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33985A - 節距可變裝置 - Google Patents

節距可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33985A
TW202133985A TW109144745A TW109144745A TW202133985A TW 202133985 A TW202133985 A TW 202133985A TW 109144745 A TW109144745 A TW 109144745A TW 109144745 A TW109144745 A TW 109144745A TW 202133985 A TW202133985 A TW 20213398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finger
pitch variable
variable devic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47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82369B (zh
Inventor
瀬尾剛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3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3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2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236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 B65G47/26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arranging the articles, e.g. varying spacing between individual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07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with at least two picking-up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00Members which are comprised in the general build-up of a form of machine, particularly relatively large fixed members
    • B23Q1/25Movable or adjustable work or tool supports
    • B23Q1/44Movable or adjustable work or tool supports using particular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JMANIPULATORS; CHAMBERS PROVIDED WITH MANIPULATION DEVICES
    • B25J15/00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 B25J15/0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 B25J15/0616Gripping heads and other end effectors with vacuum or magnetic holding means with vacuum
    • B25J15/0691Suction pad made out of porous material, e.g. sponge or fo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4Devices for flexing or tilting travelling structures; Throw-off carri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5/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 F16H25/18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F16H25/183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cams, cam-followers and screw-and-nut mechanisms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conveying only reciprocating motion, e.g. wedg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35/00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35/06Mechanical convey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prising a load-carrier moving along a path, e.g. a closed path, and adapted to be engaged by any one of a series of traction elements spaced along the pa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74Feeding, transfer, or discharging devices of particular kinds or types
    • B65G47/90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 B65G47/91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 B65G47/918Devices for picking-up and deposit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corporating pneumatic, e.g. suction, grippers with at least two picking-up hea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Robo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Working-Up Tar And Pitch (AREA)
  • Vending Machines For Individual Product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節距可變裝置(10),係具有:主體(12)、固定於該主體(12)的驅動部(14)、設置成朝向該主體(12)之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複數個可動指件(16a~16d)、以及將前述驅動部(14)之驅動力傳遞至前述可動指件(16a~16d)的驅動力傳遞機構(18)。該驅動力傳遞機構(18)係由連結塊(92)、凸輪板(108)及四支指件銷(110)所構成,該連結塊(92)係連結於沿上下方向驅動的端塊(60),該凸輪板(108)係收納於主體(12)之內部且連結於該連結塊(92),該四支指件銷(110)係插通於前述凸輪板(108)之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並且,指件銷(110)係設置成沿主體(12)之導孔(44)朝向長邊方向移動自如,並且分別連結於可動指件(16a~16d)。

Description

節距可變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節距可變裝置,係在搬送複數個工件(work)的過程中用以對供應來源(supply source)變更被並列配置的工件之間隔並往供應目的地(supply destination)供應者。
以往,例如在工廠的生產線等中,會進行:藉由前端具備有吸著墊(suction pad)的搬送裝置而夾持載置於工作台上的工件並搬送至預定之位置為止的作業。近年來已知有一種節距可變裝置,其能夠同時地夾持排列配置於工作台上的複數個工件,且依據供應目的地之配置條件而將複數個工件調整為預定之間隔並予以供應。
該節距可變裝置,例如是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7-105857號所示,在底架板之背面安裝有馬達,且在前面設置有形成為圓盤狀的平板凸輪、兩支臂桿及滑動軸。然後,在平板凸輪係形成有凸輪槽,且設置成經由設置於其中心的旋轉軸在馬達之驅動作用下旋轉自如。該凸輪槽係形成以旋轉軸作為中心的環狀。
又,兩支臂桿係設置成在平板凸輪之上下附近以由底架板所支撐的支點作為中心擺動自如,且在其前面設置有被插入於平板凸輪之凸輪槽的隨 動輪,在背面設置有複數個輪銷。
更且,滑動軸係沿底架板之寬度方向延伸,且移動自如地保持八個滑塊(slide block),這些滑塊係能夠相互大致平行地滑動,並且在背面形成有溝槽並各自可轉動地卡合著設置於前述臂桿的各個輪銷。
然後,平板凸輪會在馬達之驅動作用下旋轉,臂桿會以支點作為中心藉由與凸輪槽結合的各個隨動輪而擺動,藉此經由輪銷而連接的各個滑塊會沿滑動軸而平行地移動。該各個滑塊之移動係在滑動軸之長邊方向成為對稱,藉此各個滑塊就會始終保持間隔於一定而移動。
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係設為以下的構成:將馬達之旋轉驅動力傳遞至平板凸輪,使該平板凸輪旋轉並使臂桿擺動,藉此使各個滑塊滑動。因此,用以從馬達往滑塊傳遞旋轉驅動力的構成是複雜的,會有招致節距可變裝置之大型化並且製造成本高漲的疑慮。
本發明之一般的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節距可變裝置,係可藉由簡單的構成,來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及小型化。
本發明的態樣係提供一種節距可變裝置,係具有:主體(body)、連結於主體的驅動部、設置成沿主體之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複數個可動指件、以及驅動部之驅動力傳遞至可動指件的驅動力傳遞機構;且節距可變裝置係在驅動部之驅動作用下,以沿著長邊方向之相互的間隔成為均等的方式使複數個可動指件移動;其中,
驅動力傳遞機構係具備凸輪板,該凸輪板係設置於主體且往與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自如;
在凸輪板係形成有相對於移動方向傾斜的複數個凸輪槽,且可動指件之一部分係插通於凸輪槽。
依據本發明,在構成節距可變裝置的主體係設置有沿其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複數個可動指件,並且具備往與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自如的凸輪板;在該凸輪板係形成有相對於移動方向傾斜的複數個凸輪槽,且可動指件之一部分係插通於凸輪槽。
並且,驅動部之驅動力會傳遞至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的凸輪板,且凸輪板往與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藉此分別插通於該凸輪槽的複數個可動指件會沿主體之長邊方向以相互的間隔成為均等的方式移動。
