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3381B -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3381B
TWI633381B TW106113646A TW106113646A TWI633381B TW I633381 B TWI633381 B TW I633381B TW 106113646 A TW106113646 A TW 106113646A TW 106113646 A TW106113646 A TW 106113646A TW I633381 B TWI633381 B TW I6333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hielding
opening
lens
shielding sheet
cir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3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1976A (zh
Inventor
周明達
張明順
許誌文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01139900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33419B/zh
Priority to CN201710360738.2A priority patent/CN108508679B/zh
Priority to US15/635,380 priority patent/US1022849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33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3381B/zh
Publication of TW2018319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1976A/zh
Priority to US16/252,611 priority patent/US10845507B2/en
Priority to US17/076,849 priority patent/US11719863B2/en
Priority to US18/337,142 priority patent/US20230333291A1/en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遮光片,其具有中心軸,遮光片包含中心開孔及複數開孔延伸部。中心軸通過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包圍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具有第一接圓及第二接圓,且第一接圓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的直徑。開孔延伸部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各開孔延伸部由第一接圓朝第二接圓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包含直線段組。直線段組包含二直線段,二直線段的各一端朝第二接圓互相靠近,二直線段的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互相遠離。當滿足特定條件時,可有效降低影像周圍的殘影。

Description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 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遮光片、光學鏡片組及成像鏡頭,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遮光片、光學鏡片組及成像鏡頭。
一般成像鏡頭中,除主要用於成像的透鏡外,通常會在透鏡間設置遮光片,以遮蔽成像鏡頭內部不必要的光線。配合參照第16圖,其繪示現有技術的遮光片90的示意圖,亦可說是遮光片90的俯視圖。由第16圖可知,遮光片90的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91,其中開孔內表面92包圍中心開孔91,且開孔內表面92的整體呈一圓形。然而,光線在開孔內表面92的反射常導致物體影像周圍產生殘影,並且加劇了雜光的反射而影響成像品質。
因此,如何改良遮光片的開孔內表面的結構,以避免物體影像周圍的殘影並降低遮光片的雜光反射,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遮光片,包含複數開孔延伸部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且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包含直線段組及弧形區中至少一者,有利於在強光源的集中光束打至遮光片的中心開孔時,藉由直線段組及弧形區的設計而適度發散,以避免反射至成像面而產生影像(特別是強光源物體的影像)周圍的殘影,並可維持遮光片的製造良率及提升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遮光片,其具有中心軸,遮光片包含中心開孔及複數開孔延伸部。中心軸通過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包圍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具有第一接圓及第二接圓,且第一接圓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的直徑。開孔延伸部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各開孔延伸部由第一接圓朝第二接圓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包含直線段組。直線段組包含二直線段,二直線段的各一端朝第二接圓互相靠近,二直線段的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互相遠離。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各直線段組的二直線段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φ1>φ2;0.02<π×(φ1-φ2)/(2×w)<0.9;以及129度<θ<177度。藉此,以降低物體影像周圍的非實際影像光斑,如波紋形或弧形殘影。
根據前段所述的遮光片,遮光片及其開孔延伸部可一體成型。開孔延伸部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N<49。各直線段組的二直線段的夾角為θ,較 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9度<θ<172度。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π×(φ1-φ2)/(2×w)<0.6。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π×(φ1-φ2)/(2×w)<0.45。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φ1-φ2)<0.19mm。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mm<(φ1-φ2)<0.07mm。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有助於遮光片大量生產。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鏡片組,包含前述的遮光片及至少二透鏡。透鏡中的一透鏡包含第一接合結構,第一接合結構包含第一承接面及第一圓錐面,透鏡中的另一透鏡包含第二接合結構,第二接合結構包含第二承接面及第二圓錐面,其中第一承接面與第二承接面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與第二圓錐面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及第二接合結構用以將所述透鏡及所述另一透鏡對正中心軸,且遮光片的外徑小於所述透鏡的外徑及所述另一透鏡的外徑。所述透鏡及所述另一透鏡定義一承接空間,承接空間較第一圓錐面及第二圓錐面接近中心軸,遮光片承接於承接空間內,且遮光片的外徑小於或等於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及第二圓錐面的最小直徑。藉此,有助於承接空間與遮光位置獲得更佳的控制。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前段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及塑膠鏡筒。光學鏡片組及其遮光片皆沿中 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開孔,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遮光片的中心開孔沿中心軸對應。藉此,有助於發散雜光。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可為成像鏡頭的光圈。遮光片的中心開孔可為成像鏡頭的光圈。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減少額外光學元件。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光學鏡片組及塑膠鏡筒。光學鏡片組包含前述的遮光片及至少二透鏡,遮光片設置於透鏡中的一透鏡及另一透鏡之間。光學鏡片組及其遮光片皆沿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開孔,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遮光片的中心開孔沿中心軸對應。藉此,可提升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塑膠鏡筒可包含物端部、像端部及管狀部。像端部與物端部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像端外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管狀部連接物端部與像端部。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可位於物端部,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像端外表面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為T,遮光片的中心開孔與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t/T<0.5。藉此,有助於得到較好的遮光效果。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遮光片,其具有中心軸,遮光片包含中心開孔及複數開孔延伸部。中心軸通過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包圍中心開孔,開孔內表面具有第一接圓及第二接圓,且第一接圓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的直徑。開孔延伸部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各開孔延伸部由第一接圓朝第二接圓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包含弧形區,弧形區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弧形區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延伸,且弧形區的曲率中心較弧形區遠離遮光片的中心軸。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各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φ1>φ2;0.02<π×(φ1-φ2)/(2×w)<0.9;以及0.015mm<R<1.02mm。藉此,可有效的發散雜光,使成像畫面中強光源周遭的微弱殘影能夠進一步的消除。
根據前段所述的遮光片,遮光片及其開孔延伸部可一體成型。開孔延伸部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N<49。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為R,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mm<R<0.55mm。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5mm<R<0.3mm。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 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π×(φ1-φ2)/(2×w)<0.6。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π×(φ1-φ2)/(2×w)<0.45。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φ1-φ2)<0.19mm。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mm<(φ1-φ2)<0.07mm。藉由上述提及的各點技術特徵,可確保拍攝時對低光源物體有較佳的表現。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學鏡片組,包含前述的遮光片及至少二透鏡。透鏡中的一透鏡包含第一接合結構,第一接合結構包含第一承接面及第一圓錐面,透鏡中的另一透鏡包含第二接合結構,第二接合結構包含第二承接面及第二圓錐面,其中第一承接面與第二承接面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與第二圓錐面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及第二接合結構用以將所述透鏡及所述另一透鏡對正中心軸,且遮光片的外徑小於所述透鏡的外徑及所述另一透鏡的外徑。所述透鏡及所述另一透鏡定義一承接空間,承接空間較第一圓錐面及第二圓錐面接近中心軸,遮光片承接於承接空間內,且遮光片的外徑小於或等於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及第二圓錐面的最小直徑。藉此,可避免組裝公差對特定遮光位置的額外影響。
根據前段所述的光學鏡片組,第一圓錐面及第二圓錐面可用以將遮光片與所述透鏡及所述另一透鏡對正。藉此,有助於提升對心精度及組裝效率。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前述的光學鏡片組及塑膠鏡筒。光學鏡片組及其遮光片皆沿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開孔,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遮光片的中心開孔沿中心軸對應。藉此,可兼顧製造良率。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的成像面。藉此,有利於提高成像品質。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光學鏡片組及塑膠鏡筒。光學鏡片組包含前述的遮光片及至少二透鏡,遮光片設置於透鏡中的一透鏡及另一透鏡之間。光學鏡片組及其遮光片皆沿中心軸設置於塑膠鏡筒內,塑膠鏡筒包含鏡筒開孔,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遮光片的中心開孔沿中心軸對應。藉此,有助於降低物體影像周圍的殘影。
根據前段所述的成像鏡頭,塑膠鏡筒可包含物端部、像端部及管狀部。像端部與物端部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像端外表面面向成像鏡頭的成像面。管狀部連接物端部與像端部。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可位於物端部,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像端外表面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為T,遮光片的中心開孔與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t/T<0.5。藉此,有助於控制高強度光源對當前畫面的影響。
依據本發明另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 頭的成像面。藉此,以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10、20、30‧‧‧電子裝置
11‧‧‧相機模組
16‧‧‧感測元件
17‧‧‧輔助光學元件
18‧‧‧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19‧‧‧使用者介面
19a‧‧‧觸控螢幕
19b‧‧‧按鍵
77‧‧‧軟性電路板
78‧‧‧連接器
14‧‧‧自動對焦組件
15‧‧‧光學防手震組件
13‧‧‧電子感光元件
12、22、32、1000、2000、3000、4000‧‧‧成像鏡頭
1400、2400、3400、4400‧‧‧塑膠鏡筒
1500、2500、3500、4500‧‧‧鏡筒開孔
1505、2505、3505、4505‧‧‧最小直徑位置
1600、2600、3600、4600‧‧‧物端部
1700、2700、3700、4700‧‧‧管狀部
1800、2800、3800、4800‧‧‧像端部
1808、2808、3808、4808‧‧‧像端外表面
2900、4900‧‧‧玻璃面板
1909、2909、3909、4909‧‧‧成像面
700、800、900、4300‧‧‧光學鏡片組
701、702、703、704、705、706、801、802、803、804、805、806、901、902、903、904、905、906、4301、4302、4303、4304、4305、4306‧‧‧透鏡
822、4322‧‧‧間隔環
731、761、831、861、931、961、4331、4361‧‧‧第一接合結構
741、771、841、871、941、971、4341、4371‧‧‧第一承接面
751、781、851、881、951、981、4351、4381‧‧‧第一圓錐面
732、762、832、862、932、962、4332、4362‧‧‧第二接合結構
742、772、842、872、942、972、4342、4372‧‧‧第二承接面
752、782、852、882、952、982、4352、4382‧‧‧第二圓錐面
