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07500A -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 Google Patents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07500A
TW202207500A TW110118750A TW110118750A TW202207500A TW 202207500 A TW202207500 A TW 202207500A TW 110118750 A TW110118750 A TW 110118750A TW 110118750 A TW110118750 A TW 110118750A TW 202207500 A TW202207500 A TW 20220750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rganic compound
emitting
abbreviation
emit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8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75450B (zh
Inventor
瀬尾広美
瀬尾哲史
下垣智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75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75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5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545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6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sulfur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benzothioph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21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 H10K85/322Metal complexes comprising a group IIIA element, e.g. Tris (8-hydroxyquinoline) gallium [Gaq3] comprising bor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10Triple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30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 or Fermi energy valu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40Interrelation of parameters between multiple constituent active layers or sublayers, e.g. HOMO values in adja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90Multiple hos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6Electron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驅動電壓低且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在一對電極之間包括電洞傳輸層以及形成在電洞傳輸層上的發光層。該發光層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並具有發光性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而且,電洞傳輸層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

Description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係關於一種在一對電極之間夾有藉由施加電場來得到發光的有機化合物而成的發光元件,或者一種具有這種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電子裝置以及照明設備。
將具有薄型輕量、高速回應性及直流低電壓驅動等的特徵的有機化合物用作發光體的發光元件被期待應用於下一代平板顯示器。一般認為:尤其是將發光元件配置為矩陣狀的顯示裝置與習知的液晶顯示裝置相比具有視角寬且可見度優異的優點。
一般認為發光元件的發光機制是如下:藉由在一對電極之間夾著包含發光體的發光層並對該一對電極施加電壓,從陰極注入的電子和從陽極注入的電洞在發光層的發光中心再結合而形成分子激子,當該分子激子返回到基態時釋放出能量而發光。已知激發態有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 發態,並且無論經過上述任一種激發態都可以實現發光,並且由單重激發態(S*)的發光被稱為螢光,而由三重激發態(T*)的發光被稱為磷光。
關於這種發光元件,為了提高其元件特性,積極地進行元件結構的改良、材料的開發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公開第2010-182699號公報
雖然如專利文獻1所報告那樣元件結構的改良等有進步,但是在發光效率、可靠性、發光特性等的方面上還有改良的餘地,因此需要研發更優越的發光元件。
於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種驅動電壓低且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是一種如下發光元件:在一對電極之間包括電洞傳輸層和形成在電洞傳輸層上的發光層;該發光層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並具有發光性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並且電洞傳輸層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
本發明的另一個方式是一種如下發光元件:在一對電極之間包括電洞注入層、形成在電洞注入層上的電洞傳輸層、形成在電洞傳輸層上的發光層、形成在發光層上的電子傳輸層以及形成在電子傳輸層上的電子注入層;該發光層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並具有發光性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並且電洞傳輸層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的第五有機化合物。
此外,在上述各結構中,較佳為將第一有機化合物用作主體材料,將第二有機化合物用作輔助材料,並且將第三有機化合物用作客體材料。就是說,發光層中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的質量分數(或者體積分數)較佳比第一有機化合物及第二有機化合物少。
此外,在上述各結構中,由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形成的激態複合物的發射波長與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各個發射波長(螢光波長)相比存在於長波長一側,因此可以將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螢光光譜變換為位於更長波長一側的發射光譜。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藉由在發光層中 形成激態複合物,可以進行利用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的能量轉移來提高能量轉移效率,該發射光譜與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各個發射波長(螢光波長)相比,存在於長波長一側。由此,可以實現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此外,電洞傳輸層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由於電洞傳輸層中的第四有機化合物具有對發光層(主要為發光層中的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注入電洞的功能,電洞容易進入發光層的內部,從而可以提高發光效率。此外,電洞傳輸層中的第五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高,因此可以降低發光層的驅動電壓(也只稱為電壓),尤其可以降低驅動開始電壓。該效果是只在電洞傳輸層具有兩種以上的上述有機化合物且存在上述HOMO能階的關係的情況下獲得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各結構中,較佳第四有機化合物的最低三重激發能階(T1能階)比第一有機化合物和第二有機化合物高。藉由採用這種結構,可以抑制發光層的三重激發態能擴散到電洞傳輸層,因此可以提高元件的發光效率。此外,為了抑制發光層的三重激發態能擴散到電洞傳輸層,較佳電洞傳輸層中的第四有機化合物的質量分數(或 者體積分數)為20%以上(低於100%)。
此外,在上述各結構中,較佳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為缺π型雜芳族化合物,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為富π型雜芳族化合物或芳香胺化合物,並且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為磷光化合物。
此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包括具有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具有發光裝置的電子裝置以及照明設備。因此,本說明書中的發光裝置是指影像顯示裝置或光源(包括照明設備)。另外,發光裝置還包括如下模組:在發光裝置中安裝有連接器諸如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撓性印刷電路)、TAB(Tape Automated Bonding:捲帶自動接合)帶或TCP(Tape Carrier Package:載帶封裝)的模組;將印刷線路板設置於TAB帶或TCP端部的模組;或者藉由COG(Chip On Glass:玻璃上晶片)方式將IC(積體電路)直接安裝到發光元件上的模組。
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藉由在發光層中形成激態複合物,可以進行利用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的能量轉移來能量轉移效率高,該發射光譜與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各個發射波長(螢光波長)相比,存在於長波長一側。由此,可以實現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100:基板
101:第一電極
103:第二電極
111:電洞注入層
112:電洞傳輸層
112a:電洞傳輸層
112b:電洞傳輸層
112c:電洞傳輸層
113:發光層
114:電子傳輸層
115:電子注入層
120:第一有機化合物
122:第二有機化合物
124:第三有機化合物
126:第四有機化合物
128:第五有機化合物
301:第一電極
303:第二電極
311:第一發光層
312:第二發光層
313:電荷產生層
450R:第一發光元件
450G:第二發光元件
450B:第三發光元件
451:反射電極
452:半透射.半反射電極
453a:第一透明導電層
453b:第二透明導電層
454:發光層
454B:第一發光層
454G:第二發光層
454R:第三發光層
455:EL層
501:元件基板
502:像素部
503:驅動電路部
504:驅動電路部
505:密封材料
506:密封基板
507:佈線
508:FPC
509:n通道型TFT
510:p通道型TFT
511:開關用TFT
512:電流控制用TFT
513:第一電極
514:絕緣物
515:EL層
516:第二電極
517:發光元件
518:空間
611:外殼
612:支撐台
613:顯示部
614:揚聲器部
615:視頻輸入端子
621:主體
622:外殼
623:顯示部
624:鍵盤
625:外部連接埠
626:指向裝置
631:主體
632:外殼
633:顯示部
634:聲音輸入部
635:聲音輸出部
636:操作鍵
637:外部連接埠
638:天線
641:主體
642:顯示部
643:外殼
644:外部連接埠
645:遙控接收部
646:影像接收部
647:電池
648:聲音輸入部
649:操作鍵
650:取景部
701:外殼
702:液晶面板
703:背光
704:外殼
705:驅動器IC
706:端子
801:外殼
802:光源
901:照明設備
902:電視機
1100:基板
1101:第一電極
1103:第二電極
1111:電洞注入層
1112:電洞傳輸層
1113a:第一發光層
1113b:第二發光層
1114a:第一電子傳輸層
1114b:第二電子傳輸層
1115:電子注入層
5000:可攜式終端
5001:外殼
5003:顯示部
5005:電源按鈕
5007:正面相機
5009:背面相機
5011:外部接統端子
5013:外部接統端子
5015:圖示
6000:可攜式終端
6001:外殼
6003:外殼
6005:鉸鏈部
6007:顯示部
6009:顯示部
6011:電源按鈕
6013:相機
6015:相機
6017:文字圖示
6019:圖示
6021:鍵盤
在圖式中:
圖1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圖;
圖2A和圖2B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概念的圖;
圖3是說明DBq(簡稱)的一個分子、TPA(簡稱)的一個分子以及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能階的圖;
圖4A至圖4F是說明DBq(簡稱)的一個分子、TPA(簡稱)的一個分子以及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HOMO及LUMO的分佈的圖;
圖5A至圖5C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電洞傳輸層和發光層的能階的概念的圖;
圖6是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圖;
圖7A和圖7B是說明發光元件的結構的圖;
圖8是說明發光元件的結構的圖;
圖9A和圖9B是說明發光裝置的圖;
圖10A至圖10D是說明電子裝置的圖;
圖11A至圖11D是說明電子裝置的圖;
圖12A至圖12C是說明照明設備的圖;
圖13是說明實施例中的發光元件的結構的圖;
圖14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的圖;
圖15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電壓-亮度特性的圖;
圖16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的圖;
圖17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電壓-電流特性的圖;
圖18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發射光譜的圖;
圖19是示出實施例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亮度-功率效率特性的圖;
圖20是示出2mDBTPDBq-II(簡稱)的磷光發射光譜的圖;
圖21是示出PCBA1BP(簡稱)的磷光發射光譜的圖;
圖22是示出BPAFLP(簡稱)的磷光發射光譜的圖。
下面,參照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以下說明的內容,其方式及詳細內容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及其範圍的情況下可以被變換為各種各樣的形式。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為僅限定在下面所示的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內容中。
注意,為了便於理解,圖式等所示出的各結構的位置、大小和範圍等有時不表示實際上的位置、大小和範圍等。因此,所公開的發明不一定侷限於圖式等所公開的位 置、大小、範圍等。
另外,在本說明書等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數詞是為了方便識別構成要素而附的,而不是為了在數目方面上進行限定的。
實施方式1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結構概念及具體發光元件的結構。首先,使用圖1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元件結構。
在圖1所示的元件結構中,在一對電極(第一電極101、第二電極103)之間包括電洞傳輸層112和形成在電洞傳輸層112上的發光層113,發光層113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122以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並具有發光性的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並且電洞傳輸層112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
此外,在圖1中,在設置在第一電極101與電洞傳輸層112之間的區域中,根據需要可以形成電洞注入層或電洞傳輸層。此外,在圖1中的設置在第二電極103與發光層113之間的區域中,根據需要可以形成電子注入層或電子傳輸層。
此外,較佳為將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用作主體材料,將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用作輔助材料,並且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用作客體材料。就是說,發光層中的第三有機化合物的質量分數(或者體積分數)較佳比第一有機化合物及第二有機化合物少。在以下的說明中,有時將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稱為主體材料,將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稱為輔助材料,並且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稱為客體材料。
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子遷移率的電子傳輸性材料。此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洞遷移率的電洞傳輸性材料。
此外,在上述結構中,較佳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每一個的最低三重激發能階(T1能階)高於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T1能階。這是因為如下緣故: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各個T1能階低於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T1能階時,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及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使有助於發光的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三重激發態能淬滅(quench),而導致發光效率的降低。