據此,藉由設置具有凸輪槽的凸輪板來作為將驅動部之驅動力傳遞至複數個可動指件的驅動力傳遞機構,則相較於將馬達之旋轉驅動力經由平板凸輪及兩支臂桿傳遞至滑塊的習知之節距可變裝置可使構成簡單化,隨此,可謀求節距可變裝置之小型化及製造成本之削減。
上述之目的、特徵及優點係容易根據參照所附之圖式所說明的以下之實施型態的說明獲得了解。
10,150,200,250,280,300,310:節距可變裝置
12,154,204,252:主體
14,202,254:驅動部
16a~16d,152a~152d:可動指件
18,206:驅動力傳遞機構
20,162:本體部
22:蓋構件
24:指件收納部
26:收納室
28:第一端面
30:卡合槽
32,166:固定指件
34:第一安裝面
34a,98a:安裝孔
36:第二端面
38:凸部
40:角隅部
42:分離壁
44:導孔
46:孔部
48:安裝螺栓
50:外殼
52:馬達
54:進給螺桿
56:傳遞機構
58:桿部(輸出軸)
60:端塊
62:第一內腔部
64:第二內腔部
66:滑輪蓋
68:軸承
70:驅動滑輪
72:從動滑輪
74:正時皮帶
76:滑件
78:承座
82:固定螺栓
84:端部
86:側部
88:導塊
90:導軌
92:連結塊
94,272:螺栓
95:驅動軸
96:凸緣部
98:第二安裝面
100:銷孔
102,158:彈簧(彈簧構件)
104:彈簧孔
106:連結螺栓(連結構件)
108:凸輪板
110:指件銷
112:耐磨環
114:螺栓孔
116:螺帽
118:凹部
120:缺口部
122:第一凸輪槽
124:第二凸輪槽
126:第三凸輪槽
128:第四凸輪槽
156a,156b:導桿(導引構件)
160a,160b:彈簧用桿
164a,164b:端壁
168:第一桿槽
170:第一桿孔
172:第二桿槽
174:第二桿孔
208,268:輔助凸輪板(轉換構件)
212:基底部
214,270:連接片
216a,216b:導片
218:輔助凸輪槽(第二凸輪槽)
256:活塞
258,316:活塞桿
260:缸管
262:缸室
264a,264b:埠口
266:桿蓋
282:第一止動機構
284:保持具
286,306:止動銷(止動構件)
288,308:鎖定螺帽
290,304:螺孔
292:止動塊
302:第二止動機構
312:第三止動機構
314:缸裝置
D1~D5:間隔
L:假想線
P:吸著單元
θ1:第一傾斜角度
θ2:第二傾斜角度
圖1係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2係從另一方向(背面側)觀察圖1之節距可變裝置的外觀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4係沿著圖1之IV-IV線的剖視圖。
圖5係沿著圖1之V-V線的剖視圖。
圖6係沿著圖5之VI-VI線的剖視圖。
圖7係沿著圖5之VII-VII線的剖視圖。
圖8係沿著圖5之VIII-VIII線的剖視圖。
圖9係顯示構成圖1之節距可變裝置的驅動部之整體剖視圖。
圖10係顯示在圖1的節距可變裝置中可動指件開啟後的開啟狀態(open state)之外觀立體圖。
圖11係沿著圖10之XI-XI線的剖視圖。
圖12係沿著圖10之XII-XII線的剖視圖。
圖13係沿著圖12之XIII-XIII線的剖視圖。
圖14係沿著圖12之XIV-XIV線的剖視圖。
圖15係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16係圖15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17係圖15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前視圖。
圖18係沿著圖17之XVIII-XVIII線的剖視圖。
圖19係沿著圖17之XIX-XIX線的剖視圖。
圖20係顯示圖15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可動指件接近後的閉合狀態(closed state)之外觀立體圖。
圖21係圖20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前視圖。
圖22係顯示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23係從另一方向(背面側)觀察圖22之節距可變裝置的一部分省略外觀立體圖。
圖24係圖23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25係圖22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前視圖。
圖26係圖22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後視圖。
圖27係顯示構成圖23之節距可變裝置的驅動部之整體剖視圖。
圖28係沿著圖26之XXVIII-XXVIII線的剖視圖。
圖29係顯示圖25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可動指件開啟的開啟狀態之整體前視圖。
圖30係圖29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後視圖。
圖31係沿著圖30之XXXI-XXXI線的剖視圖。
圖32係顯示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外觀立體圖。
圖33係從另一方向(背面側)觀察圖32之節距可變裝置的一部分省略外觀立體圖。
圖34係圖33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分解立體圖。
圖35係圖32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前視圖。
圖36係圖32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後視圖。
圖37係沿著圖36之XXXVII-XXXVII線的剖視圖。
圖38係顯示構成圖36之節距可變裝置的驅動部之整體剖視圖。
圖39係顯示圖35的節距可變裝置之可動指件開啟的開啟狀態之整體前視圖。
圖40係圖39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之整體後視圖。
圖41係沿著圖40之XLI-XLI線的剖視圖。
圖42係對圖33之節距可變裝置設置有第一止動機構(first stopper mechanism)的第一變化例之節距可變裝置的整體後視圖。
圖43係顯示圖42之節距可變裝置中的輔助凸輪板(sub cam plate)移動並卡止於第一止動機構的狀態之整體後視圖。
圖44係對圖33之節距可變裝置設置有第二止動機構的第二變化例之節距可變裝置的整體後視圖。
圖45係顯示在圖44之節距可變裝置中可動指件藉由第二止動機構而卡止的狀態之整體後視圖。
圖46係對圖33之節距可變裝置設置有第三止動機構的第三變化例之節距可變裝置的整體後視圖。
圖47係顯示圖46之節距可變裝置中的輔助凸輪板移動並卡止於第三止動機構的狀態之整體後視圖。
圖48係顯示在圖46之節距可變裝置中可動指件開啟的開啟狀態之整體後視圖。
如圖1至圖8所示,該第一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0係包含:主體12;驅動部14,係裝設於該主體12之背面;複數個可動指件16a~16d,係設置成沿前述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自如;以及驅動力傳遞機構18,係將前述驅動部14之驅動力傳遞至前述可動指件16a~16d。再者,在此係針對具備四個可動指件16a~16d的情況加以說明。並且,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10, 例如是安裝於未圖示的搬送裝置中的機械臂(arm)之前端,且在各個可動指件16a~16d分別裝設有吸著單元P(參照圖6至圖8)所使用。
主體12係具備:本體部20,係沿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形成長形,且移動自如地保持可動指件16a~16d;以及蓋構件22,係裝設於該本體部20之背面側(箭頭B1方向)。
本體部20係具有:指件收納部24,係形成於與主體12之長邊方向正交的正面側(箭頭B2方向)且收納可動指件16a~16d;以及收納室26,係形成於與該正面成為相反側的背面側(箭頭B1方向)。
指件收納部24係從靠正面側的第一端面28凹陷達預定深度,且形成與第一端面28大致平行,並且在相對於該第一端面28側靠背面側(箭頭B1方向)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凹陷的一對卡合槽30(參照圖8)。換言之,如圖8所示,指件收納部24係在其背面側(箭頭B1方向)以朝向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擴寬的方式所形成。並且,卡合槽30係與指件收納部24同樣地各自沿主體12之長邊方向從後述的固定指件(fixed finger)32延伸至長邊方向兩端。
又,在本體部20之長邊方向中央係形成有固定指件32。該固定指件32係沿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形成長條的剖面大致長方形狀,且將指件收納部24設置為沿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分割為二等分,並且形成為連接藉由該指件收納部24所分割的上方(箭頭C1方向)之第一端面28與下方(箭頭C2方向)之第一端面28。
並且,固定指件32係相對於第一端面28稍微往外側(箭頭B2方向)突出(參照圖6),且在該突出部位具有與該第一端面28大致平行的第一安裝面34。在該第一安裝面34,例如是經由安裝孔34a而安裝有用以吸附工件的吸著單元P。
如圖4、圖6至圖8所示,收納室26係相對於本體部20中的背面側之第二端面36凹陷達預定深度,且形成與該第二端面36大致平行,並且沿前述本體部20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以固定深度所形成。又,如圖4所示,收納室26之外緣係藉由本體部20中的背面側之外壁所覆蓋,且在成為該收納室26之上方(箭頭C1方向)的外壁設置有一組朝向下方突出的剖面矩形狀之凸部38。另一方面,在成為收納室26之下方(箭頭C2方向)的外壁係於其角部分別形成有膨出成錐形(taper)狀的角隅部40。
又,如圖1至圖8所示,本體部20係具有將指件收納部24與收納室26予以分離的分離壁42,在該分離壁42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位置係形成有一對導孔44。導孔44係以固定指件32作為中心分別沿本體部20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形成一直線狀,且從該固定指件32延伸至本體部20之長邊方向兩端附近,並且以連通指件收納部24與收納室26的方式貫穿分離壁42所形成。
如圖1至圖4、圖6至圖8所示,蓋構件22係形成全面地覆蓋本體部20之背面側(箭頭B1方向)的板狀,且在其長邊方向中央形成有沿與該長邊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延伸的孔部46。孔部46係沿蓋構件22之高度方向形成長形且一直線狀,並形成為貫穿該蓋構件22,藉此使本體部20之收納室26與外部連通。
並且,蓋構件22係在裝設於本體部20之背面側的狀態下藉由複數個安裝螺栓48所固定,藉此成為覆蓋收納室26的狀態。
如圖1至圖5及圖9所示,驅動部14,例如是由在通電作用下能夠將桿部(輸出軸)58朝向軸方向(箭頭C1、C2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的電動致動器所構成。如圖9所示,該驅動部14係包含:外殼50;馬達52,係收納於該外殼50之 內部;進給螺桿54,係旋轉自如地設置於前述外殼50之內部;傳遞機構56,係將前述馬達52之驅動力傳遞至前述進給螺桿54;桿部58,係在前述進給螺桿54之旋轉作用下沿外殼50進行前進後退動作;以及端塊60,係連結於該桿部58之前端。
並且,如圖2所示,驅動部14係在主體12之背面側(箭頭B1方向),配置成與該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正交,且藉由未圖示的螺栓等與蓋構件22連結。
