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079375B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079375B
CN115079375B CN202110275890.7A CN202110275890A CN115079375B CN 115079375 B CN115079375 B CN 115079375B CN 202110275890 A CN202110275890 A CN 202110275890A CN 115079375 B CN115079375 B CN 115079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light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27589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079375A (zh
Inventor
徐子文
刘军亚
王燕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27589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079375B/zh
Priority to TW110110388A priority patent/TWI758139B/zh
Priority to US17/234,803 priority patent/US1170366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5079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9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079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079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ghost ima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2Absorbing fil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一最小孔径遮光片以及一后透镜群。前透镜群包括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像侧的第二面。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非光学有效区。第二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的吸光层以及一设置于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的光学膜。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及RLavg≦3.000%。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且当光学成像镜头装设置便携式电子装置时有利于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最小孔径遮光片为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依照光学成像镜头的各种设计,最小孔径遮光片一般是设置在透镜前或透镜之间,但当最小孔径遮光片设置于透镜之间且当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内缘半径小于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第二面的有效半径时,第一透镜朝向物侧的第一面有效半径会大于第二面的有效半径。因此,当使用者从光学成像镜头的物侧观察,第一透镜朝向像侧的第二面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朝向物侧的第一面的外观将会裸露出来并且产生与镜筒外观颜色不一致的情形。而且,当光学成像镜头装设置于便携式电子装置时,前述外观颜色不一致的问题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无法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可呈现较佳的外观一致性。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一最小孔径遮光片以及一后透镜群。前透镜群包括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像侧的第二面。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非光学有效区。第二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吸光层。吸光层设置于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Lmax,最小反射率为RL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Lavg = (RLmax+RLmin)/2。最小孔径遮光片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并且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内缘半径小于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有效半径。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光学膜设置于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0max,最小反射率为RS0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0avg = (RS0max+RS0min)/2。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及RLavg≦3.000%。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一最小孔径遮光片以及一后透镜群。前透镜群包括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像侧的第二面。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非光学有效区。第二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吸光层。吸光层设置于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Lmax,最小反射率为RL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Lavg = (RLmax+RLmin)/2。最小孔径遮光片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并且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内缘半径小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光学膜设置于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0max,最小反射率为RS0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0avg = (RS0max+RS0min)/2。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300,RS0avg≦0.475%,及RLavg≦3.000%,其中SD11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且SD12为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第一遮光片的第一面上,第一遮光片的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 (RS1max+RS1min)/2,
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600及4.000≦RLavg/RS1avg。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第一面上包括一光学膜,第一遮光片的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RS1max+RS1min)/2,
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600及RS1avg≦0.200%。
进一步,其中吸光层的材料包括黑色树脂材料。
进一步,其中光学膜为一光穿透层,光穿透层包括至少一第一层以及至少一第二层,至少一第二层的折射率低于至少一第一层的折射率,且至少一第一层与至少一第二层交替堆栈于最小孔径遮光片上。
进一步,其中最小孔径遮光片为黑色吸光片。
进一步,其中光学膜为一吸光层,吸光层为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氢化物、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素、半导体元素之氮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氟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氢化物与半导体元素之氢氧化物或其组合。
进一步,其中光学成像镜头包括一光穿透层,设置于第一透镜的非光学有效区的一吸光层上,使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RLavg≦1.200%。
