對試樣中所含的乙酸基量進行定量而計算出。
E.層X的平均聚合度 依據JIS K 6726(1994)聚乙烯醇試驗方法,將試樣於氫氧化鈉水溶液中完全皂化後,使用奧士華黏度計測定25℃下的黏度,根據極限黏度計算出平均聚合度。
F.層X的表面自由能 使用共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接觸角計DM501及附屬的分析軟體FAMAS,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相對於層X表面,使用甘油、乙二醇、甲醯胺、二碘甲烷作為標準液,求出25℃下的各液體的靜態接觸角,將各液體中的靜態接觸角與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各液體的表面自由能的分散成分、極性成分、氫鍵成分導入至非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畑、北崎的擴張霍克斯公式」中,求解聯立方程式,藉此求出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分散成分、極性成分、氫鍵成分。
關於靜態接觸角的測定,將試樣事先於25℃的環境下靜置12小時後實施,將液滴接觸試樣表面的時間設為0秒,使用30秒後拍攝的圖像,使用θ/2法,計算出靜態接觸角。改變位置測定5次,使用靜態接觸角的平均值,計算出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分散成分、極性成分、氫鍵成分。
G.層Y的表面自由能 除了使用苄醇、乙二醇、甲醯胺、二碘甲烷作為標準液以外,利用與層X的表面自由能同樣的方法進行測定。
H.水的接觸角(°) 使用共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接觸角計DM501及附屬的分析軟體FAMAS,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將於23℃、65%RH的環境下,水滴接觸試樣表面的時間設為0秒,歷時20秒鐘拍攝水滴形狀的動畫。改變位置測定5次,於水滴接觸的試樣表面為層X的情況下,計算出根據1秒後的水滴形狀及20秒後的水滴形狀求出的接觸角的平均值,分別為HX(1)、HX(20),水滴接觸的試樣表面為層Y的情況下,同樣地作為HY(1)、HY(20)而計算出。
H-2.層X的結晶度 於藉由以下的裝置、條件,利用FT-IR的ATR法測定層X側的面的積層聚酯膜的光譜後,用同樣地測定的東麗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聚酯膜「露米勒(Lumirror)」(註冊商標)#50T60的光譜做除法,而獲得差光譜。繼而,於以頻率1400 cm -1~1550 cm -1間的吸光度的最小值作為基線時將頻率1400 cm -1~1450 cm -1間的吸光度的極大值的值設為c,於將頻率1100 cm -1~1200 cm -1間的吸光度的兩個極小值以直線連結的線作為基線時將頻率1130 cm -1~1150 cm -1間的吸光度的極大值的值設為d,基於非專利文獻(「聚合物科學雜誌(J. Polymer Science)」:部分(Part)A-1,Vol.4,p679-698(1966))中記載的式子「結晶度百分比(Percent crystallinity)=92(d/c)-18」,計算出層X的結晶度。再者,於所述c及d的計算中,於相應頻率範圍內吸光度的極大值為兩個以上的情況下,使用吸光度較大的值計算出c及d。另外,於頻率1100 cm -1~1200 cm -1間的吸光度的極小值為三個以上的情況下,使用吸光度小的兩個來確定基線。另外,積層聚酯膜的層X側的面中,層X可為最表面,層Y亦可為最表面。 裝置:670-IR(瓦里安(Varian)製造的FT-IR) 光源:碳化矽熾熱棒 檢測器:DLatgs(氘代L-丙胺酸摻雜硫酸三甘胺酸) 分解能:4 cm -1累計次數:256次 測定方法:衰減全反射法 附屬裝置:一次反射型ATR測定附屬裝置(The Seagull TM) ATR結晶;鍺 入射角:60° 偏振光:無。
I.溶劑耐久率(%) 使用大榮科學精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學振型試驗機(依據JIS L 0849(2013)),利用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利用溶媒含浸布進行的擦拭處理] 使用以下的試驗機、摩擦件,對膜的層Y表面進行擦拭處理。 試驗機:學振型試驗機(JIS L 0849(2013)中記載的摩擦試驗機II型) 摩擦件:於棉布(寬幅細棉布3號)中含浸甲苯:乙醇的混合溶媒(質量比1:1) 載荷:1.0 kg 次數:往返30次 [剝離處理] 利用2.0 kg的輥使聚酯黏著帶(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No.31B,寬19 mm)壓接並貼合於層Y表面的進行了擦拭處理的部分,於23℃、65%RH的環境下靜置24小時後,使用共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剝離試驗機VPA-H200剝離試驗機,以剝離角度180°、剝離速度300 mm/min測定試樣表面與聚酯黏著帶之間的剝離力,換算為50 mm寬度,求出F(B)。擦拭前的層Y表面的剝離力F(A)亦利用同樣的方法測定,基於以下的式子,測定溶劑耐久率。 溶劑耐久率(%)=F(A)/F(B)×100 J.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於積層有被脫模物的積層聚酯的被脫模物的表面貼附聚酯黏著帶(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No.31B,寬度19 mm),使用共和界面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剝離試驗機VPA-H200,以剝離角度180°、剝離速度300 mm/min測定強度,並換算為50 mm寬度。
K.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於自積層有被脫模物的積層聚酯剝離被脫模物後,基於JIS K 7136(2000),使用日本電色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霧度計NDH-5000測定霧度Hz(B)。關於積層被脫模物之前的積層聚酯的霧度Hz(A),亦利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測定,基於以下的式子,計算出ΔHz。 ΔHz=Hz(B)-Hz(A) L.以表面粗糙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使用菱化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非接觸表面形狀測量系統「維特斯肯(VertScan)」(註冊商標)R550H-M100,於下述條件下測定積層被脫模物之前的積層聚酯的表面粗糙度Sa(A)及自積層了被脫模物的積層聚酯剝離被脫模物之後的表面粗糙度Sa(B),基於以下的式子,計算出ΔSa。表面粗糙度採用5次測定的算術平均值。 ΔSa=Sa(B)-Sa(A) (測定條件) ·測定模式:波形(WAVE)模式。 ·物鏡:50倍。 ·0.5×鏡筒(Tube)透鏡。 ·測定面積:187 μm×139 μm。
M.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 使用將層X、層Y去除後所得的聚酯膜,按照所述H.項測定1秒後所得的水的接觸角,如以下般進行判定。
A:65°以上且未滿80° B:80°以上且未滿90°或未滿65° C:90°以上且未滿95°。
D:95°以上且未滿98°。
E:98°以上。
N.再利用性 將去除層X、層Y後的聚酯膜粉碎,於180℃下乾燥2小時後,投入至擠出機,於280℃下熔融擠出後,於冷卻至25℃的鑄造鼓上成形為片狀,利用所述B.的方法對所得的片測定固有黏度。該固有黏度IV(R)與聚酯膜的固有黏度IV之差(ΔIV)越小越理想。
O.RzjisB、RzjisX(nm) 利用下述裝置、條件測定樣品的三維表面粗糙度,使用分析軟體計算出表面粗糙度的十點平均粗糙度Rzjis,改變位置測定10次,以其平均值作為RzjisB、RzjisX(nm)。 裝置:小阪研究所製造的「斯弗科德(surf-corder)ET-4000A」 分析軟體:i面模型(i-Face model)TDA31 觸針前端半徑:0.2 μm 測定視野:X方向:380 μm 間距:1 μm Y方向:280 μm 間距:5 μm 針壓:50 μN 測定速度:0.1 mm/s 截止值:低頻;0.8 mm、高頻;無 調平:整個區域 濾波器:高斯濾波器(2D) 倍率:10萬倍。
P.再生原料的聚酯以外的成分量(質量%) 利用鄰氯苯酚於160℃、40分鐘內溶解規定量的試樣,利用玻璃過濾器(3G3)進行過濾。於過濾後,利用二氯甲烷清洗殘渣,計量於130℃下熱風乾燥10小時而得者,以(質量%)計算殘渣質量相對於溶解前的試樣的比例。
Q.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於卷形狀的狀態下利用防潮包裝材料(長岡產業(股)製造的鋁管)包裹藉由各實施例的方法獲得的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的剩餘部分,於60℃且相對濕度80%的環境下靜置7天。然後,取出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於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厚度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後述的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進而,將如此製作的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用作脫模用膜,於層Y的和與層X接觸的面相反的面,利用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塗佈後述的電介質糊作為被脫模物。然後,獲得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電介質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步驟用的脫模用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100 N/m的張力下,利用60℃的水清洗2分鐘,去除層X及層Y。對去除了層X、層Y後的聚酯膜進行所述M.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本發明未必限定於該些實施例。
[PET-1的製造]將三氧化銻、乙酸鎂-四水合鹽作為觸媒,利用常規方法進行聚合,從而自對苯二甲酸及乙二醇獲得熔融聚合PET。所得的熔融聚合PET的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65,末端羧基量為20 eq./t。
[MB-A的製造]供給80質量份的PET-1及10質量份(作為交聯聚苯乙烯粒子為1質量份)的粒徑0.1 μm的交聯聚苯乙烯粒子(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10質量%水漿料,將排氣孔(vent hole)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並去除水分,從而獲得含有1質量%的交聯聚苯乙烯粒子的MB。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61,末端羧基量為22 eq./t。
