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28414A -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28414A
TW202128414A TW109143547A TW109143547A TW202128414A TW 202128414 A TW202128414 A TW 202128414A TW 109143547 A TW109143547 A TW 109143547A TW 109143547 A TW109143547 A TW 109143547A TW 202128414 A TW202128414 A TW 2021284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measurement
sheet
microcapsules
layer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43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八田政宏
山本宏
鬼頭宏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8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841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124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using pressure to make a masked colour visible, e.g. to make a coloured support visible, to create an opaque or transparent pattern, or to form colour by uniting colour-forming components
    • B41M5/16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using pressure to make a masked colour visible, e.g. to make a coloured support visible, to create an opaque or transparent pattern, or to form colour by uniting colour-forming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icrocapsules; Special solvents for incorporating the ingredien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5/00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measuring force, work, mechanical power, or torque,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 Color Print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及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本發明的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具備具有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之第1片材及具有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之第2片材,其中,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相對於微膠囊總數之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

Description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及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因產品的高機能化及高精細化而測量壓力的分布之必要性趨於增加。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有利用電子給予性無色染料前驅物與電子受體性化合物的顯色反應之壓力測量用材料(壓力測量用片材)。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019949號公報
另一方面,在壓力測量用片材中,若在測量壓力分布之部位組裝壓力測量用片材時產生輕微的摩擦,則導致產生摩擦之部分顯色,而有時很難測量正確的表面壓力分布。
本發明鑑於上述情況,其課題在於提供一種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及壓力測量用片材。 又,本發明的課題還在於提供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及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人等對上述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之結果,發現了藉由以下結構能夠解決上述課題。
(1)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係具備具有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之第1片材及具有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之第2片材,其中, 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 相對於微膠囊總數之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 (2)如(1)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從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凹坑的底部到與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正交於凹坑的深度方向之方向上的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之比的平均值為0.90以下。 (3)如(2)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比的平均值為0.50~0.90。 (4)如(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具有凹坑之微膠囊具有1個凹坑。 (5)如(1)至(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微膠囊的膠囊壁包含選自包括聚胺酯脲、聚胺酯及聚脲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 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為50~160℃。 (6)如(1)至(5)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 (7)如(1)至(6)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微膠囊滿足後述之式(1)的關係。 (8)如(1)至(7)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2.5~7.0μm。 (9)如(1)至(8)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1.2μm以下。 (10)如(1)至(9)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第1片材還具有支撐體, 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凹坑位於與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11)如(10)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支撐體為樹脂薄膜。 (12)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係具有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及配置於第1層上之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其中, 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 相對於微膠囊總數之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 (13)如(12)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從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凹坑的底部到與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正交於凹坑的深度方向之方向上的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之的比的平均值為0.90以下。 (14)如(13)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比的平均值為0.50~0.90。 (15)如(12)至(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具有凹坑之微膠囊具有1個凹坑。 (16)如(12)至(15)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微膠囊的膠囊壁包含選自包括聚胺酯脲、聚胺酯及聚脲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 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為50~160℃。 (17)如(12)至(16)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 (18)如(12)至(17)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微膠囊滿足後述之式(1)的關係。 (19)如(12)至(18)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係還具有支撐體, 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凹坑位於與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20)如(19)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支撐體為樹脂薄膜。 (21)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其係(1)至(11)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 (22)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係(12)至(20)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之步驟。 [發明效果]
依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及壓力測量用片材。 又,依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及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以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另外,本說明書中,使用“~”表示之數值範圍係指將“~”前後所記載之數值作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之範圍。 又,在本發明中分階段記載之數值範圍中,以某個數值範圍記載之上限值或下限值可取代為其他階段之記載的數值範圍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又,本說明書中所記載之數值範圍中,某個數值範圍中所記載之上限值或下限值可取代為實施例所示之值。 後述之各種成分可以單獨使用1種或混合使用2種以上。例如,後述之聚異氰酸酯可以單獨使用1種或混合使用2種以上。
作為本發明的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及壓力測量用片材的特徵點,可舉出使用具有凹坑之微膠囊(以下,簡稱為“特定微膠囊”。)之點。發明的機制的詳細內容雖不明確,但是特定微膠囊相對於摩擦很難破裂,其結果,若使用包含特定微膠囊之第1層,則可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的一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10具備第1片材16及第2片材22,該第1片材16具有第1支撐體12及配置於第1支撐體12上且包含微膠囊之第1層14,該第2片材22具有第2支撐體18及配置於第2支撐體18上且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20。另外,上述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為特定微膠囊。 如圖2所示,使用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10時,以第1片材16中的第1層14與第2片材22中的第2層20對向的方式,積層第1片材16及第2片材22而使用。藉由從所獲得之積層體中的第1片材16的第1支撐體12側及第2片材22的第2支撐體18側中的至少一側進行加壓,在經加壓之區域中微膠囊破裂,微膠囊中所內包之發色劑從微膠囊出來,與第2層20中的顯色劑進行發色反應。其結果,在經加壓之區域中進行發色。
另外,如後述,第1片材16具有第1層14即可,亦可以不具有第1支撐體12。又,第2片材22具有第2層20即可,亦可以不具有第2支撐體18。 另外,在圖1中,直接積層有第1支撐體12及第1層14,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態樣,如後述,亦可以在第1支撐體12與第1層14之間配置有其他層(例如,易黏著層)。又,在圖1中,直接積層有第2支撐體18及第2層20,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態樣,如後述,亦可以在第2支撐體18與第2層20之間配置有其他層(例如,易黏著層)。
以下,對構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10之第1片材16及第2片材22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
<<第1片材>> 圖1中所記載之第1片材16具有第1支撐體12及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14。 以下,對各構件進行詳細說明。
<第1支撐體> 第1支撐體為用於支撐第1層的構件。另外,在能夠藉由第1層本身來處理之情況下,第1片材可以不具有第1支撐體。
第1支撐體可以為片狀、膜狀及板狀中的任一種形狀。 作為第1支撐體,可舉出樹脂薄膜及合成紙。 作為樹脂薄膜,可舉出聚對酞酸乙二酯薄膜等聚酯薄膜、三乙酸纖維素等纖維素衍生物薄膜、聚丙烯及聚乙烯等聚烯烴薄膜以及聚苯乙烯薄膜。 作為合成紙,可舉出將聚丙烯或聚對酞酸乙二酯等進行二軸延伸而形成多個微孔洞者(Yupo等)、利用聚乙烯、聚丙烯、聚對酞酸乙二酯及聚醯胺等的合成纖維製作者及將該等積層於紙的一部分、一個面或兩面者等。 其中,從更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之觀點(以下,簡稱為“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及更提高藉由加壓產生之發色濃度之觀點考慮,樹脂薄膜或合成紙為較佳,樹脂薄膜為更佳。從在從支撐體側視覺辨認時亦能夠視覺辨認發色性之觀點考慮,支撐體為透明為較佳。
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優異之觀點考慮,第1支撐體的厚度為10~200μm為較佳。
<第1層> 第1層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另外,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亦即,第1層中所包含之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總數中的至少一部分為特定微膠囊。 以下,首先對構成微膠囊之材料進行詳細說明。
微膠囊通常具有芯部及用於內包構成芯部之芯材(內包者(亦稱為內包成分))之膠囊壁。 在本發明中,微膠囊作為芯材(內包成分)內包發色劑。發色劑內包於微膠囊中,因此發色劑能夠穩定地存在,直至進行加壓而微膠囊破裂。
微膠囊具有內包芯材之膠囊壁。 作為微膠囊的膠囊壁的材料(壁材料),可舉出從以往在感壓複寫紙或感熱記錄紙的用途中用作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的壁材料之公知的樹脂。作為上述樹脂,具體而言可舉出聚胺酯、聚脲、聚胺酯脲、三聚氰胺-甲醛樹脂及明膠。 其中,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微膠囊的膠囊壁包含選自包括聚胺酯脲、聚胺酯及聚脲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為較佳。
微膠囊的膠囊壁實質上由樹脂構成為較佳。實質上由樹脂構成係指相對於膠囊壁總質量之樹脂的含量係90質量%以上,100質量%為較佳。亦即,微膠囊的膠囊壁由樹脂構成為較佳。 另外,聚胺酯係指具有複數個胺甲酸乙酯鍵之聚合物,由包含多元醇及聚異氰酸酯之原料形成之反應產物為較佳。 又,聚脲係指具有複數個脲鍵之聚合物,由包含多胺及聚異氰酸酯之原料形成之反應產物為較佳。另外,利用聚異氰酸酯的一部分與水進行反應而成為多胺,亦能夠使用聚異氰酸酯而不使用多胺來合成聚脲。 又,聚胺酯脲係指具有胺甲酸乙酯鍵及脲鍵之聚合物,由包含多元醇、多胺及聚異氰酸酯之原料形成之反應產物為較佳。另外,使多元醇與聚異氰酸酯進行反應時,聚異氰酸酯的一部分與水進行反應而成為多胺,結果可獲得聚胺酯脲。 又,三聚氰胺-甲醛樹脂係指由三聚氰胺及甲醛的縮聚形成之反應產物為較佳。
另外,上述聚異氰酸酯係指具有2個以上的異氰酸酯基之化合物,可舉出芳香族聚異氰酸酯及脂肪族聚異氰酸酯。作為聚異氰酸酯,例如可以為三羥甲基丙烷等多元醇與2官能的聚異氰酸酯的加合物(加成物)。 又,上述多元醇為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化合物,例如可舉出低分子多元醇(例:脂肪族多元醇、芳香族多元醇。另外,“低分子多元醇”係指分子量為400以下的多元醇。)、聚乙烯醇、聚醚系多元醇、聚酯系多元醇、聚內酯系多元醇、蓖麻油系多元醇、聚烯烴系多元醇及含羥基之胺系化合物(例如可舉出胺醇。作為胺基醇,例如可舉出乙二胺等胺基化合物的環氧丙烷或環氧乙烷加成物亦即N,N,N’,N’-四[2-羥基丙基]乙二胺等。)。 又,上述多胺係指具有2個以上的胺基(第1級胺基或第2級胺基)之化合物,例如可舉出二乙三胺、三伸乙四胺、1,3-丙二胺及六亞甲基二胺等脂肪族多元胺;脂肪族多元胺的環氧化合物加成物;哌𠯤等脂環式多元胺;3,9-雙-胺基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等雜環式二胺。
