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5866A -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 Google Patents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5866A
TW202225866A TW110144128A TW110144128A TW202225866A TW 202225866 A TW202225866 A TW 202225866A TW 110144128 A TW110144128 A TW 110144128A TW 110144128 A TW110144128 A TW 110144128A TW 202225866 A TW202225866 A TW 20222586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rum
coupling
gear
photoreceptor drum
axi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41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2107B (zh
Inventor
村上竜太
浦谷俊輔
稲葉雄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066320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2225866(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2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210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G03G21/1853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the process cartridge being mounted perpendicular to the axis of the photosensitiv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4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a positioning func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5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 G03G2221/1657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8Cartridge systems
    • G03G2221/183Process cartrid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hotorecepto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是在於提供一種用以處理卡匣從其外部接受驅動力的輸入之構成。
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是具有設置輸出齒輪部及輸出耦合部的驅動輸出構件。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是具有:感光體,及設於感光體的端部,可與前述輸出耦合部耦合的輸入耦合部,以及可與輸出齒輪部咬合的輸入齒輪部。

Description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處理卡匣及使用彼之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在此所謂處理卡匣是將感光體及作用於此感光體的處理手段予以一體地卡匣化,對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卸下安裝者。
例如,可舉將感光體及作為前述處理手段的顯像手段、帶電手段、清潔手段的至少一個予以一體地卡匣化者。又,所謂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是使用電子照片畫像形成方式,在記錄媒體形成畫像者。
作為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例子,例如包含電子照片影印機、電子照片印表機(LED印表機、雷射束印表機等)、傳真裝置及文字處理機等。
在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以下亦簡稱為 「畫像形成裝置」)中,使作為像保持體的一般鼓(drum)型的電子照片感光體,亦即感光體鼓(電子照片感光體鼓)一樣帶電。其次,藉由選擇性地曝光帶電的感光體鼓,在感光體鼓上形成靜電潛像(靜電像)。其次,以作為顯像劑的碳粉(toner)來將被形成於感光體鼓上的靜電潛像顯像作為碳粉像。然後,將被形成於感光體鼓上的碳粉像轉印至記錄用紙、塑料板等的記錄材,更藉由對被轉印至記錄材上的碳粉像施加熱或壓力,使碳粉像定著於記錄材,藉此進行畫像記錄。
如此的畫像形成裝置,一般需要碳粉補給或各種的處理手段的維修。為了使此碳粉補給或維修容易,而將感光體鼓、帶電手段、顯像手段、清潔手段等彙整於框體內來卡匣化,作為可裝卸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者被實用化。
若根據此處理卡匣方式,則不用仰賴負責售後服務的服務人員,使用者本身可進行裝置的維修的一部分。因此,特別可使裝置的操作性提升,可提供一種易用性佳的畫像形成裝置。因此,此處理卡匣方式可被廣泛使用在畫像形成裝置。
又,一般為人所知,作為上述的畫像形成裝置是如日本特開平8-328449(第20頁,圖16)記載般,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傳達驅動至處理卡匣的耦合部會被設於前端,具有以彈簧來被彈壓至處理卡匣側的驅動傳達構件者。
此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構件是在關閉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開閉門時,藉由彈簧來推壓而移動至處理卡匣側。如此,驅動傳達構件會卡合(耦合)於處理卡匣的耦合部,可驅動傳達至處理卡匣。並且,在開啟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開閉門時,驅動傳達構件會藉由凸輪來反抗彈簧而從處理卡匣移動至遠離的方向。如此解除驅動傳達構件與處理卡匣的耦合部的卡合(耦合),可使處理卡匣形成對於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可卸下的狀態。
本案發明的目的是在於使前述的以往技術更發展者。
本案的代表性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耦合部,其係被設在前述感光體的端部之耦合部,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用以使前述感光體旋轉的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及
齒輪部,其係與前述耦合部獨立,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之齒輪齒,
前述齒輪齒係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 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係(a)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且(b)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更加外側,且(c)在與前述感光體的軸線垂直的平面,位於前述感光體的周面的附近。
本案的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具有驅動輸出構件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該驅動輸出構件係同軸狀地設有輸出齒輪部及輸出耦合部,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輸入耦合部,其係被設在前述感光體的端部,可與前述輸出耦合部耦合;及
輸入齒輪部,其係可與前述輸出齒輪部咬合,
前述輸入齒輪部,係構成可藉由在與前述輸出齒輪部咬合的狀態下旋轉來使前述輸入齒輪部與前述輸出齒輪部互相拉扯。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耦合部,其係被設在前述感光體的端部之耦合部,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用以使前述感光體旋轉的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及
齒輪部,其係與前述耦合部獨立,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之齒輪齒,
前述齒輪齒為斜齒,且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更加外側,且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耦合部,其係被設在前述感光體的端部之耦合部,具有構成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用以使前述感光體旋轉的驅動力之驅動力承受部;
齒輪部,其係與前述耦合部獨立,具有構成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之齒輪齒;及
顯像劑保持體,其係為了將形成於前述感光體的潛像顯像,而構成可保持顯像劑之顯像劑保持體,以前述齒輪部的旋轉方向形成順時針的方式看時,構成可順時針旋轉,
前述齒輪齒係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係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且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驅動力承受部更加外側。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調芯部,其係與前述感光體同軸狀地配置;及
齒輪部,其係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的齒輪齒,
前述齒輪齒係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係(a)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且(b)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調芯部更加外側,且(c)在與前述感光體的軸線垂直的平面,位於前述感光體的周面的附近。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具有驅動輸出構件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該驅動輸出構件係同軸狀地設有輸出齒輪部及本體側調芯部,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卡匣側調芯部,其係構成可與前述本體側調芯部卡合而進行前述感光體與前述驅動輸出構件之間的調芯;及
輸入齒輪部,其係可與前述輸出齒輪部咬合,
前述輸入齒輪部,係構成可藉由在與前述輸出齒輪部咬合的狀態下旋轉來使前述輸入齒輪部與前述輸出齒輪部互相拉扯。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調芯部,其係與前述感光體同軸狀地配置;
齒輪部,其係具有用以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的齒輪齒,
前述齒輪齒為斜齒,且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調芯部更加外側,且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
又,別的構成,係一種可裝卸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處理卡匣,其特徵係具有:
感光體;
調芯部,其係與前述感光體同軸狀地配置;
齒輪部,其係具有構成可從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接受驅動力之齒輪齒;
顯像劑保持體,其係為了將形成於前述感光體的潛像顯像,而構成可保持顯像劑之顯像劑保持體,以前述齒輪部的旋轉方向形成順時針的方式看時,構成可順時針旋轉,
前述齒輪齒係具有露出於前述處理卡匣的外部之露出部,
前述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係面對前述感光體的軸線,且在前述感光體的軸線方向位於比前述調芯部更加外側。
可使前述的以往技術更發展。
30:顯像滾子齒輪
30a:齒輪部
32:顯像滾輪(顯像劑保持體)
62:鼓(電子照片感光體鼓)
62a:鼓中心
63:驅動側鼓凸緣(被驅動傳達構件)
63b:耦合凸部
圖1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驅動傳達部的說明圖。
圖2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及處理卡匣的剖面圖。
圖3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剖面圖。
圖4是開啟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開閉門的狀態的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立體圖。
圖5是在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安裝有處理卡匣的狀態之處理卡匣及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的驅動側定位部的立體圖。
圖6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連接部的說明圖。
圖7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連接部的說明圖。
圖8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引導部的剖面圖。
圖9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列部的說明圖。
圖10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長度方向的定位部的說明圖。
圖11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的定位部的剖面圖。
圖12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剖面圖。
圖13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立體圖。
圖14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顯像滾子齒輪的立體圖。
圖15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立體圖。
圖16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剖面圖。
圖17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鼓周圍的剖面圖。
圖18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剖面圖。
圖19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驅動傳達部的立體圖。
圖20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剖面圖。
圖21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顯像滾子齒輪的立體圖。
圖22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驅動列的說明圖。
圖23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的驅動傳達部的說明圖。
圖24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說明圖。
圖25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驅動傳達部的剖面圖。
圖26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規制部的立體圖。
圖27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說明圖。
圖28是第1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傳達部的說明圖。
圖29是第2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立體圖。
圖30是第2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說明圖。
圖31是第2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說明圖。
圖32是第2實施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規制部的說明圖。
圖33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說明圖。
圖34是第1實施例的處理卡匣的說明圖。
圖35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36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37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齒輪部及耦合部的 立體圖。
圖38是表示第1實施例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39是第2實施例的說明圖。
<實施例1>
以下,根據圖面來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另外,將電子照片感光體鼓的旋轉軸線方向設為長度方向。
並且,在長度方向,將電子照片感光鼓從畫像形成裝置本體接受驅動力的側設為驅動側,且將其相反側設為非驅動側。
利用圖2及圖3來說明有關全體構成及畫像形成處理。
圖2是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裝置本體(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本體,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及處理卡匣(以下記載為卡匣B)的剖面圖。
圖3是卡匣B的剖面圖。
在此,所謂裝置本體A是從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去除卡匣B的部分。
<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全體構成>
圖2所示的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畫像形成裝置)是將卡匣B裝卸自如於裝置本體A之利用電子照片技術的雷射束印表機。當卡匣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在作為卡匣B的像保持體的電子照片感光體鼓62配置有用以形成潛像的曝光裝置3(雷射掃描器單元)。並且,在卡匣B的下側配置有收納成為畫像形成對象的記錄媒體(以下記載成薄紙材PA)的薄紙托盤4。電子照片感光體鼓62是被使用在電子照片畫像形成用的感光體(電子照片感光體)。
更在裝置本體A中,沿著薄紙材PA的搬送方向D,依序配置有拾取滾輪5a、給送滾輪對5b、搬送滾輪對5c、轉印導件6、轉印滾輪7、搬送導件8、定著裝置9、排出滾輪對10、排出托盤11等。另外,定著裝置9是藉由加熱滾輪9a及加壓滾輪9b所構成。
<畫像形成處理>
其次,說明畫像形成處理的概略。根據印刷開始訊號,電子照片感光體鼓(以下記載成感光體鼓62或簡稱鼓62)在箭號R方向以預定的周速度(處理速度)來旋轉驅動。
被施加偏壓電壓的帶電滾輪(帶電構件)66是接觸於鼓62的外周面,使鼓62的外周面一樣均一地帶電。
曝光裝置3是輸出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雷射光 L。該雷射光L是通過被設在卡匣B的清潔框體71的雷射開口71h,將鼓62的外周面予以掃描曝光。藉此,在鼓62的外周面形成有對應於畫像資訊的靜電潛像。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般,在作為顯像裝置的顯像單元20中,碳粉室29內的碳粉T是藉由搬送構件(攪拌構件)43的旋轉來攪拌、搬送,被送出至碳粉供給室28。
碳粉T是藉由磁鐵滾輪34(固定磁石)的磁力來保持於顯像滾輪32的表面。顯像滾輪32是為了將形成於鼓62的潛像予以顯像,而把顯像劑(碳粉T)保持於其表面的顯像劑保持體。