790、796、890、896、990、996、4390、4396‧‧‧承接空間
793、794、797、798、893、894、897、898、993、994、997、998、4393、4394、4397、4398‧‧‧承接面
90、100、200、300、400、500、600、7700、8800‧‧‧遮光片
91、101、201、301、401、501、601、7701、8801‧‧‧中心開孔
92、102、202、302、402、502、602、7702、8802‧‧‧開孔內表面
105、205、305、405、505、605、7705、8805‧‧‧開孔延伸部
106、206、306、406、506、606、7706、8806‧‧‧內表面
110、310、410、510、610、7710、8810‧‧‧直線段組
113、114、313、314、413、414、513、514、613、614、7713、7714、8813、8814‧‧‧直線段
220、320、420、520、620、7720、8820‧‧‧弧形區
191‧‧‧第一表面層
194、7794、8894‧‧‧第一外表面
192‧‧‧第二表面層
195、7795、8895‧‧‧第二外表面
193‧‧‧內部基材層
z‧‧‧中心軸
C1‧‧‧第一接圓
C2‧‧‧第二接圓
R0‧‧‧弧形區的曲率中心
φ1‧‧‧第一接圓的直徑
φ2‧‧‧第二接圓的直徑
h‧‧‧第一接圓的半徑與第二接圓的半徑的差值
w‧‧‧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
θ‧‧‧各直線段組的二直線段的夾角
R‧‧‧各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
α‧‧‧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相對於中心軸的角度
φ‧‧‧遮光片的外徑
m‧‧‧遮光片的厚度
β‧‧‧開孔內表面與中心軸的夾角
DA1、DA3‧‧‧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
DA2、DA4‧‧‧第二圓錐面的最小直徑
d1、d2‧‧‧承接空間平行於中心軸的寬度
T‧‧‧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與像端外表面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
t1、t2、t3‧‧‧遮光片的中心開孔與鏡筒開孔的最小直徑位置平行於中心軸的距離
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剖面線1C-1C的剖視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1D結構分離示意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剖面線2B-2B的剖視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剖面線3B-3B的剖視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剖面線4B-4B的剖視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剖面線5B-5B的剖視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剖面線6B-6B的剖視圖;第7A圖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遮光片及透鏡的爆炸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塑膠鏡筒的示意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參數T、t1及t2的示意圖;第8A圖繪示第本發明八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 第8B圖繪示依照第8A圖的遮光片及透鏡的爆炸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的塑膠鏡筒的示意圖;第8D圖繪示依照第8A圖的參數T、t1、t2及t3的示意圖;第9A圖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第9B圖繪示依照第9A圖的遮光片及透鏡的爆炸圖;第9C圖繪示依照第9A圖的塑膠鏡筒的示意圖;第9D圖繪示依照第9A圖的參數T、t1及t2的示意圖;第10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10B圖繪示依照第10A圖剖面線10B-10B的剖視圖;第10C圖繪示依照第10A圖的遮光片的仰視圖;第10D圖繪示依照第10A圖的遮光片的立體圖;第11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遮光片的俯視圖;第11B圖繪示依照第11A圖剖面線11B-11B的剖視圖;第11C圖繪示依照第11A圖的遮光片的仰視圖;第11D圖繪示依照第11A圖的遮光片的立體圖;第12A圖繪示第本發明十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的示意圖;第12B圖繪示依照第12A圖的遮光片及透鏡的爆炸圖;第12C圖繪示依照第12A圖的塑膠鏡筒的示意圖;第12D圖繪示依照第12A圖的參數T、t1、t2及t3的示意圖;第13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3B圖繪示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另一示意圖;第13C圖繪示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方塊圖; 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第15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示意圖;以及第16圖繪示現有技術的遮光片的示意圖。
<第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A圖及第1B圖,第1A圖繪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的立體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遮光片100的俯視圖。由第1A圖及第1B圖可知,遮光片1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100包含中心開孔1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1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101,開孔內表面102包圍中心開孔101。第1B圖亦可視為遮光片1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100所有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1B圖中,開孔內表面1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進一步而言,中心開孔101為非圓形,開孔內表面102面向中心軸z並包圍中心開孔101,且為一連續但非圓形的表面。在第1B圖中,中心軸z為圓心,連接開孔內表面102的複數位置後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開孔內表面102的複數其他位置後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其中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1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101,各開孔延伸部1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包含直線段組11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一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1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1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1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1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102的全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開孔延伸部的幾何結構可不同,開孔延伸部間可不連接,內表面間可不連接,即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間具有間距,且所有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僅形成開孔內表面的部分。
直線段組1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113及114,其中直線段113及114分別為內表面106的部分。直線段113的一端及直線段1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1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1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進一步而言,在符合本段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涵蓋了一直線段的一端及另一直線段的一端互相靠近並皆位於第二接圓,並涵蓋了一直線段的一端及另一直線段的一端互相靠近並皆位於第二接圓且互相連接,亦涵蓋了一直線段的另一端及另一直線段的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
第一實施例中,直線段1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一端互相靠近並皆位於第二接圓C2且互相連接,直線段1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也就是說,連接所有直線段1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1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直線段113的所述一端及所有直線段114的所述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106僅由一個直線段組110組成,直線段113及114的結構對稱於兩者的連接處(即直線段1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1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106的兩端。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各內表面可包含直線段組以外的表面,一直線段的一端及另一直線段的一端朝第二接圓互相靠近,可不位於第二接圓且可不互相連接,所述一直線段的所述另一端及所述另一直線段的所述另一端朝第一接圓互相遠離,且可不位於第一接圓。
在第1B圖中,第一接圓C1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C2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各直線段組110的直線段113及114的夾角為θ,其滿足下列條件:φ1>φ2;0.02<π×(φ1-φ2)/(2×w)<0.9;以及129度<θ<177度。藉此,相較於各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僅有一段過長的直線段的設計,依據本發明的各內表面106的直線段組110包含二直線段的設計,有利於在強光源的集中光束打至遮光片100的中心開孔101時,藉 由直線段組110的設計而適度發散,以避免反射至成像面而產生物體影像周圍的非實際影像光斑,如波紋形或弧形殘影。再者,各直線段組110的直線段113及114的夾角θ介於特定的範圍,可維持遮光片100的製造良率及提升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
進一步而言,第一接圓C1的半徑與第二接圓C2的半徑的差值為h,根據前述可知「h=(φ1-φ2)/2」,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故前述的條件式「0.02<π×(φ1-φ2)/(2×w)<0.9」亦可表示為「0.02<π×h/w<0.9」。參數θ為互相靠近的直線段1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一端形成的夾角,並使得直線段113及114朝中心軸z互相靠近。第一實施例中,參數w亦為直線段1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1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
詳細來說,遮光片100及其開孔延伸部105可一體成型。藉此,有助於遮光片100大量生產,可減少額外的生產流程。
開孔延伸部105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N<49。藉此,當開孔延伸部的數量在上述條件範圍之外,將使得遮蔽特定雜光的效果低於預期,而開孔延伸部的數量在上述條件範圍內,可避免量產的遮光片品質差異過大而降低其遮蔽雜光的功效,特別說明的是,此處所指的雜光通常是成像光線以外的光束,因為雜光經過光學元件表面的反射後而無法成像,所以投射在成像面上時,無法辨 認是何種物體的成像,故一般被稱作鬼影(Ghost Image)、炫光(Glare)或耀光(Flare),這些雜光因對成像品質無正向幫助,故亦被稱為雜散光或非必要的光線。在第1B圖中,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為α。第一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1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為12度(即參數α為12度),開孔延伸部105的數量為30個(即參數N為30)。
各直線段組110的直線段113及114的夾角為θ,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49度<θ<172度。藉此,開孔延伸部105在特定數量的前提下,有助於遮光片100遮蔽較大範圍的雜光。
第一接圓C1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C2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105的內表面1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π×(φ1-φ2)/(2×w)<0.6。藉此,滿足上述條件範圍的開孔延伸部可使低光源的成像光線較不受到影響,以確保拍攝時對低光源物體有較佳的表現。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π×(φ1-φ2)/(2×w)<0.45。
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φ1-φ2)<0.19mm。藉此,可避免遮光片100過度遮光,過度遮光除會影響成像鏡頭的規格,也會影響夜間環境拍攝的成像表現。更 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mm<(φ1-φ2)<0.07mm。
配合參照第1C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B圖剖面線1C-1C的剖視圖。由第1C圖可知,遮光片1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100的厚度為m。
配合參照第1D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的1D結構分離示意圖。由第1A圖及第1D圖可知,遮光片1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Composite Light Blocking Sheet)。第一實施例中,遮光片100為複合遮光片,具體而言,遮光片100可更包含第一表面層191、第二表面層192及內部基材層193。第一表面層191包含第一外表面194,第二表面層192包含第二外表面195,內部基材層193位於第一表面層191與第二表面層192之間並連接第一表面層191與第二表面層192,且第一外表面194及第二外表面195為遮光片100相對的表面。藉此,有利於衰減雜光。
第1D圖為更清楚呈現第一表面層191、第二表面層192以及內部基材層193的關係,其乃繪示第一表面層191與第二表面層192受外力拉扯撕開後材質因非均勻延展而呈現扭曲的情形,然而,在正常情況下,第一表面層191、第二表面層192以及內部基材層193為緊密貼合,如第1A圖所示。藉此,複合材料因製作方式的關係可為料帶的形式,具有薄片化的優勢,利用控制內部夾層的製造過程可讓複合材料具有均勻厚度,容易做到不易翹曲且平整的極細薄片(Thin Film)複合材,而有利於遮光片100的薄型化。
內部基材層193可為塑膠材質層,第一表面層191及第二表面層192可分別為黑色含碳材質層。藉此,有助於遮光片100滿足低反射與表面消光的外觀需求。具體來說,塑膠材質層的塑膠材質可為黑色或透明的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黑色或透明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黑色或透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其組合。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一,其表列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B圖及第1C圖所繪示。
