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111369A -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111369A
TW202111369A TW108132854A TW108132854A TW202111369A TW 202111369 A TW202111369 A TW 202111369A TW 108132854 A TW108132854 A TW 108132854A TW 108132854 A TW108132854 A TW 108132854A TW 202111369 A TW202111369 A TW 2021113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ading
imaging lens
optical
optical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2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01473B (zh
Inventor
程俊嘉
周明達
張明順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2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1473B/zh
Priority to CN202310027323.9A priority patent/CN115951468A/zh
Priority to CN202310026984.XA priority patent/CN115933105A/zh
Priority to CN201911139059.8A priority patent/CN112578525B/zh
Priority to CN201922008057.7U priority patent/CN211014787U/zh
Priority to US16/892,395 priority patent/US11614595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14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147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1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1369A/zh
Priority to US18/172,384 priority patent/US11960140B2/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lens and mount having complementary engagement means, e.g. screw/threa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5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using glu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03B11/04Hoods or caps for eliminating unwanted light from lenses, viewfinders or focusing aids
    • G03B11/045Lens hoods or shield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光軸,包含光學元件組、遮光元件組裝面及光線吸收塗層。光學元件組包含光學透鏡與遮光片。光學透鏡為塑膠透鏡,其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遮光片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物側,並與光學透鏡之外周部互相分離,並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其中內孔面環繞遮光片的通孔。遮光元件組裝面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並呈現圓環面狀。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遮光片的像側面上,其用以固定遮光片於遮光元件組裝面。遮光片與光學透鏡的外周部保持空間。藉此,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相機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與相機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可降低雜散光反射且可提升機械強度的成像鏡頭模組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藉由光線吸收塗層可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並維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光學透鏡為一塑膠透鏡,且光學透鏡的一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光學透鏡自光軸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遮光片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一物側,並與光學透鏡之外周部互相分離,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內孔面環繞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元件組裝面設置於遮光片的一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遮光片的像側面上,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於遮光元件組裝面。遮光片與光學透鏡的外周部保持一空間。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可更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其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的一物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包含一第一漸縮面與一第二漸縮面,第一漸縮面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與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5<ψd/ψsa<1.15。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更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面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靠近遮光片的通孔。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遠離遮光片的通孔。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學透鏡的外周部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物側承靠面面向光學透鏡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鏡筒組裝,而鏡筒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且垂直承靠面與物側承靠面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物側承靠面可與遮光元件組裝面於平行光軸的方向無重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遮光片可與鏡筒於平行光軸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8mm<(ψsd-ψsa)/2<0.5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模組, 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相機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光學透鏡為一塑膠透鏡,且光學透鏡的一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遮光片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一物側,並與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無接觸,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內孔面環繞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元件組裝面設置於遮光片的一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遮光片的像側面上,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於遮光元件組裝面。光線吸收塗層環繞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現一環狀凹弧。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環狀凹弧可往遮光片的一外徑面凹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更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面上。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線吸收塗層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遠離遮光片的通孔。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面上的光線吸收塗層可環繞遮光片的通孔,並呈現環狀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組裝面凹縮。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光學透鏡為一塑膠透鏡,且光學透鏡的一物側與一像側其中之一無其他光學透鏡,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遮光片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並與光學透鏡之外周部互相分離,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內孔面環繞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元件組裝面設置於遮光片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面向光學透鏡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與像側中有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於遮光元件組裝面。光線吸收塗層環繞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現一環狀凹弧。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08mm<(ψsd-ψsa)/2<0.5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更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其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光學透鏡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者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包含一第一漸縮面與一第二漸縮面,第一漸縮面往靠近光學透鏡的方向漸縮,第二漸縮面往遠離光學透鏡的方向漸縮,而第一漸縮面與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5<ψd/ψsa<1.15。
10、20、30、40、51、61、71‧‧‧相機模組
111a、211a、311a、411a‧‧‧第一光學透鏡
111b、211b、311b、411b‧‧‧第二光學透鏡
111c、211c、311c、411c‧‧‧第三光學透鏡