[MB-B的製作]供給80質量份的PET-1及粒徑1.0 μm的碳酸鈣粒子,將排氣孔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並去除水分,從而獲得含有1質量%的該粒子的MB。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61,末端羧基量為22 eq./t。
[MB-C的製造]使用PET-1及粒徑4.0 μm的矽酸氧化鋁粒子,以相對於MB-C整體而含有1.0質量%的矽酸氧化鋁粒子的方式,將排氣孔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一邊去除水分,一邊進行混練,從而獲得MB-C。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61,末端羧基量為22 eq./t。
[MB-D的製造]使用PET-1及粒徑0.2 μm的交聯聚苯乙烯粒子(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10質量%水漿料,以相對於MB-D整體而含有2質量%的交聯聚苯乙烯粒子的方式,投入至帶排氣孔的擠出機中,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一邊去除水分,一邊進行混練,從而獲得MB-D。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61,末端羧基量為22 eq./t。[PEN的製造]將乙酸錳作為觸媒,實施酯交換反應,於酯交換反應結束後,將三氧化銻作為觸媒,藉由常規方法自2,6-萘二羧酸二甲酯及乙二醇獲得PEN。另外,於聚合時以粒徑0.1 μm的δ晶型氧化鋁粒子的含量為0.1%的方式添加。所得的PEN的玻璃轉移溫度為124℃,熔點為265℃,固有黏度為0.62,末端羧基量為25 eq./t。
[塗劑A的製作]以將甲苯作為溶媒且固體成分成為1.5質量%的方式對加成反應型矽酮樹脂脫模劑(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KS-847T)100質量份、鉑觸媒(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CAT-PL-50T)1質量份進行調整,從而獲得塗劑A。
[塗劑B的製作]以將甲苯作為溶媒且固體成分成為1.5質量%的方式對縮合反應型矽酮樹脂脫模劑(陶氏東麗(Dow 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SRX290)100質量份、硬化劑(陶氏東麗(Dow Toray)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SRX242C)6質量份進行調整,從而獲得塗劑B。
[塗劑C的製作]以將甲苯作為溶媒且固體成分成為1.5質量%的方式對UV硬化型矽酮樹脂脫模劑(JNC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FM-7721)2質量份、1,9-壬二醇二丙烯酸酯(大阪有機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比斯克(Biscoat)」(註冊商標)#260)100質量份、光聚合起始劑(IGM樹脂(IGM RESINS)公司製造的商品名「歐米拉德(OMNIRAD)」(註冊商標)184)2質量份進行調整,從而獲得塗劑C。
[塗劑D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5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0.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D。
[塗劑E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5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0.5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E。
[塗劑F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5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F。
[塗劑G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4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3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G。
[塗劑H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3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5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H。
[塗劑I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10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I。
[塗劑J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3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J。
[塗劑K的製作]將三菱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聚乙烯醇「GL-05」(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500)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K。
[塗劑L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8-291120,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1000、羧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L。
[塗劑M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4-285143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450、1,2-乙二醇的共聚量為6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M。
[塗劑N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98、平均聚合度為5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N。
[塗劑O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25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1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O。
[電介質糊的製作]於鈦酸鋇(富士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HPBT-1)100質量份、聚乙烯丁醛(積水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商品名BL-1)10質量份、鄰苯二甲酸二丁酯5質量份及甲苯-乙醇(質量比30:30)60質量份中加入數量平均粒徑2 mm的玻璃珠,於利用噴射磨機進行20小時混合、分散後,進行過濾而製作糊狀的電介質糊。
[黏著劑Q的製作]於投入丙烯酸丁酯97質量份、丙烯酸3質量份、作為聚合起始劑的偶氮雙異丁腈0.2質量份及乙酸乙酯233質量份後,流通氮氣,一邊攪拌一邊進行約1小時的氮置換。然後,將燒瓶加熱至60℃,使其反應7小時,從而獲得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10萬的丙烯酸系聚合物。於該丙烯酸系聚合物溶液(將固體成分設為100質量份)中,加入作為異氰酸酯系交聯劑的三羥甲基丙烷甲苯二異氰酸酯(商品名「克羅耐德(Coronate)(註冊商標)L」,日本聚胺基甲酸酯工業公司製造):0.8質量份及矽烷偶合劑(商品名「KBM-403」,信越化學公司製造):0.1質量份,製備黏著劑組成物(黏著劑Q)。
[塗劑R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300、1,2-乙二醇的共聚量為10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R。
[塗劑S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平9-227627號,製作皂化度為88、平均聚合度為200、磺酸鈉的共聚量為3 mol%的PVA。將該PVA以成為4質量%的方式溶解於水中,從而獲得塗劑S。
[塗劑T的製作]參考日本專利文獻特開2004-230772號,分別合成乙烯丙烯共聚物與乙烯己烯共聚物,以將甲苯-乙酸乙酯(質量比85:15)作為溶媒且固體成分成為1.5質量%的方式對乙烯丙烯共聚物53質量份、乙烯己烯共聚物42質量份、花王股份有限公司製造的非離子性界面活性劑(聚氧乙烯山梨糖醇單月桂酸酯)「『雷奧多爾(Leodol)』(註冊商標)TW-L120」1質量份進行調整,從而獲得塗劑T。
(實施例1) 混合作為構成A層、B層的原料的80質量份的PET-1、20質量份的MB-A,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後投入至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0℃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8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利用棒塗法於所得的單軸拉伸膜上以乾燥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塗佈塗劑D,接著,一邊利用夾子握持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100℃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4.3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3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進行捲取,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
於所得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聚酯膜。
於所得的積層聚酯膜上,利用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塗佈電介質糊作為被脫模物,於塗佈後15秒後在100℃的溫度下在風速為5 m/秒的爐內實施2分鐘的乾燥。然後,獲得捲取了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電介質(被脫模物)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積層聚酯膜而成的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30 N/m的張力下,利用100℃的水清洗2分鐘,回收去除了層X及層Y的聚酯膜。