进一步,其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
进一步,其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更包括一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且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更包括一第二透镜,第二透镜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像侧的第二面,且第二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物侧的第一面,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第一遮光片的第一面上,第一遮光片的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 (RS1max+RS1min)/2,
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1.100≦RS0avg/RS1avg。
进一步,其中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15.000。
进一步,其中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设置于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吸光层上的光穿透层。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有益效果在于:藉着增加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与最小孔径遮光片的第一面反射率的比值,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而且,当光学成像镜头装设置便携式电子装置时,有利于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因此在达成镜头外观色差较小的方面有更好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一透镜的面形凹凸结构及光线焦点。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一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二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5是一示意图,说明一范例三的透镜的面形结构。
图6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光线入射至最小孔径遮光片的部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往像侧的外观示意图。
图10是一比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11是比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往像侧的外观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往像侧的外观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往像侧的外观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
图19是比较实施例及本发明之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表格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第一透镜;2:第二透镜;3:第三透镜;4:第四透镜;5:第五透镜;6:第六透镜;10:光学成像镜头;11、21、31、41、51、61、S11、SS1:第一面;12、22、32、42、52、62:第二面;110、410、510、L1R1、L2R1、L3R1、L4R1、L5R1、L6R1:物侧面;120、;320、L1R3、L2R3、L3R3、L4R3、L5R3、L6R3:像侧面;100、200、300、400、500:透镜;130:组装部;Z1:光轴区域;114、124、214、224、314、324、414、424、514、524、614、624、Z2:圆周区域;1000、1200、2200:吸光层;1400、2400:光穿透层;2400-1:第一层;2400-2:第二层;2000、3000:光学膜;211、212:平行光线;A1:物侧;A2:像侧;B:镜筒;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EL:延伸线;FL:前透镜群;I:光轴;L:光线;L1R2、L1R4、L2R2、L2R4、L3R2、L3R4、L4R2、L4R4、L5R2、L5R4、L6R2、L6R4:非光学有效区;Lm:边缘光线;Lc:主光线;M、R:相交点;OB:光学边界;R1:第一区;R2:第二区;R3:第三区;R4:第四区;R5:第五区;R6:第六区;RL:后透镜群;S1:第一遮光片;S2:第二遮光片;S3:第三遮光片;S4:第四遮光片;SD11、SD12:有效半径;SS:最小孔径遮光片;SSD:内缘半径;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Z3:中继区域。
本说明书和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的用语「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凹面」和「凸面」应基于本说明书中列出的定义来解释。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透镜100表面可能不具有转换点或具有至少一转换点,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当透镜表面具有至少一转换点,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转换点(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透镜表面不具有转换点,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元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资料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图6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7示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光线通过第一透镜入射至最小孔径遮光片的部分示意图。图8示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先参照图6与图7,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从物侧A1至像侧A2沿光学成像镜头10的一光轴I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FL、一最小孔径遮光片SS以及一后透镜群RL。前透镜群FL包括一第一透镜1以及一第二透镜2。后透镜群RL包括一第三透镜3、一第四透镜4、一第五透镜5及一第六透镜6。补充说明的是,物侧A1是朝向待拍摄物的一侧,而像侧A2是朝向成像面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的第一透镜1、第二透镜2、第三透镜3、第四透镜4、第五透镜5及第六透镜6都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A1的第一面11、21、31、41、51、6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12、22、32、42、52、6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一个透镜,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1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1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1R2。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1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1R4。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的圆周区域114为凸面。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L1R3的圆周区域124为凹面。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的有效半径SD11为2.060毫米,且第一透镜的像侧面L1R3的有效半径SD12为1.240毫米,其中有效半径为光学有效径的一半。此外,第一透镜1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与像侧面L1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aspheric surface),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2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二个透镜,第二透镜2的第一面2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2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2R2。