微膠囊的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並無特別限制,從形成第1層時在第1層中容易形成特定微膠囊之觀點考慮,50~160℃為較佳,80~150℃為進一步較佳。 作為上述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的測量方法為如下。 準備50張縱1cm×橫1cm的第1層(微膠囊層),全部浸漬於10ml的水中靜置24小時,獲得微膠囊的水分散液。另外,在第1片材包含第1支撐體之情況下,亦可以準備50張縱1cm×橫1cm的第1片材,並進行浸漬。 以15000rpm將所獲得之微膠囊的水分散液進行離心分離30分鐘,分取微膠囊。將乙酸乙酯加入到經分取之微膠囊中,進一步在25℃下攪拌24小時。之後,過濾所獲得之溶液,在60℃下對所獲得之殘渣進行48小時的真空乾燥,藉此可獲得在內部不內包任何之微膠囊(以下,亦簡稱為“測量材料”。)。亦即,可獲得作為玻璃轉移溫度的測量對象之微膠囊的膠囊壁材料。 接著,使用熱重差熱分析裝置TG-DTA(裝置名:DTG-60、Shimadzu Corporation),對所獲得之測量材料的熱分解溫度進行測量。另外,熱分解溫度係指,在大氣環境的熱重量分析(TGA)中使測量材料以恆定的升溫速度(10℃/min)從室溫升溫並且相對於加熱前的測量材料的質量以減量5質量%時的溫度作為熱分解溫度(℃)。 接著,使用示差掃描熱量儀DSC(裝置名:DSC-60a Plus、Shimadzu Corporation),並且使用封閉鍋以升溫速度5℃/min在25℃~(熱分解溫度(℃)-5℃)的範圍內對測量材料的玻璃轉移溫度進行測量。作為微膠囊的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使用第2週期的升溫時的值。
微膠囊的平均粒徑並無特別限制,1~80μm為較佳,5~70μm為更佳,10~50μm為進一步較佳。 微膠囊的平均粒徑能夠藉由調節微膠囊的製造條件等來控制。 作為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的測量方法,藉由光學顯微鏡(OLYMPUS BX60,視場的大小:320μm×450μm)對從第1層的表面拍攝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從最大的微膠囊依序測量30個微膠囊的長徑(粒徑),對該等進行算術平均來求出平均值。在第1層的任意5個部位(5視場)實施該操作,求出在各部位中獲得之平均值的平均,將所獲得之值設為上述微膠囊的平均粒徑。另外,長徑係指觀察微膠囊時最長的直徑。
微膠囊的膠囊壁的數均壁厚並無特別限制,0.01μm以上且2μm以下為較佳,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為更佳,0.05μm以上且1.5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 另外,微膠囊的壁厚係指形成微膠囊的膠囊粒子之膠囊壁的厚度(μm),數平均壁厚係指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SEM)求出20個微膠囊的各個膠囊壁的厚度(μm)而進行平均之平均值。更具體而言,製作具有包含微膠囊之第1層之第1片材的截面切片,藉由SEM在15000倍下觀察其截面,在選擇具有(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的值)×0.9~(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的值)×1.1的範圍的長徑之任意20個微膠囊之基礎上,觀察所選擇之各個微膠囊的截面,求出膠囊壁的厚度來計算平均值。另外,長徑係指觀察微膠囊時最長的直徑。
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δ與微膠囊的平均粒徑Dm之比(δ/Dm)並無特別限制,多為0.001以上。其中,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滿足式(1)的關係為較佳。 式(1)0.100>δ/Dm>0.001 亦即,上述比(δ/Dm)大於0.001且小於0.100為較佳。若滿足式(1)的關係,則能夠依據壓力設為容易識別發色濃度等級之範圍。
(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特定微膠囊)) 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亦即,第1層中包含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特定微膠囊)。 特定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 圖3係表示特定微膠囊的一例的外觀之圖。圖4係圖3所示之特定微膠囊的剖面圖。 如圖3所示,特定微膠囊(具有凹坑之微膠囊)24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26。 本說明書中,凹坑係指比其周圍凹陷之區域。凹坑通常具有側面及/或底部。換言之,凹坑係指朝向微膠囊的內部(更具體而言,微膠囊的中心部)成為凸狀之區域。另外,上述微膠囊的中心部係指與微膠囊外切之外切球的中心。 另外,圖3中,特定微膠囊24具有1個凹坑26,但是特定微膠囊亦可以具有2個以上的凹坑。
圖3中,凹坑26的開口部的形狀為圓形狀,但是並無限於該態樣,例如可舉出多邊形狀、橢圓狀及無定形狀。 另外,凹坑26的開口部的形狀能夠藉由從第1層的表面方向觀察來確認。
圖4中,示出通過特定微膠囊24的凹坑26(凹坑26的底部)並且沿著凹坑26的深度方向切斷之截面。 如圖4所示,將與由白色箭頭表示之凹坑26的深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上的特定微膠囊24的長度中最大的長度設為最大長度L。 又,如圖4所示,將從凹坑26的底部至與凹坑26對向之膠囊壁28的外表面的距離設為距離H。另外,上述凹坑26的底部係指凹坑26的深度方向(圖4中由白色箭頭表示之方向)上位於最深的位置之位置。又,與凹坑26對向之膠囊壁28係指處於沿著深度方向與凹坑26對向之位置之膠囊壁28。 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及發色濃度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如圖4所示之從特定微膠囊24的凹坑26的底部至與凹坑26對向之膠囊壁28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正交於凹坑26的深度方向(凹坑方向)之方向上的特定微膠囊24的最大長度L之比(H/L)的平均值為0.90以下為較佳,0.50~0.90為更佳。 作為上述最大長度L的測量方法,藉由光學顯微鏡(OLYMPUS BX60,視場的大小:320μm×450μm)對從第1層的表面拍攝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分別測量視場內所觀察到之特定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將對該等進行平均之值設為求出上述比(H/L)時的“特定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 又,作為上述距離H的測量方法,藉由雷射顯微鏡(KEYENCE VK-8510,視場的大小:100μm×150μm)從第1層的任意位置的表面方向觀察,測量視場內所觀察到之特定微膠囊的各個高度及凹坑的深度,從所獲得之高度的值減去凹坑深度的值,求出各特定微膠囊的距離H,將對該等進行平均之值設為求出上述比(H/L)時的“從特定微膠囊的凹坑的底部至與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
相對於第1層中所包含之微膠囊總數之特定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40%以上為較佳,6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上限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100%。 作為上述特定微膠囊的比率的測量方法,首先藉由雷射顯微鏡(KEYENCE VK-8510、視場的大小:100μm×150μm)從第1層的任意位置的表面方向觀察,測量視場內所觀察之微膠囊的總數,並且測量視場內所觀察之特定微膠囊的數,求出相對於微膠囊總數之特定微膠囊的比率。在第1層的任意5個部位(5視場)實施該操作,求出在各部位獲得之比率的平均,將所獲得之值設為上述“相對於第1層中所包含之微膠囊總數之特定微膠囊的比率”。
凹坑的開口部的大小並無特別限制,如圖4中所示,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凹坑26的開口部的最大寬度W與上述之最大長度L之比(最大寬度W/最大長度L)為0.10~0.95為較佳,0.30~0.85為進一步較佳。 作為上述最大寬度W的測量方法,藉由光學顯微鏡(OLYMPUS BX60、視場的大小:320μm×450μm)對從第1層的表面拍攝之圖像進行圖像解析,分別測量視場內所觀察之特定微膠囊的開口部的最大寬度W,將對該等進行平均之值設為求出上述比(最大寬度W/最大長度L)時的“開口部的最大寬度W”。
凹坑26的深度並無特別限制,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從凹坑26的開口部至凹坑26的底部的深度D(凹坑的深度)與上述之距離H之比(深度D/距離H)為0.10以上為較佳,0.10~1.00為進一步較佳。 作為上述深度D的測量方法,藉由雷射顯微鏡(KEYENCE VK-8510、視場的大小:100μm×150μm)從第1層的任意位置的表面方向觀察,分別測量視場內所觀察之特定微膠囊的深度,將對該等進行平均之值設為求出上述比(深度D/距離H)時的“深度D”。
特定微膠囊亦如上述那樣具有內包包含發色劑之芯材之膠囊壁。 又,特定微膠囊具有凹坑,除此以外,各種特性(例如膠囊壁的材料、膠囊壁的數均壁厚、平均粒徑及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如上述。