此外,為了提高從主體材料到客體材料的能量轉移效率,較佳的是,考慮到作為分子之間的轉移機制周知的福斯特(Förster)機制(偶極-偶極相互作用)及德克斯特 (Dexter)機制(電子交換相互作用),主體材料的發射光譜(在考慮由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情況下是指螢光光譜,而在考慮由三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的情況下是指磷光光譜)與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更詳細地說,最長波長(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中的光譜)的重疊變大。
但是,當作為客體材料例如使用磷光化合物時,難以使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與客體材料的最長波長(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中的光譜重疊。這是因為如下緣故:因為主體材料的磷光光譜位於比螢光光譜長的波長(低能量)一側,所以如果那樣做,則主體材料的T1能階低於磷光化合物的T1能階,而導致上述淬滅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淬滅的問題,當將主體材料的T1能階設定為高於用作客體材料的磷光化合物的T1能階時,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漂移到短波長(高能量)一側,因此該螢光光譜不與客體材料的最長波長(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中的吸收光譜重疊。從而,通常,難以使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與客體材料的最長波長(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中的吸收光譜重疊以使主體材料的由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增加到最大限度。
於是,在本發明中,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是形成激態複合物(也稱為“exciplex”)的組合。以下,使用圖2A和圖2B說明激態複合物。
圖2A是示出激態複合物的概念的模式圖,其示出第一有機化合物120(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螢光光 譜、第一有機化合物120(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磷光光譜、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的吸收光譜以及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
例如,在發光層113中,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及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螢光光譜轉換為位於更長波長一側的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並且,藉由以使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變大的方式選擇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由單重激發態的能量轉移(參照圖2A)。
另外,關於三重激發態,也可以認為發生從激態複合物的能量轉移,而不發生從主體材料的能量轉移。
因此,因為與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各個發射波長(螢光波長)相比,所形成的激態複合物的發射波長存在於長波長一側,所以可以使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螢光光譜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螢光光譜為存在於更長波長一側的發射光譜。
此外,可以認為激態複合物的單重激發態能與三重激發態能之間的差異極小。換言之,由激態複合物的單重態的發射光譜與由三重激發態的發射光譜極為接近。從而,如上所述那樣,在將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一般認為,由激態複合物的單重態的發射光譜)設計為與位於第三有 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時,從激態複合物的三重態的發射光譜(在常溫下觀察不到,在很多情況下在低溫下也觀察不到)也與位於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重疊。就是說,除了由單重態的能量轉移的效率以外,由三重態的能量轉移的效率也得到提高,其結果是,在單重態和三重態下都得到高效的發光。
這樣,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因為利用形成在發光層113中的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而進行能量轉移,所以具有高能量轉移效率。
此外,激態複合物由於只在激發態下存在,所以沒有吸收能量的基態。因此,可以認為在原理上不發生如下現象:由於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從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到激態複合物的能量轉移,在發光之前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失活(即,損失發光效率)的現象。
此外,上述激態複合物藉由激發態下的異種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般已知激態複合物在具有相對低的LUMO(LUMO: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低未佔據分子軌域)能階的材料和具有相對高的HOMO(HOMO:Hight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最高佔據分子軌域)能階的材料之間容易形成。
在此,使用圖2B說明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第二有 機化合物122和激態複合物的能階的概念。此外,圖2B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第二有機化合物122和激態複合物的能階的圖。
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HOMO能階和LUMO能階彼此不同。明確地說,按如下順序能階不同: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的HOMO能階<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HOMO能階<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的LUMO能階<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LUMO能階。而且,在使用上述兩個有機化合物形成激態複合物時,激態複合物的LUMO能階來源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而HOMO能階來源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參照圖2B)。
此外,激態複合物的發射波長依賴於HOMO能階與LUMO能階之間的能量差。作為一般傾向,當能量差較大時發射波長變短,並且當能量差較小時發射波長變長。
因此,激態複合物的能量差比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能量差及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能量差小。換言之,與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各個發射波長相比,激態複合物的發射波長成為長波長。
在此,關於激態複合物實際上是否具有上述特性,以下使用分子軌域計算來檢查。一般來說,在很多情況下,雜芳族化合物和芳香胺的組合受到比芳香胺的LUMO能階低的雜芳族化合物的LUMO能階(電子容易進入的性 質)以及比雜芳族化合物的HOMO能階高的芳香胺的HOMO能階(電洞容易進入的性質)的影響而形成激態複合物。於是,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的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的模型,使用構成雜芳族化合物的LUMO的典型骨架的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DBq),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的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模型,使用構成芳香胺的HOMO的典型骨架的三苯胺(簡稱:TPA),組合它們而進行計算。
首先,使用時間依賴密度泛函理論(TD-DFT)計算出DBq(簡稱)的一個分子和TPA(簡稱)的一個分子的最低激發單重態(S1)和最低激發三重態(T1)中的最佳分子結構及激發能量。再者,計算出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激發能量。
電勢能、電子間靜電能、電子的運動能及包括所有的其他複雜的電子間的互相作用的交換相關能的總和表示DFT(密度泛函理論)的總能量。在DFT中,由於使用以電子密度表示的單電子勢的泛函(函數的函數之意)來近似表示交換相關作用,所以計算速度快且精度高。在此,利用作為混合泛函的B3LYP來規定涉及交換和相關能的各參數的權重。
此外,作為基底函數使用6-311(對每個原子價軌道使用三個縮短函數的三重分裂價層(triple split valence)基底類的基底函數)而將它應用到所有原子上。
藉由上述基底函數,例如關於氫原子,考慮到1s至 3s的軌道,而關於碳原子,考慮到1s至4s、2p至4p的軌道。再者,為了提高計算精度,作為極化基底類,對氫原子加上p函數,對氫原子以外的原子加上d函數。
此外,作為量子化學計算程式,使用Gaussian09。使用高性能電腦(SGI株式會社製造,Altix4700)來進行計算。
首先,關於DBq(簡稱)的一個分子、TPA(簡稱)的一個分子及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算出了HOMO能階及LUMO能階。圖3示出HOMO能階及LUMO能階。
如圖3所示,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受到比TPA(簡稱)的LUMO能階低的DBq(簡稱)的LUMO能階(-1.99eV)和比DBq(簡稱)的HOMO能階高的TPA(簡稱)的HOMO能階(-5.21eV)的影響而形成DBq(簡稱)和TPA(簡稱)的激態複合物。
接著,圖4A至圖4F示出DBq(簡稱)的一個分子、TPA(簡稱)的一個分子及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HOMO和LUMO的分佈。
此外,圖4A示出DBq(簡稱)的一個分子的LUMO分佈,圖4B示出DBq(簡稱)的一個分子的HOMO分佈,圖4C示出TPA(簡稱)的一個分子的LUMO分佈,圖4D示出TPA(簡稱)的一個分子的HOMO分佈,圖4E示出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LUMO分佈,並且圖4F示出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 聚體的HOMO分佈。
如圖4E和圖4F所示那樣,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LUMO分佈在DBq(簡稱)一側,而HOMO分佈在TPA(簡稱)一側,可知圖3所示的結果。
此外,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激態複合物的形成過程,可以考慮如下兩個過程。
激態複合物的形成過程的一個是如下:由具有載流子的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陽離子或陰離子)形成激態複合物的形成過程。
一般來說,當在主體材料中電子和電洞再結合時,從激發態的主體材料到客體材料激發能量轉移,客體材料成為激發態而發光,但是當在從主體材料到客體材料激發能量轉移之前,主體材料本身發光或激發能量變為熱能時,激發能量的一部分失活。
但是,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從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具有載流子的狀態(陽離子或陰離子)形成激態複合物,因此可以抑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單重態激子的形成。換言之,可以存在有在不形成單重態激子的狀態下直接形成激態複合物的過程。由此,還可以抑制上述單重態能的失活。從而,可以實現使用壽命長的發光元件。
例如,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是電子傳輸性材料中的 具有容易俘獲電子(載流子)的性質(LUMO能階低)的電子俘獲性的化合物,並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是電洞傳輸性材料中的具有容易俘獲電洞(載流子)的性質(HOMO能階高)的電洞俘獲性的化合物時,由第一有機化合物120的陰離子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陽離子直接形成激態複合物。將藉由這種過程形成的激態複合物特別稱為電致激態複合物(electroplex)。
如此,藉由抑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單重激發態的發生且從電致激態複合物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能量轉移,可以得到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此外,在此情況下,同樣地抑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三重激發態的發生,而直接形成激態複合物,因此發生從激態複合物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能量轉移。
激態複合物的形成過程的另一個是如下:在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中的一方形成單重態激子之後,與基態的另一方相互作用而形成激態複合物的基本過程。與電致激態複合物不同,在此情況下,一旦生成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單重激發態,但是由於該單重激發態迅速地變換為激態複合物,所以可以抑制單重激發態能的失活。因此,可以抑制第一有機化合物120或第二有機化合物122失活激發能量。此外,在此情況下,被認為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的三 重激發態也迅速地變換為激態複合物,發生從激態複合物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能量轉移。
另外,在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為具有電子俘獲性的化合物,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為具有電洞俘獲性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HOMO能階的差異及LUMO能階的差異大時(明確而言,差異為0.3eV以上),電子選擇性地進入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且電洞選擇性地進入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此時,可以認為與經過單態激子形成激態複合物的過程相比,優先進行形成電致激態複合物的過程。
接著,示出激發能量的計算結果。DBq(簡稱)的一個分子的S1的激發能量為3.294eV,螢光波長為376.4nm。此外,DBq(簡稱)一個分子的T1的激發能量為2.460eV,磷光波長為504.1nm。另外,TPA(簡稱)的一個分子的S1的激發能量為3.508eV,螢光波長為353.4nm。此外,TPA(簡稱)一個分子的T1的激發能量為2.610eV,磷光波長為474.7nm。
在此,示出從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S1和T1的最佳分子結構獲得的激發能量。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S1的激發能量為2.036eV,螢光波長為609.1nm。此外,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T1的激發能量為2.030eV,磷光波長為610.0nm。
從上述可知: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螢光波長與DBq(簡稱)的一個分子或TPA(簡稱)一個分子的螢光波長相比位於長波長一側。另外,從上述可知:DBq(簡稱)和TPA(簡稱)的二聚體的螢光波長和磷光波長的差異只為0.9nm,並這些波長幾乎相同。
從上述結果可以說激態複合物可以將單重激發態能和三重激發態能積體在大致相同的能量。從而,如上所述,激態複合物可以由單重激發態和三重激發態的兩者,高效地將能量轉移到磷光化合物。
這種效果是藉由將激態複合物用於能量轉移的介質而獲得的特殊效果。一般而言,考慮到從主體材料的單重激發態或三重激發態到磷光化合物的能量轉移。另一方面,本發明的一個方式與現有技術的不同之處在於:首先形成由主體材料和其他材料而成的激態複合物,使用由該激態複合物的能量轉移。而且,上述不同之處可以提供以往沒有的高發光效率。
另外,一般而言,在很多情況下,在將激態複合物用於發光元件的發光層時,可以抑制發光顏色,但是發光效率大幅度地降低。從而,以往被認為不適合使用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元件以獲得高效率的發光元件。然而,如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所示,本發明人等發現藉由將激態複合物用於能量轉移的介質,可以使發光效率提高到極限。這是與習知的固定概念相反的技術思想。
此外,為了使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 物124(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充分地重疊,較佳發射光譜的峰值的能量值與吸收光譜的最低能量一側的吸收帶的峰值的能量值之間的差異為0.3eV以內。更佳為0.2eV以內,進一步佳為0.1eV以內。
此外,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中,較佳激態複合物的激發能量充分地轉移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實質上觀察不到來自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因此,較佳為藉由激態複合物將能量轉移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發射磷光。此外,作為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只要是將三重激發態能變換為發光的發光性材料即可,特別較佳為磷光化合物。