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2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2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2R4。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L2R1的圆周区域214为凸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L2R3的圆周区域224为凹面。此外,第二透镜2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L2R1与像侧面L2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3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三个透镜,第三透镜3的第一面3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3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3R2。第三透镜3的第二面3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3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3R4。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L3R1的圆周区域314为凸面。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L3R3的圆周区域324为凸面。此外,第三透镜3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L3R1与像侧面L3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4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四个透镜,第四透镜4的第一面4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4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4R2。第四透镜4的第二面4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4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4R4。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L4R1的圆周区域414为凹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L4R3的圆周区域424为凹面。此外,第四透镜4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L4R1与像侧面L4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透镜5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五个透镜,第五透镜5的第一面5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5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5R2。第五透镜5的第二面5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5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5R4。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L5R1的圆周区域514为凸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L5R3的圆周区域524为凸面。此外,第五透镜5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L5R1与像侧面L5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6是从物侧A1至像侧A2数来第六个透镜,第六透镜6的第一面61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L6R1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6R2。第六透镜6的第二面62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L6R3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L6R4。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L6R1的圆周区域614为凹面。第六透镜6的像侧面L6R3的圆周区域624为凸面。此外,第六透镜6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且第六透镜6的物侧面L6R1与像侧面L6R3可为球面或非球面,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
此外,本实施例的前透镜群FL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S1,且后透镜群RL中更包括一第二遮光片S2、一第三遮光片S2以及一第四遮光片S4。第一遮光片S1设置在第一透镜1与第二透镜2之间。第二遮光片S2设置在第三透镜3与第四透镜4之间。第三遮光片S3设置在第四透镜4与第五透镜5之间。第四遮光片S4设置在第五透镜5与第六透镜6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与第一遮光片S1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A1的第一面SS1、S11。
在本实施例中,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内缘半径SSD小于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L1R3的有效半径SD12。
请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吸光层1200及一光穿透层1400。光穿透膜1400与吸光层1200设置于各透镜上,举例来说,吸光层1200设置于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或设置于第一面11的非光学有效区L1R2。光穿透层1400设置于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的吸光层1200上或设置于第一透镜1的第一面11的非光学有效区L1R2的吸光层1200上。吸光层1200与光穿透层140例如是采用移印或者喷涂的方式依序镀制在第一透镜1上,使吸光层1200可完整覆盖第一透镜1的非光学有效区L1R2、L1R4,或使光穿透层1400可完整覆盖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像侧面L1R3。此外,光穿透层1400的材料可为抗反射材料,且吸光层1200的材料可包括黑色树脂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层1200与光穿透层1400的各光学系数决定了RLmax、RLmin或RLavg等参数的数值,其中RLmax、RLmin及RLavg分别为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选择一个点做量测,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最小反射率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RLavg = (RLmax+RLmin)/2。在本实施例中,吸光层1200与光穿透层1400的设置使光学成像镜头10满足以下条件式:RLavg≦1.200%。由于光穿透层1400设置在吸光层1200上,可让大部分的光都穿透至吸光层1200而被吸收并因此降低反射率,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呈现消光黑的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光学膜3000设置于第一遮光片S1的第一面S11上,但不限于此,相对于第一面S11的另一面也可以同时设置光学膜3000,其中第一遮光片S1可为黑色吸光片,且光学膜3000可为吸光层或光穿透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S1及光学膜3000的各光学系数决定了RS1max、RS1min或RS1avg等参数的数值,其中RS1max、RS1min及RS1avg分别为第一遮光片S1的第一面S11选择一个点做量测,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最小反射率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RS1avg = (RS1max+RS1min)/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光片S1及光学膜3000的设置使光学成像镜头10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600及RS1avg≦0.200%。当SD11/SD12大于1.600时,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就有物侧A1光学有效区(即物侧面L1R1)约60%的区域裸露出来,进而影响光学成像镜头10外观并且接受更多角度的光线。