第1片材包含支撐體之情況下,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如圖5所示,在第1支撐體12及配置於第1支撐體12上之第1層14中,特定微膠囊24的凹坑26位於與第1支撐體12側相反的一側為較佳。另外,圖5係第1層14的放大圖,如圖5所示,第1層14中亦可以包含複數個特定微膠囊24。
另外,第1層中所包含之微膠囊除了特定微膠囊以外亦可以包含不具有凹坑之微膠囊。
(發色劑) 發色劑內包於微膠囊內。 發色劑係指從無色的狀態藉由與後述之顯色劑接觸而發色之化合物。作為發色劑,電子給予性色素前驅物(發色之色素的前驅物)為較佳。亦即,作為發色劑,電子給予性無色染料為較佳。 發色劑能夠使用在感壓複寫紙或感熱記錄紙的用途中公知者。作為發色劑,例如可舉出三苯基甲烷酞內酯類化合物、螢光黃母體類化合物、啡噻𠯤類化合物、吲哚基酞內酯類化合物、氮雜吲哚基酞內酯類化合物、白色黃金胺類化合物、羅丹明內醯胺類化合物、三苯基甲烷類化合物、二苯基甲烷類化合物、三氮烯類化合物、螺旋哌喃類化合物及茀類化合物。 作為上述化合物,可舉出日本特開平5-257272號公報中所記載之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09/008248號的0030~0033段中所記載之化合物、3’,6’-雙(二乙基胺基)-2-(4-硝基苯基)螺[異吲哚-1,9’-口山口星]-3-酮、6’-(二乙基胺基)-1’,3’-二甲基螢光黃母體及3,3-雙(2-甲基-1-辛基-3-吲哚基)酞內酯。 發色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混合使用2種以上。
發色劑的分子量並無特別限制,300以上為較佳。上限並無特別限制,1000以下為較佳。
(其他成分) 微膠囊可以內包除了上述之發色劑以外的其他成分。 例如,微膠囊內包溶劑為較佳。 溶劑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二異丙基萘等烷基萘類化合物、1-苯基-1-二甲苯基乙烷等二芳基烷烴類化合物、異丙基聯苯等烷基聯苯類化合物、三芳基甲烷類化合物、烷基苯類化合物、苄基萘類化合物、二芳基伸烷基類化合物及芳基茚烷類化合物等芳香族烴;酞酸二丁酯及異鏈烷烴等脂肪族烴;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菜籽油、橄欖油、椰子油、蓖麻油及魚油等天然動植物油等以及礦物油等天然物高沸點餾分等。 溶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混合使用2種以上。
溶劑內包於微膠囊內之情況下,作為溶劑與發色劑的質量比(溶劑的質量/發色劑的質量),從顯色性的觀點考慮,98/2~30/70的範圍為較佳,97/3~40/60的範圍為更佳。
微膠囊除了內包上述之成分以外,亦可以依據需要內包1種以上的紫外線吸收劑、光穩定劑、抗氧化劑、石蠟及抑臭劑等添加劑。
(微膠囊之製造方法) 微膠囊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界面聚合法、內部聚合法、相分離法、外部聚合法及凝聚法等公知的方法。其中,界面聚合法為較佳。 以下,以膠囊壁為聚脲或聚胺酯脲之微膠囊之製造方法為一例,對界面聚合法進行說明。 作為界面聚合法,包括將包含發色劑、沸點為100℃以上的溶劑及膠囊壁材料(例如包含選自包括聚異氰酸酯、多元醇及多胺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之原料。另外,在使聚異氰酸酯與水進行反應而在反應體系中製造多胺之情況下,亦可以不使用多元醇及多胺。)之油相分散於包含乳化劑之水相來製備乳化液之步驟(乳化步驟)及在油相與水相的界面使膠囊壁材料聚合來形成膠囊壁並且形成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步驟(膠囊化步驟)之界面聚合法為較佳。 另外,上述原料中的多元醇及多胺的合計量與聚異氰酸酯的量的質量比(多元醇及多胺的合計量/聚異氰酸酯的量)並無特別限制,0.1/99.9~30/70為較佳,1/99~25/75為更佳。
又,在上述乳化步驟中所使用之乳化劑的種類並無特別限制,例如可舉出分散劑及界面活性劑。 作為分散劑,例如可舉出聚乙烯醇。
第1層除了上述之微膠囊以外,亦可以包含其他成分(例如黏合劑、界面活性劑)。
又,第1層的每單位面積的質量(g/m2 )並無特別限制,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0.5~30g/m2 為較佳。
<第1層的形成方法> 上述第1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例如可舉出將包含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1支撐體上並且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規定溫度以上的加熱處理之方法。藉由實施規定溫度以上的加熱處理,微膠囊中的溶劑揮發,供給於第1支撐體上之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中產生凹坑,從而形成包含特定微膠囊之第1層。 另外,除了上述以外,亦可舉出單獨製作特定微膠囊並且將包含特定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1支撐體上之方法。 以下,對在規定溫度以上加熱之態樣進行詳細說明。
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中至少包括微膠囊及溶劑為較佳。另外,亦可以將藉由上述之界面聚合法獲得之微膠囊分散液用作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 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亦可以包含可以在上述之第1層中所包含之其他成分。
塗佈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作為塗佈時所使用之塗佈機,例如可舉出氣動刮刀塗佈機、桿塗佈機、棒塗佈機、簾式塗佈機、凹版塗佈機、擠壓塗佈機、模塗佈機、滑動珠塗佈機及刮刀塗佈機。
將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1支撐體上之後,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規定溫度以上的加熱處理。 作為加熱處理的溫度條件,依據所使用之微膠囊的膠囊壁的材料選擇最適的溫度,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60℃以上為較佳,70℃以上為進一步較佳。上限並無特別限制,多為180℃以下,從發色濃度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140℃以下為較佳,120℃以下為進一步較佳。 加熱時間並無特別限制,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及生產性的觀點考慮,1.0~20分鐘為較佳,3.0~10分鐘為更佳。
藉由上述方法獲得之第1層中,如上述那樣特定微膠囊的凹坑容易位於與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亦即,本發明的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為較佳,亦即,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另外,在上述步驟中製作包含第1層之第1片材,組合所獲得之第1片材及藉由後述之順序製作之第2片材,從而製作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為較佳。
另外,在上述中對在第1支撐體上形成第1層之方法進行了敘述,但是並不限於上述態樣,例如亦可以在臨時支撐體上形成第1層之後剝離臨時支撐體,形成由第1層構成之第1片材。 作為臨時支撐體,只要為剝離性支撐體,則並無特別限制。
<其他構件> 第1片材可以具有除了上述之第1支撐體及第1層以外的其他構件。 例如,第1片材可以在第1支撐體與第1層之間具有用於提高兩者的密接性之易黏著層。 易黏著層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0.005~0.2μm為較佳,0.01~0.1μm為更佳。
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並無特別限制,多為0.1μm以上,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及發色濃度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2.5~7.0μm為較佳。另外,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係指使用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時第1片材的與第2片材對向之一側(所接觸之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第1層位於第1片材中的與第2片材對向之一側的最表面之情況下,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相當於與第1層的第1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 另外,本說明書中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及後述之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係指藉由JIS B 0681-6:2014規定之算術平均粗糙度Ra。另外,作為測量裝置,使用利用光干涉方式之掃描型白光干涉儀(具體而言,Zygo公司製造的NewView5020;物鏡×50倍;中間透鏡×0.5倍)。使用上述掃描型白光干涉儀測量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時的測量模式為Stich模式,測量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時的測量模式為Micro模式。