<第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2A圖,第2A圖繪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的俯視圖。由第2A圖可知,遮光片2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200包含中心開孔2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2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201,開孔內表面202包圍中心開孔201。第2A圖亦可視為遮光片2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200所有 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2A圖中,開孔內表面2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進一步而言,中心開孔201為非圓形,開孔內表面202面向中心軸z並包圍中心開孔201,且為一連續但非圓形的表面。在第2A圖中,中心軸z為圓心,連接開孔內表面202的複數位置後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開孔內表面202的複數其他位置後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其中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2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201,各開孔延伸部2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包含弧形區2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二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2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2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2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2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202的全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開孔延伸部的幾何結構可不同,開孔延伸部間可不連接,內表面間可不連接,即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間具有間距,且所有開孔延伸部的內表面僅形成開孔內表面的部分。
在第2A圖中,弧形區2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2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220 的曲率中心R0較弧形區220遠離遮光片200的中心軸z。進一步而言,在符合本段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中,涵蓋了弧形區的中點位於第二接圓,亦涵蓋了弧形區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延伸並皆位於第一接圓。
第二實施例中,弧形區220的中點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2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弧形區220的曲率中心R0較弧形區220遠離遮光片2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220具有反曲率半徑。本發明所述的反曲率半徑是指弧形區的弧形延伸方向與中心軸的弧形延伸方向相反,即是弧形區的曲率中心較弧形區遠離遮光片的中心軸。這樣的開孔延伸部設計,有助於以成像鏡頭實際拍攝影像時,畫面內的強光源較自然地呈現,至少與目視所得的強光源物體相近。
第二實施例中,連接所有弧形區220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2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206僅由一個弧形區220組成,弧形區220的兩端分別為其內表面206的兩端。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各內表面可包含弧形區以外的表面,弧形區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且可不位於第二接圓,弧形區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延伸且可不位於第一接圓。
在第2A圖中,第一接圓C1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C2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各弧形區220的反曲率半徑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φ1>φ2;0.02<π×(φ1-φ2)/(2×w)<0.9;以 及0.015mm<R<1.02mm。藉此,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具有弧狀區220的設計,可避免內表面206的直線段過長。當內表面206的直線段過長,將使強光源的集中光束皆因為直線段而同時反射,使成像畫面中強光源周遭仍會殘餘一些微弱的殘影。再者,弧狀區220的設計,特別是具有反曲率半徑的外型,可以更可有效的發散雜光,使上述的微弱殘影能夠進一步的消除。
進一步而言,第一接圓C1的半徑與第二接圓C2的半徑的差值為h,根據前述可知「h=(φ1-φ2)/2」,各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故前述的條件式「0.02<π×(φ1-φ2)/(2×w)<0.9」亦可表示為「0.02<π×h/w<0.9」。第二實施例中,參數w亦為各弧形區220的兩端間的距離。
詳細來說,遮光片200及其開孔延伸部205可一體成型。藉此,有助於遮光片200大量生產,可減少額外的生產流程。
開孔延伸部205的數量為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3<N<49。藉此,當開孔延伸部的數量在上述條件範圍之外,將使得遮蔽特定雜光的效果低於預期,而開孔延伸部的數量在上述條件範圍內,可避免量產的遮光片品質差異過大而降低其遮蔽雜光的功效。在第2A圖中,各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為α。第二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2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 部205的內表面206相對於中心軸z的角度為10度(即參數α為10度),開孔延伸部205的數量為36個(即參數N為36)。
弧形區220的反曲率半徑為R,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5mm<R<0.55mm。藉此,開孔延伸部205在特定數量的前提下,有助於遮光片200遮蔽較大範圍的雜光。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5mm<R<0.3mm。
第一接圓C1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C2的直徑為φ2,各開孔延伸部205的內表面2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π×(φ1-φ2)/(2×w)<0.6。藉此,滿足上述條件範圍的開孔延伸部可使低光源的成像光線較不受到影響,以確保拍攝時對低光源物體有較佳的表現。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5<π×(φ1-φ2)/(2×w)<0.45。
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較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φ1-φ2)<0.19mm。藉此,可避免遮光片200過度遮光,過度遮光除會影響成像鏡頭的規格,也會影響夜間環境拍攝的成像表現。更佳地,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mm<(φ1-φ2)<0.07mm。
遮光片2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2B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剖面線2B-2B的剖視圖。由第2B圖可知,遮光片2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200的厚度為m。一併參照下列表二,其表列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2A圖及第2B圖所繪示。
<第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3A圖,第3A圖繪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遮光片300的俯視圖。由第3A圖可知,遮光片3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300包含中心開孔3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3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301,開孔內表面302包圍中心開孔301。第3A圖亦可視為遮光片3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300所有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3A圖中,開孔內表面3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3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301,各開孔延伸部3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305的內表面306包含直線段組310及弧形區 3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305的內表面3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305的內表面3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三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3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3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3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3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302的全部。
直線段組3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313及314,其中直線段313及314分別為內表面306的部分。直線段313的一端及直線段3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3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3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在第3A圖中,弧形區3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3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320的曲率中心R0較弧形區320遠離遮光片3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320具有反曲率半徑。
第三實施例中,弧形區3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3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3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3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320的兩端,直線段3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第三實施例中,連接所有直線段3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3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3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306由直線段313、弧形區320及直線段314連接組成,直線段3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306的兩端。
第三實施例中,各開孔延伸部305的內表面3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3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再者,直線段3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314的所述一端並不重合,故參數θ是指直線段313及314平移或延伸後的夾角。遮光片300及其開孔延伸部305一體成型。遮光片3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3B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剖面線3B-3B的剖視圖。由第3B圖可知,遮光片3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300的厚度為m。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三,其表列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遮光片3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及m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3A圖及第3B圖所繪示。
<第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4A圖,第4A圖繪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遮光片400的俯視圖。由第4A圖可知,遮光片4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400包含中心開孔4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4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401,開孔內表面402包圍中心開孔401。第4A圖亦可視為遮光片4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400所有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4A圖中,開孔內表面4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4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401,各開孔延伸部4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405的內表面406包含直線段組410及弧形區4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405的內表面4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405的內表面4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四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4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4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4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4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402的全部。
直線段組4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413及414,其中直線段413及414分別為內表面406的部分。直線 段413的一端及直線段4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4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4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在第4A圖中,弧形區4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4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420的曲率中心R0較弧形區420遠離遮光片4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420具有反曲率半徑。
第四實施例中,弧形區4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4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4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4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4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4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420的兩端,直線段4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4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第四實施例中,連接所有直線段4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4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4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406由直線段413、弧形區420及直線段414連接組成,直線段4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4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406的兩端。