接著,使用圖5A、圖5B和圖5C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電洞傳輸層112和發光層113的能階概念。此外,圖5A、圖5B和圖5C是示意性地示出電洞傳輸層112(電洞傳輸層112a、電洞傳輸層112b、電洞傳輸層112c)與發光層113的能階的圖。
此外,圖5A、圖5B和圖5C所示的發光層113是形成上述所說明的激態複合物的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組合。
圖5A例示出使用其T1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且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低的一種有機化合物形成的電洞傳輸層112a的能階。
在採用圖5A所示的結構時,電洞傳輸層112a的 HOMO能階比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低,因此從電洞傳輸層112a電洞容易進入發光層113的更深區域,從而可以提高發光層113的發光效率。另一方面,根據圖5A所示的E1(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HOMO能階的能量差)決定驅動開始電壓,而不能使驅動開始電壓低於相當於該能量的電壓。例如,當E1為2eV時,不能使驅動開始電壓低於2V。這是因為當採用圖5A所示的結構時,與E1的能量相比,E2a(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電洞傳輸層112a的HOMO能階的能量差)的能量大的緣故。
接著,圖5B例示出使用其T1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且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的一種有機化合物形成的電洞傳輸層112b的能階。
在採用圖5B所示的結構時,因為電洞傳輸層112b的HOMO能階比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高,所以驅動電壓(尤其是,驅動開始電壓)受到電洞傳輸層112b的HOMO能階的影響。明確地說,根據圖5B所示的E2b(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電洞傳輸層112b的HOMO能階的能量差)的能量決定驅動開始電壓。因此,當採用圖5B所示的結構時,E2b的能量比E1(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HOMO能階的能量差)能量小,因此可以 降低驅動開始電壓。但是,從電洞傳輸層112b電洞難以轉移到發光層113,而尤其降低高亮度(實用亮度)區域中的發光效率。
接著,圖5C例示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概念,即例示出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高的電洞傳輸層112c的能階。
在採用圖5C所示的結構時,由於第四有機化合物126的影響而可以使電洞傳輸層112c的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下。因此,從電洞傳輸層112c電洞容易進入發光層113的更深區域,從而提高發光層113的發光效率。此外,驅動電壓(尤其是,驅動開始電壓)受到電洞傳輸層112c的HOMO能階的影響。由於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的影響,決定電洞傳輸層112c的HOMO能階。此外,由於受到第四有機化合物126的影響,決定電洞傳輸層112c的LUMO能階。根據圖5C所示的E2c(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的HOMO能階的能量差)的能量決定驅動開始電壓。因此,在採用圖5C所示的結構時,因為E2c的能量比E1(其中形成有激態複合物的發光層113的LUMO能階與HOMO能階的能量差)的能量小,所以可以降低驅動開始電壓。
藉由採用圖5C所示的結構,能夠以低於發光層113 的發光能量的電能使複合電流流過。一般來說,被認為驅動開始電壓是相當於發光層113的發光能量的電壓,不以其該電壓以下的電壓不開始工作。但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中的驅動開始電壓根據包括在電洞傳輸層112c中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而決定,因此該驅動開始電壓可以低於以前一般的驅動開始電壓。此外,雖然在驅動開始時第五有機化合物128有助於激發態能的形成而被認為發光效率較低,但是在驅動開始時幾乎不能觀察到亮度,而在實用上沒有問題。實際上,在實用亮度區域(明確地說,1cd/m2以上)中,以從第四有機化合物126到發光層113的電洞注入為主,第五有機化合物128不容易負責對發光層113的電洞注入或激發態,從而可以得到高發光效率。
如此,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中,電洞傳輸層112c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由於電洞傳輸層112c中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具有對發光層113(主要為發光層113中的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注入電洞的功能,而可以提高發光效率。此外,電洞傳輸層112c中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的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因此可以降低發光層的驅動電壓,尤其可以降低驅動開始電壓。該效果是只在電洞傳輸層具有兩種以上的上述有機化合物且存在上述HOMO能階的關係的情況下獲得的效 果。
此外,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中,當將磷光化合物用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時,第一有機化合物120本身容易發光,因此能量不容易轉移到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此時,第一有機化合物120若能高效地發光就好,但是由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發生濃度淬滅的問題,所以難以實現高發光效率。因此,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中的至少一方為螢光化合物(即,容易發生由單重激發態的發光或熱失活的化合物)的情況是有效的。從而,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中的至少一方較佳為螢光化合物。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發光元件能夠由於利用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的能量轉移而提高能量轉移效率,所以可以實現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此外,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具有如下結構:在電洞傳輸層中具有其HOMO能階為用於發光層的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藉由採用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發光元件的電流效率,且可以降低發光元件的電壓,尤其降低驅動開始電壓。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使用。
實施方式2
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圖6說明實施方式1所示的發光元件的變形例子。此外,對具有與實施方式1中說明的發光元件相同功能的部分使用同一元件符號來表示,省略其重複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中,如圖6所示那樣,在一對電極(第一電極101、第二電極103)之間包括電洞注入層111、形成在電洞注入層111上的電洞傳輸層112、形成在電洞傳輸層112上的發光層113、形成在發光層113上的電子傳輸層114以及形成在電子傳輸層114上的電子注入層115,發光層113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122以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並具有發光性的第三有機化合物124,第一有機化合物120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並且電洞傳輸層112至少具有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
此外,在發光層113中,藉由採用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分散到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及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結構,可以抑制因發光層113的高濃度而發生濃度淬滅,而提高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
此外,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和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
以下,對製造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時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
基板100用作發光元件的支承體。例如,可以使用玻璃、石英或塑膠等作為基板100。或者,可以使用撓性基板。撓性基板是可以彎曲的基板,例如可以舉出由聚碳酸酯、聚芳酯或者聚醚碸製成的塑膠基板等。或者,可以使用薄膜(由聚丙烯、聚酯、聚氟乙烯、聚氯乙烯等構成)、藉由蒸鍍形成的無機薄膜等。注意,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只要其在發光元件的製造過程中起到支承體的作用。
作為第一電極101及第二電極103,可以使用金屬、合金、導電化合物及它們的混合物等。明確而言,除了氧化銦-氧化錫(ITO:Indium Tin Oxide)、包含矽或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氧化銦-氧化鋅、包含氧化鎢及氧化鋅的氧化銦、金(Au)、鉑(Pt)、鎳(Ni)、鎢(W)、鉻(Cr)、鉬(Mo)、鐵(Fe)、鈷(Co)、銅(Cu)、鈀(Pd)、鈦(Ti)之外,還可以使用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第1族或第2族的元素,即鹼金屬諸如鋰(Li)和銫(Cs)等、鹼土金屬諸如鎂(Mg)、鈣(Ca)和鍶(Sr)等、包含它們的合金(MgAg、AlLi)、稀土金屬諸如銪(Eu)和鐿(Yb)等、包含它們的合金及石墨烯等。另外,第一電極101及第二電極103 例如可以藉由濺射法或蒸鍍法(包括真空蒸鍍法)等來形成。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電極101用作陽極,而將第二電極103用作陰極。
作為用於電洞注入層111及電洞傳輸層112的電洞傳輸性高的物質,例如可以舉出:4,4’-雙[N-(1-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或α-NPD)、N,N’-雙(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TPD)、4,4’,4”-三(咔唑-9-基)三苯胺(簡稱:TCTA)、4,4’,4”-三(N,N-二苯基氨基)三苯胺(簡稱:TDATA)、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胺(簡稱:MTDATA)、4,4’-雙[N-(螺環-9,9’-聯茀-2-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BSPB)等芳香胺化合物;3-[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氨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A1)、3,6-雙[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氨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A2)、3-[N-(1-萘基)-N-(9-苯基咔唑-3-基)氨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N1)等。除了上述以外,還可以使用4,4’-二(N-咔唑基)聯苯(簡稱:CBP)、1,3,5-三[4-(N-咔唑基)苯基]苯(簡稱:TCPB)、9-[4-(10-苯基-9-蒽基)苯基]-9H-咔唑(簡稱:CzPA)等的咔唑衍生物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後述的電洞傳輸性材料。這些物質主要是主要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洞遷移率的物質。然而,只要是電洞傳輸性高於電子傳輸性的物質,則也可以使用上述材料之外的物質。
再者,作為電洞注入層111及電洞傳輸層112,也可以使用聚(N-乙烯咔唑)(簡稱:PVK)、聚(4-乙烯三苯胺)(簡稱:PVTPA)、聚[N-(4-{N’-[4-(4-二苯基氨基)苯基]苯基-N’-苯基氨基}苯基)甲基丙烯醯胺](簡稱:PTPDMA)、聚[N,N’-雙(4-丁基苯基)-N,N’-雙(苯基)聯苯胺](簡稱:Poly-TPD)等高分子化合物。
另外,作為可以用於電洞注入層111的受體物質,可以舉出過渡金屬氧化物或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第4族至第8族的金屬的氧化物。明確地說,氧化鉬是特別較佳的。
此外,作為電洞傳輸層112從上述物質中選擇用於其HOMO能階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126的物質以及用於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的物質,即可。此外,用於第四有機化合物126的物質以及用於第五有機化合物128的物質不侷限於上述物質。根據用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的物質,實施者可以適當地選擇物質。
此外,發光層113包括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及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
作為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較佳為使用電子傳輸性材料。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較佳為使用電洞傳輸性材料。此外,作為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較佳為使用將三重激發態能轉 換成發光的發光性材料。
作為上述電子傳輸性材料,較佳為使用含氮雜芳族化合物等缺π型雜芳族化合物,例如可以舉出:2-(4-聯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簡稱:PBD)、3-(4-聯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簡稱:TAZ)、1,3-雙[5-(對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簡稱:OXD-7)、9-[4-(5-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基]-9H-咔唑(簡稱:CO11)、2,2’,2”-(1,3,5-苯三基)三(1-苯基-1H-苯並咪唑)(簡稱:TPBI)、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1-苯基-1H-苯並咪唑(簡稱:mDBTBIm-II)等的具有多唑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噁二唑衍生物、咪唑衍生物、三唑衍生物等);2-[3-(二苯並噻吩-4-基)苯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PDBq-II)、2-[3’-(二苯並噻吩-4-基)聯苯-3-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DBTBPDBq-II)、2-[3’-(9H-咔唑-9-基)聯苯-3-基]二苯並[f,h]喹喔啉(簡稱:2mCzBPDBq)、4,6-雙[3-(菲-9-基)苯基]嘧啶(簡稱:4,6mPnP2Pm)、4,6-雙[3-(4-二苯並噻吩基)苯基]嘧啶(簡稱:4,6mDBTP2Pm-II)等的具有二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吡嗪衍生物、嘧啶衍生物、噠嗪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苯並喹喔啉衍生物等)以及3,5-雙[3-(9H-咔唑-9-基)苯基]吡啶(簡稱:35DCzPPy)、1,3,5-三[3-(3-吡啶基)苯基]苯(簡稱:TmPyPB)等的具有吡啶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吡啶骨架、喹啉衍生物、苯並喹啉衍生物 等)。其中,具有二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或具有吡啶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所以是較佳的。尤其是,具有二嗪骨架(嘧啶或吡嗪)骨架的雜環化合物具有高電子傳輸性,也有助於降低驅動電壓。
另外,作為上述電洞傳輸性材料,較佳為使用富π型雜芳族化合物(例如,咔唑衍生物或吲哚衍生物)或芳香胺化合物,例如可以舉出:4,4’-雙[N-(1-萘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NPB)、N,N’-雙(3-甲基苯基)-N,N’-二苯基-[1,1’-聯苯]-4,4’-二胺(簡稱:TPD)、4,4’-雙[N-(螺-9,9’-聯茀-2-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BSPB)、4-苯基-4’-(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BPAFLP)、4-苯基-3’-(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mBPAFLP)、4-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A1BP)、4,4’-二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Bi1BP)、4-(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ANB)、4,4’-二(1-萘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胺(簡稱:PCBNBB)、9,9-二甲基-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茀-2-胺(簡稱:PCBAF)、N-苯基-N-[4-(9-苯基-9H-咔唑-3-基)苯基]螺-9,9-聯茀-2-胺(簡稱:PCBASF)等的具有芳香胺骨架的化合物;1,3-雙(N-咔唑基)苯(簡稱:mCP)、4,4’-二(N-咔唑基)聯苯(簡稱:CBP)、3,6-雙(3,5-二苯基苯基)-9-苯基咔唑(簡稱:CzTP)、3,3’-雙(9-苯基-9H-咔唑)(簡稱: PCCP)等的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4,4’,4”-(苯-1,3,5-三基)三(二苯並噻吩)(簡稱:DBT3P-II)、2,8-二苯基-4-[4-(9-苯基-9H-茀-9-基)苯基]二苯並噻吩(簡稱:DBTFLP-III)、4-[4-(9-苯基-9H-茀-9-基)苯基]-6-苯基二苯並噻吩(簡稱:DBTFLP-IV)等的具有噻吩骨架的化合物;以及4,4’,4”-(苯-1,3,5-三基)三(二苯並呋喃)(簡稱:DBF3P-II)、4-{3-[3-(9-苯基-9H-茀-9-基)苯基]苯基}二苯並呋喃(簡稱:mmDBFFLBi-II)等的具有呋喃骨架的化合物。其中,具有芳香胺骨架的化合物、具有咔唑骨架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高電洞傳輸性並有助於降低驅動電壓,所以是較佳的。
