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2433B -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2433B
TWI702433B TW108126407A TW108126407A TWI702433B TW I702433 B TWI702433 B TW I702433B TW 108126407 A TW108126407 A TW 108126407A TW 108126407 A TW108126407 A TW 108126407A TW I702433 B TWI702433 B TW I70243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optical axis
imaging lens
tip
lens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6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4963A (zh
Inventor
陳冠銘
湯相岐
張臨安
林振誠
周明達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264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02433B/zh
Priority to CN202211686227.7A priority patent/CN115877536A/zh
Priority to CN201910898525.4A priority patent/CN112305701B/zh
Priority to CN201921582212.XU priority patent/CN210742587U/zh
Priority to US16/851,147 priority patent/US1115690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2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24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4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4963A/zh
Priority to US17/487,025 priority patent/US11815791B2/en
Priority to US18/479,915 priority patent/US20240027880A1/e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04N23/685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 H04N23/687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performed by mechanical compensation by shifting the lens or sensor 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鏡筒與一光學元件組。鏡筒包含一物側部、一管狀部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中物側部包含一第一組裝面,管狀部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中,並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光學透鏡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鏡筒的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且第一反斜面與光學元件組不接觸。藉此,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並可降低非成像光線反射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係關於一種成像鏡頭模組與相機模組,且特別是一種應用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成像鏡頭模組與相機模組。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慧型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已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相機模組及其成像鏡頭模組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因此,發展一種可達到小型化且可提升成像品質的成像鏡頭模組遂成為產業上重要且急欲解決的問題。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藉由前置光圈的配置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且可減少非成像光線反射的情況。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並包含一鏡筒與一光學元件組。鏡筒包含一物側部、一管狀部及一尖端最小開孔。物側部環繞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第一組裝面朝向鏡筒的一像側。管狀部環繞光軸,管狀部連接於物側部並往鏡筒的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第二組裝面皆朝向光軸,並由鏡筒的一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尖端最小開孔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位於物側部。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中,並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與至少一光學透鏡。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鏡筒的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且第一反斜面與光學元件組不接觸。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5mm<Da<1.4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可更包含一透明平板,其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且透明平板與尖端最小開孔的光軸距離小於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圈。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第一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8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物側部可包含一第二反斜面,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第二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且尖端最小開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鏡筒的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第一條狀溝槽結 構由鏡筒的物側至鏡筒的像側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物側部可包含一物側外平面,物側外平面朝向鏡筒的物側,且與透明平板相互承靠。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物側外平面可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第三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60<N3<36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可為φo,其滿足下列條件:1.0mm<φo<3.5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可為φBmin,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可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6<φBmin/φd<1.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可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4mm<Da<1.0mm。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模組, 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依據本揭示內容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相機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並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鏡筒、一光學元件組及一收光元件。鏡筒設置於透明平板的一像側,並包含一物側部、一管狀部及一尖端最小開孔。物側部環繞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第一組裝面朝向鏡筒的一像側。管狀部環繞光軸,管狀部連接於物側部並往鏡筒的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第二組裝面皆朝向光軸,並由鏡筒的一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尖端最小開孔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位於物側部。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中,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遮光元件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至少一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收光元件包含一收光孔環繞光軸,且收光元件設置於透明平板與第一組裝面之間。收光孔的孔徑為φg,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 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g/φmin<1.4。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收光元件的收光孔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圈。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物側部可包含一第一反斜面,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且第一反斜面與光學元件組不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第一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8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物側部可包含一第二反斜面,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第二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且尖端最小開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鏡筒的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透明平板與收光孔的光軸距離可小於收光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收光元件可與透明平板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的孔徑可為φg,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可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2<φg/φmin<1.36。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可為φBmin,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可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6<φBmin/φd<1.0。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依據本揭示內容另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實施方式之相機模組。