第四實施例中,各開孔延伸部405的內表面4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4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4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遮光片400及其開孔延伸部405一體成型。遮光片4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 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4B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剖面線4B-4B的剖視圖。由第4B圖可知,遮光片4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400的厚度為m。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四,其表列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遮光片4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及m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4A圖及第4B圖所繪示。
<第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5A圖,第5A圖繪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遮光片500的俯視圖。由第5A圖可知,遮光片5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500包含中心開孔5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5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501,開孔內表面502包圍中心開孔501。第5A圖亦可視為遮光片5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500所有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5A圖中,開孔內 表面5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5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501,各開孔延伸部5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505的內表面506包含直線段組510及弧形區5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505的內表面5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505的內表面5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五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5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5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5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5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502的全部。
直線段組5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513及514,其中直線段513及514分別為內表面506的部分。直線段513的一端及直線段5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5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5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在第5A圖中,弧形區5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5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520的曲率中心R0較弧形區520遠離遮光片5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520具有反曲率半徑。
第五實施例中,弧形區5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5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5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514的所述一 端。直線段5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5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520的兩端,直線段5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5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第五實施例中,連接所有直線段5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5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5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506由直線段513、弧形區520及直線段514連接組成,直線段5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5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506的兩端。
第五實施例中,各開孔延伸部505的內表面5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5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5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遮光片500及其開孔延伸部505一體成型。遮光片5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5B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剖面線5B-5B的剖視圖。由第5B圖可知,遮光片5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500的厚度為m。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五,其表列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遮光片5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及m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5A圖及第5B圖所繪示。
<第六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6A圖,第6A圖繪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遮光片600的俯視圖。由第6A圖可知,遮光片6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600包含中心開孔6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605。
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601,開孔內表面602包圍中心開孔601。第6A圖亦可視為遮光片600的一剖面的剖視圖,所述剖面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且遮光片600所有的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皆相同。在第6A圖中,開孔內表面6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6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601,各開孔延伸部6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605的內表面606包含直線段組610及弧形區6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605的內表面6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605的內表面6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六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6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6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6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6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602的全部。
直線段組6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613及614,其中直線段613及614分別為內表面606的部分。直線段613的一端及直線段6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6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6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在第6A圖中,弧形區6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6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620的曲率中心(圖未揭示)較弧形區620遠離遮光片6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620具有反曲率半徑。
第六實施例中,弧形區6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6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6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6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6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6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620的兩端,直線段6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6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第六實施例中,連接所有直線段6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6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6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606由直線段613、弧形區620及直線段614連接組成,直線段6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6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606的兩端。
第六實施例中,各開孔延伸部605的內表面6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613的所述另一端 及直線段6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遮光片600及其開孔延伸部605一體成型。遮光片6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配合參照第6B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剖面線6B-6B的剖視圖。由第6B圖可知,遮光片600的外徑為φ,遮光片600的厚度為m。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六,其表列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遮光片6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及m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繪示。
<第七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7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7A圖可知,成像鏡頭1000包含光學鏡片組700及塑膠鏡筒1400。
光學鏡片組7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至少二透鏡(至少為透鏡701及702),遮光片100設置於一透鏡(透鏡701)及另一透鏡(透鏡702)之間。關 於遮光片1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光學鏡片組700及其遮光片1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頭1000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1400內,塑膠鏡筒1400包含鏡筒開孔1500,鏡筒開孔1500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且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與遮光片100的中心開孔101沿中心軸z對應,即最小直徑位置1505及中心開孔101沿中心軸z排列並彼此平行。藉此,可提升成像鏡頭1000的成像品質。
配合參照第7B圖,其繪示依照第7A圖的遮光片100、300、透鏡701、702及703的爆炸圖。由第7A圖及第7B圖可知,進一步而言,光學鏡片組700中的透鏡701可包含第一接合結構731,第一接合結構731包含第一承接面741及第一圓錐面751,光學鏡片組700中的透鏡702可包含第二接合結構732,第二接合結構732包含第二承接面742及第二圓錐面752,其中第一承接面741與第二承接面74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751與第二圓錐面75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731及第二接合結構732用以將透鏡701及透鏡702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100的外徑小於透鏡701的外徑及透鏡702的外徑。第七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741及第二承接面74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751及第二圓錐面75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741較第一圓錐面75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742較第二圓錐面752遠離中心軸z。其 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第一承接面可較第一圓錐面接近中心軸,第二承接面可較第二圓錐面接近中心軸。
透鏡701及透鏡702可定義一承接空間790,承接空間790較第一圓錐面751及第二圓錐面75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100承接於承接空間790內,且遮光片100的外徑小於或等於第一圓錐面751的最小直徑及第二圓錐面752的最小直徑。藉此,有別於傳統中透鏡與遮光片的堆疊方式,第一接合結構731及第二接合結構732提供透鏡701及702的光軸對正功效,透鏡701及702之間並進一步提供可適當擺放遮光片100的機構設計(即承接面793及794)使承接空間790與遮光位置可獲得更佳的控制,並避免了組裝公差對特定遮光位置的額外影響。第七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751及第二圓錐面752沿中心軸z具有不同的直徑,第一圓錐面751的最小直徑為DA1,第二圓錐面752的最小直徑為DA2,承接空間790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1。參照表一及表七可知,遮光片1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751的最小直徑(DA1),遮光片1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752的最小直徑(DA2)。
