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3986995U -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3986995U
CN213986995U CN202120028479.5U CN202120028479U CN213986995U CN 213986995 U CN213986995 U CN 213986995U CN 202120028479 U CN202120028479 U CN 202120028479U CN 213986995 U CN213986995 U CN 2139869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optical assembly
imaging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2847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志羿
张亮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02847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39869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39869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39869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成像镜头,成像镜头包括光学组件,光学组件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成像光学组件;沿光线入射方向,成像光学组件设置于入射光学组件的下游侧;入射光学组件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一非透光区域,第一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一镀膜层,第一镀膜层包括第一反射层;成像光学组件包括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非透光区域,第二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二镀膜层,第二镀膜层包括第二反射层,透过第一透光区域的入射光线,经第二反射层和第一反射层反射后,通过第二透光区域传输至成像光学组件的下游侧。通过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形成折叠光路,满足了光线的反射要求,能够实现成像镜头的薄型化,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成像镜头的整体体积。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光学镜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是机器视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件,直接影响成像质量的优劣,影响算法的实现和效果。其中,光学镜头从焦距上可分为短焦距镜头、中焦距镜头,长焦距镜头。
其中,折反镜头是长焦距镜头的特殊形式。折反镜头的外径较大,使得折反镜头的整体特征为短而胖,在装配于电子设备时,将占用较大的容纳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镜头,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成像光学组件;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入射光学组件的下游侧,其中,所述光线入射方向为光线由所述入射光学组件进入的方向;
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一非透光区域,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用于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所述成像光学组件;所述第一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一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包括第一反射层;
所述成像光学组件包括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非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二镀膜层,所述第二镀膜层包括第二反射层;
透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入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一反射层反射后,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传输至所述成像光学组件的下游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镀膜层还包括第一遮光层,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一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层的上游侧;和/或,
所述第二镀膜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层,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二遮光层位于所述第二反射层的下游侧。
可选地,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基材,以及与所述第一基材连接的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镀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一基材之间;和/或,
所述成像光学组件包括第二基材,以及与所述第二基材连接的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镀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
可选地,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一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上游侧;和/或,
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上游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一基材粘接;和/或,
所述第二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二基材粘接。
可选地,其中一个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三镜片,所述第三镜片与所述第二基材连接,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三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下游侧。
可选地,所述第三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二基材粘接。
可选地,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光学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内。
可选地,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筒体和挡板,所述挡板形成于所述筒体的上游侧的筒口处;
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安装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入射光学组件与所述挡板连接,以阻止所述入射光学组件的第一方向的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光线入射方向相反;
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挡板设置有第一通光孔,所述第一通光孔与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内的间隔结构,所述间隔结构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入射光学组件与所述成像光学组件之间;和/或,
每相邻的两个成像光学组件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间隔结构。