碳粉T是藉由顯像刮刀42,一邊摩擦帶電,一邊規制在作為顯像劑保持體的顯像滾輪32周面上的層厚。
該碳粉T是按照靜電潛像來供給至鼓62,將潛像顯像。藉此,潛像是作為碳粉像被可視像化。鼓62是在其表面保持潛像或以碳粉形成的像(碳粉像、顯像劑像)的像保持體。又,如圖2所示般,配合雷射光L的輸出時機,藉由拾取滾輪5a、給送滾輪對5b、搬送滾輪對5c,被收納於裝置本體A的下部之薄紙材PA會從薄紙托盤4送出。然後,該薄紙材PA會經由轉印導件6來朝鼓62與轉印滾輪7之間的轉印位置搬送。在此轉印位置,碳粉像是從鼓62依序被轉印至薄紙材PA。
被轉印碳粉像的薄紙材PA是從鼓62分離而 沿著搬送導件8來搬送至定著裝置9。然後,薄紙材PA是通過構成定著裝置9的加熱滾輪9a與加壓滾輪9b的夾部。以此夾部來進行加壓.加熱定著處理,碳粉像被定著於薄紙材PA。接受碳粉像的定著處理的薄紙材PA是被搬送至排出滾輪對10,被排出至排出托盤11。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般,轉印後的鼓62是藉由清潔刮刀77來除去外周面上的残留碳粉,再度被使用於畫像形成處理。從鼓62除去的碳粉是被儲藏於清潔單元60的廢碳粉室71b。清潔單元60是具有感光體鼓62的單元。
在上述中,帶電滾輪66、顯像滾輪32、轉印滾輪7、清潔刮刀77為作用於鼓62的處理手段。
<卡匣全體的構成>
其次,利用圖3、圖4、圖5來說明有關卡匣B的全體構成。圖3是卡匣B的剖面圖,圖4、圖5是說明卡匣B的構成的立體圖。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有關結合各零件時的螺絲是省略說明。
卡匣B是具有:清潔單元(感光體保持單元、鼓保持單元、像保持體保持單元、第1單元)60,及顯像單元(顯像劑保持體保持單元、第2單元)20。
另外,一般所謂處理卡匣是將電子照片感光體及作用於彼之處理手段的至少一個一體地卡匣化,作為可對於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的本體(裝置本體)裝卸 者。處理手段例如有帶電手段、顯像手段及清潔手段。
如圖3所示般,清潔單元60是具有鼓62、帶電滾輪66、清潔構件77及支撐該等的清潔框體71。鼓62是在驅動側,被設在驅動側的驅動側鼓凸緣63可藉由鼓軸承73的穴部73a來旋轉地支撐。廣義是亦可將鼓軸承73及清潔框體71總稱成清潔框體。
在非驅動側,如圖5所示般,藉由被壓入至穴部71c設在清潔框體71的穴部71c之鼓軸78來構成可旋轉支撐非驅動側鼓凸緣的穴部(未圖示)。
各鼓凸緣是藉由軸承部來可旋轉地被支撐的被軸承部。
在清潔單元60中,帶電滾輪66、清潔構件77是分別接觸於鼓62的外周面而配置。
清潔構件77是具有:以作為彈性材料的橡膠所形成的刮刀狀的彈性構件之橡膠刮刀77a,及支持橡膠刮刀的支持構件77b。橡膠刮刀77a是相對於鼓62的旋轉方向,在計數器方向抵接於鼓62。亦即,橡膠刮刀77a是以其前端部能夠朝鼓62的旋轉方向的上游側之方式抵接於鼓62。
如圖3所示般,藉由清潔構件77來從鼓62的表面除去的廢碳粉是被積蓄於藉由清潔框體71及清潔構件77所形成的廢碳粉室71b。
又,如圖3所示般,用以防止廢碳粉從清潔框體71洩漏的掬取片65會以能夠抵接於鼓62的方式設 在清潔框體71的緣部。
帶電滾輪66是在清潔框體7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經由帶電滾輪軸承(未圖示),可旋轉地安裝於清潔單元60。
另外,清潔框體71的長度方向(卡匣B的長度方向)是與鼓62的旋轉軸線所延伸的方向(軸線方向)大致平行。因此,以下,除非特別註明,否則長度方向或軸線方向等的情況時,是意指鼓62的軸線方向。
帶電滾輪66是帶電滾輪軸承67會藉由彈壓構件68來朝鼓62加壓,藉此被壓接於鼓62。帶電滾輪66是從動於鼓62的旋轉。
如圖3所示般,顯像單元20是具有顯像滾輪32、支撐顯像滾輪32的顯像容器23及顯像刮刀42等。顯像滾輪32是藉由被設在兩端的軸承構件27(圖5)、37(圖4)來可旋轉地安裝於顯像容器23。
並且,在顯像滾輪32內是設有磁鐵滾輪34。在顯像單元20中,配置有用以規制顯像滾輪32上的碳粉層的顯像刮刀42。如圖4、圖5所示般,在顯像滾輪32是間隔保持構件38會被安裝於顯像滾輪32的兩端部,藉由間隔保持構件38與鼓62抵接,顯像滾輪32是與鼓62持有微少間隙來保持。並且,如圖3所示般,用以防止碳粉從顯像單元20洩漏的吹出防止薄紙33會以能夠抵接於顯像滾輪32的方式來設於底構件22的緣部。而且,在藉由顯像容器23及底構件22所形成的碳粉室29設有搬送 構件43。搬送構件43是攪拌被收容於碳粉室29的碳粉,且將碳粉搬送至碳粉供給室28。
如圖4、圖5所示般,卡匣B是將清潔單元60與顯像單元20合體而構成。
顯像單元與清潔單元的結合時,首先,使相對於清潔框體71的驅動側的第1吊孔71i之顯像容器23的顯像第1支撐凸起26a的中心與相對於非驅動側的第2吊孔71j之顯像第2支撐凸起23b的中心對準。具體而言,藉由使顯像單元20移動於箭號G方向,顯像第1支撐凸起26a、顯像第2支撐凸起23b會嵌合於第1吊孔71i、第2吊孔71j。藉此,顯像單元20對於清潔單元60可移動地連結。更詳細而言,顯像單元20對於清潔單元60可旋轉移動(可轉動)地連結。之後,藉由將鼓軸承73組裝於清潔單元60來構成卡匣B。
又,驅動側彈壓構件46L的第1端部46La是被固定於顯像容器23的面23c,第2端部46Lb是抵接於清潔單元的一部分的面71k。
又,非驅動側彈壓構件46R的第1端部46Ra是被固定於顯像容器23的面23k,第2端部46Rb是抵接於清潔單元的一部分的面711。
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側彈壓構件46L(圖5)、非驅動側彈壓構件46R(圖4)是以壓縮彈簧來形成。藉由該等彈簧的彈壓力,驅動側彈壓構件46L及非驅動側彈壓構件46R會使顯像單元20彈壓至清潔單元60, 藉此構成將顯像滾輪32確實地推壓至鼓62的方向。然後,藉由被安裝於顯像滾輪32的兩端部之間隔保持構件38,顯像滾輪32是以預定的間隔離開鼓62而保持。
<卡匣安裝>
其次,利用圖1(a)(b)、圖6(a)、圖6(b)、圖6(c)、圖7(a)、圖8(a)、圖8(b)、圖9、圖10(a)、圖10(b)、圖11(a)、圖11(b)、圖12(a)、圖12(b)、圖13(a)、圖13(b)、圖14、圖15、圖16、圖17來具體說明有關卡匣的安裝。圖1(a)、(b)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部周圍的形狀的卡匣的立體圖。圖6(a)是圓筒凸輪的立體圖,圖6(b)是從裝置本體A外側來看的驅動側板的立體圖,圖6(c)是在驅動側板安裝圓筒凸輪的剖面圖(圖6(b)箭號方向)。圖7(a)是用以說明連接構成之畫像形成裝置連接部的剖面圖,圖7(b)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移動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8(a)是用以說明卡匣的安裝之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側引導部的剖面圖,圖8(b)是用以說明卡匣的安裝之畫像形成裝置的非驅動側引導部的剖面圖。圖9是用以說明關閉開閉門之前的驅動列的位置關係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列部的說明圖。圖10(a)是用以說明處理卡匣B的長度方向的定位之畫像形成裝置定位部的嵌合直前的說明圖。圖10(b)是用以說明處理卡匣B的長度方向的定位之畫像 形成裝置定位部的嵌合後的說明圖。圖11(a)是用以說明卡匣的定位之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側剖面圖。圖11(b)是用以說明卡匣的定位之畫像形成裝置的非驅動側剖面圖。圖12(a)是用以說明連接構成之畫像形成裝置連接部的剖面圖,圖12(b)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移動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13(a)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形狀之驅動傳達構件的立體圖。圖13(b)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說明之裝置本體A的驅動傳達部的說明圖。圖15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部的卡合空間之畫像形成裝置的驅動部的立體圖。圖16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卡合空間之驅動傳達構件的剖面圖。圖17是用以說明顯像滾子齒輪的配置之裝置本體A的鼓62周圍的剖面圖。圖18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卡合之驅動傳達構件的剖面圖。
首先,說明裝置本體A的開閉門開啟的狀態。如圖7(a)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是設有開閉門13,圓筒凸輪連桿85,圓筒凸輪86,卡匣推壓構件1、2,卡匣推壓彈簧19、21及前板18。又,如圖7(b)所示般,在裝置本體A設有驅動傳達構件軸承83,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傳達構件彈壓彈簧84,驅動側板15及非驅動側板16(參照圖10a)。
開閉門13是可轉動地安裝於驅動側板15及非驅動側板16。如圖6(a)、圖6(b)、圖6(c)所示般,圓筒凸輪86是可旋轉於驅動側板15且可移動地安裝 於長度方向AM,具有2個的斜面部86a、86b,並連續於斜面而在長度方向的非驅動側具有一端部86c。驅動側板15是具有:與此2個的斜面部86a、86b對向的2個的斜面部15d、15e,及與圓筒凸輪86的一端部86c對向的端面15f。如圖7(a)所示般,圓筒凸輪連桿85是在兩端具有凸起85a、85b。此凸起85a、85b分別可旋轉地安裝於被設在開閉門13的安裝孔13a及被設在圓筒凸輪86的安裝孔86e。一旦旋轉開閉門13而開啟,則旋轉凸輪連桿85會與開閉門13連動而作動。藉由該旋轉凸輪連桿85的動作,圓筒凸輪86會旋轉,首先斜面部86a、86b會分別接觸於被設在驅動側板15的斜面部15d、15e。而且,一旦圓筒凸輪86旋轉,則斜面部86a、86b會沿著斜面部15d、15e而滑動,藉此圓筒凸輪86會移動至長度方向的驅動側。最終圓筒凸輪86是圓筒凸輪86的一端部86c會移動至抵接於驅動側板15的端面15f。
在此,如圖7(b)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是軸方向的驅動側的一端部(固定端81c)會嵌合於驅動傳達構件軸承83,可旋轉且可移動地被支撐於軸方向。並且,驅動傳達構件81是長度方向的中央部81d會與驅動側板15具有間隙M。而且,驅動傳達構件81是具有衝突面81e,圓筒凸輪86是與此衝突面81e對向而具有另一端部86d。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為壓縮彈簧,一端部84a會抵接於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軸承83的彈簧座83a,另一端部84b會抵接於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彈簧座 81f。藉此,驅動傳達構件81是被彈壓至軸方向的非驅動側(圖7(b)的左側)。藉由此彈壓,驅動傳達構件81的衝突面81e與圓筒凸輪86的另一端部86d會抵接。
如前述般,一旦圓筒凸輪86在長度方向往驅動側(圖7(b)的右側)移動,則驅動傳達構件81是被圓筒凸輪86推壓,移動至驅動側。藉此,驅動傳達構件81取得退避位置。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從卡匣B的移動路徑退避,藉此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A內確保安裝卡匣B的空間。
其次,進行卡匣B的安裝的說明。如圖8(a)、圖8(b)所示般,驅動側板15是具有作為導件的導軌15g及導軌15h,非驅動側板16是具有導軌16d及導軌16e。並且,被設在卡匣B的驅動側的鼓軸承73是具有被引導部73g及被旋轉停止部73c。在卡匣B的安裝方向(參照箭號C),被引導部73g及被旋轉停止部73c是被配置於比耦合凸部63b的軸線(參照圖1(a),詳細後述)更上游側(圖16的箭號AO側)。
另外,卡匣B的安裝方向是與鼓62的軸線實質地正交的方向。並且,安裝方向的上游或下游這樣的情況,在剛對裝置本體A的安裝完了之前的卡匣B的移動方向,定義上游及下游。
又,清潔框體71是在長度方向於非驅動側具有被定位部71d及被旋轉停止部71g。若由裝置本體A的卡匣插入口17來安裝卡匣B,則卡匣B的驅動側是卡匣 B的被引導部73g及被旋轉停止部73c會被裝置本體A的導軌15g及導軌15h所引導。卡匣B的非驅動側是卡匣B的被定位部71d及被旋轉停止部71g會被裝置本體A的導軌16d及導軌16e所引導。藉此,卡匣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
在此,於顯像滾輪32的端部是設有顯像滾子齒輪(顯像齒輪)30(參照圖9、圖13(b))。亦即,在顯像滾輪32的軸部(shaft)安裝有顯像滾子齒輪30。
顯像滾輪32與顯像滾子齒輪30是同軸,以圖9所示的軸線Ax2作為中心旋轉。顯像滾輪32是其軸線Ax2會被配置成與鼓62的軸線的軸線Ax1大致平行。因此,顯像滾輪32的軸線方向(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方向是與鼓62的軸線方向大致相同。
顯像滾子齒輪30是從卡匣B的外部(亦即裝置本體A)輸入驅動力的驅動輸入齒輪(卡匣側齒輪,驅動輸入構件)。構成可藉由顯像滾子齒輪30所接受的驅動力來旋轉顯像滾輪32。
如圖1(a)、(b)所示般,在卡匣B的驅動側的側面,在比顯像滾子齒輪30更靠鼓62側,設置以使顯像滾子齒輪30或耦合凸部63b能夠露出的方式被開放的空間87。
耦合凸部63b是被形成於被安裝在鼓的端部的驅動側鼓凸緣63(參照圖9)。耦合凸部63b是從卡匣B的外部(亦即裝置本體A)輸入驅動力的耦合部(鼓側 耦合部,卡匣側耦合部,感光體側耦合部,輸入耦合部,驅動輸入部)(參照圖9)。耦合凸部63b是被配置於與鼓62同軸上。亦即,耦合凸部63b是以軸線Ax1為中心旋轉。
有將具有耦合凸部63b的驅動側鼓凸緣63稱為耦合構件(鼓側耦合構件,卡匣側耦合構件,感光體側耦合構件,驅動輸入耦合構件,輸入耦合構件)的情形。
並且,在卡匣B的長度方向,設有耦合凸部63b的側為驅動側,其相反側相當於非驅動側。
又,如圖9所示般,顯像滾子齒輪30是具有:齒輪部(輸入齒輪部,卡匣側齒輪部,顯像側齒輪部)30a,及被設在齒輪部的驅動側的端面30a1(參照圖1(a)、(b)、圖9)。被形成於齒輪部30a的外周的齒(齒輪齒)是對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傾斜的斜齒。亦即,顯像滾子齒輪30是斜齒齒輪(參照圖1(a))。
在此所謂「斜齒」是亦包含沿著對於齒輪的軸線傾斜的線來配置複數的突起232a而實質地形成斜齒部232b的形狀(參照圖14)。在圖14所示的構成中,齒輪232是在其周面具有多數的突起232b。而且可視為5個突起232b的組會成對於齒輪的軸線傾斜的列。此5個突起232b的各列分別相當於前述的齒輪部30a的齒。
驅動傳達構件(驅動輸出構件,本體側驅動構件)81是具有用以驅動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本體側齒輪部,輸出齒輪部)81a。齒輪部81a是在其非驅 動側的端部具有端面81a1(參照圖13(a)、(b))。
被形成於齒輪部81a的齒(齒輪齒)也是對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傾斜的斜齒。亦即,在驅動傳達構件81也設有成為斜齒齒輪的部分。
並且,驅動傳達構件81是具有耦合凹部81b。耦合凹部81b是被設在裝置本體側的耦合部(本體側耦合部,輸出耦合部)。耦合凹部81b是在被設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之突起(圓筒部),形成可與被設於鼓側的耦合凸部63b耦合的凹部。
以齒輪部30a或耦合凸部63b能夠露出的方式構成的空間(空間)87(參照圖1)是在卡匣B被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用以配置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者。因此,空間87是比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大(參照圖15)。
若更詳細而言,則在通過齒輪部30a而與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垂直的卡匣B的剖面中,以鼓62(耦合凸部63b的軸線)的軸線為中心,描繪具有和齒輪部81a同半徑的假想圓。於是,該假想圓的內部是成為未配置有卡匣B的構成要素的空間。以此假想圓所定義的空間是被含在前述的空間87的內部。亦即,空間87比以假想圓所示的空間更大。
再換成別的說法。在上述的剖面中,與鼓62同心狀(同軸狀)地,描繪以從鼓62的軸線到顯像滾輪30的齒輪部30a的齒尖的距離作為半徑的假想圓。於 是,此假想圓的內部也形成未配置有卡匣B的構成要素的空間(空間)。
藉由存在空間87,在將卡匣B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不會有驅動傳達構件81干擾到卡匣B的情形。如圖15所示般,空間87是藉由使驅動傳達構件81配置於其內部來容許卡匣B對於裝置本體A的安裝。
並且,沿著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來看卡匣B時,形成於齒輪部30a的齒輪齒是被配置於接近鼓62的周面的位置。
如圖16所示般,以從鼓62的軸線到齒輪部30a的齒輪齒的前端(齒尖)的距離AV(沿著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的距離)能夠成為鼓62的半徑的90%以上110%以下的範圍之方式配置齒輪部30a。
特別是在本實施例中,鼓62的半徑為12mm,從鼓62的軸線到齒輪部30a的齒輪齒的前端(齒尖)的距離是11.165mm以上,12.74以下的範圍內。亦即,從鼓62的軸線到齒輪部30a的齒輪齒的前端(齒尖)的距離是對於鼓的半徑為93%以上107%以下的範圍內。
在長度方向,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端面30a1是被配置成比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前端部63b1更位於驅動側(卡匣B的外側)(參照圖9,圖33)。
藉此,在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方向,齒輪 部30a的齒輪齒是具有從卡匣B露出的露出部(參照圖1)。特別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6所示般,齒輪部30a是露出64°以上的範圍。亦即,從驅動側看卡匣B時,若以連結鼓62的中心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之線作為基準線,則相對於此基準線之顯像滾子齒輪30的兩側是分別至少露出32度以上的範圍。在圖16中,角度AW是以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軸線)作為原點,顯示從前述的基準線到齒輪部30a開始覆蓋於驅動側顯像側構件26的位置之角度,「AW≧32°」。
齒輪部30a的全體的露出角度是可表現成2AW,如前述般符合「2AW≧64°」的關係。
以符合上述的關係之方式,只要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從驅動側顯像側構件26露出,齒輪部81a便不會有對驅動側顯像側構件26干擾的情形,可咬合於齒輪部30a傳達驅動。
而且,此齒輪部30a的露出部的至少一部分會被配置於比耦合凸部63b的前端63b1更加卡匣B的外側(驅動側),且面對鼓的軸線(參照圖1、圖9、圖33)。在圖9、33中顯示被配置於齒輪部30a的露出部30a3之齒輪齒會面對鼓62的旋轉軸線(耦合部63b的旋轉軸線)Ax1的狀態。在圖33中,在齒輪部30a的露出部30a3的上方有鼓62的軸線Ax1。
在圖9中,齒輪部30a的至少一部分會在軸線方向突拱至比耦合凸部63b更靠驅動側,因此在軸線方 向,齒輪部30a會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重疊。而且,齒輪部30a的一部分會露出成面對鼓62的軸線Ax1,因此在將卡匣B插入至裝置本體A的過程,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會接觸。
在圖33中顯示齒輪部30a的外側的端部30a1被配置於比耦合凸部63b的前端部63b1更靠箭號D1側的狀態。箭號D1是朝軸線方向的外側的箭號。
藉由上述的配置關係,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可在將上述的卡匣B安裝於裝置本體A的過程咬合。
另外,在卡匣B的安裝方向C,齒輪部30a的中心(軸線)是配置於比鼓62的中心(軸線)更上游側(圖16的箭號AO側)。
更詳細說明顯像滾子齒輪30的配置。如由非驅動側來看的剖面圖之圖17所示般,以從鼓62的中心往帶電滾輪66的中心連結的線作為表示角度的基準(0°)之基準線(始線)。此時,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軸線)是對於上述的基準線朝鼓62的旋轉方向(圖17的順時針方向)的下游側處於64°~190°的角度的範圍。
更嚴格來講,以鼓62中心作為原點,將從鼓62中心延伸至帶電滾輪66中心的半直線設為始線,且將鼓的旋轉方向設為角度的正方向。於是表示顯像滾輪的中心之極座標的偏角是符合以下的關係。
64°≦表示顯像滾輪的中心之極座標的偏角≦190°
帶電滾輪66的配置及顯像滾子齒輪30的配置是有一定的自由度。以箭號BM來表示帶電滾輪66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兩者最接近時的角度,如前述般,在本實施例是64°。另一方面,以箭號BN來表示兩者最遠離時的角度,在本實施例是190°。