如圖9所示,外殼50係具有形成為中空狀的第一及第二內腔(bore)部62、64,前述第一內腔部62與前述第二內腔部64是各自沿與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正交的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所設置,並且與該長邊方向鄰接所設置。並且,在第一內腔部62之內部係收納有馬達52,在第二內腔部64之內部係收納有進給螺桿54、滑件76及桿部58。
又,在第一及第二內腔部62、64之上端部係連接有滑輪蓋66,且將前述第一內腔部62與前述第二內腔部64相互地連接並且閉塞,在該上端部的內部則收納有傳遞機構56之一部分。
進給螺桿54係由沿軸方向(箭頭C1、C2方向)具有預定長度的軸體所構成,在其外周面形成有螺紋,並且在第二內腔部64內以沿高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納且經由軸承68而旋轉自如地被支持。
傳遞機構56係包含:驅動滑輪70,係連結於馬達52之驅動軸95;從動滑輪72,係連結於進給螺桿54之一端部;正時皮帶74,係懸架於前述驅動滑輪70與從動滑輪72之間;以及滑件76,係螺合於前述進給螺桿54之外周。
滑件76係由在其內周面形成有母螺紋的圓筒體所構成,且與插通於內部的進給螺桿54之螺紋螺合,並且在另一端部連結有形成為圓環狀的桿部 58。該桿部58係由可在內部收納進給螺桿54的管體所構成,且設置成其另一端部對於第二內腔部64之下端部向外部露出,並且該另一端部藉由承座78所閉塞。
端塊60係形成剖面L字狀且設置於第二內腔部64之外部,端塊60的短形的端部84係大致正交於桿部58並藉由承座78及固定螺栓82連結於該桿部58之另一端部,並且從前述端部84之一端以大致正交的方式延伸的側部86係成為第二內腔部64之側方且沿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延伸。
又,在側部86係於面對第二內腔部64的側面設置有導塊88,該導塊88係與形成於前述第二內腔部64之側壁的凹狀之導軌90卡合。藉此,包含前述側部86的端塊60係可沿第二內腔部64之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地被導引。
更且,在側部86係於具有導塊88之側面的相反側的側面,藉由兩支螺栓94連結有構成後述之驅動力傳遞機構18的連結塊(連結構件)92。
於是,驅動軸95在往馬達52之通電作用下旋轉,藉此其旋轉驅動力就會經由驅動滑輪70、正時皮帶74及從動滑輪72傳遞至進給螺桿54,該進給螺桿54則在由軸承68支撐的狀態下旋轉。藉此,受到與進給螺桿54之旋轉而螺合的滑件76就會與桿部58一起沿第二內腔部64往軸方向(箭頭C1、C2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使端塊60沿導軌90在高度方向移動。
如圖1、圖3、圖5至圖8所示,可動指件16a~16d,例如是形成與固定指件32成為大致相同形狀的剖面長方形狀,且使可動指件16a~16d的長邊方向配置成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並且在高度方向兩端分別形成有往高度方向突出的一對凸緣部96(參照圖3及圖8)。
並且,可動指件16a~16d係收納於主體12之指件收納部24,並且使 可動指件16a~16d的凸緣部96配置成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且各自插入卡合於卡合槽30。藉此,各個可動指件16a~16d係被保持成沿主體12之指件收納部24並朝向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自如。
又,四個可動指件16a~16d之中的兩個可動指件16a、16b係配置在主體12中相對於固定指件32的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其餘的兩個可動指件16c、16d係配置於相對於前述固定指件32的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亦即,四個可動指件16a~16d係隔著固定指件32並以相同數目的方式配置於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及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
更且,可動指件16a~16d係在收納於指件收納部24的狀態下,可動指件16a~16d的正面側相對於主體12之第一端面28稍微朝外側(箭頭B2方向)突出,並且,在此突出部位具有與該第一端面28大致平行的第二安裝面98。該第二安裝面98係以與固定指件32之第一安裝面34齊平的方式所形成,例如與前述固定指件32同樣地經由安裝孔98a安裝用以吸附工件的吸著單元P。
更甚者,在可動指件16a~16d中的背面之中央係形成有銷孔100,且各自供後述的驅動力傳遞機構18之指件銷110壓入固定。另一方面,如圖3及圖5所示,在面對鄰接的可動指件16a、16b、可動指件16c、16d的側面係分別形成有一對彈簧孔104,該一對彈簧孔104係供彈簧(彈簧構件)102插入至相對於該銷孔100為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的位置。
彈簧孔104係相對於鄰接的一方之可動指件16a(16d)的側面、與另一方之可動指件16b(16c)的側面,各自沿前述可動指件16a~16d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以預定深度所形成。並且,在一方之可動指件16a(16d)的彈簧孔104與另一方之可動指件16b(16c)的彈簧孔104之間設置有彈簧102。亦即,彈簧102係 沿可動指件16a~16d之移動方向、亦即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所設置。
彈簧102,例如是由螺旋彈簧所構成,其彈力能將鄰接的兩支可動指件16a(16d)、16b(16c)朝向相互地離開的方向彈推,藉由該彈力來分別防止在鄰接的可動指件16a、16b(16c、16d)之間產生的搖晃且始終維持在大致平行的狀態。
如圖2至圖8所示,驅動力傳遞機構18係具備:連結塊92,係連結於構成驅動部14的端塊60且具有連結螺栓(連結構件)106;凸輪板108,係收納於主體12之收納室26且與前述連結螺栓106連結;以及指件銷110,係插通於該凸輪板108之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且連結於各個可動指件16a~16d。
連結塊92,例如是由剖面長方形狀之塊體所構成,且連結於端塊60之側部86,且設置成相對於該側部86朝驅動部14之外殼50的相反側(箭頭A1方向)突出。並且,在連結塊92之高度方向中央係以朝向主體12側(箭頭B2方向)突出的方式連結有連結螺栓106。
又,連結塊92係在驅動部14固定於主體12之背面的狀態下,呈面對蓋構件22之孔部46的位置,且連結螺栓106會插通於前述孔部46並往收納室26內突出(參照圖6)。
如圖3至圖8所示,凸輪板108係由沿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呈長形之板材所構成,且形成與收納室26之長邊尺寸大致相同尺寸,並且以相對於前述收納室26之高度尺寸為大約一半的形狀所形成。並且,凸輪板108係被收納成在收納室26內沿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並且在前述凸輪板108之側部分別設置有耐磨環112,該凸輪板108移動時與收納室26之內 壁抵接,藉此在上下方向作導引。
在凸輪板108之中央係經由貫穿於厚度方向的螺栓孔114從背面側插通連結螺栓106,且於其前端螺合螺帽116(參照圖3及圖6),藉此與該連結螺栓106連結。
又,如圖4所示,在凸輪板108之上端係以往下方(箭頭C2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有可插入主體12之凸部38的一對凹部118,並且在長邊方向兩端之下端形成有帶傾斜缺口的缺口部120。
更且,在凸輪板108係具備四條從其下端附近朝向上端側並放射狀地延伸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兩條第一及第二凸輪槽122、124係隔著靠長邊方向中央的孔部46而形成於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兩條第三及第四凸輪槽126、128係隔著前述孔部46而形成於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
又,在凸輪板108中靠長邊方向兩端側的第一及第三凸輪槽122、126係相對於按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通過孔部46之中央的假想線L分別以第一傾斜角度θ1傾斜所形成,並且形成為相對於該假想線L成對稱形狀。並且,第一及第三凸輪槽122、126之上端係延伸達至凸輪板108中的長邊方向兩端之上端附近。
另一方面,第二及第四凸輪槽124、128係分別以相對於假想線L比第一傾斜角度θ1較小的第二傾斜角度θ2傾斜所形成(θ2<θ1),並且形成為相對於該假想線L為對稱形狀。並且,第二及第四凸輪槽124、128之上端係延伸達至凹部118之長邊方向內側附近。
亦即,第一及第二凸輪槽122、124與第三及第四凸輪槽126、128 係形成為相對於凸輪板108之長邊方向中央為對稱形狀,且第一及第三凸輪槽122、126係形成比第二及第四凸輪槽124、128更長。
指件銷110係被固定於各個可動指件16a~16d之銷孔100,而往背面側(箭頭B1方向)突出(參照圖7),且分別插通於主體12之導孔44,並且分別插通於凸輪板108中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藉此,各個指件銷110係成為僅可藉由導孔44而往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的狀態。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0,基本構成如上所述,接著針對其動作及作用功效加以說明。另外,將圖1及圖5所示的四個可動指件16a~16d移動接近靠主體12之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32側的閉合狀態當作初始狀態來加以說明。
在該初始狀態中,端塊60會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往上方(箭頭C1方向)移動而端部84會接近於第二內腔部64之另一端部(參照圖2),且如圖4及圖6所示,凸輪板108係在收納室26內位於上方(箭頭C1方向)而指件銷110則處於分別位於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之下端的狀態。
因此,如圖4所示,各個指件銷110會集中接近主體12之長邊方向中央,而各個指件銷110所連結的各個可動指件16a~16d則往靠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32側集中,且相互地接近成為以間隔D1(參照圖5)所配置的狀態。
在上述的初始狀態中,從未圖示的控制器(controller)對驅動部14之馬達52輸出控制信號,藉此該馬達52之驅動軸95就會旋轉並傳遞旋轉驅動力給驅動滑輪70、正時皮帶74及從動滑輪72,使進給螺桿54在由軸承68所支撐的狀態下旋轉。
滑件76會伴隨該進給螺桿54之旋轉而下降,且桿部58會與該滑件 76一起下降,藉此端塊60之端部84會往遠離外殼50的方向(箭頭C2)方向移動。並且,連結塊92與端塊60一起下降,以連結螺栓106連結的凸輪板108就會在收納室26內在耐磨環112之導引作用下下降。
如圖11及圖12所示,伴隨該凸輪板108之下降,插通於導孔44的各個指件銷110會各自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分別往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移動,且在長邊方向相互地分離。