可选地,所述间隔结构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具有贯穿的第二通光孔,所述间隔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设置于其两端的光学组件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通光孔与所述光学组件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内的保护垫圈,所述保护垫圈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游侧的筒口处,所述保护垫圈与对应的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连接。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成像镜头。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摄像模组。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形成了折叠光路,满足了光线的反射要求,能够实现成像镜头的薄型化,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成像镜头的整体体积。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成像镜头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成像镜头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一镀膜层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镀膜层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成像镜头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成像镜头的光线路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壳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相关技术中,由于光学结构的特殊性,折反镜头的长度比折射式镜头短。但是,折反镜头内部需要设置反射镜,以实现光线的折反。而反射镜影响折反镜头实现薄型化设计,折反镜头的外径比较大,使得其折反镜头的外显特征为短而胖,依旧不便于用户随身携带,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成像镜头,能够最大限度的缩小体积,利于薄型化处理。成像镜头包括光学组件,光线通过光学组件改变其路径走向,使其最终呈现在胶片上,实现了成像,画质表现优良。
其中,光学组件可以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成像光学组件。沿光线入射方向,成像光学组件设置于入射光学组件的下游侧,其中,光线入射方向为光线由入射光学组件进入的方向;
入射光学组件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一非透光区域,第一透光区域用于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成像光学组件,第一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一镀膜层,第一镀膜层包括第一反射层。
成像光学组件可以包括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非透光区域,第二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二镀膜层,第二镀膜层包括第二反射层,透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入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一反射层反射后,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传输至成像光学组件的下游侧。通过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满足了光线的反射要求,实现了成像镜头的薄型化设计。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一种成像镜头,包括光学组件1,光学组件1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11,以及一组成像光学组件12。沿光线入射方向,成像光学组件12设置于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下游侧,其中,光线入射方向为光线由入射光学组件11进入的方向。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入射光学组件11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一非透光区域,第一透光区域用于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成像光学组件12;第一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一镀膜层111,用于控制光线的光通量,以实现入射光学组件11的光圈功能,提高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镀膜层111可以包括第一反射层1112,第一反射层1112比如由银材料制成。第一镀膜层111还可以包括第一遮光层1111,沿光线入射方向,第一遮光层1111位于第一反射层1112的上游侧。第一遮光层1111比如可以直接形成在第一反射层1112。
其中,第一遮光层1111比如由镍材料制成,第一遮光层1111具有耐磨性,可以有效防止在入射光学组件11与其他结构发生摩擦时,降低入射光学组件11的磨损程度,延长第一遮光层1111的使用寿命,避免第一遮光层1111磨损而引发透光的现象,保证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上游侧的杂光不会进入至成像镜头内,提高了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遮光层1111的材料和第一反射层1112的材料仅是示例性说明,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第一反射层1112的形状与第一遮光层1111的形状一致,可以一体成型。第一反射层1112用于反射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下游侧的光线,以改变光线的路径走向,形成反射光线。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依旧参照图3所示,第一透光区域比如是A1,第一非透光区域比如B1,第一非透光区域B1用于阻挡位于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上游侧的光线透过其入射光学组件11。第一透光区域A1可以呈圆环形状,相当于光学镜头的光圈,用于透过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上游侧的光线,以形成初次入射光线。示例地,第一反射层1112可以为位于第一透光区域A1的圆环形状的内圆区域,也即,该第一透光区域A1可以包围第一反射层1112所在区域。示例地,为更利于光线反射,第一反射层1112可以为形成于入射光学组件11上除第一透光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例如,第一透光区域A1可以呈圆环形状,第一反射层1112可以为形成于第一透光区域A1的圆环形状之外的其他区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光区域A1的圆环环径大小以实际设计为准,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常来说,环径越大,光通量越大,光学镜头对光线的接受和控制就会更好,成像质量也就更好。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成像光学组件12可以包括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非透光区域,第二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二镀膜层121,用于控制光线的路径走向,实现光线的折射或者反射效果。第二镀膜层121可以包括第二反射层1211,第二反射层1211用于反射第一透光区域的入射光线至第一反射层1112,第二透光区域用于折射第一反射层1112的入射光线至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下游侧。