111d、211d、311d、411d‧‧‧第四光學透鏡
111e、211e、311e、411e‧‧‧第五光學透鏡
211f、311f、411f‧‧‧第六光學透鏡
1111、2111、3111、4111‧‧‧光學有效部
1112、2112、3112、4112‧‧‧外周部
112a、112b、212a、212b、212c、212d、212e、312a、312b、312c、312d、312e、412a、412b、412c、412d、412e‧‧‧遮光片
1121、2121、3121、4121‧‧‧物側面
1122、2122、3122、4122‧‧‧像側面
1123、2123、3123、4123‧‧‧內孔面
1124、2124、3124、4124‧‧‧通孔
113a、113b、213a、213b、313a、313b、413a、413b‧‧‧間隔環
114、214、314、414‧‧‧固定環
120、220、320、420‧‧‧遮光元件組裝面
130、230、330、430‧‧‧光線吸收塗層
330a、430a‧‧‧儲膠槽
140、240、340、440‧‧‧尖端最小開孔結構
141、241、341、441‧‧‧第一漸縮面
142、242、342、442‧‧‧第二漸縮面
143、243、343、443‧‧‧尖端最小開孔
150、250、350、450‧‧‧鏡筒
151、251、351、451‧‧‧垂直承靠面
170、270、370、470‧‧‧成像面
161、261、361、461‧‧‧電子感光元件
280、380、480‧‧‧濾光元件
50、60、70‧‧‧電子裝置
51a‧‧‧成像鏡頭模組
51b‧‧‧電子感光模組
52‧‧‧使用者介面
52a‧‧‧觸控螢幕
52b‧‧‧按鍵
53‧‧‧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54‧‧‧光學防手震組件
55‧‧‧感測元件
56‧‧‧閃光燈模組
57‧‧‧輔助光學元件
58a‧‧‧軟性電路板
58b‧‧‧連接器
X‧‧‧光軸
ψd‧‧‧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
ψsa‧‧‧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
ψsd‧‧‧遮光片的外徑
V‧‧‧空間
θ‧‧‧弧度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示意圖;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剖面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分解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示意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剖面示意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示意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剖面示意圖; 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分解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之示意圖;第5A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5C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6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7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光學透鏡為一塑膠透鏡,且光學透鏡的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光學透鏡自光軸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遮光片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物側或設置於光學透鏡之外周部的物側與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並與光學透鏡之外周部互相分離, 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內孔面環繞遮光片的一通孔,且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遮光元件組裝面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或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與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並面向光學透鏡。遮光元件組裝面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光線吸收塗層設置於遮光片的像側面上,或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與像側中有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用以固定遮光片於遮光元件組裝面。藉此,光線吸收塗層可用以將遮光片固定於遮光元件組裝面上,且光線吸收塗層可吸收成像鏡頭模組內的雜散光,以確保良好的遮光性能。
遮光片與光學透鏡的外周部保持一空間。藉此,使精密製造的遮光片可不被光學透鏡擠壓,進而減少遮光片在組裝製程中被破壞的疑慮,確保良好的遮光性能,且可進一步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來使用,提高光圈的光學品質。
光線吸收塗層環繞遮光片的通孔以呈現一環狀凹弧。進一步來說,光線吸收塗層的初始狀態為液態,且具有吸收可見光的性質,材質可為包含黑色環氧樹脂的塑料、油性塗料包含樹脂、環氧樹脂或壓克力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或光固化膠體混合墨料的塗料,且光線吸收塗層固化後的外型呈現環狀凹弧,且具有不透光的外觀。藉此,可降低雜散光的反射程度,且可進一步增加遮光片不受外在環境變動影響的穩固程度與安定性。
成像鏡頭模組可更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其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的物側,或設置於光學透鏡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者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包含一第一漸縮面與一第二漸縮面,第一漸縮面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與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詳細來說,尖端最小開孔結構的構造與遮光片互相搭配,可使作為設置光圈用途的光線吸收塗層聚積在合適的地方,其中第一漸縮面和第二漸縮面與遮光片的幾何形狀搭配,且可形成吸收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光線吸收塗層可順利聚積在光陷阱的底部。藉此,提高光圈的穩固程度,且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光線吸收塗層可更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面上。藉此,光線吸收塗層可聚積在第二漸縮面的底部,也就是光陷阱的底部,進而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並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
光線吸收塗層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靠近遮光片的通孔。藉此,可增加光線吸收塗層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光線吸收塗層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遠離遮光片的通孔,且從平行光軸往像側方向觀察成像鏡頭模組時,位於遮光片之物側面上的光線吸收塗層被尖端最小開孔結構遮蔽。藉此,可作為一儲膠槽,儲膠槽為利用遮蔽的條件讓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可聚積成非均勻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開孔結構 因是塑膠材質可調整表面性質,對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有毛細作用,搭配尖端最小開孔結構遮蔽的構型,可使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產生非均勻厚度的聚積情形,設置儲膠槽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納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使較大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可儲存於儲膠槽內,避免過多的光線吸收塗層使遮光片與遮光元件組裝面之間的密合度不佳,讓光線吸收塗層聚積的地方不會佔據整個遮光元件組裝面,並減少遮光片在遮光元件組裝面上過度漂移的情形。
光學透鏡的外周部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物側承靠面面向光學透鏡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鏡筒組裝,而鏡筒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且垂直承靠面與物側承靠面接觸。藉此,光學透鏡的物側承靠面可不用承靠在作為光圈的遮光片上,分散整體光學元件組的組裝應力,避免過多應力施加在光圈上以大幅減少光圈品質劣化的可能性。
物側承靠面與遮光元件組裝面可於平行光軸的方向無重疊。藉此,於結構上錯開作用力的施力範圍,避免光學元件組的組裝過程波及遮光片。
遮光片與鏡筒可於平行光軸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藉此,可減少光圈組裝作業的複雜度,並提高生產製造的效率,且光圈與光學元件組的裝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裝鏡筒時還需再進行轉向而增加機器設備的成本。
環狀凹弧可往遮光片的外徑面凹縮。藉此,增加遮光片不受外在環境變動影響的穩固程度與安定性。設置於遮光片的物側面上的光線吸收塗層可環繞一遮光片的通孔,並呈現環狀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組裝面凹縮。藉此,增加光線吸收塗層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
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為ψd,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5<ψd/ψsa<1.15。由於ψd/ψsa的數值過高會破壞光學系統的結構會影響規格,而ψd/ψsa的數值過低則會讓遮光效率下降,故將ψd/ψsa維持在上述範圍內的比例,可增加遮擋雜散光的效率。進一步來說,遮光片的通孔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而遮光片的通孔可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遮光片的通孔的孔徑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
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8mm<(ψsd-ψsa)/2<0.5mm。藉此,可維持尺寸較小的遮光片尺寸,適用於局部小體積化的成像鏡頭模組,減少過多不必要的遮光範圍。
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藉此,遮光片開孔比例用以決定光圈的收光範圍,可有效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規格安定度。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相機模組。藉此,提升成像品質。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150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之示意圖。由第1A圖至第1D圖可知,相機模組1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標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圖未標示)、一遮光元件組裝面120、一光線吸收塗層130、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一鏡筒150及一成像面170,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150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鏡筒15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的像側,成像面170位於鏡筒150的像側。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161,電子感光元件161設置於成像面170。