依據本揭示內容再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其具有一光軸,並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鏡筒及一光學元件組。鏡筒設置於透明平板的一像側,並包含一物側部、一管狀部及一尖端最小開孔。物側部環繞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第一組裝面朝向鏡筒的一像側。管狀部環繞光軸,管狀部連接於物側部並往鏡筒的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第二組裝面皆朝向光軸,並由鏡筒的一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尖端最小開孔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位於物側部。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中,並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且光學透鏡設置於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光圈,光圈設置於第一組裝面與透明平板之間,且光圈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位於光圈的一像側。光圈的孔徑為φs,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s/φmin<1.4;以及0.25mm<Ds<1.4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圈的孔徑可為φs,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 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可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2<φs/φmin<1.36。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可為φBmin,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可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6<φBmin/φd<1.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透明平板與光圈的光軸距離可小於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透明平板與光圈的光軸距離可為零。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圈可與透明平板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物側部可包含一第一反斜面與一第二反斜面,第一反斜面與第二反斜面皆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且第一反斜面和第二反斜面與光學元件組不接觸。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反斜面可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鏡筒的物側部可包含一物側外平面,物側外平面朝向鏡筒的物側,且物側外平面可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第三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並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60<N3<360。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可為φo,其滿足下列條件:1.0mm<φo<3.5mm。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圈的孔徑可為φs,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可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8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10-36
φs/φmin<1.32。
依據前段所述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模組,其中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可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4mm<Ds<1.0mm。
10、30、50、60、71、81‧‧‧相機模組
110、210、310、410、510、610‧‧‧鏡筒
111、211、311、411、511、611‧‧‧物側部
1111、2111、3111、4111、5111、6111‧‧‧第一組裝面
1112、2112、3112、4112、5112、6112‧‧‧第一反斜面
1112a、2112a、3112a、5112a、6112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
1113、2113、3113、4113、5113‧‧‧第二反斜面
1113a、2113a、3113a、4113a、5113a‧‧‧第二條狀溝槽結構
1114、2114、3114、4114、5114、6114‧‧‧物側外平面
1114a、2114a、3114a、4114a、6114a‧‧‧第三條狀溝槽結構
112、212、312、412、512、612‧‧‧管狀部
1121、2121、3121、4121、5121、6121‧‧‧第二組裝面
113、213、313、413、513、613‧‧‧尖端最小開孔
120、220、320、420、520、620‧‧‧光學元件組
121a、121b、121c、221a、221b、221c、321a、321b、321c、3501、3502、421a、421b、421c、521a、521b、521c、621a、621b、621c‧‧‧遮光片
1211‧‧‧物側面
1212‧‧‧像側面
1213‧‧‧內孔面
4214、5214、6214‧‧‧消光膜層
122a、222a、322a、422a、522a、622a‧‧‧第一光學透鏡
122b、222b、322b、422b、522b、622b‧‧‧第二光學透鏡
122c、222c、322c、422c、522c、622c‧‧‧第三光學透鏡
122d、222d、322d、422d、522d、622d‧‧‧第四光學透鏡
122e、222e、322e、422e、522e、622e‧‧‧第五光學透鏡
1221、2221、3221、4221、5221、6221‧‧‧光學有效部
1222、2222、3222、4222、5222、6222‧‧‧內周部
123a、123b、223a、223b、323a、323b、423a、423b、523a、523b、623a、623b‧‧‧間隔環
124、224、324、424、524、624‧‧‧固定環
130、230、330、430、530、630‧‧‧透明平板
14、34、54、64、71b‧‧‧電子感光模組
141、341、541、641‧‧‧電子感光元件
250、350、450、550‧‧‧收光元件
251、351、451、551‧‧‧收光孔
70、80‧‧‧電子裝置
71a‧‧‧成像鏡頭模組
72、82‧‧‧使用者介面
73‧‧‧成像訊號處理元件
74‧‧‧光學防手震組件
75‧‧‧感測元件
76‧‧‧閃光燈模組
77‧‧‧對焦輔助模組
X‧‧‧光軸
R‧‧‧參考面
Da‧‧‧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Ds‧‧‧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φBmin‧‧‧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
φs‧‧‧光圈的孔徑
φo‧‧‧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
φd‧‧‧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
φmin‧‧‧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片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
φg‧‧‧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的孔徑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鏡筒與透明平板的示意圖;第1C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示意圖;第1D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爆炸圖;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之立體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之剖面示意圖;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的示意圖;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之立體示意圖;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 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筒的示意圖;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筒之立體示意圖;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相機模組之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鏡筒與透明平板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鏡筒之立體示意圖;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的方塊圖;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 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以及第8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鏡筒與一光學元件組,其中光學元件組設置於鏡筒中。鏡筒包含一物側部、一管狀部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中物側部與管狀部環繞光軸,管狀部連接於物側部並往鏡筒的像側延伸,而尖端最小開孔以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位於物側部。物側部包含一第一組裝面,其中第一組裝面朝向鏡筒的一像側。管狀部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第二組裝面皆朝向光軸,並由鏡筒的一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光學元件組包含至少一遮光元件(可為遮光片)以及至少一光學透鏡。光學透鏡設置於第二組裝面,而遮光元件具有開孔環繞光軸,並可設置於第一組裝面。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於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反射情形。
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一透明平板與一收光元件,其中透明平板設置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且透明平板與尖端最小開孔的光軸距離小於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而收光元件設置於透明平板與第一組裝面之間。進一步來說,鏡筒設置於透明平板的一像側。收光元 件包含一收光孔環繞光軸。透明平板可為玻璃基板、顯示面板或保護板,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本揭示內容提供製造屏下鏡頭的可行性。
收光元件可與透明平板接觸,而收光元件位於透明平板的像側,且收光元件可為遮光塗層、遮光片或間隔環,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有效降低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雜散光進入鏡筒中,並保持組裝的穩定度,且收光元件的設置方式可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鏡筒的物側部更包含一第一反斜面,其中第一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且第一反斜面與光學元件組不接觸。藉此,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產生雜散光的效果。
成像鏡頭模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設置於第一組裝面與透明平板之間,且光圈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進一步來說,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或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皆可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其中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或收光元件的收光孔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藉此,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的尖端最小開孔或收光孔之一者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而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之一者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光圈與透明平板接觸,即透明平板與光圈的光軸距離為零,且作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之一者設置於透明平板的像側。藉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雜散光進入鏡筒中,並保持組裝的穩定性。
光學元件組中,遮光元件的數量可為一或複數。詳細來說,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進一步來說,內孔面可為圓錐面,且可由光學元件組之一像側往光學元件組之一物側逐漸擴大。遮光片可更包含一消光膜層,且消光膜層設置於遮光片之物側面與內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層可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為限。遮光元件可更包含至少一間隔環與一固定環。
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位於光圈的一像側。
光學透鏡從光軸至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與一外周部,其中外周部環繞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進一步來說,第一組裝面與第二組裝面皆具有組裝的作用,且與光學元件組接觸。
物側部可更包含一第二反斜面與一物側外平面,其中第二反斜面由尖端最小開孔至鏡筒的像側逐漸擴大,第二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與光軸的夾角,且尖端最小開孔、第一反斜面及第二反斜面由鏡筒的物側至鏡筒的像側依序排列,而物側外平面朝向鏡筒的物側,且與透明平板相互承靠,其中物側外平面與透明平板的一像側於同一平面上。藉此,可有效降低透明平板上大角度的雜散光進入鏡筒中。
第一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第一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或由鏡筒的物側至鏡筒的像側延伸,由此可降低產生雜散光的可能性。第二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由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物側外平面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第三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由參考面往鏡筒內部凹陷,故物側外平面承靠於透明平板上,且第三條狀溝槽結構可不與透明平板接觸。藉此,第三條狀溝槽結構貼近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之設置方式可減少非成像光線進入成像鏡頭模組的可能性。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第二條狀溝槽結構及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皆沿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故可降低雜散光產生的可能性。