詳言之,相對於各個指件銷110,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係從其下端往上端移動,藉此插通於第一及第二凸輪槽122、124的各個指件銷110就會相對於固定指件32沿導孔44往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移動。此時,插通於第一凸輪槽122的指件銷110係相對於插通於第二凸輪槽124的指件銷110更進一步往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插通於第三及第四凸輪槽126、128的各個指件銷110會相對於固定指件32沿導孔44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插通於第三凸輪槽126的指件銷110係相對於插通於第四凸輪槽128的指件銷110更進一步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
此時,因第一及第二凸輪槽122、124與第三及第四凸輪槽126、128係相對於凸輪板108之移動方向(箭頭C1、C2方向)形成對稱形狀,故此各個指件銷110往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之移動速度、移動距離係分別成為均等。
並且,伴隨各個指件銷110之移動,連結於該指件銷110的可動指件16a~16d亦同樣地在指件收納部24中一邊維持相互地等間隔分離的狀態一邊朝向長邊方向兩端側移動,以遠離固定指件32。
最後,如圖11、圖12及圖14所示,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移動至下端為止,且凸輪板108的缺口部120會成為分別面對角隅部40的位置。藉此,如圖10、圖12及圖13所示,在主體12之長邊方向,使各個可動指件16a~16d及固定指件32成為以間隔D2方式等間隔離開而配置的開啟狀態。
另一方面,在使圖10所示的上述之可動指件16a~16d從開啟狀態往閉合狀態復位的情況下係藉由來自未圖示的控制器之控制信號來使驅動部14之馬達52朝向相反方向旋轉,藉此進給螺桿54就會經由驅動滑輪70及從動滑輪72朝向相反方向旋轉,且桿部58以被往第二內腔部64拉入的方式移動。藉此,端塊60及連結塊92會沿外殼50往上方(箭頭C1方向)移動,隨此,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往上方移動。
接著,伴隨凸輪板108之上升,插通於導孔44的各個指件銷110會各自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分別往固定指件32側移動。並且,如圖5所示,連結於指件銷110的各個可動指件16a~16d會成為相互地接近而成為間隔D1的閉合狀態。亦即,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10係使驅動部14中的桿部58之移動方向(輸出方向、箭頭C1、C2方向)與可動指件16a~16d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呈正交狀態。
接著,針對將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10安裝於未圖示的搬送裝置中的機械臂之前端,且藉由裝設於固定指件32及可動指件16a~16d的各個吸著單元P進行複數個工件之搬送的情況加以說明。
首先,在作為圖1及圖7所示的節距可變裝置10之初始狀態的閉合狀態中,藉由設置於固定指件32及可動指件16a~16d的吸著單元P來吸附夾持載 置於供應來源的五個工件。此時,各個工件之間隔係成為依據閉合狀態中的固定指件32及可動指件16a~16d之間隔D1。
接著,搬送裝置在從工件之供應來源轉往供應目的地進行該工件之搬送的中途,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四個可動指件16a~16d會相對於固定指件32朝往主體12之長邊方向兩端移動,藉此由各個吸著單元P所夾持的五個工件相互地分離使間隔變大。並且,節距可變裝置10之凸輪板108移動達至下端,藉此如圖10、圖12及圖13所示,使固定指件32及四個可動指件16a~16d形成以最大的間隔D2分離的開啟狀態,亦使五個工件成為以前述間隔D2方式離開的狀態。
在藉由搬送裝置將由該節距可變裝置10以最大間隔相互地離開的五個工件搬送到供應目的地之後,解除由吸著單元P所為的吸附狀態,藉此五個工件會以與供應來源不同的間隔供應到前述供應目的地。
如以上所述,在第一實施型態中係在主體12中的收納室26之內部具備凸輪板108,該凸輪板108係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在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且在該凸輪板108具有相對於其移動方向(上下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又,使插通於沿主體1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的導孔44的四支指件銷110分別插通於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並且,將指件銷110連結於設置成沿主體12之指件收納部24往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四個可動指件16a~16d。
結果,在節距可變裝置10中,係在複數個可動指件16a~16d與驅動部14之間設置將來自該驅動部14之驅動力傳遞給前述可動指件16a~16d的凸輪板108及指件銷110,以此簡單的構成,相較於將馬達之驅動力經由平板凸輪及兩支臂桿往滑塊傳遞的習知之節距可變裝置,可在厚度方向(箭頭B1、B2方向)上小 型化並且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
又,在鄰接的可動指件16a~16d之間係具備往相互地離開的方向(箭頭A1、A2方向)彈推的彈簧102,故此可防止鄰接的兩個可動指件16a~16d之間的搖晃,且鄰接的可動指件16a、16b(16c、16d)能始終較佳地保持在大致平行的狀態。
更且,因在凸輪板108之側部係具備可滑接於收納室26之內壁的耐磨環112,故而能避免前述凸輪板108直接接觸到主體12,而且會使前述凸輪板108在收納室26內在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時適當地導引。
接著,圖15至圖21顯示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50。再者,在與上述之第一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0相同的構成元件係標示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該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50中,與第一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0之不同點係在於具備:一對導桿(導引構件)156a、156b,係用以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而導引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以及一對彈簧用桿160a、160b,係用以導引彈簧(彈性構件)158。
如圖15至圖17所示,該節距可變裝置150係在構成主體154的本體部162之長邊方向兩端分別具備端壁164a、164b,並且在指件收納部24以相互地成為大致平行的方式分別設置有一對導桿156a、156b及彈簧用桿160a、160b。
導桿156a、156b係設置於指件收納部24中上方及下方,且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所設置,並且導桿156a、156b的一端保持於一方的端壁164a,另一端保持於另一方的端壁164b。
又,導桿156a、156b係各自插通至相對於固定指件166之第一安裝 面34凹陷的第一桿槽168,並且插通至形成於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的第一桿孔170。第一桿孔170係沿可動指件152a~152d之移動方向、亦即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貫穿所形成,且分別形成於該可動指件152a~152d之上端及下端附近。
並且,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在主體154之指件收納部24中移動時,沿插通於第一桿孔170的一對導桿156a、156b高精度地往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導引。
彈簧用桿160a、160b係各自設置於在指件收納部24中相對於導桿156a、156b的高度方向中央側,且以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設置,並且彈簧用桿160a、160b的一端保持於一方的端壁164a,另一端保持於另一方的端壁164b。
又,彈簧用桿160a、160b係分別插通於相對於第一安裝面34凹陷的固定指件166之第二桿槽172,並且插通至形成於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的第二桿孔174。
第二桿孔174係沿可動指件152a~152d之移動方向、亦即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貫穿所形成,且相對於第一桿孔170成為銷孔100側,並且分別形成於相對於具有該銷孔100的可動指件152a~152d之高度中心呈對稱之位置。又,第二桿孔174係形成在與供彈簧158插入的彈簧孔104的同軸上。
並且,在彈簧用桿160a、160b係在鄰接的兩個可動指件152a、152b(152c、152d)之間,於彈簧用桿160a、160b的外周側插通有彈簧158,並且該彈簧158之兩端部分別往彈簧孔104(參照圖16)插入。亦即,彈簧用桿160a、160b 係被當作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保持被夾設於可動指件152a、152b(152c、152d)之間的彈簧158的導引手段來使用。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50,基本構成如上,接著針對其動作及作用功效加以說明。再者,有關與第一實施型態之節距可變裝置10相同的動作係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首先,在圖20及圖21所示的閉合狀態中,凸輪板108係位於在主體154內上方(箭頭C1方向),而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則處於抵抗設置於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間的彈簧158之彈力並移動接近靠主體154之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166側的狀態。再者,上述的彈簧158係分別收納於可動指件152a~152d中的彈簧孔104之內部。
接著,藉由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凸輪板108會在主體154內下降,指件銷110就會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開始往主體154之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移動,隨此,如圖15及圖17所示,各個可動指件152a~152d會往前述長邊方向兩端側移動以與固定指件166分離。