另外,如前述般,設有顯像滾子齒輪30的單元(顯像單元20)是對於設有鼓62或耦合凸部63b的單元(清潔單元60)可移動。亦即,以顯像第1支撐凸起26a、顯像第2支撐凸起23b(參照圖4、圖5)作為旋轉中心(旋轉軸),顯像單元20對於清潔單元60可轉動。因此,顯像滾子齒輪30與鼓62的中心間距離(軸線間距離)是可變,顯像滾子齒輪30是對於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可在一定的範圍移動。
如圖9所示般,在卡匣B的插入過程,一旦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接觸,則齒輪部30a會被齒輪部81a推壓,而移動成離開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藉此,減弱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接觸的衝撃。
如圖10(a)、圖10(b)所示般,鼓軸承73是具有作為長度方向(軸線方向)的被定位部(軸線方向被定位部)之被嵌合部73h。
裝置本體A的驅動側板15是具有可與被嵌合部73h嵌合的嵌合部15j。卡匣B的被嵌合部73h會在上述的安裝過程,藉由與裝置本體A的嵌合部15j嵌合,決 定卡匣B的長度方向(軸線方向)的位置(參照圖10(b))。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被嵌合部73h是縫隙(溝)(參照圖1(b))。此縫隙是與空間87連通。亦即,縫隙(被嵌合部73h)是形成對於空間87被開放(open)的空間。
利用圖33來詳細說明有關被嵌合部73h的配置。另外,圖33是用以表示齒輪部30a對於耦合凸部63b之被嵌合部73h的配置的說明圖(模式圖)。如圖33所示般,此縫隙(被嵌合部73h)是在沿著軸線方向而配置的2個部位(被嵌合部73h的外側部分73h1及內側部分73h2)之間所產生的空間。在軸線方向,被嵌合部73h的內側端部(內側部分73h2)是被配置於比齒輪部30a的外側端部30a1更內側(箭號D2側)。在軸線方向,被嵌合部73h的外側端部(外側部分73h1)是被配置於比耦合凸部63b的前端部63b更外側(箭號D1側)。
其次,說明關閉開閉門13的狀態。如圖8(a)、圖8(b)、圖11(a)、圖11(b)所示般,驅動側板15是具有作為定位的定位部上15a及定位部下15b以及旋轉停止部15c,非驅動側板16是具有定位部16a及旋轉停止部16c。鼓軸承73是具有被定位部上(第1被定位部、第1突起、第1伸出部)73d及被定位部下(第2被定位部、第2突起、第2伸出部)73f。
並且,卡匣推壓構件1、2是可旋轉地安裝於開閉門13的軸方向兩端。卡匣推壓彈簧19、21是分別在 被設於畫像形成裝置A的前板的長度方向安裝於兩端。鼓軸承73是具有作為彈壓力承受部的被推壓部73e,清潔框體71是在非驅動側具有被推壓部71o(參照圖3)。藉由關閉開閉門13,卡匣B的被推壓部73e、71o會藉由卡匣推壓構件1、2來推壓,該卡匣推壓構件1、2會藉由裝置本體A的卡匣推壓彈簧19、21來彈壓。
藉此,在驅動側,卡匣B的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以及旋轉停止部73c會分別抵接於裝置本體A的定位部上15a及定位部下15b以及旋轉停止部15c。此結果,卡匣B或鼓62會在驅動側被定位。並且,在非驅動側,卡匣B的被定位部71d及被旋轉停止部71g會分別抵接於裝置本體A的定位部16a及旋轉停止部16c。藉此在非驅動側,卡匣B或鼓62會被定位。
如在圖1(a)、(b)所示般,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被配置於鼓的附近。又,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沿著鼓62的旋轉方向來排列。
並且,在鼓軸承73中,在被定位部上73d與被定位部下73f之間是需要確保用以配置轉印滾輪7(參照圖11)的空間(圓弧狀的凹處)73l。因此,被定位部上73d與被定位部下73f是彼此分離配置。
而且,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從鼓軸承73朝軸線方向的內側突出的突起。如上述般,在耦合凸部63b的周圍是必須確保空間87。為此,被定 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不突出至軸線方向的外側,取而代之,使突出至內側,藉此確保空間87。
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被配置成一部分覆蓋感光體鼓62的突起。若換成別的說法,則被定位部73d、73f是在感光體鼓62的軸線方向朝內側突出(伸出)的伸出部。若將被定位部上73d及感光體鼓62投影至鼓62的軸線,則被定位部上73d與感光體鼓62的彼此的投影領域會至少一部分重疊。關於此,被定位部下73f也與被定位部上73d同樣。
又,被定位部上73d及被定位部下73f是被配置成一部分覆蓋被設在感光體鼓62的端部的驅動側鼓凸緣63。若被定位部上73d及驅動側鼓凸緣63投影至鼓62的軸線,則被定位部上73d與驅動側鼓凸緣63的彼此的投影領域會至少一部分重疊。關於此,被定位部下73f也與被定位部上73d同樣。
被推壓部73e、71o是分別被配置於長度方向的卡匣B的一端側(驅動側)及另一端側(非驅動側)的清潔單元的框體的突出部。特別是被推壓部73e設在鼓軸承73。被推壓部73e、71o是突出於離開鼓62的方向,即與鼓62的軸線方向交叉的方向。
另一方面,如圖12(a)、圖12(b)所示般,驅動側鼓凸緣63是在驅動側具有耦合凸部63b,在耦合凸部63b的前端具有前端部63b1。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非驅動側具有耦合凹部81b及耦合凹部81b的前端部 81b1。將開閉門13關閉,藉此經由旋轉凸輪連桿85,圓筒凸輪86是斜面部86a、86b會沿著驅動側板15的斜面部15d、15e來一邊旋轉一邊在長度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匣B的側)。藉此,處於退避位置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在長度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匣B的側)。由於齒輪部81a的齒輪齒與齒輪部30a是對於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方向傾斜,因此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齒輪部81a的齒輪齒會碰撞於齒輪部30a的齒輪齒。在此時間點,驅動傳達構件81之往非驅動側的移動會停止。
驅動傳達構件81停止後,亦圓筒凸輪86再移動至非驅動側,驅動傳達構件81與圓筒凸輪86是分離。
其次,如圖1、圖13(a)、圖18所示般,鼓軸承73是具有凹底面73i。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耦合凹部81b的底具有作為定位的底部81b2。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是剖面為實質上三角形狀的穴。耦合凹部81b是從非驅動側(卡匣側、凹部81b的開口側)看時,隨著往驅動側(凹部81b的內側)而扭轉於反時針方向N的形狀。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為斜齒齒輪,具有從非驅動側(卡匣側)看時隨著往驅動側而扭轉於反時針方向N的齒輪齒。換言之,耦合凹部81b及齒輪部81a是隨著朝驅動傳達構件81的後端(固定端81c)而傾斜(扭轉)於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旋轉方向CW相反 方向。
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以齒輪部81a的軸線與耦合凹部81b的軸線會重疊的方式,配置齒輪部81a及耦合凹部81b。亦即,齒輪部81a與耦合凹部81b是被配置成同軸狀(同心狀)。
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是剖面為實質上三角形狀,凸形狀(凸部,突起)。耦合凸部63b是隨著從驅動側(耦合凸部63b的前端側)往非驅動側(耦合凸部63b的底側)而扭轉於反時針方向O的形狀(參照圖37)。亦即,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卡匣的外側往內側,耦合凸部63b是傾斜(扭轉)於反時針方向(鼓的旋轉方向)。
另外,耦合凸部63b是形成三角柱的角(三角形的頂點)的部分(稜線)會成為從耦合凹部81b實際接受驅動力的驅動力承受部。此驅動力承受部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卡匣的外側往內側,朝鼓的旋轉方向傾斜。並且,耦合凹部81b的內面(內周面)是成為用以對耦合凸部63b賦予驅動力的驅動力賦予部。
另外,耦合凸部63b或耦合凹部81b的剖面的形狀是被去角等非嚴謹的三角形(多角形),但稱為實質的三角形(多角形)。亦即,耦合凸部63b是實質上扭轉三角柱(角柱)的突起之形狀。但,耦合凸部63b的形狀並非限於此。只要可與耦合凹部81b耦合,亦即只要可卡合驅動,亦可改變耦合凸部63b的形狀。例如,3個的 凸起163a分別配置於三角形的頂點,各個的凸起163a對於鼓62軸線方向扭轉的形狀等(參照圖19)。
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是斜齒齒輪,隨著從驅動側往非驅動側而扭轉(傾斜)於時鐘方向P的形狀(參照圖37)。亦即,在齒輪部30a的軸線方向,隨著從卡匣的外側往內側,齒輪部30a的齒輪齒(斜齒)是傾斜(扭轉)於時鐘方向P(顯像滾輪或顯像滾子齒輪的旋轉方向)。亦即,齒輪30a是隨著從軸線方向的外側往內側,傾斜(扭轉)於與鼓62的旋轉方向相反方向。
如圖13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會藉由馬達(未圖示)從非驅動側(卡匣側)看旋轉於時鐘方向CW(圖13:箭號N的相反方向)。於是,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斜齒的咬合來產生推力(在軸線方向產生的力)。在驅動傳達構件81是施加軸線方向(長度方向)的力FA,驅動傳達構件81是所欲在長度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匣的側)。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靠近耦合凸部63b接觸。
特別是在本實施例中,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是具有每1齒扭轉成移動5~8.7mm於軸線方向的形狀的斜齒(參照圖13)。這是相當於齒輪部81a的扭轉角為15°~30°。另外,顯像滾子齒輪30(齒輪部30a)的扭轉角也為15°~30°。在本實施例中,採用20°作為齒輪部81a及齒輪部30a的扭轉角。
而且,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而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三角形狀的相位匹配時,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會卡合(耦合)。
然後,一旦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卡合,則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皆會對於軸線扭轉(傾斜),因此重新產生推力FC。
亦即,在驅動傳達構件81是朝長度方向的非驅動側(接近卡匣的側)的力FC會起作用。此力FC與前述的力FA結合,驅動傳達構件81在長度方向更移動至非驅動側(接近卡匣的側)。亦即,耦合凸部63取得使驅動傳達構件81靠近卡匣B的耦合凸部63b側的作用。
藉由耦合凸部63b而被拉近的驅動傳達構件81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部81b1會抵接於鼓軸承73的凹底面73i而在長度方向(軸線方向)被定位。
並且,在鼓62是力FC的反作用力FB會起作用,藉由此反作用力(抗力)FB,鼓62是在長度方向移動至驅動側(接近驅動傳達構件81的側,卡匣B的外側)。亦即,鼓62或耦合凸部63b是被拉近至驅動傳達構件81的側。藉此,鼓62是耦合凸部63b的前端部63b1會抵接於耦合凹部81b的底部81b2。藉此,鼓62也在軸線方向(長度方向)被定位。
亦即,藉由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彼此互相拉近,決定鼓62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方向的 位置。
在此狀態中,驅動傳達構件81是取驅動位置。換言之,驅動傳達構件81是處於用以分別對耦合凸部63b及齒輪部30b傳達驅動力的位置。
並且,藉由耦合凹部81b的三角形狀的調芯作用,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的芯對於驅動側鼓凸緣63決定。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對於鼓凸緣63調芯,驅動傳達構件81與感光體形成同軸。藉此,從驅動傳達構件81精度佳地傳達驅動至顯像滾子齒輪30及驅動側鼓凸緣63。
亦可將耦合凹部81b及卡合於彼的耦合凸部63b視為調芯部。亦即,藉由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卡合,驅動傳達構件81與鼓會彼此形成同軸。特別是耦合凹部81b將本體側調芯部(畫像形成裝置本體側調芯部)、耦合凸部63b稱為卡匣側調芯部。
如以上說明般,藉由起作用於驅動傳達構件81之朝非驅動側的力FA及力FC來協助耦合部的卡合。
並且,藉由被設在卡匣B的鼓軸承(軸承構件)73來定位驅動傳達構件81,藉此可提高驅動傳達構件81對於卡匣B的位置精度。
由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長度方向的位置精度佳,因此可縮小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寬。可使卡匣B或用以安裝卡匣B的裝置本體A小型化。
若將以上本實施例彙整,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及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成斜齒。斜齒要比平齒更高齒輪彼此間的咬合率(contact ratio)。其結果,顯像滾輪30的旋轉精度會提升,顯像滾輪30順暢地旋轉。
並且,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的斜齒傾斜的方向會被規定,而使產生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彼此互相拉的力(力FA及力FB)。亦即,藉由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相咬的狀態下旋轉,產生使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與被設在感光體鼓62的端部的耦合凸部63b靠近之類的力量。其結果,驅動傳達構件81會朝卡匣B的側移動,耦合凹部81b也靠近耦合凸部63b。藉此,協助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結合(耦合)。
並且,耦合凸部63b(驅動力承受部)相對於鼓的軸線傾斜的方向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斜齒相對於齒輪部30a的軸線傾斜的方向為彼此相反方向(參照圖38)。其結果,不僅藉由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的卡合(咬合)所產生的力,藉由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卡合(耦合)所產生的力(力FC)也協助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亦即,藉由在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耦合的狀態下旋轉,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彼此互相拉近。其結果,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會安定卡合(耦合)。
驅動傳達構件81是藉由彈性構件(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來朝耦合凸部63b彈壓(參照圖7(a))。若根據本實施例,則力FA及力FC(參照圖13(b))產生的部分,可減弱此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的力。於是,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時產生之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與驅動傳達構件81之間的摩擦力也減低,因此為了旋轉驅動傳達構件81所必要的轉矩變小。施加於用以使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的馬達之負荷也可縮小。並且,驅動傳達構件81與驅動傳達構件彈簧84的滑動音也可縮小。
另外,在本實施例是藉由彈性構件(彈簧84)來彈壓驅動傳達構件81,但彈性構件是亦可不須。亦即,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以在軸線方向彼此至少一部分重疊的方式互相配置,往裝置本體安裝卡匣時,只要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咬和,便可去除彈性構件。亦即,此情況,一旦齒輪部81a旋轉,則藉由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咬合,產生將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拉到一起的力。亦即,即使無彈性構件(彈簧84),利用藉由齒輪彼此間的咬合所產生的力,驅動傳達構件81會接近卡匣B。藉此耦合凹部81b卡合於耦合凸部63b。
如此無彈性構件時,由於彈性構件與驅動傳達構件81之間的摩擦力變無,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的旋轉轉矩會變更小。並且,可消除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與彈性構件的滑動而產生的聲音。又,由於可減少畫像形成 裝置的零件數量,因此可謀求畫像形成裝置的構成的簡略化、低成本化。
又,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是在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的狀態下,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凹部81b結合(耦合)。在此,耦合凸部63b是隨著從鼓62的軸線方向的卡匣的外側往內側,傾斜(扭轉)於感光體鼓的旋轉方向。亦即,耦合凸部63b會沿著驅動傳達構件81的旋轉方向而傾斜(扭轉),因此耦合凸部63b容易與旋轉的凹部81b耦合。
另外,本實施例是在與驅動傳達構件81咬合的顯像滾子齒輪30使用斜齒齒輪,但只要可驅動傳達,亦可使用別的齒輪。例如,可進行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與齒的間隙81e之薄的平齒齒輪230平齒的厚度是設定成1mm以下。此情況也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具有斜齒,因此藉由齒輪部81a與平齒齒輪230的咬合來使驅動傳達構件81往非驅動側的力產生(參照圖21)。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a)、(b)所示般顯示從驅動側看卡匣B時,耦合凸部63b(鼓62)會逆時針O旋轉,顯像滾子齒輪30(顯像滾輪32)會順時針P旋轉的構成例。
然而,亦可取從非驅動側看卡匣B時,耦合凸部63b(鼓62)會逆時針旋轉,顯像滾子齒輪30(顯像滾輪32)會順時針旋轉之類的構成。亦即,藉由變更裝置本體A或卡匣B的佈局,亦有耦合凸部63b(鼓 62)或顯像滾子齒輪30的旋轉方向形成與本實施例相反的情形。無論如何,若從同方向看耦合凸部63b及顯像滾子齒輪30,則耦合凸部63b與顯像滾子齒輪30是彼此的旋轉方向成為相反。該等的一方會順時針旋轉,另一方會逆時針旋轉。
亦即,若以耦合凸部63b的旋轉方向形成反時針的方式來看卡匣B(本實施例是若由驅動側來看卡匣B),則顯像滾子齒輪30的旋轉方向是形成順時針。
另外,本實施例是在與驅動傳達構件81咬合的驅動輸入齒輪使用顯像滾子齒輪30,但亦可使用別的齒輪作為驅動輸入齒輪。
在圖22中顯示與驅動傳達構件81咬合的驅動輸入齒輪88,及被設於顯像滾輪的顯像滾子齒輪80,以及惰齒輪101、102,搬送齒輪(攪拌齒輪,顯像劑搬送齒輪)103。
在圖22中,驅動力從驅動輸入齒輪88經由1個的惰齒輪101來傳達至顯像滾子齒輪80。惰齒輪101、顯像滾子齒輪80是用以從驅動輸入齒輪88傳達驅動力至顯像滾輪32的驅動傳達機構(卡匣側驅動傳達機構,顯像側驅動傳達機構)。
另一方面,惰齒輪102是從驅動輸入齒輪88傳達驅動力至攪拌齒輪103的齒輪。搬送齒輪103是被安裝於搬送構件43(參照圖3),藉由搬送齒輪103所受的驅動力來旋轉搬送構件43。
另外,亦可在驅動輸入齒輪88與顯像滾子齒輪80之間使傳達驅動力的齒輪形成複數。此時,為了將顯像滾輪32的旋轉方向形成箭號P方向(參照圖1),只要將在驅動輸入齒輪88與顯像滾子齒輪80之間傳達驅動力的惰齒輪形成奇數即可。在圖22中,為了使齒輪列的構成簡易化,而顯示惰齒輪為1個的構成。