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學元件組可更包含複數間隔環與一固定環114。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112a、第一光學透鏡111a、第二光學透鏡111b、遮光片112b、第三光學透鏡111c、間隔環113a、第四光學透鏡111d、間隔環113b、第五光學透鏡111e以及固定環114。
詳細來說,第一光學透鏡111a與第二光學透鏡111b相互黏合形成一黏合透鏡。當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材質與第二光學透鏡111b的材質中其中一者為塑膠材質,黏合透鏡的材質即視為塑膠材質,當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材質與第二光學透鏡111b的材質皆為玻璃材質,黏合透鏡的材質即視為玻璃材質,但並不以此為限。黏合透鏡中第一光學透鏡111a與第二光學透鏡111b只要其中一者與鏡筒150組裝後即可同時固定第一光學透鏡111a與第二光學透鏡111b。
由第1C圖與第1D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111a自光軸X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1111與一外周部1112,其中外周部1112環繞光學有效部1111。遮光片112a設置於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外周部1112的物側,並與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外周部1112互相分離(係指遮光片112a與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外周部1112無接觸),且遮光片112a包含一物側面1121、一像側面1122及一內孔面1123,其中內孔面1123環繞遮光片112a的一通孔1124,且內孔面1123連接物側面1121與像側面1122。必須說明的 是,第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112b)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與遮光片112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二光學透鏡111b、第三光學透鏡111c、第四光學透鏡111d、第五光學透鏡111e)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一光學透鏡111a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112a及第一光學透鏡111a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第一實施例中,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其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或者,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之尖端最小開孔143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其適合用於前置光圈的光學設計。並且,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的情況下,可藉由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的設置方式以適當調整光圈的位置。
由第1C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130設置於遮光片112a的像側面1122上,其中光線吸收塗層130用以固定遮光片112a於遮光元件組裝面120,且遮光片112a與第一光學透鏡111a的外周部1112保持一空間V。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13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與遮光片112a之間,其中光線吸收塗層130的作用為吸收成像鏡頭模組中的雜散光,且光線吸收塗層130可用以將遮光片112a固定於遮光元件組裝面120,使精密製造的遮光片112a可不被光學透鏡111a擠壓而損壞。藉此,減少遮光片112a於組 裝製程中被破壞與變形扭曲的疑慮,增加吸收雜散光的效率,並維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120的物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包含一第一漸縮面141與一第二漸縮面142,第一漸縮面141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142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141與第二漸縮面1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143。詳細來說,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的構造可與遮光片112a互相搭配,可使作為設置光圈用途之光線吸收塗層130可積聚於合適的地方,提高光圈機能的穩固程度,且第一漸縮面141的形狀和第二漸縮面142的形狀與遮光片112a的形狀相互搭配。藉此,形成吸收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且光線吸收塗層130可積聚於光陷阱結構的底部,並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參照第1E圖與第1F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之剖面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分解圖。由第1E圖與第1F圖可知,遮光元件組裝面120設置於遮光片112a的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112a。
光線吸收塗層130可更設置於遮光片112a的物側面1121上。進一步來說,光線吸收塗層130初始為液態, 故光線吸收塗層1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線吸收塗層130延伸滲透至遮光片112a的物側面1121,故光線吸收塗層130可聚積於第二漸縮面142的底部,亦為光陷阱結構之底部。待固化後形成環狀凹弧,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1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觀。藉此,大幅減少雜散光反射的可能性,並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
光線吸收塗層1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120靠近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或光線吸收塗層1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120遠離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當光線吸收塗層1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120靠近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時,可增加光線吸收塗層130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當光線吸收塗層1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120遠離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時,從平行光軸X往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方向觀察成像鏡頭模組時,設置於遮光片112a的物側面1121上的光線吸收塗層130被尖端最小開孔結構140遮蔽。
由第1D圖可知,黏合透鏡的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且黏合透鏡的第二光學透鏡111b的外周部1112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1112a,物側承靠面1112a面向第二光學透鏡111b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1112a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鏡筒150組裝,而鏡筒1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151,且垂直承靠面151與物側承靠面1112a接觸。詳細來說,第二光學透鏡111b的物側承靠面1112a可不用承靠於作為光圈的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藉此,可分散整體 光學元件組的組裝應力,避免過多應力施加於光圈上,大幅降低光圈品質劣化的可能性。
物側承靠面11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120於平行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藉此,錯開作用力的施力範圍,故可避免光學元件組的組裝過程波及遮光片112a。遮光片112a與鏡筒150於平行光軸X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藉此,可減少光圈組裝作業的複雜度,並提高生產製造的效率,且光圈與光學元件組的裝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裝鏡筒150時還需再進行轉向而增加機器設備的成本。
配合參照第1A圖與第1D圖,第一實施例中,尖端最小開孔143的直徑為ψd,遮光片112a的通孔1124的直徑為ψsa,遮光片112a的外徑為ψsd,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Figure 108132854-A0101-12-0018-1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相機模組20的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250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之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D圖可知,相機模組2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 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標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圖未標示)、一遮光元件組裝面220、一光線吸收塗層230、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一鏡筒250、一成像面270及一濾光元件280,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250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鏡筒25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的像側,成像面270位於鏡筒250的像側。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261,電子感光元件261設置於成像面270。