此時,可動指件152a~152d能藉由一對導桿156a、156b滑順且高精度地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被導引。又,因能藉由設置於鄰接的可動指件152a、152b(152c、152d)之間的彈簧158而分別防止該可動指件152a、152b(152c、152d)之間的搖晃,並且以相對於可動指件152a~152d之高度中心呈對稱的方式配置有彈簧158,故此鄰接的可動指件152a~152d會始終維持在大致平行的狀態。
並且,如圖17所示,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凸輪板108在收納室26內移動達至下端,藉此各個可動指件152a~152d及固定指件166就會在主體154之長邊方向成為分別以均一之間隔D2開啟的開啟狀態。
如以上所述,在第二實施型態中,在主體154之內部具備凸輪板108,該凸輪板108係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在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且在該凸輪板108具有相對於其移動方向(上下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又,使插通於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的導孔44的四支指件銷110分別插通於前述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並且,將指件銷110連結於設置成沿主體154之指件收納部24往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
結果,在節距可變裝置150中,係在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與驅動部14之間設置將來自該驅動部14之驅動力傳遞給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的凸輪板108及指件銷110,以此簡單的構成,相較於將馬達之驅動力經由平板凸輪及兩支臂桿往滑塊傳遞的習知之節距可變裝置,可在厚度方向(箭頭B1、B2方向)上小型化並且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
又,在主體154之指件收納部24中,設置沿其長邊方向延伸的一對導桿156a、156b,且使前述導桿156a、156b往可動指件152a~152d之第一桿孔170插通。藉此,可動指件152a~152d在驅動部14之驅動作用下沿主體15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時,可以藉由前述導桿156a、156b往長邊方向導引,故此可使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滑順且高精度地動作。
更且,在主體154之指件收納部24中,設置用以將彈簧158沿長邊方向導引的彈簧用桿160a、160b,藉此可將前述彈簧158之彈力對可動指件152a~152d往前述長邊方向賦予。因此,可將鄰接的可動指件152a~152d彼此始終維持於平行,且可高精度地管理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間的間隔。
接著,於圖22至圖31顯示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再 者,在與上述之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50相同的構成元件上係標示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該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中,與第二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150之差異點係在於:驅動部202係以沿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並且具備輔助凸輪板(轉換構件)208,該輔助凸輪板208係連結於該驅動部202且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06者。
如圖22至圖27所示,該節距可變裝置200係包含:主體204;驅動部202,係裝設於該主體204之背面;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係設置成沿前述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自如;以及驅動力傳遞機構206,係將前述驅動部202之驅動力傳遞至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
主體204係包含:本體部162,係沿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形成長形,且移動自如地保持可動指件152a~152d;蓋構件22,係裝設於該本體部162之背面側(箭頭B1方向);以及箱狀之外殼210,係與前述蓋構件22一起覆蓋前述本體部162之背面側。
如圖23、圖24、圖26及圖27所示,驅動部202係由可在通電作用下驅動的電動致動器所構成,且驅動部202之外殼50係以沿著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的方式連結於蓋構件22之背面。並且,驅動部202係在通電作用下桿部58沿主體204之前述長邊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
再者,該驅動部202的主要結構係與使用於第一及第二實施型態之節距可變裝置10、150的驅動部14大致相同,且使具有滑輪蓋66的一端部側固定於靠主體204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
又,如圖23及圖26所示,在蓋構件22之背面側係移動自如地設置 有構成驅動力傳遞機構206的輔助凸輪板208。該輔助凸輪板208係具有:以矩形狀形成板狀的基底部212;以及豎設於該基底部212的連接片214。並且,輔助凸輪板208係設置成基底部212與蓋構件22之背面抵接,並且藉由設置於前述蓋構件22之上端及下端附近的一對導片216a、216b在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自如地保持輔助凸輪板208的上端及下端。
在基底部212之保持於一對導片216a、216b的上端與下端之間形成有輔助凸輪槽(第二凸輪槽)218。該輔助凸輪槽218係相對於輔助凸輪板208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傾斜達預定角度所形成,且形成為:相對於設置有連接片214的下端中央的上端靠驅動部202側(箭頭A1方向)、相對於設置有連接片214的下端中央的下端靠前述驅動部202之相反側(箭頭A2方向)。並且,在輔助凸輪槽218係移動自如地插通有與凸輪板108連結的連結螺栓106。
連接片214係與基底部212大致正交並往遠離蓋構件22的方向(圖23及圖28中,箭頭B1方向)突出,而驅動部202中的桿部58之另一端部係經由承座78及固定螺栓82而加以連結(參照圖27)。
並且,輔助凸輪板208係在驅動部202之驅動作用下桿部58朝向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藉此就會在由一對導片216a、216b保持的狀態下沿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
再者,上述的驅動部202及輔助凸輪板208係藉由裝設於本體部162之背面側的外殼210所覆蓋(參照圖23)。
本發明之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基本構成如上,接著針對其動作及作用功效加以說明。
首先,在圖22及圖25所示的閉合狀態中,驅動部202係如圖23及圖 26所示地處於桿部58之另一端部被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推出,隨此,輔助凸輪板208往前述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移動的狀態,而連結螺栓106則位於輔助凸輪槽218之上端(參照圖28)。因此,連結於連結螺栓106的凸輪板108係位於在主體204內上方(箭頭C1方向),而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則處於抵抗彈簧158之彈力並移動接近靠主體204之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166側的狀態。
在上述的初始狀態中,由未圖示的控制器對驅動部202輸入控制信號,藉此桿部58在該馬達52之旋轉作用下會朝向軸方向(箭頭A1方向)移動並被拉入外殼50內。並且,伴隨桿部58之移動,輔助凸輪板208會在導片216a、216b之導引作用下往主體204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移動。
插通於輔助凸輪槽218的連結螺栓106會藉由該輔助凸輪板208之移動而下降,且被連結後的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下降。並且,如圖29及圖30所示,伴隨凸輪板108之下降,插通於導孔44的各個指件銷110會各自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分別往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移動,並且在長邊方向相互地分離。
伴隨各個指件銷110之移動,連結於該指件銷110的可動指件152a~152d亦同樣地在主體204之指件收納部24中朝向長邊方向兩端側移動,以遠離固定指件166。
最後,如圖29至圖31所示,在驅動部202之驅動作用下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移動至下端為止,藉此在主體204之長邊方向,使各個可動指件152a~152d及固定指件166成為以間隔D2(參照圖29)方式等間隔離開而配置的開啟狀態。再者,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200係以驅動部202中的桿部58之移動方向(輸出方向、箭頭A1、A2方向)與可動指件152a~152d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 成為平行的方式所構成。
亦即,上述的輔助凸輪板208係具有作為輸出轉換手段的功能,該輸出轉換手段係將沿著來自驅動部202的桿部58之長邊方向的輸出轉換成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並傳遞給凸輪板108。
如以上所述,在第三實施型態中係具備在驅動部202之驅動作用下經由輔助凸輪板208在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的凸輪板108,且在該凸輪板108具有相對於其移動方向(上下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又,使插通於沿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的導孔44的四支指件銷110分別插通至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並且,將指件銷110連結於設置成沿主體204之指件收納部24往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