第二镀膜层121还可以包括第二遮光层1212,沿光线入射方向,第二遮光层1212设置于第二反射层1211的下游侧。第二遮光层1212比如可以直接形成在第二反射层1211,第一反射层1211比如由银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反射效果。其中,第二遮光层1212比如由镍材料制成,第二遮光层1212的作用与第一遮光层1111的作用相同,也可以避免与成像镜头内的其他结构发生摩擦,延长使用寿命。第二反射层1211可以与第二遮光层1212的形状一致,且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反射层1211用于反射成像光光学组件12的上游侧的光线,以改变光线的路径走向,形成反射光线。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依旧参照图4所示,第二透光区域比如是A2,第二非透光区域比如是B2,第二非透光区域B2用于阻挡位于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下游侧的光线透过其成像光学组件12,避免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下游侧的光线对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上游侧的光线的路径走向造成干扰。示例地,第二遮光层1212的反射率可以控制在3以下,保证第二遮光层1212的位于下游侧的光线不会对光路产生影响。且第二非透光区域B2可以呈圆环形状,第二非透光区域B2的内环区域即为第二透光区域A2,用于将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上游侧的光线透过至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下游侧,并投射至胶片5,以形成成像效果。
示例地,沿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的光轴方向,入射光学组件11的第一透光区域A1的正投影可以与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二非透光区域B2的正投影相对应,入射光学组件11的第一非透光区域B1的正投影可以与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二透光区域A2的正投影相对应。可选地,沿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的光轴方向,第一透光区域A1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非透光区域B2的正投影的范围内;第二透光区域A2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非透光区域B1的正投影的范围内。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线入射方向与光轴方向平行或者呈锐角,该光轴方向沿入射光学组件11朝向成像光学组件12。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透过第一透光区域A1的入射光线,经第二反射层1211和第一反射层1112反射后,通过第二透光区域A2传输至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下游侧。通过第一镀膜层111和第二镀膜层配合121配合,使得光线形成反射光线,实现光路的折叠,提升成像的画质效果。且还可以控制光通量,以保证成像画面的亮度的均匀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5所示,入射光学组件11包括第一基材112,以及与第一基材112连接的第一镜片113。其中,第一镀膜层111设置于第一镜片113和第一基材112之间。第一基材112比如可以是玻璃材质制成,透射性好,满足成像镜头的透射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镜片113比如是位于上游侧的表面呈凸弧形面,具有折射功能。沿光线入射方向,第一镜片113设置于第一基材112的上游侧,以便于控制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上游侧的光路的路径走向,将光线折射出合适的角度,以得到更好的成像的画面质量。
示例地,第一镜片113比如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第一基材112粘接。比如第一镜片113固化形成在第一基材112上,光学塑胶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耐热、耐老化,使得第一镜片113与第一基材112的连接更加可靠。当第一镜片113与其他结构发生摩擦时,第一镜片113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可以避免第一镜片113的位于上游侧的表面产生划痕,保证第一镜片113的透光率。
当然,第一镜片113也可以采用其他实现方式,第一镜片113比如还可以采用UV固化的方式形成在第一基材112上。上述示例仅用于解释本实施例,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具体实现方式以实际设计为准。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第一镜片113的外径比如是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遮光层1111的外径,以保证光线可以由第一镜头113折射后进入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下游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成像光学组件12包括第二基材122,以及与第二基材122连接的第二镜片123。其中,第二镀膜层121设置于第二镜片122和第二基材122之间。第二基材122比如是玻璃材质制成,可以保证光线的透射率,满足成像镜头的透射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二镜片123比如位于上游侧的表面为凹弧形面,具有折射功能。沿光线入射方向,第二镜片123设置于第二基材122的上游侧,以便于控制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上游侧的光路的路径走向,将位于成像光学组件12处的光线折射出合适角度。
其中,第二镜片123也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第二基材122粘接。第二镜片123比如直接固化形成在第二基材122上,第二镜片123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镜片113的作用与效果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所示,第二镜片123的外径比如小于第二遮光层1212的外径,使得第二遮光层1212位于第二镜片123的边缘处,成像光学组件12的上游侧的部分光线可以被第二反射层1211反射回入射光学组件11处,实现光路的折叠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6所示,其中一个成像光学组件12还包括第三镜片124,第三镜片124与第二基材122连接。沿光线入射方向,第三镜片124设置于第二基材122的下游侧。第三镜片124的位于下游侧的表面为凸弧形面,第三镜片124具有聚焦功能。通过第二镜片123与第三镜片124配合,使得光线最终折射至胶片5上,形成成像。
其中,第三镜片124比如也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第二基材122粘接连接。第三镜片124比如固化形成于第二基材122上,提升第三镜片124的使用寿命,当第三镜片124与其他结构发生摩擦时,可以有效减少划痕,保证第三镜片124的透光效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镜片124为聚焦镜片,第三镜片124仅设置于沿光线入射方向的最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使得光线可以聚焦于胶片5上,形成成像。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2、图5所示,光学组件1比如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11,以及一组成像光学组件12。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成像光学组件12贴设有第三镜片124,以便于聚焦成像。
在实施过程中,如图2、图5所示,光线照射至入射光学组件11的第一镀膜层111,第一镀膜层111用于控制光线的光通量,第一镀膜层111的第一遮光层1111将光线隔绝在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上游侧,第一透光区域A1用于透光。由于第一镜片113的光学特性所致,第一镜片113可以改变第一透光区域A1处的光线的路径走向,使得穿透到第一基材112的下游侧的光线可以实现折射效果,形成初次折射光线。
初次折射光线投射至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二镀膜层121,发生反射反应,形成初次反射光线。第二镀膜层121的第二反射层1211将初次折射光线反射回第一镀膜层111的第一反射层1112处,第一反射层1112将初次反射光线再次反射,以形成二次反射光线,二次反射光线投射至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二镜片123,第二镜片123改变二次反射光线的路径走向,使得穿透第二基材122的二次反射光线形成二次折射光线。
二次折射光线经过第三镜片124聚焦,使得光线聚焦至胶片5上,实现成像。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2、图6所示,光学组件1比如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11,以及两组成像光学组件12。沿光线入射方向,依次设置入射光学组件11以及两组成像光学组件12。位于最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贴设有第三镜片124,以便于聚焦成像。