此外,這些電子傳輸性材料及電洞傳輸性材料較佳為在藍色區域不具有吸收光譜。明確地說,吸收光譜的吸收端較佳為440nm以下。
另一方面,作為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的發光性材料,例如可以舉出磷光材料或呈現熱活化延遲螢光的熱活化延遲螢光(TADF)材料。
作為磷光材料,例如在440nm至520nm具有發光的峰值的磷光材料,可以舉出:三{2-[5-(2-甲基苯基)-4-(2,6-二甲基苯基)-4H-1,2,4-三唑-3-基-κN2]苯基-κC}銥(III)(簡稱:[Ir(mpptz-dmp)3])、三(5-甲基-3,4-二苯基-4H-1,2,4-三唑(triazolato))銥(III)(簡稱:Ir(Mptz)3)、三[4-(3-聯苯)-5-異丙基-3-苯基-4H-1,2,4-三唑]銥(III)(簡稱:Ir(iPrptz-3b)3)等的具有4H-三唑 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三[3-甲基-1-(2-甲基苯基)-5-苯基-1H-1,2,4-三唑(triazolato)]銥(III)(簡稱:[Ir(Mptz1-mp)3])、三(1-甲基-5-苯基-3-丙基-1H-1,2,4-三唑)銥(III)(簡稱:Ir(Prptz1-Me)3)等的具有1H-三唑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fac-三[1-(2,6-二異丙基苯基)-2-苯基-1H-咪唑]銥(III)(簡稱:Ir(iPrpmi)3)、三[3-(2,6-二甲基苯基)-7-甲基咪唑並[1,2-f]菲啶根(phenanthridinato)]銥(III)(簡稱:Ir(dmpimpt-Me)3)等的具有咪唑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以及雙[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銥(III)四(1-吡唑基)硼酸鹽(簡稱:FIr6)、雙[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銥(III)吡啶甲酸酯(簡稱:FIrpic)、雙{2-[3’,5’-雙(三氟甲基)苯基]吡啶根-N,C2’}銥(III)吡啶甲酸酯(簡稱:Ir(CF3ppy)2(pic))、雙[2-(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銥(III)乙醯丙酮(簡稱:FIr(acac))等的以具有拉電子基的苯基吡啶衍生物為配體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在上述金屬錯合物中,由於具有4H-三唑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具有優異的可靠性及發光效率,所以是特別較佳的。
此外,例如作為在520nm至600nm具有發光峰值的磷光材料,可以舉出:三(4-甲基-6-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mppm)3)、三(4-叔丁基-6-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3)、(乙醯丙酮根)雙(6-甲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 Ir(mppm)2(acac))、(乙醯丙酮根)雙(6-叔丁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2(acac))、(乙醯丙酮根)雙[4-(2-降冰片基)-6-苯基嘧啶基]銥(III)(內型、外型混合物)(縮寫:Ir(nbppm)2(acac))、(乙醯丙酮根)雙[5-甲基-6-(2-甲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mpmppm)2(acac))、(乙醯丙酮根)雙(4,6-二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dppm)2(acac))等的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乙醯丙酮根)雙(3,5-二甲基-2-苯基吡嗪根)銥(III)(簡稱:Ir(mppr-Me)2(acac))、(乙醯丙酮根)雙(5-異丙基-3-甲基-2-苯基吡嗪根)銥(III)(簡稱:Ir(mppr-iPr)2(acac))等的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三(2-苯基吡啶根-N,C2’)銥(III)(簡稱:Ir(ppy)3)、雙(2-苯基吡啶根-N,C2’)銥(III)乙醯丙酮(簡稱:Ir(ppy)2acac)、雙(苯並[h]喹啉)銥(III)乙醯丙酮(簡稱:Ir(bzq)2(acac))、三(苯並[h]喹啉)銥(III)(簡稱:Ir(bzq)3)、三(2-苯基喹啉-N,C2’]銥(III)(簡稱:Ir(pq)3)、雙(2-苯基喹啉-N,C2’)銥(III)乙醯丙酮(簡稱:Ir(pq)2(acac))等的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以及三(乙醯丙酮根)(單啡啉)鋱(III)(簡稱:Tb(acac)3(Phen))等的稀土金屬錯合物。在上述金屬錯合物中,由於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具有特別優異的可靠性及發光效率,所以是特別較佳的。
此外,例如作為在600nm至700nm具有發光峰值的磷光材料,可以舉出:雙[4,6-雙(3-甲基苯基)嘧啶根](二異丁醯甲橋)銥(III)(簡稱:Ir(5mdppm)2(dibm))、雙[4,6-雙(3-甲基苯基)嘧啶根)(二新戊醯基甲烷根)銥(III)(簡稱:[Ir(5mdppm)2(dpm))、雙[4,6-二(萘-1-基)嘧啶根](二新戊醯基甲烷根)銥(III)(簡稱:Ir(d1npm)2(dpm))等的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乙醯丙酮根)雙(2,3,5-三苯基吡嗪根)銥(III)(簡稱:[Ir(tppr)2(acac)])、雙(2,3,5-三苯基吡嗪根)(二新戊醯基甲烷根)銥(III)(簡稱:Ir(tppr)2(dpm))、(乙醯丙酮根)雙[2,3-雙(4-氟苯基)喹喔啉合]銥(III)(簡稱:Ir(Fdpq)2(acac))等的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三(1-苯基異喹啉-N,C2’)銥(III)(簡稱:Ir(piq)3)、雙(1-苯基異喹啉-N,C2’)銥(III)乙醯丙酮(簡稱:Ir(piq)2acac)等的具有吡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2,3,7,8,12,13,17,18-八乙基-21H,23H-卟啉鉑(II)(簡稱:PtOEP)等的鉑錯合物;以及三(1,3-二苯基-1,3-丙二酮(propanedionato))(單啡啉)銪(III)(簡稱:Eu(DBM)3(Phen))、三[1-(2-噻吩甲醯基)-3,3,3-三氟丙酮](單啡啉)銪(III)(簡稱:Eu(TTA)3(Phen))等的稀土金屬錯合物。在上述金屬錯合物中,由於具有嘧啶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具有特別優異的可靠性及發光效率,所以是特別較佳的。另外,具有吡嗪骨架的有機金屬銥錯合物可以提供色度良好的紅色發 光。
此外,TADF材料中的延遲螢光是指雖然具有與通常的螢光相同的光譜,但是具有非常長的壽命的發光。該壽命為10-6秒以上,較佳為10-3秒以上。作為TADF材料,可以具體地舉出富勒烯或其衍生物、硫酸原黃素等吖啶衍生物、曙紅(eosin)等。此外,可以舉出包含鎂(Mg)、鋅(Zn)、鎘(Cd)、錫(Sn)、鉑(Pt)、銦(In)或鈀(Pd)等的含金屬卟啉。此外,作為該含金屬卟啉,例如可以舉出原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Proto IX))、中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Meso IX))、血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Hemato IX))、糞卟啉四甲基酯-氟化錫錯合物(SnF2(Copro III-4Me))、八乙基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OEP))、初卟啉-氟化錫錯合物(SnF2(Etio I))、八乙基卟啉-氯化鉑錯合物(PtCl2(OEP))等。並且,可以使用2-聯苯-4,6-雙(12-苯基吲哚[2,3-a]咔唑-11-基)-1,3,5-三嗪(簡稱:PIC-TRZ)等具有缺π型雜芳環及富π型雜芳環的雜環化合物。另外,在富π型雜芳環和缺π型雜芳環的雜環化合物直接結合的物質中,富π型雜芳環的施體性和缺π型雜芳環的受體性都強,而S1和T1的能階差變小,所以是特別較佳的。
此外,可以用於上述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以及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每一個的材料不侷限於此,只要是能夠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該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 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重疊,與第三有機化合物124(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峰值相比,且該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的峰值位於長波長,即可。
此外,當將電子傳輸性材料用於第一有機化合物120(主體材料)並且將電洞傳輸性材料用於第二有機化合物122(輔助材料)時,根據該混合比可以控制載流子平衡。明確地說,較佳第一有機化合物120與第二有機化合物122的比例為1:9至9:1的範圍內。
電子傳輸層114是包含電子傳輸性高的物質的層。作為電子傳輸層114,可以使用三(8-喹啉醇合)鋁(簡稱:Alq3)、三(4-甲基-8-羥基喹啉)鋁(簡稱:Almq3)、雙(10-羥基苯並[h]喹啉)鈹(簡稱:BeBq2)、BAlq、Zn(BOX)2、雙[2-(2-羥基苯基)-苯並噻唑]鋅(簡稱:Zn(BTZ)2)等的金屬錯合物。此外,也可以使用2-(4-聯苯基)-5-(4-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簡稱:PBD)、1,3-雙[5-(對叔丁基苯基)-1,3,4-噁二唑-2-基]苯(簡稱:OXD-7)、3-(4-叔丁基苯基)-4-苯基-5-(4-聯苯基)-1,2,4-三唑(簡稱:TAZ)、3-(4-叔丁基苯基)-4-(4-乙基苯基)-5-(4-聯苯基)-1,2,4-三唑(簡稱:p-EtTAZ)、紅啡啉(簡稱:BPhen)、浴銅靈(簡稱:BCP)、4,4’-雙(5-甲基苯並噁唑-2-基)二苯乙烯(簡稱:BzOs)等的雜芳族化合物。另外,也可以使用高分子化合物諸如聚(2,5-吡啶二基)(簡稱: PPy)、聚[(9,9-二己基茀-2,7-二基)-共-(吡啶-3,5-二基)](簡稱:PF-Py)、聚[(9,9-二辛基茀-2,7-二基)-共-(2,2’-聯吡啶-6,6’-二基)](簡稱:PF-BPy)。在此所述物質是主要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子遷移率物質。另外,只要是電子傳輸性比電洞傳輸性高的物質,就可以將上述物質之外的物質用作電子傳輸層114。
另外,作為電子傳輸層114,不僅可以採用單層,而且可以採用由上述物質構成的層的兩層以上的疊層。
電子注入層115是包含電子注入性高的物質的層。作為電子注入層115,可以使用氟化鋰(LiF)、氟化銫(CsF)、氟化鈣(CaF2)及鋰氧化物(LiOx)等鹼金屬或鹼土金屬化合物。此外,可以使用氟化鉺(ErF3)等稀土金屬化合物。另外,也可以使用上述構成電子傳輸層114的物質。
或者,也可以作為電子注入層115使用混合有機化合物與電子給體(施體)而成的複合材料。這種複合材料的電子注入性及電子傳輸性高,因為電子給體使得電子產生在有機化合物中。在此情況下,有機化合物較佳是在傳輸所產生的電子方面性能優異的材料。具體地,例如,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構成電子傳輸層114的物質(金屬錯合物和雜芳族化合物等)。作為電子給體,只要使用對有機化合物呈現電子給體性的物質,即可。具體地,較佳為使用鹼金屬、鹼土金屬和稀土金屬,可以舉出鋰、銫、鎂、鈣、鉺、鐿等。另外,較佳為使用鹼金屬氧化物或鹼土金 屬氧化物,例如可以舉出鋰氧化物、鈣氧化物、鋇氧化物等。此外,也可以使用氧化鎂等路易士鹼。或者,也可以使用四硫富瓦烯(簡稱:TTF)等有機化合物。
另外,上述電洞注入層111、電洞傳輸層112、發光層113、電子傳輸層114、電子注入層115分別可以藉由蒸鍍法(包括真空蒸鍍法)、噴墨法、塗敷法等的方法形成。
此外,在上述發光元件的發光層113中得到的發光穿過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3中的任一者或兩者取出到外部。因此,本實施方式中的第一電極101和第二電極103中的任一者或兩者為具有透光性的電極。
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由於能夠利用激態複合物的發射光譜與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的吸收光譜的重疊的能量轉移而可以提高能量轉移效率,所以可以實現發光效率高的發光元件。
此外,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具有如下結構:電洞傳輸層具有其HOMO能階為用於發光層的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藉由採用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發光元件的電流效率,且可以降低發光元件的電壓,尤其可以降低驅動開始電壓。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且尤其在電洞傳輸層和發光層的結構具有特徵。因 此,藉由應用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製造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或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等,上述發光裝置都包括在本發明中。
另外,在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的情況下,對TFT的結構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以適當地使用交錯型TFT或反交錯型TFT。此外,形成在TFT基板上的驅動用電路可以由N型TFT和P型TFT中的一者或兩者形成。並且,對用於TFT的半導體膜的結晶性也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以使用非晶半導體膜、結晶半導體膜和氧化物半導體膜等。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3
在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對具有隔著電荷產生層具有多個發光層的結構的發光元件(以下,稱為串聯型發光元件)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是如圖7A所示那樣的串聯型發光元件,其中在一對電極(第一電極301與第二電極303)之間具有多個發光層(第一發光層311、第二發光層312)。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電極301是用作陽極的電極,第二電極303是用作陰極的電極。另外,第一電極301及第二電極303可以採用與實施方式2相同的結構。此外, 雖然多個發光層(第一發光層311和第二發光層312)可以具有與實施方式1或實施方式2所示的發光層相同的結構,但是也可以多個發光層中的任一個具有與實施方式1或實施方式2所示的結構相同的結構。換言之,第一發光層311和第二發光層312既可以具有相同結構又可以具有不同的結構,並且作為其結構可以使用與實施方式1或實施方式2相同的結構。注意,第一發光層311和第二發光層312中的一者或兩者具有包括實施方式1或實施方式2所說明的電洞傳輸層的結構。
另外,在多個發光層(第一發光層311和第二發光層312)之間設置有電荷產生層313。電荷產生層313具有如下功能:當對第一電極301和第二電極303施加電壓時,將電子注入到一方的發光層中,且將電洞注入到另一方的發光層中。在本實施方式中,當以第一電極301的電位高於第二電極303的方式對第一電極301施加電壓時,電荷產生層313將電子注入到第一發光層311中並將電洞注入到第二發光層312中。
另外,考慮到光提取效率,較佳為使電荷產生層313具有透射可見光的性質(明確而言,對於電荷產生層313的可見光的透射率為40%以上)。另外,即使電荷產生層313的導電率低於第一電極301或第二電極303的導電率,電荷產生層313也發揮其作用。
電荷產生層313既可以具有電洞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添加有電子受體(受體)的結構又可以具有電子傳輸性 高的有機化合物添加有電子給體(施體)的結構。或者,也可以層疊有這兩種結構。
在採用電洞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添加有電子受體的結構的情況下,作為電洞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芳族胺化合物等諸如NPB、TPD、TDATA、MTDATA或4,4’-雙[N-(螺環-9,9’-聯茀-2-基)-N-苯基氨基]聯苯(簡稱:BSPB)等。在此所述的物質是主要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洞遷移率的物質。但是,只要是電洞傳輸性比電子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就可以使用上述物質之外的物質。
另外,作為電子受體,可以舉出7,7,8,8-四氰基-2,3,5,6-四氟喹啉並二甲烷(簡稱:F4-TCNQ)、氯醌等。另外,還可以舉出過渡金屬氧化物。另外,可以舉出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第4族至第8族的金屬的氧化物。明確而言,較佳為使用氧化釩、氧化鈮、氧化鉭、氧化鉻、氧化鉬、氧化鎢、氧化錳和氧化錸,這是因為它們具有高電子接受性。尤其,較佳為使用氧化鉬,因為氧化鉬在大氣中穩定且其吸濕性低,所以容易進行處理。
另一方面,在採用電子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添加有電子給體的結構的情況下,作為電子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喹啉骨架或苯並喹啉骨架的金屬錯合物等諸如Alq、Almq3、BeBq2、BAlq等。此外,除此之外,還可以使用具有噁唑基配體或噻唑基配體的金屬錯合物等諸如Zn(BOX)2或Zn(BTZ)2等。再者,除了金屬錯 合物之外,還可以使用PBD、OXD-7、TAZ、BPhen、BCP等。在此所述的物質是主要具有10-6cm2/Vs以上的電子遷移率的物質。另外,只要是電子傳輸性比電洞傳輸性高的有機化合物,就可以使用上述物質之外的物質。