結果,在節距可變裝置200中,係在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與驅動部202之間設置將來自該驅動部202之驅動力傳遞給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的凸輪板108、輔助凸輪板208及指件銷110,以此簡單的構成,相較於設置有相對於底架板擺動的兩支臂桿的習知之節距可變裝置,可不需擺動動作的構件,藉此可謀求小型化並且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
又,沿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配置由電動致動器所構成的驅動部202,藉此該驅動部202就不會相對於主體204往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突出,故此能夠使節距可變裝置200之高度尺寸小型化。因此,例如適合於在將節距可變裝置200安裝於未圖示的搬送裝置時有高度方向之限制的情況。
接著,於圖32至圖41顯示第四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50。在與上述之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相同的構成元件上係標示相同的參照 符號並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在該第四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50中,與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之差異點係在於:將流體壓力缸取代電動致動器作為驅動部254來使用。
如圖32至圖41所示,該節距可變裝置250係在構成主體252的蓋構件22之背面沿該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裝設有驅動部254,該驅動部254例如是由在流體之供應作用下活塞256及活塞桿(輸出軸)258會朝向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的流體壓力缸所構成。
如圖36及圖38所示,驅動部254係具備:筒狀之缸管260,係固定於蓋構件22;活塞256,係設置成沿該缸管260之缸室262而位移自如;以及活塞桿258,係從該活塞256之一端中央朝向軸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形成於前述缸管260的一對埠口264a、264b是分別與藉由活塞256所分割的缸室262連通。並且,驅動部254係以其活塞256及活塞桿258之軸方向沿著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的方式而固定。
又,在缸管260開口的端部係裝設有桿蓋266且被閉塞,並且通插於前述桿蓋266之中央的活塞桿258之前端係往外部露出並經由輔助凸輪板(轉換構件)268之連接片270與螺栓272連結。該連接片270係設置於輔助凸輪板268中靠驅動部254側(箭頭A2方向)的端部附近(參照圖36)。
並且,流體通過埠口264a、264b之其中任一方往缸管260之缸室262供應,藉此活塞256及活塞桿258就會朝向軸方向(箭頭A1、A2方向)移動,且輔助凸輪板268會沿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一體地移動。
本發明之第四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50,基本構成如上,接著 針對其動作及作用功效加以說明。
首先,在圖32、圖34至圖37所示的閉合狀態中,驅動部254係處於活塞桿258被拉入缸管260之內部,隨此,輔助凸輪板268處於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的狀態,而連結螺栓106則位於輔助凸輪槽218之上端(參照圖36)。
因此,連結於連結螺栓106的凸輪板108係位於在主體252內上方(箭頭C1方向),且如圖35所示,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係處於抵抗彈簧158之彈力並移動接近靠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166側的狀態。
在上述的初始狀態中,從未圖示的流體供應源通過一方之埠口264a往缸室262供應流體,藉此活塞256就會往桿蓋266側(長邊方向一方側)彈推,且活塞桿258會一體地移動,而使輔助凸輪板268在導片216a、216b之導引作用下往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移動。
插通於輔助凸輪槽218的連結螺栓106會藉由該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而沿孔部46下降,且被連結的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下降。並且,伴隨凸輪板108之下降,插通於導孔44的各個指件銷110會各自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分別往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移動,並且在長邊方向相互地分離。
並且,如圖39及圖40所示,伴隨各個指件銷110之移動,連結於該指件銷110的可動指件152a~152d亦同樣地在主體252之指件收納部24中朝向長邊方向兩端側(箭頭A1、A2方向)移動,以遠離固定指件166。
最後,如圖39及圖41所示,在驅動部254之驅動作用下凸輪板108會在收納室26內移動至下端為止,藉此在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使各個可動指件 152a~152d及固定指件166成為以間隔D2(參照圖39)方式等間隔離開而配置的開啟狀態。
另一方面,在使上述之可動指件152a~152d從開啟狀態往閉合狀態復位的情況下係往相對於驅動部254與前述成為相反的另一方之埠口264b供應流體。藉此,活塞256及活塞桿258就會往主體252之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並被拉入缸管260內,隨此,輔助凸輪板268會沿主體252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隨此,插通於輔助凸輪槽218的連結螺栓106會上升,而凸輪板108則在收納室26內往上方(箭頭C1方向)移動。
並且,伴隨凸輪板108之上升,插通於導孔44的各個指件銷110會各自藉由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分別往固定指件166側移動,且如圖35所示,會成為相互地接近而成為間隔D1的閉合狀態。亦即,上述的節距可變裝置250係以驅動部254中的活塞桿258之移動方向(輸出方向、箭頭A1、A2方向)與可動指件152a~152d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成為平行的方式所構成。
再者,上述的輔助凸輪板268係具有作為輸出轉換手段的功能,該輸出轉換手段係將驅動部254之沿著來自活塞桿258之長邊方向的輸出轉換成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並傳遞給凸輪板108。
如以上所述,在第四實施型態中係具備凸輪板108,該凸輪板108係在驅動部254之驅動作用下經由輔助凸輪板268在上下方向(箭頭C1、C2方向)移動自如;且在該凸輪板108具有相對於其移動方向(上下方向)傾斜預定角度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又,使插通於沿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延伸的導孔44的四支指件銷110分別插通於第一至第四凸輪槽 122、124、126、128。並且,將指件銷110連結於設置成沿主體252之指件收納部24往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四個可動指件152a~152d。
結果,在節距可變裝置250中,係在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與驅動部254之間設置將來自該驅動部254之驅動力傳遞給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的凸輪板108、輔助凸輪板268及指件銷110,以此簡單的構成,相較於設置有相對於底架板擺動的兩支臂桿的習知之節距可變裝置,可不需擺動動作的構件,藉此可謀求小型化並且謀求製造成本之削減。
又,沿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配置由流體壓力缸所構成的驅動部254,藉此該驅動部254就不會相對於主體252往高度方向(箭頭C1、C2方向)突出,故此能夠使節距可變裝置250之高度尺寸小型化。因此,例如適合於在將節距可變裝置250安裝於未圖示的搬送裝置時有高度方向之限制的情況。
更且,使用流體壓力缸作為驅動部254,藉此相較於使用電動致動器作為驅動部202之第三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00,還更可在厚度方向(箭頭B1、B2方向)謀求小型化。
接著,針對具備有能夠調整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開啟狀態中的間隔之止動機構的節距可變裝置280、300、310加以說明。再者,在與上述之第四實施型態的節距可變裝置250相同的構成元件上係標示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詳細的說明。
首先,如圖42及圖43所示,第一變化例的節距可變裝置280係在蓋構件22之背面具備與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方向(箭頭A1、A2方向)對峙的第一止動機構282。第一止動機構282,例如是包含:保持具284,係設置於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且固定於蓋構件22之背面;止動銷(止動構件)286, 係螺合於該保持具284;以及鎖定螺帽288,係限制該止動銷286之前進後退動作。
保持具284係以與蓋構件22之背面大致成直角的方式設置,且設置於靠驅動部254中的活塞桿258之軸線上的位置。並且,在保持具284之中心係形成有沿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箭頭A1、A2方向)貫穿的螺孔290,且供止動銷286螺合。
止動銷286係由在其外周面形成有螺紋的軸體所構成,且螺合於保持具284之螺孔290,使之相對於該保持具284螺旋而設置成朝向軸方向(箭頭A1、A2方向)前進後退自如,並且與構成驅動部254的活塞桿258形成同軸狀。亦即,止動銷286係設置成可相對於輔助凸輪板268接近、離開。
鎖定螺帽288係螺合於止動銷286,且設置於相對於保持具284靠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並且,使鎖定螺帽288抵接於保持具284之側面,藉此限制止動銷286相對於保持具284之螺轉。
另一方面,在輔助凸輪板268係形成有與連接片270大致平行的止動塊292。該止動塊292係與基底部212大致正交,且與連接片270往同一方向突出,並且設置於該基底部212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又,止動塊292係在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方向形成於與前述連接片270成為一直線狀的位置,且以面對第一止動機構282的止動銷286之前端的方式所配置。