另外,有關齒輪的個數,若換成別的說法,則為了將顯像滾輪32的旋轉方向形成箭號P方向(參照圖1),為了傳達驅動至顯像滾輪32,只要在卡匣B設置奇數的齒輪即可。在圖22所示的構成中,傳達驅動至顯像滾輪32的齒輪的數量為顯像滾子齒輪80、惰齒輪101、驅動輸入齒輪88的3個。另一方面,在圖1所示的構成中,傳達驅動至顯像滾輪32的齒輪的數量為顯像滾子齒輪32的一個。
若再換成別的說法,則卡匣B只要具有用以使顯像滾輪32旋轉於與驅動輸入齒輪88相同的旋轉方向之驅動傳達機構(卡匣側驅動傳達機構,顯像側驅動傳達機構)即可。
亦即,若以驅動輸入齒輪88的旋轉方向形成順時針的方式來看卡匣B,則顯像滾輪32的旋轉方向也形成順時針。在圖22所示的構成中,從驅動側來看卡匣B時,驅動輸入齒輪88與顯像滾輪32的旋轉方向是形成順時針。
另外,無論是圖1所示的構成的情況,還是 圖22所示的構成,驅動輸入齒輪(30、88)是與耦合凸部63b獨立,從驅動傳達構件81接受驅動力。亦即,卡匣B是用以從卡匣B的外部(亦即裝置本體A)接受驅動力的輸入部(驅動輸入部)會在清潔單元及顯像單元分別各1個合計設置2個。
感光體鼓(清潔單元)與顯像滾輪(顯像單元)分別獨立來從驅動傳達構件81接受驅動力的構成是有提高感光體鼓的旋轉的安定性的優點。因為不必使驅動力(旋轉力)傳達於感光體鼓與別的構件(例:顯像滾輪)之間,所以在此別的構件(例如顯像滾輪)產生旋轉不均時,該旋轉不均不易影響感光體鼓的旋轉。
並且,在圖22的構成中對驅動傳達構件81施加箭號FA(參照圖13(b))方向的力,協助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耦合。為此,必須在驅動輸入齒輪88旋轉時產生負荷(轉矩)。相反而言,只要是為了旋轉驅動輸入齒輪88而產生負荷的構成,亦可不是驅動輸入齒輪88接受用以旋轉顯像滾輪32的驅動力的構成。
例如,亦可取不將驅動輸入齒輪88所接受的驅動力傳至顯像滾輪32,只傳至搬送構件43(參照圖3)之類的構成。但,在具有顯像滾輪32的卡匣取如此的構成時,必須其他途徑傳達驅動力至顯像滾輪32。例如,從鼓62傳達驅動力至顯像滾輪32的齒輪等在卡匣B形成必要。
<耦合部卡合條件>
其次,利用圖1、圖13(a)、圖18、圖24(a)、圖24(b)、圖25(a)、圖25(b)、圖27來具體說明有關耦合部所卡合的條件。圖24(a)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距離,而由卡匣B的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來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24(b)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距離,而由驅動側來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25(a)是為了說明耦合部的間隙,而由驅動側來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25(b)是為了說明耦合部的間隙,而由驅動側來看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27是為了說明規制部(制動器)的範圍,而由驅動側來看畫像形成裝置的剖面圖。
如圖1、圖24(a)、圖24(b)所示般,鼓軸承73是具有:作為用以規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而規制(抑制)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的傾斜規制部(移動規制部、位置規制部、制動器)之規制部73j。
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非驅動側(接近卡匣B的側)具有圓筒部81i(圖24(a)參照)。所謂圓筒部81i是形成有耦合凹部81b的圓筒部部(突起部)。
如前述般,在驅動傳達構件81開始旋轉的階段,如圖9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會咬合。另一方面,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是未耦合或耦合不充分。在此狀態下,一旦齒輪部81a傳達驅動力至齒輪部30a,則藉由齒 輪彼此間的咬合,在齒輪部81a產生咬合力FD(圖24(b))。
藉由此咬合力FD施加於驅動傳達構件81,驅動傳達構件81會傾斜。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是如上述般僅驅動側的端部之固定端81c(參照圖24(a):遠離卡匣B側的端部)會被支撐,因此以驅動側的端部81c(固定端)作為支點,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於是,驅動傳達構件81之設有耦合凹部81b側的端部(自由端,前端)會移動。
一旦驅動傳達構件81大幅度傾斜,則耦合凹部81b無法與耦合凸部63b耦合。為了避免此情形,藉由在卡匣B設置規制部73j來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壓制(規制)於一定的範圍內。亦即,當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時,藉由規制部73j支撐驅動傳達構件81,可抑制其傾斜變大。
鼓軸承73的規制部73j是被配置成面對鼓62的軸線(耦合凸部63b的軸線)之圓弧狀的曲面部。規制部73j是亦可視為突拱成覆蓋鼓軸線的突拱部。規制部73i與鼓軸線之間是成為未配置有處理卡匣B的構成要素之空間,構成在此空間配置有驅動傳達構件81。規制部73i是面對圖1所示的空間87,規制部73i是形成空間87的緣(外緣)。
此規制部73j是配置於可抑制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咬合力FD來移動(傾斜)的位置。
咬合力FD所產生的方向是以齒輪部81a的正面壓力角α(亦即顯像滾子齒輪30的正面壓力角α)來決定。咬合力FD所產生的方向是相對於從感光體鼓的中心62a(亦即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中心)往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30b延伸的箭號(半直線)LN,朝感光體鼓62的旋轉方向上游AK傾斜(90+α)度。
另外,在扭轉角為20°斜齒齒輪中,標準的正面壓力角α是21.2°。本實施例的齒輪部81a或齒輪部30a的正面壓力角α也採用21.2°。此情況,相對於箭號LN之咬合力FD的傾斜是111.2°。但,可使用別的值,作為齒輪部81a或齒輪部30a的正面壓力角,該情況是咬合力FD的方向也變化。正面壓力角α亦依斜齒齒輪的扭轉角而變化,正面壓力角α是20.6度以上,22.8度以下為適當。
在圖24(b)中,若以感光體鼓的中心62a作為始點,將延伸於與咬合力FD的方向同向的半直線FDa伸展,則規制部73j是被配置成跨越此半直線FDa。另外,半直線FDa是以鼓62中心為原點(軸,支點),使半直線LN傾斜(使旋轉)(90+α)度至鼓62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線。在本實施例中,半直線FDa是對於半直線LN傾斜111.2度。
另外,不一定要在此線FDa配置規制部73j,可在半直線FDa的附近配置規制部73j。具體而言,最好在對於半直線FDa正負15°的範圍的某處配置規制部73j 的至少一部分。半直線FDa是使半直線LN旋轉(90+α)度至鼓62的旋轉方向上游側的線。因此,規制部73j是以鼓62的中心為原點,對於半直線LN在鼓旋轉方向的上游側處於(75+α)度~(105+α)度的範圍即可。若考慮正面壓力角α的適宜的值為20.6度以上22.8度以下,則配置規制部73j的適宜的範圍是對於半直線LN,為95.6度以上127.8度以下的範圍。在本實施例中,由於正面壓力角α為21.2度,因此規制部73j的適宜的範圍是96.2度以上126.2度以下。
又,作為規制部73j的適宜的配置的別的例子,亦可將半直線FDa夾於之間,複數的規制部73j各分離配置於半直線FDa的兩側(參照圖26)。此情況亦視為規制部73j跨越線FDa而配置。
又,最好規制部73j是對於耦合凸部63b的中心(軸線),配置於卡匣安裝方向C(參照圖11(a))的上游側AO(參照圖16)。為了藉由規制部73j不妨礙卡匣B的安裝。
另外,規制部73j被配置於上述鼓軸承73的範圍(領域)是亦可如以下般敘述。
在與鼓62的軸線垂直的平面(參照圖24(b))中,拉一通過鼓62的中心62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30b之直線LA。此時,在對於直線LA配置有帶電滾輪的側(亦即以箭號AL所示的側)配置規制部73j。
或,對於通過鼓中心62a與齒輪中心30b的線LA,在與鼓62露出的側(鼓62與轉印滾輪7相向的側)相反側的領域AL配置規制部73j。另外,將卡匣B安裝於裝置本體A之前,在卡匣B設有覆蓋鼓62的罩子或遮板等而鼓62未露出的情況也可能。但,所謂鼓62露出的側是意味罩子、遮板等被卸下時的鼓62的露出的側。
又,亦可如以下般敘述,在與感光體鼓62的軸線垂直的平面,利用感光體鼓62的周方向(旋轉方向)來配置規制部73j的範圍(領域AL)。
以鼓62的中心62a為始點,拉一條朝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中心30b延伸的半直線(原線)LN。前述領域AL是對於此半直線LN,朝鼓旋轉方向的上游側(箭號AK側),比0°大,未超過180°的角度的範圍(領域)。
再換成別的說法。所謂領域AL是比鼓中心62a與顯像滾子齒輪中心30b的中點MA更靠鼓旋轉方向O的上游側(箭號AK側),未超過通過鼓62的中心62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中心30b之直線(延長線)LA的範圍。
並且,在開閉門13開啟,驅動傳達構件81移動至驅動側的狀態下,規制部73j是在長度方向處於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重疊的位置。亦即,規制部73j是在長度方向與顯像滾子齒輪30也重疊。如圖34 所示般,若將顯像滾子齒輪30及規制部73j投影至顯像滾子齒輪30的軸線Ax2,則彼此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會重疊。亦即,對於產生咬合力的齒輪部81a(齒輪部30a),規制部73j會在附近。因此,以規制部73j來支撐驅動傳達構件81所受的咬合力時,驅動傳達構件81可制止彎曲。
並且,在軸線方向,前述規制部73j的至少一部分會處於比耦合凸部63b更外側(圖34所示的箭號D1側)。
其次,以鼓62作為基準,說明有關規制部73j的徑方向的位置(參照圖24(a))。
在以下所示的各距離是沿著與鼓62的軸線方向正交的方向來量的距離(鼓62的徑方向的距離)。將從鼓62的軸線(中心62a)到規制部73j的距離設為S。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齒尖的半徑設為U。將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中心81j到耦合凹部的徑方向最外部為止的距離設為AC。將從驅動側鼓凸緣63的中心63d到耦合凸部63b的徑方向最外部為止的距離設為AD。將規制部73j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齒尖的距離設為AA。而且將驅動傳達構件81與規制部73j的間隙部分傾斜時(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而齒輪部81a與規制部73j接觸時)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偏芯量設為AB(參照圖25(b))。
於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鼓軸 承73的規制部73j的間隙AA是被定義成如以下般。
AA=S-U
並且,在以下是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的支點之固定端81c沿著驅動傳達構件81的軸線方向來量距離。將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一端部81c到齒輪部81a的軸線方向的距離設為X。而且,將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一端部81c到耦合凹部81b的軸線方向的距離設為W。
距離X與距離W是符合W>X。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規制部73j與齒輪部81a的間隙AA部分時的偏芯量AB是比間隙AA更長,被定義成如以下般。
AB=AA×(W/X)
並且,將無偏芯的狀態的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a的間隙設為V。在此所謂間隙V是兩耦合部的表面間距離(沿著與鼓62的軸線正交的方向來量的距離,徑方向的距離)之中最小的值(最小距離)。
在耦合部彼此間的三角形狀的相位符合的狀態,此最短的間隙V是被定義成如以下般。
V=AC-AD
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間隙AA部分,在耦合部間發生偏芯量AB的偏芯,為了耦合部卡合,只要耦合部間的間隙V符合以下即可。
V=AC-AD>AB
亦即,若偏芯量AB比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 部81b之間的最短的間隙V更加小,則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是可容許偏芯量AB,進行卡合。
另外,若相對於耦合凸部63b之耦合凹部81b的相位改變,則兩耦合部之間的最短的間隙V也變動。亦即,若兩耦合部的相位偏離,則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最短的間隙V會比(AC-AD)更小。亦可想像V會比偏芯量AB更小。
然而,符合「V>AB」之類的相位關係是只要兩耦合部之間至少一個,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便會卡合。因為耦合凹部81b是一邊旋轉一邊接觸於耦合凸部63b。在耦合凹部81b旋轉至符合「V>AB」之類的角度的時機,可與耦合凸部63b卡合(耦合)。
並且,若沿著鼓62的徑方向來測從鼓62的中心62a到規制部73i的距離S,則為S=AA+U。
若在「V>AB」中代入「AB=AA×(W/X)」及「AA=S-U」,則為V>(S-U)×(W/X)。符合此式般的相位關係是只要在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之間至少有一個即可。
又,若更將上式變形來表示距離S的條件,則如以下般。
S<U+V×(X/W)
又,由於在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時,規制部73j是最好不接觸於齒輪部81a,因此最好規制部73j離開齒輪部81a的齒尖。若以式子來表示,則為S>U。
若予以和上述的關係式一起彙整,則U<S<U+V×(X/W)會成立。
如本實施例般,只要耦合凸部63b的剖面形狀與耦合凹部81b的剖面形狀皆實質上為正三角形,當兩耦合部的相位一致時,間隙V成為最大。將此時的V的值代入上式而求取必要的S的範圍即可。
說明有關耦合部卡合時的動作。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耦合凹部81b與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卡合之前,咬合力FD會施加於驅動傳達構件81。所謂咬合力FD是如前述般,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咬合而產生的力。
藉由咬合力FD,以驅動傳達構件軸承83作為支點,驅動傳達構件81是鼓軸承73的規制部73j與齒輪部81a之間隙AA部分,傾斜至咬合力施加的方向FD。此傾斜所產生的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偏芯量AB是在預定的相位,比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間隙V小。藉此,當驅動傳達構件81旋轉,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三角形狀的相位匹配時,耦合部的端面彼此間不會干擾,耦合凹部81b是插入至耦合凸部63b而卡合。
在此,將鼓62的半徑為12mm時上述條件式成立的尺寸的例子顯示於以下。
在本實施例中可適應於半徑12mm的鼓62之 驅動傳達構件81的各部的尺寸是如以下般。從耦合凹部81b的中心到耦合凹部81b所具有的大致正三角形狀的頂點部的距離AC為6.5mm,耦合凹部81b的大致正三角形狀的內接圓的半徑AE為4.65mm。耦合凹部81b所具有的大致正三角形狀不是純粹的正三角形,而使其頂點(角)會磨成圓弧狀。耦合凹部的挖空部81b3的半徑AF為4.8mm,耦合凹部的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U為12.715mm,從一端部81c到非驅動側的端面81a1的距離X是30.25mm,從一端部81c到耦合凹部的前端部81b1的距離W是33.25mm。
另外,耦合凹部81b與耦合凸部63b的最短距離V是符合以下的關係。
0<V<1.7
V成為下限的是耦合凹部81b所具有的三角形狀的大小與耦合凸部63b所具有的三角形狀的大小相等時,V的下限值為「0」。另一方面,V成為上限的是從耦合凸部63b的中心到頂點的距離AC成為耦合凹部81b的挖空部的半徑AF的4.8mm時。此時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間隙V(mm)是可作為「1.7=6.5-4.8」求取。
若將各值及V=1.7代入剛才顯示的式子「U<S<U+V×(X/W)」,則為「12.715<S<14.262」(單位是mm)。
實際利用2個的例子來確認上述的式子成立 的情形。
首先,在第1例是表示使耦合凸部63b在可與耦合凹部81b卡合的範圍儘可能擴大時的尺寸。此時,由於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間隙V形成最小,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所被容許的傾斜變小。因此,為了縮小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必須使規制部73j對於齒輪部81a的正規的位置最靠近。
另一方面,在第2例是表示使耦合凸部63b僅可能縮小與耦合凹部81b卡合時的尺寸。此時,由於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間隙V形成最大,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較傾斜,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還是可卡合。亦即,規制部73j是較可容許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因此對於齒輪部81a的正規的位置,較可使規制部73j分開。
第1例是使耦合凸部63b的大小接近最大,使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之間的徑方向的接觸量(兩者卡合的領域)接近最大時的例子。由於此時V(耦合部間的間隙)是接近下限(最小),因此S(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距離)必須接近下限(12.715mm)。
將從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中心到頂點的距離AD設為6.498mm。當耦合凸部63b具有比如此從耦合凹部81b的中心到三角形狀頂點部的距離6.5mm稍微小的尺寸時,耦合部間的徑方向的接觸量會大致成為最大。在構成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 三角形狀內接的內接圓的半徑AG為4.648mm。另外,耦合凸部63b所具有的大致三角形狀也不是純粹的正三角形,頂點(角)會磨成圓弧狀。
此時將從鼓62的中心62a到鼓軸承的規制部73j的距離S設為12.716mm,比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U稍微大。
其結果,鼓軸承的規制部73j與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81a的間隙AA為0.001mm(=12.716-12.715)。在此,驅動傳達構件81與規制部73j的間隙AA部分傾斜時的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B是藉由規制部73j與耦合部的長度方向的位置不同而被放大。偏芯量AB是0.0011mm(=0.001×33.25/30.25)。並且,耦合部的相位匹配時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最短間隙V是0.002mm(「6.5-6.498」與「4.65-4.648」之中小的一方)。
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咬合力而傾斜,也會因為耦合部間的間隙V比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B更大,所以可卡合。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從鼓62的中心到耦合部的最外部的徑方向的距離是比4.8mm大,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徑方向的距離是比12.715mm大即可。
第2例是如前述般儘可能縮小耦合凸部63b的大小,儘可能縮小耦合凸部61b與耦合凹部81b之間的徑方向的接觸量(兩者卡合的領域)時的例子。此時V (耦合部間的間隙)是接近最大(上限),S(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距離)也可取接近上限的值。