另外,作為電子給體,可以使用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金屬、屬於元素週期表中第13族的金屬及它們的氧化物和碳酸鹽。明確而言,較佳為使用鋰(Li)、銫(Cs)、鎂(Mg)、鈣(Ca)、鐿(Yb)、銦(In)、氧化鋰、碳酸銫等。此外,也可以將如四硫萘並萘(tetrathianaphthacene)那樣的有機化合物用作電子給體。
另外,藉由使用上述材料形成電荷產生層313,可以抑制層疊發光層時驅動電壓增大。
此外,雖然在圖7A中對具有兩個發光層的發光元件進行說明,但是如圖7B所示那樣,本發明的一個方式也可以同樣地應用於層疊有n個(注意,n是3以上)發光層的發光元件。如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發光元件的那樣,當在一對電極之間具有多個發光層時,藉由將電荷產生層313配置在發光層與發光層之間,可以在保持低電流密度的同時實現高亮度區域中的發光。因為可以保持低電流密度,所以可以實現長使用壽命元件。另外,當作為應用例子採用照明時,因為可以減少由於電極材料的電阻導致的電壓下降,所以可以實現大面積的均勻發光。此外,可以實現能夠進行低電壓驅動且低耗電量的發光裝置。
此外,藉由使各發光層發射互不相同顏色的光,可以 使發光元件整體發射所需顏色的光。例如,在具有兩個發光層的發光元件中,藉由使第一發光層的發光顏色和第二發光層的發光顏色處於補色關係,可以使發光元件整體發射白色光。注意,“補色”是指當顏色混合時得到非彩色的顏色關係。也就是說,藉由將從發射處於補色關係的顏色的光的物質得到的光混合,可以得到白色發光。
另外,具有三個發光層的發光元件的情況也與此同樣,例如,當第一發光層的發光顏色是紅色,第二發光層的發光顏色是綠色且第三發光層的發光顏色是藍色時,可以使發光元件整體發射白色光。
注意,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4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裝置具有利用一對電極之間的光的共振效應的光學微共振器(micro optical resonator)(微腔)結構,如圖8所示那樣具有多個發光元件,該發光元件在一對電極(反射電極451與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之間至少具有EL層455。另外,EL層455至少具有電洞傳輸層(未圖示)和發光層454(發光層454R、發光層454G、發光層454B),除此之外,EL層455還可以包括電洞注入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電荷產生 層等。
第一發光元件450R具有在反射電極451上依次層疊有如下層的結構:第一透明導電層453a;其一部分包括第一發光層454B、第二發光層454G和第三發光層454R的EL層455;以及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另外,第二發光元件450G具有在反射電極451上依次層疊有第二透明導電層453b、EL層455以及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結構。另外,第三發光元件450B具有在反射電極451上依次層疊有EL層455及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結構。
另外,上述發光元件(第一發光元件450R、第二發光元件450G、第三發光元件450B)都具有反射電極451、EL層455以及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此外,在第一發光層454B中發射在420nm以上且480nm以下的波長區域中具有峰值的光(λB),在第二發光層454G中發射在500nm以上且550nm以下的波長區域中具有峰值的光(λG),而在第三發光層454R中發射在600nm以上且760nm以下的波長區域中具有峰值的光(λR)。由此,可以使任何發光元件(第一發光元件450R、第二發光元件450G及第三發光元件450B)都發射使來自第一發光層454B、第二發光層454G及第三發光層454R的發光重疊而成的光,即及於可見光區的寬(broad)的光。注意,根據上述記載,波長的長度滿足λBGR的關係。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各發光元件分別具有在反射電極451與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之間夾有EL層455的結 構,並且從包括在EL層455中的各發光層向全方向射出的發光由具有光學微共振器(微腔)的功能的反射電極451和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共振。另外,反射電極451使用具有反射性的導電材料形成,可見光的對該膜的反射率為40%至100%,較佳為70%至100%,並且該膜的電阻率為1×10-2Ωcm以下。另外,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使用具有反射性的導電材料和具有透光性的導電材料形成,可見光的對該膜的反射率為20%至80%,較佳為40%至70%,並且該膜的電阻率為1×10-2Ωcm以下。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藉由使分別設置在第一發光元件450R和第二發光元件450G中的透明導電層(第一透明導電層453a、第二透明導電層453b的厚度彼此不同,來根據每個發光元件改變反射電極451與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之間的光學距離。換言之,在反射電極451與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之間,可以使從各發光元件的各發光層發射的寬的光中的共振的波長的光變強並可以使其中的不共振的波長的光衰減,所以藉由根據每個元件改變反射電極451與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之間的光學距離,可以取出不同波長的光。
另外,光學距離(也稱為光徑長)是指實際上的距離乘以折射率而求得的值,在本實施方式中其是指實際上的厚度乘以n(折射率)而求得的值。換言之,“光學距離=實際上的厚度×n”。
另外,在第一發光元件450R中從反射電極451到半 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學距離為mλR/2(注意,m是1以上的自然數),在第二發光元件450G中從反射電極451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學距離為mλG/2(注意,m是1以上的自然數),並且在第三發光元件450B中從反射電極451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學距離為mλB/2(注意,m是1以上的自然數)。
如上所述,從第一發光元件450R主要取出在包括於EL層455中的第三發光層454R中發射的光(λR),從第二發光元件450G主要取出在包括於EL層455中的第二發光層454G中發射的光(λG),並且從第三發光元件450B主要取出在包括於EL層455中的第一發光層454B中發射的光(λB)。另外,從各發光元件取出的光分別從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一側射出。
另外,在上述結構中,嚴格而言,可以從反射電極451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學距離為從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中的反射區域的光學距離。但是,難以嚴格地決定反射電極451或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中的反射區域的位置,所以藉由假定反射電極451和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中的任意的位置為反射區域來可以充分地獲得上述效果。
接著,在第一發光元件450R中,因為來自第三發光層454R的發光中的由反射電極451反射而回來的光(第一反射光)與從第三發光層454R直接入射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第一入射光)發生干擾,所以將反射電 極451與第三發光層454R的光學距離調節為(2nR-1)λR/4(注意,nR是1以上自然數)。藉由調節光學距離,可以使第一反射光與第一入射光的相位一致,從而可以放大來自第三發光層454R的發光。
另外,嚴格而言,可以將反射電極451與第三發光層454R之間的光學距離稱為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與第三發光層454R中的發光區域之間的光學距離。但是,難以嚴格地決定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或第三發光層454R中的發光區域的位置,所以藉由將反射電極451和第三發光層454R中的任意的位置分別假定為反射區域、發光區域來可以充分地獲得上述效果。
接著,在第二發光元件450G中,因為來自第二發光層454G的發光中的由反射電極451反射而回來的光(第二反射光)與從第二發光層454G直接入射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第二入射光)發生干擾,所以將反射電極451與第二發光層454G的光學距離調節為(2nG-1)λG/4(注意,nG是1以上自然數)。藉由調節光學距離,可以使第二反射光與第二入射光的相位一致,從而可以放大來自第二發光層454G的發光。
另外,嚴格而言,可以將反射電極451與第二發光層454G之間的光學距離稱為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與第二發光層454G中的發光區域之間的光學距離。但是,難以嚴格地決定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或第二發光層454G中的發光區域的位置,所以藉由將反射電極451和 第二發光層454G中的任意的位置分別假定為反射區域、發光區域來可以充分地獲得上述效果。
接著,在第三發光元件450B中,因為來自第一發光層454B的發光中的由反射電極451反射而回來的光(第三反射光)與從第一發光層454B直接入射到半透射.半反射電極452的光(第三入射光)發生干擾,所以將反射電極451與第一發光層454B的光學距離調節為(2nB-1)λB/4(注意,nB是1以上自然數)。藉由調節光學距離,可以使第三反射光與第三入射光的相位一致,從而可以放大來自第一發光層454B的發光。
另外,嚴格而言,可以將反射電極451與第一發光層454B之間的光學距離稱為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與第一發光層454B中的發光區域之間的光學距離。但是,難以嚴格地決定反射電極451中的反射區域或第一發光層454B中的發光區域的位置,所以藉由將反射電極451和第一發光層454B中的任意的位置分別假定為反射區域、發光區域來可以充分地獲得上述效果。
另外,在上述結構中,示出每個發光元件都具有在EL層中包括多個發光層的結構,但是本發明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以採用如下結構:將上述結構與實施方式3所說明的串聯型(疊層型)發光元件組合,在一個發光元件中隔著電荷產生層而形成多個發光層。
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裝置具有微腔結構,即使具有相同結構的EL層,也能夠提取根據發光元件不同的波長 的光,因此不需要RGB的分別塗敷。因此,由於容易實現高精細化等,有利於實現全彩色化。另外,因為能夠加強特定波長的正面方向的發光強度,所以可以實現低耗電量化。該結構是當將其應用於使用三種顏色以上的像素的彩色顯示器(影像顯示裝置)時特別有效的,但是也可以將其用於照明等的用途。
注意,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5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具有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發光裝置。
另外,上述發光裝置既可以是被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又可以是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此外,可以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元件應用於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發光裝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9A和圖9B對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進行說明。
另外,圖9A是示出發光裝置的俯視圖,圖9B是沿圖9A中的虛線A-B切割的剖面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具有設置在元件基板501上的像素部502、驅動電路部(源極線驅動電路)503以及驅動電路部(閘極線驅動電路)504(504a及504b)。將像素部502、驅動電路部503及驅動電路部504由密封材料505密封在元件基板501與密封基板506之間。
此外,在元件基板501上設置用來連接對驅動電路部503及驅動電路部504傳達來自外部的信號(例如,視頻信號、時脈信號、起始信號或重設信號等)或電位的外部輸入端子的引導佈線507。在此,示出作為外部輸入端子設置FPC(撓性印刷電路板)508的例子。另外,雖然在此只表示FPC,但是該FPC也可以安裝有印刷線路板(PWB)。本說明書中的發光裝置不僅包括發光裝置本體,而且還包括安裝有FPC或PWB的發光裝置。
接著,參照圖9B說明剖面結構。在元件基板501上形成有驅動電路部及像素部,但是在此示出作為源極線驅動電路的驅動電路部503及像素部502。
驅動電路部503示出形成有將n通道型TFT509和p通道型TFT510組合而成的CMOS電路的例子。另外,形成驅動電路部的電路也可以使用各種CMOS電路、PMOS電路或NMOS電路形成。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示出將驅動電路形成在基板上的驅動器一體型,但是不一定需要如此,也可以將驅動電路形成在外部而不形成在基板上。
此外,像素部502包括多個像素,該像素包括開關用TFT511、電流控制用TFT512及與電流控制用TFT512的佈線(源極電極或汲極電極)電連接的第一電極513。另外,以覆蓋第一電極513的端部的方式形成有絕緣物514。在此,使用正型的光敏丙烯酸樹脂形成絕緣物51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電極513用作陽 極。
另外,為了提高層疊在絕緣物514上的膜的覆蓋率,較佳為在絕緣物514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形成具有曲率的曲面。例如,在作為絕緣物514的材料使用正型的光敏丙烯酸樹脂的情況下,較佳為使絕緣物514的上端部具備具有曲率半徑(0.2μm至3μm)的曲面。此外,作為絕緣物514,可以使用負性感光性樹脂和正性感光性樹脂的兩者,可以使用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諸如氧化矽、氧氮化矽等。
在第一電極513上層疊形成有EL層515及第二電極516。在EL層515中至少設置有電洞傳輸層和發光層。電洞傳輸層及發光層可以應用實施方式1或實施方式2所示的結構。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第二電極516用作陰極。
另外,發光元件517具有第一電極513、EL層515及第二電極516的疊層結構。作為用於第一電極513、EL層515及第二電極516所使用的材料,可以使用實施方式2所示的材料。此外,雖然在此未圖示,但是第二電極516與作為外部輸入端子的FPC508電連接。
此外,雖然在圖9B所示的剖面圖中僅示出一個發光元件517,但是,在像素部502中以矩陣形狀配置有多個發光元件。在像素部502中分別選擇性地形成能夠得到三種(R、G、B)發光的發光元件,而可以形成能夠進行全彩色顯示的發光裝置。此外,也可以藉由與濾色片組合來 實現能夠進行全彩色顯示的發光裝置。
再者,藉由利用密封材料505將密封基板506與元件基板501貼合在一起,得到在由元件基板501、密封基板506及密封材料505圍繞的空間518中具備發光元件517的結構。另外,除了空間518填充有惰性氣體(氮、氬等)的結構以外,還有空間518填充有密封材料505的結構。
另外,作為密封材料505,較佳為使用環氧類樹脂。另外,這些材料較佳是儘量不透過水分、氧的材料。此外,作為用於密封基板506的材料,除了玻璃基板、石英基板之外,還可以使用由FRP(Fiberglass-Reinforced Plastics:玻璃纖維強化塑膠)、PVF(聚氟乙烯)、聚酯或丙烯酸樹脂等構成的塑膠基板。
藉由上述步驟,可以得到主動矩陣型發光裝置。
另外,本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適當地組合而實施。
實施方式6
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一種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包括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作為這種電子裝置,可以舉出影像拍攝裝置如攝影機及數位相機等、護目鏡型顯示器、導航系統、音頻再生裝置(車載音響、身歷聲組合音響等)、電腦、遊戲機、可攜式資訊終端(可攜式電腦、行動電話、智慧手機、可攜式遊戲 機、電子書閱讀器或平板終端等)、具有儲存介質的影像再現裝置(具體為再現數位影音光碟(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儲存介質且具有可以顯示其影像的顯示裝置的裝置)等。參照圖10A至圖10D、圖11A至圖11D對上述電子裝置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
圖10A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電視機,該電視機包括外殼611、支撐台612、顯示部613、揚聲器部614、視頻輸入端子615等。在該電視機中,顯示部613可以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電視機。
圖10B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電腦,該電腦包括主體621、外殼622、顯示部623、鍵盤624、外部連接埠625、指向裝置626等。在該電腦中,顯示部623可以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電腦。
圖10C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行動電話,該行動電話包括主體631、外殼632、顯示部633、聲音輸入部634、聲音輸出部635、操作鍵636、外部連接埠637、天線638等。在該行動電話中,顯示部633可以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 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行動電話。
圖10D是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攝影機,該攝影機包括主體641、顯示部642、外殼643、外部連接埠644、遙控接收部645、影像接收部646、電池647、聲音輸入部648、操作鍵649、取景部650等。在該攝影機中,顯示部642可以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攝影機。
圖11A至圖11D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可攜式終端的一個例子,圖11A、圖11B、圖11C示出可攜式終端5000,圖11D示出可攜式終端6000。