將各評價結果示於表中。
(實施例2~實施例7) 除了作為層X,實施例2中使用塗劑E,實施例3中使用塗劑F,實施例4中使用塗劑G,實施例5中使用塗劑H,實施例6中使用塗劑I,實施例7中使用塗劑J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實施例8、實施例9) 除了如表中記載般改變層X的厚度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實施例10) 除了將所使用的聚酯原料改變為PEN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實施例11、實施例12) 除了如表中記載般改變層Y的厚度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再者,於Q.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中,如表中記載般改變層Y的厚度並進行評價。
(實施例13) 除了作為層Y,使用塗劑B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再者,於Q.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中,作為層Y,使用塗劑B來代替塗劑A並進行評價。
(實施例14) 除了作為層Y,使用塗劑C,於乾燥後在氧濃度0.1體積%的環境下以累計光量200 mJ/cm 2進行UV照射以外,與實施例3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再者,於Q.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中,作為層Y,使用塗劑C來代替塗劑A,於乾燥後在氧濃度0.1體積%的環境下以累計光量200 mJ/cm 2進行UV照射,積層層Y並進行評價。
(實施例15~實施例17) 除了作為層X,實施例15中使用塗劑K,實施例16中使用塗劑L,實施例17中使用塗劑M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實施例19) 混合作為構成A面、B面的原料的30質量份的PET-1、20質量份的MB-B,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後投入至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0℃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8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利用棒塗法於所得的單軸拉伸膜的A面側以乾燥、拉伸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塗佈塗劑F,接著,一邊利用夾子握持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100℃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4.3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3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捲取成卷形狀,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使用所得的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的一部分,於層X的上表面(和層X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上,以作為層Y的厚度成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進而,將如此製作的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用作脫模用膜,於層Y的和與層X接觸的面相反的面,利用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塗佈電介質糊作為被脫模物。然後,獲得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電介質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步驟用的脫模用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100 N/m的張力下,利用60℃的水清洗2分鐘,去除層X及層Y。
(實施例20) 除了將層X的厚度設為如表中記載般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將各特性示於表中。
使用了不在濕熱環境下保管的情況下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以及使用了在濕熱環境下保管後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的層X、層Y的去除性是實用上無問題的水準,作為脫模用膜於使用上亦無問題。
(實施例21) 將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分別投入至各自的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合流裝置以構成A面的層(A層)的厚度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厚度成為5/95的方式進行積層後,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0℃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8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利用棒塗法於所得的單軸拉伸膜的A面側以乾燥、拉伸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塗佈塗劑F,接著,一邊利用夾子握持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100℃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4.3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3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捲取成卷形狀,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
接下來,使用所得的積層聚酯膜的一部分,於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厚度成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
使用了不在濕熱環境下保管的情況下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以及使用了在濕熱環境下保管後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的層X、層Y的去除性優異,作為脫模用膜亦優異。
(實施例22) 除了如表中記載般改變層X的厚度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將各特性示於表中。
使用了不在濕熱環境下保管的情況下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以及使用了在濕熱環境下保管後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的層X、層Y的去除性是實用上無問題的水準,作為脫模用膜於使用上亦無問題。
(實施例23) 除了設為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10質量份的PET-1及90質量份的MB-C而得的原料以外,與實施例22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將各特性示於表中。
使用了不在濕熱環境下保管的情況下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以及使用了在濕熱環境下保管後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的層X、層Y的去除性優異,作為脫模用膜亦優異。
(實施例24) 實施例21中,使用黏著劑Q作為被脫模物,藉由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進行塗佈。然後,獲得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黏著劑Q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步驟用的脫模用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100 N/m的張力下,利用60℃的水清洗2分鐘,去除層X及層Y。
使用了不在濕熱環境下保管的情況下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以及使用了在濕熱環境下保管後的具有層X的積層膜的脫模用膜的層X、層Y的去除性優異,作為脫模用膜亦優異。
(實施例25) 將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使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PET-1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分別投入至各自的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合流裝置以成為A層/C層/B層的順序的方式進行積層,並以各層的厚度成為5/90/5的方式進行積層後,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0℃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8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利用棒塗法於所得的單軸拉伸膜以乾燥、拉伸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塗佈塗劑F,接著,一邊利用夾子握持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100℃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4.3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3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捲取成卷形狀,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