接著,針對調整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開啟狀態中的間隔的情況加以說明。首先,在圖42所示的閉合狀態(初始狀態)中,將第一止動機構282的止動銷286予以螺轉,使止動銷286之前端比前述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開啟狀態中的輔助凸輪板268之位置更靠驅動部254側(箭頭A2方向)移動。並且,使鎖定螺帽288螺轉並使之與保持具284抵接,以防止止動銷286之更進一步的旋轉。
如上所述,在止動銷286被定位於軸方向且固定後的狀態下,輔助凸輪板268會在驅動部254之驅動作用下往第一止動機構282側(箭頭A1方向)移動,藉此使該止動塊292接觸到止動銷286之前端以限制移動。亦即,輔助凸輪板268係相對於可動指件152a~152d成為全開的最大之間隔的移動位置E(參照圖43),而在要靠近達預定距離前方側(箭頭A2方向)的位置停止。
因此,如圖43所示,輔助凸輪板268之往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的移動係受到限制,藉此凸輪板108之下降動作就會在中途停止,且指件銷110亦會成為在凸輪板108中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之上端與下端之間停止的狀態。
結果,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係不會以從閉合狀態開啟到全開的最大之間隔D2,而形成以比該間隔D2更小的間隔D3並相互地等間隔方式分離的開啟狀態(D3<D2)。
如此,使第一止動機構282中的止動銷286朝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且可調整輔助凸輪板268移動時的移動距離(移動位置),藉此可自如地調整開啟狀態中的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間隔。
又,如上述的第一止動機構282,並非是限定於在主體252之背面側設置止動機構且限制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量的情況,例如亦可如圖44及圖45所示之第二變化例的節距可變裝置300,設置可直接限制沿著可動指件152a~152d之長邊方向的移動的第二止動機構302。
在該節距可變裝置300中,例如是對構成主體252的靠本體部162之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的端壁164b形成朝向長邊方向貫穿後的螺孔304,且止動銷(止動構件)306前進後退自如地螺合於該螺孔304,並且將螺合於前述止動銷306 的鎖定螺帽308設置於相對於端壁164b靠外側(箭頭A2方向)。
止動銷306係以相對於端壁164b往收納有可動指件152a~152d的指件收納部24側(箭頭A1方向)突出的方式設置,並且設置成在止動銷306的螺轉作用下沿主體252之長邊方向移動自如。
依據該構成,則在處於圖44所示之閉合狀態的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在驅動部254之驅動作用下朝向長邊方向兩端側移動時,如圖45所示,使面對於第二止動機構302之止動銷306的可動指件152c會與該止動銷306之前端接觸,藉此限制更進一步的移動。並且,可動指件152c與止動銷306接觸,藉此亦限制插通有該可動指件152c的凸輪板108往下方的移動,故此前述可動指件152c以外的三個可動指件152a、152b、152d之移動亦同時被限制而停止。
結果,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係不會從閉合狀態開啟到全開的最大之間隔D2,而形成以比該間隔D2更小的間隔D4方式相互地分離的開啟狀態(D4<D2)。
如此,使第二止動機構302中的止動銷306朝向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且可使該可動指件152c接觸於止動銷306,藉此可調整可動指件152a~152d移動時的移動距離(移動位置),故此可自如地調整開啟狀態中的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間隔。
又,在圖46至圖48所示之第三變化例的節距可變裝置310中係在蓋構件22之背面具備與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方向(箭頭A1方向)對峙的第三止動機構312,且由在流體之供應作用下驅動的缸裝置314來構成該第三止動機構312。再者,因構成第三止動機構312的缸裝置314係與第四實施型態中的驅動部254為相同的構成故而省略詳細的說明。
構成該第三止動機構312的缸裝置314係面對輔助凸輪板268之止動塊292,且缸裝置314的活塞桿(止動構件)316是以與構成驅動部254的活塞桿258成為同軸狀的方式所設置。
又,缸裝置314係配置成:在圖46所示的活塞桿316往主體252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箭頭A1方向)移動的拉入位置中,活塞桿316之前端不會與輔助凸輪板268接觸;而在圖48所示的前述活塞桿316往長邊方向另一方側(箭頭A2方向)移動的推出位置中則設置成可與前述輔助凸輪板268接觸。
並且,在調整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之開啟狀態中的間隔的情況下係在圖46所示的閉合狀態(初始狀態)中,對缸裝置314中的一方之埠口318a供應流體以將活塞桿316朝向輔助凸輪板268側(箭頭A2方向)推出的推出位置(參照圖48)。
藉此,如圖47所示,在驅動部254之驅動作用下輔助凸輪板268往缸裝置314側(箭頭A1方向)移動時,藉由活塞桿316之前端接觸就能限制輔助凸輪板268之更進一步的移動。結果,凸輪板108之下降會在中途停止,且成為指件銷110亦在凸輪板108中的第一至第四凸輪槽122、124、126、128之上端與下端之間停止後的狀態。結果,複數個可動指件152a~152d係不會從閉合狀態開啟到全開的最大之間隔D2,而是形成以比該間隔D2更小的間隔D5方式相互地分離的開啟狀態(D5<D2)。
又,如圖48所示,在往另一方之埠口318b的流體之供應作用下將缸裝置314設為拉入位置,藉此輔助凸輪板268在往該缸裝置314側移動時就不會與活塞桿316之前端接觸。因此,輔助凸輪板268會沿主體252移動至所期望之位置為止,隨此,凸輪板108會移動至收納室26之下端為止,藉此複數個可動指件 152a~152d就可以設為以成為全開的最大之間隔D2來開啟的開啟狀態。
如此,在具備第三止動機構312的節距可變裝置310中,可以在流體對缸裝置314之供應作用下使活塞桿316位移,且自如地切換可限制輔助凸輪板268往長邊方向之移動的推出位置(限制狀態)、與不會妨礙該輔助凸輪板268之移動的拉入位置(非限制狀態)。
結果,能夠藉由第三止動機構312並依據流體之供應來將可動指件152a~152d自如地切換開啟狀態與中間開啟狀態,該開啟狀態係指件凸輪板108移動達至下端並以全開而開啟的狀態,該中間開啟狀態係指件該凸輪板108在中途停止並成為該閉合狀態與開啟狀態之間的狀態。藉此,能夠在使用節距可變裝置310來搬送複數個工件時以不同的二個間隔D2、D5將前述工件供應到供應目的地。
再者,本發明的節距可變裝置係不限於上述的實施型態,當然能不脫離本發明之要旨地採用各種的構成。
10:節距可變裝置
12:主體
14:驅動部
16a~16d:可動指件
18:驅動力傳遞機構
20:本體部
22:蓋構件
24:指件收納部
28:第一端面
30:卡合槽
32:固定指件
36:第二端面
42:分離壁
44:導孔
46:孔部
50:外殼
60:端塊
62:第一內腔部
66:滑輪蓋
90:導軌
92:連結塊
96:凸緣部
98:第二安裝面
98a:安裝孔
102:彈簧(彈簧構件)
104:彈簧孔
106:連結螺栓(連結構件)
108:凸輪板
110:指件銷
112:耐磨環
114:螺栓孔
116:螺帽
118:凹部
120:缺口部
122:第一凸輪槽
124:第二凸輪槽
126:第三凸輪槽
128:第四凸輪槽

Claims (13)

  1. 一種節距可變裝置,其為具有主體(12、154、204、252)、連結於該主體的驅動部(14、202、254)、設置成沿前述主體之長邊方向移動自如的複數個可動指件(16a~16d、152a~152d)、以及將前述驅動部之驅動力傳遞至前述可動指件的驅動力傳遞機構(18、206)的節距可變裝置(10、150、200、250、280、300、310);且前述節距可變裝置係在前述驅動部之驅動作用下,以沿著前述長邊方向之相互的間隔為均等的方式使複數個可動指件移動;其中,
    前述驅動力傳遞機構係具備凸輪板(108、208),該凸輪板係設置於前述主體且往與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動自如;
    在前述凸輪板係形成有相對於前述移動方向傾斜的複數個凸輪槽(122、124、126、128),且前述可動指件之一部分係插通於該凸輪槽。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驅動部係具有沿軸方向位移從而輸出前述驅動力的輸出軸(58、258),該輸出軸之軸方向係與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前述輸出軸與前述凸輪板係以連結構件(92、106)連結。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驅動部係具有沿軸方向位移從而輸出前述驅動力的輸出軸,該輸出軸之軸方向係與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平行。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驅動力傳遞機構係具備輸出轉換手段,該輸出轉換手段係將前述驅動力之輸出方向轉換成與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並將該驅動力傳遞至前述凸輪板。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輸出轉換手段為轉換構件(208),該轉換構件係設置成沿前述主體(204)之長邊方向移動自如且連結於前述輸出軸(58),並且具有供與前述凸輪板連結的連結構件(106)插通的第二凸輪槽(218)。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可動指件係以相對於設置於前述主體之長邊方向中央的固定指件(32、166)在前述長邊方向呈對稱的數量配置。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在鄰接的一方之可動指件與另一方之可動指件之間係設置有將前述可動指件朝向前述移動方向彈推的彈性構件(102、158)。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在前述主體係設置有導引構件(156a、156b),該導引構件係沿前述主體之長邊方向延伸且沿前述移動方向來導引前述可動指件。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驅動部為在通電作用下使前述驅動部之輸出軸沿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的電動致動器。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驅動部為在流體之供應作用下使前述驅動部之輸出軸沿軸方向進行前進後退動作的缸裝置。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在前述主體係具備止動機構(282、302、312),該止動機構係在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限制往相互地離開之開啟方向的移動量。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止動機構係具備止動構件(286、306、316),該止動構件係設置成沿前述主體之長邊方向前進後退自如,且可與前述可動指件之移動方向端部抵接。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節距可變裝置,其中,前述止動機構(312)係包含流體壓力缸(314),該流體壓力缸係具備有設置成在流體之供應作用下沿前述主體之長邊方向前進後退自如的止動構件(316);且前述止動機構能夠藉由變更前述止動構件之沿著長邊方向的位置而切換限制狀態與非限制狀態,該限制狀態係限制前述可動指件往開啟方向的移動量,該非限制狀態係不會限制往前述開啟方向的移動。