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學元件組可更包含複數間隔環與一固定環214。詳細來說,第二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212a、第一光學透鏡211a、遮光片212b、第二光學透鏡211b、遮光片212c、第三光學透鏡211c、遮光片212d、第四光學透鏡211d、間隔環213a、第五光學透鏡211e、間隔環213b、遮光片212e、第六光學透鏡211f以及固定環214,其中第二光學透鏡211b、第三光學透鏡211c、第四光學透鏡211d、第五光學透鏡211及第六光學透鏡211f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由第2C圖與第2D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211a自光軸X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2111與一外周部2112,其中外周部2112環繞光學有效部2111。遮光片212a設置於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外周部2112的物側,並與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外周部2112互相分離(係指遮光片 212a與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外周部2112無接觸),且遮光片212a包含一物側面2121、一像側面2122及一內孔面2123,其中內孔面2123環繞遮光片212a的一通孔2124,且內孔面2123連接物側面2121與像側面2122。必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212b、212c、212d、212e)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與遮光片212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二光學透鏡211b、第三光學透鏡211c、第四光學透鏡211d、第五光學透鏡211e、第六光學透鏡211f)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一光學透鏡211a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212a及第一光學透鏡211a進行說明。
由第2C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230設置於遮光片212a的像側面2122上,其中光線吸收塗層230用以固定遮光片212a於遮光元件組裝面220,且遮光片212a與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外周部2112保持一空間V。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230的作用為吸收成像鏡頭模組中的雜散光,且光線吸收塗層230可用以將遮光片212a固定於遮光元件組裝面220,使精密製造的遮光片212a可不被光學透鏡211a擠壓而損壞。藉此,減少遮光片212a於組裝製程中被破壞的疑慮,並確保良好的遮光性能,故可進一步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進而提升光圈的光學品質。
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220的物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包含一第一漸縮面241與一第二漸縮面242,第 一漸縮面241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242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241與第二漸縮面2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243。詳細來說,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的構造可與遮光片212a互相搭配,可使作為設置光圈用途之光線吸收塗層230可積聚於合適的地方,提高光圈機能的穩固程度,且第一漸縮面241的形狀和第二漸縮面242的形狀與遮光片212a的形狀相互搭配。藉此,形成吸收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且光線吸收塗層230可積聚於光陷阱結構的底部,並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參照第2E圖,第2E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之剖面示意圖。由第2E圖可知,遮光元件組裝面220設置於遮光片212a的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212a。
由第2B圖與第2C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230環繞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以呈現一環狀凹弧,且光線吸收塗層230可更設置於遮光片212a的物側面2121上。藉此,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進一步來說,環狀凹弧往遮光片212a的一外徑面凹縮。藉此,增加遮光片212a不受外在環境變動影響的穩固程度與安定性。
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230初始為液態,故光線吸收塗層2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線吸收塗層230延伸滲透至遮光片212a的物側面2121,故光線吸收塗層230可 聚積於第二漸縮面242的底部,亦為光陷阱結構之底部。光線吸收塗層230的材質可為包含黑色環氧樹脂的塑料、油性塗料包含樹脂、環氧樹脂或壓克力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或光固化膠體混合墨料的塗料,待光線吸收塗層230固化後形成環狀凹弧,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2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觀。藉此,大幅減少雜散光反射的可能性,並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如第2B圖所示,光線吸收塗層230為點黑膠池,且各具有一弧度θ,於第二實施例的弧度θ為30度,黑膠池的設置可以增加調整點膠方式的設計餘裕,使製造過程或鏡筒20的構造因變動而讓原本的點膠方式受限時,仍可保有改動的彈性,使點膠作業順利進行,但並不以此為限。
光線吸收塗層2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220靠近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或光線吸收塗層2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220遠離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當光線吸收塗層2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220靠近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時,可增加光線吸收塗層230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當光線吸收塗層2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220遠離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時,從平行光軸X往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方向觀察成像鏡頭模組時,設置於遮光片212a的物側面2121上的光線吸收塗層230被尖端最小開孔結構240遮蔽。
由第2D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且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外周部2112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2112a,物側承靠面2112a面向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2112a用以與成 像鏡頭模組的鏡筒250組裝,而鏡筒2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251,且垂直承靠面251與物側承靠面2112a接觸。詳細來說,第一光學透鏡211a的物側承靠面2112a可不用承靠於遮光片212a的通孔2124。藉此,可分散整體光學元件組的組裝應力。
物側承靠面21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220於平行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藉此,錯開作用力的施力範圍,故可避免光學元件組的組裝過程波及遮光片212a。遮光片212a與鏡筒250於平行光軸X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藉此,可減少光圈組裝作業的複雜度,並提高生產製造的效率,且光圈與光學元件組的裝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裝鏡筒250時還需再進行轉向而增加機器設備的成本。
配合參照第2A圖與第2D圖,第二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二。
Figure 108132854-A0101-12-0023-2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30的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部分爆炸圖,第3C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3D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 鏡筒350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之示意圖。由第3A圖至第3D圖可知,相機模組3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標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圖未標示)、一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一光線吸收塗層330、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一鏡筒350、一成像面370及一濾光元件380,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350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鏡筒35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的像側,成像面370位於鏡筒350的像側。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361,電子感光元件361設置於成像面370。
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學元件組可更包含複數間隔環與一固定環314。詳細來說,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312a、第一光學透鏡311a、遮光片312b、第二光學透鏡311b、遮光片312c、第三光學透鏡311c、遮光片312d、第四光學透鏡311d、間隔環313a、第五光學透鏡311e、間隔環313b、遮光片312e、第六光學透鏡311f以及固定環314,其中第二光學透鏡311b、第三光學透鏡311c、第四光學透鏡311d、第五光學透鏡311e及第六光學透鏡311f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由第3C圖與第3D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311a自光軸X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3111與一外周部3112,其中外周部3112環繞光學有效部3111。遮光片 312a設置於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外周部3112的物側,並與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外周部3112互相分離(係指遮光片312a與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外周部3112無接觸),且遮光片312a包含一物側面3121、一像側面3122及一內孔面3123,其中內孔面3123環繞遮光片312a的一通孔3124,且內孔面3123連接物側面3121與像側面3122。必須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312b、312c、312d、312e)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與遮光片312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二光學透鏡311b、第三光學透鏡311c、第四光學透鏡311d、第五光學透鏡311e、第六光學透鏡311f)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一光學透鏡311a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312a及第一光學透鏡311a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第三實施例中的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並且,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的情況下,可藉由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的設置方式以適當調整光圈的位置。