接下來,使用所得的積層聚酯膜的一部分,於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厚度成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
(實施例26) 除了作為層X,使用塗劑M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參考例1) 將實施例21中獲得的去除了層X及層Y的聚酯膜裁切,並投入至帶排氣孔的擠出機中,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一邊去除水分,一邊於280℃下擠出並加工成料粒狀,從而獲得再生原料-1。再生原料的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58,末端羧基量為28 eq./t。再生原料中所含的聚酯以外的成分為0.47質量%。
(參考例2) 將實施例25中獲得的去除了層X及層Y的聚酯膜裁切,並投入至帶排氣孔的擠出機中,保持為1 kPa以下的減壓度,一邊去除水分,一邊於280℃下擠出並加工成料粒狀,從而獲得再生原料-2。再生原料的玻璃轉移溫度為81℃,熔點為255℃,固有黏度為0.58,末端羧基量為28 eq./t。再生原料中所含的聚酯以外的成分為0.03質量%。
(實施例27) 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混合了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50質量份的PET-1及參考例1中獲得的5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與實施例25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28~實施例30) 除了作為層X,實施例28中使用塗劑K,實施例29中使用塗劑G,實施例30中使用塗劑L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
(實施例31) 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85質量份的PET-1、5質量份的MB-D、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使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100質量份的PET-1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與實施例25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2) 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85質量份的PET-1、5質量份的MB-D、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10質量份的PET-1、40質量份的MB-B、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使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100質量份的PET-1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與實施例25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3) 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85質量份的PET-1、5質量份的MB-D、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10質量份的PET-1、40質量份的MB-B、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使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50質量份的PET-1及參考例1中獲得的5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與實施例25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4) 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85質量份的PET-1、5質量份的MB-D、參考例1中獲得的10質量份的再生原料-1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及使構成A面的層(A層)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中間層(C層)的原料即100質量份的PET-1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與實施例25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5、實施例36) 除了實施例35中作為構成A面、B面的原料,使用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的方面,實施例36中作為構成A面、B面的原料,使用30質量份的PET-1及70質量份的MB-C的方面以外,與實施例19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7) 除了使用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38) 於東麗(股)製造的聚酯膜「露米勒(Lumirror)」(註冊商標)#50T60的單面(A面),以乾燥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利用凹版塗佈法塗佈塗劑F,捲取成卷形狀,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
接下來,使用所得的積層聚酯膜的一部分,於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厚度成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再者,未實施再利用後的固有黏度的測定。
(實施例39) 除了使用塗劑R作為層X的構成成分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40) 混合作為構成A層、B層的原料的80質量份的PET-1、20質量份的MB-A,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後投入至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5℃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5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利用棒塗法於所得的單軸拉伸膜上以乾燥後的塗佈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塗佈塗劑S,接著,一邊利用夾子握持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95℃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3.7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2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進行捲取,從而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
於所得的積層聚酯膜的層X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以作為層Y的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0 nm的方式使用塗劑A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聚酯膜。
於所得的積層聚酯膜上,利用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塗佈電介質糊作為被脫模物,於塗佈後15秒後在100℃的溫度下在風速為5 m/秒的爐內實施2分鐘的乾燥。然後,獲得捲取了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電介質(被脫模物)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積層聚酯膜而成的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30 N/m的張力下,利用100℃的水清洗2分鐘,回收去除了層X及層Y的聚酯膜。
(實施例41) 除了將橫向拉伸溫度設為如表中記載般以外,與實施例21同樣地獲得積層有層X的積層聚酯膜、積層有層X及層Y的聚酯膜、脫模用膜。
(實施例42) 將混合了作為構成A面的原料的95質量份的PET-1及5質量份的MB-D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混合了作為構成B面的原料的50質量份的PET-1及50質量份的MB-B且於160℃下真空乾燥2小時而得的原料分別投入至各自的擠出機中,於280℃下使其熔融,通過合流裝置以構成A面的層(A層)的厚度與構成B面的層(B層)的厚度成為5/95的方式進行積層後,通過模具擠出至表面溫度25℃的鑄造鼓上,製作未拉伸片。接著,利用加熱後的輥組對該片進行預熱後,於90℃的溫度下沿長邊方向(MD方向)進行3.8倍拉伸後,利用25℃的溫度的輥組進行冷卻,從而獲得單軸拉伸膜。一邊利用夾子握持所得的單軸拉伸膜的膜兩端,一邊於拉幅機內的100℃的溫度的加熱區域沿與長邊方向呈直角的寬度方向(TD方向)拉伸4.3倍。進而,緊接著於拉幅機內的熱處理區域在230℃的溫度下實施了10秒鐘的熱固定。繼而,於冷卻區域均勻地緩冷後,捲取成卷形狀,從而獲得未積層層X的積層聚酯膜。
於未積層層X的聚酯膜的單面,以作為層Y的乾燥後的厚度成為0.1 μm的方式使用塗劑D並利用凹版塗佈法進行塗佈,從而獲得積層有層Y的積層聚酯膜。
於層Y的和與聚酯膜接觸的面相反的面,利用模塗法以乾燥後的厚度成為1.0 μm的方式塗佈電介質糊作為被脫模物。然後,獲得自所得的積層體將電介質脫模且剝離了被脫模物的步驟用的脫模用膜卷。將該膜卷導入至有捲出裝置及捲取裝置的水洗裝置,於100 N/m的張力下,利用60℃的水清洗2分鐘,去除層Y。再者,於Q.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的評價中,作為層Y,使用塗劑D代替塗劑A並進行評價。
(比較例1、比較例2) 除了作為構成A面、B面的原料,使用PET-1,作為層X,比較例1中使用塗劑N,比較例2中使用塗劑O以外,與實施例1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於積層被脫模物後剝離,然後去除層X、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構成層X的PVA的皂化度大的比較例1中,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並非較佳的範圍,因此層X、層Y的去除性差。然後,根據所述N.項,將粉碎的聚酯膜熔融擠出,結果層X、層Y無法去除而殘留,因此於擠出機內發生劣化,無法形成片。