<<第2片材>> 圖1中所記載的第2片材22具有第2支撐體18及配置於第2支撐體18上且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20。 以下,對各構件進行詳細說明。
<第2支撐體> 第2支撐體為用於支撐第2層之構件。另外,在能夠藉由第2層本身處理之情況下,第2片材可以不具有第2支撐體。 第2支撐體的態樣與上述之第1支撐體的態樣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第2層> 第2層為包含顯色劑之層。 顯色劑係其本身雖沒有發色功能,但是具有藉由與發色劑接觸而使發色劑發色之性質之化合物。作為顯色劑,電子接受性化合物為較佳。 作為顯色劑,可舉出無機化合物及有機化合物,國際公開第2009/008248號的0055~0056段中所記載之無機化合物及有機化合物為較佳。從發色濃度及發色之後的畫質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酸性黏土、活性黏土或芳香族羧酸的金屬鹽為較佳。
第2層中的顯色劑的含量並無特別限制,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相對於第2層總質量係20~95質量%為較佳,30~90質量%為更佳。 顯色劑可以單獨使用1種,亦可以混合使用2種以上。
第2層中的顯色劑的含量並無特別限制,0.1~30g/m2 為較佳。顯色劑係無機化合物之情況下,顯色劑的含量係3~20g/m2 為較佳,5~15g/m2 為更佳。顯色劑係有機化合物之情況下,顯色劑的含量係0.1~5g/m2 為較佳,0.2~3g/m2 為更佳。
第2層可以包含除了上述之顯色劑以外的其他成分。 作為其他成分,例如可舉出高分子黏合劑、顏料、熒光增白劑、消泡劑、滲透劑、紫外線吸收劑、界面活性劑及防腐劑。 作為高分子黏合劑,例如可舉出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順丁烯二酸酐-苯乙烯共聚物、烯烴樹脂、改質丙烯酸酯共聚物、澱粉、酪蛋白、阿拉伯膠、明膠、羧甲基纖維素或其鹽及甲基纖維素等合成高分子及天然高分子。 作為顏料,例如可舉出重質碳酸鈣、輕質碳酸鈣、滑石及二酸化鈦等。
第2層的厚度並無特別限制,但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1~50μm為較佳,2~30μm為更佳。 又,第2層的每單位面積的質量(g/m2 )並無特別限制,但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0.5~30g/m2 為較佳。
<第2層的形成方法> 上述第2層的形成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例如可舉出將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2支撐體上並且依據需要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乾燥處理之方法。 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可以為將顯色劑分散於水等之分散液。在顯色劑係無機化合物之情況下,能夠藉由使無機化合物機械分散處理於水中來製備分散顯色劑之分散液。又,在顯色劑係有機化合物之情況下,能夠藉由使有機化合物機械分散處理於水中或溶解於有機溶劑來製備。 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中亦可以包含可以在上述之第2層中所包含之其他成分。
塗佈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可舉出塗佈上述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時所使用之塗佈機之方法。
將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2支撐體上之後,亦可以依據需要對塗膜實施乾燥處理。作為乾燥處理,可舉出加熱處理。
另外,在上述中對在第2支撐體上形成第2層之方法進行了敘述,但是並不限於上述態樣,例如亦可以在臨時支撐體上形成第2層之後剝離臨時支撐體,形成由第2層構成之第2片材。 作為臨時支撐體,只要為剝離性支撐體,則並無特別限制。
<其他構件> 第2片材可以具有除了上述之第2支撐體及第2層以外的其他構件。 例如,第2片材可以在第2支撐體與第2層之間具有用於提高兩者的密接性之易黏著層。 易黏著層的態樣可舉出上述之第1片材可以具有之易黏著層的態樣。
如上述,第1片材及第2片材以第1片材的第1層與第2片材的第2層對向之方式使第1片材及第2片材積層而獲得積層體,並且對其積層體進行加壓而使用。
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及發色濃度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1.2μm以下為較佳。另外,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係指使用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時第2片材的與第1片材對向之一側(所接觸之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第2層位於第2片材中的與第1片材對向之一側的最表面之情況下,上述算術平均粗糙度Ra相當於與第2層的第2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
〔第2實施形態〕 圖6係壓力測量用片材的一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壓力測量用片材30依序具備支撐體32、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20及包含微膠囊之第1層14。第1層如上述那樣包含特定微膠囊。 使用壓力測量用片材30時,藉由從支撐體32側及第1層14側中的至少一側進行加壓,在經加壓之區域中微膠囊破裂,微膠囊中所內包之發色劑從微膠囊出來,與第2層20中的顯色劑進行發色反應。其結果,在經加壓之區域中進行發色。
另外,如後述,壓力測量用片材30具有第1層14及第2層20即可,亦可以不具有支撐體32。 另外,在圖6中,直接積層有支撐體32及第2層20,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態樣,如後述,亦可以在支撐體32與第2層20之間配置有其他層(例如,易黏著層)。 又,在圖6中公開了依序具有支撐體32、第2層20及第1層14之壓力測量用片材30,但是並不限定於該態樣,亦可以為依序具有支撐體32、第1層14及第2層20之壓力測量用片材。
壓力測量用片材30中的第1層14及第2層20係與在上述之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第1層14及第2層20相同的構件,因此省略說明。 以下,主要對支撐體32進行詳細說明。
<<支撐體>> 支撐體係用於支撐第1層及第2層之構件。另外,在能夠藉由第1層及第2層的積層體本身處理之情況下,壓力測量用片材亦可以不具有支撐體。 支撐體的較佳的態樣與上述之第1支撐體的較佳的態樣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並無特別限制。 例如可舉出如下方法:將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支撐體上並且依據需要實施乾燥處理,在支撐體上形成第2層之後進而將包含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第2層上並且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規定溫度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 使用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之第1層的形成方法如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又,使用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之第2層的形成方法亦如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 亦即,本發明的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與上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相同地具有如下步驟為較佳,亦即,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從而,例如亦可以將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支撐體上並且依據需要實施乾燥處理,在支撐體上形成第2層之後實施上述步驟,製作壓力測量用片材。
<<其他構件>> 壓力測量用片材亦可以包含除了支撐體、第2層及第1層以外的其他構件。 例如,壓力測量用片材可以在支撐體與第2層之間具有用於提高兩者的密接性之易黏著層。 易黏著層的態樣可舉出上述之第1片材可以具有之易黏著層的態樣。
如上所述,壓力測量用片材藉由對其表面進行加壓來使用。
另外,壓力測量用片材包含支撐體之情況下,從本發明的效果更加優異之觀點考慮,第1層中的特定微膠囊的凹坑位於與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為較佳。 [實施例]
以下,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下實施例所示之材料、使用量、比率、處理內容、處理順序等,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趣旨,則能夠適當變更。因此,本發明的範圍不應被以下所示之實施例限定地解釋。另外,只要沒有特別說明,以下“份”及“%”為質量基準。