由第3C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330設置於遮光片312a的像側面3122上,其中光線吸收塗層330用以固定遮光片312a於遮光元件組裝面320。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33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與遮光片312a之間,其中光線吸收塗層330的作用為吸收成像鏡頭模組中的雜散 光,光線吸收塗層330可用以將遮光片312a固定於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使精密製造的遮光片312a可不被第一光學透鏡311a擠壓而損壞,且待光線吸收塗層330固化後可將遮光片312a穩固地貼附於鏡筒350(也就是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上)。藉此,減少遮光片312a於組裝製程中被破壞與變形扭曲的疑慮,增加吸收雜散光的效率,並維持良好的遮光性能。
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320的物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包含一第一漸縮面341與一第二漸縮面342,第一漸縮面341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342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341與第二漸縮面3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343。詳細來說,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的構造可與遮光片312a互相搭配,可使作為設置光圈用途之光線吸收塗層330可積聚於合適的地方,提高光圈機能的穩固程度,且第一漸縮面341的形狀和第二漸縮面342的形狀與遮光片312a的形狀相互搭配。藉此,形成吸收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且光線吸收塗層330可積聚於光陷阱結構的底部,並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配合參照第3E圖與第3F圖,第3E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的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之剖面示意圖,第3F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分解圖。由第3E圖與第3F圖可知,遮 光元件組裝面320設置於遮光片312a的物側,且其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312a。
光線吸收塗層330可更設置於遮光片312a的物側面3121上。進一步來說,光線吸收塗層330初始為液態,故光線吸收塗層3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線吸收塗層330延伸滲透至遮光片312a的物側面3121,故光線吸收塗層330可聚積於第二漸縮面342的底部,亦為光陷阱結構之底部。待固化後形成環狀凹弧,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3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觀。藉此,大幅減少雜散光反射的可能性,並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
光線吸收塗層3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320靠近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或光線吸收塗層3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320遠離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當光線吸收塗層3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320靠近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時,可增加光線吸收塗層330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當光線吸收塗層3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320遠離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時,從平行光軸X往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方向觀察成像鏡頭模組時,設置於遮光片312a的物側面3121上的光線吸收塗層330被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遮蔽。並且,可作為一儲膠槽330a,儲膠槽330a為利用遮蔽的條件讓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330可聚積成非均勻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開孔結構340因是塑膠材質可調整表面性質,對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330有毛細作用,搭配尖端最小開孔結 構340遮蔽的構型,可使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330產生非均勻厚度的聚積情形,設置儲膠槽330a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納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330,使大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330可儲存於儲膠槽330a內,避免過多的光線吸收塗層330使遮光片3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之間的密合度不佳,讓光線吸收塗層330聚積的地方不會佔據整個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並減少遮光片312a在遮光元件組裝面320上過度漂移的情形。
由第3C圖與第3F圖可知,設置於遮光片312a的物側面3121上的光線吸收塗層330環繞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並呈現環狀凹弧且往遮光元件組裝面320凹縮。藉此,增加光線吸收塗層330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
由第3D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且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外周部3112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3112a,物側承靠面3112a面向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3112a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鏡筒350組裝,而鏡筒3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351,且垂直承靠面351與物側承靠面3112a接觸。詳細來說,第一光學透鏡311a的物側承靠面3112a可不用承靠於作為光圈的遮光片312a的通孔3124。藉此,可分散整體光學元件組的組裝應力,避免過多應力施加於光圈上,大幅降低光圈品質劣化的可能性。
物側承靠面31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320於平行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藉此,錯開作用力的施力範圍,故 可避免光學元件組的組裝過程波及遮光片312a。遮光片312a與鏡筒350於平行光軸X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藉此,可減少光圈組裝作業的複雜度,並提高生產製造的效率,且光圈與光學元件組的裝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裝鏡筒350時還需再進行轉向而增加機器設備的成本。
配合參照第3A圖與第3D圖,第三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三。
Figure 108132854-A0101-12-0029-3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相機模組40的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中部分光學元件組、鏡筒450及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之示意圖。由第4A圖與第4B圖可知,相機模組4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標示)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標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圖未標示)、一遮光元件組裝面420、一光線吸收塗層430、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一鏡筒450、一成像面470及一濾光元件480,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450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鏡筒450設置於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的像側,成像面470位於鏡筒450的 像側。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461,電子感光元件461設置於成像面470。
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與至少一遮光片,且光學元件組可更包含複數間隔環與一固定環414。詳細來說,第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412a、第一光學透鏡411a、遮光片412b、第二光學透鏡411b、遮光片412c、第三光學透鏡411c、遮光片412d、第四光學透鏡411d、間隔環413a、第五光學透鏡411e、間隔環413b、遮光片412e、第六光學透鏡411f以及固定環414,其中第二光學透鏡411b、第三光學透鏡411c、第四光學透鏡411d、第五光學透鏡411e及第六光學透鏡411f的結構、面形等光學特徵可依照不同成像需求配置,並非本揭示內容的重點,將不另揭露其細節。