構成層X的PVA的平均聚合度大的比較例2中,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γX P及氫鍵成分γX H並非較佳的範圍,因此層X、層Y的去除性差。然後,根據所述N.項,將粉碎的聚酯膜熔融擠出,結果層X、層Y無法去除而殘留,因此於擠出機內發生劣化,無法形成片。
(比較例3) 除了作為層Y,使用塗劑A以外,與實施例42同樣地製作積層聚酯膜,分別積層陶瓷生片及黏著片作為被脫模物並進行評價,於剝離陶瓷生片後去除層Y,並將聚酯膜再利用。
由於不具有層X,且層Y的HY(1)-HY(20)(°)並非較佳的範圍,因此層Y的去除性差。然後,根據所述N.項,將粉碎的聚酯膜熔融擠出,結果層Y無法去除而殘留,因此於擠出機內發生劣化,無法形成片。
[表1]
[表1]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聚酯膜 A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N MB-A
B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N MB-A
RzjisB(nm)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14
IV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1
製造條件 縱倍 溫度(℃)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120
倍率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橫倍 溫度(℃)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50
倍率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3.8
熱處理溫度(℃)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厚度(nm)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表2]
[表2]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層X 是否具有PVA骨架
是否具有磺酸鹽改性PVA骨架
改性基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共聚量(mol%) 0.1 0.5 1 3 5 1 1 1 1 1
皂化度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平均聚合度 500 500 500 400 300 1000 300 500 500 500
厚度(xa)(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0 50 100
RzjisX(nm) 98 98 98 98 98 98 98 98 98 95
RzjisX/xa 1.0 1.0 1.0 1.0 1.0 1.0 1.0 0.1 2.0 1.0
表面自由能 (mN/m) 總和 51.2 51.6 55.5 58.8 59.2 54.0 57.2 55.5 55.5 55.5
分散成分 24 23 24 23 22 24 23 24 24 24
極性成分γX P 21 22 24 28 29 20 28 24 24 24
氫鍵成分γX H 6.2 6.6 7.5 7.8 8.2 10 6.2 7.5 7.5 7.5
水的接觸角HX(1)(°) 41 41 39 32 24 54 33 39 39 39
水的接觸角HX(20)(°) 25 20 19 14 9 48 7 22 16 20
|HX(1)-HX(20)| 16 21 20 18 15 6 26 17 23 19
結晶度 35 34 33 20 14 38 32 33 33 33
RzjisB/xa 2.4 2.4 2.4 2.4 2.4 2.4 2.4 0.2 4.7 2.1
[表3]
[表3]
實施例1 實施例2 實施例3 實施例4 實施例5 實施例6 實施例7 實施例8 實施例9 實施例10
層Y 主要的構成成分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厚度(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面自由能 (mN/m) 分散成分 11 10 10 10 10 10 10 11 10 10
極性成分γY P 0.2 0.3 0.4 1.2 1.8 0.3 0.4 0.6 0.3 0.4
氫鍵成分γY H 1.5 1.6 1.8 1.7 1.7 2.4 1.8 2.0 1.7 1.8
水的接觸角HY(1)(°) 109 109 109 109 109 109 109 109 109 109
水的接觸角HY(20)(°) 95 95 95 97 99 99 90 95 95 95
|HY(1)-HY(20)|(°) 14 14 14 12 10 10 19 14 14 14
F(A)(mN/50 mm)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F(B)(mN/50 mm) 820 690 560 560 500 450 900 600 640 560
溶劑耐久率(%) 11 13 16 16 18 20 10 15 14 16
脫模用膜 被脫模物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剝離力 (mN/50 mm) 45 40 40 40 40 40 45 40 40 40
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Hz(A)(%) 6 6 6 6 6 6 6 6 6 4
Hz(B)(%) 7 6 6 6 6 6 7 6 6 4
ΔHz(%) 1 0 0 0 0 0 1 0 0 0
以表面粗糙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表面粗糙度Sa(A) (nm) 5 5 5 5 5 5 5 4 6 4
表面粗糙度Sa(B) (nm) 6 5 5 5 5 5 6 4 6 4
ΔSa(nm) 1 0 0 0 0 0 1 0 0 0
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80 82 70 75 82 85 80 85 66 70
再利用性 再利用方法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IV(R) 0.52 0.50 0.60 0.60 0.50 0.48 0.52 0.50 0.60 0.60
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91 93 81 86 93 93 91 93 77 81
[表4]
[表4]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實施例17 比較例1 比較例2
聚酯膜 A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PET-1
B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MB-A PET-1 PET-1
RzjisB(nm)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10 10
IV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4 0.65 0.65
製造條件 縱倍 溫度(℃)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倍率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橫倍 溫度(℃)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倍率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熱處理溫度(℃)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0 235 235
厚度(nm)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表5]
[表5]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實施例17 比較例1 比較例2
層X 是否具有PVA骨架
是否具有磺酸鹽改性PVA骨架 × × ×
改性基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 羧酸鈉 1,2-乙二醇 磺酸鈉 磺酸鈉
共聚量(mol%) 1 1 1 1 - 1 6 1 1
皂化度 88 88 88 88 88 88 88 98 88
平均聚合度 500 500 500 500 500 1000 450 500 2500
厚度(xa)(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RzjisX(nm) 98 98 98 98 98 98 98 10 10
RzjisX/xa 1.0 1.0 1.0 1.0 1.0 1.0 1.0 0.1 0.1
表面自由能 (mN/m) 總和 55.5 55.5 55.5 55.5 56.8 58.8 60.3 57.0 43.0
分散成分 24 24 24 24 25 23 25 23 24
極性成分γX P 24 24 24 24 26 32 31 19 5
氫鍵成分γX H 7.5 7.5 7.5 7.5 5.8 3.8 4.3 15 14
水的接觸角HX(1)(°) 39 39 39 39 47 40 49 23 62
水的接觸角HX(20)(°) 19 19 19 19 33 14 17 12 59
|HX(1)-HX(20)| 20 20 20 20 14 26 32 11 3
結晶度 33 33 33 33 35 38 3 38 42
RzjisB/xa 2.4 2.4 2.4 2.4 2.4 2.4 2.4 0.1 0.1
[表6]
[表6]
實施例11 實施例12 實施例13 實施例14 實施例15 實施例16 實施例17 比較例1 比較例2
層Y 主要的構成成分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縮合反應型矽酮 UV硬化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厚度(nm) 10 10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面自由能 (mN/m) 分散成分 11 9 10 10 11 11 11 10 9
極性成分γY P 1.2 0.2 0.5 0.5 0.2 0.6 0.6 0.2 0.1
氫鍵成分γY H 3.6 1.5 2.0 1.8 1.3 0.9 1.0 2.5 2.5
水的接觸角HY(1)(°) 109 109 100 104 103 103 103 109 109
水的接觸角HY(20)(°) 90 104 90 91 31 90 26 106 105
|HY(1)-HY(20)|(°) 19 5 10 13 72 13 77 3 4
F(A)(mN/50 mm) 90 90 150 110 85 90 90 90 90
F(B)(mN/50 mm) 750 560 830 740 8500 11000 13000 300 410
溶劑耐久率(%) 12 16 18 15 1.0 0.8 0.7 30 22
脫模用膜 被脫模物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剝離力 (mN/50 mm) 40 40 65 45 100 100 95 40 40