進一步而言,透鏡701更包含承接面793,承接面793較第一圓錐面751接近中心軸z,透鏡702更包含承接面794,承接面794較第二圓錐面75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793與承接面794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701的承接面793及透鏡702的承接面794定義前述承接空間790,即是承接 空間790形成於承接面793及承接面794之間,且遮光片100承接於承接空間790內。
此外,承接空間790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100及承接面793之間,或遮光片100及承接面794之間,即是在一時間中承接面793與794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100,即遮光片100在承接空間790中輕微晃動,而非承接面793與794同時緊密抵靠遮光片100。藉此,空氣間隔可確保承接面793與794不會擠壓遮光片100,以避免成像鏡頭1000組裝前後對遮光片100的影響。再者,透過第一接合結構731、第二接合結構732、承接面793及794所形成的光學機構,有利於具有本發明所述開孔內表面101的遮光片100與鄰近透鏡701及702對正光軸,以提高光學鏡片組700中光學元件的同軸度,進而達成更精準的遮光效果。
詳細來說,由第7A圖可知,成像鏡頭1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學鏡片組700及成像面1909。光學鏡片組7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701、702、703、704、705及706,其中光學鏡片組700的透鏡為六片(701、702、703、704、705、706),且皆沿成像鏡頭1000的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1400內。再者,光學鏡片組700亦可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光學元件可以是透鏡、遮光片、間隔環、或固定環等),如遮光片100設置於透鏡701及702之間,又如依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遮光片300設置於透鏡702及703之間。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可與遮光片100的 中心開孔101及遮光片300的中心開孔301沿中心軸z對應,即最小直徑位置1505、中心開孔101及中心開孔301沿中心軸z排列並彼此平行。關於遮光片3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三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光學鏡片組的透鏡可為四片、五片、七片或更多片透鏡。
由第7A圖及第7B圖可知,光學鏡片組700中的透鏡702可包含第一接合結構761,第一接合結構761包含第一承接面771及第一圓錐面781,光學鏡片組700中的透鏡703可包含第二接合結構762,第二接合結構762包含第二承接面772及第二圓錐面782,其中第一承接面771與第二承接面77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781與第二圓錐面78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761及第二接合結構762用以將透鏡702及透鏡703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300的外徑小於透鏡702的外徑及透鏡703的外徑。第七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771及第二承接面77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781及第二圓錐面78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771較第一圓錐面78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772較第二圓錐面782遠離中心軸z。
透鏡702及透鏡703可定義一承接空間796,承接空間796較第一圓錐面781及第二圓錐面78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300承接於承接空間796內,且遮光片300的外徑小於或等於第一圓錐面781的最小直徑及第二圓錐面782的 最小直徑。第七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781的最小直徑為DA3,第二圓錐面782的最小直徑為DA4,承接空間796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2。參照表三及表七可知,遮光片3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781的最小直徑(DA3),遮光片3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782的最小直徑(DA4)。
進一步而言,透鏡702更包含承接面797,承接面797較第一圓錐面781接近中心軸z,透鏡703更包含承接面798,承接面798較第二圓錐面78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797與承接面798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702的承接面797及透鏡703的承接面798定義前述承接空間796,即是承接空間796形成於承接面797及承接面798之間,且遮光片300承接於承接空間796內。
此外,承接空間796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300及承接面797之間,或遮光片300及承接面798之間,即是在一時間中承接面797與798中的一者承接遮光片300,即遮光片300在承接空間796中輕微晃動,而非承接面797與798同時緊密抵靠遮光片300。
第一圓錐面751及第二圓錐面752可用以將遮光片100與透鏡701及透鏡702對正,即對正中心軸z。第一圓錐面781及第二圓錐面782可用以將遮光片300與透鏡702及透鏡703對正,即對正中心軸z。藉此,有助於提升成像鏡頭1000的對心精度及組裝效率。
遮光片100的中心開孔101可為成像鏡頭1000的光圈。藉此,除可控制成像鏡頭1000的進光量外,也可 解決傳統遮光片開孔表面過於光滑因而容易反光的缺點。再者,在累積大量實作與實際拍攝之後,可確認透過改善光圈附近或是作為光圈的遮光片的開孔內表面的結構,有助於降低物體影像周圍的殘影及提升成像品質。
配合參照第7C圖及第7D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塑膠鏡筒1400的示意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的參數T、t1及t2的示意圖。由第7C圖及第7D圖可知,塑膠鏡筒1400可包含物端部1600、像端部1800及管狀部1700。像端部1800與物端部1600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1808,像端外表面1808面向成像鏡頭1000的成像面1909。管狀部1700連接物端部1600與像端部1800。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可位於物端部1600,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與像端外表面1808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為T,遮光片的中心開孔(即遮光片100的中心開孔101及遮光片300的中心開孔301中的至少一者)與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為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1<t/T<0.5。藉此,透過調整遮光片的放置位置(即參數t的數值)可控制高強度光源對當前畫面的影響,而滿足前述條件範圍的遮光片有助於得到較好的遮光效果。一般來說,遮光片愈接近物側可得到較好的遮光效果。
進一步而言,參數t定義中遮光片的中心開孔的位置係以遮光片連接其物側方向的透鏡時,遮光片在中心軸z上的中點來定義。第7D圖中,遮光片100的中心開孔101 與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1,遮光片300的中心開孔301與鏡筒開孔1500的最小直徑位置1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2,且參數t1及t2皆符合前段所述及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中參數t的定義。
由第7A圖及第7C圖可知,物端部1600為塑膠鏡筒1400上供設置最接近被攝物的透鏡701的部分朝被攝物方向延伸的部分(不包含塑膠鏡筒1400上供設置透鏡701的部分),像端部1800為塑膠鏡筒1400上供設置最接近成像面1909的透鏡706的部分朝成像面1909方向延伸的部分(不包含塑膠鏡筒1400上供設置透鏡706的部分),管狀部1700為塑膠鏡筒1400上介於物端部1600及像端部1800之間的部分。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七,其表列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成像鏡頭10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7A圖、第7B圖及第7D圖所繪示。
<第八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8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8A 圖可知,成像鏡頭2000包含光學鏡片組800及塑膠鏡筒2400。
光學鏡片組8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遮光片400及至少二透鏡(至少為透鏡802及803),遮光片400設置於一透鏡(透鏡802)及另一透鏡(透鏡803)之間。關於遮光片4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四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光學鏡片組800及其遮光片4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頭2000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2400內,塑膠鏡筒2400包含鏡筒開孔2500,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與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沿中心軸z對應。
配合參照第8B圖,其繪示依照第8A圖的遮光片400、500、透鏡802、803及804的爆炸圖。由第8A圖及第8B圖可知,進一步而言,光學鏡片組800中的透鏡802包含第一接合結構831,第一接合結構831包含第一承接面841及第一圓錐面851,光學鏡片組800中的透鏡803包含第二接合結構832,第二接合結構832包含第二承接面842及第二圓錐面852,其中第一承接面841與第二承接面84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851與第二圓錐面85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831及第二接合結構832用以將透鏡802及透鏡803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400的外徑小於透鏡802的外徑及透鏡803的外徑。第八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841及第二承接面84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851及第二圓錐面85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 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841較第一圓錐面85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842較第二圓錐面852遠離中心軸z。
透鏡802及透鏡803定義一承接空間890,承接空間890較第一圓錐面851及第二圓錐面85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400承接於承接空間890內。第八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851的最小直徑為DA1,第二圓錐面852的最小直徑為DA2,承接空間890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1。參照表四及表八可知,遮光片4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851的最小直徑(DA1),遮光片4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852的最小直徑(DA2)。
進一步而言,透鏡802更包含承接面893,承接面893較第一圓錐面851接近中心軸z,透鏡803更包含承接面894,承接面894較第二圓錐面85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893與承接面894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802的承接面893及透鏡803的承接面894定義前述承接空間890,即是承接空間890形成於承接面893及承接面894之間,且遮光片400承接於承接空間890內。
此外,承接空間890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400及承接面893之間,或遮光片400及承接面894之間。
詳細來說,由第8A圖可知,成像鏡頭2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學鏡片組800、玻璃面板2900及成像面2909,其中玻璃面板2900可為保護玻璃元件、濾光元件或前述二者,且不影響光學鏡片組800的焦距。光學鏡片組 8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801、802、803、804、805及806,其中光學鏡片組800的透鏡為六片(801、802、803、804、805、806),且皆沿成像鏡頭2000的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2400內。再者,光學鏡片組8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400設置於透鏡802及803之間,又如依據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遮光片500設置於透鏡803及804之間,再如依據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遮光片600設置於透鏡804及間隔環822之間。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與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遮光片500的中心開孔501及遮光片600的中心開孔601沿中心軸z對應。關於遮光片5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五實施例的相關內容,關於遮光片6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六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由第8A圖及第8B圖可知,光學鏡片組800中的透鏡803包含第一接合結構861,第一接合結構861包含第一承接面871及第一圓錐面881,光學鏡片組800中的透鏡804包含第二接合結構862,第二接合結構862包含第二承接面872及第二圓錐面882,其中第一承接面871與第二承接面87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881與第二圓錐面88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861及第二接合結構862用以將透鏡803及透鏡804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500的外徑小於透鏡803的外徑及透鏡804的外徑。第八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871及第二承接面87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881及第二圓錐面88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 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871較第一圓錐面88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872較第二圓錐面882遠離中心軸z。
透鏡803及透鏡804定義一承接空間896,承接空間896較第一圓錐面881及第二圓錐面88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500承接於承接空間896內。第八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881的最小直徑為DA3,第二圓錐面882的最小直徑為DA4,承接空間896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2。參照表五及表八可知,遮光片5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881的最小直徑(DA3),遮光片5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882的最小直徑(DA4)。
進一步而言,透鏡803更包含承接面897,承接面897較第一圓錐面881接近中心軸z,透鏡804更包含承接面898,承接面898較第二圓錐面88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897與承接面898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803的承接面897及透鏡804的承接面898定義前述承接空間896,即是承接空間896形成於承接面897及承接面898之間,且遮光片500承接於承接空間896內。