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中心與頂點間的距離AD為4.801mm。這是比耦合凹部81b的挖空部81b3的半徑4.8mm稍微大的值,耦合部彼此間的徑方向的接觸量幾乎成為最小的徑。因為若假設耦合凸部63b的距離AD比挖空部81b3的半徑短,則凸部63b的前端不會卡合於耦合凹部81b,不能驅動傳達。
此時耦合凸部63b的三角形狀的內接圓的半徑AG為2.951mm。
將從鼓62的中心62a到鼓軸承的規制部73j的距離S設為14.259mm。
其結果,鼓軸承73的規制部73j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之間隙AA是1.544mm(=14.259-12.715)。在此,驅動傳達構件81與規制部73j的間隙AA部分傾斜時的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B是藉由規制部73j與耦合部的長度方向的位置不同而被放大,為1.697mm(=1.544×33.25/30.25)。並且,耦合部的相位匹配時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間隙V是1.699mm(「6.5-4.801」與「4.65-2.951」之中小的一方)。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咬合力FD而傾斜,也會因為耦合部間的間隙V比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B更大,所以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可卡合。
由第2例可知,從鼓62的中心到耦合凸部 63b的最外部的徑方向的距離是比4.8mm大,且將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徑方向的距離形成比14.262mm小即可。
若彙整第1例及第2例,則在本實施例中,將從鼓62的中心62a到鼓軸承的規制部73j的半徑方向的距離S形成比12.715mm大,比14.262mm小即可。
其次,舉不將耦合凸部的形狀限定於實質的正三角形,使用更一般性的形狀之耦合凸部363b時為例,一般性地定義有關規制部73j的適宜的配置關係。另外,耦合凹部的形狀是基於方便起見,假想性地形成純粹的正三角形來進行討論。
首先,將一般性的形狀的耦合凸部之一例顯示於圖28(a)、(b)。在圖28(a)(b)所示的耦合凸部363b是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且具有被設於其圓柱的外周的突起部363b1。耦合凸部363b是藉由突起部363b1來接受驅動力的構成。
利用圖27來說明有關規制部最遠離鼓的中心而位置的情況。
首先,思考外接於耦合凸部363b的最小的正三角形BD,將此正三角形BD視為假想的耦合凸部。另外,正三角形BD的重心是與耦合凸部363b的中心(鼓62的中心)一致,且正三角形BD的大小成為最小。以後是思考對應於此假想的耦合凸部(正三角形DB)之規制部73j的配置。
將內接於此假想的耦合凸部(正三角形BD)的圓設為圓BE,且將其半徑設為BA。
當耦合凹部為具有正三角形形狀時,為了耦合凹部卡合於假想的耦合凸部(正三角形BD),耦合凹部必須比正三角形BD大。亦即,正三角形BD的大小是亦可思考成耦合凹部所可取的尺寸的下限。
其次,思考耦合凹部所可具有的最大的形狀。首先,思考外接於假想的耦合凸部(正三角形BD)的圓BU,將其半徑設為AZ。然後,描繪以此圓BU作為內接圓的正三角形BQ。當耦合凹部為具有正三角形的形狀時,正三角形BQ是成為可作為耦合凹部設定的正三角形形狀的最大者(上限)。因為若假設耦合凹部比正三角形BQ更大,則耦合凹部無法與假想的耦合凸部BD接觸,不能驅動傳達。將此正三角形BQ定義成最大的耦合凹部。
將該等2個的正三角形BD與正三角形BQ為同相位時的正三角形間的最短距離設為AY。距離AY是相當於內接於正三角形BQ的內接圓BU的半徑(AZ)與內接於正三角形BD的內接圓BE的半徑(BA)的差。亦即,AY=AZ-BA。
當耦合凹部為正三角形狀時,假想的耦合凸部與耦合凹部之間的距離是上述的距離AY會形成上限。若耦合凹部對於假想的耦合凸部的偏芯的距離比AY更小,則耦合凹部可對假想的耦合凸部卡合。
耦合部間的偏芯的距離是和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81a的齒尖與規制部73j的間隙BC相同或更大。因此,為了耦合凹部與假想的耦合凸部BD卡合,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81a與規制部73j的間隙BC是必須比上述的距離AY至少更小。若予以表示成式子,則為BC<AY。
另外,間隙BC是從鼓中心到規制部73j的距離BB與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的差。若針對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進行檢討,則驅動傳達構件的齒輪部的81a的齒尖是可延伸至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齒底。亦即,可將齒輪部81a的齒尖延伸至不碰觸齒底的限度。若將從鼓中心到顯像滾子齒輪30a的齒底的最短距離設為AX,則齒輪部81a的齒尖圓81a的半徑的上限也為AX。
因此,齒輪部81a的齒尖與規制部73j的間隙BC是經常比「BB-AX」更大。
BC>BB-AX
利用此「BC>BB-AX」與上述「BC<AY」的關係式,可知從鼓中心至規制部73j的距離BB是符合:
BB-AX<AY
BB<AY+AX
在此,AY=AZ-BA=BA(1/sin30°-1)=BA
因此,BB<BA+AX
藉由齒輪彼此間的噛合力,驅動傳達構件81 傾斜時,作為耦合部彼此間卡合所必要的條件,有關規制部73j之離鼓中心的距離BB,可求得「BB<BA+AX」。
其次,說明有關規制部位於最接近鼓的中心的側的情況。
為了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咬合於齒輪部30a,必須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比從鼓62的中心到顯像滾輪的齒輪部30a的齒尖的距離BF(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更大。
並且,在畫像形成時,必須規制部73j與驅動傳達構件81a的齒尖不抵接。亦即,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距離BB(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必須比從鼓62的中心到顯像滾輪的齒輪部30a的齒尖的距離BF(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的距離)更長。由以上2個的條件,必須符合BB>BF。
若與前述的「BB<BA+AX」一起彙整,則規制部73j對於鼓的中心(鼓的軸線,輸入耦合部的軸線),必須被配置於符合以下的關係之範圍。
BF<BB<AX+BA
另外,若彙整各值的定義,則形成如以下般。
BB: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中心(感光體的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到規制部73j測得的距離
BA:一邊使外接於耦合凸部的最小的正三角形的重 心與鼓的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一致,一邊描繪該正三角形時,內接於該正三角形的內接圓的半徑
AX: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中心(耦合凸部的旋轉軸線)到顯像滾子齒輪的齒底(輸入齒輪的齒底)測得的距離
BF: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旋轉中心(軸線)到輸入齒輪部(齒輪部30a)的齒尖測得的最短距離。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規制部73j是以連續的面來形成。具體而言,規制部73j是開於鼓62的軸線側,彎曲成弓形的曲面(圓弧面)。別的說法為開於鼓62的軸線側之彎形狀(彎部)。
但如圖26的卡匣的立體圖所示般,亦可藉由在鼓62的旋轉方向斷續的複數的部位(複數的面89j)來形成規制部89j。此情況亦可視為規制部是藉由連接斷續的複數的部位來形成開於鼓62的軸線側的彎形狀(彎部)。
亦即,規制部雖連續的1個部位或斷續的複數的部位有所不同,但圖1所示的規制部及圖26所示的規制部皆是具有開於鼓62的軸線側之弓形形狀(彎形狀,曲面部,彎曲部)。
並且,在本實施例是利用耦合凸部63b及耦合凹部81b的三角形狀的調芯作用,作為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芯對準鼓62的芯之手段。亦即,藉由耦合凸部63b 與耦合凹部81b接觸於3處,使耦合凸部63b的軸線與耦合凹部81b的軸線一致。藉由使驅動傳達構件81與感光體鼓形成同軸,容易保持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中心間距離(軸線間距離)的精度,安定傳達驅動至顯像滾子齒輪30。
但,亦可在驅動傳達構件81及驅動側鼓鼓凸緣63的一方設置圓筒狀的凸起(突起),在另一方設置與凸起嵌合的穴。如此的構成也可重疊驅動傳達構件81與鼓62的軸線。在圖38中顯示如此的變形例。被顯示於圖38的驅動傳達構件181是在其耦合凹部181b的中央具有凸部(凸起)181c。凸部181c是被配置成重疊於驅動傳達構件181的軸線,沿著該軸線而突出的突起。另一方面,被顯示於圖38的耦合凸部是在其中央具有用以和凸部181c卡合的凹陷(凹部)。凹部是被配置成重疊於鼓62的旋轉軸線,沿著此軸線而凹陷的凹處。藉由使驅動傳達構件81與感光體鼓形成同軸,容易保持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中心間距離(軸線間距離)的精度,安定傳達驅動至顯像滾子齒輪30。
其次,說明長度方向(鼓的軸線方向)的耦合凸部63b的配置。如圖18所示般,驅動側鼓凸緣63是具有凸邊部63c。清潔框體71是具有鼓規制肋71m(鼓規制部、鼓長度位置規制部、鼓軸線方向位置規制部)。
鼓規制肋71m是被配置於比驅動側鼓凸緣63的凸邊部63c更靠長度方向的非驅動側,與凸邊部63c持 有間隙來相向。
此間隙以上,一旦鼓62移動至非驅動側,則凸邊部63c與鼓規制肋71m會接觸,鼓62的移動會被規制。亦即,鼓62為一定的範圍以上,不移動於長度方向(軸線方向)之類的構成。藉此,在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卡合之前,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長度方向的位置精度會提升。因此,可取得即使縮小驅動傳達構件81的長度方向的移動量,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還是可卡合的構成。藉由縮小驅動傳達構件81的長度方向的移動量,可使裝置本體A小型化。
其次,說明有關長度方向(鼓的軸線方向)的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配置。如圖18所示般,顯像滾子齒輪30是具有齒輪部30a的非驅動側的端面30a2。顯像容器23是具有顯像滾子齒輪規制肋23d(齒輪規制部、齒輪長度位置規制部、齒輪軸線方向位置規制部)。
顯像滾子齒輪規制肋23d是被配置於比齒輪部30a的非驅動側端面30a2更靠軸方向的非驅動側,空出間隙面對非驅動側端面30a2。
藉此,藉由被配置於卡匣B的驅動側的顯像滾子齒輪規制肋23d來規制顯像滾子齒輪30在長度方向移動至非驅動側。藉由此情形,在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咬合之前,顯 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軸線方向的位置精度會提升。因此,可縮小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齒輪寬。其結果,可使用以安裝卡匣B及卡匣B的裝置本體A小型化。
<卡匣取出>
其次,利用圖7、圖24、圖25來說明從裝置本體A取出卡匣B。
如圖7所示般,將開閉門13旋轉而開啟時,圓筒凸輪86是經由旋轉凸輪連桿85來沿著斜面部86a、86b一邊旋轉一邊移動至圓筒凸輪86的端面部86c與驅動側板15的端面部15f抵接於軸方向的驅動側為止。然後,藉由圓筒凸輪86移動,驅動傳達構件81可移動至軸方向的驅動側(離開卡匣B的側)。
在此,如圖24(a)、(b)、圖25(a)所示般,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徑方向的齒的接觸量設為接觸量AH。
為了解除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咬合,不得不兩齒輪部的接觸量AH以上,齒輪部81a移動至離開齒輪部30a的方向。於是,鼓軸承73的規制部73j是配置成在齒輪部81a離開齒輪部30a時不會妨礙驅動傳達構件81的移動。為此,沿著連結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中心81j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中心30b之線所延伸的方向,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離開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 部30a的方向為箭號AI。在此箭號AI方向是不設規制部73j較為理想。亦即,以跨越直線LA的方式不配置規制部73j,在解除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咬合時,所欲使驅動傳達構件81不會與規制部73j接觸。
另外,解除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咬合時,最好驅動傳達構件81最好與鼓軸承73的凹周面73k也不接觸。於是,在開啟門13的狀態(圖7(a)、(b)),驅動傳達構件81會退避至不與鼓軸承73的凹周面73k接觸的位置。
亦即,如圖24(a)所示般,驅動傳達構件81會退避至解除與耦合凸部63b的耦合。在此狀態中,驅動傳達構件81會在長度方向中,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會處於與凹周面73k的前端大致同位置,或比凹周面73k的前端更左側。
在此狀態下,為了解除齒輪部81a與齒輪部30a的咬合,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驅動傳達構件81與凹周面73k也不接觸。
另外,亦可思考驅動傳達構件81退避時的移動量短,處於退避位置的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會被配置於比凹周面73k的前端更右側之類的裝置本體A。如此的情況,只要符合以下般的條件,便可避開驅動傳達構件81與凹周面73k的接觸。
將從鼓62的中心62a到鼓軸承73的凹周面73k之徑方向的距離設為Z。將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中心 81j到驅動傳達構件81的圓筒部81i的外周面之徑方向的距離設為Y。將凹周面73k與圓筒部81i的間隙之徑方向的距離設為AJ。此時,間隙AJ會符合以下的式子。
AJ=Z-Y
AJ>AH
亦即,在此,於鼓62的周圍是設有凹部。然後驅動傳達構件81可移動是凹部的內周面(凹周面73k)與齒輪部81a不接觸的範圍內。
而且,鼓軸承73的凹周面73k的徑方向的位置是只要離鼓62的中心62a之距離Z為如以下般即可。
Z>AH+Y
藉由上述的構成,將卡匣B從裝置本體A取出時,驅動傳達構件81是在離開的方向AD可傾斜成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齒的接觸量AH以上。然後,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與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30a的咬合會被解除,可從裝置本體A順暢地取出卡匣B。
如以上說明般,驅動傳達構件81會藉由斜齒齒輪彼此間的咬合之推力來移動至接近卡匣側的耦合部的方向。
又,雖驅動傳達構件81藉由齒輪彼此間的咬合所產生的力來移動(傾斜),但會以設在卡匣側的規制部來規制其移動量(傾斜的量)。藉此使驅動傳達構件81與卡匣側的耦合部的卡合(耦合)確實,確實地進行 驅動傳達。
並且,在齒輪的咬合高度以上,驅動傳達構件81具有可移動於徑方向的間隙,藉此從裝置本體卸下卡匣B時,齒輪彼此間的咬合會順暢地被解除。亦即,容易使卡匣取出。
並且,在本實施例中,耦合凸部63b是對於鼓62固定,但亦可設置移動式的耦合凸部。例如圖20所示的耦合凸部263b是對於鼓62可移動於軸線方向,在未從外部受力的狀態下,藉由彈簧94來朝驅動側彈壓。在將卡匣B安裝於裝置本體A時,耦合凸部263b的端部263a會接觸於驅動傳達構件81。耦合凸部263b是可藉由從驅動傳達構件81受的力,一邊縮短彈簧94,一邊退避至非驅動側(離開驅動傳達構件81的側)。若為如此的構成,則不須一定要使驅動傳達構件81退避至不與耦合凸部263b接觸的程度。亦即,僅耦合凸部263b可退避的部分,可降低連動於開閉門13(參照圖2)的開放之驅動傳達構件81的退避量。亦即,裝置本體A可小型化。
另外,將耦合凸部263b的端部263a設為傾斜部(傾斜面,倒角面)。若為如此的構成,則在卡匣的裝卸時,一旦端部263a接觸於驅動傳達構件81,則端部263a容易接受使耦合凸部263b退避的力量。但,並非限於如此的構成。例如,亦可將與耦合凸部263b接觸的驅動傳達構件81側的接觸部形成傾斜部等。
並且,在圖23中顯示別的變形例。在本實施 例中,藉由驅動傳達構件81與耦合凸部63b的卡合來進行鼓62的驅動,但如圖23所示般,鼓62的驅動是亦可由設在卡匣內部的齒輪330b、95b來進行。
在圖23所示的構成中,顯像滾子齒輪330是不僅用以從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接受驅動的齒輪部(輸入齒輪部)330a,還具有用以朝鼓62輸出驅動力的齒輪部330b(輸出齒輪部)。並且,被固定於鼓62的端部之鼓凸緣95是不具有耦合凸部,取而代之,具有用以從齒輪部330b接受驅動力的齒輪部95b(輸入齒輪部)。而且,鼓凸緣95是具有圓筒部95a。
此情況,被設在鼓62的端部之圓筒部95a是藉由與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81的前端之耦合凹部81b嵌合,作為驅動傳達構件81的定位機能。
凹部81b及圓筒部95a皆是作為用以使驅動傳達構件凹部81的軸線與鼓62的軸線一致的調芯部作用。一旦耦合凹部81b及圓筒部95a卡合,則鼓62與驅動傳達構件81是彼此的軸線會實質地重疊,兩者會被配置成同軸。另外,特別是有時將耦合凹部81b稱為本體側調芯部(調芯用凹部),將圓筒部95a稱為卡匣側調芯部(調芯用凸部)。
更嚴格來講,圓筒部95a的外周面相當於卡匣側的調芯部。並且,耦合凸部81b的挖空部81b3相當於本體側調芯部。藉由圓形的挖空部81b3與圓筒部95a的外周面核對,進行鼓62與驅動傳達構件81之間的調 芯。
圖23所示的卡匣是利用與上述實施例同樣的作用,藉由齒輪30的齒輪部30a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咬合,產生使耦合凹部81b與圓筒部95a互相拉近的力。藉由進行齒輪部30a與齒輪部81a之間的驅動傳達,耦合凹部81b與圓筒部95a會卡合。另外,在圓筒部95a的前端的緣設置傾斜部(錐度,倒角)95a1(參照圖23(b)),使耦合凹部81b與圓筒部95a能容易卡合。亦即,圓筒部95a是隨著朝其前端,其徑會變小。
另外,如前述般,在鼓62的端部設有耦合凸部63b時,耦合凹部81b是作為用以傳達驅動力至耦合凸部63b的輸出耦合部作用。並且,當耦合凸部63b特別是實質上為三角形時,藉由耦合凹部81b被連結至耦合凸部63b,驅動傳達構件81會被調芯。因此,耦合凹部81b也作為調芯部作用。
另一方面,如圖23(a)所示的構成般,在鼓62的端部設有圓筒部95a時,耦合凹部81b是不取得作為耦合部(輸出耦合部)的作用,僅作為調芯用凹部(本體側調芯部)作用。
亦即,耦合凹部81b是兼任輸出耦合部及本體側調芯部(調芯用凹部),藉由鼓62的構成,耦合凹部81b所取得的作用是調芯用凹部及耦合凹部的任一或其兩方。
並且,圖23所示的卡匣側的調芯部是其外周 形成完全的圓的圓筒部95a,但並非限於如此的構造。在圖35中將調芯部的形狀之例設為模式圖顯示。
圖35(a)是表示在鼓凸緣63設置圖23所示的圓筒部95a的狀態。相對於此,在圖35(b)中,調芯部95b的形狀為僅構成圓的一部分。只要調芯部95b的圓弧部相對於挖空部81b3的圓弧形狀充分地大,調芯部95b便具有調芯作用。
從鼓的中心到各調芯部95a、95b的最外部的距離(半徑)是對應於挖空部81b3的半徑。由於挖空部81b3的半徑是4.8mm,因此從鼓的中心到各調芯部95a、95b、95c的最外部的距離(半徑)是4.8mm以下,接近4.8mm,調芯的作用較高。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本體側調芯部的耦合凹部81b是為了在與耦合凸部63b卡合時傳達驅動,而具有實質的三角形狀,在三角形狀的邊的一部分設有圓弧狀的挖空部81b3。然而,當本體側調芯部不必傳達驅動至鼓62時,本體側調芯部是亦可取其他的形狀。例如,本體側調芯部亦可為實質的圓形的凹部。如此的本體側調芯部時,可使用圖35(c)所示般的調芯部95c,作為卡匣側的調芯部。圖35(c)所示的調芯部是將複數的突起95c排列成圓狀之類的構成。亦即,突起95c的外接圓(以點線所示的圓)為與鼓同軸的圓。並且,此外接圓為對應於本體側調芯部的凹部之大小。亦即,外接圓的半徑為4.8mm以下。
圖35(a)、(b),(c)所示的任一構成亦可視為與鼓實質上同軸的調芯部。亦即,各調芯部95a、95b、95c的任一皆是以鼓的軸線作為中心配置。