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80。藉此,可提供結構稠密性。
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藉此,可提供結構稠密性。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結構完整度較佳的範圍。
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60<N3<360。藉此,可提供結構稠密性。
進一步來說,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可不相同。藉此,提供結構的複雜度,並提供模具加工的可製造性。
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5mm<Da<1.4mm。藉此,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mm<Da<1.0mm。
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為φo,其滿足下列條件:1.0mm<φo<3.5mm。藉此,控制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於一合適範圍內,可維持尺寸安定性與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的製造品質。
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為φBmin,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6<φBmin/φd<1.0。藉此,可在成像鏡頭模組小型化的情況下,以射出成型製備鏡筒且維持較佳品質。
收光孔的孔徑為φg,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g/φmin<1.4。藉此,可有助於達到較佳的光學規格。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2<φg/φmin<1.36。藉此,可助於達到更佳的光學規格。
光圈的孔徑為φs,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元件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s/φmin<1.4。藉此,有助於達到較佳的光學規格。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2<φs/φmin<1.36。藉此,可有助於達到更佳的光學規格。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8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17-37
φs/φmin<1.32。藉此,可助於達到更佳的光學規格。
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25mm<Ds<1.4mm。藉此,有助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mm<Ds<1.0mm。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鏡頭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前述的成像鏡頭模組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且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相機模組可為定焦相機模組。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相機模組。藉此,提升成像品質。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中相機模組10的示意圖。第1B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鏡筒110與透明平板13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1A圖以及第1B圖可知,相機模組1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14。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鏡筒110、一光學元件組120及一透明平板130。電子感光模組14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141。詳細來說,透明平板1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14,可透過鏡筒110與電子感光模組 14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14之電子感光元件1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110設置於透明平板130的像側,光學元件組120設置於鏡筒110中。
配合參照第1C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示意圖。由第1C圖可知,鏡筒110包含一物側部111、一管狀部1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113。物側部111與管狀部1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112連接於物側部111並往鏡筒1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1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113位於物側部111。
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10的尖端最小開孔113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尖端最小開孔113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藉此,透過配置前置光圈,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120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與至少一光學透鏡,且光學元件組120可更包含複數間隔環與一固定環124。詳細來說,第一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1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121a、第一光學透鏡122a、遮光片121b、第二光學透鏡122b、遮光片121c、第三光學透鏡122c、間隔環123a、第四光學透鏡122d、間隔環123b、第五光學透鏡122e以及固定環124。
配合參照第1D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爆炸圖。物側部111包含一第一組裝 面1111、一第一反斜面1112、一第二反斜面1113及一物側外平面1114。第一組裝面1111朝向鏡筒1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1112由尖端最小開孔113至鏡筒1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1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113至鏡筒1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1112與光學元件組1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1112不與光學元件組120實體、直接地接觸)。第二反斜面1113由尖端最小開孔113至鏡筒1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二反斜面1113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113至鏡筒1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二反斜面1113與光軸X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1112與光軸X的夾角。管狀部1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1121,其中第二組裝面1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110的物側至鏡筒1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121a包含一物側面1211、一像側面1212及一內孔面1213,其中物側面1211設置於第一組裝面1111,而內孔面1213連接物側面1211與像側面1212,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113。第一光學透鏡122a從光軸X至第一光學透鏡122a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1221與一外周部1222。外周部1222環繞光學有效部1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1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一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1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121b、1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1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二光學透鏡122b、第三光學透鏡122c、第四光學透鏡122d、第五光學透鏡122e)則皆包 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一光學透鏡122a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121a及第一光學透鏡122a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113、第一反斜面1112及第二反斜面1113由鏡筒110的物側至鏡筒110的像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由第1B圖可知,物側外平面1114朝向鏡筒110之物側,且物側外平面1114與透明平板130相互承靠。換句話說,物側外平面1114與透明平板130的一像側於同一面。藉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130上大角度的雜散光進入鏡筒110內。具體而言,透明平板130與尖端最小開孔113的光軸距離小於尖端最小開孔113與第一組裝面1111的光軸距離。透明平板130可為玻璃基板、顯示面板或保護板,但不以此為限。據此,第一實施例提供製造屏下鏡頭的可行性。另外,第一實施例中,透明平板130與光圈的光軸距離為介於0.002mm至0.03mm,於技術能力可及的情況亦可達到透明平板130與光圈的光軸距離為零,亦即光圈與透明平板130接觸(係指光圈與透明平板130實體、直接地接觸)。
第1E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10之立體示意圖,第1F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鏡筒110之剖面示意圖。由第1D圖至第1F圖可知,第一反斜面1112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1112a,第二反斜面1113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1113a,物側外平面1114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 1112a、第二條狀溝槽結構1113a及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皆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113之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1112a的數量為N1,且N1=144,第二條狀溝槽結構1113a的數量為N2,且N2=144,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的數量為N3,且N3=120。藉此,提供第一反斜面1112、第二反斜面1113及物側外平面1114之結構稠密性。
進一步來說,配合參照第1B圖與第1D圖,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從參考面R往鏡筒110內部凹陷,故物側外平面1114承靠於透明平板130上,且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可不與透明平板130接觸。藉此,第三條狀溝槽結構1114a貼近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之設置方式可減少非成像光線進入成像鏡頭模組的可能性。
配合參照第1C圖與第1D圖,第一實施例中,尖端最小開孔113與第一組裝面1111的光軸距離為Da,光圈與第一組裝面1111的光軸距離為Ds,尖端最小開孔113的孔徑為φBmin,光圈的孔徑為φs,物側外平面1114的最大外徑為φo,第二組裝面1121中最靠近鏡筒110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鏡筒110的尖端最小開孔113與遮光片121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而所述參數滿足下列表一條件。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22-1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23-2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實施例中,Da=Ds,φBmin=φs。
<第二實施例>
第2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中相機模組(未另標示)之示意圖。第2B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2C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10的示意圖。由第2A圖至第2C圖可知,相機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繪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鏡筒210、一光學元件組220、一透明平板230及一收光元件250。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詳細來說,透明平板2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可透過鏡筒210與電子感光模組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之電子感光元件2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210設置於透明平板230的像側,收光元件250設置於透明平板230與鏡筒210之間,光學元件組220設置於鏡筒210中。