此外,承接空間896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500及承接面897之間,或遮光片500及承接面898之間。
第一圓錐面851及第二圓錐面852用以將遮光片400與透鏡802及透鏡803對正,第一圓錐面881及第二圓錐面882用以將遮光片500與透鏡803及透鏡804對正。
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為成像鏡頭2000的光圈。藉此,可減少額外光學元件,有助於降低成像鏡頭2000的成本。
配合參照第8C圖及第8D圖,第8C圖繪示依照第8A圖的塑膠鏡筒2400的示意圖,第8D圖繪示依照第8A圖的參數T、t1、t2及t3的示意圖。由第8C圖及第8D圖可知,塑膠鏡筒2400包含物端部2600、像端部2800及管狀部2700。像端部2800與物端部2600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2808,像端外表面2808面向成像鏡頭2000的成像面2909。管狀部2700連接物端部2600與像端部2800。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位於物端部2600。
第8D圖中,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與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1,遮光片500的中心開孔501與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2,遮光片600的中心開孔601與鏡筒開孔2500的最小直徑位置2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3,且參數t1、t2及t3皆符合第七實施例所述及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中參數t的定義。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八,其表列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成像鏡頭20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8A圖、第8B圖及第8D圖所繪示。
<第九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9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9A圖可知,成像鏡頭3000包含光學鏡片組900及塑膠鏡筒3400。
光學鏡片組9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及至少二透鏡(至少為透鏡901及902),遮光片200設置於一透鏡(透鏡901)及另一透鏡(透鏡902)之間。關於遮光片2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二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光學鏡片組900及其遮光片2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頭3000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3400內,塑膠鏡筒3400包含鏡筒開孔3500,鏡筒開孔3500的最小直徑位置3505與遮光片200的中心開孔201沿中心軸z對應。
配合參照第9B圖,其繪示依照第9A圖的遮光片200、300、透鏡901、902及903的爆炸圖。由第9A圖及第9B圖可知,進一步而言,光學鏡片組900中的透鏡901包含第一接合結構931,第一接合結構931包含第一承接面941及第一圓錐面951,光學鏡片組900中的透鏡902包含第二接合結構932,第二接合結構932包含第二承接面942及第二圓錐面952,其中第一承接面941與第二承接面94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951與第二圓錐面952對應且連接, 第一接合結構931及第二接合結構932用以將透鏡901及透鏡902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200的外徑小於透鏡901的外徑及透鏡902的外徑。第九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941及第二承接面94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951及第二圓錐面95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941較第一圓錐面95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942較第二圓錐面952遠離中心軸z。
透鏡901及透鏡902定義一承接空間990,承接空間990較第一圓錐面951及第二圓錐面95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200承接於承接空間990內。第九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951的最小直徑為DA1,第二圓錐面952的最小直徑為DA2,承接空間990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1。參照表二及表九可知,遮光片2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951的最小直徑(DA1),遮光片2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952的最小直徑(DA2)。
進一步而言,透鏡901更包含承接面993,承接面993較第一圓錐面951接近中心軸z,透鏡902更包含承接面994,承接面994較第二圓錐面95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993與承接面994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901的承接面993及透鏡902的承接面994定義前述承接空間990,即是承接空間990形成於承接面993及承接面994之間,且遮光片200承接於承接空間990內。
此外,承接空間990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200及承接面993之間,或遮光片200及承接面994之間。
詳細來說,由第9A圖可知,成像鏡頭3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學鏡片組900及成像面3909。光學鏡片組9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901、902、903、904、905及906,其中光學鏡片組900的透鏡為六片(901、902、903、904、905、906),且皆沿成像鏡頭3000的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3400內。再者,光學鏡片組9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200設置於透鏡901及902之間,又如依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遮光片300設置於透鏡902及903之間。鏡筒開孔3500的最小直徑位置3505與遮光片200的中心開孔201及遮光片300的中心開孔301沿中心軸z對應。關於遮光片3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三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由第9A圖及第9B圖可知,光學鏡片組900中的透鏡902包含第一接合結構961,第一接合結構961包含第一承接面971及第一圓錐面981,光學鏡片組900中的透鏡903包含第二接合結構962,第二接合結構962包含第二承接面972及第二圓錐面982,其中第一承接面971與第二承接面97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981與第二圓錐面98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961及第二接合結構962用以將透鏡902及透鏡903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300的外徑小於透鏡902的外徑及透鏡903的外徑。第九實施例中,第一承接 面971及第二承接面97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981及第二圓錐面98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971較第一圓錐面98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972較第二圓錐面982遠離中心軸z。
透鏡902及透鏡903定義一承接空間996,承接空間996較第一圓錐面981及第二圓錐面98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300承接於承接空間996內。第九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981的最小直徑為DA3,第二圓錐面982的最小直徑為DA4,承接空間996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2。參照表三及表九可知,遮光片3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981的最小直徑(DA3),遮光片3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982的最小直徑(DA4)。
進一步而言,透鏡902更包含承接面997,承接面997較第一圓錐面981接近中心軸z,透鏡903更包含承接面998,承接面998較第二圓錐面98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997與承接面998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902的承接面997及透鏡903的承接面998定義前述承接空間996,即是承接空間996形成於承接面997及承接面998之間,且遮光片300承接於承接空間996內。
此外,承接空間996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300及承接面997之間,或遮光片300及承接面998之間。
第一圓錐面951及第二圓錐面952用以將遮光片200與透鏡901及透鏡902對正,第一圓錐面981及第二圓 錐面982用以將遮光片300與透鏡902及透鏡903對正。遮光片200的中心開孔201為成像鏡頭3000的光圈。
配合參照第9C圖及第9D圖,第9C圖繪示依照第9A圖的塑膠鏡筒3400的示意圖,第9D圖繪示依照第9A圖的參數T、t1及t2的示意圖。由第9C圖及第9D圖可知,塑膠鏡筒3400包含物端部3600、像端部3800及管狀部3700。像端部3800與物端部3600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3808,像端外表面3808面向成像鏡頭3000的成像面3909。管狀部3700連接物端部3600與像端部3800。鏡筒開孔3500的最小直徑位置3505位於物端部3600。
第9D圖中,遮光片200的中心開孔201與鏡筒開孔3500的最小直徑位置3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1,遮光片300的中心開孔301與鏡筒開孔3500的最小直徑位置3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2,且參數t1及t2皆符合第七實施例所述及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中參數t的定義。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九,其表列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成像鏡頭30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9A圖、第9B圖及第9D圖所繪示。
<第十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0A圖,第10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遮光片7700的俯視圖,其視角是由遮光片7700的第一外表面7794的方向。由第10A圖可知,遮光片77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7700包含中心開孔77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7705。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7701,開孔內表面7702包圍中心開孔7701。
配合參照第10B圖至第10D圖,第10B圖繪示依照第10A圖剖面線10B-10B的剖視圖,第10C圖繪示依照第10A圖的遮光片7700的仰視圖,其中第10C圖的視角是由遮光片7700的第二外表面7795的方向,第10D圖繪示依照第10A圖的遮光片7700的立體圖。在第10B圖中,開孔內表面7702與中心軸z的夾角為β,且第10D圖中所標示的參數β僅用以助於理解。再者,在第10A圖所有通過中心軸z的剖面線的剖視圖中(僅以第10B圖表示),開孔內表面7702與中心軸z的夾角皆相同且皆為β。具體而言,由第10B圖至第10D圖可知,遮光片7700的中心開孔7701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逐漸且均勻地變大,即是開孔內表面7702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逐漸且均勻地遠離中心軸z,從而更加提升強光源物體的成像品質。此外,本發明前述第一至六實施例的遮光片100、200、300、400、500及600的參數β皆為0度。
因此,以下段落所述第10A圖(視角由第一外表面7794)中有關開孔延伸部7705的描述,亦適用於第10C圖 (視角由第二外表面7795),以及第一外表面7794與第二外表面7795之間任一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的剖視圖(未另圖示),並可同時理解到本段所述各圖間僅開孔延伸部7705的尺寸略有差異。
在第10A圖中,開孔內表面77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77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7701,各開孔延伸部77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縮,且各開孔延伸部7705的內表面7706包含直線段組7710及弧形區77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7705的內表面77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7705的內表面77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十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77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77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77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77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7702的全部。
直線段組77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7713及7714,其中直線段7713及7714分別為內表面7706的部分。直線段7713的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77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弧形區77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77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7720的曲率中 心R0較弧形區7720遠離遮光片77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7720具有反曲率半徑。
在第10A圖中,弧形區77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77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77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77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7720的兩端,直線段77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在第10A圖中,連接所有直線段77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77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77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7706由直線段7713、弧形區7720及直線段7714連接組成,直線段77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7706的兩端。
在第10A圖中,各開孔延伸部7705的內表面77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77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77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