嚴格來講,調芯部95a、95b、95c的外周面,亦即面對鼓軸線的相反側的部分(換言之,面對鼓的徑方向的外側的部分)會作為調芯部作用。作為調芯部作用的外周面是被配置成包圍鼓的軸線。
各調芯部95a、95b、95c是在軸線方向朝卡匣的外側露出。
另外,最好在圖23所示般的卡匣的構成中也具有前述般的規制部73j。並且,相對於調芯部之顯像滾子齒輪30或規制部73j的配置關係(尺寸關係)是想成與相對於卡匣凸部63b之顯像滾子齒輪30或規制部73j的配置關係(尺寸關係)同樣即可。
例如依據上述般理由,有關從鼓的中心到規制部73j的中心的距離BB的下限是以下的關係成立。
BF<BB。
BB: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中心(感光體的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到規制部73j測得的距離
BF: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旋轉中心(軸線)到輸入齒輪部(齒輪部30a)的齒尖測得的最短距離
並且,有關距離BB的上限也檢討。驅動傳達 構件81在將齒輪部81a接觸於規制部73j為止傾斜時,最好在耦合凹部81b與調芯部95a之間產生的偏芯量是符合以下的關係。在調芯部95a的前端是設有傾斜部95a1(參照圖23(a)),但沿著鼓的徑方向來測得傾斜部95a的寬時,最好此傾斜部95a的寬比偏芯量大。因為只要符合此關係,即使產生偏芯,照樣調芯部95a的傾斜部95a1會接觸於耦合凹部81b的緣,而協助耦合凹部81b與調芯部95a的卡合。
若將距離BB與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U的差設為「BB-U」,則偏芯量是比「BB-U」大。因此,至少傾斜部95a的寬BX是必須比「BB-U」大。並且,齒輪部81a的齒尖圓的半徑U是比從鼓的中心到顯像滾子齒輪的齒底的距離AX短。因此,傾斜部95a的寬BX是比「BB-AX」更大。
BX>BB-AX
若予以變形,則為BB<BX+AX。
BB: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中心(感光體的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到規制部73j測得的距離
BX:沿著感光體的徑方向測得的傾斜部95a的寬
AX:沿著與感光體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從感光體的軸線到顯像滾子齒輪的齒底測得的距離
若彙整,則「BF<BB<BX+AX」成立。
另外,在圖23所示的構成中,圓筒部95a是 被設在鼓62。但,亦可將圓筒部95a等的調芯部設在清潔單元60的框體(亦即鼓軸承73)。亦即,亦可思考鼓軸承73覆蓋鼓62的端部,在鼓軸承73設置調芯部之類的構成。並且,作為卡匣側的調芯部,亦可使用不是驅動傳達構件81的凹部81b,而是與驅動傳達構件81的圓筒部81i(參照圖13(a))卡合之類的構成。
在圖36所示的變形例是將用以和圓筒部81i的周圍接觸的圓弧狀的突起173a設於鼓軸承173的構成。圖36(a)是表示卡匣的立體圖,在圖36(b)中,將卡匣與本體驅動構件的彼此的調芯部卡合的狀態顯示成剖面圖。在此變形例中,藉由突起173a與圓筒部81i卡合,對應於進行驅動傳達構件81的調芯之調芯部。若更嚴格來講,則面對鼓的軸線側(換言之,面對鼓的徑方向內側)的突起173a的內周面為調芯部。
此調芯部不是被設在鼓凸緣195,而是被設在鼓軸承173。因此,在鼓凸緣195是具有用以從顯像滾子齒輪接受驅動力的齒輪部195a,另一方面未設有調芯部。
調芯部的中心是重疊於鼓的軸線而配置。亦即,突起173a是被配置成與鼓實質地成為同軸。若換成別的說法,則面對鼓的軸線側之突起173a的內周面會被配置成包圍鼓的軸線。並且,在突起173a的前端的緣是設有錐度(傾斜部),當突起173a的前端碰觸到圓筒部81i時,使圓筒部81i容易誘入至突起173a的內部空間。
並且,從鼓軸線至調芯部(突起173a)的距離(半徑)是對應於圓筒部81i的半徑。若圓筒部81i的半徑為7.05mm,則突起173a的半徑是可為7.05mm以上。
另外,突起173a是藉由與圓筒部81i接觸,亦作為抑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傾斜或移動的規制部(制動器)作用。亦即,突起173a是亦可兼備規制部73j(參照圖24)的任務。有關規制部構成與圓筒部81i接觸的構成是在實施例2後述。另外,在突起173a的前端是設有傾斜部(錐度,倒角),當驅動傳達構件81傾斜時,藉由圓筒部81i的前端與傾斜部接觸,可協助圓筒部81i與突起173a的卡合。亦即,突起173a的內周面是朝突起173a的前端擴徑。
有關上述的本實施例或各變形例所被記載的構成零件的機能、材質、形狀及其相對配置等,除非特定的記載,否則不是將此發明的範圍只限於該等。
<實施例2>
其次,根據圖29、圖30(a)、圖30(b)、圖30(c)、圖31(a)、圖31(b)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形態。圖29是用以說明驅動傳達構件的規制部的卡匣的立體圖。圖30(a)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規制,而由卡匣的安裝方向的相反方向來看的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30(b)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規 制,而由驅動側來看的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30(c)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規制,而由驅動側來看的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31(a)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的規制,而由驅動側來看的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圖31(b)是為了說明驅動傳達部,而由處理卡匣安裝方向上游側來看的畫像形成裝置驅動部的剖面圖。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詳細說明有關與前述的實施例不同的部分。若無特別再記載,則材質、形狀等是與前述的實施例同樣。有關如此的部分是賦予相同的號碼,詳細的說明是省略。
如圖29、圖30(a)、圖30(b)、圖30(c)所示般,鼓軸承90是在耦合部凸部的周圍具有凹部。而且,用以規制驅動傳達構件91的移動之規制部90k1會在凹周面90k(凹部的內周面)內,作為小徑部(使凹部的內徑形成比其他的部分更小之處)設置。規制部90k1是面向鼓的軸線側之圓弧狀的曲面部。
規制部90k1是用以抑制驅動傳達構件91的移動、傾斜的規制部(制動器),相當於實施例1的規制部73j(參照圖1、圖24等)的部分。以下針對本實施例的90k1特別詳細說明與實施例1的規制部73j不同的點。
藉由規制部90k1來規制驅動傳達構件91的傾斜之處是被設在驅動傳達構件91的軸方向的非驅動側 的前端之圓筒部(圓柱部)91i。圓筒部91i是相當於形成有耦合凹部的圓柱狀的突起。
開啟開閉門13,驅動傳達構件91移動至驅動側(從卡匣側離開的方向)的狀態下,於軸線方向,規制部90k1是與驅動傳達構件91的圓筒部91i重疊。
如圖39所示般,在本實施例中,於軸線方向,規制部90k1的至少一部分是位於比輸入耦合部(耦合凸部63b)的外周面63b2更外側(箭號D1側)。在此,外周面63b2是從耦合凹部接受驅動力的部分(驅動承受部)。在本實施例中特別是規制部90k1的至少一部分會比耦合凸部63b的前端63b1更加配置於外側。
又,規制部90k1的一部分是被配置成與輸入耦合部(耦合凸部63b)至少一部分在軸線方向重疊。亦即,若將耦合凸部63b及規制部90k1投影至鼓的軸線Ax1,則彼此的投影領域的至少一部分會重疊。若換成別的說法,則前述規制部90k1的至少一部分是被配置成與被設在鼓的端部的輸入耦合部(耦合凸部63b)相向。
規制部90k1是亦可視為能夠突拱成覆蓋鼓的軸線之突拱部。
在此,說明在實施例1(參照圖24(a)、(b)、圖25(a))中,下列成立的情形。
AB=AA×(W/X)
S=AA+U
V>AB
V>(S-U)×(W/X)
U<S<U+V×(X/W)
在本實施例中,圖30(a)、(b)、(c)所示的尺寸之中,AU為對應於V,AS為對應於S。又,AT為對應於AA,AP為對應於U。並且,W=X,(W/X)=1。
於是,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與實施例1同樣的議論,至驅動傳達構件91與規制部90k1接觸為止傾斜時,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可耦合的條件為以下般。
AB=AT
AS=AT+AP
AU>AT
AU>(AS-AP)
AP<AS<AP+AU
亦即,符合「AU>AT=AS-AP」的相位關係只要在耦合凸部與耦合凹部之間至少有一個,則兩耦合部卡合(耦合)。另外,
AB:沿著與鼓軸線正交的方向來測得的耦合部間的偏芯量
AT:沿著與鼓軸線正交的方向來測得之從驅動傳達構件91(圓筒部91i)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
AS:沿著與鼓軸線正交的方向來測得之從鼓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
AP:驅動傳達構件91的圓筒部91i的半徑。
在前述的實施例1中,藉由規制部73j來規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相對於此,在本實施例中,藉由規制部90k1來規制形成耦合凹部91b的外周面的圓筒部91i。因此,在軸線方向,規制部90k1與耦合凹部91b的位置大致相同。
若與藉由規制部來規制驅動傳達構件81的齒輪部81a的情況(參照圖24(a))作比較,本實施例較能精度佳規制驅動傳達構件91的傾斜。其結果,即使耦合凹部91與耦合凸部63b之間的間隙小,還是可使兩者卡合。由於耦合凹部91與耦合凸部63b的尺寸(大小)接近,因此驅動傳達的精度會提升。
在此,於以下表示鼓62的半徑為12mm時成立的尺寸的例子。首先,在本實施例中可適應於半徑12mm的鼓62的驅動傳達構件91的各部的尺寸是與實施例1的驅動傳達構件81同樣,如以下般。從耦合凹部91b的中心到凹部91b所具有的大致正三角形狀的頂點部的距離AJ為6.5mm,耦合凹部91b的大致三角形狀的內接圓的半徑AK為4.65mm。另外,凹部91b的大致正三角形狀不是純粹的正三角形,頂點的角會磨成圓弧狀。並且,耦合凹部91b的挖空部91b3的半徑AN為4.8mm,驅動傳達構件91的圓筒部91i的半徑AP為7.05mm。
另外,耦合凹部91b與耦合凸部63b的最短距離AU是符合以下的關係。
0<AU<1.7
AU成為下限是耦合凹部91b所具有的三角形狀的大小與耦合凸部63b所具有的三角形狀的大小相等時。另一方面,AU成為上限是從耦合凸部63b的中心到頂點的距離成為耦合凹部91b的挖空部的半徑AC之4.8mm時。此時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81b的間隙AU是「1.7=6.5-4.8」。
於是若將各值及AU=1.7代入剛才顯示的式子「AP<AS<AP+AU」,則為「7.05<S<8.75」。
實際使用2個例子來確認上述的式子成立的情形。
在第1例是表示使耦合凸部63b在可與耦合凹部91b卡合的範圍最大限度地擴大時的尺寸。此情況,由於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的間隙AU接近下限,因此驅動傳達構件81所被容許的傾斜變小。因此,為了縮小驅動傳達構件91的傾斜,必須使規制部90k1對於圓筒部91i的正規的位置最靠近。
在第2例是表示使耦合凸部63b在可與耦合凹部91b卡合的範圍形成最小時的尺寸。由於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的間隙AU接近上限,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81較為傾斜,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還是可卡合。亦即,規制部73j是較可容許驅動傳達構件91的傾斜,因此對於圓筒部91i的正規的位置,較可使規制部93j分開。
第1例是最大限度地擴大耦合凸部63b,耦合 部彼此間的徑方向的接觸量成為最大時的例子。
將從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中心到頂點的距離AQ設為比從耦合凹部的中心到三角形狀頂點部的距離AJ(6.5mm)稍微小的6.498mm。此時,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三角形狀的內接圓的半徑AR為4.648mm。
又,由於驅動傳達構件91的圓筒部91i的半徑AP為7.05mm,因此將從鼓62的中心到鼓軸承的規制部90k1的距離AS設為比半徑AP稍微大的7.051mm。
其結果,鼓軸承的規制部90k1與驅動傳達構件的圓筒部91i的間隙AT是0.001mm(=7.051-7.05)。並且,耦合部的相位匹配時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的間隙AU是0.002mm(「6.5-6.498」及「4.65-4.648」的其中小的一方)。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91藉由咬合力而傾斜,也會因為耦合部間的間隙AU比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T更大,所以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可卡合。
由第1例可知最好將從鼓62的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半徑方向的距離形成比7.05mm大。
第2例是將耦合凸部63b形成最小,耦合部彼此間的接觸量成為最小的情況的例子。
將從被設在驅動側鼓凸緣63的耦合凸部63b的中心到頂點的距離AQ設為比耦合凹部的挖空部91b3的半徑AN4.8mm稍微大的4.801mm。此時在耦合凸部的 三角形狀內接的內接圓的半徑AR為2.951mm。
將從鼓62的中心到鼓軸承的規制部90k1的距離AS設為8.749mm。其結果,鼓軸承90的規制部90k1與驅動傳達構件91的齒輪部91a的間隙AT是1.698mm(=8.748-7.05)。並且,耦合部的相位匹配時的耦合凸部63b與耦合凹部91b的間隙AU是1.699mm(「6.5-4.801」及「4.65-2.951」的其中小的一方)。因此,即使驅動傳達構件91藉由咬合力而傾斜,也會因為耦合部間的間隙AU比耦合部間的偏芯量AT更大,所以可卡合。
由第2例可知,從鼓62的中心到鼓軸承的規制部90k1的半徑方向的距離比8.75mm小為佳。
亦即,從鼓62的中心到鼓軸承的規制部90k1之半徑方向的距離比7.05mm大,比8.75mm小為適。
另外,檢討有關不將被設在鼓62的耦合凸部的形狀限定於大致正三角形,更一般性的形狀時之規制部的適當配置。另外,耦合凹部的形狀,基於方便起見,假想性地設為正三角形。另外,使用前述的耦合凸部363b(參照圖27、圖28),作為一般性的形狀的耦合凸部。
首先,利用圖31所示的規制部90k1及驅動傳達構件191來檢討有關從鼓的軸線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的上限。
規制部90k1的位置是依驅動傳達構件191的圓筒部191i的半徑而定。亦即,圓筒部191i的半徑越 大,越須使規制部90k1遠離鼓的軸線。於是,首先如圖31所示般,假想驅動傳達構件191的圓筒部191i的直徑比驅動傳達構件191的齒輪部(輸出齒輪部)191a的直徑更大的情況。此時,圓筒部191i是被配置成夾於顯像滾輪132的滾輪部分132a與顯像滾子齒輪30之間,圓筒部191i會與顯像滾輪132的軸部132b相向。
將從鼓62的中心(軸線)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設為距離BG(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量的距離)。將從鼓62的中心到顯像滾輪的軸線的距離設為距離BK(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量的距離)。
在此,最好在驅動傳達構件191傾斜而圓筒部191i接觸於規制部90k1時,圓筒部191i不會與顯像滾輪的軸部32b干擾。亦即,所欲至少以不會有圓筒部191i超過顯像滾輪的軸線而傾斜的情形之方式,藉由規制部90k1來規制圓筒部191i的移動。為此,最好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BG是比從鼓中心到顯像滾輪132的軸線的距離BK更短,BG<BK。
其次,利用圖31來檢討有關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的下限。將外接於耦合凸部363b(參照圖28)的最小的正三角形BO設為假想的耦合凸部。但,以正三角形BO的重心與耦合凸部363b的中心一致之方式設定。
將內接於此假想的耦合凸部(正三角形BO)的圓設為圓BP,且將其半徑設為半徑BH。在此,為了假想的耦合凸部BO卡合於被設在圓筒部191i的耦合凹部, 驅動傳達構件的圓筒部191i比須比此內接圓BP更大。因為若假設圓筒部191i比假想的耦合凸部BO的內接圓BP更小,則無法將用以傳達驅動至假想的耦合凸部BO的輸出耦合部形成於圓筒部191i。
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BG是比圓筒部191i的半徑更大,因此距離BG是比內接面BP的半徑BH大。
因此,規制部90k1離鼓中心的距離BG為:BH<BG。
亦即,規制部90k1的適宜的範圍是如以下般。
BH<BG<BK
其次,使用圖32所示的驅動傳達構件291,在以下說明規制部90k1的更適宜的範圍。
在圖32中,驅動傳達構件291的圓筒部291i比齒輪部291a更小徑,被配置成面對顯像滾子齒輪30。如剛才的圖31般,若擴大圓筒部191i的直徑,則無法將圓筒部191i配置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正面,需要使圓筒部191i配置成相向於顯像滾輪的軸部。此情況,需要拉長顯像滾輪的軸部的長度或拉長驅動傳達構件的長度。相對於此,如圖32般只要將驅動傳達構件的圓筒部291i配置於顯像滾子齒輪30的正面,便不須拉長顯像滾輪232的軸部232b或驅動傳達構件291,因此可使卡匣或畫像形成裝置小型化。
首先,利用圖32來檢討有關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的上限。
將從鼓162的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設為距離BG(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量的距離)。將從鼓162的中心到顯像滾子齒輪30的齒輪部的齒尖的最短距離設為距離BJ(在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量的距離)。當規制部90k1接觸於圓筒部291i時,為了使圓筒部291i不會對顯像滾輪的齒輪30干擾,最好將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BG形成比從鼓中心到顯像滾子齒輪的齒尖的距離BJ更短。因此,為BG>BJ。
其次,檢討有關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的下限。將外接於耦合凸部163a的最小的圓設為BS,且將其半徑設為半徑BL。另外,圓BS是設成與鼓162同心狀(同軸狀)。
在此,若驅動傳達構件291的圓筒部291i比圓BS大,則可在圓筒部291i形成包圍耦合凸部163a的全周圍之耦合凹部。
藉此,可謀求輸出耦合部(耦合凹部)的強度提升,使耦合部間的卡合安定化。
當圓筒部291i的半徑比圓BS的半徑BL更大時,從鼓中心到規制部90k1的距離BG也比半徑BL更大,因此為BG<BL。
亦即,規制部90j的範圍是如以下般。
BJ<BG<BL
若將此「BJ<BG<BL」與前述的「BH<BG<BK」合併,則有關規制部的適宜的範圍是被定義成如以下般。
BH<BJ<BG<BL<BK
若彙整各值的定義,則如以下般。
BH:一邊使外接於耦合凸部(輸入耦合部)的最小的正三角形的重心與鼓的軸線(耦合凸部的軸線)一致,一邊描繪該正三角形時,內接於該正三角形的內接圓的半徑
BJ:沿著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之從鼓的軸線到齒輪部(輸入齒輪部)30a的齒尖的最短距離
BG:沿著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之從鼓的中心到規制部的距離
BL:與鼓同軸地描繪外接於耦合凸部(輸入耦合部)的最小的外接圓時,其外接圓的半徑
BK:沿著與鼓的軸線正交的方向測得之從鼓的軸線到顯像滾子齒輪的軸線(顯像滾輪的軸線)的距離
本實施例或其變形例記載的構成零件的機能、材質、形狀及其相對配置等,除非特定的記載,否則不是將此發明的範圍只限於該等。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可提供一種具備用以從外部接受驅動力的輸入之構成的畫像形成處理卡匣。
30a:齒輪部
30a1:端面
62:鼓(電子照片感光體鼓)
63b:耦合凸部
63b1:前端部
73:鼓軸承
73c:旋轉停止部
73d:定位部上
73e:推壓部
73f:定位部下
73g:引導部
73h:被嵌合部
73i:凹底面
73j:規制部
73k:凹周面
73l:圓弧狀的凹處
87:空間
B:卡匣
O:反時針方向
P:時鐘方向

Claims (10)

  1. 一種處理卡匣,包含:
    框體
    感光體鼓,被該框體所支撐,該感光體鼓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感光體鼓包括(i)第一端部和(ii)與該第一端部反向的第二端部;
    顯像滾輪,被該框體所支撐,該顯像滾輪可繞著其軸線旋轉;