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Hz(A)(%) 6 6 6 6 6 6 6 6 6
Hz(B)(%) 6 6 6 6 18 20 21 6 6
ΔHz(%) 0 0 0 0 12 14 15 0 0
以表面粗糙度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表面粗糙度Sa(A) (nm) 6 4 5 5 5 5 5 5 5
表面粗糙度Sa(B) (nm) 6 4 5 5 13 15 15 5 5
ΔSa(nm) 0 0 0 0 8 10 10 0 0
層X、層Y的去除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65 78 72 70 79 75 76 95 95
再利用 再利用方法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IV(R)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0.60 - -
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76 90 83 81 90 86 87 98 98
[表7]
[表7]
實施例19 實施例20 實施例21 實施例22 實施例23 實施例24 實施例25 實施例26 實施例27 實施例28
聚酯膜 A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B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C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RzjisB(nm) 951 951 813 821 2322 813 823 809 810 813
IV 0.63 0.63 0.63 0.63 0.62 0.63 0.63 0.63 0.63 0.63
製造條件 縱倍 溫度(℃)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倍率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橫倍 溫度(℃)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倍率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熱處理溫度(℃)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厚度(nm)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表8]
[表8]
實施例19 實施例20 實施例21 實施例22 實施例23 實施例24 實施例25 實施例26 實施例27 實施例28
層X 是否具有PVA骨架
是否具有磺酸鹽改性PVA骨架 × ×
改性基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1,2-乙二醇 磺酸鈉 -
共聚量(mol%) 1 1 1 1 1 1 1 6 1 -
皂化度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平均聚合度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厚度(xa)(nm) 100 300 100 500 500 100 100 100 100 100
RzjisX(nm) 903 846 115 90 90 115 104 111 114 115
RzjisX/xa 9.0 2.8 1.2 0.18 0.18 1.2 1.0 1.1 1.1 1.2
表面自由能 (mN/m) 總和 54.0 55.5 55.5 58.0 58.0 58.0 55.5 55.5 60.3 56.0
分散成分 26 24 24 23 23 26.5 24 20.2 28.8 25.5
極性成分γX P 22 24 24 27 27 24 24 31 24 25
氫鍵成分γX H 6.0 7.5 7.5 8.0 8.0 7.5 7.5 4.3 7.5 5.5
水的接觸角HX(1)(°) 40 41 39 32 32 39 39 51 39 49
水的接觸角HX(20)(°) 19 19 19 14 14 19 19 17 19 34
|HX(1)-HX(20)| 21 22 20 18 18 20 20 34 20 15
結晶度 34 34 34 34 34 34 34 3 34 35
RzjisB/xa 9.5 3.2 8.1 1.6 4.6 8.1 8.2 8.1 8.1 8.1
[表9]
[表9]
實施例19 實施例20 實施例21 實施例22 實施例23 實施例24 實施例25 實施例26 實施例27 實施例28
層Y 主要的構成成分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厚度(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面自由能 (mN/m) 分散成分 10 10 10 10 10 10 10 11 10 10
極性成分γY P 0.3 0.4 0.4 0.5 0.4 0.4 0.4 0.6 0.4 0.4
氫鍵成分γY H 1.7 1.8 1.8 1.8 1.8 1.8 1.8 1.0 1.8 1.7
水的接觸角HY(1)(°)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水的接觸角HY(20)(°) 107 95 91 85 85 91 89 78 90 107
|HY(1)-HY(20)|(°) 3 15 19 45 45 19 21 32 20 3
F(A)(mN/50 mm)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F(B)(mN/50 mm) 560 560 560 560 560 560 560 13000 560 1100
溶劑耐久率(%) 16 16 16 16 16 16 16 0.7 16 9
脫模用膜 被脫模物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丙烯酸 丙烯酸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剝離力 (mN/50 mm) 30 32 30 31 32 30 30 45 30 41
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Hz(A)(%) 20 20 10 10 15 10 10 10 10 10
Hz(B)(%) 20 20 10 10 15 10 10 24 10 22
ΔHz(%) 0 0 0 0 0 0 0 14 0 12
以表面粗糙度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表面粗糙度Sa(A) (nm) 21 19 6 5 5 6 6 6 6 6
表面粗糙度Sa(B) (nm) 21 19 6 5 5 6 6 16 6 14
ΔSa(nm) 0 0 0 0 0 0 0 10 0 8
層X、層Y的去除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90 79 71 71 73 70 70 70 70 94
再利用 再利用方法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IV(R) 0.51 0.59 0.59 0.59 0.58 0.59 0.59 0.59 0.59 0.50
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94 81 71 86 73 70 70 70 70 94
[表10]
[表10]
實施例29 實施例30 實施例31 實施例32 實施例33 實施例34 實施例35 實施例36 實施例37
聚酯膜 A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再生原料-1 PET-1 MB-D 再生原料-1 PET-1 MB-D 再生原料-1 PET-1 MB-D 再生原料-2 PET-1 MB-D PET-1 MB-C PET-1 MB-B
B層 構成的原料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再生原料-1 PET-1 MB-B 再生原料-1 PET-1 MB-B PET-1 MB-D PET-1 MB-C PET-1 MB-D
RzjisB(nm) 813 813 813 890 890 813 118 1100 121
IV 0.63 0.63 0.63 0.62 0.61 0.63 0.65 0.62 0.65
製造條件 縱倍 溫度(℃)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倍率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3.8
橫倍 溫度(℃)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倍率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4.3
熱處理溫度(℃)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235
厚度(nm)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表11]
[表11]
實施例29 實施例30 實施例31 實施例32 實施例33 實施例34 實施例35 實施例36 實施例37
層X 是否具有PVA骨架
是否具有磺酸鹽改性PVA骨架 ×
改性基 磺酸鈉 羧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磺酸鈉
共聚量(mol%) 3 1 1 1 1 1 1 1 1
皂化度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88
平均聚合度 400 10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厚度(xa)(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RzjisX(nm) 115 115 311 311 311 280 110 1124 841
RzjisX/xa 1.2 1.2 3.1 3.1 3.1 2.8 1.1 11.1 8.4
表面自由能 (mN/m) 總和 58.8 58.8 55.0 55.0 55.0 55.5 55.5 55.5 55.5
分散成分 23 23 25.5 25.5 25.5 24 24 24 24
極性成分γX P 28 32 23 23 23 24 24 24 24
氫鍵成分γX H 7.8 3.8 6.5 6.5 6.5 7.5 7.5 7.5 7.5
水的接觸角HX(1)(°) 30 40 40 40 40 39 39 42 41
水的接觸角HX(20)(°) 14 14 19 19 19 19 19 22 19
|HX(1)-HX(20)| 16 26 21 21 21 20 20 20 22
結晶度 21 38 34 34 34 34 34 34 34
RzjisB/xa 8.1 8.1 8.1 8.9 8.9 8.1 1.2 11.0 1.2
[表12]
[表12]
實施例29 實施例30 實施例31 實施例32 實施例33 實施例34 實施例35 實施例36 實施例37