此外,由第10A圖至第10D圖可知,由於遮光片7700的中心開孔7701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逐漸且均勻地變大,可以理解到第十實施例中參數φ1、φ2、w及π×(φ1-φ2)/(2×w)的數值皆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而略微不同,即參數φ1、φ2及w的數值皆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逐漸略微變 大,參數π×(φ1-φ2)/(2×w)的數值由第一外表面7794至第二外表面7795逐漸略微變小。
遮光片7700及其開孔延伸部7705一體成型。遮光片77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十,其表列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遮光片77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m及β的數據,各參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10A圖及第10B圖所繪示。
<第十一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1A圖,第11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遮光片8800的俯視圖,其視角是由遮光片8800的第一外表面8894的方向。由第11A圖可知,遮光片8800具有中心軸z,且遮光片8800包含中心開孔8801及複數開孔延伸部8805。中心軸z通過中心開孔8801,開孔內表面8802包圍中心開孔8801。
配合參照第11B圖至第11D圖,第11B圖繪示依照第11A圖剖面線11B-11B的剖視圖,第11C圖繪示依照第11A圖的遮光片8800的仰視圖,其中第11C圖的視角是由遮光片8800的第二外表面8895的方向,第11D圖繪示依照第11A圖的遮光片8800的立體圖。在第11B圖中,開孔內表面8802與中心軸z的夾角為β,且第11D圖中所標示的參數β僅用以助於理解。再者,在第11A圖所有通過中心軸z的剖面線的剖視圖中(僅以第11B圖表示),開孔內表面8802與中心軸z的夾角皆相同且皆為β。具體而言,由第11B圖至第11D圖可知,遮光片8800的中心開孔8801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逐漸且均勻地變大,即是開孔內表面8802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逐漸且均勻地遠離中心軸z。
因此,以下段落所述第11A圖(視角由第一外表面8894)中有關開孔延伸部8805的描述,亦適用於第11C圖(視角由第二外表面8895),以及第一外表面8894與第二外表面8895之間任一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剖面的剖視圖(未另圖示),並可同時理解到本段所述各圖間僅開孔延伸部8805的尺寸略有差異。
在第11A圖中,開孔內表面8802具有第一接圓C1及第二接圓C2,且第一接圓C1的直徑大於第二接圓C2的直徑。
開孔延伸部8805鄰近並環繞中心開孔8801,各開孔延伸部8805由第一接圓C1朝第二接圓C2延伸及漸 縮,且各開孔延伸部8805的內表面8806包含直線段組8810及弧形區8820。進一步來說,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8805的內表面8806的兩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開孔延伸部8805的內表面8806的兩端之間的一位置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第十一實施例中,每一開孔延伸部8805的幾何結構皆相同,各開孔延伸部8805朝中心軸z延伸及漸縮,開孔延伸部8805一一連接並環繞中心軸z,內表面8806一一連接並形成開孔內表面8802的全部。
直線段組8810包含二直線段,即直線段8813及8814,其中直線段8813及8814分別為內表面8806的部分。直線段8813的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直線段8813的另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另一端朝第一接圓C1互相遠離。
弧形區8820的中點接近第二接圓C2,弧形區88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且弧形區8820的曲率中心(圖未揭示)較弧形區8820遠離遮光片8800的中心軸z,也就是弧形區8820具有反曲率半徑。
在第11A圖中,弧形區8820的中點接近並進而位於第二接圓C2,弧形區8820的兩端皆朝第一接圓C1延伸並分別連接直線段88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所述一端。直線段8813的所述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所述一端朝第二接圓C2互相靠近並分別連接弧形區8820的兩端,直線段88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所述另一端互相遠離並皆位於第一接圓C1。
在第11A圖中,連接所有直線段8813的所述另一端及所有直線段8814的所述另一端形成虛擬的第一接圓C1,連接所有弧形區8820的中點形成虛擬的第二接圓C2。再者,各內表面8806由直線段8813、弧形區8820及直線段8814連接組成,直線段88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所述另一端分別為其內表面8806的兩端。
在第11A圖中,各開孔延伸部8805的內表面8806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參數w亦為直線段8813的所述另一端及直線段8814的所述另一端間的距離。
此外,由第11A圖至第11D圖可知,由於遮光片8800的中心開孔8801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逐漸且均勻地變大,可以理解到第十一實施例中參數φ1、φ2、w及π×(φ1-φ2)/(2×w)的數值皆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而略微不同,即參數φ1、φ2及w的數值皆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逐漸略微變大,參數π×(φ1-φ2)/(2×w)的數值由第一外表面8894至第二外表面8895逐漸略微變小。
遮光片8800及其開孔延伸部8805一體成型。遮光片8800可以是一種複合遮光片,進一步地,其材質配置可如同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並如第1A圖及第1D圖所繪示。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十一,其表列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遮光片8800中參數φ1、φ2、φ1-φ2、h、w、π×(φ1-φ2)/(2×w)、θ、R、N、α、φ、m及β的數據,各參 數之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遮光片100及第二實施例的遮光片200相同,並如第11A圖及第11B圖所繪示。
<第十二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2A圖,其繪示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0的示意圖(圖中省略部分透鏡細節)。由第12A圖可知,成像鏡頭4000包含光學鏡片組4300及塑膠鏡筒4400。
光學鏡片組4300包含依據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遮光片400及至少二透鏡(至少為透鏡4302及4303),遮光片400設置於一透鏡(透鏡4302)及另一透鏡(透鏡4303)之間。關於遮光片4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四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光學鏡片組4300及其遮光片400皆沿中心軸z(即成像鏡頭4000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4400內,塑膠鏡筒4400包含鏡筒開孔4500,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與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沿中心軸z對應。
配合參照第12B圖,其繪示依照第12A圖的遮光片400、7700、透鏡4302、4303及4304的爆炸圖。由第12A圖及第12B圖可知,進一步而言,光學鏡片組4300中 的透鏡4302包含第一接合結構4331,第一接合結構4331包含第一承接面4341及第一圓錐面4351,光學鏡片組4300中的透鏡4303包含第二接合結構4332,第二接合結構4332包含第二承接面4342及第二圓錐面4352,其中第一承接面4341與第二承接面434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4351與第二圓錐面435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4331及第二接合結構4332用以將透鏡4302及透鏡4303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400的外徑小於透鏡4302的外徑及透鏡4303的外徑。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4341及第二承接面434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4351及第二圓錐面435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4341較第一圓錐面435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4342較第二圓錐面4352遠離中心軸z。
透鏡4302及透鏡4303定義一承接空間4390,承接空間4390較第一圓錐面4351及第二圓錐面435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400承接於承接空間4390內。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4351的最小直徑為DA1,第二圓錐面4352的最小直徑為DA2,承接空間4390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1。參照表四及表十二可知,遮光片4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4351的最小直徑(DA1),遮光片4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4352的最小直徑(DA2)。
進一步而言,透鏡4302更包含承接面4393,承接面4393較第一圓錐面4351接近中心軸z,透鏡4303更包含承接面4394,承接面4394較第二圓錐面4352接近中心軸 z。承接面4393與承接面4394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4302的承接面4393及透鏡4303的承接面4394定義前述承接空間4390,即是承接空間4390形成於承接面4393及承接面4394之間,且遮光片400承接於承接空間4390內。
此外,承接空間4390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400及承接面4393之間,或遮光片400及承接面4394之間。
詳細來說,由第12A圖可知,成像鏡頭40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學鏡片組4300、玻璃面板4900及成像面4909。光學鏡片組430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透鏡4301、4302、4303、4304、4305及4306,其中光學鏡片組4300的透鏡為六片(4301、4302、4303、4304、4305、4306),且皆沿成像鏡頭4000的的光軸設置於塑膠鏡筒4400內。再者,光學鏡片組4300亦包含其他光學元件,如遮光片400設置於透鏡4302及4303之間,又如依據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遮光片7700設置於透鏡4303及4304之間,再如依據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遮光片8800設置於透鏡4304及間隔環4322之間。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與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遮光片7700的中心開孔7701及遮光片8800的中心開孔8801沿中心軸z對應。關於遮光片77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十實施例的相關內容,關於遮光片8800的其他細節請參照前述第十一實施例的相關內容,在此不予贅述。
由第12A圖及第12B圖可知,光學鏡片組4300中的透鏡4303包含第一接合結構4361,第一接合結構4361包含第一承接面4371及第一圓錐面4381,光學鏡片組4300中的透鏡4304包含第二接合結構4362,第二接合結構4362包含第二承接面4372及第二圓錐面4382,其中第一承接面4371與第二承接面4372對應且連接,第一圓錐面4381與第二圓錐面4382對應且連接,第一接合結構4361及第二接合結構4362用以將透鏡4303及透鏡4304對正中心軸z,且遮光片7700的外徑小於透鏡4303的外徑及透鏡4304的外徑。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承接面4371及第二承接面4372皆為法線平行於中心軸z的環形表面,第一圓錐面4381及第二圓錐面4382皆是以中心軸z為中心線的錐狀環形表面,且第一承接面4371較第一圓錐面4381遠離中心軸z,第二承接面4372較第二圓錐面4382遠離中心軸z。
透鏡4303及透鏡4304定義一承接空間4396,承接空間4396較第一圓錐面4381及第二圓錐面4382接近中心軸z,遮光片7700承接於承接空間4396內。第十二實施例中,第一圓錐面4381的最小直徑為DA3,第二圓錐面4382的最小直徑為DA4,承接空間4396平行於中心軸z的寬度為d2。參照表十及表十二可知,遮光片7700的外徑(φ)等於第一圓錐面4381的最小直徑(DA3),遮光片7700的外徑(φ)小於第二圓錐面4382的最小直徑(DA4)。
進一步而言,透鏡4303更包含承接面4397,承接面4397較第一圓錐面4381接近中心軸z,透鏡4304更包 含承接面4398,承接面4398較第二圓錐面4382接近中心軸z。承接面4397與承接面4398對應且不連接,以使透鏡4303的承接面4397及透鏡4304的承接面4398定義前述承接空間4396,即是承接空間4396形成於承接面4397及承接面4398之間,且遮光片7700承接於承接空間4396內。
此外,承接空間4396包含空氣間隔(未另標號),空氣間隔位於遮光片7700及承接面4397之間,或遮光片7700及承接面4398之間。
第一圓錐面4351及第二圓錐面4352用以將遮光片400與透鏡4302及透鏡4303對正,第一圓錐面4381及第二圓錐面4382用以將遮光片7700與透鏡4303及透鏡4304對正。
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為成像鏡頭4000的光圈。配合參照第12C圖及第12D圖,第12C圖繪示依照第12A圖的塑膠鏡筒4400的示意圖,第12D圖繪示依照第12A圖的參數T、t1、t2及t3的示意圖。由第12C圖及第12D圖可知,塑膠鏡筒4400包含物端部4600、像端部4800及管狀部4700。像端部4800與物端部4600相對設置並包含像端外表面4808,像端外表面4808面向成像鏡頭4000的成像面4909。管狀部4700連接物端部4600與像端部4800。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位於物端部4600。
第12D圖中,遮光片400的中心開孔401與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 為t1,遮光片7700的中心開孔7701與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2,遮光片8800的中心開孔8801與鏡筒開孔4500的最小直徑位置4505平行於中心軸z的距離表示為t3,且參數t1、t2及t3皆符合第七實施例所述及本發明的申請專利範圍中參數t的定義。
請一併參照下列表十二,其表列本發明第十二實施例的成像鏡頭4000依據前述參數定義的數據,並如第12A圖、第12B圖及第12D圖所繪示。
<第十三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3A圖及第13B圖,其中第13A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的示意圖,第13B圖繪示第十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另一示意圖,且第13A圖及第13B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示意圖。由第13A圖及第13B圖可知,第十三實施例的電子裝置1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10包含相機模組11,相機模組11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1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3,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3設置於成像鏡頭1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藉此,以 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質,故能滿足現今對電子裝置的高規格成像需求。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10的使用者介面19進入拍攝模式,其中第十三實施例中使用者介面19可為觸控螢幕19a、按鍵19b等。此時成像鏡頭12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元件13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18。