由第4B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411a自光軸X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4111與一外周部4112,其中外周部4112環繞光學有效部4111。遮光片412a設置於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外周部4112的物側與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並與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外周部4112互相分離(係指遮光片412a與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外周部4112無接觸),且遮光片412a包含一物側面4121、一像側面4122及一內孔面4123,其中內孔面4123環繞遮光片412a的一通孔4124,且內孔面4123連接物側面4121與像側面4122。必須說明的是,第四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412b、412c、412d、412e)皆包含物側面、像 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與遮光片412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二光學透鏡411b、第三光學透鏡411c、第四光學透鏡411d、第五光學透鏡411e、第六光學透鏡411f)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一光學透鏡411a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412a及第一光學透鏡411a進行說明。
由第4A圖可知,光線吸收塗層430設置於遮光片412a的物側與像側中有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一側,其中光線吸收塗層430用以固定遮光片412a於遮光元件組裝面420。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430的作用為吸收成像鏡頭模組中的雜散光,且光線吸收塗層430可用以將遮光片412a固定於遮光元件組裝面420,使精密製造的遮光片412a可不被第一光學透鏡411a擠壓而損壞。藉此,減少遮光片412a於組裝製程中被破壞的疑慮,並確保良好的遮光性能,故可進一步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進而提升光圈的光學品質。
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遮光元件組裝面420的物側,且設置於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者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包含一第一漸縮面441與一第二漸縮面442,第一漸縮面441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漸縮,第二漸縮面442面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至成像鏡頭模組的物側漸縮,而第一漸縮面441與第二漸縮面442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443。詳細來 說,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的構造可與遮光片412a互相搭配,可使作為設置光圈用途之光線吸收塗層430可積聚於合適的地方,提高光圈機能的穩固程度,且第一漸縮面441的形狀和第二漸縮面442的形狀與遮光片412a的形狀相互搭配。藉此,形成吸收雜散光的光陷阱結構,且光線吸收塗層430可積聚於光陷阱結構的底部,並大幅降低雜散光反射的可能。
由第4A圖可知,遮光元件組裝面420設置於該遮光片412a的物側與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面向第一光學透鏡411a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遮光片412a。
光線吸收塗層430環繞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以呈現一環狀凹弧,且光線吸收塗層430可更設置於遮光片412a的物側面4121上。藉此,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進一步來說,環狀凹弧往遮光片412a的一外徑面凹縮。藉此,增加遮光片412a不受外在環境變動影響的穩固程度與安定性。
具體來說,光線吸收塗層430初始為液態,故光線吸收塗層430具有延伸性,且故光線吸收塗層430延伸滲透至遮光片412a的物側面4121,故光線吸收塗層430可聚積於第二漸縮面442的底部,亦為光陷阱結構之底部。光線吸收塗層430的材質可為包含黑色環氧樹脂的塑料、油性塗料包含樹脂、環氧樹脂或壓克力為基底的速乾型墨水或光固化膠體混合墨料的塗料,待光線吸收塗層430固化後形成 環狀凹弧,且固化後的光線吸收塗層430具有不透光的外觀。藉此,大幅減少雜散光反射的可能性,並增加吸收非成像光線的效率。
光線吸收塗層4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420靠近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或光線吸收塗層430可較遮光元件組裝面420遠離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當光線吸收塗層4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420靠近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時,可增加光線吸收塗層430穩固光圈元件的效率。當光線吸收塗層430較遮光元件組裝面420遠離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時,從平行光軸X往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方向觀察成像鏡頭模組時,設置於遮光片412a的物側面4121上的光線吸收塗層430被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遮蔽。並且,作為一儲膠槽430a,儲膠槽430a為利用遮蔽的條件讓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430可聚積成非均勻厚度的形式,且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因是塑膠材質可調整表面性質,對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430有毛細作用,搭配尖端最小開孔結構440遮蔽的構型,可使流動狀態的光線吸收塗層430產生非均勻厚度的聚積情形,設置儲膠槽430a的其中一考量是容納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430,使大部分的光線吸收塗層430可儲存於儲膠槽430a內,避免過多的光線吸收塗層430使遮光片4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420之間的密合度不佳,讓光線吸收塗層430聚積的地方不會佔據整個遮光元件組裝面420,並減少遮光片412a在遮光元件組裝面420上過度漂移的情形。
由第4B圖可知,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物側與像側其中之一無其他光學透鏡,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外周部4112可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4112a,物側承靠面4112a面向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物側承靠面4112a用以與成像鏡頭模組的鏡筒450組裝,而鏡筒450可包含一垂直承靠面451,且垂直承靠面451與物側承靠面4112a接觸。詳細來說,第一光學透鏡411a的物側承靠面4112a可不用承靠於遮光片412a的通孔4124。藉此,可分散整體光學元件組的組裝應力。
物側承靠面4112a與遮光元件組裝面420於平行光軸X的方向無重疊。藉此,錯開作用力的施力範圍,故可避免光學元件組的組裝過程波及遮光片412a。遮光片412a與鏡筒450於平行光軸X且朝向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的方向無重疊。藉此,可減少光圈組裝作業的複雜度,並提高生產製造的效率,且光圈與光學元件組的裝配入料方向一致,避免安裝鏡筒450時還需再進行轉向而增加機器設備的成本。
配合參照第4A圖與第4B圖,第四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四。
Figure 108132854-A0101-12-0034-4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及第5B圖,第5A圖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的示意圖,第5B圖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另一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5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51,其中相機模組51可為前述任一實施例的相機模組,其包含成像鏡頭模組51a與電子感光模組51b,但不以其為限。藉此,有助於滿足現今電子裝置市場對於搭載於其上的成像鏡頭模組的量產及外觀要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50的使用者介面52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五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52可為觸控螢幕52a、按鍵52b等。此時成像鏡頭模組51a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模組51b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53。
配合參照第5C圖,其繪示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5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5A圖至第5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5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50可更包含光學防手震組件54,進一步地,電子裝置5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5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55。輔助光學元件5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56、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55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 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50中成像鏡頭模組51a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54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5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52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52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5B圖可知,成像鏡頭模組51a、電子感光模組51b、光學防手震組件54、感測元件55及輔助光學元件5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board,FPC)58a上,並透過連接器58b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3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成像鏡頭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其成像鏡頭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在第五實施例中,電子裝置50可包含複數感測元件55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57,感測元件55及輔助光學元件5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58a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53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 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5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圖,其繪示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的示意圖。第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6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6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61,其中相機模組61包含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揭示),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7圖,其繪示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70的示意圖。第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7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70包含依據本揭示內容的相機模組71,其中相機模組71包含成像鏡頭模組(圖未揭示)以及電子感光模組(圖未揭示),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相機模組