〔實施例1〕 <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的製備> 在1,2-二甲基-4-(1-苯基乙基)苯、1,3-二甲基-4-(1-苯基乙基)苯、1,4-二甲基-2-(1-苯基乙基)苯、及1-(乙基苯基)-1-苯基乙烷的混合物(煙台金正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製造、SRS-101)50份中作為發色劑溶解3’,6’-雙(二乙基胺基)-2-(4-硝基苯基)螺[異吲哚-1,9’-口山口星]-3-酮(Hodogaya Chemical Co., Ltd.製造、Pink-DCF)3份、6’-(二乙基胺基)-1’,3’-二甲基螢光黃母體(Hodogaya Chemical Co., Ltd.製造、Orange-DCF)4份,從而獲得了溶液A。接著,將溶解於合成異烷烴(Idemitsu Kosan Co.,Ltd.、IP Solven 1620)13份、甲基乙基酮2.5份之N,N,N’,N’-四(2-羥基丙基)乙二胺(ADEKA CORPORATION、ADEKA POLYETHER EDP-300)0.3份加入到經攪拌之溶液A,從而獲得了溶液B。進而,將溶解於乙酸乙酯6份之甲苯二異氰酸酯的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物(DIC CORPORATION、BURNOCKD-750)2.5份加入經攪拌之溶液B,從而獲得了溶液C。而且,向水140份中溶解了聚乙烯醇(PVA-217E、Kuraray Co., Ltd.)7份之溶液中加入上述溶液C,使其進行了乳化分散。向乳化分散之後的乳化液中加入水200份,一邊進行攪拌一邊加溫至70℃,攪拌1小時之後進行了冷卻。進而,加入水調節濃度,從而獲得了固體成分濃度20%的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液。 所獲得之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的平均粒徑為20μm。平均粒徑藉由光學顯微鏡並且用上述之方法進行了測量。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的製作] (第1片材的製作) 混合所獲得之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液18份、水10份、膠體二氧化矽(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SNOWTEX 30、固體成分含量30%)1.8份、羧甲基纖維素鈉(DKS Co.Ltd.、SEROGEN 5A)的1%水溶液2份、羧甲基纖維素鈉(DKS Co.Ltd.、SEROGEN EP)的1%水溶液4.5份、側鏈烷基苯磺酸胺鹽(DKS Co.Ltd.、NEOGEN T)的15%水溶液1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月桂基醚(DKS Co.Ltd.、NOIGEN LP-70)的1%水溶液0.2份、鈉-雙(3,3,4,4,5,5,6,6,6-九氟己基)-2-磺醯氧辛酸(FUJIFILM Corporation、W-AHE)的1%水溶液0.2份,從而獲得了第1層形成用塗佈液。
藉由棒塗佈機將所獲得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厚度75μm的聚對酞酸乙二酯(PET)片材上,以使乾燥後的質量成為6.0g/m2 。接著,在80℃下對所獲得之塗膜加熱5分鐘來形成第1層,從而製作了第1片材。 另外,圖7係藉由掃描型電子顯微鏡觀察第1層之放大照片,如圖7所示,第1層中的微膠囊具有凹坑。
(第2片材的製作) 加入作為顯色劑之活性黏土(Mizusawa Industrial Chemicals, Ltd.、Shilton F-242)100份、六偏磷酸Na(Nippon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六偏磷酸鈉)0.5份、10%氫氧化鈉水溶液15份、水240份,對所獲得之分散液混合烯烴樹脂(ARAKAW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Polymaron 482、固體成分濃度25質量%)30份、改質丙烯酸酯共聚物(Zeon Corporation、Nippon LX814、固體成分濃度46質量%)35份、羧甲基纖維素鈉(DKS Co.Ltd.、SEROGEN EP)的1%水溶液80份、烷基苯磺酸Na(DKS Co.Ltd.、NEOGEN T)的15%水溶液18份、聚氧乙烯聚氧丙烯月桂基醚(DKS Co.Ltd.、NOIGEN LP-70)的1%水溶液20份、鈉-雙(3,3,4,4,5,5,6,6,6-九氟己基)-2-磺醯氧辛酸(FUJIFILM Corporation、W-AHE)的1%水溶液20份,製備了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 將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形成用組成物塗佈於厚度75μm的PET片材上,以使固體成分塗佈量成為7.0g/m2 。接著,對所獲得之塗膜進行乾燥來形成第2層,從而獲得了第2片材。
〔實施例2~9、比較例1〕 如後述之表1所示變更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δ/Dm、形成第1層時的加熱溫度及第1層的乾燥後的質量,除此以外,按照與實施例1相同的順序,製作了第1片材及第2片材。 另外,關於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調節N,N,N’,N’-四(2-羥基丙基)乙二胺(ADEKA CORPORATION、ADEKA POLYETHER EDP-300)與甲苯二異氰酸酯的三羥甲基丙烷加成物(DIC CORPORATION、BURNOCKD-750)的使用量來變更。 另外,比較例1中,未觀察到特定微膠囊。
[測量及評價] 〔耐擦過性〕 將裁斷成10cm×20cm之第2片材,以第2面(以使PET片材與玻璃板接觸)朝上的方式,固定於15cm×25cm的平滑的玻璃板上。在其上,以第1層面朝下(以使第1層面與第2層接觸)的方式,重疊了裁斷成5cm×5cm之第1片材。一邊從第1片材上施加0.001Mpa的荷重,一邊使第1片材以3m/分鐘的速度水平地往返移動5次5cm。之後,剝離重合之兩個片材,使用濃度計RD-19(X-Rite Inc製造),從支撐體(PET片材)面側測量形成於第2片材之發色部的濃度(DA)。 又,與此另行地,使用濃度計RD-19(X-Rite Inc製造),從支撐體(PET片材)面側測量未使用的第2片材的初期濃度(DB)。 而且,從濃度DA減去初期濃度DB,求出發色濃度ΔD1,按照下述評價基準進行了評價。另外,“B”為在實際使用上能夠允許之範圍。 “A”:ΔD1為0.00(未觀察到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 “B”:ΔD1為超過0.00且0.01以下(稍微觀察到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 “C”:ΔD1為超過0.01(明確地觀察到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
〔發色濃度評價〕 使用在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所製作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實施了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的評價。具體而言,將第1片材及裁斷成5cm×5cm的尺寸之第2片材以第1片材的第1層的表面及第2片材的第2層的表面接觸的方式重合,從而獲得了積層體。接著,藉由加壓壓製機(DSF-C1-A,AIDA ENGINEERING, LTD.製造)在1.0Mpa的壓力下加壓積層體,使其發色。之後,剝離構成積層體之第1片材及第2片材,使用濃度計RD-19(X-Rite Inc製造)從支撐體(PET片材)面側測量了形成於第2片材之發色部的濃度(DA)。 又,與此另行地,使用濃度計RD-19(X-Rite Inc製造),從支撐體(PET片材)面側測量未使用的第2片材的初期濃度(DB)。 而且,從濃度DA減去初期濃度DB,求出發色濃度ΔD2,按照下述的評價基準進行了評價。另外,“B”為在實際使用上能夠允許之範圍。 “A”:ΔD2為0.7以上(明確地觀察到發色)。 “B”:ΔD2為0.2以上且小於0.7(稍微觀察到發色)。 “C”:ΔD2小於0.2(幾乎未觀察到發色)。
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μm)、微膠囊的平均粒徑(μm)及微膠囊的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的測量方法如上述。 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相當於與第1層的PET片材側相反的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及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相當於與第2層的PET片材側相反的一側的表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測量方法亦如上述。
又,特定微膠囊的比(距離H/最大長度L)的平均值的測量方法亦如上述,按照以下的評價基準進行了評價。
另外,實施例1~9中,在第1層中觀察到具有凹坑之微膠囊,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凹坑位於與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表1中,“膠囊壁厚[μm]”表示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μm)。 表1中,“平均粒徑[μm]”表示微膠囊的平均粒徑(μm)。 表1中,“δ/Dm”中,δ表示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μm),Dm表示微膠囊的平均粒徑(μm)。 表1中,“加熱溫度(℃)”表示形成第1層時的加熱溫度。 表1中,“乾燥後的質量(g/m2 )”表示第1層的乾燥後的質量(g/m2 )。 表1中,“H/L”表示從特定微膠囊的凹坑的底部至與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直交於特定微膠囊的凹坑的深度方向(凹坑方向)之方向上的特定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之比。 表1中,“W/L”表示特定微膠囊的凹坑的開口部的最大寬度W與上述最大長度L之比。 表1中,“D/H”表示從特定微膠囊的凹坑的開口部至凹坑的底部的深度D(凹坑的深度)與上述距離H之比。 表1中,“特定微膠囊的比率(%)”表示相對於微膠囊總數之特定微膠囊的比率(%)。測量方法如上述。