配合參照第13C圖,其繪示第十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的方塊圖,特別是電子裝置10中的相機方塊圖。由第13A圖至第13C圖可知,因應電子裝置10的相機規格,相機模組11可更包含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電子裝置1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17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16。輔助光學元件17可以是補償色溫的閃光燈模組、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16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使相機模組11配置的自動對焦組件14及光學防手震組件15發揮功能,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1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19a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19a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再者,由第13B圖可知,相機模組11、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可設置在軟性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77上,並透過連接器78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當前的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具有輕薄的趨勢,將相機模組與相關元件配置於軟性電路板上,再利用連接器將電路彙整至電子裝置的主板,可滿足電子裝置內部有限空間的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並獲得更大的裕度,亦使得相機模組的自動對焦功能藉由電子裝置的觸控螢幕獲得更靈活的控制。第十三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0包含複數感測元件16及複數輔助光學元件17,感測元件16及輔助光學元件17設置在軟性電路板77及另外至少一個軟性電路板(未另標號)上,並透過對應的連接器電性連接成像訊號處理元件18等相關元件以執行拍攝流程。在其他實施例中(圖未揭示),感測元件及輔助光學元件亦可依機構設計及電路佈局需求設置於電子裝置的主板或是其他形式的載板上。
此外,電子裝置1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無線通訊單元(Wireless Communication Unit)、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十四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4圖,第14圖繪示本發明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的示意圖。第十四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係一平板電腦,電子裝置2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22 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2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第十五實施例>
配合參照第15圖,第15圖繪示本發明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的示意圖。第十五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係一穿戴式裝置,電子裝置30包含依據本發明的成像鏡頭32及電子感光元件(圖未揭示),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鏡頭32的成像面(圖未揭示)。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6)

  1. 一種遮光片,具有一中心軸,包含:一中心開孔,該中心軸通過該中心開孔,一開孔內表面包圍該中心開孔,該開孔內表面具有一第一接圓及一第二接圓,且該第一接圓的直徑大於該第二接圓的直徑;以及複數開孔延伸部,其鄰近並環繞該中心開孔,各該開孔延伸部由該第一接圓朝該第二接圓延伸及漸縮,且各該開孔延伸部的一內表面包含:一弧形區,該弧形區的中點接近該第二接圓,該弧形區的兩端皆朝該第一接圓延伸,且該弧形區的曲率中心較該弧形區遠離該遮光片的該中心軸;其中,該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該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該開孔延伸部的該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各該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φ1>φ2;0.02<π×(φ1-φ2)/(2×w)<0.9;以及0.015mm<R<1.02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遮光片及其該些開孔延伸部一體成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些開孔延伸部的數量為N,其滿足下列條件:13<N<49。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各該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 0.015mm<R<0.55m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各該弧形區的反曲率半徑為R,其滿足下列條件:0.035mm<R<0.3mm。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該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該開孔延伸部的該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3<π×(φ1-φ2)/(2×w)<0.6。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該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各該開孔延伸部的該內表面的兩端間的距離為w,其滿足下列條件:0.05<π×(φ1-φ2)/(2×w)<0.45。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該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其滿足下列條件:0.005mm<(φ1-φ2)<0.19m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遮光片,其中該第一接圓的直徑為φ1,該第二接圓的直徑為φ2,其滿足下列條件:0.01mm<(φ1-φ2)<0.07mm。
  10. 一種光學鏡片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遮光片;以及 至少二透鏡,該些透鏡中的一透鏡包含一第一接合結構,該第一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一承接面及一第一圓錐面,該些透鏡中的另一透鏡包含一第二接合結構,該第二接合結構包含一第二承接面及一第二圓錐面,其中該第一承接面與該第二承接面對應且連接,該第一圓錐面與該第二圓錐面對應且連接,該第一接合結構及該第二接合結構用以將該透鏡及另該透鏡對正該中心軸,且該遮光片的外徑小於該透鏡的外徑及另該透鏡的外徑;其中,該透鏡及另該透鏡定義一承接空間,該承接空間較該第一圓錐面及該第二圓錐面接近該中心軸,該遮光片承接於該承接空間內,且該遮光片的外徑小於或等於該第一圓錐面的最小直徑及該第二圓錐面的最小直徑。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圓錐面及該第二圓錐面用以將該遮光片與該透鏡及另該透鏡對正。
  12.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學鏡片組;以及一塑膠鏡筒,該光學鏡片組及其該遮光片皆沿該中心軸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塑膠鏡筒包含一鏡筒開孔,該鏡筒開孔的一最小直徑位置與該遮光片的該中心開孔沿該中心軸對應。
  13. 一種成像鏡頭,包含:一光學鏡片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遮光片;及 至少二透鏡,該遮光片設置於該些透鏡中的一透鏡及另一透鏡之間;以及一塑膠鏡筒,該光學鏡片組及其該遮光片皆沿該中心軸設置於該塑膠鏡筒內,該塑膠鏡筒包含一鏡筒開孔,該鏡筒開孔的一最小直徑位置與該遮光片的該中心開孔沿該中心軸對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成像鏡頭,其中該塑膠鏡筒包含:一物端部;一像端部,其與該物端部相對設置並包含一像端外表面,該像端外表面面向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以及一管狀部,其連接該物端部與該像端部;其中,該鏡筒開孔的該最小直徑位置位於該物端部,該鏡筒開孔的該最小直徑位置與該像端外表面平行於該中心軸的距離為T,該遮光片的該中心開孔與該鏡筒開孔的該最小直徑位置平行於該中心軸的距離為t,其滿足下列條件:0.01<t/T<0.5。
  15.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一成像面。
  16.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成像鏡頭;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設置於該成像鏡頭的該成像面。
TW106113646A 2017-02-24 2017-04-24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333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99007.7A CN112433419B (zh) 2017-02-24 2017-05-22 遮光片、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CN201710360738.2A CN108508679B (zh) 2017-02-24 2017-05-22 遮光片、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US15/635,380 US10228497B2 (en) 2017-02-24 2017-06-28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6/252,611 US10845507B2 (en) 2017-02-24 2019-01-19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076,849 US11719863B2 (en) 2017-02-24 2020-10-22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337,142 US20230333291A1 (en) 2017-02-24 2023-06-19 Light blocking sheet, optical lens set,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6106466 2017-02-24
TW106106466 2017-02-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3381B true TWI633381B (zh) 2018-08-21
TW201831976A TW201831976A (zh) 2018-09-01

Family

ID=6396000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356A TWI649608B (zh) 2017-02-24 2017-04-24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106113646A TWI633381B (zh) 2017-02-24 2017-04-24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3356A TWI649608B (zh) 2017-02-24 2017-04-24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2) TWI6496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1954A (zh) 2019-03-29 2020-10-09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及具有该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
TWI759835B (zh) * 2020-05-20 2022-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4089527A (zh) * 2020-08-06 2022-02-25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遮光片及光学镜头
TWI740675B (zh) * 2020-10-12 2021-09-2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六)
TWI783557B (zh) * 2021-06-28 2022-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遮光片、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8041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Hitachi Maxell, Ltd. Light shield sheet,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hield sheet
CN202025099U (zh) * 2011-04-08 2011-11-02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嵌入遮光片式光学镜片及其光学镜头
TW201447413A (zh) * 2013-02-27 2014-12-16 Konica Minolta Inc 透鏡單元及攝像裝置
TW201606413A (zh) * 2014-08-13 2016-02-16 tian-cong Liao 遮光片及其製造方法
TWM527105U (zh) * 2016-04-15 2016-08-1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鏡頭結構之遮光片與鏡頭結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8041A1 (en) * 2004-07-22 2006-01-26 Hitachi Maxell, Ltd. Light shield sheet, optical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shield sheet
CN202025099U (zh) * 2011-04-08 2011-11-02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嵌入遮光片式光学镜片及其光学镜头
TW201447413A (zh) * 2013-02-27 2014-12-16 Konica Minolta Inc 透鏡單元及攝像裝置
TW201606413A (zh) * 2014-08-13 2016-02-16 tian-cong Liao 遮光片及其製造方法
TWM527105U (zh) * 2016-04-15 2016-08-11 Newmax Technology Co Ltd 鏡頭結構之遮光片與鏡頭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9488A (zh) 2018-11-01
TW201831976A (zh) 2018-09-01
TWI649608B (zh) 2019-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33419B (zh) 遮光片、光学镜片组、成像镜头与电子装置
TWI633381B (zh) 遮光片、光學鏡片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639029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7480B (zh)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CN113176657B (zh) 成像镜头、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31381B (zh) 環形光學元件組、成像鏡片組與電子裝置
TWI70147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3777B (zh) 成像透鏡、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67154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09862160A (zh) 智能手机
TWM578388U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40159986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83557B (zh) 遮光片、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202014752A (zh) 使用金屬固定環的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114764157B (zh)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832360B (zh) 金屬遮光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604892U (zh) 成像鏡頭、攝影模組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