層Y 主要的構成成分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厚度(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面自由能 (mN/m) 分散成分 10 11 10 10 10 10 10 10 10
極性成分γY P 0.4 0.6 0.4 0.4 0.4 0.4 0.4 0.4 0.4
氫鍵成分γY H 1.8 0.9 1.8 1.8 1.8 1.8 1.8 1.8 1.8
水的接觸角HY(1)(°)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110
水的接觸角HY(20)(°) 76 100 107 107 107 98 91 109 107
|HY(1)-HY(20)|(°) 24 10 3 3 3 12 19 1 3
F(A)(mN/50 mm)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90
F(B)(mN/50 mm) 1000 11000 560 560 560 560 560 560 560
溶劑耐久率(%) 9 0.8 16 16 16 16 16 16 16
脫模用膜 被脫模物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剝離力 (mN/50 mm) 32 43 30 30 30 30 30 34 32
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Hz(A)(%) 10 10 10 10 10 10 6 12 6
Hz(B)(%) 10 23 10 10 10 10 6 12 6
ΔHz(%) 0 13 0 0 0 0 0 0 0
以表面粗糙度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表面粗糙度Sa(A) (nm) 6 6 10 10 10 9 6 22 19
表面粗糙度Sa(B) (nm) 6 16 10 10 10 9 6 22 19
ΔSa(nm) 0 10 0 0 0 0 0 0 0
層X、層Y的去除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70 94 90 90 87 83 71 92 91
再利用 再利用方法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IV(R) 0.59 0.50 0.51 0.50 0.57 0.59 0.61 0.50 0.53
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70 94 90 90 90 83 97 97 97
[表13]
[表13]
實施例38 實施例39 實施例40 實施例41 實施例42 比較例3
聚酯膜 A層 構成的原料 - PET-1 MB-D PET-1 MB-A PET-1 MB-D PET-1 MB-D PET-1 MB-D
B層 構成的原料 - PET-1 MB-B PET-1 MB-A PET-1 MB-B PET-1 MB-B PET-1 MB-B
RzjisB(nm) 138 813 235 813 813 813
IV - 0.63 0.64 0.63 0.63 0.63
製造條件 縱倍 溫度(℃) 90 90 95 90 90 90
倍率 3.8 3.8 3.5 3.8 3.8 3.8
橫倍 溫度(℃) 100 100 95 130 100 100
倍率 4.3 4.3 3.7 4.3 4.3 4.3
熱處理溫度(℃) 235 235 220 235 235 235
厚度(nm) 50 30 30 30 30 30
[表14]
[表14]
實施例38 實施例39 實施例40 實施例41 實施例42 比較例3
層X 是否具有PVA骨架 × ×
是否具有磺酸鹽改性PVA骨架 × × ×
改性基 磺酸鈉 1,2-乙二醇 磺酸鈉 磺酸鈉 - -
共聚量(mol%) 1 10 3 1 - -
皂化度 88 88 88 88 - -
平均聚合度 500 300 200 500 - -
厚度(xa)(nm) 100 100 100 100 - -
RzjisX(nm) 131 111 94 311 - -
RzjisX/xa 1.3 1.1 0.9 3.1 - -
表面自由能 (mN/m) 總和 55.5 61.0 60.5 55.0
分散成分 24 17 23 25.5 - -
極性成分γX P 24 41 34 23 - -
氫鍵成分γX H 7.5 3.0 3.5 6.5 - -
水的接觸角HX(1)(°) 39 51 30 40 - -
水的接觸角HX(20)(°) 19 17 5 19 - -
|HX(1)-HX(20)| 20 34 25 21 - -
結晶度 34 2 14 38 - -
RzjisB/xa 1.4 8.1 2.4 8.1 - -
[表15]
[表15]
實施例38 實施例39 實施例40 實施例41 實施例42 比較例3
層Y 主要的構成成分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加成反應型矽酮 乙烯丙烯/乙烯己烯共聚物 加成反應型矽酮
厚度(nm)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表面自由能 (mN/m) 分散成分 10 11 10 10 28 11
極性成分γY P 0.4 0.9 0.3 0.4 0.8 0.2
氫鍵成分γY H 1.8 0.8 1.4 1.8 1.0 0.9
水的接觸角HY(1)(°) 110 110 109 110 100 108
水的接觸角HY(20)(°) 92 92 90 107 85 108
|HY(1)-HY(20)|(°) 18 18 19 3 15 0
F(A)(mN/50 mm) 90 90 90 90 200 90
F(B)(mN/50 mm) 560 560 1100 560 1000 5000
溶劑耐久率(%) 16 16 8 16 20 2
脫模用膜 被脫模物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鈦酸鋇
被脫模物的剝離性 剝離力 (mN/50 mm) 30 30 50 30 60 35
以霧度變化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Hz(A)(%) 6 10 6 10 10 6
Hz(B)(%) 6 26 10 10 12 6
ΔHz(%) 0 16 4 0 2 0
以表面粗糙度為指標的耐溶劑性 表面粗糙度Sa(A) (nm) 70 9 5 10 6 5
表面粗糙度Sa(B) (nm) 70 20 9 10 7 5
ΔSa(nm) 0 11 4 0 1 0
層X、層Y的去除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70 70 94 75 72 98
再利用 再利用方法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熔融擠出
IV(R) - 0.59 0.51 0.59 0.60 -
濕熱處理後的層X、層Y的去除性 去除方法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水洗
去除後的水的接觸角(°) 97 70 95 75 72 98
再者,關於實施例,於說明書的說明與表的記載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下,優先表的記載。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的積層聚酯膜的後續步驟中的耐溶劑性優異,聚酯膜以外的層的去除性優異。另外,藉由將本發明的層Y設為具有撥水性的材料,可較佳地用作以電介質糊為被脫模物的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的製造步驟用的脫模用膜。另外,由於可自MLCC製造步驟中使用後的脫模用膜容易地回收聚酯膜,因此可容易地將聚酯膜作為熔融製膜用原料而加以再利用。

Claims (25)

  1. 一種積層聚酯膜,具有聚酯膜、以及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X, 條件1:20≦γX P≦45 條件2:3.0≦γX H≦10 γX P(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極性成分 γX H(mN/m):層X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nm)、和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B(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3:1.0≦RzjisB/xa≦20.0 xa(nm):層X的厚度。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4:20≦γX P≦30 條件5:6.0≦γX H≦10。
  4. 如請求項2或請求項3所述的積層聚酯膜,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6:1.5≦RzjisB/xa≦10.0。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4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nm)與所述層X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X(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7:0.01≦RzjisX/xa≦3.0。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5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厚度xa為10 nm以上且500 nm以下。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水的接觸角HX(1)(°)與HX(20)(°)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8:5≦|HX(1)-HX(20)|≦60 HX(1)(°):水與層X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X(20)(°):水與層X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7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具有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
  10.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9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結晶度為14%以上且40%以下。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的結晶度大於31%且為40%以下。
  12.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1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X包含聚合度大於200的樹脂。