[表1]
  第1片材 第2片材 評價
膠囊壁厚[μm] 平均粒徑[μm] δ/Dm 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 加熱溫度[℃] 乾燥後的質量[g/m2 ] Ra [μm] 微膠囊的凹坑 H/L W/L D/H 特定微膠囊的比率 [%] Ra [μm] 耐擦過性 發色濃度
實施例1 0.1 20 0.005 142 80 6 5.0 有(1個) 0.80 0.50 0.25 71 1.0 A A
實施例2 0.05 20 0.003 142 80 6 5.0 有(1個) 0.60 0.60 0.67 82 1.0 A A
實施例3 1.5 20 0.075 142 80 6 5.0 有(1個) 0.90 0.40 0.11 65 1.0 A A
實施例4 0.1 20 0.005 142 80 10 3.0 有(1個) 0.80 0.50 0.25 70 1.0 A A
實施例5 0.1 20 0.005 142 80 12 2.0 有(1個) 0.80 0.50 0.25 68 1.0 B B
實施例6 0.1 20 0.005 142 80 3 8.0 有(1個) 0.80 0.50 0.25 75 1.0 A B
實施例7 0.1 20 0.005 142 150 6 5.0 有(1個) 0.40 0.80 1.50 93 1.0 A B
實施例8 0.02 20 0.001 142 80 6 5.0 有(1個) 0.30 0.90 2.30 89 1.0 B A
實施例9 2 20 0.100 142 80 6 5.0 有(1個) 0.95 0.20 0.05 43 1.0 B B
比較例1 0.1 20 0.005 142 50 6 3.0 - - - - 1.0 C A
如表1所示,在使用了本發明的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情況下,確認到可獲得所期望的效果。 其中,從實施例1、4~6的比較,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2.5~7.0μm時,更加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並且發色濃度亦更加優異。 從實施例1~3、7~9的比較,比(H/L)的平均值為0.5~0.9時,更加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並且發色濃度亦更加優異。又,從實施例1~3、8、9的比較,藉由滿足式(1)(0.100>δ/Dm>0.001)的關係,更加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並且發色濃度亦更加優異。 從實施例1~3、8、9的比較,藉由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更加抑制因摩擦而引起之發色,並且發色濃度亦更加優異。
另外,在上述中示出了使用了具有第1片材及第2片材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態樣,但是製作在支撐體上依次積層第2層及第1層之壓力測量用片材,進行了與上述相同的試驗之結果,獲得了與各實施例相同的結果。 具體而言,依序將上述實施例1中製作之第2層及第1層配置於聚對酞酸乙二酯片材上,製作依序具有支撐體、第2層及第1層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實施上述評價(耐擦過性評價、發色濃度評價)之結果,獲得了與實施例1同樣的結果。 另外,使用壓力測量用片材實施耐擦過性評價之情況下,一邊從壓力測量用片材上施加0.001Mpa的荷重,一邊使壓力測量用片材以3m/分鐘的速度水平移動5cm,進行了評價。
10: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 12:第1支撐體 14:第1層 16:第1片材 18:第2支撐體 20:第2層 22:第2片材 24:特定微膠囊 26:凹坑 28:膠囊壁 30:壓力測量用片材 32:支撐體 D:深度 H:距離 L:最大長度 W:最大寬度
圖1係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的一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圖2係用於說明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的使用形態的圖。 圖3係用於說明具有凹坑之微膠囊之外觀圖。 圖4係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剖面圖。 圖5係表示包含具有凹坑之微膠囊之第1層中的一實施形態之放大圖。 圖6係壓力測量用片材的一實施形態的剖面圖。 圖7係具有凹坑之微膠囊的基於掃描型電子顯微鏡之放大照片。
10: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
12:第1支撐體
14:第1層
16:第1片材
18:第2支撐體
20:第2層
22:第2片材

Claims (22)

  1. 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係具備具有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之第1片材及具有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之第2片材,其中 前述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 相對於前述微膠囊總數之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從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前述凹坑的底部至與前述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正交於前述凹坑的深度方向之方向上的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之比的平均值為0.90以下。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比的平均值為0.50~0.90。
  4.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具有1個凹坑。
  5.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微膠囊的膠囊壁包含選自包括聚胺酯脲、聚胺酯及聚脲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 前述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為50℃~160℃。
  6.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
  7.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微膠囊滿足式(1)的關係, 式(1)0.100>δ/Dm>0.001 δ表示前述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μm),Dm表示前述微膠囊的平均粒徑(μm)。
  8.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第1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2.5μm~7.0μm。
  9.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第2片材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1.2μm以下。
  10.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第1片材還具有支撐體, 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前述凹坑位於與前述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其中 前述支撐體為樹脂薄膜。
  12. 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係具有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及配置於前述第1層上之包含顯色劑之第2層,其中, 前述微膠囊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微膠囊在膠囊壁上具有凹坑, 相對於前述微膠囊總數之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比率為20%以上。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從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前述凹坑的底部至與前述凹坑對向之膠囊壁的外表面的距離H與正交於前述凹坑的深度方向之方向上的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最大長度L之比的平均值為0.90以下。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前述比的平均值為0.50~0.90。