其中,光线由入射方向进入至入射光学组件11内时的路径走向与上述示例相同,在此不再重复赘述。本示例与上述存在的区别在于存在两个成像光学组件12,当二次反射光线投射至位于上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时,二次反射光线通过第二镜片123产生折射效果,形成二次折射光线。
二次折射光线穿过第二基材122,并投射至位于下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再次发生折射。位于下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二镜片123将二次折射光线折射至第三镜片124上,第三镜片124具有聚焦功能,使得光线聚焦至胶片5上,实现成像。
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光线沿入射方向进入至入射光学组件11内,形成初次折射光线。而初次折射光线经过两次折返,实现了折叠光路后,光线再依次经过两个成像光学组件12,成像镜头利用光学元件1进行汇聚或者发散,使得成像镜头能够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同时,有效的减少光学组件1内的镜片的数量,降低成本,有助于减小体积和重量,便于用户携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和位于下游的光学组件12之间是否需要执行与入射光学组件11和位于上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的相同的折叠光路,以实际设计为准,具体以成像质量为依据而设计确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5-图7所示,成像镜头还包括壳体结构2,光学组件1安装于壳体结构2内,以保护光学组件1,避免光学组件1受到损伤。其中,壳体结构2比如是软质橡胶套,使得内部的光学组件1不受磨损,且可以有效阻隔光线从壳体结构2的侧面进入,避免形成鬼影,影响成像镜头的画面质量。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2、图7所示,壳体结构2比如包括筒体21和挡板22,挡板22形成于筒体21的上游侧的筒口处,以遮挡对应的筒口。其中,筒体21内具有容置腔室211,入射光学组件11安装于筒体21内,也就是筒体21内的容置腔室211,入射光学组件11与挡板22连接,以阻止入射光学组件11的第一方向的运动。其中,第一方向与光线入射方向相反。
成像光学组件12也设置于筒体21的容置腔室211内,位于筒体21的下游侧,与容置腔室2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7所示,沿光线入射方向,挡板22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通光孔221,第一通光孔与入射光学组件11同轴设置,保证光线可以分布均匀进入至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下游侧,提高成像质量。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5、图6所示,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安装于筒体21内的间隔结构3,间隔结构3的外侧壁与筒体21的容置腔室2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提升成像镜头的稳定性。间隔结构3用于支撑光学组件1,使得光学组件1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能够实现折叠光路。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当光学组件1包括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时,间隔结构3设置于相邻的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间隔结构3的两端分别用于支撑位于其两端的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提高了光学组件1的整体的稳定性。其中,沿光线入射方向,间隔结构3具有第一预定高度,使得入射光学组件11和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具有预定间距,使得容置腔室211内的光路可以实现折返效果,形成折叠光路。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6所示,当光学组件1包括入射光学组件11和两组成像光学组件12时,入射光学组件11和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设置间隔结构3,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和位于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也设置间隔结构3。
其中,入射光学组件11和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的间隔结构3具有第一预定高度,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和位于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的间隔结构具有第二预定高度。
当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和位于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不需要形成折叠光路时,则第二预定高度可以小于第一预定高度,两个成像光学组件12的间距相对近一些,避免形成反射光线。
当位于上游侧的成像光学组件12和位于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之间需要形成折叠光路时,则第二预定高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定高度,使得两个成像光学组件12的间距相对远一些,以产生反射光线,并形成折叠光路。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间隔结构3沿光线入射方向具有贯穿的第二通光孔31,第二通光孔31为入射光学组件11的下游侧的光线的折返提供空间,以便于光线形成折叠光路。间隔结构3的两端分别与设置于其两端的光学组件1连接,以支撑起两端的光学组件1。其中,第二通光孔31与光学组件1同轴设置,使得光线均匀分布。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成像镜头还可以包括安装于筒体21内的保护垫圈4,保护垫圈4的外侧壁与筒体21的容置腔室2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其中,保护垫圈4设置于筒体21的下游侧的筒口处,保护垫圈4与对应的成像光学组件12连接,对最下游的成像光学组件12形成保护,避免成像光学组件12受到撞击。保护垫圈4比如由玻璃或者高分子材料制成,保护成像光学组件12的第三镜片124的表面不受磨损。
本公开提供的成像镜头,当光线穿过入射光学组件后,不是直接到达胶片,而是经过第一镀膜层和第二镀膜层的两次反射后才抵达胶片,实现了折叠光路,使得成像镜头的整体的长度变短,最大限度的缩小了成像镜头的整体的体积和重量,形成了比如长、宽均小于5mm的成像镜头,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成像镜头的薄型化设计。成像镜头,不仅体积小、重量轻,且画质表现优良,不会产生严重的色差现象。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摄像模组,安装于电子设备上,摄像模组包括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的成像镜头。
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比如是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穿戴设备等。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内的成像镜头搭配红外光源,可以对中长距离的生物进行微小的特征识别,实现智能化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比如可以对40cm以上的距离进行虹膜辨识,实现了长距离的特征识别,提升用户的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包括光学组件,所述光学组件包括一组入射光学组件,以及至少一组成像光学组件;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入射光学组件的下游侧,其中,所述光线入射方向为光线由所述入射光学组件进入的方向;
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包括第一透光区域和第一非透光区域,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用于将入射光线折射至所述成像光学组件;所述第一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一镀膜层,所述第一镀膜层包括第一反射层;