  13.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2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依次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Y、層X、聚酯膜, 條件9:80≦HY(1)≦120 條件10:1≦|HY(1)-HY(20)|≦90 HY(1)(°):水與層Y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Y(20)(°):水與層Y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Y的表面的利用以下方法求出的溶劑耐久率為5%以上且100%以下, [溶劑耐久率的測定方法] 試驗機:學振型試驗機(日本工業標準L 0849(2013)中記載的摩擦試驗機II型) 摩擦件:於棉布(寬幅細棉布3號)中含浸甲苯:乙醇的混合溶媒(質量比1:1) 載荷:1 kg 次數:往返30次 溶劑耐久率(%)=F(A)/F(B)×100 F(A):層Y表面的剝離力 F(B):溶劑含浸布擦拭試驗後的層Y表面的剝離力。
  15. 如請求項13或請求項14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層Y的表面自由能的氫鍵成分γY H為1.5以上且10以下。
  16. 如請求項13至請求項15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在所述層Y的和與層X接觸的面相反的面設置被脫模層並自層Y剝離被脫模層的脫模用途。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在自層Y剝離被脫模層之後去除層X及層Y的用途。
  18. 如請求項17所述的積層聚酯膜,用於再利用去除了層X及層Y的積層聚酯膜的用途。
  19. 如請求項16至請求項18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被脫模層是以鈦酸鋇為主成分的陶瓷生片。
  20.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9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至少用作積層陶瓷電容器(MLCC)製造步驟用的脫模膜的一部分。
  21. 一種積層聚酯膜,於至少一個表層具有滿足以下的條件的層Y, 條件11:80≦HY(1)≦120 條件12:1≦|HY(1)-HY(20)|≦90 HY(1)(°):水與層Y接觸後1秒後的接觸角 HY(20)(°):水與層Y接觸後20秒後的接觸角。
  22.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21中任一項所述的積層聚酯膜,其中所述聚酯膜具有三層以上的積層結構,所述三層以上的積層結構具有構成作為所述聚酯膜的其中一表面的A面的層(A層)、構成作為另一表面的B面的層(B層)、以及不具有表面的層(C層),所述C層包含再生聚酯原料。
  23. 一種聚酯膜的製造方法,至少包括:使用依次具有被脫模層、層Y、聚酯膜的如請求項22所述的積層聚酯膜,自所述層Y剝離被脫模層的步驟;自剝離了被脫模層的膜去除層Y的步驟;以及自去除了被脫模層與層Y的膜製造再生原料的步驟,更包括使用所述再生原料來對膜進行製膜的步驟。
  24. 一種積層聚酯膜,是於聚酯膜的單面(A面)積層以親水性樹脂為主要的構成成分的層X而成的聚酯膜,其中層X的厚度xa(nm)、和所述聚酯膜的與具有層X的面(A面)為相反側的面(B面)側的表面的粗糙度RzjisB(nm)滿足以下的條件, 條件13:0.2≦RzjisB/xa≦20.0。
  25. 一種積層聚酯膜,是具有聚酯膜及層X的積層聚酯膜,其中層X含有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所述具有磺酸鹽改性聚乙烯醇骨架的樹脂的基於磺酸鹽的共聚量為0.1 mol%以上且10 mol%以下,且於利用日本工業標準K 6726(1994)中記載的方法對層X求出平均聚合度的情況下,所求出的平均聚合度為200以上且2400以下,且於利用日本工業標準K 6726(1994)中記載的方法對層X求出皂化度的情況下,所求出的皂化度為30以上且97以下。
TW111103593A 2021-02-10 2022-01-27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TW2022314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9556 2021-02-10
JP2021019556 2021-02-10
JP2021043089 2021-03-17
JP2021-043089 2021-03-17
JP2021192791 2021-11-29
JP2021192792A JP2022122824A (ja) 2021-02-10 2021-11-29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1-192791 2021-11-29
JP2021-192792 2021-11-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1491A true TW202231491A (zh) 2022-08-16

Family

ID=82838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3593A TW202231491A (zh) 2021-02-10 2022-01-27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01772A1 (zh)
KR (1) KR20230144521A (zh)
TW (1) TW202231491A (zh)
WO (1) WO202217273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29574B2 (ja) * 1995-10-12 2000-04-04 花王株式会社 記録用シート
JP4521704B2 (ja) * 1999-06-30 2010-08-1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2001150620A (ja) * 1999-11-25 2001-06-05 Teijin Ltd インク受像層易接着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JP2004160773A (ja) 2002-11-12 2004-06-10 Toray Ind Inc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5253730B2 (ja) * 2006-12-07 2013-07-3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5606849B2 (ja) * 2010-09-24 2014-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用ポリマー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3201851A (zh) * 2010-11-12 2013-07-10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JP2012171276A (ja) 2011-02-23 2012-09-10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熱可塑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2014141557A (ja) * 2013-01-23 2014-08-07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離型フィルム
JP6406145B2 (ja) * 2015-07-18 2018-10-1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8058270A (ja) * 2016-10-05 2018-04-12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01772A1 (en) 2024-03-28
KR20230144521A (ko) 2023-10-16
WO2022172735A1 (ja) 2022-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17183B2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JP5251315B2 (ja) 離型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22122830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20032007A1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JP4211532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TW202231491A (zh) 積層聚酯膜及聚酯膜的製造方法
JP4216962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2022122824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16745117A (zh) 层叠聚酯膜及聚酯膜的制造方法
TW202144151A (zh) 積層聚酯膜
JP2023139416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3069634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23141628A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2132742A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TW202402541A (zh) 包含空洞之聚酯系膜、樹脂組成物、樹脂組成物之製造方法
JP2003301052A (ja) 離型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23234140A1 (ja) シリコーン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32494A (ja)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321356A (zh) 雙軸配向聚酯薄膜
JP2022183056A (ja) 離型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202346105A (zh) 積層聚酯薄膜
JP2003301051A (ja) 離型フィルム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5062998A (ja)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461908B2 (ja) 光反射板用白色フィルム
JP2024033731A (ja) 形状転写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樹脂組成物膜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得られる樹脂組成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