TW109144745A 2019-12-19 2020-12-17 節距可變裝置 TWI782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9621A JP7341390B2 (ja) 2019-12-19 2019-12-19 ピッチ可変装置
JP2019-229621 2019-1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3985A true TW202133985A (zh) 2021-09-16
TWI782369B TWI782369B (zh) 2022-11-01

Family

ID=74194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4745A TWI782369B (zh) 2019-12-19 2020-12-17 節距可變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80685B2 (zh)
EP (1) EP3838814A1 (zh)
JP (1) JP7341390B2 (zh)
KR (1) KR102454409B1 (zh)
CN (1) CN113003174B (zh)
TW (1) TWI78236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039126A (ko) * 2021-09-13 2023-03-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의 그리퍼 장치
CN114477052B (zh) * 2022-02-14 2024-02-06 沈阳安捷佰瑞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变间距分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3290A (en) * 1954-12-09 1959-09-08 American Hatchery Engineers In Vacuum transfer machine
BE779340A (fr) * 1971-02-26 1972-05-30 Holstein & Kappert Maschf Dispositif de prehension de bouteilles
US4731923A (en) * 1986-03-15 1988-03-22 Td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circuit element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H0736920Y2 (ja) * 1987-06-18 1995-08-23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搬送用の保持間隔調整装置
US4861085A (en) * 1988-02-01 1989-08-2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in transfer apparatus
US5273152A (en) * 1992-04-17 1993-12-28 Electra Form, Inc. Apparatus for positioning articles
CH690433A5 (it) * 1995-10-16 2000-09-15 Soremartec Sa Dispositivo di presa.
JPH09130084A (ja) * 1995-11-06 1997-05-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設備
GB2316132B (en) * 1996-08-13 1999-02-17 Smc Kk Linear actuator
KR100248704B1 (ko) * 1997-11-08 2000-03-15 정문술 반도체 소자검사기의 소자 간격조절장치
US5943842A (en) * 1997-12-22 1999-08-31 Flexicell, Inc. Adjustable suction head apparatus for packaging articles
KR200197283Y1 (ko) 1999-12-06 2000-09-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변핸드
KR100349942B1 (ko) * 1999-12-06 2002-08-2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램버스 핸들러
JP2002164413A (ja) 2000-11-24 2002-06-07 Toshiba Ceramics Co Ltd ピッチ変換装置
KR100428432B1 (ko) * 2001-01-15 2004-05-03 아주시스템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검사장치의 픽 엔드 플레이스
KR100622415B1 (ko) * 2004-12-06 2006-09-19 미래산업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테스트 핸들러의 소자 반송장치
JP4431894B2 (ja) 2005-10-17 2010-03-17 株式会社マシン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ピッチ可変ユニット
JP4999374B2 (ja) 2006-07-03 2012-08-15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ワークピッチ変換装置およびワーク搬送システム
KR100828406B1 (ko) * 2007-03-13 2008-05-08 미래산업 주식회사 테스트 핸들러용 반도체 소자 이송장치 및 그를 포함하는테스트 핸들러
JP5428500B2 (ja) 2009-04-28 2014-02-26 Tdk株式会社 箱詰め装置
US8454067B2 (en) 2010-10-28 2013-06-04 Standard Knapp Inc. Adjustable gripper head assembly
JP2014018935A (ja) 2012-07-20 2014-02-03 Plus Seiki Kk 積層物ピッチ変更装置
ES2550372B1 (es) * 2014-05-05 2016-07-21 Mespack, Sl Dispositivo de cambio de línea para máquina horizontal automática formadora y llenadora de envases flexibles
JP6524587B2 (ja) 2015-11-04 2019-06-05 Smc株式会社 パンチ装置
CN105728599B (zh) * 2016-05-06 2017-11-17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变螺距变宽度两根互绕扁螺旋钢丝剪切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205771850U (zh) * 2016-05-08 2016-12-07 无锡奥特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间距调节装置
CN205904600U (zh) * 2016-06-15 2017-01-25 无锡奥特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导柱装置
CN206764398U (zh) 2017-05-14 2017-12-19 王杰 一种半圆轴的上料夹紧装置
CN208086776U (zh) * 2018-01-16 2018-11-13 深圳市艾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位置等距变位的装置
CN108705273B (zh) * 2018-05-31 2019-09-27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组装轮毂和变桨轴承的工装、工装组件及组装方法
CN208979193U (zh) 2018-09-28 2019-06-14 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间距调节机构
CN109625960A (zh) * 2019-01-24 2019-04-16 湖南阿提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变距搬运机械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54409B1 (ko) 2022-10-14
US11780685B2 (en) 2023-10-10
CN113003174A (zh) 2021-06-22
TWI782369B (zh) 2022-11-01
CN113003174B (zh) 2023-06-20
EP3838814A1 (en) 2021-06-23
JP7341390B2 (ja) 2023-09-11
US20210190183A1 (en) 2021-06-24
JP2021098232A (ja) 2021-07-01
KR20210079226A (ko) 2021-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133985A (zh) 節距可變裝置
US5018266A (en) Novel means for mounting a tool to a robot arm
WO2016055012A1 (zh) 操作杆顺序控制及自锁机构以及档位操纵机构
JP2017109300A (ja) ツール交換デバイス
CN1469069A (zh) 带手动操作装置的电磁阀
US10289149B2 (en) Input operating apparatus
JP2021186897A (ja) ロボット用連結体及びロボット装置
JP5478359B2 (ja) チャック及びロボットハンド
CN211806227U (zh) 自驱动夹爪
JP6028683B2 (ja) 把持装置
KR101161524B1 (ko) 틸트 스테이지
CN111496711A (zh) 一种固定夹持机构
JP2023033937A (ja) ツール交換装置
JP2017144528A (ja) チャックユニット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H0616692Y2 (ja) 平行開閉チャック
KR100991502B1 (ko) 압전방식에 의한 공압 서보밸브
JP2005028478A (ja) ハン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TWI796168B (zh) 夾爪座和夾爪系統
WO2021210407A1 (ja) 電磁弁マニホールド
JP6467854B2 (ja) 把持装置
JP7427858B2 (ja) 送りねじクラッチ機構
JP2527248B2 (ja) Cリング装着装置の分離供給装置
KR200486591Y1 (ko) 로봇 그리퍼의 보상 유닛
JPS6135423Y2 (zh)
JP2005246487A (ja) ワークホル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