圖11A示出可攜式終端5000的正視圖,圖11B示出可攜式終端5000的側面圖,圖11C示出可攜式終端5000的後視圖。另外,圖11D示出可攜式終端6000的正視圖。
可攜式終端5000包括外殼5001、顯示部5003、電源按鈕5005、正面相機5007、背面相機5009、第一外部連接端子5011以及第二外部連接端子5013等。
另外,顯示部5003被安裝在外殼5001中,也可以用作觸摸屏。例如,可以在顯示部5003上顯示圖示5015等以管理電子郵件、日程。另外,在外殼5001的正面一側組裝有正面相機5007,利用該正面相機5007可以拍攝使 用者一側的影像。另外,在外殼5001的背面一側組裝有背面相機5009,利用該背面相機5009可以拍攝與使用者相反一側的影像。另外,外殼5001具備第一外部連接端子5011及第二外部連接端子5013,例如,可以藉由第一外部連接端子5011將聲音輸出到耳機等,藉由第二外部連接端子5013進行資料的移動等。
另外,圖11D所示的可攜式終端6000包括第一外殼6001、第二外殼6003、鉸鏈部6005、第一顯示部6007、第二顯示部6009、電源按鈕6011、第一相機6013、第二相機6015等。
另外,第一顯示部6007被安裝在第一外殼6001中,第二顯示部6009被安裝在第二外殼6003中。在第一顯示部6007及第二顯示部6009中,例如可以將第一顯示部6007用作顯示用面板,將第二顯示部6009用作觸摸屏。藉由邊看第一顯示部6007所顯示的文字圖示6017邊利用第二顯示部6009所顯示的圖示6019或鍵盤6021(第二顯示部6009所顯示的鍵盤影像),可以進行影像的選擇或文字的輸入等。當然還可以採用如下結構:將第一顯示部6007用作觸摸屏,將第二顯示部6009用作顯示用面板;將第一顯示部6007及第二顯示部6009都用作觸摸屏。
另外,第一外殼6001及第二外殼6003由鉸鏈部6005相連接而可以進行開閉動作。藉由採用上述結構,當攜帶可攜式終端6000時第一外殼6001中組裝的第一顯 示部6007與第二外殼6003中組裝的第二顯示部6009合在一起,由此可以保護第一顯示部6007和第二顯示部6009的表面(例如塑膠基板等),所以是較佳的。
另外,作為第一外殼6001及第二外殼6003可以採用由鉸鏈部6005分離的結構(所謂可轉換型)。藉由採用上述結構,例如,如在縱向放置第一外殼6001且橫向放置第二外殼6003的狀態下使用可攜式終端那樣的使用範圍擴大,所以是較佳的。
另外,使用第一相機6013及第二相機6015可以進行3D影像的拍攝。
另外,作為可攜式終端5000及可攜式終端6000也可以採用能夠進行無線資訊收發的結構。例如,還可以採用如下結構:藉由進行無線上網等,購買所希望的資訊並下載。
此外,可攜式終端5000及可攜式終端6000還可以具有如下功能:顯示各種各樣的資訊(靜態影像、動態影像、文字影像等);將日曆、日期或時刻等顯示在顯示部上;對顯示部上顯示的資訊進行操作或編輯的觸摸輸入;藉由各種各樣的軟體(程式)控制處理等。此外,也可以內置檢測裝置諸如根據外光的光量可以將顯示的亮度設定為最適合的亮度的光感測器、陀螺儀和加速度感測器等檢測傾斜度的感測器。
在可攜式終端5000的顯示部5003和可攜式終端6000的第一顯示部6007或/及第二顯示部6009中,可以 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可攜式終端。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並且可以將該發光裝置用於各種領域的電子裝置。藉由使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減少了耗電量的電子裝置。
此外,也可以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照明設備。參照圖12A至圖12C對照明設備的具體例子進行說明。
圖12A是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背光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一個例子。圖12A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外殼701、液晶面板702、背光703以及外殼704,該液晶面板702與驅動器IC705連接。此外,作為背光703使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藉由端子706向背光703供應電流。如上所述,藉由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可以獲得耗電量低的背光。另外,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是面發光的照明設備,由此也可以實現大面積化,所以還可以實現背光的大面積化。因此,可以獲得實現低耗電量和大面積的液晶顯示裝置。
圖12B是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照明設備的檯燈的例子。圖12B所示的檯燈包括外殼801和光源 802,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光源802。因為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檯燈。
圖12C是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室內照明設備901的例子。由於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也可以實現大面積化,所以可以用作大面積的照明設備。另外,因為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實現低驅動電壓且高電流效率,所以藉由應用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可以獲得低耗電量的照明設備。如此,可以在將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裝置用作室內照明設備901的房間內設置如圖10A所說明的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電視機902,來看公共廣播或電影。
另外,本實施方式可以與其他實施方式適當地組合。
實施例1
在本實施例中,使用圖13說明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用發光元件(比較發光元件2)。此外,以下示出在本實施例中使用的材料的化學式。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59-1
以下,示出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製造方法。
(發光元件1)
首先,在基板1100上藉由濺射法形成包含矽或氧化矽的氧化銦-氧化錫化合物(ITO-SiO2,以下簡稱為ITSO)膜,由此形成第一電極1101。另外,所使用的靶材的成分比為In2O3:SnO2:SiO2=85:10:5[wt.%]。另外,將第一電極1101的厚度設定為110nm,且將其電極面積設定為2mm×2mm。在此,第一電極1101是用作發光元件的陽極的電極。
接著,作為用來在基板1100上形成發光元件的預處理,在用水洗滌基板1100表面並在200℃下進行焙燒1小時之後,對該基板1100進行UV臭氧處理370秒。
然後,將基板放進到真空蒸鍍裝置中,其內部被減壓到10-4Pa左右。在真空蒸鍍裝置內的加熱室中,在170℃下進行30分鐘的真空焙燒,然後使基板1100冷卻30分鐘左右。
接著,以使形成有第一電極1101的面朝下的方式將形成有第一電極1101的基板1100固定在設置在真空蒸鍍裝置內的基板支架上,並將壓力降低到10-4Pa左右,然後在第一電極1101上藉由使用電阻加熱的蒸鍍法共蒸鍍4,4’,4”-(苯-1,3,5-三基)三(二苯並噻吩)(簡稱:DBT3P-II)和氧化鉬,從而形成電洞注入層1111。將電洞注入層1111的厚度設定為40nm,將DBT3P-II(簡稱)與氧化鉬的重量比調節為4:2(=DBT3P-II:氧化鉬)。另外,共蒸鍍法是指在一個處理室中從多個蒸發源 同時進行蒸鍍的蒸鍍法。
接著,在電洞注入層1111上共蒸鍍4-苯基-4’-(9-苯基茀-9-基)三苯胺(簡稱:BPAFLP)與3-[N-(9-苯基咔唑-3-基)-N-苯基氨基]-9-苯基咔唑(簡稱:PCzPCA1),來形成電洞傳輸層1112。將電洞傳輸層1112的厚度設定為20nm,將BPAFLP(簡稱)與PCzPCA1(簡稱)的重量比調節為0.5:0.5(=BPAFLP:PCzPCA1)。
注意,在電洞傳輸層1112中,BPAFLP(簡稱)是第四有機化合物,並且PCzPCA1(簡稱)是第五有機化合的物。
接著,在電洞傳輸層1112上共蒸鍍2mDBTPDBq-II(簡稱)、4-苯基-4’-(9-苯基-9H-咔唑-3-基)三苯基胺(簡稱:PCBA1BP)和(乙醯丙酮根)雙(6-叔丁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2(acac)]),來形成第一發光層1113a。在此,將2mDBTPDBq-II(簡稱)、PCBA1BP(簡稱)和[Ir(tBuppm)2(acac)](簡稱)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6(=2mDBTPDBq-II:PCBA1BP:[Ir(tBuppm)2(acac)])。此外,將第一發光層1113a的厚度設定為20nm。
此外,在第一發光層1113a中,2mDBTPDBq-II(簡稱)是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PCBA1BP(簡稱)是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並且[Ir(tBuppm)2(acac)](簡稱)是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
接著,在第一發光層1113a上共蒸鍍2mDBTPDBq-II(簡稱)、PCBA1BP(簡稱)和[Ir(tBuppm)2(acac)](簡稱),來形成第二發光層1113b。在此,將2mDBTPDBq-II(簡稱)、PCBA1BP(簡稱)和[Ir(tBuppm)2(acac)](簡稱)的重量比調節為0.8:0.2:0.05(=2mDBTPDBq-II:PCBA1BP:[Ir(tBuppm)2(acac)])。此外,將第二發光層1113b的厚度設定為20nm。
此外,在第二發光層1113b中,2mDBTPDBq-II(簡稱)是第一有機化合物(主體材料),PCBA1BP(簡稱)是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並且[Ir(tBuppm)2(acac)](簡稱)是第三有機化合物(客體材料)。
接著,在第二發光層1113b上形成厚度為10nm的2mDBTPDBq-II(簡稱),來形成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
接著,在第一電子傳輸層1114a上形成厚度為20nm的紅啡啉(簡稱:BPhen),來形成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
接著,在第二電子傳輸層1114b上蒸鍍1nm的氟化鋰(LiF),來形成電子注入層1115。
最後,作為用作陰極的第二電極1103藉由以200nm的厚度蒸鍍鋁(Al)來製造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
此外,作為上述蒸鍍過程中的蒸鍍,都採用電阻加熱法。
(比較發光元件2)
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洞傳輸層1112的結構與發光元 件1不同,而比較發光元件2的其他結構與發光元件1相同。以下,只記載不同結構。
藉由在電洞注入層1111上蒸鍍BPAFLP(簡稱)形成電洞傳輸層1112。將電洞傳輸層1112的厚度設定為20nm。
表1示出藉由上述步驟得到的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元件結構。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64-2
接著,對在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中使用的電洞傳輸層、在第一發光層以及第二發光層中使用的BPAFLP(簡稱)、PCzPCA1(簡稱)和PCBA1BP(簡稱)的各薄膜中的電化學特性(HOMO能階及LUMO能階)進行測量(測量裝置:日本理研計器株式會社製造,AC-2)。此外,如下所述那樣進行各薄膜中的電化學特性的測量。
藉由將在大氣中用光電子分光光度計(日本理研計器株式會社製造,AC-2)測量的電離電勢值轉化為負值,獲得HOMO能階值。此外,藉由測量各薄膜的吸收光譜的資料,使用該吸收光譜的資料從假定直接躍遷的Tauc曲線找到吸收端,且以該吸收端為光學能隙將它加入HOMO能階的數值,來獲得LUMO能階值。
表2示出各薄膜中的電化學特性的測量結果。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65-3
從表2可知:BPAFLP(簡稱)的HOMO能階為-5.63eV,LUMO能階為-2.29eV,且帶隙(Bg)為3.34eV。此外,PCzPCA1(簡稱)的HOMO能階為-5.17eV,LUMO能階為-2.26eV,且帶隙(Bg)為 2.91eV。PCBA1BP(簡稱)的HOMO能階為-5.42eV,LUMO能階為-2.21eV,且帶隙(Bg)為3.21eV。
基於表1及表2,表3示出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洞傳輸層、發光層(第二有機化合物)的材料和HOMO能階。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66-4
如表3所示那樣,本實施例的發光元件1的電洞傳輸層具有如下結構:作為其HOMO能階為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PCBA1BP(簡稱)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使用BPAFLP(簡稱),並且作為其HOMO能階比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PCBA1BP(簡稱)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使用PCzPCA1(簡稱)的結構。另一方面,比較發光元件2具有使用其HOMO能階比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輔助材料)的PCBA1BP(簡稱)低的一種有機化合物(BPAFLP(簡稱))的結構。
接著,在氮氣氛圍的手套箱中,以不使各發光元件暴露於大氣的方式進行使用玻璃基板密封發光元件1以及的工作(在元件的周圍塗敷密封材料,當密封時以80℃進行1小時的熱處理)。然後,對這些發光元件的工作特性 進行測量。另外,在室溫(保持為25℃的氛圍)下進行測量。
圖14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流密度-亮度特性。在圖14中,橫軸表示電流密度(mA/cm2),縱軸表示亮度(cd/m2)。此外,圖15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亮度特性。在圖15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亮度(cd/m2)。此外,圖16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電流效率特性。在圖16中,橫軸表示亮度(cd/m2),縱軸表示電流效率(cd/A)。此外,圖17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電流特性。在圖17中,橫軸表示電壓(V),縱軸表示電流(mA)。另外,圖18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發射光譜。在圖18中,橫軸表示波長(nm),縱軸表示發光強度(任意單位)。此外,在圖18中,各發光元件的資料大致重疊。此外,圖19示出發光元件1以及比較發光元件2的亮度-功率效率特性(lm/W)。
如圖19所示那樣,發光元件1的1000cd/m2附近的功率效率為105(lm/W),比較發光元件2的1000cd/m2附近的功率效率為93(lm/W)。如此,確認到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的功率效率比比較發光元件2高12(lm/W)。
此外,表4表示亮度為1000cd/m2附近時的各個發光元件中的電壓(V)、電流密度(mA/cm2)、CIE色度座 標(x,y)、電流效率(cd/A)、外部量子效率(%)。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68-5
如表4所示那樣,亮度為1112cd/m2時的發光元件1的CIE色度座標(x,y)=(0.43,0.56)。此外,亮度為1037cd/m2時的比較發光元件2的CIE色度座標(x,y)=(0.43,0.56)。
此外,亮度為1112cd/m2時的發光元件1的電壓為2.6V,且電流效率為87cd/A。此外,亮度為1037cd/m2時的比較發光元件2的電壓為2.9V,且電流效率為85cd/A。
因此,確認到可以使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1的電壓比比較發光元件2低0.3V,並且可以使發光元件1的電流效率也與比較發光元件2同等以上。此外,如圖17所示那樣,確認到發光元件1的驅動開始電壓可以低於比較發光元件2的驅動開始電壓。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發光元件具有如下結構:電洞傳輸層具有其HOMO能階為用於發光層的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以下的第四有機化合物以及其HOMO能階比第二有機化合物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的 結構。藉由採用這種結構,可以降低發光元件的驅動電壓且可以提高電流效率。
此外,雖然用於本實施例(發光元件1)的發光層的第一有機化合物(2mDBTPDBq-II)的薄膜的PL峰值波長為426nm,第二有機化合物(PCBA1BP)的PL峰值波長為416nm,但是它們的混合膜的PL峰值波長為519nm,而可知其向長波長一側漂移。因此,這些兩種有機化合物是形成激態複合物的組合。
如此,在發光元件1中,電洞傳輸層添加有其HOMO能階比在發光層中有助於激態複合物的形成的第二有機化合物(PCBA1BP)高的第五有機化合物(PCzPCA1),因此與沒有添加有第五有機化合物的比較發光元件2相比,發光元件1的驅動開始電壓較低。
此外,當對發光層作為第二有機化合物添加PCzPCA1代替PCBA1BP時,可以與發光元件1同樣地降低驅動開始電壓。但是,PCzPCA1的HOMO能階比PCBA1BP高,因此由第一有機化合物(2mDBTPDBq-II)與PCzPCA1形成的激態複合物的發射波長為571nm,與使用PCBA1BP(519nm)的情況相比,上述發射波長向長波長漂移。因此,當如本實施例那樣將綠色磷光材料用於發光層時,難以使綠色磷光材料激發,而發光效率(外部量子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在本發明(發光元件1)中,沒有這種問題。就是說,本發明的一個方式的結構是為了不降低發光效率而實現能隙大(就是說,在原理上驅 動開始電壓較高)的綠色或藍色的發光元件的低電壓化特別有效的。
(參考例子1)
具體地例示出上述實施例中使用的(乙醯丙酮根)雙(6-叔丁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2(acac)])的合成例子。另外,以下示出[Ir(tBuppm)2(acac)]的結構。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70-7
〈步驟1:4-叔丁基-6-苯基嘧啶(簡稱:HtBuppm)的合成法〉
首先,在將22.5g的4,4-二甲基-1-戊基苯-1,3-二酮和50g的甲醯胺放入到安裝有回流管的茄形燒瓶中,並利用氮氣置換其內部。加熱該反應容器來將反應溶液回流5小時。然後,對氫氧化鈉水溶液注入該溶液,使用二氯甲烷萃取有機層。用水、飽和鹽水洗滌得到的有機層,並用硫酸鎂進行乾燥。過濾乾燥後的溶液。在蒸餾而去除該溶液的溶劑之後,將所得到的殘渣藉由矽膠柱色譜法使用己烷:乙酸乙酯=10:1(體積比)作為展開劑來進行純化,來得到嘧啶衍生物HtBuppm(無色油狀物,產率為14%)。以下述(a-1)示出步驟1的合成方案。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71-8