因此,当满足RS1avg≦0.200%条件式,有利于使得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以及第一遮光片S1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较接近,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光学膜2000。光学膜2000设置于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或设置于相对于第一面SS1的另一面,其中最小孔径遮光片SS可为黑色吸光片。而且,光学膜2000可为一吸光层2200。吸光层2200例如为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氢化物、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素、半导体元素之氮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氟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氢化物或半导体元素之氢氧化物或其组合,其中吸光层2200的材料选择有利于一次大量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最小孔径遮光片SS及光学膜2000的各光学系数决定了RS0max、RS0min或RS0avg等参数的数值,其中RS0max、RS0min及RS0avg分别为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选择一个点做量测,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最小反射率为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RS0avg = (RS0max+RS0min)/2。
另外,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0中各重要参数间的关系如图19所示。而为了进一步使光学成像镜头10的外观在光照射下的一致性更佳,当满足以下条件式之数值限定,能使本发明的实施例有较佳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符合以下的条件式:SD11/SD12≧1.600及4.000≦RLavg/RS1avg。当SD11/SD12大于1.600时,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会裸露出来并占第一透镜1第一面11光学有效区(即物侧面L1R1)约60%面积,进而影响光学成像镜头10外观并且接受更多角度的光线。因此,当满足4.000≦RLavg/RS1avg条件式,有利于藉着增加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与第一遮光片S1的第一面SS1反射率的比值,反而使得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以及第一遮光片S1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较接近,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较佳的范围为4.000≦RLavg/RS1avg≦34.000,可使得遮光片反射率不致过低影响外观一致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更符合以下的条件式:1.100≦RS0avg/RS1avg。由于第一遮光片S1较最小孔径遮光片SS靠近物侧A1,遮挡来自物侧A1且第一遮光片S1无法遮挡的杂散光,所以当光学成像镜头10满足此条件式时,有利于使得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与第一遮光片S1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较佳的范围为1.100≦RS0avg/RS1avg≦8.00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更符合以下的条件式:2.200≦RLavg/RS0avg≦15.000。由于第一遮光片S1较最小孔径遮光片SS靠近物侧A1,遮挡来自物侧A1且第一遮光片无法遮挡的杂散光,所以当光学成像镜头10满足此条件式时,有利于使得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与第一遮光片S1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
图9示出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A1往像侧A2的外观示意图。请参照图9,图9中第一区R1、第二区R2、第三区R3、第四区R4、第五区R5及第六区R6分别示意了来自镜筒B、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第一遮光片S1、第二透镜2的第二面22、最小孔径遮光片SS及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内缘半径SSD内等区域经光照射后各区域的外观黑色的色阶。
图10示出一比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0,比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0)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图6)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比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第一遮光片S1上并未设置光学膜,且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上并未设置光学膜。此外,如图19所示,比较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各个透镜与遮光片具有的反射率数值亦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不同。
图11示出比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A1往像侧A2的外观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9与图11,在比较实施例中,在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设置吸光层1200与光穿透膜1400可使得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裸露出来的非光学有效区在可见光波长400~750nm的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0.881%,搭配在光波长400~750nm的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约0.501%的第一遮光片S1仍发现有灰色的圆环。经过花费时日并潜心研究尝试降低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的反射率却发现外观不一致的情形更加严重,经过不断拆解并测试得出灰色的圆环并非是反射率较高的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所造成,反而是反射率低近1.758倍的第一遮光片S1所造成,因此愈降低透镜的反射率,反而使得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以及第一遮光片S1的第一面S11的外观的色差对比增加而愈不一致。经过光学软件模拟并实验发现当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内缘半径SSD小于该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有效半径SD12时,光学成像镜头的视场角通常大于等于90度,若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的圆周区域114为凸面,且第一透镜1的像侧面L1R3的圆周区域124为凹面,使成像光线通过第一透镜1时产生大量光线收聚的效应(如图7所示),进而使第一遮光片S1将接收比第一透镜1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大于数倍的光线,反而使得第一遮光片S1产生灰色圆环的外观。若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L2R1的圆周区域214为凸面,且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L2R3的圆周区域224为凹面,使成像光线通过第二透镜2时产生大量光线收聚的效应并且也使最小遮光片SS将接收比第二透镜2第二面22的非光学有效区L2R4大于数倍的光线,反而使得最小孔径遮光片SS产生灰色圆环的外观(如图11的R3)。
反之,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藉着设置光学膜在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使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与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反射率的比值介于适当的范围,使得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SS裸露出来的第一面SS1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较接近的效果,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10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当光学成像镜头10装设于便携式电子装置时,其有利于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