所述成像光学组件包括第二透光区域和第二非透光区域,所述第二非透光区域设置有第二镀膜层,所述第二镀膜层包括第二反射层;
透过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入射光线,经所述第二反射层和所述第一反射层反射后,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域传输至所述成像光学组件的下游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镀膜层还包括第一遮光层,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一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射层的上游侧;和/或,
所述第二镀膜层还包括第二遮光层,沿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二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反射层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基材,以及与所述第一基材连接的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镀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一基材之间;和/或,
所述成像光学组件包括第二基材,以及与所述第二基材连接的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镀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和所述第二基材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一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上游侧;和/或,
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上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一基材粘接;和/或,
所述第二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二基材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还包括第三镜片,所述第三镜片与所述第二基材连接,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第三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的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片由光学塑胶制成,并与所述第二基材粘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光学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结构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包括筒体和挡板,所述挡板形成于所述筒体的上游侧的筒口处;
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安装于所述筒体内,所述入射光学组件与所述挡板连接,以阻止所述入射光学组件的第一方向的运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光线入射方向相反;
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所述挡板设置有第一通光孔,所述第一通光孔与所述入射光学组件同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内的间隔结构,所述间隔结构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入射光学组件与所述成像光学组件之间;和/或,
每相邻的两个成像光学组件之间均设置有所述间隔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结构沿所述光线入射方向具有贯穿的第二通光孔,所述间隔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设置于其两端的光学组件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通光孔与所述光学组件同轴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镜头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内的保护垫圈,所述保护垫圈设置于所述筒体的下游侧的筒口处,所述保护垫圈与对应的所述成像光学组件连接。
13.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
14.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120028479.5U 2021-01-06 2021-01-06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39869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8479.5U CN213986995U (zh) 2021-01-06 2021-01-06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028479.5U CN213986995U (zh) 2021-01-06 2021-01-06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3986995U true CN213986995U (zh) 2021-08-17

Family

ID=77250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28479.5U Active CN213986995U (zh) 2021-01-06 2021-01-06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398699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2036A (zh) * 2021-11-16 2022-03-22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2036A (zh) * 2021-11-16 2022-03-22 昆山丘钛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2059B2 (en) Viewing system for augmented reality head mounted display with rotationally symmetric aspheric lenses
KR101076986B1 (ko) 싱글 뷰포인트 굴절반사렌즈
US5535025A (en) Helmet mounted off axi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a fiber optic wedge and a curved reflector
US11237309B2 (en) Lens
JP2024504436A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017908A1 (zh) 目视光学成像系统及显示设备
CN213986995U (zh) 成像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689840A (zh) 电子设备
CN107422478B (zh) 可外部观察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
CN219936209U (zh) 一种低杂光的视远显示装置
CN108535866B (zh) 虚拟现实眼镜
CN217932284U (zh) 光学透镜组及头戴式电子装置
CN111458884A (zh) 光线传导结构和头戴显示设备
CN115047591B (zh) 投影镜头以及投影装置
CN215340674U (zh) 超短焦投影光学系统
CN113568141B (zh) 镜头、投影光机以及近眼显示设备
US9046756B1 (en) Directive projection screen
CN112839117B (zh) 电子设备
KR20230084148A (ko) 광학 시스템 및 헤드 마운트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20050371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CN112578610A (zh) 投影镜头及激光投影设备
JP6854542B1 (ja)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JP6990466B2 (ja) 光学素子、光学系及び光学装置
KR100289721B1 (ko) 프로젝터용스크린
CN210864151U (zh) 镜头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