詳細來說,鏡筒210包含一物側部211、一管狀部2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213。物側部211與管狀部2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212連接於物側部211並往鏡筒2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2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213位於物側部211。收光元件250包含一收光孔251,且收光孔251環繞光軸X。
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10的尖端最小開孔213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尖端最小開孔213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220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更包含間隔環與固定環,但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第二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2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221a、第一光學透鏡222a、遮光片221b、第二光學透鏡222b、遮光片221c、第三光學透鏡222c、間隔環223a、第四光學透鏡222d、間隔環223b、第五光學透鏡222e以及固定環224。
進一步來說,物側部211包含一第一組裝面2111、一第一反斜面2112、一第二反斜面2113及一物側外平面2114。第一組裝面2111朝向鏡筒2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2112由尖端最小開孔213至鏡筒2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2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213至鏡筒2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2112與光學元件組2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2112不與光學元件組220實體、直接地接觸)。第二反斜面2113由尖端最小開孔213至鏡筒2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二反斜面2113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213至鏡筒2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二反斜面2113與光軸X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2112與光 軸X的夾角。管狀部2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2121,其中第二組裝面2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210的物側至鏡筒2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221a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圖未標示,請參照第一實施例之第1D圖),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2111,而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213。第五光學透鏡222e從光軸X至第五光學透鏡222e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2221與一外周部2222。外周部2222環繞光學有效部2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2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二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2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221b、2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2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光學透鏡222a、第二光學透鏡222b、第三光學透鏡222c、第四光學透鏡222d)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五光學透鏡222e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221a及第五光學透鏡222e進行說明。
收光元件250設置於透明平板230與第一組裝面2111之間,且收光元件250與透明平板230接觸,其中收光元件250可為遮光塗層、遮光片或間隔環;第二實施例的收光元件250為遮光塗層,且具體來說是設置於透明平板230與物側外平面2114之間,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收光元件250的設置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213、第一反斜面2112及第二反斜面2113由鏡筒210的物側至鏡筒210的像 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第2D圖繪示依照第2A圖第二實施例中鏡筒210之立體示意圖。由第2D圖可知,第一反斜面2112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2112a,第二反斜面2113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2113a,物側外平面2114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2114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2112a、第二條狀溝槽結構2113a及第三條狀溝槽結構2114a皆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213之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二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2112a的數量為N1,且N1=288,第二條狀溝槽結構2113a的數量為N2,且N2=144,第三條狀溝槽結構2114a的數量為N3,且N3=120。由此可知,第一條狀溝槽結構2112a的數量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2113a的數量可不同,係可提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2112a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2113a的結構複雜度,且可提供第一反斜面2112、第二反斜面2113及物側外平面2114之結構稠密性。
配合參照第2B圖,第二實施例中,收光元件250的收光孔251的孔徑為φg,其他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二。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26-39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實施例中,Da=Ds,φBmin=φs。
<第三實施例>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30之示意圖。第3B圖繪示依照第3A圖第三實施例中相機模組30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由第3A圖可知,相機模組3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34。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鏡筒310、一光學元件組320、一透明平板330及一收光元件350。電子感光模組34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341。詳細來說,透明平板3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34,可透過鏡筒310與電子感光模組34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34之電子感光元件3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310設置於透明平板330的像側,收光元件350設置於透明平板330與鏡筒310之間,光學元件組320設置於鏡筒310中。
詳細來說,鏡筒310包含一物側部311、一管狀部3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313。物側部311與管狀部3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312連接於物側部311並往鏡筒3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3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313位於物側部311。收光元件350包含一收光孔351,且收光孔351環繞光軸X。
第三實施例中,收光元件350的收光孔351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 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收光孔351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320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更包含間隔環與固定環,但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第三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3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321a、第一光學透鏡322a、遮光片321b、第二光學透鏡322b、遮光片321c、第三光學透鏡322c、間隔環323a、第四光學透鏡322d、間隔環323b、第五光學透鏡322e以及固定環324。藉此,第三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
進一步來說,物側部311包含一第一組裝面3111、一第一反斜面3112、一第二反斜面3113及一物側外平面3114。第一組裝面3111朝向鏡筒3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3112由尖端最小開孔313至鏡筒3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3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313至鏡筒3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3112與光學元件組3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3112不與光學元件組320實體、直接地接觸)。第二反斜面3113由尖端最小開孔313至鏡筒3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二反斜面3113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313至鏡筒3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二反斜面3113與光軸X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3112與光軸X的夾角。管狀部3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3121,其中第 二組裝面3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310的物側至鏡筒3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321a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圖未標示,請參照第一實施例之第1D圖),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3111,而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313。第五光學透鏡322e從光軸X至第五光學透鏡322e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3221與一外周部3222。外周部3222環繞光學有效部3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3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三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3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321b、3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3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光學透鏡322a、第二光學透鏡322b、第三光學透鏡322c、第四光學透鏡322d)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五光學透鏡322e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321a及第五光學透鏡322e進行說明。