图12示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2,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的前透镜群FL中未设置第一遮光片。此外,如图19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在各个透镜与遮光片具有的反射率数值或多或少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不同。
图13示出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A1往像侧A2的外观示意图。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未设置第一遮光片S1于前透镜群FL可降低成本并简化制程。透过光学膜层设置于第一透镜1的第二面12的非光学有效区L1R4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来吸收杂散光,可使得遮光片与裸露出来的透镜两者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
图14示出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4,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更包括一设置于吸光层2200上的光穿透层2400。吸光层2200与光穿透层2400依序堆栈于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第一面SS1与第二面SS2上。在一实施例中,光穿透层2400包括至少一第一层2400-1以及至少一第二层2400-2。至少一第二层2400-2的折射率低于至少一第一层的折射率2400-1,且至少一第一层2400-1与至少一第二层2400-2交替堆栈于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上。此外,如图19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在各个透镜与遮光片具有的反射率数值或多或少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不同。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由于设置第一遮光片S1于前透镜群FL,改善系统杂散光的效果较好,并且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反射率较高,也使得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颜色不致过黑,使得遮光片与裸露出来之透镜两者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
图15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示意图。图16示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5及图16,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的前透镜群FL包括一第一透镜1,且后透镜群RL包括一第二透镜2、一第三透镜3、一第四透镜4及一第五透镜5。第一透镜1的物侧面L1R1的有效半径SD11为0.870毫米,且第一透镜的像侧面L1R3的有效半径SD12为0.620毫米。第二透镜2的物侧面L2R1的圆周区域214为凸面。第二透镜2的像侧面L2R3的圆周区域224为凸面。第三透镜3的物侧面L3R1的圆周区域314为凹面。第三透镜3的像侧面L3R3的圆周区域324为凹面。第四透镜4的物侧面L4R1的圆周区域414为凸面。第四透镜4的像侧面L4R3的圆周区域424为凸面。第五透镜5的物侧面L5R1的圆周区域514为凹面。第五透镜5的像侧面L5R3的圆周区域524为凸面。此外,如图19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在各个透镜与遮光片具有的反射率数值或多或少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不同。在此需注意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图面,图15中省略与第一实施例相似的物侧面、像侧面与非光学有效区的标号。
图17示出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从物侧A1往像侧A2的外观示意图。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由于设置在最小孔径遮光片SS上的光学膜2000为吸光层2200,使遮光片裸露出来的黑色更深。
图18示出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设置各光学膜层的示意图。请参照图18,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大致相似,而两者的差异如下所述:在第五实施例中,各透镜未设置光穿透膜1400,设置在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光学膜2000为光穿透层2400,其中光穿透层2400可包括至少一第一层2400-1以及至少一第二层2400-2,如图14所示。此外,如图19所示,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在各个透镜与遮光片具有的反射率数值或多或少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不同。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中,由于设置在最小孔径遮光片SS的光学膜2000为光穿透层2400,其有利于一次大量制作。而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0其余的优点相似于第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再配合参阅图19,图19示出比较实施例及本发明之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的各重要参数及其关系式的数值。
此外,另可选择实施例参数之任意组合关系增加镜头限制,以利于本发明相同架构的镜头设计。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可获致下述的功效及优点:
一、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及RLavg≦3.000%。当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200≦RLavg/RS0avg的条件式时,藉着增加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与最小孔径遮光片反射率的比值,在透镜曲面表面的作用下反而使得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较接近,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当光学成像镜头装设于便携式电子装置时,有利于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较佳的范围为2.200≦RLavg/RS0avg≦28.000,其可使得遮光片反射率不致过低影响外观一致性。相对于习知以直观地追求透镜与遮光片反射率的一致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在达成镜头外观色差较小的方面有更好的功效。
二、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300,RS0avg≦0.475%,及RLavg≦3.000%。当SD11/SD12大于1.300,且当使用者从光学成像镜头的物侧观察时,第一透镜的第二面会裸露出来并占第一透镜第一面光学有效区(即物侧面)约40%面积,进而影响光学成像镜头外观。当同时满足RS0avg≦0.475%及RLavg≦3.000%的条件式,使得第一透镜的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较接近,可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在光源照射下呈现接近一致黑的外观。当光学成像镜头装设于便携式电子装置时,有利于隐藏在便携式电子装置的黑色外观中。
三、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中,当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被设计为凸面,或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被设计为凹面时,藉着对于光学成像镜头第一透镜的曲面面形更详确的限定,配合增加第一透镜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域与最小孔径遮光片反射率的比值,使得第一透镜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
四、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中,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圆周区域被设计为凸面,或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圆周区域被设计为凹面时,藉着对于光学成像镜头第二透镜的曲面面形更详确的限定,配合增加第一透镜第二面的非光学有效区域与最小孔径遮光片反射率的比值,使得第二透镜第二面的的非光学有效区以及最小孔径遮光片裸露出来的黑色的差异在一般人眼感受的程度中更加接近。