111a‧‧‧第一光學透鏡
111b‧‧‧第二光學透鏡
111c‧‧‧第三光學透鏡
111d‧‧‧第四光學透鏡
111e‧‧‧第五光學透鏡
112a‧‧‧遮光片
112b‧‧‧遮光片
113a‧‧‧間隔環
113b‧‧‧間隔環
114‧‧‧固定環
140‧‧‧尖端最小開孔結構
150‧‧‧鏡筒
161‧‧‧電子感光元件
170‧‧‧成像面
X‧‧‧光軸
ψd‧‧‧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
ψsa‧‧‧遮光片的通孔的直徑

Claims (23)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其為一塑膠透鏡,且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該至少一光學透鏡自該光軸至其周邊處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及至少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的一物側,並與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互相分離,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通孔,且該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物側,且其面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該至少一遮光片;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像側面上,且其用以固定該至少一遮光片於該遮光元件組裝面;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與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保持一空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該遮光元件組裝面的一物側,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包含一第一漸縮面與一第二漸縮面,該第一漸縮面面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至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像側漸縮,該第二漸縮面面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像側至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物側漸縮,而該第一漸縮面與該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為ψd,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0.85<ψd/ψsa<1.1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更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物側面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較該遮光元件組裝面靠近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較該遮光元件組裝面遠離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該外周部更包含一物側承靠面,該物側承靠面面向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該物側呈現一圓環面狀,且該物側承靠面用以與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鏡筒組裝,而該鏡筒包含一垂直承靠面,且該垂直承靠面與該物側承靠面接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側承靠面與該遮光元件組裝面於平行該光軸的方向無重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與該鏡筒於平行該光軸且朝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該像側的方向無重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該至少一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08mm<(ψsd-ψsa)/2<0.5mm。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該至少一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12.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 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該電子感光模組,且該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13.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相機模組。
  14.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光學透鏡,其為一塑膠透鏡,且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物側無其他光學透鏡,該至少一光學透鏡從該光軸至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及至少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的一物側,並與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互相分離,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通孔,且該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物側,且其面向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像側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該至少一遮光片;以及 一光線吸收塗層,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像側面上,且其用以固定該至少一遮光片於該遮光元件組裝面;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以呈現一環狀凹弧。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環狀凹弧往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外徑面凹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該至少一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更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物側面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較該遮光元件組裝面遠離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物側面上的該光線吸收塗層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並呈現該環狀凹弧且往該遮光元件組裝面凹縮。
  20.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光學元件組,包含: 至少一光學透鏡,其為一塑膠透鏡,且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物側與一像側其中之一無其他光學透鏡,該至少一光學透鏡從該光軸至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其環繞該光學有效部;及至少一遮光片,其設置於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並與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之該外周部互相分離,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通孔,且該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一遮光元件組裝面,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一物側與一像側中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面向該至少一光學透鏡並呈現一圓環面狀,其用以承接該至少一遮光片;以及一光線吸收塗層,其設置於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物側與該像側中有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側,且其用以固定該至少一遮光片於該遮光元件組裝面; 其中,該光線吸收塗層環繞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以呈現一環狀凹弧;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該至少一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08mm<(ψsd-ψsa)/2<0.5mm。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該至少一遮光片的外徑為ψsd,其滿足下列條件:0.1<(ψsd-ψsa)/ψsa<0.4。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一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並設置於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該物側與該像側其中之一者無其他光學透鏡的一側,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結構包含一第一漸縮面與一第二漸縮面,該第一漸縮面往靠近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方向漸縮,該第二漸縮面往遠離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方向漸縮,而該第一漸縮面與該第二漸縮面相交而形成一尖端最小開孔。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直徑為ψd,該至少一遮光片的該通孔的直徑為ψsa,其滿足下列條件:0.85<ψd/ψsa<1.15。