收光元件350設置於透明平板330與第一組裝面3111之間,且收光元件350與透明平板330接觸。具體來說,收光元件350設置於透明平板330與物側外平面3114之間,但不以此為限。第三實施例的收光元件350由二遮光片3501、3502所組成,而作為光圈之收光孔351位於遮光片3502上,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收光元件350的設置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313、第一反斜面3112及第二反斜面3113由鏡筒310的物側至鏡筒310的像 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詳細來說,第一反斜面3112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3112a,第二反斜面3113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3113a,物側外平面3114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3114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3112a、第二條狀溝槽結構3113a及第三條狀溝槽結構3114a皆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313之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三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3112a的數量為N1,且N1=240,第二條狀溝槽結構3113a的數量為N2,且N2=120,第三條狀溝槽結構3114a的數量為N3,且N3=144。從此可得知,第一條狀溝槽結構3112a的數量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3113a的數量可不同。由此可提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3112a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3113a的結構複雜度,並提供第一反斜面3112、第二反斜面3113及物側外平面3114之結構稠密性。
配合參照第3B圖,第三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三。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30-4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實施例中,φg=φs。
<第四實施例>
第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中相機模組(未另標示)之示意圖。第4B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4C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筒410的示意圖。由第4A圖至第4C圖可知,相機模組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圖未繪示)。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鏡筒410、一光學元件組420、一透明平板430及一收光元件450,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圖未繪示)。詳細來說,透明平板4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可透過鏡筒410與電子感光模組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之電子感光元件4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410設置於透明平板430的像側,收光元件450設置於透明平板430與鏡筒410之間,光學元件組420設置於鏡筒410中。
詳細來說,鏡筒410包含一物側部411、一管狀部4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413。物側部411與管狀部4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412連接於物側部411並往鏡筒4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4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413位於物側部411。收光元件450包含一收光孔451,且收光孔451環繞光軸X。
第四實施例中,收光元件450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收光孔451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 徑。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420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更包含間隔環與固定環,但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第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4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421a、第一光學透鏡422a、遮光片421b、第二光學透鏡422b、遮光片421c、第三光學透鏡422c、間隔環423a、第四光學透鏡422d、間隔環423b、第五光學透鏡422e以及固定環424。藉此,第四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
進一步來說,物側部411包含一第一組裝面4111、一第一反斜面4112、一第二反斜面4113及一物側外平面4114。第一組裝面4111朝向鏡筒4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4112由尖端最小開孔413至鏡筒4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4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413至鏡筒4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4112與光學元件組4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4112不與光學元件組420實體、直接地接觸)。第二反斜面4113由尖端最小開孔413至鏡筒4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二反斜面4113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413至鏡筒4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二反斜面4113與光軸X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4112與光軸X的夾角。管狀部4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4121,其中第 二組裝面4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410的物側至鏡筒4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421a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圖未標示,請參照第一實施例之第1D圖),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4111,而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413。第五光學透鏡422e從光軸X至第五光學透鏡422e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4221與一外周部4222。外周部4222環繞光學有效部4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4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四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4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421b、4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4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光學透鏡422a、第二光學透鏡422b、第三光學透鏡422c、第四光學透鏡422d)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五光學透鏡422e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421a及第五光學透鏡422e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遮光片的內孔面可為圓錐面,且可由光學元件組420之一像側往光學元件組420之一物側逐漸擴大。由第4B圖可知,遮光片421a可更包含一消光膜層4214,且消光膜層4214設置於遮光片421a之物側面與內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層4214可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為限。
收光元件450設置於透明平板430與第一組裝面4111之間,且收光元件450與透明平板430接觸。具體來說,收光元件450設置於透明平板430與物側外平面4114之 間,但不以此為限。第四實施例的收光元件450為塑膠間隔環,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收光元件450的設置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413、第一反斜面4112及第二反斜面4113由鏡筒410的物側至鏡筒410的像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第4D圖繪示依照第4A圖第四實施例中鏡筒410之立體示意圖。由第4D圖可知,第二反斜面4113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4113a,物側外平面4114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4114a。第二條狀溝槽結構4113a與第三條狀溝槽結構4114a皆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413之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四實施例中,第二條狀溝槽結構4113a的數量為N2,且N2=144,第三條狀溝槽結構4114a的數量為N3,且N3=90。藉此,提供第二反斜面4113及物側外平面4114之結構稠密性。
配合參照第4B圖,第四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四。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34-40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實施例中,φg=φs,φBmin=φmin。
<第五實施例>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中相機模組50之示意圖。第5B圖繪示依照第5A圖第五實施例中相機模組50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由第5A圖與第5B圖可知,相機模組5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54。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一鏡筒510、一光學元件組520、一透明平板530及一收光元件550。電子感光模組54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541。詳細來說,透明平板5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54,可透過鏡筒510與電子感光模組54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54之電子感光元件5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510設置於透明平板530的像側,收光元件550設置於透明平板530與鏡筒510之間,光學元件組520設置於鏡筒510中。
詳細來說,鏡筒510包含一物側部511、一管狀部5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513。物側部511與管狀部5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512連接於物側部511並往鏡筒5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5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513位於物側部511。收光元件550包含一收光孔551,且收光孔551環繞光軸X。
第五實施例中,收光元件550的收光孔551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 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收光孔551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520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更包含間隔環與固定環,但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第五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5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521a、第一光學透鏡522a、遮光片521b、第二光學透鏡522b、遮光片521c、第三光學透鏡522c、間隔環523a、第四光學透鏡522d、間隔環523b、第五光學透鏡522e以及固定環524。藉此,第五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