本发明各实施例揭露之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焦距、透镜厚度、阿贝数等光学参数,举例而言,本发明于各实施例揭露一光学参数A及一光学参数B,其中该些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及多个实施例涵盖的条件式范围的具体解释如下:
(1)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例如:α2≦A≦α1或β2≦B≦β1,α1为光学参数A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α2为光学参数A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β1为光学参数B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β2为光学参数B在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
(2)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例如:A大于B或A小于B。
(3)多个实施例涵盖的条件式范围,具体来说,由同一实施例的复数个光学参数经过可能的运算所获得之组合关系或比例关系,该些关系定义为E。E可为例如:A+B或A-B或A/B或A*B或(A*B)1/2,而E又满足条件式E≦γ1或E≧γ2或γ2≦E≦γ1,γ1及γ2为同一实施例的光学参数A与光学参数B经过运算所得到的值,且γ1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大值,γ2为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的最小值。
上述光学参数所涵盖的范围、光学参数互相之比较关系及该些条件式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最大值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为本发明可据以实施之特征,且皆属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范围。上述仅为举例说明,不应以此为限。
本发明之实施例皆可实施,且可于同一实施例中撷取部分特征组合,该特征组合相较于先前技术而言亦能达成无法预期之本案功效,该特征组合包括但不限于面形、屈光率及条件式等特征之搭配。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实施例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6)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一最小孔径遮光片以及一后透镜群,该前透镜群包括一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非光学有效区,该第二面包括一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吸光层,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二面的该非光学有效区,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二面的该非光学有效区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Lmax,最小反射率为RL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Lavg = (RLmax+RLmin)/2;
该最小孔径遮光片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并且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内缘半径小于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有效半径;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该第一面,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该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0max,最小反射率为RS0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0avg = (RS0max+RS0min)/2;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及RLavg≦3.000%。
2.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前透镜群、一最小孔径遮光片以及一后透镜群,该前透镜群包括一第一透镜,该第一透镜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的第二面,该第一面包括一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非光学有效区,该第二面包括一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以及一非光学有效区;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吸光层,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二面的该非光学有效区,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二面的该非光学有效区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Lmax,最小反射率为RL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Lavg = (RLmax+RLmin)/2;
该最小孔径遮光片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并且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内缘半径小于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有效半径;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该第一面,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该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0max,最小反射率为RS0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0avg = (RS0max+RS0min)/2;以及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300,RS0avg≦0.475%,及RLavg≦3.000%,其中SD11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有效半径,且SD12为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该有效半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该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第一遮光片的该第一面上,该第一遮光片的该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 (RS1max+RS1min)/2,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600及4.000≦RLavg/RS1avg。
4.如权利要求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该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该第一面上包括一光学膜,该第一遮光片的该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 (RS1max+RS1min)/2,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SD11/SD12≧1.600及RS1avg≦0.20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吸光层的材料包括黑色树脂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膜为一光穿透层,该光穿透层包括至少一第一层以及至少一第二层,该至少一第二层的折射率低于该至少一第一层的折射率,且该至少一第一层与该至少一第二层交替堆栈于该最小孔径遮光片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最小孔径遮光片为黑色吸光片。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膜为一吸光层,该吸光层为金属氮化物、金属氟化物、金属氢化物、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素、半导体元素之氮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氟化物、半导体元素之氢化物或半导体元素之氢氧化物或其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包括一光穿透层,设置于该第一透镜的该第二面的该非光学有效区的一吸光层上,使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RLavg≦1.200%。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