(步驟2:二-μ-氯-雙[雙(6-叔丁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2Cl]2)的合成法〉
接著,將15mL的2-乙氧基乙醇、5mL的水、1.49g的藉由上述步驟1得到的HtBuppm和1.04g的氯化銥水合物(IrCl3.H2O)放入到安裝有回流管的茄形燒瓶中,並利用氬氣置換燒瓶內。然後,照射1小時的微波(2.45GHz,100W)來進行反應。在蒸餾而去除溶劑之後,將所得到的殘渣使用乙醇抽濾並洗滌,得到雙核錯合物[Ir(tBuppm)2Cl]2(黃綠色粉末,產率為73%)。以下述(a-2)示出步驟2的合成方案。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72-9
〈步驟3:(乙醯丙酮根)雙(6-叔丁基-4-苯基嘧啶根)銥(III)(簡稱:[Ir(tBuppm)2(acac)])的合成法〉
再者,將40mL的2-乙氧基乙醇、1.61g的藉由上述步驟2得到的雙核錯合物[Ir(tBuppm)2Cl]2、0.36g的乙醯丙酮和1.27g的碳酸鈉放入到安裝有回流管的茄形燒瓶中,並利用氬氣置換燒瓶內。然後,照射60分鐘的微波(2.45GHz,100W)來進行反應。蒸餾而去除溶劑,將得到的殘渣使用乙醇抽濾,並使用水、乙醇洗滌。將該固體溶解於二氯甲烷中,藉由依次層疊矽藻土(日本和光純藥工業株式會社、目錄號碼:531-16855)、礬土、矽藻土的過濾助劑進行過濾。藉由利用二氯甲烷和己烷的混合溶劑使藉由蒸餾去除溶劑來得到的固體再結晶,得到目的物作為黃色粉末(產率為68%)。以下述(a-3)示出步驟3 的合成方案。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73-10
利用核磁共振分光法(1H-NMR)對藉由上述合成方法得到的化合物進行測量。從測量結果可知:得到了[Ir(tBuppm)2(acac)]。
以下,示出所得到的物質的1H-NMR資料。
1H-NMR.δ(CDCl3):1.50(s,18H),1.79(s,6H),5.26(s,1H),6.33(d,2H),6.77(t,2H),6.85(t,2H),7.70(d,2H),7.76(s,2H),9.02(s,2H)。
(參考例子2)
在上述實施例中,對用於各發光元件的2mDBTPDBq-II(簡稱)、PCBA1BP(簡稱)以及BPAFLP(簡稱)的 T1能階進行測量。此外,藉由測量各物質的磷光發光且將磷光發射波長換算為電子伏特進行T1能階的測量。測量條件為如下:對各物質照射325nm的激發光,測量溫度為10K。此外,在能階的測量中,從吸收波長算出時的精度比從發射波長算出時的精度高。但是,因為T1能階的吸收極微弱而能以進行測量,所以在此藉由測量位於磷光光譜的最短波長一側的峰值波長來求得T1能階。因此,測量值有多少誤差。
圖20示出所測量的2mDBTPDBq-II(簡稱)的磷光發光,圖21示出所測量的PCBA1BP(簡稱)的磷光發光,圖22示出所測量的BPAFLP(簡稱)的磷光發光。此外,表5示出測量結果。從該結果可知:與在上述實施例中用作第一有機化合物的2mDBTPDBq-II(簡稱)、用作第二有機化合物的PCBA1BP(簡稱)相比,相當於用於電洞傳輸層的第四有機化合物的BPAFLP(簡稱)的T1能階高。
Figure 110118750-A0202-12-0074-11
100:基板
101:第一電極
103:第二電極
112:電洞傳輸層
113:發光層
120:第一有機化合物
122:第二有機化合物
124:第三有機化合物
126:第四有機化合物
128:第五有機化合物

Claims (10)

  1. 一種發光元件,其包括:
    一層;及
    在該層上的發光層,
    其中該發光層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將三重態激發能轉換成發光的第三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
    其中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包括數個咔唑骨架,
    其中該層包括第四有機化合物和第五有機化合物,
    其中該第四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低於或等於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及
    其中該第五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高於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
  2. 一種發光元件,其包括:
    電洞注入層;
    在該電洞注入層上的一層;
    在該層上的發光層;
    在該發光層上的電子傳輸層;及
    在該電子傳輸層上的電子注入層,
    其中該發光層包括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及將三重激發態能轉換成發光的第三有機化合物之混合物,
    其中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包括數個咔 唑骨架,
    其中該層包括第四有機化合物和第五有機化合物,
    其中該第四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低於或等於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及
    其中該第五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高於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HOMO能階。
  3. 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其中該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與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之組合形成激態複合物。
  4. 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四有機化合物的T1能階高於該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的T1能階。
  5. 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四有機化合物的T1能階高於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的T1能階。
  6. 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
    其中該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是缺π-電子型雜芳族化合物,
    其中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該第四有機化合物及該第五有機化合物是富π-電子型雜芳族化合物或芳香胺化合物,及
    其中該第三有機化合物是磷光化合物。
  7. 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
  8.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根據請求項7之發光裝置。
  9. 一種照明設備,其包括根據請求項7之發光裝置。
  10. 根據請求項1或2之發光元件,其中該第三有機化合物的最長波長一側的吸收帶與該具有電子傳輸性的第一有機化合物和該具有電洞傳輸性的第二有機化合物之發射光譜相互重疊。
TW110118750A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I775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6887 2012-04-20
JP2012096887 2012-04-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7500A true TW202207500A (zh) 2022-02-16
TWI775450B TWI775450B (zh) 2022-08-21

Family

ID=49379265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233A TWI729340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110118750A TWI775450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106111572A TWI665815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102113048A TWI589049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0233A TWI729340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1572A TWI665815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102113048A TWI589049B (zh) 2012-04-20 2013-04-12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6) US9076976B2 (zh)
JP (8) JP5982321B2 (zh)
KR (6) KR101909775B1 (zh)
CN (1) CN104247077B (zh)
DE (1) DE112013002094B4 (zh)
TW (4) TWI729340B (zh)
WO (1) WO20131575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80600B (zh) * 2011-02-28 2019-12-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KR102072253B1 (ko) * 2012-03-14 2020-01-3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KR101909775B1 (ko) 2012-04-20 2018-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DE112013002110B4 (de) 2012-04-20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TWI638472B (zh) 2012-08-03 2018-10-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TWI733065B (zh) 2012-08-03 2021-07-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US10043982B2 (en) 2013-04-26 2018-08-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9362517B2 (en) 2013-12-02 2016-06-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module, lighting module,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lian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10734587B2 (en) 2014-03-13 2020-08-04 Merck Patent Gmbh Formulations of luminescent compounds
CN103887439B (zh) * 2014-04-08 2016-08-17 西南大学 一种具有磁效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TWI777568B (zh) 2014-05-30 2022-09-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DE102015213426B4 (de) 2014-07-25 2022-05-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ronisches Gerät,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und organische Verbindung
KR102353647B1 (ko) 2014-08-29 2022-01-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20160104855A1 (en) 2014-10-10 2016-04-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10153449B2 (en) 2014-10-16 2018-12-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KR101706752B1 (ko) 2015-02-17 2017-02-27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호스트, 인광 도펀트 및 형광 도펀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US10903440B2 (en) * 2015-02-24 2021-01-2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I737594B (zh) * 2015-03-09 2021-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與照明裝置
TWI814143B (zh) * 2015-03-09 2023-09-0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I757234B (zh) * 2015-05-21 2022-03-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裝置
WO2016203350A1 (en) * 2015-06-17 2016-12-22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Iridium complex, light-emitting element,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7851729B (zh) 2015-08-07 2020-07-28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20180059843A (ko) * 2015-09-30 2018-06-0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DE112016005489T5 (de) 2015-12-01 2018-08-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CN105511118B (zh) * 2016-02-03 2018-09-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810839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单层蓝光激基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WO2018100476A1 (en) 2016-11-30 2018-06-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11656549A (zh) 2017-11-02 2020-09-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2244800B1 (ko) * 2017-12-11 2021-04-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DE112019001181T5 (de) 2018-03-07 2020-12-10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Anzeige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organische Verbindun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CN113412508A (zh) 2019-02-06 2021-09-17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器件、发光设备、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CN110957558B (zh) * 2019-11-25 2021-06-15 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一种天线支架和航天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2955A (ja) * 1996-11-28 1998-06-19 Seiko Precision Kk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
ATE344532T1 (de) 1999-05-13 2006-11-15 Univ Princeton Lichtemittierende, organische, auf elektrophosphoreszenz basierende anordnung mit sehr hoher quantenausbeute
JP4712232B2 (ja) * 2000-07-17 2011-06-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アゾール化合物
ATE482476T1 (de) 2000-07-17 2010-10-15 Fujifilm Corp Lichtemittierendes element und azolverbindung
JP4554047B2 (ja) * 2000-08-29 2010-09-29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装置
DE60111473T3 (de) 2000-10-30 2012-09-0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Chuo Kenkyusho Organische lichtemittierende Bauelemente
SG2009086778A (en) 2000-12-28 2016-11-29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Luminescent device
TW545080B (en) 2000-12-28 2003-08-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519770B (en) 2001-01-18 2003-02-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SG118118A1 (en) 2001-02-22 2006-01-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ITTO20010692A1 (it) 2001-07-13 2003-01-13 Consiglio Nazionale Ricerche Dispositivo elettroluminescente organico basato sull'emissione di ecciplessi od elettroplessi e sua realizzazione.