進一步來說,物側部511包含一第一組裝面5111、一第一反斜面5112、一第二反斜面5113及一物側外平面5114。第一組裝面5111朝向鏡筒5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5112由尖端最小開孔513至鏡筒5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5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513至鏡筒5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5112與光學元件組5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5112不與光學元件組520實體、直接地接觸)。第二反斜面5113由尖端最小開孔513至鏡筒5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二反斜面5113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513至鏡筒5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二反斜面5113與光軸X的夾角小於第一反斜面5112與光軸X的夾角。管狀部5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5121,其中第 二組裝面5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510的物側至鏡筒5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521a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圖未標示,請參照第一實施例之第1D圖),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5111,而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513。第五光學透鏡522e從光軸X至第五光學透鏡522e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5221與一外周部5222。外周部5222環繞光學有效部5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5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五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5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521b、5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5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光學透鏡522a、第二光學透鏡522b、第三光學透鏡522c、第四光學透鏡522d)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五光學透鏡522e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521a及第五光學透鏡522e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遮光片的內孔面可為圓錐面,且可由光學元件組520之一像側往光學元件組520之一物側逐漸擴大。由第5B圖可知,遮光片521a可更包含一消光膜層5214,且消光膜層5214設置於遮光片521a之物側面與內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層5214可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為限。
收光元件550設置於透明平板530與第一組裝面5111之間,且收光元件550與透明平板530接觸,具體來說,收光元件550設置於透明平板530與物側外平面5114之 間,但不以此為限。第五實施例的收光元件550為金屬間隔環,但不以此為限。藉此,收光元件550的設置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513、第一反斜面5112及第二反斜面5113由鏡筒510的物側至鏡筒510的像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詳細來說,第一反斜面5112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5112a,第二反斜面5113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5113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5112a與第二條狀溝槽結構5113a皆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513之方向延伸,且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五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5112a的數量為N1,且N1=180,第二條狀溝槽結構5113a的數量為N2,且N2=180。藉此,提供第一反斜面5112與第二反斜面5113之結構稠密性。
配合參照第5B圖,第五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及第二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五。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38-6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實施例中,φg=φs。
<第六實施例>
第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中相機模組60之示意圖。第6B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鏡筒610與透明平板630的示意圖。第6C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成像鏡頭模組之鏡筒610與透明平板630的示意圖。由第6A圖至第6C圖可知,相機模組60包含一成像鏡頭模組(未另標號)與一電子感光模組64。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X,並包含鏡筒610、一光學元件組620及透明平板630。電子感光模組64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641。詳細來說,透明平板630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電子感光模組64,可透過鏡筒610與電子感光模組64連接,並使電子感光模組64之電子感光元件641位於成像鏡頭模組的像側。成像鏡頭模組中,鏡筒610設置於透明平板630的像側,光學元件組620設置於鏡筒610中。
詳細來說,鏡筒610包含一物側部611、一管狀部612及一尖端最小開孔613。物側部611與管狀部612皆環繞光軸X,且管狀部612連接於物側部611並往鏡筒610的像側延伸,尖端最小開孔613則以光軸X為中心呈圓對稱,且尖端最小開孔613位於物側部611。
第六實施例中,鏡筒610的尖端最小開孔613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用以使成像光線通過,並可用以控制成像鏡頭模組的進光量,且尖端最小開孔613的孔徑為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藉此,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且有助於達到成像鏡頭模組的小型化。
光學元件組620包含複數遮光元件與至少一光學透鏡,其中遮光元件各具有一開孔環繞光軸X,且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可更包含間隔環與固定環,但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第六實施例中,光學元件組620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遮光片621a、第一光學透鏡622a、遮光片621b、第二光學透鏡622b、遮光片621c、第三光學透鏡622c、間隔環623a、第四光學透鏡622d、間隔環623b、第五光學透鏡622e以及固定環624。藉此,第六實施例的成像鏡頭模組可減少非成像光線的反射情況。
進一步來說,物側部611包含一第一組裝面6111、一第一反斜面6112及一物側外平面6114。第一組裝面6111朝向鏡筒610的像側。第一反斜面6112由尖端最小開孔613至鏡筒610的像側逐漸擴大;也就是說,第一反斜面6112的直徑由尖端最小開孔613至鏡筒610的像側逐漸增加,且第一反斜面6112與光學元件組620不接觸(係指第一反斜面6112不與光學元件組620實體、直接地接觸)。管狀部612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6121,其中第二組裝面6121皆朝向光軸X,並由鏡筒610的物側至鏡筒610的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
遮光片621a包含一物側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圖未標示,請參照第一實施例之第1D圖),其中物側面設置於第一組裝面6111,而內孔面連接物側面與像側面,並對應尖端最小開孔613。第五光學透鏡622e從光軸X至第五光學透鏡622e之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6221 與一外周部6222。外周部6222環繞光學有效部6221,且設置於第二組裝面6121中之一者。必須說明的是,第六實施例之光學元件組620中,各遮光片(包含遮光片621b、621c)皆包含物側面、像側面及內孔面,且其配置皆與遮光片621a相同,各光學透鏡(包含第一光學透鏡622a、第二光學透鏡622b、第三光學透鏡622c、第四光學透鏡622d)則皆包含光學有效部與外周部,且其配置皆與第五光學透鏡622e相同,在此僅以遮光片621a及第五光學透鏡622e進行說明。
進一步來說,遮光片的內孔面可為圓錐面,且可由光學元件組620之一像側往光學元件組620之一物側逐漸擴大。由第6B圖可知,遮光片621a可更包含一消光膜層6214,且消光膜層6214設置於遮光片621a之物側面與內孔面之中的至少一部份,其中消光膜層6214可為抗反射膜或黑色墨料,但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尖端最小開孔613與第一反斜面6112由鏡筒610的物側至鏡筒610的像側依序排列。藉此,可提供射出成型所需的離型角,並保持降低雜散光產生的效果。
由第6C圖可知,物側外平面6114朝向鏡筒610之物側,且物側外平面6114與透明平板630相互承靠。換句話說,物側外平面6114與透明平板630的一像側於同一面。藉此,可有效防止透明平板630上大角度的雜散光進入鏡筒610內。具體而言,透明平板630與尖端最小開孔613的光軸距離小於尖端最小開孔613與第一組裝面6111的光軸距 離。透明平板630可為玻璃基板、顯示面板或保護板,但不以此為限。據此,第六實施例提供製造屏下鏡頭的可行性。另外,第六實施例中,透明平板630與光圈的光軸距離為零,亦即光圈與透明平板630接觸(係指光圈與透明平板630實體、直接地接觸)。
第6D圖繪示依照第6A圖第六實施例中鏡筒610之立體示意圖。由第6D圖可知,第一反斜面6112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6112a,物側外平面6114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第一條狀溝槽結構6112a由鏡筒610的物側至鏡筒610的像側延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沿遠離尖端最小開孔613之方向延伸,且第一條狀溝槽結構6112a與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皆沿光軸X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具體而言,第六實施例中,第一條狀溝槽結構6112a的數量為N1,且N1=144,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的數量為N3,且N3=120。藉此,提供第一反斜面6112與物側外平面6114之結構稠密性。
進一步來說,配合參照第6C圖與第6D圖,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從參考面R往鏡筒610內部凹陷,故物側外平面6114承靠於透明平板630上,且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可不與透明平板630接觸。藉此,第三條狀溝槽結構6114a貼近成像鏡頭模組的光圈之設置方式可減少非成像光線進入成像鏡頭模組的可能性。
配合參照第6B圖,第六實施例中,所有的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請參照下表六。
Figure 108126407-A0101-12-0043-7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實施例中,Da=Ds,φBmin=φs。
<第七實施例>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之示意圖。第7B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電子裝置70的方塊圖。由第7A圖與第7B圖可知,電子裝置70係一智慧型手機,且包含一相機模組71與一使用者介面72。第七實施例的相機模組71設置於使用者介面72側邊的區域,其中使用者介面72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相機模組7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成像鏡頭模組71a與電子感光模組71b,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進一步來說,使用者透過電子裝置70的使用者介面72進入拍攝模式。此時成像鏡頭模組71a匯集成像光線在電子感光模組71b上,並輸出有關影像的電子訊號至成像訊號處理元件(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73。
因應電子裝置70的相機規格,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一光學防手震組件74,係可為OIS防抖回饋裝置,進一步地,電子裝置70可更包含至少一個輔助光學元件(未另標號)及至少一個感測元件75。第七實施例中,輔助光學元件為閃光燈模組76與對焦輔助模組77,閃光燈模組76可用以補償色溫,對焦輔助模組77可為紅外線測距元件、雷射對焦模組等。感測元件75可具有感測物理動量與作動能量的功能,如加速計、陀螺儀、霍爾元件(Hall Effect Element),以感知使用者的手部或外在環境施加的晃動及抖動,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70中成像鏡頭模組71a配置的自動對焦功能及光學防手震組件74的發揮,以獲得良好的成像品質,有助於依據本揭示內容的電子裝置70具備多種模式的拍攝功能,如優化自拍、低光源HDR(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成像)、高解析4K(4K Resolution)錄影等。此外,使用者可由觸控螢幕直接目視到相機的拍攝畫面,並在觸控螢幕上手動操作取景範圍,以達成所見即所得的自動對焦功能。
此外,電子裝置70可進一步包含但不限於顯示單元(Display)、控制單元(Control Unit)、儲存單元(Storage Unit)、暫儲存單元(RAM)、唯讀儲存單元(ROM)或其組合。
第7C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自拍場景之示意圖。第7D圖繪示依照第7A圖第七實施例中拍攝的影像之示意圖。由第7A圖至第7D圖可知,相機模組71與使 用者介面72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與進行介面的操作,並於拍攝後可得到如第7D圖之拍攝的影像。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成像鏡頭模組71a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第八實施例>