    耦合件,操作性地連接至該感光體鼓,該耦合件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耦合件被設置(i)在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一端部,(ii)與該感光體鼓同軸線,和(iii)在該處理卡匣的一側,且該耦合件包括凸部;
    斜齒齒輪,設置在該處理卡匣的該側,該斜齒齒輪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斜齒齒輪具有多個齒,且該等齒之至少部份的齒是未被該框體覆蓋並暴露至該處理卡匣之外側的被暴露齒,且該等被暴露齒中至少一者的頂部面向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及
    制動器,設置在該處理卡匣的該側,該制動器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在該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中延伸且面向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
    其中當在該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中測量時,相較於該耦合件之該凸部的端部與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二端部的距離,該斜齒齒輪之該等被暴露齒中至少一部份被設置成更遠離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二端部。
  2. 如請求項1之處理卡匣,另外包含:
    清潔刮刀,接觸該感光體鼓的表面;及
    帶電滾輪,被建構用於對該感光體鼓充電,
    其中該感光體鼓被建構用於在旋轉方向中旋轉,使得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一部分從上游位置運動至下游位置;在該上游位置中,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鄰接該帶電滾輪;在該下游位置中,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經由一中間位置鄰接該清潔刮刀;在該中間位置,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鄰接該顯像滾輪。
  3. 如請求項1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斜齒齒輪被設置成與該顯像滾輪同軸線,且操作性地連接至該顯像滾輪。
  4. 如請求項1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框體包括:
    第一框體,支撐該感光體鼓;及
    第二框體,支撐該顯像滾輪。
  5. 如請求項1之處理卡匣,
    其中,該框體包括形成在其內且在該處理卡匣之該側的縫隙,該縫隙在下述兩方向中連通至該框體的外側:(i)在垂直於該感光體鼓之該軸線的第一方向中,和(ii)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中,及
    其中,當該處理卡匣被定向使得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位在該斜齒齒輪之該軸線的上方時,該縫隙連通至朝向該處理卡匣的頂側。
  6. 一種處理卡匣,包含:
    框體
    感光體鼓,被該框體所支撐,該感光體鼓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感光體鼓包括(i)第一端部和(ii)與該第一端部反向的第二端部;
    顯像滾輪,被該框體所支撐,該顯像滾輪可繞著其軸線旋轉;
    耦合件,操作性地連接至該感光體鼓,該耦合件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耦合件被設置(i)在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一端部,(ii)與該感光體鼓同軸線,和(iii)在該處理卡匣的一側,且該耦合件包括凸部;
    斜齒齒輪,設置在該處理卡匣的該側,該斜齒齒輪可繞著其軸線旋轉,該斜齒齒輪具有多個齒,且該等齒之至少部份的齒是未被該框體覆蓋並暴露至該處理卡匣之外側的被暴露齒,且該等被暴露齒中至少一者的頂部面向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及
    制動器,設置在該處理卡匣的該側,該制動器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在該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中延伸且面向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
    其中當在該感光體鼓的軸線方向中測量時,相較於該耦合件之該凸部的端部與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二端部的距離,該斜齒齒輪之該等被暴露齒中至少一部份被設置成更遠離該感光體鼓的該第二端部,及
    其中當在沿著垂直於該感光體鼓之該軸線的直線中測 量時,從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至該等齒中至少一者之頂部的最短距離,是該感光體鼓之半徑長度的90%至110%。
  7. 如請求項6之處理卡匣,另外包含:
    清潔刮刀,接觸該感光體鼓的表面;及
    帶電滾輪,被建構用於對該感光體鼓充電,
    其中該感光體鼓被建構用於在旋轉方向中旋轉,使得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一部分從上游位置運動至下游位置;在該上游位置中,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鄰接該帶電滾輪;在該下游位置中,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經由一中間位置鄰接該清潔刮刀;在該中間位置,該感光體鼓之該表面的該部分鄰接該顯像滾輪。
  8. 如請求項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斜齒齒輪被設置成與該顯像滾輪同軸線,且操作性地連接至該顯像滾輪。
  9. 如請求項6之處理卡匣,其中,該框體包括:
    第一框體,支撐該感光體鼓;及
    第二框體,支撐該顯像滾輪。
  10. 如請求項6之處理卡匣,
    其中,該框體包括形成在其內且在該處理卡匣之該側的縫隙,該縫隙在下述兩方向中連通至該框體的外側:(i)在垂直於該感光體鼓之該軸線的第一方向中,和(ii)在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中,及
    其中,當該處理卡匣被定向使得該感光體鼓的該軸線 位在該斜齒齒輪之該軸線的上方時,該縫隙連通至朝向該處理卡匣的頂側。
TW110144128A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I802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8181 2016-06-14
JP2016118181 2016-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866A true TW202225866A (zh) 2022-07-01
TWI802107B TWI802107B (zh) 2023-05-11

Family

ID=6066320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1654A TWI750445B (zh)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10144128A TWI802107B (zh)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106119850A TWI655520B (zh)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1654A TWI750445B (zh)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9850A TWI655520B (zh) 2016-06-14 2017-06-14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Country Status (22)

Country Link
US (6) US11169483B2 (zh)
EP (4) EP3470931B1 (zh)
JP (4) JP6921636B2 (zh)
KR (6) KR102245037B1 (zh)
CN (8) CN114488746A (zh)
AU (6) AU2017284517B2 (zh)
BR (1) BR112018074598B1 (zh)
CA (3) CA3025140A1 (zh)
CL (7) CL2018003560A1 (zh)
CO (1) CO2018014306A2 (zh)
DE (1) DE112017002962T5 (zh)
ES (2) ES2949561T3 (zh)
GB (2) GB2588730B (zh)
MA (2) MA45260A (zh)
MX (9) MX2018015319A (zh)
MY (1) MY196656A (zh)
PH (1) PH12018502622A1 (zh)
PL (2) PL3929664T3 (zh)
RU (2) RU2019100445A (zh)
SG (1) SG11201810350RA (zh)
TW (3) TWI750445B (zh)
WO (1) WO20172175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3604B2 (ja) 2015-06-05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750445B (zh) 2016-06-14 2021-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7058992B2 (ja) * 2017-12-13 2022-04-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RU2745019C1 (ru) 2017-12-13 2021-03-18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Картридж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й
US10627780B2 (en) 2018-01-23 2020-04-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179475B2 (ja) 2018-03-29 2022-1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着脱ユニットセット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7277164B2 (ja) * 2018-03-30 2023-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枠体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像担持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ートリッジ
EP3550381A1 (en) * 2018-03-30 2019-10-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rame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mage carrying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AU2020242010B2 (en) 2019-03-18 2023-06-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CA3141699A1 (en) * 2019-06-12 2020-1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ttachment, and mounting kit
CN110347029A (zh) * 2019-08-06 2019-10-1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JP7483543B2 (ja) 2019-09-30 2024-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18109B2 (ja) 2019-09-30 2024-01-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96458A (ja) 2020-06-12 2021-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41975A (ja) * 2020-08-31 2022-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感光体ユニット、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KR20230011398A (ko) * 2020-09-17 2023-01-20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카트리지, 드럼 유닛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03004A (en) 1988-02-19 1994-04-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driving image bearing member via torque limiter
US4975743A (en) * 1989-08-21 1990-12-04 Surti Tyrone N Process cartridge having removable drive means
MX9303563A (es) 1992-09-04 1994-03-31 Canon Kk Cartucho de proceso, metodo para ensamblar un cartucho de proces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AU726711B2 (en) * 1995-03-27 2000-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iving force transmission par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photosensitive drum
JP2875203B2 (ja) 1995-03-27 1999-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駆動力伝達部品、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
US5809380A (en) 1996-03-14 1998-09-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plural color units
JPH1039715A (ja) 1996-07-25 1998-02-13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3408082B2 (ja) * 1996-09-26 2003-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208927B2 (ja) 1996-09-26 2009-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10186851A (ja) * 1996-12-26 1998-07-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5860048A (en) 1997-07-03 1999-01-12 Oki America, Inc. Toner stirrer for toner cartridge of developer hopper
JP2000098809A (ja) 1998-09-24 2000-04-07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及び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768706B2 (ja) * 1998-12-28 2006-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457201B2 (ja) 1999-01-21 2003-10-1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方式の現像装置
JP3796364B2 (ja) 1999-01-27 2006-07-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67374A (ja) * 1999-03-16 2000-09-29 Minolta Co Ltd 感光体ドラムのための駆動装置
JP3943761B2 (ja) 1999-06-08 2007-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9665B2 (ja) 1999-11-19 2005-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間隙保証部材および現像装置および帯電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6549738B2 (en) * 2000-08-30 2003-04-15 Oki Da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hotoreceptor drum that rotates at a constant velocity and is stably grounded
JP3715879B2 (ja) 2000-10-12 2005-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66697B2 (ja) 2001-02-09 2004-09-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離隔機構
JP2002328499A (ja) * 2001-04-27 2002-11-15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55804A (ja) 2001-12-07 2003-09-1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および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
JP4125007B2 (ja) * 2002-01-11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41606A (ja) 2002-02-20 2003-08-29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2003307993A (ja) 2002-04-17 2003-10-31 Canon Inc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809402B2 (ja) 2002-05-17 2006-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3548564B2 (ja) 2002-11-08 2004-07-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ローラー組立方法
JP3970161B2 (ja) 2002-11-08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
JP2004205950A (ja) 2002-12-26 2004-07-22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99607B2 (en) * 2003-06-18 2006-08-2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and toner container
JP4401713B2 (ja) 2003-08-29 2010-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1833B2 (ja) * 2003-09-19 2011-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71199B2 (ja) * 2004-01-27 2008-04-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1825A (ja) 2004-02-06 2005-08-18 Ricoh Co Ltd トナーボト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トナー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2255A (ja) 2004-02-27 2005-09-0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把持部材部品