US6863997B2 (en) 2001-12-28 2005-03-08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White light emitting OLEDs from combined monomer and aggregate emission
ITBO20020165A1 (it) 2002-03-29 2003-09-29 Consiglio Nazionale Ricerche Dispositivo elettroluminescente organico con droganti cromofori
TWI314947B (en) 2002-04-24 2009-09-21 Eastman Kodak Compa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stability
JP4531342B2 (ja) 2003-03-17 2010-08-2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白色有機発光素子および発光装置
KR100543003B1 (ko) * 2003-09-15 2006-01-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풀칼라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7175922B2 (en) 2003-10-22 2007-02-13 Eastman Kodak Company Aggreg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s with improved operational stability
TW200541401A (en) 2004-02-13 2005-12-16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WO2005090365A1 (ja) 2004-03-18 2005-09-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有機シラン化合物、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用途
JP4416546B2 (ja) 2004-03-19 2010-02-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109236B2 (ja) 2004-06-09 2012-12-2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正孔阻止材料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1027896B1 (ko) * 2004-08-13 2011-04-07 테크니셰 유니베르시테트 드레스덴 발광 컴포넌트를 위한 층 어셈블리
US7597967B2 (en) 2004-12-17 2009-10-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Phosphorescent OLEDs with exciton blocking layer
US20060134464A1 (en) 2004-12-22 2006-06-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2006203172A (ja) * 2004-12-22 2006-08-0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20060251921A1 (en) * 2005-05-06 2006-11-09 Stephen Forrest OLEDs utilizing direct injection to the triplet state
US7683536B2 (en) * 2005-03-31 2010-03-23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OLEDs utilizing direct injection to the triplet state
US20070090756A1 (en) 2005-10-11 2007-04-2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JP4593631B2 (ja) 2005-12-01 2010-12-08 新日鐵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化合物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WO2008102713A1 (en) 2007-02-21 2008-08-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quinoxaline derivative
JP2008288344A (ja) 2007-05-16 2008-11-27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有機el素子
US8034465B2 (en) 2007-06-20 2011-10-11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Phosphorescent oled having double exciton-blocking layers
KR101434358B1 (ko) * 2007-07-24 2014-09-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DE102007053396A1 (de) 2007-08-07 2009-02-12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Strahlungs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CN101803058B (zh) * 2007-10-19 2012-07-1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设备和电子设备
WO2009053278A1 (de) * 2007-10-24 2009-04-30 Basf Se Verwendung von substituierten tris(diphenylamino)-triazinverbindungen in oleds
WO2009090252A1 (en) * 2008-01-17 2009-07-23 Dsm Ip Assets B.V. Water borne crosslinkable block copolymers obtained using raft
EP2091097A3 (en) 2008-02-13 2013-05-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9211892A (ja) * 2008-03-03 2009-09-17 Fujifilm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KR101453874B1 (ko) * 2008-03-04 2014-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KR20120081231A (ko) 2008-05-16 2012-07-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소자, 및 조명장치
JP5325707B2 (ja) 2008-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
KR101596226B1 (ko) 2008-09-05 2016-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JP5759669B2 (ja) * 2008-12-01 2015-08-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707430B1 (ko) * 2009-05-29 2017-02-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조명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US8766269B2 (en) 2009-07-02 2014-07-0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device, ligh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574813B (zh) * 2009-08-21 2016-03-30 东曹株式会社 环状吖嗪衍生物和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以它们作为构成成分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5586254B2 (ja) * 2009-09-01 2014-09-10 ユー・ディー・シー アイル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US9054317B2 (en) 2009-10-05 2015-06-09 Thorn Lighting Ltd. Multilayer organic device
KR101352116B1 (ko) 2009-11-24 2014-01-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JP2011139044A (ja) * 2009-12-01 2011-07-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EP3176241A1 (en) 2009-12-07 2017-06-07 Nippon Steel & Sumikin Chemical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material 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JP4620802B1 (ja) * 2010-01-20 2011-01-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EP2366753B1 (en) 2010-03-02 2015-06-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and Lighting Device
DE102010010481A1 (de) * 2010-03-06 2011-09-08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EP2367215A1 (en) * 2010-03-15 2011-09-21 Novaled AG An organic photoactive device
JP5602555B2 (ja) * 2010-05-17 2014-10-0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及び照明装置
DK2398056T3 (en) * 2010-06-21 2016-05-30 Heliatek Gmbh Organic solar cell with multiple transportlagsystemer
KR20120104086A (ko) 2010-08-31 2012-09-20 이데미쓰 고산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질소 함유 방향족 복소환 유도체 및 이들을 이용한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US8933436B2 (en) * 2010-10-13 2015-01-1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Ordered organic-organic multilayer growth
DE112012000828B4 (de) 2011-02-16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emittierendes Element
KR102134951B1 (ko) 2011-02-16 2020-07-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WO2012111680A1 (en) 2011-02-16 2012-08-2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body, light-emitting layer,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JP2012195572A (ja) 2011-02-28 2012-10-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層および発光素子
TWI680600B (zh) 2011-02-28 2019-12-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JP5694019B2 (ja) * 2011-03-17 2015-04-01 株式会社東芝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KR20190014600A (ko) 2011-03-23 2019-02-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2255816B1 (ko) 2011-03-30 2021-05-2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2596809B1 (ko) 2011-04-07 2023-11-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JP2012243983A (ja) 2011-05-20 2012-12-10 Nippon Hoso Kyokai <Nhk>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532020B2 (ja) 2011-06-28 2014-06-2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KR101429537B1 (ko) * 2011-07-11 2014-08-1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소자
US9136478B2 (en) * 2011-10-14 2015-09-15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method, terminal, and server for implementing fast playout
KR101803537B1 (ko) 2012-02-09 2017-11-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KR101358784B1 (ko) * 2012-02-14 2014-02-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개선된 효율 특성을 갖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04471733B (zh) 2012-03-14 2017-06-09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发光元件、发光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JP2013232629A (ja) 2012-04-06 2013-11-14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419810B1 (ko) 2012-04-10 2014-07-15 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엑시플렉스를 형성하는 공동 호스트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JP6158543B2 (ja) 2012-04-13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6158542B2 (ja) 2012-04-13 2017-07-05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DE112013002110B4 (de) 2012-04-20 2017-09-0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elektronisches Gerät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KR101909775B1 (ko) 2012-04-20 2018-10-18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8994013B2 (en) 2012-05-18 2015-03-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CN102694131B (zh) * 2012-06-04 2015-06-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KR101932563B1 (ko) * 2012-06-27 2018-12-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다층 구조의 정공수송층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230136678A (ko) 2012-08-03 2023-09-2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표시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DE102013214661B4 (de) 2012-08-03 2023-01-0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 emittierendes Element, Licht 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und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TWI733065B (zh) 2012-08-03 2021-07-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顯示裝置、電子裝置及照明設備
TWI638472B (zh) 2012-08-03 2018-10-1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
KR20210152006A (ko) 2013-01-10 2021-12-14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CN104900815A (zh) * 2015-05-26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层掺杂磷光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0839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单层蓝光激基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039416A (zh) * 2017-12-06 2018-05-15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量子点电致发光的叠层白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29340B (zh) 2021-06-01
JP2019208080A (ja) 2019-12-05
TW201921756A (zh) 2019-06-01
JP6926162B2 (ja) 2021-08-25
JP2016187057A (ja) 2016-10-27
TWI775450B (zh) 2022-08-21
TWI589049B (zh) 2017-06-21
KR20180116449A (ko) 2018-10-24
JP5982321B2 (ja) 2016-08-31
KR102079562B1 (ko) 2020-02-21
JP2023036824A (ja) 2023-03-14
US20130277655A1 (en) 2013-10-24
JP2013239704A (ja) 2013-11-28
KR20230035438A (ko) 2023-03-13
US20230292613A1 (en) 2023-09-14
JP2023126386A (ja) 2023-09-07
TW201742290A (zh) 2017-12-01
DE112013002094T5 (de) 2015-01-08
US9525149B2 (en) 2016-12-20
JP2019062205A (ja) 2019-04-18
TWI665815B (zh) 2019-07-11
TW201351745A (zh) 2013-12-16
CN104247077A (zh) 2014-12-24
JP2021170685A (ja) 2021-10-28
JP6588142B2 (ja) 2019-10-09
US20200220086A1 (en) 2020-07-09
US11183644B2 (en) 2021-11-23
KR20200019264A (ko) 2020-02-21
JP7314386B2 (ja) 2023-07-25
KR20220044854A (ko) 2022-04-11
US20170092878A1 (en) 2017-03-30
KR20210008947A (ko) 2021-01-25
DE112013002094B4 (de) 2018-08-16
CN104247077B (zh) 2016-11-09
US10600972B2 (en) 2020-03-24
WO2013157506A1 (en) 2013-10-24
KR20150008859A (ko) 2015-01-23
US9076976B2 (en) 2015-07-07
US20210119150A1 (en) 2021-04-22
JP6425758B2 (ja) 2018-11-21
US11672177B2 (en) 2023-06-06
JP6126280B2 (ja) 2017-05-10
US20150311464A1 (en) 2015-10-29
JP7202425B2 (ja) 2023-01-11
JP2017152718A (ja) 2017-08-31
KR101909775B1 (ko)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14386B2 (ja) 発光装置
JP7030158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JP7254877B2 (ja)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TWI667327B (zh)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以及照明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