第8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中電子裝置80之示意圖。由第8圖可知,電子裝置80包含一相機模組81與一使用者介面82。第八實施例的相機模組81設置於使用者介面82下方的區域,其中使用者介面82可為觸控螢幕或顯示螢幕,並不以此為限。相機模組81可為前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中的任一者,其包含成像鏡頭模組(圖未繪示)與電子感光模組(圖未繪示),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由第8圖可知,相機模組81與使用者介面82皆朝向使用者,在進行自拍(selfie)或直播(live streaming)時,可同時觀看拍攝影像與進行介面的操作。藉此,搭配本揭示內容之成像鏡頭模組以屏下鏡頭的設置方式可提供較佳的拍攝體驗。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10‧‧‧鏡筒
111‧‧‧物側部
112‧‧‧管狀部
113‧‧‧尖端最小開孔
120‧‧‧光學元件組
121a‧‧‧遮光片
121b‧‧‧遮光片
121c‧‧‧遮光片
122a‧‧‧第一光學透鏡
122b‧‧‧第二光學透鏡
122c‧‧‧第三光學透鏡
122d‧‧‧第四光學透鏡
122e‧‧‧第五光學透鏡
123a‧‧‧間隔環
123b‧‧‧間隔環
124‧‧‧固定環
X‧‧‧光軸
Da‧‧‧尖端最小開孔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Ds‧‧‧光圈與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φBmin‧‧‧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
φs‧‧‧光圈的孔徑
φo‧‧‧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
φd‧‧‧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鏡筒的物側之一者的直徑
φmin‧‧‧鏡筒的尖端最小開孔與遮光片的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

Claims (48)

  1.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鏡筒,包含:一物側部,環繞該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該第一組裝面朝向該鏡筒的一像側;一管狀部,環繞該光軸,該管狀部連接於該物側部並往該鏡筒的該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該些第二組裝面皆朝向該光軸,並由該鏡筒的一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該尖端最小開孔位於該物側部;一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鏡筒中,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設置於該第一組裝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並對應該尖端最小開孔;及至少一光學透鏡,從該光軸至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 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該些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以及一透明平板,設置於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物側,且該透明平板與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光軸距離小於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該第一反斜面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且該第一反斜面與該光學元件組不接觸;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0.25mm<Da<1.4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為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8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二反斜面,該第二反斜面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該第二反斜面與該光軸的夾角小於該第一反斜面與該光軸的夾角,且該尖端最小開孔、該第一反斜面及該第二反斜面由該鏡筒的該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二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由該鏡筒的該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物側外平面,該物側外平面朝向該鏡筒的該物側,且與該透明平板相互承靠。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側外平面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三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60<N3<360。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為φo,其滿足下列條件:1.0mm<φo<3.5mm。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為φBmin,該些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該鏡筒的該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6<φBmin/φd<1.0。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a,其滿足下列條件: 0.4mm<Da<1.0mm。
  16.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該電子感光模組,且該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1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相機模組。
  18.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鏡筒,設置於該透明平板的一像側,並包含:一物側部,環繞該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該第一組裝面朝向該鏡筒的一像側;一管狀部,環繞該光軸,該管狀部連接於該物側部並往該鏡筒的該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該些第二組裝面皆朝向該光軸,並由該鏡筒的一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該尖端最小開孔位於該物側部;一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鏡筒中,包含: 複數遮光元件,各該遮光元件具有一開孔環繞該光軸,且該些遮光元件包含至少一遮光片,該至少一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設置於該第一組裝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並對應該尖端最小開孔;及至少一光學透鏡,從該光軸至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該些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以及一收光元件,包含一收光孔環繞該光軸,且該收光元件設置於該透明平板與該第一組裝面之間;其中,該收光孔的孔徑為φg,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g/φmin<1.4。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收光元件的該收光孔為該成像鏡頭模組的一光圈。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該第一反斜面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且該第一反斜面與該光學元件組不接觸。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一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一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一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1,其滿足下列條件:60<N1<480。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二反斜面,該第二反斜面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該第二反斜面與該光軸的夾角小於該第一反斜面與該光軸的夾角,且該尖端最小開孔、該第一反斜面及該第二反斜面由該鏡筒的該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二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透明平板與該收光孔的光軸距離小於該收光孔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收光元件與該透明平板接觸。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收光元件的該收光孔的孔徑為φg,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2<φg/φmin<1.36。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為φBmin,該些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該鏡筒的該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 0.6<φBmin/φd<1.0。
  31. 一種相機模組,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成像鏡頭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模組,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設置於該電子感光模組,且該電子感光模組包含一電子感光元件。
  32.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相機模組。
  33.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透明平板;一鏡筒,設置於該透明平板的一像側,並包含:一物側部,環繞該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該第一組裝面朝向該鏡筒的一像側;一管狀部,環繞該光軸,該管狀部連接於該物側部並往該鏡筒的該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該些第二組裝面皆朝向該光軸,並由該鏡筒的一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該尖端最小開孔位於該物側部;一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鏡筒中,包含:複數遮光元件,各該遮光元件具有一開孔環繞該光軸;以及 至少一光學透鏡,設置於該些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其中,該成像鏡頭模組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設置於該第一組裝面與該透明平板之間,且該光圈的孔徑為該成像鏡頭模組的入光瞳直徑;其中,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位於該光圈的一像側;其中,該光圈的孔徑為φs,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該光圈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9<φs/φmin<1.4;以及0.25mm<Ds<1.4mm。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圈的孔徑為φs,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2<φs/φmin<1.36。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為φBmin,該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該鏡筒的該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 0.6<φBmin/φd<1.0。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透明平板與該光圈的光軸距離小於該光圈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透明平板與該光圈的光軸距離為零。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圈與該透明平板接觸。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與一第二反斜面,該第一反斜面與該第二反斜面皆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且該第一反斜面和該第二反斜面與該光學元件組不接觸。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第二反斜面包含複數第二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之方向延伸,且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480。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二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60<N2<240。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物側外平面,該物側外平面朝向該鏡筒的該物側,且該物側外平面包含複數第三條狀溝槽結構,該些第三條狀溝槽結構沿遠離該尖端最小開孔的方向延伸,並沿該光軸的圓周方向規則設置。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些第三條狀溝槽結構的數量為N3,其滿足下列條件:60<N3<360。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物側外平面的最大外徑為φo,其滿足下列條件:1.0mm<φo<3.5mm。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圈的孔徑為φs,該鏡筒的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些遮光元件的該些開孔中具有最小開孔者的最小開孔孔徑為φmin,其滿足下列條件:0.98