TW108132854A 2019-09-11 2019-09-11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14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2854A TWI701473B (zh) 2019-09-11 2019-09-11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2310027323.9A CN115951468A (zh) 2019-09-11 2019-11-20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2310026984.XA CN115933105A (zh) 2019-09-11 2019-11-20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911139059.8A CN112578525B (zh) 2019-09-11 2019-11-20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922008057.7U CN211014787U (zh) 2019-09-11 2019-11-20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6/892,395 US11614595B2 (en) 2019-09-11 2020-06-04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172,384 US11960140B2 (en) 2019-09-11 2023-02-22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2854A TWI701473B (zh) 2019-09-11 2019-09-11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1473B TWI701473B (zh) 2020-08-11
TW202111369A true TW202111369A (zh) 2021-03-16

Family

ID=714792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2854A TWI701473B (zh) 2019-09-11 2019-09-11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614595B2 (zh)
CN (4) CN211014787U (zh)
TW (1) TWI7014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14518B (zh) * 2020-08-12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48624B (zh) * 2020-08-28 2021-12-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TWI753795B (zh) * 2021-02-09 2022-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46376B (zh) * 2021-02-19 2021-11-11 新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間隔環及鏡頭模組
CN115079375B (zh) * 2021-03-15 2024-02-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812062B (zh) * 2021-11-05 2023-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4779424A (zh) * 2022-05-11 2022-07-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隔圈、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8301A (ja) * 1997-07-15 1999-02-12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鏡胴の遮光装置
JP4698874B2 (ja) 2001-04-24 2011-06-08 ローム株式会社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1109837A (zh) 2006-07-21 2008-01-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块
US9621772B2 (en) 2006-11-09 2017-04-11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Integrated lens barrel, actuator, and MEMS snubber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9125640A1 (ja) 2008-04-09 2009-10-15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TW201104297A (en) 2009-07-28 2011-02-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Lens holder with alignment for stacked lens module and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023361A (zh) 2009-09-10 2011-04-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定焦镜头模组
CN102998764A (zh) * 2011-09-15 2013-03-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WO2013047198A1 (ja) 2011-09-30 2013-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231775A (ja) * 2012-04-27 2013-11-14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4162846A1 (ja) * 2013-04-04 2014-10-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3309125A (zh) * 2013-06-28 2013-09-1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卡塞格林光学系统遮光组件
TWM479422U (zh) * 2014-02-11 2014-06-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具有光學折射率匹配層之光學鏡組
KR101883033B1 (ko) * 2015-05-27 2018-07-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렌즈 모듈
CN104880806B (zh) * 2015-06-15 2018-09-18 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和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JP6967830B2 (ja) * 2015-07-31 2021-11-17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CN205210492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M520143U (zh) * 2015-12-17 2016-04-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073853B (zh) * 2016-03-23 2021-11-02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透镜单元
TWI591376B (zh) *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41892B (zh) * 2016-09-30 2018-11-21 星歐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產品
TWI614536B (zh) * 2016-11-08 2018-02-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光學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2230362B (zh) * 2017-01-12 2022-09-09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JP6976688B2 (ja) * 2017-01-26 2021-12-08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TWI623787B (zh) * 2017-05-16 2018-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 2017-08-11 2018-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623609U (zh) * 2017-12-29 2018-07-17 东莞市宇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组、成像镜头以及点读笔
TWI647480B (zh) * 2018-01-30 2019-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208026954U (zh) * 2018-02-09 2018-10-30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701473B (zh) * 2019-09-11 2020-08-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014787U (zh) 2020-07-14
CN112578525A (zh) 2021-03-30
TWI701473B (zh) 2020-08-11
US20210072487A1 (en) 2021-03-11
CN115951468A (zh) 2023-04-11
US11960140B2 (en) 2024-04-16
CN112578525B (zh) 2023-01-31
US11614595B2 (en) 2023-03-28
CN115933105A (zh) 2023-04-07
US20230194825A1 (en) 2023-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147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7480B (zh)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8484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746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1891B (zh) 二次模造環型光學元件、成像鏡片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3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11318864U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EP3553581B1 (en) Lens structur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amera
TWI696857B (zh) 含有塑膠鏡筒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JP7375157B2 (ja) レンズアセンブリ、カメラ及び電子装置
TWI73797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16698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3381B (zh)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6560033A (zh) 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202144890A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558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829423B (zh) 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