US7457570B2 (en) 2004-08-06 2008-11-2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system using a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mprising toner and carrier
JP4185927B2 (ja) 2004-09-29 2008-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50882B2 (ja) * 2004-10-06 2007-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36853B2 (ja) 2004-11-12 2011-02-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供給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17682B2 (ja) 2004-12-13 2011-1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632A (ja) * 2004-12-20 2006-06-2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US7415227B2 (en) 2004-12-20 2008-08-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65341B2 (ja) 2005-02-04 2012-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349352B2 (ja) 2005-09-26 2009-10-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386034B2 (ja) * 2005-12-27 2009-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44997B2 (ja) * 2006-12-11 2010-03-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435B2 (ja) 2006-12-11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407B2 (ja) 2006-12-22 2010-07-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5056032B2 (ja) 2007-01-30 2012-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JP5094189B2 (ja) 2007-04-13 201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2686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Canon Inc ギア列を備え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ギア列の組立方法
JP5053743B2 (ja) 2007-07-23 2012-10-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158484B2 (ja) * 2007-12-21 2013-03-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1201A (ja) 2007-12-21 2009-07-09 Fuji Xerox Co Ltd フラッシュ定着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064802B2 (en) * 2007-12-28 2011-11-22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force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02008B2 (ja) * 2007-12-28 2010-07-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5142041B2 (ja) * 2007-12-28 2013-0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182389B2 (en) * 2008-02-04 2012-05-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method
JP4968957B2 (ja) 2008-03-31 2012-07-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枠体ユニット、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JP5127565B2 (ja) 2008-05-23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4870B2 (ja) 2008-05-23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230B2 (ja) * 2008-06-10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5159507B2 (ja) 2008-06-20 2013-03-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外し方法、カップリング部材の取り付け方法、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JP2010032917A (ja) * 2008-07-30 2010-02-12 Oki Data Corp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06236B2 (ja) 2009-04-30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75144B2 (ja) * 2009-07-30 2012-07-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04911B2 (ja) 2009-12-16 2015-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919124B2 (ja) *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2003243A (ja) 2010-05-19 2012-01-05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EP2634636A4 (en) 2010-10-29 2018-05-02 Ninestar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ing box containing same
US8644733B2 (en) * 2011-03-29 2014-02-04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Cartridge drive shaft gear
JP5839826B2 (ja) 2011-04-22 2016-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の再生産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348209B2 (ja) 2011-08-31 2013-1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112698561B (zh) * 2011-12-06 2023-11-28 佳能株式会社 盒、感光鼓传动装置组装方法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JP5460824B2 (ja) 2011-12-09 2014-04-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N104011605A (zh) 2011-12-26 2014-08-27 佳能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处理盒和鼓单元
JP5948977B2 (ja) * 2012-03-06 2016-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948660B2 (en) 2012-04-30 2015-02-0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engagement features to actuate a developer unit shutter
AU2013275198B2 (en) * 2012-06-15 2016-07-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generation device
JP6140962B2 (ja) 2012-09-27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3428B2 (ja) 2012-09-27 2016-12-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75823B2 (ja) 2012-09-28 2016-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5932B2 (ja) 2012-11-06 2017-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90072B2 (ja) * 2013-01-23 2018-09-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とそれを使用した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0039B2 (ja) 2013-01-31 2018-08-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収納容器、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82733B2 (en) 2013-02-07 2015-11-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er supply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89172B2 (ja) 2013-05-23 2018-03-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974B2 (ja) 2013-05-31 2017-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3069B2 (ja) 2013-06-27 2017-08-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03365927U (zh) * 2013-07-02 2013-12-25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JP6415198B2 (ja) 2013-09-12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US9256195B2 (en) * 2013-11-18 2016-02-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ment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6274892B2 (ja) 2014-02-04 2018-02-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収容器、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CN103885313B (zh) * 2014-03-31 2017-07-18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TWI709008B (zh) * 2014-11-28 2020-11-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JP6771899B2 (ja) 2015-03-10 2020-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駆動伝達ユニットの組み立て方法
KR101733799B1 (ko) 2015-09-02 2017-05-10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현상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7173620A (ja) * 2016-03-24 2017-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808364B2 (ja) 2016-06-14 2021-0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I750445B (zh) 2016-06-14 2021-12-2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3409A (zh) 2019-02-05
US20210286316A1 (en) 2021-09-16
CN114047677A (zh) 2022-02-15
CN114518701A (zh) 2022-05-20
JP2022107787A (ja) 2022-07-22
CL2020001166A1 (es) 2020-10-23
KR102411982B1 (ko) 2022-06-22
MX2022008325A (es) 2022-08-08
CA3105066C (en) 2024-02-27
KR20230070335A (ko) 2023-05-22
CO2018014306A2 (es) 2019-01-18
EP3929664A1 (en) 2021-12-29
KR20190017048A (ko) 2019-02-19
BR112018074598B1 (pt) 2024-01-16
GB2588730A (en) 2021-05-05
CL2018003560A1 (es) 2019-03-22
AU2021203408A1 (en) 2021-06-17
EP4332683A2 (en) 2024-03-06
EP4332683A3 (en) 2024-04-10
CL2021002063A1 (es) 2022-03-11
MX2022013579A (es) 2022-11-16
MX2018015319A (es) 2019-04-29
KR102533446B1 (ko) 2023-05-16
AU2020200517A1 (en) 2020-02-13
MX2022013581A (es) 2022-11-16
MX2022013586A (es) 2022-11-16
KR102633042B1 (ko) 2024-02-02
PL3929664T3 (pl) 2023-11-27
KR20220088808A (ko) 2022-06-28
US20210286317A1 (en) 2021-09-16
RU2019136069A3 (zh) 2021-05-19
KR102172796B1 (ko) 2020-11-02
RU2019100445A3 (zh) 2020-07-14
KR20200124334A (ko) 2020-11-02
AU2020200516A1 (en) 2020-02-13
AU2021203408B2 (en) 2023-05-18
CN109313409B (zh) 2021-11-16
JP2017223952A (ja) 2017-12-21
EP4220307B1 (en) 2024-03-13
JP2021165863A (ja) 2021-10-14
AU2017284517B2 (en) 2020-02-27
US20220187758A1 (en) 2022-06-16
US11392081B2 (en) 2022-07-19
JP7091529B2 (ja) 2022-06-27
MX2022013584A (es) 2022-11-16
MA45260A (fr) 2019-04-17
CL2020001169A1 (es) 2020-10-23
PL3470931T4 (pl) 2024-01-15
EP3929664C0 (en) 2023-06-28
EP3470931B1 (en) 2021-10-20
RU2019100445A (ru) 2020-07-14
GB2565986B (en) 2021-04-21
KR20210047960A (ko) 2021-04-30
CN114442462B (zh) 2024-03-22
TW202333003A (zh) 2023-08-16
CN114488746A (zh) 2022-05-13
PH12018502622A1 (en) 2019-10-07
TWI750445B (zh) 2021-12-21
CL2021002895A1 (es) 2022-08-19
AU2020200518A1 (en) 2020-02-13
US11720055B2 (en) 2023-08-08
CA3105066A1 (en) 2017-12-21
CN114047680B (zh) 2024-03-22
SG11201810350RA (en) 2018-12-28
EP4220307A1 (en) 2023-08-02
JP6921636B2 (ja) 2021-08-18
KR20240017133A (ko) 2024-02-06
RU2019136069A (ru) 2021-01-13
TWI655520B (zh) 2019-04-01
GB202100623D0 (en) 2021-03-03
ES2896765T3 (es) 2022-02-25
EP3929664B1 (en) 2023-06-28
ES2949561T3 (es) 2023-09-29
CL2020001168A1 (es) 2020-10-23
AU2020200517B2 (en) 2021-07-15
AU2017284517A1 (en) 2018-12-13
TW201935151A (zh) 2019-09-01
MX2022013580A (es) 2022-11-16
GB2588730B (en) 2021-10-20
JP7483983B2 (ja) 2024-05-15
AU2023202739A1 (en) 2023-05-18
CN114047680A (zh) 2022-02-15
MY196656A (en) 2023-04-27
US11402798B2 (en) 2022-08-02
WO2017217557A1 (ja) 2017-12-21
KR102245037B1 (ko) 2021-04-26
JP7279238B2 (ja) 2023-05-22
US20230195032A1 (en) 2023-06-22
JP2023093738A (ja) 2023-07-04
MX2022013587A (es) 2022-11-16
AU2020200518B2 (en) 2021-06-24
US11169483B2 (en) 2021-11-09
US11803153B2 (en) 2023-10-31
GB2565986A (en) 2019-02-27
AU2020200516B2 (en) 2021-07-08
EP3470931A4 (en) 2020-03-11
CA3025140A1 (en) 2017-12-21
CA3079223A1 (en) 2017-12-21
US20230333511A1 (en) 2023-10-19
CN114047678A (zh) 2022-02-15
US20190129356A1 (en) 2019-05-02
CN114047679A (zh) 2022-02-15
DE112017002962T5 (de) 2019-02-28
TW201809923A (zh) 2018-03-16
EP3470931A1 (en) 2019-04-17
MX2022013583A (es) 2022-11-16
PL3470931T3 (pl) 2022-02-14
TWI802107B (zh) 2023-05-11
GB2565986A8 (en) 2019-03-06
CN114442462A (zh) 2022-05-06
CL2021002183A1 (es) 2022-03-18
MA56223A (fr) 2022-04-20
BR112018074598A2 (pt) 2019-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0445B (zh)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
TWI843523B (zh) 處理卡匣及電子照片畫像形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