    Figure 108126407-A0305-02-0063-1
    φs/φmin<1.32。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之成像鏡頭模組,其中該光圈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s,其滿足下列條件:0.4mm<Ds<1.0mm。
  48. 一種成像鏡頭模組,具有一光軸,包含:一鏡筒,包含:一物側部,環繞該光軸,並包含一第一組裝面,且該第一組裝面朝向該鏡筒的一像側;一管狀部,環繞該光軸,該管狀部連接於該物側部並往該鏡筒的該像側延伸,且包含複數第二組裝面,其中該些第二組裝面皆朝向該光軸,並由該鏡筒的一物側至該鏡筒的該像側依序排列,且具有不同直徑;及一尖端最小開孔,其以該光軸為中心呈圓對稱,且該尖端最小開孔位於該物側部;以及一光學元件組,設置於該鏡筒中,包含:至少一遮光片,包含:一物側面,設置於該第一組裝面;一像側面;及一內孔面,連接該物側面與該像側面,並對應該尖端最小開孔;及 至少一光學透鏡,從該光軸至該至少一光學透鏡的一周邊依序包含:一光學有效部;及一外周部,環繞該光學有效部,且設置於該些第二組裝面中之一者;其中,該鏡筒的該物側部包含一第一反斜面,該第一反斜面由該尖端最小開孔至該鏡筒的該像側逐漸擴大,且該第一反斜面與該光學元件組不接觸;其中,該尖端最小開孔與該第一組裝面的光軸距離為Da,該尖端最小開孔的孔徑為φBmin,該些第二組裝面中最靠近該鏡筒的該物側之一者的直徑為φd,其滿足下列條件:0.25mm<Da<1.4mm;以及0.6<φBmin/φd<1.0。
TW108126407A 2019-07-25 2019-07-25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2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6407A TWI702433B (zh) 2019-07-25 2019-07-25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2211686227.7A CN115877536A (zh) 2019-07-25 2019-09-23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910898525.4A CN112305701B (zh) 2019-07-25 2019-09-23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1921582212.XU CN210742587U (zh) 2019-07-25 2019-09-23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US16/851,147 US11156903B2 (en) 2019-07-25 2020-04-17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7/487,025 US11815791B2 (en) 2019-07-25 2021-09-28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8/479,915 US20240027880A1 (en) 2019-07-25 2023-10-03 Imaging lens assembly module,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26407A TWI702433B (zh) 2019-07-25 2019-07-25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2433B true TWI702433B (zh) 2020-08-21
TW202104963A TW202104963A (zh) 2021-02-01

Family

ID=70981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6407A TWI702433B (zh) 2019-07-25 2019-07-25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3) US11156903B2 (zh)
CN (3) CN210742587U (zh)
TW (1) TWI7024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0637B (zh) * 2020-12-23 2023-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2433B (zh) * 2019-07-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32541B (zh) * 2020-04-27 2021-07-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CN211741672U (zh) * 2020-05-12 2020-10-2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077024A (zh) * 2020-08-10 2022-02-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I714518B (zh) 2020-08-12 2020-1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220029927A (ko) * 2020-09-02 2022-03-1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장치
TWI731822B (zh) * 2020-12-11 2021-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固定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821864B (zh) * 2021-12-29 2023-1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遮光片及電子裝置
CN114779424A (zh) * 2022-05-11 2022-07-22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一种隔圈、成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3582U (zh) * 2014-04-25 2015-06-21 Calin Technology Co Ltd 光學鏡頭組
US20180372983A1 (en) * 2016-03-29 2018-12-27 Fujifilm Corporation Lens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23924B (en) 2001-01-12 2003-03-11 Konishiroku Photo Ind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image pickup lens
GB2465607A (en) * 2008-11-25 2010-05-26 St Microelectronics CMOS imager structures
JP2010164755A (ja) 2009-01-15 2010-07-29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撮影光学系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202057870U (zh) 2011-06-09 2011-11-30 惠州立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镜头
TWI507716B (zh) 2013-11-22 2015-1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鏡頭及行動裝置
CN104181674B (zh) * 2014-09-18 2016-08-24 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 高分辨率微调日夜两用定焦镜头
CN106324784B (zh) 2015-06-17 2018-11-0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具有背胶型遮光组件的镜头
TWM514580U (zh) 2015-07-06 2015-1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塑膠鏡筒、光學鏡頭、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4758902U (zh) 2015-07-06 2015-11-11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塑胶镜筒、光学镜头、成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M519751U (zh) 2015-11-09 2016-04-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5103485U (zh) 2015-11-09 2016-03-23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塑胶镜筒、镜头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05507179U (zh) 2015-11-17 2016-08-2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2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0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493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205210391U (zh) 2015-11-17 2016-05-04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5549173A (zh) * 2016-01-28 2016-05-0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光学镜头和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TWI591376B (zh) * 2016-05-09 2017-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TWM531602U (zh) 2016-06-30 2016-11-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529856U (zh) 2016-06-30 2016-10-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環形光學元件、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6523684U (zh) 2017-01-20 2017-09-26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TWI657281B (zh) * 2017-05-16 2019-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CN207051635U (zh) 2017-07-17 2018-02-27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照相模块与电子装置
TWI695217B (zh) * 2019-06-25 2020-06-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02433B (zh) * 2019-07-25 2020-08-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03582U (zh) * 2014-04-25 2015-06-21 Calin Technology Co Ltd 光學鏡頭組
US20180372983A1 (en) * 2016-03-29 2018-12-27 Fujifilm Corporation Lens uni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0637B (zh) * 2020-12-23 2023-01-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01101B (zh) * 2020-12-23 2023-05-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11651A1 (en) 2022-01-13
CN112305701A (zh) 2021-02-02
CN112305701B (zh) 2023-01-13
US11156903B2 (en) 2021-10-26
CN115877536A (zh) 2023-03-31
US20240027880A1 (en) 2024-01-25
TW202104963A (zh) 2021-02-01
US11815791B2 (en) 2023-11-14
CN210742587U (zh) 2020-06-12
US20210026225A1 (en)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243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23787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47480B (zh) 具有雙色模造光學元件的成像鏡頭與電子裝置
TWI731418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1473B (zh) 成像鏡頭模組、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57281B (zh) 含有塑膠透鏡的成像透鏡組、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03342B (zh) 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728690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TWI698672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及電子裝置
US11774830B2 (en) Plastic lens barrel, imaging lens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732541B (zh) 成像透鏡組與成像鏡頭模組
TWI689750B (zh) 光學鏡頭及電子裝置
TWI691782B (zh) 塑膠鏡筒、成像鏡頭模組及電子裝置
US20230324645A1 (en) Imaging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804305B (zh) 成像鏡頭、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TWI742687B (zh) 塑膠透鏡與成像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