12.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更包括一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且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一面包括一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该第二透镜的该物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凸面。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更包括一第二透镜,该第二透镜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以及一朝向该像侧的第二面,且该第二透镜的该第二面包括一使该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该第二透镜的该像侧面的圆周区域为凹面。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该第一遮光片包括一朝向该物侧的第一面,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光学膜设置于该第一遮光片的该第一面上,该第一遮光片的该第一面在光波长落在450至750纳米的范围内的最大反射率为RS1max,最小反射率为RS1min,以及最大最小平均反射率为RS1avg = (RS1max+RS1min)/2,
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1.100≦RS0avg/RS1avg。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前透镜群中更包括一第一遮光片,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以下条件式:2.200≦RLavg/RS0avg≦15.000。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设置于该最小孔径遮光片的该吸光层上的光穿透层。
CN202110275890.7A 2021-03-15 2021-03-15 光学成像镜头 Active CN1150793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5890.7A CN115079375B (zh) 2021-03-15 2021-03-15 光学成像镜头
TW110110388A TWI758139B (zh) 2021-03-15 2021-03-23 光學成像鏡頭
US17/234,803 US11703660B2 (en) 2021-03-15 2021-04-20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275890.7A CN115079375B (zh) 2021-03-15 2021-03-15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079375A CN115079375A (zh) 2022-09-20
CN115079375B true CN115079375B (zh) 2024-02-20

Family

ID=8171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275890.7A Active CN115079375B (zh) 2021-03-15 2021-03-15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3660B2 (zh)
CN (1) CN115079375B (zh)
TW (1) TWI75813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0803760U (zh) * 2019-09-30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塑胶透镜和光学成像镜头
CN211014787U (zh) * 2019-09-11 2020-07-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1596448A (zh) * 2020-06-05 2020-08-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99839A (zh) * 2020-09-23 2020-11-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筒、光学成像镜头和电子装置
CN112394491A (zh) * 2020-12-09 2021-02-2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06239A (ja) * 2013-03-27 2016-06-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07305259B (zh) * 2016-04-22 2019-07-2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
CN109814240A (zh) * 2018-12-28 2019-05-28 玉晶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187463A (zh) * 2019-04-26 2019-08-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动聚焦驱动组件、镜头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014787U (zh) * 2019-09-11 2020-07-14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模块、相机模块及电子装置
CN210803760U (zh) * 2019-09-30 2020-06-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塑胶透镜和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96448A (zh) * 2020-06-05 2020-08-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99839A (zh) * 2020-09-23 2020-11-2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筒、光学成像镜头和电子装置
CN112394491A (zh) * 2020-12-09 2021-02-2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291483A1 (en) 2022-09-15
CN115079375A (zh) 2022-09-20
TW202238202A (zh) 2022-10-01
TWI758139B (zh) 2022-03-11
US11703660B2 (en)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2357B (zh) 照明装置
TW201740149A (zh) 成像鏡頭及電子裝置
CN1126121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85055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12108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22186B (zh) 镜头
CN11239448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9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0341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KR20210038674A (ko) 짙은 적색, 근적외선, 및 가시 범위에서 반사가 감소된 광학 장치
CN115079375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423676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3960748A (zh) 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模组以及手机
CN11261210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0807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213986995U (zh)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230084148A (ko) 광학 시스템 및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435557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TW202229953A (zh) 成像透鏡組及光學式辨識系統
CN112099192A (zh) 光学透镜组
JP2000162498A (ja) 広角レンズ
CN116107063B (zh) 一种超短焦投影镜头及投影系统
CN114236829B (zh) 一种光学系统以及头戴显示设备
TWI817205B (zh) 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WO2021106695A1 (ja)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