  15. 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具有1個凹坑。
  16. 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前述微膠囊的膠囊壁包含選自包括聚胺酯脲、聚胺酯及聚脲之群組中之至少1種樹脂, 前述膠囊壁的玻璃轉移溫度為50℃~160℃。
  17. 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前述微膠囊的數均壁厚超過0.02μm且小於2μm。
  18. 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前述微膠囊滿足式(1)的關係, 式(1)0.100>δ/Dm>0.001 δ表示前述微膠囊的數均壁厚(μm),Dm表示前述微膠囊的平均粒徑(μm)。
  19. 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14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還具有支撐體, 具有前述凹坑之微膠囊的前述凹坑位於與前述支撐體側相反的一側。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其中 前述支撐體為樹脂薄膜。
  21. 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11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
  22. 一種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其係如請求項12至請求項20之任一項所述之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塗佈包含內包發色劑之微膠囊之第1層形成用組成物,對所獲得之塗膜實施60℃以上的加熱處理來形成第1層。
TW109143547A 2019-12-13 2020-12-10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TW2021284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25497 2019-12-13
JP2019225497 2019-12-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8414A true TW202128414A (zh) 2021-08-01

Family

ID=76330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43547A TW202128414A (zh) 2019-12-13 2020-12-10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00209B2 (zh)
CN (1) CN114829893A (zh)
TW (1) TW202128414A (zh)
WO (1) WO2021117496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40786A1 (de) * 1979-10-08 1981-04-16 Basf Ag, 6700 Ludwigshafe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mikrokapseln
JPH07276807A (ja) * 1994-04-14 1995-10-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多色感熱記録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記録方法
JP2000017523A (ja) * 1998-06-30 2000-01-18 Pilot Ink Co Ltd 感温変色性複合繊維
JP4308359B2 (ja) * 1999-03-25 2009-08-05 パイロットインキ株式会社 熱変色性字消体
JP2001207101A (ja) * 2000-01-28 2001-07-31 Pilot Ink Co Ltd 可逆熱変色性水性インキ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筆記具
JP4210478B2 (ja) * 2002-06-27 2009-01-21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多ディンプル構造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方法
JP4080797B2 (ja) * 2002-06-27 2008-04-23 トッパン・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用マイクロカプセルの製造方法
JP4986750B2 (ja) * 2007-07-11 2012-07-2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圧力測定用材料
JP5142640B2 (ja) * 2007-09-07 2013-02-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圧力測定用材料
JP5658536B2 (ja) 2010-03-08 2015-01-28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塗装アルミニウムめっき鋼板
EP2460585B1 (en) 2010-12-03 2017-10-18 Holcim Technology Ltd. Microcapsule
GB201505874D0 (en) 2015-04-07 2015-05-20 Greener Bryan And Active Device Dev Ltd Pressure imaging and indicating materials and devices
CN113865767A (zh) * 2016-09-29 2021-12-3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压力测定用材料组合物、压力测定用材料及压力测定用材料组
CN110383022A (zh) * 2017-03-10 2019-10-2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压力测定用材料、压力测定用材料组、压力测定方法及压力测定用液体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117496A1 (ja) 2021-06-17
JP7100209B2 (ja) 2022-07-12
JPWO2021117496A1 (zh) 2021-06-17
CN114829893A (zh) 2022-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62970B1 (ko) 압력 측정용 재료 조성물, 압력 측정용 재료, 및 압력 측정용 재료 세트
JP2022189925A (ja) 圧力測定用材料及び圧力測定用材料の製造方法
TW202128414A (zh)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JP7231732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圧力測定用シート
JP7398001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
JP7373057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圧力測定用シート、並びに、シート
JP7405999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
TWI842080B (zh) 壓力測定用材料及壓力測定用材料組
TW202244471A (zh)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方法
JP7124219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圧力測定用シート
JP7404498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圧力測定用シート、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の製造方法、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シート、分散液、分散液セット、マイクロカプセル
TW202124137A (zh)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組及其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及其製造方法、分散液以及微膠囊
JP7212159B2 (ja) 圧力測定用シートセット、圧力測定用シート、分散液
TW202231456A (zh)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微膠囊、分散液、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壓力測量用片材之製造方法
TW202235282A (zh) 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套件之製造方法
TW202146322A (zh) 組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套組
TW202200382A (zh) 組件、壓力測量用片材套組、片材
CN115968390A (zh) 压力测定层形成用涂布液、压力测定层的制造方法、带有压力测定层的含非平面部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